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解剖学》教学大纲

更新时间:2024-05-23 23:3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运动解剖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运动解剖学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课程代码:10040201201 学 分: 4学分

总 学 时: 72学时 适用专业: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 先修课程: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与教学要求

运动解剖学是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掌握运动解剖学的基本知识。 了解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的影响及其规律,并能运用运动解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解决体育运动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相关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解剖学基础。 二、教学内容、形式和时数分配 教学形式与学时分配 章次 教学内容 讲授 1 2 3 4 5 6 7 8 9 绪论 人体的基本构造 运动系统 内脏 脉管系 神经系统 感官 内分泌系统 复习 学时合计 三、教学内容 绪论

2 6 28 12 6 10 6 2 2 74 19 15 2 2 实验 2 6 43 14 8 10 6 2 2 93 自学 学时 合计 第一章 人体的基本构造(自学)

第一节 细胞与细胞间质 一、细胞;二、细胞间质。 第二节 组织

·1·

一、上皮组织;二、结缔组织;三、肌组织(在骨骼肌总论中介绍;四、神经组织(在神经总论中介绍。

第二章 运动系统

第一节 骨和骨连结

一、骨的概述;二、骨连结概述;三、上肢骨及其连结;四、下肢骨和下肢骨连结;五、躯干骨及其连结;六、颅骨及其连结。

第二节 骨骼肌

一、骨骼肌总论;二、上肢肌;三、下肢肌;四、躯干肌;五、头颈肌。 第三节 肌肉工作分析

一、肌肉配部规律;二、肌肉的协作关系;三、肌肉的工作性质;四、影响肌肉力量发挥的解剖学因素;五、多关节肌“主动不足”和“被动不足”。

第四节 体育动作的解剖学分析

一、动作分析介绍;二、解剖学动作分析的内容与步骤;三、动作分析举例。

第三章 内脏

第一节 总论

一、内脏的一般结构;二、腹部的分区和主要脏器体表投影。 第二节 消化系统

一、消化管;二、消化腺。 第三节 呼吸系统

一、呼吸道;二、肺;三、憋气与屏息。 第四节 泌尿系统

一、肾;二、输尿管;三、膀胱;四、尿道。 第五节 生殖系统。

第六节 胸膜、纵隔和腹膜

一、胸膜;二、纵隔;三、腹膜。 第七节 体育运动对内脏器官的影响

一、体育运动对消化系统的影响;二、体育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三、体育运动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第四章 脉管系统

第一节 心血管系统

一、概述;二、心脏;三、血管;四、体育运动对心血管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第二节 淋巴系统

一、总论;二、淋巴管;三、淋巴器官。

第五章 神经系统

第一节 总论

一、神经系统的区分;二、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三、神经系统的基本概念;四、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

第二节 周围神经系

一、脊神经;二、脑神经;三、内脏神经。 第三节 中枢神经系统

一、脊髓;二、脑;三、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四、体育运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

第六章 感觉器官

·2·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概述 视器 位听器 皮肤

本体感受器

第七章 内分泌系统

概述:一、甲状腺;二、甲状旁腺;三、垂体;四、肾上腺;五、胰岛;六、胸腺;七、性腺;八、松果体。 四、教学参考书

1、教材

《运动解剖学》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人民体育出版社 第二版 2000年 2、参考书

(1)《组织学与胚胎学》 成令中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四版 1998年 (2)《系统解剖学》 于频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四版 1998年 (3)《运动解剖学图谱》 顾德明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年 五、成绩评定

1、平时成绩:30%(包括表现、出勤、作业);2、理论闭卷:70%。 实 验:实验成绩作为一门课单独考核。 考试方法:

平时成绩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出勤、课堂表现和课堂作业完成情况打分;考试成绩在完成教学任务后,由教研室出题,统一组织考试的成绩。 六、说 明

任课教师依据教学大纲,根据学生的文化课基础和不同专业特点,在教学中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

·3·

《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运动生理学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课程代码:10040201202 学 分: 4学分

总 学 时: 72 学时 适用专业:体育教育专业本科 先修课程:运动解剖学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

运动生理学既是一门基础理论性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学科。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使学生了解正常人体生理活动的现象、规律及调节机理,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身体活动对机体各个系统和器官功能的影响以及基本机理;掌握体育锻炼及课余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以及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价;并通过实验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指导和评价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以及体育锻炼,并初步掌握评定人体主要身体功能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要求

在教学中,应注意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的教学与实践。要注意把运动生理学理论与具体的运动实践结合起来,深入浅出,有的放矢,着眼应用。在实验课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主要身体功能和生理指标的测试方法,更重要的是应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自学与授课相结合,注意采用答疑、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加强师生的互动性。 三:教学内容 绪论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学习目的和任务,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及运动生理学研究方法。

运动生理学的概念;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运动生理学研究方法。

第一篇 肌肉活动 第一章 肌肉的兴奋与收缩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掌握肌肉收缩的原理、形式和力学特征,了解肌纤维的生理特性及其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第一节 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一、兴奋性概念;二、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三、兴奋性的评价指标;四、兴奋后恢复过程的兴奋性变化;五、神经肌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六、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的传播。

第二节 肌肉收缩的原理

一、纤维的微细结构;二、肌肉的收缩机制;三、单收缩和强直收缩。 第三节 肌肉收缩的形式与力学特征。

一、肉收缩形式;二、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三、肌肉的做功、功率和机械效率。 第四节 肌肉结缔组织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一、肉结缔组织的组成;二、运动对肌肉结缔组织的影响。 第五节 肌电图在体育科研中的应用

·4·

一、电的引导;二、正常肌电图;三、肌电图的测量;四、肌电图的应用。

第二章 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区分方法、形态特征、代谢特征以及生理特征,了解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第一节 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功能特征

一、骼肌纤维的区分;二、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代谢和生理特征。 第二节 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一、动员的肌纤维类型;二、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

第二篇 氧运输系统

第三章 呼 吸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外呼吸的活动规律,掌握呼吸运动的调节机制以及运动对呼吸机能的影响。

第一节 肺通气

一、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二、 肺的容积和肺容量;三、 肺通气量;四、 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

第二节 气体交换

一、交换的动力和过程;二、 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三、 氧扩散容量。 第三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呼吸中枢;二、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三、 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四、 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

第四章 血 液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征,掌握血液的一般功能,以及运动对血液有形成分的影响。

第一节 概述

一、体液的概念;二、血液的组成。 第二节 血液的功能

一、运输功能;二、缓冲pH功能;三、保护和防御功能。

第五章 血液循环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心肌的生理特征,掌握心动周期的变化、心输出量及影响因素,了解各类血管的功能,掌握动脉血压成因及影响因素、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与体液调节、以及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

第一节 心肌的生理特性

一、兴奋性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二、自动节律性;三、传导性; 四、收缩性。

第二节 心动周期及周期中各种变化

一、心动周期与心率 ;二、心脏的泵血过程 ;三、心音;四、心电图。 第三节 心输出量和心脏作功

一、心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 ;二、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三、心力贮备和心脏作功量。 第四节 血管中的血压与血流

一、血压和动脉脉搏 ;二、器官血流量和血流速度;三、微循环;四、静脉血流的特征。 第五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5·

一、自主神经系统概述 ;二、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 ;三、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 ;四、心血管活动的自身调节;五、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

