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最终

更新时间:2024-04-21 11:4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相对于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作的个别理论判断和具体结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遍的、根本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 2、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这种统一不是抽象的、先验的,而是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的。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就是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另一方面是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存在和思维或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才能在实践中认识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4、 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及理论意义

物质范畴: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即客观实在性。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范畴则是对一切客观存在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理论意义:

(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唯物主义的缺陷。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5、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一方面,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实在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

另一方面,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6.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活动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活动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7.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2)联系具有普遍性。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交互作用中,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东西。

(3)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4)联系具有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产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定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5)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历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8.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原因与结果。这是揭示事物引起与被引起关系的一对范畴。 (2)现象与本质。这是揭示事物的外在联系和内在联系的一对范畴。 (3)内容和形式。这是从构成要素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反映事物的一对范畴。 (4)必然性和偶然性。这是揭示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5)现实性与可能性。这是反映事物过去、现在和将来关系的一对范畴。 9.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0.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2)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但在不同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

(4)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5)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1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下,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质量互变的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12.辩证否定观: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生产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即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唯物辩证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

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

(2) 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法包括客观辩证

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 (3) 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唯物

辩证法是其核心内容,无论数对自然、社会、思想三大领域的矛盾运动规律的宏观把握,还是对实际工作中错综复杂的矛盾的细微分析,唯物辩证法都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4) 矛盾分析是根本的认识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

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5)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在科学思维方法的共同性,辩证思维方法和现代科学方

法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辩证思维方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着方法论的共同性。

14.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的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最后,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人们要正确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 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2) 时间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3)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5.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时间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的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

第二,时间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时间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通过时间获得某种知识,不是“猎奇”,也不是某种“雅兴”,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为认识而认识,其最终目的还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某种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第四,时间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服务于实践,随实践发展,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实践是认识事物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其真理性的标准,实践决定认识。 16.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 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

师姐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2) 从认识到实践: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阶段,即精神到物质的

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3)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认识是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

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认识辩证运动发展的基本过程,表明认识是一个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1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关系:

感性认识:用具体的、生动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内容,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理性认识: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性质虽然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的辩证关系可以概括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18.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相互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无限性。它有两个方面含义:

第一,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

限。否则就不称其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第二,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进

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真理相对性: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它具有两个方面含义:

第一,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第二,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相互关系: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 一方面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

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4) 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1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第一,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

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第二,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

实性的特点。

第三,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逻辑证明

必须服从实践检验的最后结果,只有通过世纪的检验才能最终证明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

第四,已被实践证明为正确的理论,对于人们的新的认识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

用,但并不能把它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它的正确性和适用范围最终都依赖于实践。

20.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首先,价值及其评价标准必须以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为前提。

其次,改造自然界以满足需要,就必须尊重和服从其中的客观规律,认识和把握关于自然界的真理,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所以,实践作为人类有目的的物质活动,一方面要求人们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和规律去认识世界,并通过这样的认识去把握真理,另一方面又要求按照人类自身的需要和目的去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1.价值评价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首先,价值评价是推动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

其次,价值评价要求实践活动必须努力消除盲目性和随意性,必须服从于实践目标的实现;

最后,价值评价是实践活动发展的导向因素,引导实践活动朝着更充分、更全面、可持续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方向发展。 (2)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归根结底是以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彻底解放为标准的。

我国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是全国各民族人们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

22.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关系

(1)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只有转化为工人阶级及其党政实际工作中的思想路线,才能在现实活动中得以实现,并进一步得到证实、丰富和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本质的根本要求。

2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是对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的现实世界的反映;

3)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4)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早或迟地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

5)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24.社会意识的独立性

社会意识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完全同步性和补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想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2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这一规律:

从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两个方面。

从过程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不相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想对稳定。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形态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必然规律。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的规律。 当代中国,深入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 26.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根本动力,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在社会发展中各具不同的重要作用。

(2)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社会存在和发展。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27.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1)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根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

(2)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3)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人们的历史选择包含三层意思: 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主体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28.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1)马克思对科学技术的伟大历史作用作过精辟而形象的概括,认为科学是“历史的有力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2)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有不同程度地引起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把人们带入了信息时代。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29.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1)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表现为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的对立。

(2)英雄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杀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

(3)唯物史观强调了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要求人们从一定的社会关系包括阶级关系中去认识和把握一定群体和个人的本质及作用。在一定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上或者不同的社会关系中,具有不同社会属性的个人或群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30.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观点之一。

(1)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在创造历史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广大的劳动群众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造着社会关系。

