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2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及答案(含两套题)

更新时间:2023-04-08 08:0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20-2021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及答案题号一二三四总分

得分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4分)在物理学的重大发现中科学家们总结出了许多物理学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极限思想法、类比法、等效替代法、科学假设法和建立物理模型法等.以下关于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运用了假设法B.根据速度的定义式v=,当△t趋近于零时,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运用了极限思想法

C.在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时,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D.引入重心﹑合力与分力的概念时运用了等效替代法

2.(4分)一木箱放在水平地面上,并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匀速运动.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木箱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对木箱的弹力是一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B.木箱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木箱的弹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C.地面对木箱的摩擦力和木箱对地面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D.水平拉力和地面对木箱的摩擦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3.(4分)如图甲、乙所示,乙图中斜面体固定不动,物体P、Q在力F作用下一起以相同速度沿F方向匀速运动,关于物体P所受的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图中物体P均受摩擦力,且方向均与F相同

B.甲、乙两图中物体P均受摩擦力,且方向均与F相反

C.甲、乙两图中物体P均不受摩擦力

D.甲图中物体P不受摩擦力,乙图中物体P受摩擦力,方向和F方向相同

- 4 - / 8

4.(4分)在平直公路上,自行车与同方向行驶的一辆汽车在t=0时同时经过某一个路标,它们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汽车x=10t﹣t2,自行车x=5t,(x 的单位为m,t的单位为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自行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B.经过路标后的较短时间内自行车在前,汽车在后

C.在t=2.5s时,自行车和汽车相距最远

D.当两者再次同时经过同一位置时,它们距路标12.5m

5.(4分)如图所示,用长为L的轻绳悬挂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对小球再施加一个力,使绳与竖直方向成β角并绷紧,小球处于静止状态,此力最小为()

A.mgsinβB.mgcosβC.mgtanβD.mgcotβ

6.(4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速度越大,加速度一定越大

B.物体速度变化快,加速度一定大

C.物体加速度不断减小,速度一定越来越小

D.物体加速度不断增大,速度一定越来越大

7.(4分)做匀减速运动的物体经4s后停止,若在第1s内的位移是14m,则最后1s内的位移是()

A.1 m B.2 m C.5 m D.3 m

8.(4分)一物体在AB两点的中点由静止开始运动(设AB长度足够长),其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设指向A的加速度为正方向,则从t=0时刻开始,物体的运动情况是()

A.先向A后向B,再向A、向B、4s末静止在原位置

B.先向A后向B,再向A、向B、4s末静止在偏A侧某点

- 4 - / 8

C.先向A后向B,再向A、向B、4s末静止在偏B侧某点

D.一直向A运动,4s末静止在偏向A侧的某点

9.(4分)在电梯内的地板上,竖直放置一根轻质弹簧,弹簧上端固定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当电梯匀速运动时,弹簧被压缩了x,某时刻后观察到弹簧又被继续压缩了(重力加速度为g).则电梯在此时刻后的运动情况可能是()

A .以大小为g的加速度加速上升

B .以大小为g的加速度减速上升

C .以大小为的加速度加速下降

D .以大小为的加速度减速下降

10.(4分)如图所示,水平细杆上套一环A,环A与球B间用一轻质绳相连,质量分别为m A、m B,由于B球受到风力作用,环A与B球一起向右匀速运动.已知细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B球受到的风力F为m B gtan θ

B.风力增大时,轻质绳对B球的拉力保持不变

C.风力增大时,杆对环A的支持力变大

D.环A 与水平细杆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24分.全部选对得6分,选对但选不全得3分,错选、未选得0分)

11.(6分)如图所示为一轻质弹簧弹力大小F和长度x的关系图象,根据图象判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4 - / 8

A.弹簧的劲度系数为1N/m

B.弹簧的劲度系数为100N/m

C.弹簧的原长为6cm

D.弹力的大小为2N时,弹簧伸长了2cm

12.(6分)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4kg的半球形物体A放在倾角为θ=37°的斜面B上静止不动.若用通过球心的水平推力F=10N作用在物体上,物体仍静止在斜面上,斜面仍相对地面静止.已知sin 37°=0.6,cos 37°=0.8,取g=10m/s2,则()

