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第一轮复习--写作基本能力及记叙文写作训练

更新时间:2024-06-08 02:3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5届高考第一轮复习--写作基本能力及记叙文写作训练 第19单元 写作基本能力训练

本单元所设三个专题,从解读《考试说明》对“写作”提出的各项“要求”入手,重点对审题立意和文章构思两项基本能力进行训练。 训练目标

1.明确《考试说明》对“写作”提出的各项“要求”(包括“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的各项具体要求),并根据“要求”进行写作训练,写出符合“要求”的作文。 2.了解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通过“例文引路”和“例文评析”“重点突破”等实践体验,增强“标准”意识和得分意识,争取高考作文获得高分。 例文引路

2013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发现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但数日后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2013年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 熄灭蜡烛,莫惊扰美

幽静的石洞,美丽的彩蝶,令无意闯入者们敛息凝神。摇曳的烛光映着斑斓的蝶翼,美得叫人讶异。然而,正是这一豆似乎无害的烛光惊扰了这些美的精灵,使它们慌张退避。

再次前来膜拜美的旅者们的心理会如何呢?惊讶,懊悔,失望??但他们悟到了:宁静之美易被惊扰。熄灭蜡烛,让美长存心中,才是最好的选择。

[开篇有选择地概述材料要点,分析了烛光带来的影响,点明了旅游者们的心理与醒悟,明确揭示出材料意义,并由此引出论点。层次清楚,引出论点自然合理。] 但是悟不到这一点的人太多了,因此美被惊扰的例子常常刺痛每一个爱美之人的神经。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感伤在七彩霓虹的逼视之下无所遁形,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明快被鼎沸的人声惊到九霄云外,当“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深情被汽船的鸣笛声掩盖成轻得听不见的叹息?? 美呢?

[以“但是”转折,列举生活中“美被惊扰”的现象并抒发感慨。先以概括语句领起这一段,然后借用诗句列举现象,并运用排比加强感慨之情。自然引出“美呢”的追问。] 有人说:世界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要说:世界发现美的眼睛已经太多了,还缺少保护美的心灵。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爱美”绝不等同于“拥有美”——甚至,“观赏”与“欣赏”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用目,后者用心。心可以抵达目与足不能企及的地方。

[紧承追问,针对中心论点,引发议论,指出“美”迹难寻是因为“世界发现美的眼睛已经太多了,还缺少保护美的心灵”,说明了“爱美”不等同于“拥有美”,应该“用心”“欣赏”美的道理。观点新颖,用语新奇。]

世人观兵马俑,往往感叹其规模宏大,令人震撼。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兵马俑并不总是这样“灰头土脸”的——在刚出土的时候,它们色泽光鲜,一如山洞中那些美得让人屏息的蝴蝶。然而,人们的惊叹和艳羡的目光惊扰了那华美的色彩,一夜之间,彩色尽数褪去,留给世人的只有灰色的惋惜与遗憾。一连挖了几个坑洞,一边收获了几万声叹息。终于,科学家们放

弃了发掘,像失落的旅者们一样,默默地退出。何必发掘呢?与其一次次被美攫住呼吸再一次次顿足于美的消逝,不如还美一个宁静而适宜的栖身之所——我们知道,在那里,在厚厚的黄土下,有一群美的精灵。这就够了。

[针对上段观点,以“世人观兵马俑”这一典型例子为据展开论述,揭示了“美”在人们的目光“惊扰”下逐渐“消逝”的事实,呼吁“还美一个宁静而适宜的栖身之所”,突出了论点。]

在寻找美的过程中,我们的无心之失可能造成对美的惊扰,进而使美畏缩、退避。我们要熄灭的,又岂止石壁上的烛火?对美的占有欲、以“美”之名追名逐利之心、面对宁静之美时太过波澜的心境??都会构成对美的更大威胁。

[紧承上段展开议论,分析人类行为中“惊扰美”的真正原因,为下文表达如何“不惊扰美”作铺垫,体现出论述的严密性。]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吹灭石壁上的烛火只需一口气;面对被惊扰的美,退步抽身则需要道德感和责任感,更需要悔过的勇气和决心。褪色的兵马俑已经成为永恒的痛,躲进山洞最深处的彩蝶却还有回归故土的可能。愿你我熄灭心中那躁动的烛火,莫将美惊扰。 [结尾段首先提出了如何不惊扰美,有力地强调了中心论点;然后又表达自己的愿望,“愿你我熄灭心中那躁动的烛火,莫将美惊扰”,可谓一语双关,情真意切。议论中不忘照应上文与开篇,突出了思维的严密与完整。]

[总评:这是一篇思维严密的议论文。这位考生抓住材料中表达的主要事件,以幽静的石洞里“摇曳的烛光,映着斑斓的蝶翼”这幅美景引入自己的论点“熄灭蜡烛,让美长存心中,才是最好的选择”,即“莫惊扰美”,对材料意义理解准确,论点独特、深刻,论述思路清晰,结构完整。开篇由材料引出论点;然后从“面”上列举生活中“惊扰美”的现象,并由此生发议论,分析“惊扰美”的原因是“缺少保护美的心灵”;接着从“点”上举“世人观兵马俑”的现象,揭示“惊扰美”的典型事实,并由此生发议论,分析“惊扰美”的真正原因是“对美的占有欲、以‘美’之名追名逐利之心、面对宁静之美时太过波澜的心境”;最后自然引出“如何不惊扰美”的看法,并以“愿望”结篇,强调突出论点。全文从“惊扰美”谈到“如何不惊扰美”,从“爱美”到拥有“保护美的心灵、悔过的勇气和决心”,再到“愿熄灭心中那躁动的烛火”:可谓结构完整、层次清晰,分析合理、论证严密,点面结合,内容充实——这些皆可在一等上限计分。全文表达流畅,句式灵活,修辞多样,如借连引诗句构成排比,“美呢”的简洁追问,“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前者用目,后者用心”等整句与散句的结合使用,等等,达到“有文采”这一发展等级要求;文中也不乏个性化的表达,如“世界发现美的眼睛已经太多了,还缺少保护美的心灵”“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愿你我熄灭心中那躁动的烛火,莫将美惊扰”等等,达到“有创新”这一发展等级要求。但文中典型事例“世人观兵马俑”承上“观赏”而来,下文却以“在寻找美的过程中”相接,有点不流畅。综上分析,该文最后得分68分。] 技法解说

高考作文不是平时的习作,可以随心所欲,无拘无束;作为应试作文,高考作文必须适应考查目的、符合《考试说明》提出的要求。高考作文也不是一般文章,可以任由读者凭一己好恶来评判;作为选拔性考试的一项重要考查内容,高考作文又必须接受特定的“评分标准”的衡量。

对考生来说,明确《考试说明》对“写作”提出的各项要求、了解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是顺利完成高考作文,获得好分数的重要前提。

一、认识和了解《考试说明》关于“写作”的要求:作文复习训练的依据。

江苏省《考试说明》有关“写作”的要求说明已经比较成熟,也相对稳定。下面是2014年江苏省《考试说明》中关于“写作”要求的说明。

能写记叙类、论述类和抒情类文章。 表达应用 E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1.基础等级 (1)符合题意 (2)符合文体要求

(3)思想健康,感情真挚 (4)中心明确,内容充实 (5)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 2.发展等级 (1)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逻辑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熟悉和理解高考《考试说明》对“写作”提出的要求,遵循两个等级的要点写作,才能适应高考的需要。

二、认识和了解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作文自我对照、自我评判的标杆。

“评分标准”是高考阅卷老师评分的参照,其实也是我们写作训练中自我对照的标杆。江苏高考作文评分从2010年开始,采取“综合评价、分等评分”的方式,将高考作文分设六个等级(类),从切题、立意、选材、结构和语言五个方面进行考察评判。评分等级标准与评判要点已经比较成熟与稳定:

评分坚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首先从切题、立意、选材用材、结构布局和语言表达等大的方面来综合评价,确定其大致所在的类别,再根据文章细部的差异特点上下浮动。

完全切题,立意独到、深刻,且结构、选材方面多有突出之处,语言表达好,为一类卷。 完全切题,立意正确、准确,且结构、选材方面有一方面较为突出,语言表达较好,为二类卷。

基本切题,立意基本正确,结构基本完整,语言通顺、平实,为三类卷。

基本切题,立意基本正确,但略有牵强,泛泛而谈,无新意,无意蕴,语言基本通顺,表达一般的,为四类卷。

不切题,题意不明确,有点牵强,其余四方面明显较弱,为五类卷。

不切题,综合评价其余四个方面都比较差的,或者如评分细则“个案处理”中①④项的,或者穿靴戴帽、生拉硬扯的,或者另起炉灶,与题无关的,均为六类卷。 江苏省每年都会根据具体的作文命题制定“评分细则”,针对当年高考作文题,就“审题”和“判分”等理解性问题和操作性问题对“评分标准”作具体解读并作出相应规定。《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评分细则》还把“记叙文”与“议论文”的评分等级标准作为“表解”的重点栏目,更方便阅卷老师对照与操作。

作为考生,了解高考作文“阅卷指导意见”也是有必要的。 2013江苏高考作文评分细则及说明 1.作文题

(见第192页) 2.审题

①对本次“材料作文”的基本认识。

提供给考生的材料,总是多义的。单义的材料,十分罕见。这就给“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文的“材料作文”,提供了“角度自选”“立意自定”的多种可能性。由于任何语言材料的存在,都有语境义和聚焦性,故考生在“自选”和“自定”时不能越出“材料”能指、所指的“固有范围”,不能任意发挥,无边无际。 ②对探险者与蝴蝶的基本理解。

这是一则经命题人改编而来的生活故事,也是一则价值取向明显且有“先天缺陷”的作文材料。大凡以材料的“人”“事”“情”“理”等角度入手,抓住“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平衡”“和谐”“美丽”“小与大”“关系”“影响”等关键词,形成的不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范围的立意,都是允许的。 3.评分细则表 4.几点说明

①评分应坚持兼顾语文素养,凡词汇贫乏、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者;凡前言不搭后语、思路混乱者;凡书写潦草、错别字病句较多者,一律下浮一个档次;严重者直接打入六类卷。 ②文体模糊不明者,最高不超过41分;文体不伦不类,且语文素养较差者,视为六类卷。 ③特别提醒,不能只从立意上简单评分。一方面,同一立意表达有高下之分;另一方面,即使同一立意,也要看文章写得如何(立意表达之外,还要看作文的语言文采和谋篇布局)。 5.个案处理

①确认为抄袭,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篇幅与原作相同,最高不超过20分;内容基本相同的,最高不超过10分。

②写成诗歌的,一律提交专家组处理。

③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评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少50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分不超过46分(不满100字,0—5分;200字左右,6—10分;300字左右,11—20分;400字左右,21—30分;500字左右,31—40分;600字左右,41—46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 ④游戏高考、游戏人生、语言格调很低的“问题卷”,最高不超过40分;凡思想情感低下,即使切题,最高不超过20分;如果内容恶俗不堪,最高不超过10分。 ⑤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别)一字扣1分,扣满5分为止。 实践体验 〖例文评析〗

阅读2013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对照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评分细则表”,模仿“例文引路”的形式,按照序号对这篇文章进行中间点评,并从切题、立意、结构、文体表达(内容与语言)要求等方面写好全文总评,最后打上分数。 莫惊扰,让生命安宁

人们点燃蜡烛,怀着对自然、对生命的虔诚放轻脚步,唯恐惊扰蝴蝶,却实则造成对这些美丽精灵的惊吓。

殊不知,我们一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影响了生命的安宁,惊扰了生命的平静。不打扰,不涉足,让生命处于其最自然的环境,才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点评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从探险者行为的角度概述材料内容要点,简洁明了。分析材料的主旨意义,并引出全文论述的中心,立意合理、明确、具体。] 尊重生命,莫要惊扰,万事万物都有其舒心的环境。星野道夫跋涉在自然之中,从涅瓦湖畔,

到撒哈拉,到北极,他用摄像机捕捉自然最灵动的生命。他从不惊扰生命的安宁:不走近天鹅,不在麻雀窝中安装微型摄像头,永远穿着与自然颜色相调的衣服,静默地伫立、取景。他拍的相片总是那样和谐与安详。大师对自然有最深的爱,对生命有最深刻的理解,所以不惊扰,不忍心破坏那固有的安宁。

点评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紧扣中心论点展开正面论述。首先从对待自然的角度提出分论点一;然后举日本野外摄影师星野道夫尊重自然生命的事例进行论述,事例新颖;再以因果分析小结,突出论点,简洁有力。全段形成完全论述段,层次清晰。] 相比当下,许多野生动物园却以保护动物为由将其圈养,如自然保护区的熊猫被置于游客的闪光灯下,看似是保护,其实是对它们安宁的环境的破坏。我们总是怀着一颗善心,去做一些实际上破坏生命安宁的事,这看似微不足道、不会有影响,有时却是对生命最深的伤害。 点评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联系现实反面论述,从人类对待自然生命的角度,指出现实中“善心”与行动相悖的现象,突出了论述的针对性。]

对自然如此,对人类社会也是如此。 我想起柴静的《看见》。她去采访艾滋村的儿童,那些孩子们见到摄像头都躲得远远的,见到城里人总是流露出惊恐的神情。正如柴静所说:“闪光灯伤害了他们,我们的怜悯伤害了他们。”是的,这些生命需要的是让他们舒适的环境,是安稳的生存,是我们对他们最基本的尊重。

我们可以关爱,却不要涉足;给他们安宁,给他们内心的静与理解,这才是对生命最深沉的尊重。

点评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紧承上文,由对待自然生命转向对待社会,提出了分论点二。然后以柴静采访的事实展开论述;再以主旨分析的方法进行小结,明确观点,强调论点。事实典型,现实意义明显,结构层次清晰。]

莫惊扰,让生命安宁。 林清玄说:“我一直以为当时最缺的,一为从容,二为有情。”

对待生命,我们要从容,不惊扰,不惊吓。对待生命,我们要理解,要有情。真正有了爱,才会懂得尊重生命,让生命安宁。

点评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从尊重生命的角度概括上面两层论述,确立分论点三。然后引用林清玄的话作论据,并从如何尊重生命、不打扰生命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再次强调了论点。简洁清晰。] 下一次去山洞,莫点蜡烛吧,让生命得以安宁。万物自在,和谐相依。莫惊扰生命,让其安宁、恬静。

