重庆市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科技问题研究(摘要)

更新时间:2024-01-29 16:2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重庆市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科技问题研究(摘要)

牵头部门:重庆市发展改革委

本专题在分析国内外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发展趋势和重庆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依据未来15年重庆经济和社会发展及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产业培育对高新技术的需求,提出了重庆市高新技术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和思路、发展目标、重点领域与重要方向和开发平台;依据未来15年重庆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求,初步提出了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结合高新技术发展和产业化的主要任务,提出了9个重大专项和7项对策措施建议。

一、高新技术发展需求分析

研究的结果表明:与先发地区相比,重庆在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发展中存在以下问题:1.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体系尚不健全;2.创新平台分散,创新集成度低,高水平科技成果少;3.产业聚集度低,产业总量小,三大先导产业比重低,产业国际化水平不高;4.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人尽其才的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5.投融资体系不健全,融资难度大,资金投入少;6.政策法制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

抢抓新的战略机遇期,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态环境对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发展提出了更多需求。按基本实现工业化国

- 1 -

家相应指标框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要高于20%,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要高于35%;R&D投入占GDP的比重应提高到3%左右,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完备高效,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速度应高于25%。要实现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发展目标,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必须优化创新与产业化发展环境,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产出,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

二、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高新技术发展的思路和战略目标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方针,面向全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对接国家战略高新技术发展的方向及重点,加强高新技术领域中关键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紧跟前瞻性高技术创新步伐,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推动高新技术跨越发展。

发展战略:针对不同的高技术问题、不同的技术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对于信息高新技术,采取开发扩散战略;在生物、材料等高技术领域,采取跨越发展的战略。对重庆市未来发展关键性技术,采取优先发展战略;对重庆市具有相对优势的技术领域,采取集成领先战略;对未来发展有重要影响、现有条件不具备的技术领域,采取引进技术、消化创新、跨越发展战略。在创新途径上,采取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创新并举战略。

发展思路:依据重庆高新技术发展现有基础和条件,以加快重庆新型工业化进程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坚持以人为本,需

- 2 -

求带动,服务于重点产业和战略性产业;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发展重大高新技术;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创新相结合,重视专利,鼓励“引进来”和“走出去”,利用好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坚持整合资源和强化优势相结合,引导联动创新,突出集成创新,强调辐射带动,优势领域引领发展;坚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面向全面小康,普及应用,惠及大众。

发展目标:到2010年,形成较为完善和开放式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重点技术领域涌现出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R&D投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到1.5%,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速度力争高于25%。

到2020年,全市科技创新能力基本达到东部地区同等中心城市的同期水平;优势高新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技术在国内占据重要位臵,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科技中心和创新高地。R&D投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到3%左右,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速度力争高于28%。

(二)高新技术产业化思路与目标

发展思路: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树立新的科学发展观,依托战略高技术创新,体现特色、突出重点,强化优势,做大做强,抢占制高点;强化区域聚集发展,突出基地辐射和产业带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培育新兴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相结合,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努力培育形成新的增长点,壮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发展目标:到2010年,初步建成长江上游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高

- 3 -

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提高到10%以上。

到2020年,建成长江上游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3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提高到20%以上。

三、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重要任务 (一)高新技术发展的重点领域与重要方向 1、生物高新技术 (1)医药生物技术 (2)农业生物技术 (3)生物医学工程技术 (4)工业生物技术 2、信息高新技术与应用 (1)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2)集成电路与光电集成技术 (3)下一代网络新技术 (4)软件技术 (5)微机电系统 (6)空天高技术

(7)智能信息处理与认知科学技术 3、新材料高技术 (1)高性能结构材料

- 4 -

(2)新一代功能材料和器件 (3)新型建筑材料 (4)天然气化工材料 (5)新型高分子材料 (6)先进复合材料 (7)纳米材料 4、其它高新技术 (二)科技研发平台 1、生物技术研发平台 2、信息技术研发平台 3、新材料技术研发平台 4、装备制造技术研发平台 5、环保技术研发平台

(三)高新技术产业化战略重点

创新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生物产业,加快发展信息产业,努力壮大新材料产业,做大做强重大装备及机电一体化产业,积极培育环保产业,努力培育形成生物医学、光电、镁铝合金、功能新材料、微机电、仪器仪表、先进制造、现代农业八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四、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重大专项 (一)工业信息化工程

(二)传统农业改造及农业信息化 (三)城乡社会医疗卫生与健康工程

- 5 -

(四)数字电子产品与网络信息家电开发及产业化 (五)信息安全与电子信息综合服务系统

(六)新一代功能材料和高性能结构材料的开发信产业化 (七)光机电一体化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开发及产业化 (八)环保安全、新能源及节能、节水高技术开发及产业化 (九)创新能力建设专项

五、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宏观引导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产业化发展政策法制环境 (三)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四)完善促进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发展的投融资体系 (五)完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

(六)加大力度推进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园区建设 (七)强化合作与交流,提高国际化水平

- 6 -

前 言

未来10~15年,是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重庆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经济增长模式根本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阶段。开展重庆市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科技问题战略研究,对未来重庆市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制定重庆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基本出发点之一。

高新技术是指以最新科学成就为基础,对社会生产力发展起主导作用的知识密集型技术,或者说是基于科学的发现和创新而产生的技术,是当今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是生产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技术基础。高新技术产业化是指高新技术工程化、规模化和商品化形成现实生产力的过程。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具有战略性、更新快、高投入、高风险、高竞争性、高增值、渗透性等特点。开展重庆市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科技问题战略研究,需要客观分析重庆市高新技术与产业化科技问题现状与需求,准确把握重庆市未来高新技术发展与产业化科技问题的机遇与挑战,提出未来重庆市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战略和高新技术发展重大任务。

本专题研究面向重庆市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结合国内外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发展的趋势和国家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发展战略,依据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决定的精神,提出了重庆市高新技术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和思路、发展目标,明确了重庆市今后10—15年重点发展生物、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和各

- 7 -

重点技术领域的重要技术发展方向,以及为支撑技术开发拟建设的5大科技研发平台,并初步研究提出了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思路、阶段性目标和战略重点,同时结合主要任务提出了推进高新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发展的9个重大专项和7项对策措施建议。

一、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发展态势

(一)科学技术革命与产业化发展的关联度和影响力越来越明显 1、高新技术的极限化发展和绿色制造已成为科技发展的主流。为了追求更高的要求和性能,高新技术正在向着超高温、超真空、超导等自然界的极限领域挺进;人们已不再满足自然界现存的东西,而是要超越自然,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设计和制造,包括制造材料、药物甚至新的生物物种;绿色制造正在成为科技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面对日趋严峻的资源和环境约束,制造过程的循环经济模式与工业环保与生物技术应用日益广泛。

2、不论是技术活动的对象还是技术活动的本身,都日益显示出多变而复杂的集成化和综合化的特征。高新技术的发展已经不再是某一单项技术的突破,人类的创造已经进入一个“集成”的时代;当前高新技术产业之所以能有如此突飞猛进的发展,是各大技术领域相互渗透、彼此融合的结果。通过不同技术的交叉融合,产生新技术新产品的趋势将进一步明显,基础研究、原创性技术的形成与产业化发展集成度越来越高。

3、以创新资源共享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创新为主要内

- 8 -

容的产业创新体系逐步完善。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与商品化、产业化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推陈出新的周期越来越短。

4、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决定性因素,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新的巨大推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空间通信、遥感和导航已经或正在形成新兴产业,空间及其产业正逐步成为战略制高点和综合国力的增长源。生物技术异军突起,在未来15年左右可能成为新的主导产业。新材料技术引人注目,带动相关产业和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在催生一批新的产业和技术领域,纳米与微系统技术产业将成为21世纪的重要高新技术产业之一。许多科学技术前沿正在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断取得新的重大突破,一种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新的经济形态,正在蓬勃兴起。

