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散文选完善版
更新时间:2024-06-22 22:08: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广宁中学 黄玉海
《恶乎往而不可》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技能目标
(1)翻译有关语句和文段。
(2)鉴赏、评价文中所用寓言故事。 3?情感目标
(1)了解在所选文段中表现出的庄子的哲思。 (2)学会在困境面前应有巨大的精神力量支撑。 教学重难点:
1、 引导学生学习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 引导学生理解庄子“安时而处顺”的思想及其启发意义。 3、 引导学生领会庄子的奇思奇想。 课时安排:二课时 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用一般残疾人与海伦?凯勒进行比较,引出课题。 二、朗读课文。要求,读要正确,读出文章的意义。 三?通假举要
颐隐于齐(\\'齐\\'通\\'脐\\') 亡,予何恶(\\'亡\\'通\\'无”) 此古之所谓县解也(\\'县\\'通\\'悬\\') 不翅于父母(\\'翅\\'通\\'啻\\') 取妻者止于外(“取\\'通\\'娶\\') 故不足以滑和(“滑\\'通\\'汩”)
课文中还有好几个通假字,大家课后再找出来记一记。 四?古今异义
其妻子环而泣之(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今一犯人之形而日(古义:犯,承受;\\'人\\'不与\\'犯\\'连读,应读为\\'人之形\\';今义:犯人是指犯罪的人,特指在押的。)
丈夫与之处者(古义:成年男子;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无几何也(古义:多久;今义:多少;几何学。)
吾以南面而君天下(古义:南面代称君主之位,面向南而坐;今义:表方向,与“北面\\'相对。) 恐吾无其实(古义:实在的政绩;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五?一词多义
恶 卫有恶人焉(丑陋) 恶乎往而不可哉(哪里) 死亦我所恶也(讨厌,厌恶) 六、学习本课重点词语
①尻(kāo):脊骨最下端,也乏指臀部。 ②莫逆于心:内心相契,心照不宣。 ③问:拜访、问候。
1
④拘拘:曲屈不伸的样子。
⑤曲偻(lóu):弯腰。发背:背骨外露。 (11)浸:渐渐。假:假令。 (12) 时夜:司夜,即报晓的公鸡。
(13) 鸮(xiāo):斑鸠。炙(zhì):烤熟的肉。“鸮炙”即烤熟的斑鸠肉。 (14)得:指得到生命,与下句的“失”表示死亡相对应,“得”、“失”也即生、死。 (15) 时:适时。 (16) 顺:指顺应了规律。 (17) 喘喘然:气息急促的样子。 (18)叱:呵叱之声。
(19) 怛(dá):惊扰。化:变化,这里指人之将死。 (25) 成然:安闲熟睡的样子。寐:睡着,这里实指死亡。 (26) 蘧(qú)然:惊喜的样子。觉:睡醒,这里喻指生还。 七、分析课文
1、第一则中,子舆生病后相貌变得怎么样(用现代汉语表达)?
变得腰弯背弓,五脏比头都高,下巴藏到肚脐眼上,肩膀高过了头顶,弯曲的颈椎骨指向天空。 2、子舆对此态度如何?
世俗的哀乐不“能惊扰他内心的平静”。 3、第一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观点
第一则故事表明像子舆、子来这样的人虽然面临着某种困境,但一定要保持内心的平静,靠\\'道\\',靠巨大的精神力量实现人生的突围,不能被困境压倒。
第二课时
一、我们班有没有同学为自己的相貌生得不如意而难过?
我没有发现我们班有谁生得丑。即使是丑,丑也不是你的错。即使是丑,也可以整容,但整容要有思想准备,有的人是越整容越丑。丑除了整容外,还有一个补救的措施:我很丑,但我很温柔。其实对待丑,最好的方法还是学习第一则中子舆和第二则中哀骀的处世态度。
二、等到你们到了结婚年龄的时候,如果有一个非常丑的人很中意你,你会不会选择他(她)? 1、师生讨论,教师可以讲钟无盐的故事。
2、传说中诸葛亮的妻子也是一个丑妇。史书上说木牛流马是诸葛亮发明的,传说却说是这个丑妇发明的, 三、哀骀相貌丑陋骇天下,为什么那么多女孩子想嫁给她?
面对世人认为无可奈何的死与生、贫穷和富有、毁谤和赞誉、饥和渴、寒和暑等一切变化,他的内心不为所动,平和、快乐、通畅而不失于愉悦,充满盎然的生机。他高超的德行就在于养成了这种外在事物无法摇荡的内心的纯和。而正是由于他的德行大大超越了常人,人们都忘记了他形体的残缺和丑陋,感受到一种异乎寻常的巨大魅力。
三、翻译本文题目,思考它体现出作者怎样的处世思想? 四、写作特点 (1)寓言中蕴哲思。
本文依然是采用寓言故事说理。从子舆病后的\\'奇状\\',说明人的死生存亡实为一体,无法逃避,因而应\\'安时而处顺\\'。 (2)夸张手法的运用。
不论是写子舆病的怪状,还是写哀骀的丑相,作者都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在大胆的夸张中更让人体会到像他们这样的人心内的巨大的精神魅力,即\\'道\\'的作用。 五、总结: 六、做课后练习。
七、作业:1、预习《墨子》选读——《兼爱》, 教学后记:
2
《郑人有且买履者》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文言特殊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如:说;因为、暴乱、政治;悦、王、疾病、美、法。
2、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胜、臭、今、修、因、走、触、耒、冀、为。 3、学习古代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例证法、加设法、喻证法。 教学重点:
1、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2、结合作者生平了解其创作意图。 教学难点
1、文言语法现象。 2、了解文章的行文思路。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Flash短篇《守株待兔》 ,幽默的无声动画使多数学生笑了。教师就势提问:这是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也是一则寓言。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或它的寓意是什么?
生答:比喻一类不劳而获的人。他们不愿老实工作,想侥幸得到收获。 师补充:这是我们现在对这个寓言的最普遍理解,但是原著中,作者写这个寓言并不是想说明这点。那真实的《韩非子》是怎样的呢?现在,让我们走近韩非子,让我们读读原汁原味的作品。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全班齐读课文,师板书问题字词。 不胜 shēng (古音破读) 果蓏蚌蛤 luǒ bàng g?
腥臊恶臭 a xiù(词“臭”为词义缩小) 决渎 dú (课文下的注释dòu是错误的) 钻燧取火 zuān suì 鲧禹 gǔn 耒 lěi
2、投影重要字词句。 (1)、实词:
1、而民悦之 (意动) 而民说之(通假,通“悦”,意动) 2、使王天下 (名作动) 3、民多疾病 (名作动)
4、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 (假设)
5、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 (意动) 6、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效法 陈规旧例) 7、因释其耒而守株 (于是) (2)、虚词
1、必为鲧禹笑矣 (被) 2、因为之备 (替) (3)、古今异义词
1、桀、纣暴乱 (暴力混乱)
2、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 (措施治理)
3
(4)、句式
有购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 (状语后置) 3、翻译重要句子
(1)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
假如在夏朝有人搭木头做成鸟窝一样的巢穴来居住,或者通过钻木头来生火,就一定会被鲧禹笑话。(状语后置句)
(2)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所以圣人不希望照搬古道,不效法成规旧例,研究当世的事情,于是就给它准备(相应措施)。(省略句) (3)宋人有耕者
有个耕田的宋人。(定语后置) 三、解读文章结构。
师:找出文中共有几处“为??笑”?分别是什么?
