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考试教育学考前应试辅导资料

更新时间:2024-01-20 09:3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师考试教育学考前应试辅导资料

1.为什么说教育实体的出现,意味着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

(1)教育主体确定;(2)教育对象相当稳定(3)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4)形成习了的文化传播活动;(5)由以上因素结合人形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2.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家在智育方面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 (1)扩大教学内容的范围,增加新的学科内容(2)改变经院主义的学风,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3)恢复古希腊重视美育的传统,将美育善结合起来

3.简述《学记》中的教学思想。 (1)主张启发式教学:主张开到学生,但不要牵者学生走;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失去自信;向学生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2)强调教学要循序渐进。

4.筒述夸美纽斯关于“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

(1)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都有相同的自然性,都应受到同样的教育;(2)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3)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而不是仅强调宗教教育。

5.简述1939年凯洛夫《教育学》的主要特点。 .(1)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肯定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 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3)系统 论述了教学原则与教学。

6.近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相比较,出现了哪些变化?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 育的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强调以法治教 7.夸美纽斯对教育学的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

(1)构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本框架,和确定了教育学的基本研究内容;(2)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 的天然合理性;(3)从理论上论证了教育适应自 然的思想;(4)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并论证了一 系列教学原则;(5)从理论上论证了“学年制” 及“班级授课制”。

8.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 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与国际交流。

9.凯洛夫教育学的主要缺陷及对我国教育的负面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1)忽视了学校的自主性;(2)忽视了教师的自主性;(3)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4)过于强调了课程、教学大纲、教材的统一性、严肃性,忽视了课程、教学大纲、教材的灵活性和不断变革的必要性。

10.为什么说赫尔巴持对科学教育学体系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

1806年出版了《教育学讲授纲要》,主张将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论理学基础上,从而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11、20世纪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近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的运动:’这一运动对发展中国家有特别重要的意义:(3)教育的民主化。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及追求教育的自由化。(4)教育的多元化。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等。

12.联系实际谈谈赫尔巴特教学理论与杜威教学理论的差异。

(1)赫尔巴特是传统教学理论的代表:(1)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2)强调教材的重要性,主张学生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3)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及权威地位。

(2)杜威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其教学思想与赫尔巴特针锋相对:(1)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从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2)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3)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论述题 未联系实际者酌情扣分)

13.简述近现代中国小学教育的发展特征。

(1)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义务教 育的性质;(2)学制改革

教育学资料自测

绪论

一、填空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简言之其研究对象就是教育。

2、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中国的《学记》;最早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是首创班级授课制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写成的《大教学论》.

3、把伦理学和心理学引入教育学而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于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他的“三中心”教育模式,即:教师、书本和课堂,对近代世界各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有着比较深远的影响。

4、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学派,发表了《学校与社会》等著作,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教学”,形成了“现代教育”思想和模式。

5、教育学发展的“源”在教育实践,但当某一教育理论形成以后,就成为

影响以后教育思想发展的“流”,成为现成的思想体系,反过来指导教育实践的发展。

6、教育学产生于教育经验,所以教育经验是教育学的“源” 7、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应算中国的《学记》,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当推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16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 在进行科学分类时,首次把教育学列为”独立”学科

8、17世纪,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写成的《大教学论》,一般被认为是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9、19世纪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发表了著名的《普通教育学》,成为后世传统教育的根基。

10、20世纪,美国的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与传统相对的教育理论,成为新教育理论的代表。

11、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指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 12、我国自清末从日本引起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基本上属于“传统教育”的范畴。

13、马列主义教育原理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理论基础。 14、我国第一个用马列主义观点来阐述教育理论原理的人是杨贤江,著作是《新教育大纲》,被称为无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

15、新中国成立后,苏联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影响。 16、教育发展过程存在着源与流的关系问题。

17、学习教育学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坚持学习与研究相结合, 注意教育学与其它相关学科的联系的原则。

二、选择题

1、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C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学记》 2、首创班级授课制是A

A、夸美纽斯 B 、赫尔巴特 C、昆体良 3、首次把教育学列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是B

A、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B、培根《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C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4、教育学发展过程存在着“源”与“流”的关系问题,“源”是指A,“流”是指B。

