浈凌氏族
更新时间:2023-12-14 07:2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 浈凌氏族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浈凌氏族
目录 读谱随笔... 3 谁是迁雄第一家... 4 客家氏族迁雄考... 7 雄州古城的名门世家... 10
北门邓向世家 一门四代三进士... 10 忠节名臣丘必明... 11
尚书里谭大初世家 八行家风 名闻遐迩... 11 雄州苏武陈德文... 13
东城汪亨元世家 清官名宦代不乏人... 15 刘理尧一门孝义 八世同居... 16 秉直名宦胡定... 17 乐善名门叶廷荣... 18
一代师表——曹傧 罗赞勤... 19 济世名医朱氏叔侄... 21 急公好义莫家风... 22 南雄城区的氏族与文化... 23 城区氏族状况... 23 南雄话的形成... 25 多姿多彩的城区文化... 26 祥和谆朴的民夙... 28
南雄“上方”的氏族与文化... 29 “上方”氏族的历史源流... 30 “上方”文化的特色... 31 姓氏节琐闻... 34 古巷世家的变迁... 37 篛溪风采... 41 一个美好的传说... 41 篛过书房名闻遐迩... 43 挑担秀才多文采... 46 可贵的族情戚谊... 48 南雄六百氏族基祖录... 51 刘 氏... 52 叶 氏... 56 陈 氏... 58 黄 氏... 63 李 氏... 67 张 氏... 71 邓 氏... 73 何 氏... 75 钟 氏... 79 王 氏... 83 赖 氏... 86
谢 氏... 88 徐 氏... 90 朱 氏... 92 吴 氏... 95 沈 氏... 98 曾 氏... 100 丘 氏... 102 肖 氏... 104 卢 氏... 105 罗 氏... 108 林 氏... 110 杨 氏... 112 廖 氏... 114 郭 氏... 116 聂 氏... 118 周 氏... 119 谭 氏... 121 马 氏... 122 温 氏... 123 苏 氏... 124 蓝 氏... 124 雷 氏... 125 龚 氏... 127 延溪冯族... 129 水松董族... 129 界址赵族... 130 篛过欧阳族... 130 上朔彭族... 131 平林孔族... 131 隍溪严族... 132
南雄乡村古胜景钩沉... 132 乌迳叶氏宅基八景... 133 锦溪八景... 135 白胜八景 (佚名诗) 136 龙溪八景... 138 平林八景... 139 上朔八景... 141 新溪十景... 143 上孔溪八景... 144 浆溪八景 佚名诗... 146 官门楼八景... 147 黄地宗居八景... 148 隍溪八景... 150 溯江八景... 151
延溪八景... 152 其他十村胜景... 154 读谱随笔
近五年来,南雄各氏族趁太平盛世之良机,竞相编修族谱,收获颇丰。已重新刊行的族谱有刘、叶、陈、黄、李、张、邓、何、钟、王、赖、谢、徐、朱、吴、沈、曾、丘、肖、卢、罗、林、杨、廖、郭、聂、周、谭、马、温、苏、董、赵、严、蓝、雷、龚、欧阳、彭、孔、冯、丁等40余姓50余种(有的一姓数种)。这些新编族谱,洋洋300余册、6000余万字。这是一次空前的群众性编史活动,填补了南雄宗族史五六十年以至一、二百年的空白。上千编修人员多是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他们一头白发,满腔热情,不辞劳苦,奔走伏案几个春秋,为地方历史文献作出了重大贡献。在编修中,既继承发扬了优良的历史传统,又以现代精神进行改革,使新编族谱的质量大为提高,完整翔实地反映了各氏族的历史源流、迁徙发展、祖德宗功以及宗族文化等。深信在南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族谱必将在资治、教化、存史方面起到其应有的作用。我以近年时间,浏览了各氏族族谱,深感在编写《南雄县志》时,因种种原因而得不到这些宝贵的族谱资料,以至有关氏族的记述残缺不全,至今嗟叹不已。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因撰文八篇,名之曰《读谱随笔》,以供关注南雄地方史志者参考。
谁是迁雄第一家
从出土文物看,距今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早期,南雄已有人类活动。但从现居氏族迁徙看,则是近千年左右的事。翻遍现居南雄姓氏族谱,其祖先都是从中原迁来的移民。最早迁来的是新田李族,始迁祖李耿,字介卿。1997年《新溪李氏十修族谱》载有唐会昌五年特旨升授太尉爵国公兼中书门下平章事李德裕撰的《晋太常李公介卿传》。其传云:“介卿公古秣陵后街人也,赋性忠纯鲠直,为晋愍帝太常。公见朝政危乱,国事日非,乃叩陛出血,极言直谏,愍帝弗纳,而廷争不已,帝遂怒,左迁公始兴郡曲江令。”“公于建兴三年(315年)乙亥秋,奉上曲江之谴,挈家之任,由虔入粤,道经新溪,环睹川原幽异,可卜筑以居,因浩然叹曰:晋室之乱,始于朝士大夫崇尚虚浮,废弛职业,继由宗室弄权,自相鱼肉,以致刘聪乘隙,毒流中土。吾既屏居远方,官居末职,何复能戮力王室耶。于是遂隐居新溪之岸,肆志图书,寄情诗酒,悠然自得,而付当世之理乱于罔闻焉。”
由此可见,李耿徙居新田是在公元315年,比浈昌县建制于684年还早371年。在现居南雄的氏族中,可以说是来得最早的,故称迁雄第一家。有谓“先有新田 李,后有浈昌县”,其言不假。
当然,在李耿之前来居南雄的还有梅鋗。《直隶南雄州志·宦迹》载梅铜传:“梅鋗,其先越王勾践子孙,避楚走丹阳皋乡,更姓梅,因名皋乡曰梅里。周末,散居阮湘,秦并六国,越复称王,自皋乡逾零陵往南海。鋗从之,至台岭家焉,筑城浈水上,奉王居之,民因号台岭为梅岭。??”后来,梅鋗从刘邦破秦有功,楚霸王项羽封梅鋗十万户侯,食邑岭南。楚汉争霸时,梅镉没有从刘邦伐项羽,刘邦立国后不封梅鋗,且岭南已为赵佗所踞。梅鋗乃率族从长沙王吴芮去了长沙。故现居南雄氏族中无梅族,更无梅鋗后裔留居南雄。
至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曾谪徙五十万人戍五岭,又徙女无夫家者一万五千人“为将士衣补”,这批人当有不少曾居于南雄地域,但是遍阅各族族谱均无蛛丝马迹的记载。可能都迁到别地去了。所以,从现居南雄的氏族来考察,还是新田李族为迁雄第一家。
李耿是仕宦世家,在朝廷位居九卿(太常卿为九卿之一,掌礼仪祭祀),弃官举家从南京迁来新溪开基创业,子孙蕃衍,代有名人,族望一方。唐元和间,裔孙李金马才识兼茂,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官户部侍郎,金紫光禄大夫,开南雄人文之先肇。新溪李族在南雄堪称名门望族。清嘉庆知州罗含章在《新丰陂记》中曾给予高度的评价:“新水为州属产谷之区,昌水萦回,舟航毕集。考诸志乘,李氏巨族,卓有英才。”称赞该族列祖治族有方: “蒸尝有田,讲学有馆,劝善有条,惩恶有约。”宗祠叙伦堂有田租284石,其收入“除祭祀完粮众用外,所余华利照丁颁胙,遇有子孙荐泮帮补,出贡中举登第者必给以花红奖赏,以示鼓励。”族约十四条:孝敬父母,尊敬长上,勿犯奸淫,勿犯盗窃,勿娶亲属妻妾,毋许居丧嫁娶,同姓不婚,异姓勿抚,毋好棋牌赌博,毋好斗殴健讼,毋胡作非为,毋好奢靡,祖宗坟地不可弃尸出卖,祭
