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城市建设史(课件)

更新时间:2023-10-31 18:4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外国城市建设史(课件整理)

第一编 远古时期的城市

1、城市的起源

原始社会---狩猎、采集,有穴居、巢居,以游猎为主 旧石器晚期---相对定居、土窑 中石器时代---部落居民点

三个特点: 有秩序、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显示社会等级; 辟邪与占卜 新石器时代中期---农业革命(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畜牧业)

7000BC.-4000BC.---土地耕作者居民点,易碎不宜携带的陶器,罐子装物,房子装人---采用容器形状,减少建材用量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剥离出来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品、货币交易、商人

4000BC.-3000BC.---城市产生---城市革命,文字---城市

城市:交通便利、利于交易、防卫需要

2、 古埃及的城市 2.1社会背景 1)历史沿革

4000BC. 原始社会过渡奴隶社会---3500BC. 上下埃及---3200BC.第一(MENES)王朝 分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和晚期四个历史时期 2)宗教信仰

人生短暂、灵魂永生、千年复活

生者之城简单马虎,死者之城神圣永恒,生死分离 3) 建造水平

大量人力物力,多工种的合作

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学、几何学、工程机械等发展 防御水患 2.2城市概况

孟菲斯古城------白城、第一王朝首都、持续千年

卡洪城------通往法尤姆绿洲路上的小城、中王国时期、长方形、砖砌城墙、东西分区(死墙)、南北分阶层

底比斯城------中王朝时期首都、分置尼罗河两岸、神庙位于城中、南北中轴线、精美柱雕、凿岩为陵崖墓崇拜(巉chan岩)

阿玛纳城------新王朝时期都城、崇拜太阳、没有城墙的带形城市、顺(尼罗)河布置、灵活的棋盘式道路格局、北(下层)中(皇帝)南(官吏)三区、出现城市中心区、毁于风沙 2.3城市建设成就

1、 因地制宜选择城建用地 2、 出现最早的城市分区

3、 棋盘式道路布局---古希腊HIPPODAMUS结构形式的雏形 4、 建筑群落与景观设计

掌握:

1.古埃及城市布局与其宗教信仰的关系 2.卡洪城的主要特点

3.古埃及城市建设的主要成就和影响

3.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城市 3.1古西亚文明

历史沿革--古巴比伦王国(公元前19世纪)、埃及帝国和亚述帝国(公元前16世纪初)、新巴比伦王国(公元前7-6世纪)、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公元前4世纪)

信仰宗教--多神教、天体(山岳台)崇拜与国王(宫殿)崇拜相结合、宗教与社会商业活动一体、波斯时期露天拜火不设庙宇 成就--天文学、数学、精美雕饰 3.2城市概况 乌尔城

2100BC.-2000BC.建城、有城墙城壕的卵形城市、内城为宫殿和僧侣府第、分区明显、以山岳台为核心的公共中心(税收、署衙、作坊、商店、仓库等)、四合院宫殿、小街避日晒

巴比伦城与新巴比伦城

3000BC.建巴比伦城---650BC.建新巴比伦城---跨河两岸、矩形平面、双重城墙、设九门、高大的山岳台和神庙、狭窄的小巷、新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东方贸易中心

掌握:

山岳台建筑与古西亚宗教信仰的关系

乌尔城、巴比伦城和新巴比伦城的基本特征

4.古印度城市

2500BC.-1500BC.史前文化---哈拉帕文化的存在

1000BC.雅利安文化的冲击、住宅与城镇建设的准则、罗盘定方位、按规定划分地块和街道、游行用地环城街、中央高起的STUPA(窣su屠婆) 按照天堂的美好愿望修建城市

