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复习要点

更新时间:2024-04-10 07:2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第一章 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过程

儿童语言发展,又称语言获得,指的是儿童对母语的产生和理解能力的获得。语言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结构系统,按其构成成分来说,包括语音、语义、语法三个方面。此外,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要使它有效地发挥作用,说者和听者双方都必须掌握一系列的技能和规则,这就是语用技能。

严格地说,语言发展是从儿童在一岁左右说出第一批真正能被理解的词开始,因而通常将词的出现为界把整个过程划分为语言准备期(前语言期)和语言发展期两大阶段。

一、语言准备期

A出生后的第一年是儿童语言发生的准备阶段,我们称这一阶段为前语言阶段。这是一个在语言获得过程中的语音核心期。围绕着语音,儿童发展了三方面的能力,即前语言感知能力、前语言发音能力和前语言交际能力。 (一)前语言感知能力的发展

前语言感知语音的能力是儿童获得语言的基础。 1.辨音水平(0—4个月)

(1)婴儿首先学会语音和其他声音的区别 (2)婴儿获得辨别不同话语声音的感知能力

(3)大约在两个月之后,婴儿开始比较清楚地感知“语音学”意义上的单纯语音——因为发声位置和方法造成的语音差别。

2.辨调水平(4—10个月)

对说话时表现情感态度的语调有判断:愉悦;冷淡;恼怒 3.辨义水平(10—18个月)

可感知语音表征和语义表征联系起来,从而分辨出一定语音的语义内容。(如:灯,花) (二)前语言发音能力的发展

1.单音发声阶段(0—4个月)反射性发声开始:哭叫;喁喁作声;简单元音 2.音节发声阶段(4—10个月)辅音与元音组合;重叠性双音节和多音节 3.前词语发声(10—18个月) 能发一连串变化不同的辅音加元音的音节 (三)前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

1.产生交际倾向(0—4个月)用哭声表达需求;对逗弄报以微笑 2.学习交际规则(4—10个月

对成人话语逗弄给予应答;出现与成人轮流“说”的倾向;主动引起另一段“对话”;用语调表达态度且伴以一定的动作和表情

3.扩展交际功能(10—18个月)

(1)能执行成人简单的指令,并建立相应的动作联系 (2)一定的语音能和实体相联系,但缺少概括性

二、语言发展(1---2岁被称为言语发生阶段)

处于语言发展期的儿童其语言发展可以从语言形式、语言内容和语言运用技能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一)语言形式的获得

B语言形式是指语言中的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和系列规则。儿童对语言形式的获得包括对语音和语法的获得。 1.语音的发展

(1)语音辨别能力的发展

表现在对母语音位的区别性特征的获得:指令“把拿pok到床上,让bok坐车” (2)发音能力的发展

不是被动模仿成人的语音,而是采取主动参与的策略。英语儿童采用删除、替代、同化 (3)语音意识的产生

儿童自觉地辨别发音是否正确,自觉地模仿正确发音,自觉地纠正错误发音。 2.语法的获得

D指儿童对母语中语句结构的获得,包括理解和产生不同结构的语句。 (1)不完整句阶段

不完整句指表面结构不完整,但能表达一句话的意思,包括单词句、电报句。这种句子的出现率在2—6岁范围内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 (2)完整句阶段

简单句 是指句法结构完整的单句,包括没有修饰语和有修饰语两种。

一岁半到两岁的儿童在说出电报句的同时开始能说出结构完整而无修饰语的简单句。 “他觉觉了”(主谓句)“妹妹读书”(主谓宾句)“阿姨给某某糖”(主谓双宾句)

复杂句 指由几个结构相互连结或相互包含所组成的单句。有连动句“小朋友看见了就告诉警察”“小红吃完饭就看电视”;兼语句“老师教我们做游戏”; (3)复合句阶段

复合句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关联比较密切的单句合起来构成的句子。中国儿童在2岁时开始说出为数极少的简单复句,4—5岁时发展较快。 复合句主要有联合复句和主从复句两大类。前者儿童比较容易掌握,在联合复句中出现最多的是并列复句。如“爸爸排排坐,颖颖饭饭”“我没有看过电影,我只看过电视”。主从复句反映了较复杂的逻辑关系,因此对儿童来说较难掌握。 儿童话语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A.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

B.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逐步完整,从松散到严谨 C.句子结构由压缩、呆板到逐步扩展和灵活 (二)语言内容即语义的获得

儿童语义的发展是指儿童对词、句子和语段三个语言结构层次在理解上在发展和获得。 1.对词义的获得

婴儿在命名和使用新词时常常会出现以下三种现象

(1)词义泛化(过度扩充),是指儿童对词义的理解使用超出了目标语言范围的现象,即一词多义。 如“miao”理解为猫、狗、羊

(2)词义窄化(词义的缩小),是指儿童对于词义的理解和使用达不到目标语言的到位现象。如”车子“是自己的玩具车

(3)词义特化(与成人词义无关),是指儿童的词语指称对象完全与目标语言不同。如“欢迎”是红旗 2.对句义的获得

(1)语义策略(事件可能性策略) 这是年幼儿童采用比较多的一种策略。它是指儿童只根据词的意义和事件的可能性,而不顾

句子的句法结构来确定各个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和相互关系,如动作对象、动作者等。 (2)H词序策略

这是指儿童完全根据句子中词的出现顺序来理解句子。“女孩被男孩推倒”理解为“女孩推倒男孩”。 “在大娃娃上车前小娃娃上车”理解为大娃娃先上车,小娃娃后上车。 (3)G非语言策略

这是指儿童在理解一句话或其中的某些词时,常常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而非这句话本身的语言信息进行预测。对“张老师被小华背着去教室,他的腿跌伤了”。要求回答谁背谁时,7岁左右的儿童仍认为是张老师背小华,小华的腿跌伤了。 (三)语用技能的获得

E语用技能是指交际双方根据交际目的和语言情境有效地使用语言工具的一系列技能。 1.语言操作能力

F语言操作能力指的是交际双方根据交际的实际需要,灵活而有效地调出已有的语言以及与其有关的非语言知识,并恰当地运用于交际过程的能力。不成熟的表现: 1)语言简略,丢音换音较多,音调较高,很多话语不符合语法规则;

2)使用的具体、形象的词汇较多,抽象词汇少,词不达意的现象时有发生; 3)语言重复较多,使用句型以疑问句、祈使句为主;

4)为弥补言语表达的不足,他们常在交际过程中使用手势和身体动作等飞语言手段,以保证信息的准确呈现;

5)幼儿常用改变音调和音高等方式表达自己的交流意图,他们倾向于用同样的声音、同样的语调模式表达同一意思。 2.对外部环境的感知能力

言语交际的外部环境也是影响通过言语交际行为实现信息交流全过程的另一重要因素。言语交际的外部环境作为另一个客观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言语的理解和表达产生影响。这是因为它可以使同一语言形式在不同的情境中产生多种歧义、预设和蕴涵等。感知言语交际外部环境的能力,就是对言语交际情境的诸多要素的敏感性和根据需要实现其语言转换的能力。 感知言语交际的外在环境的能力包括对交际对象本身特征的敏感性、对实际交际情景变化的敏感性和对交际对象反馈的敏感性等。

对交际对象本身特征的敏感指说话人能够对不同的交际对象用特定的、易在交际双方之间产生共鸣的语言形式。

对交际情景变化的敏感指的是,当交际情景发生变化时,说话人能够根据需要调整语言的表达方式或者听话人根据情景的变化理解变化了的语言形式的能力。

对交际对象反馈的敏感则指说话人可根据交际对象发出的是否已经接受到信息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说话的内容和方式,也指听话人对说话人所说的话的理解情况的自我感知能力和及时反馈的能力。 3.心理预备能力

言语交际行为的顺利完成还有赖于交际双方对言语交际的心理预备能力的提高。这类心理预备能力包括交际双方调节自己的情感、兴趣、动机并使之指向言语交际行为的能力,对同一话题的保持能力和对有关交际内容知识的组织能力等。 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前语言现象A 2.语言形式B

3.语音意识;幼儿对口语中声音结构的意识运用 4.语法获得D 5.语用能力E 6.语言操作能力F 7.非语言策略G 8.词序策略H

二、简答题

1.学前儿童句法结构的获得大致呈现哪些规律? 2.简答儿童语义的发展以及儿童语义获得的特点。 3.儿童理解词语有何共同规律?

4.简答学前儿童在交际过程中对语言操作不成熟的表现。

5.了解和掌握儿童语言获得的基本规律,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有何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论述儿童前语言发展状况。

第二章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基本观念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基本观念是贯穿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全过程的指导思想,直接影响着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效果,对语言教育起着决定性作用。

第一节、完整语言教育观 一、基本内涵

A完整语言教育观是当前国外儿童语言教育的一种思潮,它是指在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内,有必要给他们提供完整的学习机会。它包括完整的语言教育目标,全面的、完整的教育内容和真实的、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1.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应当是完整的

完整的语言教育目标应该包括培养儿童语言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情感态度、认知和能力。

2.教育内容应当是全面的,完整的

B全面的语言学习内容是指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中,既要引导儿童学习口头语言也要引导儿童学习书面语言,既要让儿童理解和运用日常交往语言也要引导儿童学习文学语言。

完整的语言教育内容是指在选择和编排语言内容时要把语言视为一个整体,而非将教学切割成分离的技能部分。

3.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应当是真实的,形式多样的交流情境

C教育活动的真实性是指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着眼于创设真实的双向交流情境,使语言教育活动的过程成为教师与幼儿共同建设的、积极互动的过程。

D 教育活动的形式多样性是指语言教育应当有多种活动形式,丰富的学习环境,既要有重在训练幼儿发音的活动,也要有重点培养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进行集体和个别交流的活动;既要有让幼儿欣赏文学作品的活动,又要有给幼儿机会去表现文学作品情节的表演活动等。

二、理论依据

完整语言教育观以当前国外儿童语言教育的思潮特别是以当代国外全语言理论等作为理论依据。它主要有这样一些基本的原则:

1.儿童的语言学习是语言规则的学习

掌握一门语言首先是要掌握这门语言的规则,而掌握这些规则包含了学习者自发创造规则、试用和检验规则的过程。

语言学习是社会创造和个人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试图创造自己的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但他们的创造是以周围人们使用的语言为基础,不断检验、修正、完善,直至接近后者。成人并不直接教他们学语言,但通过反馈促进他们语言的发展。语言是一种社会性的符号系统。个人的语言因交际需要而产生于个人内部并在外部规范的影响下得以形成,个人学习理解和使用语言目的在于能够有效地与他人进行交流。

