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微知著 以小见大

更新时间:2023-03-08 04:48:47 阅读量: 小学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见微知著 以小见大

摘 要 从便捷性、短小性、生动性和时代性等多个角度,分析小学美术微课教学的重要性,为进一步增强小学美术微课教学效果提供更多的借鉴。

关键词 微课;小学美术;微信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7-0088-02 1 前言

众所周知,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美术课程能够较好地启发其审美情趣,训练其空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为此,重视小学美术教学,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小学美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微课在教学中的运用逐渐兴起。为有效提高效率、顺应教育的发展节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用微课,已成为小学美术教师研究和实践创新教学的一种尝试方式。结合微课的性能特点,小学美术的教学内容和结构正好与之契合,微课对小学美术教学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2 微课的便捷性让小学美术课程教学更加灵活 在小学美术的微课备课准备阶段,小学美术教师往往能

够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结合知识点的分布情况,选择一些适合的教学内容进行微课课件的制作。通常来说,微课的时间大部分在10分钟左右,适合展示的平台较为普遍和简单,运用手机、iPad、电脑等均可以让小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

如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认识平面形和组合平面形”,小学美术教师可以选择以微课方式进行教学。在微课中,小学美术教师首先将认识平面以及组合平面的知识点列出,限制微课时限;然后利用Flash的格式对一个平面图形由一个点到一条直线,再由这些不同的直线构成不同的平面。在微课中,小学美术教师同样可以利用一些生活中的现实场景进行平面的展示,同时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层面和限度,可以在展示现实场景的平面时将其进行动画版的处理,让其更加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而在微课的最后,小学美术教师还可以对点、线、面进行连续动画的展示,并在动画的最后加入由面到体的延伸,以此来激发小学生更进一步地进行探索,有效地开发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对物体的全面认知。

小学美术教师还可以将一些精品的微课通过师生微信群或是QQ群等方式发送给家长,让小学生在课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为一些对美术感兴趣的小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从而打破教学局限于课堂的现状,而是让小学生自己在

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大大地提升小学美术教学效率,并能够有效地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同时,微课中常以动画的形式来进行抽象的小学美术知识点的展示和讲解,大大降低知识点的难度,让小学生能够更加容易地理解。 3 微课的短小性让小学美术教学更加精准高效 在微课的制作中,其短小性使得小学美术教师在制作中就必须通过一些较小的、通俗易懂的事物或事件来进行知识点的阐述,从而达到知识精准投放的效果,极大地提高小学美术教学效率。通常来说,小学美术教师在制作微课件时,往往选择一些教学中小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点为制作目标,以深刻而易懂的事例来对其进行列举,通过思路清晰的逻辑来层层推进教学,让小学生能够跟着课件展示的内容由浅入深地理解知识点。

如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针对“学习原色、间色等色彩知识,用毛笔等工具作调色练习”,教师在制作微课件时,应注重课件与小学生的交互性,通过微课件中音频的设置,利用问答的形式来对小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教学和认知,让小学生融入微课件的教学中,同时也能引导小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此课的教学中,小学美术教师可以在课件中用一些小学生喜欢的动画人物为主要的图形,并将其涂上不同原色,让这些动画人物自行发声,说出自己属于什么,是原色,还是间色,在原色中属于什么颜色,

在间色中又属于什么颜色。而在调色部分的知识点介绍和展示时,小学美术教师可以将之前不同的原色进行类型动画片中变形金刚等形式的合体设置,然后不同原色的组合得到的间色各是什么颜色,由此颜色来对新的动画人物进行命名,加深小学生对这些颜色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在这些原色、?g色的微课件展示过程中,小学美术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动画人物对小学生提出操作要求,比如让小学生从原料中选择出原色动画人物提出的颜色,并在纸上进行图画。对于间色的知识讲解时,在完成一个间色的组合时,小学美术教师在微课中让新组合的动画人物对自己是由什么原色组合而来的进行重复讲解,由其引导小学生调出不同的原色并进行组合,从而得到动画人物的间色。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小学美术教师应掌握好教学时机,适时地进行暂停,让小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对知识点进行理解、吸收,同时要让小学生能够进行自己的操作。

在完成常规的知识点的教学时,可以在微课件的末尾进行知识点的拓展。如可以鼓励小学生自行对不同原色进行自由组合,从而得到不同的间色。在微课件中,可以将三个不同的原色动画人物进行非融合的组合变形,对小学生提出疑问:最后会得到什么样的颜色?通过让小学生实践,得到一个新的颜色,并鼓励小学生进行其他颜色的组合,得到新颜色时,小学美术教师应告诉小学生颜色的名称,并让小学生

