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问题

更新时间:2024-02-19 05:50:16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城市规划的应对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城市规划的应对

作者:沈清基 文章来源:城市规划学刊 点击数:228 更新时间:2006-9-21 11:32:15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城市规划的应对

沈清基

Globe Ecological-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the Replied Strategy for Urban PlanningSHEN Qingji

Abstract:The globe ecological-environmental problems bring a big influence to humankind and city,and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brings a big influence to the globe ecological-environment too.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henomen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lobe ecological-environmental problems,and brings forward the replied strategy for urban planning from the point of conception.

Keyword:globe ecological-environmental problems,phenomenon and characteristics,replied strategy for urban planning

提要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和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城市的发展也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论述了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及特点,从思想理念方面讨论了城市规划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表现及特点 城市规划应对策略

文章编号 1000-3363(2001)05-0019-06 中图分类号 X21 文献标识码 A

1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概念及特点

在人类历史上,人类已经遭遇过几次大的生态危机。第一次生态危机发生在200多万年前的第四期冰期。当时,世界大陆的32%为冰川所覆盖,不能适应这种变化的生物纷纷灭绝,惟有人类在同这种恶劣环境的斗争中站立了起来,学会了在任何气候条件下生存的本领。第二次发生的生态危机是渔猎时代的食物危机。第三次生态危机是农业时代的土地危机,虽然也曾给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但最后都以人类文明的更大发展而告终。

而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第四次生态危机即是所谓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是指影响人类正常生活并降低其生存质量的重大有害问题。从时间上看,其具有跨世纪的特点,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产生于上个世纪,现在存在并在21世纪内仍不会完全消除;从范围上看,其具有普遍性和跨国性;从程度上看,其具有严重性,表现在现实和潜在影响大、强度大、作用时间长的特点。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有:①人为性(从形成原因看)。当代许多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是在长时间内,在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是主导因素。②隐蔽性(从其初期表现看)。诸多重大生态环境问题是缓慢的累集性灾害现象,通过食物链的转移,其危害呈缓发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在形成过程中难以及时发现,当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方被引起注意。一旦问题形成后则难以在短时间内消失。③巨害性(从其危害程度看)。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等造成的自然灾害频发,日渐严重,诸多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威胁全人类的生存安全与发展,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危害。④移动性(从其运动变化的空间轨迹看)。许多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具有跨国性。部分国家及区域出现的问题,可以通过大气运动、河流及海水流动等介质活动影响到另外一些地区,如酸雨、臭氧层空洞、赤潮等有害现象的运动或运动形成的结果。⑤加速性(从其变化的趋势看)。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的种类和强度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也是一个新旧问题不断更迭的过程,其危害有逐渐加速的趋势。社会愈发展,致灾因素愈复杂,有害现象亦越多,其加速性也愈明显。⑥整体性(从其覆盖的范围看)。工业革命把整个世界经济连成一体,频繁而快捷的国际交往,把整个地球变成了一个“村子”。因此,任何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被破坏,都会对整个国际经济和人类生存带来损害。⑦全面性(从其影响的领域看)。农业文明时代的生态环境破坏,以破坏地球植被为主;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也以土地侵蚀和荒漠化为主,表现为比较单一的作用方式。当代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涉及到植被,而且还涉及到大气、水源、土地、生物界等各个领域。⑧持续性(从其存在及影响的时间周期看)。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产生持续的影响,其或者通过影响当代人的健康,造成世代的遗传隐患(我国每年出生有缺陷的婴儿300万,与环境污染不能说没有关系);或者通过一定的潜伏期,持续地对人类产生有害的影响。如农药DOT虽然早已停止使用,