第六章 运动中的氧供与氧耗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人体在运动中的氧供和氧耗有关生理现象,掌握最大吸氧量、乳酸阈及其影响因素,以及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评价。

第一节 吸氧量

一、耗氧量与吸氧量;二、最大吸氧量及其影响因素 。 第二节 氧亏

一、氧亏;二、运动后过量氧耗及其影响因素 。 第三节 乳酸阈与通气阈

一、乳酸阈 ;二、通气阈;三、研究乳酸阈、通气阈的意义 。

第三篇 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

第七章 物质代谢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的基本规律,掌握营养物质在体内的基本代谢特点,代谢废物的排泄机理以及运动对代谢功能的影响。

第一节 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一、 消化;二、 吸收;三、 肌肉运动对消化与吸收机能的影响。 第二节 主要营养物质的体内中间代谢简述

一、糖代谢 ;二、脂肪代谢 ;三、蛋白质代谢 ;四、体内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的联系; 五、水分及无机盐代谢 水分代谢、主要无机盐代谢。 第三节 代谢尾产物的排泄

一、概念;二、肾的泌尿功能 ;三、肾在维持机体内环境态中的作用 ;四、运动对肾泌尿功能的影响。 第八章 能量代谢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人体内能量的来源与去路,运动时的能量供应及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与方法,以及供能系统在体育教学训练实践中的应用。

第一节 人体内能量的来源与去路

一、 人体内能量的来源;二、人体内能量的去路(转移与利用)。 第二节 人体运动的能量供应 一、 运动练习的分类 ;二、 人体的三个供能系统 ;三、 运动时能源物质动用的影响因素 ;四、 能量连续统一体的理论及其运用 。

第三节 人体能量代谢的测定

一、 人体能量代谢的原理与方法;二、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及基础代谢率 ;三、 运动时能量消耗的计算及其意义 。

第四篇 肌肉活动的神经和激素调节

第九章 感觉与运动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以及感觉的形成过程,自学位觉、本体感觉、视觉、听觉的功能活动、基本生理现象和机制,以及各种感觉在运动中的作用。

第一节 感觉生理概述

一、感觉的一般生理特征;二、感觉信息的传导;三、 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功能。 第二节 位觉

一、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与适应刺激 ;二、前庭反射和前庭稳定性 。

·6·

第三节 本体感觉

一、肌梭 ;二、腱器。 第四节 其他感觉

一、视觉 ;二、听觉;三、皮肤感觉。

第十章 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神经元活动和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掌握运动时神经控制的基本规律,介绍各级中枢对反射运动的控制。

第一节 系统概述

一、 组织 ;二、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三、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 ;四、中枢抑制。 第二节 运动的神经控制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二、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反射的调节 ;三、小脑和基底神经节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四、大脑皮质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五、运动中神经元活动的功能整合。

第十一章 运动技能的学习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运动技能形成的条件反射学说和控制论学说,掌握条件反射学说及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以及影响动作技能形成的因素

第一节 动作技能学习的神经基础

一、突触可塑性与学习记忆 ;二、运动技能学习的神经通路。 第二节 运动技能的形成

一、技能形成的条件反射学说 ;二、运动技能形成的控制论学说 。 第三节 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一、 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 ;三、影响运动技能形成的因素 。

第十二章 肌肉活动的激素调节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激素的一般特点、作用机制以及分泌活动的调控,掌握主要激素的生物学作用以及身体活动对内分泌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 概述

一、 分泌系统与激素;二、激素作用的一般特点;三、 激素作用的机制;四、 激素分泌的调控;

五、 肌肉活动时的激素反应。 第二节 垂体激素

一、垂体激素 ;二、 神经垂体激素 。 第三节 甲状腺激素

一、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二、甲状腺激素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 第四节 胰岛激素

一、胰岛素;二、胰高血糖素 。 第五节 肾上腺皮质激素

一、糖皮质激素 ;二、盐皮质激素 。 第六节 肾上腺髓质激素

一、儿茶酚胺的生物学作用 ;二、儿茶酚胺与应激反应 ;三、儿茶酚胺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 第七节 其他激素

一、睪酮;二、神经肽;三、心钠素 。

第五篇 训练与健身锻炼的生理学分析第 十三章 运动过程中人体功能变化的规律

·7·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人体在运动中的变化规律,掌握人体功能变化的主要特点及其生理机制。 第一节 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一、 赛前状态 ;二、准备活动。 第三节 进入工作状态和稳定状态 一、进入工作状态 ;二、稳定状态 。 第四节 运动性疲劳

一、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其分类 ;二、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三、 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部位及不同类型运动性疲劳特点;四、运动性疲劳的判断。

第五节 恢复过程

一、 恢复的一般过程;二、 机体能源贮备的恢复;三、 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

第十四章 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分析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身体素质的基本概念、生理学基础以及发展各项素质方法的生理学分析。

第一节 力量素质;一、量素质的生理基础 ;二、力量素质的训练 。 第二节 速度素质

一、 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 ;二、 速度素质的训练 。 第三节 耐力素质

一、 有氧耐力及其训练 ;二、 无氧耐力及其训练 。 第四节 灵敏与柔韧素质

一、灵敏素质;二、柔韧素质。

第十五章 体育教学与课余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分析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体育教学与训练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的生理学基础,掌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生理学评定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 体育教学与训练原则的生理学分析

一、可训练性和可逆性原则;二、全面身体锻炼原则;三、循序渐进和超负荷原则;四、专门性原则。

第二节 体育教学与业余训练的负荷阈

一、负荷阈的组成 ;二、中学体育教学负荷阈;三、中学业余运动训练负荷阈 。 第三节 体育教学与课余运动训练效果的生理学评定

一、安静状态下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二、定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三、极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

第十六章 健身活动的生理基础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健康评定、运动处方的内容、原理及方法,掌握健康评定、运动处方制定方法的生理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健身活动的意义

一、健康的生理学评价;二、健康活动的生理作用 。 第二节 健身运动处方

一、运动处方概述;二、健身运动处方 。 第三节身体成分与减肥

一、身体成分的测定方法 ;二、体脂值与运动;三、肥胖与减肥 。 第四节 运动与免疫

一、免疫的概念;二、运动对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六篇 年龄、性别、环境与体育运动

·8·

第十七章 儿童少年与体育活动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儿童少年运动定向的生理学知识,掌握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和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以及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节 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

一、运动系统 ;二、氧运输系统 ;三、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四、神经系统 。 第二节动作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发展

一、基本动作的特点;二、身体素质的发展。 第三节 运动定向的生理学依据

一、运动定向与科学选材;二、科学选材与年龄 ;三、主要运动项目选材的生理学评价。

第十八章 女子与体育运动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女子生理功能和运动能力方面的特点,掌握女子生理功能及与运动的关系。

第一节 女子运动能力的特点

一、力量的性别差异;二、有氧能力的性别差异;三、无氧能力的性别差异;四、运动负荷时功能变化的性别差异 。

第二节 月经周期与运动

一、卵巢的内分泌功能;二、月经周期与运动。

第十九章 老年人与体育运动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和运动能力方面的不同特点,掌握老年人生理功能的衰老特点和运动对延缓衰老的作用,以及老年人锻炼身体时应遵循的生理学原则。