2.儿童的语言学习是完整性的学习

儿童从出生起就具备了学习作为人的全部语言的基本条件,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是以完整的方式进行和呈现出来的,因而儿童语言的认知学习应当是完整的学习,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言同时学习。

3.儿童的语言学习是整体性的学习

全语言理论认为,语言是由字、词、句、段、篇等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是不可分割的,语言整体大于由字词等构成要素之和。语言只有作为一个整体才能称为语言,语言只有出现在一定情境或上下文之中才能表达完整的意义。儿童说出的每一个单词实际上是代表一个完整的语言整体,在特定情境中表达一个完整的含义。

所以说,语言学习是从把握整体开始,然后逐渐学会部分的。整体总是大于部分只和,儿童只能在真实的交际情况下在完整的话语中学会理解和表达其中的单词或词组。

学习书面语言的情况也是一样。儿童不可能在学会整体“技能”之前先学会部分技能。

4.儿童语言的学习是先功能后形式的学习 在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语言功能先于语言形式,儿童先知道语言是可以用来满足交际需要的,然后再去选择合适的语言。事实上,在儿童未完全掌握成人的语言之前就已经能够与人交谈,在掌握语法规则之前已经能够说出较长的句子。儿童使用语言是因为他们有交际的需要,他们根据交际需要不断地试用语言形式,不断纠正语言错误,从而正确掌握了语言形式。

全语言教育的新观念告诉人们,人的学习是符号的学习。语言既是儿童学习的对象,也是学习的工具;学习语言在本质上是学习如何表意,学习像父母、成人一样理解周围世界。语言能力是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真实、有意义地使用语言过程中获得的,没有固定的发展顺序和程序。语言学习与儿童其它方面的学习应有机结合,语言发展和认知发展始终是交织在一起的,仅仅教有关语言的知识不会必然促进儿童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那种“先学会语言,再通过语言学习”的观点的错误的。

全语言教育的观点对我们的启发是: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我们的幼儿语言教育,教师要重视为幼儿提供能动脑、动口、动手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材料,创造充足的条件使幼儿有可能成为主动的语言学习者;

二是教师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应以一定的主题整合各领域的内容,让幼儿在学习各领域知识的同时发展语言,即将语言的学习融合在各项学习之中;

三是教师要重视通过日常生活和游戏发展幼儿的语言,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交谈。 整合教育观 一、基本内涵

整合的语言教育观念意味着把儿童语言学习看成一个整合的系统,充分意识到儿童语言发展与其他智能、情感等方面发展是整合一体的关系。这种整合观首先表现在语言教育目标的整合,既语言教育目标与其他领域的教育目标是整合一体的关系;其次表现在语言教育内容的整合,即语言教育内容应该是社会知识、认知知识和语言知识的整合;再次表现在语言教育方式的整合,即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和渗透的语言教育活动的整合。

1.语言教育目标的整合

要求在制定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时,既要考虑完整语言各组成成分的情感、能力和知识方面的培养目标,也要考虑在语言教育中可以实现哪些与语言相关的其他领域的目标,同时也要考虑哪些语言教育的目标可以在其他领域的教育中得以实现;使语言教育目标成为以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为主线,同时促进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的整合的目标体系。

2.语言教育内容的整合

在设计选择教学内容时,充分考虑社会知识、认知知识和语言知识的有效结合,考虑学习内容在这3方面都对学前儿童具有积极的挑战意味,考虑学前儿童在学习时获得整个语言学习系统的调整和受纳。语言教育内容的整合是渗透在教育整体各个方面的语言学习机会的整合。

3.语言教育方式的整合 整合方式的突出特点,是以活动的组织形式来结构教育内容,其中包括专门的语言活动和与其他活动结合的语言活动。在这样的学习中,一方面是语言知识,一方面是认知知识,再有一方面是社会知识,3方面交融汇合在语言操作实践中得以锻炼,并继续对环境产生良性反馈作用。语言教育内容与方式的整合,构成良好的语言教育环境,学前儿童不再单纯为学说话而说话,不再被动地接纳教师传授的语言知识,他们在整合在语言教育环境中获得的是语言和其他方面共同发展的机会,他们是主动探求并积极参与作用的语言加工创造者。

二、理论依据 (一)、三环学说

美国儿童语言发展学家路易斯.布伦姆和玛格丽特.莱希,这两位研究者在分析综合儿童语言和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儿童语言学习的三环学说。儿童语言学习系统由语言内容、语言形式和语言运用3个主要方面构成,它们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关系,并各自承担不同的任务。

1.语言内容F是指词和词相互间在传递信息及含义时的表征关系 2.语言形式、是指儿童语言中,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和系列规则

3.语言运用G主要包括两个因素,一是语言的功能和目的——我们说话的原因;二是语言情境——影响和决定我们如何理解别人的话,并选择一定的语言形式去达到说话目的。 布伦姆和莱希强调,儿童语言的发展在于语言形式、内容与运用3 方面交互作用综合习得的状态下完成的。无论儿童语言理解,还是语言表达,都离不开这3方面的综合作用。语言内容、语言形式和语言运用的三位一体便构成了语言知识。 (二)四范畴说

1982年,伊丽莎白.卡洛—乌尔福克和琼.伦奇从相互作用观点论述儿童语言与语言障碍,并提出了儿童语言学习系统四范畴理论。 1.语言规则范畴:

包含了语言信息传递时所需要的语音、词汇、语法、语义和语用等一切语言系统因素的规则,这些规则的综合便成为语言代码。儿童必须学习这些规则才能使用语言。 2.语言内容的认知范畴

囊括了儿童语言学习时参与的感觉、知觉、记忆、表征、概念化和符号化等认知因素,这些认知范畴的意义在于,儿童通过感知觉的形成去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同时也对语言学习的理解和语言材料的产生起决定作用。其中的相关能力是儿童语言发展不可缺少的一方面。 3.语言操作范畴

是指人们使用语言去进行交往的行为过程。卡洛—乌尔福克提出语言操作应包括言语感知、理解、语言制作和说话几个方面。语言操作是一个有认知参与的过程。

卡洛—乌尔福克和伦奇援引路维丝和奇瑞的研究成果,认为儿童社会知识、认知知识和语言知识的三位一体,构成了儿童的交际能力。他们认为,人是社会性动物,出生起便与他人建立起一种联系,此后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与他人联系的社会性意义。儿童所有的知识都是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获得的,其中当然也包括他们经常使用并逐步发展的语言知识。 综合三方面影响,在儿童语言学习发展中,他们的语言始终都在与交际环境相互作用着。 第三节 活动教育观 一、基本内涵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活动观,是指以活动的形式来组织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过程,帮助学前儿童学习语言。它具体体现在教育过程之中,要求教师更多地提供学前儿童充分操作语言的机会,鼓励儿童以多种方式操作语言和发挥儿童在操作语言过程中的主动性等几个方面。

1.提供学前儿童充分操作语言的机会有关理论告诉我们,儿童发展是靠他自己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身体发展需要的是营养物质,包括空气、阳光、水和各种食物等都经过身体各种器官、各个系统的作用,从外界摄取,通过消化、吸收转化为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能量。儿童的语言发展也是通过儿童个体与外界环境中各种语言与非语言材料交互作用得以逐步获得的。儿童的发展需要各种信息,这些信息是儿童通过自身积极与之相互作用而主动获得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便是引导儿童积极地与语言及其相关信息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

2.通过多种形式的操作,促进儿童语言发展

儿童认知发展的显著特点是通过他们自身的操作活动(包括动手、动脑及手脑并用的操作)来发生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因而操作活动同样也是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组织形式。

3.注意发挥儿童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E儿童的主体地位是指在活动组织设计时充分考虑内容与形式适应学前儿童发展水平和需要;儿童在活动过程中始终有积极的动机、浓厚的兴趣和主动的参与精神,而不是被动的消极的受教者;活动为每个儿童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特点与需要的环境条件。

*教师在语言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主要通过3个方面来体现:

(1)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来体现教学的目标设想,安排和组织儿童与相关材料相互作用;

(2)教师通过提示、提问、讲述或暗示、示范等方法,指导儿童感知和探索,帮助儿童找到获得知识的途径,从而引导儿童完成学习任务。

(3)由于学前儿童发展的差异,教师要根据自己对每个儿童发展特点的了解,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让每个儿童都得到进步。

二、理论依据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活动观点以心理学有关活动以及认知与活动之间关系的理论,特别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作为主要依据。

(一)儿童发展有赖于其自身的活动

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基本方式,是一种由动机所激励和指导的过程,也就是说,活动是通过对周围现实的改造实现人的需要或目的的过程。人的活动是多样的。

儿童的智慧就产生于动作,产生于儿童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的操作,是由他自身与外部世界不断相互作用而逐渐地形成的一种结构。

语言学习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行为活动,但语言的复杂结构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学习得来的,它是儿童当前认知机能与他当前所处的语言及非语言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说,智慧起源于人体对周围环境的动作,儿童的语言则起源于他的智慧发展。

(二)同化和顺应

同化和顺应是智慧发展的机能,正是在儿童主体对外界客体的主动、能动的操作活动中,儿童才能够通过同化作用获得关于客体的知识,增长改造环境的能力,通过顺应使自身内在精神世界及其特性发生变化,从而促进其智慧的发展

(三)儿童认知与语言发展的影响因素

影响儿童认知与语言发展的四个因素有成熟、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平衡化。 (1)成熟。 2)物质环境 (3)社会环境 (4)平衡化。 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完整的语言教育内容A 2.全面的语言教育内容B 3.教育活动的真实性C

4.教育活动的形式多样化D 5.学前儿童的主体地位E 6.语言内容F 7.语言运用G 二、简答题

1.教师在语言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主要通过哪几个方面来体现? 2.简答完整语言教育观的基本内涵。

3.从语言学习系统的角度考察交际环境范畴,影响这个范畴的因素主要来自哪几个方面?

