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批评的角度看看《冷山》

更新时间:2023-04-14 08:1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西南林业大学

目录

一、原型母题——追寻主题 (2)

二、原型人物 (4)

(一)英雄与恶魔的原型 (4)

(二)替罪羊的原型 (5)

(三)智慧老人原型 (5)

三,结局画面形式渲染归来悲剧 (6)

四、心灵回归之旅 (8)

五、爱的穿越与博大 (10)

六、小结 (11)

文学理论教程 1

西南林业大学

从文学批评的角度看文学作品的形象塑造

——————兼评“《冷山》英曼归来”

摘要:一名逃兵的爱情归路,以美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历时4年的全民内战---南北战争为故事背景,演绎一名逃兵为了日思夜想的家乡情人,历经各种艰难困苦跋山涉水回到爱人身边。在完成种种磨难,终于可以与爱人长相厮守的时刻,却还是倒在了枪口之下。在观众发出一片惋惜叹息之声的同时,有力的批判了战争的无情残酷和后人对生存信念的无上向往。英曼归来后的突然离世,让人不免觉得可惜,不过正是这种不完整才诠释了生活中的各种不完美,正是不完美的才让人映像深刻......

关键词:战争,爱情,诱惑,等待,惋惜,坚强。

其实人一生下来就是迷路的孩子,一生都在寻找自己梦中的故乡。总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诠释自己的梦想,用不同的方法去实现自己的梦醒。在电影中这本来应该是对让神仙都羡慕的情侣,但是战争却拉开了两个人的距离,弥漫的硝烟熏黑了原本美丽的世界。在剧中女主人公等着他回来,从未失去希望,开始是以天计算时间,后来以年;他想要回到她身边,即使路途遥远,充满了艰难险阻。其实,英曼在第一次受伤的时候就已经死了,可是他的心一直向着远方的冷山,就像是朝圣的人一样虔诚。战火也许泯灭了很多人的良知,让人们变得比野兽还要凶残,但是爱永远不会被淹没。于是,我们看到了英曼一次又一次化险为夷,倒下又站起来。不管是那个变态的牧师,还是北方的军人抑或是那个山里的人,都没有绊住他匍匐前进的心。

一、原型母题——追寻主题

在主题上延续西方文学的传统母题——爱情、战争与回家。讲述了在美国内战即将结束之时,士兵英曼历经艰险回到故乡,回到爱人身边的故事。在叙事结构上,将英曼对血腥战场的回忆,旅途中种种离奇曲折的故事,以宏大的叙事手法层层展开,讲述了一个奥德赛似的英雄历险记。与此同时,作者还展开了另一条线索,那就是英曼远在家乡冷山的恋人艾达,在一个名叫露比的女孩的帮助之下,正努力重振父亲门罗留下的农场。冷山的情节发展简单而明了。但文本中那些关

文学理论教程 2

西南林业大学

于大自然的细节描绘却拥有着异乎寻常的吸引力,字里行间弥漫着美国南方文学所特有的对土地与家的迷恋以及对自然的歌颂与赞美。作者更多的是在追忆一种古老的生活方式,一种对土地的迷恋与热爱,一种任何人都可以选择的自由意志,一种不受到战争和政治妨碍的理想生活,并进一步探讨了人类本能的对孤独的恐惧与规避。

“追寻”这一原型情节结构在文学中可谓源远流长,它一直是是西方文学的传统主题,如寻找圣杯、金羊毛、生命之水等。追寻原型的叙述模式通常是:“为了拯救整个王国,英雄踏上漫漫征程去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与魔鬼激战、破译难解之谜或克服难以克服的障碍。