第一节 衰老的概述

一、衰老的定义和机制 ;二、衰老年期的界限。 第二节 体育锻炼对延缓衰老过程的影响

一、体育锻炼对老年人运动系统的影响 ;二、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心血管功能的影响;三、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呼吸功能的影响;四、体育锻炼对老年人神经系统的影响;五、体育锻炼对老年人代谢的影响;六、体育锻炼对老年人身体成分的影响。

第三节 老年人体育锻炼的生理原则

一、循序渐进原则;二、经常性原则;三、个别对待原则。

第二十章 环境与运动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人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维持体温恒定的生理过程,掌握人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体温的变化与调节以及运动时的功能变化特点。

第一节 冷热环境与运动

一、体温的调节与运动;二、热环境与运动 ;三、冷环境与运动 ; 第二节 水环境与运动

一、环境与运动能力;二、对水环境的适应。 第三节 高原环境与运动

一、 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二、 高原习服。 第四节 生物节律与运动

一、生物节律的特点及可能机制;二、生物节律与运动训练。 四、学时分配

总学时:84 讲授学时: 72 实验:12 学分:4

绪论 2 第一章 肌肉的兴奋与收缩 8

·9·

第二章 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 4

第三章 呼吸 4 实验 2 第四章 血液 4 实验 2 第五章 血液循环 10实验 4 第六章 运动中的氧供与氧耗 2 第七章 物质代谢 6 第八章 能量代谢 2

第九章 感觉与运动 4实验 4 第十章 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4 第十一章 运动技能的学习 2 第十二章 肌肉活动的激素调节 4 第十三章 运动过程中人体功能变化的规律 3 第十四章 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分析 3 第十五章 体育教学与课余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分析 2 第十六章 健身活动的生理学基础 4 第十七章 儿童少年与体育运动 2 第十八章 女子与体育运动 2 第十九章 老年人与体育锻炼 2 第二十章 环境与运动 4 五、成绩评定

平时成绩占30%, 期末考试占70%。

实验作为一门课单独记载成绩。 六、教学参考书

1、《运动生理学》, 邓树勋 洪泰田 曹志发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运动生理学》,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6。 3、《生理学》,姚泰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1。

·10·

《体育保健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体育保健学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课程代码:10040201203 学 分: 4学分 总 学 时: 72学时

适用专业:体育教育专业本科

先修课程: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体育保健学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课程围绕培养中学体育教师,业余体校教练员和社会体育工作者目标,立足面向中学体育教学的实际,系统学习本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在教学工作中不但能胜任中学体育教学与训练,而且能够担任学校健康课程的教学工作,以及能够胜任社会体育工和中的体育保健工作。 二、教学要求

学生通过《体育保健学》的学习,应达到下列要求:

1、了解〈体育保健学〉的意义,研究的目的,学习体育保健学的任务,体质与健康的概念和评价标准;我国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和传统养生方法。

2、理解影响体质与健康的因素,通过学习体育运动的保健措施有哪些,体质测试与健康检查的要求;体育运动过程中的保健指导。

3、掌握运动性疾病的病理因素,临床症状,急救方法和预防措施,并能在实践中进行操作处理,掌握儿童少年生长发育规律,体育运动促进儿童少年生长发育良好的促进作用。掌握体育保健学的各种基本概念、名词;掌握体育锻炼对人体体质的增强与提高人体健康水平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 体育保健总论

第一章 绪言

本章主要讲授

1、体育保健学的意义;2、体育保健学的研究目的;3、体育保健学的任务;4、体育保健学的内容。

第二章 体质与健康

主要讲授

1、体质与健康的概念和评价标准;2、影响体质与健康的因素;体质与健康教育的任务和研究范围。

第三章 营养保健

主要讲授

1、营养素;2、热能;3、合理营养;4、营养与健康。

第四章 卫生保健

主要讲授

1、环境与健康;2、学校卫生;3、精神卫生;4、传染病的预防。

·11·

第五章 运动保健

主要讲授

1、运动与保健;2、运动与疾病;3、运动与康复。

第六章 养生保健

主要讲授

1、养生学的理论基础;2、养生学的特点;3、传统养生方法。

第二篇 体育运动的保健措施 第七章 体质测试与健康检查

主要讲授

1、 目的和要求;2、形态测量;3、功能检查。

第八章 体育运动的保健指导

主要讲授

1、 概述;2、体育课的保健指导;3、运动训练和比赛期的保健指导;4、疲劳程度的判断与消除。

第九章 运动性疾病

主要讲授

过度训练、过度紧张、晕厥、低血糖、运动性贫血、运动性血尿、运动中腹痛、中暑、冻伤、溺水、游泳性中耳炎。

第十章 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

主要讲授

1、 概述;2、运动损伤的急救;3、运动损伤的处理;4、常见运动损伤。

第十一章 按摩

主要讲授

1、 概述;2、按摩的基本方法;3、按摩的运用。

第十二章 儿童少年的体育保健

主要讲授

1、 儿童少年的保健要求;2、儿童少年常见病的康复。

第十三章 女子的体育保健

主要讲授

1、 女子的一般保健要求;2、女子对健身运动的要求。

第十四章 中老年人的体育保健

主要讲授

1、 中年人的保健;2、老年人的保健;3、中老年人常见病的康复。

四、学时分配与比例 内 容 第一章:绪言 第二章:体质与健康

学 时 4 4 ·12·

第三章:营养保健 第四章:卫生保健 第五章:运动保健 第六章:养生保健 第七章:体质测试与健康检查 第八章:体育运动的保健指导 第九章:运动性疾病 第十章:运动损伤的预防处理 第十一章:按摩 第十二章:儿童少年的体育保健 第十三章:女子的体育保健 第十四章:中老年人的体育保健 复习 考试

五、成绩评定

成绩评定按比例分配

平时成绩(作业) 10% 半期考试 20% 期末考试 70% 六、教学参考书

1、《体育保健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人体解剖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3、《运动生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4、《运动创伤学》, 广西师大出版社。

4 4 4 4 4 4 12 4 4 8 2 4 4 2 ·13·

《学校体育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学校体育学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课程代码:10040201204 学 分: 4分

总 学 时: 72学时 适用专业:体育教育专业本科 先修课程:田径、体操、篮球等。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学校体育学课程是国家教委规定的体育教育专业的12门主要课程之一,是10门理论学科必修课程之一。本大纲是根据国家教委组织编写的课程基本要求,结合当今学校体育的发展和培养目标而制定的。

使学生正确认识学校体育在教育、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树立体育教师的专业思想与师德规范;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学习并掌握组织与实施学校体育的教学、课外体育教学、课外体育训练、课外体育锻炼、课外体育竞赛科研、学校体育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使学生掌握制定体育教学工作计划、教材教法和课的分析等内容;使学生了解现代体育教育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独立思考,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要求

教师要认真学习教学大纲深入钻研教材与教法,使教材具有教好的系统性、科学性、启发性、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认真听讲,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教学要突出重点,着重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培养学生自学,口头就书面表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自学、作业、讨论、观摩实验实践等方式。遵守课堂常规和有关教学要求,加强教学检查和辅导,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注重教书育人。发扬教学民主,师生互动,不断改进教学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了解学校体育的功能和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了解体育教学特点和目标;掌握体育教学过程和体育教学内容与手段;掌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教授法;理解体育课的类型与结构,掌握体育课组织,上好体育课;了解体育实践课的密度与负荷,了解体育课准备与分析;能组织课外体育锻炼、课余体育训练、课余体育竞赛;能制作各项体育教学工作计划;理解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职责和条件;了解学校体育管理体制和学校体育行政法规。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地位与目标