A、教育实践 B、教育理论 5、我国当代教育学发展的总趋势是C

A、现代教育 B、传统教育 C、多样化

6、建国后对我国教育界产生深远影响的的《教育学》作者是B

A、克鲁普斯卡娅 B、 凯洛夫 C 、加里林 D、杨贤江

7、主张教育应以儿童、经验、活动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派”的主要代表是

C

A、赞可夫 B、皮亚杰 C、杜威 D、赫尔巴特 三、判断题

1、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是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2、赫尔巴特在伦理学基础上建立起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起教育方法论,形成了“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

3、夸美纽斯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的教学模式,对近代世界各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

4、教育学是在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互动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5、“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之争,是世界近代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论争,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的发展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6、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开设是与师范学校的设立同时进行的。√ 7、教育学是研究人的各种属性极其规律的科学×

8、研究怎样上课,怎样培养优秀人才的科学叫教育学×

9、教育学未成为独立学科前常常同哲学、政治、伦理、宗教等思想混杂在一起√

10、夸美纽斯在对科学的分类时,首次把教育学列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1、德国的哲学家康德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首次讲授教育学,使教育学成为一门课程首次开设√。

12、我国教育学在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中是基础学科和必修学科之一,它的开设是与师范学校的设立同时进行的√

13、教育学不是记问之学,而是使人聪明的之学√

14、科学和艺术是教育这枚硬币的两面,缺谁都构不成教育:因此,教育是艺术的科学。√

四、问答

1、什么是教育学?师范生为什么要学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学在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基础学科和必修学科之一。学了教育学能使师范生掌握教育基本理论,指导教育实践;能使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鉴别能力;能使师范生巩固专业思想,献身教育事业.

2、学习教育学必须注意哪几个方面?

学习教育学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是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三是坚持学习与研究相结合,四是注意教育学与其它相关学科的联系。

3、有人认为不学教育学照样能教好学生,你认为对吗?请你谈谈理由。 这种看法是不对的,至今在教师和学生中仍然有某些影响。因为,提高教育理论素养和掌握教育的技能和技巧,是教师和师范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曾然,作为一个优秀教师师德是灵魂;但要具备全面的完整的师德修养,掌握较渊博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也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就教育理论的学习来说,不仅可以提高做好教育工作的自觉性,而且能增强识别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是非的鉴别力。特别在今天,各种教育思想纷至沓来,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思想作指导,就可能坠入云里雾中,不知所从。为此,我们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学好教育学这们课程。

第一章 教育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就学校教育而言,是指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德、智、体、美诸方面(或身心两方面)生动活泼地全面和谐地发展。

2、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定,要求适龄儿童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的,强制、免费和普通的国民基础教育。

二、填空

1、在教育史上关于教育的起源主要有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三种不同的主张。

2、社会发展从古至今经历里五种生产关系,因而也就有五种不同的教育,它们分别是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除此而外,还可以用生产力标准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相应的,也可以把教育划分为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两个发展阶段。

3、教育的功能有社会发展功能和人的发展功能两个大方面,前者主要是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后者主要是指教育对人的发展的推动作用,其中,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

4、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是生产性、民主性、科学性、创新性;我国的教育现代化,应该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地位,以“三个面向”为重点,抓住推进素质教育这个中心环节,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开拓思想、实践能力和崇高理想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奋斗。

5、小学教育的重要性,一是决定于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基础教育,二是决定于小学教育在儿童发展中启蒙作用;小学教育具有一般教育的特点外,还有它自身独具的基本特征,它是全民性、义务性、全面性。

6、小学阶段的教育对人的一生发展起着重要的启蒙作用,一是在身体素质方面的启蒙作用,二是在学习知识方面的启蒙作用,三是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启蒙作用。

三、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 ⑴ )

⑴生产劳动 ⑵模仿 ⑶语言 ⑷动物本能

2、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产生的需要的观点,是( ⑵ )的基本主张。

⑴心理起源说 ⑵劳动起源说 ⑶生物起源说 3、( ⑶ )已经出现学校和教师

⑴封建社会 ⑵资本主义社会 ⑶奴隶社会

4、把教育划分为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两个阶段,其划分依据是以( ⑵ )为标准的。

⑴生产关系 ⑵生产力

5、现代教育的主要特点,指的是( ⑴ ) ⑴生产性 ⑵科学性 ⑶全民性

6、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于( ⑶ )颁布的。 ⑴1986年 ⑵1999年 ⑶2006年