(二)高新技术及产业化的发展全球化趋势越来越强

1、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发展日趋全球化。表现在:一是科技的全球化。世界各国对全球性科技问题的认识和研究视角正走向趋同。如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人类基因图谱研究、核聚变以及其他核能利用等与人类共同利益紧密相关的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科技问题,围绕这些问题,一系列重大科技计划迅速展开。二是世界各国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合作步伐加快。全球性的经济一体化客观要求各国广泛开展科技和产业化合作,加快经济发展的共同愿望促使双边及多边合作呈逐年递增态势。三是高新技术及产业化体制的全球化。随着全球性科技问题日益增多、科技活动全球化程度逐渐提高,对相

- 9 -

应科技制度提出了的客观要求。如科技活动的全球性学术规范和行为准则、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及公约、《补贴和反补贴措施协议》等,都要求参与全球化科技活动的个人、企业组织以及政府必须共同遵守。四是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影响的全球化。随着全球信息网络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活动成果往往以极快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得到广泛的传播,使科技成果在最短时间内为全球科技界和产业界共享。

2、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发展已成为各国或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竞争的焦点。由于产品需求不断发生变化,产业结构调整从未间断过。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竞争和技术创新加快,以及企业竞争的环境和企业竞争的规则发生改变,促使全球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出规模扩张到集约化发展的转变,资本密集型产业正逐渐转向知识密集、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发展中国家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过程中,不断努力提高科技人员在劳动力中的比重和不断调整科技投入在产业间的比重及其分布,实行赶超战略,缩小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和产业结构层次差距。发达国家为了集中创新优势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扩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素获取范围,不断将传统产业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力图进一步拉大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的差距。

3、跨国投资成为跨国公司通过技术、资金优势的应用,争夺人才、资源、市场等主要方式。随着产业结构世界范围内的大调整,各国不断组建跨国公司,以追求高技术、高附加值为目的,在全球范围内寻

- 10 -

求并利用竞争对手的人才资源、技术资源和生产能力,加快生产能力、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的整合,提高自身技术创新、经济规模和市场竞争力。一是跨国公司通过在海外建立独资的全球性研究开发、生产和经营网络,利用较高的薪金吸引本地优秀人才资源,节省人才的教育支出,降低公司科技创新成本,实现全球化研究开发成本最小化。二是通过并购海外研究机构和科技型企业,直接控制当地的科技基础,获得研究开发设施和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为公司进行技术开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三是在海外建立科技信息情报机构,收集技术和市场信息,为跨国投资决策提供参考。短期内跨国公司在全球化技术和人才再分配中是最大的受益者,对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科技系统和科技力量带来冲击和分化,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该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从而也在培养强大的竞争对手。

二、重庆市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现状与需求 (一)发展现状

1、科技资源状况。2003年,重庆市从事R&D人员共17744人。全市有高等学校32所,市级以上独立科研院所58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7个,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54个;重点实验室75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工程中心23个,其中国家级工程中心3个;企业技术中心74个,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2个大学科技园区。

2、R&D投入情况。2000~2003年全市科技活动经费的资金筹集总量为50.3亿元,(其构成见表1),基本上形成了政府资金引导、企业投入为主的投入结构。2000至2003年R&D经费投入分别为,10

- 11 -

亿元、10.1亿元、12.6亿元、17.7亿元,呈逐年上升趋势。

表1 重庆市2000~2003年R&D经费筹集情况(亿元)

政府资金 12.4 企业资金 30.06 事业单位资金 2.2 金融机构贷款 5.26 国外资金 0.36 3、专利授权情况。在创新投入持续增长的支撑下,2000~2003年专利授权量大幅度增长,4年分别为1023件、1197件、1761件、2883件,年均增长41%,4年累计达6864件(详见表2),历年累计达11316件,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技术支撑。通过企业自主开发获取高新技术而生产的产品数量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数量的65%,实现的产值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45.4%。

表2 重庆市2000~2003年专利授权情况(亿元)

时间 专利授权 2000年 1023 2001年 1197 2002年 1761 2003年 2883 截止03年底累计 11316 4、高新技术产业化投入情况。2000年至2003年,全市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大力支持下,产业化投入逐年增加,4年分别为5.3亿元、6.8亿元、12.5亿元、14.2亿元,累计投入约38.8亿元(其构成见表3)。

表3 重庆市2000~2003年产业化经费筹集渠道情况(亿元)

地方政府资金 0.3 争取国家投入 4.5 企业资金 28.5 金融机构贷款 5.5 5、产业发展情况。2003年,我市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累计508家、高新技术产品968个,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70亿元,2000—2003

- 12 -

年年平均增长19.8%。2000年~2003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分别为193亿元、240亿元、299亿元、427亿元,年均增长30%,2003年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18.9%(详见表4)。

表4 2000年至2003年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形成产业的基本情况(亿元)

年份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 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2000 460 193 12.7 2001 518 240 14.4 2002 580 299 16.0 2003 770 427 18.9 从2003年高新技术产业的行业构成看(见表5),重庆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中,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电子信息和新材料等四大高新技术领域产品产值达407.8亿元,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95.5%,其中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占到了其中的67.8%,远远超过其它产业的比重,是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体力量。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环保工程三大先导产业比重不到20%。

表5 重庆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行业构成(亿元)

产业名称 产品产值 比重% 信息产业 26.9 6.3 生物医药产业 32.7 7.6 新材料产业 58.8 13.8 环保产业 14.2 3.3 光机电一体化产业 289.14 67.8 从产业重点领域发展的情况看,呈现以下特征:

机电一体化产业优势明显。形成了以汽车摩托车机电产品为主,通用机、电子产品为辅的产业结构。“两车”成为带动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火车头”。2003年,“两车”及其配套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幅

- 13 -

达到50%以上,产值分别占到机电一体化产业和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70%和55%以上。

生物工程产业凸显成果和人才优势。2003年,生物工程产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2.7亿元,增幅为23%,产值规模在五大高新技术产业中排第三位,在我市工业五十强中,医药企业就有六家。生物医疗器械已经初具规模,到2003年属于高技术医疗器械产品的有82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6大类,主要产品品种有抗生素、解热镇痛、抗心血管疾病、抗肿瘤、免疫增强等。烧伤创伤和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人幽门螺杆菌疫苗、转基因猪皮、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紫杉醇胶囊等一批国家和市级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为生物工程产业的快速发展储备了一批科技成果;有以聚焦超声系列仪器为代表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医疗仪器,一大批医疗器械产品如眼电生理仪、多通道血液流变仪、开颅机、心功能诊断系统、心脏起博器、心电遥测系统、脑水肿监测仪等均具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已成为西部医疗器械的主要生产基地。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势头迅猛。2003年,电子信息产业26.9亿元,占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6.3%;信息网络建设名列全国第二;成为全国自主研发能力最强,系统配套及成套能力最强,产品门类齐全、产业规模最大和智能仪表产品产值最大的嵌入式仪器仪表生产基地;具有良好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理论研究与应用开发基础,有一支长期致力于网络与信息安全研发和产业化工作的人才队伍;基本形成MEMS技术及产业发展的研究群体,为MEMS产业化奠定了基础;建立了国内第一个IPv6城域商用实验网,在IPv6领域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具有

- 14 -

较好的3G研发基础,在TD-SCDMA研发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参与制定了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自主开发TD-SCDMA手机芯片,研发出中国第一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手机样机,建立了第一个TD-SCDMA现场实验网。

新材料产业具有明显后发优势。2003年,新材料产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59亿元,产值规模在五大高新技术产业中排第二位。新材料出口达到1.6亿元,占出口高新技术产品总额的45%。具有一定规模的新材料、新产品,如高性能铝合金、镁合金、玻璃纤维材料、钛白粉、天然气化工材料和仪表功能材料、纳米材料及应用、电子信息材料、生态环保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能源材料、特种工程塑料、微晶/非晶材料、膜材料、储氢材料等在我市已有研究基础,特别是镁合金产业已成为我国镁合金研究和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基地之一。作为全国两个综合化学工业基地之一,重庆市发展天然气化工材料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国内外已经工业化的天然气化工工艺技术在重庆几乎都得到了开发,使重庆成为了国内品种最齐全、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的天然气化工材料基地。

