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参考
更新时间:2023-10-25 01:5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填空题
1、 魏晋风流:那种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特点:颖悟、旷达、真率。文学于魏晋南北朝进入自觉时代。 2、 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3、 “永明体”:古体诗向近体诗过渡的一种重要形式。
4、 曹操:‘《魏武帝集》,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古直悲凉”),均为乐府诗,继承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精神。以乐府古题写时事(五言诗为主),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有“汉末实录”之称,《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其四言诗在《诗经》后四百年爆发的绝响。散文方面被鲁迅称为“改革文章的祖师”。
5、 曹丕:诗歌具有“便娟婉约”特点,其《燕歌行》为我国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所著《典论·论文》是最为完整的一篇文艺理论专著。提出“诗赋欲丽” “文以气为主”的观点
6、 曹植:有“建安之杰”之称,文采气骨兼备,《曹子建集》,代表作:《赠白马王彪》。
7、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祯《赠从弟》。王粲被誉为“七子之冠冕”他长于辞赋,《登楼赋》,羁旅之愁与怀才不遇。
8、 蔡琰:五言《悲愤诗》、
9、竹林七贤:陈留、阮籍(代表作《咏怀诗》八十二首)、嵇康(论说文作家)、山涛、刘伶(《思旧赋》),阮咸、向秀、王戎
10、陆机《文赋》,提出“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创作矛盾;“物感说”的思想; 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观点,成为写诗作赋乃至文学创作的重要纲领。
11、太康诗风,陆机、潘岳为代表,特征:“繁缛”
12、左思:《三都赋》,代表作:《咏史》诗八首;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道路,这是左思《咏史》成熟的标志。《娇女诗》中国古代儿童诗歌 13、刘琨:“闻鸡起舞”的典故;代表作:《扶风歌》。郭璞:《游仙诗》 14、王羲之:《兰亭集序》。
15、东晋玄言诗代表人物有孙绰《秋日诗》、许询《农里诗》,诗特点“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16、陶渊明:号五柳先生,其诗总体艺术特征:“自然”;其田园诗的创立在文学史上第一次雅的文学样式与俗的生活内容的完美结合。主要作品:田园诗《归园田居》;咏怀诗和咏史诗《饮酒》、《拟古》、《读山海经》;行役诗和赠答诗。散文、赋《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
17、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18、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中,主要有
吴歌和西曲两类。北朝民歌主要保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
19、鲍照、颜延之、谢灵运并称“元嘉三大家”。
20、谢灵运: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大力摹写山水的诗人,正式确立了山水诗的独立地位(山水诗之父、元嘉之雄)。《谢康乐集》。
21、鲍照:《芜城赋》、《拟行路难》十八首为其诗文代表作;创造以七言为主
的歌行体,丰富了七言诗的内容,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开始自由换韵。 22、永明体代表人物:沈约(奠基人)、谢朓、王融。沈约倡导声律论,是“新
体诗”的实践者之一;提出“四病八声”之说;诗歌特点:“长于清怨”。 23、四声:平上去入;八病:平头、上尾、蜂腰等。 24、任昉:“竟陵八友”中人物,以文笔见称于世,与沈约齐名,有“沈诗任笔”的并称。
25、萧统编的《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
26、钟嵘:《诗品》,以“九品论人,七略裁士”的方式品评诗家作品,专论五言诗家和五言诗作,后世视为“诗话之祖”。
27、宫体诗:特点是“情调流于轻艳,诗风较为靡弱”;代表人物有:萧氏父子、徐氏父子、庾氏父子等 28、庾信: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的作家,骈文有“四六宗匠”之称;代表作有《拟咏怀》二十七首、《小园赋》、《哀江南赋》等。与徐陵的作品成为“徐庾体”。
29、王褒:名作有《渡河北》、《关山月》、《出塞》等,其边塞诗对唐诗发展有一定影响。
30、郦道元:《水经注》:集六朝地志之大成;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颜之推:《颜氏家训》。
31、唐传奇标志着中国文言小说的成熟;宋元话本标志着白话小说的成熟。 32、《燕丹子》:古今小说杂传小说之祖。 33、魏晋南北朝小说可分为志怪小说(干宝《搜神记》)和志人小说(刘义庆《世说新语》)两类。
34、隋朝:卢思道:《从军行》采用“思妇—征夫”为内容的南朝歌行体;杨素《出塞》;杨广《春江花月夜二首》;
35、上官仪:形成一种诗风“上官体”(绮错婉媚)提出“六对”、“八对”之说;
36、王绩:代表作《春望》最早成熟的五言律诗之一。