但在南极冰层底下鳞虾体内还可检测到,已进入人体和生物圈的DDT,还要经过几十年才能彻底从生物体中排除出去。⑨快捷性(从其发展、作用的速度看)。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有很多是通过化学或物理过程完成的,因而反应相当迅速,在几天、几小时甚至几秒钟内就可以完成其过程。这种快捷性使得问题的严重性更加不能忽视。⑩政治性(从其具有的社会经济意义看)。首先表现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影响到国家发展、民族兴衰,己成为国家和政党建立世界新秩序和构筑未来世界格局中的重要筹码,具有了长远和深刻的战略意义。其次,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将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由于一些环境要素和环境资源以及生态环境问题是跨国界的,为了争夺资源和国家利益,国家之间的冲突有可能明显增加。世界观察研究所在1997年10月发表的报告认为:生态环境问题将成为21世纪战争的根源。美国国务院于1996年、1997年两次宣布将环境问题融入美国外交的主渠道,日本前首相桥本也曾提出建立环境安全省。这些动向都表明,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涉及国家安全的重要问题。

2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最显著的表现是全球面临的人口压力和全球生态系统的衰退趋势。世界人口在1999年10月12日突破60亿,这一数字是1960年的两倍。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给全球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而全球生态系统的衰退趋势则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银行和世界资源所于2000年9月刊印的《世界资源2000~2001年:人与生态系统:被磨损的生命网络》的报告予以揭示。

报告描述的全球生态系统的衰退状况是惊人的:20世纪,全世界半数湿地消失;砍伐和占用林地致使世界森林缩减一半;全世界约9%的树种濒临灭绝,每年约有13万km2以上的热带森林遭受破坏;全世界近70%的主要海鱼被过度捕捞;在过去的50年中,全世界2/3的农田受到土壤退化的影响;全世界约30%的林地被农业占用;堤坝、河流改道及运河几乎破坏了60%世界大河的完整性;全世界20%的淡水鱼种类或灭绝,或濒临灭绝,或受到威胁。

综合当前有关资料,现将人类面临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归纳为以下10项。

2.1 臭氧层耗损

2.2 温室效应及全球变暖

2.3 酸沉降危害加剧

2.4 生态系统简化

2.5 森林锐减

2.6 土壤退化

2.7 淡水资源危机

2.8 海洋环境污染

2.9 固体废料污染

2.10 有毒化学品污染

3 城市规划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应对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是阻止人类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最大的障碍,必须从多种角度、多个方面考虑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途径。城市作为人居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贡献。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蓝图和指南,同样相当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生态环境的趋势和走向。以下笔者就此谈一些思考,侧重于思想理念方面。

3.1 正确认识城市生态环境的概念及特点

已有的生态环境概念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环境条件的总体。这一概念强调以人类为中心,强调生态环境是围绕人类生存的各种外部条件或要素的集合,将人作为生态环境的中心。而新近发展起来的具有更高层次的生态环境概念则强调生态环境是相对于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物而言的,它不是以人为中心的。人类不能仅仅从人的利益和价值出发去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应以所有物种的利益和价值出发,这是长久持续地维持生态环境质量的必要前提。

而更深刻地认识城市生态环境以及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特点,则有助于认清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与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联系与内在关系,更好地解决这类问题。

城市生态环境主要有如下特点:①有限性。包括空间有限(对人的容量);资源有限(对人的物质要求满足程度有限);调节能力有限(对污染物),是一个不完整的生态系统。②依赖性。城市作为国家和区域中的一个“点”,其生产和生活活动的进行是须臾也离不开周边地域的资源和物质的供应的;③整体性。指城市生态环境与其周边地域(其他城市和农村)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则主要具有如下特点:①不可逆性。主要指物种的消失。②隐显性。由于城市有复杂的结构和庞大的基础设施,使城市的调节能力较大,故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不是很容易觉察。对大多数人而言,除非受到很严重的污染,否则,不会感觉到。但其危害性一旦爆发,十分危险且无法缓和。犹如在一张架高放平的纸上放一粒粒的沙,纸在没有被压塌前,是感觉不明显的;又如给温水中的青蛙缓慢加热,青蛙至死不会感到痛苦。③灾害放大性。城市是区域和社会经济的中心,同时又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中心。当城市产生了生态环境问题,通

过各种渠道和途径被放大,从而造成连锁反应。

3.2 认识到城市对全球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城市对全球的生态环境质量负有责任早在1991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指出:“世界正面临着自然环境的严重恶化和生活在城市环境中的人们生活质量的加速下降这两大问题。这两大危机是相互联系的。城市化对威胁未来生存的全球环境变化有着重要影响,而生物圈的变化也越来越影响到城市的健康和社会状况”。

