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07人教课标

更新时间:2024-06-21 08:0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

(2)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出时间:2008年9月3日---9月9日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本课在“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和“儒学成为正统”三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

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的?对儒家思想的产生、丰富和发展的重要人物有哪些?

为什么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受到独尊的地位?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与孔孟儒家思想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种关系说明了什么?

一、从“无为”到“有为”:

11

1、汉初的“无为而治”:

(1)含义: “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说的无为:是指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治:治理。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无不为”是说没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的。在老子看来,统治者能依照“道”的法则来为政,顺任自然,不妄加干涉,百姓们将会自由自在,自我发展。这种顺应自然,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的观点,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2)原因(背景) 、目的:秦末(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为了恢.

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马上打天下”的局面已经结束,当务之急是非常需要安定的环境来恢复封建经济和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西汉初年,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政治气氛宽松,各派思想得以复苏。但是,政治上的统一,要求思想上的统一与之相适应,迫切要求一种为政治统一做出理论上的解释的学术思想。而法家思想在秦朝的滥用,已经造成严重的恶果。所以,只有温和的儒家思想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这就是儒家思想能够在汉朝受到重视的原因。

(3)表现:与民休养生息

(4)措施(与民休息政策的休养生息内容):P8 ①减轻田租; 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

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 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5) 与民休息政策的休养生息的影响:P8

积极影响: 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1边境不宁、消极影响: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割据

2土地兼并严重,3匈奴为患,○阶级矛盾激化○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有为”

〖归纳〗在汉武帝之前,儒家思想经历了:“春秋

12

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的四步历程。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1)原因:

①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

②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

西汉的王国问题解决经过:楚汉战争时期,为了对付项羽,刘邦曾经分封了七个异姓王。西汉初年,刘邦将异姓王逐一翦除,却又错误地总结了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分封了九个同姓王,形成了西汉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的现象。到了汉景帝时期,一度发生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吴楚七国之乱,叛乱虽然被平定,但是王国依然存在,很不利于中央集权。

(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此时国家既需要一批有才能的人来协助治理,也更需要有一套广泛的治国方略。于是汉武帝便招纳贤良文学之士,亲自策问治理国家的纲领性的思想,称为“贤良对策”。董仲舒便三次回答了汉武帝的策问,并在第三次对策中进一步从理论上论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提出者:董仲舒:生平P9,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也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期,董仲舒得到了“专精于述古”的声誉,当上了“博士”。 汉武帝即位,下诏令要各地方长官推举“贤良方正”的学者,到长安献计献策。董仲舒连连给汉武帝上了三篇奏章,叫《天人三策》,编造了“天人感应”理论。创立三纲五常的伦理家

2、特点: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新在哪里?糅合了道家、阴阳五行家思想改造儒家思想

13

3、思想主张:

(1)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加强君权的需要

董仲舒的哲学基础是“天人感应”的学说。他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人格神,不仅创造了万物,也创造了人。因此,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和人一样“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人与天是相合的。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继承了思孟学派和阴阳家邹衍的学说,而且将它发展得十分精致。董仲舒认为,天生万物是有目的的。天意要大一统的,汉皇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来进行统治的。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这一层层的统治关系,都是按照天的意志办的,董仲舒精心构筑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正是把一切都秩序化、合理化,正是为汉皇朝统治者巩固其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服务的。

他还认为“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地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春秋繁露〃同类相召》)。

他在应对中还说:“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函而无所殊,建日月风雨以和之,经阴阳寒暑以成之。故圣人法天而立道,亦博爱而亡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设谊立礼以导之。”

(3)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为人处世标准,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董仲舒利用阴阳五行学说来体现天的意志,用阴阳的流转,与四时相配合,推论出东南西北中的方位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关系。而且突出土居中央,为五行之主的地位,认为五行是天道的表现,并进而把这种阳尊阴卑的理论用于社会,从此而推论出“三纲五常”的道德哲学。这里所说的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成为我国古代维护历代封建皇朝统治的工具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三纲是社会伦理,五常是个人品德。

14

纲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规范。人的自然发展应当依循道德规范的方向,而这是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内涵。

他大力提倡孝道,认为孝是天经地义。

(4)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面临解决之道 董仲舒的学说 问题 边境加强中央集权 “春秋大一不宁 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上的统一 诸侯加强君权 “君权神割据威胁授”“天人合一””天中央 人感应” 土地限制土地兼并 限田、薄敛、兼并严重 省役 阶级缓和阶级矛盾,制定道德标准矛盾尖锐 制定规范限制人民 “三纲五常” 4、影响:(扭转局势 付诸实行)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说:“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极,陈治乱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复之。”

1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2)政治方面:○

他规定,地方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当中央任官,甚至还擢升平民、儒士为相。这明显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给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

○2儒学成为选官的标准: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他规定,地方政府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到中央任官,甚至还擢升平民、儒士为相。这样,儒家学

15

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

(3)教育方面:兴办太学,儒家经典“五经”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公元前136年,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前124年,又在长安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这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其必然对整个社会的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除太学外,汉武帝还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这样,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注】规定专门的教材和教师(五经、博士)→教育被儒家所垄断