生: 四个 分别是:比为鲧禹笑矣、必为汤武笑矣、必为新圣笑矣、身为宋国笑。 师:大家互相交换一下意见,讨论他们为什么会被耻笑呢? 生: 生产力发展了,时代进步了,旧的事物跟不上时代潮流了。 生: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四、深入解读。 师:文章如何证明中心论点的?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六、比较作业
从内容、思想、写作手法等方面比较孟子、庄子、韩非子的寓言。 七、板书: 文章结构 上古:构木 钻燧 人物 耕田的宋人 为??笑 ↑ 法 统治者
中古:决渎 结 不期修古 结 事件 守株待兔 为??笑 ↑ 法 —→ ←— 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 近古:伐暴乱 论 不法常可 论 结果 为宋国笑 为??笑 ↑ 法 为历史笑 当今
假设法 中心论点 喻证法 教学后记: 《兼爱》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文中的出现的常用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2. 理解墨子“尚贤事能”的思想并思考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3. 学习墨子散文从不同方面层层推进进行说理的方法。 4. 学习本文用事例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 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 理解“尚贤事能”的思想及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3. 把握墨氏议论文的特点。 三、教学思路:
4
1. 注重文言词句的归纳整理和迁移运用。 2. 注重对层层深入的论说方法的把握。 3. 注重对“尚贤”现实意义的探究。 四、课时安排: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1~3段) 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
先说一个故事:管仲和鲍叔牙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分别辅佐齐襄公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
为避国难,他们逃出齐国分别到了鲁国和莒国,后齐国内乱,国君被杀,伺机而动的两公子俱连夜回国。鲁国发兵送公子纠回国,并派管仲带兵堵截公子小白,管促一箭射中小白带钩,小白倒地装死,管仲派人回鲁国报捷,鲁国于是慢慢地送公子纠回国,过了六天才到,这时小白已兼程赶回齐国,成为国君,是为齐桓公。后为齐桓公发兵攻打鲁国,鲁军大败,鲍叔牙给鲁侯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公子纠为齐君兄弟,齐君不忍杀他,请鲁国自己杀他,公子纠老师管仲是齐君的仇人,请把管仲送到齐国,剁成肉泥。鲁人害怕遵照执行,齐桓公要杀管仲,鲍叔牙劝说,臣幸运地跟从君子,君上成了国君,如果只想治理好齐国,有我和高奚就够了,如果君上想成就霸业,那么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强盛,不可以失去他。桓公听从他的建议,假装杀仇人,把管仲接到齐国。桓公和管仲谈论霸王之术,大喜过望,以其为大夫,委以政事。管仲进行改革,一时齐国大治。 二、朗读课文 三、文本解读
(一) 第一段 1. 释义并翻译
者:第一个:用在“今”“昔”等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表示:“???的时候”,第二个:??的人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治:治理得好,太平 本:从根本上 是其故何也:宾语前置 在:在于 事:让??做官(任用) 将:就 众贤:使贤众,使动用法 2. 朗读指导
(1) 排比句应读出气势来
(2) 重点词语应重读,如:皆欲国家之富 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 不能尚贤事能
为政也 将在于众贤而已。
2) 理清思路:“王公大人失其所欲”在于“不能尚贤事能” “大人之务,将在
于众贤” 。
3) 概括段意:从反面论证“尚贤事能”的重要性。 4) 论证方法:举王公大人治国的例子来说理。
(二) 第二段
1.释义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术:方法 奈何:怎么办 2.归纳本段作用:承上启下,过渡段。 (三) 第三段
1. 释义并翻译
富:使??富有(形容词使动用法) 贵:使??高贵(形容词使动用法) 将:才 厚:纯厚 乎:在(介) 辩:有口才 道术:治国方法 固:本来就是(副词兼有判断作用) 珍:比喻人才 佐:辅佐的臣子 然后:这样??才(含义: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后) 2. 朗读指导:
1) 排比句读出气势
2) 可得而从也“加点字重读,以示强调。
“此固????”语速稍快,“固”重读。
四、规律探究
5
1. 墨子的文章逻辑严密,结构严谨。可以说我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议论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
我们回顾一下《兼爱》一文中的写作内容和思路:先提出问题,说天下之害,再解决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说“兼相爱”之利,不“兼相爱”之祸,最后解决问题。“兼相爱”可以做到,“上以为政,士以为行”。其实,就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九个字上面做文章,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前三段与中心论点有何关联呢? 讨论: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1~3段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明确:“夫尚贤者 ,政之本也。”----------中心论点
第1段从反面,3段从正面论证了“尚贤事能”的重要性,必要性,阐述了“为什么”的问题。
2. 设想一下,下文会写什么内容:如何做到。
五、作业布置:
1. 课外预习4~5段,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准备翻译。 2. 思考:尊重人才有什么现实意义。
教学后记: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教学目标】
1.掌握困、古、敏、言、荡、绞、贤、色、就、正、贰、等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并积累成语:六言六蔽、不迁怒、不贰过、等。
2 .能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 3.领悟孔子“学”内涵,以及其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4.分析、评价孔子“不如丘之好学也”、六言六蔽、“不迁怒、不贰过”、“贤贤易色”观点。 【文化内涵】
1、理解孔子所说的“学”的基本内涵。
2、重点领悟孔子六言六蔽、“不迁怒、不贰过”、“贤贤易色”等原则和方法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3、结合孔子的理念倾向,深入分析“学”的内涵。
二课时
教学步骤一:整体感知文本 1.初读感知
【问题1】你认为孔子所说的“学”有哪些内涵?对你有什么启发? 【问题2】本课所选录的10章中包含了孔子“学”内涵的哪几个方面? 2.诵读感知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本课所选的“语录”共有10章,为克服篇数多、教学组织容易松散的缺陷,可把全文切分成: 为什么要学(第1、2、3章) 什么是学的基本内涵 (第4、5、6章) 什么是好学(第7、8章) 学什么(第4、5、11、10、章) 重点研读:学的基本内涵 教学步骤二:文本研读
1、串讲词句,进行文言知识梳理。 2、师生互动,组织重点问题探讨。
6
例:(1)对照章节文字,概括孔子所说“学”的基本内涵 。
孔子及其弟子所说的“学”,根本意义不是现在常说的学习知识和技能等。他所说的“好学”主要是从人格修养、道德实践的意义上说。
(2)你最欣赏或最有感触的是哪一点?请说说自己的体会(小组讨论交流)。 3、自主学习,课文其他问题研读。 例:对孔子的“贤贤易色”,你怎么看? 4、拓展提升,深入理解文化内涵。
例:“不迁怒、不贰过”、六言六蔽、“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见附文)的认识。 附文:
① 孔子日: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② 子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③ 子日: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④ 子日:“由也!女闻六言六蔽乎?”对日:“未也。”“居!吾与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其实孔子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品质是要通过努力学习去完善的,如果不加强学习,不善于运用,即使你有仁、智、信、直、勇、刚这样的美德,也照样回出现大的弊病。学习应该放在首位,学习能弥补人的不足。 教学后记:
《有教无类》 三维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2、领会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发意义 3、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教学重点:
1、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2、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教学难点:
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导语设计: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教育家,后世尊他为“万世师表”。他关于教与学的思想及方法,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今天还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学习选文1,领会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 1、“有教无类”的含义?
明确: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进行教育。 2、“有教无类”的意义何在?
7
明确:“有教无类”的思想及其实践,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这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对教育和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 学习选文3,了解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1、颜回曾经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颜回表示:“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句话意思是:听说了就表示去实践。即“闻斯行之”。
2、现在子路直接问这个问题,想不到孔子竟是另一番回答:“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四、分析选文5,了解孔子启发式教育的思想 1、问:“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含义?
明确: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还没弄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非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
这主要是突出一点,就是启发,这种启发开导的功夫可以称为点化,能给人茅塞顿开的感觉,并且留下深刻的印象。
现代人认为这是启发式教育。
明确:这一问是开放性讨论,主旨要讨论“有教无类”这一思想的现代价值,回答可以见仁见智。 九、作业
完成课文其它选文的翻译 教学后记: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学习目标】
1、了解第一则选文和第三则选文的思想内容。 2、把握孟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学习重点】
1、学习对比描写在说理中的作用。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学习难点】
1、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2、领悟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学习其关注民生疾苦的火热情怀。 第一学时 【自主学习】
一、阅读“引入话题”,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疏通一、二两则文字。 二、读准下列加点词的字音。
(1)王语暴(yù) (2)庶几(shù jǐ) (3)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la)(4)直好世俗之乐(zhǐ))(5)举首蹙頞(cù a)(6)羽旄之美(máo) 三、归纳文言现象: 1、找出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① 今之乐由古之乐 (“由”通“犹”,如同。) ②可得闻与(“与”通“欤”,语气词。) ③直好世俗之乐耳(“直”通“只”,只是。) ④时日害丧(“害”通“曷”,何。) ⑤予及女偕亡(“女”通“汝”,你。)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①王语暴以好乐 (语:告诉。好:喜欢,爱好。)
8
② 王变乎色曰(色:脸色。)
③今王鼓乐于此 (今:假如,如果。) ④经之营之(经、营:都有测量、度量的意思。) ⑤庶民攻之(攻:制造。) 3、归纳词类活用现象。
①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乐:名词活用为动词,娱乐。)
②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少、众: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少数人、多数人) ③今王鼓乐于此(鼓:演奏。)
④吾王庶几无疾病与(疾病:名词活用为动词,患病、得疾病。) ⑤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⑥庶民子来(子:名词作状语,像儿子一样。)
⑦而民欢乐之(欢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欢乐。) 4、分类列举本文出现的文言句式。
①宾语前置句: 中学语文在线(www.ywzx8.com)
好乐何如 何以能鼓乐也 何以能田猎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②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句:
王语暴以好乐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今王鼓乐于此 今王田猎于此 ③被动句:
暴见于王 他日,见于王曰
四、简要概括一、二两则的主旨(主要意思)。
1、孟子主张人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思想。 2、君主贤明,才会享受真正的快乐(池沼苑囿之乐)。 【合作探究】 一、翻译下列语句。
(1)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3)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第一则记录了孟子与 、 的两次谈话。第二次谈话的主要内容有: ① ②
三、请两位同学分饰孟子、齐王,把孟子与齐王的这段对话用现代汉语演绎一遍,要求逼真地读出人物的特点。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 教学后记:
第二学时 【自主学习】
一、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疏通第三则文字。 二、读准下列加点词的字音。
(1)放于琅琊(fǎng yá) (2)秋省敛而助不给 (xǐng jǐ) (3) 睊睊( juàn) (4)慝(ta)(5)徵招(zhǐ sháo ) 三、归纳文言现象: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9
①遵海而南(遵:沿着。)
②秋省敛而助不给(省:视察。给:不足。) ③为诸侯度(度:法度,准则。) ④民乃作慝 (慝:邪恶。) ⑤师行而粮食(师:众人。)
⑥人不得,则非其上(非:责怪,非难。) 3、归纳词类活用现象。
①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忧: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欢乐,以??为忧愁。)
②出舍于郊(舍:名词活用为动词,居住。) 4、分类列举本文出现的文言句式。 ①宾语前置句:
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之观也
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②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句: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吾欲观于转附、朝儛
四、简要概括第三则的主旨(主要意思)。
孟子引用齐景公想出去游玩,晏子劝谏的故事,阐明了君王应“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道理。 【合作探究】 一、翻译下列语句。 1、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3、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4、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5、于是始兴发而补不足。
二、从对比手法的运用方面来看,本则选文有着怎样的特点?