第三章 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

第一节 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

一、幼儿园语言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 1、社会的要求

2、依据学前儿童发展的规律 3、语言的学科性质以及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的特点 二、幼儿园语言教育目标的结构

从纵向角度来看,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具有一般的层次结构,通常包括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和活动目标。

从横向角度看,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则存在独特的分类结构,包括倾听、表述、欣赏文学作品和早期阅读四个方面的目标。 \\(一)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 1、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总目标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总目标是语言教育所期望的最终结果,是学前阶段语言教育任务的总和。它是学前儿童教育总目标的一部分。首先,从语言技能的角度, 其次,从语言教育的内容划分,语言教育的目标包含:(1)语音(2)词汇(3)语法(词法、句法、语段和篇章结构)(4)语言符号所反映的各种事物(物品、现象、事件、观念等)

再次,语言作为一种客观事物,它不仅是人们的一种交际工具,而且是人们的一种认识对象。最后,结合教育目标分类学的有关理论,幼儿语言教育目标还可以从情感与态度、能力与技能、认知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综上所述,完整的幼儿语言教育目标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幼儿在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方面要形成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2)幼儿要掌握哪些语音、词汇、语法,了解哪些事物的表达方式; (3)幼儿在听、说、读、写四方面分别能做什么; (4)幼儿要感知或理解哪些语言知识。 两种兴趣:与人交流的兴趣、听和看的兴趣 两种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理解能力 两种习惯:倾听习惯、礼貌交谈习惯 2、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

年龄阶段目标就是学前儿童某一年龄段的教育目标。对学前儿童所要达到的语言培养总目标,总是需要一步一步地落实到不同年龄儿童的身上,所以总目标中的内容,在不同年龄

的学前儿童身上应当有不同的体现,这样才能在教育实践中循序渐进地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

3、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活动目标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具体活动目标一般由教师自己制定,它是指在某一具体的教育活动中要达到的目的。有时候,具体活动目标是一次活动中要完成的任务,但也有可能是一组相近的活动或一个主题系列活动的目标。无论哪一种活动,都含有一定的要求并通过教师的活动计划和教学实践得以体现。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目标有两层含义,

一层含义是指各项幼儿教育活动所指向的幼儿语言发展目标;

另一层含义是特指语言教育活动的目标,如谈话活动的目标、讲述活动的目标、听说游戏的目标、文学作品欣赏活动的目标、早期阅读活动的目标等。

确立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目标的依据 (一)目标应着眼与儿童的发展,既要适应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符合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又要将促进儿童语言发展作为落脚点。 (二)活动目标的内容和要求,在方向上应与终期目标、阶段目标相一致。也就是说,活动目标要为阶段目标和终期目标服务,终期目标和阶段目标要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活动目标落实在每个儿童身上。

(三)目标的内容应包含认知、情感态度、能力与技能三个方面。。即首先应涉及到知识概念的学习,包括获得知识的数量和种类,以及操作这些知识的技能和能力。其次应涉及到情感态度的培养,包括兴趣、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再次应涉及到能力的训练,包括组词成句的能力和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的分类结构 1、倾听行为培养目标

学前儿童倾听行为的培养,着重点应放在对语音、语调的感知和对语义内容的理解上。在学前阶段主要帮助儿童建立以下几种倾听技能:①有意识倾听,能够集中注意地倾听;②辨析性倾听能力,能够分辨听到的不同内容;③理解性倾听,能够掌握听到的主要内容,能够连接上下文的意思。

如何培养幼儿的倾听行为

一、多和幼儿交谈,是培养幼儿倾听习惯的基础 二、良好的语言环境是培养幼儿倾听习惯的关键 三、鼓励是培养幼儿良好倾听习惯的动力 2、表述行为培养目标

学前阶段是儿童逐步掌握口头语言,并向书面语言过渡的时期。在这一特定时间内,儿童表述行为能力的发展的重点主要在于学习正确恰当的口语表达,从语音、语法、语义以及语用4个方面掌握母语的表达能力,由简到繁、由短到长地提高表述水平。 3、欣赏文学作品行为的培养目标

欣赏文学作品,是感知理解文学作品,并尝试艺术地结构语言方式的行为。喜欢欣赏文学作品,能够较好地理解学习文学作品,初步感知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特点和构成,是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的重要方面,也是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目标之一。 4、早期阅读行为培养目标

C早期阅读行为,指学前儿童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前期阅读和前期书写准备。其中包括知道图书和文字的重要性,愿意阅读图书和辨认汉字,掌握一定的阅读和书写的准备技能等。在学前阶段,儿童有必要认识口头语言和文字的对应关系,有必要掌握看懂图画书的基本技能,有必要初步辨认例如自己的名字等常见文字,有必要做好进入小学的书写姿式、书写技能的准备。

思考题:一、名词解释

1.倾听 倾听是儿童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 2.表述 3.早期阅读行为C

二、论述题1.分析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

2.论述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3.分析语言教育目标的分类结构。

第四章 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内容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内容是指学前教育机构传授给儿童的语言形式、语言内容、语言运用的总和,是教给儿童一套特定的语言符号系统,并指导他们学习运用这套符号系统进行交际。可以说,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让儿童学会运用本民族语言进行交际。

从这个角度,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内容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教给儿童本民族的语言符号系统,在我国主要指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词汇、语法及表达方式等;二是教儿童学会运用语言,其中既包括语言知识的传授,如语言的功能、言语交际规则等,也包括语言运用能力的实践训练。

一、确定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内容的依据 *(一)依据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

1.语言教育总目标是:培养儿童的语言能力,即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些能力是在语言形式、语言内容、语言运用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在发展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2.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分为注意倾听、表述、欣赏和早期阅读四大块每个部分包含认知、情感与态度、能力与技能三个方面。在确定语言教育内容时,要根据这四大块三个方面,分析有关的活动,突出其中可以作为语言学习内容的因素加以利用。 3.依据目标来转换内容

是把教育目标中的各部分、各方面要求转换为儿童学习语言的内容,使儿童通过多种多样的学习获得语言经验。这些内容有些是专门为学习语言而设计的,有些则是在其他活动中将语言教育内容渗透其中。

(二)依据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儿童心理发展的突出特点是情绪性,凡是他们感兴趣、觉得稀奇的事物,都能留下深刻印象,并且在活动中也会注意力集中。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教育内容时,应注意趣味性,新颖性,以提高儿童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果。此外,模仿、具有丰富的想象力都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显著特点,这些也都是选择内容的依据。 (三)在儿童的新旧语言经验间建立联系 儿童的语言学习是不断获得语言经验的过程,语言教育也就是不断为儿童提供各种新的语言经验的过程。要使语言教育活动提供的语言经验能够为儿童所获得,成为他们自身语言经验体系的一部分,就要在选择教育内容时,考虑新旧语言经验间具有内在联系,否则,语言教育活动所提供的语言经验将不会对儿童产生影响。 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内容的结构定位 (一)A专门的语言教育内容 是为儿童提供机会,对他们在日常语言交际中获得的语言素材进行提炼和深化,达到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及有意识的运用。它包括以下几方面,学说普通话、谈话活动、讲述活动、听说游戏、文学作品欣赏学习活动、早期阅读活动。 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的组织原则 1、让幼儿积极活动的原则

(1)激发学前儿童活动的动机(2)明确活动的对象(3)重视学前儿童在活动中的操作 2、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原则

(1)了解语言教育领域的目标(2)语言教育活动的落脚点是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 (3)按照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设计活动 3、自由与规范相统一的原则

(1)为学前儿童提供自由说话的机会(2)引导学前儿童养成运用规范语言的习惯 4、示范与练习相结合的原则

(1)教师的示范不要限制了学前儿童的思维(2)注意运用隐性示范 (3)提供充分练习的机会 (二)渗透的语言教育内容

B渗透的语言教育内容就是充分利用学前儿童的各种生活和学习经验,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为儿童提供更加广泛的、多种多样的学习语言的机会,提供儿童更好地运用语言获得新的生活经验和其他方面的学习经验。它的核心问题是促进学前儿童与教师、同伴之间的有效言语交流。

1.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交往 2.自由游戏中的语言交往 3.其他领域活动中的语言交往

4.随即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学习 思考题:一、名词解释

1.专门的语言教育内容A2.渗透的语言教育内容B

二、论述题1.教师在选择语言教育活动内容时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2.阐述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的组织原则

第五章 幼儿园的谈话活动

A 幼儿园的谈话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幼儿学习的语言教育活动,这种活动旨在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帮助幼儿倾听别人谈话,围绕一定的话题进行谈话,习得与别人交流的方式、规则,培养与人交往的能力。 (1)谈话活动与日常交谈

有无目的性、计划性。形式上;话题上;时间上 (2)谈话活动与科学活动中的总结性谈话 最明显的区别在于活动目的和内容不同。

谈话活动侧重于培养幼儿语言能力,不特别考虑话题内容的认识范畴;“总结性谈话”目的在于帮助幼儿巩固加深有关科学内容的认识。 二、谈话活动的作用

1.激发幼儿与他人交谈的兴趣

幼儿学习语言的态度是否积极主动,讲话的愿望是否强烈,影响幼儿对语言信息的摄入量,影响语言发展的速度与水平。专门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谈话活动,能够使幼儿集中注意力,能够激发幼儿的谈话兴趣,培养谈话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幼儿逐渐养成良好的谈话习惯,从而促进幼儿口语能力的发展 2.帮助幼儿习得谈话的基本规则

谈话活动是指导幼儿按照社会交往过程中约定俗成的方式进行交流,使幼儿在谈话活动中能够逐渐领悟、掌握谈话的基本规则。 3.增强幼儿通过交流获取信息的意识

可以逐步建立起一种意识,即通过交流学习自己原先没有的信息,了解和熟悉各种知识学习的方式和途径。

4.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生活

通过谈话,能够加深对所谈内容的了解,从而激发对周围生活的关注,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情感。

5.促进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儿童更容易从同伴那儿得到各种信息和学习知识的方法。谈话活动着重同伴之间语言的交流,需要交流双方相互合作,有助于幼儿理解交谈规则,提高幼儿的交流水平,促进幼儿之间相互学习,建立相互协作、共同活动的同伴关系,促进幼儿社会角色获得能力的发展 三、谈话活动的特点:

(一)拥有一个具体、有趣的中心话题

谈话活动着重在于一个“谈”字,但谈什么却是一个需要深究的问题。一般地说,谈话活动应该围绕一个具体、有趣、贴近儿童生活经验的话题而进行。中心话题可以从客观上主导儿童谈话的方向,限定儿童交谈的范围,使儿童的交谈带有一定的讨论性质。话题有这样三个要求:1.儿童对中心话题具有一定的经验基础(熟悉度) 2.要使儿童对中心话题具有一定的新鲜感 3.有一个有趣的话题 (二)注重谈话的多方交流 从语言信息量来看,当儿童围绕中心话题进行交谈时,他们的思路是呈辐射状向外发散的,而不同个体间的经验也多种多样,因此在谈话中的每个儿童获取的信息量都比较大。