学生在太学毕业后的去向?这有何意义? 2、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 (1)教育为儒家所垄断:“五经”

汉武帝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其中《诗》就是《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书》就是《尚书》,是我国古代商贾文献资料汇编;《礼》就是《周礼》,周代的典章制度,道德规范;《易》就是《易经》,是我国古代一部具有一定的哲学思想的著作;《春秋》,是孔子以鲁国历史为主线所编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汉武帝还立专事研究、传播五经的教官“博士”。挑选“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的人为博士,负责传授学问,设置经学博士7人。这是西汉大力弘扬儒学最切实际的举措。

(2)儒学地位大大提高:太学设立→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使得非贵族家庭子弟也可以凭太学资格入仕。至此,儒学的地位大大提高,与之对应的是,春秋战国以来的风云一时的诸子百家学说渐渐沉寂无闻。

(3)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各郡县设立学校。

16

→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汉武帝下令全国郡县设置学校,这一措施真正使得儒学在民间光大,处于独尊地位。汉武帝还鼓励学者从事私家的儒学教育,为弘扬儒学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3、独尊儒术的结果:主角 正统思想 文化主流

(1)儒学之士在中国政治和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

(2)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虽然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但都是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的需要

【注】1、董仲舒的历史地位与贡献

(1) 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他把道家(黄老之学)、阴阳五行家、法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特点),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2)他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3)著有《春秋繁露》等书。

【注】如何评价汉代新儒学(独尊儒术)?

积极: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2、有利于以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的发展,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3、有利于社会道德建设和社会稳定

消极:1、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不利于学术发展 2、宣扬的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带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3、唯心主义成分多 4、神学迷信色彩浓

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

17

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②“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无稽之谈。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的。

③“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着想,但是确实有利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对今天中国农民负担过重的现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至于“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因为古今时代背景不同,社会发展不同,就需要区别对待。今天,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小农经济必将向大农业经济迈进,正确引导这种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而不能一概套用“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的主张。

④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扬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孝道应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

【注】自秦至汉武帝治国思想的演变 秦——法家思想,严刑峻法 汉初——道家思想,无为而治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练习】1、在争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关系时,下面四人的结论比较正确的是D

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B、董仲舒的学说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

C、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D、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2、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是C

A、完全更新 B、因循守旧 C、继承与发展 D、外在形式的变化

3、汉代儒学对先秦儒学的发展主要是B

①限制君主的暴政②大一统的思想 ③天人感应说 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①② B.②③ .③④ D.①④

4.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

18

的转变体现了D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5.汉代时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汉代的统治思想,是因为它适应了C

A、发展经济的需要B、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 C、巩固统一的需要D、维护民本思想的需要 6.“天人感应”说从本质上讲是一种D

A、民本思想 B、限制王权思想 C、阴阳五行思想 D、君权神授思想

7. 史载:“汉初萧(何)曹(参)为相,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忧乱。”它反映汉初的统治思想是C A.儒家主张 B.墨家主张 C.道家主张 D.法家主张

8.儒学到了汉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C )

A、人定胜天B、无为而治 C、君权神授 D、仁政思想

9、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主要利用了儒学的(D )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贵君轻C、性善论 D、大一统

10董仲舒的新儒学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主要是因为董仲舒提出了( A )A.“春秋大一统”思想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D.“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

11、汉武帝的哪些措施,对于促使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起了直接的作用(C )

①举贤良对策 ②重用文学儒者 ③举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 ④设立地方郡国学校,广泛传播儒学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

19

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是①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迎合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②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都是他吸取的方向,因此,他在统治过程中,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张就不足为奇了。③汉武帝的这些做法对于儒学后来发展过程中融合其他学派思想起了推动作用。

⊙本课测评: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第一,董仲舒新儒学提出的一系列主张迎合了时代的需要。第二,汉武帝大力推动儒学发展,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起用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学习延伸:上述两条资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请谈谈你对这种思想的看法。

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性。②推崇孝道和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③强调君权虽然有利于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需要,但对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发展极为不利。④强调夫权,压迫妇女,更是应该批判的。

(开放性题目,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均可)

儒 学 的 坎 坷 发 展

春 秋 战 国(百家争鸣) 秦 西汉初期

孔子 创始人 系统

孟子 发展 完整 “焚书坑儒”沉重打击 逐渐复苏(基础)

荀子 改造 蔚然大宗

【注释1】“无为而治”

无为: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治:治理。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出处:《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20

“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当然,无为而治的\无为\,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无为而治的\无为\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相反,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以有为为之。但所为之为,都应是出自事物之自然,无为之为发自自然,顺乎自然;是自然而为,而不是人为而为。所以这种为不仅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进程和自然秩序,而且有利于事物的自然发展和成长。

从汉朝建立到汉文帝,经过四十多年,德政达到了极盛的地步。一方面文帝受老子思想影响,采取无为而治的方式;另一方面文帝为人十分仁德宽厚,这使天下百姓受益无穷,也使西汉王朝逐渐走向强盛。