祖膳学不可盗卖瓜分。每年祭祀日开卷当众对祖朗诵族约,以示儆戒。
新溪李族迄今聚居1600多年,虽历经沧桑,星移物换,而全族兴旺不衰,为全市一姓聚居人户最多的村落。可见该族有较强的宗族凝聚力。
早期迁来南雄的还有百顺麦族和陂头、乾村邓族。百顺麦族,以隋右屯卫大将军,赠宿国公、光禄大夫麦铁杖为始祖。但麦氏族谱的记载只自麦铁杖始,不知其祖先从何时何地迁来。其得姓亦有诸说:麦丘氏去丘说,麴氏去匊说,隋文帝赐姓说等等。依《隋书·麦铁杖传》,麦铁杖家族当在南朝陈(557年)以前迁来百顺。隋书麦铁杖传对麦铁杖气质有一段生动的描述:“骁勇有膂力,日行五百里,走及奔马,性疏诞,使酒,好交游,重信义,每以渔猎为事,不治产业”。从这描述中使人想到他与古越族人相似,百顺麦族可能是在秦末越人大批南迁那个时候迁来的。事实如何,有待调查研究。
民国38年《南雄邓氏四修族谱·乾村源流序》记述邓普遗言,谓乾村邓氏祖先早于唐开元间已卜居南雄。 邓普,雄城北关世显坊解元,族长,于南宋嘉定六年八月在陂头大会邓氏,有一百四十六人参加祭祖序族。在此大会上邓普说,唐开元间先祖邓少立,任工部尚书,曾受朝廷之命,协助张九龄开通大庾岭道,其子邓官遂与张九龄家结为姻亲,居梅关设卡收费,世代相袭。南汉立,卡废,邓家徙陂头居住。北宋乾德间,邓固自陂头分迁横水,并以乾德年号名其村为乾村。此事在史志中都不见记载,而族谱言之凿凿。且在隋末唐初,邓之先为韶州刺史,张之先为韶州别驾,两家都因官而家居曲江,都是曲江名门世家,又是世交。因此,张九龄开梅关时得邓族官员之协力襄助,不似无稽之说,记以备考。
客家氏族迁雄考
历代迁雄氏族约有千族,大体迁于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为唐宋两朝,因避乱而由中原迁来的仕宦氏族,他们多驻足于珠玑巷及大庾岭南麓。迁于珠玑巷者有103姓,多于南宋末南徙珠江三角洲一带。迁于大庾岭南麓者有平林孔族、古城李族、上朔彭族、浆田黄族、延村冯族、山下叶族、水松董族、横水陈族、苍石四脑赖族等。他们在比较稳定的青山秀水间创业兴家,都蕃衍成一方望族。
后一个时期为宋末至明代、清初,由闽西、赣南迁来的客家氏族,其迁徙路线,有的由闽西、赣南直接迁来,有的则由闽西、赣南迁始兴而后再迁南雄。如南雄第一大姓刘氏,历代迁雄60余族,其中的一半来自赣南之信丰、龙南、兴国、南安(今大余)、上犹、安远及福建之武平,约有一半则从闽西、赣南迁始兴,历数代而后再迁南雄。又如陈氏,迁雄十大族,主要来自始兴笃庆祠、外营祠、顿岗祠、净花祠,人户几占七成。李氏,迁雄三大族,西晋太常卿李耿大族来自秣陵(即今南京),唐西平王李晟大族来自赣南,宋进士、节度使李火德大族来自始兴,而来自始兴的人户约占六成。再如张氏,迁雄48族,其中来自始兴的有36族。钟氏、王氏、林氏、卢氏、徐氏、沈氏、聂氏迁雄者多数来自始兴。吴氏、罗氏、何氏、郭氏、邓氏、周氏迁雄者少数来自始兴。详见《南雄六百氏族基祖录》。
来自始兴的氏族都属客家民系,他们的先祖原居闽西、赣南客家大本营,多于南宋时南迁始兴,在农耕条件良好的墨江流域开基创业。到了明代、清初,特别是在明嘉靖前后大批氏族向南雄迁徙,且多散居于中部丘陵地带。
客家氏族迁雄走这条路线,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历史现象。始兴由于水利、土壤、资源等农耕条件良好,自闽西、赣南南迁的客族,自然优先择此定居,可是聚居的人越来越多,而且蕃衍也快,历一、二百年之后,不免有人多地少之患。作为客家人来说,历经辗转迁徙的磨炼,有一种为创业兴家而不怕艰险跋涉的开拓进取精神,便四处找寻新的生活基地。于是他们把目光落在了南雄。
南雄、始兴山水相连,田土相接。历史上南雄地域曾是始兴统辖的横山、化南二乡,南雄建州、府后又统辖始兴。两地语言相通,风俗相近,百姓相互迁徙,本属平常。尤其是当他们看到了南雄自宋至明,兴建凌陂、连陂、叶陂、罗陂、宝陂、虎岸陂、圭塘陂、涧头陂以及永灌塘、大湖塘、长丰塘、湖口塘、新塘等大批农田水利工程,原来极其干旱的丘陵地带农耕条件已有了改善。加上黄烟于明末清初传入南雄,在丘陵地带的红砂土种植,烟叶质量上乘,经济效益可观。这些有利条件吸引了始兴氏族前来创业兴家。 还有一个历史情况,明嘉靖前后,赣南盗寇蜂起,龙南尤为严重。《直隶南雄州志》载:弘治六年“强贼李三奴剽掠始兴”。正德七年“安远峒寇流劫乡村”。嘉靖二十四年,“流贼逼郡城,肆行劫掠”。嘉靖三十
五年十一月十三日平明, “龙南贼直达小东门,焚掠民家,势甚猖獗”。嘉靖三十七年春二月,“龙南贼犯始兴石坑等处,知府章接御之,败绩,为贼伤者数百人”。隆庆元年夏四月, “龙南贼流劫乡村,知府周思文招抚归业”。当时,始兴比较富庶,且与龙南相邻,首当其冲,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严重威胁。而南雄是府、县治所在地,防御力量较强。所以在嘉靖前后,很多始兴氏族便迁来南雄寻求安居乐业之所。 大批由始兴迁来的客家氏族,发扬客家人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为开发南雄丘陵作出了重大贡献。氏族也随着丘陵经济的发展而兴旺起来,刘、陈、李、张都成了南雄巨族大姓。
清康乾盛世以后,南雄氏族基本稳定,人口猛增。乾隆四十一年,全县人口由明代的5万多人增加到19万多人,至嘉庆十一年,又增至22万多人。人口突增的原因,虽与康熙五十二年朝廷宣布“续生人丁永不加赋”,乾隆三十七年又宣布人口“永免审编,永不加赋”的政策有关,而最根本的是由于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特别是农村,氏族趋于稳定。就是在军阀混战、抗日战争时期,农村也还比较安定,成为县城居民逃灾避难之所。因此,清末民初,闽粤曾出现很多离乡背井,飘洋过海,履险谋生创业之人,而南雄却不多。《南雄县志》载:1987年统计,全县仅有华侨236户1614人.旅居港澳的也只有290户1557人。直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时代,人们观念有了变化,外出谋生创业的人越来越多了。据2001年人口普查统计,全市外出谋生创业的人有8万多,约占总人口的20%。
雄州古城的名门世家
雄州古城,历代都有仕宦富绅寓居蕃衍而成一方名门世家,对南雄社会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仅就志谱所载录之如下:
北门邓向世家 一门四代三进士
邓向,北宋户部尚书邓戒第三子,世居曲江。嘉祐三年(1056年)因贼乱扰乡,由曲江迁来雄城北门(今秋千街)定居,治平丁未(1076年)登进士第。其子邓显道也于元符庚辰(1100年)登进士,其曾孙邓希颜又登嘉定甲戌(1214年)进士。一门四代三进士,可谓诗书传家,世代簪缨。其后裔分迁聪背、灵潭、坪田、邕溪等地,代有闻人。