点评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再次扣住作文命题材料,以自己的愿望总结全文,既照应开篇,又突出论点,简洁,有感召力。]

总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评:这是一篇比较规范的考场议论文,有如下亮点。首先作者能从命题材料展现的探险者的行为中发现材料意义与现实意义,并据此立意:不打扰,不涉足,让生命处于其最自然的环境,才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立意切题,独到、深刻,可以按一等上限计分。接着,按照议论文写作的思路和表达要求进行写作。开篇抓住材料重点概述要点,在分析材料意义的基础上自然引出论点,合理而简明。主体部分按照总分思路从尊重并不打扰自然生命、尊重并不打扰人类生命和让生命安宁三方面设立分论点,分别引用典型事例或名言为论据展开论

述,在概述事例或引用名言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小结,突出论点。结尾则以简洁的语句总结上文论述,表达自己的愿望。全文结构完整,展开论述条理清晰,过渡自然;运用论据材料,事例名言结合,中外事例兼顾,内容充实、典型而有说服力;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论述,表达愿望,现实针对性强,突出了论述的现实意义。“结构”与“表达”都到一等上限标准。语言通晓流畅,简洁明了,整散结合,长短相间,例如“我们可以关爱,却不要涉足;给 他们安宁,给他们内心的静与理解,这才是对生命最深沉的尊重”,整散结合,有感召力,有个性;又如“对待生命,我们要从容,不惊扰,不惊吓。对待生命,我们要理解,要有情”,整齐中有变化,朴实中显深情,富有亲和力和感召力,符合“有文采”“有创新”,可以按照一等上限计分。综上分析,本文可以得满分70分。] 〖重点突破〗

请根据《考试说明》对“写作”提出的各项“要求”和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要点,在下面语段的空格中填写恰当的词语或句子。 1.“基础等级”是作文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新课程“表达与交流”主要目标的体现。作文是表达生活和情感的需要,是运用适当表达方式和语言艺术的公开展示;高考作文又是在相同条件和同一规则下考生表达能力、表达水平的一次竞争。因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符合高考作文的基本规范;__________,才符合一篇文章的基本要求。 2.“发展等级”是高考作文的个性化要求,也是新课程“表达与交流”目标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的体现,为我们写作训练追求提高和发展,为广大考生在考场上发挥写作特长,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 _____”即是《考试说明》“写作”部分对发展等级提出的要求。 3.对同学们来说,了解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从而在写作时___________________,在作文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迅速提升应试写作能力的最实用、最有效的方法,它必将对提升高考作文档次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1.符合题意,符合文体要求,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 思想健康,感情真挚,中心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2.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新 3.在“一类”标准的观照下,遵循等级要点,认真审题,合理选材,逐步达标 参照作文阅卷评判要点来进行自我分析评价,进而修改自己的作文以求升格(升级)] 写作演练

从下面两道题中选择一题,按照《考试说明》提出的“要求”进行写作,并对照“评分标准”和“评分细则表”给自己的作文评分。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中国古代启蒙书籍《增广贤文》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雨过天晴。”但近代学者梁启超在《莅山西票商欢迎会学说词》中说:“人之处于世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两个寓有深意的句子,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写作提示]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写作前首先得准确理解材料中两个句子的内涵。《增广贤文》中的一句说的是在特定的背景下主动“退”的重要性,它强调的是“退”是为了更好地“进”;而梁启超的话说的是应该努力地“进”,它强调的是不“进”就会“退”。二者从不同的侧面强调了“进”与“退”的辩证关系。

依此题作文,关键在于把握住“进”与“退”的辩证关系。我们可以分析出这样一些基本的立意角度:进或者退是特定条件下的产物,不可一概而论;不思“进”,则会“退”;进是目

的,退是手段;退是为了更好地进;不懂得退就不可能进;有时退其实就是一种进,有时进也是一种退;进而不当,就会导致后退。 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红楼梦》这本伟大的经典文学作品,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它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本身就具有一种无限的力量。(苏童) 影响我最大的作品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多少年过去了,那些当年活现在我脑海里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莫言)

中国学生必须背诵几种大部的经典,这种聚集成功的大资产,以供中国著名作家任意的使用,在文辞的修饰上自然能得到有效的结果。(瑞典语言学家、世界著名汉学家高本汉) 请以“品读经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写作提示]所给材料从三个侧面谈及对经典的理解:苏童的话谈以《红楼梦》为代表的经典作品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影响(侧重经典作品本身的价值);莫言的话讲经典作品令人记忆深刻(侧重对个人的影响);高本汉的话言经典作品对中学生和作家的作用(侧重对写作的帮助)。考生从“品读”出发,从上述任一侧面立意记叙或论述,均会被视为切题。

“品读”不仅是“读”(对情节的简单了解),更要体现“品”(品出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品出人生感悟)。写记叙文要表现出“品读”和感悟的过程,写议论文则要尽量显现思想认识的深化过程。

把“品读”和“经典”两个概念捆绑起来记叙或论述,或者把“经典”和“品读”分开表述,写作重点把握准确,均视为切题。

简单地列举哪些是经典作品,或只谈经典作品有哪些作用,无“品读”过程或弱化“品读”,写作重点把握不准,视为审题不准确。 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即所写与材料完全没有关联的,或仅仅在开篇点及“品读经典”,具体行文时抛开原材料意旨主观为文,如抛开“品读”大谈现今经典作品改编中存在问题,视为偏离题意。 依此题写记叙文的,其立意一般会体现在行文过程中,只要在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之类选材立意,即使没有点材料的字句,在评分时也不应因此降等。

训练目标

1.明确审题立意的意义,掌握审题立意的方法。 2.提升准确审题、集中立意的能力。 例文引路

2013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 (见第192页)

2013年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 不可惊扰的寂静

学术的寂静,犹如天山雪莲,不可惊扰。

小小的却不切实际的言论犹如那小小的蜡烛,会激起一场巨大的舆论,让本来单纯、潜心学问的学者犹如受惊的蝴蝶,失去了心灵的净土。

[开门见山提出论点,这是依据命题材料中“寂静”的环境受到“惊扰”这一内容要点,联系当前“学术”方面的现象而提出的,并以“蜡烛”“蝴蝶”为喻体加以具体阐释。审题正确,立意巧妙,富有针对性。]

纵观当今学术界,有多少学者被各种“门”缠身? 先有阎崇年被掌掴,后又陷入“悬赏门”。再后来“季羡林遗产门”引起一片哗然。余秋雨、于丹、易中天等一批从《百家讲坛》走向大众的学者遭遇非议??

这些学者从书斋中走出,走向媒体,走向大众,现身各种讲坛,到处“走穴”,一年出多部畅销书,遭来羡慕嫉妒也是必然。

[以设问引领,列举当前学术界受惊扰而“不寂静”的种种事例,真实、简洁,说明现象的普遍性,显示出立论的现实意义。]

原因首先是学者们自身不懂得守住内心的寂寞与清净。面对媒体的追捧,他们没有能稀释掉那些浮名,一人夸之,万人从之,接受下与他们学术涵养不符的名誉,失去了寂静,从高位摔下也是必然。

然而,作为大众一员的我们,作为传播信息的中坚力量,慎于言,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当普及的微博成了公民发表言论的又一平台,“微博骂战”也愈演愈烈。我们是否想过,在传播那些不切实际的言论时,身为文化名人的学者们会遭遇怎样的惊扰与伤害?

[紧承上文,分析“学术寂静”受惊扰的原因,既有学者自身的原因,又有公民不慎言论的影响,既显得客观全面,又明确“小小的却不切实际的言论”惊扰学术界这一立论前提。] 我们自以为转载批评是对正义的呼唤,然而不明实情的我们却实在是被那些舆论制造者所利用,一次一次去惊扰学术的寂静,将学者的私生活公布于众,让学者无法潜心学问。你看那些书里,有多少雷同之语?

不懂得正确评判言论的正确性,不懂得给学者一片寂静的土壤,就正应了泰戈尔的那句话:“人人手持心中的圣旗,满面红光走向罪恶。”

复旦秦绍德“寂寞出学问”的呐喊是对学者坚守自身心灵净土的呼喊,亦是对公众给学者一片寂静天堂的呼喊。

[紧承上文“传播不切实际的言论”进一步分析论证,指出其实质是“不明实情”“被利用”,是“不懂”,呼吁给学术界“一片寂静天堂”,从反面论述了论点,合理、有说服力。] 总有一些大师习惯于寂静。

与当代文化名人们相比,季羡林老先生的三拒头衔是一种睿智,不问世俗尘埃,清净红尘美好。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塞林格成名之后过了半辈子的隐居生活,他逃离成人世界,逃离喧嚣,或许只是为了守住自己内心的净土。书中的那段话是多么适合作他的墓志铭:“我整天就干着这种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总有一些人在慎言慎行。

白岩松等微博名人正用尽全力地引领微博走向正义,走向公正,走向单纯。 诚愿有更多的学者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诚愿更多的公民慎于言论。

[针对上文原因分析的两种对象,正面列举季羡林、塞林格与白岩松等事例并以愿望小结,说明学者守住“学术寂静”与公民“慎于言论”的重要性。与上文形成对比,论述全面、深刻。]

还学术一片寂静安然,会有更多的大师在静默中生长,迸发出遒劲的学术张力。 那天山上的雪莲啊,寂静中,是如此优美动人。

[结尾表达愿望,展望前景,强调了论点,照应了开篇,增强了感染力。]

[总评:这是一篇审题准确、立意明确独到、论述清晰有力的议论文。首先抓住作文命题材料中“小小的蜡烛竟然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这一中心句,清楚理解其表达的意义,然后跳

出一般关注“人与环境”话题的思维,把眼光投向“人与人(社会)”的话题,联系当今学术界毫不“寂静”的现象,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雪莲般纯洁的学术界的寂静,不可惊扰。立意明确独到。同时,又把“小小的却不切实际的言论”比作小小的蜡烛,把“单纯、潜心学问的学者”比作“受惊的蝴蝶”,不仅密切了立论与材料的关系,也使立论得到更清晰更生动的表达,这也是巧妙生动表达立意的技巧。接着摆出“学术寂静”受惊扰的事实,为下文分析论证提供基础,也显示立论的现实意义,这是立意针对性的体现。为什么会受到惊扰?接着从学者自身与公民言论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指出公民言论“不慎”的实质,从反面论述学术界的寂静不可惊扰,需要学者与公民两方面一起努力。分析合理、客观,条理清晰,令人信服。再接着又从正面展开论述,列举中外事例,说明学者自身坚守“寂静”、公民“慎言慎行”对保证学术界寂静的重要意义。正反对比,论述全面、深刻,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最后表达愿望、展现前景、强调论点、照应开头,简洁生动,既符合议论文结尾的要求,又是上文论述的自然结论,值得同学们借鉴。] 技法解说 《考试说明》“写作”部分“基础等级”的要求,第一条就是“符合题意”。“符合题意”,包含两层意思:第一,要求考生准确理解和把握题目中所列各项要求,要求考生作文必须符合命题的意旨;第二,考生的作文,其文章内容必须与文章题目相符。而“准确审题,集中立意”,正是做到“符合题意”的根本保障。 一、准确审题

所谓准确审题,就是准确地审读文题,解读题意。此外,还必须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有哪些可以选择的角度?有多大的写作范围(即涉及历史的或现实的哪些实际问题)?适合用什么文体写作?

近年来高考作文题有两种基本类型:命题作文、材料作文。 1.命题作文的审题。

命题作文的审题,关键在解读文题。根据文题的构成方式来解读文题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词语类命题,审题时要准确解读这个词所表达的全部意义,抓住词语所反映事物的本质特点,有时甚至要明了该事物可能包含的象征意义、比喻意义或引申意义。短语类命题,审题时要依据短语类型(偏正、动宾、并列等)的结构特点,明确该短语的表意重心,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写作内容。句子类命题,审题时要准确理解其表达的观点,准确解读句中的关键词,对隐喻性的句子还须解读其深层含意。 2.材料作文的审题。 材料作文题有多种形态。

近年来最受命题者青睐的是“新材料作文”,它只给出材料,不给出命题或话题,但一般都会有“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的写作要求。考生准确解读并把握材料主旨,就是为了明确“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阅读理解“材料”,明确“材料”的主要内容和涉及的对象,是把握“材料”的基础。而要准确把握“材料”的主旨,还须在这个基础上注意以下几个重要细节。①抓住关键词句。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就是在材料中被强化了的表达观点的词句,或是有着导向性、限制性作用的词句,这些词句对准确理解题意、确定思维方向起着重要作用。②分析材料形象。对以描绘形象为主的材料,应注意分析概括蕴含于形象之中的思想观点、方法态度、精神品质等重要信息。③解读材料喻意。对隐喻性材料,须吃透材料喻意,然后才好根据喻意(或者寓意)提炼文章观点。④分析内在联系。如果命题者为考生提供的是一组材料,那么我们就应研究几则材料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相同、相对或相交),运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等方法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和整合,运用辩证思维从现象到本质提炼出观点。⑤探求事理原委。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若能从材料所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这些现象或结果的根本原因,往往

能深化对题意的理解。

对材料主旨的解读,不能停留在表层,应注意发掘出材料中蕴含的生活意义、哲理意义,即应以材料本身的实指意义为基础,联系社会生活,发现材料中蕴含的生活意义(或说现实意义),进而进行拓展或深究,发掘出具体材料之中蕴含的普遍意义(或说哲理意义)。 “漫画作文”,是材料作文题的一种特殊形式,命题者只是以漫画“材料”取代了文字“材料”。审题的关键,就是准确解读漫画的寓意。其审题与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相同。 二、集中立意

集中立意,就是把命题的旨意清晰地转化为文章的观点、感悟或情感态度的过程。审题是为立意服务的,立意越集中,就越能反映审题的成果。文章的立意要力求深刻、新颖。 1.深刻。

“深刻”是立意的较高层次的要求,是指文章的主题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能够展示出对人生、对社会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 《考试说明》关于“深刻”的表述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逻辑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这实际上指出了使立意达到“深刻”的三条途径。具体地说就是:透过本质——能透过表象、局部、暂时,深入探究事物内在的、普遍的、稳定的根本属性;揭示关系——能通过考察事物之间普遍的、必然的联系,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启迪心灵——能引人联想、启人深思、发人深省,从而使读者对问题获得新的认识。