该影片的追寻原型集中体现在男女主人公英曼和艾达的身上。英曼跋山涉水,去完成一项极其困难的任务——回到爱人身边。在历险途中遇到各种磨难和诱惑:一路上追杀他的宪兵无处不在;渡过险恶的长河;恶劣的天气状况和时时伴随着的饥饿,农舍里三个妖娆的女人对他的挑逗;美丽的萨拉请求英曼睡在她的旁边等等。这些摆在男主人公面前的重重困难和挑战,或者是会使他丢失去性命,或者是会背叛自己心爱的人,重重考验,稍一不慎,就彻底阻断了回归的路途。艾达的追寻体现在克服重重生存困境,对爱情始终如一的守候。艾达初到冷山,就爆发了南北战争。英曼在临行前对艾达说“你在查尔斯顿可能更安全”。艾达则回答说“到时候谁会等着你呢”?整个剧情由此铺展开来。战争持续的时间超出了冷山人的预料,生活也变得格外的艰难,尤其是在艾达的父亲去世后,她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同样贫乏的冷山人民再也无力在生活上接济她,她却说“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过得很好”,“我不想离开”。自从英曼参加战争后,无论自己的处境多么困难,艾达一直坚持给英曼写信,向英曼倾诉自己的境况和相思之情,尽管英曼从未给她写过回信。

与追寻主题有关的是英雄人物的成长。当战争爆发后,英曼怀抱着“保卫家园”的美好心愿走向了战场,结果却发现,经历血腥而冷酷的厮杀,人性中所有美好的一面全部消失殆尽,人们变成了麻木与冷漠的杀人机器,丧失了善良的本真与基本的人性。加上他回家途中的所见所闻,无不时时让他自我反省,他越发的发现他所参与的战争毫无意义。回到冷山,英曼被迫与家园卫队展开了一场激战,他甚至答应放其一条生路。回到了冷山,回到了心爱的人身边,英曼固有的道德人性得到复苏,对敌手有了恻隐之心。因此看出,英曼对战争经历了向往到失落再到逃离的过程,由杀人的魔鬼到正常人性的回归,他也因此经历了一条追回迷失自我的心路历程。艾达也经历了这

文学理论教程 3

西南林业大学

样的经历。由于南北战争的爆发,冷山的男人不得不上战场,女人们留守家园,自力更生。正如露比(Ruby)所说“我可以耕作一整天,没有人比我更棒了,因为附近的男人不是老得要命就是一肚子坏水”。最初的艾达是典型的南方淑女,举止文雅,娇弱而敏感,受过良好的教育。初次到冷山时,莎莉(Sally)对她说“这里的男人以为女人就是像我们这样的,结果你出现了”。南北战争爆发后,艾达先前经历的衣食无忧,弹琴读诗的生活已无法继续,她面临着自食其力的巨大任务。在露比的帮助下,艾达不仅会扎篱笆和稻草人,还学会种咖啡和做馅饼,莎莉惊讶于艾达的变化,吃惊地赞叹说“上帝圣明”。经历了生活的种种磨练,艾达由一个手无缚鸡之力,只懂小说钢琴的南方淑女成长为一名能从容应对各种农活,自食其力的坚强女性,同时精神上独立强大起来,能够“接受你(英曼)不会回来了的事实”,乐观地生活着。

二、原型人物

(一)英雄与恶魔的原型

《冷山》中的英雄人物艾达在粗粝的生活的磨练下,不愿屈居于提格的纠缠,更是为了援助受难的人们,勇于同当地的恶魔——以提格(Teague)为首的家园卫队作斗争。提格一直垂涎艾达的美色和家产,欲将她据为己有。影片中提格一再出现在她面前,主动向她示好,甚至有点低身下气的说“我不是一无是处”,艾达始终置之不理,以自己特有的沉默与提格作斗争。提格第三次出现,告诉艾达是“特意来看她”,艾达则直接告诉提格“我不喜欢”。提格又试图挑拨她和露比的关系,艾达则大声呵斥他“闭嘴”。此时的艾达以往默默不语的娇弱形象,变成了可以直面提格,并具有反抗意识的英雄。莎莉因为窝藏逃兵受尽酷刑,艾达和露比第一个赶到,将莎莉从“刑架”上救到家里,帮助悉心疗伤。如果说之前艾达还是“假英雄”,因自身的有限而无法完成救助他人的任务,此时的艾达已经生活完全自立,自身变得强大起来,她勇于挑战提格的权威,并警告他说“战争结束后,会和你们算总账的”。