邓向在曲江本是仕宦世家,其先祖邓文进,隋代大业初为韶州刺史。唐武德四年(621年)因功封鹰扬将军,子孙世居曲江,人文蔚起。北宋时,邓辟、邓戒兄弟同榜登进士第,邓辟官拜翰林学士,邓戒官户部尚书。那么邓向为何要迁来南雄?这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北宋皇祐四年,岭南蛮帅侬智高反,陷邕州,又破沿江九州,五月,围广州。狄青、余靖奉旨清剿,历时一年多。其时,乱及曲江,邓向难于安居。因见南雄州已吸取邕州等郡无城可守的教训,筑起了较完备的斗城,乃举家迁来定居,儿孙力学进取,连科及第,世代衣冠,为雄州城第一世家。
忠节名臣丘必明
丘必明为宋末忠节名臣,《河南堂赣粤湘丘氏联谱》(1998年)称:丘必明之祖父丘君与原居福建宁化,因乡荐为南雄学正(后升梅州守),乃随任家于南雄。《直隶南雄州志·忠烈》有丘必明传,并于《编年》述其事。
南宋咸淳辛未,丘必明登进士第,累官韶州佥判。德祐丙子(1276年),元兵逼梅关,新会县令曾逢龙、东莞勇士熊飞领兵与战,曾逢龙战死,熊飞败走韶州。元兵乘胜陷雄州,直攻韶州,熊飞巷战死,城陷,佥判丘必明被执,元将劝其降,丘必明誓死不屈,被杀。传闻丘必明遇害时,正气凛然,白血飞流。韶、雄两州官民哀其忠节,立祠祀之。南雄城在东关外建忠节祠,并立“忠节”牌坊一座。其墓在莲溪二都(今江头镇)园甫村。明嘉靖甲午知府何岩改建忠节祠,并立例岁免其子姓人二丁祭田二十二亩的徭差。 丘必明后裔世居南雄城,俊彦代出。明嘉靖三十二年贡生丘鲁,任漳浦县丞,升荆府工正;万历三年贡生丘朝宣,任翁源训导;万历十年丘化南乡试中举;万历二十三年贡生丘立教,任肇庆训导;万历例监丘会为鸿 胪寺序班。
尚书里谭大初世家 八行家风 名闻遐迩
四头门谭族,本是宋徽宗大观元年举八行状元的谭焕之后。南宋末,谭文渊由贡任荣昌尉使,定居南雄城北门(今四头门)。承“八行家风”,诗礼传家。七传至谭大初,登明嘉靖进士,历官户部给事中、兵科右给事中,刑科左给事中,江西按察副使,广西左参政。他为官清正廉明,独持风纪,不挠权贵,与海瑞齐名朝野,呼为“谭青天”。隆庆四年,以南京户部尚书致仕归里。修葺庐轩,受徒讲学,从者日众,自谓“老眼摩挲还识字,小斋重葺待君来。”卒年七十五岁,诏赐祭葬,谥庄懿。尚书马森志其墓,谓其“涅不能缁,宠非能荣,文献公后一人。”布政使陈善称其“清介足以励顽,凝重足以镇俗,进必三让,退由一辞,卓然有大臣风,庶几古社稷臣。”《明史》附有谭大初传。后人以四头门为尚书里。
谭族在南雄城世居七百多年,人文蔚起,明清朝入贡30人,庠生40人,出任教授9人。谭大初生四子,长子谭音,贡生,历任余杭教谕,升武义县令,太平府通判,再升上石西州知州,所在著惠政,有廉介声。 谭大初何许人?历史文献记载不一。《明史·谭大初传》说是始兴人。 《直隶南雄州志》载《宦迹·谭大初传》说是北门人,而在《选举志·进士》则说是始兴籍。1990年版《南雄县志·人物·谭大初传》综合诸说谓谭大初是保昌县人,祖籍始兴,卜居南雄北门。此说是有历史根据的。谭氏族谱载有谭大初世系: 第一世谭琪,南朝陈时平叛功封云旗将军,擢本部太守。由金陵迁寓始兴,择婿张九龄。其子谭优为循州司马。
第廿世谭焕,北宋大观乙丑进士,举八行之首。官朝散大夫。
第廿二世谭继宗,谭焕之孙,生六子:文郁、文举、文渊、文友、文蔚、文惠。 第廿三世谭文渊,谭继宗第三子,迁南雄,世居北门,由贡任荣昌尉使。 第廿四世谭昭伯,乡饮耆宾。
第廿五世谭子敏,由贡任仙游谕,升建昌教授,迁铜仁府教授。 第廿六世谭懋材,郡廪生。
第廿七世谭逊,岁贡,浙江寿昌县丞,考满升县尹。 第廿八世谭升,逊之子,赠户部左侍郎。 第廿九世谭骥,升之第三子,赠户部左侍郎。
第卅世谭大初,骥之子,进士,户部尚书。生四子:音、皆(幼卒)、旨、历。 第卅一世谭音,贡生,累官上石西州刺史。谭旨, 贡生。谭历,廪生。 第卅二世谭学颜,音之子,荫监。学伊、学圣、学贤皆庠生。 第卅三世谭澄(庠生)、澳、涛(庠生)、沧(庠生)、润、沅。 第卅四世谭良弼、谭良臣。
以上说明,自第廿三世谭文渊迁居南雄北门至谭大初已七代世居北门,谭大初为保昌人是无可置疑的。
雄州苏武陈德文
陈德文是明代有名的苏武式人物。《明史·西域传》记其事,《直隶南雄州志·宦迹》有陈德文传:“陈德文,一名莹中,字文石,号肃庵,北厢人。明洪武十九年举文学,授台州通判,居二年,左迁枝江令,又迁缙云监税,所至有声,以兵部尚书唐铎荐,拜北平道监察御史。明年,擢按察使。三十年,使西番撒马儿罕国,开通西域,居十有二年,克举使职,不辱君命。”
西域撒马儿罕诸国为元太祖荡平西域时所立,以蒙古语命名。明洪武中,明太祖欲通西域,遣使招谕,各国陆续归附。撒马儿罕西南3000里,即距嘉峪关1.2万里,有一个哈烈国,又名黑鲁国,是西域大国。哈烈国王接到明太祖招谕后,以道远不来朝贡。再三遣使,赐给文绮彩币亦不归附。洪武三十年(1397年)明太祖复遣北平按察使陈德文等前往招谕。
陈德文奉旨到达西域后,不避艰险,跋涉到各国游说,各国均以道远而不应。陈德文以使命未成,无以复命,乃继续持节往各国游说,一年复一年,不觉过了十二年,行程数万里,真是“绣衣尘满关山杳,聪马星驰道路长。”各国国王终于被陈德文精神感动了,答应归附朝贡。永乐五年(1408年),陈德文回国。六年,哈烈国王沙哈鲁把都儿遣使来朝贡。陈德文因功擢都御史。
陈德文出使西域十二年,不但不辱使命,还采集各国风土人情,写成诗歌,成为一部很有价值的西域民族
史料,国史西域志多采其言。 永乐七年,陈德文擢右都御史(正二品),明成祖赐锦绮十袭,名马二匹,校尉四人护行,还乡省墓。永乐九年召还,十二年卒于位,赠左都御史,赐祭葬,入祀乡贤祠。墓在满湖塘,翰林学士括苍王景撰墓志铭。城内为陈德文立有“都宪”“风纪流芳”两座牌坊。
东城汪亨元世家 清官名宦代不乏人
汪亨元,赠河南道御史,原江西景德镇人,元至正间来雄城经商,卜居顾城之东,家巨富,有诚信,尊儒重道,诗书传家,清官名宦,代不乏人。明清两朝汪亨元一门俊彦,登进士一人,中举5人,入贡32人,《直隶南雄州志·宦迹》列传者五人。
汪贞,明洪武十九年贡生,任河南道监察御史,升陕西按察司佥事。
汪一勺,明嘉靖庚子举人,授湖广归州知州,下车三载,百务咸举,士民爱戴,两台交奖。官至南康府同知。
汪一丰,生而颖异,及长,居家孝友,勤于学,接人以诚,乡里敬服。万历丁丑岁荐授翁源司训,升东安教谕,复补程乡,擢柳州教授,倡修圣殿,奖优济食,民颂其德。后署象州及武定县事皆有政声,两台交章论荐。卒祀柳州名宦。
汪桴,贞之后,登明万历甲辰进士,授河南南阳知县,以廉能著声,秩满,擢吏部,命未下,丁父忧,起复,以守正不事营求,仅补地曹主政。卒祀乡贤。
汪注,康熙甲子举人,丙戌任河南汜水令,戊子充同考官。为政尚简要,摧科不扰,听讼随事化导,捐俸赈饥,民颂其德。致政时,邑人揭帜“官清民安”以表其功德,日进食以抒悃款,洒泣不忍别。 汪枚,汪注之子,康熙己卯举人,任贵池县令,承父训以民为本,下车即书“良心难昧”四个大字于署额,以表廉正之志。在任惠爱百姓,不名一钱。后补寿张县令,持己廉介,居心宽厚,制事敏练,折狱平允。终以劳卒于官署。亲属扶榇归里时,县民遮道泣送。