从交往的对象来看,谈话活动可以是儿童与其他同伴交谈、与老师交谈,也可以是儿童在集体面前讲述,由此构成了儿童与教师、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交谈的三种基本模式。 从语言交流方式看,包括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个别或集体交谈。

(三)谈话的语境宽松自由 无论幼儿原有经验怎样,无论幼儿用什么表达方式谈话,他们都可以在这个范围里将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 1.话题的扩展和见解自由

谈话活动中没有统一的答案和看法,也没有什么一致的讲述经验和思路。儿童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内心感受,将自己的想法直截了当地表述出来,与大家分享。 2.语言自由,不强求规范

谈话活动主要目的是鼓励儿童大胆地与他人交谈,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但同时它不要求儿童一定要使用准确无误的句式、完整连贯的语言来表述。谈话活动就是要利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为儿童提供众多的开口说话和与人交谈的机会,从而使儿童能经常地练习和巩固已有的语言经验,提高对语言的敏感程度,不断地发展儿童的表达能力。 (四)教师在谈话活动中起间接引导的作用 教师是儿童谈话活动的设计组织者。但是在谈话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以间接的方式出现的。他们往往以参与者的身份参加谈话,给儿童以平等的感觉,这也是创造谈话活动宽松自由氛围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的间接引导主要体现在:1.用提问的方式引出话题或转换话题,引导儿童谈话的思路,把握谈话活动的方式。2.教师用平行谈话的方式对儿童做隐形示范。教师通过谈论自己的经验,比如自己喜欢的地方以及喜欢的原因等,向幼儿暗示谈话时组织交流内容的方法

四、谈话活动的语言教育目标

1.帮助儿童学习倾听他人的谈话,并及时从中捕捉有效的语言信息

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谈话活动,教师可以逐步帮助幼儿建立起几种倾听技能。第一是有意识倾听能力,即主动培养倾听别人谈话的愿望、态度和习惯;第二是辨析性倾听能力,即学习从仔细的倾听中分辨出不同的言语声音;第三是理解性倾听,即能够在倾听时迅速掌握别人所说的主要内容,把握一段话的关键信息,链接谈话上文和下文的意思。 2.帮助儿童学习围绕一定的话题谈话,充分表达个人见解 帮助幼儿学习谈话,实际上是指导幼儿按照社会交往过程中约定俗成的方式进行交流。有两点要求:首先要求幼儿学会围绕中心话题谈话,避免“跑题”。

其次要求幼儿围绕中心话题不断扩展谈话内容,层层深入地表达个人见解。 3.帮助儿童学会基本的运用语言进行交谈的规则,提高语言交往水平

掌握语言交往的基本规则可言保证幼儿正确地运用语言与人交流,使谈话水平不断得到提高。运用语言进行交谈的基本规则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约定俗成的一些方式方法。谈话活动中,应为幼儿创造机会学习以下规则:

1)用适合角色的语言进行交谈。同一个人在谈话中会有不同的角色,因而要用不同的方式来交流,包括使用不同的语音、语调,不同的音量,不同的组词造句方法表达个人见解。 2)用轮流的方式进行交谈。谈话过程中,有一基本规则是参与者轮流谈话,要求幼儿逐步学会耐心听别人把话讲完后再发表个人意见。两人交谈需要一一对应的轮流说话,多人交谈要求按潜在顺序逐个说话。幼儿刚学习谈话时,会抢着讲、乱插嘴或光听不说。

3)用修补的方法延续谈话。出现谈话内容中断时,交谈的参与者应具有修补的意识和能力来延续谈话。B所谓修补方法,就是在谈话中出现听错或理解错时,为保证谈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进行及时的修正补充。包括自我修补和他人修补。

六、谈话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基本结构 (一)创设谈话情景,引出谈话话题 这是谈话活动的第一步。其目的在于引出谈话和讨论话题,使儿童在活动之初就能被吸引到活动中来,从而做好谈话准备。 1.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谈话氛围

这是针对开展谈话活动的精神环境而提出的。若教师在活动开始时非常严肃或大声地斥责儿童,那么整个活动室里都会弥漫着紧张不安的气氛,相信这时即使话题再有趣,也调动不了儿童的积极性。

2.创设生动、有趣的谈话情景 谈话情境的创设主要有:

一是用实物或直观教具创设。通过挂图、幻灯、墙饰布置、玩具、视频等不同实物,向儿童提供与话题有关的可视现象,启迪儿童谈话的兴趣和思路。 二是用语言创设。教师通过自己说一段话,提一些问题来唤起儿童的回忆,调动他们的经验,以便适时地切入话题。

(二)围绕话题运用已有经验自由交谈 提出话题后,教师要向儿童提供围绕话题自由交谈的机会,目的在于调动儿童个人对谈话话题的已有经验,相互教交流个人的见解。

1.给儿童充分地自由讲述内心的真实感受。教师在指导中应尽量做到“一个围绕”、“两个自由”。所谓“一个自由”是指教师指导儿童围绕中心话题大胆地与同伴交谈;所谓“两个自由”是指交谈的内容自由、交谈的对象自由。 2.注意自由交谈中的个别差异

教师在坚持“交谈对象自由选择”的原则时,要有意识地将语言能力较差和语言能力较强的儿童安排在一起,提醒其他儿童在说完自己的感受后,注意倾听这些儿童的话语,经常给予他们充分的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适当增加幼儿“动作“的机会。如:有用的绳子。 (三)围绕中心话题拓展交谈内容 (1)中心话题的拓展是逐步进行的 一般说来,中心话题是沿着这样的顺序拓展的:对话题对象的描述和基本态度——为什么会有这种态度——对话题对象的独特感受。

(2)正确地看待谈话技能、态度和规则的学习 谈话技能、态度和规则是需要经过一定的阶段才能逐渐培养起来的。教师在引导儿童学习新的谈话经验时,不要有急于求成、立竿见影的思想。 (3)教师隐形示范新的谈话经验

在通过逐层深入拓展儿童谈话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隐形示范向儿童提供谈话范例,帮助儿童掌握新的谈话经验,使儿童的谈话水平进一步提高。

谈话活动关注要点:选择什么话题很重要 幼儿感兴趣的,比较关注的; 幼儿熟悉的,可以拓展的;有话可说的。

组织要点1、以适合的有趣的情境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激发幼儿谈话的欲望。 用实物、图片、多媒体动画等如活动角、墙饰、展览 《我长大了》《好吃的糖果》 情境《我的鞋子》《多彩的服装》

2、准备丰富的材料(实物、图片、多媒体动画等)

思考:谈话话题:多彩的服装 我长大了 我的妈妈 需要准备哪些材料?

《我长大了》照片(影集)摇篮(图片)小时侯的衣服,玩具,尿布,鞋子,手印,脚印从小到大的作品

《多彩的服装》职业的服装(图片或幻灯片)民族的服装(图片或幻灯片)

季节的服装(实物,图片,幻灯片)有特殊用途的服装(如表演,模特,雨衣等,用幻灯片)有图案的有意思的服装(幻灯片)

3、变换生动有趣的方式和情境,不断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激发幼儿谈的兴趣。 注意:避免同一个问题谈的时间过 长,避免呆板的长时间的一问一答的谈话方式 可以采用集体谈话、小组谈、结伴交谈等方式。

4、引导幼儿关注倾听者的反馈,并学会用解释等方式来修补谈话 比如:林林:我喜欢吃的是跳跳糖欢欢:什么糖?

林林:跳跳糖,就是那种吃到嘴巴里会跳舞的糖,你没吃过吗? 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幼儿园的谈话活动A 2.修补方法B 3.新的谈话经验C 二、简答题

1.谈话活动与日常交谈的区别在哪里?

2.谈话活动宽松自由的气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谈话活动中教师间接引导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第六章 幼儿园的讲述活动

一、A讲述活动的定义

是指幼儿依据一定的凭借物,在相对正式的语言环境中独自完成的表述一定内容(表达个人对某事、某物或某人的认识)的语言表达活动。这类活动要求幼儿积极参与命题性质的讲述实践,帮助幼儿逐步获得独立构思和完整连贯表述的语言经验 二、讲述活动的作用 1、培养幼儿讲述能力 幼儿需要独立构思讲话内容、讲述的顺序、讲述重点和中心,考虑怎样让别人理解自己的话。 2、锻炼幼儿独白语言能力

在集体面前独立讲述自己的想法。所讲内容逐渐达到完整、清楚、符合逻辑等要求

3、教给幼儿认识事物的方法、认识事物的顺序、方法。给听的人完整清楚的印象 4、发展幼儿思维和想象能力 幼儿需要观察分析事物的特征、事件的发生原因和顺序,领会人物在不同状态下的思想感情;经过推理、判断、分析,才能认识自己所要讲的内容;对画面以外的事情展开联想

三、讲述活动的特点

1、讲述活动有一定的凭借物(图片、实物、情景)

学习需要(已有经验和表象积累不足,幼儿不能完全凭记忆讲述)集体讲述需要(要求就相同内容构思表述个人见解,交流、影响) 2、讲述活动有相对正式的语境

完善构思、有头有尾,遣词造句注意正确性、准确性,合乎规则。 3、讲述旨在锻炼一种独白语言 独白,需要说话人独立构思和表达对某一内容的完整认识。讲述活动话语相对较长,彼此所说的一段话不需要上下紧扣,而是相对独立、各成篇章的。讲述的独白语言特性,要求幼儿的口头语言表述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从独立完整编码(腹稿)到独立完整发码

四、讲述活动的语言教育目标 1、培养幼儿感知理解讲述对象的能力

理解要求说的内容,按要求构思和说话。要求幼儿听懂指示,观察讲述对象,通过多种思维方式获得一定的认识。

2、培养幼儿独立构思与清楚完整地表述的意识、情感和能力

从三方面提高幼儿的语言水平:集体场合大方讲话;使用正确语言内容和形式;有中心、有顺序、有重点。

3、培养幼儿掌握对语言交流信息清晰度的调节能力(语言运用技能)

从三方面提高:增强对听者特征的敏感性,根据听者特征调节说话内容和形式,使听者能理解和接受;增强对语境变化的敏感性(讲述内容、类型),培养幼儿能随语境变化调节表述方式的能力;增强对听者反馈的敏感性

