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建设探索
更新时间:2024-06-29 17:2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乡村文化建设探索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已不仅仅满
足于现有物质财富的积累,而更多的将生活的注意力转到精神文化层面。而与之相对应的我国城乡文化建设发展的巨大不平衡恰恰严重制约了我国整体的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2005年,中国政府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将新时期乡村文化建设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现通过对乡村文化的历史传统、文化建设问题现状及应对措施和发展方向、进行探索分析,提高乡村文化发展水平、缩小城乡差距、促进乡村文化建设的持续发展。
关键字: 乡村文化建设 问题 措施 发展前景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乡村文化却正离我们远去,这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也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这表明,国家已经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把当前的乡村文化建设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纵观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道路是不一样的。每一时期的乡村文化建设都有着不同历史阶段的烙印。目前的乡村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与形势的发展和群众的需求不对称、不协调、不合拍。如何正视这一问题、改变这一现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缺失的重要内容。
目前的乡村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与形势的发展和群众的需求不对称、不协调、不合拍。如何正视这一问题、改变这一现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缺失的重要内容。
1、乡村文化概念与特点的认识
乡村文化是在乡村这种特定环境形成的特有文化,它的主体是村民,千百年 来在他们中间不断发展、传播。乡村文化按照范围来划分,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的乡村文化是指与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能够紧密关联在一起,并且
能够适应本地区村民的物质精神两方面需要的统称;狭义上的则主要是指能够适应村民精神需要及其与之配套的相关制度、设施及价值观念等。
关于乡村文化的定义,有学者指出:“一般是指在乡村社会中,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以乡村村民为主体,建立在乡村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基础上的文化,是乡村社会的认知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社会心理、行为方式的集中表现。”
对于现代主流的城市文化而言,我国的乡村文化是建立在传统农耕经济基础之上的农业文化形态,有其自身的特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广大农民是乡村文化的主体,他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并不断发展着乡村文化;二是农民特定的生活方式是对乡村文化产生影响最大的原素,农村现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特点使乡村文化深受影响;三是农村社区承担着乡村文化传播和发展的重任,是乡村文化的载体和依托。
我国新型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使乡村文化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过程,意味着数亿农民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根本性变革,意味着乡村文化主体的农民形象的再塑造。
2、近代乡村文化建设的概述
近代乡村文化建设的代表是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梁漱溟和晏阳初为代表的乡村建设运动。其关于中国乡村的思想理论中有的直到今天仍然符合当前中国乡村的实际情况,其中对中国乡村有积极意义的乡村建设思想对于乡村文化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梁漱溟认为,“原来中国社会是以乡村为基础,并以乡村为主体的;所有文化,多半是从乡村而来,又为乡村而设——法制、礼俗、工商业等莫不如是。”“中国问题并不是什么旁的问题,就是文化失调;——极严重的文化失调。”梁漱溟认为,近代中国农村问题就是文化失调,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秩序被破坏,而新的文化精神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他主张以孔子儒家思想和儒家精神来进行改造和建设,立足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进行农村社会的改造。
晏阳初领导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以“除文盲、做新民”为宗旨在河北定县进行乡村平民教育实验。他认为,中国农民普遍存在四大病害“愚、穷、弱、私”,即文盲率高、生活水平低、体弱多病、自私不团结。针对这些问题,他提
出以文艺教育治愚,以生计教育治穷,以卫生教育治弱,以公民教育治私的四大教育手段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方式相结合,以对农民的教育改造为核心,进而对整个农村进行综合治理改造。晏阳初的以平民改造为核心的乡村改造理论对于乡村文化建设中培养农民的主体地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当代乡村文化建设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农村建设视域中的乡村文化建设,是在广大农村建设和谐、生态、文明、科学、现代的乡村文化和乡村文化状态,满足广大农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和保障农民的文化利益,缔造新的乡村精神和乡村理想。其中既包含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农民观念和乡村精神的重塑,也包含乡村文化机制获得创新与多元发展,以及乡村文化活力的激发和乡村文化生态的改善等。
在乡村建设蓬勃开展的同时,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只要采取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正确处理和解决现存及潜在的问题,才能持续高校的促进乡村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乡村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3.1、当前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思想认识不足,乡村文化工作开展乏力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对农村的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乡村文化工作基本上处于等靠要状态,基层文化建设活动不够正常,对于群众自发的文化热情和潜力加以引导和扶持就更显不足。