2.新颖。

新颖的立意,不是无端地标新立异,它源自对现实生活的新发现、新认识,源自对人们熟视无睹的事物的新解读、新感悟,源自对人生富有个性的新思考、新探索。

使立意达到“新颖”有以下四条途径:观照现实——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新发现、新认识;见解独到——抒发对事物的新感悟,表达独到的见解;发掘平凡——从平凡事物中解读出不平凡的意义;独抒性灵——要勇于袒露真我,彰显个性,以真实的自我、真挚的情感打动读者。 实践体验 〖例文评析〗

下面是2013年江苏考生的一篇优秀作文。请仿照“例文引路”的形式,从审题、立意的角度对文章作点评和总评。 非宁静无以致远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全国掀起一阵“莫言热”。而莫言本人在开完一场新闻发布会后便消失在大众的视线,安静创作新作品。

在我看来,莫言便是那只在人迹罕至的山洞中的美丽蝴蝶。人们借诺奖发现了这只蝴蝶,而蝴蝶选择的是退居山洞深处,正如莫言选择远离公众。因为那样的安静环境才适合这些美丽的精灵,适合莫言。

非宁静无以致远,伟人正是懂得寻找宁静才能够成功,而成功也必青睐内心安宁之人。 点评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文章开篇举莫言获奖后远离大众视线的事实,暗扣作文命题材料;然后以“蝴蝶”喻莫言,以“发现蝴蝶”喻公众掀起“莫言热”,并由此引出论点。审题正确,立意明确,角度独特,表达清晰。] 林徽因曾说:“真正的宁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内心修篱种菊,尽管如流往事,每天依然涛声依旧。”因而真正的宁静是内心的平和,这与“大隐隐于市”是一样的道理。只要内心宁静便能于车马喧嚣的繁华都市有一个宁静之所。 点评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引用林徽因的妙语,阐述了“真正的宁静”应是“内心的平和”,对论点内涵进行明确的

阐述,也自然领起下文的论述。巧妙,合理。] 前段时间,于丹北大被呛一事闹得沸沸扬扬。“文化超女”于丹在端了多年的“心灵鸡汤”后终于被人轰下台。这似乎很意外,可是却又在情理之中。当年的于丹用心灵鸡汤抚慰了无数人疲困的心,可是近年来她不断商业化,只加汤不加料的“心灵鸡汤”让人们越来越难以接受。正是于丹在成为美丽的蝴蝶被人发现时,不懂得如何退居深处,如何来保持一颗宁静的心,所以她只能遭到人们反感,最终失去成功。 点评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论述引“文化超女”于丹被北大轰下台的事实并进行分析,指出这是“心灵鸡汤”商业化的结果,从而从反面论述“保持宁静的心”的重要性。典型,有说服力。] 与她不同的是,红学痴儒周汝昌尽管著作等身却仍躬耕于红楼中;“国学大师”季羡林一直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杨绛先生从不开作品交流会,永远都是默默关注这个社会。大师尚且如此,而我们又有何骄傲的资本?我们又凭什么藐视一切?我们又怎能不屑那一颗宁静之心?

点评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再列举正面的事例,说明真正的大师永远保持内心的宁静,与上面事例形成对比;并连用反问,论述“保持宁静之心”的必要性。简洁,令人深思。]

反观当今,当郭敬明充满早恋、贪婪、颓废的作品发行时,当韩寒“巴金文采不好”的言论风生水起时,当当时明月的著作爆棚时,当马诺、芙蓉姐姐在网上受到热捧时,谁能告诉我,我们那一颗宁静的心在哪里?我们现在许多人正在慢慢地失去它,从而变得疯狂与骄傲,变得目空一切。

点评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再次列举当今社会存在的浮躁事实,指出目前社会丧失宁静之心的现象的普遍性,从反面论述“保持宁静之心”的紧迫性。客观,有冲击力。]

让我们找回最初的宁静,让我们在内心修篱种菊,让我们怀抱谦卑宁静的心走在社会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视自己为天地间的一粒尘埃,用宁静平和的心看待世界。我相信,低到尘埃,便能开出花来。

点评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结尾以排比句式表达愿望,强调论点,展望前景。结论自然明确,愿望情真意切,有很强的感召力。]

总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评:这是一篇有思想有深度的好文章。考生抓住作文命题材料中“蝴蝶”受到人们惊扰后“远远地退到了更深的洞穴”这一内容要点,发现“蝴蝶”追求和保持“宁静”的意义,因而从“非宁静无以致远”的角度思考立意,并由“蝴蝶”的行为联系到不久前热遍新闻、社会的莫言获奖的事例,想到了莫言现象与“蝴蝶”现象的相似之处。于是,文章开头以莫言获得诺奖后退居幕后静心创作的例子为引,并将莫言比作退居清幽山洞深处的蝴蝶,说明“安静环境才适合这些美丽的精灵,适合莫言”,自然引出论点。审题正确,角度独特,立意明确,富有个性。然后借用林徽因的妙语形象阐述文章的中心“非宁静无以致远”,并领起下文论述,显得巧妙、自然。接着,考生采用“反—正—反”对比的手法列举材料,将当今社会于丹“心灵鸡汤”的商业化、青春作家郭敬明和韩寒等的风生水起以及网络小说和红人火热,与红学痴儒周汝昌的躬耕乐道、季羡林的平易近人以及杨绛先生的默默奉献进行对比,深刻揭示了当今社会的浮华和疯狂,论述了“保持宁静之心”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突出了宁静淡泊的难能可贵。结尾的愿望采用排比,显得真诚真切,有感染力。文章素材丰富,语言简练,层次清晰,既看出考生平日对于作文材料的深厚积累,又显示出考生扎实的语言功底。]

〖重点突破〗

一、命题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1.阅读2009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及对作文题的解读,体会命题作文审题立意的思路与方法。 〔作文题〕

时尚表现为服饰、语言、文艺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和流传。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其间美与丑、雅与俗、好与坏,交错杂陈。创新与模仿永不停息地互动,有些时尚如过眼云烟,有些时尚会沉淀为经典。

请以“品味时尚”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作文题解读〕

江苏命题作文的命题思路:

诠释概念(提示作用)+题目(关系型)+要求。 材料中三句话的作用:

第1句话对时尚作了言简意赅的诠释:“时尚表现为服饰、语言、文艺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和流传。”服饰,我们就能联想到某个时代受某种因素影响而产生的某种服饰、装束的风行,如解放初期的中山装、文革期间的解放军装、改革开放后的影视歌明星装以及近年来外国友人青睐的唐装等等。语言,我们就可以联想到改革开放初期粤语和粤语歌盛行,各种重要场合各种宣传媒介外文特别是英文的强势地位,近些年不少国外大学中文课程的纷纷设立以及无处不在、生命力旺盛的网络语言的登堂入室等等。文艺,我们就可以联想到苦情戏、谍报戏、韩剧的联翩而至,少年作家、网络写手的红红火火,为经济搭台的盛大歌舞晚会的勃兴以及某某论坛某某讲堂的层见叠出。提示语中的一个“等”字,给考生留下一大片思考的余地。事实上,生活中的吃穿住行无不有时尚的身影,人们的喜怒哀乐无不受到时尚的作用和影响。时尚,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品味时尚也就无时无刻不在进行。 第2句话诠释了“时尚”的特征:“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其间美与丑、雅与俗、好与坏,交错杂陈。”这就预示着“品味时尚”也将是一个开放的话题。时尚既然还有丑的俗的坏的(人类文明史上从法西斯到文化大革命,再到当今的暴发户,然后到摆阔官员大搞政绩工程等),那么,品味时尚,就并非一味赞美一味欣赏,而是咂摸咀嚼斟酌思量。更进一层,即使是美的雅的好的时尚,也不免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盲目模仿趋之若鹜全盘接收,“走的人多了便没了路”,时尚失却了它美丽的面目,不免“泯然众人矣”。 第3句话说明了对时尚应有的正确认识:“创新与模仿永不停息地互动,有些时尚如过眼云烟,有些时尚会沉淀为经典。”如果据此拓开思路,深入思考,文章就可能抛弃一般应试作文的“时尚”,走入佳境。

题目“品味时尚”的基本含意及立意: “品味”,就是品尝滋味,就是仔细体会和玩味;“时尚”是指当时的风尚或一时的习尚。品味时尚,可以品时尚之美雅好,可以析时尚之丑俗坏。品味时尚,可以品时尚何以能美雅好,析时尚为何会丑俗坏。品味时尚可以思索如何创造美雅好的时尚,如何摒弃丑俗坏的时尚。品味时尚,可以探索如何能化丑俗坏为美雅好。品味时尚,可以深思为何此时此地成时尚,而彼时彼地则无人喝彩。应该如何品味?怎样面对时尚?如何保持本性?应当怎样引领?能否一成不变?怎样打破传统???这些应当都是“品味时尚”的题中之意。 2.阅读2012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参考第1题“作文题解读”对其进行解读。 2012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强烈的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无须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事迹里,即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忧患时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罗曼·罗兰)

请以“忧与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作文题解读〕 审题立意:

(1)分析江苏命题作文的命题思路。

(2)材料中三句话的角度有什么区别?起什么作用? (3)理解题目“忧与爱”的关键是什么? (4)这道作文题可以从哪些角度立意? 〔“解读”参考〕

(1)材料(提示作用)+题目(关系型)+要求。

(2)区别:三则材料表达了“忧与爱”的三个层面:孟郊的诗句表达的是“亲情”中的“忧与爱”,艾青的诗句表达的是“民族情”“祖国情”“故土情”中的“忧与爱”,罗曼·罗兰的名言表达是一种具有博大的悲悯情怀的“忧与爱”。作用:为考生提炼论点提供启示。 (3)关系型作文题目,关键是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忧”与“爱”两者的关系是:生活中忧与爱常常彼此交织,相生相伴,忧中有爱,爱中有忧,所谓爱之愈深忧之愈切;忧也是为了爱,爱的另一种表现方式是忧;忧源于爱,爱是因,忧是果,爱使忧的境界得以升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表现的就是人生的一种大境界。具体写作时要注意侧重点。对“忧”与“爱”的演绎或论述固然需要两者兼顾,不顾此失彼,但又应有所侧重;而不是秋色平分,将文章变成“忧”与“爱”两部分内容的简单组合叠加。

(4)从提示语可以看出,写作视角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一个群体,乃至一个国家和民族。具体而言,既可写父母对子女的担忧与怜爱,也可写人们包括考生自己对祖国大地的忧戚与深爱;既可对社会生活中某些爱心缺失、人情冷漠的现象表示忧虑,也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表达爱国情怀,流露忧患意识;还可写人类心灵中那种超越时空的博大的悲悯情怀,如此等等。

二、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1.阅读2013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及对作文题的解读,体会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思路与方法。 〔作文题〕 (见第192页) 〔作文题解读〕

这是一则改编的“科学考察”材料,也属于叙述类材料。这则材料涉及的对象有四:探险者(人)、蝴蝶、蜡烛、洞穴。探险者、蜡烛是社会因素;蝴蝶与黑暗的洞穴是自然因素,也是自然生态资源,构成相对平衡的自然生态环境;人与蝴蝶,构成人类与自然生态的关系,这是材料的核心关系。这是语文必修教材“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维度之一。材料叙述的主要事件:探险者点燃蜡烛探险,发现美丽的蝴蝶,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再探洞穴,发现蝴蝶迁移;蝴蝶发现烛光,退居更深洞穴。 探险者和蝴蝶的行为前后发生了变化。 探险者探险时发现了蝴蝶,“屏住呼吸,放轻脚步”,为什么?“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想给蝴蝶自由与安宁,这是保护蝴蝶的行为,也可以说,这是保护生态的意识的表现,这也说明人们的自然生态意识得到了增强;还可以进一步说,这是一种人文情怀的体现。人的另一个行为变化是,过一段时间再次回到洞穴,想要看看蝴蝶怎么样了,并且感叹“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可见人们对自然生灵的关爱,有一种研究的意愿,而研究的目

的可以推理,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蝴蝶。

蝴蝶,生活在黑暗的洞穴中,人们再次到洞中,发现蝴蝶“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为什么?人们的细微活动与烛光影响了蝴蝶的生活环境。看来,细小的举动或事物也能影响蝴蝶的生活,影响生态平衡;“探险”活动(科学研究活动)也应以尊重与保护自然生态为前提。蝴蝶的迁移也告诉我们,当生存的环境受到影响或干扰时,就得寻求更适宜的生存环境;善于守住宁静;自然生命需要生存的自由空间。

通过这些分析思考,我们就可以从材料中获得启发,明白生活道理或人生哲理。

从探险者角度分析:探险者发现了蝴蝶后,不想打扰这些美丽的精灵,但是蝴蝶最后还是飞到了山洞的深处。看似微不足道的人类活动,往往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巨大影响,应当引起我们的警惕;人类小小的行为举止,有可能酿成人与自然失衡的苦果,因此,人类应慎重考虑自己对待自然界的举措;无意识的行为比有意识的行为造成的伤害可能更大;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的矛盾与统一。爱护生态资源和保护生态平衡,不仅要有较强的意识,更要有扎扎实实的行动;真正的自然生态意识是以人文情怀为核心、以实际行动为准则的;保护生态资源,更需要落实在日常的行为举止上。人与自然也好,人与人也好,互相尊重,和谐相处,都应当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开展科学研究或发展生产,都要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从蝴蝶角度分析:蝴蝶因为受到微弱的烛光的干扰飞到山洞的深处。蝴蝶善于保护自己,知道一点亮光也许意味着危险,于是往后退了;面对困境,懂得适时调整自我方为大智慧;蝴蝶(保护自己)的迁移举动,实际上是对人类行为的告诫;美丽需要宁静的环境,不允许干扰;人类需要为自然生命寻找(创造)更适宜的生存环境;自然生命同样需要尊重,需要空间;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宁静无以创造美丽,守住宁静可贵;有时候,(自然、生命、学术)美丽的寂静是不允许(人为的、功利的、世俗的)干扰的。

2.阅读2013届“苏锡常镇二模”考试作文题,仿照上文“作文题解读”的思路与方法解读立意。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1年,秦玥飞从耶鲁大学顺利毕业后,通过招聘成为湖南一个偏远山村的村主任助理。一年多来,他逐渐融入村民,了解他们的诉求,寻求社会资源的支持,为村民做成了不少事:修筑水渠,维修道路,安装路灯,建养老院?? 有人质疑他的动机,给他贴上“富二代”“官二代”的标签,认为他是为了名利和权力,为今后的升迁铺路。父母都是普通工薪阶层的秦玥飞说:“我做村官可以更好地了解基层和老百姓,也能更好地了解我自己,至少可以判断自己适合在公共服务领域工作。做村官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虽然我是耶鲁毕业的,但很多农业方面的东西我确实不懂。我希望用所学和所长为社会发展出一份力。”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作文题解读〕