五、讲述活动的类型 (一)按编码特点分 1、C叙事性讲述

用口头语言把人物的经历、行为或事情发生、发展、变化讲述出来。要求说清楚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和为什么,并要求说明白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 2、描述性讲述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状态、动作或物体以及景物的性质、特征具体讲述出来。

要求具体、生动、形象的话语,同时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3、说明性讲述

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把事物的形状、特征、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讲述形式。表述明白事物状态、特点、来源为主

4、议论性讲述

议论是讲道理或论是非,议论性讲述通过摆观点、摆事实来说明自己赞成什么或者反对什么。

(二)按凭借物特点分 1.看图讲述

以各种各样的图片为讲述对象的讲述活动。出版物;自作的构图;半成品;幼儿画成的图;自选拼图

2.实物讲述

使用具体的物体来帮助幼儿讲述,以实物作凭借物,包含真实的物品、玩具、教具和外在自然景物。

3.D情景表演讲述、要求幼儿凭借对情景表演的理解来进行讲述。 六、讲述活动与谈话活动的区别 1.目标侧重点不同

2.谈话活动注重交流能力,讲述活动注重幼儿清楚连贯地独立表述事物的能力 2.内容安排不同

谈话活动围绕一个幼儿有经验的话题进行交谈,讲述活动围绕一个具体的物体进行讲述。(凭借物)

3.幼儿运用的语言类型不同

谈话活动中的幼儿语言是双向或多向的,交谈对象明确,话语比较简短;讲述活动中交流对象不明确,一人讲解多人倾听,话语比较长。 4.幼儿运用语言的性质不同

谈话活动属于对话性质,多运用在非正式场合使用的语言;讲述活动是一种独白语言,是要求运用在类似正式场合使用的语言 5.对幼儿语言的要求不同

谈话活动重在给幼儿营造说话的氛围,提供说话的机会,让幼儿“敢说先于正确”,对语句的正确与否不做严格的要求;而讲述活动则将幼儿语言使用的正确性作为最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幼儿掌握一定的讲述方法,比如有中心、有重点、有顺序地完整讲述。

七、讲述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感知、理解讲述对象

(一)目的、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帮助幼儿对讲述对象产生充分的了解和认知。 (二)方法

幼儿学习的最主要的方法和途径是观察.这里所说的观察,大部分是通过视觉汲取信息,许多看图讲述、实物讲述、情景表演讲述,都是先让儿童仔细观察图片、实物、情景表演来感知理解讲述对象,这主要是通过视觉通道获得的。但也不排斥从其他感觉通道去获得认识,如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 讲述活动中,最主要的方法和途径是创设情境和提问。创设情境既是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也为后面环节中幼儿的讲述提供了解讲述对象的环境.创设情境可以有多种方式,如运用实物、图片、多媒体、听觉材料、语言、表演、实验、游戏、歌曲、悬念和回忆等。通过提问,教师可以对幼儿的观察起到适宜的“支架”作用。教师在预设活动时,根据活动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

(三)指导要点

第一,指导幼儿根据讲述类型的特点感知理解讲述对象。 如叙事性讲述,应重点感知、理解事件发生的过程顺序以及人物在其中的作用。描述性讲述,应重点观察物体或人物的状态、动作、特征以及像什么等等,只有从这样的角度把握住讲述对象才能为讲述做好准备。

第二,指导幼儿根据凭借物的特点感知理解讲述对象。第一第二两点实际上就是针对两种不同分类方式的讲述活动特点来指导幼儿观察的重点,因此“根据凭借物的特点”指的就是看图讲述中的“图”;实物讲述中的“实物”(包括依靠听觉的音乐)和情境表演讲述中的“表演”。

第三,根据具体活动的要求引导幼儿观察感知。每个活动的目标都不一样,有的要求幼儿有中心、有重点地讲述,有的要求幼儿有顺序地讲述。幼儿观察方法是否正确,观察是否有序,直接影响幼儿的讲述思路和讲述效果。因此,教师还必须根据具体活动的要求引导幼儿观察、感知讲述对象,积累讲述内容。 (四)注意事项

第一,情境的创设要符合讲述对象(凭借物)的特点,重点突出,和讲述的内容紧密结合,不能太繁杂,包含的信息也不能太多,否则给幼儿的视觉冲击太大,容易分散幼儿的注意力。 第二 ,如果凭借物的特点比较复杂,那么不仅要在活动中引导幼儿感知、理解讲述对象,还需要在活动之前就引导幼儿做相应的知识准备,以满足讲述过程的需要。

第三,提问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引导幼儿的具体思考,留给幼儿思考的空间,而不能过于频繁,把幼儿变成回答问题的机器,缺乏自己的思考。 二、运用已有经验进行讲述

(一)目的、鼓励幼儿运用自己的语言将已经具备的经验表述出来。 (二)方法 1.集体讲述

组织形式是集体的方式,但讲述的内容、角度和语言,由幼儿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决定,教师不做规定和提示,同时应给予每位幼儿围绕凭借物充分自由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 2.小组讲述

幼儿分成小组进行讲述,一般每组不超过4人。这种方式有助于满足每位幼儿讲述的欲望,增加个体讲述的机会,还会在组内形成一定的交流。 3.个别讲述

通常的组织形式表现为幼儿和身边的一位同伴结伴讲述,“一对一”讲述,也可以是幼儿自己对讲述对象讲述。

教师的主要方法和途径是通过插话、插问的方式起到隐性指导的作用。 (三)指导要点 第一,尽量放手让幼儿自由讲述,教师尽可能多地了解具备不同语言能力的幼儿的表述情况。 第二,讲述要求要在幼儿自由讲述前交代清楚,以引导幼儿有针对性地围绕凭借物进行讲述。 第三,教师要注意倾听幼儿的讲述,及时发现幼儿讲述中的“闪光点”和“问题”,在幼儿讲述完成后通过插话、插问等方法适宜地指导幼儿的语言表述。

第四,可以通过模仿和表演、想象、猜测等方法增加幼儿讲述的趣味性。例如,请幼儿讲述看图讲述中的一副图的内容,请其他幼儿猜测并迅速找出对应的页面等。 (四)注意事项

第一,注意避免少数幼儿讲述、多数幼儿听的被动、单调的局面。

第二,教师的指导和评价不能干扰幼儿的讲述思路,也就是不打断幼儿的讲述,等待幼儿讲述完后再进行必要的引导和帮助

(三)引进并学习新的讲述经验

(一)目的:在幼儿自由讲述的基础上,对幼儿的讲述提出更高的要求,帮助幼儿学习新的讲述经验,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讲述水平.学习新的讲述经验是每次讲述活动的重点,包括 帮助幼儿学习新的讲述思路和讲述方式。 (二)方法

第一,为幼儿创设“直接巩固讲述内容”的情境,即在幼儿掌握了本次活动的新的讲述经验后,改变讲述的情境供幼儿直接运用所掌握的新的讲述经验。(A→A)

第二,为幼儿创设“迁移讲述内容”的情境,即在幼儿学习了新的讲述经验后,教师提供同类中另一种不同的对象供幼儿迁移讲述经验去讲述。(A→B)

第三,为幼儿创设“创新讲述内容”的情境,即在原有讲述内容的基础上,提供给幼儿一个扩展或延伸原讲述内容的机会。排图讲述和拼图讲述都都很适合用这种方式来巩固和迁移,同样的图片根据不同的排图顺序就可以得出不同的讲述内容;同样的材料,组合方式不同、拼成的内容不同,讲述的内容也不相同。(A→A1) (三)注意事项

在“直接巩固讲述内容”的练习中,要注意避免幼儿变成“复读机”去机械复述前面的讲述,而应鼓励幼儿有创造性地运用新的讲述经验。 一、名词解释

1.幼儿园的讲述活动A

2.讲述凭借物凭借物是指讲述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准备的,或幼儿自己参与准备的图片、实物、情景等等.教师通过提供凭借物给幼儿,并划定讲述的中心内容,使他们的讲述语言具有明显的指向性 3.叙事性讲述C4.情景表演讲述D 二、简答题

1.讲述活动中出现的凭借物基于哪些方面的需要?

2.与谈话活动相比讲述活动的特点是什么?3.教师怎样指导幼儿感知理解讲述对象? 4.组织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讲述的方式有哪些?

第七章 幼儿园的听说游戏活动

一、A听说游戏的定义 是一种由教师设计组织的、幼儿有兴趣自愿参加的语言教学游戏,是以培养幼儿倾听和表述能力专门设计的,具有活动和游戏的双重性质。 (一)游戏与活动的区别:

1.控制:内部;外部2.真实:假想;真实3.动机:内部自发;外部组织 (二)听说游戏与语言游戏的区别:

自娱;

有明确目标——培养倾听和表述能力,以游戏的形式组织的语言教育活动。 二、听说游戏的特点

(一)语言教育目标内隐于游戏之中

听说游戏有明确的语言教育目标,每一个听说游戏都包含着对儿童语言学习的具体要求。教师通过对听说游戏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将近阶段根据儿童语言发展水平和语言学习需要所提出的语言教育目标,内隐于听说游戏的内容和过程中,落实到儿童接受理解和尝试掌握的教育过程中去。在听说游戏中包含的语言教育目标有一定的特殊之处:具体、练习、含蓄。 1.具体:听说游戏对幼儿提出的语言学习要求非常具体,给人单一和细微之感。如平翘舌音或边鼻音的区别。

2.练习:听说游戏更多的是根据近阶段幼儿语言学习的重点来设计,让幼儿在游戏中复习巩

固已学的语言内容,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真正获得这一方面的语言运用能力。

3.含蓄:听说游戏是将教育目标贯彻在游戏活动中,让幼儿边玩边说,不知不觉地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本次教育活动的要求。

(二)游戏规则即为语言学习的重点内容

凡是听说游戏,都带有一定的游戏规则。教师在设计听说游戏时,根据具体的教育目标,选择适当的语言学习内容,并将本次活动的语言学习重点转化为一定的游戏规则,游戏的规则可能是竞赛性质的,也可能是非竞赛性质的。当儿童参与听说游戏时,他们必须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按照规则进行游戏,并在活动中锻炼听说能力。如大班“金锁银锁”游戏。 (三)活动过程中逐步扩大游戏的成分