7、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指的是( ⑵ )

⑴生产性、民主性、科学性、创新性 ⑵全民性、义务性、全面性 四、判断

1、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法国教育家孟禄。( × ) 2、奴隶社会已经出现了学校和教师。( √ )

3、教育的人的发展功能,这是教育的本质特点之一。( × ) 4、现代教育是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大工业生产水平下的教育。( √ ) 5、教育学对教育所下的定义,指的是广义的教育,是就学校教育而言的。( × )

6、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属于普通基础教育。( √ ) 7、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它是强制的和免费的。( √ )

8、小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适龄儿童,由于它是依据国家法律而实施的基础教育,因而它具有强制性。(√)

五、问答

1、历史上有哪几种教育起源观?谈谈你的看法。 历史上有三种教育起源观。⑴生物起源观。其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勒图尔诺和英国沛西·能,认为教育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前即已存在,教育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活动,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此种观点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

⑵心理起源说。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孟禄,认为在原始社会中尚有独立的教育活动,教育起源于对成年的“无意识的模仿”。曾然,模仿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不单是模仿,人类的模仿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区别还在于它的意识性和目的性。

⑶劳动起源说。它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形成的,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教育为人类社会特有,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等。

2、教育的本质特点是什么?怎样正确理解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本质特点是教育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亦即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也就是说,教育能促进社会生产,巩固经济基础;教育可以成为社会政治斗争的手段,影响民主法制建设;教育能够保存、传递以至创造人类文化;教育还可以起到保护环境、控制人口的作用,等等。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而言,凡属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几个方面的影响。从狭义而言,即学校教育,是指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在德、智、体、美诸方面(或身心)生动活泼地全面和谐地发展。

3、试阐述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现代教育是资本主义革命时代大工业生产方式出现之后的产物,它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与科技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更新其内容和形式。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如下:

⑴生产性。主要体现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特点。①主要表现在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使现代科技与现代生产相结合,以促进生产与科技双向发展。②从个体发展来说,使劳动者把学习现代科技理论与从事现代化生产劳动实践结合起来,从片面发展走向全面发展;从社会发展来说,就是使教育事业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使生产加速发展,使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⑵民主性。体现在世俗化、普及性及平等性上。①教育走向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享受和利用。②教育逐渐向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方向发展。③更多的人能够参与教育管理。

⑶科学性。从内容到手段都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越来越向科学化的方向发展。①科学的教育内容和方法。②拥有现代科技手段,教育信息网络化。③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互相结合。

⑷创新性。①为了使教育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现代教育改革特别探索新模式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在世界各国掀起高潮。②教育不断向高级阶段发展,教育不断逼近理想目标。③对现代人的素质结构设计,成为教育研究中的热门话题。

(5)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6)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4、略述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和在儿童发展中的启蒙作用。 小学教育属于普通基础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从个人来讲,完好的小学教育,为其身心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其接受中等教育提供了条件。从一个国家来看,只有小学教育普及和提高了,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才能逐级普及和提高。总之,小学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奠定基础,为培养各级人才奠定基础,为儿童发展奠定基础。

小学教育是儿童接受学校教育的开端。在这个阶段,儿童将发生三个方面的转化:一是由随意游戏活动向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转化;二是由个体和松散的群体活动向有组织、有规律的集体活动转化;三是由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转化。这些转化可以使儿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拓宽认识范围,从而对于促进全面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由此可见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知识能力的发展和身体素质的增强,都在小学教育阶段正式起步。因此,小学教育在人的一生发展中起重要的启蒙作用。

5、简述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1)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梅森在《自然科学史》中提到一份古埃及手稿草纸书,其中写道:“要用心学习书写,这会使你摆脱一切艰苦劳动,成为一位有名望的官员。”

(2)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学在官府)。

(3)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 中国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西欧教会学校把“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作为主要内容,而在世俗封建主的学校中以“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作为主要内容。

(4)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

(5)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 六、实例分析

一小学生到了五年级,学习成绩仍很差,望子成龙的家长得知升学无望后,便动员孩子退学做生意,孩子十分乐意。孩子的老师得知此事后,心想:孩子极其家长都不愿学了,何必留他呢?留下反倒影响升学率。于是,同意孩子退学,请问他们的做法对吗?