审题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读”参考〕

对象:秦玥飞 “有人”

事情:秦玥飞大学毕业当了村官;对当村官的认识,对“有人”质疑的态度。“有人”质疑秦玥飞当村官的动机。

事件核心:如何看待大学生当村官。 观点(看法):当村官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实现个人价值;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奉献社会;当村官是为了名和利。

(1)材料意义:名校毕业生到偏远的山村做村官,是年轻一代择业观的一种重大转变;是对传统和世俗的一种挑战、突破;是年轻人在物质欲望面前成熟的标志;是对金钱的逐渐淡薄和对人文思想和社会意识的肯定。

现实意义:理性择业,不为世俗取向束缚;为新的择业观鼓掌;不受世俗的束缚,走出自己的路;农村更需要有志有才的青年;年轻一代心智的成熟是中国解决社会矛盾的希望;高度肯定当代青年的人文思想和社会意识。

(2)材料意义:到农村做村官可以更好地了解基层和老百姓,也能更好地了解自己。

现实意义:了解基层和老百姓,是有志青年的标志,是事业成功或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就应该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社会基层去;了解自我,发挥特长,应当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3)材料意义:以自己的所学和所长为社会发展尽力,不断适应和融入基层,做成了不少实事,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发展自己。 现实意义:用自己的才能奉献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价值;学以致用才有价值;坚守自我,就要坚守自己的理想,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发展自己;成功的定义有很多种,而用自己的知识为全人类服务,让世界更好地运转,老有所养,贫有所依,就是最大的成功;扎根实践,才能不断拓展和提升自己的专业;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社会需要结合,做有理想的践行者;踏实做事才能成就自我;为社会发展做实事作贡献是判断实现自我价值的标准。

(4)材料意义:有人对大学生当村官提出质疑,这是世俗观念的表现;对年轻一代行为的怀疑,是物质社会价值观的影响,是社会现象所形成的消极心态的表现;这些质疑和怀疑,也是对大学生村官的一种考验。 现实意义:经受考验,坚守自己的理想;以消极、负面的眼光看待一切的社会心理值得深思;要以积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的新事物、新思想;全社会都应该努力冲破世俗观念的束缚;克服偏见,客观公正地评价一个人是应该倡导的一种作风;传统价值观对人们思想的束缚不可轻视;请相信,年轻一代是有希望的。 写作演练

按照“准确审题、集中立意”的要求与方法,从下面两道题中选择一题,完成习作。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修炼始于点滴,走好第一步才能奠定人生的基石;智能发展重在探索,迈出第一步才能呈现预约的精彩;梦想成真贵在创新,尝试第一步才能做到出发就会到达??前行之路沟沟坎坎,走稳自己第一步,才能走好今后每一步。 请以“第一步”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

[写作提示]考生在文中必须点明“第一步”的含义,不能含糊其辞。提示语提供了立意的三个角度:第一层意思强调了“第一步”是点滴的积累,第二层意思强调了“第一步”探索性的意义,第三层强调了“第一步”贵在创新。“道德修炼”“智能发展”“梦想成真”提示了立意的三个范围,考生实际写作中应不限于这三个方面,更不能只是机械地演绎这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步”首先要界定为必须在某一个领域迈出的第一个步伐,做出的第一件事情;它是一个动作、举措、行为,是一个过程的起始;可以理解为“第一次”,但必须有后续性的行为;不能理解为“第一个”,否则就会成为名词性事物。基本立意可以是:走稳自己第一步,才能走好今后每一步。如果能够辩证分析,认为第一步固然重要,但即使第一步没走好,也并不意味着以后步步皆错,这样的立意也视为准确。 2.阅读下面的小诗,按照要求作文。 夜 宗白华

一时间/觉得我的微躯/是一颗小星,莹然万星里/随着星流。 一会儿/又觉着我的心/是一张明镜,宇宙的万星/在里面灿着。

请根据这首诗歌的含意,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⑤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这道作文的材料是现代著名诗人宗白华的一首诗,小诗的标题是“夜”。从诗的字面意思看,作者记录的是静夜里“我”仰望星空的瞬间感触:“我”渺小,宛如一颗小星;“随着星流”一道装点着浩瀚的天宇,“我”平凡,莹然万星里,辨不出哪一朵光焰是“我”生命的笑靥。但“我”又不渺小,因为“我的心”,仿佛一张明镜,投影着宇宙万星的姿容;“我”不平凡,因为“我”的生命由于万星的灿然荟萃而澄明亮丽,在流动中生命充实着意义。从深层次来看,全诗以句号为标志,由两个具有对比关系的层次组成,表达了诗人对个人与宇宙、肉身和心灵关系的静观审视。诗人以“小星”“明镜”这两个单纯而鲜明的意象,负载着自然万物的大宇宙和个人内心的“小宇宙”相连相通的哲理。明(万星)与暗(夜),外(宇宙)与内(心),巨(万星)与细(一颗小星)如此对立而又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一方面,个人的微躯,只是星流中的微光,个体的自我,恰似大海中的涓滴;而另一方面,“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个人的心湖,也能投影出宇宙的森然秩序。本诗反映出诗人对诸多对立事物之间辩证关系的思考。据此,我们至少可以分析出这样两个基本的写作立意角度:①诗人以“小星”为喻,旨在说明个人的微躯,只是星光中的微光,借以表达伟大由渺小组成,所以渺小同时伟大,这是小与大的辩证关系。②万星的璀璨光芒,身心与万物融汇,精神便得到净化与升华,心也随之能容下宇宙星辰,这是个体与集体的辩证关系。作文审题时容易出现两种错误:把这首诗中的星星与宇宙理解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彼此包容关系,从而错误地从包容角度立意;还有就是把两节诗分割开来理解,认为这首诗是在表达阔达、博大的胸怀,因而从“只要人心胸广阔,就可以无比博大”的角度立意。要防止审题上的这两种错误,写作者要认真地读材料,弄清楚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关联,而不能把这两节诗的内容分割开来,应该把他们看作是一个整体。作文时要跳出材料,拓宽思维视野,在美的广义上下工夫,在意象间找到一个结合点,这样才能突破作文的思维定势。

训练目标

1.了解和明确《考试说明》“写作”部分“基础等级”中“结构完整”的具体含意。 2.熟练掌握写作构思过程,养成“拟提纲”的习惯,学会快速构思。 例文引路

2010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

绿色,生机勃勃,赏心悦目。绿色,与生命、生态密切相连。今天,绿色成为崭新的理念,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请以“绿色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2010年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 绿色生活

时隔多年,我依然怀念那个清凉的夏天,怀念那沁入骨子里的绿茶香气。 [以怀念“那个清凉的夏天”“那沁入骨子里的绿茶香气”开篇,既暗示了题意,又留下悬念。]

那是奶奶住进城里的第一年,她带来了田里一年的收成,也带来了锅碗瓢盆一系列家当。奶奶最喜欢那口绿瓷盆,天渐热的时候,她便会烧上一整壶的开水来泡茶。茶水本是浅浅的黄绿色,但装在墨绿的瓷盆里,总觉得那绿鲜艳而又饱满,似乎要溢出来一样。这时候,奶奶便会招呼我们姐妹二人:“走,咱卖茶去!”

[交代故事背景,点出卖茶起因,突出“绿”色,再次暗示题意。]

那时满大街都是“凤凰”牌自行车,层层密密的树荫也挡不住毒辣的阳光,额头上的汗水则被晒成盐渍。这时奶奶的茶水总是最诱人的,那清澄的绿不等人吆喝,就吸引来行路的客人。 “大妈,这凉茶??”

奶奶总是不等人问完就接话:“自己家煮的,两毛钱一碗。” [如何卖茶?叙述奶奶卖茶的情景,突出“茶”的“绿意”,也显示了自然朴实的生活情景透出的“绿意”。]

从来不见有人还价,每每都是举起一碗咕嘟咕嘟咽下,颇有几分水浒英雄的豪气,然后掏出两枚细硬币,道一声谢,便消失在人群中。偶尔也有渴极了的人,一连灌下三大碗,奶奶也只收取5角钱,也许她深谙做生意讲求回头客的道理,抑或是她的本性就只是为了方便他人。 [有卖茶者,当有喝茶者。描写喝茶的情景,生动形象,这也是“绿色生活”最动人的地方。] 瓷盆里的水渐渐浅了,奶奶便使唤我们去楼上把晾凉的另一盆拿下来。同样的绿,同样的清,在这样的午日,散发沁人的茶香,让人分不清这绿是茶叶的绿,是瓷盆的绿,或者是生活本身的颜色。

孩子的耐心总是有限的,当我们叼着冰棍一蹦一跳回来时,奶奶正在招呼一客车的旅人。那时的客车是随停的,窗口伸出许多瓶子,奶奶便乐呵呵地把它们一一灌满,象征性地收取一些钱,那浅绿色的瓶子就注入了些许夏日的清凉,也注入了奶奶淳朴的热情。 最后的收入是有限的,去掉那些茶叶钱所剩无几,可我们却乐在其中。

[卖茶的结果怎么样?叙述和描写奶奶卖完后更换新茶、象征性收钱的过程与情景,同时插入自己的心理感受,突出了奶奶的热情与淳朴品质,突出了“绿色生活”的魅力。] 很多年后的现在,我只是望着马路上无数辆汽车扬起的灰尘,看着瓶瓶罐罐花花绿绿的饮料,看着奶奶慈祥的照片,怀念那记忆中的绿色。

朋友,若你在旅途中拧开一瓶绿得不真实的茶饮,是否也会希望路边有一位老奶奶,摆着一口绿瓷盆,煮着一盆绿茶??

[抒发自己回忆往事后的感慨,突出“绿色生活”的含意和全文主旨,同时照应开篇。] [总评:本文是一篇生动演绎题意的记叙文。这篇满分作文文体特征鲜明,叙述性强。考生以“茶”为行文线索,按时间顺序怀念奶奶当年用绿瓷盆、茶碗等工具在路边卖茶这一故事,表达了自己对“绿色生活”的诠释:真实的、淳朴的、自然的、环保的生活才是作者心目中的绿色生活。这样的视角是独特的,这样的理解是独到的,这样的故事是鲜活的,这样的表达是智慧的。卖茶与喝茶处都有简洁传神的细节描写,加上不动声色的场面片断的对照比较,耐人寻味,具有很浓的生活味。从文章内容看,作者用自己的合理理解明确题意,选自己熟悉的故事体现题意,行文思路符合情理,同时又讲究变化。其构思分析如下: 明题意:绿色生活就是淳朴的、自然的、环保的生活。

选材料:当年夏天陪奶奶到街上卖绿茶的故事,表现出淳朴、自然、环保的生活状态。 定文体:因为是故事,有许多感人的情景,宜写回忆性记叙文。 拟框架(故事推动法):①怀念那个夏天和绿茶(概述题意);②交代卖茶的背景(叙述故事起因);③描述卖茶和喝茶的情景(以“茶”为行文线索,按时间顺序叙述故事过程,要有场面描写与细节描写,体现题意);④概述卖完茶后的情景(概述故事的结局,体现题意);⑤抒发自己回忆的感慨(照应开头,点出题意)。] 技法解说

高考作文,在审题立意完成后,就进入写作的关键一步:构思。考场作文为限时作文,它与平时的自由写作最大的区别在于限时完成。文章写得快,全靠构思快。 一、快速构思的方法

快速构思,有以下常用方法。

1.快速链接,打通思路。流畅连贯的思路是快速构思的基本特征。流畅,即不阻塞,鱼贯而下,渐次深入;连贯,即前后一致,首尾兼顾,集中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对题目时,将它与自身经历、阅读积累、生活积淀等链接起来,快速打通思路,迅速建构起文章的基本模型。

2.广泛发散,快速聚合。最佳的构思源于多中取优。只有在多种构思中甄别、选择才能规避平庸,筛选出最佳构思。我们在构思时,要围绕某一中心点,广泛发散,多方搜求。然后择优选用,快速聚合,形成一个值得采用、便于发挥的构思。

3.多点迸发,选点突破。考场独特的应试情景,往往使考生处于紧张亢奋的应激状态。应激状态可以激发人全部的才识和情感、想象和激情、记忆与储备。如果你在考前有充分的积累,你就应该自信地应对考场构思中的各种困难。快速构思要善于抓住紧张思考过程中那些有价值的“一闪念”——一个场景、一个人物、一个事件、一个材料、一个好的点子,哪怕它从你的大脑中只是一闪而过,你也要及时地捕获它,确认它对你有用后,进而力图从细节、特征、来龙去脉等方面去丰富它,完善它(此谓选点突破)。多点迸发、选点突破使你有可能在抓住某一闪念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地思考来完成一篇文章的构思。 二、快速构思的操作

快速思维是快速构思顺畅运行的平台。考场作文快速构思的完整过程大致须经历五个环节:明题意(明确、具体)—选材料(新鲜、合理)—定文体(适宜、熟悉)—拟框架(清晰、合理)—思行文(流畅、出彩)。这五个环节中最关键的一环是“拟框架”,即“拟提纲”。

编拟提纲,实际上是行文前的书面构思(没有付诸书面形式的“腹稿”也具有同等作用),它明确地规划了作者心中为表达某一中心思想而将采取的表述手段。拟提纲,要做到要言不烦,一目了然。编拟作文提纲的过程,看似有些复杂,比较费时,其实“磨刀不误砍柴工”。作文提纲编拟好了,行文思路就清晰了,层次混乱、主次不分甚至杂乱无章的情况就能避免。 实践体验 〖例文评析〗

下面是2009年江苏省“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大赛一等奖作文,请仿照“例文引路”的形式与思路,重点从构思角度给文章作点评和总评。 那 一 边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祖父与父亲之间的争吵便从未停息过。我总觉得在父亲心中,父爱便如同大山那一边的遥远风景。那时候,我们是和祖父一起住在小巷的那一边的。 点评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概述祖父与父亲的隔阂,表达自己的感觉。点题,设置悬念。]