第一节 学校体育的功能 第二节 学校体育的地位 第三节 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

第二章 体育教学的目标、过程和原则

第四节 体育教学特点和目标 第五节 体育教学过程

第三章 体育教学内容与手段

·14·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体育教学内容的饿概念与意义 我国现行学校体育教学大纲 我国现行各级学校体育教材 体育教学手段

第四章 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教授法 第五章 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学练法

第六章 体育课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体育课的类型与结构 体育课组织

体育实践课的密度与负荷 体育课准备与分析

第七章 课外体育锻炼

课外体育锻炼的地位及意义 课外体育的目标与原则

课外体育锻炼的内容、组织形式与方法 课外体育锻炼的计划与评价

第八章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第九章 课余体育竞赛 第十章 体育教学计划与考核

第一节 学校体育工作计划 第二节 学校体育工作的评估

第十一章 学校体育科学研究 第十二章 学校体育教学研究

第十三章 体育教师

第一节 体育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节 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职责和条件 第三节 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

第十四章 学校体育管理

第一节 学校体育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第二节 学校体育管理体制

第三节 学校体育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第十五章 我国组织体育的行政法规

第一节 学校体育行政法规概述

第二节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第三节 大中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第四节 与学校体育有关的体育法规

四、学时分配与比例

·15·

教 材 名 称 学校体育的地位与目标 体育教学的目标、过程和原则 体育教学的内容与手段 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教授法 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学练法 体育课 课外体育锻炼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课余体育竞赛 体育教学工作计划与考核 学校体育科学研究 学校体育教学研究 体育教师 学校体育管理 我国学校体育的行政法规,学校体育工作评估 复习 考试 机动 总计 讲 授 2 4 4 6 8 1 1 1 4 2 2 2 1 1 39 作 业 2 1 3 自辅 讨学 导论 1 2 2 1 1 1 1 1 9 观摩 实验 实践 4 4 机 动 2 2 4 课时数 2 4 4 7 2 18 2 4 2 5 2 2 2 2 2 6 2 4 72

五、教学参考书

1、《学校体育学》,李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推荐参考书:《体育教学论 体育教学与方法 中学体育教材教法》,王文生等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教育实习理论与实践》,王超英编著,人民体育出版社。 六、成绩评定

1、课堂常规:包括出勤情况,听讲情况,自觉学习和钻研精神等学习态度,占总成绩的10%。 2、平时考查:包括口头问答问题,完成作业的质量及平时测验(负荷、密度),试讲、平时测验等,占总成绩的20%。

3、考试:在本课程结束后从题库里抽取试题进行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70%。

注:凡缺课达1/3课时者,不得参加期末考试,平时考查未完成者不评定总成绩,经审核有正当理由者,可限期补作作业。

考核的内容和要求以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重点是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的运用能力等。其余的制度按学校及体育系的有关规定执行。

·16·

《体育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体育概论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课程代码:10040201205 学 分: 2分

总 学 时: 36学时

适用专业:体育教育专业本科 先修课程:学校体育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体育概论》课程是国家教委规定的本科体育教学专业的一门主要的必修课程。本大纲是依据国家教委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课程基本要求并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培养目标而制定的。体育概论是从宏观、整体上研究体育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学科,认识体育的地位、目的、任务、揭示体育的功能,实现体育目的任务的原则和途径。阐述体育的体制,研究体育的手段和方法。介绍国际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及生态体育观,教学中使学生掌握体育的本质、特点、作用、体育的基本手段等基本理论和知识。明确体育的制度,培养运用基础理论辨证分析体育的相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要求

主讲教师认真学习教学大纲,深入钻研教材,运用全新的理念进行教学,使教材具有教好的系统性、科学性;教学要突击重点,着重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教学;发扬教学民主、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自学、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能力,及时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教学方式以教堂教学为主,结合自学、作业、讨论等方式;学生遵守课堂常规和相关教学要求,加强教学与检查和辅导,注重教书育人。

了解体育的产生与发展,认识体育的本质与特征;了解我国体育目的的任务,掌握实现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与要求;掌握体育体制概念和了解我国体育体制;掌握运动动作的结构,能分析运动动作的要素;掌握体育锻炼的几种方法;了解国际体育组织与竞赛和奥林匹克运动的起源与发展;理解生态体育的内涵和体育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生态环境;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基本精神。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 体育的本质与特征

教学要求:了解体育的产生与发展,认识体育的本质与特征 教学重点:体育的功能

第一节、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体育的本质与特征 第三节、体育的功能

第二章 我国体育的目的的任务

教学要求:了解我国体育目的的任务,掌握实现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与要求 教学重点:中国体育发展观

第一节、体育目的任务概述 第二节、我国体育目的的任务

第三节、实现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与要求 第四节、中国体育发展观念的变迁与前瞻

·17·

第三章 体育体制

教学要求:掌握体育体制概念;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重点: 中外体育体制比较;我国体育体制的改革

第一节、体育体制的一般概述 第二节、我国的体育体制 第三节、我国体育体制的改革

第四章 体育手段

教学要求:掌握运动动作的结构,能分析运动动作的要素,师生互动 教学重点: 运动动作的要素的分析和运动动作的质量评定

第一节、体育手段的概述 第二节、运动动作的结构 第三节、运动动作的要素

第四节、运动动作的分类和运用

第五节、运动动作的质量评定和运用要求

第五章 体育锻炼

教学要求:掌握体育锻炼的几种方法 教学重点: 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

第一节、体育锻炼的概述 第二节、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

第三节、体育锻炼效果的检查与评定

第六章 国际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

教学要求:了解国际体育组织与竞赛和奥林匹克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教学重点: 奥林匹克运动理念

第一节、国际体育概述

第二节、国际体育组织与竞赛 第三节、奥林匹克运动概述 第四节、现代奥林匹克运动

第七章 生态体育

教学要求:理解生态体育的内涵和体育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生态环境 教学重点: 生态体育环境体系的评述

第一节、生态体育概述 第二节、生态体育的内涵 第三节、生态体育的特点 第四节、生态体育的环境体系

第八章 体育科学

教学要求:自学和辅导相结合

教学重点:体育科技在发展我国体育事业中的作用

第一节、 体育科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体育科学的性质和体系

第三节、 体育科技在发展我国体育事业中的作用

第九章 体育法规(选用教材)

·18·

教学要求: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基本精神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概述 第二节、《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概述 四、学时分配与比例 教学内容 第一章 体育的本质与特征 第二章 我国体育的目的任务 第三章 体育体制 第四章 体育手段 第五章 体育锻炼 第六章 国际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 第七章 生态体育 第八章 体育科学 第九章 体育法规(选用教材) 复习与机动 考试 总计 讲 授 2 2 3 5 2 2 3 2 8 2 36 讨论辅导自学 1 1 1 1 作 业 1

五、教学参考书

1、《体育概论》,体育概论教材编写组。高校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 2、推荐参考书:《全民健身概论》,陈宁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社会体育理论与实践》成都体育学院,出版社。《体育教程》,体育教程编写委员会,四川大学出版社。 六、成绩评定