为了引出“与民同乐”的观点,文章不仅用了两幅画面,而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当然,这里主要是惨景图和乐景图的对比,这个对比在用法上有一个特点,即分两步采用分述的方式进行,惨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反面的结论“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乐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正面的结论“此无他,与民同乐也。”这种两步分述的对比法也是不同于一般对比的,在学习时要注意借鉴。 教学后记: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蓄而制之》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探究荀子天人相分的天人关系。
2. 掌握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能将重点句子进行翻译。 3. 读懂文本,了解荀子文章的基本特点、排比句的运用。 4. 体会荀子对天人关系的思考。 【引入话题】
2008年5月12日 下午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此次地震比 1976年7月28日 的唐山大地震震级还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00枚广岛原子弹的能量。震中附近城镇变为废墟,连北京、上海都有震感,而距此次地震震中700多公里的“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三峡大坝却安然无恙。这是
10
人类能够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有一次胜利,也是荀子“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的最好体现。
2. 给下列字注音、注义。 A. 注音
蕃长于春夏 ( fan ) 辍广 (chuo) 啜菽 (chuo shu) 秽稼恶 ( hui ) 籴贵民 ( di ) 雩而雨 ( yu ) 卜筮然后决大事 ( shi ) 楛耕伤稼 ( ku ) 礼义之不愆兮 (qian)
B.重点字义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 开垦,引申为发展 )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 (停止,引申为废止 )
君子有常体矣 (体统,规矩,引申为准则或法则 ) 礼义之不愆兮,何恤人之言兮 ( 愆,犯过错. 恤,忧虑,担心 ) 若夫志意修 (美好 )
是节然也 (节制,指时势,命运的制约 ) 上暗而政险 (昏暗 ) 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 ( 光明,显耀 ) 大天而思之 ( 思慕 ) 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 ( 治理,整理 ) 3.诵读串译。
4.用自己的话概括荀子在本文中的观点。 人定胜天 【提出问题】
1.写出不懂的句子,解惑。
2.整理本文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及写出一个定语后置句。 【研读文本】
【检测】 1.课后练习三
(1)县,同“悬”,指有较大悬殊或差距。 (2)本事,指农事。 (3)白,显著。 2.判断下列句子
A.治乱非天也 判断句 B.可畏也,而不可怪也 省略句 C.礼义之不愆 宾语前置句 D.物之已至者 定语后置句 3.一词多义 “道”
A.天有常道矣 名词,规律 B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方法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名词,道理 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名词,风尚 教学后记:
11
《仁义礼智,我故有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继续积累文言实词(去、贼、恶、),虚词(焉) 和有关的文言句式(判断句、倒装句)。
2、把握孟子的“四端”说。 情感目标:深刻理解孟子的“性善论”,达到修身养性的作用 【教学重点】 1、重点讲授第1则、6则 。 2、学习和掌握重点字汇
【教学难点】 1、理解“性善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 2、要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中学语文在线(www.ywzx8.com)
同学们,还记得512汶川大地震吧,几秒钟的时间一座城市化为废墟,多少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而远在深圳的你们,也是纷纷捐款,时刻关注着四川人民。那我想问一下,你跟他们是亲戚吗?是朋友吗? 认识吗?——不认识,那你们为什么会捐款捐物,甚至留下了泪水呢?
那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对别人的痛苦、不幸、危难等觉得不忍、同情的心理,也就是侧隐之心。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跟随孟子的脚步去探寻 “人性本善”的丰富内涵。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正音
孺子 怵惕 恻隐 铄
荑稗 强
2、投影重要字词句。 实词:
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贼害 非恶其声而然也 厌恶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抛弃 虚词: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翻译句子: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三、齐读文章、研讨问题
(1)我们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是不是就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这四种品德了? 怎样才能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
在孟子看来,我们要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至少要做到六个方面:
12
①要“扩而充之”,②要“存之”,③要“求”之,④要“反身而诚”、“强恕而行”,⑤要“熟之”,⑥要不“自暴自弃”。 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四、拓展、探究
结合你自身的经历或者是你的所见所闻来谈谈你是怎样看待你自身的潜能的?你又是怎样不断挖掘你的潜能的?中学语文在线(www.ywzx8.com)
小结: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巨大的潜能,你是一个火炬,要看你怎样把他点燃,你是一块宝藏,要看你怎样去挖掘;你是一颗星星,要看你怎样去发光。
一、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疏通文意,并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哲学思想。
2.引导学生掌握本文艺术特色,进而了解孟子散文的风格和特点。
二、学习要点
掌握关于作者的基本文学常识。
掌握古文中部分词语及的用法。词语如“也”、“是”等;句式如判断句、疑问句等。
体会孟子的譬喻论证。
成语“揠苗助长”在本文中的作用。
了解本文时代背景,并体会孟子的思想活动与政治主张。
3.孟子“心性论”学说的要点
(1)性善与四端——道德价值的根源:
孟子的“性善说”,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孔子中的“仁”缺乏理论基础,也尚未解释“道德价值根源”的问题。因此,孔子要建立“道德价值根源之自觉心”, 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这种自觉是表现于恻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是与生俱来的。这便能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
(2)义利之辨——道德价值的论证:
孟子认为“四端”是内在于自觉心的,属于人的“本质”,即所谓人的“性”。人之性, 必有异于禽兽之处,这种“异于禽兽”的性, 便是“善端”。他指出,人之所以不善, 是由于受私欲蒙蔽。因此,人应放弃私利,以达到社会的公义。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
(3)养气与成德:
13
孟子提出必须靠修养及发挥善性的功夫, 以全力扩充存于内心的“四端”,孟子称之为“尽性”。“尽性”的修养,培养出浩然之气,使人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再以“心志统气”,控制自己的情感,便能成德。
(4)道德天:
孟子认为现实世界是道德的世界,而道德根源背后的标准,便是“天”,“天”表现于人,便是“性”。人若能有足够修养,便能知天,达到“天人合一”。 五、课文讲解 1.课文朗读
(1)可教师朗读,也可请学生分段朗读。
(2)可朗读一段,讲解一段。
2.课文分析
(2)分析
在这段论述中,孟子提出了著名的“知言养气”说。
所谓“知言”,就是要善于通过言辞来分析说话者的心理和本质。“知言”要与“知人论世”联系起来理解,只有“知人论世”才能谈得上“知言”。后来孟子的话被用于文学评论和文学批评,就是所谓的“养气”说。“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极高的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养成至刚至大的“浩然之气”,然后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因此,作家应首先从培养自己的道德品格入手,具有了高尚的人格品质,才能写出好作品。“气”、“养气”成为后世文论广泛运用的理论名词,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其源头无疑应上溯到孟子的“养气”的说法。 3.课文难点讨论
试分析本文的论证层次与说理艺术。
答:(可结合前面提到“四、3”的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来回答)本文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孟子》散文素以雄辩著称,论证纲目清晰,说理形象生动、深刻透彻。文势磅礴,感情激越。本篇也体现了这一特点。(1)论证层次:纲目清晰,层层铺垫。① 全文为问答式;② 层层铺垫:如第六段中关于“北宫黝”、“孟施舍”、“曾子”的论述;进而到第七、八段关于“告子”的论述;再到关于“孟子”本人的论述;(2)论证艺术:① 譬喻论证,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如“守株待兔”的故事。② 文辞富于铺陈扬厉,句式善用排偶,文势滂沱,酣畅淋漓。(如本文最后一段)③ 对比论证。(“北宫黝”、“孟施舍”、“曾子”之间的比较等) 教学后记:
14
单元概览
《孟子见梁惠王》通过对话,表现梁惠王的急功近利,而急功近利则会带来弑君杀父的严重后果,进而表达了孟子“先义后利”的主张。
