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接受

更新时间:2024-06-12 14:0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问题分析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学习中存在以下问题: 1.心理适应问题:

农民工子女心理比较脆弱,难以融入班集体的学习和生活,出现的心理适应问题比较多。

2.学习态度的问题

他们普遍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很多人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

3.学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问题

他们普遍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较差,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上课不能认真听讲,爱讲话,好动。

4.学习的内容问题

教材的内容安排不利于他们的学习,导致他们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较多。 5.学习条件(基础)问题

他们普遍学习基础较差,难以跟上正常的教学节奏;他们的家庭条件较差,难以提供正常的学习条件。

6.教师教学的问题

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教师教学在难度、速度等方面超过他们的接受能力,导致他们不适应学校学习。

7.外部环境问题

进城务工农民工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缺乏教育子女的方法;进城务工农民工家庭环境较差,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原因分析 1.心理适应问题

(1)生活环境的改变的影响

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由比较封闭和落后的农村来到城市,他们生活的环境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他们适应这个变化了的生活环境需要一定的时间,有时候这个适应过程是很艰难的,由此导致他们难以融入社会生活。 (2)频繁的转学的影响

由于农民工工作的不稳定性,导致他们生活的地点也很不稳定,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民工子女转学很频繁,他们刚刚适应一个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就又不得不重新适应新的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他们普遍缺乏一种归宿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常此以往容易导致他们心理冷漠,不愿与他人和同学交往,因此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 (3)与父母缺乏交流

进城务工农民工劳动时间较长,基本上每天劳动的时间超过12小时, 他们天不亮就要起床去工作,天黑了才能回家,每天和子女见面的时间很少,回到家里忙于家务和休息,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教育孩子。另外他们和子女有着明显的代沟,子女关心的他们不理解,子女对他们的管教觉得厌烦,他们和子女的交流很少。

2.学习态度的问题 (1)学生学习态度普遍较差

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小学阶段大多就读于私立小学,这类学校办学条件普遍很差,校舍和教学设施非常简陋,教师流动性很强,但是教学任务很重,普遍采取教师包班制,一般人都不愿去私立小学任教,因此教师的文化水平普遍很差,大多只有小学或初中水平,教师只求不出大的事故就可以,对于学生学习和习惯、态度的培养关注不多,因此学生学习态度较差,不知道自己学习的目的,厌学比较严重。

(2)农民工对子女的要求较低

农民工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不高,他们通常认为自己凭力气或手艺就可以在社会上混饭吃,孩子学得怎么样无所谓,初中三年关在学校里长身体,初中毕业就去打工,再说现在大学毕业生多如牛毛,读了大学又能怎么样?最终还不是在外面打工!

3.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问题

由于家庭环境和就读的私立小学教育教学水平低下的原因,学生不可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甚至有些学生做人的基本准则都没有建立起来,习惯和态度更无从谈起。他们普遍存在着自由散漫的弱点,缺乏集体荣誉感;往往不太愿意受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约束,法制和纪律观念都比较淡漠,很容易就为一点小事发生冲突,影响班风和学风的建设;在学习上态度很随便,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讲话、做小动作,作业马马虎虎草草完成,上进心不太强;卫生意识很差,乱吃零食乱丢东西,做事常常缺少章法,但较能吃苦。

4.学习内容的问题

(1)目前新课标强调教学与社会生活、生产与科技相结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来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但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对这些了解太少,不利于他们的学习。

(2)农村由于师资缺乏的原因,小学基本没开英语课,即使开了也挪作他用,导致学生进入初中以后英语基本没有什么基础,但是初中英语建立在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之上,由此导致学生学习英语非常困难,教师的教学也是困难重重。 (3)由于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来自不同的地方,而各地的教材却各不相同,转学来到城市以后,学习的内容、进度和要求可能差别很大,导致他们学习的知识有缺陷,要适应和赶上新的学习困难很大。

5.学习条件(基础)问题

(1)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学习基础很差,能力不强,而新课程标准淡化基础,强调应用和探究。课本对于计算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不够,课本的例题不多,学生没有模仿的对象;课本练习题不多,学生的练习量不够。这些都导致学生的双基掌握不牢,而没有扎实的双基,应用和探究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切都失去了意义。严格来说,目前的教材比较适应基础比较扎实,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学习,而对于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显得不公平。

(2)城市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学生如果学习有困难可以上校外培优班,可以请家教,但是进城务工农民工家庭经济条件较差,不可能上培优班或请家教,导致他们的学习愈加困难。

6.教师教学的问题

目前新课程标准淡化基础,强调应用和动手探究,而考试同样淡化基础,强调探究,着重考察学生的能力,受此影响,教师教学对于基础知识重视不够,特别是只重视知识的教学,而没有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教师的教学难度超越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教和学严重脱节,导致学生学习困难,厌学现象由此发生。

7.外部环境问题

(1)进城务工农民工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缺乏教育子女的方法。

①期待型。期待型的家长表现为无视孩子的实际能力,对孩子期望太高,认为别人的孩子能成才,我的孩子为啥不能成才。大部分家长期待自己的孩子长大以后成为大老板、企业家、工程师,甚至当大官;

②溺爱型。溺爱型的家长表现为对孩子宠爱过多,事事依着孩子,钱物满足孩子,“不让孩子受半点委屈” 。尤其在身体上保护过多,在精神上关爱不足,很少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生活、劳动的能力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③放任型。放任型的家长表现为忽视孩子的正当要求,对孩子不够关心、不够信任,只看到孩子的缺点,不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所以对孩子的教育不闻不问,听之任之。认为孩子的资质差,读书不会有出息,混个初中毕业,好出去打工。

(4)粗暴型。粗暴型的家长表现为对孩子很不满,经常非难、责骂、甚至对孩子进行侮辱、体罚。这类家长往往认为自己这样做是严格要求孩子,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家庭虐待。有些家长被老师叫到学校反映孩子的情况时经常当着老师的面殴打孩子,造成孩子极度的逆反心理,增加老师教育的难度。 (2)进城务工农民工家庭环境较差,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①居住条件差。大部分学生没有自己单独居室和专用书桌,学生在家庭中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条件,学习和生活不得不受很多因素的干扰,这不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和自我教育的开展。

②家长本身的行为习惯差。大多数家长个人行为习惯就很差,言谈举止随意性强,粗话脏话随口而出,行为不端、不检点,很少考虑对孩子的影响。子女在不知不觉中被感染,效而尤之。

③家庭文化氛围较差。大多数家庭没有订阅报刊杂志,没有藏书,学生在家庭中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十分匮乏,不利于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和习惯。在家庭中除了看电视外,像听音乐、演讲、下棋这类健康有益的家庭文化活动极少,不利与培养孩子的良好道德情操。家长对家庭文化方面的投资很少,他们大多忙于赚钱养家,很少能顾及家庭文化。有家长说,能供孩子上学就不易,整天忙忙碌碌的,那还有什么心思搞家庭文化,再说也没有钱。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民工生存状况不佳,这对他们子女的学习有较大影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如下:

1. 农民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生存状况堪忧。

(1) 进城务工农民工文化素质偏低,缺乏教育子女的方法和能力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进城务工农民工90%以上只有小学和初中文化,他们不知道如何与孩子沟通,不知道才用什么方式来教育孩子,缺乏教育孩子的能力。

(2) 进城务工农民工主要从事低层次工作

从就业状况来看, 进城务工农民工总体从事低层次工作,以从事建筑业、商业、服务业为主,大部分人是集贸市场和路边市场的小商小贩。

(3) 进城务工农民工收入偏低

从收入情况来看, 进城务工农民工劳动报酬偏低,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已经所剩无几,对孩子教育投入相对较少。

(4) 进城务工农民工劳动时间较长

进城务工农民工劳动时间较长,基本上每天劳动的时间超过12小时, 他们天不亮就要起床去工作,天黑了才能回家,每天和子女见面的时间很少,回到家里忙于家务和休息,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教育孩子。另外他们和子女有着明显的代沟,子女关心的他们不理解,子女对他们的管教觉得厌烦,他们和子女的交流很少。

(5)进城务工农民工在教育子女上和学校的配合不积极

由于一天到晚忙于工作,同时由于子女学习成绩差、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也差,当学校开家长会或者平时老师要加长到学校配合对子女的教育时,他们往往会觉得没面子,借故推脱。

2. 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数量较多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民工子女大多不是独生子女,绝大多数都有两三个兄弟姊妹,这主要受多子多福和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但却加重了农民工的经济负担,更加不利于他们的子女的成长。

(三)对策分析

1.国家政策层面

(1)国家应通过立法,提高农民工的收入水平

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在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多是和进城务工农民工低下的社会地位和收入直接相关的。要彻底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的学习问题,必须首先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和收入问题。在这方面国家已经出台了大量的政策,采取了很多的措施,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个问题一定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2)确保农民工子女接受公平的义务教育

武汉市目前义务教育阶段采取的是就近入学的方式,但是选校、择校之风非常严重,其结果是有钱有势者的子女大多进了所谓的改制校和名校,而弱势群体的子女只能进所谓的差校,这严重违背教育公平原则。其影响有二:

①让弱势群体及其子女感受到的不是社会的公平与温暖,而是歧视与不公,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成长,对农民工子女心理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容易引发他们的自卑心理,难以融入学校生活与以后的社会生活,更有甚者会造成他们的偏执心理和仇视社会心理,引发严重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也是与建设和谐社会理念相违背的。选校择校制度让弱势群体的子女永远是弱势群体,这对于社会的和谐进步是极其不利的,会极大的阻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②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农民工子女中双差生比例极大,给大量接受农民工子女的这些学校的教学和管理造成极大的困难,造成区域内校际间的教育教学质量差距越来越大,强者越强,差者越差,这是有违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则的,也极大的影响了广大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教育公平无从谈起。山东、河南等省份试点取消改制校,由于生源起点一样,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总体教育教学质量不降反升,这应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③目前武汉市对于小学就已经在武汉市就读的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采取的是政府指定就近入学的方式,这部分学生的入学是有保证的,但是对于直接由农村转入武汉就读的学生却没有相应政策,学校可以接收,也可以不接收。学校在实际操作中都是进行考试,选择其中优秀学生予以接收,这样造成很大一部分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不能享受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建议采取如下的对策:

1)规定在学校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必须无条件接收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入学。 2)学校不愿接收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的原因一是他们普遍成绩差、习惯差,接收以后无疑会加重学校教育教学的压力;二是对于学校和教师的考核问题,如果考核政策不变,学校接收的积极性无疑就会下降。建议政府和上级教育管理部门加大对于大量接收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就学的学校的资金支持,同时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学校和教师进行考核,比如重点考核毕业率和普高升学率,而且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比率越高,相应的指标要逐步降低。

(3)确保小学毕业生的质量

国家应制定政策,确保小学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发展水平达到适应初中学习的最低要求。

高中和大学招生进行的是选拔考试,保证了录取的学生质量,确保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发展水平适应进一步学习的需要。但是小学和初中属于义务教育,小学毕业生的质量却没有相应的保证,很多学生特别是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知识和能力发展水平低下,根本就不适应初中学段的学习。特别是在我国当前的形式下,城市学生和有一定经济能力的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都选择了重点初中上学,家庭条件差和学习成绩与行为习惯双差的学生才选择三类学校就读,这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公平与教育公平问题,同时学校的教育教学难以有成效地开展,势必造成新的社会问题。

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小学阶段大多在私立小学或民工子弟学校上学。由于资金的原因,这类学校的校舍和硬件设施非常差,难以保证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

私立学校教师的工资一般只有5、6百元甚至更少,难以招到高水平的教师,很多教师都只有小学或者初中水平,绝大部分人没有教师资格证,而且都是采用包班制,教学任务非常繁重,教学质量根本无法保证,学生思想工作也无从谈起,学生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也难以培养。私立学校老板开办学校的目的是为了赚钱,因此招到学生是最重要的,为了吸引学生家长,一般采取报喜不报忧的方法:不让学生家长知道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每学期都给学生好的评语,给学生好的分数,考试前给学生讲题,考试中给学生教题,如果还不行改卷时再给学生改试卷或者直接加分数。私立小学和民工子弟学校的存在有它的必然性,但却严重影响到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严重制约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到了该解决这一问题的时候了,建议采取强化城市公立学校的办学能力解决这一问题:

①目前武汉市即将完成基础教育学段学校标准化建设,新建和改建了一大批学校,进行了学校的布局调整,公立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女就学的能力大大增强, 私立小学和农民工子弟学校即将成为历史,而且随着国家免费义务教育的实施,借读费的取消, 私立小学和农民工子弟学校也就失去了市场,农民工子女进入公立学校就读将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②在目前阶段政府要规范私立小学和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行为,提升其教育能力。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参照本地最低条件的公立学校的办学标准,规范其办学行为,提升其教育能力,该取缔的要取缔,该规范的要规范,一定要负起管理的职责,保证其教育质量和育人水平。 (4)确保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的大致统一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材有很多版本,教学内容和编排顺序差别很大,由于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流动性很大,频繁的转学很容易导致进城务工农民

工子女难以适应新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造成巨大的学习障碍,这是造成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学习成绩低下,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较差的一个主要原因。建议国家要制定相应政策,确保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和教学要求有一个大致的统一。比如农村学校和城市私立小学由于师资的原因,基本没安排英语课或安排了却被其他课占用,而城市公立小学从三年级开始就开设英语课,学生的英语水平完全不在一个层次,这造成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极大困难;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口的流动大大加快,国家确保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的大致统一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至关重要。

2.家校合作层面

(1)学生家长要承担起教育自己孩子的责任

家长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学习家庭教育的技巧和方法,不能用粗暴、打骂的方式对待孩子,无论多忙每天也要抽出一点的时间和孩子交流谈心,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和心理状况;要每天检查督促孩子的学习,不要等到孩子的学习和行为到了不可救药的时候才去着急,此时已经悔之晚矣;家长要主动和老师联系,随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行为情况。

(2)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承担起教育学生的职责

学校教师要怀着一颗宽大的心来对待学生,要对学生充满爱心,不要对学生挖苦和打击,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提高思想工作的实效性。 (3)教师要和学生家长一起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教师在家长会和家长到校处理学生学习和思想问题时不要一味埋怨家长,而要抱着教育好学生的良好愿望,和家长一起寻找学生学习和思想中的问题,找到解决的办法;教师要积极家访,主动和学生家长联系,不要坐等学生家长到学校来。

(4)构建完善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提高进城务工农民工的教育水平 当前,政府和有关部门应采取措施加大对仅有初等教育水平公民的继续教育力度,可以通过主办社区文明学校、家长学校的形式,提升这一层次公民的文化水平,街道办、社去居委会和学校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帮助家长转变家教观、人才观,树立以德育人的新观念。

学校应加强与社区、学生家庭的合作,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家校合作,如引导家庭教育消费、开展文明家庭评选、创建学习型家庭等。同时建议家长学校在进行家长培训时,要引导家长转变重智轻德的倾向,克服那种只养不教的不负责任的行为,摒弃专制作风,树立民主平等的家风,多与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经常与孩子平等地进行交谈,了解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动态,尊重孩子的选择,创建民主宽松的家庭教育环境。 3.适合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教学方法

(1)要对农民工子女充满爱心

有一首歌唱得好:每一个人都在爱心中成长,并把爱的希望撒播到四方。其实每一个学生更希望得到老师的爱,特别是农民工子女,他们离开家乡,来到不熟悉的城市,在家中和父母交流又不多,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爱,老师的爱和希望是促使他们奋进的强大动力,这一点我有着深刻的体会。我小学时因为贪玩,学习成绩并不理想,进入初中以后,班主任张老师在一次期中考试以后写了一张条子给我父亲,说我的成绩还可以,继续努力以后有望考上黄陂一中。就这样简单的一句话给我带来了无穷的力量,从此我发奋图强,刻苦努力,成绩一直在全年级名列前茅,三年以后终于考入黄陂一中,于今已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非常感激张老师当年对我的鼓励,同时也深刻地体会到一个人承载着别人的希望能焕发出心中多么强大的动力,特别是对于一个心中刚刚有着自己思想的初中生而言,那种力量更为强大。后来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时刻记住自己的这个经历,永远对学生充满希望和爱。我所教的96届学生杨梅,非常聪明,初一时成绩一直在全年级名列前茅,但进入初二以后成绩却直线下降,一度名列全年级30名以外。我感觉很奇怪,便经常找她谈心,了解到她父母关系不好,经常吵架,严重影响到她的学习,让她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一度有了退学的打算。我给她分析可以尽量去弥补父母的裂痕,但如果不能的话应想到那时父母自己的事情,父母终究是爱自己的,不要因为父母的事情影响自己的学习。以后我又多次找她谈心,希望她能排除干扰,安心学习,争取考上一中,从此以后杨梅同学学习更加刻苦勤奋,99年初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武汉一中,后来她在一封给我的信中说:如果没有您的鼓励,我现在不会坐在一中的教室里,我非常感激您。在2002年高考中,杨梅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哈尔滨工程大学,当年暑假她和同学从老家黄陂来武汉看我,她感激我当年对她的鼓励,说如果没有我就没有她的今天。作为一个老师,我感到非常幸福,同时也深刻的体会到老师的希望和鼓励确实是一种促进学生前进的强大的精神动力。

我调入七十一中以后所带的学生李利非常聪明,勤奋好学,能力很强,但由于天生胆小,自信心不足,考试时一直都不能发挥出水平,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以后我经常找她谈心,告诉她应有充分的自信,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从此她自信心增强了,以后的历次考试中她的成绩一直名列全年级第一名,2004年中考以535分的优异成绩考入武汉一中;学生朱静开学以后我发现她比较有潜力,一次无意中说她成绩不错,继续努力将大有前途,她在一次周记中写道:老师说我成绩很好,我要继续努力,不辜负老师的希望。从此她像变了个人一样,学习非常刻苦,去年中考以527分的成绩考入武汉一中。

我教的二(8)学生邓亚华,由于小学基础不是很好,因此接受知识不是很快,做题比较慢,有时还错得比较多。但我发现该生学习比较认真,做事有恒心,

不把事情做好决不罢休,因此我在班上多次表扬她顽强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态度,并且号召全班同学向她学习。自此邓亚华同学学习劲头更足,历次期中期末考试数学成绩一直在90分以上,总分也一直名列年级前20名。在一篇作文中她写道:是吴老师的表扬和鼓励让我鼓起了学习的信心,我能有今天的成绩得益于吴老师的关心和爱,我将永远感激吴老师。

作为一名教师,要让学生在自己的关爱和希望中成长,对学生充满爱吧!她会让你得到一个意外的惊喜。 (2)要培养农民工子女的自信心

农民工子女离开农村来到城市,脱离了自己熟悉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小伙伴,他们对新的环境感到陌生,又缺乏交流和倾诉的对象,性格因此变得较孤僻,自信心不强。受传统教育思想地影响,中国的教育是一种批评的教育,而不是一种赏识的教育,部分家长和老师总是看到学生的弱点,对学生总是一味地批评和打击,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来越差,这样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反而有损学习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导致教育的失败。要想取得教育教学的成功,就要学会表扬,掌握表扬的技巧。 ①学生有进步就要表扬,学生没进步也要找他的长处进行表扬

俗话说,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我们更可以说好学生也都是表扬出来的。人类都有一种喜欢受关注、被表扬的天性,好的学生要表扬,差的学生更要表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批评出来的,而是表扬出来的。学生都有一种向师性,教师的表扬和鼓励能使学生产生极大的愉悦感,进而产生极大的向上的动力,这种动力的作用有时是无法估量的。每一个教师可能都有这方面的体会,有时不经意间的一句表扬和鼓励,却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大地增强,很可能改变学生的一生。

