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浅析新闻娱乐化的内涵

更新时间:2023-05-29 07:0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新闻性问题

浅析新闻娱乐化的内涵

● 陆旭燕

新闻娱乐化是传媒学界探讨的热点问题。总体来说,学界对新闻娱乐化褒贬参半。笔者认为,对新闻娱乐化的探讨,应从新闻娱乐化的内涵开始。

最早对新闻娱乐化进行定义的是复旦大学的李良荣教授。2000年10月,在《娱乐化 本土化——美国新闻传媒的两大潮流》一文中,李良荣教授认为“新闻的娱乐化主要指犯罪新闻、名人的风流轶事、两性纠葛”。①这个含义与当时美国“用来形容传媒提供没有实质的家长里短的消息”②的“娱乐信息”的含义接近。

目前,学界引用的最多的是林晖博士2001年2月在《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一文中对新闻娱乐化的定义:“综合媒介新闻娱乐化的现象来看,就内容和形式可分为二部分:一方面,娱乐化最突出的表现是软新闻的潮流。即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 娱乐化的另一个结果就是媒介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尽力使硬新闻软化。在内容上,新闻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 在表现技巧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硬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③

比较李良荣和林晖对新闻娱乐化的定义,我们可以发现林晖的定义更丰富。李良荣的定义聚焦新闻的内容,林晖从新闻界的现状出发,不仅从内容上区分了软新闻和硬新闻,还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分析了硬新闻的软化。

有关硬新闻和软新闻的主要观点

硬新闻与软新闻相对。了解硬新闻和软新闻的区别,对我们理解新闻娱乐化的内涵大有帮助。

国内流传较广的是1993年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学大词典》中的定义。“硬新闻:源于西方新闻学的一个名词,指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受众阅读或视听这类新闻时,只能产生延缓报酬效应,所以称这类新闻为‘硬新闻’。软新闻:源于西方新闻学的一个名词,指那些人情味较浓、写得轻松活泼、易于引起受众感观刺激和阅读视听兴趣、能产生即时报酬效应的新闻。社会新闻大致属于这类新闻 ”④这种定义强调的是新闻的题材和报道内容,因为题材和内容的不同而使受众获得不同的感受。报酬效应的延缓或及时与新闻内容和受众的贴近性有很大的关系,写作时突出新闻的人情味和采用轻松活泼的口吻是增强受众贴近性的有效方式。

1993年美国版新闻教科书《印刷媒体的报道》中则着重从新闻的时效性和重要性上对新闻的软和硬进行了区分。硬新闻“报道即时发生的事件”,时效性要求很高,一般是严肃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新闻;软新闻强调趣味性,一般为文化、社会、体育新闻等。 澳大利亚的新闻教材《Reporting and Writing in Australia》中主要是从写作手法上进行区分,认为倒金字塔结构是硬新闻的写作标志。倒金字塔结构头重脚轻地组织、安排材料,把新闻的高潮或结论放在最前面,然后按事实重要性递减的顺序来安排,借以突出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主要用于“纯新闻”,即不加解释分析,不以文采、趣味取胜的直截了当地报道新闻事实。软新闻则为了吸引受众的注意,往往在叙述过程中添加趣味因素,以故事化的方式进行表达,尤其是导语追求引人入胜。

新闻性问题

划分软新闻和硬新闻的主要维度

笔者认为,硬新闻和软新闻首先应从内容的重要性上进行区分。硬新闻关注的是较为宏观的整个社会层面的国计民生,且报道语言简洁明了,迅速及时,如严肃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但硬新闻的严肃性仅仅依靠内容还无法保证,一个重大事件同样可以写成软新闻。“人情味”和“贴近性”是软新闻的特征,因此,硬新闻采用了软化的写作手法,就成了软新闻的一份子。