McMichael指出:“城市化将以一种重要的形式危害人类的生存环境和人类的健康。城市的扩张、工业的增长及其垃圾、人口的增加、生活和商业垃圾给当地的生态系统带来许多压力。湿地、沼泽被填埋建房。淡水转向供应农业需要。沿海和入海口的渔场被倾倒在河道和海洋里的化学药品、大量的营养物(包括下水道的污水)所污染,地下蓄水层也被垃圾场渗入的有毒化学物质所污染。空气污染(特别是光化烟雾)损害了周围的蔬菜和农作物。而且,为了养活日益增长的城市入口,农业体系的超负荷运转这一古老问题将更为严重。如果人类继续聚集在城市中生活,那么,诸如此类的问题将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

德国哲学家O.Spengler指出:“世界史就是人类城市的发展史,国家、政府、政治、宗教等等无一不是从人类生存的这一基本形式——城市中发展起来并附着其上的”。城市对全球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变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世界观察研究所1999年6月发表的调查报告表明,虽然城市面积只占陆地面积的2%,但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进行活动所排放出的CO2却占总排放量的78%。城市人口消耗了工业木材总使用量的76%、生活用水总量的60%。城市系统只是区域或全球生态系统中单纯的消费者,其从自然输入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又返回大量的废弃物给自然。全球城市消耗了3/4的世界能源,贡献了3/4的世界污染物。

由于城市人口在全球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全球人口大部分集中在城市(世界权威机构预测到2006年,世界人口的一半即32亿将是城市居民。到2025年,生活在城市地区的入口将达到2/3),而且全球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城市,城市经济活动主导了各个国家的经济,城市是人类消耗资源和能源的主要地点。因此,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城市的地位和作用是极为关键的,说未来的城市决定了地球和人类的命运并不为过。所有这些都表明:城市生态环境对全球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城市对全球的生态环境质量负有责任。认识到这些影响和责任,是在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实际中坚持城市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

3.3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城市生态环境的研究

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尖锐,欧美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提出了各种“救世方案”,形成了10多个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理论流派。包括宇宙飞船经济理论、动态平衡

篇二:生态环境问题随堂练习(附答案)

生态环境问题

1、北京时间12月7日17时40分,举世瞩目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在丹麦首都开幕,下列漫画蕴含着不同的环境问题,其中与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讨论的主要议题有关的是 ( )

海洋

A B C D

2、私家车增多后,带来的环境问题有( )

①噪声污染 ②酸雨加重 ③臭氧层的破坏 ④空气中的固体悬浮微粒增多 ⑤交通堵塞 A、①②⑤B、①②④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

(2010〃浙江文综〃T36(2)、(3)〃16分)下图是世界某区域略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②③两地湿地广布,请分别简述其成因。

(2)据报道,近年来④地所在区域非法牧场扩张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你认为主要有哪些负面影响?

下图为某流域示意图。该流域是我国实施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区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8)

(1)分别说出甲、乙地区环境保护的侧重点,并说明理由。

(2)针对甲地区近年来水资源供需紧张的形势,提出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的措施。

参考答案: 选择题:CB 综合题:

(1)②地河流落差小,地势低平,水位季节变化大;沿河多沼泽。③地处于河口三角洲;水网密布;多滩涂。

(2)热带雨林被大面积砍伐,全球温室气体浓度上升,气候变暖加剧。水土流失,河流泥沙增加等

(1)保护重点:

甲:以防治污染、保护湿地为主。

乙:地区以保护森林、水土保持等生态保护为主。 理由:

甲:位于下游三角洲,人口、城镇与工业密集。乙:位于上游山区,地形起伏大。

(2)1、加强水污染防治和污水的处理与利用;2、依法保护水资源,开展生态环境建设;3、提高节水意识,全面推广节水措施,提高水的利用率;4、在上游修建水库,开渠引水;5、在三角洲地区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防止海水的倒灌。