6、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已具雏形,发展势头良好。高新区、经开区、大学科技园和渝北现代农业科技园4个国家级园区内聚集的企业已超过720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约3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270亿元,占全市的比重约36%;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近150亿元,占全市的比重约34%。

(二)存在问题

1、体制机制尚不能满足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

- 15 -

创新和产业化发展体系尚不健全。突出表现在:各类高新技术发展和产业化计划缺乏有机协调,发展目标不够集中;科研机构面向经济建设的创新不足,一些科技成果缺乏现实市场需求,转化难;企业面向科技的能力低,创新能力建设普遍滞后,创新支持乏力;产学研结合仍不够紧密,合作创新机制不灵活;知识产权开发利用体系不完善,服务体系不健全等。

2、科技创新整体水平低,高水平科技成果少。比如在生物产业,生物医疗器械虽然初具规模,但存在产品单一、技术含量低和智能化水平低的状况,到2003年,全市注册的医疗器械产品种类有332个,属高新技术医疗器械产品的只有82个;医药行业尚存在仿制药品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少。

3、科技创新集成度低,创新分散,难以支撑形成具有整体优势的高新技术产品。由于重庆传统工业技术集成研发的创新能力建设十分滞后,目前众多科技成果资源分散问题十分突出,在同一产业中,通常零散有几十件甚至上百件的高新技术成果,这些成果通过组装集成即可能形成一个极具竞争力的产品,而分散的科技成果只能形成产品的部件,难以形成产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如在电子信息领域,重庆拥有电子22所、24所、26所、重庆大学等单位的技术优势,但在该领域自主研发的整装产品少,多数为配套产品。

4、创新平台分散,科技资源共享不足,缺乏有效整合的机制创新。全市建成的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孵化器、创新创业园、科研院所等科研及工程化公共平台相互之间,以及与生产企业之间,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方面缺乏有机整合,大部分仍

- 16 -

处于单干状态,创新设施仅局限于自身科技人员使用,科技公共平台资源优势未充分体现,造成大量创新能力浪费。

5、高新技术产业总量小,三大先导产业比重低。2003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不到全国的0.3%。重庆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指数在全国排名第20位,四川、陕西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指数指标是重庆的10倍,上海是重庆的30倍,北京是重庆的50倍,反映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总量水平很低。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中,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环保工程三大先导产业产值占全市产品产值的比重不到20%。

6、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化水平不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比重在全国排名第17位,不仅落后于北京、上海,也落后于四川(第9位)和陕西(第7位),反映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尚差,通过出口拉动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明显不足。加入WTO后,面对国外产品的技术优势和价格优势的双重压力,重庆的很多高新技术企业尤其是小企业步履维坚。

7、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度低,集成和辐射功能弱,产业缺乏整体竞争优势。全市没有一个具有相对规模的专业性产业聚集区,产业发展特色和优势不突出,产业发展对人才、技术等要素缺乏聚集力,不利于对现有资源的整合,人才、技术、资金等产业发展所需资源相对分散,产业配套能力难以形成,产业内部交易成本高,致使现有产业的产业链残缺,难以做大产业规模。同时,由于特色和优势不突出,对外承接高新技术产业的“转移”的能力不高,高新技术产业引进嫁接发展难以体现,竞争力难以跨越提升。从产业链条看,信息产业、环保

- 17 -

产业和新材料产业的产业链都还没有形成,产业配套能力弱,严重制约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8、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人尽其才的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人才环境缺乏竞争优势,人才队伍建设难度大。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才总量偏小。主要表现在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少、高层次人才总量少两个方面。我市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为194人,在全国排25位;两院院士仅有10人,北京、上海、四川、陕西两院院士分别多达636人、152人、54人、43人。二是待遇偏低。我市科研与技术服务业的平均工资水平占全社会平均工资比例仅为72%,排全国第29位;从事R&D活动的科技人员年均R&D经费支出为7.2万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7% ,在全国排25位。三是缺口很大。以江苏省作参考,2010年我市要达到江苏省2000年高新技术产业目标,从事R&D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总体需求就要从2000年的8400人年发展到4.5万人年左右,年均增长速度要达到18%,总量要增加4倍以上,而我市近几年的年增长速度只有4.4%。

9、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发展投融资体系不健全,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发展融资难度大,资金投入少。2003年全市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约为0.7%,产业化投入占GDP的比重约为6%,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西部一些主要省市。突出表现在:政府创新及产业化资金引导投入低,仅占创新投资不到20%,占产业化资金投入的比重不到1%,分别仅列全国第26位和29位,已连续三年为西部省区资金比例最低;创业投资业极不发达,仅有1家科技风险投资公司,与陕西省100多家机构和创业资金几十亿元相比,机构和规模都太小,缺乏

- 18 -

有效风险规避机制;社会资金主动投入意识不强,商业银行对创新及产业化惜贷的观念未根本改变。

10、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法制环境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一是政策可操作性差。由于政出多门,有的政策交叉重叠,同一个政策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同一领域也存在力度不一致的现象,政策执行部门落实难度大。二是政策分散。政策的整合度和持效性不高,导致“政府不断出台政策,企业不断呼吁政策”的现象比较严重。

(三)重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技需求

经济和社会的需求是高新技术发展的原动力,重庆市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着整体工业化程度较低,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综合竞争力不强,城乡二元结构突出,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劳动就业压力增大等问题。要落实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将重庆建设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目标,必须围绕着发展生产、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任务,解决在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方面的科技需求。

1、发展生产对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的需求

要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关键。要以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才能使经济增长速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工业领域,重庆工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产业老化,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新型产业培植慢,规模较小,传统产业偏重数量扩张,忽视经济质量,效益不理想,整体素质不高。要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必须解决产业发展核

- 19 -

心技术、关键设备和部件以及重庆技术可持续整合集成创新问题,广泛采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

在农业领域,高新技术是突破解决“三农”问题瓶颈,解决重庆城乡二元化化问题,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关键。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需要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安全农业、标准化农业、农业信息、农产品加工和名、特、优、稀等传统农产品的技术创新。

在发展资源加工业方面,重庆市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与西部地区相比不具有优势,资源比较短缺和高消耗浪费矛盾比较突出,节约、保护资源和资源充分综合利用非常关键,从当前和今后来看,必须解决资源的综合利用、寻求替代资源、发展清洁能源利用、水资源保护和节约等科技问题,使资源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得以有机结合,促进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

在培育新兴产业方面,高新技术是新兴产业萌芽和发展壮大的基础和条件。重庆市在实现新型工业化目标过程中,应紧跟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积极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以建设长江上游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为具体目标,努力培育通信、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新型合成药、新材料、节能环保、机电一体化等产业,加大创新体系建设和提高自主研发、消化、吸收能力,实现重庆市高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2、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对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的需求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集中体现。发展高新技术,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不仅可以做大产业规模,增加人均经济总量,而且能够加快解决建设小康社

- 20 -

会进程中所面临医疗保健、卫生、环保、能源、交通、通讯、食品安全、数字化生活、防灾抗灾等方面的问题,提高生活的舒适度和满意度。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解决有关生活各方面的科技问题,推进建立完善的生活服务体系,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提供技术支撑。

3、改善生态环境对高新技术及产业化的需求

党十六大提出了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与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作为解决生态问题的强有力手段,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行之有效、安全可靠的方法。重庆工业规模大但总体工艺和技术又相对落后,加上三峡库区水环境性质的巨大改变,使得重庆市和库区的环境污染问题非常复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成为长期困扰重庆市的重大问题之一。改善生态环境的任务十分艰巨,对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提出了巨大的需求。