37、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杨二人工于五律,为五律的重要奠基人,五律至二人标志初步定型。
38、五律的定型是由宋之问和沈佺期最后完成的,沈的《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是早期七言的成熟之作,被后人称为初唐七律的样板。
39、陈子昂:“海内文宗”,38首《感遇诗》集中体现复归风雅,名作《登幽州台歌》
40、张若虚:《春江花夜月》“孤篇盖全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41、文章四友: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
42、王维: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名作有《山居秋暝》《使至塞上》等。 43、孟浩然:诗歌风格“自然平淡”,名作有《春晓》、《宿建德江》、《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等。
44、王昌龄:“七绝圣手”《出塞二首》其一为唐七绝的压卷之作,又有“诗家夫子(天子)”之称。
45、高适:代表作:《营州歌》、《燕歌行》、《塞下曲》、《塞上听吹笛》等
46、岑参:代表作《逢入京使》、《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以“奇才奇气”写“奇情奇景”。
47、李白:创新意识:借古题写现事、用古题写己怀;有“诗仙”之称。代表作见后面部分。
48、杜甫:自创乐府新题写时事,如《兵车行》、《丽人行》、《三吏》、《三别》等。以律诗写组诗。风格:沉郁顿挫。
49、元结:代表作《舂陵行》、《贼退官吏》,编《箧中集》。 50、大历十才子:李端、卢纶、韩翃、钱起等。
51、韩孟诗派:以韩愈、孟郊为代表,诗歌理论方面主张“不平则鸣”和“笔补造化”之说。
52、韩愈诗特点:气魄大,格调高,取境阔,蓄势远;以文以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刻意求新,奇险生涩。代表作:《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山石》等。
53、孟郊:代表作有《游子吟》、《秋怀》、《游终南山》等,和贾岛有“郊寒岛瘦”之称。
54、李贺:有“天才诗人”之称,作品有《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等。
55、元白诗派:(元稹、白居易)重写实、尚通俗。 56、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非填空题
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是指“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企图调和儒道,会通“自然”与“名教”的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潮”(汤一介)。“玄”最早见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其义如王弼《老子指略》所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学则为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肇端于汉末,兴盛于魏晋,以《老子》、《庄子》、《周易》即所谓“三玄”为思想基础,尤其推《老》、《庄》为“玄宗”。“本末有无”是魏晋玄学所讨论的中心命题,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人为魏晋玄学家的重要代表。
魏晋玄学的基本特点
学界认为魏晋玄学包括六个方面的特点,即:(1)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2)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3)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的基本内容;(4)以解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其哲学目的;(5)以“得意忘言”为方法;(6)以“辨名析理”为其哲学的思维方式
建安、正始文学
这近一百年间,前有三国纷争,后有八王之乱,最后西晋灭亡,政权南迁。与汉代大一统的文化背景不同,这一时期处于由统一到分裂的动荡期和过渡期,中央集权统治衰落代之以家族政治的兴起,文学的发展反而获得新的生命和更为自由的空间;与东晋以后的情形相比,这一时期的政治中心仍在中原地区,文化
的中心亦如此,故文学虽然走上追求华美的一路,但仍不失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刚健淳厚的内在之美,再出之以绮靡的辞采,较东晋和南朝文风诗风绝不相类。
建安文学与建安风骨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196一220),共25年。文学史上的“建安”实际上包括汉末到魏初的一段时期(到曹植死为止),代表作家为三曹、七子和蔡琰。这一时期文学的基本特点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的情感,在艺术精神上继承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形式上亦带有鲜明的民歌风调。作品内容充实,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形成了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建安风骨形成的因素
(1)时代因素:天下纷乱,生灵涂炭(灾难);群雄角逐,各骋才智(舞台)。 (2)思想因素:儒学定于一尊的地位趋于动摇,道家和刑名之学兴起。 (3)文人因素:生命意识,悯时情怀,理想张扬,个性风发