父亲是个教师。在祖父看来,这个职业比较稳定,工资有保障,工作又不那么辛苦,再理想不过了。可父亲心中怀揣着梦想,一直想辞职下海,成就一番事业。在我面前,父亲总抱怨当年高中毕业若不是祖父执意阻拦,他早已遂了心愿学习经济。而祖父则坚持认为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才是生活的保障。于是,血液里同样流淌着倔强因子的祖父与父亲经常为此争吵,甚至大动干戈。

点评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交代产生矛盾的背景与根源,引出下文的故事。叙述清楚,简洁。]

终于,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望着桌上摊着的辞职信,祖父被父亲的桀骜不驯彻底激怒。“啪——”他忍无可忍,给了父亲一记耳光。屋内的温度似乎一下子降到了零下,浓重的火

药味弥散在房间中,这压抑而恐怖的寂静,使我至今记忆犹新。父亲愣住了,随即拉着我和母亲冲出门外。刺骨的寒风裹挟着冰冷的雨点向我袭来,寒气从身上的每一个毛孔钻入,似乎冻结了血液。可是父亲紧锁的眉头,祖父毅然决然地关门时说的那句“走了就别再回来”,更加让我寒彻心扉。

点评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描述产生冲突的情景和自己的心情,生动形象,同时也将故事向前推进,富有生活味和故事味。]

或许是祖父的绝情给了父亲动力,靠着亲戚资助的二十万元,父亲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在商海中摸爬滚打了几年,父亲终于小有成就,在祖父居住的小巷的这一边,买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尽管只有几百米,可那悠长的小巷几年来似乎隔断了祖父与父亲的亲情。 点评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简要叙述父亲奋斗的经历,再次突出祖父与父亲的隔阂。]

每当放学经过小巷,总能看见祖父的身影,他坐在门前,注视着我,默默地抽着烟。那微微佝偻的身影令我有些心酸,于是我便停下脚步,靠着祖父坐下。祖父每每见我,便笑靥如花,变戏法似的从口袋中掏出巧克力、话梅和金橘,接下来便装作不经意地打听父亲的情况。我懂得祖父的心思,常向他叙述父亲的近况,他却一言不发。烟雾缭绕中,祖父的脸变得迷蒙,我只能隐约看见他望着远方,不知是望着空中缱绻的云,还是那一边的父亲。那时,我总觉得祖父的眼中多了些内容。

点评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描述“我”与祖父相处的情景,抓住神态、动作进行细腻描写,表现祖父难以言说的心情,暗示祖父内心牵挂着“那一边”的浓浓的亲情。] 表面上,父亲总是一副春风得意的模样:“我就是要让他看看,我是不是成功了!”可我还是经常偷偷地看见他伫立在落地窗前,长时间凝望着小巷的那一边。我想他凝望的应该是那一边的祖父吧。好几次,我忍不住对他说:“爸爸,我想爷爷奶奶了,我们回去看看吧。”可换回的总是父亲的沉默。直到有一次,我告诉父亲,无意中听到祖父和亲戚的谈话,那二十万元是祖父一生的积蓄。那时,我看见父亲的手在颤抖! 点评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描述父亲独处时的神态及“我”与父亲交流时的情景,通过表面“得意”的语言描写、独处“凝望”的神态描写和得知创业二十万元来历后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暗示了父亲内心难以割舍与“那一边”的亲情。]

午后,阳光穿过香樟树新发的嫩叶,温暖地照在身上。父亲同我一道放风筝,突然袭来的一阵狂风瞬间将风筝吹向远方的天空。风筝越飞越高,我急拉手中的线,风筝栽下来,落在远处的草地上。父亲奔过去,突然间止住脚步。 那一边,满头银发的身影缓缓捡起地上的风筝。

“书上说风筝就像孩子,而线就像父母。风筝飞得再高,线也一直牢牢地牵着它;无论孩子的梦想有多远,父母永远在遥远的那一边默默地守候、祝福。”我收了线,走到父亲身后,轻轻地说。

父亲愣住了,半晌无语,而后猛地抬起头。眼前,是局促不安的祖父——父亲的父亲。霎那间,往日的冷漠被珍藏在心底许久的亲情冲垮,彼此炽热的泪水交织、糅合。 我忍不住也哽咽了。

爱,其实就在小巷的那一边。

点评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生动描述一次放风筝的过程,突出祖父与父亲相遇相见和浓厚亲情冲破隔阂的感人情景。过程描述清楚,情景描写生动,人物行为、神态描写形象。最后抒发自己感受,点明题意和

中心:爱,其实就在小巷的那一边。] 总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评:这篇获奖作文叙述了一个生活中常见却又十分典型的故事。以“那一边”为线索,生动叙述了祖父与父亲从产生隔阂到冲破隔阂的过程,过程描述清楚,情景描述生动,人物刻画形象,心理描写具体。故事深刻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世间最伟大的感情莫过于血浓于水的亲情,“那一边”就是祖父和父亲之间深深的爱;小巷虽然在空间上横亘于祖父和父亲之间,但无法阻隔的是父子之间深厚无言的爱。其写作思路如下: 明题意:小巷的那一边,是父子间无法隔断的亲情与爱。

选材料:通过讲述住在“这一边”的父亲与住在“那一边”的祖父从产生隔阂互不往来,到相互思念亲人,再到冲破隔阂的故事,表现了冲不淡、隔不断的亲情与爱。 定文体:故事的过程比较丰富曲折,宜写成记叙文。

拟框架:①点出父亲与祖父存在隔阂,并交代两人分住小巷的两边,点出题意“那一边”。②交代产生矛盾的背景与根源:父亲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违背祖父意愿弃教下海。③具体叙述矛盾冲突爆发父亲出走的情景。④叙述父亲“下海”奋斗的经历,突出住在小巷“这一边”的父亲与“那一边”的祖父的隔阂。⑤分别叙述祖父与父亲思念“那一边”亲人的情景。⑥描写祖父与父亲在一次放风筝的过程中终于冲破隔阂走到了一起。⑦抒发自己的感受,点明主旨。]

〖重点突破〗

1.用“快速构思”的方法,草拟文章结构提纲。

以“让心灵在________中憩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引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引论:让心灵在艺术中憩息,焕发光彩。

本论:阅读书籍,让心灵在芳菲的书香中憩息;欣赏画卷,让心灵在铺展的卷轴中憩息;聆听音乐,让心灵在悠扬的乐曲中憩息。

结论:让心灵在艺术的海洋中浸润,洗去生活的铅华,好好憩息。

2.仿照并参考例文“拟框架”的思路,也以“绿色生活”为题,拟写一篇记叙文的提纲框架。

明确题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纲框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明确题意:我们不仅要追求绿色的生活,更要懂得用绿色的理念生活。 主要故事:叙述一位退休环卫工人的经历。 提纲框架: ①开篇点题:他望着眼前这一片绿色的草地,每一棵草都像一个可爱的小孩子,唱着、笑着、舞着,人们在草中嬉笑着,快乐着,其乐融融??他自言自语道:这才是我心中的绿色生活。 ②回忆描写景象:这让他想起了两年前的景象,这里曾经是城市的死角、垃圾的臭气熏得人张不开嘴??(对其恶臭的景象进行描写)。 ③描述生活事迹:干了一辈子环卫工作的他,从退休的那一天起就决定再为小镇做一点好事。于是他每天来到这里将垃圾整理(描写他干活的景象,有一些细节及心理描写)。

描写生活景象:乱扔垃圾的人越来越少,许多人都成了志愿者,他们都来到这里(描写群体

景象)。

④描述与感悟相结合:这里有一个标语特别显眼:“让人人都过上绿色生活”。最后他们在整理好的地方撒上了种子,人们从他那里不仅懂得了要追求绿色的生活,更懂得了要用绿色的理念生活。

⑤以人物语言为结尾核心:然而,他说,精神的绿色生活才是最美的生活。 写作演练

遵循“快速构思”的过程与方法,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作文。 1.请以“在路上”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写作提示]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按命题作文审题立意的一般思路,应首先解读作文题。 “在路上”是一个短语,对短语的表意重心“路”的理解可以是多层面的。可以理解为一个静态的“点”(故事发生的地点或在路上行进时的某种状态),也可以理解为一条动态的“线”(在某一条路上行进的过程)。可从“实”理解为行走之路或是有具象意义的“路”(如创新之路、探索之路、改革之路、求生之路、求学之路、求胜之路等),也可以从“虚”理解为生命之路、心灵之路。

描述发生“在路上”的故事(写记叙文或小小说)或是探究应该以什么态度或方式行进在路上(写议论文),都可以构思出一篇内容充实的文章。只是面对这样可以有众多选择的作文题,构思时须要特别注意“快速聚合”和“选点突破”。 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徐志摩曾说:“我们不幸是文明人,入世深似一天,离自然远似一天。离开了泥土的花草,离开了水的鱼,能快活吗?能生存吗?从大自然,我们取得我们的生命;从大自然,我们应分取得我们继续的滋养。”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写成议论文或记叙文;⑤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这是一道具有一定开放性的新材料作文题。考生应该在深入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作文。材料中,徐志摩慨叹当时的“文明人”不断远离“自然”,提出了应该亲近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分取得我们继续的滋养”。面对这一材料,从“人与自然”的话题中围绕“亲近大自然”“利用大自然”立意,显然是符合题意的。但是,毕竟现今的时代已与徐志摩生活时代大不相同了,在“人与自然”的话题中,“保护生态环境”的呼声已盖过了“利用大自然”的呼吁,“和谐”已成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主题。那么,在这种背景下解读徐志摩的这句话,应当有一个新的侧重点,那就是“分取得我们继续的滋养”这句话中的“分取”。如果我们能够对“分取”作深入思考,我们还有可能获得更为贴近现实、更为深刻的立意——不能无节制地攫取大自然的资源(特别是对那些不可再生资源)。这一立意的获得,全凭“发散聚合”的构思。

第20单元 记叙文写作训练

记叙是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和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写作方式。记叙文是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考场记叙文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记叙文外,还包括写人记事散文、借事(或人、景、物)抒情散文和小小说等文学样式的文章。 本单元就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要求、记叙文写作的重点内容和记叙文写作的一般方法这三个要点,分别设置专题进行训练。

训练目标

1.了解并掌握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做到记叙有波澜。 2.写出故事味,以具体的形象揭示生活哲理与人生真谛。 例文引路

2013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 (见第192页)

2013年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 外婆的老屋

看着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的外婆,静静地只剩下电视声音的房间,我的心里忽的染上一丝酸涩:外婆,有些不一样了??

[开篇以简笔推出一个特写镜头:外婆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四周寂静无声。接着表达自己别样的心理感受,给人留下悬念。简洁,而又鲜明。] 没有人能够预料到一场闯进生命的巧合,那些过早的生死离别如同一把钝刀慢慢地将心割出血来。几个月前外公的离世让我感受到生命的暴风雨,也让我很为外婆担忧。妈妈为了不让外婆一个人在老屋中黯然伤魂,便把她接回家中住。而外婆却因妈妈这一小小的善意的行为而开始改变。

[交代外婆生命中遭遇“风雨”,妈妈为照顾外婆把她接到家中,并以自己的感慨点出中心:外婆却因妈妈这一小小的善意的行为而开始改变。自然引出故事,切合题意。]

记得外公离世不久时,原本有些安静的外婆忽然变得唠叨起来。每次去看外婆,她都拉着我走遍老屋,告诉我小时候我在那边的床上睡觉,是外公将不肯醒的我拖出来;告诉我柜台上的哪本佛经是外公最常诵读的;告诉我小院子里的花草树木哪株是外公的最爱。我知道外婆想念外公了,不忍心阻止她的唠叨,静静地陪她?? 外婆曾经对妈妈说:“三儿,你爸写的春联有些脱落了,来重新贴一下吧。”一下子让妈妈泣不成声,说什么也要让外婆来我家放松一下。 可是,我看到的是一个放松的外婆吗?

[回忆外婆在外公离世后发生的变化,体现了外婆对外公的一片深情,也点明妈妈接外婆来家的原因。情景描写形象生动。“可是,我看到的是一个放松的外婆吗?”再设悬念,掀起波澜。]

她因我们工作、学习的忙碌不再拉着我们倾诉了;她提及外公的次数少了,话语也少了。她看电视经常发呆,她会盯着阳台上的一盆花看好久??看着这样的外婆,我心虽难过,却不知如何做才好,难道不再唠叨的外婆已经放下悲痛了吗?