总体上看,在未来15年,我国将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基本实现工业化。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到2020年我市工业总产值应超过15000亿元,GDP应超过9000亿元。要实现这些总量发展目标,必须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保持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持续快速发展。按基本实现工业化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框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要高于20%,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要高于35%。按基本实现工业

- 21 -

化国家R&D投入对科技创新的支撑和科技成果对产业发展的支撑情况看,考虑到重庆以工业兴市的战略方向,R&D投入占GDP的比重应提高到3%左右,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完备高效,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速度应高于25%。

三、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思路与目标 (一)高新技术发展思路与目标 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方针,面向全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对接国家战略高新技术发展的方向及重点,加强高新技术领域中关键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紧跟前瞻性高技术创新步伐,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推动高新技术跨越发展。

2、发展战略

针对不同的高技术问题、不同的技术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对于信息高新技术,采取开发扩散战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在生物、材料等高技术领域,采取加速发展的战略,培育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高技术产业新增长点。对重庆市未来发展关键性技术,采取优先发展战略,进行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对重庆市具有相对优势的技术领域,采取集成领先战略,推动优势集成,强化优势,争创并保持领先地位;对未来发展有重要影响、现有条件不具备的技术领域,采取引进技术、消化创新、跨越发展战略。在创新途径上,采取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创新并举战略,既要鼓励自主创新,也要大力支持引起消化二次创新。

3、发展思路

- 22 -

依据重庆高新技术发展现有基础和条件,以加快重庆新型工业化进程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坚持以人为本,需求带动,服务于重点产业和战略性产业;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发展重大高新技术;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创新相结合,重视专利,鼓励“引进来”和“走出去”,利用好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坚持整合资源和强化优势相结合,引导联动创新,突出集成创新,强调辐射带动,优势领域引领发展;坚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面向全面小康,普及应用,惠及大众。

4、发展目标

到2010年,形成较为完善和开放式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重点技术领域涌现出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R&D投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到1.5%,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速度力争高于25%。

到2020年,全市科技创新能力基本达到东部地区同等中心城市的同期水平;优势高新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技术在国内占据重要位臵,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科技中心和创新高地。R&D投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到3%左右,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速度力争高于28%。

(二)高新技术产业化思路与目标 1、发展思路

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依托战略高技术创新,体现特色、突出重点,强化优势,做大做强,抢占制高点;强化区域聚集发展,突出基地辐射和产业带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培育新兴产业与改造传统产

- 23 -

业相结合,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壮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形成新的增长点。

2、战略目标

到2010年,初步建成长江上游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率提高到4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提高到10%以上。

到2020年,建成长江上游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率提高到6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提高到20%以上。

四、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的重要任务 (一)高新技术发展的重点领域及方向

根据我市高新技术发展现状和需求,结合国家高新技术发展总体战略,适应国外高新技术的发展趋势,未来5~15年,力争在重点选择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缩小与国外技术水平的差距。选择的战略重点领域为:

1、生物高新技术

主要包括:医药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工业生物技术和环保生物技术。

(1)医药生物技术

医药生物技术是利用基因工程、免疫技术、预防医学等为手段,开发预防疾病的药物、疫苗和预防技术,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等的药物和技术。应重点发展以下几个方向:中药有效成分分离提取技术、新型给药系统技术、生物反应及分离技术。

- 24 -

中药有效成分分离提取技术。研发重点:中药有效成分的筛选;有效成分的分离技术;提高中药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培养技术和设备;采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的方法生产中药中有效成分的研究。

新型给药系统技术。研发重点是:新型药物制剂及释放技术;缓释、控释、透皮吸收制剂以及蛋白或多肽类药物的口服制剂;新型给药系统技术与装备;中药新剂型及其新型辅料。

生物反应及分离技术。研发重点: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分离设备;高效分离介质;生物反应器和自控系统。

(2)农业生物技术

结合重庆市的地区优势,重点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其重点是: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技术;安全高效畜禽养殖技术;动植物资源增值和转化技术;生物农药、兽药和生物肥料等农用物资制造技术。

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技术。研发重点:对逆境生态有代表性的优质粮油新品种选育;作物抗逆性品质改良的适应机制和技术研究;优质、高产、抗逆杂交农作物新品种创新。

安全高效畜禽养殖技术。研发重点:畜禽品质性状和高产的分子改良;性状突出、高产、综合性状优良的畜禽新品种培育;优质畜禽的胚胎、精子、卵子保存。

动植物资源增值转化技术。研发重点:动植物资源深加工;农产品保鲜技术。

生物农药、兽药和生物肥料等农用物资制造技术。研发重点:中兽药制剂及制备技术;杀虫真菌制备技术;微生物农药高效生产技术

- 25 -

及设备;生物高效肥料及制备工艺。

(3)生物医学工程技术

生物医学工程主要是以工程学的观点,将电子、机械、信息、物理、工程计算等工程技术应用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为提高人类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水平服务的一门新兴交叉边缘学科。结合已有的产业优势,重点发展以下几个方向:超声医学工程;心脑系统疾病检测及治疗仪器与技术;器官代用技术;医疗信息系统及设备。

超声医学工程。研发重点: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设备的研制;聚焦超声的生理效应和临床治疗效果评估;临床超声检查及成像设备研制。

心脑系统疾病检测及治疗仪器与技术。研发重点:动态脑电、心电及心功能检测设备;人体脑阻抗CT成像设备;脑功能康复和治疗设备;神经系统磁刺激治疗仪。

器官代用技术。研发重点:人造皮肤;人工肝;人工肾。 医疗信息系统及设备。研发重点:医学信息技术;数字医疗器械;远程医疗系统及设备。

(4)工业生物技术

工业生物技术指的是在工业规模的生产过程中使用或部分使用生物技术来实现产品的制造过程。重点发展方向为:工业微生物技术;发酵工程关键技术;环保生物技术;生物安全与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等。

工业微生物技术。研发重点:工业微生物基因组及调控技术;重要工业微生物的代谢工程技术。

环保生物技术。研发重点:污染物生物降解技术;环境的生物修

- 26 -

复技术;生物学环境检测技术;生物能源技术。

发酵工程关键技术。研发重点:生物化工原料及新材料;微生物农药;新型酶制剂与重大酶制剂产品;新型氨基酸和寡糖等。

生物安全与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发重点:生物尤其是微生物的准确、快速检测新技术;食品安全检验技术;食品残留农药检测技术;生物安全性评估技术。

2、信息高新技术与应用

主要包括: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集成电路与光电集成技术、下一代网络新技术、软件技术、空天高技术、微机电系统、智能信息处理与认知科学和技术等。

(1)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TD-SCDMA技术是中国提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研发重点:改进手机性能和复杂性的联合发送技术;智能天线技术;TD-SCDMA技术在野战通信中应用研究; TD-SCDMA手机基带芯片设计与产业化;TD-SCDMA手机协议栈软件开发与产业化。

(2)集成电路与光电集成技术

光电集成芯片技术是光纤通信的最核心技术,是发展光纤通信产业必须取得突破的战略性技术。研发重点:基于深亚微米工艺的集成电路设计方法学研究与设计工具开发、数模混合与射频电路设计技术研究与设计工具开发;专用集成电路(ASIC)的设计技术;系统级集成电路设计平台与SIP重用技术;高密度集成电路封装技术;系统级集成电路关键测试技术;光电集成电路的自动化设计技术;光电集成

- 27 -

电路和光子集成电路技术;微系统与集成芯片技术。

(3)下一代网络新技术

下一代网络是未来信息社会的制高点,IPv6是下一代互联网的基础和灵魂。结合现有基础,研发重点:IPV6网络技术;宽带移动通信与无线接入技术;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技术。

IPV6网络技术。研发重点:光互联网的网络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智能光IP交换/选路节点实现技术; IPv4和IPv6高性能转换系统与技术;宽带综合接入系统动态资源分配技术。