《宋牼将之楚》一文中孟子力图突破个人利益至上的世俗观念,确立仁义对人生的最高价值。孟子认为推行仁义才是大义所在,用仁义修身可以成为至圣之贤,用仁义持家可以使家庭和谐,用仁义治国可以国泰民安,用仁义平天下可以河清海晏。而逐利就只能会国破家亡。
第三篇短文通过孳孳为善与孳孳为利的对比,指出舜蹠之分在于善利之间。
《疱丁巧解牛》 文题解读
君子不言利并不是完全不想利,只不过不唯利是图而已。孟子之所以说的那么坚决,是因为当时的人惟利是图不知世上有“仁义”二字,所以“拔本塞源而救其弊,此圣贤之心也”。
——朱熹《孟子集注》
背景纵览
战国中期,诸侯纷纷以征伐经营天下,往往追名逐利、惟利是图。世风蜕变,江河日下;兄弟反目成仇、儿子遗弃父母、臣子不顾国君,社会尔虞我诈、弱肉强食、混乱动荡。为了改变社会现实,孟子在世人面前高高地扬起了仁义的大旗。 字词梳理 一.通假字
①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 “指”通“旨”,意旨,意图 二.一词多义 遗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遗,遗弃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遗,丢失的东西 留待作遗施 遗,赠给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遗,丢失 乘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乘,一车四马
15
因利乘便 乘,趁着 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 乘,乘坐 吏士喜,大呼乘之 乘,追逐 三虚词 而
不远千里而来 连词,表修饰关系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以
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 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 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何以利吾国 四.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
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形容词意动用法
不远千里而来 名词意动用法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连词,表假设关系 连词,表转折关系 连词,表承接关系 连词,表转折关系 介词,用 连词,表因果关系 连词,表修饰关系 介词,用来 介词,凭借 事,侍奉 王,称王
利,对??有利 远,意动用法,以??为远后,意动用法,以??为后16
五.文言句式 判断句
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者,??也,表判断 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意念判断 倒装句
先生将何之? 宾语前置,应为“先生将之何” 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应为“未有之也‘ 何以利吾国 宾语前置,应为“以何利吾国“ 【拓展阅读】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结构巧解
急功近利 国家危亡 诸侯弑君 大夫犯上 后义先利 欲壑难填 仁则孝亲 义则忠君 兄弟割袍
父子反目 追名逐利——国破家亡 君臣成仇,
取义舍利 手足情深
父慈子孝 躬行仁义——称霸天下 君臣一体
17
扬善——圣贤之君 逐利——杀人魔王 教学后记:
《当仁,不让于师》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端正从师态度,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
1. 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本文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文中关于师生学习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讨论评点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一、知识链接:
(一)、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许多光辉的文化巨人,他们的思想和著述对我们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甚至对全人类都产生过影响。其中,孔子这是这样一位先哲圣人。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讲道:\\\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二)、结合注释,阅读本文,掌握如下基础知识。 1、为下列加线字注音。
喟然( )莞尔( )饥馑( )哂笑( )沂( )牖( ) 2、掌握如下通假字。 君子一言以为知 道之斯行 夫子矢之曰 毋吾以也 鼓瑟希 莫春者
3、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叔孙武叔毁仲尼: 多见其不知量也:
18
颜渊喟然叹曰: 仰之弥高: 循循然善诱人: 如有所立卓尔: 当仁:
子之武城: 莞尔而笑:
予所否者: 饥馑: 由也为之: 比及三年: 且知方也: 以俟君子: 舍瑟而作: 异乎三子者之撰: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是故哂之: 4、特殊句式或用法。 博我以文: 是丘也: 不吾知也: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教学过程:
一、经过前面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于孔子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孔子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出名的有七十二人。这位被誉为\\\万世师表\\\的人是怎样对待他的弟子的呢,孔子的弟子对是如何评价他的呢?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将来了解这些问题。通过学习,也可以让同学们对于孔子能够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原文】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2、【原文】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智,一言以为不智,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3、【原文】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4、【原文】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之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5、【原文】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三、探究研讨
1、在孔子弟子的眼中,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
(同学们可以从文章中找出一些体现这些品质的语句,加以仔细体会) 2、找出第一节中的两个比喻,说明这两个比喻的作用。
19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 仲尼,日月也。
3、从第三节中找出孔子是如何教导弟子的?
4、从第四节中找出能够体现孔子品质的语句。
5、孔子为什么会比较同意曾点的看法呢?
6、“当仁,不让于师”,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这种思想现在还有意义吗?为什么?
四、词语积累
循循善诱、莞尔一笑、杀鸡焉用牛刀
五、请同学们整理有关孔子的教育思想,并选择其中一两条,结合当今实际情况,谈一谈对其教育思想的理解。字数不少于500字。 教学过程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译文】 叔孙武叔诽谤孔子。子贡说:\\\不要这样吧,孔子是诽谤不了的,其他人的贤良,象丘陵一样,还可以超越;孔子却象日月,别人没法超过。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但对日月又有什么损伤?只能表明他不自量而已。\\\
2、【译文】 陈子禽对子贡说:\\\你是谦虚吧,孔子哪里比你强?\\\子贡说:\\\君子说一句话就可以表现出是否明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谨慎。孔子的高不可及,如同天不能搭阶梯爬上去一样。他如果有机会治理国家,就能做到传说的那样,得到老百姓的全教学过程
3、【译文】 颜渊感叹地说:\\\老师的学问越仰望越觉得高耸,越钻研越觉得深厚;看
着就在前面,忽然却在后面。老师步步引导,用知识丰富我,用礼法约束我,想不学都不成。我竭尽全力,仍然象有座高山矗立眼前。我想攀上去,但觉得无路可走。
4、【译文】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人和仁人,我岂敢当?不过,永不满足地提高修养,不厌其烦地教育学生。则可以这么说。\\\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做不到的。\\\ 5、【译文】 孔子说:\\\面对仁道,在老师面前也不要谦让。
6、【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教学有保留吗?我没有保留,我没什么不是同你们一起做的,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教学后记: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教学过程
一、学生结合注释,翻译每一节的内容。
1、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2、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尔与其从避
20
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己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返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5、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二、思考问题:
1、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子的为人。
2、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点。而本文孔子给我们的印象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如何看待孔子与孟子的这种差别?
3、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有什么不同?