他们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小学教育属于义务教育,带有法律规定性和强制性,适龄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无权自愿放弃;家长、老师有责任帮助其接受义务教育,而不能采取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尤其是教师,怕孩子影响升学率而同意其退学,更是错误的。因为小学是基础教育,具有基础性和强制性,故应从“应试教育”向提高公民素质教育转轨。

第二章 学校

一、概念解释

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

学制: 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领导体制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由纵向的学校级别和横向的学校类型构成。

学校文化: 是指有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学校管理: 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

二、填空

1、学校的基本功能是利用一定教育教学设施和选定的教育内容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一般简称学制。现代学制有三种类型: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和介于二者之间的分支学制。

3、中国教育史上第一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我国第一正式实施的学校教育制度是《奏定学堂章程》,通常称为“癸卯学制”。1922年,中华民国借鉴西方国家学制基础上制定的一个较为成熟的现代学校系统,是“壬戌学制”,该学制首次规定的中小学六三三分段,现在仍被广泛采用。

4、学校与企业的区别在于设置目的不同,调节手段不同,与政府关系不同,产出不同。

5、学校文化从其形式来看,可以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三类,前者包括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主要是以为基础构成的文化形态,其次是指人或人际关系所构成的一种文化,后者是指学校物质环境 学校中的一种规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

6、学校管理中有两种沟通形式: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

7、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有:思想品德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教务行政管理和总务工作管理。

三、选择

1、现代学制首先产生于( ⑵ ) ①中国 ②欧洲

2、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校教育制度称为( ⑶ ) ①壬子癸丑学制 ②壬寅学制 ③癸卯学制

3、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 ⑴ ) ① 学校制度文化 ②学校精神文化 ③学校物质文化 4、同级机构间的交流、协商属于( ⑴ ) ①正式沟通 ②非正式沟通

5、聘任教师职务应有一定的任期,每一任期为( ⑶ ) ①一年 ②半年 ③三年

四、判断

1、现代小学的发展比大学和中学要晚得多。( √ ) 2、我国现代学校极其制度是从西方引进的。( √ ) 3、癸卯学制首次规定的中小学六三三分段,现在仍被广泛采用。( × ) 4、学校仪式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是教师教育学生的一种有效的工具。( √ )

5、学校领导必须以主要精力和时间抓好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 ) 五、问答

1、一所学校应具备怎样的基本条件?怎样理解学校的公益性? 与学生数量相适应的校舍、场地及其他基本教学设施;有符合法律规定要求的,按编制标准配备的教师队伍;有按规定标准配置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文娱、体育、卫生器材。

学校公益性具体表现为:①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②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③还涉及教学语言文字和课程设置等一系列问题。

2、什么是学校文化?学校的制度文化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学校制度文化。一所学校的制度文化是在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该学校特色的鲜明表现。学校制度文化对学校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一定的规范和制约作用。独特的学校制度会对学生人格的养成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3、国家对小学的管理和监督包括哪些方面?

国家对小学的管理和监督包括:①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②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管理制度。③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④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4、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①根据子女情况,制定家庭教育的计划和措施,并与学校密切配合做好教育工作。②加强对子女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教育。③为子女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④保护子女的身心健康,增强他们的体质。

5、为什么说全社会都要关心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应如何互相配合?

可从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来说明全社会都要关心教育。①如果儿童的社会交往是在不健康的思想影响下形成的,则会对儿童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由于儿童身心各方面都尚未成熟,同什么人来往,参加何种群体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同时这种交往由于彼此年龄相仿,又有共同的语言和兴趣,感情纽带较牢固,一般不易摆脱,对其成长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小学生的社