31.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1)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2)商品是劳动产品,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又分别反映劳动的不同属性,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32.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1)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

1)这一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上下波动。价值规律贯穿于商品经济的全部过程,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2)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3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以及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为从物与物的关系背后揭示人与人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三,马克思主义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对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34.劳动力成为商品

(1)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人的劳动是任何社会进行生产都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基本要素,没有劳动力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2)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当做自的己的商品来支配; 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

动力所必须的物质条件。

35.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1)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 (2)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价值增殖过程,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有不同作用。

(3)剩余价值生产有两个基本方法,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4)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就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源泉就是剩余价值。 (5)资本作为一种自行增殖的价值,必须不断地、周而复始地循环,才能不断地带来剩余价值。

(6)马克思在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过程,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特殊规律的同时,也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 36.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1)资本家提高工人的剥削程度,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增加生产主要靠增加劳动力来实现,因此延长工作日就成为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

2)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总之,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37.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流通过程中,首先详尽地分析了个别资本的运动,即资本的循环和周转过程,揭示了资本循环周转规律。

资本的循环:资本循环时候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与此相联系的是资本依次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 第一阶段,购买阶段,执行货币资本职能。 第二阶段,生产阶段,执行生产资本职能。 第三阶段,售卖阶段,执行商品资本职能。

资本的周转:资本是在运动中增殖的,资本必须不断地、周而复始地循环,才能不断地带来剩余价值。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有许多,关键有两个: 第一,资本周转的时间。第二,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38.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及其本质: 民主制度:

(1)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而发展起来的。

(2)提出了符合自身利益和要求的“主权在民”、“天赋人权”、“分权制衡”、“社会契约论”、“自由、平等、博爱”等政治思想。

(3)在不危及资本主义国家安全和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给予民众一定的选举、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迁徙等权利和自由。

本质: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的,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

3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及作用。 主要形式:

1.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2.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3.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4.宏观调节。

5.微观规制。主要有三种类型:

(1)反托拉斯法(2)公共事业规制(3)社会经济规制 作用: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 3.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 4.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及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40.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过程。 积极影响:

(1) 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

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

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 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3) 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

济的发展。

(4) 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消极影响:

(1)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2) 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3) 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

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4)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的依赖越来越强,而

有效的全球化性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难以避免。

41.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其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就是指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新变化。 表现: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社会阶层和阶段结构的变化 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政治制度的变化 原因:

(1) 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根本推动力

量。

(2) 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是推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

重要力量。

(3)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当代资本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4) 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发

挥了重要作用。

实质: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42.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替代的历史必然性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看,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论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经济危机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方式取而代之,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2)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4)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43.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深刻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深入阐发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并在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1)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2)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按劳

分配原则。

(3)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4)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必须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

(5)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6)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高度发展,最终实现向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 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一方面,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理论与实践的基本准则,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指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本质规定,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

另一方面,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揭示了未来社会的发展过程、发展方向和一般特征,但它是一种科学预测和对社会发展趋势的分析,在实践中不能僵化地教条式地对待它。

44.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和探索的曲折性 (1)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不同国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2)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第一,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第二,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

第三,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3)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原因(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

第一,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第三,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4)社会主义在自我完善和发展中不断前进: 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曲折性。

社会主义在曲折中持续前进,则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扭转的历史趋势。

社会主义改革根源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重大的历史课题。

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充分说明,社会主义的发展虽然会经历曲折,但是其不断前进的历史趋势是不会改变的,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将释放出极大的活力和创造力,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45.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能否正确预见未来的基本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 (1)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2)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的过程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3)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46.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

47.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这是由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1)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

(2)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共产主义理想一定会实现,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

(3)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实现共产主义,是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工人阶级的解放与全人类的解放是完全一致的。

48.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但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很长的甚至是充满曲折的历史过程。

(1)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实现共产主义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首先将取决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取决于这些国家所经历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2)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共产主义只有在全世界范围内才能实现,也就是说,实现共产主义不仅有赖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也有赖于现存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以及转变后向共产主义的发展。

(3)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 “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

(2)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共产主义理想一定会实现,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

(3)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实现共产主义,是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工人阶级的解放与全人类的解放是完全一致的。

48.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但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很长的甚至是充满曲折的历史过程。

(1)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实现共产主义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首先将取决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取决于这些国家所经历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2)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共产主义只有在全世界范围内才能实现,也就是说,实现共产主义不仅有赖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也有赖于现存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以及转变后向共产主义的发展。

(3)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 “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hx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