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1--9

更新时间:2024-06-03 23:2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王绩《野望》 一、作者简介:

? 王绩(590~644)隋朝大儒王通之弟,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自谓“此日长昏饮,非关养性灵。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过酒家五首之称》其二)。有“斗酒学士”之称。 三仕三隐原因

? 1、江山易帜之际,衰落贵族的矛盾、不安。2、政局动荡受到的种种牵连:玄感之乱、玄武门之变、其兄王凝触犯长孙无忌。3、本身思想矛盾,家境优越。

? 王绩《无心子》:“凤凰不憎山栖,蛟龙不羞泥蟠,君子不苟洁以罹患,圣人不避秽而养生。” 小知识“斗酒学士”

? 绩好酒,自号“五斗先生”《旧唐书·王绩传》:“或经过酒肆,动经数日,往往题壁作诗,多为好事者讽咏。”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应征门下省待诏,弟王静问其安否?答:“待诏禄俸萧瑟,但良酝三升,差可恋耳!”侍中奏李渊,笑而日增为一斗,故称。撰《酒经》、《酒谱》;《醉乡记》构建世外桃源;斗为酒具,十升一斗。 二、《野望》文本细读

?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 薄暮徘徊,面对沉沦,心绪不宁。 ? 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 ? 回光反照,树色斑斓而明丽,山光轻红而温馨。给人无限遐想,无边留恋,无尽惆怅。 三、题旨:

描绘了东皋薄暮的亮丽景色,表现了诗人无所归依的彷徨和难以言说的苦闷,透露出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安适,对高洁人格的自足 四、艺术特色

? 1、画面的背景与主体映衬,景物与情思一致,动静结合,浑然一体。 ? 《野望》“在一首观赏山乡景色的诗中将他生活的典型环境和精神状态概括出来,使高度浓缩的诗境能达到为诗人传神写照的程度。” ? 2、风格平淡自然,生动真切,有一种不施脂粉的朴素美。

? “摆脱了六朝以来贵族化的华靡和雕饰,创造出一种非常朴素的诗歌语言”,在“从赋的时代走向诗的时代”,“标志着诗赋消长这一鲜明的历史转变。”

? 3、早期的五律诗。句数、平仄、对仗。 ? 王志华《五言律奠基者旧说应予推翻》统计,《王无功文集》5卷本中,五言诗共118首,除去15首古风,103首有五律14首,合五绝13首,合排律5首,达32首。另外71首基本合律,偶有失粘或矢对。 ? 四、用典 ? 采薇:《诗经.召南.草虫》有:“徙彼南山,言菜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又《诗经.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市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此处暗用二诗的句意,借以抒发自己的苦闷。 五、王绩评价

? 翁方纲《石洲诗话》:“王无功以真率疏浅之格入初唐诸家中,如莺凤群飞,忽逢野鹿,正是不可多得。” ? 王绩《答处士冯子华书》:“题歌赋诗,以会意为功。不必与夫悠悠闲人相唱和也。”重在创作主体主观意兴,把握描写对象与主体心境相符的整体特征,不重客观事物外形的细致描绘。

? “在崇尚齐梁堆花丽叶的初唐诗风里,能够以质朴清新独标一格的当然应当首推王绩。”

“上承陶渊明,下启孟浩然、王维、储光羲等,有着继往开来的意义 。”

骆宾王·在狱咏蝉 一、作者简介

? 骆宾王(约640—约684),字观光,婺州义乌(今浙江省义乌县)人。初唐“四杰”之一。所作“多悲愤之词”。诗以七言歌行最见工力,五律也有风骨凝炼的佳作。有《骆临海集》。 二、写作背景

? 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一说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书议论政事,触忤皇后武则天,遭诬,含冤下狱。这年秋天,狱中闻蝉鸣写下了这首诗。 三、文本细读:序、诗

? 首联破题,点明“在狱”“咏蝉”。

? 颔联承上,一句说蝉,一句说己,流水对使上下句意一气贯通,整饬中见流畅;

? 颈联固是刻划蝉,更是自我写照,蝉的形象中寄寓着诗人的境遇。 ? 尾联以问句作结,点出借物喻己之意。 四、题旨

? 这是一首五律咏物诗。

? 通过咏蝉,抒发了诗人品性高洁却无罪被诬、身陷囹圄的郁愤,充满了对人世不平的哀怨,也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五、艺术特色 ? 1、《在狱咏蝉》既抓住了蝉的自然特征,又同作者自身的遭遇紧密相连,作到了形神兼备,寄托遥深。

? 前四句物、我分写,咏蝉与抒怀结合;后四句亦物亦我,浑然如一。 ? 诗中的蝉因重露而难以高飞,被秋风淹没声音的遭遇,是写实,更是诗人不被信任,遭陷入狱的自况。 五、艺术特色 1、“托物寄兴,感慨无端,若即若离的笔意,真正勾画出‘咽露哀蝉’的魂魄。” 2、对仗工整而又富于变化。

?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工对,露与风,都是表达自然物的名词,重和多,都是形容词,飞和响都是动词,难和易都是形容词,互为反义,进和沉都是主动词。词性相同,对杖工整。

? 而“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则是流水对。即一联之中上下两句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单句的意思不完整,合起来才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如水顺流,所以称流水 骆宾王评价

? 明代吴之器《骆丞列传》:“宾王负逸才,五言气象雄杰,构思精沈,含初包盛,卓然鲜俪。七言缀锦贯珠,汪洋洪肆,《帝京》、《畴昔》,特为擅长;《灵妃》、《艳情》,尤极凄靡。虽本体间有离合,抑亦六代之遗则也。” ? 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二:

? “王杨卢骆当时体, 轻薄为文哂未休。 ?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 明人张逊业《唐八家诗·骆宾王文集序》:“秀丽精绝,不可易及”。

陈子昂《幽州台》 ? 一、作者简介: ?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省)人,初唐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后,更坚决地反对齐梁诗风,标举“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倡导复古,进行诗歌内容的革新,特别是《修竹篇序》。有《陈伯玉集》 ? 二、写作背景:

? 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陷营州,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随军参谋。武轻率少谋,次年兵败,举军震恐。陈慨然进言,请分兵万人以为前驱,不允。他激于忠义,“他日又进谏,言甚切至”(卢藏用《陈氏别传》),结果触怒了武攸宜,被降职为军曹。陈子昂怀着忠而见弃、报国无门的悲愤,写下了这首登临抒怀之作。 ? 三、内容简析

? 幽州台:又称蓟北楼,一名蓟丘,遗址在今北京市郊。战国时燕昭王筑黄金台以招贤纳士,故称。 ? 这是一首登临诗。 ? 四、题旨:

? 诗人登台远眺,独立苍茫,仰天长啸,慷慨悲歌,抒发了理想破灭,负剑空叹的郁闷和痛苦,表达了封建社会中正直而有抱负的士人怀才不遇、遭受压抑的悲愤和孤寂情怀,具有深刻的意义。 ? 层次内容:

? 前三句俯仰古今,目极天地,分别从时空落笔,末句突现自我形象。两个“不见”蕴含着诗人的深愤浩叹;一个“念”字令人如见深沉思索的目光;“独”字上承“不见”而来,有力地写出了诗人生不逢时的孤单寂寞之状。天地无穷而人生有限,回荡着目空一切的孤傲之气,形成反差强烈的情感跌宕。悠悠天地,应与英雄业绩共存;而人生有限,一旦抱负落空,只能空留遗恨,于是产生了怆然涕下的巨大悲哀。伟大孤独感,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抚剑四顾而慷慨悲歌的豪侠气概。 五、艺术特色

? 1、本诗最大的特点是不描摹登台之纷繁景物,也不借景色而曲折地表达内心所思,而是直接了当地抒发天地悠悠而人生有限,岁月飞逝而功业难就的人生浩叹,传达出生不逢时,知己难遇的悲怆愤慨。大处落笔,切中实质,感情充沛,情绪深沉。

? 2、用辞造语深受楚辞特别是《远游》影响。《远游》:“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该篇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 3、句式,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有度,节奏变化莫测,增强了艺术感

染力。采取长短参错的楚辞句法,前两句各三个停顿,音节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其式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后两句各四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评价