三、探究研讨: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于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了解,写一篇小短文,说一说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如何看待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儒家思想? 参考答案
知识链接 四、阅读正文,参考注释,掌握如下字词。 1、见课下注释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 封人:镇守边界的官。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无道:没有德政。 耦而耕:两人并耕。 津:渡口。 易:改变。
怃然:怅然若失的样子。 谏:挽回。 趋:快步走。 荷:背负。
食:拿东西给别人吃。 3、掌握下列通假字。
仪封人请见:\\\见\\\通\\\现\\\,引见之意。 桀溺:\\\桀\\\通\\\杰\\\。 而谁以易之:\\\而\\\通\\\尔\\\。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辟\\\通\\\避\\\。
21
植其杖而芸:\\\芸\\\通\\\耘\\\。 使子路反见之:\\\反\\\通\\\返\\\。 教学过程
一、1、【译文】 仪地长官求见孔子,他说:\\\君子到了这里,我都要求见。\\\见孔子后,出来说:\\\诸位,不要在乎官职,天下无道很久了,老天要你们的老师成为号令天下的圣人。\\\
2、【译文】 长沮、桀溺一起耕田,孔子路过,让子路询问渡口。长沮说:\\\驾车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是鲁国孔丘吗?\\\是。\\\他天生就应该知道渡口在那里。\\\子路再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我是仲由。\\\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是。\\\坏人坏事象洪水一样泛滥,谁和你们去改变?你与其跟随避人的人,哪里比得上跟随我们这些避世的人呢?\\\他边说边不停地播种。子路回来告诉孔子,孔子失望地说:\\\人不能和鸟兽同群,我不同人打交道而同谁打交道?天下太平,我就用不着提倡改革了 3、【译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歌路过孔子车旁,说:\\\凤啊!凤啊!你怎么这样倒霉?过去的不可挽回,未来的还可以赶上。算了!算了!现在的执政者很危险!\\\孔子下车,想同他说话。他赶快避开了,孔子没能与他交谈
4、【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后面,遇到一位老人,用拐杖挑着农具。子路问:\\\您见到过我的老师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你的老师?\\\说完,就扶着拐杖除草。子路拱着手站在一边。老人留子路过夜,杀鸡煮饭给子路吃,又让两个儿子跟子路相见。第二天,子路告辞,赶上孔子一行,把情况向孔子做了汇报。孔子说:\\\是隐士。\\\让子路返回去见老人,到了他家,他已出门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之间的礼节,不可废除;君臣之间的大义,又怎能抛弃呢?想洁身自好,却破坏了君臣之间的大伦。君子做官,只是履行人臣的义务,至于天下太平的理想,早就知道行不通了。\\\
5、【译文】 子路在石门睡觉,看门的说:\\\哪来?\\\子路答:\\\从孔子那里来。\\\问:\\\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二、思考问题:
知道时代不太平,难以实现心中的理想,但是他能够努力坚持去实现去维护思想的核心\\\礼\\\。 提示:可以考虑提出者不同的出发点。言之成理即可。
长沮、桀溺、荷蓧丈人因为世道太乱,因此躲起来,他们属于避世之人。孔子知道世道不太平,但是他敢于去改变,虽然有时候这种努力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但是他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教学后记: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学习目标】 1、了解第一则选文和第三则选文的思想内容。 2、把握孟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学习重点】
1、学习对比描写在说理中的作用。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学习难点】 1、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2、领悟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学习其关注民生疾苦的火热情怀。 【话题导入】
疲惫的面容、沙哑的声音、有力的挥手,温家宝总理站在地震废墟上的形象定格成一幅永久的画面,它感动了世界,增强了四川人民和全国人们共抗地震灾害的信心和勇气。泼水节上,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傣族人民相互泼水祝福,给人们留下了温馨的回忆。忧民之忧,乐民之乐,亲民总理爱人民,人民热爱好总理。“天地之间有杆秤,秤砣就是咱老百姓”,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人民的痛苦之上,人民把他踩在脚
22
下;把人民的忧乐放在心上,人民永远记住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我们回溯历史,看看孟子是如何解读“仁人之心”的。 第一学时 【自主学习】
一、阅读“引入话题”,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疏通一、二两则文字。 二、读准下列加点词的字音。
(1)王语暴(yù) (2)庶几(shù jǐ) (3)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la)(4)直好世俗之乐(zhǐ))(5)举首蹙頞(cù a)(6)羽旄之美(máo) 三、归纳文言现象: 1、找出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① 今之乐由古之乐 (“由”通“犹”,如同。) ②可得闻与(“与”通“欤”,语气词。) ③直好世俗之乐耳(“直”通“只”,只是。) ④时日害丧(“害”通“曷”,何。) ⑤予及女偕亡(“女”通“汝”,你。)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①王语暴以好乐 (语:告诉。好:喜欢,爱好。) ② 王变乎色曰(色:脸色。)
③今王鼓乐于此 (今:假如,如果。)
④经之营之(经、营:都有测量、度量的意思。) ⑤庶民攻之(攻:制造。) 3、归纳词类活用现象。
①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乐:名词活用为动词,娱乐。)
②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少、众: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少数人、多数人) ③今王鼓乐于此(鼓:演奏。)
④吾王庶几无疾病与(疾病:名词活用为动词,患病、得疾病。) ⑤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⑥庶民子来(子:名词作状语,像儿子一样。)
⑦而民欢乐之(欢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欢乐。) 4、分类列举本文出现的文言句式。 ①宾语前置句:
好乐何如 何以能鼓乐也 何以能田猎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②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句:
王语暴以好乐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今王鼓乐于此 今王田猎于此 ③被动句:
暴见于王 他日,见于王曰
四、简要概括一、二两则的主旨(主要意思)。
1、孟子主张人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思想。 2、君主贤明,才会享受真正的快乐(池沼苑囿之乐)。 【合作探究】 一、翻译下列语句。
(1)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3)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4)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5)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23
(6)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二、梳理课文内容:
第一则记录了孟子与 、 的两次谈话。第二次谈话的主要内容有: ① ② ③
三、请两位同学分饰孟子、齐王,把孟子与齐王的这段对话用现代汉语演绎一遍,要求逼真地读出人物的特点。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 四、探究问题:
1、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王谈话的气氛的?
首先,齐王把自己和孟子对立起来,谈话气氛非常僵硬,齐王简直是给孟子来了一个大关门。孟子与齐王谈话,是从齐王好乐开始的,可是,齐王根本不顾孟子的面子,变了脸色,还说“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这等于是堵住孟子的嘴巴,不让孟子谈他的“先王之乐”,而事实上,孟子的谈话肯定是离不开谈“先王之乐”的,因为孟子的音乐观是与王道有关的。其次,我们要看清孟子面对这并不融洽的气氛所用的对策。如果孟子勉强硬谈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的是非,谈话气氛可能更加紧张,更关键的是达不到劝说齐王与民同乐、行仁政的目的。所以,孟子在此时转换了谈话的内容,几乎是迎合齐王似的说了那句“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其目的很明显,那就是想通过引起齐王兴趣,改变谈话气氛。但是这句话却是很有文章的,它已经巧妙地把谈话内容引入了政治领域。紧接着,孟子又说“今之乐犹古之乐也”,这话是承接齐王的“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而言的,但更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其间孟子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概念,于是,出现了四个概念:“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今之乐”、“古之乐”。这四个概念的出现,使孟子转换了话题,为齐王钻进自己的圈套作好了准备。至此,孟子就已经完成了化被动为主动的转移。要指出的是,孟子为了缓和谈话气氛所用的手段,并没有改变自己原来对音乐的立场,却把谈话引入了自己想说的领域。 教学后记:
第二学时 【自主学习】
一、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疏通第三则文字。 二、读准下列加点词的字音。
(1)放于琅琊(fǎng yá) (2)秋省敛而助不给 (xǐng jǐ) (3) 睊睊( juàn) (4)慝(ta)(5)徵招(zhǐ sháo ) 三、归纳文言现象: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①遵海而南(遵:沿着。)
②秋省敛而助不给(省:视察。给:不足。) ③为诸侯度(度:法度,准则。) ④民乃作慝 (慝:邪恶。) ⑤师行而粮食(师:众人。)
24
⑥人不得,则非其上(非:责怪,非难。) 3、归纳词类活用现象。
①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忧: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欢乐,以??为忧愁。)
②出舍于郊(舍:名词活用为动词,居住。) 4、分类列举本文出现的文言句式。 ①宾语前置句:
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之观也
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②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句: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吾欲观于转附、朝儛
四、简要概括第三则的主旨(主要意思)。
孟子引用齐景公想出去游玩,晏子劝谏的故事,阐明了君王应“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道理。 【合作探究】 一、翻译下列语句。 1、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3、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4、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5、于是始兴发而补不足。
二、从对比手法的运用方面来看,本则选文有着怎样的特点?