A.物体A受到斜面B的摩擦力增加8 N

B.物体A对斜面B的作用力增加10 N

C.地面对斜面B的弹力不变

D.地面对斜面B的摩擦力增加10 N

13.(6分)某物体以30m/s的初速度竖直上抛,不计空气阻力,g取10m/s2,5s内物体的()

A.路程为65 m

B.位移大小为25 m,方向向上

C.速度改变量的大小为10 m/s

D.平均速度大小为13 m/s,方向向上

14.(6分)有四个运动的物体A、B、C、D,物体A、B运动的s﹣t图象如图中甲所示;物体C、D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运动的v﹣t图象如图中乙所示.根据图象做出的判断正确的是()

A.物体A和B均做匀速直线运动且A的速度比B更大

B.在0﹣3s的时间内,物体B运动的位移为10m

C.t=3s时,物体C追上物体D

D.t=3s时,物体C与物体D之间有最大间距

- 4 - / 8

三、实验题(每空3分,共9分)

15.(9分)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装置如图1所示.带滑轮的长木板一端伸出桌面,另一端适当垫高,使木块连上纸带后恰好匀速下滑,细绳通过两滑轮分别与弹簧秤挂钩和沙桶连接,调节滑轮高度使细线恰好与木板平行.按住木块,缓慢向沙桶中添加细沙,释放木块,记下弹簧秤的示数F及并通过计算求出相应纸带的加速度a,再改变沙桶质量…获取多组F,a的数据.

(1)关于该实验的操作,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过程中,应先闭合打点计时器开关,再释放木块

B.添加细沙,比用钩码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多组实验数据

C.每次添加细沙后,需测出沙及沙桶的质量

D.实验过程要确保沙及沙桶的质量远小于木块的质量

(2)某次打出的纸带如图2所示,选取A、B、C、D、E,5个计数点(每两个计数点间还的4个点未画出),则打B点时的速度大小为m/s,木块的加速度大小为m/s2.(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四、计算题(共4题,要求写出必要的公式、运算过程和文字说明,共27分)16.(6分)如图所示,小球的重力为12N,绳子OA与水平方向的角度为37°,OB水平(sin37°=0.6,cos37°=0.8,tan37°=,cot37°=);试求

(1)绳子OA受到的拉力.

(2)绳子OB受到的拉力.

- 4 - / 8

17.(6分)一滑块以初速度v0=2m/s开始从斜面顶端匀加速下滑,第4s末的速度为6m/s,求:

(1)滑块下滑时的加速度;

(2)第3s末的速度;

(3)前3s内的位移.

18.(7分)如图,用力F提拉有细绳连在一起的A、B两物体,以5m/s2的加速度匀加速竖直上升,已知A、B的质量分别是1kg和2kg,绳子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是35N,取g=10m/s2则:

(1)力F的大小是多少?

(2)为使绳子不被拉断,加速上升的最大加速度是多少?

19.(8分)如图所示,质量为1kg的物体放于倾角θ为37°的足够长的固定斜面底端,受到30N的水平拉力作用而由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上运动,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2s后将水平拉力撤去.(sin 37°=0.6,cos 37°=0.8).求:

(1)求物体能向上运动多远?

(2)水平拉力撤去后还要经过多少时间物体再次回到斜面底端?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 4 - / 8

1.(4分)在物理学的重大发现中科学家们总结出了许多物理学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极限思想法、类比法、等效替代法、科学假设法和建立物理模型法等.以下关于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运用了假设法B.根据速度的定义式v =,当△t趋近于零时,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运用了极限思想法

C.在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时,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D.引入重心﹑合力与分力的概念时运用了等效替代法

【分析】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等效替代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它是指用一种情况来等效替换另一种情况,效果要相同;当时间非常小时,我们认为此时的平均速度可看作某一时刻的速度即称之为瞬时速度,采用的是极限思维法.研究多个量之间的关系常用控制变量法.

【解答】解:A、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运用了理想模型法,不是假设法;故A错误;

B、根据速度定义式v =,当△t 非常非常小时,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应用了极限思想方法,故B正确;

C、在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时,因为三量之间相互都有关系,故应采用控制变量法;故C正确;

D、重心是物体各部分所受的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合力与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因此引入重心﹑合力与分力的概念时运用了等效替代法.故D正确.