? 杜甫《陈拾遗故宅》:

? “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 ? 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 ? 韩愈《荐士》:“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 “在齐梁文学的流风余韵依旧存在的初唐,能于诗国首先竖起革命的旗帜,以复古为号召者,就是陈子昂。”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

? 陈子昂的“成功之处恰恰就在没有把诗歌的作用仅仅归结为美刺讽喻”,“而是认为汉魏风骨就是寄托拯世济时的人生理想”,“这就第一次从精神上将建安风骨和齐梁文风区别开来,把风雅比兴和建安精神统一起来,解决了四杰理论和创作之间的矛盾。”葛晓音初盛唐诗歌革新的基本特征》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一、作者简介

?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治所在今江苏省扬州市)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二、诗体:《春江花月夜》: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相传为陈后主所

制。 三、文本细读 四、层次内容

? 可分为三大部分。

? (1)写明月照耀下的春江花林的幽美景色。 ? (2)宇宙无穷、人生短暂的深沉思索。 ? (3)写春宵月夜思妇游子的离愁别恨。 五、题旨:

? 这是一首七言乐府诗。诗中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并由此联想到宇宙无穷、人生短暂的深沉思索,对思妇游子天各一方的处境深表惋惜,抒发了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 六、艺术特色

? 1、诗情、画意、哲理水乳交融为空灵邈远、令人心醉神迷的意境。 ? 诗中写景,围绕着春、江、花、月、夜五个方面逐次展开,构成天地一体的清丽画卷,为引发宇宙之思和人生之思提供了氛围,又由江月常照引发出征人思妇的离情别绪,体现出月圆人不圆的题旨。景、情、理三者达到了高度的一致。

? 2、以月生起,以月落结,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展现相互联系又不断变化的画面与思绪。

? 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转韵,平仄交替,完全切合诗情的起伏。 ? 3、大量运用暗示手法,用景物来暗示人情。

? 如“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明月徘徊”暗示思妇楼台徘徊不定,

望月思夫;月照妆台暗示思妇伤感,月光卷不去拂还来暗思相思之情难以排遣,梦落花暗示春将尽,月西斜暗示游子回归无奈等等。

? 4、语言自然流转,华美含蓄,看似寻常而意味隽永。旋律优美舒缓、圆润悠扬,历来倍受称颂。 张若虚评价

?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 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的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 清末王闿(kai)运:

高适·燕歌行 一、作者简介

? 高适(约702—765),字达夫,渤海人。盛唐边塞诗派的领袖,与岑参并称“高、岑”。曾两次出塞,其边塞诗能够揭露军旅生活中的各种矛盾,较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擅长七言歌行,风格雄浑,气势奔放。有《高常侍集》 二、边塞诗

? 描绘边塞风光,反映军旅生活,表现戍边将士的思想感情的诗歌。 ? 报效祖国;英雄主义;思乡念亲;军旅艰辛;苦乐不均…… 三、写作背景 ? 《燕歌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燕(yān):今河北省,泛指东北边塞。

? 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当时,河北节度副大使张守珪部为契丹所败,张隐匿败绩,谎报军功,诗人得悉真情,写了这首诗,寓讽刺之意。 写作背景的三个要点

? 1、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 2、虽因张守珪事而发,但不局限于一时一地,概括了开元年间唐军将士戍边生活的各个方面。 ? 3、和诗。 四、层次

? 1、出师:开头八句写边烽突起,奉命出师。“赐颜色”一句,已为后文将帅轻敌伏笔。

? 2、战败:“山川”至“力尽”八句,写力竭兵稀,战斗失利。 “战士”二句,感情沉痛。

? 3、战败:“铁衣”至“寒声”八句,转写征人和妻子的两地相思,幽怨缠绵,气氛悲凉。

? 4、死斗:最后四句,对李广的怀念,点出题旨。“君不见”提唱,表达了体恤之情。 五、题旨 :

? 这是高适边塞诗的代表作。诗中猛烈抨击了唐军统帅的轻敌无能和不恤士卒,揭露了连年征战给士卒带来的巨大痛苦,对浴血奋战的广大士兵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营位置”是“画之总要”(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由高到低,渐次经营,四个阶梯。上、下、远、近互为交叉,使画面极富立体感和层次感。

(2)、色彩之美青山,银辉,墨绿的松盖,苍黛的枝干,银白的泉水,浅灰的青石,翠绿的竹林,杂色的衣裳,碧绿的荷叶,黄褐的木船。色彩斑斓,对比鲜明。

美国阿恩海姆在《色彩论》中说:“色彩能有力地表达感情。……红色被认为是令人激动的,因为它使我们想到火、血和革命的涵义。绿色唤起对自然的爽快的想法,而蓝色则像水那样清凉。” (3)、线条之美

直线与直线的比衬:光柱与松干,竹子与少女;长短粗细。 曲线与直线的对比:泉水。 (4)、形状之美

整体 :松林与竹林;个体:松针与竹叶及荷叶,石板的不规则性。 (5)光影之美

马克思:“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

明与暗:明月、松间;松林、清泉;竹林、月光;月光、莲塘。 (6)、气韵之美

古典诗与画,强调“传神”,“以形写神”、“气韵生动”。清朝唐岱的《绘事发微》:“画山水贵于气韵。气韵者,非云烟雾霭也,是天地间之真气也。凡物,无气不生…… 然有气则有韵,无气则板呆矣。” 典型的山水画,典型的山水诗。

3、动静结合,又互相衬托,构成优美意境。

“明月”句为静,“清泉”为动,“竹喧”句轻响,“莲动”句重撞,轻重缓急,无所不包,动、静、隐、显不断变化。

王世贞“顿挫抑扬,自出宫商之表”。叮咚的清泉,清脆的竹喧,流畅的渔船与荷叶的撞击,都是大自然的天籁之音,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遇。 4、典范的工对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四个方面,无一不合,无可挑剔。

“绿色给人以一种真正的满足”(歌德),俄国的康定斯基也曾说:“绿完全平静和安定不动,是所有颜色中最安定的。它不向任何方向移动,没有相当于诸如欢乐、悲哀或热情的感染力。”

颈联突出竹喧、莲动,间接描绘了人的活动,表面上见物不见人,但实实在在又有人在活动着。这样描写,令人有更多的想象余地,无形之中扩展了诗的内涵。

5、有禅趣暗藏其中。作品寓含禅理、禅趣、禅悦。使诗情画意与禅理融为一体,不用禅语,却于了然无痕中让梵音自传。 (1) “任性” ,“无住”。

禅宗 “任性”即不矫情;“无住”,面对一切不生悲喜忧乐。《六祖坛经》云:“我此法门以无住为本。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利欺争之时,并将为空。”随遇而安、无往不适。总是个无我,行无所事。无所依碍,泛若不系之舟。诗境如此。

山“空”,雨“新”,既“静”且“净” 尾联的“随意春芳歇”,正是“无念”、“无作意”、于此无所住心的生动写照。 (2)、任性自然。

存在完全依循着自然的律动,花开花落,生生死死,都顺应着自然的本性,既没有绽放的欢乐,也没有凋谢的悲哀。绚丽之极,终归平淡。这正是禅家所赞誉的“亦空亦有,色空一如”的境界。 (3)、闲静空寂。

这是禅宗 “乐境”。要想达到这种境界,最好的去处自然是绝无人间烟火的山水之间,借助寂静清幽的山林来摒心绝虑,忘却尘世纷扰,从而进入空寂的禅境。在这里,“闲静空寂”既是禅境的写照,也是自然山水的写照。本诗以“澄净”的心境观照空山寂林,进入除尘净虑的“寂静界”,直觉体验山林之乐。

王维喜用“空”、“闲”、“静”等字样。“空”,并非空无一物,而是以虚静的心境观照外物,获得空明洁净的体验,是“心静如空”的空灵清静的审美体验。“闲”并不是指无所事事,而是随遇而安、淡泊名利的心情写照。“静”也不是死寂无声,静中有动,静中有声,是禅宗推举的般若静观。

王维《使至塞上》 一、背景

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前往河西节度使崔希逸部劳军,并兼任河西节度使幕府判官。此为路上所作。 二、文本细读 三、题旨