软新闻的出现,最早是记者针对一些时效性不强的新闻采用了软化的手法,用有趣和人情味弥补时效性的不足。现在出现较多的是关注普通人的家长里短的社会新闻,也就是民生新闻。“人情味”、“贴近性”、“趣味性”、“吸引性”是软新闻的典型特征,因此新闻的软化也被称为“娱乐化”。软新闻的风靡不仅是市场经济因素的推动(软新闻的收听率、阅读率高于硬新闻,能够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原因是它体现了新闻媒介的平民化视角。这一观念的变化带来的是新闻撰写和播报方式的转变:新闻的写作“强调故事性、情节性”,播报方式也开始由“播新闻”转为“说新闻”。受众们发现新闻变得好看了,与自己的生活越走越近了。

对新闻娱乐化(软化)内涵的探讨

对新闻软化的批判声也紧随其后,认为新闻的软化丢掉了新闻客观中立的立场,夸大了大众媒介的娱乐功能,“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娱乐追求的是一种纯粹的心理愉悦,受众会在娱乐化的环境里逐渐对社会现实麻木,从而丧失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能力。但笔者认为,新闻的软化和姿态的放低是自身发展的必然,新闻的软化和娱乐化并不意味着新闻价值取向的必然降低和缺失。

首先,大众传播活动的意义建构不是传播者一方就能够完成的。传播活动始于传播者,终于受众,传播者想要传达的意义在受众正确接受的那一刻才算真正完成。因此如今的大众传媒都密切关注受众的需求和喜好,根据受众的偏好生产媒体内容。新闻的娱乐化作为一种手段,也是受众本位的一种体现,因为严肃地播报新闻已经不再符合大众的胃口,它的传播效果因为得不到受众的接受而大大降低。新闻的软化和娱乐化是新闻发展的必然,否则只会被受众抛弃。

但是,新闻的软化和娱乐化并不意味着新闻意义的完全丧失。将传统的严肃新闻软化和将观察的视角放到平民的身上是一种手段,手段的合理使用不仅不会损伤内在的质,还会增加新闻的可读性和接受度。以“娱乐”定位的湖南卫视因为2005年《超级女声》的举办而名声大震。早几年前学术界就不仅关注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和《玫瑰之约》,还有风格独特的《晚间新闻》。江苏教育电视台的周云龙说喜欢收看《晚间新闻》,是因为“他没有拒人于千里之外的严肃、高调,没有鸡毛蒜皮之类的浅薄无聊。它说得轻松,播得俏皮,节目里常常有一些再现的情节、演绎的成分,让人看了为之会心一笑。”⑤“没有拒人于千里之外的严肃、高调”是新闻的软化,“没有鸡毛蒜皮之类的浅薄无聊”是对娱乐化的适度拿捏。这个“度”,就是新闻的价值取向所在,新闻必须能为受众提供一种意义,或提供信息以供决策,或引发受众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或对受众的日常生活有所帮助。

当然,仅仅追求高的试听率或阅读率,突出新闻事件的煽情性、刺激性,或者描写家长里短的鸡毛蒜皮,这是娱乐化的顶级——低俗化。

结 论

新闻性问题

总之,笔者认为,首先根据内容和写作手法将新闻分为硬新闻和软新闻;软新闻都具有娱乐性,根据新闻关注对象的不同,软新闻可以划分为软化后的硬新闻和民生新闻,这是新闻娱乐化的典型。无论是软新闻还是硬新闻,都要具备新闻的基本要素,尤其是不能丧失新闻的价值及意义。娱乐化是新闻采取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形式的改变是为了增加内容的吸引力。当以娱乐为目的的时候,新闻的价值取向也就偏离了正确轨道,沦为低俗化。 所以,最早的李良荣教授对新闻娱乐化的定义,由于缺少对新闻价值取向的讨论而显得没有意义;而林晖的定义则杂糅了新闻娱乐化的手段和目的取向,表述得不准确。

新闻娱乐化和新闻低俗化的根本区别在于主观价值理念上的不同,由此导致观察事件的角度和新闻呈现出来的内容的差别。我们应该批判的不是将娱乐化作为手段的新闻软化,而是直接以娱乐为目的的新闻低俗化。

注释:

①②李良荣:《娱乐化 本土化——美国新闻传媒的两大潮流》,《新闻记者》2000年第10期,第6页

③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年第2期,第29页 ④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词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页

⑤夏骏:《十字路口的中国电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

来源:青年记者2008年5月中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hp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