本题选不正确的,故选:A.

【点评】在高中物理学习中,我们会遇到多种不同的物理分析方法,这些方法对我们理解物理有很大的帮助;故在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基础上,更要注意科学方法的积累与学习.

2.(4分)一木箱放在水平地面上,并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匀速运动.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木箱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对木箱的弹力是一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B.木箱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木箱的弹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C.地面对木箱的摩擦力和木箱对地面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 4 - / 8

D.水平拉力和地面对木箱的摩擦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分析】①平衡力的判断,两个力必须同时满足四个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缺一不可.

②相互作用力的判断,两个力必须互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并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解答】解:A、木箱受到重力和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是一对平衡力,故A错误;

B、木箱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互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并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故B正确;

C、地面对木箱的摩擦力和木箱对地面的摩擦力,互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并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故C错误;

D、木块水平方向上受到水平拉力和地面对木箱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故D错误.故选:B.

【点评】相互作用力是发生在两个物体之间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作用力,明确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区别.

3.(4分)如图甲、乙所示,乙图中斜面体固定不动,物体P、Q在力F作用下一起以相同速度沿F方向匀速运动,关于物体P所受的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图中物体P均受摩擦力,且方向均与F相同

B.甲、乙两图中物体P均受摩擦力,且方向均与F相反

C.甲、乙两图中物体P均不受摩擦力

D.甲图中物体P不受摩擦力,乙图中物体P受摩擦力,方向和F方向相同

【分析】因两物体均做匀速直线运动,故受力平衡,根据共点力平衡条件可判断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

【解答】解:甲中P做匀速直线运动,而甲中P物体不受外力,故甲中P没有相对于Q 的运动趋势,故甲中P不受摩擦力;

- 4 - / 8

乙中P也是平衡状态,但P的重力使P有一沿斜面下滑的趋势,故Q对P有向上摩擦力,故P受与F方向相同的摩擦力.

故选:D.

【点评】静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判断是摩擦力中的重点,一般是根据共点力的平衡或牛顿第二定律进行分析;必要时可以采用假设法.

4.(4分)在平直公路上,自行车与同方向行驶的一辆汽车在t=0时同时经过某一个路标,它们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汽车x=10t﹣t2,自行车x=5t,(x 的单位为m,t的单位为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自行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B.经过路标后的较短时间内自行车在前,汽车在后

C.在t=2.5s时,自行车和汽车相距最远

D.当两者再次同时经过同一位置时,它们距路标12.5m

【分析】将两车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与匀变速运动和匀速运动的位移公式进行对比,分析两车的运动性质.根据速度关系分析两车的位置关系.当两车的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远.由位移相等,求出时间,再求出与路标的距离.

【解答】解:

A、由汽车x=10t﹣t2,与x=v t+对比得到汽车的初速度为10m/s,加速度为﹣2m/s2,汽车做匀减速运动.自行车的位移x=5t,则知,自行车做匀速运动,速度为5m/s.故A 错误.

B、在t=0时刻,汽车的速度较大,则经过路标后的较短时间内自行车在后,汽车在前.故B错误.

C、当两车的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远,则有v0﹣a t=v,解得:t==.故C正确.

D、当两者再次同时经过同一位置时位移相等,则有:x=10t﹣t2=5t,解得,t=5s,则x=25m,即它们距路标25m.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是追及问题,首先要根据两车的位移表达式求出速度和加速度,其次要抓住隐含的临界条件,两车相距最远时速度相同.

- 4 - / 8

5.(4分)如图所示,用长为L的轻绳悬挂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对小球再施加一个力,使绳与竖直方向成β角并绷紧,小球处于静止状态,此力最小为()

A.mgsinβB.mgcosβC.mgtanβD.mgcotβ

【分析】以小球为研究对象,分析受力情况:重力mg,绳的拉力T和力F,根据平衡条件的推论可知,绳的拉力T和力F的合力大小等于mg,方向竖直向上,保持不变,根据作图法,确定力F最小时F的方向,再根据平衡条件求出F的最小值.