汪氏家谱称,明初,其先祖曾任保昌、始兴、仁化三县粮长,在城东建官仓储粮,仓前街即因此而得名。 明弘治末,建筑沿河水城,汪家六世祖汪鹗(岁贡)捐资为助,故水城内三松台原有汪氏祖墓得以不迁,并建汪公祠。
刘理尧一门孝义 八世同居
清顺治间,刘弘从福建建宁县迁来保昌县城,在打铜街开亮行货栈,经营代客买卖。因经营有方,生意兴隆,乃把店搬到五里山州门铺口(今烟厂西北角),扼交通孔道,更好地招揽客商。至清嘉庆间,历传八代,丁口八十余人,同居共灶。因得朝廷旌表,建“八世同居”牌坊。《直隶南雄州志·孝友》有刘理尧传云:增生刘理尧、岁贡刘理培,州城人,八世同居,丁口八十余人。家本清贫,以教读佣书业医贸易为资生计。理尧掌家务,衣食必均。理培课子弟学,多游胶庠,循谨孝友,庭无间言。督学姚文田给匾曰:“德义之门”。知州戴锡纶额曰:“为善至乐”。知州罗含章详请咨部奉旨旌表建坊,题名忠义孝悌祠。
秉直名宦胡定
翻开《清史稿》,人物列传有298卷,入传三千多人,其中第306卷胡定,是南雄在清代唯一入国史的重要历史人物。《直隶南雄州志·宦迹》有胡定传。国史、方志都称胡定是一位秉直敢言,不避权贵,名闻朝野的清官。
胡定(1709—1789),字敬醇,号静园。其父胡子开,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由江西泰和县迁来南雄城定居,以缝纫为业,家境清贫。胡定小时性聪敏,六岁得曹傧先生赏识,收为门生,就学于凌江书院,“阅七月,背诵四书、毛诗。稍长,博通群书,阴阳卜筮推算,无不淹贯”,人称神童。十五岁考取秀才,名列榜首。十八岁乡试中举,名列第二。二十二岁登进士第。雍正十一年,二十五岁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元年,廿八岁授检讨,充《大清一统志》纂修官。乾隆三年,三十岁主试广西,预修《八旗通谱》。乾隆五年,三十二岁任陕西道监察御史,协理山东道事,可谓一路顺风,青云直上。
乾隆五年七月,胡定本着他那秉直的性格,上疏奏陈湖南巡抚许容诬陷粮道谢济世一案,揭发湖广总督
孙嘉淦以及布政使、按察使、长沙知府、衡州通判、善化知县等朋比倾陷谢济世情状。经朝廷派员勘察,雪谢济世枉,夺孙嘉淦、许容等职。此案搅动了太平盛世的一潭死水,牵涉官员位高面广,朝廷上下震动。乾隆帝亲自过问此案,特下谕旨“诸督抚当深自儆省,以嘉淦、容为戒。”胡定亦因此而负秉直敢言之声誉,转兵科给事中,巡视北京西城。
胡定上任后,尽职尽责,访得善良与恶棍姓名,于街道各立一榜,公之于众,以示昭戒。民有讼者,即时传讯判结。有御史贵戚诬告卧佛寺僧为盗,系入狱中。胡定秉公审案,查获真盗,僧冤得雪,御史降官,贵戚除籍。京城人皆侧目。
后来,胡定以母老乞归养。服除,复授福建道御史。到任即参奏台防同知不法行为,风烈如故。旋以劾内务部郎中剥削伤民事,军机大臣责胡所奏不实,夺职下狱,久之案定,罢归。
胡定为官廿多年,从切身的经历中深知直道难行,有幸保命归来,欣然而语曰:“书生之魂来归旧壤,射声之鬼无恨他乡,是我今日之谓夫!”胡定归来时,两袖清风,残牖破壁,生活淡泊,以教书谋生。他曾掌教于瑞州凤仪书院,又先后主教韶阳、道南书院。乾隆二十二年,皇帝南巡,胡定往杭州接驾,得以复职。有人劝其再图仕进,胡定淡然不应。筑室双柏庐,安度晚年,卒年七十九岁。著有《双柏庐文集》《御纂通鉴纲目测议》,编纂《南雄府志》十九卷。
乐善名门叶廷荣
叶廷荣原居新溪(新田),清乾隆末携家迁雄州城郊畔塘水,嘉庆初迁河南街,经营小本生意。因经营有方,终成巨富,富而不吝,乐善好施,名闻城乡。《直隶南雄州志·行谊》有叶廷荣传云:“叶廷荣,州人,例捐州同,性醇谨,乐善好施,闻有美举,辄身先为倡。嘉庆戊辰重修圣庙,首输银千两。庚午易太平桥为石梁,捐银五百两。复以银四百赠道南书院膏火租谷一百石,为岁试首一等者磨厉资。砌河南岭路至修仁二十余里。百制军、韩抚军、州牧戴锡纶、罗含章皆奖以匾额。(廷荣)初甚贫,以居积起家,自奉恒俭约,顾见义必为,推解不吝。有负债者,察其窘,即焚所质券。生平以退让为准绳,故未尝兴讼,乡里贤之。戊寅,闻修州志,愿捐刊费百千。阅道光癸未,志成己先卒。子德全,州学弟子员,方逾冠,乃承厥志,请独任梓人值凡五百金。群谓渐于义方而然,又以为善人有后云。”
叶廷荣燕翼贻谋,在城内兴建巨宅九井十八厅,内设“双峰书室”,收藏《四库全书》以及多种地方志、人文集。在家兴办私塾,延师兴教。一门历代书香不绝,人文蔚起。长孙叶永元,字善堂,清光绪二十四年甲辰恩科进士,由刑部郎中外放福州知府,升福建督粮道,调广西左江道,升贵州按察使,为官廉洁自持,恪守正道,卒后诰赠荣禄大夫。叶廷荣一脉,瓜瓞绵绵,后裔均受到良好教育,散居海内外,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为国家民族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代师表——曹傧 罗赞勤
清雍正乾隆年间,雄城有一位人人尊敬的曹老先生。《直隶南雄州志》有其传云:曹傧,字万为,别号柱峰。“聪颖力学,经史百家言靡不研索”。雍正癸卯乡试,因小人语而屈居副榜。此后,淡泊功名,致力于掌教讲学。曾任四会教谕,“以践履笃实为训迪,学养愈粹”。而后回雄,掌教于凌江书院,培育人才多有成就,给谏胡定、知州戴家驹都是他的学生。曹傧为人师表,师道尊严,得州人之尊敬,“即樵夫牧竖,望而知为曹老先生,屏息道左,俟其过。”豪门仕族对他更是敬而畏之。曹傧一生读书、教书、著书,著作有《四书详说》、《十三经解》、《四朝七律》,编辑《王新城集》十卷,订正《古诗解》《历代诗选随笔》,还有《柱峰制艺》《天镜阁集》等,均失传。终年七十九岁。
清末,雄州又出了一位德高学博,甚孚民望的老先生一罗赞勤。他是清光绪间廪生,一生从事教育。面对新旧学制变革时期,思想开明,顺应潮流,为南雄推行新学作出了重大贡献。民国2年春,县政府实行新学制,创办南雄县立第一高等小学,罗赞勤为第一任校长,在教学中主张“勤学、多思”,“择其善者而从之”,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学以致用。民国9年,国家推行国语,罗赞勤考入北京国语研究委员会,被聘任为研究员,三年学成回雄,即被县教育局聘为南雄县国音字母讲习所所长,培训教员、公务员近千人,打开了南雄推行国语的局面。他对中国语言文字的音韵、训诂有较高的造诣,对数学也有较深邃的研究,
著有《校正国音汇编》、《韵府音切编次》。光绪举人莫开瑶对他极为赞赏,赠联云: “算演中西,思无旁鹜;音通南北,撰有成书。”民国2年,莫开琼创办女子小学,罗赞勤大力支持这一创举,虽然时年已近六十,仍高兴地接受女子小学第一任校长的聘任。罗老先生为教育奋力一生,卒年七十二岁。
济世名医朱氏叔侄
雄城历代都有名医,名医都是儒士,极重医德,闻名城乡。近百多年间,以朱选青、朱礼儒叔侄名望为最。
《南雄县志·人物传》载:尚书里人朱选青,清光绪间庠生,曾在浙江金华名医朱丹溪门下学医三年,颇得真传。民国元年,在县城开业行医,以治病救人、造福桑梓为己任。民国7年4月,北方军阀攻陷雄城,大肆烧杀,随后时疫流行。朱选青用名医吴又可的“达原饮”处方,辩症论治,加减用药,普施救治,活人无数,民感其德。朱选青治学严谨,且有创见。他广研医籍,以名家为善本,又不受诸家纷争之扰;处方用药,不迷信秘方,主张对症对人,贵于灵活,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故用药屡见奇效,名闻遐迩。