描绘了塞外壮美奇异的风光,记录了自晨至昏的问边行程,表达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献身边防事业的思想感情。 四、艺术特色

1、 屏画式构思,融轮廓式叙事于五言律诗,按照行程进行镜头切换。 首联交待缘由、地点;颔联描写清晨出发时的方位、季节、特有景色;颈联描绘日落时塞外的苍凉壮阔;尾联以事作结,暗示明日行程。脉络清晰,章法严谨。

2、诗中有画。把边塞诗作为风情画进行描绘,突出壮美的塞外景色。 (2)、色彩之美

征蓬的暗蓝,汉塞的砖灰,归雁的浅灰,胡天的湛蓝。

大漠是黄褐背景之上的斑斓,孤烟是土黄之上的浅黑;长河银白,落日金红。 (3)、线条、形状之美

征蓬是长方和半圆体的组合,汉塞是单车在墙体上的挖空,归雁是变化的线性,胡天是无边的面形。

大漠是广袤的面体的斑斓,孤烟是粗粗的线性;长河是不规则的带形,落日是规则的不能再规则的圆形。 (4)光影之美

清晨亮度高,但不见曦日,亦无投影;傍晚也亮度高,是轻红和金黄交织的色彩,投影偏长,对比鲜明。 (5)、气韵之美

大: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直:峰烟的劲拔和坚毅。长河横贯,落日

在凄楚苍凉的荒野给人亲切温暖。王国维以为是“千古壮观”。气韵非凡。吞吐日月,令人心旷神怡。

3、动静结合,又互相衬托,构成优美意境。

动: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有静 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动 因远不动,极合画理。 4、对仗工整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四个方面,反对。 王维评价

? “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殷璠

《河岳英灵集》

?钱钟书《中国诗与中国画》:“恰巧南宗画创始人王维也是神韵诗的大师”,“在

他身上,禅、诗、画三者可以算是一脉相贯,?诗画是孪生姐妹?这句话用来品评他是最切不过了。”

?“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严沧浪

语)。

李白《蜀 道 难》 一、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伟大诗人。屈原之后最杰出的

浪漫主义诗人。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

出生于碎叶城,今吉尔吉斯(遗址)

五岁随父移居绵州彰明县,今江油县青莲镇。 二、诗体:

《蜀道难》古乐府、山水诗、政治历险诗。 三、写作背景

写于玄宗天宝元年(742)被召到京城长安之前。 四、文本细读 五、层次

1、蜀道开辟之难。

时代久远的神秘传说,给诗篇染上了光怪陆离的色彩。 2、蜀道行走之难。

从山之高峻、路之险阻、气氛之愁苦悲凉等方面加以描绘,增强了诗篇动人心魄的力量。 3、蜀地固守之难。

形势的险要和环境的险恶,并有所寄寓,深化了主题。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全诗的基调,由古及今、自秦入蜀、从自然环境到

政治形势,是本篇的结构脉络。 六、题旨

这首诗描写蜀道的高峻、崎岖、峥嵘和艰难,刻画了其周围环境的险恶客观上 说明了四川在唐代的重要地位,告诫统治者必须派亲信驻守蜀地。 七、艺术特色

1、浪漫主义的鲜明特色。

把天马行空般的奇特想象和飞腾极度的夸张与神话传说融合起来,从蚕丛开国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到子规夜啼,使奇瑰峭拔的山川景物,披上了浓重的浪漫色彩,充满了强烈的浪漫激情。 2、反复咏叹的抒情方式。

开篇发唱,用“噫吁嚱”领起,引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浩叹,浩叹在诗中三次出现,如同音乐的主旋律,不断地深化着主题,渲染着景物。从蜀道开辟之难,到蜀路行走之难,再到蜀地攻伐之难,多方面地展示了难的具体内涵。

3、诗句参差错落,富于变化。

三言、四言、五言、七言、九言,直到十一言,以七言为主,形成奔放不羁的语言风格,可谓“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

《将 进 酒》 一、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天宝十一载(752)李白在嵩山友人元丹丘处所作。将进酒:汉乐府诗题,属《鼓吹曲·饶歌》。将:请。 三、题旨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功名未遂时借酒消愁的苦闷心理,抒发了封建社会中正直知识分子的普遍愤慨,同时也表现了珍惜生命、蔑视功名、粪土金钱的另类观念,体现了实现人生理想的积极人生态度。 四、艺术特色

1、结构大起大落,大开大合,悲而乐;狂而愤;跌宕起伏。

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

发端长句,如挟天风海雨迎面扑来。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生命的渺小脆弱。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巨人式的感伤,惊心动魄。

迅疾转入人生态度的表述,高度自信,我材我用,粪土金钱,蔑视功名,把饮酒扩大为人生极致。将宾作主的任诞情态。快人快语,非不拘形迹的豪迈知交。 “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这“白云从空,随风变灭”的结尾,显见诗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通观全篇,大起大落,非如椽巨笔不能出此灏烂。 2、歌中之歌,奇之又奇。

诗中有歌的包孕写法,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绝非雕虫之辈能学,又非率尔之徒可到。 3、夸张:

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

等,表现豪迈诗情,充实深厚的内在郁怒,与波涛汹涌的酒话酒歌共同组成震撼古今的气势与力量。

4、 语言参差错落,句式变化多端。雄快之中有荡逸之神,自是谪仙面目。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唐诗别裁》:“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

5、打破乐府诗的叙事为主,写出抒情为主的乐府诗。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一、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李白从汴州梁园(开封)到宣州(今安徽宣城),本篇作于逗留宣州期间。谢眺楼:一名北楼,又称谢公楼,南齐谢眺为宣城太守时所建。唐懿宗咸通年间,改名为叠嶂楼。校书:秘书省校书郎省称。叔云:李白的族叔李云。题名一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二、内容层次:

1、前四句表现强烈的时间意识和功名观念,岁月空度,功名不就的深刻郁闷。 2、中间六句。先从面前的秋景写起,暗中与离别关合,又借长天辽阔,雁阵惊寒,引发逸兴湍飞,心情也转为清发峻逸。笔涉两端,既讲李云的文章追慕建安风骨,又说自己的类似谢眺,同饯别之地相关联。点题。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最后四句,壮思干云,想象奇特,表现了心中的深沉苦闷。楼前有宛溪水,常流不断,这就如同作者的心中之愁,抽刀断水,欲斩断长愁,水不能被斩断,愁也无法排遣,正是力图摆脱内心苦闷,个人意志同客观现实无法调和的矛盾。表现“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旷达。 三、题旨

这是一首饯别诗。诗中借与族叔李云饯别,表现了强烈的时间意识和功名观念,抒发了难以诉说的内心苦闷,展示了一个不为世所用的奇才的个人意志与客观环境的尖锐对立。 四、艺术特色

1、感情急速转换,与大开大合的结构有机统一;

2、火山喷发式的抒情方式,如大河奔流,一泻千里,毫无滞碍,抑扬顿挫

的语调,痛快淋漓,令人震撼。

3、想象奇特,发想无端,腾跃跳荡,留下大量空白。 4、意象雄奇壮伟,具有吞吐山河、包孕日月之势。

杜甫《·春望》

忧国忧民是杜诗的感情基调,“沉郁顿挫”是主要风格。他发扬了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精神,开拓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创作途径,其诗有“诗史”美称,有《杜少陵集》。 一、春望写作背景

作于肃宗至德二载(757)春。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冬,安史之乱爆发。次年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改元至德,是为肃宗。杜甫自鄜州羌村只身北上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押到沦陷的长安。七五七年三月,美好春

光又降临到这座历经洗劫、繁华消尽的都城。杜甫忧伤地徘徊于曲江一带,感时念乱、睹物神伤,吟成此作。 二、诗体:五言律诗 三、文本细读: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首联

首联:联大处落笔,总写望中所见。 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山河虽依旧,荒草遍地疯。“破”得人触目惊心,“深”得满目凄然,景中含情。对仗工整圆熟,诗意跌宕。“国破”与“城春”,两意相反,对照强烈。 “山河在”反观“国破”,意思相反,出人意表;明媚“城春”却成荒芜的“草木深”先后相悖。 司马光《温公续诗话》:

“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此言“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颔联