篇三: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周围环境而孤立地进行。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他是社会发展的必要的条件之一,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作用。环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或阻延的作用体现了生产力不断提高和自然资源不断开发,社会与其周围环境的联系便日益加深。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开发利用的对象。保护环境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面对诸多的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环境问题是指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产生的原因包括为、自然两方面。其实质是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间的矛盾。“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们”但人类并没有深刻领悟其含义,继续“人定胜天”的思想使全球范围内多处出现森林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沙漠扩大、水质污染、大气质量恶化,从而引发大量的“环境公害”事件。

谈及环境危机,人们往往认为这是一个单纯的社会问题或者经济问题,甚至将其原因归结于科技的进步。这些说法都只是从某个特定角度对生态危机做出的理解,均未触及到其深层原因。究其本质,生态危机源于人与自然的对立,即人与自然矛盾的尖锐化。它首先应该是一个哲学问题,因此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中国哲学对其都十分关注。

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环境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虽然生态环境问题不十分突出,但是他们已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予以高度重视,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一个复杂的、对立统一的整体把握,构成了生态环境理论的主要内容。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

第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有赖于自然而存在。马克思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首先是自然界对人具有客观性、优先性,这不仅表现为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要的是表现为人本身是自然的存在物,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和自然界的存在物,无法摆脱自己的血肉之躯,无法摆脱对自然界的依赖关系,人和自然是紧密相连的整体“人靠自然生活”。自然界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是人的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物,“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 活,不管 这些 产品是 以食物、燃料、衣着 的 形 式 还是 以 住房 等 等的 形

式 表 现 出来 。”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伟人就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人类只不过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与人应该是平等的地位。

第二、人是能动的存在物,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恩格斯指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有意识的改造自然的活动,就是生产劳动。人类通过生产劳动,改造自然界,支配自然界,统治自然界,征服自然界,迫使它为人们服务。他还预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将会引起自然界更大的变化,“随着对自然规律知识的迅速增加,人对自然施加作用的手段也增加了。”但是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改造自然并不是主关的、任意的,而要受自然环境和自然对象的客观规律的制约。人只有不断地认识自然,才能有效地改造自然,如果违背自然规律,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还会产生自然界对人的反主体效应,受到自然界严厉的惩罚和报复。对此,恩格斯早在1876年分析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胜利时就尖锐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队自然界的胜利,每一步的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啦我们预期的结果,但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第三、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一种对象性关系。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一方面,人以自然为对象,通过对象化的活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全面占有自然界,是自然界为人类服务,在自然界中展示自己的本质力量;另一方面,自然界以人为对象,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自身从自在自然向自为自然的转化,获得新的形态,表现为人化自然。人和自然通过互为对象而形成有机整体。

人和自然是统一的有机整体,这种统一是在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对象性活动中实现的,是对立中的统一。因“明确识到人和大自然的统一。”人在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的时候,不能单纯地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改造,而要在征服、改造自然的同时,自觉地维护人与自然的统一。

发现问题是为了最终解决问题,而分析问题又是达到问题解决的必经之路。面对残酷的环境现状,社会各界都在反思原因并寻求对策以实现人与自然更和谐的发展。但对于环境问题根源的探讨,人们往往把它单纯的归结于社会问题或者经济问题,甚至将其原因归结于科技的进步。这些说法都只是从某个特定角度对环境问题做出的理解,均未触及到其深层原因。究其本质,环境问题源于人与自然的对立,即人与自然矛盾的尖锐化,这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环境问题的产生有着深刻的世界观、认识论、价值观的根源。

我们分析问题的最终目的是使存在的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从哲学角度分析我国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来看,要想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必须首相进行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和党的十八报告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新的生态自然观、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科学发展观、公正的伦理观和公德基础上的道德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构科学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

一。

伴随着人类社会面临全球性问题,人们在全面批判反省传统发展观的基础上,发展观历经多次演变,最终产生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上,我们要逐渐实现科学发展。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真正实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永恒发展、普遍联系的观点来对待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才能真正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新路。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世界观问题,世乔观决定发展观、道德观和政绩观。我们是社 会主义国家,若要更新思想观念,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去寻找源泉,马克思比任何生态学家都更加关注生态环境问题。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贯穿整个马克思学说的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为解决今天被我们称之为生态学的诸多问题提供了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武装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发展观、政绩观、伦理观和道德观,指导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完成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任务。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gb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