【解答】解:以小球为研究对象,分析受力情况:重力mg,绳的拉力T和力F,作出力图如图所示.作图可知,当F与绳子方向垂直时,F最小.根据平衡条件得F=mgsinβ.故选:A.

【点评】本题的难点在于如何运用作图法确定F取得最小值的条件,可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当两个力的合力一定时,一个分力方向不变,当两个分力相互垂直时,另一个分力有最小值.

6.(4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速度越大,加速度一定越大

B.物体速度变化快,加速度一定大

C.物体加速度不断减小,速度一定越来越小

D.物体加速度不断增大,速度一定越来越大

【分析】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式a =可知物体的加速度等于物体的速度的变化率,加速

- 4 - / 8

度的方向就是物体速度变化量的方向,与物体速度无关,即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快物体的加速度越大.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解答】解:A、速度大的物体加速度不一定大,例如速度大的匀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零,故A错误.

B、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物体速度变化快,加速度一定大,故B正确;

C、物体加速度不断减小,如果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速度增大,故C错误;

D、物体加速度不断增大,如果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速度减小,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把握加速度的定义式a =中各个物理量的含义以及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加速度的定义的基础.

7.(4分)做匀减速运动的物体经4s后停止,若在第1s内的位移是14m,则最后1s内的位移是()

A.1 m B.2 m C.5 m D.3 m

【分析】采用逆向思维,结合位移时间公式求出每一秒内的位移之比,从而通过第1s 内的位移求出最后1s内的位移.

【解答】解:采用逆向思维,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x=得,1s内、2s内、3s内、4s内的位移之比为1:4:9:16.

则逆过来看,每一秒内的位移之比为1:3:5:7,则最后1s内的位移与第1s内的位移之比为1:7,第1s内的位移是14m,则最后1s内的位移是2m.故B正确,A、C、D 错误.

故选:B.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学公式和推论,并能灵活运用.

8.(4分)一物体在AB两点的中点由静止开始运动(设AB长度足够长),其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设指向A的加速度为正方向,则从t=0时刻开始,物体的运动情况是()

- 4 - / 8

A.先向A后向B,再向A、向B、4s末静止在原位置

B.先向A后向B,再向A、向B、4s末静止在偏A侧某点

C.先向A后向B,再向A、向B、4s末静止在偏B侧某点

D.一直向A运动,4s末静止在偏向A侧的某点

【分析】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0﹣1s内,物体向A做匀加速运动;1﹣2s内,物体向A做匀减速运动;2﹣3s内,物体向A做匀加速运动;3﹣4s内,物体向A做匀减速运动;根据对称性确定4s末的速度.

【解答】解:由图分析可知,物体在第1s内向A做匀加速运动;第2s内,物体继续向A做匀减速运动,2s末速度减为零;第3s内,物体向A做匀加速运动;第4s内,物体向A做匀减速运动;所以物体一直向A运动.4s末静止在偏向A侧的某点.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根据加速度图象分析物体运动情况的能力.注意1s末和3s末物体不回头向B运动,而是由于惯性继续向A运动.

9.(4分)在电梯内的地板上,竖直放置一根轻质弹簧,弹簧上端固定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当电梯匀速运动时,弹簧被压缩了x,某时刻后观察到弹簧又被继续压缩了(重力加速度为g).则电梯在此时刻后的运动情况可能是()

A .以大小为g的加速度加速上升

B .以大小为g的加速度减速上升

C .以大小为的加速度加速下降

D .以大小为的加速度减速下降

【分析】物体原来静止,由此可以知道物体的重力与弹簧的弹力相等,当弹簧又被继续压缩时,这时增加的弹力就是物体受的合力,由牛顿第二定律可以求加速度的大小,

- 4 - / 8

再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解答】解:因为电梯静止时,弹簧被压缩了x,由此可以知道,

mg=kx,

当电梯运动时,弹簧又被继续压缩了,弹簧的弹力变大了,

所以物体的合力应该是向上的,大小是mg,

由牛顿第二定律F=m a可得,

mg=m a,

所以加速度大小为a =g,

合力是向上的,当然加速度的方向也就是向上的,此时物体可能是向上的匀加速运动,也可能是向下的匀减速运动,所以D正确.