死者之丘---莫亨约达罗城、周密计划兴建的哈拉巴城、孔雀王朝时期的华氏城

5.古代美洲的城市

三个文化中心:古墨西哥、古玛雅、古印加 古墨西哥地区:特奥蒂瓦坎城、丹诺奇迪特兰城 古玛雅地区:提卡尔城

古印加地区:著名的马丘比丘(MACHU PICHU)遗址

特奥蒂瓦坎城:天神降生之地、印第安文明发祥地、太阳神、月神和羽蛇神崇拜、雄伟的庙宇建筑

6.古希腊的城市 6.1自然与文化背景

古典文化先驱、欧洲文明摇篮、影响2000多年

多岛多山、土地不富饶、盛产大理石、气候宜人、以海上霸权为基础的外贸型奴隶制商品经济 多神教、崇拜人本身、人神同形、实用主义宗教

四个历史时期:荷马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希腊化时期 6.2古典时期为古希腊文化的代表

爱琴文化的代表---克里特岛与迈西尼岛 城邦/市国家---奴隶制之下的民主政治 继之以马其顿帝国

6.3古风时期与古典时期的古希腊城市

594BC.梭伦变法---发展生产与对外贸易

亚里士多德《政治篇》---探讨社会、人口与城邦等问题 柏拉图《乌托邦》---理想城市

朴素的唯物论、奴隶制民主政治、科技发展、没有宗教特权阶层的阻挠----四大发展动因

圣地建筑群:利用地形灵活构图、以神庙为构图中心、考虑活动时的内外观赏视线变化、公众场所 卫城:政治军事与宗教中心、位于高处的神圣之所、建筑不考虑环境关系、专政时期的产物、以防御为目的

6.4古典时期的雅典与雅典卫城 雅典城:

自发形成、背山面海、无轴线无规则、街巷复杂 纪念希波战争胜利而大规模建设起来的城邦国家 雅典卫城:

雅典全盛时期的纪念碑、希波战争后历经40年建造 叫?卫城?,实为圣地建筑群和平民公众活动地

祭奠守护神----雅典娜女神、陡峭山地建筑群、按行进路线视线来设计、建筑类型多样 6.5希波丹姆规划型式 希波丹姆规划型式:

公元前5世纪、希波战争后为大规模城市建设服务、理论阐述 几何形式、棋盘式道路骨架、中央十字大街、靠一侧的中心广场 秩序美、数学比例和谐 城市分区、分类 成为典范、影响深远

在米利都的实践:主要公共建筑靠近港口、南北两区 6.6希腊化时期的城市建设

城市中心:由庙宇卫城转变为城市中心广场 遵循:严格的几何和数规律与秩序 广场周边设敞廊、讲求透视效果和气势 普南城

(尼罗河入海口处的)亚历山大城:

近百个亚历山大城,分布于地中海、印度、阿富汗等地 壮丽完整

重视文化(亚历山大本人迷恋东方文化)

掌握:

古希腊的文化与历史发展 圣地建筑群与卫城的区别 雅典卫城的基本特征 希波丹姆规划型式

7、古罗马的城市 7.1历史背景

西方奴隶制发展的最高阶段

有大量奴隶可供使用,大规模建设,尤其是公共设施

城邦制、公民权、神人同形、军事强权统治、自由民主生活 三个历史时期:伊达拉里亚时期、罗马共和时期、罗马帝国时期 分裂后: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后为拜占廷帝国)、西罗马帝国(罗马城) 7.2伊达拉里亚时期的城市建设 选择高地建城,先修城墙

力求体现对天体和世界的认识,体现宗教思想 城市规则、分区明确 街坊内,围绕内院造房子 7.3罗马共和时期的城市建设

主要兴建:军事、运输、娱乐、大型市政和商业设施

罗马营寨城---战争需要、方形城堡、棋盘路十字干道,以北非的提姆加德为代表 古罗马城:

公元前753年奠基、自发形成、后有城墙 以罗马七丘为核心的城市中心建设

逐步建设增长的中央广场群:共和广场与帝国广场 被火山吞没的庞贝城:

原为营寨城、不规则卵形、著名的潘萨府邸 7.4罗马帝国时期的城市建设

帝国时期是古罗马的鼎盛期,主要兴建:娱乐设施、纪念物、宫殿和赢利性公寓

帝国时期的古罗马城:台伯河的运输设施、古罗马输水道、公元前5世纪的上下水道、大型公共浴场、逐步完善起来的帝国广场

以自然景观为背景的大型建筑群落---阿德良离宫

凯旋门---与列柱街道、广场、交叉路口相结合,阅兵式 7.5维特鲁维 与《建筑十书》

公元1世纪的论文集,第一部完整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理论总结 城市选址 建筑物选址