②注意表扬和批评的技巧

要养成经常表扬学生的好习惯,并且掌握表扬的技巧。好学生要表扬,差学生更要表扬;学生没进步,也要找他的优点和长处进行表扬。学生的优点和进步,要在班级进行表扬;学生的弱点和缺点,不要在班级当着全体学生地面进行批评,而应该在课下委婉地提出来,并提出要求和希望,这样既能保护学生地自尊心,又能让学生看到希望,保持学生的上进心和进取心。

在这方面我有深刻的体会。一天上午,王主任却把我叫进了办公室,说:“来一个学生,放在你们班适合,我想肯定是其他班主任不要,你看看怎么样。”“成绩如何?” “不大好”,“好好好,别说了,来了再说吧!”我只好应着,真是倒霉。见到他是在第二天早晨。我刚到办公室坐定,就见一家长领着一个人高马大孩子到办公室找我。这家长到也非常朴实热情,忙不停的介绍:“老师呀谢谢你收他,我们家孩子成绩不好,逃学、打架、老不做作业......”家长喋喋不休

的数落着孩子的不是。只见那孩子搭拉着脑袋,双手不停的搓着,很不好意思。看来,这孩子还是有自尊心的。也是,哪个孩子不想在新老师面前留下好印象,得到老师的喜爱呢?想到这,我打断家长的话说:“好了,我想听他自己介绍。”我分明看到孩子投给我感激的一瞥,我赶紧迎着他的目光说:“能给老师说说自己吗?”沉默半天后,一个细小的声音传来:“妈妈说的都对。”“不错,勇于承认缺点的学生才是好学生,像个男子汉。来到新的环境,面对新老师、新同学,就应该以新面貌出现,把以前的坏习惯抛弃,能做到吗?”不等他接话,我从抽屉里拿出一笔记本、一钢笔,接着说,“这个是老师送给你的,用他来记每天的进步吧,我希望每天都看到它,行不?”回答我的是一脸灿烂的笑容。事后我才知道,从农村来时他不愿上学,可在回家的路上,他不停的告诉他妈妈:这是他得到的第一件老师的礼物,他要来上学。显然,是老师的信任、关爱,让他本已排斥的心有了转变,开始接受学校和老师了。确实如他自己所说的,他要上学了:每天他都早早的来到学校,虽然他来了也没读书,但是,做清洁的队伍里肯定有他的影子。我们学校有纯净水,不过要到一楼阶梯教室去搬.水有五十多斤,很多男学生不愿意搬,女生又搬不动。所以这水大多是他搬的。虽然,每天的作业他都是找同学抄的,但是,作业本中一定会有他的本子。一周的小结会上,我表扬了李旭华的热爱劳动和他的乐于助人。在评比栏中给他划上了大大的五角星。看着他那兴奋的笑脸,我也感到欣慰。下课后,我找到他,告诉他:“你进步了,老师很为你高兴,同时老师也很欣慰,老师没有看错人,老师很喜欢你。你很聪明,如果你能自己做作业,不懂就问老师,老师会更高兴,更喜欢你。你行不行呀?”“我试试吧!”话还没完,人先不见了。第二天他的作业就不是全对了,而且还有没做完的,但是,我非常高兴,我觉得比以前全对的作业有价值多了。从那以后,办公室就多了一个影子。家长会时,他妈妈由衷的说:“老师,我们孩子变了。他喜欢你,喜欢来上学。”是呀,我也发现他没有了他妈妈说的样子,在我的信任、鼓励和关爱下,他不但不打架,逃学,他而是一个爱集体的关心同学老师的学生。在我班上,像这种特殊的学生很多,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我找到他们的闪光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但是不管是什么方式都有一共同点,那就是:信任、鼓励、关爱。

一转眼,两年的时间过去了,在我的充分信任、鼓励下,在我无微的关爱中,所有的农民工孩子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都有了可喜的转变,学习成绩明显提高。毕业时,他们都说,舍不得离开学校。是呀,老师的关爱、信任和鼓励,让学生对学校多了一份依恋,老师的关爱、信任和鼓励,也是学生学习态度转变的良好药剂,是他们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动力。 (3)培养农民工子女良好的习惯

①行为习惯。我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树立了“有教无类,立德为本”的育人目标,创造很多条件、利用很多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针对初一新生自由散漫、行为习惯差的特点,我校在每年暑假利用一周的时间对新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和军训,重点学习《中学生守则》和各项校纪校规,通过这种方式的教育,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大大增强,集体主义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大大增强。我校还利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班会、黑板报、橱窗、标语等各种方式,还主办了一期少年训练营,培养了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深切意识到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搞好学习的重要的思想保证,要成材,先要学会做人,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搞好学习的前提条件。 ②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习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教师在教学之初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强调学生课前预习,将自己所不懂的问题记下来,以便上课时重点注意,使听课有针对性,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上课时应认真听讲,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这样能获得完整的知识和体验;下课后要复习所学的知识,然后再完成当天作业,作业不能抄袭,一定要按时完成。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如强调解题的格式,注重解题的过程和步骤,要求学生做完作业以后一定要检查,养成检查的习惯对学生很重要,能使学生逐步养成做事仔细、认真、严谨的好习惯,这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4)要重视打好基础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现有的发展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叫“最近发展区”。它表现为“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老师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老师的教学不能超越学生的所掌握的知识和已有的能力,否则教学是不会取得好的效果的。

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厌学、成绩差的原因都是因为基础知识没有学好,导致后面的学习听不懂;另外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平时考试难度较大,很多教师就加快教学进度,加大教学难度,导致大面积的学生难以跟上教学进度,考试成绩长期非常差,导致学生习得性无助,即学生因一系列失败经验而造成的无能为力的绝望心境,学生自然就没有学习的兴趣。这对教师的教学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①改变备课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以备学生、备教法为主

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能力的发展情况,使教学起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合。教学起点是指学生对特定的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基础,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最重要因素。教师备课时要对以下问题有清楚的了解: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

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那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知识学生可以自己学会?哪些知识需要老师的点拨和引导?通过对学生的了解,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知识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从而很好地把握教学的起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的过程,突出教学的重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备课的重点必须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备课始终要以学生为中心,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情况,有的放矢的备课,有针对性地设计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发展。

如果学生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达不到新课教学的要求,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予以补习,也可以在上新课前予以复习,否则新课教学的实效会大打折扣。

②创设适合适合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的问题情境

新课程标准改变了以往数学教学纯学科教学——从数学到数学的特点,强调数学学习必须创设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生产和现代科技的问题情景,同时给了教师教学一定的自主权。教师可以选择一定的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生产情景,比如农村的一些生产生活情境;对于有关股票、打折等学生不熟悉的事物,教师在课前要首先予以介绍,学生只有熟悉这些情景,才能提高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③提高教学“资源”意识,重视学生的错误的教育价值

很多教师对于学生在作业和课堂上回答问题时的错误采取一味批评或者漠视的态度,容易导致学生为了避免被批评而抄袭作业或者不愿举手回答问题,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正确看待学生的错误,并把它看成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来加以利用。

作为教师总是喜欢并期待学生正确的答案和新颖的想法,其实学生的错误可能是学生群体的普遍错误,纠正学生的错误比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更为重要。作为教师的都有体会,有些问题可能教师讲过多次、学生也做过多次,但学生在考试中依然会发生错误,关键是学生并不知道自己错在何方、为什么错、正确的答案又是什么。

有效利用学生有共性的错误,并组织学生体会、讨论产生错误的原因,寻找正确的解决办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④整合教材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程标准重视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强调探究和能力的培养,但是对于双基的学习和落实不够重视,学生的学习的知识不够系统,对于学生特别是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的学习是很不利的。教师要大胆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整合,按照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调整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补充一定量的例习题,汲取旧教材

的优点,以便学生能够获得扎实的双基。适合学生、能使学生得到发展的教学方式才是最好的教学方式。

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学的知识点和基本要求,教师不能完全按照教材进行教学。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内容,更要备学生,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状况,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以学生最能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学一定要有实效性和发展性,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教师不能完全抛弃以前老教材的一些优点,老教材在知识的系统性、可接受性和可教性方面是有她的长处的,特别是对于基础和能力一般的学生来说,注意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系统性显得更为重要。新教材比较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强调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发展学生的能力,其实二者是不矛盾的,关键是看老师的教学方法。如果还是老师讲学生听,那么还是“满堂灌”的老一套的教学方式;如果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发现方法、体会技巧,就是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新课改只是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更关注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能力发展而已,而不是一味弱化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

⑤重视双基教学,构建学生发展的知识基础(以数学教学为例)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的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但目前教材有弱化双基的趋势,怎样打好学生的双基呢?