听说游戏活动兼有游戏和活动双重性质,从活动组织形式上看,具有从活动入手,逐步扩大游戏成分的特征。由于听说游戏活动带有明确的学习任务,活动开始时,教师需要帮助儿童理解回答的内容,交代游戏的规则,并且示范游戏的玩法。然后教师带领儿童开展游戏,在儿童熟悉游戏规则,逐步掌握游戏规则后,再放手让儿童独立进行游戏应当说,听说游戏活动开始时以活动的方式进入,而最后以游戏的方式结束。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开始时体现得最为明显,而后随着儿童熟悉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减少,直到儿童完全自主地进行游戏。听说游戏存在着以下由活动逐渐向游戏过渡的三种转换“由外部控制向内部控制转换;由真实情景向假想情景转换;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换。

三、听说游戏的语言教育目标

1.帮助儿童按一定规则进行口语表达练习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子目标

(1)复习巩固发音——难发音的练习;方言干扰音的练习;声调的练习;发声用气的练习。 (2)扩展练习词汇——同类词组词的经验;不同类词搭配的经验(3)尝试运用句型 2.在听说游戏中提高儿童积极倾听的水平 (1)听懂教师的讲解,理解游戏的规则(2)听懂游戏的指令,把握游戏进程 (3)准确把握和传递有细微区别的信息,提高倾听的精确程度 3.培养儿童在语言交往中的机智性和灵活性

(1)迅速领悟游戏语言规则的能力(2)迅速调动个人已有语言经验编码的能力 (3)迅速以符合规则要求方式的表达能力 四、听说游戏活动设计与组织

一、设置游戏情景二、交待游戏规则、三、教师引导游戏、四、幼儿自主游戏 设计要点:活动过程的完整性 可操作性 规则制定的有效性 游戏的趣味性 (一)创设游戏情景,引发儿童兴趣 在听说游戏开始时,教师需要调动一些手段去设置游戏情景,目的在于向儿童展示听说游戏的氛围,引发儿童参与游戏的兴趣。一般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进行。

一是用物品创设游戏情景,二是用动作创设游戏情景,三是用语言创设游戏情景。 (二)交代游戏规则,明确游戏玩法

在创设游戏情景之后,教师接着就要向儿童交代游戏的规则,这一步骤的目的是通过教师布置任务,讲解要求,明确游戏的玩法。教师在交代游戏规则时要注意:一是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讲解;二是要讲清楚听说游戏的规则要点和游戏的开展顺序;三是教师用较慢的语速进行讲解和示范。

(三)教师指导儿童游戏 教师带领儿童开展游戏,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指导儿童游戏的过程。在这一段时间内,教师在游戏中充当重要的角色,可以主宰游戏的进程。此时,儿童可以部分地参与游戏过程,即一部分儿童参加游戏,实行轮换,可使另一部分儿童有观察熟悉的机会。也可以是

全体儿童参加游戏的一部分,待儿童熟悉游戏规则和玩法后再全部参加游戏。

(四)儿童自主游戏

通过上述三个步骤的活动,儿童已打下了良好的独自开展听说游戏的基础,因而可以在准备十分充分的情况下进入儿童自主游戏阶段。在儿童自主游戏的阶段,教师可以放手让儿童自己开展活动。此时,教师已从游戏领导者的身份退出,处于旁观的地位。

在这一阶段,应注意三点:

一是及时发现幼儿游戏中的问题,通过隐性的方式引导幼儿解决。

二是组织评议、总结,提升游戏水平。针对游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幼儿集体讨论正确的做法。

三是尽量避免和减少强行控制、禁止、批评等否定性言行,要多用赞许、鼓励、肯定等激励的指导方式。

听说游戏的重点是听和说。听就是在游戏的过程中让孩子听清楚游戏的规则,培养其倾听能力,说则是本次活动中隐藏在游戏背后的语言目标。因此,在游戏时教师千万不能忘记语言的目标,要把握好游戏听和说的度。做到心中有目标。当孩子游戏兴趣高涨的时候,教师应该适时停止游戏舒缓一下情绪,调整游戏的度。

五、听说游戏的实例分析 例1.中班 听说游戏《送南瓜》

小篮子,手中拿。我给奶奶送南瓜,奶奶乐得笑哈哈。 中班听说游戏《送南瓜》

活动目标:l.帮助幼儿区别并练习发出n、.l两个音。

2.要求幼儿听倾并理解简单的游戏规则,初步学会用礼貌用语称呼\您\与\您好\。 3.鼓励幼儿大胆参与游戏活动、感受游戏中的乐趣。

3.活动准备:1.拐杖,围裙,头巾。2.南瓜教具若干,篮子3-5个。

活动过程一、设置游戏情境。教师扮作老奶奶,头上扎着头巾,腰间系着围裙,手中拿着拐杖,面向全体幼儿,采用集体和个别练习的方式与幼儿相互问好。如:老奶奶说:\小朋友们好!\幼儿答\奶奶好!\××小朋友好!\个别幼儿答:\奶奶好!\帮助幼儿练习发准\奶奶\的字音,并会跟年长的人打招呼\您好\。接着继续以老奶奶的口吻说:\我年纪大了,做事不灵活了,我想请小朋友把种在地里的南瓜送到我家,好吗?\激发幼儿产生帮助老奶奶的愿望。

二、交代游戏的玩法及简单的规则.教师用语言交待或配以动作示范向幼儿介绍游戏的过程,要求幼儿手拿篮子,边念儿歌边走。儿歌念完后必须站在某一个幼儿的面前,然后将篮子交给他。交换位置后.游戏继续进行。听到“老奶奶来了”的声音后,幼儿应将篮子里的南瓜送给老奶奶,井大声地说:“老奶奶您好!这是您的南瓜”。

三、教师参与并引导幼儿游戏。1.教师带领幼儿学习游戏儿歌,重点帮助幼儿发准\奶奶、南瓜和篮子\等字音。2.教师装扮小朋友。边念儿歌边送南瓜,将篮子送给一位能力较强的幼儿。开展游戏2-3轮后,教师发出指令,幼儿听到指令后将南瓜送给老师。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幼儿熟悉游戏的整个过程。

四、幼儿自主游戏教师请3-5位幼儿给奶奶送南瓜,请一位幼儿扮作老奶奶。小朋友手提篮子,边念儿歌边送篮子.交换位置后坐下,游戏继续进行。轮换几个幼儿后,教师说:\奶奶来了!\扮奶奶的幼儿走上台来。小朋友们说:\老奶奶,您好!这是您的南瓜.\并将篮子中的南瓜拿到奶奶的桌前.老奶奶说\谢谢你\.然后,在篮子里再装进南瓜,另请3-5名幼儿上来,游戏重新开始.

活动延伸:教师可启发幼儿互相交换送的东西,如:辣椒、梨子、牛奶等.当送的东西变换时。儿歌也应做相应的变动.从而丰富游戏的内容,进一步进行发音练习。

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听说游戏A.2.语言游戏

二、简答题1.听说游戏的语言教育目标有哪些特殊之处? 2.为什么说听说游戏活动带有明确的学习任务?

3.听说游戏按照一定规则进行的口语练习主要包括哪几方面的目标? 4.教师在思考听说游戏的目标时,应对幼儿提出什么要求?

5.对幼儿在听说游戏中提高语言交往的机智灵活性的培养,着重可从哪几点考虑? 三、设计题。设计组织一个幼儿园的听说游戏活动,内容自选,以小组为单位完成。

第八章 幼儿园的文学活动

A幼儿园文学活动,是以文学作品为基本教育内容而设计组织的语言教育活动类型。它从一个具体的文学作品教学入手,围绕着这个作品展开一系列相关的活动,帮助幼儿理解文学作品所展示的丰富而有趣的生活,体会语言艺术的美,为幼儿提供全面的语言学习机会。 二、文学活动的特征

1.围绕文学作品教学开展活动

幼儿园文学活动突出的特征之一,是从文学作品入手,围绕作品教学开展活动。这一基本特征由两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首先,活动对象的特点决定了文学作品活动的特征。活动中幼儿学习的内容是具体的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是语言艺术的结晶体,它有丰富的语言信息。文学活动中幼儿所面临的活动对象有着形象生动、信息丰富的特点,而幼儿在活动中与活动对象交互作用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理解文学作品。其次,活动主体的特点也影响了文学活动的这一特征。幼儿需要有中介方式将书面信息转化为口头语言信息,需要通过聆听、诵读、阅读图画,观看动画等方式接受理解文学作品所传递出的信息。

幼儿园常用的文学作品有:

儿童诗歌:在语言形式上分行分节,有明显的韵律,并采用一定的语言表现手法来抒发感情,是便于幼儿吟唱的诗歌体文学作品。

童话:是一种带有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通过夸张、象征、拟人的语言表现方式去塑造形象,表现生活,借幻想创作出并不存在于现实生活却又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

生活故事:取材于社会现实生活,以叙述事件为主反映幼儿熟悉或需要了解的生活内容,向幼儿讲述经过提炼概括或虚构的“真人真事”。

幼儿散文:是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供幼儿学习的叙事、记人、状物或写景的文学作品。

围绕文学作品教学开展活动,就应该注重每一类作品的特点,从每一个具体的文学作品出发,去引导幼儿学习、理解这个作品。

2.整合相关的学习内容

幼儿园的文学活动从文学作品教学出发,常常整合与其相关的其他学科内容的活动,使得幼儿有更多的机会认识某一个文学作品中表现的社会生活内容,促进他们对作品的感知理解。

幼儿学习文学作品有三个层次,首先是聆听或阅读、理解文学作品中由具体的语言符号及其所代表的各个概念;其次是透过语言和概念去认识文学作品所表现的一定社会生活内容,实际上是借助语言文学作品来认识周围的世界;第三幼儿在学习各种语言符号和概念,认识文学作品所展示的生活的同时,还可以感受到艺术结构语言符号的不同方式。

要真正帮助幼儿顺利通过上述三个层次的学习,把握文学作品深厚的内涵,仅仅向 幼儿讲述故事诗歌等作品是不够的,有必要在幼儿接受一个具体作品的内容后,进一步开展与

这一作品内容相关的活动。

文学作品本身是社会知识、认知知识和语言知识的结合物,任何一个文学作品的学习,都对幼儿这三方面的知识提出一定的挑战。在设计组织文学活动时,根据具体的文学作品整合相关学习内容,就为幼儿提供了在这三方面协调扩充经验的机会,帮助幼儿完成整个语言学习的调整。