街道布置与广场设计

关于理想城市的构想,对后来文艺复兴时期的影响

掌握:

罗马营寨城的基本特征

伊达拉里亚时期城市建设思想 罗马共和时期古罗马城的特征 《建筑十书》的作者与其主要论述

第二编 中古的城市

1、西欧中世纪封建城市 1.1西欧中世纪社会概况

中世纪初期(5-10世纪)---城市衰落时期

世袭制/封建庄园/战争/中国没有这样一个阶段 9-10世纪前后城市兴起,始于意大利

行会GUILD的建立/多种方式改变政治和经济结构/城市自治机构(如市政厅、议会、法庭、监管等)

12-13世纪城市繁荣,成为社会活动中心 1.2封建城市的规划建设特征 三大起源类型:

军事要塞型、封建城堡型、商业交通便利型

城市选址与发展 保守的选址、突破城墙发展、逐步专业化的商业街市 道路---环状与放射状为主(后期也有方格网) 教堂建筑与城市中心广场 丰富的城市景观 教区划分(小教堂/井亭/喷泉雕塑/商住混合/专业化商业街)、建筑体量/色彩/建材的巨大反差、自发形成的街道、城市主体色调 1.3中世纪的意大利城市

西罗马帝国的防卫型据点---工商业城镇 最先进的城市公共建筑 城市共和国

教堂高塔与城市独立纪念碑

代表:佛罗伦萨、威尼斯、热那亚、比萨

西格诺利亚广场和大卫雕塑、水城与圣马克广场、山城锡耶那与德尔坎波广场 1.4法兰西中世纪城市

王权与封建领主的斗争也是城市发展动力之一 中世纪的巴黎

古罗马营寨城、塞纳河口的城岛、多次扩建城墙和城市、卢浮宫/巴黎圣母院等大型设施的修建 圣米琪山城---典型的城堡型城市

2、东罗马与俄罗斯中世纪封建城市 2.1社会概况

公元5-6世纪强大的拜占廷帝国 没有城市衰落 拜占廷文化的影响

1、较少教会的垄断,哲学与神学分离(11世纪) 2、综合了东方文化和古希腊罗马文化 3、13世纪的?文艺复兴思潮?

罗斯人的崛起和(16世纪中叶)统一的俄罗斯国家 君士坦丁堡---沟通东西方的金桥

拜占廷时期的宗教建筑---连续的穹隆顶之下的巨大室内空间 60米高的圣索非亚大教堂(东正教中心教堂) 三面环水的城市和防卫城墙,中心区仿古罗马七丘 优美的沿海景观和城市轮廓线 2.2俄罗斯的建设活动

公元10-13世纪前后已有相当繁荣的大城市

大量的广场、教堂,市政设施先进,商贸繁华 依托封建势力发展起来的小城市---世袭城市

摆脱蒙古人的侵略后,形成以莫斯科为首都的沙皇制多民族国家 克里姆林(莫斯科)建筑群 音译,意?内城?,城市中心设防的区域,由宫殿、教堂、塔楼、防卫设施组成,围有城墙 跳跃的洋葱头穹顶----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是战后民族解放和国家繁荣的建筑纪念碑,体现爱国激情

2.3阿拉伯与其它伊斯兰教国家的中世纪城市

社会生产不再以家庭为中心---产生原因 1901年戛涅Garnier的工业城市构想 32000人规模

功能分区:中心区、住宅区、工业区 先进的交通模式 灵活的发展余地

使用最先进的建材---钢筋混凝土 c.带形城市

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马塔A.S.Y Mata

高速高效的交通性、设施性脊椎---无限的长度 城市宽度限度---500米的理想 城乡结合与城市网络 马德里周边的带形城市

对城市分散主义理论的影响 困境

d.保护自然、建设绿地与园林系统

马歇尔的?人与自然正确合作?理论

1859年奥姆史塔德Olmsted纽约中央公园设计 1870年《公园与城市扩建》著述 城市公共绿地理论和规划的推广

第四编 现代城市

1、20世纪二次大战前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1.1背景

城市化进程的历史性加速 新技术的革命性影响 1.2三个阶段:

1917-23年的危机与新建筑运动 1924-29年的相对稳定与兴盛 1929-39年的活跃与潜在危机

2、20世纪初的城市规划立法工作 1909年英国的第一个城市规划法

1909年美国的第一次全国城市规划会议

D.Burnham的芝加哥规划方案展览/芝加哥规划委员会成立 1916年的纽约区划法---第一部Zoning Law 德国、瑞典等欧洲国家的规划机构与立法 城市规划是城市政府管理城市物质环境 一项重要的和经常性的职能

3、田园城市、城郊居住区与盖迪斯 1903年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切华斯

翁温R.Unwin 、帕克尔B.Parker设计/ 1840公顷/规划3.5万人---实际1.8万人(1917年) 1919年第二座田园城市---韦林 970公顷/规划5万人口

翁温、帕克尔的社会性综合社区---田园城郊

1905-09年、伦敦城郊、地铁通达、变化丰富

居住密度125-150人/公顷的住宅区设计标准、1912年Nothing Gained By Overcrowding 城市绿化

林荫大道花园式城郊居住区 翁温、帕克尔理论的影响

苏格兰生物学家的区域规划理论人与环境、城市聚集区、城乡一体化 调查---分析---规划方案的工作方法

4、有机疏散、未来派、堪培拉

E.Saarinen沙里宁对田园城市理论的延伸 同时方便人交往并接近自然 城市是个有机体

人口与工作岗位相对市中心的疏散 轻重工业的疏散

大赫尔辛基规划和半独立城镇 赞美机器、速度、立体、庞大的未来派 格利芬的堪培拉规划

1911年国际竞赛中标方案

30平方公里/2.5万人、南政北住 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形成良好景观 广场、放射道、蛛网路 田园城市

5、新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新建筑运动 格罗比乌斯 W.Gropius

密斯凡德罗 Mies Van Der Rohe 勒柯布西埃 Le Corbusier 主要思想体系:

重视使用功能

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的使用 重视经济性 创造时代新风格 强调建筑空间

6、柯布西埃---明日的城市

依托新技术、积极的观点---城市集中主义

1922年《明日的城市》和1933年的《阳光城》 城市规划观点:

技术改善中心商业区

摩天楼---新信仰解决老问题(拥挤) 合理分布城市各区的密度 高效率的城市交通体系 300万人的明日城市

Voison规划---改建巴黎中心区的畅想曲

格罗比乌斯等人的新居住区的实验与实践活动

7、英国的卫星城与田园城市建设

概念---翁温1922年《卫星城市的建设》 大伦敦区域规划理念

1930年帕克尔第三座卫星城市的建设---威森肖维 10万人 依靠母城 公共交通体系 邻里单位的实践

影响---100公里范围内的莫斯科卫星城规划

8、社区运动、邻里单位与划区理论

英国田园城市理论影响下的美国社区运动 芒福德的地区城市理论

斯泰恩Stein的汽车交通与大街坊理论 雷德伯恩Radburn体系

大街坊、分级/尽端式车行体系、完全分离的步行体系、成组团的住宅群 1929年佩里的邻里单位Neighbourhood Unit概念

小学的服务半径、1000户/5000人、交通性道路为界、配套商业服务设施、保持地景、乡土观念

屈普Tripp的划区Precincts理论

大街坊与新的交通系统、道路分级、高速干道、减少支路与沿街建筑

9、区域规划

20年代以来、先自大城市地区和工矿地区开始

英国:1千万人口、R50KM的艾勃克隆比规划 美国:纽约及其周边的区域规划 德国:中心地理论

(前)苏联:大型工业项目、新城市、疗养区

9、雅典宪章

1929年成立的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 1933年雅典会议宪章:

现代城市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息、交通 从人的需求出发,安全方便的邻里单位 城市公共绿地与风景地带 反对伟大的排场

保护名胜古迹与古建筑 重视城市空间效果

意义:适应城市新变化、挑战陈旧观念、强大的生命力。从纯技术的观点进行城市规划,提出的观点有一定价值,也成为近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主要内容,提出城市功能组织按四种功能划分。

10、广亩城市、带形城市与指状发展

傲慢的Wright赖特与他的广亩城市Broadacres City 源自城市分散主义---对城市的否定 对现状不满、怀念威斯康辛州独立农庄生活、人与自然的和谐、每户一英亩土地(4047平方米)、依托廉价电力供应和高速交通体系 带形城市与城市指状发展 源自马塔的带形城市理论

控制城市宽度、划分连续平行带(大交通、工业、绿化、居住、公园与文教、自然边界与绿带)、力求最少污染、可无限延伸

11、19世纪30年代的莫斯科规划

决议:保存历史城市的基本格局,整顿街道和广场系统,改造莫斯科 禁止新建工业企业

扩大城市规模到500平方公里 外围森林绿带和楔形绿地

先进的交通体系:庞大的地铁、电气化郊区铁路 开辟水源,建设港口城市

注重城市艺术性,结合古典艺术和新建筑

12、战后四十年代后期的城市规划和建设

社会概况 战争破坏:恢复生产、解决房荒、改建城市; 人为弊端:悲观论调种种 6731平方公里/1250万人的大伦敦规划

单中心、同心圆、放射+环路、增加绿化

伦敦郡48公里半径的四个圈层:内圈:降低建筑与人口密度、改善内城功能 近郊圈:良好居住地、补充绿化 8公里宽的绿带圈:限制、运动场和农副基地 外圈:人口疏散地和工业企业

1946年《新城法》与卫星城、邻里单位的尝试 问题:疏解不力、不便

60’s设置城市长廊与反磁力中心城市

13、英国第一代新城---哈罗 规模:8万人、26平方公里

结构:两侧工业、4个居住区(13个邻里单位) 独立的步行与自行车系统

简单的汽车路、市中心集中停车

注重城市特色与景观塑造(选址、地貌利用) 问题:规模小、发展慢、就业差、回流现象

14、勒.哈佛的重建、柯氏居住单位 勒.哈佛的重建

受戛涅工业城市思想的直接影响

工业化---模数制 城市、道路、设施、建筑、预制件 的大量使用

古典的构图手法 十字干道、中心广场、标志建筑(18层的市政厅和St.Joseph教堂) 简单平淡

柯氏的居住单位与马赛公寓 城市---居住综合体

马赛公寓:17层、334户的大型实验物

第五编 二十世纪50年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1、50年代的城市化与郊区化运动

城市人口增加、第三产业发展及城市外围化Periurbanization ---城市化 基于现代交通、通讯手段的郊区化Suburbanization 大城市地区 Metropolitan Region 城市集聚区 Urban Agglomeration 城市群 City Cluster