与艾达的经历对照,英曼面临的恶魔是各种黑暗势力,具有不确定性。作为一名逃兵,英曼首先面临的最大黑暗势力是家园卫队。家园卫队的力量过于强大,英曼在同他们斗争时避免正面的冲突,以自

文学理论教程 4

西南林业大学

己的聪明智慧向第三方借力或者分散对方的势力然后各个击破。例如影片中英曼等一行人被家园卫队抓捕后,英曼借助路过北方散兵的力量消灭了家园卫队,最终保全了自己。英曼面临的另一个恶魔是他自己内心的欲望。在回归家园的路途,英曼受到三次诱惑;渡船女主动提出为他宽衣解带;农舍中妖娆的女人主动投怀送抱,脆弱美丽的莎拉向她敞开心门。面对种种色诱,英曼虽显出一丝的动摇,但他最终还是打败了心中的魔鬼,选择忠于艾达,尽管他不了解艾达,也没有关于她的消息。

(二)替罪羊的原型

作为一种常见的原型母题,替罪羊主题甚至仪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替罪羊的意象最初源于《圣经·旧约》中,讲的是上帝耶和华为了考验亚伯拉罕的忠诚。要他拿他的独子以撒作为幡祭献给耶和华。而亚伯拉罕对上帝十分的敬畏。因此就按照上帝的吩咐把以撒带到上帝指定的山上去献祭。正当他举刀砍杀以撒的时候,上帝派天使阻止了他。因为上帝相信了亚伯拉罕的忠诚,而此时在附近有一只公羊,亚伯拉罕就将这只公羊作为祭品献给了上帝。这就是“替罪羊”的原始出处。以后随时间的推移,不难发现更多的意义沉淀在这个原型上。在影片中,留守在冷山镇的女性是替罪羊的原型。其中一个就是萨拉(Sara)。无情的战争夺取了她丈夫的生命,她生活在失去亲人的无边痛苦中,未曾见过父亲的婴儿因发烧啼哭不已却无处医治,世事的混乱,她整天生活在担惊受怕中。用她自己的话说,“我已经和死没分别了”。另一个女性莎莉,因为违反了“禁止窝藏逃兵”的规定,而全家遭到迫害。家园卫队先是用长剑刺死了他的丈夫,又对她施以酷刑,后杀死了前来营救她的两个儿子,并且将她家的农场和家当全部充公。莎莉瞬间不但失去了她生存的的精神支撑——家庭和亲人,还是去了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影片中这两位典型女性都成了提格为首的家园卫队以及战争的受害者和替罪羊。

(三)智慧老人原型

荣格认为智慧老人代表着知识、洞察、智慧和道德品质,如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等。《冷山》中对男主人公英曼有救命之恩的无名老妇人是智慧老人原型。她不仅给了英曼物质上的帮助,还为他指点迷津,帮助他摆脱精神的困惑。在那个特殊的历史环境下,人人对逃兵

文学理论教程 5

西南林业大学

唯恐避之不及,而这位老人明知道她是个逃兵,还是毫不犹豫地将他从昏迷之中拖到家中治疗。老人不仅不畏惧自己会受到牵连,还用自己的人生智慧点化男主人公的困惑。战场上的经历摧毁了英曼所有的信仰,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像个冬天去捡柴火的小男孩,等到春天吹着口哨回来,像其他傻瓜扛着面旗为谎言而战”。他变得心灰意冷,进而怀疑活着的理由时,老人安慰道:“上帝在考验你。凡事都是注定的,我们的命运早就注定。你看看大自然,小鸟捡了一粒种子,粪便让种子长成大树;不管是小鸟,粪便还是种子,都各负其责,你也一样”。老人这番轻描淡写的话让他若有所思,重拾前进的动力。当他再次踏上归途时,老人为他准备了药品和羊肉,还送给了他可以防身用的枪。战争的残酷,人与人之间的杀戮,隔阂,对他人生命的漠视和对自己命运的无从把握,因为智慧老人的出现而得以缓和。老人给在战争中异化的英曼提供精神上的指引,帮助他战胜恐惧和无助,为饱受战争折磨摧残的他带去人间的温暖。