1)重视概念的教学,发挥概念的解题功能,促进学生掌握好概念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是学好数学的重中之重。通过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概念,通过举反例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促进学生理解概念的一个有效方法。例如,线段中点的概念:将一条线段分成两条相等得线段的点叫线段的中点。可以得出:点C是线段AB的上的一点,且满足AC=BC、AB=2AC=2BC、AC=BC=

AB,则C是线段AB的中点,反之也成立。问:如果AC=BC,或

AB,C点还是是线段AB的中点吗?通过反例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

AB=2AC,AC=理解。

代数概念还具有解题功能。如同类项的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等等,通过逆向思考,可以发挥概念的解题功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如:

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则a=____。

2)强化学生双基的掌握和落实。初中数学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有理数的计算、整式的计算、解一元一次(二次)方程、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解不等式(组)、分式和二次根式的计算等,一定要让学生很好地掌握,部分老师采用大量练习和老师反复讲解地方法,其实效果是不好的。老师将计算的方法和步骤

讲清以后,应该让学生改正,学生只有在练习和改正中才能形成计算的技能,才能将法则和公式等内化成自己的操作,形成自动化的技能。 (5)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虽然2004年颁布的新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提出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但是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广大教师还是普遍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不到发挥,学生不是学习的主人,特别是在生源质量较差的学校,教师普遍认为我怎么讲学生都搞不懂,那么我只能多讲,反复地讲,因此这类学校更是传统教学方式的重灾区。但是由于学生基础差、习惯差、能力不强,教师怎么讲学生都很难搞懂,教师只能加班加点,大搞题海战术,其结果只能导致学生负担更重,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完全是在应付教师,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学生因此不会的东西更多,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低,厌学更严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这些学校已经进入了死胡同,到了非该不可的时候了。

很多教师想当然地认为,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作为教师,当然要讲课,而且学生基础越差越要多讲,一直要讲到学生听懂为止。殊不知学生基础本来就差,很多问题学生根本就听不懂,教师讲得越多,学生听不懂的就越多,常此以往,学生就失去了听课的积极性,教师讲得再好也失去了意义;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而变成知识的容器,学生因此而不会学习、也很难主动的学习,更不会创造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培养创新人才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有效的调动,是当前中学课堂的常态和痼疾,这与新课程标准是背道而驰的,也是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

在今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的《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改变教育教学方式,培养创新型人才,即将推出的《课程标准》也将教学方式的改革作为本次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务提出来。可以说,无论是国家政策层面,还是我们个人教学层面,改变教育教学方式都是必然的选择,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早改,早一份希望;早改,早一天收获。

既然非改不可,那么该怎样进行改革呢?山东杜郎口中学和江苏洋思中学的教学改革给了我们深刻的体会。当前的教学改革,重点要解决学生课堂积极性的调动和落实问题,结合我校实际,我提出了如下的改革设想。

①每天上完新课以后,提出当天的预习任务,要求学生预习第二天的教学内容,在第一阶段可以预习课本,在学校整体改革推进以后,可以给学生打印的学案进行预习;

②课堂教学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具体来讲就是老师当导演和主持人,老师不断地提出问题来让学生思考和解答,由于教师摆

脱了繁重的讲解任务,可以抽出时间和精力关注全体同学,特别是中差学生;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基础较差的学生解决,较难的问题和总结规律的问题可以让成绩较好的学生回答,教师的任务主持人和参与者,对学生的回答不能直接给予肯定或否定,应该让学生来予以评判。教师要相信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要轻易代替学生的思维。教师要对学生中的巧问妙答予以鼓励,对中差生的进步予以表扬,课堂氛围要和谐得多,师生、生生的互动更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灵感。学生听懂了不一定会做,会做了不一定做得快、做得对,而会说了一定会做,会说既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学生只有将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融会贯通以后才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在第一阶段教师可以自己当导演和主持人,当学生熟悉和适应这种教学模式以后,在第二阶段教师甚至可以只当导演,而把主持人的位置让给成绩和能力最好的学生。把课堂教学的发言权让给学生,可以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教师也可以从无用的讲解中解脱出来,关注全体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特别是关注差生。采用这种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双基的落实的情况大大好转,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五、总结与反思

2005年开始,由于农民工子女的大量涌入,我校一步步成为农民工子弟学校,随之我校校风校纪严重下滑,学生迟到旷课成风,打架、辱骂老师等严重违纪事件经常发生,教学成绩也由区内同类学校前列下滑到倒数三名之列,教师人心浮动,上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广大家长对我校现状感到极其不满,附近群众将我校视为差校、乱校,转校的学生非常之多,家长都不愿把孩子送到我校,我校的生源数量和质量也开始下滑,进入了一种恶性循环;2007年,随着我校市级课题的开展和深入,我校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目前我校教学成绩三个年级都居于全区同类学校前列,更可贵的是我校校纪校风开始好转,学生的行为和学习习惯有了较大提高,上课睡觉、不做作业、严重违纪的少了,学生的精神面貌有了明显的好转,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了较大的提高。我们认为,这一切的改变与我校市级课题的开展有密切的关系。 (一)成功的地方 1.重视与家长的配合

我校十分重视调动家长的力量搞好教育教学。 (1)利用家长会。

每次期中期末考试以后,我校都及时召开家长会,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以物质和精神的奖励,让这些学生和他们的父母登台领奖、照相,带大红花,对那些学习有进步、文明守纪、爱劳动以及文体等各方面特长的学生同时予以表扬,并张榜公布,让家长体验和参与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同时利用家长会的机会对家

长进行如何教育孩子的培训,让家长学会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2)利用家访的机会

我校规定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要不定期进行家访,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同时也了解学生在家期间的情况,利用家长的力量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和转化工作。 (3)利用家长到校的机会

如果学生在校期间出现问题,班主任会及时和家长联系,让家长到学校及时处理问题,把学生各种不好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

2.重视学生习惯的养成

我校利用各种渠道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如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会将上一周学生做得好的地方予以表扬,不好的予以批评,并对本周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上提出要求,学生国旗下的演讲也是以习惯的养成和理想、信念方面为主;还利用班会、黑板报、墙报、报栏等阵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现在我校每一位老师都认识到,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习惯,那么自己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徒劳无益的,因此每一位老师在开学之初就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并贯穿教学的始终。

3.重视学生的学情

我校每一位老师都认识到:由于学生基础差、习惯差,以前那种不管学生能否接受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是没有什么效果的,每一位老师上课之处都会认真了解学生的基础和习惯,注意从学生的基础出发来设计教学,如果学生的基础达不到,就要在课前予以补习,重视教学的实效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4.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是一切教学成功的关键,预习的作用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讲会讲,反馈课上老师少讲、学生多讲能极大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流能让学生得到更大的满足。

(二)困惑和不足的地方

1.农民工的社会和经济地位有待提高

虽然国家大力提高农民工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农民工及其子女依然是整个社会的弱势群体,农民工子女的学习依然受到他们家庭环境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有时还是很大的。

2.农民工教子的水平有待提高

虽然学校和社会重视提高农民工的教子水平,但是由于社会环境和个人各方面素质的影响,农民工的教子水平与他们子女学习上遇到的问题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睡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发展,这个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

3.私立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还有待提高

虽然目前我市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已经结束,城市公立小学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的能力有很大提高,政府也对私立小学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这一切还需要时间。目前农民工子女的习惯和学习成绩还是与城市学生有较大区别。

4.教材的编写没有更多的关注农民工子女

由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原因,目前的教材在内容的设置与编排等方面不利于农民工子女的学习。

5.学生习惯的培养还不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

虽然我校学生在习惯的培养方面有较大成效,但是在理想、组织、纪律等方面与教育教学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山东杜郎口中学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和行为习惯的方法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探索,建立一套有效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方法的模式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6.课堂教学的改革还不成熟

虽然我们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我校学生情况、教师教学理念与各方面大的环境与山东杜郎口中学有较大不同,因此我们的改革还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寻找一套适合我校的教育教学模式是我们以后还要探索的地方。

后记

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的学习问题是当前教育领域一个重点和热点问题,党和政府为解决这个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目前有关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学习问题的政策已经基本建立,党和政府已经确立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两为主”的政策,目前城市学生包括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的学杂费全免,国家还承担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经费;目前武汉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正在深入推进,将在进城务工农民工聚居区改建和新建一大批初中和小学,让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学生都能接受正规的义务教育,这对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学习问题是一个重大的进步。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的学习问题正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一个迄待解决的问题。但是由于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学习问题高度复杂性,解决起来非常困难。该问题涉及的面非常广,它和我国的经济发展直接相关,涉及国家政策、学生家庭、学校、教师、学生和学生所处的社区环境等。学校教师在解决这一问题中要主动肩负起这一历史重任,要加强研究,了解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完全解决这一问题的一天终将会到来。

主要参考文献

1.杜越、汪利兵、周培根主编:《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基础教育—政策与革新》,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

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组:《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状况调研报告》,《教育研究》2008年第04期。

3.秦玉友、齐海鹏、齐倩楠:《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教育科学》2007年第06期。

4.段成荣、梁宏:《我国流动儿童状况》,《人口研究》2005年第1期。 5.程笑君、施光明:《杭州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浙江教育科学》2001年第6期。

6.韩家玲:《北京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状况调查报告》,《青年研究》2001年第8期。

7.王维:《北京市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政策实施分析》,《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第10期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问题,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而出现的。自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发生了几个显著的变化:一是进城务工人员规模越来越大;二是家庭式流动的比例越来越高;三是随父母进城的孩子已经成为第二代移民,他们生存在城市的边缘,流动是他们的生存状态,边缘是他们所处的特殊的位置。预计到2005年将有3亿流动人口涌入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问题,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而出现的。自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发生了几个显著的变化:一是进城务工人员规模越来越大;二是家庭式流动的比例越来越高;三是随父母进城的孩子已经成为第二代移民,他们生存在城市的边缘,流动是他们的生存状态,边缘是他们所处的特殊的位置。预计到2005年将有3亿流动人口涌入城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日益突出,并且已经成为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的一个难点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xx年x月x日至x月x日,市政协文教委组织部分委员就此问题开展了专题调研。委员们听取了市教育局、公安局的情况介绍,走访了朝阳、绿园、宽城、南关、双阳等5个区的部门,并以座谈形式与进城务工人员面对面交流。还深入到光复路市场、永春批发市场与务工人员进行访谈,在永春批发、正阳街装潢市场作抽样调查,发放100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调查问卷》。通过调研,委员们与各层面人员座谈、走访达三百多人次,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和思考。 一、xx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我市进城务工人员的逐年增多,市区教育局在没有相关政策和财力支持的情况下,本着贯彻《义务教育法》的精神,积极挖掘现有教育资源和潜力,做了大量工作,目前基本上解决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 1、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情况