朱选青传业于胡锡朋、朱礼儒、邱乐山、廖圣手,都成为城内名中医。其侄朱礼儒尤得其传,以精湛的医术,崇高的医德,为人们所敬重。民国16年,雄城殷商富户捐款举办公益赠医社,向贫民赠医赠药。朱礼儒义不容辞地受聘为医社主诊医师,不计报酬,热心赠医5年,一城赞誉良多。医社停办后,朱礼儒在家挂牌行医,取名“存存医室”,寓存心存德、济世救人之宗旨。对贫苦群众,不仅不收诊金,还出资赠药。雄城搬运工人受惠最多。民国30年,雄城霍乱流行,朱礼儒自订应症验方,出资制为散药,普送病人,疗效良好。许多殷商富户也效法送药,霍乱得以制止。民国35年,朱礼儒被南雄名药店“明天好”聘为中医顾问,所得报酬均换成赠药票证,送给穷苦病人。晚年体弱,仍不辞辛劳,为救治病人而扶杖奔命。城内富商为其精神所感动,乃集资购人力车一辆,送其出诊代步。
急公好义莫家风
雄城莫氏,先祖世居福建上杭,后迁始兴县黄沙坑村。明末,流寇窃发,土匪蜂起,黄沙坑累遭蹂躏。时莫振孑然一身,年仅数岁,避乱逃生,在保昌县城安身成家,是为雄城莫氏之始迁祖。传至第四世莫锡五,国学生,夜读昼商,白手创业,颇有起色。锡五三子绍凰,国学生,儒林郎,精于渔业,因以发家致富。绍凰之子百康,国学生,侯选军民府,诰授奉政大夫,尤致力经商,年入巨万,急公好义,名闻里巷。 咸丰八年,太平天国内讧,太平军一部南窜,直逼南雄城下,情势危急。莫百康为守城安民计,慨捐巨饷,募雄武军,以助绿旗守城,又亲率子侄街邻靴刀短服,登陴守望。四乡避乱入城难民来投莫家者,均空室安置,并赈以薪米。城终得以保存。至于地方义举,莫百康无不捐款助成。百康之子莫龄樟,增贡生,侯选同知,奉政大夫,继承父志,对扶危济困以及地方慈善事业,力行不倦。光绪四年,南雄大饥,米价翔贵,城中殷富囤积居奇,饥民聚众,白昼抢掠。雄州面临危难之时,独有莫樟龄挺身而出,与商绅州牧计议,挪借巨款亲赴赣南籴谷回雄平粜赈饥,民得以安。
民国时期,莫开琼、莫开瑶兄弟出众拔萃,为人所敬重。莫开琼,广东政法学堂毕业,历任中山大学讲师、广西南宁地方审判厅厅长、广东广西高等审判厅推事、庭长。并为广东法律界所推重,举为广东省律师公会主席。民国25年回雄后,抗战爆发,毅然出任南始两县的省参议员,积极推动抗战。他热心教育,于民国2年,在雄城创办女子小学。
莫开瑶,光绪癸卯举人,历任两淮盐运使协理、审计院协审官。民国14年,军阀在南雄拉锯混战,弄得商疲民困,全县已无田赋可征。因此,省府委任的南雄县长,迟迟不来上任,社会动荡不堪。在此情况下,莫开瑶以地方安定为重,署理南雄县长。虽然只有十八天,而此种临危受命的精神,令人钦佩。晚年莫开瑶以行医为业,治病救人,赞誉颇多。
南雄城区的氏族与文化
南雄城区指的是南雄城内和近郊村落,如黎口桥、赤水塘、满湖塘、水南、河南、水西、借村、田边水、
洋汾水、四头门、塘尾、莲塘等,面积约50平方公里,现居人口十多万,占全市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多。
城区氏族状况
南雄城地处粤赣要冲,古代历经兵燹,社会动乱,居民很不稳定。南汉置雄州,州城设于溪塘。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始建斗城,才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城池。宋末,元兵逼近,城内居民几乎逃迁一空。明末清初,战火连绵,雄城三变旗帜,明清两军反复争夺,形同拉锯。顺治六年更遭清兵屠城,居民被杀六、七成,雄城几成废圩。现在城内居民,百姓杂居,历史不长。有谱可稽者有邓族,始迁祖邓向于北宋嘉祜三年(1056年)自曲江迁来北门(今秋千街)定居,其后裔大部分已分迁聪背、腊树园、邕溪、坪田等地。叶族曾有叶仁寿、叶仁和兄弟后裔七人于北宋中、元末先后迁来雄城北关,鳞集而居,名曰“叶氏山庄”,其后裔均已分迁白胜、溯水、塘东、姜塘、东坑等地。清乾隆末,叶廷荣由乌迳回迁雄城。北门尚书里谭族始迁祖谭文渊于南宋末自始兴迁来,其后裔大部分已分迁珠玑、黎口、水口、百顺、澜河、帽子峰等地。汪族始迁祖汪亨元于元至正年间为经商自江西景德镇迁来雄城。北门街朱族,始迁祖朱培于明初自上杭迁来,子孙多分迁大陂头、水西、借村、岭排等地。世显街罗族,始迁祖罗和于元至正年间自江西庐陵迁珠玑巷,再迁牛田,明成化间分迁雄城。小东门徐族,始迁祖徐缙亮于明崇祯年间由翁源迁来。今八一街郭族,始迁祖郭士品于明万历间由龙岩迁来。胡族,始迁祖胡子开(胡定之父)于清康熙二十年由江西泰和县迁来。借村黄族于清康熙年间由福建迁来。莫族先祖于明末自始兴迁来。五里山刘族始迁祖刘弘于清顺治间自闽西建宁县迁来。由此可见,早期于宋代迁来南雄城的氏族,虽历经七八百年,但在社会动乱时后裔多已外迁他处,在城人口不多。元代以后迁来城内的氏族来自四面八方,聚散无常,所以说南雄城虽有名门世家,却无大姓巨族,而且多属客家民系。
至于城内商户,籍贯多属江西、福建、广州、嘉应州,明清时有三四百家,“市肆贸易,率多广郡江闽之旅。”他们多于明代清初前来雄城开店设厂。特别是清康乾年间正是雄城商贸繁荣时期,来之者众。乾隆二十二年,清廷闭关自守,封闭了漳州、宁波、连云港三个外贸口岸,只许广州一个口岸对外通商,梅关古道成了唯一对外贸易通道;加上乾隆年间,南雄黄烟、土纸等商品生产的发展,吸引了各地客商荟聚雄城,各种文化在雄城充分地交融磨合。一个独特的城区文化历经宋元明代长期演化,就在清代康乾年间逐渐趋于成熟了。
南雄话的形成
城区讲的南雄话,只在城内和近郊通行,俗称“城壁话”。南雄话大概是在客家话基础上与商场的广府话和官场的官话融合而形成的。城区居民大多数来自客家地区,而城区周围乡村都是客家人,因此客家话成为城区的主导语言是很自然的。而广府来南雄经商的人不少,何况他们资本雄厚,在商界举足轻重,强大的经济实力必然强化其广府语言的影响。另外,雄城是州府衙署所在地,加上地处要冲,仕宦往来驻足、定居者不少,因此,官话盛行,影响也不小。所谓官话就是旧时通行较广的北方话,有北方官话、西南官话、下江官话之分。雄城居民在与官吏交往中融入官话,那是很自然的。南雄话细听起来,确有一些广府话和官话的成份。解放后,推广普通话,且有几百南下干部在雄城定居。所以,在南雄城区,除通行南雄话外,客家话、广府话、普通话也能通行,可说是个多方言的城市。一家人能讲多种方言,看什么场合对什么人说什么话。
多姿多彩的城区文化
城区人来自四面八方,其文化是个多姿多彩的文化。在城内经商的江西、福建、广州、嘉应州人,各自成立同乡会,建会馆,办学校。城内号称四大会馆:江西会馆、福建会馆(均在永康路)、嘉应会馆(在打石街)、广州会馆(在埠前街)。各会馆建筑精良,风格各异,富有地方特色,以广州会馆最为精美。该馆建于明代中叶,历经修葺,是广东唯一保存较完整的广府商人在客地建立的会馆,已列为南雄市历史文物,一经修葺,其丰姿将与古塔、古城楼相互辉映。
民国时期,各同乡会自筹资金在会馆办学校,名为豫德小学(江西)、萃雄小学(福建)、嘉修小学(嘉应州)、广仁小学(广州)。各小学都办得很出色。广仁小学从广州地区聘请教师,以广州方言教学,设备为各小学
