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光传播学教 总结 -

更新时间:2023-11-30 07:5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Shore is to the blue sea what cloud is to the aged tree.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Summarized by CYYS

第一章 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一) 传播概念的把握 1. 起源 communication

1) 库利: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空间上得到传递、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2) 皮尔士:通过“像”(icon)或符号对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 3) 施拉姆: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2. 实质:社会互动行为 (二) 传播与信息

1. 信息定义:物质的普遍属性,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体 2. 信息分类:

1) 信息系统和作用机制的不同: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 2) 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 3. 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

1) 生理反应→伴随精神心理活动,态度,感情,价值,意识形态 2) 符号系统本身→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三) 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四) 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 (共享,关系,双向,共通,行过系) (五)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

1. 五种不同的传播系统(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

大众传播特点:专业机构,对象,技术,内容公开,反馈 2. 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开放性,子系统,双偶,双自)P10 3.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Eg制度合理,渠道畅通,系统功能正常

4. 传播隔阂: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成员与组织,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

代,文化与文化

5. 传播学的任务:通过对该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

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的良性循环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 (六)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

1. 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

1) 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

2) 精神交往关系与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密切相关

3) 精神内容的生产与一定得思想、观念、意识、道德、政治、法律、宗教和意识形

态相联系

2. 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

第 1 页 共 18 页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Shore is to the blue sea what cloud is to the aged tree. 1) 精神~→起源于→物质~ 2) 物质生产力→制约→精神~ 3) 精神~→反映→物质~

3. 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

1) 精神~发展→推动→物质~

2) 物质生产力发达到一定程度,精神生产状态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3) 精神~&物质~→不同的特殊规律

4.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

1) 正确处理“批判”和“借鉴”的关系 2) 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

3) 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第二章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一)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1. 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2. 动物传播的局限P24

3. 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P26-27 4. 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

1) 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 2) 无限的灵活性 3) 发音的经济性 4) 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1. 口语传播时代:

1) 口语(命名)出现的意义:加速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P29; 2) 口语的局限:空间&时间,小规模&近距离P29-30 2. 文字传播时代:

1) 文字的出现P30

2) 文字发明的意义[巴勒克拉夫]

时间,空间,传承P31

3. 印刷传播时代:

1) 印刷术的发明(中国造纸印刷术、古登堡印刷机)P31-32; 2) 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及郭的补充)P32

社会政治、文化和教育领域,社会经济的推动,信息经济的主要部分

4. 电子传播时代:

1) 电子媒介的意义(时空和速度的突破、声音与影像信息系统的体外化)P33; 2) 电脑,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电脑、无线、通讯卫星和数字化技术)P33-34 (三)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1. 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P35 2. 媒介传播的进化与社会发展:

? 哈特的媒介三分法(再现,示现,机器)P35-36

第 2 页 共 18 页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Shore is to the blue sea what cloud is to the aged tree. ? 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P36

从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具体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因此,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得新方式。

3. 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

1) 贝尔的社会发展三大阶段P37

前工业社会 工业社会 后工业社会

2) 托夫勒的三次浪潮P38

渔猎采集社会→农业社会 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信息革命

3) 信息社会在经济结构上的四个特点P38

经济主体(产业结构)、劳动力主体、信用、全球贸易

4. 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1) 战后社会信息化的两个阶段(初级、高级)P39; 2) 社会“高度信息化”阶段的三个特点P39; 3) 世界各国建设信息社会(NII,GII)P39;8 4) 我国信息化建设P39-40;

5) 对人类发展史的概要认识P40 ? 麦克卢汉:媒介是人的延伸

不同的传播媒介也就是人的不同感官和器官向外部世界的“延伸”,这个个过程不断扩大了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媒介从人体延伸出去的过程,也是媒介不断获得独立性和自主性的过程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一) 符号

1. 符号:[永井田男]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或传播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

基本要素。 2. 信号与象征符:

1) 信号(signal)的特点P44;

2) 象征符(symbol)与信号不同的特征P44 (二) 非语言符号【三类】P45

1. 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副语言(声调等) 2. 体态符号(手势等)

3. 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仪式等) (三) 符号的基本功能P46 表述&理解、传达、思考 (四) 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1. 意义: 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

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第 3 页 共 18 页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Shore is to the blue sea what cloud is to the aged tree. 2. 符号意义的分类

1) 意义的三个不同类型:明示性意义&暗示性意义

外延意义&内涵意义 指示性意义&区别性意义 2) 语言符号的暧昧性:本身意义的模糊&多义性

3. 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社会传播活动中除符号意义外,参与进来还有的三个方面的意义

(传者的意义、受者的意义、情境形成的意义)P49-50 (五) 象征性社会互动 1. 象征行为P51;

2. 象征行为的特点:智慧性,社会性,约定性,价值型,动机性,行为取向性; 3. 象征性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 P52

1) [米德]倡始人《精神、社会与自我》1934 2) 把人看做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做是一个积极的,创造

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研究象征性行为不近对揭示人的本质,而且对理解现实的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布鲁默]核心问题: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4) 三个前提:意义,社会互动,解释

4. 象征性社会互动: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进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

程;

5. 意义交换的前提(共通的意义空间)P53;

对符号演义的共同理解

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6. 米德:自我是“主我(I)与客我(Me)”的统一

1) 主我:个人的主体意识

2) 客我: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 3) “客我”意识只有通过与他人的意义交换(即传播)才能得到 4) “客我”和“主我”的对话和互动形成统一的社会自我 5) 体现人与社会互相制约的关系 7. 唯物主义的象征性社会互动观P54 (六) 象征文化与现代社会

1. 象征符体系的继承与发展P54-55

1) “继承性的观念体系”制约社会生活和人的行为 2) 人会改变旧的符号和创造新的符号; 2. 现代社会的符号环境P55;

3. 限定符号环境产生的两个原因P55-56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一) 信息传播的过程与系统性 P57 (二) 过程

1. 传播过程的要素(传者、讯息、媒介、受者、反馈)P58-59 2. 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 模式的双重性质P59

第 4 页 共 18 页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Shore is to the blue sea what cloud is to the aged tree.

A. 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a) 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P60 b) 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P60 B. 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a) 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P62 b)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P63 c)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P63

3. 传播过程的三个特征(动态性,序列性,结构性)P64 (三) 系统结构

? 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a) 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P66

b) 马莱兹克关于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 P67 (四) 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1. 日本学者的传播总过程研究:

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P69

2. 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的四个方面的理解P70-71

精神交往,考察精神生产,生产力生产关系辨证运动,精神生产联系精神交往

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一) 人内传播

【内在传播】【内向传播】【自我传播】: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1. 人体具有信息传播系统特点P74 2. 人内传播的几个环节和要素

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P76-77 3. 从四个方面理解人内传播P77

外部环境,社会实践,积极能动,基础 4. 作为社会心理过程

A. 米德:自我是“主我(I)与客我(Me)”的统一

a) 主我:作为意愿和行为的主体,通过个人围绕对象是无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

体现出来 b) 客我: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

c) 主我客我的关系P79 B.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self interaction)理论

a) 《象征性互动论》1969 b) 人能自身进行互动P79

c) “自我互动”其本质是社会互动的内在化P79-80 C. 米德关于内省式思考(reflective thinking)的观点P80-81 (二) 人际传播

1. 人际传播的定义: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有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

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第 5 页 共 18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ih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