3.提供多种与文学作品相互作用的途径

儿童的发展是他们自己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而建构起来的,并且需要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儿童的语言发展也是通过个体与外界环境中各种语言和非语言信息交互作用逐步实现的。用活动的形式来组织幼儿文学作品教学过程,意味着幼儿可以在动手、动嘴、动眼、动耳、动脑等各种途径学习中获得亲身经验。

二、文学活动的语言教育目标

1.向儿童展示成熟的语言,提高儿童对语言多样性的认识

故事、诗歌或其他的儿童语言文学作品,为学习说话的幼儿提供了成熟的语言样本,这些样本可以让幼儿模仿、记忆并创造性地运用到生活的其他场合里去。(1)倾听各种语言句式。(2)倾听形象化的语言。(3)倾听不同风格特色的语言。

2.扩展幼儿词汇量,培养他们自觉获取语言材料的能力

儿童学习的文学作品,是由各种词汇组合起来的语言艺术作品,学习文学作品,是扩展儿童词汇,帮助儿童掌握语言内容的重要途径。(1)在上下文中理解和学习新词。已有的研究证明,儿童在上下文中学习的新词比较容易记住,而单独教的词比较容易遗忘。(2)通过专门介绍概念的书籍来学习归类的词汇。(3)在语言文学活动中掌握和运用新词。对于某些词意比较复杂,并且有一定抽象意义的新词,通过动作和活动表现出词意,效果好于使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教学方式,因而有利于儿童的理解和记忆。

3.培养幼儿善于倾听的技能 在儿童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学习做一个乐于听并善于听的人,是儿童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重要方面。语言文学作品的教学是与儿童的“听”紧密联系在一起的。(1)培养有意识倾听的能力;(2)培养评析性倾听的能力;(3)培养欣赏性的倾听能力

4.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提高幼儿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儿童的语言是在与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创造性地学习语言的。(1)激励儿童的语言游戏。儿童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正是从积极地投入语言有些开始的。(2)帮助儿童在不同语境中创造性地运用语言。(3)提高儿童的“语言结构敏感性”。这种敏感性是对语言本身的反应,而不是对语言传递信息的反应。这种敏感性,是他们日后学习读和写的基础,文学作品是写作技术的结晶,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儿童去注意感知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

三、文学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基本结构 (一)学习文学作品

以文学作品作为学习内容的文学活动,首先要将作品传授给儿童,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组织教学。在作品教学时,应注意将重点放在儿童的理解方面,这决定了他们是否能排除学习上的认知、语言和社会知识障碍,也决定了他们能否更好地进入后面的学习活动。 (二)理解体验作品

在教授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教师还有必要进一步组织与作品内容认识有关的活动,帮助儿童深入理解、体验作品内涵,尤其要让儿童切身地感受作品所展示的情感心理和精神世界。

(三)迁移作品经验

文学作品向儿童展示的是建立在儿童生活经验基础上的间接经验,这种间接经验既使儿童感到熟悉,又让他们觉得新奇有趣。但是仅仅让学习停留在理解上是不够的,还需要进一步组织与作品重点内容有关的活动,帮助儿童将文学作品内容整合地纳入自己的经验范

畴,使得他们的直接经验与文学作品的间接经验实现双向的迁移。迁移作品经验的活动往往是围绕作品重点内容开展的可操作的、或具有游戏性质的活动。

(四)创造性想象和语言表达

这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创设机会,让儿童扩展自己的想象,并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想象。这一步的活动仍然立足于原有已学的文学作品内容进行。教师可以让儿童续编童话故事、表演故事,可以让儿童仿编诗歌散文,也可以让儿童围绕所学文学作品内容想象讲述。

四、幼儿园诗歌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教师的准备工作:一是分析诗歌,包括主题、情感、重音、韵律等;二是背诵诗歌,并做到熟练地朗诵。

(一)导入: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引起幼儿学习诗歌的兴趣,为幼儿接下来的学习、理解作品做铺垫。有图片导入、谜语导入、提问导入、音乐导入。

(二)教师示范朗诵 普通话要标准,发音清楚。有感情、有节奏、有语气语调的变化;有表情和动作来渲染气氛。

(三)帮助幼儿理解诗歌、1.可以通过教学挂图等图片资料来帮助幼儿理解诗歌; 2.通过三个层次的提问帮助幼儿理解诗歌

描述性问题:帮助幼儿对文学作品有大致的了解;

思考性问题:通过对文学作品具体情节、主题、人物性格的提问,帮助幼儿多角度理解文学作品。

假设性问题: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迁移经营部,将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相结合。 3.通过理解诗歌中难懂的字词句来理解诗歌 4.理解诗歌的情绪情感 5.理解诗歌的表现形式

常用形式有重复、比喻、象征、拟人、夸张等,使得作品的语言更加丰富和生动。让幼儿感受“这样说是什么意思”

(四)幼儿学习朗诵诗歌

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领悟。可通过师大声,幼小声诵读,集体、小组、个人诵读,分角色朗诵和对答式朗诵等方式学习朗诵诗歌。

(五)围绕诗歌开展相关活动

1.诗歌表演游戏2.配乐朗诵3.绘画4.诗歌仿编

诗歌和散文的仿编,即儿童在欣赏诗歌与散文、理解其内容及构成的基础上,仿照某一首诗歌或某一篇散文的框架,调动个人经验进行扩展想象,编出自己的诗歌或散文段落。这种活动形式往往是在围绕诗歌或散文的教学活动基础上进行的,并且在整个网络活动中处于最后一个层次。它对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及创造性地学习诗歌、散文很有益处。

(1)准备:一是对所依照的诗歌或散文要熟悉理解,对要仿编的作品内容、形式有所认识;二是要有这方面的知识经验;三是要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讨论与示范:仿编活动开始时,教师可组织幼儿对将要仿编的作品做简单的讨论,引导幼儿注意仿编的关键问题。

(3)幼儿想象与仿编:教师示范之后,开始让幼儿进行想象与仿编。为了帮助幼儿熟练掌握思路,教师可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具,让幼儿借助于某一图片或实物来仿编。

(4)串连与总结

在幼儿分别编出自己的诗歌或散文段落后,教师可引导幼儿将原来的诗歌、散文附属一遍,然后将幼儿仿编的段落加上去。有的诗歌或散文原文有总结句,那么就仍以总结句来结束全文。小班换词,中班换系列词,大班可以换画面

五、幼儿园故事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一)分析和熟悉故事 第一,分析故事的主题,掌握故事的情节、结构。故事主题是指故事讲的是什么,表扬什么,批评什么。故事情节要求生动有趣。故事结构指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第二,找出故事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指最能表现故事的段落和词句。 第三,确定幼儿应该重点理解或掌握的词句。 (二)教师讲述故事的要求与技巧

第一,用普通话讲述故事,正确表达故事内容。

第二,用语调、动作、表情等渲染气氛,将故事讲得生动而富有感情。 1.语调、声音的高低

(1)为故事中的角色进行音色定位

一般来说,音色可分为:男童、女童;男成、女成;男老、女老。 情绪:喜怒哀乐、性格:活泼、内向、自信、自卑、骄傲等。 (2)音量的调节与语速的控制。叙述:中速。对白掌握适度。 (3)拟声词的运用。“喔喔喔”“咯咯咯”“叽叽叽”“吱吱” 2.表情、动作

表情要真实自然。如高兴——微笑;情况紧急——脸部表情严肃紧张。 讲究口头语言表达艺术,让幼儿“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三)幼儿故事活动教学步骤 1.倾听故事

(1)成人口述作品内容(2)利用图书或图片(3)录音、录像和情境表演 2.理解故事

(1)提问法:提问的方式主要有帮助幼儿记忆的提问;针对细节的提问;针对情感识别与匹配的提问;针对故事作品的主题或情节的提问;针对作品中文学语言的提问;针对作品整体结构形式的提问;针对生活原型与作品形象进行比较的提问。

(2)图示法:采用简笔画的方式,用线条、形状或形象,简单明了地反映故事内容和情节 3.围绕故事开展相关活动

(1)复述和朗诵、(2)表演

B故事表演游戏是文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活动形式,目的在于帮助儿童通过对话、动作、表情再现文学作品,理解体验作品的内容。

它可以用来帮助幼儿理解和体验具体的文学作品;可以用来帮助幼儿迁移作品经验,完成文学作品提供的间接经验与自己的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过程。 它可分为三种类型:

A.整体表演型

要求儿童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按照故事的情节发展连贯地表演动作,表演的成分比较多。

B.分段表演型

是将整个故事情节切成若干段落,讲一段故事,进行一段表演。这种类型的表演游戏可由多人扮演同一角色。

C.角色活动型

这种类型更多地兼有表演游戏与角色游戏的双重特点。在表演的场景方面,角色活动型的场景是根据文学作品提供的人物情节与场景设置的,但又有角色游戏角落的特点。

(3)创编

C编构故事:是尝试运用语言来编出符合结构规则的故事。它是语言网络活动结构中的一个层次活动,建立在理解故事、积累相关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它是一种对幼儿具有积极意

义的创造性活动。对欣赏作品内容进行编构和仿编。

编构活动包括扩编和续编等形式。 扩编是通过想象和联想,对原作品的某些部分进行扩充,在有组织的活动中成人通常是通过提问来激发儿童的想象和联想的。

续编是让儿童根据故事的开头和发展编出结尾或是情节高潮部分。 小班编构的重点是故事的结局;中班编构的重点是故事的高潮部分;大班则是完整的故事。

仿编活动是儿童在文学欣赏、理解文学作品内容及构成的基础上的一种创造性学习活动,要求儿童仿造某一篇作品的框架或某一个段落,调动自己个人经验进行扩展联想,编出自己的文学作品或段落。这种想象往往是在文学欣赏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对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及创造性地学习文学作品大有裨益。 思考题:一、名词解释

1.幼儿园文学活动A 2.故事表演游戏B 3.编构故事C 二、简答题1.简答幼儿学习文学作品的三个层次。

2.简答故事表演游戏的几种类型。3.幼儿编构故事活动组织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三、论述题 阐述幼儿园文学活动的4个层次。

第九章幼 儿园的早期阅读活动

一、早期阅读活动的定义

A幼儿园的早期阅读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幼儿学习书面语言的教育活动。这种早期阅读活动,向幼儿提供集体学习的环境,帮助幼儿接触书面语言,发展他们学习书面语言的行为,培养他们对书面语言的敏感性,为进入学龄期的正式书面语言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儿童早期阅读能力的发展