3.1.2工作体制不合理,基层文化部门存在不作为现象
现阶段,承担广大乡村文化建设引导、领导职责的是乡镇文化中心。而乡镇文化中心实行的是“行政隶属乡镇政府领导,业务上接受县级主管部门指导”的管理模式,两头都要听,而两头都要管却都管不到位。 3.1.3经费投入不足,乡村文化设施不够普及
在文化发展上,城乡投入明显失调,文化设施分布不匀,呈现出从城镇向乡村逐渐衰减现象。比如,在城市间的各类社区、街道、居民小区、公共活动场所等都普遍设有公共健身器械、娱乐设施或图书馆、文化馆等,而在乡村,除了乡镇集镇区可能存在上述文化设施,广大的农居村庄拥有量就屈指可数了。 3.1.4乡村文化工作人员待遇不高,文化队伍建设不稳定
由于客观原因一些土生土长的民间艺人,要么进不了“正规部队”或得不到重视与支持而逐渐流失、后继无人,致使生于群众中间、易于群众接受的民间艺人的队伍越来越萎缩。同时,从事基层文化工作的专职人员的各方面待遇不高,往往出现军心动摇、跳槽转行现象。此外,乡村有特长的文艺人才缺乏,尤其是文化经营人才、管理人才、经纪人才、创意人才严重匮乏,即使有,也是凤毛麟角,而且是人难留、难留人。
3.1.5受现代传媒手段冲出,乡村传统文化教育作用弱化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除了传统媒体外,新型媒体蓬勃发展,电视和网络以其方便、快捷、信息量大、娱乐功能强而逐渐成为主导力量。相反以地方戏曲、小品、民族舞蹈、民间工艺为代表的农村传统文化形态日益被边缘化。 3.1.6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缓慢,乡村文化建设短板突出
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建设长足发展的有力推手。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10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5%。江苏省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3.34%。延伸到乡村一级,其文化产业发展则显得更为弱小,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村,其文化产业发展几乎为零,乡村文化建设不健全、不对称的问题十分突出。 3.2、加快乡村文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3.2.1提高思想认识
乡村文化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是广大农民的客观要求,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调节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农村中起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基础作用。同时,乡村文化建设也是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积极承担起这一重要职责,尤其是乡镇党委政府要把文化工作纳入乡镇领导的议事日程,制定乡村文化发展长效机制,循序渐进地推进乡村文化建设。 3.2.2要完善工作体制
各级基层政府要把文化建设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强化乡镇“一把手”的责任,确保领导力量、责任要求和工作举措到位。文化主管部门要为乡镇文化干部的业务培训制定专门的计划和措施,帮助乡镇组建有一定文艺特长、积极性较高、乐于奉献的人员组成的文化工作队伍,加强对业余文艺创作人
才的辅导、培养。县乡财政每年要对乡镇文化中心投入一定的公益事业经费,用于组织各类文体活动、文艺演出、比赛活动等,让基层工作人员有钱办事,从而更好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3.2.3加大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力度
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硬件设施是基础,资金投入是关键。各级政府要把文化建设摆上议事日程,在设立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财政专项资金,以政府的手段着力改善乡村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坚持行政化、市场化、社会化相结合,建立“党政齐抓、市场主导、社会共建”的推进模式,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进一步畅通社会力量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渠道,大力引导社会资金兴办乡村公共文化设施。
3.2.4加强乡村文化队伍建设
切实解决乡村文化队伍建设“缺人”问题,要实施激励性措施,改善乡村文化工作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吸引具有较好政治和业务素质的年轻人才到农村基层文化站工作;要重视培养乡村文化带头人,大力发展文化志愿者,建立乡村文化骨干培训网络,加强对农村青年文化工作者的培养、培训,提高其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要为文化工作者提供必要的专项创作和活动经费,让他们深入基层,创作出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群众生活、充满乡土风情的文艺作品等等。 3.2.5加强乡村文化监管力度
要切实加强对乡村文化市场的管理和引导,警惕媚俗低级的文化垃圾潜入,遏制不良文化对乡村文化阵地的腐蚀,充分发挥乡村文化阵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要积极探索“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使“三下乡”变成“常下乡”。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多组织一些贴近群众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的文化活动,为群众提供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让在他们在寓教于乐中有所思、有所悟,引导他们在精神上、物质上追求先进、崇尚健康,从而净化乡村文化建设环境。
3.2.6加大对乡村文化产业扶持
各级政府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中要发挥好规划、引导和管理职能,应该在充分调查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摸清乡村特色文化及文化产业的底数,遵照国家产业政策,根据区域的特点和优势,制定并完善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鼓励
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当前,要抓住城市人对农村文化的新奇和返璞归真的文化心态所带来的可观的文化现实需求的机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农村工艺品制造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农村演艺业等,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上台阶、上品位。
4、乡村文化建设的未来发展前景
乡村文化建设的未来发展,遵循人类社会进步的共同规律,循序渐进,参照地方性知识,结合乡村文化的现状与农民自身的需求、资源条件,准确定位乡村文化建设的目标,合理有序的进行,不仅要有效地使广大农民群体共享社会文化发展成果,而且也更好地通过文化活动加强村民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文明祥和的乡村文化生活共同体的建设与发展。 4.1农民文化与市民文化的协调推进