会交往,既不应一概否定,又不能任其自由存在和发展,而应当有意识地指导儿童正确择友和发展朋友交往。②由于社会环境本身的复杂性,一个儿童在社会生活中不仅会受到先进道德意识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也有可能受到没落道德意识和社会风气的侵蚀。因此,为了保护儿童的健康发展,就应当在大力宣传先进道德的同时优化社会环境,消除一切没落道德的残余,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③社会文化对儿童的影响是双重的,它既能改变、净化、和鼓舞人的灵魂,也能损害、压抑和毒化人的灵魂,对成长中的小学生尤其如此。因此,在发挥社会文化的教育作用的同时,社会应当干预儿童所接触的社会环境,引导他们健康成长。综上所述,为了是教育保持一致性,整个社会都要负起教育的责任,全社会都要关心教育,才能实现教育的培养目标,保证儿童的健康发展。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应如何互相配合呢?①学校与家长应当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建立互相沟通、互相理解和互相配合的紧密联系,建立起共同的教育目标,协调好学校与家庭两方面的教育力量。学校对家庭的指导并不单纯是提要求、助家长解决实际问题。尤其应注意与成绩不良学生家长的联系。②学校应主动了解、研究社会,把与社会教育的互相配合和支持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学校应定期开会讨论、研究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问题,并有专人与校外青少年社会教育机构保持联系。学校可邀请校外教育组织的领导和教育工作者参加学校研究教育工作的重要会议。校外的社会教育组织也应有专人与学校保持联系,主动了解学生在校内的表现,向学校汇报学生在校外活动中的表现。

第三章 学生

一、名词解释 遗传决定论:认为人性个体的的差异是由个体的遗传素质或人的自然素质中的某些特点决定的,这种主张被称之为遗传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认为真正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

辐合论:也称为二因素论。这种儿童发展观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两种因素对儿童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不能互相代替。

儿童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步成熟与社会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和变化的过程。

二、填空题

1、在遗传决定论这一思想中,有代表的观点包括基督教的“原罪说”、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 和中国古代的儿童观。

2、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教育家洛克和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3、与皮亚杰的心理学比起来,杜威的儿童发展观在注重儿童作为发展的主体地位同时,更强调环境条件,尤其是教育情况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作用。

4、正确的儿童发展观主要应包括以下几点: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和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5、儿童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方面。

6、儿童发展表现出如下五种普遍特点: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和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7、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要遵循如下几项基本原则:尊重儿童的选择、尊重儿童的感受和鼓励学生的创造。

8、教育的首要作用之一是使人类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 三、选择题

1、龙生龙,风生风,老鼠生来会打洞。体现的是( ⑵ )观点。 ①教育万能论 ②遗传决定论 ③中国古代儿童发展观 2、“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更给我一个特殊的环境,我可以运用特殊的方法,把他们加以任意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家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体现的是( ⑶ )观点。

①二因素论 ② 遗传决定论 ③环境决定论 3、遗传与环境因素只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儿童的主体活动是第一性的,是发展的根本原因。这是( ⑶ )的结论。

①洛克 ②华生 ③ 皮亚杰 ④杜威

4、“教育即增长”、“做中学”、“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是( ⑷ )的理论。

①柏拉图 ②华生 ③皮亚杰 ④杜威 5、( ⑷ )是儿童发展的源泉。

①儿童的集体活动 ②主题班会活动 ③主题队会活动 ④儿童主体的活动

6、( ① )的研究成果,为现代儿童发展观奠定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①皮亚杰 ②杜威 四、判断

1、遗传素质为儿童的发展只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可能性。( √ ) 2、儿童的主体活动,是儿童依据自我调节的能力水平,对与自己有关系、也有意义的内外刺激进行反应的过程。( √ )

3、儿童的生活环境以及儿童如何反映这个环境决定着儿童个体发展的现实性。( √ )

4、顺序性是指在儿童的发展中,无论其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顺序。(√ )

5、儿童发展的阶段性,指在儿童发展的连续过程中,在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 √ )

6、教育与儿童的发展之间是一种主从关系,也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 )

7、在教育过程中,儿童只是接受教育的对象。( × )8、学生接受教育只是以学生客体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 )

9、根据儿童发展不平衡特点可采用“勤能补拙”的方法。( × ) 10、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主导作用,只有真正尊重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客体性时才能真正实现。(×)

11、教育的成功,毕竟要以教师的教育艺术在儿童发展的结果中得到体现为标准。( × )

12、支持每一个学生按自己的特点去发展,这是实现提高国民素质这一根本性教育目标的保证。( √)

13、创造是人的潜在能力得以发挥的根本途径,也是个人发展与人类进步的根本途径。( √ )

五、简答题

1、历史上有哪几种不同的儿童发展观?谈谈你的看法。

⑴遗传决定论。包括基督教的“原罪说”、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中国古代的儿童观。

⑵环境决定论。包括“教育万能”和外界刺激的性质对于儿童行为影响的重要意义所提出的环境决定儿童发展的观点。

⑶辐合论。认为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决定因素两种对儿童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二者作用各不相同,不能互相代替。

2、儿童发展的内涵是什么?