1、课堂常规:包括出勤情况和上课的状态占总成绩的10%。

2、平时考查:包括口头回答问题,完成作业的质量及平时测验等,占总成绩的20%。 3、考试在本课程的内容全部教学结束时或期终进行占总成绩的70%。

4、凡缺课达1/3课时者,不得参加本课程考试;作业未完成者不评定总成绩。

5、考核的内容和要求以本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重点是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就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

·19·

《体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体育心理学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课程代码:10040201206 学 分:2学分

总 学 时:36学时 适用专业:体育教育专业本科

先修课程:心理学、学校体育学等。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心理学课程是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目的与任务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该课后,掌握心理学的基本心理特征,了解其原理所在,并与体育密切结合进行应用性的分析和运用。 二、教学要求

能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论联系教学实际,具体分析青少年儿童学习体育运动的内在心理规律,并掌握具体培养方法。 三、教学内容

1、心理学概况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心理学界的几大学派:行为主义学派、格式塔学派、精神分析学派 心理学现状:

2、学生心理(感知觉、记忆、思维、注意、情绪状态) 体育教育与学生感知觉 记忆

体育运动中的思维 体育运动中的注意 体育运动中的情绪状态 “极点”“第二次呼吸”状态与意志品质的培养 3、运动技能的形成和迁移 概念: 学习理论:(马启伟----体育心理学) 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论。123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说白鼠压杆得食实验。124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125 苛勒的顿悟学习理论,128 托尔曼的认知论。129 运动技能特性

运动技能分类:初步形成动作阶段;基本掌握动作阶段;自动化、运用自如阶段 运动技能的相互作用(迁移和干扰) 4、体育学习心理的内在动力 体育动机:(内部动因) 体育兴趣: 体育态度:

·20·

体育习惯: 5、心理选材

6、体育心理技能训练 方法一:目标设置见 方法二:放松训练 方法三:表象训练 方法四:注意集中训练 方法五:自我暗示训练 方法六:模拟训练 方法七:战术心理训练 7、心理健康教育 8、体育比赛心理

比赛前、比赛中、比赛后 9、运动员的攻击性行为311 四、学时分配与比例

1、心理学概况----2学时5%

2、学生心理(感知觉、记忆、思维、注意、情绪状态)----10学时25% 3、运动技能的形成和迁移----6学时15% 4、体育学习心理的内在动力----8学时20% 5、心理选材----2学时5%

6、体育心理技能训练----4学时10% 7、心理健康教育----2学时5% 8、体育比赛心理----2学时5%

9、运动员的攻击性行为----2学时5% 五、教学参与书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96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主教材) 2、张子沙《体育教育心理学》98年版、警官教育出版社 3、杨宗义《体育心理学》91年版、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4、高发民《体育心理学》2001年版、山东大学出版社

5、申荷永、高岚《心理教育》2001年第二版、暨南大学出版社 6、李薇、李进《体育心理学》2000年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7、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心理学》1988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8、张力为,等。《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9、莫雷:《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0 六、成绩评定(考试、考查)

1、平时表现占10%; 2、作业占20% 3、半期考查占20%; 4、期末考试占50%。

·21·

《中学体育教材教法》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学体育教材教法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课程代码:10040201207 学 分: 2学分

总 学 时: 36学时 适用专业:体育教育专业本科

先修课程:学校体育学、体育概论、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中学体育教材教法是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是体育教学实践的方法。它是在总结学校体育理论与体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对于教师正确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处理好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中学体育教材教法的教学,使体育专业的学生掌握各项教材的教学技巧,提高教学艺术,为将

来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体育教师打好基础。其任务是:

第一,使学生在已有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地分析中学体育教材,确定教学任务,并能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教材目标。

第二,能根据不同教学对象的特点确定相应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提出教学的基本要求,较好地把握教学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第三,使学生较好地了解各教材之间的纵横联系和对身体的锻炼价值,力求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手段的选择科学合理。 二、教学要求

(一)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密切联系中学生、场地、器材等客观实际,钻研教材,研究和改进教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帮助学生掌握各类体育教材,确定教学任务,明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掌握基本教学步骤、保护帮助方法及易犯错误及纠正方法。

(三)组织必要的观摩、见习或者实习,运用教材教法知识、方法指导,进行研讨、作业等。 (四)要求学生联系教学实际,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研究教法中的各种问题,以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

教材分为两大部分,即概述部分和教材教法分析部分。

第一部分:中学体育教材教法概述

(一)中学体育教材教法任务

(二)影响中学体育教材教法的因素 (三)中学体育教材教法的结构 (四)中学体育教材教法的特点 第二部分:中学体育教材教法分析

(一)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 (二)体育游戏 (三)韵律操与游戏 (四)田径

·22·

(五)体操 (六)球类运动 (七)武术

(八)发展身体素质

四、学时分配与比例

(总时数36学时,其中试教、评议占10%,讲授占90%。)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合计 教 材 中学体育教材教法概述 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 体育游戏 韵律操和舞蹈 田径 体操 球类运动 武术 发展身体素质 实践 其它或复习 30 学时数 讲授 4 2 2 1 7 6 4 2 2 2 实践 2 4 其它 4 36 合计

五、教学参考书

1.王文生主编.《中学体育教材教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 2.夏思永主编.《中学体育教材教法》。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六、成绩评定

分值分配:平时成绩10%;实习、作业等20%;笔试70%。

·23·

《体育统计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体育统计学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课程代码:10040201208 学 分: 2学分

总 学 时: 36学时 适用专业:体育教育专业本科 先修课程:学校体育学等。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课程性质:体育统计学是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目 的: 本课程紧紧围绕以培养中学体育教师,业余学校教学员和社会体育工作者为目标,注重本学科的实用性,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体育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工作中能及时总结教学成果,进一步突出教育的科学性。

任 务: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健康的思想教育。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来培养学生的接受能力,在保证教学内容系统性的前提下,适当引进本学科有关的新知识、新理论。突出重点、加强基础、增强应用、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符合应用所学知识与其它学科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学要求

使学生能了解体育统计的基本原理、概念、公式,能够理解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对体育领域里或非体育领域但对体育发展相关的各种随机现象进行研究。能够适用于体育教学、训练和科研的统计学原理、方法,以及如何把这些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 论

1、体育统计其研究对象;2、体育统计在体育活动中的作用;3、体育统计中的若干基本概念。

第二章 统计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1、统计资料的收集;2、统计资料的整理。

第三章 样本特征数

1、集置量数;2、离中位置量数;3、平均数合成计算与S的合成计算;4、平均数和标准差在体育中的应用。

第四章 相对数与动态分析

1、相对数;2、动态分析;3、动态分析方法在体育中的应用。

第五章 正态分析

1、正态分态的概念与性质;2、正态分布表的使用;3、正态分布理论在体育中的应用。

第六章 统计推断

1、参数估计;2、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及步骤;3、几种常用的检验方法;4、假设检验方法在体育中的应用。

第七章 方差分析

·24·

主要讲授:

1、方差分析的基本概念;2、单因素方差分析;3、平均数的多重比较;4、方差分析法在体育中的应用。

第八章 相关分析

主要讲授

1、相关分析的概念与性质;2、相关系数的计算与检验;3、等级相关;4、偏相关与复相关;4、相关分析在体育中的应用。

第九章 回归分析

主要讲授

1、回归分析的概念与功能;2、一元性回归方程;3、多元性回归方程;4、回归分析方法在体育中与应用。

第十章 统计表与统计图

主要讲授

1、统计表;2、统计图。 四、学时分配与比例 周次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25·

教学时数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第一章 绪论 内容安排 第二章 统计资料与收集与整理 第三章 样本特征数(一、二节) 第三章 样本特征数(三节) 第三章 样本特征数(四节) 练习题讲解 第四章 相对数与动态分析(一、二节) 第四章 相对数与动态分析(三节) 练习题讲解 第五章 正态分布(一、二节) 第五章 正态分析(三节) 第五章 正态分析(三节) 练习题讲解 第六章 统计推断(一、二节) 第六章 统计推断(三、四节) 第六章 统计推断:习题 第七章 分差分析(一、二节) 第七章 方差分析(三、四节) 第八章 相总分析(一、二、三节) 第八章 相总分析(四、五节) 第九章 回归分析(一、二、三节) 第九章 回归分析(四节) 第十章 统计表与统计图(一、二节)

五、教学参考书

1、丛湖平.《体育统计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高等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体育统计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六、成绩评定

1、考试类型:期末闭卷考核 2、成绩分配

1)平时成绩10%

2)中期成绩(含课堂提问、讨论、作业)20% 3)期末成绩 70% 3、试题

试题采用新建试题库

26·

·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体育科学研究方法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课程代码:10040201209 学 分: 2学分

总 学 时: 30学时 适用专业:体育教育专业本科

先修课程:学校体育学、体育概论等。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该课程是体育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目的,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这些科研方法进行一般性的体育教学研究工作,能够做到对所进行的体育科研材料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 二、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体育科研方法,使同学的较好地理解该学科的理论,能够较好地运用对所进行体育科研材料的收集与整理,自行设计体育科研一般程序,掌握体育科研方法的研究论文的基本结构和要求以及毕业论文的报告和答辩技巧,培养学生的正确的科学观及科学研究的应具备知识与智能结构。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 体育科学研究导论 第二章 选择研究课题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计划 第四章 资料与事实的收集方法 第五章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方法

第六章 体育科学研究论文的撰写与评论 第七章 体育科学研究者的基本素养 四、学时分配与比例 顺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复习 总计

课 程 内 容 体育科学研究导论 选择研究课题 研究设计与研究计划 资料与事实的收集方法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方法 体育科学研究论文的撰写与评论 体育科学研究者的基本素养 学时数 讲授 2 4 4 8 4 4 2 30 答疑 2 ·27·

五、教学参考书

1、《体育试验设计与科学量化方法》黄明教编著,高教出版社2003年。

2、《现代体育科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郑旗著,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年2版。 六、成绩评定(考试、考查)

根据本学期授课计划和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一次出A、B两套试卷并附标准答案。其要点为: 1、内容覆盖率要达85%(覆盖面大,题目多,分数分配合理,题目类型多);

2、试题内容以“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为主,其难易程度分配比例是:基本知识题占60%,有一定难度的题占30%,有较大难度的综合试题占10%,试题措词严谨明确,避免产生多义、歧义或误解的情况;

3、份量适当,考试时间一般定为120分钟;

4、试题(标准答案)按统一格式要求进行卷面设计,注明“开卷”或“闭卷”字样,用计算机打印输出,字迹(作图)要清楚、工整。为了保证试卷文印质量。

·28·

《田 径》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田 径 课程性质:专业课

课程代码:10040201210 学 分: 14学分

总 学 时: 252学时 适用专业:体育教育专业本科 先修课程: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田径是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通过学习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学体育教师,使其具有中学体育教师必备的田径运动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二、教学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是:通过田径运动教学,使学生掌握作为锻炼身体手段的田径运动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系统地掌握运用田径运动全面增强体质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基本功扎实,做到会讲、会做、会教,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胜任中学体育课中田径教材的教学工作,并具有组织与指导课外田径锻炼、竞赛和管理田径场地、器材等多方面能力。 三、教学内容

(一)理论部分 1、田径运动概述

田径运动的概念、作用及其产生和发展概况;竞技体育中田径运动分类和比赛项目;我国现代田径运动概况;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的教学任务、内容和要求。

2、田径运动技术原理

(1)田径运动技术原理概述。

(2)跑的技术原理:跑的概念和时期、阶段划分;决定跑速的因素分析;跑的各阶段技术的基本要求。

(3)跳跃的技术原理:跳跃的概念和阶段划分;决定跳高高度和跳远、三级跳远远度的因素分析;跳跃各阶段技术的基本要求。

(4)投掷的技术原理:投掷的概念和阶段划分;决定投掷远度的因素分析;投掷各阶段技术的基本要求。

3、田径运动场地

修建田径运动场地的一般要求。

径赛场地——半圆式田径场地的结构;标准半圆式田径场跑道的计算方法和画法;小型田径场跑道的设计与计算。

田赛场地——田赛场地的布局和设置要求;跳跃项目场地的规格;投掷项目场地的画法田径场地的管理;塑胶跑道介绍。

4、田径运动竞赛的组织与编排

田径运动竞赛的种类,学校举办田径运动会的意义和要求;田径运动竞赛的组织工作;田径运动竞赛的编排和记录公告工作。

5、田径运动竞赛的裁判工作

田径运动竞赛裁判工作方法的基本要求;田径运动竞赛规则介绍;径赛裁判工作方法;田赛裁判工作方法。

·29·

6、中学田径运动教学

田径运动在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学田径运动教学的任务、内容和方法(含技术教学、身体锻炼和思想品德教育方法);中学体育课中田径教材教学的注意事项;中学体育课田径教材的考核;中学体育课中伤害事故的预防。

7、田径运动锻炼

田径运动锻炼的价值。田径运动锻炼的内容和方法(含速度类、耐力类、灵敏类和力量协调类);组织中学生参加田径运动锻炼的注意事项。

(二)技术部分

1、中、长距离跑(介绍竞走) 2、短距离跑 3、接力跑

4、跨栏跑(介绍障碍跑)

5、跳高(以背越式为主,含俯卧式) 6、跳远(以挺身式为主,含蹲踞式) 7、三级跳远

8、推铅球(以背向滑步为主,含侧向滑步) 9、掷标枪 10、掷铁饼 11、全能运动

以上各项目应包括以下内容:

A、该项目的一般知识,介绍该项目发展简史,锻炼价值及比赛项目和特点。 B、技术分析。

C、教学方法与步骤。 D、锻炼方法与手段。

E、该项目作为中学体育课教材的教法的提示。 F、该项目的有关规则及裁判方法。 (三)实习作业

课堂教学、竞赛编排、裁判工作 四、学时分配与比例

表一: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比例 分类 内容 第一学年 第一学期 16周(4) 田径运动概述 理论部分 田径运动技术原理 田径运动场地 田径运动竞赛的组织与编排 田径运动竞赛的规则与裁判法 中学田径运动教学 田径运动锻炼 技术部