改革开放过程中,农民的文化自觉能力和文化发展愿望都在快速提升,农民文化与市民文化的差距日益凸显。未来城乡文化协调推进问题的解决日益重要。党和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加快完善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与文化信息化的加速发展,制约城乡文化的技术、设施、人才、政策等不利因素在逐步减少,农民文化与市民文化协调推进的局面在逐步形成。
4.2加强内外交流,形成动态开放模式
文化建设要依靠传统文化,挖掘地域文化及村庄文化创造出来的具有乡土韵味和农民风味的文化成果。同时积极融入文化市场,加强地区间的交流,相互吸收、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反过来增强和更新本地区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乡村建设的经济、文化、综合效益,形成动态的开放体系。 4.3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将相互促进
未来农村文化发展中,文化事业的重心将不断向基层推进,距离农民的生活越来越近,农民会真切体会到并更多享受到文化事业发展的成果。随着农村文化市场的扩大,文化产业的重心也将不断向群众靠近,农民会获得文化市场提供的越来越多的商品和服务。农民群众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积极性也必将
成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和谐发展的根本条件和重要动力。 4.4乡村文化建设的生态持续文明
乡村生态文明指的是农民在改造村庄环境的同时主动保护村庄的自然环境,从内部环境着手,努力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美丽宜居的乡村是村民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建设美丽乡村是村民自发的愿望,生态文明的建设也与村民的根本利益息息相关。当今世界未来的发展是协调可持续的,乡村文化建设不仅局限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方面,还包括了生态环境的内容。只有协调各个要素的相互关系,实现综合效益的最佳目标,才能真正高效合理的进行乡村文化建设。
5、总述
建设美丽乡村是我党从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战略大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广大的乡村面临着文化发展滞后的窘地,“文化贫困”这一导致经济贫困的重要因素己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中国是农业大国,有九亿农民,所以只有把乡村文化建设好,把“三农问题”解决好,才能最终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梦想;只有全体农民的素质实现整体的提升,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才能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朝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奋进!对乡村文化的历史传统、文化建设问题现状及应对措施和发展方向、进行探索分析,有利于提高乡村文化发展水平、缩小城乡差距、促进乡村文化建设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全国农村文化调研课题组.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4).
[2]中共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R8.新华网,2006-2-21 [3]王贵震.中国农村现代化与农民7M8.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4]王宽让.传统农民向现代化农民的转化7M8.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5]梁漱溟著.中国文化要义7M8.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6]陆学艺.农村现代化的基本问题=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 [7]费孝通.乡土中国[M8.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8]贾建芳.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命运[M].科学社会主义,2006,1.
[9]崔福生.论乡村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特殊作用[J].农业考古,2006(3). [10]赵旭东.反思本土文化建构.北京7J]: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1]王钧林.近代乡村文化的衰落7J].学术月刊,1995(10):45-47. [12]李明泉.乡村文化的产业发展道路仁J].小城镇建设,2005(10):18-19. [13]殷雪峰.当前乡村文化建设问题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1-04-01 [14]谭建跃.当前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10-01 [15]纪丽萍.变迁视阈中的现代性与中国乡村文化.《理论月刊》.2013-05-10 [16]王太彬.乡村文化建设与保护研究.《中原工学院硕士论文》.2012-03-01 [17]贺雪峰.乡村社会关键词.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18]《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 [19]陈锡文.深化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 小城镇建设,2005
[20]王永章,中国文化产业典型案例选编[M].北京出版社.2003
正在阅读:
乡村文化建设探索06-29
《活法》试题06-24
公司年会颁奖词--2017年优秀员工02-20
第一季度工作总结范文-个人总结09-07
机械设备管理制度范本3806-13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试卷07-06
2007学年八年级英语(下)期中考试试卷04-04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文化建设
- 乡村
- 探索
- 东海县简介
- 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模拟试题
-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考察作业模板
- 非常好的简历模板
- 小学六年级语文培训班小升初语文补习讲义(通用版)共21讲有答案
- 平阳优秀老师发展中心上半工作计划 - 图文
- crout分解法
- 2019高中历史考点6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和实践含6高考试题人民
- 脂肪干细胞 - 人体被忽视的瑰宝 - 图文
- 农药水性分散剂的技术跟进与创制
- 重庆科创学院举行重庆理文造纸机电维修班结业典礼 - 图文
- 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抽测
- 幼儿教育学外国教育家及教育思想
- 福建省晋江市永春县第一中学高一化学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 文化旅游艺术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案例) - 图文
- 海底捞差异化战略
-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二单元测试题一
- CPU提金 - 图文
- 黄鑫体育课题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