为了引出“与民同乐”的观点,文章不仅用了两幅画面,而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当然,这里主要是惨景图和乐景图的对比,这个对比在用法上有一个特点,即分两步采用分述的方式进行,惨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反面的结论“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乐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正面的结论“此无他,与民同乐也。”这种两步分述的对比法也是不同于一般对比的,在学习时要注意借鉴。 【感悟思考】
一、模仿示例归纳本文的一词多义现象
以: ①暴未有以对也(连词,来。) ②王尝语庄子以好乐(介词,把)
③以啮人,无愈之者 (表假设,如果) ④无以,则王乎(同“已”,副词,停止) ⑤不推恩无以保妻子(连词,用来 ) ⑥以若所为,求若所欲(介词,凭)
见: ①庄暴见孟子 (拜见) ②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 (接见) ③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 (看见)④居有日,扁鹊复见 ( 进见) ⑤诚恐见欺于秦(被)
直:①直好世俗之乐耳(同“只”,只是。)②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笔直)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 ( 同“值”,价格)④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挺直) 二、分析思想内容;
1、“王变乎色”的原因,正确的一项是( A ) A、齐王有不悦之色,认为孟子不该问自己好乐的事。 B、齐王有愠怒之色,认为庄暴不该把齐王好乐的事告诉孟子。 C、齐王显出愉悦之色,认为孟子提到好乐的事,令人高兴。 D、齐王有羞愧之色,认为自己不该好乐。
2、孟子规劝齐王“与民同乐”很有说服力,对其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C ) A、孟子抓住齐王心理,顺水推舟,步步深入,因此能够为齐王接受。 B、孟子在论证中善于用比喻,用欣赏音乐和打猎为喻,形象生动,易于接受。
25
C、孟子是有影响,有地位的人,齐王敬仰他。
D、孟子在论证中,善用对比,把百姓对国君取乐两种不同态度对比,很有说服力。 教学后记:
【译文】
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像洪水一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孔子很失望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备课参考 1、 【原文】
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2)。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3)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4)。” 【注释】
(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 (2)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 (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4)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
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评析】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2、 【原文】
长沮、桀溺(1)耦而耕(2)。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长沮曰:“夫执舆(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5)?且而与其从辟(6)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7)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
(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2)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3)问津:津,渡口。寻问渡口。 (4)执舆:即执辔。 (5)之:与。 (6)辟:同“避”。
26
(7)耰: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 (8)怃然:怅然,失意。 【译文】
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像洪水一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孔子很失望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评析】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3、 【原文】
楚狂接舆(1)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 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注释】
(1)楚狂接舆:一说楚国的狂人接孔子之车;一说楚国叫接舆的狂人;一说楚国狂人姓接名舆。本书采用第二种说法。 【译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运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执政者危乎其危!”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评析】第三则选自《论语?微子》。本文叙述了孔子到楚国去时所遇的隐士。通过隐士接舆对孔子的讥讽,表现了孔子坚持贯彻自己的政治主张的态度。楚狂接舆的形象真有点给人以嬉皮士味道,一路唱着一路跑。但他所唱的内容却是非常严肃非常深刻的,尤其是,“往者不 可谏,来考犹可追”两句,成为了后世的名言。 “往者不可谏”就是“遂事不谏”。用我们的今天的话来说,就叫,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了吧,关键是要抓住未来。“来者犹可追”就是抓住未来。不过,抓住未来干什么?这依然是一个问题,在接舆看来,如果你要抓住未来去从政,那还是不可取的,还是糊涂。因为“今之从政者殆而!”就是现在从政的人都是非常危险的了,你又还“累累如丧家之犬”一样地汲汲于奔走各国干什么呢? 当然,道不同,不相为谋。至于孔子是否听他们的劝喻,那又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4、 【原文】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1)。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2),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3)而食(4)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注释】
(1)蓧:音diào,古代耘田所用的竹器。
(2)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说这是丈人指自己。分是粪;不,是语气词,意为:我忙于播种五谷,没有闲暇,怎知你夫子是谁?另一说是丈人责备子路。说子路手脚不勤,五谷不分。多数人持第二种说法。我们以为,子路与丈人刚说了一句话,丈人并不知道子路是否真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没有可能说出这样的话。所以,我们同意第一种说法。
27
(3)黍:音shǔ,黏小米。 (4)食:音sì,拿东西给人吃。 【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吗?”老丈说:“我手脚不停地劳作,五谷还来不及播种,哪里顾得上你的老 5、 【原文】
子路宿于石门(1)。晨门(2)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注释】
(1)石门:地名。鲁国都城的外门。 (2)晨门:早上看守城门的人。 【译文】
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评析】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
拼 音: jǐ suǒ bù yù,wù shī yú r?n
释 义: 欲:想做的事;勿:不要;施:强加。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出 处:
1.《论语·颜渊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2.《论语·卫灵公》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示 例: 同一不知,在卑人则毫无忿怼,在郡主则视若寇仇,恐亦非~之恕道也。 教学后记: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先秦诸子选读] 教学目的
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孟子一段话中的比喻的运用。
在朗读的基础上,欣赏品味文章的艺术特色,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说理艺术。 教学方法
自读学习法。(练习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28
一.教学引入:
由当今国际社会之动荡,谈及解决办法,再延伸至孟子的“仁政”思想,进入课题。 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卒然(cù) 沛然(pai) 嗜杀(shì) 枯槁(gǎo) 恶乎定(wù) 三.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 四.解释下列词语: ①出,语人曰 语:告诉 ②天下恶乎定 恶:何,怎么 ③今夫天下之人牧 牧:统治 ④如有不嗜杀人者 如:如果 ⑤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 引:伸长 五.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①卒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同“猝”,突然 B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 士兵 C初,鲁肃闻刘表卒 死
D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 整个,全 ②一
A谁能一之 统一 B用心一也 专一 C一鼓作气 第一次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一个 E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经 ③就
A由水之就下也 往 B金就砺则利 靠近 C指物作诗立就 完成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登上 六.分析简答:
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
提示: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 2.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
提示: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3.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 提示: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4.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
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七.再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性。
提示:本文的比喻虽是假设,但具体可感,犹若真实的事情,关键在于其情境性很强。而油然作雨、沛然下雨、水之就下等词句,千百年来更是一直活在人们的口中。
八.完成课后练习一,讨论:如今的国际社会,谁能一统天下?(正义的力量,人道的力量;霸权主义只能走向末路。)
九.完成课后练习二。(综合本课所有通假字) ①卒然问曰 卒同“猝”,突然。
29
②则苗浡然兴之矣 浡同“勃”,生机盎然。 ③由水之就下 由同“犹”,就像。 十.课外阅读: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1.此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述方法?有什么好处? 提示:对比、反问手法。增强了说服力。
2.这篇文章中的这种观点与哪一篇相同,具体说明。 提示:同于《庄暴见孟子》,都是阐释“与民同乐”思想。 十一.课外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文学读本》上选读的孟子文章。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理解孟子的性善论、四端说 2、学有所用,达到“修养受用”的目的 教学重点:深刻理解孟子性善论 教学难点: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座不少同学在小时候都背过《三字经》,相隔时间久了,或许已忘了大半,但第一句相信大家都知道。对了,那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不少人对这句话产生了疑问,“人的本性真的是善良的吗?”但也有人对此深信不疑。先秦诸子的一位儒学大师就坚信“人性本善”,他就是被称为“亚圣”的孟子。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跟随孟子的脚步去探寻 “人性本善”的丰富内涵。 二、关于“性善论”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那“性善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性善论”的最突出体现就在“四端说”,“四端说”把抽象化为具体,是我们深刻理解孟子“性善论”的桥梁。所以,我们首先要来一起学习“四端说”。
1、四端说(请学生用课本上的句子回答)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请学生解释)
恻隐,就是怜恤、同情。
羞恶,就是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 辞让,就是推让、谦让。 是非,就是能明辨是非。 端,就是发端。
(老师引导学生举例展开“四端说”,加深学生的理解)
30
①孟子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如果忽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进井里,人们都会有恐惧同情的心理,——不是因为与那小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为在乡里朋友那里求取名誉,也不是因为厌恶那小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的。因为这种同情心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产生的。
例: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大家是否能说出一两个呢?(学生例举汶川大地震的例子) (此例由老师讲解,“四端”例子由学生自行讨论交流,老师给予指导、总结)