最近十几年有关幼儿读写发展的研究发现,幼儿在早期获得口头语言的同时,便萌生对书面语言的兴趣和敏感性,开始观察体验有关书面语言的读写经验,从而逐步尝试探索周围环境中的书面语言。幼儿早期读写能力逐渐发展的现象,也被研究者称之为“B读写萌发”。 1.早期识字行为的发展

(1)萌发阶段:此时儿童能够有兴趣地捧着书看,注意环境中的文字,会给书中的图画命名,能够改编书中熟悉的故事内容,能够辨认自己的名字,开始辨认某些字,喜爱重复的儿歌和童谣。

(2)初期阶段:开始了解文字是有意义的,改编故事时注意原作者的文字,愿意念书给别人听,能够在各种情况下辨认熟悉的字。

(3)流畅阶段:能够自动处理文字的细节,能够独立阅读各种文字的形式 研究者发现,儿童的阅读行为发展主要属于萌发阶段和初期阶段,他们以自己的独特方式探索文字,逐渐扩展他们处理多种文字材料的能力。 2.早期图书阅读行为的发展

在儿童早期阅读能力发展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图书阅读行为。图书是儿童阅读发展的重要媒介,有关的研究表明,阅读能力强的儿童常来自语言丰富的环境,早期的图书阅读能够带领儿童超越他们原有的语言形态。

台湾学者杨怡婷参照对汉语儿童图书阅读行为发展进行了同种研究,将汉语儿童图书阅读行为分列3个阶段:

第一阶段:看图画,未形成故事;第二阶段:看图书,形成故事;第三阶段:试着看文字。 3.早期书写行为的发展

书写策略形成过程:儿童首先了解书面语言是有意义的;然后认识写字是一再重复使用少数几个笔画;进而发现这些笔画有许多变化;经过探索儿童进一步认识形成字的笔画只能有限度地变化;最后发现写字有次序和方位的规则。

三、早期阅读活动对儿童阅读能力发展的价值

1.扩大生活、学习范围;一方面,早期阅读使得儿童交流的范围从面对面的口语交流扩大到通过图画、文字符号实现读者和作者的间接交流;另一方面,早期阅读使儿童可以突破现实的限制,走向想象的世界。

2.建立初步的“读写”自信心 幼儿通常以玩读写游戏开始他们的早期阅读活动,如乱涂画,假装读写等,他们可以看想看的图书、写自己想写的字、编自己想编的故事。这些读写游戏不仅可以帮助幼儿建立初步的“读”和“写”的信心,而且还有助于幼儿进行读写活动的思考和尝试,会滋长幼儿学习读写的欲望,使他们在正式学习书面语言时不会产生畏惧感、失去自信心。

3.了解书面语言的特点和功能,为正式的阅读作准备 经过早期阅读培养的幼儿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早期阅读与幼儿后来的读写水平有很高的相关关系。在早期阅读过程中,幼儿逐步了解书面语言的特点,增长有关书面语言的知识,懂得“读”和“写”的初步规则。这就为幼儿以后在学校的正式读写打好了基础。

4.提高幼儿自我调试能力 早期阅读提出了培养幼儿内部调整能力、提高阅读水平的问题,并且强调了早期培养幼儿自我调适阅读技能的重要性。实践也已证实,幼儿可以在早期阅读中建立起一种自我纠正、自我调适的阅读技巧。

5.享受分享阅读的乐趣 早期阅读活动向幼儿提供了集体学习阅读行为的环境。在这一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帮助幼儿获得最佳的早期阅读效果;幼儿在集体环境中学习阅读,可以与同伴一起分享早期学习阅读的快乐,从而提高他们参与阅读的积极性;教师还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幼儿阅读的特别需要,这样可以提供恰当的帮助。

四、早期阅读活动的特点 1.创设丰富的阅读环境

早期阅读活动重在为幼儿提供阅读经验,因而需要向幼儿提供含有较多阅读信息的教育环境。教师可利用一切机会、场所,让幼儿感受书面语言,潜移默化地接受有关书面语言的知识。

2.提供具有表意性质的阅读材料

幼儿认识的特点决定了早期阅读活动必须为幼儿提供有具体意义的、形象的、生动的阅读内容。书面语言能够即刻引起他们接通口头语言以及表征意义的联想,有利于幼儿逐渐认识到书面语言的表意性质。 3.提倡整合的阅读活动

提倡整合的阅读活动,是将书面语言学习与其他方面的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可从3种角度整合: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语言和其他学习内容;静态学习与动态学习方式。 4.具有鲜明的文化和语言背景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书面语言尤其如此。通过书面语言的学习更好地认识祖国文化,也通过祖国文化信息的渗透更好地增长幼儿对书面语言的认识,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文化和语言信息可互为作用,产生相得益彰的教育效果。

五、早期阅读活动的语言教育目标 1.提高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兴趣 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我们有必要帮助幼儿萌发出对接受书面语言的最初步的、同时也是最根本的情感倾向。在学前阶段培养幼儿学习书面语言的兴趣,着重要帮助幼儿获得两种基本的阅读态度:

(1)热爱书籍,建立自觉阅读图书的良好习惯。书籍是书面语言的实际载体,也是人类知识的宝库。从小培养幼儿对书籍的热爱,可以有效地发展他们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教师的帮助,幼儿还可以进一步学会爱护图书,建立起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自觉的阅读倾向。 (2)乐意观察各种符号,对文字有好奇感和探索愿望。

幼儿对生活中各种含有一定具体意思的符号均会表现出极大的好奇感,适当的引导可激发幼儿探索文字的兴趣,从而帮助他们建立乐意学习文字的态度,这将极大地有利于他们成长为自觉学习掌握文字书面语的人。 2.建立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对应关系 在早期阅读活动中,幼儿可以得到这几方面的认识:一是书面语与口语都可以储存信息,但书面语具有可视的特点;二是两者都可用来表达思想,书面语具有文字反映的特点;三是两者都是交际工具,但方式不同。有了这样的认识,幼儿可以获得理解书面语和口语的对应关系,同时认识书面语学习的重要性。

在阅读中建立口语与书面语言对应关系,实际上包含了认知加工过程的两个方面具体技能。(1)对语音的敏感性。(2)对语法的敏感性。 3.书面语言的视觉感知辨别能力

(1)对汉字特征的敏感性。(2)对汉字构成规律的敏感性。 4.成为流畅阅读者的策略预备能力 要成为一个流畅的阅读者,需要各方面的准备,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整合阅读内容的阅读策略准备,这是学前阶段儿童需要学习的,也是他们自主阅读能力的组成部分。 (1)反思的策略预备技能。

看图书的过程中对故事的种种思考,看完后对阅读的反思过程,有利于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2)预期的策略预备技能。

积累了相当的听读故事经验后,对类似内容进行推测。 (3)质疑的策略预备技能。

听完或看完图书后,针对故事内容会问为什么?养成思考的习惯。 (4)假设的策略预备技能。

看完图书后,可以让幼儿假设,做想象思考。

六、早期阅读活动的内容

幼儿园早期阅读的意义在于萌生对书面语的兴趣和敏感性,获得观察、体验有关书面语的读写经验,从而逐步尝试探索周围环境的书面语。因此,早期阅读的关键在于,为儿童提供自由自在的、可爱有趣的、丰富多元的阅读环境和条件,让他们饶有兴趣地接触图书和文字,逐渐形成对文字的兴趣和阅读的动机,学习阅读的技能;同时通过教师和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建立共同阅读的互动关系,使幼儿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1.前图书阅读经验

幼儿要学会看图书,至少要学习若干具体的行为经验。 (1)翻阅图书的经验 (2)读懂图书内容的经验

(3)理解图书画面、文字与口语有对应关系的经验 (4)图书制作的经验 2.前识字经验

(1)知道文字有具体的意义,可以念出声来,可以把文字、口语与概念对应起来 (2)理解文字功能的经验 (3)粗晓文字来源的经验

(4)知道文字是一种符号并与其他符号系统可转换的经验

(5)知道文字和语言的多样性经验 (6)了解识字规律的经验 3.前书写经验

(1)认识汉字的独特书写风格 (2)知道汉字的基本间架结构

(3)了解书写的最初步规则,学习按照规则写字,尝试用有趣的方式练习基本笔画 (4)知道书写汉字的工具,知道使用铅笔、钢笔、圆珠笔、毛笔书写时的不同要求 (5)学会用正确的书写姿势写字,包括坐姿、握笔姿势 七、早期阅读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儿童自己阅读 在阅读活动开始时,教师首先创设让幼儿自己阅读的机会。这一步骤将阅读活动学习的书面语言展现在幼儿面前,让幼儿自由地“接近”本次活动的学习内容,观察自己的认识对象,获得有关的信息。

当然,为幼儿提供自己阅读的机会,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手不闻不问。恰恰相反,在幼儿自己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巧妙而实在地起到引导作用。 (二)师生共同阅读 教师与幼儿一起阅读,实际上是在幼儿自己观察认识接触到的书面语言信息的基础上,由教师带领幼儿来进一步学习理解这些书面语言信息。 在这一活动环节中,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设想,将要求幼儿掌握的书面语言信息贯穿到阅读的过程中去。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幼儿明确此次早期阅读内容,并正确地掌握书面语的信息。教师可将自己的指导作用放在“一起阅读”之中,不是告诉幼儿,你们应该学习什么,而是与幼儿一起去学习这些要学的内容。 (三)围绕阅读重点开展活动

每次阅读活动均有一定的重点,事先教师应当做到心中有数,并能有计划地在活动中贯彻落实。经过上一步骤“教师与幼儿共同阅读”的活动后,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围绕阅读重点开展活动,着重帮助幼儿深入地掌握学习内容和正确的学习方式。

(四)归纳阅读内容

归纳阅读内容是总结性的活动环节,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幼儿巩固、消化所学的内容,是整个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归纳阅读内容的组织方式亦有多种,其一是用竞赛性质的活动方式帮助幼儿巩固所学内容。其二,教师亦可通过表演的方式来组织归纳阅读内容。此外,教师亦可用游戏的形式组织归纳阅读内容环节的活动。

总之,归纳阅读内容的方式各种各样,教师可以创造性地设计和组织这一环节的活动。只要有利于幼儿巩固掌握阅读内容,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书面语言观点,各种活动形式都可以在活动中尝试运用。

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幼儿园的早期阅读活动 2.读写萌发 二、简答题

1.早期阅读活动的作用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2.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应具备哪几个条件?

3. 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的教育目标包括了哪些方面?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i3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