综合考察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人们普遍认为正确的儿童发展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⑴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因素为基础的;⑵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⑶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⑷把握儿童发展需要澄清几个问题:儿童发展不是简单的“变化”两个字的就可以概括得了的;儿童的发展是其心理成熟与生活的社会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理成熟过程;儿童的发展也不等同于儿童的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总之,儿童的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3、试述儿童发展的特点?

儿童发展表现出如下五种普遍特点:⑴顺序性。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无论其身体发展和心理的发展,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顺序。⑵不平衡性。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的年龄段,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⑶阶段性。在儿童发展的连续过程中,在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⑷个体差异性。在儿童发展具有整体共同特点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一个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种表现

于个体发展方面的差异性,来源于个体遗传素质和生活环境的差别。⑸分化和互补的协调性。儿童的各种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成熟,虽然依赖于明确分化的生理机能的作用,但在总体发展水平方面,却又表现出一定的机能互补性特点,以协调人的各种能力,使其尽可能地适应自己的生活环境。

4、怎样正确理解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教育与儿童发展之间是一种主从关系,儿童的发展是主,学校教育只是从属于儿童发展,为儿童发展服务的;他们之间也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教育仅是实现发展的特殊手段,表现于教育活动目的的设置、方法和内容的选择,都是以对儿童身心发展的科学性认识为基础,因为它考虑并顺应了儿童发展规律,所以,与同样能够对儿童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其他因素——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和一般性的社会人文地理条件等相比较,教育的影响力更强大,更具有决定性。所以说,教育在儿童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5、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由于在不同情况下,教育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要求不同,具体方法上会有很大的变化,为此,要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⑴要尊重儿童的选择;⑵要尊重儿童的感受。⑶要鼓励学生的创造。

六、实例分析

1、某小学四年级语文老师对某课题深钻教材,引经据典,上课滔滔不绝讲解课文,偶尔只喊个别学生起来回答问题,而学生不知所云,使原本成为一堂儿童主体活动的课效果事与愿违。请问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可能有哪几种?试用儿童主体活动理论分析。

该四年纪语文老师教学效果事与愿违,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种情况:⑴尽管该老师深钻教材,可能没有科学地处理教材。⑵尽管该老师引经据典,滔滔不绝讲课;可能没有针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的知识水平讲课;⑶尽管该老师偶尔也喊个别学生回答问题,而学生不知所云,更说明该老师不注重学生实际,只喊的个别学生回答问题,没有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发挥主体性出发。归纳起来,充分说明该教师没有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认识在教育过程中,儿童既是接受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接受教育也必须以学生主体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现代儿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发展自始至终都是一种儿童主体的自我调节活动。外界的环境刺激,只有被主体选择,成为主体的反应对象时,才会对主体的发展产生影响。教育的成功,毕竟要以教育目标在儿童发展的结果中得到体现为标准。而该老师钻教材、讲课、抽问基本上是以教者出发,没有考虑备课与讲课的知识能否被学生主体选择,当然就不成为学生主体反应的对象。故此,原本成为一堂儿童主体活动的课,效果却事与愿违。

2、甲小学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组建了不少兴趣活动小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乙小学四年级某数学教师教学生解算术题时,只教自己认为最好的一种方法,并要学生一步步严格按老师规定的程序去做题,违反程序的为错,用

其他方法得出正确的答案也算错。请问甲乙两校的做法谁对谁不对?为什么?试用有关的教育学理论分析。

甲校的做法对。因为体现了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的理论。科学的教育,要处理好注重整体教育与允许儿童个体充分地展现和个人发展的独特性的关系。甲校在注重整体教育基础上没有忽视儿童个体的差异性和个体发展的特殊性,而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组建了不少兴趣活动小组,当然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乙校的做法不对。因为他违背了要尊重儿童的选择的理论。在不违背教育基本目标和基本原则的条件下,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允许和尊重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选择性,支持每个学生按自己的特点去发展,这是实现提高国民素质这一根本性教育目标的保障。然而,乙校四年级某数学老师的做法恰恰相反,这样下去的恶果将是:学生的选择权完全被剥夺了,不仅抑制学生个性的发展,造成学生对事物认识的局限性,而且会损害学生的自信心,对以后的发展造成阻碍。