宽带移动通信与无线接入技术。研发重点:OFDM技术、软件无线电技术、全IP技术、智能天线技术等。

网络及信息安全技术。研发重点:网络抗毁技术;功能切换技术;任务漂移技术;网络信任体系;为基于IPv6技术的“三网融合”等IPv6业务应用提供安全保障研究的关键技术;IPv6安全解决方案设计技术。

(4)软件技术

软件技术是系统运行的内核,是信息技术的灵魂。研发重点:高可信软件体系技术;网络操作系统核心技术;嵌入式软件技术;企业信息化等应用软件核心技术;游戏核心软件技术。

(5)微机电系统

MEMS是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并具有战略意义的前沿高新技术研究重点包括:MEMS共性关键技术;RF MEMS器件;MEMS传感器系统;MEMS自动控制器件;光学MEMS器件;生物MEMS器件及系统等。

(6)空天高技术

- 28 -

空天高技术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高新技术,它关系到国家的安全、科技实力的增强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研发重点:TDRSS总体设计与仿真验证技术;TDRSS网络组网关键技术;TDRSS相关支撑技术与应用技术;小卫星技术;“动中通”技术;空天载荷及其应用技术;空天飞行器及动力技术;空间安全及防御技术等。

(7)智能信息处理与认知科学技术

智能信息处理是关于信息处理智能化的综合性学科和技术,认知科学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基础。研发重点:知识和智能系统的计算理论和模型研究;新的机器学习理论方法和知识获取技术;可视化与智能化人机接口技术;基于自然语言理解的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大规模知识获取、处理和管理的理论和技术等。

3、新材料高技术

主要包括:高性能结构材料、新一代功能材料和器件、新型建筑材料、天然气化工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等。

(1)高性能结构材料

高性能结构材料是支撑我市支柱产业以及我市和国家重大基础工程建设的物资基础,是目前国际上竞争最激烈的高新技术材料领域之一。主要研发方向:轻合金材料;高性能钢铁材料;高性能陶瓷结构材料制备技术及工艺;新材料开发与制备的建模与仿真技术等重要方向。

轻合金材料。研发重点:高性能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及其复合材料;高强度、高韧性变形铝合金;镁及镁合金的液态铸轧技术;

- 29 -

镁、铝、钛合金系列化产品的加工技术及相关配套设备等。

高性能钢铁材料。研发重点:高性能钢铁材料设计、制备技术及工艺;新型专用钢铁材料及其制备技术。

高性能陶瓷结构材料制备技术及工艺。研发重点:高性能陶瓷粉体的制备及应用;高强、高韧、高耐磨新型陶瓷材料及其产品开发与应用;新型陶瓷制备新技术。

新材料开发与制备的建模与仿真技术。研发重点:材料制备、成形、加工过程的数值模拟仿真与组织性能预测;材料加工过程计算机模拟与仿真软件的开发。

(2)新一代功能材料和器件

新一代功能材料和器件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等高技术领域和国防建设的重要基础。重点发展方向: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膜材料制备新工艺;新型能源材料及制备技术;微纳电子材料与器件;材料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技术;聚乳酸改性材料及应用;生物医用材料与制品等重要方向。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研发重点:大直径砷化稼(GaAs)、磷化铟(InP)单晶以及以它们为基的微结构材料、器件;高温、宽带隙半导体材料与器件以及半导体白光照明材料与器件等。

膜材料制备新工艺。研发重点:功能高分子膜材料及成套装臵,均相系列荷电膜及装备,聚烯烃类微滤膜及应用,纳米结构敏感膜,液体脱气膜、装臵及应用,氯碱用膜材料。

新型能源材料及制备技术。研发重点: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高容量储氢合金及其制备新技术;光电转换效率大于18%的硅基太阳能

- 30 -

电池制备技术。

微纳电子材料与器件。研发重点:12~18英寸硅单晶和外延材料及制备新工艺;基于纳米特征尺度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材料设计和制造技术等。

材料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技术。研发重点:生态建筑材料;现代工农业用塑料材料;材料的环境协调性评价技术等。

聚乳酸改性材料及应用。研发重点:现代乳酸发酵技术开发与生产;先进淀粉生产工艺与技术;丙交酯生产技术研发;高分子聚乳酸生产技术;绿色包装材料;聚乳酸纤维生产技术;聚乳酸-丝或麻的混纺技术等。

生物医用材料。研发重点:生物硬组织材料及表面改性;经仿生处理和基因修饰的内皮化血管内支架和药物涂层的血管内支架;基因修饰的漩流小口径人工血管;组织工程皮肤以及骨复合手指;羊膜系列产品的开发;神经修复材料;可吸收PLGA医用膜系列产品。

(3)新型建筑材料

建材工业是传统的基础原材料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重点研发:建筑节能技术与材料;新型建筑涂料;高性能水泥基材料;纳米技术在建筑材料领域中的应用;先进建筑功能材料;新型墙体材料绿色建材;固体废弃物建材资源化等。

(4)天然气化工材料

开展天然气化工新材料制造工艺技术研究,对于推动重庆市天然气化工新材料技术进步、做大做强重庆市天然气化工产业有重要作用。重点研发:高效低成本天然气化工材料工艺技术;天然气部分氧化制

- 31 -

合成气新催化剂、新工艺一体化关键技术;费托合成液体燃料(合成汽油、二甲醚等)关键技术;天然气氧化偶联直接制乙烯关键技术;天然气制芳烃关键技术;天然气制其它含氧有机化工材料关键技术;天然气化工新材料制造过程中相关化学问题等。

(5)新型高分子材料

开展高分子材料研究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市的经济技术地位和综合竞争实力。研发重点:高性能化高分子材料制备关键技术;高性能工程塑料制备工艺技术;高性能环保型涂料或新型胶粘剂、高性能新型橡胶密封材料或轮胎、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高效高分子水处理剂或功能高分子材料等制备工艺技术。

(6)先进复合材料

材料复合化是提升传统材料性能的重要方法,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重要科技前沿。新型复合材料的研究和发展既依赖于众多传统材料加工的现有基础和进步,也为这些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研发重点:新型复合材料制备工艺;金属基结构复合材料;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压电,吸声和吸波,导电和生物医用等新型功能复合材料等。

(7)纳米材料

纳米材料因其纳米效应而具有特殊的性能和广泛的用途,是纳米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研发重点:纳米及亚微米材料制备工艺技术;纳米粉体材料;纳米低维材料;纳米催化材料和纳米晶金属材料;材料表面纳米化技术;纳米材料规模化应用等。

4、其它高新技术

主要包括:绿色工业过程与生态环境保护、先进能源节约技术和

- 32 -

储能技术、机电一体化等。

(1)绿色工业过程与生态环境保护

绿色工业过程以生物催化与生物转化技术为核心,进行精细化学品、日用化学品、化工原材料、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等的开发,发展环境友好的生物工艺对化学和材料工业进行生物技术改造,减少能源与资源消耗、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减少污染排放,从而带动流程工业绿色化和信息化的共性技术平台建设,促成整个流程工业的技术升级换代和生产模式的根本变革,实现跨越式发展。研发重点:高耗能污染严重企业的清洁生产关键技术;主城区大气质量改善关键技术;主城区和三峡库区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臵关键技术;三峡库区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重庆市及三峡库区典型地质灾害的监测及防治关键技术;高效降解污染物的基因工程菌;污染物高效生物无害化处理设备和工艺;污水处理生物膜技术;新工艺和设备的清洁生产技术;高效水处理药剂的研制与开发;工业废水处理中污泥的处理、处臵和资源化技术等。

(2)先进能源节约技术和储能技术

开发具有战略意义的先进能源节约和储能技术是我国长期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研发重点:煤的高效、清洁、安全开发与利用技术;节能和能效改进技术;先进新能源装备和可靠电力输配技术;可再生清洁能源规模化利用技术;氢能开发技术等。