故选:D.

【点评】根据物体所处的两种不同的情况,对物体受力分析,增加的弹力就是物体受的合力,再由牛顿第二定律可以求加速度.

10.(4分)如图所示,水平细杆上套一环A,环A与球B间用一轻质绳相连,质量分别为m A、m B,由于B球受到风力作用,环A与B球一起向右匀速运动.已知细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B球受到的风力F为m B gtan θ

B.风力增大时,轻质绳对B球的拉力保持不变

C.风力增大时,杆对环A的支持力变大

D.环A 与水平细杆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分析】先对球B受力分析,受重力、风力和拉力,根据共点力平衡条件列式分析;对A、B两物体组成的整体受力分析,受重力、支持力、风力和水平向左的摩擦力,再再次根据共点力平衡条件列式分析各力的变化.

- 4 - / 8

【解答】解:AB、对球B受力分析,受重力、风力和拉力,如左图

风力F=m B gtanθ,故A正确;

绳对B球的拉力T=,当风力增大时,θ增大,则T增大.故B错误.

CD、把环和球当作一个整体,对其受力分析,受重力(m A+m B)g、支持力N、风力F 和向左的摩擦力f,如图根据共点力平衡条件可得:杆对A环的支持力大小N=(m A+m B)g,f=F,则A环与水平细杆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故D错误;对整体分析,竖直方向上杆对环A的支持力N A=(m A+m B)g,风力增大时,杆对环A的支持力,故C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是考查了共点力的平衡问题,解答此类问题的一般步骤是:确定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力的合成或者是正交分解法进行力的分解,然后在坐标轴上建立平衡方程进行解答.注意整体法和隔离法的应用.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24分.全部选对得6分,选对但选不全得3分,错选、未选得0分)

11.(6分)如图所示为一轻质弹簧弹力大小F和长度x的关系图象,根据图象判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弹簧的劲度系数为1N/m

B.弹簧的劲度系数为100N/m

C.弹簧的原长为6cm

- 4 - / 8

D.弹力的大小为2N时,弹簧伸长了2cm

【分析】由弹簧弹力大小F和长度x的关系,读出弹力为零时弹簧的长度,即为弹簧的原长;由图读出弹力为F=2N,弹簧的长度为x=4cm,求出弹簧压缩的长度,由胡克定律求出弹簧的劲度系数.

【解答】解:C、由图读出,弹簧的弹力F=0时,弹簧的长度为L0=6cm,即弹簧的原长为6cm,故C正确;

AB、由图读出弹力为F1=2N,弹簧的长度为L1=4cm,弹簧压缩的长度x1 = L0﹣L1=2cm=0.02m;

由胡克定律得: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N/m =100N/m;故A错误,B正确;

D、由图知,F=2N时,x=4cm或8cm,则弹簧压缩了6cm﹣4cm=2cm,或伸长了8cm ﹣6cm=2cm,故D错误.

故选:BC.

【点评】在胡克定律公式f=kx中,x是弹簧伸长或压缩的长度,不是弹簧的长度,弹力与形变量成正比.

12.(6分)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4kg的半球形物体A放在倾角为θ=37°的斜面B上静止不动.若用通过球心的水平推力F=10N作用在物体上,物体仍静止在斜面上,斜面仍相对地面静止.已知sin 37°=0.6,cos 37°=0.8,取g=10m/s2,则()

A.物体A受到斜面B的摩擦力增加8 N

B.物体A对斜面B的作用力增加10 N

C.地面对斜面B的弹力不变

D.地面对斜面B的摩擦力增加10 N

【分析】对没有施加力F时的半球进行受力分析,根据平衡条件求出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以整体为研究对象求出地面对斜面的摩擦力,然后进行比较.