由总览转为具体。花鸟本是娱人之物,因感时、恨别,却溅泪、惊心。或触景生情,或移情于物,两解相通。承上启下,章法分明。由翘首望景,转入了低头沉思。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颈联

战火连续不断,妻儿远在鄜州,对战局忧心忡忡。对家人魂牵梦绕。战火不断,是国忧;消息隔绝,是家愁。消息隔绝、久盼音讯,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颈联

?杜甫:“去年潼关破,妻儿隔绝久”(《述怀》),“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对

雪》)。

?郁达夫《奉赠》诗之五:“一纸家书抵万金,少陵此语感人深。”

尾联

?尾联:面对国家危难、家人异地,于心事重重、百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

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因愁添,“更短”又出反意,“搔”为解愁之举,“不胜簪”更加沉痛之情。以正面描绘诗人的自我形象收束全篇。通过白发日稀、频频搔首的外在形态,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北征》)的深广忧思。 四、题旨:

?通过眺望沦陷后长安的破败景象,抒发了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

五、艺术特色

?1、全诗以“望”为贯穿的线索。

?先写望中国家破败、京都荒芜,再写望中花木溅泪、群鸟惊心,三写望中战火

不断,音信全无,最后以望者的惆怅忧患之态作结,一气呵成,主题集中。

?2、以自然之景表现抒情主体的深切痛恨。以城中草木的“深”,表现国家破败,

战事纷纭。颔联以优美之景抒惆怅之情。鲜花、春鸟本是给人春意、娱悦、温馨的事物,然而因国破都陷,沦为俘虏,所以情不自禁溅泪惊心,为国家局势而哭泣,为战火未熄而惊心,使客观景物染上了强烈的主观色彩。

?3、作为律诗,起承转合之法甚严。

?首联以时局写起,颔联承写城中春恨,颈联转到城外战局,尾联收合于在城之

抒情主体。

?4、颔联、颈联的对仗之工实属罕见。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九:“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

淡浅深,动夺天巧,百代而下,当无复继。”

?5、“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诗的内容,即思想感情深沉蕴藉,有强烈的时代

感,伤悼国家残破、眷念亲人离散,“感时”与“恨别”交织成满腔愁情。形式,即章法曲尽变化,语言音韵抑扬有致等。正如别林斯基《别林斯基论文学》:“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他从而成为社会、时代以及人类的代表和喉舌。”

?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一、写作背景

?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十月,杜甫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十一月离京赴奉先(陕

西蒲城)探家。时安禄山已反于范阳,但消息尚未传至长安,而玄宗与杨贵妃正在骊山宴游。诗人途经山下,感念国事,忧愤交集,到家后写成此诗。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二、层次:

?1、从开头到“放歌破愁绝”,申述平生怀抱和壮志难酬的感慨。

?2、从“岁暮百草零”到“川广不可越”,记述赴奉先沿途的所见所感,运用强烈对

比的画面,揭露了上层统治集团醉生梦死、穷奢极欲、横征暴敛的罪恶,高度概括了贫富对立的严酷现实。

?3、从“老妻寄异县”到结尾,写到家后的情景,由个人的不幸遭遇想到广大人民

的痛苦,以对国家安危的深广忧思收束全篇。

?三、题旨

?本诗乃“纪行”“咏怀”熔于一炉的五言长诗,是杜甫十年旅食京华的总结,通过

作者的身世遭遇、路途见闻,抒发了往昔的抱负、当前的感叹和对将来的忧虑;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情怀,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尖锐的阶级对立和危机四伏的政治形势。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四、艺术特色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这是一首长篇咏怀诗,诗中有旅途见闻,有个人遭遇的慨叹,有对人民的同情,

有对统治者的揭露,内容丰富,见的极其深刻,表现出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对问题的认识往往能直指本质。如用“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表现知识分子的忧国忧民之心,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表现阶级的尖锐对立等等。

?2、用波澜起伏,百转千回的感情表达方式,构成“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作者述说壮志难酬的感慨,揭露统治者的醉生梦死,诉说家中的不幸遭遇,总

是把满腔感慨随时表述出来,形成一唱三叹之势,奠定了其“沉郁顿挫”的风格基调。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3、表达方式上把叙事、描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有力地深化了主题。 ?4、运用对比、对偶、映衬、反诘等各种修辞方式,表现诗人的悲愤之

新婚别

?一、背景

?本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是年三月三日,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

围安庆绪于邺城(今安阳),由于指挥不统一,步骑六十万溃于邺城之下,郭子仪退守洛阳。为了挽救危局,大肆抽丁拉夫。

?这时杜甫正从洛阳回华州司功参军任所,途中亲见民生疾苦,乃作“三吏”、“三

别”, “即事名篇”。 新婚别

?二、诗体:五古、新乐府、组诗。 ?三、文本细读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1、新婚别的实况和内心苦恼。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2、新婚别的原因和人生哀怨。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3、新婚别的嘱托和自珍。

四、题旨:

?以新妇的口吻,抒写了生离死别的新婚哀伤,刻画了深明大义、贤惠矜持的新

妇形象,展示了战火中百姓的苦难命运,表现了作者对国家统一的和平局面的渴望,具有史诗特征。 五、艺术特色

?1、刻画了新妇的鲜明形象,创作了写人的乐府诗;

?新妇的传统色彩和战争特征。战前出嫁,深明大义,矜持贤惠,内心痛苦。 ?2、即事名篇,无复依傍;实现了由概括描写向具体陈述的跨越,以典型人事

反映重大历史事件。

?3、新妇独白的新颖视角:语言、心理、限制性视角。

登高

?一、写作背景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在夔州。重阳有登高习俗。当时持续八年的安史之

乱刚刚结束,然吐蕃、回纥乘虚而入,唐王朝无力回天。杜甫原本依附好友严武居于蜀,严武(765年)于永泰元年逝世,西川军阀混战,杜甫难以存身,决计沿江东下,因病在云安呆了数月,大历元年(766)抵夔州。次年登高所写,时56岁。 二、文本细读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

?登高远眺,景色壮阔苍凉。天空因“风急”而迢迢无极,高;夔州山高林密,晴

初霜旦,常有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不绝,“哀”;

?深秋九月,潭寒涧肃,沙洲小渚,孤零冷落,更显清晰,“清”;秋阳远射,水

退沙明,“白”。风大则水鸟在江渚低飞盘旋,“回”。用字遣词都极其贴切。夔州三峡,如临其境,境界雄浑高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颔联

?大处落笔,出句写山景,承首句;对句写江景,承次句。平视远眺,万千落叶

脱木坠江,生命的终结令人浩叹;俯瞰脚下,滚滚大江,势不可挡,自然的规律令人震撼。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颈联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十五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 尾联

?“艰难苦恨”:感慨身世,伤悼时局。艰苦备尝,白发弥添,一生悲苦,全在四

字之中。潦倒日甚,多病缠身,总挽颈联,淡酒也不敢轻易沾脣。

?杜甫:“晚节渐于诗律细。”(《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

三、层次内容

?这首诗的前半写登高闻见,用“风急”开端,一线贯穿。一二句是局部的近景,

三四句为整体的远景,既有细致的刻划,又有粗犷的勾勒,远近俯仰,动静相衬,创造出形象鲜明、意境深远的画面。

?后半写登高感触之情。猿鸣悲哀,飞鸟回旋,树木凋零,江水流逝,时不我待,

凡此种种,无不引起悲叹。“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全诗重心所在。最后二句再作补充,以衰病愁苦自我形象作为收束。 四、题旨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登临诗。诗人描绘了肃杀哀怨的深秋景色,抒发

了流寓他乡、年老多病、半生潦倒、孤独艰难的身世之感。是杜甫大半生生活经历的总结。 四、艺术特色

?1、情景交融、笔法多变。

?首联着眼于具体的眼前微观景物,写风、天、猿、渚、河、鸟,颔联写宏观整

体的季节特征,山高林密,黄叶纷落,江远水急,思绪如涛,一片肃杀萧条之感。

?颈、尾联的抒情,同前面的悲秋气氛完全吻合。 “万里”着眼空间,漂泊天涯;