(3)机电一体化

开展机电一体化领域关键技术研究对振兴重庆老工业基地具有重要意义。重点发展方向:机电一体化技术装备开发;仪器仪表;装备

- 33 -

制造技术及工艺和成套装备。

机电一体化技术装备开发。研发重点:汽车电子;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嵌入式车载综合信息系统的研究;低能耗高性能发动机;先进制造设备及装臵;车辆自动变速系统及其控制系统研究开发及产业化;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研究开发及产业化;车辆底盘及其控制系统研制;高端嵌入系统开发;并联机器人系统应用开发;新型节油汽车发动机的研究等。

仪器仪表。重点开发应用于冶金、电力、石化、轻工、建材和环保等行业的高精度智能变送器、执行器、高压调节器、数据采集系统、现代分析仪器以及核电厂关键控制和检测设备。

装备制造技术。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输变电成套设备;中小水力发电设备;500~800KV电抗器及高压直流变压器以及断路顺;高压开关、电瓷、互感器;电力系统综合自动控制设备;基于智能代理贴片的生产控制系统的研究;数控齿轮机床和高精密主轴数控车床。

(二)科技研发平台

根据重庆市高新技术发展的战略重点,突出区域特色和利用现有优势,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新技术的需求,未来5~15年,拟逐步建成生物技术研发平台、信息技术研发平台、新材料技术研发平台、装备制造及机电一体化关键技术研发平台、环保工程技术研发平台等5个开放式科技研发平台。实行统一管理,资源共享,发挥高校、大型院所和骨干企业在平台建设中的作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通过研发平台的建设,实现我市科技资源和人才的整合与利用,为技术创新提供强大物质支撑。

- 34 -

1、生物技术研发平台

针对生物制药和农业对生物工程技术的需求,依托重庆市中药研究院、第三军医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农业大学、重庆医科大学、西南中试基地、生物力学与组织工程、超声医学工程和相关实验室搭建开放式科技研发平台,提供缓释-控释-靶向技等现代给药技术、结晶技术、干性技术、基因工程、生物芯片、新型医疗器械及其关键性技术等关键技术,建立符合GAP标准的中药材产业基地,农产品选育基地,及食品生物安全检测检验中心。使生物技术研发平台能推动整个重庆市生物制药、生物医学工程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2、信息技术研发平台

依托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学院、西南师范大学等大学和24所、26年、44所等研究机构及重邮信科、重庆信威、重庆普天、航伟光电、航天新世纪等科技企业,整合相关领域科技资源,搭建开放式科技研发平台。主要目标:推进光电子显示器件及其上下游产品、光电专用仪器仪表与设备、光电子器件与材料、光电集成电路、企业信息化技术、企业信息门户系统、企业网站建设系统、企业协同办公系统、企业邮件服务系统、网管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下一代网络技术等研究,力争突破若干关键技术,研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科技产品,形成系列TD-SCDMA手机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形成完整的手持终端硬件平台、关键芯片组、物理层软件、高层协议栈软件、可商用手机;突破网络业务数据化、网络技术宽带化、网络设施光纤化、网络接入无线化和网络应用分组化等若干关键技术,形成下一代网络体系(NGN),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形成西部地区重要的信

- 35 -

息技术开发平台。

3、新材料技术研发平台

依托重庆市高等学校、研究所、材料研究所、新材料生产企业,建立材料重点实验室和材料工程化研究中心,集新材料科技优势,以构建新材料及器件开放式研发环境为目标,提供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微纳电子材料与器件、半导体固态照明材料与器件、新能源材料、天然气化工材料、新型高效催化材料、高性能磁性材料、新型测温材料、高品质轻合金材料、超级钢、先进复合结构材料、高性能陶瓷结构材料、新型纳米结构材料、高性能耐蚀弹性材料的制备系统和功能材料工艺与功能的计算机模拟、器件特种性能评价、天然气制合成气、液体燃料、乙烯、芳烃等技术等的支撑系统。通过平台建设,逐渐形成一个装备先进、流动开放、共建共享、高效运行的新材料研究体系,整合我市优势资源,在新材料—制备工艺—器件检测系统等三位一体的研究平台上,提高研究开发水平,提供资源共享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带动新材料体系的总体科技水平接近当时国际先进水平。

4、装备制造技术研发平台

完善技术研发共享为核心的制度体系,集成重庆大学、西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和仪表材料研究所、汽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及机电控股、船舶工业集团、四联集团等装备行业的主要企业的现有科技资源和研发能力,营造开放、共享的研究实验环境,加大设备更新改造力度,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大力提升装备制造业的研发设计、工艺装备、系统集成化水平,把重庆建成我国重要的内燃机、环保成套装备、仪器仪表、军事装备及军转民技术等国家级研发基地。

- 36 -

5、环保技术研发平台

集成重庆大学、重庆环科院、中电投远达环保、康达环保等现有相关环保科技资源和研发能力,围绕全市尤其是三峡库区一系列重大环境保护科技问题,突破若干关键技术,大力提升我市环保工程技术及装备能力,为努力完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任务提供积极技术支撑。

(三)高新技术产业化战略重点 1、培育五大高新技术产业

大力发展生物产业:发挥我市在现代中药、化学合成药、生物医疗器械生产方面具有的产业比较优势,针对重大疾病及重大传染病用药的需求,推进乙肝治疗性疫苗等基因重组药物与疫苗的研究开发,促进γ干扰素、人造皮肤、生物发酵药等新药产业化;加快推进中药现代化,运用现代技术开发生产“高效、稳定、可控”的中药产品,推动建立符合GAP标准的中药材产业基地;以超声医学工程,生物芯片、组织工程与人工器官,血液代用品,远程医疗系统,生物人工肝,心脑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仪器,数字医疗仪器为重点发展方向,带动聚集一批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实施转化及产业化:应用生物技术等高技术手段,培育优良种子、种苗、种畜,加快高效种植业和养殖业优良品种产业化,大力推进以微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绿色环保型农业产品开发及产业化,推进农作物抗病、抗虫生物技术和动物疫苗高技术产业化,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以及食品安全技术产业化。

加快发展信息产业:以发展软件产业为主,集成电路发展为辅,重点发展MEMS器件及系统开发和产业化,第三代移动通信产品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IPV6等下一代网络产品关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等。

- 37 -

努力壮大新材料产业:以现有资源和技术优势为依托,加快发展以镁、铝合金为代表的轻合金产业,天然气化工原材料产业,工程塑料产业,高性能结构材料产业,新型功能材料产业,新型建筑材料产业等。

做大做强重大装备及机电一体化产业:坚持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结合,充分发挥我市在自动化机械及设备和高性能、智能化仪器仪表等方面的人才、技术优势与产业基础,以生产数控化、模块化、智能化、集成化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包括自动化、智能化仪器仪表产业,数控及精密机床产业、轨道交通设备、工程机械及大型结构件、水力和风力发电成套装备、模具、汽车摩托车关键部件、汽车电子产业开发及产业化为方向,壮大先进制造业。

积极培育环保产业:以引进、吸收国外技术和自主开发相结合,重点发展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烟气脱硫、清洁汽车、资源再生利用和循环使用等环保装备业及三峡库区生态环保产业。

2、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区域聚集发展,推动建成一批高技术产业基地

生物医学产业基地:在生物流变学与组织工程、超声医学、创伤烧伤复合伤等重点学科领域,发展和提升一批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以超声医学工程、生物芯片、远程医疗系统、心脑血管诊断及治疗仪器、组织工程与人工器官、血液代用品、医用生物材料、生物人工肝等为重点发展方向,带动聚集一批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实施转化及产业化,推进重庆市生物医学产业基地建设。

现代农业高技术示范基地:以动植物良种创新,农产品加工关键

- 38 -

技术及示范,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产技术为基础。选择主要动植物良种创新,百万工程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采后保鲜处理,传统蔬菜制品加工关键技术,食品安全与检测关键技术,保健食品功能成分高效分离提取及加工为重点,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增加农业产量和提高质量为目的。对现代农业高技术产品实施转化及产业化,推进重庆市现代农业高技术示范基地建设。