【解答】解:A、没有施加力F时,对物体受力分析:

- 4 - / 8

- 4 - / 8

根据平衡条件:

f=mgsinθ=4×10×0.6=24N

施加力F 后,对物体受力分析,如图:

根据平衡条件,在斜面方向:

f′+Fcosθ=mgsinθ

代入数据解得:f′=16N

故物体受到斜面的摩擦力减少:△f=24N ﹣16N=8N ,故A 错误;

B 、没有施加力F 时根据平衡条件A 受斜面作用力与重力等大反向,即大小为40N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物体A 对斜面的作用力为40N 反向向下,

施加力F 后物体A 对斜面的作用力如图:

F=N=10N ,可以看出物体对斜面的作用力不是增加10N ,故B 错误;

C 、以整体为研究对象,力F 的是水平的,所以不影响竖直方向的受力,地面对斜面的弹力大小不变,故C 正确;

D 、以整体为研究对象,水平方向增加了10N 的力F ,根据平衡条件得地面对斜面的摩擦力增加10N .故D 正确.

故选:CD .

【点评】本题主要是考查了共点力的平衡问题,解答此类问题的一般步骤是:确定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力的合成或者是正交分解法进行力的分

解,然后在坐标轴上建立平衡方程进行解答.注意整体法和隔离法的应用.

13.(6分)某物体以30m/s的初速度竖直上抛,不计空气阻力,g取10m/s2,5s内物体的()

A.路程为65 m

B.位移大小为25 m,方向向上

C.速度改变量的大小为10 m/s

D.平均速度大小为13 m/s,方向向上

【分析】根据上升的位移大小和下降的位移大小求出路程的大小,从而得出位移的大小和方向,根据速度时间公式求出速度的变化量,结合平均速度的推论求出平均速度.【解答】解:A 、物体上升到最高点的时间,则下降的时间t2=2s,上升

的位移大小,下降的位移大小,则路程

s=x1+x2=45+20m=65m.故A正确.

B、位移的大小x=x1﹣x2=45﹣20m=25m,方向向上,故B正确.

C、速度的变化量△v=gt=10×5m/s=50m/s,故C错误.

D、5s末的速度v=v0﹣gt=30﹣50m/s=﹣20m/s,则平均速度的大小

,方向向上,故D错误.

故选:AB.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处理竖直上抛运动的方法,可以分段分析,也可以全过程分析求解,难度不大.

14.(6分)有四个运动的物体A、B、C、D,物体A、B运动的s﹣t图象如图中甲所示;物体C、D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运动的v﹣t图象如图中乙所示.根据图象做出的判断正确的是()

- 4 - / 8

A.物体A和B均做匀速直线运动且A的速度比B更大

B.在0﹣3s的时间内,物体B运动的位移为10m

C.t=3s时,物体C追上物体D

D.t=3s时,物体C与物体D之间有最大间距

【分析】位移时间图象:倾斜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斜率等于速度;坐标的变化量表示位移.速度时间图象的“面积”表示位移,交点表示速度相等,分析两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C、D间距离的变化.

【解答】解:A、由甲图看出:物体A和B位移图象都是倾斜的直线,斜率都不变,速度都不变,说明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A图线的斜率大于B图线的斜率,A的速度比B更大.故A正确.

B、由甲图看出:在0﹣3s的时间内,物体B运动的位移为△s=10m=0=10m.故B正确.

C、由乙图看出:t=3s时,D图线所围“面积”大于C图线所围“面积”,说明D的位移大于的位移,而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开始运动的,所以物体C还没有追上物体D.故C错误.

D、由乙图看出:前3s内,D的速度较大,DC间距离增大,3s后C的速度较大,两者距离减小,t=3s时,物体C与物体D之间有最大间距.故D正确.

故选ABD

【点评】对于位移图象和速度图象要从图象的数学意义来理解其物理意义,抓住斜率、面积、交点等数学意义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

三、实验题(每空3分,共9分)

15.(9分)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装置如图1所示.带滑轮的长木板一端伸出桌面,另一端适当垫高,使木块连上纸带后恰好匀速下滑,细绳通过两滑轮分别与弹簧秤挂钩和沙桶连接,调节滑轮高度使细线恰好与木板平行.按住木块,缓慢向沙桶中添加细沙,释放木块,记下弹簧秤的示数F及并通过计算求出相应纸带的加速度a,再改变沙桶质

- 4 - / 8

量…获取多组F,a的数据.

(1)关于该实验的操作,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B .