目前,xx市市区中小学生248.230人,外来人口学生数占全市中小学生总数的9.12%。外来人口中,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龄未成年人的总数为22.637人,就学率为98.7%,基本都在公办学校就读,也有一部分在私立学校就读。

据各区教育局对xx年6月底情况的统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我市各区就学的情况如附表: 区 名 全区中小学生总数 其中就学务工人员子女 合 计 占全区中小学生 的比例数

初中学生数 小学学生数

南关区 28.611 163 245 408 1.42% 宽城区 42.530 869 3.475 4.344 10.21% 朝阳区 21.965 125 470 595 2.1% 绿园区 34.547 1.802 3.691 5.493 15.9% 双阳区 45.158 27 235 262 2.6% 二道区 45.860 3.308 845 4.153 9.1%

以上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人数仅为学籍统计数字,还有相当一部分务工人员子女尚未办理转入手续,实际入学人数远比学籍统计的要多。从各区数字分布与实际调研,我们可以看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相对集中于绿园区和宽城区。而这两个区中,大多集中在城乡结合部。如绿园区的126中学和28中学均为远郊,集中率较大,分别为46.9%和11.7%。同时,从这些统计数据,我们又观察到一种情况:务工人员子女的小学就学率比较高,而中学入学率相对较低。 2、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管理情况

目前,我市教育部门制定了《xx市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就学暂行办法》,并采取了5项具体措施。一是坚持按标准收费。各级教育部门对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与本市跨区学生同等对待,并按物价局规定的标准收取寄读费。二是坚持在全日制公办学校就学。以流动人口所在地的公办学校接收,随时插班跟班就读。三是坚持就近入学。按户籍管理规定,在临时户口所在社区按相对就近的原则分配到指定的公办学校(不含改制校、民办学校)入学。四是坚持同等待遇和同等权利。流动人口子女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与本地学生一样参加评优、评奖和入队、入团,以及参加各项校内外活动。五是单独建籍、单独管理。建立临时学籍跟踪管理制度,实行单独造册,统一管理,进出有记载有手续,定期上报。对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经考试合格的颁发证书。

3、公办学校接受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收费情况

一是除一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交择校费上改制学校以外,其他子女均按国家规定的标准,由学校和家长协商收取相应的寄读费。二是对部分确实因经济困难而无力支付学费的,适当降低标准,减免就学费用。三是对极少数连生活都难以为计的特困生,采取党员、领导包保制等措施,确保他们接受义务教育。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进城务工人员流动性大、分布不均衡、区域较广泛等特殊性,给教育教学管理带来很多困难。 1、户籍管理与学籍管理相脱节由于进城务工人员没有户口,没有固定居住地,入学后根据家长的工作变化随意流动,有的来了不办转入手续,走了也不带学籍,或人在学籍不在,或学籍在人不在,容易造成学生流失,这给各学校学籍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2、挤占教育资源目前,我国城市现行的义务教育费用基本由各级政府负责,务工人员子女离开

由于进城务工人员流动性大、分布不均衡、区域较广泛等特殊性,给教育教学管理带来很多困难。 1、户籍管理与学籍管理相脱节

由于进城务工人员没有户口,没有固定居住地,入学后根据家长的工作变化随意流动,有的来了不办转入手续,走了也不带学籍,或人在学籍不在,或学籍在人不在,容易造成学生流失,这给各学校学籍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2、挤占教育资源

目前,我国城市现行的义务教育费用基本由各级政府负责,务工人员子女离开本地后,由于其义务教育费用没有根据务工人员的就业流向在地区间划转,而务工人员就业所在地的城市财政又没有包含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经费,这无疑就挤占了城市学校的教育资源,造成接收学校的教育经费不足的压力和负担。 3、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由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随意性大,随时插班跟班就读,影响教学进度;二是造成就读学校的班额过满,使部分城郊学校基础设施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三是有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合拍,还有的来自外省,教材不一致,学习态度不同,学习习惯不适应,无法与所在学校同步,总体上也拖了各区和学校教育质量的后腿。

4、政策难统一,收费难把握

目前,省、市没有关于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专项法律、法规或政策规定,教育部门及学校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无法可依。务工人员层次不同,经济收入不等,造成择校能力和标准不一,使学校很难把握收费标准。而物价、财政、教育局纪检等部门检查比较严格,势必出现因收费标准不等问题而被罚款。调研中反映,目前仍执行1986年的收费标准,寄读费过低,学校入不敷出。 5、调查问卷进城务工人员反映的问题,如附表:

调查场所 发放 问卷数 回收

问卷数 外省市务工人员填卷数 本省务工人员填卷数 本地区务工人员填卷数 集中反映的问题 永春批发市场 50 46 14 9 23 收取寄读费标准不一,差异较大,普遍偏高 正阳街装潢

材料市场 50 44 20 9 15 三、意见及建议

第一,坚持与时俱进,未雨绸缪。虽然我市各级教育部门在政策依据和财力不足的情况下,暂时解决了目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困难,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务工人员将涌入城市,其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亦必将成为突出矛盾,解决不好将演化成社会问题。因此,建议政府要立足于城市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结合xx市的实际研究部署教育发展战略,立体思维,超前谋划,切实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

第二,增强综合管理功能。公安、物价、工商、计生、社区等部门与教育部门相互配合,形成多位一体、齐抓共管的教育管理网络。市政府对此加强组织和领导,明确责任,统筹安排,研究措施;教育部门要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作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的内容,合理安排,制定计划,协调、督促、指导招生学校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接收工作和教学工作;公安、民政、计划生育部门负责务工人员子女的认定、登记,向教育部门提供情况;财政部门协调安排接受就学学校必要的经费;计划部门将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列入城市社会事业发展计划,并对接收务工人员子女较多的学校给予优惠政策;物价部门与教育部门等制定有关收费标准并核查学校收费情况。

第三,广辟新的教育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多元化投资办学,是现阶段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最合适的选择。建议各级政府以更开放、更全面、更务实的态度,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务工人员子女较为集中的城乡结合部创办务工人员子女学校。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情况调研报告

文章来源: 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11-12-13 00:09:08 字体显示:【大】【中】【小】

伴随着我国社会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一部分进城务工子女也跟随父母进入城镇生活。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情况受到广泛关注,就现状作如下分析。

一、基本情况

我县县城共有2所初中和2所小学,全部为公办学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入学由最初的指定学校变成学生和学生家长自主择校,在学生入学、编班、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和本地学生一样。目前4所学校共接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765人,占全县学生总数的7.2%;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习有困难(相对)的学生311人,占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总数的41%;结对帮扶学生472人,占总数的62%;获得资助学生288人,占总数的38%。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进城务工农民在对待子女的学习、成长发展方面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

1、进城务工农民对其子女教育方法学习较少,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进城务工的农民大多数文化素质不高,他们很少参加学习、接受家教培训,在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上存在误区。有的家长因为自己有某种理想没有实现,于是就把成功的希望转嫁到孩子身上。但在管教孩子方面显得束手无策。有的家长把教育看成一种“跳农门”的功利行为,认为只要学习好不管怎样都行,事事顺从孩子,从而忽视了教育本身价值取向,导致学生的理想非常盲目,不切实际,甚至出现很多不良习惯却麻木不仁。有的家长对孩子精神生活不够关心、认为孩子只要能吃好喝好就行,物质上满足孩子,“不能让孩子受半点委屈”。在精神上关爱却不足,很少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生活、劳动等方面的能力,对孩子的教育不闻不问,听之任之。有的家长因为孩子的成绩不很理想表现为对孩子很不满,经常非难、责骂,甚至对孩子进行侮辱、体罚。这类型的家长往往认为自己这样做是严格要求孩子,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家庭虐待。

2、缺乏亲情的抚慰导致生活问题。一方面,由于在外打工,经济较之老家显得较为宽裕,对子女生活的支付能力较强,所以在生活(主要是物

质生活)上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尽量答应,有的是宁可委屈自己也要答应孩子,因此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满意度较高;但由于条件所限,有一部分孩子因为存在自卑心理,又爱慕虚荣,觉得当地孩子有的东西自己为什么不能达到,甚至不愿被同学瞧不起。另一方面由于父母忙于挣钱,与孩子交流的时间较少,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关爱,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城务工农民子女逐渐意识到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重要性,因此,都认为生活状况一般。

3、家庭缺乏良好的教育环境。

从居住条件看,他们60%以上是租房,居住条件较差, 80%以上的学生没有自己单独居室和专用书桌,学生在家庭中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条件,学习和生活不得不受很多外事干扰,这不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和自我教育的开展。

从家长个人行为习惯看,具有表率作用仅占12%,大多数家长言谈举止随意性强,很少考虑对孩子的影响。

4、户籍管理与学籍管理脱节

由于进城务工人员没有户口,没有固定居住地,入学后根据家长的工作变化随意流动,有的来了不办转入手续,走了也不带学籍,或人在学籍不在,或学籍在人不在,容易造成学生流失,这给各学校学籍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5、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由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随意性大,随时插班跟班就读,影响教学进度;二是有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合拍,还有的来自外省,教材不一致,学习态度不同,学习习惯不适应,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三、解决措施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我县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家庭教育现状,我们采取了如下对策。

1、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农村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监护人素质。学校从家长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家长学校,以“播种习惯 收获成功”为目标,向

家长宣传实施养成教育的目的意义,介绍学校实施养成教育的做法及相关的制度条文。指导家长学习家长读本,具体指导家长应培养孩子哪些方面的习惯及具体做法,提出家长需配合家校实施的具体做法。通过家校联系,密切配合,共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2、充分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洒下更多的爱。要求学校政教处建立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管理卡。把问题较多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管理任务落到班级任课教师,给予这些孩子在生活、学习、思想道德上更多的爱,并把这一项工作作为对学校对教师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保证了关爱活动深入扎实而不走过场。通过学校共青团、少先队进行感恩教育,帮助进城务工子女正确认识父母外出打工的辛苦,提高他们自理、自立的自信心。