②例:不久前我们学习的孟子选篇中的《齐人一妻一妾》最能体现这羞恶之心。丝毫无羞耻之心的齐人,在乞食了祭司剩下的酒肉之后,还在妻妾面前表现出与达官贵人共食的傲慢样子,在孟子的眼中,他已经是“非人”了。相反,齐人的妻妾抱头痛哭,以她们的丈夫为耻。
总结句:请大家反思自身,如果对于自己的错误有羞耻之心,面对他人的丑恶行为有憎恶之心,说明你心中保持着“性善”中“义”的一面。
③例:“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9.11事件、汶川大地震逃生时,让妇女儿童先离开;老师组织学生先离开,自己留在最后。坐车不为老人让座。
总结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谦让便是知礼的最基本表现。
④例: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哥白尼坚持真理“日心说”奉献了宝贵的生命。
总结句:是与非,对与错,善与恶,需要我们分辨。或许分辨它们需要突破重重阻碍,或许我们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但我们也不能停下追求真理的脚步。
刚才大家对仁义礼智的发端内涵讨论激烈,可见对此已经有了较深刻的认识,那这四端是孤立存在的吗?不是。他们是统一的整体。第一则中有这样一句“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就是说人有仁义礼智,就好像人有四肢一样。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四肢,便不是一个身体完整的人。一个人失去仁义礼智,便不是一个心灵完整的人。
《我欲仁,斯仁至矣》教案 专题三:仁者爱人
课 题:《仁者爱人》主备人:鲁江 时间:2007、8、14 编号:5 教学目的:1、研读课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与境界,理解人的价值,掌握“仁”的内容,明确君子之道。
教学重点: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仁”的内涵,君子的含义,仁义礼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现实意义。 教 法:读析、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孔子和孟子深刻地理解了人性,理解了人的价值,先后构建出以仁为核心的儒学道德体系。他们认为,仁植根于人性,并依循着人性自然健康的发展;仁是一种广博宏大的爱,包蕴着一切美德;仁是一种勇气和力量,引导着人实现善的理想。
2、板书课题:仁者爱人——我欲仁,斯仁至矣。 二、初读感知
1、识记:颠沛( ) 譬( ) 施( ) 矣同也 2、初步感知:朗读课文,明确仁的含义。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不懂的地方,以备讨论交流。 2、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1)恶乎:于何处。
(2)终食之间:一顿饭的时间。
31
(3)造次必于是:匆忙急剧之时一定守着仁。 (4)何事于仁:哪里只限于仁这件事。意指何止是仁。 (5) 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6) 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7) 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 (8)信则人任焉:诚实就会受到别人的任用。 (9)事:从事、实践,照着做。
(10)亲亲而仁民:亲爱亲人仁爱至百姓。这句是说仁爱是基于亲情的。 (11)仁也者,人也:意思是只要有两个人在一起时便有仁这种道德体现出来。 3、由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1) 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
(2)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3)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 (4)仁是人天生的本性,因此为仁就全*自身的努力,这里,孔子强调了人进行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 (5) “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6) 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 (7)施行仁的五种品德. 四、练习巩固
1、完成课后练习二,整理积累文言文中的常用实词。 2、结合课文,谈谈你所理解的仁。 五、积累与应用 1、文言知识积累。 2、课文名句诵读。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3)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4)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教学后记:
《东海之大乐》
知识目标: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方法目标: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情感目标:1、体会庄子散文想像奇特的特点 2、追求高尚境界,不断提高个人的修养 课时安排:一课时 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人的发展,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这种因素,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善于学习
32
的人会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及时去纠正它,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人生之路也由此而伸向一个更高的增加境界,在《东海之大乐》这篇选文中,河伯就是这样一个人,正是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并勇于自己的不足,所以河伯懂得了很多的道理,他的人生境界也就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整体感知:
(一)朗读课文(分组朗读) (二)梳理内容:
要求:结合注释自读,不懂的字词句组内交流,请一位同学讲解 第1节:
时:按时 灌:流入 尽:全 旋:转过,调转
少、轻:形容词做意动,认为……很少,认为……很轻 难穷:难以穷尽 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介宾短语后置句,见……于:被…… 第2节:
拘:局限 于:被 虚:所处环境 盈:溢出 虚:减少 过:超过 为:用 数:计算 自多:自夸 不似:不就像…… 卒:聚集 又奚以自多:宾语前置句 (三)探究
1、河伯和海神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河伯:知错能改,善于纠正自身不足的人。 海神若:谦虚不自满的人。 2、海神若的话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在生活中人不应该自满,而是要不断地进取,不断地去认识未知的领域,去见识未知的世界,这样才能够达到人生新的境界,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3、结合我们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则寓言故事含义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1、学习上不断探索,寻求新的知识领域去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2、不自满,不自傲,虚心接受,不断提高个人的人生境界,实现更大的理想。 三、总结:
生活中、学习上有许多的未知需要我们去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发现,只有不自满的人,只有虚心的人才能够有的收获,取得新成功。要做到这样,首先就是我打消自满自傲的念头,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在实践中添补自己的无知,提高自己的素养,从而使自己的人生迈入一个新的境界。 四、作业:1、课本上完成练习二 2、完成《导学》本课练习
3、预习《尊生》第2则,思考:匠石与栎社树议论的出发点是什么? 板书设计:
河 伯:自以为是 旋面自责 (知错,不应自满)
虚心自处 完善自我 海神若:谦 虚 循循善诱 (语大理,不自多)
教后感:
33
新课标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恶乎往而不可
作者:吴家栋(笔名吴马克思) 单位:广东省雷州市附城中学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技能目标
(1)翻译有关语句和文段。 (2)鉴赏、评价文中所用寓言故事。 3·情感目标
(1)了解在所选文段中表现出的庄子的哲思。 (2)学会在困境面前应有巨大的精神力量支撑。 教学重难点:
1、 引导学生学习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 引导学生理解庄子“安时而处顺”的思想及其启发意义。 3、 引导学生领会庄子的奇思奇想。 课时安排:二课时 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用一般残疾人与海伦·凯勒进行比较,引出课题。 二、朗读课文。要求,读要正确,读出文章的意义。 三·通假举要
颐隐于齐(\\'齐\\'通\\'脐\\') 亡,予何恶(\\'亡\\'通\\'无”) 此古之所谓县解也(\\'县\\'通\\'悬\\') 不翅于父母(\\'翅\\'通\\'啻\\') 取妻者止于外(“取\\'通\\'娶\\') 故不足以滑和(“滑\\'通\\'汩”)
课文中还有好几个通假字,大家课后再找出来记一记。 四·古今异义
其妻子环而泣之(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今一犯人之形而日(古义:犯,承受;\\'人\\'不与\\'犯\\'连读,应读为\\'人之形\\';今义:犯人是指犯罪的人,特指在押的。)
丈夫与之处者(古义:成年男子;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无几何也(古义:多久;今义:多少;几何学。)
吾以南面而君天下(古义:南面代称君主之位,面向南而坐;今义:表方向,与“北面\\'相对。) 恐吾无其实(古义:实在的政绩;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五·一词多义
恶 卫有恶人焉(丑陋) 恶乎往而不可哉(哪里) 死亦我所恶也(讨厌,厌恶)
更 更上一层楼(再)
34
岂更驾哉(更换)
欲通便,道必更匈奴中(经过,经历)
罪 彼何罪焉(罪过)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守(惩处,处罚)
善 乃所以善吾死也(善待) 素善留侯张良(与……友好)
济 无君人之位以济乎人之死(拯救、挽救) 晋师济河(渡、渡过)
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成就)
意 寡人有意乎其为人也(感觉到、想法)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图)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意料、预料)
信 不至乎期年,而寡之信之(信任)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诚实)(信言不美:真实的话未必动听)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确实是正确) 言必信,行必果(讲信用) 六、学习本课重点词语
①尻(kāo):脊骨最下端,也乏指臀部。 ②莫逆于心:内心相契,心照不宣。 ③问:拜访、问候。 ④拘拘:曲屈不伸的样子。
⑤曲偻(lóu):弯腰。发背:背骨外露。 ⑥五管:五脏的穴口。
⑦颐(yí):下巴。齐:肚脐,这个意思后代写作“脐”。 ⑧句(gōu)赘:颈椎隆起状如赘瘤。 ⑨沴(lì):阳阳之气不和而生出的灾害。
⑩)跰(piánxiān):蹒跚,行步倾倒不稳的样子。 (11)浸:渐渐。假:假令。 (12) 时夜:司夜,即报晓的公鸡。
(13) 鸮(xiāo):斑鸠。炙(zhì):烤熟的肉。“鸮炙”即烤熟的斑鸠肉。 (14)得:指得到生命,与下句的“失”表示死亡相对应,“得”、“失”也即生、死。 (15) 时:适时。
(16) 顺:指顺应了规律。 (17) 喘喘然:气息急促的样子。 (18)叱:呵叱之声。
(19) 怛(dá):惊扰。化:变化,这里指人之将死。 (20) 为:这里是改变、造就的意思。 (21) 阴阳:这里指整个自然变化。 (22) 翅:这里讲作“啻”,“不翅”就是不啻。
(23) 冶:熔炼金属;“大冶”指熔炼金属高超的工匠。金:金属。
(24)踊跃:跃起。镆铘:亦作“莫邪”,宝剑名。相传春秋时代干将、莫邪夫妇两人为楚王铸剑,三年剑成,
35
雄剑取名为“干将”,雌剑取名为“莫邪”。
(25) 成然:安闲熟睡的样子。寐:睡着,这里实指死亡。 (26) 蘧(qú)然:惊喜的样子。觉:睡醒,这里喻指生还。 三、翻译本文题目,思考它体现出作者怎样的处世思想? 四、写作特点 (1)寓言中蕴哲思。
本文依然是采用寓言故事说理。从子舆病后的\\'奇状\\',说明人的死生存亡实为一体,无法逃避,因而应\\'安时而处顺\\'。 (2)夸张手法的运用。
不论是写子舆病的怪状,还是写哀骀的丑相,作者都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在大胆的夸张中更让人体会到像他们这样的人心内的巨大的精神魅力,即\\'道\\'的作用。 五、总结: 六、做课后练习。
七、作业:1、预习《墨子》选读——《兼爱》,思考:墨子提出的“兼爱“思想与我们当前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之间的什么联系? 教学后记:
《有无相生》
知识目标: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方法目标: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情感目标: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 学习重点: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学习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课时安排:一课时 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始自于“一”,没有“一”也就没有“二”,更不可能有百、千、万,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越是浅显的道理,越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听听二午多年前的哲人老子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板书课题:《有无相生》 二、整体感知:
(一)朗读第1、3、4、5、6则 (二)梳理内容:
要求:分组讲解,其他组同学补充或指正,教师指导、点评 第1则:
任何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这是一个永恒的道理。 第3则:
运用比喻的手法,说明在生活中,人不应该自以为是,否则反而会达不到应有的目的,成为“物或恶之”的“余食赘肉”,这是有道的人不愿意做的事。 第4则:
阐述了自己对生活的一种独特理解,这也正是人们难以做到。 第5则:
36
天下大事都得自于小事、易事,没有“小”,就没有“大”,善于做好小事,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圣人、伟人。为人处世,应当谨慎做事,而不应当“轻诺”、“多易”。 第6则:
做事要有预见,人及时处理好事件,不要等到出了问题再去想办法处理它。“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因为“无祸患常积于忽微”。 (三)探讨:
1、从第1、3、4则中,我们如何看待老子所讲的道理呢?