第四章 教师

一、解释概念

教育机智:是指一种面对新的突发事件,能够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资格:凡志愿从事教师职业,经过权威机构审定,具备国家规定的教师条件或标准,并取得国家的教师资格证书者,就可以认定他具有“教师资格”。

二、填空

1、教育是与人类共始共终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师的社会作用是:①通过教育活动选择、传播、提升和创造人类文化②通过教育者传播文化知识以培养人③通过传播文化和培养人全面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3、学校是进行人类文化的代际交接和传承的场所,教师则是进行人类文化的是代际交接和传承的执行者。

4、培养人与传授文化知识比较是教师职业的更为本质的社会职能。 5、所说的培养人,是指培养和发展人的素质。

6、人的素质包括国民基础素质、各种专业、职业。

7、国民的基础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智能素质、身心和心理素质、劳动与生活技能素质等。

8、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创新将成为发展高新技术和高技术产业的基础,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将是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9、教师劳动的特点是:①复杂性②创造性③示范性④长期性。

10、教师素质包括:①政治思想素质②文化素质③教育素质、④职业道德素质。

11、掌握小学语文、数学两门主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是对小学教师的基本要求。

12、教育素质包括①教育理论知识②教育实践能力③运用教育机智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④教育科研能力。

13、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包括①爱国守法②爱岗敬业③关爱学生④教书育人⑤为人师表⑥终身学习。

14、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的“教师中心论”,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要把儿童当做太阳”的“儿童中心论”。这两种学说长期争论,对西方师生关系的理论和实践有很大影响。

15、我国社会主义学校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是:①民主平等②爱生尊师③心理相容④教学相长。

16、学生对教师尊敬信赖,教师对学生关心热爱,是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特征。

17、爱生是尊师的基础,尊师是爱生的结果。教师是教育者,他在建立尊师爱生新型师生关系中起主导作用。

18、要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学校良好师生关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结合起来②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③在平等的基础上树立教师威信,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三、判断

1、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发明和应用文化的活动,人类创造的一切都是人类知识的物化和客观化。(√)

2、教师的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都经历了一个主体化的过程。( √ ) 3、掌握小学思想品德这门主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是对小学教师的基本要求。( × )

4、小学教师不应是仅仅通晓一门专业的“专才”,而应是具备多方面才能的“通才”。( × )

5、教师的语言分为书面语言和体态语言,而大量的是书面语言。( × ) 6、观察是教师的一项基本能力。( √ )

7、我国学校中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的,应该是我国社会民主平等、团结互助新型人际关系的反映( √ )

8、学生自觉性、自律性发挥得如何,则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的标准。( × )

9、公正是学生信赖教师的基础。( √ ) 10、就职后的不断学习、研究、进修,与大学期间的培养同样重要。( √ ) 四、选择

1、教育实践能力主要包括( ⑴⑵⑶ )。

①语言表达能力 ②教学实践能力

③教育和组织管理能力 ④具有班主任和辅导员工作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2、教育工作的( ⑴⑶ )需要教师爱岗敬业。

①性质 ②重要性 ③特点 3、对我国中小学师生关系类型的分析研究表明:教育效果好的要数。( ③ ) ①对立型 ②依赖型 ③民主平等型 ④自由放任型

4、师生交往的过程就是互相的过程。( ⑷ )

①各抒己见 ②以心换心 ③坦诚交谈 ④满足需要 5、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 ⑶ ) ①保障 ②条件 ③基础

6、我国小学教师资格分为( ⑴⑵⑶⑷ )

①高级教师 ②一级教师 ③二级教师 ④三级教师 ⑤ 四级教师

五、简答

1、怎样理解教师劳动的特点?

