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庙整理

更新时间:2023-10-07 21:0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城隍城隍庙整理

一 城隍与城隍庙的涵义

“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而城隍庙就是供奉这些城市保护神的地方,也是这些保护神的生活场所。后来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

二 城隍的起源与形成

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

(1.先啬(神农)2.司啬(后稷)3.农(田峻)4.邮表啜(茅棚、地头、井)5.

猫虎6.坊(堤、蓄水池)7.水庸:(沟渠、城隍)8.昆虫)之一。城隍,有的

地方又称城隍爷。他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市长。因此城隍就跟城市相关并随城市的发展而发展。 后来经道教演衍成为地方守护神。

三 城隍的发展历程

1奴隶社会祭祀城隍神:距今四、五千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墙遗址。在王城冈城墙遗址内还发现七具人骨(一具是成年人,六具是儿童)。据推测这些人是用来祭祀城隍神的。这种杀人杀牲祭祀的

习俗一直持续到商代。在郑州商城城墙遗址中,就发现有狗坑九个,每坑埋有六至二十三只狗,其中一坑中还埋有两具人骨。在附近的沟恤中还发现人头骨上百颗。

2据《礼记。郊特牲》记载,周代岁末“蜡祭”,祭祀先1.先啬(神农)2.司啬(后稷)3.农(田峻)4.邮表啜(茅棚、地头、井)5.猫虎6.坊(蓄水池 )7.水庸:(城隍)8.昆虫。其中的“水庸”就是城隍)。结合《左传》的记载,水庸在当时己经作为保护城市的土地神接受祭祀了。水庸神即城隍神。

3东汉以后,随着佛教的传入,道教模仿佛教的神佛观念,将仍然在民间活跃的社祭活动,纳入道教信仰体系,开始形成系统完备的城隍神信仰。

4城隍神被人格化,大约从三国时代就开始了,有关这一方而,《搜神记》有所记载:蒋子文者,广陵人也。嗜酒好色,挑达无度,常自谓己

骨清,死当为神。汉末为株陵尉,逐贼至钟山下,贼击伤额,因解绶以缚之,有顷,遂死。及吴先主之初,其故吏见文于道,乘白马,执白羽扇,侍从如平生。见者惊走。文追之,谓曰:“我当为此土地神。以福尔下民。尔可宣告百姓,为吾立祠。不尔,将有大咎。”??于是使使者封子文为中都侯,次弟子绪为长水校尉,皆加印缓,为立庙堂。改钟山为蒋山,今建康东北蒋山是也。

于是道教很快就把这个有威慑力的神吸收进神谱并给他很高的地位,据五代杜光庭《道门定制》卷二所载,城隍管死魂灵,道士给死人建酷超度,要向城隍庙求取“城隍牒”(冥界的通行证)才能放亡灵去接受道士的超度。到隋朝时,已有了用动物祭祀城隍的风俗。

但当时的城隍神普遍还只是一个抽象的神,并没有具体的姓名。

5“城隍之祀”在唐代未被列入朝廷正式祀典,但是我们考察《太平广记》中的唐代笔记小说就可以发现,其时民间有关城隍的信仰还是很普遍的。(韩愈的《潮州祭神文》《袁州祭神文浓段全纬《城隍庙记浓李商

隐《为安平公充州祭充州城隍文》《为怀州李使君祭城隍神文》《为中压荣阳公赛城隍神文》《为中压荣阳公赛理定县城隍神文》《为中压荣阳公祭桂州城隍神祝文》等等,)这些文章都有力地证明了唐代尤其是中晚唐城隍信仰的

盛行与普遍。

在唐代,城隍神己有塑像,据唐戴孚《广异记》所载:“开元中,

滑州刺史韦秀庄暇日来城楼,望黄河楼中,忽见一人,长三尺许,紫衣朱冠,通名参谒。秀庄知非人类,问:“是何神:”答曰:“即城隍之主。”又问:“何?”答云:“黄河之神欲毁我城,以端河路。我固不许。”

以上材料说明在唐人心口中城隍的形象是紫衣朱冠,城隍庙中的塑像一般也应是如此。直到清代,城院庙里的神像也多是衣紫袍或红袍。

6五代以后,城隍开始受到君主的重视,并加上封号,跻身于国家正式的祀典之中。隐帝乾佑三年(950年)八月,以蒙州城院神为威灵王,从湖南节度使马希范奏请也。从此城隍就有了“城隍王爷”的尊称,后又简称为“城隍爷”。

7但是城隍信仰大盛,成为一个人人皆知、处处都有的神抵,则是宋以后的事情。宋代的开国君主赵匡胤就非常重视城隍庙祀。 经过宋太祖如此推崇,奉祀城隍神的风习,被列入祀典己经成为惯例。宋代民间对城隍神的崇拜较前代更加普遍了。地方官到任之初

拜谒城隍庙的习俗也起于宋代,《水东日记》与《二程遗书》都记载了范文甫问程伊川到官三日应否拜谒城隍神的事情。

8而元明以降,城隍受到统治者的青睐,地位更加显要。据说当时城隍香火颇盛,每到初一、十五,人们便纷纷涌到城隍庙祈福。

9到了明代洪武年间,城隍又升了一级。朱元璋做皇帝时,他对城隍大感兴趣,据说是因为他是在土地庙里出生的,因而对土地神的上司城隍神便格外敬重,在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下诏加封天下城隍,并严格规定了城隍的等级。共分为都、府、州、县四级。于是一下子全国各地的城隍庙便如雨后春笋般修了起来。陕西省三原县的城隍庙就是这一时期修建起来的。

每当举行大典,京城的府尹在下陪着土塑木雕的都城隍,十三布政司则站着伺候各省城隍。这时的城隍几乎成了代替原始天尊、玉皇大帝管理下界苍生的“特命全权大使”。

10清朝时盛行的城隍巡城的风俗,口的是让城隍神巡视治安,惩治凶顽,祭祀无主孤魂。这种城隍巡城的风俗,来源于佛教的“行像”仪式。据《僧史略》记载,佛陀在印度涅梁后,信徒思念佛陀,遂建造佛像,围绕蟠盖,歌乐引导,巡视城市,为百姓消灾,此之谓“行像”。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作为本土信仰的城隍崇拜所受到

的来自佛教的深刻影响。

11民国时期(1928年)曾颁布神祠废存标准,城隙庙在废止之列,许多城隍庙被改为学校、机关、军营等。城隍在台湾余绪尚存,现台北市霞海城隍庙每年五月十日的城惶出巡,仍是轰动全市的祭典。

12五四之后、城市冲破围墙

第一:城隍庙是民间信仰的产物,随民众的信与不信而兴衰。明朝将城隍神与官吏结合,使城隍的威严、神圣性降低。而且城隍的祭祀由明朝的位列“中祀”到清朝时降为“五十三群祀”。清末西方思想传入,唯物论、无神论思想影响、冲击传统的万物有灵、灵魂不灭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反封建、破四旧、政府干预取缔等等。改革开放后,商品经济影响,人们的思想中心、活动中心转变,对待城隍的态度发生很大变化。

第二,从城隍信仰自身发展的情况分析,城墙的废弃、城墙防御功能的缺失以及庙会的兴起是导致其衰微的致命因素。随着人口增多,人们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城墙的功能弱化,城隍也随之功效能力与范围大大降低。城隍庙会由最开始的敬神为主转变为以商业活动为主,参加庙会的人们,多以游玩为目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g3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