(4)文学因素:汉乐府的健朗风格,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的幽怨情调。
曹植诗歌的艺术特点:
1、状貌生动,有声有势;2、清峻雄奇,风骨自见;3、善用比兴,抒情性强;4、沉郁顿挫,韵律谐美;5、工于起调,且多警句。他创造了一种雅与怨、文与质、风与骨、刚与柔完美统一的诗歌美。钟嵘《诗品》评其诗曰:“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并由此誉之为“建安之杰”。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正始之音:正始时出现了玄谈领袖何晏、王弼,另有名士裴徽、荀粲、傅嘏、夏侯玄、钟会以及“竹林七贤”等。何晏、王弼祖述老庄,为无为、无名之论,主张“天地万物以无为本”,掀起玄谈之风,世称“正始之音”。正始玄学经历了从何、王以自然为本、名教为末(调和)到阮籍、嵇康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对立)的发展变化,其主流是崇尚老庄之学,反对标榜名教而实际追求名利甚至谋求篡权(司马氏)的丑恶行经。
阮籍的创作:
阮籍为阮瑀之子,字嗣宗,曾任步兵校尉,有《阮步兵集》,诗以《咏怀诗》八十二首、文以《大人先生传》为代表作。其作品内容大致有三类:(一)表现诗人“身在乱朝,常恐罹谤”的孤寂和苦闷,如“夜中不能寐”P274、“嘉树下成蹊”P275、“独坐空堂上”P276、“一日复一夕”P278等;(二)讽谕时政之作,如“湛湛长江长”P275、“驾言发魏都”P277等,(三)揭露和讽刺礼法之士的虚伪,如“洪生资制度”P278、《大人先生传》等。 其中,忧生之嗟是其诗歌的主调。
阮籍诗歌的艺术特点及成就:
其一,玄思与诗情的完美统一,既创造了哲学境界的诗化,又创造了诗歌境界的哲理化(阮是富有诗人情怀的哲学家,同时又是具有哲人气质的诗人);其二,比兴象征和化典为喻是其诗的主要表现手法;其三,风格隐约含蓄,形成了“厥旨渊放,归趣难求”的独特的艺术个性;其四,专力于五言诗创作,而开始完全不模仿乐府诗,把五言诗推上了“地位更是稳固,艺术更是成熟”(刘大杰)的“文人化”的发展阶段,被誉之为“东汉建安以来第一个用全力作五言的大诗人”(刘大杰);其五,创抒情咏怀的组诗体例,由此形成“宏大的艺术世界和很有张力的艺术结构”(钱志熙),对唐代陈子昂的《感遇》(三十八首)、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嵇康的创作:
嵇康,字叔夜,谯国銍zhì(安徽宿县)人,官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有《嵇中散集》。他的创作主要以文章著称,有《琴赋》、《与山巨源绝交书》(P413)、《养生论》(文学史P166)、《答难养生论》、《声无哀乐论》、《管蔡论》(P423)、《太师箴》、《家诫》等名作。嵇唐之文气度俊伟,文辞壮丽,语多振绝,尤其以思想新颖取胜,鲁迅称其“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在体例上长于辨难之论体文,刘师培谓“论体之能成文者,魏、晋之间,以嵇氏为最”。
嵇康之诗,以“清峻”别成一格。“清”即“清远”,是“一种空灵高洁的境界”(钱基博),体现其诗平淡的一面,《赠兄秀才入军》十八首(文学史P46)、《酒会诗》七首中多数皆如此(《酒会诗》之一:“淡淡流水,沦胥相率而逝;泛泛柏舟,载浮载滞。微啸清风,鼓楫容裔;放櫂投竿,优游卒岁。”);“峻”即“峻切”,是傲视世俗、卓然不群的诗人气质在其创作中的反映,也是“刚肠疾恶,轻肆直言”的性格特征在诗歌中的自然流露。钟嵘曾批评嵇康之诗:“过于峻切,讦直露才,伤渊雅之致。”《幽愤诗》(P282)是此类诗的代表作。
向秀和刘伶的作品:
“竹林七贤”中另如向秀、刘伶亦有文名。向秀的《思旧赋》(文学史P164)是嵇康、吕安被害后作者“经其旧庐”、“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的作品,是抒情小赋中的篇什。刘伶的《酒德颂》(文学史P164)状写醉态云:“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见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利欲之感情。俯视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是其放浪人生和脱俗情怀的艺术写照。
太康文人集团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尔俱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钟嵘《诗品序》)按,此八人包括张载、张协、张亢兄弟,陆机、陆云兄弟,潘岳、潘尼叔侄,以及左思。其中,代表太康诗风文风的是陆机、潘岳,创作成就最高的为左思。此外,“三张”中张协的诗歌成就最高,《诗品》列之为上品;张载则以《剑阁铭》一文名世,文中有“一夫荷戟,万夫趑趄”的名句,李白《蜀道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即点化此句而成。
陆机
正在阅读: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参考10-25
在职研究生 教育学精选题04-20
语文人教彩色版七年级下册(2014年1月修订)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语04-16
港式番茄牛肉面的做法01-01
元旦晚会致辞【8篇】03-22
祝愿公司发展的句子04-17
各大国际酒店集团旗下酒店品牌详解05-17
卫生监督制、着装图册01-13
和平路街道金山社区党总支现有党员168人04-07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复习资料
- 文学史
- 古代
-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