居第40位。如把外迁人口计算进去,篛溪欧阳一族约有400余户,2000余人。
篛溪实为浈水上游、古称昌水的一河段。可能因盛生篛竹而得名。篛竹即箬竹,其叶宽大,用以制作箬衣箬笠,或用于裹粽。篛过村处篛溪北岸,正面与文秀峰遥遥相望。这座山属南雄名山之一,又名笔架山,为篛过村增添了光彩,篛水回环,笔峰拱照,宛然一景。篛过村的得名亦与此山有关,至今流传着一个美好的传说。
大约在元末,篛过欧阳氏兴建祠堂。该祠规模较大,构造讲究,占地500多平方米,三进,内设戏台、阁楼、神龛。据说,正当各项工程就绪,择日安装大门,要求大门方位对正笔架山峰,以应一族文运亨通。请来的风水先生用罗盘反复调校,总有些偏差,急得满头大汗。那时,突然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老者,头戴一顶烂笠麻,站在大门口看了很久,只是一言不发。时届正午,大家都说休息一会,等吃过午饭再干,顺便请那位老者一同入席。老者也不客气,坐下来吃饱喝足,又不声不响地走了。等大家吃完饭,饮了茶,到大门口一看,只见大门方位已被人挪动了些许,风水先生拿罗盘一对,方位正对笔架山峰,分毫不差。一问旁人,说是一老者刚刚在此摆弄了一会。再问那老者现在何处,说已过河走了。那时正值夏季山洪暴涨,无桥无渡,怎么过河?目击者说,那老者从烂笠麻中抽出二片篛叶,两脚站在篛叶上,如履平地,飘然而渡。
人们听了不胜惊喜,议论纷纷。村里的读书人又引经据典,讲述佛祖达摩蹑苇渡江的典故。达摩本是南天竺(即今印度)人。南朝宋末,航海至广州,北上南京,与梁武帝谈佛,因见解不同,欲潜江左,无舟可渡,乃以一苇蹑之而渡。后入北魏,上嵩山少林寺,面壁修行九年,终成正果,成为中国佛教禅宗始祖(南华寺惠能为第六祖)。大家都说,昔日达摩佛祖蹑苇渡江,传为佳话,而今在篛溪,履篛叶过河者亦非凡人,定是仙佛无疑。族人听来很受感动,难得仙佛降临指点,祈求仙佛多多庇祐,遂议定以“篛过”为村名,祠堂立匾“敦睦堂”,告诫子孙:无分贫贱,以礼待人,助人为乐,敦亲睦族,团结友爱。并书大门联为:“篛水回环文峰挺秀;溪波倒影古塔呈奇”。绝妙地概括了篛过村特有的形胜与传奇。
一个美好的传说,反映了人们的美好理想,应当让它传下去,永远予人以启迪、教化。可是,不知何时何因,便把“篛过”写成“弱过”了,此“篛”与彼“弱”含义大不相同。原本蕴含着美好传说的雅号“篛过”变成俗拙而又费解的“弱过”。遗憾的是,1981年,南雄县人民政府进行地名普查,印发统一使用的地名录,规定以“弱过”为标准名称。1990年出版的《南雄县志》亦因之而用此名。对此,有识者颇有异议。1996年版《可爱的南雄》一书,复用“篛过”名称。1997年篛过欧阳氏重修族谱时采用的也是“篛(箬)过”(“篛”简化为“箬”)。看来地名的使用也要尊重历史,尊重人们意愿,不可草率。
篛过书房名闻遐迩
古来欧阳望族,名人辈出。唐有号称四大书法家之一的欧阳询,宋有号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篛过欧阳氏继承家族遗风,重视文化教育,耕读传家,世代书香。正如宗祠楹联所书:孝友传家绳祖武;诗书继世起人文。
明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皇帝下诏有司立社学,延师儒以教民间子弟。正统元年(1436年)又敕提督广东学政按察司官,每乡里俱设社学,择立师范,明设教条,以教人子弟。就在此期间,篛过欧阳氏第四世祖欧阳思仁以军籍贻谋,建立社学于祠侧,为子孙奋发之计。于是,欧阳景熙遂以髫年入泮,开该族文明之运。嗣后,东升、应科、恒照相继以明经出仕,而国学乡学之选则指不胜屈,百余年间彬彬称盛。(录自康熙四十五年欧阳明万《篛溪欧阳氏族谱序》)。所谓“以军籍贻谋”,就是当时欧阳思仁在南雄守御千户所承应差使,置有军租三百石,军塘一口,军园一片。思仁归里后,即以所置产业,刻意经营,兴办社学。可谓深谋远虑,功垂后代。
欧阳思仁生于元至元戊寅(1338年),他创办社学大约在明初。在南雄来说,篛溪社学是办得较早的。 到了清代,社学式微,私塾兴起。篛过欧阳氏家家户户按丁筹集办学基金,以基金生息,保障办学费用。全村办了9间私塾,欧阳氏子弟一律免费入学。每年还选拔学习成绩优秀者送州县考取秀才。
于是,篛过村读书之风大兴,篛过书房声誉鹊起,可谓书房林立,书声琅琅。各书房门联尤其引人注目,有云: “黄卷青灯为好友;清风白月作良朋。”有云:“士子攻书,十载寒窗灯火苦;儒生及第,一朝魁榜
姓名香”。有云: “耕读两途,读可荣身耕可富;勤俭二字,勤能创业俭能兴”。
兴学育才,人文蔚起。明清时期,篛过欧阳氏人才辈出,代有闻人。康熙五十四年,翰林院检讨、韶石李林顿作《篛溪欧阳氏族谱序》极赞该族人才济济:“且见其族在庠与考者,不下数十人,未尝不叹其族之人文最盛也。”查诸志谱,凿凿可证。
《直隶南雄州志》载,明清(至道光四年)两朝,篛溪欧阳氏有举人六名; 欧阳通,明天顺三年府学经魁;
欧阳明万,清康熙己酉举人,任永川知县,升邠州知州,调新宁知州; 欧阳树,乾隆己卯举人,历任直隶肃宁及安徽大和、蒙城知县,署江防分府; 欧阳梧,乾隆丁酉举人,任吴川教谕; 欧阳荫,乾隆癸卵举人,任中城兵马指挥; 欧阳彬,乾隆己酉举人,任广西贺县知县。
贡生28人:欧阳选、欧阳举、欧阳忠、欧阳照、欧阳梦修、欧阳嗣修、欧阳孔修、欧阳霖雨、欧阳羽文、欧阳长春、欧阳国琛、欧阳溍、欧阳灏、欧阳植、欧阳梅、欧阳德元、欧阳立魁、欧阳诗、欧阳鉴、欧阳今玺、欧阳枢、欧阳柱、欧阳钧、欧阳睿、欧阳骥、欧阳绪、欧阳铭、欧阳林。还有杂科欧阳元、欧阳丰;例贡欧阳绣、欧阳三捷;例监欧阳炳、欧阳娄、欧阳箕;例选欧阳谟。至于州县庠生,历代计有近百。 世代书香之家不少。举人欧阳树是八代书香,其中一代举人,一代贡生,六代庠生。欧阳士湛六代书香,其子振亨太学生,曾孙今醇授登仕郎,裔孙尚玉例授奉政大夫,尚珊例授登仕郎。欧阳箕三代书香,本人是例监,辟举任布政司知事;其子恩贡,任广西盐课提举使;其孙增生,敕授连州副使。
列于名宦者有欧阳霖雨。文苑名士欧阳尚寰,字文府,郡廪生,有诗文著作《懒云集》、《莲阳游草》、《珠江游草》二卷。
还有列于孝友者有欧阳林(今园)。列入乡贤者有欧阳灏(士颖)。欧阳大谟亦以孝义著称。
民国初年,有活跃于军政界的欧阳汝玺。宣统二年(1910年),欧阳汝玺在官立南雄地方自治研究所最优等毕业。民国三年(1914年)赴京考取第一届县知事。历任江西赣北委员,福建省高等顾问,湖北夏口地方审判厅推事,西北军第59军第一师司令部参谋长等职。
挑担秀才多文采
明清时期,篛过秀才较多,以村比较,在全县首屈一指,而且才学出众。他们有的专心攻读,谋求仕进;有的家境较困者,则择业谋生,或被聘为塾师,或在家耕田种地,或外出经商、打工挑担。打破了读书人不耕田做工的旧习。俗话说行行出状元,篛过则行行有秀才。篛过村秀才多有真才实学,就塾授课,不带课本,四书五经尽在腹中,登上讲台,琅琅而读,侃侃而解,娓娓而教,谆谆而诲。这里还流传着挑担秀才南安告状的故事。
明成化年间,梅关古道官商货物运输繁忙,每日来往于古道的挑夫有数千人。由南雄北运的货物多为鱼盐铜铁粗重之物,量多而质重,由南雄挑夫直运南安码头,挑夫获利颇丰。而由南安南运的货物多为丝绸茶叶软细之物,量少而质轻,由南安挑夫直运南雄码头,挑夫获利较少。南安挑夫感到吃亏,经常纠集人众阻止南雄挑夫进入南安码头,南雄挑夫不服,因争码头而常常发生争斗。