三,结局画面形式渲染归来悲剧

在皑皑的白雪中,她看到了英曼蹒跚的身影,她没有认出他,她出于紧张和需要保护,向他举起了枪,他说:“艾达”?安达没有听见,仍然举着枪,英曼回头准备走了,安达终于认出了自己心爱的英曼,没有拥抱,没有亲吻,英曼终于回到了冷山,他又冷又饿又累,原本他就是个内向寡言的男人,安达在学会让自己冰冷的心苏醒.....篝火中,他们诉说着别后的思恋,彼此的爱慕,他们终于成就了爱人的仪式,但故事并没有戛然而止。故事开始的时候他们是分开的,爱情开始的时候,他们又分开了,两人分隔两地的相思令人憧憬,期盼;重逢的情景令人感动泪流;最后的生离死别更让人为之心伤。

还没完,画面切换到了几年后,战争结束了,冷山回复了小镇的美,他们的孩子在庄园里与羊儿嬉戏,其乐融融的聚餐正在进行,安达眼里没有痛苦和怀念,而是希望,不是么?这正是这部描写战争的影片最闪光之处—即使在最黑暗的战场,也有爱情,即使爱人去世了,还有土地和孩子。冷山,就如同一部优美的散文,被战争的伤痛灼伤到满目疮痍的每一寸土地和每一个人,在爱与信仰中逐渐的复苏和温暖。

其实没有战争,也许他们会顺利的相爱,然后在相爱中柴米油盐的互相大失所望?而战争让刚开始的爱情变得全身是宝,美得炫目。

文学理论教程 6

西南林业大学

影片中对爱的渴念是一直没有停止过的,并且在我们的心灵中留下难以忘怀的余音。反复的回味与思考,我想或者只有在那种战火纷乱的年代才最能过滤出这么至死不渝动人的爱,在和平年代的现在就难以出现了,在尽量排除种种由于不同社会背景造成的对人性的观念之后,我仍然非常不齿那宣战时男人们欢呼雀跃的神情,女人们忧心重重却又无法阻止,那种对同是人类的残忍杀戮,以及对女性地位的极不尊重。

我想人类对美好的爱和生活的向往应该是永远不会停止的,但是由于时代的变迁,社会文明的发展,造成了人们对爱和生活的观念已经非同往日,更多的其实是莫须有的因素加入了里面。影片中男女主人公那种对爱的真纯的渴望与厮守也许并不够战火那么“轰轰烈烈”,而是一种细致而坚韧的力量。也只有在那种年代,那种梦想与生活被战争撕得支离破碎,那种生命被任意蹂躏变得一文不值的年代,那种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用什么根本不重要只要能活下去都是奢望的年代,才更会产生这种至死不渝的爱;而出生在如今的和平年代,物质需求至上年代,心灵更加封闭自私贪得无厌唯利是图的年代,我们本是纯真的心灵反而是无法经受住现实的百般磨砺,只有在这样的作品中才能体会到那种刻骨铭心的爱,那种对真爱的渴求,这种感受是前人对我们的一种炫耀,是对如今人类自己造就给自己的这种境地的一种讽刺。

身为“现代人”的我们真的该感到心凉,我们可以说在其他方面,都有能力去获得自己的所要,但是偏偏在人类心中,那抛开一切的内心深处,对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的渴求却是无能为力,这是对“现代人”光鲜的外衣下无尽的空虚最有力的讽刺。走在喧闹都市的中央,抬头仰望只剩一小片被钢筋水泥和工业污染所遮盖的天空,人类心灵的闪光被深深地掩埋。扪心一想,难道影片中如诗画的大自然,动人的爱情不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去追求的吗?