A.实验过程中,应先闭合打点计时器开关,再释放木块

B.添加细沙,比用钩码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多组实验数据

C.每次添加细沙后,需测出沙及沙桶的质量

D.实验过程要确保沙及沙桶的质量远小于木块的质量

(2)某次打出的纸带如图2所示,选取A、B、C、D、E,5个计数点(每两个计数点间还的4个点未画出),则打B点时的速度大小为0.230m/s,木块的加速度大小为0.930m/s2.(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分析】(1)该实验不需要测量沙及沙桶的质量,绳子的拉力由弹簧秤直接测量,不需要满足沙及沙桶的质量远小于木块.

(2)根据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求出打A点的速度,根据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是一恒量求出小车运动的加速度.

【解答】解:(1)A、实验中应该先接通电源后释放纸带,故A正确.

B、通过缓慢添加细沙,可以方便地获取多组实验数据,故B正确.

CD、绳子的拉力可以通过弹簧测力计测出,不需要测量砂及沙桶的质量,也不需要保证沙及沙桶的质量远小于木块.故C、D错误.

故选:AB.

(2)B点的瞬时速度为:.

根据△x=a T2,运用逐差法得,a==0.930m/s2.

故答案为:(1)AB;(2)0.230;0.930

- 4 - / 8

【点评】本题实验源于课本实验,但是又不同于课本实验,关键要理解实验的原理,注意该实验不需要测量砂及沙桶的质量,也不需要保证沙及沙桶的质量远小于木块.

四、计算题(共4题,要求写出必要的公式、运算过程和文字说明,共27分)16.(6分)如图所示,小球的重力为12N,绳子OA与水平方向的角度为37°,OB水平(sin37°=0.6,cos37°=0.8,tan37°=,cot37°=);试求

(1)绳子OA受到的拉力.

(2)绳子OB受到的拉力.

【分析】确定研究对象(以结点O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受力分析,对OB绳OC绳对O的拉力进行合成,结合三力的共点力的平衡及几何关系列式求解即可.

【解答】解:以结点O为研究对象,分析受力情况,CO绳对O点的拉力大小等于重力mg,即F CO=mg

将OC绳的拉力及OB绳的拉力进行合成,合力大小与OA的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如右图,由几何关系得:

F AO ===20N

F BO =mg?cot37°=12×=16N

答:(1)绳子OA受到的拉力为20N.

(2)绳子OB受到的拉力为16N.

【点评】本题悬绳固定的物体平衡问题,往往以结点为研究对象,正确分析受力,作出力图,即可由平衡条件求解.对于几种情况的共点力平衡,可以从下面三种情况进行分

- 4 - / 8

析:

(1)二力平衡:如果物体在两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必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为一对反力.

(2)三力平衡:如果物体在三个力的作用下处在平衡状态,那么这三个力不是平行的话就必共点,而且其中两个力的合力必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根据这个特点,我们求解三力平衡问题时,常用的方法是力的合成法,当然也可以用分解法(包括正交分解)、力的矢量三角形法和相似三角形法等.

(3)多力平衡:如果物体受多个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其中任何一个力与其余力的合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17.(6分)一滑块以初速度v0=2m/s开始从斜面顶端匀加速下滑,第4s末的速度为6m/s,求:

(1)滑块下滑时的加速度;

(2)第3s末的速度;

(3)前3s内的位移.

【分析】(1)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公式求出滑块下滑时的加速度.

(2)根据速度时间公式求出第3s末的速度.

(3)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求出前3s内的位移.

【解答】解:(1)由v t=v0+a t可得,a =.

(2)根据v t′=v0+a t′可得,第3s末的速度v3=2+1×3m/s=5m/s.

(3)根据可得,前3s内的位移x=.

答:(1)滑块下滑时的加速度为1m/s2;

(2)第3s末的速度为5m/s;

(3)前3s内的位移为10.5m.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公式、位移时间公式,并能灵活运用,基础题.

18.(7分)如图,用力F提拉有细绳连在一起的A、B两物体,以5m/s2的加速度匀加速竖直上升,已知A、B的质量分别是1kg和2kg,绳子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是35N,

- 4 - / 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ix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