①具有复杂性,它是由教育对象的复杂性、教育任务的复杂性和教育过程、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复杂性决定的;

②具有创造性,为使知识易于为学生理解和接受,对知识的加工、方法和手段的采用、更新知识的融进和对教育对象经常变化的适应,都需要教师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教育过程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更需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活动;

③具有示范性;它是由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主体化极其教育结果的一致性决定的,也是由人的认识过程和心理过程特点和青少年心理特征决定的;

④具有长期性,教师劳动培养人才的周期长,特别是劳动效果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得到检验体现的。

2、试简述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小学教师的基本素质从宏观上讲包括文化素质、教育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从微观上讲,文化素质包括两个方面:必须具有语文、数学两门主科和其它一两门学科的全面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必须具有艺体劳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素质包括: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实践能力、运用教育机智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及教育科研能力;职业道德素质包括: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为人师表 。

3、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要建立 我国社会主义学校良好师生关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结合起来; ② 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③ 在平等的基础上树立教师威信,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六、实例分析

一位小学自然课老师给学生讲“磁铁”之前演示了一个“魔术”,一盆水中浮着一只“鸭子”(标本)。老师手中拿着一块馒头嬉逗“鸭子”。而标本鸭子果然盯着馒头转。学生很惊奇。老师问:“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很高兴地回答:“想”。于是教师从“鸭子”的嘴里取出一块磁铁,又从馒头内拿出一根铁钉,开始讲“磁铁”。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听讲、思考、探索,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对此,试用教育学有关理论分析。

答:这一实例体现了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结合起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理论,也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特点。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尽力体现教师的创造性特点,对讲授的知识、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加工,演示有趣的“魔术”,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主体能动作用,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使教师主导作用与创造性劳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因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五章 教育目的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到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2、人的全面发展: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二、填空

1、2008年新修订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到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4、教育目的的功能主要有导向性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评价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5、教育目的可分为社会的教育目的和个人的教育目的两类,他们应当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共同组成完整的教育目的整体。

6、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受教育者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提升的教育活动。

7、学校德育的功能可以概括的表述为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三个方面。

8、小学德育内容的重中之重是其它各科教学。

9、小学德育的方法主要有:说服教育法、情感熏陶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奖励与惩罚。

10、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有:思想品德课、提升智慧水平、校会、班会和少先队活动。

11、智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应当是传授知识、发展技能和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

12、小学智育的实施应当是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社会实践诸环节的统一。 13、教育美育是说要使全部教育活动成为美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活动本身要做到审美化。

14、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个人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论认为,应当根据人的本性和个人发展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教育无目的论并非主张真正的教育无目的,而是认为无教育过程之外的“外在”目的。

15、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有:社会生产力极其决定的分工状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16、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有以下三点: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三、选择题

1、( C )是全部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A、教育制度 B、教育规律 C、教育目的 D、教育系统

2、( C )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物质基础。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3、从内容上看,德育主要指( A )

A、道德、思想和政治方面的教育 B、政治教育、法制教育 C、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

4、在德育的社会功能中,( D )是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的中介。 A、思想功能 B、道德功能 C、个体功能 D文化功能 5、德育个体功能的最高境界是( C )

A、个体生存功能 B、个体发展功能 C、个体享用功能 6、智力是人的( D )

A、自然能力 B、习得的认知能力 C、自然能力 D、自然能力和习得的认知能力

7、( C )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

A、教育目的 B、教育方针 C、教育目标

8、教育无目的论主要是美国教育家( B )的观点。 A、涂尔干 B、杜威 C、卢梭 D、布鲁纳 9、( A )是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教育目的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A、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B、毛泽东教育思想 C、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 D、邓小平的“中特理论”

四、判断题

1、马克思学说中“全面发展”的重要内核是“个性自由”,而“应试教育”最主要的弊端之一是对学生个性的抹煞。( √ )

2、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平面的发展,( √ )

3、初中是素质教育,高中是“应试教育”。( × )

4、教育目的实际上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也就是一个国家教育工作总的要求。( × )

5、20世纪末我国推行的素质教育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具体实践。(√ )

五、简答题

1、什么是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2、为什么要五育并重,不可偏废?

⑴区别:五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他们属于不同的范畴,各有自己的任务,不可互相代替。⑵联系:五育都是我国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们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互相渗透是指每一育当中都渗透其它各育的因素;互相影响是指每一育任务的完成都影响着其它各育任务的完成。因此,我们不能只重视某一方面而忽视其它方面。正因为五育具有上述关系,所以要五育并重,不可偏废。

3、新时期应特别注意培养人才的哪些素质?

⑴创新精神;⑵实践能力;⑶开放思维;⑷崇高理想。

第六章 教学

一、名词解释:

1、教学: 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2、 教学原则: 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3、教学方法: 是指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

二、填空题

1、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的统一体;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jb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