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管理的实践

更新时间:2024-06-17 02:0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管理的实践

“以幼儿发展为本”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理念。我们以《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基础,在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管理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努力使课程实施体现儿童立场,适合幼儿发展。 一、完善原有课程内容

我园目前使用的课程以主题为单元,将环境创设、家园共育、区域活动和日常活动都视为课程的组成部分,体现“一日活动皆教育,教育活动生活化”的课程理念。但在具体使用的过程中,我们并非是“拿来主义”或“照搬照抄”,而是根据我园的实际,对原有课程进行删减、补充或调整。我们主要从体现科学性、追求本土化、凸显丰富性三方面入手对原有的课程内容进行完善。 1.体现科学性

在现有课程中,部分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主要考虑与主题挂钩,在科学性和系统性上有一定欠缺。我园经过多轮自下而上的研讨,从培养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角度,从体现课程科学性的角度,决定对原有课程作些调整。如小班上学期的数学活动原安排第一周到第六周的内容分别为:区分1 和许多,感知1 和2 的数量,感知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等图形的特征,手口一致进行3以内的点数,感知4以内的数量。后调整为:实物归类,排除物体大

小的干扰、按颜色分类,排除物体形状的干扰、按大小分类,按大小排序,成对物体一一对应,相同实物一一对应。新的数学课程内容基于幼儿的数学核心经验,循序渐进。

对语言领域的教学内容,我们更多考虑各类语言活动的均衡性,依据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从口头语言、书面语言、文学语言三个部分入手,选取部分绘本替换同一主题内相同类型或实施效果不佳、幼儿不感兴趣的语言素材。如,在小班主题活动“好伙伴”中,语言活动“孤独的小熊”与“我有个秘密”都倾向于口头语言中的“叙事性讲述”,我们便用绘本《小绵羊生气了》替换了“我有个秘密”,更倾向于书面语言中的“前阅读”核心经验,让幼儿在集体阅读、自主阅读中,既发展观察能力,又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明白友情的珍贵,学习如何与人交往、相处。 2.追求本土化

我们幼儿园所在地——桐乡,自古就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的美誉,地理环境得天独厚,本地自然资源丰富,人文景观闻名遐迩。我们认为这些都是幼儿园可以充分利用的课程资源。因此,在逐步完善课程内容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充分融入那些适合幼儿的本土化的课程资源。如,我们在大班“中国娃”的主题中,融入了“乌镇的桥”“走近文学巨匠茅盾”“姑嫂饼”“蓝印花布”“杭白菊”等活动,使幼儿充分感受家乡的地域风貌、风土人情。我们还在大班主题活动“亮眼看世界”中融入“灶

台画”“拾大把”“桐乡三跳”等多个独具本土特色的活动,从幼儿身边熟悉的家乡文化开始,让幼儿在情境中操作、体验,建立更多的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环境的链接,使幼儿多角度了解家乡的文化,激发他们爱家乡的情感。 3.凸显丰富性

幼儿教育的整体观要求我们充分运用幼儿园、家庭及社区丰富的教育资源,并进行有机的整合,使之真正协调一致地对幼儿的成长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我园地处繁华地段,社区资源较为丰富,有商店、邮局、中医馆、艺术院、公园等。为了使幼儿园的课程资源更丰富,我们对这些特有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和利用,然后整合到原有的课程中。如,在中班主题活动“小鬼显身手”中,我们就增加了让孩子去菜场买菜、参观邮局等活动内容,帮助孩子在模仿成人劳动的过程中展示潜能。在小班主题活动“多才多艺的手”中,我们带孩子们与社区内的自行车修理工、裁缝、修鞋工等社会基础服务人员亲密接触,感受劳动者的手的灵巧、独特,同时也感受他们的辛苦和劳动价值。我们还带幼儿参观中药馆、体验流动科技站、走访社区警务室、走进吴蓬艺术院,进行体验、探究。家长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是幼儿园教育孩子的合作伙伴。我们常把蛋糕师、理发师、特警、厨师等许多不同职业的家长请进幼儿园,让他们在孩子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能,和孩子谈谈自己的工作,使孩子直观地了解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自然而然产生对劳动者的敬佩之情。充分利用社区、家长资源,

既拓宽了教育空间,又使主题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富有成效。 二、梳理主题生成的路径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幼儿园的课程应当促进每一位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所以,在每学期,各个年龄段或班级都会根据孩子的实际需求生成拓展性主题活动。而生成的主题活动内容必须以幼儿的需要为基础,真正对幼儿的发展有意义、有价值。经过梳理,拓展性主题活动的生成路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基于幼儿兴趣爱好

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儿童学习的动力。“五一”节后,萌萌将蚕宝宝带到了幼儿园。没想到,蚕宝宝竟成了“自然角”的新宠。孩子对观察蚕宝宝产生了持续的热情,“老师,蚕宝宝爬到墙上去了!”“老师,蚕宝宝结茧子了!”基于孩子们共同的兴趣,教师便想和孩子们一起开展主题活动“蚕宝宝大变身”。活动前,教师先发放调查表,让家长记录幼儿感兴趣的话题,梳理后发现孩子们对以下的五个问题最感兴趣:蚕宝宝走路为什么一扭一扭?蚕宝宝是怎么变飞蛾的?蚕宝宝结了茧子后会不会死?蚕丝可以做什么?为什么有些蚕宝宝结出来的茧子是彩色的?因此,教师搭建了问题导向下的主题活动框架。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觉行动性,教师以健康活动“好玩的毛毛虫”开启主题活动;然后,通过对绘本《毛毛虫变蝴蝶》的学习,了解蚕宝宝变飞蛾的过程;再以家长助教形式邀请奶奶开展“扯棉兜”活动,

现场演示剥茧子,让孩子直接感知结了茧子后蚕宝宝是否还在里面;在此基础上,收集蚕丝制品举行“丝绸秀”,让孩子对蚕丝可以做什么作深入探究。延伸活动“彩色茧子的秘密”引导孩子继续探究蚕宝宝为什么会结彩色茧子。在环境创设方面,主题墙“可爱的蚕宝宝”布置了“蚕宝宝成长记”的调查表和“蚕宝宝的一生”“我喜欢的蚕宝宝”等孩子的作品,自然区饲养了蚕宝宝,语言区让孩子讲讲我和蚕宝宝的小趣事,等等。 2.基于幼儿经验冲突

十月,幼儿园的小花园中爬满了瓢虫。孩子对此充满好奇,围着教师问:“瓢虫壳上都应该有小黑点的,为什么这儿的有些瓢虫壳上没有小黑点?”看到幼儿原有经验与新经验之间产生了冲突,教师及时将绘本《瓢虫的日记》投入阅读区,让幼儿自己去观察、去解惑。谁知却引发了幼儿更多的问题,“绘本中的瓢虫怎么住在泥洞洞里,不是应该住在树上吗?绘本中的瓢虫小时候怎么是个毛毛虫,难道不是从卵里就带着壳吗?”??更多的“经验冲突”牵引着孩子们去探究,中班主题活动“我和瓢虫在一起”由此生成:找一找——瓢虫的家在哪儿,瓢虫身上的秘密;画一画——喜欢的瓢虫,瓢虫历险记;玩一玩——瓢虫爱吃啥,瓢虫小游戏;说一说——瓢虫小课堂,瓢虫的故事;动一动——瓢虫运动会,瓢虫飞飞飞。教师还将活动延伸到区域中,数学区“瓢虫排队”,美工区“瓢虫的点点”,自然角“饲养小瓢虫”,阅读区投放绘本《瓢虫落水了》《瓢虫的一生》《第一次发现丛书·瓢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is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