光电产业基地:建设国家级重庆软件园、重庆光电子、微电子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基地、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开发及设备制造基地。以光电子、微电子、通信和软件开发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传统开发生产和服务的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实现重庆光电及相关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建成可读式光盘(CD-R、CD-RM、DVD)工程研究中心、光电工程研究中心、第三代移动通信工程研究中心等六个工程研究中心,使之成为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的工程技术支撑和先导产业基地。

镁铝合金等新型结构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依托西南铝业集团有限公司、重庆镁业股份有限公司、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重庆铝制品有限公司、重庆钢铁集团公司等本地企业,引入外资企业,发挥镁铝合金的技术及装备优势,重点发展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手动/电动工具、通用机等机电产品用镁铝合金系列产品;自行车、摩托车、列车等交通工具、纺织机械、3C产品、航空航天等用镁铝钛合金系列产品;枪械、火炮等军工用镁铝合金系列产品及装备;发展超强结构材料及产品。在2007年形成从原镁生产、铸造及变形镁合金生产、装备、军用产品等门类齐全的镁合金产业链,把重庆建设成为全国乃至

- 39 -

亚洲最大的镁合金产业化基地。到2010年,使重庆成为世界重要的镁铝合金研发、生产加工及应用产业基地。到2020年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特色鲜明的高性能结构材料产业基地。

功能新材料产业基地:建成国内著名的功能新材料研究开发、应用及产业化基地之一,提升重庆市功能新材料开发及产业化能力,充分发挥已有优势和积累,建立和发展功能新材料的合成新技术,优化材料的结构和光、电、磁、热等功能性质。重点推进半导体外延膜材料和器件、新型宽带隙半导体器件,信息高分子材料、高温陶瓷分离膜材料和天然气制合成气膜反应器技术、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材料和相关技术、高性能电子陶瓷材料和器件、能源功能材料和技术等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

微机电产业基地:利用微机电系统开发平台,对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前期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同时进行新原理、新结构、新功能的MEMS器件和微系统的研究及应用开发。通过小试、中试,形成规模生产能力和示范应用。依托在渝微机电系统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方面的实力,促进MEMS技术研究开发,提升微机电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将成熟的微机电产品推向市场。

仪器仪表产业基地:建成仪器仪表制造业和环保装备制造业两个国家级开发生产基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成本国产分散型控制系统(DCS);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技术为基础的其他主控装臵的关键配套设备;智能数据记录仪;现场总线技术的智能执行器及特种执行器;大气、水质监测成套分析仪器装臵,水文、地质监测仪器;卫星导航系统;船舶、仪器仪表;关

- 40 -

键传感器、专用集成电路和其他元器件;电子功能材料。

先进制造基地:充分发挥老工业基地和军工企业优势,以高新技术、适用技术提升改造有特色、有强劲市场竞争力的重点机电、基础产品,为国家重大装备、重点工程及相关产品配套。以优质品牌产品为核心,增加品种,提高成套能力,以技术进步为动力、突出重点,壮大提升装备制造业,成为支撑和带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骨干力量,并成为全国重要基地之一。

五、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重大专项 (一)工业信息化工程

信息技术是当今社会发展最快的先进技术,它使传统工业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对信息技术的巨大需求已成为当今世界工业的发展主流。采用高技术和先进实用型技术来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具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率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等特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重庆的工业和制造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成为重庆制造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本专项包括以下重点:应用软件;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新一代流程工业信息化工程;数字化、智能化的设计制造技术;汽车、摩托车制造信息化工程;生物制药、食品加工业信息化工程。

“十一五”重点发展:重庆市制造业信息化关键软件开发及应用工程;制造企业用图纸工程支持系统开发及应用工程;重庆市制造业信息化重点示范应用工程;区域制造业信息化ASP平台开发及应用工程;重庆市制造业信息化支撑环境体系建设;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关键技

- 41 -

术研究及示范工程。

(二)传统农业改造及农业信息化

本专项立足重庆城乡二元化结构特点,重点解决农村产业化问题,实现从传统农业向新型生态农业和信息化农业的转化。本专项主要包括以下重点:基因工程技术对动植物资源改造;生态农业建设;农业信息化建设。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动植物资源进行改造,培育出高抗、高产、优质的农作物新品种和优良畜禽。生态农业建设包括具有地域的优势高效林(草)的快繁技术,优质经济林(草)和特种中药材的品质改良技术及加工技术,生物农药技术,农林作物的生物防治技术,新型生物能源,生物安全及食品安全技术。农业信息化建设包括农业和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农产品营销信息系统、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实现以市场为导向,集约化、信息化的农村生产经营模式,促进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十一五”重点发展:优质、高产、抗逆杂交水稻新品创新;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杂交种和育种材料创新;优质高效杂交油菜新品种创新及产业化;优良柑桔新品种选育与新型育种材料创新及产业化;优质、抗病、高产、专用蔬菜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主要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与高产潜力研究;畜禽遗传资源发掘利用与高效冷冻保存技术研究;主要作物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主要作物逆境条件下品质形成机理及高效育种技术研究;柑橘标准化生产与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家产品保鲜与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优质特色调味料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安全标准化火锅底料与配菜加工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演粉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名优绿茶加工

- 42 -

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生物省事性保健乳品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生物农药研制及产业化;农产品有素养物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新型高效安全兽药与饲料添加剂研制及产业化;生物肥料研制及产业化;农业信息资源开发。

(三)城乡社会医疗卫生与健康工程

本专项以促进产业发展,提高城乡社会医疗卫生及健康水平为目的,立足重庆生物制药及医疗器械产业,提高对这些高技术产业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的技术研究水平,为实现重庆市新型工业化目标服务。本专项主要包括以下重点:新型医疗器械开发;生物制药技术开发;重大疾病的预防、检测与控制;远程医疗系统。新型医疗器械开发主要研究数字医学远程控制技术及其系统,超声治疗系统关键技术,智能动态临床监护仪,生物材料和组织工程皮肤,组织工程骨关键技术,新型计划生育器具。生物制药技术主要研究生物反应器技术及应用,创新性蛋白药物开发,干细胞工程产品,新型制剂关键技术,医药制备发酵工艺,新化学药合成工艺,现代中药关键技术。重大疾病的预防、检测与控制主要研究抗艾滋病病毒、癌症等多肽药物,医用疫苗,微生物药物,微生物发酵医药中间体,单克隆抗体,重大疾病的临床诊断试剂,重大疾病监测系统,专用检测治疗器械,重大疾病应急、处臵和管理系统。远程医疗系统主要研究远程医疗终端检测设备的开发,医学专家系统,医学信息存储和管理系统,基于无线个人网(WPAN)和无线广域网(WWAN)的远程医疗网,医疗信息安全和数据加密技术,新型智能传感器及材料,远程医疗通信协议与标准。通过本专项的实施,能够促进社会对于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水平,并

- 43 -

促进医药产业和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将使我市未来5~15年在医疗器械领域在内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医疗器械产品,实现该领域的突破,推动我市医疗器械企业技术进步,形成重庆工业化新的经济增长点。

“十一五”重点发展: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创新生物及多肽药物与关键技术研究;聚焦超声系列化产品的开发和临床方案制定;抗癌新药及其养分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人体基因编码肽抗生素hPAB研发研究;三峡库区重大传染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新型脂膜超声造影剂“脂氟显”的临床研究;智能胶囊消化道内窥镜系统技术开发;三峡库区环境性疾病种类的跟踪与防范措施研究。

(四)数字电子产品与网络信息家电开发及产业化

发展后PC时代的各种网络信息家电,实现电视、电话、电脑三合一。大力发展汽车电子产品、数字移动通讯产品、宽带无线接入产品、数字电视及相关产品、多功能数字用户终端(数字机顶盒)、数字相机、高密度数字光盘产品、数字音视频广播系统设备、数字化办公设备、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数字网络产品,以及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类家电相互融合的家用数字化产品和家用信息网络平台,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使我市重要的消费类和投资类电子产品实现数字化,同时推动我市软件业和嵌入式系统的发展。