进行记忆。更深层次的教学中,小学美术教师可以将这些颜色与一些生活中常见事物进行联系,让小学生总结哪些颜色有哪些事物,通过不断补充各种事物来对小学生的想象力进行锻炼,同时有助于他们加强对世界的认知。

4 微课的生动性让小学生能够更加容易掌握知识点 微课的组成中有音、视以及立体、动画的元素,使微课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在小学美术的一些抽象性教学中,运用微课能够有效地帮助小学生掌握知识。如在进行“运用各种材料和方法进行二方连续纹样的练习”相关教学内容教学时,大部分小学生往往如雾里看花,看不出个所以然,部分小学生则是在跟着教师完成一次练习后就不能自行进行操作。一些小学生缺乏意志力,当遇到困难时,往往因为知识点掌握的难度大而放弃。为此,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创新教学方法,成为小学美术教师的重点研究内容,而微课的特性又能够较好地降低事物的抽象性,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对知识点的可接受度。 在讲解运用各种材料进行“二方连续纹样”时,小学美术教师在微课开始之初可以展示几个较为经典的样本,从而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让小学生对其感兴趣,为小学生学习此知识点提供一些动力源泉。针对此知识点难理解、难讲解的特性,小学美术教师可以利用分步讲解的方式对二方连续纹样进行抽丝剥茧的知识点分解,利用3D立体技术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纹样进行展示,让小学生看

到现实操作中看不到的部分,以此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点。纹样制作的步骤讲解,从书面中二维的角度转变为三维的角度来进行操作动作的剖析,让小学生更易上手跟着操作。

在微课件中,小学美术教师可以适当地融入一些美术鉴赏的知识点,而不仅仅是单一地停留在二方连续纹样的制作。通过对二方连续纹样的由来以及相关历史进行阐述和讲解,拓宽小学生的知识面,加强他们的鉴赏能力,同时也能够提升兴趣点,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去研究,如此才能真正地提高教学效率,改变小学美术教学困难的现状。 5 微课的时代性更加适应现代小学的教学需求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里,目前的小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更加广泛,对社会有着一定程度的了解,不同于以往小学生认知度较低的情况。现代的小学生往往好奇心更加强烈,喜欢一些新鲜事物,同时也较以往的小学生思想相对更成熟。小学生一些新兴特点的出现,使与之对应的小学美术教学方法必须进行改变。信息化是迎合小学生特点的较好方式,而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媒介和平台,让小学生在感受到新兴教学方式的同时,能够更加高效地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能够更加投入小学美术学习中。小学美术微课的运用,其较强的交互性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实践性,较好地契合小学生好动的特性。

如在讲解“欣赏与儿童生活接近的优秀美术作品”时,微课的时代性以及信息化、便捷化能够更加契合小学生的需求。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更新速度较快,新鲜事物的出现也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出来。通过网络平台,小学美术教师可以更加容易和快速地搜索到一些小学生喜好的事物的调查结果等内容。小学美术教师可以以这些内容为基点,选择一些更加符合小学生审美观点的美术作品,让小学生能够从这些作品中寻找到心中的共鸣,感受美好事物的存在。

在“欣赏与儿童生活接近的优秀美术作品”一课的教学中,小学美术教师还可以挑选每一位小学生一幅最好的作品,制作进微课视频中,进行精心编辑,配上与之适应的音乐,让其更加的赏心悦目。利用微课,小学美术教师还可以对小学生的作品进行动画处理,让其更加生动,增强小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帮助他们提高学习美术的动力。而在欣赏绘画作品时,小学美术教师可以利用微课中动画语音的方式来鼓励小学生进行作品的赏析,并在微课中列出几个赏析作品的角度,比如简单的颜色、线条、形状、组合、布局等;还可以挑出几幅相对较好的作品,让小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评述,然后让小学生对这些作品进行互相评价,加强小学生实践以及与微课之间的交互性。 6 结语

总之,利用微课在小学美术课程中进行教学是一种教学创新。运用微课开展教?W,能够让小学美术教学变得更加灵活多变,打破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模式,精准地进行知识点的讲述,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此外,微课的多种优势还能够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有效地帮助小学生理解和掌握较难的知识点。微课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小学美术教师应提高对微课的重视,保证微课的质量,以精品微课为制作初衷,从而提高小学美术教学质量。■ 作者:刘珍,青岛市黄岛区王台小学(266425)。 10.3969/j.issn.1671-489X.2017.07.09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d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