学时分配 第二学年 第三学期 4 4 第四学期 2 2 第二学期 6 4 2 4 ·30·

14周(4) 18周(4) 14周(2) 2 4 4 14 中、长距离跑 竞走 短距离跑

分 接力跑 跨栏跑 跳高 跳远 三级跳远 推铅球 掷标枪 掷铁饼 全能运动 机动 合计 4 16(俯) 18 2 64 18 20 2 56 20 18 14 2 72 16(背) 6 2 28 五、教学参考书 1、《田径运动》,高等教育出版社。 2、《田径》,广西师范大学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田径教学要略》,蔡志坚,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 六、成绩评定

1、考核分为实践和理论考试两部分

第一、二、三期只考实践(其中平时表现占20%,技评占40%、达标占40%);第四期考理论和实践(分值分配:平时表现10%;技评10% 全能40% 理论40% )。 表二: 考核内容安排表 学期 类别 考 核 内 容 技 术 部 分 1、小步跑、高抬腿跑、后蹬跑技评 2、100米跑技评与达标 3、背向滑步推铅球技评与达标 4、 5、800米跑(女)、1500米跑(男)技评与达标 6、接力跑技评 1、 200米跑技评与达标 2、 标枪技评与达标 3、 远技评与达标 4、竞走技评 1、400米跑技评与达标 2、跨栏跑技评与达标 3、三级跳远技评与达标 4、铁饼技评与达标 1、 俯卧式跳高技评 2、背越式跳高技评与达标 3、全能运动 理 论 部 分 基本能力部分 一 考试 二 考试 1、课堂准备活动教学实习 2、编排、记录工作 3、画场地实习 课堂教学实习 三 考试 四 考试 1、田径运动技术原理 1、课堂教学实习 2、田径运动竞赛的组2、裁判工作实习 织及裁判工作 3、所学项目的规则与裁判法以及技术分析、教学方法、易犯错误及纠正方法 ·31·

《体操》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体 操 课程性质: 专业课 课程代码:10040201214 学 分: 6学分

总 学 时: 108学时 适用专业:体育教育专业本科 先修课程: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体操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大纲根据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结合我院具体教学设施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在编制过程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主要以“三基”<知识、技术、技能>为主,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具有专项示范、组织教学、运动用教学、保护与帮助和组织竞赛以及裁判的能力。通过体操教学,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的中小学体育教师。 二、教学要求

培养学生口令术语化、准确性,培养其自学能力、自编、自教徒手操等,基本掌握中学体操教学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技术。 三、教学内容和时数分配 内容 1、体操概述 2、徒手操、体操术语 3、体操保护与帮助 4、中学体操内容(广播操) 5、体操竞赛 1、 队列队形 2、 基本体操 3、 竞技体操 考试: 机动 总学时 第一学期 2 2 2 第二学期 4 2 28 2 36 62 4 72

四、教学内容: 1、理论教学内容

体操运动概述;体操术语;徒手操;保护与帮助;中学体操和体操竞赛。 2、技术教学内容:

1)队列队形:原地各种转法,列队、排头(尾)基准学生、伍、纵横队等,行进间各种走法以及队形变化走。

2)基本体操:徒手操、器械操、中学及成人广播操等。

3)单杠:仰悬垂臂引体、跳上成支撑、单腿摆越成骑撑、后倒挂膝上、骑撑前回环、转体180度成支撑、腹回环(后回环),后摆挺身下,弧形下等。

4)双杠:跳上成支撑、支撑走杠、前臂撑前摆上、支撑摆动,外侧坐、越双杠转体180度成分

·32·

腿坐、肩倒立,挂臂撑前、后摆上、前后摆、挺身下等。

5)支撑跳跃:横写斜向助路直解腾越,分腿腾截止、屈腿腾越、屈体腾越。纵马分腿腾越、屈腿腾越、直腿前滚翻。

6)技巧:手倒立、前后滚翻,鱼跃前滚翻、侧手翻、头手翻、前手翻、肩肘倒立、头手倒立、单肩后滚翻、后滚翻直腿起,俯撑双腿摆越成仰撑、前滚翻直腿起、“燕式”平衡,侧平衡等。 五、参考教材

1、《体操》体育院系通用教材,人民体育出版社 2、《体操》体育运动学校教材,人民体育出版社 3、《体操》体育院校函授教材,人民体育出版社 六、考核评定

理论考试:20% 技术考试:60%

平时考试:20%(包括平时练习积极性、态度端正与否等) 技术考试评分标准:

90—100分 完成动作质量高、轻松、协调、优美。 75—89分 完成动作质量较高、协调、较优美。 60—74分 能完成动作,但动作不够协调、优美。 59分以下 能基本完成动作

·33·

《篮球》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篮 球 课程性质:专业课

课程代码:10040201216 学 分:8学分

总 学 时:144学时 适用专业:体育教育专业本科 先修课程:田径、体操等。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篮球课程是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篮球运动基本的理论知识,并能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篮球运动基本的技术和战术;具备胜任中学以上篮球教学和课外训练能力以及具备组织篮球竞赛工作和担任裁判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勇敢拚搏、团结协作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教学要求

大纲使教学内容的结构和顺序清晰化、合理化,教学前根据教学大纲有条不紊地安排教学进度、选择基本教材和主要参考书。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与教具。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理论部分

1、了解篮球运动发展概述

(1)篮球运动发展特点和价值及作用。 (2)篮球运动起源和发展。 (3)我国篮球运动情况。

(4)国际篮球运动现状和我国篮球运动方向。 2、理解篮球重点规则,裁判法和场地设备。 (1)重点规则

①违例及其罚则:违例的概念、分类及其主要违例与罚则, ②犯规及其罚则:犯规的概念分类及主要犯规典例与罚则。 (2)篮球场地、设备 (3)裁判法

①裁判工作的意义和要求 ②监场裁判的分工和配合

3、掌握竞赛组织与编排的基本原则与常用的方法 4、理解篮球基本技术、战术基础知识 (1)篮球技术基础知识

①篮球技术的概念,作用和分类

②篮球基本技术的原理和应用(移动、传接球、投篮、运球突破、篮板球和防守) (2)篮球战术基础知识

①篮球战术的概念,作用和分类

②篮球主要战术的原理、动用时机、优缺点。 (3)篮球技战术教法和中学篮球教材分析 ①技战术教学的步骤和方法

·34·

②技战术教学注意的问题 ③中学篮球教材分析 (二)实践部分 1、技术部分: (1)移动:

掌握起动、侧身跑、变向跑、急停、滑步、后撤步。 (2)传接球:

掌握双手胸前传球、接球、先进间传、接球;

了解单手肩上传球、单手胸前传球、反弹传、接球。 (3)运球:

掌握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急停急起、运球转身。 (4)投篮:

掌握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原地双手胸前投篮、跳投、行进间高、低手上篮、行进间勾手、反手投篮。

(5)持球突破:

掌握原地持球交叉步、同侧步突破。 (6)防守对手:

掌握防有球队员的选位、姿势与移动; 了解防无球队员的选位、姿势与移动。 (7)抢篮板球:

掌握抢进攻、防守篮板球。 2、战术部分:

(1)攻守基础配合: 掌握传切、掩护、策应;

了解突分、挤过、绕过、交换。 (2)快攻:

掌握快攻的发动、推进、结束、(长传快攻、二攻一、三攻二)、防快攻、封堵一传、一防二、二防三

(3)全队的防守战术:

掌握半场缩小、扩大人盯人防守;

