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湾的变迁
更新时间:2023-10-28 22:15:01 阅读量: 日记随笔 文档下载
自从《赴日接船》一文发表后,被勾起的思绪就难以平静,尘封多年的往事便一幕幕浮现在眼前。尤其是“雨中花”编辑精彩的点评,更击中我的要害让我欲罢不能。
常言道: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我们的祖国在这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别的暂且不说,但从胶州湾的变迁就可见一斑。
胶州湾位于黄海北部山东半岛,将青岛市分割开来,其状如琴,故青岛又名“琴岛”。东岸是青岛市老市区,西岸是青岛市的黄岛区,形成“青黄不接”的格局。
八十年代初,胶州湾里虽有大小货轮进出,但东、西两岸客运只有“鲁民5”、“鲁民7”和“鲁民8”三艘小客轮。两艘运行,一艘停泊待命,一日两个往返。如果赶不上船就只有绕胶州湾走陆路。那时没有环海高速路,即使有车也需要半天时间才能转到市区。有风有雾不开,三日两头停航。
小客轮都很小,载客少,航速慢。每天只能乘载二三百人过海。常有一些急需过海的乘客只能望洋兴叹。
改革开放后,随着两岸经济的发展,胶州湾成为制约青岛市经济发展的天然屏障,要促进经济发展,解决两岸的交通问题势在必行,青岛市市政府决定创建轮渡。
横跨胶东半岛的海上运输龙头企业是青岛海运局,原隶属于山东省交通厅,结构调整后一分为二,一为是青岛海运公司,归青岛市,二为烟台海运公司,仍归山东省交通厅。筹建青岛轮渡的任务落在了青岛海运公司头上。
青岛海运公司受命后成立了“轮渡管理处”,操持轮渡的筹建事宜。先派人去发达邻国日本购买了两艘二手渡轮,后挑选优秀船员赴日接船,每船十人,我被列入其中。
时值烟台海运公司也在筹建轮渡,跑蓬莱至长山岛,也从日本购买了一艘二手渡轮。两个公司三十余人一同前往。
回国后,将购买的“日本造”改头换面,涂刷油漆更换船名,这就是胶州湾里第一代渡轮“鲁胶渡1”和“鲁胶渡2”轮。烟台海运公司命名为“长渡1”号。
青岛市市政府将轮渡通航列为1986年完成的十大建设项目之一,年尾即12月28日举行了试通航典礼,由宋副市长出席剪彩。
仓促上阵的轮渡,码头建设尚不完备,船员人员配备不齐,车场坑凹不平有待平整,陆地后勤人员严重缺员,没有食堂,船上又不能开伙(载车怕有危险),百业待兴。
轮渡通航是个新闻事件,人们抱着好奇心从四面八方来坐船,一时间轮渡码头车水马龙,车辆排队候船,热闹非凡。
轮渡两船对开,每日二十多班,后改为流水发船。船员只有一班人马,从早忙到晚,一日不得休息,昼夜住在船上,吃饭都成了问题,只能靠吃方便面、海带丝度日。
我从日本回来,留在鲁胶渡1轮上,先将新来的船员进行培训指导,以尽快的熟悉船舶各部位性能,然后掌舵。
有一天晚上,船从黄岛回青岛时风雨交加,靠上轮渡码头待乘客下完后,去小港码头停泊避风。
船迎风冒雨开向小港,到达小港后只见码头上空无一人,昏暗的灯光下大雨如注,溅起的水汽如云似烟,我们都瞪大眼睛四处寻找带缆人,通过密集的雨帘发现一个人影在向码头边移动,越来越近,我们看清了走来的这个人没穿雨衣,也没打伞,雨水顺着额头往下流,衣服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这是谁呢?我们都在猜想着,但谁也没有猜想到这个人竟然是我们的轮渡管理处第一把手李主任(就是后来轮渡公司的经理)。
轮渡创业之初,在人员奇缺的情况下,领导和职工打成一片,上下一心,同甘共苦,风雨同舟。不仅如此,船员家属也理解并给予大力支持。
到了吃饭时分,总会看到有些船员家属带着大包小包上船给丈夫送饭。
我的妻子经常包饺子或包子,抱着两岁的儿子上船给我送饭,我吃饭时,妻子打扫客舱。