一日,南雄十多名挑夫挑货北上,其中有两名是篛过秀才。当他们挑货进入南安码头时,又遭南安挑夫阻挠,双方由争吵而殴斗,互有损伤。南安挑夫依仗人熟地熟,扬言到南安府告状。南雄挑夫一听,恃有秀才坐阵也不示弱,立即到铺头买来纸笔墨砚,两位篛过秀才就在码头上铺纸研墨,卷袖挥毫写起状纸来。挑夫码头写状,今古罕见,引得南安城上百人围观。
篛过秀才才思敏捷,不过一个时辰,状纸立就,洋洋千言,洒于纸上。当即在码头宣读,征求众挑夫意见。这状词虽属急就成章,却写得不错,摆事论理,理直气壮,不无精采之处。尤其状末一段,言之铿锵有力:“诗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民等以为:神州大地,物华天宝,理当货畅其流,岂容一隅滞塞;华夏子孙,人文蔚起,更应各尽其才,谁敢专横剥夺。民等虽为一介挑夫,然皆为利国利民,一条扁担,能挑天下之重担;一双泥腿,遍走南北之通途。不畏权势,唯理是从。王法昭昭,
大人明鉴。”读到此处,众挑夫连声叫好,就连围观的南安看客也不禁鼓起掌来。
南雄挑夫手捧状纸来到南安府衙,击鼓告状。南安知府闻鼓升堂,接状细读,眉头紧皱,立传南安挑夫上堂。那时,南安挑夫请来写状的师爷只写了开头几句,不得不仓促上堂,面对知府讯问,不是语无伦次,就是无词以对,狼狈不堪。南安知府为顾全南安挑夫面子,只得草草宣布退堂,声称上禀藩台,听候裁决。 这场官司虽然未分胜负,而南雄挑夫的文采传遍南安城。此后,争码头的纠纷平静一时,不久又连续发生。直到成化十四年(1478年)十二月三日,广东按察司佥事赵宏莅临,传南雄知府江璞、南安知府张弼与两府耆老共同商议,以南雄南安两府之民共均梅岭路之利为原则,决定以中站为货物驳换之处,南雄北运货物由南雄挑夫挑到中站,再由南安挑夫北运南安码头;南安南运的货物由南安挑夫挑到中站,再由南雄挑夫南运到南雄码头。码头之争从而得解。此事之因果始末,南安知府张弼撰有《梅岭路均利记》,载《大余县志.艺文》。
可贵的族情戚谊
篛过村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老区。早在1926年前后,欧阳哲、欧阳美、欧阳老四、欧阳美清等人参加了革命斗争。1926年6月,篛过成立了农民协会。8月,成立赤卫队,队长欧阳美清,队员有欧阳茂龙、欧阳石头牯、欧阳川耳等60多人,加上抗暴队共有100多人。1928年2月13日晚,中共南雄县委组织赤卫队举行武装暴动,篛过村赤卫队与园岭赤卫队联合攻打水口区公所。2月18日,在黄坑圩召开万人大会,成立南雄县苏维埃政府。3月,在全县各地开展轰轰烈烈的“平田”“平仓”运动。就在此时,国民党政府集中重兵攻陷县苏维埃机关上朔洋楼。3月13日,苏维埃政府人员率赤卫队撤至篛过村,国民党政府军又尾追而来,围攻篛过村,双方激战三天三夜,赤卫队终因寡不敌众,无法据守,于3月16日晚乘夜撤出篛过村,分散掩蔽。17日,数百国民党兵进村,肆意烧杀抢掠,全村陷于一片火海。欧阳元等7人被杀害。全村被抢去稻谷三四千石,耕牛200多头,以及大批财物。烧毁房屋2000余间,许多人无家可归,四出逃难,惨状目不忍睹。
国民党政府军撤走后,篛过人住无屋、穿无衣,食无粮。时值春耕季节,无谷种,无耕牛,生活生产面临严重困难。怎么办?幸得亲朋戚友,各方支援,团结互助,自力更生,才得以在废圩上重建家园。 筠过村老人回忆,当时最要紧的是抢季节把春耕生产搞上去。各地亲朋戚友,不遗余力,伸出援助之手,亲帮亲,邻帮邻,自动牵来耕牛,送来种子、农具。欧阳克仁母亲的娘家就在邻近西瓜墩村,眼看克仁家困难,便主动把谷种、粮食送上门来。欧阳克仁母亲的姑丈坪岗圩陈云飞,特意叫他的儿子挑来两担谷,一再言明是相送,不必归还。类此情况,不胜枚举。谁家没有妇女,谁家的妇女没有外家,那个外家不痛惜自己的女儿姐妹。骨肉之亲有难,那能坐视不救!亲朋戚友的无私援助,使篛过村民的春耕生产得以顺利进行。说来也神奇,那年早造风调雨顺,获得了丰收。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得道多助,就连老天爷也来帮忙了。
重建家园必须较多的资金,为解决这一困难,篛过人除了互相借贷,支援急需外,更多的是“请会”。有两担谷的会,有四担谷的会,或若干银的会。在完全自愿、互相信任的基础上,由会首邀请10一20位亲朋来家起会,议定条例规则。先由会员免息贷给会首四担谷(指四百斤谷的会),以后每年出会两次,均由会首邀请 众会员投标领会,标高者得。如众会员投标,最高为50斤谷,则由投标50斤谷者领会,其他会员都给领会者350斤谷,而会首则还给领会者400斤谷。依此例,以后凡先领会者都给后领会者400斤谷。如此一届一届领下去,直至全部领完为止。这样,会首在起会头年就可得一笔谷款来作复兴之资,重建家园。其他会员也可在领会那年得到重建家园资金。这种办法效果很好。经过三五年,篛过村重建家园即基本完成。
祠堂是人们敬祖崇先之所。凡是氏族聚居之地都十分重视祠堂建造,以展现该宗族之祖德宗功和历史文化,以促进宗族之团结,激励后人善继善述,发扬先辈优良传统。篛过祠堂于1928年毁于战火,族人在重建家园的同时,把重建祠堂列为全族大事。族老欧阳仲海、欧阳桂清领头商议,把昭杰祖遗下之后龙山松杂木砍下运至南雄出售,作为建祠资金。经族人共同努力,终获巨款。1932年即将动2工兴建之际,恰逢发生水口战役,红、白两军三万多人在篛过一带鏖战三天三夜,篛过村成了战场。在此兵荒马乱,人民生
命财产不保的情况下,族人十分担心建祠巨款的安全。
建祠堂款由仲海公保管,其得失全赖仲海公能否妥善保护,亦靠仲海公是否忠诚的一言之中。战后,当族人急切地询问巨款下落时,只见仲海公满面笑容。原来巨款安全地埋藏在他灶间柴草堆下,分文不少。族人闻之无不欢欣雀跃,盛赞仲海之功德,祖先有灵,宗族有幸。
1932年,新祠竣工,族人兴奋,因书楹联云:篛过回澜胜地灵钟光旧业;溪流映日祥云瑞霭耀新祠。是的,经历了苦难的篛过人,更加珍惜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爱族敬祖、团结奋斗的精神常在,凭着这种精神,只几年功夫,旧业光复了,新祠也建起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篛过村被评为革命老区,在人民政府的关怀支持下,老区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村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篛过石桥换成钢筋水泥公路桥,一座座奔康新楼房拔地而起,人均年收入达三千多元。人们进入小康的日子为期不远了。 南雄六百氏族基祖录
南雄有140余姓,都从外地迁来,时间最早的在西晋,其次在唐宋,多数在明代、清初。千多年间,各姓陆续迁来南雄开基创业的先祖近千,各自蕃衍成族,有的一村一姓一族,有的一村一姓数族,有的一村数姓数族。今录历代从市外迁入南雄的基祖姓名,迁来南雄时间,从何处迁来,一共录了41个姓,约600余族。资料均来自各族族谱。因各谱记述详略不一,迁徙情况复杂,其名、其时、其地,随谱而录,未作考究,难免错漏,尤其时间多属推算,仅供研究南雄社情者参考。