明确:任何事都是难易相成,高下相对的,所以应当正确对待来自生活中的问题,即不能只看到难而看不到易,也不能自以为是。
2、从第5、6则中,我们应当如何对待生活中有大事与小事?如何看待成功与失败?
明确:伟大不自于平凡,大事得自于小事的积累。处理问题我有预见性,要防患于未然,做事要持之以恒,善始善终。 三、总结:
对待生活、学习中的问题,要全面地看待,而不应片面地夸大一方面,要客观地看到世间万物都是从毫末起始,而后才能成为“大”,所以要学会做小事,学会积累,还要持之以恒。 四、作业:1、完成《导学》相关练习
2、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观点,预习《无端崖之辞》 板书设计:
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 自以为是,有道者不处
有无相生 客观地对待学习与生活 伟大来自于平凡
做事要有预见,善始善终 教学后记:
《无端崖之辞》
知识目标: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方法目标: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情感目标:1、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 2、体会庄子散文想像奇特的特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庄子散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这一特点在庄子散文中有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庄子在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呢? 板书课题:《无端崖之辞》 二、整体感知:
(一)请三位同学朗读第1、3、4则,正字正音。 (二)集体朗读,分组讲解
(三)梳理三则内容(学生讲解,学生点评,教师指导) 第1则:
以“郢人斫垩”形象地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选段妙趣横生。 第3则:
37
违背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即使是好心做事,也会造成惨重的后果,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觉。 第4则:
人生在世,应当有大志向、大抱负,才能达到目的,才能真正参与社会生活、参与同家管理。 三、小结:
四、作业:自读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品读先文: 探讨:
1、“郢人斫垩”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生活中志趣相投的人很难遇到,要好好珍惜,没有“他”,自己的才能也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了。 2、结合现实,谈谈你对第3则寓言故事的理解。
明确:违背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即使是好心做事,也会造成惨重的后果,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觉。例如:“文革”、“大跃进”、盲目地建设“开发区”等等。
3、第4则寓言故事的之处在那里,庄子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你如何理解任公子的做为?
明确:人生在世,应当有大志向、大抱负,才能达到目的,才能真正参与社会生活、参与同家管理。 三、拓展延伸
思考:从第3则选文中看,做为一个领导者,应当如何使自己的行为造福于人民,造福于社会、造福于国家?
【提示】任何决策都必须从客观规律出发,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不能想当然地处理问题,也不能不顾实际情况而做出决定,否则,即便出发点是好的,愿望是良好的,也同样会造成很大的伤害,甚至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惨重损失。 四、总结:
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即要树立远大的理想,还要客观对面对事物发展的规律,承认事物发展的规律,不能盲目地、想当然地去认识社会,评价社会,要避免“好心”做出损害他人的事。 五、作业:1、完成《导学》本课练习
2、预习《东海之大乐》,思考:河伯和海神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试用一句熟语概括这段选文的内容。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课 题: 《尊生》
知识目标: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方法目标: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情感目标:1、体会庄子散文想像奇特的特点 2、正确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也是人类大家庭的成员,人与人之间应当是平等相待,和睦相处的,而不应当成
38
为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更不应当用自己的私利标准去要求别人,要懂得尊重他人。 二、整体感知: (一)朗读第2则
要求,读要正确,读出文章的意义,读出重点内容。 (二)梳理内容 第1节:
蔽:遮蔽 絜:测量 临:从高处往下看,意即“俯瞰” 可以:可以用来 旁:将近 市:赶集 第2节: 厌:满足 第3节:
已矣:够了,不要再说了。 若是:像这样 第4节:
剥:击打 辱:挫伤 泄:拖拉 苦其身:形容词作使动用,使……受苦 终:终了,享尽 几:几乎 为:对于 使:假使 物:当做是有用的物,名词作动词 而:通“尔”,你 自掊击于世者也:被动句,介宾短语后置句 (三)探究:
1、匠石与栎社树议论的出发点是什么?
明确:匠石关注的是树能不能成为有用之材,栎社树关注的是能不能存活下来才是有用,出发点不同,自然对待对方的态度也就不同了,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了。
2、栎社树的话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有意义吗?
明确: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应当用“有利”和“无利”来衡量,而应当平等相待,尊重对方的生命与尊严 ②(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有物,言之成理即可) 三、总结:
人与人之间应当是平等的,不应该互相利用,更不应该单方面地占有对方,要互相尊重,尊重对方的生命和尊严。
四、作业:1、课本完成练习二、四 2、完成《导学》本课练习
3、预习《墨子》选读——《兼爱》,思考:墨子提出的“兼爱“思想与我们当前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之间的什么联系?
《兼爱》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积累文中所涉及的典型实词、虚词和句式知识。 2·技能目标
能够运用所学的实词、虚词及句式方面的知识,去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3·情感目标
体会\\'兼爱\\'思想内涵,进一步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墨子思想的理解、说理方法。 课时安排
39
2课时 课前预习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查找资料,了解墨家思想的特点,及其与儒家思想的不同之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先让学生看课本“引入话题”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时期。这时周天子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旧的政治、经济秩序乃至社会伦理秩序渐趋崩解,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伦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切都处在迅速的变更中。到处充满着大国攻小国、大家篡小家、强凌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的不合理现象。甚至出现下层人民被迫“易子而食”的惨状。就是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和“国际”和平主义的倡导者诞生了——他就是墨子。墨子亲眼目睹了当时社会的不合理现象,提出了一系列为广大平民利益而着想的解决社会危机的方针和措施,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绵延不绝的源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着真理和理想而不懈地奋斗和努力。墨子的精神,直到今日读来,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启迪力量,因此,让我们敞开心扉再次走进墨子的伟大思想王国吧! 二、墨子生平及思想简介(用提问法介绍)
墨子姓墨名翟。他是一位哲学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和集大成者。墨家学派不仅是一个思想文化团体,而且还是一个有组织、有纪律、有纲领的社会团体。墨家集团兴盛时人数多达数百人,他们不仅是墨子的忠实信徒和墨家学说的传播者和执行者,而且还直接参与社会活动,如楚国欲攻打宋国时,墨子就派学生禽滑厘带领300多人保卫宋国。墨家集团的成员人人皆可“赴火蹈刃,死不还踵”,是一支非常能战斗的队伍。
墨子又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史上与孔、孟、老、庄齐名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出身于平民世家,一生没有脱离生产劳动。他和他的弟子们始终过着勤劳俭朴的生活,立足现实,崇尚和平,以自苦利他为己任。墨子又是一位伟大的社会实践家,曾周游列国,广收门徒,施教四方,为了天下劳苦大众的利益呕心沥血。
墨子与鲁班还是两位同时代的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
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兼爱非攻。所谓“兼爱”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②天志明鬼。宜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大特点。③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墨子认为,国君是国中贤者,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是非。他还认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尚贤是要求君上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④节用。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欲。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
三、熟读课文,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读音。 四、学习重难点字词句 1·通假举要
既以非之(“以\\'通\\'已\\')
天下之难物于故也(“于\\'通\\'迂”)
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辩\\'通\\'辨”)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要\\'通\\'腰”) 教驯其臣(\\'驯\\'通“训\\') 破碎乱行(\\'碎\\'通\\'萃”) 贵必敖贱(\\'敖\\'通\\'傲”) 2·古今异义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古义:用来……的,拿来……的;今义:因果关系的连词。)
40
正在阅读:
先秦诸子散文选完善版06-22
中国神奇数码笔市场发展研究及投资前景报告(目录) - 图文03-10
我心目中的理想作文550字06-21
《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导学案 - 图文11-13
餐饮服务100问09-26
最新整理实验室消防安全知识培训 docx12-18
石油钻井工初级理论知识试题10-04
6服务中的纠纷处理(讲训结合)09-05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诸子
- 先秦
- 文选
- 完善
- 浅论凉山彝族婚嫁中的高价彩礼问题
- 中国移动:创无限通信新世界
- KTV电脑点歌系统软件开发 - 图文
- c语言程序设计报告 图书管理系统
-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 (最新版)中小企业绩效考核现状及对策研究_1毕业论文
- 华工·操作系统作业一及答案
-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名单
- 同条件试块养护方案
- plc电梯毕业论文
- 汽车机械五金配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果树的冻害与综合防治方法
- 红寺堡区第三小学政教处三年工作规划
-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2017年全市老干部工作会议报告
- 裁员的课程设计
- 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 建立人民调解与诉前调解结合机制的必要性
- 2016人教版二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 图文
- 河南省建筑和装饰工程综合基价(2002)综合解释
- 科比布莱恩特职业生涯常规赛数据排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