[叙述外婆来家后的再变化:无语,发呆。细节描写,突出外婆因环境变化而产生的失落与茫然。真切而形象,巧妙显示题意。]

突然有一天,我回家却发现外婆不见了,大家到处寻找却没有结果。妈妈猛地想到:外婆的老屋。刚进老屋,就听到有低低的哽咽的啜泣声,外婆一边流着泪,一边替早已失去神采的花木浇着水,佝偻的身体似乎承受不了水壶的重量,两鬓斑白的头发染上了岁月的风霜与生命的无奈与沉重。看着外婆细心修剪花枝的身影,我看到了那其中饱含着的深情与怀念。 外婆在老屋里忙忙碌碌地打扫了一遍,不准我们任何人插手,而这时,外婆的嘴角噙着微笑,眼里是飞扬的神采。我依旧想劝外婆不要孤孤单单地住在这儿,而外婆翻开外公的经书,对我说:“你不懂,我一点也不孤单,在这儿,有他的气息,我心安。”也许,这种伴随着几十

年时光而渐渐深沉厚重的感情已融入骨血,即使没有了一方的陪伴,另一人仍能守着过去的一点一滴,安心到老。

[先以“突然有一天”再设悬念,再掀波澜,增强了故事性。再叙述和描写外婆在老屋里忙碌的情景和情绪的变化,突出外婆寻找到心灵情感寄托后宽慰的心理情感。一下子解开上文诸多悬念的谜底。富有很强的故事性和感染力。]

想不到,一个小小的善意的举动,竟让外婆失去了心灵情感的寄托,而老屋,才是外婆的天堂。我如今开始相信:最好的感情,经得起平淡的流年。

[抒发自己的感悟:一个小小的善意的举动,竟让外婆失去了心灵情感的寄托。点明文章主题,令人回味,并再次体现作文材料中心,合理而巧妙。] [总评:高考作文写“材料记叙文”,不要求与“材料”形似,只强调与“材料”神似,优秀作文的重点在于:机智的构思、有故事味,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的细节描写,清新的文采。本文就是这样一篇记叙文。文章叙述了一个充满真情、富有波澜的生活故事。首先,富有故事味。考生抓住作文命题材料的中心,选取贴近生活的故事材料,运用横向剪辑法,写出外婆生活的变化。因为外公去世,妈妈出于善意,接外婆到自己家中生活,可是这个善意的举动却让外婆极不开心,于是外婆“逃”回老屋,安心地守着外公的“味道”生活。故事神似命题材料,波澜起伏,故事味浓,生活情景真切,朴实而感人,情蕴其中,让人读后回味无穷。其次,运用细节描写丰满形象。外婆在老屋的絮叨、表情,在我家的发呆、无语、看花,真真切切地描写出外婆因环境的变化而内心充满波澜的情感,使外婆这个形象丰满而真实。最后,结尾处画龙点睛。“一个小小的善意的举动,竟让外婆失去了心灵情感的寄托”紧扣材料主题。] 技法解说

记叙应该有波澜。一方面,因为生活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记叙生活情景,应该把生活的丰富多彩表现出来。另一方面,记叙文写作,尤其是考场记叙文写作,最忌平铺直叙,而经过巧妙构思、合理加工写出波澜,正是避免平铺直叙的最有效手段。 在记叙文中设置波澜,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伏笔法。伏笔,就是在前文中对后文将要出现的具有关键性意义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提示或暗示。前文埋好伏笔,在后文揭底时,读者就能恍然大悟。 2.悬念法。悬念,又称“扣子”或“关子”,即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悬疑,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盼心理,然后在适当的时机揭开谜底,使读者释然。

3.抑扬法。抑扬法就是在表现人物时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或明扬实抑、明抑实扬以造成峰回路转艺术效果的写作方法。运用先抑后扬,须注意其“抑”限于抑在外表等非本质方面,或出于误会,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4.误会法。误会,是由于人认识、理解的偏差以及人与人之间缺乏沟通而导致对对方意思的误解或认识错位。误会能使故事情节朝着意外的方向发展,从而掀起故事的波澜。

5.巧合法。巧合是指低概率、偶发性的事件发生了。常见的是由于非规律性的原因,导致某种规律性的现象出现。巧合往往和误会有密切的关系,有时一些重大的误会,发端于细小的偶然的巧合。

6.突转法。突转是指情节的突然转变,这种转变往往是作品中人和读者始料不及的。突转法的运用能造成强烈的戏剧性。

7.张弛法。张弛的运用,就是使故事的紧张部分和平缓部分有机交叉,做到有张有弛,欲张故弛,张弛有度。

运用上述方法设置波澜,有以下几个要点应予以重视:一是不能为设置波澜而设置波澜,波澜的设置要有利于表达主题,有利于塑造人物;二是波澜的设置要在整体构思时考虑,以便合理规划全文的框架,设置的波澜要合乎生活、艺术的逻辑;三是根据记叙的内容选用恰当

的方法,波澜是情节的起伏,不是细节的扩展,设置波澜应注意内容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来龙去脉要交代清楚,以保证故事的完整性;四是根据选用的设置波澜的方法确定恰当的线索,选用恰当的叙述角度(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和叙述方法(顺叙、倒叙、插叙)。 实践体验 〖例文评析〗

下面是2012届苏、锡、常、镇“一模”考试的一篇优秀作文,请认真阅读,仿照“例文引路”的形式,并从叙事过程与情节表达两个角度作点评和总评。 底 气

“春兰,来领你的500元助学金。”听着老师沉闷的语气,望着他严肃的面庞,我低着头一声不吭地走向讲台领走贫困助学金。老师从没对我笑过,他时常对班长绽放出的阳光般的笑容从未洒落到过我的身上。他一定和其他人一样,歧视我来自农村,歧视我土气的穿着。班花在背后总是嘲笑我穿得像上个世纪70年代的农村大妈,我听到后只能将头深深埋进课本,我没有底气与她争论,因为娘做的衣裳确实土得掉渣。 点评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开篇描写“我”领助学金的特定镜头,暗示缺乏“底气”的心态;顺带交代我的家境,点出“我”缺乏“底气”的原因。富有生活气息。]

终于盼来了寒假,让我可以离开那些讨厌的人。我怀揣助学金,穿着臃肿的棉衣走向车站。街道两旁的橱窗里时尚华美的服装对我来说可望而不可及。不!我有钱,我可以买一套,穿上漂亮的衣服,他们就再也不能嘲笑我、歧视我了。从专卖店出来,我高昂起头向车站进发,虽然花光了助学金,但我买来了底气,值! 点评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描写“我”由缺乏底气到有了底气的转变过程,叙述清楚,神态描写简洁、生动,心态描写具体合理,富有故事味。]

我骗娘,学校今年给贫困生送衣裳没发钱,娘信了。站在穿衣镜前,我欣赏着镜中穿着有荷叶形翻领和水晶单扣的漂亮大衣的女孩,期盼着寒假快点过去。 点评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先合理交代,再描写行为和心愿,真实而合理,突出有了“底气”的表现与心态。] 我故意在开学第一天迟到,然后穿着时髦的红呢子大衣,挺直脊背,慢慢从讲台前走过。我感受到大家投来的惊愕目光,我得意地微笑。同桌轻拍着我说:“天哪!春兰,过个年你便判若两人,一点不比班花逊色!”我向班花看去,她惊讶的目光转为欣赏:“你的呢子大衣真漂亮。”我底气十足地回应:“当然。” 点评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描述“我”开学时的表现和同学的赞叹。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写得具体清楚。] 漂亮的呢子大衣增添了我的底气,它让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课,我不再低着头听讲,而是昂起头注视着老师。当我第一次举手时,老师竟然微笑着点我的名字,我清晰响亮的回答引起全班的关注。老师露出欣慰的笑容,对我说:“春兰,回答得很好,请坐。”老师肯定也因为这件呢子大衣不再歧视我了!我伸手轻轻抚摩大衣,谢谢它给我的底气。 月考之后。“春兰,你怎么进步这么快,一下子就考了第一?”班花问我。我谦虚地回答:“运气好而已。”可我明白,这个月每堂课我都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呢子大衣赶走了我的自卑,底气十足的我成绩提高是意料中的事。 点评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描写“我”的生活因为有了底气而发生变化,尤其是学习上的进步,也描写了自己的自信心态。既渲染了“底气”的力量,也为下文作铺垫。富有故事味。]

天气渐渐转暖,同学们慢慢换上了春装,只有我还套着大衣。我不敢脱下它,没有它,班花

又会嘲笑我像农村大妈,老师也不会再对我微笑。可天气实在太热,我不得已换上娘做的花衬衫。犹豫了许久,我才慢慢踱到班级门口,进不进去?这时班花走来:“春兰,快进来啊!我有道题请教你,你最聪明了,一定要教我。”完全没有想象中的嘲笑,我以一种感激的心态给班花讲解,班花听懂后惊叹道:“你太有才了!”我红着脸说:“过奖。”老师依然请我回答问题,我的声音依旧清晰洪亮。看到老师欣慰的笑,我突然明白,我真正的底气不是呢子大衣给我的,我的自信、我增长的学识才是我永恒的底气。 点评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由天气转暖带出故事的一连串曲折变化:不敢脱下大衣到不得不脱下,心理发生很大的变化;脱下大衣失去“底气”的表现与心理,与前面判若两人;班花向“我”请教问题出乎意料;老师不变的态度让“我”忽然明白道理。主旨在曲折变化中得以体现。构思生动精妙。] 我将呢子大衣洗净放入衣橱,轻轻地抚摩着它的下摆:“谢谢你带给我的改变,但我不再需要你来增加我的底气。”说完,我坚定地关上了橱门。 点评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以特写镜头结尾,照应上文,呼应开篇,故事显得完整而有意味。] 总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评:这是一篇贴近生活、富有故事味的精彩记叙文。文章叙述了一个由误会而开始、因顿悟而结束的故事,明确而生动地演绎了题意。从自卑、缺乏底气到有了自信,有了底气,最后明白“真正的永恒的底气是自信和学识”,揭示了一个明确具体、鲜明深刻的生活道理;思路清晰,构思巧妙;故事合情合理,故事过程叙述清楚,有波澜,整个过程中人物心理描写细腻而传神,生动体现了题意。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娓娓道来,就和“春兰”这个平凡朴实的人名一样,很符合“我”这个农村女孩的身份。] 〖重点突破〗

根据下面设置的情境,发挥想象,灵活运用记叙文中设置波澜的几种方法,写出一个故事的情节梗概。

1.一个准备辍学的贫困生,离校前走进自己从未进去过的KFC?? 故事梗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可以讲述一个挽留贫困生的故事。可运用插叙的方法使故事情节完整;可运用伏笔法、巧合法、突转法等方法为故事设置波澜。

2.教室里,学习委员正在挨个分发教务处印制的“评教评学意见表”?? 故事梗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可以讲述一个有关师生关系的故事。可运用悬念法、误会法、抑扬法、张弛法等方法为故事设置波澜。 写作演练

从下面两道作文题中任选一题,构思一个有波澜的故事,写一篇记叙文。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从沿海回来的朋友准备到内地投资,重点考察了A城和B城。在A城,他坐在街头擦皮鞋,擦皮鞋大婶的一个动作让他对这个城市死了心:那个大婶先把他的一只鞋的鞋带解开,擦完鞋等他付了钱才把鞋带给他系上。在B城,他搭了5次出租车,下车前,5个司机都提醒他:先生,请带好您的随身物品。最终,他把公司开在了B城,B城因此有5000人上岗就业,B城每年也因此获得了上亿元的税收,这就是一个擦鞋大婶和几个出租车司机的影响力。

请以“影响力”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立意自定,自选角度。

[写作提示]作文材料是一个对比性的素材:两组普通人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意向,投资人的投资又影响了整个城市的就业和税收。“影响力”是一种独特的魅力,时时刻刻影响着周围

的人,并且给予对方一种神奇的力量。“影响力”也是一种出色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是一个人在群体中价值的集中表现。在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不仅仅是沟通与交流,有的时候还是一种意志力与意志力的对抗,不是你影响别人,就是别人影响你,没有影响力的人只会生活在他人的阴影下。在具体写作过程中,需要从影响力的发出者和接受者两个方面展开叙写,因为能不能产生影响力,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力,既取决于发出者,也取决于接受者。你把发出者写透了,才能让人觉得影响力有根有蔓;你把接受者写透了,才能让人觉得影响力可触可及。只有展开双挖掘,记叙文才能写得在“情”在“理”。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经过一阵乌云的打磨 那一轮月亮更亮了 手中的这把刀 经过石头反复打磨 终于变得锋利起来 命运需要苦难打磨 人的一生

究竟要多少次打磨才能闪光呢

读了上述材料,你产生了哪些联想?选择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写作提示]这道新材料作文题所给材料是一首关于“打磨”的小诗。这首诗以月亮“经过一阵乌云的打磨”而“更亮”,刀“经过石头反复打磨”而“锋利”作类比,指出“命运需要苦难打磨”才能“闪光”,进而提出“人的一生/究竟要多少次打磨才能闪光呢”的问题。读这首小诗展开联想,应紧扣“打磨”和“闪光”这两个关键词。依联想而得的材料写记叙文,那就应该尽力去表现多次反复“打磨”的过程(这应是一个有波澜的过程)和对“闪光”的不懈追求,并揭示出“打磨”和“闪光”之间的因果关系。

训练目标

1.理解和掌握记叙文中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的特点。

2.培养描述生活和思考生活的能力,灵活运用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的方法,写出生活的真味道。 例文引路

2008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

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有些人一生都能保持好奇心。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喜、快乐、烦恼、平庸??这中间的每个词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心的后面。 请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2008年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 好 奇 心

在那个不寻常的中午,在她坚定地迈出每一步时,阳光碎了。

很喜欢这样一句话,每个女孩都是天使。但当我第一次看到她时,我觉得她不是。

她是那个坐在教室角落里的女生,不美,而且她只有一条腿。也许正是因为这,我的好奇心才会像雨后的小草一样“嗖嗖”地长了出来。

[以一个特写镜头引出人物。用对比的方法介绍人物,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描写人物。交代了产生“好奇心”的原因。开篇有味,推介人物简洁,有悬念,点题自然。] 那天的阳光好像格外刺眼,中午放学后我走得迟了点,刚好看见她拄着拐杖缓缓地走向楼梯。这时,我的好奇心告诉我:为什么不跟过去看看她怎么下楼梯呢?于是,我悄悄地跟了上去。只见她拄着拐杖艰难地走下楼。楼梯并不高。但对于她来说每一步都是一次挑战吧!她先将拐杖拄在下一级台阶上,再用腋下顶住拐杖,用力地将那条独腿挪到下一级台阶。我看到她的双手紧紧抓住拐杖,手上的青筋清楚可见。

[自己的“好奇心”心理,引出“她”的特写镜头。描写“她”下楼梯的情景,运用细节描写,生动而又层次清楚地描写了“她”下楼梯的艰难过程。]

这时,我的好奇心不但没有减退,反而更加强烈了。不知是谁将吃剩的香蕉皮随手扔在了楼梯上,大概是想恶作剧吧!不知道她会不会注意到,我屏住呼吸看着她艰难地一步一步地走下去。近了,近了??她要做什么?只见她一手抱住栏杆,一手将拐杖放下来,接着,她蹲下身??她,竟将香蕉皮捡了起来。我的好奇心仿佛一下子被击碎了。我觉得自己好像是一个恶魔,站在这个角落,阴险地看着这样一个天使走进危险。

[描写自己的心理活动细腻,有感染力,自然引起读者好奇。描写“她”捡香蕉皮的过程清楚,“抱”“放”“蹲”“捡”一连串的动词,细腻、真切地写出了人物坚韧、美丽、高尚的特点。]

阳光透过窗射进来,我仿佛一下子被照亮了。我不再好奇她会怎样走下楼梯,赶紧思考怎样去弥补因我的好奇犯下的错误。

于是,我飞快地朝她走去。她正努力着站起来。也许是因为太累了,她怎样努力都没有用。这时,我伸出手想把她拉起来。她抬起头,用疑惑的眼神望着我。我轻轻地对她微笑,她便也微笑着将手递给我。于是,我就这样扶着她走下了楼梯。虽然,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但我却从她手心的温度中感受到了来自她内心深处的温暖。这温暖慢慢地将我融化,将我的好奇心融化成了一颗有爱、温暖的心。