四、一点建议

1、加强进城务工学生学籍管理,全省乃至全国一盘棋,加强学籍网络管理,学号或学籍管理卡随学生异动,保证进城务工学生不流失。

2、随着学校布局调整,许多边远规模小、教育效益差的学校将撤并,大量的学生将进城上学,进城务工农民也将增多。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特别是保育寄宿条件的改善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3、以学校为依托,加强乡村少年宫建设,丰富学生节假日生活,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2011年3月10日

中央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部专题研究组

在中国社会现代化、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农业人口向城市迁移、流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口流动的自由度还将大大增强,流动人口的构成更趋复杂化,流向也会变得更加多元化,因此,有关流动人口相关问题的研究变得十分迫切和重要。其中,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是目前一个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由于居住地不稳定,人户分离、社会地位的不确定等,许多流动人口家庭不能像非流动人口家庭那样抚养与教育自己的子女,从而其子女的教育和健康成长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与问题。同时,由于我国户籍制度的限制,流动人口子女接受教育的成本加大,为流动人口子女接受教育设置了障碍。农民工子女教育因农民工在社会甚至在流动人口中的弱势、边缘地位,问题则更为突出。

目前,我国流动儿童的数量约为1982万。在全部流动儿童中,农业户口的占74%。也就是说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从数量上看已将近1500万,如果把未与父母一起外出,被留在家乡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的留守子女也计算在内,这一部分儿童的数量将大大增加。他们不能接受或不能良好地接受义务教育,这不仅仅会影响儿童个体的发展,同时也影响我国“普九”工作的深入进行,影响社会公平体系的建立,以及我国公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必将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带来隐患。

一、进城务工就业农民的基本情况

根据2000年进行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的资料显示,我国各种形式流动人口的总量约为1.21亿,占人口总数(12.4261亿)的9.7%。流动人口数量庞大、来源复杂,但以进城务工就业农民为绝对主体,其群体特点为:

1.进城务工就业农民规模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从1985年中央1号文件打开了农民进城务工的大门,农村人口向城市(镇)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进城务工农民成为流动人口的主体。从数字上看,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全国共有一年以上常住流动人口657万人,到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便上升到2135万人,增长2.25倍。2000年“五普”数据显示,我国各种形式流动人口的总量约为1.21亿。

2003年,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和7100个行政村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外出劳动力已达到1.139亿人,比上年增长8.8%,即比上年递增了近100万人,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已占农村劳动力的23.2%。

2.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家庭化趋势逐步增强

目前,许多城市都已出现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家庭化现象,尤其是特大城市、大城市表现得尤为突出。过去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通常是个体行为,家庭式流动的比重很小。而近年来我国的农民已由过去分散、跑单帮式的流动开始进入家庭化人口流动阶段。2003年举家在外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为2430万人,占所有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的21.3%,家庭化比例已经达到相当程度。“家庭化”过程的直接结果就是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数量的急剧增加。在庞大的农民工流动群体中,第二代移民已经出现。

3.进城务工就业农民趋向集中于最具经济活力年龄组

同其它国家的趋势相似,中国的农村流动劳动力也趋向于集中在最具经济活力的年龄组(特别是在18-34岁之间)。总体上,流动人口中男性多于女性(比例大约为2比1)。2003年,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中,40岁以下的青壮年劳动力占85.9%。

4. 进城务工就业农民整体素质不高

根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的抽样调查显示,2003年外出务工劳动力中,文盲占1.9%,小学文化程度占16.7%,初中文化程度占66.3%,高中文化程度占10.8%,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4.3%。在所有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中,接受专业技能培训的不足15%。从总体情况来看,进城务工就业农民素质不高。

5. 从就业状况看,进城务工就业农民总体从事低层次工作

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因受教育程度等原因影响,主要从事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低层次工作。据统计,上海的外来人口(主体是进城务工就业农民)中,从事制造业、建筑业及商业服务业的比重最高,分别占25.5%、19.5%和13.9%,三者合计约占到经济型外来流动人口总数的六成。与前几年相比,外来人口中从事建筑行业的比重有较大幅度下降,而从事商业、餐饮服务工作的比重有所提高。北京外来劳动力(主体是进城务工就业农民)中以从事建筑业的比重最高,占全部进京从业人数的27.6%。

6.从收入情况看,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劳动报酬偏低

由于所从事职业及自身素质的影响,农民工所取得的劳动报酬偏低,而且在农民工之间差距也比较悬殊。对赣州一项调查显示,农民工平均月收入575.89元,仅为2003年赣州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77.4%,最低的月收入仅为160元。甚至有1/4的人工资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其中:偶尔拖欠的占77.1%,经常拖欠的占22.9%;平均拖欠半个月,人均拖欠金额187元。多数农民工家庭生活比较艰辛,基本上处于“生存”状况。

从流出地和流入地的情况来看,特征比较明显。流出源以四川、安徽、湖南、江西和河南等中西部农业大省为主。流入地以经济发展活跃的东南部地区和特大城市为主。这一情况说明了进城务工农民的流动受地域经济影响,同时也指出了解决相关问题的重点地区所在。

二、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情况

据2000年“五普”资料显示,我国流动儿童的数量约为1982万,占全部流动人口的19.37%。在全部流动儿童中,户口类型为农业户口的占74%。也就是说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从数量上看已将近1500万,解决这一庞大群体的教育问题刻不容缓。

(一) 现状与问题

1. 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不能适龄入学及失学问题严重

据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等单位主持的抽样调查显示,“流动儿童(相当于本报告所说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引者注)中的在学者占全部流动儿童的90.7%,一直未上学者占6.85%,失学者占2.45%,后二者合计显示的流动儿童失学率高达9.3%。本次调查结果表明,6周岁流动儿童未入学的比例高达92.1%,可见,在流动儿童中,达到上学年龄却不能及时入学的比例非常高,流动儿童不能适龄入学问题表现十分突出。” 大致情形是,“6岁未上学的占6岁组流动儿童的46.9%,9周岁和10周岁还在上小学一、二年级的占相应年龄流动儿童的19.7%和4.6%,13周岁和14周岁还在小学就读的人占相应年龄流动儿童的31.5%和10.0%。

2.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入学、就学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明显

农民工及其子女进城后,人户便分离了,但城市里的各种国民待遇(比如教育权、劳动保障权等)是与户籍捆绑在一起的。这样,进城农民工及其子女就无法享受这些国民待遇。如果需要享受,

就得通过一些非常规手段,反映在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上,就是缴纳借读费和赞助费等。收费问题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部分学生会因为家庭经济承受能力有限或家庭经济情况恶化而导致失学、辍学。

根据武汉市调研组资料显示:即使在大力提倡降低公办学校门槛、取消借读费的武汉市,仍然有大量公办学校向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收取借读费。特别是受高考学籍的限制,武汉市所有重点中学都拒绝接收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问题日益突出。

另外,进入公办学校就学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有的被编入民工子弟班级。这一部分孩子在这些特设班级中读书,又形成了学习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这种人为贴标签,将同龄儿童分为两个群体的方法,将对儿童的成长带来潜在的,但意义深远的影响。

3.学校既有的教育教学、管理方式与频繁流动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生活方式矛盾突出

部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的居住点经常变动,这给他们的子女接受学校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中间转学、中途回家等情况频繁发生,大量的学籍变动打乱了学校管理的正常秩序。另外,接收学校还要承担一定的安全责任,如:接收学校在不明确学生真实去向的情况下无法确定该生是失踪、转学还是退学。由此学校要投入一定的力量去查询,加大了学校的负担。

4.区域间教育内容衔接问题日益彰显

不同地区使用的教材不同,难易程度不同。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随父母辗转流动的过程中,要不断适应各种程度的教材与教育教学,加大了学习难度,在学生心理上形成了厌学、抵触情绪。另外,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户籍、学籍的限制,不管在外学习时的要求如何,流动儿童都要回到原籍进行考试。而中西部人口大省、劳动力输出大省由于人口众多,竞争激烈,考卷的难度往往要超过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外学习的知识储备。因而,农民工子女及农民工对通过考试改变自身命运的期望降低。这也是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失学、辍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5.民工子弟学校的资质与大量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要求之间的矛盾加大

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禁止举办民工子弟学校,但由于各城市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是按照本地的情况来制定办学标准的,对于绝大多数民工子弟学校来说,往往很难以达到这个标准,这样,这些民工子弟学校便归入“不合法”的范围。民工子弟学校就在这种“自生自灭”的状态下生存着。“自生自灭”的状态制约了这类学校的进一步发展;而无法进一步发展又加大了其达标的难度。绝大多数民工子弟学校自己无法破解这个难题,只能“因陋就简”、“得过且过”。从总体上看,民工子弟学校条件均比较简陋。办学地点偏僻、交通不便;校舍大多为改建或搭建,光线不良、室内拥挤;学校缺乏必要的体育器材和教学设备;安全隐患较大。另外,教师来源复杂,多数不具备教学经验。但其低廉的收费受到了经济收入很低的进城务工农民的欢迎。一旦取缔这些“不合法”的民工子弟学校将导致大量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失学。

三、问题存在的原因与对策

长期以来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三农”问题的最大障碍,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也受制于此。广大的农民工积极参与城镇建设,为现代城市的经济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们无法享

有与城里人同样的待遇:特别是在医疗、保险及教育等方面。僵化的户籍制度将他们挡在门外,也将相当一部分正在接受教育的孩子挡在门外。流动儿童教育和与之紧密相关的留守儿童教育中的问题可以看成是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教育制度所固有的弊端在新时期的表现。另外,城市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政策落实不到位,也是出现相关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

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教育问题,而是社会发展中、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这一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整个社会系统的共同努力。从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本身的特点来看,这也不是一个孤立的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因为,由于户籍等限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将在流动、留守中不断变化,因此,这一问题的解决应着眼于对儿童教育、成长的整体的考虑。因此,我们必须从制度上整体地把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