文帝的仁德体现在方方面面。其一,他废除了连坐法和肉刑。文帝认为,法令是治理国家的准绳,是用来制止暴行,引导人们向善的工具。既然犯罪的人已经治罪,就不应该株连他们无罪的父母、妻子、儿女和兄弟。而且法令公正,百姓就忠厚,判罪得当百姓就心服。

后来齐国的太仓令淳于意犯了罪,应该受刑。太仓令的小女儿缇(音“提”)萦(音“营”)向朝廷上书说愿意入官府为奴婢,以免除父亲的刑罚。文帝怜悯缇萦的孝心,同时认为是自己的道德不厚教化不明,就下诏废除了黥、劓、刖等肉刑,改用笞刑代替。因为取消了严苛的刑罚,文帝时许多官吏能够断狱从轻,持政务在宽厚,不事苛求,因此狱事简省。

其二,在确立继承人的问题上希望寻找到圣德之人实行禅让。一些大臣劝文帝及早立太子,文帝却说自己的德薄,希望可以找到贤圣有德的人把天下禅让给他。大臣们认为确立继承人为自己的儿子是由来已久的定规。如果抛开应当立为太子的人,却从诸侯或宗室中另选他人,是不合适的。这样,文帝才同意立自己的儿子

21

启为太子。但同时赐给全国民众中应当继承父业的人每人一级爵位。

其三,文帝能够推己及人,与民同乐。三月,主管大臣请求皇帝封立皇后。文帝立太子的母亲为皇后。皇后姓窦。文帝因为立了皇后的缘故,赐给天下无妻、无夫、无父、无子的穷困人,以及年过八十的老人,不满九岁的孤儿每人若干布、帛、米、肉,希望天下这些贫苦之人可以享有一些快乐。此外,文帝还对普天下施以德惠,安抚诸侯和四方边远的部族,加封有功大臣,因此各方面上上下下都融洽欢乐。

其四,为了不劳苦百姓和节省财力,文帝二年(前178年)十月,下令居住在长安的列侯回到各自的封国。一方面可以省却百姓供应运输给养的劳苦,节约人力和财力;一方面列侯也可以教导和管理封地的百姓。次年,还把授兵权或调军队的铜虎符,和使臣出使所持的竹使符发给各封国丞相和各郡郡守。

其五,对于自己,文帝则十分节俭。文帝从代国来到京城,在位二十三年,宫室、园林、狗马、服饰、车驾等等,什么都没有增加。但凡有对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废止,以便利民众。文帝曾打算建造一座高台,召来工匠一计算,造价要值上百斤黄金,于是文帝便放弃了。文帝平时穿的是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对所宠爱的慎夫人,也不准她穿长得拖地的衣服,所用的帏帐不准绣彩色花纹,以此来表示俭朴,为天下人做出榜样。文帝规定,建造他的陵墓霸陵,一律用瓦器,不准用金银铜锡等金属做装饰,不修高大的坟;要节省,不要烦扰百姓。

文帝还下令撤销卫将军统辖的保卫自己的军队。现有马匹,只留下日常所需要的,其余的都交给驿站使用。

其六,废除法令中的诽谤朝廷、妖言惑众以及百姓批评朝政有罪的罪状。文帝认为,古代治理天下,朝廷设置进善言的旌旗和批评朝政的木牌,可以打通治国的途径,招来进谏的人。而这条罪状就使大臣们不敢完全说真话,做皇帝的也无从了解自己的过失。群臣中如袁盎(音,去声“昂”)等人进言说事,虽然直率尖锐,而文帝总是宽容采纳。

在治理国家方面,文帝更是以仁德为本,采取“无

22

为”方式。文帝十分重视农业,他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因此即位后多次下诏重视农桑,并按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员,经常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发展生产。同时还注意减轻人民负担,降低田租和赋税,减轻徭役。

公元前159年,天下干旱,发生蝗灾。文帝施恩于民:诏令诸侯不要向朝廷进贡,解除民众开发山林湖泊的禁令,减少宫中各种服饰、车驾和狗马,裁减朝廷官吏的人数,打开粮仓救济贫苦百性,允许民间买卖爵位。

文帝一心致力于用仁德感化臣民,无为而治,因此天下富足,礼义兴盛。

板书设计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1、实行的原因:汲取秦朝灭亡的教训;黄老之学适应了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内容:治身(养生)、治国。

3、基础:早期道家理论(结合阴阳、儒、墨、法等各家学说)

4、核心:“无为而无不为” ;“待时而动、因时制宜、积极无为”

5、作用:使西汉经济迅速恢复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

(1)王国问题、匈奴的威胁使统治者认识到加强中央集权的必要性。

(2)汉武帝进一步开拓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3)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这一需要

2、思想来源: 以《公羊春秋》为骨干, 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3、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人君须仿效天道,行仁政。

4、思想核心:大一统(“新”所在)

5、评价:(1)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2)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

23

割据势力;

(3)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文化;

(4)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

(5)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具体措施) 1、 参政办学——有力推动 2、 规定经典——垄断教育 3、 兴办太学——提高地位 4、 设立郡学——儒学独尊

5、 总结:主角、正统、主流。

2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gj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