[叙述自己在感动之余上前帮助“她”的过程与内心感受,同样写得真实、具体、清楚。突出了“她”的行为的感召力量。] 走出教学楼,她微笑着对我说:“谢谢。再见。”接着便向路边的垃圾桶走去,她小心翼翼地将香蕉皮扔进垃圾桶,然后又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出校门。耀眼的阳光洒在她瘦小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她变成了一个天使。只不过她是一个单翼的天使。她头顶上的隐形的光环温暖了我的心。我站在金急雨的花树下,将那颗好奇心小心翼翼地放进心中的角落,用她给我的充满爱的心温暖自己。

[再次描写“她”走下楼梯扔香蕉皮的过程,抒发自己的感受,突出了题意,突出了主题。] [总评:这是一篇规范而精彩的记叙文。题材来自当今学校生活,质朴而又亲切,值得提倡。文章以第一人称叙述的角度,以自己的心理活动与变化为线索推动故事发展,由“好奇”而引发,接下去是“忏悔”和“同情”,最后感悟升华;“天使”的阳光,由“刺眼”到“透亮”直至“耀眼”,融合了爱心的温暖,把“好奇”推向了人生的高境界。作者描述“单翼天使”下楼的过程中发生的故事,曲折而感人。尤其是蹲下身捡香蕉皮的镜头,震撼了我们的灵魂!作者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每一处描写,都是那样的细腻、真切,每一处心理的变化都是那样的自然、动人,每一句话都是那样的经得起咀嚼、品味。] 技法解说

记叙文要再现生活,写出生活味,需要描绘画面,写好细节。 一、描绘画面

生活画面是特定时空中的人物活动构成的生活图景。生动形象地再现生活画面,一般运用以下两种方法:

1.视听并用,点面结合。描述生活画面,一方面要善于抓住情景特征,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概括描写全景,包括背景、人物活动及自我感受;另一方面要选择典型镜头,具体描写神态、行为、语言、心理等特点。这样,有面有点,才能写出气氛和情感,生动地再现生活。

2.动静结合,以动为主。描写生活画面时注意动静结合,或以动显静,或以静示动,就会大大增强描述的形象性和感染力。在写人叙事的文章中,更应当以“动”为主,力求通过特定环境中场景的转换、行为的变化和事物的发展等动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揭示事物的现实意义。 二、写好细节

生活细节,指生活中细微而具体的典型情节。细节描写主要有外貌细节描写、行为细节描写和心理细节描写。记叙文中细节描写的主要作用,是丰富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

写好细节重在描写,那么如何在记叙文中写好描写呢?主要方法有以下三种:

1.简笔勾勒点染。这种写法,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白描(素描)——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并以简洁的语言勾画出形象。

2.浓墨重彩渲染。这种写法,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工笔——指对描写的事物进行逼真的、细致入微的精雕细刻。

3.反复叠现穿插。这种写法,就是让同一细节在文章中多次出现。这样做,不仅可以使文章层次清晰,前后呼应,还有利于拨动读者的情感之弦。 实践体验 〖例文评析〗

2011年南京市高三“二模”考试作文题:

义务教育免费,老人乘车免费,公园免费开放,商品免费试用??免费,已经成为我们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对此,你可能会有切身的体验,也可能会有独特的感悟。 请以“免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下面是一篇2011年南京市高三“二模”考场作文。请仿照“例文引路”的形式,从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角度对文章作点评和总评。 免 费

免费的生活,让奶奶更加喜欢质朴的农村。小时候,总听奶奶讲过去的事,奶奶也总是强调过去生活的艰苦,处处要花钱,但是活得很踏实。 奶奶来城里住这几天,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点评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概述奶奶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特征,喜欢质朴而踏实的生活;点明自己的感受。既点了题,又留下悬念。]

路上,奶奶一直嘱咐我要注意节约:“你看,坐车要花钱,上学要花钱,这吃和穿,哪一样不是钱朝前。”“奶奶,我念书不要钱。”这是我第三次跟她说了。“车来了,赶紧上车。”我掏出了月票,奶奶赶紧摸出几枚温热的硬币很着急地递给我:“赶紧把车钱给了。”“老人家,您只要付孩子的钱就行了,您啊,有老人证,免费。”司机温和地说。“啥,不要钱?”奶奶疑惑地摇头。一路上,我发现奶奶坐立不安,好像很着急的样子,头上甚至冒出了汗珠。“奶奶,怎么了,不舒服了吗?”我担心了。“不是,白坐车我这心里不踏实。”奶奶很是焦虑,我无奈地笑着,但奶奶依然拘谨。

点评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叙述奶奶乘车的过程,描写奶奶面对免费乘车的种种表现,这是生活场景的描写,重在语言描写与神态描写,表现出奶奶对城市生活的陌生与不适应的心态。过程清楚,内容明白,细节描写生动传神。]

下了车,奶奶重重地吐了口气,好似卸下了千斤重的担子。晚饭后,我领着奶奶去附近的公园转转,沐浴着和煦的晚风,高兴的奶奶还哼起了小调。可是,奶奶马上又开始焦急了:“孩子,这里怎么没有卖票的啊?被人抓住可就麻烦了。”“奶奶,这公园是免费开放的。”“啥,又不要钱?”她不再像刚来那时候那么轻松了,甚至变得小心翼翼,更别说唱歌了。出了公园,奶奶伸了一个懒腰,似乎很累。

点评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叙述奶奶游览公园的情景,重点刻画奶奶前后两种不同的表现,重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出奶奶对城市公园免费开放的陌生与不适的心态。]

路过一个化妆品店的时候,一个销售员正在卖力地宣讲,奶奶被说动了,“小姑娘,这套老年装得多少钱?”奶奶拿着很小的一袋包装问。“这个啊,不要钱,免费送给您回家试用,好了,您再来买这种大包装的。”“啥,又是免费的?”奶奶拉着我迅速逃离。一路上,各种“免费试用”“买一送一”“进店就送”的广告牌充斥了大街小道,奶奶将她的担心和害怕一股脑地传染给了我,我跟着奶奶“飞”回了家。 点评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叙述奶奶买化妆品的过程,重在语言与动作描写,生动表现奶奶面对城市免费广告的恐惧心态。]

那一晚,奶奶没有睡好,第二天硬逼着爸爸送她回家,问原因只说不习惯。跟着奶奶刚到村口,就见收电费的老周手里拿着一张单子,交了钱的奶奶舒舒服服地喘了一口气:“还是乡下好啊!”

点评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以一个特写镜头结尾,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习惯于质朴生活的农村老人形象。] 总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评:文章并不是对社会上“免费”现象作简单的肯定与否定,而是叙述一位农村老人在城市的一天生活经历,描述奶奶进城面对种种免费情景时的表现与心态,反映了老一辈人纯正质朴的品质,追求安定踏实生活的心态,同时也反映出现实

社会存在的诚信危机。角度新,立意深。描述人物经历,过程清楚,内容明白。全文重点描写了三个生活场面:乘车,游公园,买化妆品。每个生活场景描写形象、生动,其中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人物心态,很有感染力。] 〖重点突破〗

下面一个片断节选自《谢谢你,亲爱的卓玛》。这段的开头是对一位藏民老板娘的描述。有些细节是对人物塑造起帮助的,如提及老板娘是个会说普通话的藏民妇女;作者想要塑造的老板娘形象应该是正面的、积极的,但是有些细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毫无意义,甚至起消极作用,这样的描写是不合适的。后半部分对居住条件的描写渲染过度,与“不尽如人意”不合。

请针对上述问题,对这段文字进行修改。 [原文]

前往墨脱的路很艰难,阴沉的雨天让我们只得在这闭塞的小镇多呆上些时日,这儿最好的小旅馆是个懂些普通话的藏民妇女开的。穿着碎花棉布上衣和藏袍,头发蓬乱干燥,辫子扎着丝线,手腕上带着廉价而鲜艳的塑胶镯子。皮肤黧黑,面孔却极为端庄、秀丽,我想她笑起来一定很美。可我从没见过她的脸上带有一丝笑意,看上去,她并不是温婉可亲的妇人。这

儿的条件不尽如人意。刚上楼放了行李下来,上面的床不过是由几张木板拼起来的,还叠着气味不洁的被子。厕所甚至都在小旅馆外的荒地,当然没有可能洗澡。步行了几日方走到这,这样的条件确实令人失望不已。吃饭席间,和朋友抱怨起这里恶劣的条件。“你看这破地方,什么都没有。我都好多天没有洗澡了。”“就是,上面床上的被子还散发着一股异味,真是不敢想象。”

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前往墨脱的路很艰难,阴沉的雨天让我们只得在这闭塞的小镇多呆上些时日。当地最好的小旅馆是个懂些普通话的藏民妇女开的。身上藏袍外罩着的棉布上衣是小碎花的图案,洗得有些微微泛白。里面的藏袍层次丰富,一针一线绣出来的花式极为精致,极为漂亮,领口的花纹之繁复也是很少见的。手腕上带着的廉价塑胶镯子格外鲜艳。住在高原地带的她,皮肤黧黑,但黑里透红,头发有些干燥,却一丝不苟地编成马尾辫盘在头顶。面容很端庄,我想她笑起来定是极美的。刚上楼去看了卧室。那里的床不过是由几张木板拼起来的,硬得很,上面叠放着略带点异味的被子。厕所不在室内,而在小旅馆外的荒地,当然没有可能洗澡。这儿的条件不尽如人意,可步行了几日方走到这儿,也算是到了天堂了。 写作演练

从下面题目中选择一题,从生活中选择材料,按“描写画面,注重细节”的要求写一篇作文。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俄国诗人巴尔蒙特说:“为了看看太阳,我来到这个世上。” 英国诗人莎士比亚说:“笑,就是阳光,它能消除人们脸上的冬色。” 有人说:“母亲是儿女心中的太阳。” 也有人说:“阳光总在风雨后。”

阳光象征了温暖、光明、希望、幸福的心境,有了它,就一定会摆脱寒冷与痛苦。

请你在理解上面材料含意的基础上,选择一个角度或一个侧面进行立意、构思和选材,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立意自定,标题自拟。

[写作提示]作文的材料是若干带有生活哲理的言论,读懂言论,是作文的前提。从材料看,阳光,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一个喻体,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或帮助,是亲情、友情的力量,是自己不服输的坚强和勇气,是某种事物的激励??给人温暖、希望、光明和幸福,教给人坚强和勇气。因为各个言论中都带有“阳光”,写作时,可以用“阳光”作中心,确定具体写作点,如:生活中总有阳光,让阳光照亮我的路,心中有阳光,阳光总在风雨后,感受阳光,等等。然后围绕写作中心,选取生活材料:一要注意选材的角度,要按一定的思路多侧面选取;二要注意材料的新颖和典型,要能够充分表现主题(中心);三要学习“描述材料+描述感悟”的方式生动具体描述生活材料或故事。材料选取的同时,要构思全文结构,想好材料安排的顺序,材料叙述的角度和语言。最后,要写好开头和结尾段,提升文章的品位,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2.请以“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写作提示]根据作文命题中“定格”“记忆”和“画面”三个关键词,这篇记叙文的内容应该是记忆中的、令人难忘的画面。这一作文命题对所写画面的要求应该是:这一画面必须是令人震撼的,因为只有这样具有冲击力的画面才会在记忆中“定格”;这一画面必须是触及灵魂的,因为只有这样对价值观、人生观等形成冲击的画面才足以令人震撼。而要描绘出这样的画面,除了选材之外,功夫全在对画面、特别是对细节的描写上。

训练目标

1.了解记叙文“五笔叙事”的基本特点。 2.灵活运用“五笔叙事”,巧妙讲述生活故事。 例文引路

2011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

不避平凡,不可平庸。为人不可平庸,平庸则无创造,无发展,无上进;处世不可平庸,因此要有原则,有鉴识,有坚守。

请以“拒绝平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不必面面俱到;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2011年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 拒绝平庸

我原本以为,身居高堂或扬名万里才能摆脱平庸,我以为拒绝平凡才能拒绝平庸,直到遇见他们??

[开篇概述我对“拒绝平庸”的认识因为“遇见他们”而发生改变。既点明题目,也设置悬念。作为记叙文的开头,可以称为“概述一笔”。]

每年八月份,外婆所在的村庄总要集资唱几台戏,一来敬丰收之神,二来慰劳辛苦的农人。那年据说请来的戏班子“长得好,唱得也好”,我便神往了。

[简要叙述自己那年对戏班的神往,实际上交代自己“遇见他们”的缘由,点出“他们”即戏班的人。可以称为对开头“概述”的“交代一笔”。] 这里并不兴国粹京剧,农人爱听的是柔婉而带乡土气息的黄梅戏。第一场剧目就是黄梅戏中的名剧《女驸马》,我去看时,果然男俊女俏,顾盼含情,让人随着情节起落而心潮难平。 小孩子们最爱看的,倒并不是他们台上的风光,而是结伴去台下,看戏子们画脸或耍枪。这样漂亮的一班人,当然更引起我们的兴趣。于是我们一哄而去了后台。后台的人们几乎都着便装,只是不褪脸上的油墨,我们看着颇有趣。

[叙述自己与孩子们去看戏,但并不是看“台上的风光”,而是看“后台”的戏子。这是叙事的开始,既承开篇,又引出下面故事。可以称为“叙述一笔”或“简述一笔”。] 奇怪,这一班人马并不像先前的那样一下台就懒懒地躺着,他们静静地捧着自己的水杯润嗓,只偶尔交谈一两句,忽然那俊俏的小生站起来,灵活地一甩袖,踮起脚尖微转了一个弧度,拈起指尖,似是整理衣裳又似是掩面而笑,对他的搭档说:“我觉得你刚才这样做更好。”满屋子的人这才来了精神,眼睛这才有了焦距。那花旦起身一试,果然娇媚无比,连我们这些外行人都不禁赞叹了。大家会心一笑,那花旦这时却轻轻一叹。奇怪的是,那戏班的其他成员并不惊讶,都跟着轻叹一声。这让我们摸不着头脑??

那小生——看来一定是这戏班的班主了,看大家心情不对,强笑着站起来:“大家都别这样,我们进不了大剧院,至少还有地儿唱,还有人愿意听呢!”哦!看来他们是在为自己的前程叹息。的确,混迹于穷乡僻壤,似乎平凡以至平庸,远不能跟梨园名角的高贵相比。 又是那花旦抬头:“唉,这年头,爱听这戏的人越来越少了!”那小生的笑容,有点苦涩了:“他们听几时,我们就唱几时吧。”旋即又叹,“可惜了,这么好听的戏!”