“悲秋”,是深沉的文化传统,更是自身的写照,“客”,羁旅之人,“常作客”,写尽常年漂泊流浪的无限艰辛。

? “百年”着眼时间,年老了,得病的时间已很长,“多病”,说明漂泊和艰苦的生

活落下的不是一种疾病,到年老时各种疾病缠身,而此时又是孤身一人、举目无亲,重阳登高之时,看到别人合家欢乐,不仅更激起身世之感。内涵丰富,概括了诗人大半生的经历。

?2、全诗四联,全用对仗,非常工稳。工对、当句对。而且在句式的结构上又

自觉调整,使对仗的形式构成区别,在叠与不叠中极尽变化腾挪。这不仅符合美学上的均齐、整饬、对称的美感,而且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抒发的感情。为此,这首诗历来受到高度评价,有古今七律第一之称。

?3、意象密集,又疏密相间。首联:密集

?颔联:松散

?4、叠词、叠韵:潇潇、滚滚;长江、艰难、潦倒。双声迭字,旋律优美,音

节和谐,加强了诗的珠走泉流而又回环往复的音乐美。“艰难苦恨”,在句法上是并列结构,在声调上具有抑扬顿挫四声特色,一字一顿;“潦倒”“新停”为双声迭韵,声调上又有上平之分,故音节铿锵嘹亮。读者密咏恬吟,能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中,体味出诗人的颠沛流离。

?5、语言准确,笔力雄浑苍劲,意象选择与主题的表达高度和谐。

?前四句写景,是“诗之媒”;后四句抒情,是“诗之胚”。角度不同,都围绕悲秋

核心。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江景。

?写景有声(风声猿啼)有色(沙白渚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洲渚)。五、

七两句相承接,都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写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 胡应麟《诗薮》 (sou) :

?“杜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

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古人,后无来学。……而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杜甫: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新诗改罢自长吟,颇学阴何苦用心。” ?阴铿、何逊。

杜甫评价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韩愈 ?杜甫归葬偃师首阳山,元稹志其墓。

韦应物《·滁州西涧》

?一、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约792),京兆万年人。中唐著名田园诗人。与王维、孟浩然、柳

宗元并称“王孟韦柳”,风格“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与元九书》 二、创作背景:

?出任滁州可能在783(建中四年)——兴元元年(784),此后,到贞元元年(785)

闲居滁州西涧,秋,任江州刺史。到底何时所写,尚无定论。

?三、文本细读

?“涧边幽草”:为何独怜?安贫守节,不随波逐流,植根大地,任凭涧水冲刷淹

没。

? 黄鹂居高媚世?深居简出?翠叶藏莺,有形无声。

? 急雨突然横扫,草被淹,莺锁喉,渡口无人,只有“舟自横”。任凭风浪,紧

抓大地,坚守着人生的信念。 四、题旨

?本诗描绘了滁州西涧不同格调的自然风光,颂扬了意志坚定、深居简出、不因

风雨而易其志的高尚人格。 理解

?韦应物关心民瘼,“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想改

革而无力,思归隐而不能,进退两难。庄子:“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韦应物说 “扁舟不系与心同”(《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归隐——独怜幽草;无为——水急舟横。 五、艺术特色

?1、以形象表达处世态度,而不以议论取胜,意象的朦胧造成诗歌涵义的不同

解读,使作品的容量丰盈多样,拥有永久的魅力。

?幽草、黄鹂、晚雨、河舟……

?2、在自然风光的观察中体味人生,不露声色中表达作者的人格取向,给读者

无限的回味咀嚼的余地。

?3、善于运用烘托和衬托手法,创造深幽静寂的意境。僻静的涧边烘托草的幽

独;黄鹂之啼鸣,反衬“深树”的幽静。春雨春潮的狂涨,反衬“舟自横”的泰然;而“无人”的野渡反衬哲理的自存。思想情趣,深藏在诗的意境之中,让读者去咀嚼品味。

?4、练字十分精巧。

?“幽”、“深”、“带”、“急”、“野”、“自”。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一、简介:

?李益(748—约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中唐著名的边塞诗人。

多写久戍怨望的军旅之思,风调偏于悲凉。 大历十才子

?“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

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他们的生平大都不详,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

?二、题旨:抒发征人思乡的情怀。

?三、艺术特色:

?1、点染。色调凄冷,声色并作,蓄势充分。 ?前三——后一,先染后点。 ?冷色调——凄凉声——蛀心痛。

?2、定格。以形写心。

?一夜、望乡、尽,剪影式的定格。

?3、模糊与清晰的高度统一。吹者的地点、身份、曲调的模糊与思乡者的身份、

时间、程度……  进 学 解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内河阳人。主张文以明道,务去陈言,是唐代

古文运动的领袖,韩孟诗派的代表人物。 古文运动

?韩愈、柳宗元以复古为理论支柱,以骈文为斗争目标,致力于恢复散文的文学

主导地位。古文运动既是儒学复古运动,也是文学革新运动。以复古求新变,写古文行古道,便是这一运动的实质。

?韩愈长于说理,议论透辟,气势纵横,逻辑严密,诸如《原毁》、《师说》、《论

佛骨表》、《进学解》、《杂说》。

?他的抒情作品长于抒发真情实感,文集中为离别送行而作的 “赠序”一类,如

《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序》。

?一、写作背景与题解

?本文作于元和七年(812),时韩愈第二次任国子博士。“进学解”,意谓对增进学业

(包括业务学习和自身修养)问题的分析、解释。“解”是古代一种文体,与论、说、议、辩相通。 二、文本细读 三、层次

?1、由国子先生对弟子教诲设靶,为后文学生的反驳预留空间。

?2、学生对先生的讥笑和反驳。从学问、儒业、文章、品行四方面,肯定先生

的“业精”、“行成”,但“动辄得咎”、“命与仇谋”,批驳“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

不公”的观点。这是自我解嘲,也是不平情绪的发泄。 三、层次

?3、先生反驳学生并对其教诲。说自己“投闲置散,乃分之宜”,“动而得谤,名

亦随之”,表面上随遇而安,实际上表示了对朝廷用人不公的强烈不满。 四、主题

?这篇文章表面上看是对增进学问、德行问题进行辨析,实际上是假托国子先生

与太学生的对话,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坎坷的不满情绪,也暗寓着对执政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平的讽刺。 五、艺术特色

?1、这是一篇善鸣不平的妙文。全篇立意在抒发不被朝廷重用的牢骚不平,却

并不措辞激烈,尽情倾泄,而采取了奇特新颖、不落常套的构思。

?2、东方朔《答客难》和扬雄《解嘲》,都是有感而发、托辞自解的文章,是《进

学解》的蓝本。韩愈把两者结合起来,采用主客对话、伸主抑客的方法,并且以自嘲为自夸,以反语为讽刺,更好地表达了文章主题。

?3、本文吸收了辞赋体的铺叙、排偶、藻饰、音韵等形式技巧,加以改造,使

文章在通篇浑浩流转、气盛言宜之中,又富有整饬之美。

?4、本文造语精粹,概括生动。下列语句,至今还是富有生命力的成语:提要

钩玄、爬罗剔抉、细大不捐、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卓荦为杰、旁搜远绍、同工异曲、优入圣域、投闲置散、动辄得咎、闳中肆外、牛溲马勃、俱收并蓄。 韩愈评价

?苏轼:“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

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解题:

左迁:古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降职为左迁。蓝关:即蓝田关,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南。侄孙湘:韩湘,字北渚,穆宗长庆三年(823)登进士第,官大理丞,是韩愈之侄韩老成的儿子。

?诗体 :七律:

二、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正月,韩愈上书谏迎佛骨,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这首诗作于赴潮州途中。

?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其书本传法,三十年一开,

开则岁丰人泰。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赴临皋驿迎佛骨。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愈素不喜佛,上疏谏。疏奏,宪宗怒甚。间一日,出疏以示宰臣,将加极法。

裴度、崔群奏曰:“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

?上曰:“愈言我奉佛太过,我犹为容之。至谓东汉奉佛之后,帝王咸致夭促,

何言之乖刺也?愈为人臣,敢尔狂妄,固不可赦!”于是人情惊惋,乃至国戚诸贵,亦以罪愈太重,因事言之,乃贬为潮州刺史。 三、文本细读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计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前四句写左迁原因,抒发了忠而获罪的悲愤和老而弥坚的勇气。五、六句宕开