1.结合各区域经济的现状,进行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的大量外流,带来地域人口的重新布局,特别是城市区域的不断扩大,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义务教育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进行重新布局。根据各区域人口的变化,结合各区域经济的现状,对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首先,我们对城乡教育资源要进行调整配置,目前正在进行的农村村校的合并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农村乡村小学规模将会缩小,乡镇中心学校可以合并。其次,城市内部的义务教育要重新布局,合理配置城市教育资源。如目前由于流动人口中的普通民工比较集中地居住在城郊结合部,而现有的城郊结合部,许多学校主要是由一些村镇学校演化而来,是义务教育的薄弱环节。所以,目前急需加强城郊结合部的教育资源配置,解决局部区域内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紧张现象。最后,在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城乡学校的科学规划。

2.改革教育经费拨付的方式

按照义务教育国家办的原则,公立学校应该是接收农民工子女的主要渠道,因此,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安排教育经费的方式就应该以学校实际的招生数为口径,而不是以户籍学生数为口径,也不宜以户籍教师数为口径。同时,应试点考虑实施学券制,缓解流动儿童学籍管理和财政拨付中的困难。

3.强化流入地公立学校的办学能力

农民工集中的流入地多为经济发达地区,这为强化其公立学校的办学能力提供了物质基础。就方式来说,可以考虑通过新建、兼并、功能转化等,增加和扩大达标的教育资源,满足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需求,进一步落实好国家有关政策和规定。所谓新建,就是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在进城农民工聚居区建造符合本地最低办学标准的学校。所谓兼并,就是用本地平均办学标准的学校,兼并规模大一点、条件好一点的民工子弟学校,使后者成为前者的分校,形成“总校-分校”的办学模式和管理模式。所谓功能转化,指的是把因人口变动造成的城市公立学校中的闲置教育资源,转化为专门招收进城农民工子弟的学校。我们必须全方位地把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从体制外纳入到体制内,使其完全融入社会教育一般学校秩序内,而要做到这一点,主要要靠公办学校来解决。

4.规范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行为,提升其教育能力,给予其合法地位

民工子弟学校在目前的状况下,接收了相当一部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鉴于此种情况,单纯的取缔和“不作为”是不合理的。流入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参照本地最低条件的公立学校的办学标准,规范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行为,提升其教育能力。

5.简化学籍管理方式

在教育经费拨付方式尚未完全改变之前,在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学校教育中,要简化学籍管理方式,加快建立电子学籍卡系统,制定全国统一的义务教育学籍卡作为其实际接受教育状况的记录,先做到卡随人走,人流卡也流;而后实现学籍卡的网络化管理。

6. 加大“希望工程助学进城计划”等项目的力度

在加大“希望工程助学进城计划”工作力度的同时,力争启动由不同主体举办的同类性质的项目,形成以“计划”引领全社会关心、支持进城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局面。

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在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这是解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问题、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所在。

四、各地为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出台政策情况

1998年3月2日颁布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的第十八条还明确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根据《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也正是由于各地区实际情况的差异,以及各地区政府对流动儿童问题理解的差异,各地政府对流动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问题存在着不同的态度。这种不同的态度,最主要表现在他们对流动儿童学校的政策支持状况的差异上。

广州、武汉以及昆明、厦门等流动人口较多的大中城市在《办法》的基础上出台了实施细则,既确认了流动儿童学校的合法的地位,也确保了流动儿童的基本权利。在对这些学校进行严格管理的同时,又给予了极大的精神、物质与资金的支持,并对这些学校的教师进行了适当的培训

新疆乌鲁木齐市雅玛克山流动人口聚居区中,小和雪莲小学是由政府建立、专门招收流动儿童的学校,为流动儿童进入学校、接受九年制义务提供了机会。同时,在中学里,专门为流动儿童开设了技能课,在保证正常学习的情况下,使他们能够掌握一门技能。

北京市政府对于流动儿童的状况也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如在2000年10月份,在麻峪地区建立了一所专门为流动儿童开办的麻峪小学。2002年4月,北京市政府转发了北京市教委《北京市对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的暂行办法》,提出了“以区县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接收为主”的原则

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流动儿童,特别是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问题。但从相关调查来看,现实中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

5人 喜欢

什邡市教育局

关于我市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受教育状况的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加强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精神,加强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教育和管理,根据德阳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关于开展未成年人特殊群体专题调研的通知》精神,我局于2006年3月建立了《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受教育状况的调查及对策研究》课题组,并采取“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人员、基层教育工作者通力协作、共同研究”的团队调研方式,对近年来由农村进入城区学校就读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受教育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问卷、走访、座谈,我们基本掌握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报

告如下:

一、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受教育状况存在不可忽视的问

题:

总的来看,由于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市教育局的措施保障,我市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入学、收费和教育教学等方面不存在不平等的现象,大多数进城务工农民家庭也越来越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注重家庭教育。但是,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教育也确实存在不可忽视的问

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一时难以适应城区学校教育环境,思

想表现、行为习惯和学习成绩呈现差异。

由于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原先在农村学校就读,受师资、教学条件、教育环境等因素影响,形成一定的较为落后的教与学的方法,大部分孩子一时难以适应城区较为先进的教育方式,在思想表现、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与城区的学生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以方亭中学2008级为例,全年级共有学生389人,其中进城务工农民子女123人,占44.4%;思想、习惯、学习三方面的“差生”21人,其中进城务工农民子女14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和非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差生分别所占的比例为19.7%和6.7%。由此可见,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一时

难以适应城区教育,“差生”相对较多。

(二)、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凸现歧视、心理等危机。 进城务工农民大多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大,有的临时租房居住,没有固定场所;有的居住地离校较远,孩子上学不方便,导致学校与家长联系不便,加上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孩子有一种漂泊无助的感觉,产生被歧视的心理。“有的教师、同学看不起我们,他们有钱,我没钱。他们是城里人,我们是乡下人。”这是在调查中,我们听到的一个进城务工农民子女那敏感而脆弱的心声。因城乡差别,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远远不如城区孩子那么优越,感觉低人一等,往往存在很强的自卑心理,性格大多内向,不容易与同学和老师沟通。城区个别学生也确实存在轻视乡下学生的现象。据调查,有的城区学生明目张胆地要求“乡巴佬”为他服务,甚至要钱。另外,由于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介入城市和农村这两个群体这间,他们无法在

短时间内适应城里生活,也不愿意再回农村;个别学生在小学阶段因为父母的流动而频繁转学,使他们错过了最佳受教育的时期。所以最后形成的价值观即人格核心,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孩子可能会成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应引起社会尤其是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三)、学生、家长、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 1、家长与孩子之间缺乏交流。父母与孩子心灵的沟通是实施良好家庭教育的基础。但家长的封建等级观念强,平等意识差。他们认为孩子在父母面前只能是服从,根本没有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意愿。有的家长忙于生计,加上自身素质较差,很难与孩子谈心、交流。调查显示:有63%的家长认为“老子的话你想听得听,不想听也得听”;17%的家长忽视了与孩子交流;只有20%的家长会经常过问孩子在学

校里的事,平等地与孩子交谈,听取孩子的意见。 2、家长与教师之间缺乏沟通。有相当部分家长不能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许多家长认为,他们的任务就是提供孩子吃穿,学习和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缺乏对家庭教育的正确认识。在与家长的接触中,听得最多的是,“我的孩子交给了老师,全靠老师教了。”个别教师也把学生学习、表现差的原因归咎于家长,总是说某某家长根本不管孩子的教育,不知孩子在家都干了些什么。其实这是教师与家长缺乏联系和沟通造成的结果。据调查,有63.7%的父母是通过家长会了解孩子,有55.8%的父母是通过老师与家长的联系单进行了解,主动与教师联系交流教育问题的仅占14.2%,有7.9%是通过老师家访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家长校访的仅占3.6%,教师家访的也不到

20%。家长和教师缺乏交流和沟通,无法协调对子女的教育和管理,

形成教育空档,导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能和谐进行。

(四)、进城务工农民的家庭教育存在四大误区。 进城务工的农民大多数文化素质不高(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90%以上),他们很少参加学习、很少接受家教培训,因而在教育

子女的方式方法上,存在四大误区。

一是期待型。期待型家长表现为无视孩子的实际能力,对孩子期望过高,认为别人的孩子能成才,我的孩子为只啥不能成才。有的家长是自己有某种理想没有实现,于是就把成功的希望转嫁到孩子身上。但在管教孩子方面显得束手无策。有的家长把进城读书看成一种“跳农门”的功利行为,从而忽视了教育本身价值取向,缺乏劳动教育和爱农教育,导致学生的理想非常盲目,不切实际。据调查,有有20.5%的家长不让孩子干体力活,甚至连家务也不让孩子干。有个家长说:“我的孩子回家一点活也不让他干,就让专心读书,不知怎么回事,他的成绩还是上不去,真气死人。”大部分家长期待着自己的

孩子长大后成为大老板、企业家、工程师,甚至当大官。 二是溺爱型。溺爱型的家长表现为对孩子宠爱过多,事事依着孩子,钱物满足孩子,“不能让孩子受半点委屈”。尤其在物质上给予较多,在精神上却关爱不足,很少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生活、劳动

等方面的能力和艰苦奋斗精神。

三是放任型。放任型的家长表现为忽视孩子的正当要求,对孩子不够关心,只看到孩子的缺点,不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所以对孩子

的教育不闻不问,听之任之,简单地认为孩子资质差,读书不会有出

息,混个初中毕业,好出去打工。

四是粗暴型。粗暴型的家长表现为对孩子很不满,经常非难、责骂,甚至对孩子进行侮辱、体罚。这类型的家长往往认为自己这样做是严格要求孩子,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家庭虐待。据调查,有55%的家长都有打骂孩子的情况。90%的家长对孩子说过:“真没出息,这点小事都干不好。”、“大人说话,小孩听话,不准插嘴。”有45.6%的家长认同孩子是我的,打骂由我,娇惯由我,别人管不着。有16%的家长用“不打不成才,棍棒底出好才”的教育方法来教育孩