虽然这样的故事有些惨烈,虽然这样的遭遇有些凄美,但他们在惨烈之中的坚守却深深的感动着我、震撼着我,或许是庸碌的生活磨砺了我们曾经的坚持,或许是平淡的日子抹去了我们曾经的守望,我反而很羡慕他们可以有这样一个用生命去表征自己的机会。如果有一个人值得你去用生命等待,或者有一个人再用生命等待你的归来,这是怎样的幸福啊。《冷山》没有刻意去表现战争的血腥,它有的只是一种诗意般的悲伤与忧愁,于光怪陆离中展现善恶人性,在传奇历险中感悟百味人生。它更像是一部充满了浪漫色彩的中世纪骑士传奇。在平静的叙述中却蕴涵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小说正是通过英曼回家

文学理论教程7

西南林业大学

途中的种种历险、艾达的所见所闻把人性中兽性的一面暴露出来:从疯狂洗劫普通百姓的联邦骑兵,到血腥追杀逃兵的南方土匪;从为了钱出卖英曼的农夫朱尼尔,到趁着乱世幻想发财的牧师维西,而最令人愤怒的是生活在冷山周围的以提各为首的南方兵,他们像土匪一样无恶不作、烧杀抢掠、滥杀无辜、他们漠视普通人的生命,甚至连妇女和孩童也不放过。弗雷泽不是一个愤世嫉俗的反战分子,因而对战争罪恶的控诉不是他唯一的目的。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讲,他描述了战争状态下普通人的绝望与无助、对他人生命的漠视,以及自我命运的无从把握。在医院疗养期间,英曼回忆起弗雷德里克斯堡的战役:战争梦幻般地进行着,数不胜数的强敌向你扑来,你自己却软弱无力,然而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倒下来,直到彻底击溃。英曼不停的开火,右臂反复拉动推弹杆已经疲劳不堪,下颚也因连续咬纸弹壳的底盖而酸痛。长枪变得火烫,有时候还没等装好弹丸火药就燃着了。英曼穿过房子,从后门走出来,看见有人正用锤子宰杀一群重伤的北方士兵。伤兵们被排列整齐,头都朝着一个方向,那人轻快地沿一排头颅移动,专心致志地砸着,一锤解决一个,干净利落。

通过战争的混乱来隐喻人世的无序:当双方的士兵在战场的泥泞中翻滚厮杀到最后一刻,当鲜活的生命在顷刻间无法预知的消亡,当士兵们陷入#杀戮者?的宿命里,战争无论以多么神圣的名义,都会渐渐侵蚀我们曾经宁静如水的心灵,作为普通人,不得不失去自己熟悉的生活方式和内心的指引。这是战争留给人类心灵的永远无法磨灭的创伤。

四、心灵回归之旅

战前的南方小镇——冷山,是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地方。在英曼的回忆里,那些童年的地方,生长着水晶兰的小河岸:每到秋天,黑棕相间的毛虫最为青睐的草地一角;山胡桃树的一根粗枝斜伸到小路上,他经常攀到上面,看父亲赶着牛群从晚霞中走来,经过他的脚下,走向牛棚;他会闭上眼睛,聆听牛蹄踩踏尘土发出的噗噗声,渐行渐弱,直至消失在蝈蝈儿和青蛙的叫声里。他想起了自己的故乡,高大的树木,稀薄的空气,四季都是那么凉爽。鹅掌楸粗壮的树干看着像是倒竖的火车头。

如果没有战争,英曼会一辈子快乐地生活在山村,静静地欣赏山川河流的美丽,默默地见证岁月流年的变迁,心中充满了爱与希望,像

文学理论教程8

西南林业大学

自己的祖祖辈辈那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当战争爆发后,英曼怀抱着保卫家园?的美好心愿走向了战场,却突然发现在血腥而冷酷的厮杀中,人性的所有美好都消失殆尽,每一个人的生命都被他人随意处置,在顷刻之间丢失。而所谓的正义之战也无非是当局者骗人的幌子。在彼得斯堡外围的战斗中英曼身负重伤,他挣扎在痛苦之中,与死亡擦肩而过。劫后余生的英曼对人生有了更深入和透彻的思考,他发现一旦远离自己熟悉的生活轨迹,就会丧失了内心的宁静。他感到他的人依然活着,灵魂却几乎已经燃尽,感觉空空荡荡,就像黑橡胶树的空心。他担心自己的灵魂已经在炮火中烟消云散,变得形单影只,对周围的一切冷漠疏远,如同一只可悲的老苍鹭,孑然独立在没有青蛙的池塘边,漫无目的地看着眼前的泥塘。要避免对死亡的恐惧,唯一的办法就是以麻木不仁、无所谓的态度看待一切,好像自己已经死去,只剩一具行尸走肉。心灵的疲惫与煎熬、对爱人的思念和渴求促使英曼穿越战火纷飞的大陆,独自踏上回家的漫漫长途。回家,回到冷山,在那里,他消散的力量将得以重新凝聚。回到冷山不仅意味着回归平静的生活、回归爱的世界,更暗含了心灵的回归与人性的苏醒。