[以“奇怪”承接上文,引起转折,具体叙述和描写这次戏班的人与先前所见不同:下台后还在训练琢磨演技,对自己演戏的热爱,担忧“好听的戏”消失。这些都表现出这些戏子不甘平庸的心态,与题意神似。这是叙事的重点,对故事的开始而言,有转折,却很自然,可以称为“巧转一笔”。]

我这才醒悟过来,原来他们在乎的,不独是自己的荣光、生计的奔忙;他们的叹息,皆因热

爱,爱这方水土养育的一方文化,爱这独特的黄梅戏文。他们默默无语,却绝不平庸。 我无心涉足梨园,我有自己的梦。多梦,何尝不是一种拒绝平庸的方式? [抒写自己的感悟:“他们”爱地方文化爱地方戏,为自己的梦想而拒绝平庸;多梦,是拒绝平庸的方式。感悟由戏子们推向一个普遍的道理,深化了题意与主旨,可称“深化一笔”。] [总评:这是一篇叙事构思上很有特色的记叙文,以少年的视角,叙述了一个草台班子不甘平庸的故事。农村演戏,本是吸引村民特别是孩子们的喜事。可是孩子们不看戏而看后台戏子,为文章提供了一个新颖的叙述视角。后台的场面描写和戏子们的细节描写,显示了这个戏班的不平庸,比较真切地体现出考生对题意的正确理解。而曲折多变的故事情节与少年纯真质朴情感的巧妙契合,也感动了阅卷老师和读者,娴熟从容的叙事表现力尤其令人赞叹。其叙事构思特点可以概括为“五笔”:第一层为“概述一笔”,概述遇见戏班使“我”改变了原先对拒绝平庸的认识;第二层为“交代一笔”,介绍“我”神往戏班的缘由与“他们”的身份;第三层为“叙述一笔”(或“简述一笔”),写孩子们去后台看戏子,引出下文情节;第四层为“巧转一笔”,写看后台发现这班戏子与先前戏子的不同,出乎意料;第五层为“深化一笔”,点明“多梦”也是拒绝平庸的方式。这是我们写作记叙文时可以仿照的一种基本模式。] 技法解说

故事一般有开头、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尾。如果平铺直叙,文章就缺乏感人的魅力。但像上面这篇例文,运用“五笔叙事”,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五笔”就是“概述一笔”“交代一笔(穿插一笔)”“叙述一笔(简述一笔)”“巧转一笔”和“深化一笔”。

概述一笔:点出事件。就是在文章的开头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能引起悬念的事件,目的是让读者在开篇就知道文章要写些什么。开头也可以勾画鲜明的人物形象,或者展现出一个生活画面,点明难忘的情景、场面或人物,或者显示出一个生活画面,还可以概述自己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这类概述的目的,在于引人入胜。“概述一笔”要求写得醒目。 交代一笔:介绍原委。就是交代事情发生的背景或原因,或交代人物的特点、与事情的关系。这一笔要求写得简明。

〔穿插一笔:烘托点染。这一笔根据故事内容而定,可有可无。可在“交代一笔”之后灵活插进这一笔,描写事情发生时的环境、天气、氛围,引出事件或为故事发展作铺垫,或为下文某情节埋伏笔;也可以灵活插入下面的“叙述一笔”(或“简述一笔”)来写。这一笔要求写生动。〕

叙述一笔:叙述过程。按事情发生的过程叙述事情开始的情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一笔要求写清楚。一般可简要一些,也称为“简述一笔”;如果内容较多或过程较复杂,可以具体叙述,一切以叙述清楚明白为目标。这一笔要写得合情合理。

巧转一笔:写出波澜。这是全文的重点与亮点。一要写具体,生动再现生活情景;二要在自然的叙述中写出事情的变化转折,写出事情意料之外的结局,写出曲折波澜,写出故事味;三要把变化转折写得自然巧妙,符合生活的情理,真实可信,让人细想,事情的结局又在情理之中;四要注意“叙述一笔”与“巧转一笔”的前后呼应。

深化一笔:表达感悟。主要是抒发自己对上面叙述的故事产生的感悟,或描述情感心理,感悟与情感心理既照应故事内容,又明确体现题意,突出主旨。也可以根据文意再现某一特点情景,让人回味,但仍要体现题意。这也是全文的重要一笔。这一笔,目的在于揭示主题,提升文章品位。这一笔要写得深刻,有意蕴。 必须提醒大家的是,“五笔叙事”只是为避免平铺直叙而设置的变化行文的小技巧,切不可将它看作一种刻板的行文模式。在实际写作中,要灵活运用“五笔叙事”法,不可机械呆板。 首先,“五笔”的运用要根据故事内容而定,要服从文章的整体安排,不能刻意设置。其次,宜变通使用,例如,“交代一笔”后可以增加“穿插一笔”,也可以将其结合起来写;“概述

一笔”可以是富有抒情味的概括描述,也可以将下文的“穿插一笔”提上来与事件结合,形成具有浓厚氛围的“概述”;“深化一笔”可以写得含蓄一些,再现一个令人回味的情景。如果生活故事有多次曲折波澜,则可以在第一个“五笔”或前“四笔”之后,按“叙述一笔”“巧转一笔”继续叙事,也可以将这两笔合并起来,写出第二个第三个波澜,但结尾部分的“深化一笔”则不可省略。

实践体验 〖例文评析〗

2010年高考广东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你我为邻,相互依存。“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

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以“与你为邻”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请阅读下面一篇2010年高考广东卷优秀作文,仿照“例文引路”的形式,从“五笔叙事”的角度对文章作点评和总评。 与你为邻

“妈!隔壁的开门声,吵死了!”我皱着眉头,对着答案在自己刚做完的一道题目旁打了一个大大的叉。我瞥了瞥桌子上无声走动的闹钟,果然,又是准时的11点半。 点评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开篇简要勾勒了一个生活情景,实际上是具有浓烈生活气息且能引起读者注意的材料,暗示了题意。同时,隔壁的开门声与“我”的烦恼也留下了一个悬念。可以称作“概述一笔”。] 我们家住在老城区的一座旧楼里,住了多少年了。我从来没有像这几天这么敏感周遭的哪怕是游丝般的声响。要不是学校说高考前放假自习,要不是爸妈一再催促我回家吃好睡好补身子,我就不用像现在这般忍受邻里三姑六婆不时的高谈阔论和这晚上11点半准时到访的恼人打扰了。要知道,晚上可正是我最清醒的时候,可也是我最敏感的时候。 点评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补充交代了“我家”的周边环境、“我”发火的原因,为后文情节发展提供依据。可以称作“交代一笔”。]

老妈穿着睡衣,轻轻地,又或者说,蹑手蹑脚地走到我的房间。“孩子,你知道的,隔壁小王早出晚归,也够辛苦的。你知道环卫工人一天得扫多少??”“我不管我不管!管他是谁,他有啥理由天天准时吵着我?甚至有时候还附送一宿的婴儿哭声!我不管!明天趁着周日,他轮休吧?你陪我过去和他说清楚!”说完我便离身而去,一头扎到床上,用被子一层又一层地捂住自己的耳朵。床“咿呀”了一下,像是一声痛苦而又无奈的呻吟。 点评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叙述老妈的解释劝说和“我”的要求,揭示邻居身份,表现母亲处理邻里关系的态度和对“我”的引导,自然引出下面拜访邻居的行动。语言、动作描写形象生动,鲜明地表现出人物的情感态度。可以称作“叙述一笔”。]

今晚,出奇地,特别地安静。我失眠了,躺在床上,睁大的眼干盯着墙壁,仿佛要看穿墙壁对面任何一丝的喧闹。

天蒙蒙亮。拽着老妈,我挺着胸板来到了对门。这户人家的门,买的是那种破旧的旧式铁栅门,上面早就被锈迹侵得七七八八了,仿佛只须轻轻一碰,便可顷刻粉碎。伴随着我急促的敲门声,是铁栅门“吱呀吱呀”的呻吟,还有一个小伙,满脸胡茬,和一身似乎和铁门可以称兄道弟的褪了色的凌乱的衣服。

“小王啊,我是隔壁的张阿姨,谢谢你啊。楼道这几天可干净了。”老妈抢着,把我的话活活地盖了下去。“哪里,应该的。这是您家的娃儿吧?多大了?长的可真俊。”“十八了。”终于让我插上话了,“就快高考了——”“呀!那可得加油啊!来,叔叔给你点补身子的。”说完,他便一转身,走进了屋子,留下了一脸茫然的我和老妈。

那是怎样的屋子呀!房间里满满地挤着一张床,旁边是席地而放的电饭锅、电扇、破破烂烂的玩具。床上坐着小王的妻子,还有她怀里向着我们微笑的婴儿。我呆住了?? 点评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具体叙述“我”与母亲拜访邻居的过程与情景。破旧的家居环境,凌乱的外貌穿着,简陋的生活设施,拥挤的生活情景,与主人的关心热情形成强烈的反差,出乎意料之外,让“我”心灵受到极大的震动。家居环境特征鲜明,外貌神态真切细腻,人物语言朴实简洁,符合人物特点,情节发展自然中有悬念,这些都增强了叙事的生活味和故事味。可以称作“巧转一笔”。]

小王走了出来,塞给我两个红鸡蛋,“娃儿,好好念书。上大学了给咱邻居也添添光!”说完他轻轻地拍了拍我的头,我用力地点了点头,踮起脚尖向小婴儿做了个鬼脸。 与你为邻,谢谢你,待我以真诚和爱。 点评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结尾简笔描述了“我”对邻居态度转变后的神情,抒发了“我”的感悟,突出了邻里间应该相互关爱的主题,点明了题意。语言朴实活泼,感情自然真诚。可以称作“深化一笔”。] 总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评:这篇满分作文紧扣题意,以“与你为邻应该怎么样”为出发点准确立意:“与你为邻,需要真诚和爱,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相互依存。”并选取生活气息很浓的现实生活故事,非常贴切地演绎题意与主旨。文章记叙了“我”和邻居(清洁工)之间发生的故事。“我”缺少修养,经常以自我为中心,邻里关系不太和谐,母亲在处理“与你为邻”的关系上作出了榜样,她理解邻居,并引导“我”明白“与你为邻”的道理,而当小王知道“我”要参加高考后,也表现出理解、热情、关心、支持的举动,生动体现了“与你为邻,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相互依存”的主题。全文构思规范中含巧妙,可以概括为“五笔叙事”:开篇“概述一笔”,首先推出一个邻里不和谐的镜头;接着“交代一笔”,交代不和谐的原因,引出下面的故事;然后“叙述一笔”,叙述母亲的理解与态度以及“我”要上门论理的要求;接下来“巧转一笔”,叙述“我”与母亲上门论理的过程及所见所闻,写出了“我”态度的转变,故事结局出人意料,巧妙转折,体现了题意;最后,“深化一笔”,概述了“我”态度转变后的神情,抒发感悟,揭示主题,点明题意。] 〖重点突破〗

请根据下面设置的情境,灵活运用“五笔叙事”的方法设计出故事梗概。

1.天气转冷,妈妈到学校来给我送衣服,顺便捎了一些土特产,我却因怕同学笑话而责怪母亲。

故事梗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这应该是一个“爱”与“被爱”的故事。故事的矛盾焦点在“我”的虚荣心,故事的结局就是“我”的虚荣心被“爱”融化。运用“五笔叙事”时应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用好“概述一笔”“巧转一笔”,保证故事叙述完整、顺畅;二是用好“交代一笔”“穿插一笔”,突破时空限制,充分表现“爱”的无处不在与无微不至,丰富故事内容;三是用好“深化一笔”,使文章主题得到升华。

2.一场辩论会正在激烈、紧张地进行。 故事梗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这场辩论会应该是了解中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应该可以窥见中学

生生活的许多方面:知识含量、思想水平、精神风貌、人际关系、团队精神??突破特定情境的限制,灵活运用好“五笔叙事”法很重要。 写作演练

从下面作文题中选择一题,运用“五笔叙事”法写作。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浣 溪 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斜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以上是纳兰性德的词作。词中所叙只是纳兰性德与妻子生前的寻常生活情景,在妻子逝世后它却成了词人生命中最美好的追忆。

我们又何尝没有类似的生命感悟呢?很多看似平常的生活情景,我们在拥有时总会等闲视之,而一旦成为追忆,我们往往也会发出“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慨叹,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请以“当时只道是寻常”为题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寻常”是指生活中曾经发生的情景,它可以是一件事或几件事,可以是一瞬间的事或一个平常的镜头,也可以是一句叮咛,一次相遇,等等。而这些曾经拥有的生活情景,现在回忆起来,是美丽的,温馨的,令人感动的。“当时只道是寻常”,因为这些曾经拥有的生活情景、温馨旧事很多,多到了使人不懂得珍惜,多到了浪费成了自然之举,多到了“当时只道是寻常”。很多事很多人在你遇到之时,没有感觉到温馨,没有太多的感触,没有特别的印象,没有太深的体会,因而也不懂得珍惜,不知道感恩。如平常亲人或陌生人给你的关怀或帮助,如学校、学习生活中曾拥有的同学情、师生情,甚至一次教育、一次活动,等等,这一切你都会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但当你失去这些后再回味时,才发现一切的一切都不在了,只因“当时只道是寻常”。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记叙文。

红尘滚滚,人海茫茫。面对熙熙攘攘的人群,凡·高只把他们分成两类:一类人总是千方百计地让自己活出“样儿”来,一类人则怀着平常心只图活出“味儿”来。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材料中凡·高所说的“样儿”应是指“体面风光的生活”,“味儿”则是指“自得其乐的生活”。活出“样儿”和活出“味儿”是两种不同的心态、两种不同的追求,也是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前者追求的是外在的(包括物质上的)风光,而后者追求的是内在的(主要是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依此题意写成记叙文,应该写记人的文章。作者对人生追求的认识,应该通过文中的具体人物形象表达出来。文中的人物可以有多种选择:①不求活出“样儿”,只求活出“味儿”的人;②不求活出“味儿”,只求活出“样儿”的人;③活出“样儿”的人和活出“味儿”的人(对比写);④在活出“样儿”的同时,也体味人生的“味儿”,以求活出“味儿”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dt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