“十一五”重点发展:TD-SCDMA关键技术研究与手机产业化;数字传媒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产品开发;汽车电子产品开发及产业余;数字相机开发及产业化;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类家电相互融合的家用数字化产品开发及产业化;数字音视频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宽带

- 44 -

无线接入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嵌入式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第三代移动通信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五)信息安全与电子信息综合服务系统

电子信息综合服务系统重点实施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工程。电信网、广播电视网、计算机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工程。软件技术产业化;电子政务将提升政府对政务和社会的监管能力,提高政府办公效率,提高政府对公众的服务水平。发展电子商务,实现金融、外贸、税收、海关、交通和重要工业领域以及有条件地区电子商务的应用,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市的现代化物流配送系统。推动企业电子商务,提高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信息化水平,降低能耗和物耗,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效益。通过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实施,推进我市的信息化进程。而信息安全的功能是确保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网上电子身份认证、信息安全传输、信息完整性和不可否认等安全,为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提供安全保障。

“十一五”重点发展:IPv6关键技术研发;三网融合工程;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电子政务应用软件及系统建设;网络信任体系及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关键理论与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关键技术研究。

(六)新一代功能材料和高性能结构材料开发及产业化 新一代功能材料对高新技术的发展及新产业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等高淅技术领域和国防建设的重要基础。高性能结构材料在汽车制造业、机械、电子、石油、化工及建筑业等高新技术领域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已成为国民经济最

- 45 -

主要的产业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繁荣和生活质量水平。本专项包括以下重点:适用于生物硬组织材料的新型镁合金,用作硬组织植入体的镁合金/生物活性涂层复合材料,用于电动汽车电源、镍氢二次电池的新型高容量储氢合金及制备的关键技术,高性能永磁和软磁材料及器件的制备技术,光通信用晶体材料,薄膜材料及器件,新型测温材料及元件的制备技术,紫外光发射材料及器件,新型闪烁晶体材料及器件的制备技术等。高品质镁合金产业化关键技术,高精度铝材加工技术,超级钢的开发及产业化关键技术,新型结构材料制造过程质量控制及相关技术,高强高韧金属纳米结构材料的制备技术等。

“十一五”重点发展:镁合金材料研发及产业化;高性能特种铝板带材;新型润滑材料研究及产业化;特种功能材料用元器件开发和产业化;高性能专用钢铁材料的开发与制备关键技术;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研制及产业化;聚乳酸生态循环材料用其相关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光电子薄膜和纳米材料合成及应用研究。

(七)光机电一体化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开发及产业化 充分发挥我市光机电仪方面的人才、技术优势与产业基础,采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信息技术和精密加工技术,提升机械工业水平,开发生产数控化、模块化、智能化、集成化的光机电一体化产品。重点推进自诊断型高压电气设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模具关键技术的研究及产业化,新型发电成套设备的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高效精密传动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及产业化,基于工业以太网的仪器仪表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环保装备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等;大力

- 46 -

支持以安全、环保、节能和舒适相关技术为重点的汽车摩托车及零部件关键技术产业化,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储量高的汽车摩托车新产品,在车用材料、车用电子产品、新型汽车动力、加工制造技术等方面形成特色。

“十一五”重点发展:嵌入式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应用;MEMS生化检测微系统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光学MEMS器件及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自诊断型高压电气设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模具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高效精密传动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及产业化;基于工业以太网的仪器仪表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模块化高速数控制齿机床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增压器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ISG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天然气汽车的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汽车、摩托车整车和零部件及材料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车用电子产品与加工制造信息化技术开发及产业化。

(八)环保安全、新能源及节能、节水高技术开发及产业化 环保安全、新能源及节能、节水高技术开发重大专项主要研究:重庆市区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关键技术;重庆市区生活污水的处理关键技术研究;工业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及高附加值产品开发的关键技术及产业化;三峡库区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重庆市及三峡库区典型地质灾害的监测及防治关键技术;典型工业废水的净化新方法、关键技术、装备及产业化;火力发电厂烟气脱硫、脱氮关键技术、成套设备研制及产业化;市区机动车排气净化装臵和降噪技术的研究;生活垃圾处理的关键技术、装备及产业化;高耗能企业的节能关键技术;能源中心建设、管理与系统优化;水资源的合理分配

- 47 -

与串级利用。

“十一五”重点发展:新型发电成套设备的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输变电设备绝缘结构设计及电磁兼容性研究;大型船用水润滑高比压非金属轴承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电力系统保护的智能化技术和产业化;三峡库区水环境总量控制与复合污染过程及防治;三峡库区生态演变与修复技术的研究与示范;三峡库区水环境特征与水质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三峡库区水体养殖容量与水环境协调关系研究;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源头减量、末端得用与磷回收技术示范。

(九)创新能力建设专项

本专项重点支持5大科技研发平台建设。主要是加强实验室体系、企业研发体系建设和工程化技术研发体系建设。

“十一五”重点发展:生物技术研发平台;信息技术研发平台;新材料研发平台;装备制造研发平台。

六、重庆市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宏观引导

继续加强对高新技术发展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重点应突出完善宏观战略决策体系和民主、科学、法制化的决策机制,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预见性。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产业化发展政策法制环境 一方面要创造宽松、公平、高效的市场环境。一是加强政府宏观管理与调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二是进一步增大政策的透明度和优惠度,降低企业在研发、生产和经营等方面的规费,切实保障企业发展必需要素的

- 48 -

有效保证。三是扩大市场准入和实行平等待遇。另一方面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合法权益保护,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依法打击各种侵权行为。

(三)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一是支持人才资源开发能力建设,不断完善人才市场体系,优化人才资源配臵,营造良好的人才使用环境。二是培育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对重庆市贫乏的优秀企业家和软件、生物工程等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三是鼓励创业活动。倡导和支持非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技人员兼职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或者从事技术创新、科技中介服务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工作。四是健全分配机制。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建立股份期权、利润分享、年薪制和技术、管理以及其他智力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制度。五是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六是实施人才奖励。市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奖励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并对获奖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

(四)完善促进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发展的投融资体系

一是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体系改革和创新力度,建立和完善包括股权融资、贴息融资、风险投资、担保融资、上市融资、政府配套支持等多种融资方式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体系。二是增加政府对科技的投入,保证政府的财政经费和专项资金对科技的投入有较快速度增长。三是积极引导企业成为科技投入主体。四是加速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建立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基金,逐步做大风险投资规模。五是建立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产业化初期阶段的技术创新。六是鼓励企业、大学、研究院所

- 49 -

开展对外招商引资,以资本为纽带,建立不同形式的经济主体。七是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扩大商业贷款。为高科技企业申请贷款疏通渠道,继续实行财政资金对高科技产业化项目银行贷款实际风险担保的支持。加强风险担保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率。

(五)完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

一是培育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在推进企业制度改革中加快创新机制建设,促进其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二是推进知识创新体系建设。实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研究的协调发展。三是完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信息网络、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科技评估、技术咨询、成果推广、技术经纪等科技创新中介机构建设;健全科技孵化体系,完善政策体系;继续办好并发展技术交易市场。四是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完善科技技术体系,实现研究、试验、产业化过程的无缝链接。

(六)加大力度推进高新技术及产业园区建设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布局有效结合,加大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北部新区和特色工业园区市政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尽快建成和完善硬件环境,大力提升产业园区聚集能力与扩散能力。

(七)强化合作与交流,提高国际化水平

一是加强地区间、国际间的技术合作与技术交流。二是抓住高新技术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和国内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积极引进国际、国内著名的高新技术大企业、大集团来渝投资。三是创造条件,针对技术需求的缺口,引进具有先进度、成熟度、见效快,市场

- 50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k4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