英曼远在家乡的意中人艾达,此时也正经历着痛苦而艰辛的成长。艾达在查尔斯顿长大,是一个生活优越、高雅而骄傲的贵族小姐,满脑子都是对艺术和人生的独到见解。6年前为了更好的调养,她跟随父亲来到了空气清新、风景秀丽的#冷山?。然而父亲的突然去世、战后的日见萧条,让艾达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窘困之中:回到查尔斯顿,等待她的要么是以家庭教师的身份寄身于父亲某个故旧的家中,再或者嫁给一个自己不爱的人靠婚姻来解决目前的窘境。艾达听从了内心的指引,决定留在美丽的冷山,在乡村姑娘露比的协助下,夜以继日地辛勤劳作,让农场的运作逐渐步入正轨。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艾达领略到生活的艰难与粗砺,她开始重新思考和看待周围的世界,并彻底颠覆自己曾经的生活方式。艾达给表姐的信里中提到:任何事物都是独一无二的。我认为那些是我崭新心态的萌芽。你从未在我身上见到过这种情绪,我怀疑它有些类似于某种满足感。艾达从外表到心灵都发生了一次深刻的蜕变。这种传统的双线交叉的叙述方法,一方面描写英曼的种种历险与奇遇,而另一方面则讲述艾达渐渐的成长与坚强。似乎他并不急于把所有的情节都归结到一个中心,而以舒缓、流畅的节奏把一个个好听的故事娓娓道来。战争摧毁了一切,而依然兀立的冷山是他们之间的唯一联系,也是两人共同眷念和牵挂的地方一个即使你所信仰的天堂已经破灭,却仍能为你疗伤止痛的美好国度。

文学理论教程9

西南林业大学

五、爱的穿越与博大

在艰难的时世和旅程中,两个相隔万重山水的情侣,都不约而同的回忆起战前的相恋,那些甜蜜的回忆、无尽的思念,伴随他们走过孤独而绝望的岁月,战胜恐惧与无助。当人性的恶在战火中暴露无遗,惟有超越一切的人类之爱才是疗救一切创伤的良药。美国文明之父爱默生在他的演讲中谈到了人类之爱,他说因为它是一团火,它会在一个人的胸膛里的狭窄的角落点燃第一颗火星,而火种则来自另一个人心灵跳荡的火花,它燃烧着,火势越来越大,最后大到温暖和照射到更多的男人和女人,照射到所有人的共同的心灵,并用自己博大的光,照亮了整个世界和整个自然。正是因为爱的博大与穿越,我们才能够一直怀有希望,这爱就是那永远不停歇的水波,虽然缓慢却坚韧地在乱世中穿流。原本是一段普普通通的爱情,在冷山美好的山水间,两个年轻人情不自禁的为对方所吸引。那些最初的试探与暗示,那些欲言又止的表白,那些眼神深处的爱慕,这是怎样一份含蓄而美好的相恋。然而面对在无法预知的命运,面对似乎看不到尽头的恐惧与孤独,他们太需要用彼此的爱来支撑自己。就像英曼所言:他独自一人在这个世界上空虚落寞得太久了,是她充实了他。爱才是人生的永恒主题。惟有它才能够指引我们穿越乱世的洪流,抵达幸福的彼岸。在英曼300英里的回家旅途中,对家园的渴望、对和平的渴望、对生存的渴望、对重逢的渴望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它们是人性美好的所在。在古井的水波里,艾达曾经看到过宿命就是这一眨眼的工夫,镜中晃动的影像稳定下来,似乎确实出现了一副画面,但是细节很模糊,对比不鲜明,布满了颗粒状的斑点,像一副劣质的银版照片。艾达看见的是一轮亮光,边缘是一圈叶饰,可能象征着一条林中路,一条坡路。在亮光中间有一个黑色的人影,似乎在走路,但形象太模糊,看不出是向前走来,还是离开。不管是走向哪里,它的姿态中都流露出坚定的决心。这预言着英曼的回归,更深一层,它隐喻着人类亘古不变的对生命的眷恋、对爱情的执着、对和平的坚守。无论在怎样的时世里,这些信念将伴随人类走过苦难的人生,并最终获取内心的宁静。那里有一个离我们很遥远却又亘古不变的美好家园,北卡来罗纳洲耸立的冷山,是来自自然安静无语地凝视,而从未停息的水流,则是岁月长河里转瞬即逝的历史片段。