开航后的第一个三八妇女节,单位为了对船员家属表示感谢和慰问,安排了一次隆重的宴会。为数不多的船员及其家属欢聚一堂,心里都很温暖。
单位有了食堂后,到了吃饭时分,食堂的女工们就将包子送到船上,解决了船员吃饭难的问题。
这一幕幕创业的故事,历历如在眼前,令我感动,永生忘怀。
直到轮渡公司正式成立后,各项工作日臻完善,才步入正规。
轮渡的通航取代了原先的小客轮,大大地改善了胶州湾东、西两岸的交通状况。也给经济技术开发区带来了促进发展,客流量逐年递增,遂又将青岛轮渡站北泊位启用,增添了第三艘船“鲁胶渡3”轮,也是日本二手船。
即使轮渡不断增加航班,仍然不能满足两岸的需求。
于1993年开通了胶州湾环海高速路,分流了部分乘客,暂时缓解了轮渡的压力。
但时间不久,绕行胶州湾高速路的车辆大部分又回来了,觉得开车绕道一个多小时不如坐船半个小时既经济又舒服。
轮渡运力的不断增加,带来了黄岛区尤其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引资项目不断增加,外来流动人员骤增。拉动了房地产等各行各业繁荣,很快将西部连为一片。客流量连年递增。
1993年又开通了青岛至薛家岛(安子码头)轮渡航线,形成了三站两线的新格局,使得开发区人流分散开来,方便了乘客。
购买的旧船相继进入老龄化,不堪重负,又从南方雇佣了一艘“舟渡1”以解燃眉之急。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于是,一批国产渡轮相继下水,取代了三十多年船龄的日本造。轮渡面貌焕然一新。
俞正声市长高瞻远瞩,将市政府办公大楼东迁,拉动了青岛市东部的大开发,随之,北海船厂西迁到胶州湾西海岸薛家岛,又建造了黄岛前湾港集装箱码头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使得青岛发展有了一个新的战略框架。
轮渡这种海上交通模式已落伍于时代的快速发展,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桥项目被纳入国家的建设规划中,经过考察论证,最后决定“南遂北桥”,即在胶州湾南边建海底隧道,北边建跨海大桥,经数年的努力,终使胶州湾“天堑变通途”,使青岛市“青黄不接”的格局成为历史。翻开了胶州湾历史新篇章。
现在的胶州湾,今非昔比。南有海底隧道,北有跨海大桥,中间有轮渡,水下、水上形成立体式交通网。隧道全天候开通,八条隧道公交车分布于各个不同的区域。货车只许走轮渡,隧道和大桥禁行。如果你急于过海或者到金沙滩游玩,只需花两元钱乘隧道公交车十几分钟就可以到彼岸。如果你想自驾领略一番“一桥飞架东西”的感受,可走跨海大桥,在大桥上,两边海景一览无余;如果你想横渡胶州湾,体验坐船的浪漫,在露天甲板上拍照留念,就乘坐轮渡,半个小时可到达黄岛轮渡码头。如今的胶州湾,与往年不一般。发达的交通网将东西两岸连为一体,再也没有了从前那种“距离感”,适合了现代的生活节奏。这是时代的进步,历史的进程,也是国家富强的象征。
正在阅读:
胶州湾的变迁10-28
重庆大学 数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基础实验05-18
中铁股份公司工程测量大赛理论试题汇总05-29
海南大学植物学知识点(1)05-16
乡镇安全生产事故行政责任追究制度07-18
2022年珍爱生命的心得体会500字多篇04-18
写下雪的三年级日记11-21
山东师范大学10-11电子C语言期末试题10-23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综合检测卷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