了解半场“2-1-2”区域联防,进攻半场缩小,扩大人盯人及进攻区域联防。 3、教学比赛和裁判实习

(1)课上部分时间的教学比赛,结合重点规则的裁判工作实习。 (2)教学比赛课进行裁判工作实习和记录台工作。 四、学时分配与比例 教材内容 理论 技术部分 战术部分 教学比赛和裁判实习 考核 机动 合计 五、教学参考书

·35·

学时数与比例 8(5.5%) 64(44%) 30(21%) 30(21%) 8(5.5%) 4(3%) 144(100%)

1、孙民治主编.高等学校教材:《球类运动-篮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三版 2、高鹗、李峨恒.《现代篮球训练理论与实践》.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年9月.第一版

3、篮球编写组.《球类运动--篮球》.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1月.第一版

4、篮球教材编写组.《球类运动--篮球》.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第二版 5、孙民治.《篮球》.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6、白金申.《篮球实践荟萃》.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六、成绩评定 第一期:

1、技评成绩: 占50% 2、达标成绩:3、平时成绩:第二期:

1、技评成绩:2、达标成绩:3、理论成绩:4、平时成绩:

占40% 占10% 占40% 占30% 占20% 占10%

36·

·

《排球》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排 球 课程性质:专业课

课程代码:10040201218 学 分: 4学分

总 学 时: 72 学时 适用专业:体育教育专业本科 先修课程:田 径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排球课程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一)通过排球课教学,培养学生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勤学苦练,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体育人才。

(二)学习掌握教材的主要内容,学会排球技术、战术与实际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主要技术、战术方法并能正确的示范和初步运用。

(三)学习传球、垫球的教学方法和步骤,具备胜任中学排球教学和课外训练能力。

(四)学会排球竞赛组织编排以及排球基本规则和裁判的主要内容,具有相当于国家三级排球裁判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教学要求:

基本掌握排球基本技、战术;了解排球比赛进攻和防守阵型。 三、教学内容

(一)理论 1、排球概述

2、技术基本理论及技术教学

3、战术的概念作用、战术的结构,初步了解战术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4、规则和裁判法

5、赛组织、编排与记录表工作 (二)实践 1、技术部分

①移动;②传球;③垫球;④扣球;⑤发球;⑥拦网。 要求:

明确以上技术的正确动作方法,基本掌握以上各类技术的主要内容,能基本完成常用串联技术,并能在比赛中运用。

2、战术部分

①中二传进攻战术阵型 (心一、二) ②边二传进攻战术阵型 (边一、二) ③心跟近防守阵型 ④边跟近防守阵型 要求:

结合理论讲授和教学比赛,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中二传进攻战术和心跟近防守战术并能在比赛中运用。自由防守队员在比赛中的作用。

3、能力培养

·37·

①教学能力培养: 要求:

结合各位教师的教学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锻炼机会,能初步掌握课中部分获一堂排球课的组织工作,做到能讲解主要技术动作的方法及要求,并且还能作正确的示范。

②竞赛组织及裁判工作能力的培养: 要求:

初步掌握竞赛组织工作内容及比赛的编排方法,重点“贝格尔”编排法,内容及意义。并能在课内外承担排球裁判工作。 四、学时分配与比例

内 容 学 时 1、移动: 2 2、传球: 14 3、垫球: 14 4、扣球: 14 5、发球: 8 6、拦网: 2 7、教学比赛 8 7、理论: 2 8、考试: 8 五、成绩评定(考试)

1、平时表现占20%; 2、平时作业占10%;

3、考试(包括理论和达标)占70%。 六、教学参考书

黄汉升主编,《排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8· 例 3% 20% 20% 20% 11% 3% 11% 3% 11% 比

《足球》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足 球 课程性质: 专业课 课程代码: 10040201219 学 分: 4学分

总 学 时: 72学时 适用专业:体育教育专业本科 先修课程: 田 径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足球是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足球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战术以及从事中学体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体育教育事业,勇敢拚搏、团结协作和主动参与的精神;培养组织足球竞赛活动的能力。 二、教学要求

(一)结合学生足球技战术的基础和足球运动的特点,加强学生组织纪律教育,培养顽强、勇敢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了解足球运动发展的规律;

(二)通过足球必修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足球技战术;并能正确讲解和示范,具有能胜任中等以上学校的足球基础教学与训练的能力。

(三)掌握足球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基本战术,能够组织和开展中等以上学校群众性足球活动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一)理论部分(8学时)

1、概述:足球运动的特点和作用,足球运动发展的概况(2学时)

2、足球技战术分析 :足球技术的概念和原理、分析、分类、发展情况。足球战术的概念,分类分析、发展情况。(2学时)

3、足球规则和裁判法:足球规则分析。对角线裁判制中裁判员和助理裁判员的职责,配合哨声和手势等(2学时)

4、足球竞赛的组织和编排:竞赛制度、竞赛特点、编排方法、成绩计算工方法和竞赛组织工作(2学时)

(二)实践部分(54学时)

1、身体训练:发展一般性和专项身体素质介绍专项的跑、跳跃、徒手操、模仿练习、辅助练习活动性游戏的方法(身体训练贯穿整个实践课的始终)。

2、技、战术(附表一)

3、教学比赛:通过教学比赛,使学生在比赛中巩固与提高技战术能力。 4、裁判实习:在教学比赛中进行。 (三)考核:(8学时)分为平时考核和课程结束时的理论考试和技评达标。平时考核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解答、技战术掌握、比赛能力和裁判能力等。 四、成绩评定

平时成绩:10%; 理论考试:30%; 技评达标:70% 五、教学参考书

1、《足球》高等教育出版社。 2、《足球》人民体育出版社。

·39·

学习内容一览表

分类 技术 1、 脚内侧踢地滚球 2、 脚背内侧踢定位球 3、脚背正面踢地滚球 4、脚内侧接地滚球、空中球、反弹球 5、前额正面顶球(不跳起与跳起) 6、运球(直线和曲线) 7、抢截(正面和侧面) 战术 主要教材 1、传球 2、摆脱与跑位 3、盯人与补位 4、简单二人进攻战术 一般教材 1、脚背内侧踢地滚球 2、脚背外侧踢定位球 3、脚内侧踢空中球 4、脚底前掌接反弹球 5、运球过人 6、掷界外球 7、守门员基本技术 1、边路进攻 2、中间进攻 3、阵型 介绍教材 1、脚尖踢球 2、脚跟踢球 3、踢凌空、反弹球 4、大腿接球 5、脚背接球 6、铲球 7、鱼跃顶球 1、进攻转移 2、集体防守 3、任意球的进攻配合

足球考核方法与评分标准 达标:

1、脚背正面颠球

用脚将球从地面挑起,记两脚交替颠球次数,(单脚连续颠球只算一次),每人测三次,记最好成绩。

2、定位球踢远(正或内脚背)

在12米宽的范围里,计第一落点垂直距离,每人踢六次,记最好成绩。 3、运球绕杆射门

从起点开始运球依次绕10根杆(女生8杆)后射门,测三次,记最好成绩。(起点距第一根杆3米,最后一杆距球门18.5米,起动开表,球进门停表)

4、头顶球

在距球门11米的点球位置划一与球门平行的直线(女生距球门为8米),将同伴抛来的球直接顶进球门,从第一落点进球为准,分别顶6个球。 技 评: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gx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