已录姓氏有:刘、叶、陈、黄、李、张、邓、何、钟、王、赖、谢、徐、朱、吴、沈、曾、丘、肖、卢、罗、林、杨、廖、郭、聂、周、谭、马、温、苏、蓝、雷、董、赵、冯、龚、欧阳、彭、孔、严 刘 氏
据《南雄刘氏重修联谱》称,刘氏之先为帝尧第九子,封于刘邑,因以刘为姓,以彭城为郡望。南雄刘氏为刘广传之后。广传之父刘开七,原居福建宁化石壁村,南宋嘉定年间,任职潮州府。理宗端平二年,广传举进士,任瑞金县令,生十四子,其后裔先后有60多族迁入南雄。最早迁入南雄的是在南宋末。在明代迁入南雄的有24族,约在明末、清初迁入南雄的有30余族。迁雄的60多族中约有一半来自赣南之信丰、龙南、兴国、南安、上犹、安远及福建之武平,约一半则从赣南、闽西迁始兴而后再迁来南雄。迁徙频仍,居址分散,遍布24个镇179个村,而多聚居于盆地中心地带的湖口、珠玑、黎口、全安、黄坑等镇。湖口镇刘氏约占该镇总人口的16%,黎口为12%,珠玑为11%。现录其51族于下: 一、南亩镇长洞、官田等地刘族
南宋末,刘祖富、祖贵兄弟自江西兴国迁南雄城悻悌街,其子泽洲、泽川兄弟由雄城迁坪田之平冈,其孙洽桄、洽杭、洽杞兄弟又由平岗迁南亩长洞,为长洞之基祖。
明永乐间,刘景贤,性豪爽,有远大志,四处寻山玩水,行见官田山清水秀,遂由福建武平迁官田开基创业。
钗坑刘族始迁祖为刘钦胜、钦福兄弟,于清初自信丰安息迁来开基。 禾稼塘刘族始迁祖刘彭浩,于明末自始兴高车迁来开基。
二、湖口镇岗围、坪地、罗佛寨、彭坑、公陂坑、野猪窝、牛牯陂等地刘族
明永乐间,刘仁由信丰小河堡迁岗围开基;刘延任自始兴迁入野猪窝开基,其后裔分迁牛岗地、邓公桥。 明成化间,刘朝胜由始兴迁罗佛寨开基。
明嘉靖间,刘学祖、学祥兄弟由始兴县总村迁坪地开基;刘元信由始兴迁牛牯陂开基,刘元敬由始兴迁彭坑开基;刘倚湘等自信丰石背迁三角下村开基。 明末,刘彰晃由信丰回戈堡迁公陂坑开基。
三、珠玑镇新村、古田、塘村、三驳桥、龙陂塘、牛皮桥、聪背、蕉坑等地刘族
明初,刘发仲由信丰迁新村开基;刘世宾由始兴总村迁三驳桥开基;刘友灌由信丰小河堡迁古田开基,其后裔分迁许村李木坑、新村、洋坌。 明成化年间,刘国华由始兴迁龙陂塘开基
明嘉靖年间,刘倚聪兄弟三人自信丰石背迁塘村开基,其后裔分迁许村、河村、云田水、下罗田、灵潭;刘舜稷由始兴朔源迁蕉坑开基;刘巨河裔自始兴迁聪背开基。
明万历年间,刘勋椿由始兴井罗弯迁牛皮桥开基,其后裔刘仰宗分迁里东街,刘仰茂分迁小坑。 四、黎口镇周坑、窑坑、江背坑、月光坪、石陂水、勋口等地刘族
明永乐年间,刘道清由信丰石背迁周坑开基,其后裔分迁茶园、大树园、红桃杏;刘景萍自福建武平迁江背坑开基,其后裔分迁湖口石坑。
明嘉靖年间,刘高柏、刘高觉兄弟由始兴朔源迁月光坪开基;刘虞闻由始兴朔源迁窑坑开基,其后裔分迁五渡、洋湖、聪背、主田。
明万历年间,刘文杰自江西吉水迁勋口上坪开基;刘封贵自始兴迁勋口田塍头开基;刘肇麟自始兴碓头洞迁石陂水开基,其后裔分迁暖水塘。 五、黄坑镇许村塔岭、猪头岭、上象刘族
明嘉靖年间,刘明迥由信丰迁许村塔岭开基;刘元胜由始兴迁上象开基。
明末,刘元峰自江西上犹迁猪头岭开基,其后裔分迁灯笼排、主田大旺洞、雄城槐花巷。 六、乌迳镇矮公坑、莲塘刘族
明成化年间,刘弼恭由兴宁(?)迁矮公坑开基,其后裔分迁赤溪湖、晏塘、角公塘开基。 明嘉靖年间,刘明祥自信丰迁莲塘开基。 七、水口镇石角、石塘、流坑刘族
明初,刘友浓由龙南大龙堡迁南雄赵东坑。万历年间,刘瑞由赵东坑迁石塘开基,后裔分迁长迳桥。 明天顺年间,刘良满父子自江西迁南雄,其后裔居园甫,刘勋胜迁石角开基。 明末,刘巨江裔由始兴塘角迁流坑开基,其后裔分迁竹头坪、樟木山等地。 八、全安镇琵琶岭、河塘刘族
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年),刘昌明由汀州迁信丰鸡龙石,居一载,因天旱,复迁始兴张源洞。明成化年间其后裔自始兴张源洞迁琵琶岭开基。 明万历年间,刘公自江西安远迁河塘开基。 九、雄州镇围俚、仙居地、泮塘水刘族
明初,刘世宾由始兴总村迁泮塘水开基,其后裔分迁田边水、垅头、塘东、里仁等地。 明嘉靖年间,刘国习自始兴总村迁围俚开基;刘国翠自始兴总村迁仙居地开基。 十、帽子峰镇上田坑、黄土坌、横水新坪 刘族
明初,刘宏圣由信丰迁上田坑开基。
明嘉靖间,刘舜自信丰小河堡迁黄土坌开基。 明万历间,刘公由始兴塘角迁横水新坪开基。 十一、江头镇鹤坝、主田上井、古市瑶台、清水塘刘族 明嘉靖年间,刘公自江西里庄坝迁鹤坝开基。 明天顺年间,刘朝干自始兴迁上井村开基。 明万历年间,刘元开自始兴总村迁清水塘开基;刘 文臣自始兴东流坝迁瑶台开基。
十二、大塘镇东坑、锡上刘族
清初,刘良秀自始兴山口豆迁东坑开基;刘允秀自始兴迁锡上开基。 其余散居各处之刘氏多为清初迁来,不赘录。 叶 氏
叶氏联谱称:叶氏受姓始祖诸梁一世,周楚大夫,居南阳郡。传七十世乾昱,居浙江松阳,生五子:道
正在阅读:
浈凌氏族12-14
多伦股份改名原因02-15
八年级音乐试题及答案03-16
电力系统潮流的计算机计算(含答案)01-12
消防社会实践报告03-31
英语动漫教学的长处与实行04-16
毕业设计计划03-13
中国人民解放军各集团军编制战斗序列大全05-02
第八章非参数统计08-08
前15单元复习的答案(新概念英语第一册)05-21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氏族
- 最新-读书手抄报展评活动总结 精品
- 2016年春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 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第一节日本教案 doc - 图文
- 粗粉煤灰运输合同
- 订书自查报告
-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2349《建筑施工技术》机考计算选择题题库及答案
- 肉干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 - 图文
- 海冠产品说明书(1)
- 建筑工程高大模板施工技术应用研究
- 西山沙漠化土地综合改造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新课程阶段达标测试三年级语文下册4(1)
- 四川省棠湖中学2019届高三周练(一)试题(解析版)- 副本
- 国外通过“3D打印”技术再造人体器官
- 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1知识点解读:物质的量浓度
- 浅谈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公有制的崩溃
- 基子道德决策模型的高职会计诚信教育反思
- 网络嗅探器的设计与实现
- 山东大学通信原理试卷及答案
- 高频功率放大器
- 病理电子申请单业务流程1 - 图文
- 植物遗传学 - 精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