一笔,就景抒情,系念家国,蕴含着英雄失路的血泪。尾联语意紧扣第四句,向侄孙韩湘从容交代后事,沉痛凄楚。

《张中丞传后叙》 ?一、写作背景

?张巡许远是英勇抗击安史叛军的爱国将领。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起兵叛变,气焰嚣张,进逼河南,洛阳失守,长安危急,玄宗西避蜀中,各军则迁延不进。面对这种形势,张巡与许远合守睢阳,孤军奋战,以少击众,扼其咽喉,坚持一年之久,力挫叛军锐气,屏蔽了朝廷财赋主要来源的江淮地区,为以后官军全面反攻、收复失地创造了有利时机和条件。最后终因敌强己弱、粮尽援绝而城破身死。乱平以后,朝中有人利用张巡、许远后代的幼稚无知,竭力散布他们两人降贼有罪的谣言,制造破坏国家统一的舆论,为割据势力张目。韩愈对此十分愤慨,为了说明事实真相,补充李翰《张巡传》的不足,于元和二年(807)写了《张中丞传后叙》。 张中丞传后叙

?二、文本细读:前半为议论部分,对张巡、许远等坚守睢阳在唐王朝抵抗和平

定安史之乱战争中的重要意义和巨大作用予发颂扬,同时驳斥了小人们的无耻诽谤。后半为叙事部分。对《张巡传》作必要的补充,补叙了张巡、许远和南霁云的事迹,塑造出生动感人的英雄形象,为前边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张中丞传后叙

?三、主题:

?歌颂赞扬张巡、许远死守睢阳、抵抗叛军、守一城捍天下的历史功绩并为之立

传,同时驳斥小人对他们的攻击诬陷之辞,表现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 张中丞传后叙

?四、艺术特色

?1、议论与叙事并重,是本文的最大特点。文章前半篇为议论部分,据理力驳

小人的无耻诽谤,后半篇为叙事部分,为前半篇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张中丞传后叙

?2、描写人物生动传神,光彩照人。特别是细节描写

?3、选择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人逸事来描写补充了《张巡传》的不足,使人

物性格更全面,更具体感人。 五、题旨

?这首诗抒说自己因直谏而获罪的悲叹,表现了对亲人和故国的眷恋,并对未来

表示深深的忧虑,客观上批判了君王的昏庸和无情。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与韩愈齐名,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

者,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

?文学创作更具针砭时弊、反映民瘼的进步性。散文政论、传记、寓言均颇具特

色,刻划精微、寄慨深远的山水游记标志着我国古代游记文学的成熟。有《柳河东集》。

?1、人物传记,多描写社会下层人物,寄寓作者的社会理想和政治主张。如《童

区寄传》、《种树郭橐驼传》、《捕蛇者说》。

?《段太尉逸事状》肯定封建官吏忠心爱国、嫉恶如仇、关心民瘼的精神品质。

2、山水游记获得了独立的生命,确立了它们在文学中的历史地位。他引山水为知己,运用写景寓情的手法,将自然界的山水之美和作者的人格之美相结合,表现了物我交融、主客谐和的

?3、寓言如《蝜蝂传》、《三戒》等,篇幅短小而格局精巧,立意奇警而刻划生

动,是极有战斗性和艺术性的讽刺文学。

?一、写作背景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王叔文革新失败,柳宗元等八人被贬为州郡司马,时称

“八司马”。十年后重被起用,柳宗元、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分别改官柳州、漳州、汀州、封州、连州的刺吏。这首诗就是作者于宪宗元和十年(815)夏初抵柳州时所作。 二、文本细读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三、层次

首联写柳州城楼的气势,境界辽阔而荒蛮,寄寓了深切的身世潦落之感。

颔联写登楼所见,骤雨惊风,芙蓉薜荔倍受侵击,实景之中包含着作者在政治上遭受迫害打击的精神创伤,暗喻官场政治斗争的险恶残酷。

颈联是远望之景,景中含情,推出正意,表现了对漳、汀、封、连四州同仁的深切惦念和关怀。

尾联回扣诗题,表达了与同仁相聚无日的哀叹。 四、题旨:

?这是一首七律登临诗。诗人借登楼远眺,抒发了在政治生活中屡遭打击,被贬荒

蛮的忧愤,表达了对同道者的关切和相聚无日的哀叹。 五、艺术特色

?1、象征。

?以地理形势、自然景物寄托身世之感,象征政治斗争是本诗最大的特色。

?2、对仗工整,措辞准确,炼字的功夫极见功力。

?如颈联之中“乱飐”、“斜侵”等语,极其传神。

?3、投射外物的写景方式。

《小石潭记》

?一、写作背景

?柳宗元被贬永州后,写了著名的游记“永州八记”,本文是“永州八记”的第四篇。

?《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二、文本细读 三、主题

?描写了小石潭景物特征,表露了作者在凄清幽寂的环境氛围中的主观感受,蕴

涵着政治革新失败后,遭到贬谪的凄凉之感。 四、艺术特色

?1、状物生动,摹景真切,最能代表柳宗元山水游记善于体物的特色。在百来

字的篇幅中,以简练洁净的笔墨,描绘出了小石潭石之奇、水之清、鱼之乐、人之情,渲染出了一种幽深静谧的诗的意境。写鱼游一节,以实写虚、动静映照的,体物尤为工细。

?2、委婉地表达环境的险恶,在寒气逼人、不可久留的感受中表达了作者倍受

打击的内心战栗。发现的惊喜,静观的 自得,心灵深处的寒不可耐,感情的曲折腾挪,彰显了作者心灵的艰难历程。 《段太尉逸事状》

?一、写作背景

?本文作于元和九年(813),是作者给当时在史馆任职的韩愈修史时作参考的。段

太尉(719—783):名秀实,字成公,汧阳(今陕西千阳)人。官至泾州刺史兼泾原郑颍节度使。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朱泚作乱称帝,段秀实斥之以狂贼,以朝笏廷击朱之面额,被害,追赠太尉。 二、文本细读

?状、行状:全面介绍人物;逸事状:只录逸事,状其变体。

?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

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吏不得问。

?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嗛(qie满足),辄奋击折人手足,椎釜鬲瓮盎盈道上,袒臂

徐去,至撞杀孕妇人。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1、暴卒横行肆虐 2、太尉自荐肃乱 3、太尉孤胆虎穴 4、太尉义晓郭晞 三、层次:

?第一件逸事:勇服郭晞。

?依次写悍卒肆志、自荐平乱、诣营陈辞、请宿留营,突出段秀实刚勇无畏的性

格。

? 先是,太尉在泾州为营田官。泾大将焦令谌取人田,自占数十顷,给与农,曰:“且熟,归我半。”是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谌曰:“我知入数而已,不知旱也。”督责益急,农且饥死,无以偿,即告太尉。

?1、焦令谌欺民蔑天

?太尉判状辞甚巽[xun谦和],使人求谕谌。谌盛怒,召农者曰:“我畏段某耶?

何敢言我!”取判铺背上,以大杖击二十,垂死,舆来庭中。 段太尉逸事状

?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

农者,然后食。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

? 2、太尉卖马代民尝谷

?淮西寓军帅尹少荣,刚直士也。入见谌,大骂曰:“汝诚人耶?泾州野如赭[zhe],

人且饥死;而必得谷,又用大杖击无罪者。段公,仁信大人也,而汝不知敬。今段公唯一马,贱卖市谷入汝,汝又取不耻。凡为人傲天灾、犯大人、击无罪者,又取仁者谷,使主人出无马,汝将何以视天地,尚不愧奴隶耶!”