文学理论教程10

西南林业大学

六、小结

归来:你的归来是值得的正因为如此,英曼拖着将死之身躯也要回来,回来!我回来了!冷山!这种回来,是一种借着爱情之名向灵魂净处的回归;这种回来,是要和战争对抗的一种坚强、美丽、自主的生存。拒绝了所谓的正义,逃兵从沙场回归,从战争回归。艾达从井中看到了雪地归来的英曼,可是她也看到了接踵而至的乌鸦,那是一种怎样的暗示啊——等待归来时,大地早已非当时的大地了,人们用了全身心的代价换来的是什么,人们为了什么样的目的失去的又是什么!

英曼为了归来,最终还是去了,可他的归来是值得的,艾达在片尾说,你回来看看我们的复活节就知道了。是的,经历了苦难,人们从命运的掌纹中看到的是蓝天白云。反观艾达,她在战争中的历练更是一种灵魂的回归,磨难中高贵和坚强结合了,以对抗粗糙复杂的生活。而露比一出场就裹挟了一股原始的声息,她无疑代表着一种活力,两个女性在战争中的艰难生存,带有很强的隐喻意味。以柔克刚,在战争的间隙里人们以顽强的生存意志和本领抵抗沦落。这种回归是一种诗意的回归,也是一种贵族式的回归。

历史的脚步已然远去,唯有生活长在,往事挥之不去。希望已然孕育,长青的就是灵魂的归来!影片以艾达略带沧桑的口吻诵读诗一般的语言,在英曼留下的女儿的快乐一笑中戛然而止,但却有一种意境如同蘸满了墨的画笔一般洇了开去:归去来,我们的灵魂??意犹未尽。

人物的多样饱满,情节的摇曳多姿,细节的精雕细刻,??《冷山》的成功是艺术和商业联姻的成功,尤其是艺术上的追求,让人回味无穷,多层次意境则可以说是其最突出的特点。从田园到爱情到战争到灵魂的归来,《冷山》以突出的四种意境的“变脸”,后一层次又否定、推进了前一层次,完成了对战争的一种白描式的描述,窥视到战争和心灵的真相,发人深思。

《冷山》是让人怜惜的,人们都惋惜男女主人公的凄美的爱情,但又是让人热情澎湃的,女主人公等待爱人的热情让人都为之动容;《冷山》是拥有博大胸怀的,它关怀爱,歌颂和平,剖析人性的善恶;但它绝不煽情,一切都是在悲天悯人的气氛中默默地展现,不经意间打动你;《冷山》是激烈的,不仅拥有壮观的战争场面,也有野蛮的残杀,与畸形色欲的诱惑;然而《冷山》又是舒缓的,仿佛陈列在博

文学理论教程11

西南林业大学

物馆中的历史画卷,一切都隐含在沉稳的叙事当中。让人从中明白一切都是那样的真实,一样的感动,从而融入其中,让每个观众都能感到自己存在与其中的价值。所有事情并非如我们想象的完美,生命正是因为这些种种的不完美,才让人有动力继续为了完美而奋斗。

文学理论教程12

西南林业大学

文学理论教程1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gy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