2、50年代英国的新城建设

1946年新城法和1947年城乡规划法---英国

---生活与工作平衡、平衡、独立自足的新城 50年代前的第一代新城14个 第二代新城:坎伯诺尔德

规模更大、更加紧凑集中和灵活 完整的人车分离的交通体系 丰富的山地景观和住宅

3、50’s瑞典、日本和苏联的新城建设 瑞典新城---魏林比

规模较小、几个新城组成一个新区、设置集中的一个中心服务区 日本千里新城

规模较大、依托大城市和公共交通体系、集中设置新城服务中心(靠近车站) 人车分离系统的弊端 苏联新城---泽列诺格勒

规模较大、绿化多、布局简洁而丰富、选址好、人口发展快、集中设置城市中心 建筑呆板、无宜人尺度、简单机械

4、50’s的商业区

传统与形成:步行区、广场空间和人车分离设计--- 步行商业街---荷兰鹿特丹的林巴恩

二战破坏、临近主干道、平面设计、统一设计、简单、概念化、示范意义 美国的郊区购物中心

20’s始、50‘s发展、以汽车交通为基础、大型化、郊区化 美国的室内商业街

玻璃顶棚等、连接大型建筑、室外环境小品室内化、水平与垂直交通方式、人性化 日本的地下商业街

土地紧张造成、城市土地的综合利用、先进的交通和环境设施

5、50’s的新建大城市

柯布西埃的雄心壮志---印度昌迪加尔

1951年规划、15-50万人、全新首府 模拟生物体的规划构思

整体而精美的设计---道路、建筑

功能分区明确---雅典宪章的反映和弊端

有序和机械、丧失人情味和民族地方特色 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亚

1956年规划、强烈的象征意义 结构清晰、分区明确

杰出的城市中心设计---简洁而表意

尺度失衡、缺少人情味、城市设计简单化 朝鲜平壤的重建

1956年开始的的五年计划、千里马精神

全部新建的城市、以人民性为核心的建设原则 注意城市地形地貌的利用 规模控制与用地限制 中心区设计

6、50’s的科学城

目的:长远地发展科技和国民经济

内容: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生产企业组成 以苏联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为例:

选址与利用---风景优美、绿化环境好 分区明确、结构清楚、方便生活 完整的分离式交通体系 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 考虑远景发展余地

7、50’s的欧洲古城古建筑保护

历史虚无主义和胜利者狂热激情---阶段性发展 罗马的古建筑和古城保护

总体规划---另建新城

为保护目的而调整规划建设

实事求是的保护态度---发现一片保护一片 保护现状而不恢复原样、考古公园 分级分区保护、立法保护 欧美---成区成片保护---整体保护模式

8、50’s的居住区

解决房荒、规模发展居住

改变街坊模式、优化居住环境的尝试 现代设计理念、重视人的生活需要

邻里单位、居住小区、扩大的居住小区、居住区、社区、新村等基本概念 问题的简单化与多样性

9、50’s的区域规划与国土整治 目标: 国土资源的综合利用

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系统化 带动后进地区协调/统一发展 大城市及周边的重新开发 更为合理的产业布局

中心地学说与增长极核理论

地区网络模型、增长极核策略、城市分极发展、区域化规划思路 城市集聚区

荷兰的城镇环群、绿心大都市、大都市的功能分散化、多中心城市理念 国土整治规划—日本、法国、德国、苏联等

10、环境学科的兴起与CIAM第十小组 资源与环境问题---引发

人、自然、建筑、环境的综合学科 整体性Holism的设计思路---影响深远 1955年Team10成立

出发点---关注人与社会的需求 簇群城市的设想 流动的观点 生长的观点 变化的思想

20世纪60‘s以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1、概 况

城市规划走向多学科化、综合化 城市化进程加速

城市人口急速增长,城市职能结构转变,大中小城市的不同发展策略 城市群与区域规划的发展

中心地理论:增长极核与平衡发展,更多大城市连绵区megalopolis 城市管理技术的现代化 科学城建设

2、60’s以来的国土规划与区域规划 特点: 覆盖更广、类型更多 各经济区整体发展

对非生产领域/要素的关注 日本四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 1962年---产业发展 1969年---整治环境

1977年---建设文明健康的生活环境

1986年---成熟、稳定、安全、开放的国家

3、60’s以来的总体规划

大伦敦发展总体规划---集中发展

反磁力吸引中心城市,城市发展长廊,观念反复 巴黎地区总体规划---平行带状发展战略

打破单一中心模式,树立区域发展的战略思路,城市发展廊带,保护巴黎旧城方针 华盛顿地区2000年规划---放射长廊发展战略

长期发展计划,七方案比较与选择,重视公共交通,振兴城市中心 东京都改建规划---复合式城市结构

确立多个城市副中心,带形城镇群,科学城建设,旧城改建计划,鼓励外迁 莫斯科城市总体规划

多中心城市结构,八大规划片,等级规划分布,限制主城的森林绿带26平方米/人,多级快速放射路与环路

4、60’s以来英国的新城建设

更大、更紧密、更独立,强调经济性 第二代新城---郎科恩

加大规模,简洁的8字形结构,分级组织、融合居住环境,鼓励公共交通 第三代新城---密尔顿.凯恩斯

规模更大些,独立新城而不是卧城,重视经济性和公众参与规划,不再片面分区,开放式的城市中心设置,重视公共交通的经济性和便捷,景观设计 兰开夏新城---城市群

5、60’s以来法国的新城建设 平衡大城市地区的发展 增强其综合性和吸引力 依托现有城镇,发展较快 松散与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积极尝试新技术革新