?谌虽暴抗,然闻言则大愧流汗,不能食,曰:“吾终不可以见段公!”一夕,自

恨死。

?3、焦令谌羞愧而死

?第二件逸事:仁愧焦令谌。通过段秀实外在行为的细致描写,展现其性格中仁

信爱民的一面。

?及太尉自泾州以司农征,戒其族:“过岐,朱泚(ci)幸致货币,慎勿纳。”及

过,泚固致大绫三百匹。太尉婿韦晤坚拒,不得命。至都,太尉怒曰:“果不用吾言!”晤谢曰:“处贱无以拒也。”太尉曰:“然终不以在吾第。”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泚反,太尉终,吏以告泚,泚取视,其故封识具存。 三、层次: 

?第三件逸事:节显治事堂。

?表现人物见微知著,有识见和气节,为官不贪,廉洁自律。

?元和九年月日,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柳宗元谨上史馆。今之称太尉大节者,出入以为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不知太尉之所立如是。宗元尝出入岐周邠斄间,过真定,北上马岭,历亭障堡戍,窃好问老校退卒,能言其事。太尉为人姁姁,常低首拱手行步,言气卑弱,未尝以色待物;人视之,儒者也。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者。会州刺史崔公来,言信行直,备得太尉遗事,覆校无疑,或恐尚逸坠,未集太史氏,敢以状私于执事。谨状。 三、层次: 

?第四段交代写作本文的时间、原因及材料来源,以证实逸事状内容之不谬。

四、主题

文章通过段太尉的三件逸事,刻画了一个关心百姓、不畏强暴,知机于先,临财不苟的正直忠贞的官员形象,并且反映出安史之乱后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

五、艺术特色

?1、事中见人,用典型事例彰显人物的思想品德。

?作者从段秀实一生精心选择了三件逸事,使人物之刚勇、仁义和节操交相辉映,

多侧面地表现了人物外柔内刚、勇毅见于平易之中的个性特征,刻划了一位封建时代正直官吏的形象。

?2、对比衬托。

?作者还以白孝德之怯懦、焦令谌之横暴和朱泚之奸诈作反衬,使段秀实的思想

品格更显光彩。

?3、准确生动的细节描写,起到了以一当十的作用。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

?“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 ?“吾未晡食,请假设草具。”

?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 ?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其故封识具存

?4、全文不着一句议论,纯用冷静从容、严谨深稳的写实手法,叙事繁处避琐

细,简处亦富生气,作者的褒贬则暗寓其中,很好地体现了本文的写作主旨。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一、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中唐著名诗人。他的诗反映了中唐政治生活中的

重大事件,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模仿民歌的抒情小诗和寄寓针砭的怀古咏史之作,也极有特色。风格清新爽朗,音节和谐浏亮,近体尤为擅长。有《刘宾客集》。 刘禹锡墓

二、写作背景:

?唐穆宗长庆四年(824),作者由夔州(今奉节)刺史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

顺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写了这首诗。 三、解题 :

?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县东,是三国时东吴西部的江防要塞,晋、吴水军曾在

此激战。 西塞山地图 西塞山怀古

?四、诗体:七律怀古诗。

?

五、文本细读

首联:王浚楼船下益州 首联

?首联大处着眼,远处落笔,题前盘旋,由益州写起。一“下”一“收”,简炼而有

气势。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颔联

?三、四句分承首联,乃全篇警句。承接首联,展示结果;一“沉”,一“出”,举

重若轻地把历史最沉痛的亡国结局推到读者的思维焦点。 颈联

?第三联笔锋从“往事”折回眼前。“几回”二字概括了六朝兴废的历史,对句始点

到西塞山,“依旧”一词,透出怀古思绪。 故垒萧萧芦荻秋 尾联

?尾联将“四海为家”的“今逢”之世,与残破荒凉的“故垒”遗迹对举,怀古慨今,

收束全篇。 六、题旨:

?作者剪裁王浚督师、孙皓亡国这一历史事实,抒发了“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

形”的深刻见解,告诫统治者军事问题永远不可放松,要时刻警惕各种军事威胁。 七、艺术特色:

?1、寓深意于怀古。

?对统治者的告诫,寄托在看似客观的历史追述之中,在纵横开阖、酣畅淋漓的

格调中为唐朝当时的政局敲响警钟。时唐宪宗虽平息了几次藩镇割据,但并没有彻底解决藩镇难题。

?2、远处落笔、大处着眼、气势如潮、见识深刻,虽是抒情议论,但形象自然,

语多俊丽,无干涩之病,是怀古诗的上品。

?3、颔联用形象的意象概括庄严的历史。

杜牧<·泊 秦 淮> 一、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人。晚唐著名诗人。与李商隐齐名,并称

为“小李杜”。古体豪健跌宕,骨气遒劲,近体情致俊爽,风调轻利,七绝尤为人所称道。有《樊川集》。 夜泊秦淮近酒家 秦淮河坊 秦淮夜色 夫子庙

二、内容层次:

?前两句写夜泊所见之景,先渲染环境气氛,再点明时间、地点,照应题面。将

烟、水、月、沙溶合成一幅迷濛中透着冷寂,清丽中微露哀伤的秦淮夜色图。 二、内容层次:

?后两句叙事中有议论,将历史与现实一线贯串,寄寓着无限的悲慨与辛辣的讽

刺。看似斥责“商女”,实则别有深旨。 三、题旨:

?这是一首七绝诗,写夜中停泊南京秦淮河歌楼楚馆繁盛之处,牵动对国运盛衰

深沉的忧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的靡烂生活。 四、艺术特色

?1、以小见大:商女犹唱《后庭花》,本是细微之事,却看到与国运的内在联系。 ?2、借古讽今:诗的尾联,用陈后主的灭亡,委婉讽刺唐末统治者醉生梦死,不

顾国家存亡的现状,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深深忧虑。 四、艺术特色

?3、反衬:表面的繁华,反衬内在的空虚。景色扑朔迷离,生活奢侈腐化,权贵

富豪、墨客骚人纵情声色、寻欢作乐。迷蒙烟水中灯红酒绿,淫歌艳曲,反映的是世风颓废,亡国危机。

?4、语言的精练、准确、形象;又用浅显的典故,表达深沉的感情,颇为雅丽清

新。杜牧自称追求「高绝」,不学「奇丽」,不满「习俗」,所谓「不今不古」,正是力图在晚唐浮浅轻靡的诗风之外自具面目。 一、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人。晚唐著名诗人。所作多

写时代乱离、个人失意。借古讽今的咏史诗和缠绵深挚的爱情诗最有特色。他的近体诗、尤其是七律艺术成就很高,旨趣幽深,包藏细密,于秾丽中时露沉郁,流美中不失厚重,唱叹有情,韵味深厚。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亦与温庭筠齐名。有《李义山诗集》。

二、无题诗简说

?《诗经》的无题——补题 ?楚辞、汉乐府的有题。

?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难言之隐。

?本篇旧注家多说有政治寓意,现在多数人当做爱情诗。姚:婚外恋。

三、文本细读

?首联写离别的痛苦。因是婚外恋情,恐为外人所知,加上女子所处位置非男子

可以随意进入,所以求一见往往难得。因难得相见,相见就显得更加珍贵,时间短促、机会难得,千言万语,无从诉说,下次相见更不知在何日何时,所以离别就显得更加依依难舍,牵肠挂肚,再加上在春风无力、百花凋谢的季节里,就更增添了离别的感伤情绪。

?颔联是表明心迹,以谐音比喻出之。“丝”——“思”音谐,意为我对你的思念就

象这春末的蚕蛾一样,直到生命的终点都永不改变,然而因爱情不能发展为婚姻,所以终日只能以泪洗面,在深深的思念中煎熬。

?颈联以推测之语写对方。因为爱得痛苦,早晨对镜自览,唯见青丝暗换,夜中

吟诗抒情也会感到月寒彻骨,以外景写内心,具有强烈的主观感受。

?尾联是安慰和嘱托,意为虽说相见不易,毕竟二人相距不是很遥远,那就请我

们各自珍重,设法多多传递书信,以此来抒发情思,品读、欣赏、安慰对方吧。 青鸟殷勤为探看 四、题旨:

?这是一首七律诗,表现缠绵悱恻刻骨铭心的婚外恋情。

五、艺术特色

?1、选取有特征的意象,以含蓄手法加以表达,如东风、百花、蓬山、青鸟,

形成含蓄蕴籍,深情绵缈的意境。无一爱字,却把爱表现得刻骨铭心,淋漓尽致。 五、艺术特色

?2、暗示、双关手法的充分运用。相见时难别亦难,春蚕到死丝方尽,蓬山此

去无多路。

?3、对仗非常工稳,比喻新鲜贴近。

?4、抓住感情发展的不同层次一一展开,细心描绘,情致深惋,耐人寻味。 ?5、暗示、谐音、比喻。

李煜<乌夜啼.>

?一、作者简介: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等,李璟第六子,公

元九六一年嗣位,史称南唐后主。以亡国为界,前期多写宫廷生活,后期多写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扩大了词的境界,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南唐词的代表人物。

?二、文本细读 ?三、艺术特色 :

?1、选择传统的写愁意象,又赋予个性化的内涵,如“月”、“梧桐”、”清秋“。形

成感情叠印,已说“无言” ,又说“独”,是角色转换的深度自伤。

?2、衬托。 “月如钩”句,从形、色、高度、深度等。

?3、暗示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无言“句”,“月如钩”句,“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有形的围墙,无形的桎梏。自由在亡国中丧失,两者都不可能失而复得;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包含多层意蕴。 乌夜啼艺术特色

?4、化形、通感、倒置 。化抽象为具象,结合通感、倒置手法,使愁更加确定

而具体。

?5、语言浅而不白,内涵丰富而含蓄,增加了语言的伸缩性和文学性,形成空白。

唐代文学结束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

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浪淘沙艺术特色

?1、意象含蓄,情感含蓄,两者构成巨大的填充空间。如“罗衾不耐五更寒”,气

温低?罗衾薄?内心寒?“梦里不知身是客”,梦与醒,国君与囚徒,片刻与永久,往昔与今日,梦中与现实。 浪淘沙艺术特色

?2、对比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梦中与醒后,贪欢与囚禁,易与难,天上与人间,

在强烈的对比中表现抒情主体的自怜、自伤、自哀、自叹。 浪淘沙艺术特色

?3、眼前景、耳边声、身边事,手边物,都与自己的社会身份结合起来,与生命

的存在方式结合起来,与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使作品得到思想和感情的双重拓展,形成普通中现深刻,日常中含历史,有限中寓无限的艺术效果。 浪淘沙艺术特色

?4、语言浅而不白,直而不俗,有强烈的文学性,感染力和冲击力。

<虞 美 人>

?一、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李煜的代表作之一。李煜由南唐一国之主,成为宋朝的阶下囚,虽有

违命侯、陇西郡公之封,其实只是虚名。所以常写词抒发其故园之思和亡国之恨。据《乐府记闻》:“七夕,在赐第作乐,太宗闻之,怒。更得其词,故有赐牵机药之事。”果如此,这便是他的绝命词了。

?二、文本细读:上片以违情之语写悦情之景,表现了对往日帝王生活的怕忆惧

思。春花秋月,本是最能娱情悦性的美好事物,但词却拷问其“何时了”,原因是往日之事不可追,今日之事令人痛。接句以回忆出之,写夜中难眠,又是东风一度时,故国早为他人有,表现难以抑制的故国之思。 虞 美 人

?过片以推想之语抒亡国之慨。那些精美的雕栏玉砌大概依然如故,没有遭到破

坏吧?然而,它旧日的主人再没有往日的威仪笑容,变得如此憔悴不堪。结句自问自答,综合运用比喻、变形、设问,满腔忧愁一倾而出,千古名句。 虞 美 人

?

三、题旨: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对往日帝王生活的眷恋,表现了难以排遣的故国

之思和亡国之恨。 虞 美 人

?四、艺术特色

?1、寻找抒情的最佳切入口,以乐景写哀情,春花秋月、小楼东风、雕栏玉砌,

都成为引起相似联想的意象,面对囚徒的处境,这种写法更能恰当地表现心中楚苦,起到鲜明的反衬作用。 虞 美 人

?2、以水喻愁,把无形的抽象的愁化为有形的具象的一江春水,恰切得当,一泻

而出,有不可遏制的喷薄之势。一江春水从水量之多,漫渚齐岸,永流无尽,自秋至春,以及流向故国故都的方向等方面,都同词的故国之思非常吻合,所以最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盛赞不已。 虞 美 人

?3、语言舒缓流畅,雅而不涩,俗而不俚,谁都能听懂,谁都说不尽它丰赡的意

蕴,是一种高度文学化的雅俗共赏的语言。

?4、意象含蓄,有一定的模糊性,抒发心中之愁非常确定,但愁的内涵并未明言。

所以,这首词言愁,便有了它的普遍性,能够引起许多不同身份不同处境不同内涵的愁的抒发者共鸣。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原籍太原,迁居下邽(渭南),生于河南

新郑县。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有《白氏长庆集》,存诗二千八百馀。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

白居易《与元九书》 :“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

?核心:补察时政。 “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新

乐府序》)

?《与元九书》:“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

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

?“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伤唐衢二首》其二); ? “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 ?自分其诗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

<长 恨 歌>

?一、写作背景

?陈鸿《长恨歌传》:“元和元年(806)冬十二月,太原白乐天自校书郎尉于周至,

鸿与琅邪王质夫家于是邑。暇日相携游仙游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 二、文本细读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养有在女深初闺长人成未识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舞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贡南苑多秋草宫叶满阶红不扫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三、层次:

?1、受宠:从开头到“尽日君王看不足”,写李杨结合经过及杨的得宠。

?2、惊变:从“渔阳鼙鼓动地来”到“夜雨闻铃肠断声”,写安史之乱爆发,贵妃命

丧马嵬,李隆基伤痛无奈。 三、层次:

?3、相思:从“天旋日转回龙御”到“魂魄不曾未入梦” 写重回长安后,李对杨的

思念。

?4、长恨: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到结尾,写仙山相会,道士传语。

四、题旨

?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歌颂了杨贵妃与李隆基真挚专一的爱情,寄托了无

尽的长恨情怀,同时也批判了他们荒淫误国,导致安史之乱的罪行,为唐王朝、广大人民乃至中华民族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题旨辨析

?1、爱情主题

?白居易自评《长恨歌》:“一篇长恨有风情。”风情,即男女私情。“长恨”是诗歌

的主题。

?2、政治主题

?批判荒淫误国,占了情场,驰了朝纲。

题旨辨析

?3、双重主题

?有情人难成眷属;身为皇帝无法保全爱妃;悲剧的制造者唐玄宗,成为悲剧的

承受者;无法担承的历史剧痛。 四、艺术特色

?1、宏伟的长篇叙事诗的结构。从入宫得宠,到马嵬死别,从无尽相思到仙山

相会,构成了一个完整曲折而动人心魄的爱情故事。

四、艺术特色

?《唐宋诗醇》谓:“结处点清?长恨?,为一诗结穴,戛然而止,全势已足,更不

必另作收束。” 四、艺术特色

?2、成功地塑造了杨贵妃和李隆基的形象。

?(1)外貌描写: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

水滑洗凝脂。

?(2)动作描写: ?侍儿扶起娇无力;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3)心理描写:

?如“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

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对杨贵妃震惊、激动、惶惑、急切、悲楚、委屈,感动等心理刻画就淋漓尽致。 四、艺术特色

?(4)对比衬托:“美丽万岁!”古今无二。

?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强烈对比。

?(5)侧面烘托:

?“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尽日君王看不足”;

?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6)点缀补充。

?“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冰

清玉洁,清纯可人;“含情凝睇”,使人心醉神迷。留下读者想象的空间。 四、艺术特色

?(7)景物衬托: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春风、桃李、秋雨、梧桐,终年郁郁寡

欢,意趣全无。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细节体现主人公生活的凄苦。因何而苦?

因对贵妃深深的怀念。

?3、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为一体,烘托、渲染手法并用,极富艺术感染力,

形成回环往复的特点。

?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

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

?4、采用了历史事实和浪漫的想象相结合的创作手法。

?此事前半部分是写实和揭露,多为现实主义深刻描绘。后半部分是虚写,为浪

漫主义夸张想象。

?5、高超的抒情手法:触物伤情,如“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借景

传情,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融情入景,如“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四、艺术特色

?6、语言优美明丽,自然流畅,时有点睛之笔,运用对偶、排比、顶针、比喻、

夸张,各种手法相得益彰。手法极其娴熟,使之成为叙事诗中的杰作。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e1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