子。

(五)、家庭缺乏良好的教育环境。

1、从居住条件看,他们60%以上是租房,居住条件较差,80%以上的学生没有自己单独居室和专用书桌,学生在家庭中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条件,学习和生活不得不受很多外事干扰,这不利于学生自

主能力的培养和自我教育的开展。

2、从家长个人行为习惯看,以自己良好的行为为孩子作出表率的家长仅占12%,大多数家长言谈举止随意性强,粗话、脏话随口而出,行为不端、不检点,很少考虑对孩子的影响。子女多于不知不觉中被感染,效而尤之。比如,有的家长忙时只顾打工挣钱,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闲时沉湎于麻将、扑克赌钱,有时“三缺一”,硬拉孩子上场作陪。这样的家庭如何教育好孩子。据调查,在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中,没有得到良好家教的占93%,受到父母不良行为影响的占

68%。

3、从家庭文化氛围看,95%以上的家庭没有订阅报刊、没有藏书,学生在家庭中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十分匮乏,不利于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习惯。在家庭中除了看电视外,像听音乐、演讲、下棋这类健康有益的家庭文化活动极少,不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情操。家长对家庭文化方面投资很少,他们大多数忙于赚钱养家,很少顾及家庭文化。有的家长说,能供孩子上学就不易,整天忙忙碌碌的,哪还有心

思去搞什么家庭文化,再说也没有钱。

(六)、进城务工农民为子女择校,造成学校学生人数严重超员。 目前,我市城区学校布局较为合理,各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完全能满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上学,但由于进城务工农民择校(选择学校基础设施较好、教育质量较高、在本市学生家长中口碑较好的学校)的原因,造成学校生源严重失衡,致使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难以满足其要求。如位于我市城区的方亭中学现有在校学生近1300人,其中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有486人,占总数的38%,学校“人满为患”,个别班级一个50平米左右的教室却要容下近70名学生上课,学生的活动空间过少,教师的教学压力增大,学校的班级管理加难,教育质量受到影响。同时,由于择校造成学生走读困难,家长接送不便,虽然学校采取增加班数、扩大班额(己大大超出国家的规定)的办法,尽最大努力来接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但也难满足进城务工农民的要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进城务工的农民逐年增多,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可以预计,大量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涌入城区学校就读,由于进城务工农民为子女择校,将进一步影响城区学校生源的

失衡。

二、我局在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城区学校接受义务

教育方面采取的措施:

1、从收费政策上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享有在城区学校就读的同等权利。我局专门行文,要求各学校严格执行国务院、省市关于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机制和收费政策,严令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取学生除课本费、作业本费以外的其他任何费用、严令禁止收取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借读费,并加强督察力度,坚决对违反收费政策的单位

和个人进行查处。

2、调整学校布局,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提供更好的就读环境。今年,我局为满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选择优质教育资源的愿望,除要求城区小学在学生容量许可的情况下应无条件接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读外,将城区教育教学环境相对较好、师资力量相对较强的方亭中学确定为接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读的定点学校,使进城务工农民

子女能在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学习、生活。

3、加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方法的研究。市局组建了《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受教育情况的调查及对策研究》课题组,开展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受教育情况的专题研究工作,目前,该课题组正按实验

计划开展研究工作,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三、城区学校在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方面的工作情

况:

(一)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情况:

1、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品行特征: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纪律观念薄弱,缺乏自控能力,在行为上表现为迟到、旷课、上课讲话、课间吵闹、对人没有礼貌,课外喜欢进网吧和游戏厅。个别的喜欢在逃学中找乐趣,喜欢交际一些社会上的闲散人员,喜欢用拳头解决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缺乏沟通,家长的教育简单化,不是骂孩子就是打孩子,且居住地喝老酒、打麻将、赌博、寻衅闹事现象普遍,所以对孩子们的教育问题造成很大影响。

2、针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情况: (1)、加强教育宣传。为了使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城区学校愉快地学习、生活、成长,我们采用亲切说理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等措施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同时加强对他们进行校纪法制宣传教育,例如邀请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通过主题报告、专题讲座、一日常规教育、校纪校风训练等途径加强教育宣传的力度,实施良好

的养成教育。

(2)、实施平等教育,开展养成训练。“有教无类”的平等教育是古往今来教育家的理想,主题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特征,是人全面发展的核心,也是我们工作的一贯宗旨。各学校通过创设各种适合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活动,让他们能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在学校、年级、班级活动中唱主角,培养他们的主

体意识和创新能力。

如对新来的初一同学进行培训,然后上岗护校值勤;让升旗手经过实习、上岗操作,有意识安排他们唱主角,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感,树立荣誉感,从而培养主人翁意识和实践能力;积极组织他们与城里的学生一起参加学校各类节庆活动,并在活动中实施教育——“青年

志愿者奉献日活动”、什邡烈士陵园扫墓、中华传统节日纪念活动都有他们的身影;市上有关部门组织的公益活动我们都有意识地安排他们去观看、体验和参与;学校的书法特长班、体育代表队我们都有意为他们预留名额。总之,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是:让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校学习、生活期间,尽可能地淡化城乡差别、尽可能地缩小城乡差别,让在城区学校就读的学生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3)、开展行为规范强化教育。每当新学年开始时,各学校都会安排初一新生的军训,我们把这当成是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进行行为规范教育的重要内容。从立正、走步、转向等动作到学习、休息、就餐、就寝等各个环节进行训练,使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城区的孩子一起体验到部队的生活,学习军人严密的组织纪律性,孩子们亲眼目睹了战士的好作风、好思想,对他们日常行为转变起了很好的作用,经过一段军训后,学生行为习惯得到了进一步改进,为新班级形成良

好的班风,进而形成良好的校风奠定了基础。

(4)、把法制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每年新生进校后的一段时间,我们总是对包括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内的全体新生进行入学教育,并邀请部分家长代表一起参加、观摩。我们请学校的老教师讲校史、讲形势、讲要求;请派出所的民警同志,给孩子们进行法制专题教育,如行为规范专题教育、预防青少年犯罪专题教育(《滋生犯罪的温床是什么》、《未成年自我保护》、《未成年人保护法》)。在为期半个月的入学教育活动中,孩子们努力学习,人人争取以优异成绩毕业,并在此后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以自己遵章守纪的行动来实践自己的承诺。一位来自我市八角镇在城区学校就

读的同学说得好:“我们日常生活的自由是在行为规范下面取得的。有规范,就有自由。我们以前松松垮垮的,就是没有规范。” (5)、给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创造多学习、多实践的条件。在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中,其实不乏具有一定才能的孩子,我们十分重视发挥他们在学生中的榜样和示范作用,使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真切地感受到他们与城区的孩子是“一样的”,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上进、求学、成人、成才的热情。每当城区学校承办什邡电视台《校园》节目时,我们总是要求各学校精心挑选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城区的孩子一切策划、主持节目,当看到自己的形象在市级电视台上出现时,学生心中的成就感、学生家长的喜悦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好评价,而他们在其他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中的良好影响更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所无法达

到的境界。

(6)、加强家校联系,共抓学生发展。我们每学期召开家长会2-3次,请专家、校长作专题讲座。如《怎样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父母教育是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谈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方法》、《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问题》等等。每次听课率达86%。新生入学家访率达100%。我们通过家长给班主任的家访回执单,向家长介绍学生基本情况,请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提一些建议或意见。我们还把中国电信“家校通”、中国移动“校讯通”等高新技术引入学校教育加强家校联系,方亭中学还在互联网上开辟“平安方中”网上安全教育专栏,用现代化手段传播家庭育人的科学

方法、经验。

这里,我们举出几个实例说明我们的工作开展情况:

案例一、表扬的作用

(一)、基本情况:

姓名:小陈。性别:男。 年龄:15岁 4、户籍所在地:本市红白镇 学生入学前的简况:小陈是在初一年级下期转入我们班的。年纪比别的孩子大,但

是性格非常内向,不善言语,老师一和他讲话他就非常紧张。

(二)、主要的背景材料:

1.家庭情况:该生的母亲在城区某单位务工,父亲开修摩托车铺,具有高中文化,

孩子的学习父亲管得多。母亲只有小学文化,也找不到好的工作。 2.学生情况:该生在英语方面,由于他在来我校前英语成绩较差,所以他在这方

面比较自卑。 (三)、分析诊断:

在这个家庭中,由于父亲有一些文化,所以还是希望孩子的学习好一点的,但是生意较忙,管孩子的时间少。母亲文化程度低,更没有辅导孩子的能力。但是这个孩子本身还是想要读好书的,在英语方面比较肯花力气,但又怕赶不上其他同学,所以一上英

语课就显得很紧张。

针对以上问题,学校老师采取了以下措施:

1、首先和他父亲定期联系,把孩子在英语方面近阶段的要求和表现告诉他,让他

知道在家怎么督促孩子学习。

2、学校老师利用中午或课间,帮助该生从26个字母补起。他接受得比较慢或者出了什么错都耐心地讲解,尽量不让他感到紧张。有了进步,马上表扬。 3、由于他胆子小,在英语课上特别怕说错了给人家笑话,所以从不主动举手发言。学校老师就经常请他发言,不管他说的怎么样都给他鼓励。后来,他发言的声音从只有他自己听的见,到大家基本能听见。自信心也渐渐提高了,发言的时候也不那么紧张了。

而且,他的成绩也从不及格到现在能考六、七十分。

四、反思:

1、学校教育还需要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而当前最主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切实担负

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

2、要认识到表扬的作用。对于向陈永刚这样的学生,过分批评反而更打击他的自

信心。适度的表扬能让他对学习建立自信心,从而改善学习成绩。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ig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