6、60’s以来大城市内部更新改造 内城渗漏现象

建设多个城市副中心/地区性中心 采取多种政策恢复中心内城

基本要点:缓解旧城中心的压力/旧城复兴 居住复合性增强

多层次、立体化的先进交通方式 重视景观设计和环境保护

7、60’s以来的科学城与科学园区 60年代的筑波科学城

尖端技术开发,与产业发展结合松散 生活设施先进,环境优美 分区清晰,人性化,功能单一 80年代的关西科学城

重视科研体制和城市发展新模式的研究

依托区域网络优势: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交通区位、经济地理条件 塑造城市品位,增强吸引力 欧美的科学园区

形成条件:现有人口、科研机构、投资密集、超前技术 弊端

8、60’s以来的古城与古建筑保护

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与世界遗产委员会 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

1979年开始登录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保护内容增多,不仅是古建筑,文物环境、街区与古城,乡土环境与民俗文化 保护法规的建立健全

9、60’s以来的城市中心建设及其它 评价城市标准---历史、文化、环境

先进、完善的交通组织---立体化、步行化、人性化 以绿化和文化环境突出各自特色 中央广场立体化、空间化

多样化的城市商业区---各种形式的步行街 回归自然---城市园林绿化

火烈鸟与5‰计划---城市艺术品设置

10、60’s以来的居住区与居住环境 科学、系统研究居住环境 摒弃单一生硬的规划方式 以科学高效为基础的人性化 各类用地的适当有机混合

整体化设计---整体式小区、大型综合建筑 低层高密度住宅群

11、60’s以来的环境-行为研究 从视觉艺术到人的认知研究 从空间设计到场所设计

从物质环境规划到社会环境规划 公众参与规划

12、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秘鲁利马,11小节 1)、协调平衡城市与区域的关系,有效利用资源 2)、城市增长的存在问题与不同形式

3)、更加有机的分区概念,反对简单机械的分割 4)、住房问题促进社会发展并涉及人类尊严 5)、鼓励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多样化城市运输 6)、通过立法解决城市土地使用的有效性和公平

7)、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已是危及人类生存的大问题

8)、更加全面的文物与历史遗产的保存观念,鼓励保护性利用,并与城市建设结合起来 9)、恰当地评价先进的工业技术及其使用 10)、动态的、强调过程的设计与实践观

11)、城市与建筑设计中应注意空间、城市结构和社会生活的连续性,突出地域性、文化特色和生活习俗,不再是?壮丽的表演?

13新技术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新技术革命六大领域: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材料技术、能源技术、海洋开发与宇航工业 后工业社会的理论思潮

新兴产业群的形成与布局结构 产业组织管理的网络化、全球化

信息智能主导的产业发展 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 现代科学方法论的影响

老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新三论:协同论、突变论、耗散结构论 电子计算机技术与遥感技术

模拟技术的运用:数学模型、物理模型、几何模型、生物/仿生模拟 环境生态学的发展

14、未来城市

ARCHIGRAM与步行城市、插入式城市 GEAM与空间城市及其?基础结构?

新陈代谢派与东京2000年规划、城市共同体 上天、入地、进山、下海的城市发展战略 生态城市---仿生城市与建筑生态学的发展

《外国城市建设史》的复习

以课上讲解为主要提纲,补充资料均不作为考试内容 分了解、熟悉和掌握等不同情况 掌握主要的规划思想理论和规划要点 了解课本上主要的城市规划附图

回答问题简明扼要,条目清晰,字体清楚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gd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