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00165劳动就业概论辅导资料(共十九章)
更新时间:2024-06-30 20:38: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键入文字]
上篇 就 业
第一章 就业概论
就业具有特殊的规律性: 1.就业是一种经济现象 2.就业具有社会性
3.就业既是劳动者个体的微观行为,也是一个宏观层面的问题
第一节 就 业
一、就业的概念
从理论上讲: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运用生产资料从事合法社会劳动,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在实际操作中,凡在年龄之内、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都算是就业: 1.在规定实际内从事有报酬的劳动
2.有职业而由于疾病、事故、劳动争议、度假、旷工或气候不良、设备损坏临时停工等原因而暂时没有工作 3.自己当雇主或营业,包括协助家庭经营企业或工厂,工作时间相当于正常工作时间的1/3以上,没拿报酬 我国的就业者包括: 1.职工; 2.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 3.私营业主; 4.个体户; 5.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 6.乡镇企业从业人员; 7.农村从业人员; 8.其它从业人员,其中包括现役军人
二、就业的形式
1.按城乡划分的就业形式 2.按三次产业划分的就业形式 3.按行业划分的就业形式 4.按经济类型划分的就业形式 5.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 6.充分就业与不充分就业
第二节 失 业
一、失业的概念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在我国,失业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但无职业的劳动者.
下岗职工:指在本企业无工作岗位、没有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和在社会上没找到新的工作岗位的“三无”人员.
二、失业的分类
1.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者在要求就业和获得工作岗位之间存在时间差而形成的. 造成摩擦性失业的原因有: A. 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
B.信息的不完善、不对称性,使求职者与拥有空缺岗位的雇主之间相互寻找、洽谈需要时间.
2.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劳动者的技能结构与现有的就业岗位技能结构错位,造成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一种失业现象.
结构性失业的产生是
A. 劳动力内部的失衡. B. 产生于技术革命 C. 产业结构调整 D.产品结构调整时期. 3.季节性失业:是由于季节性的生产或市场的季节性变化等原因而引起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除夕季节性波动,从而形成季节性失业.
4.周期性失业:是由于经济运行总是处于周期性的循环状态,从而对就业需求产生周期性的波动而形成的失业. 5.隐性失业:是指经济部门中存在着边际劳动生产力等于或小于零的现象.
6.自愿失业:是指虽然有就业愿望,但由于才能得不到发挥,或由于兴趣、爱好、工资、保险福利及人际关系等原因自愿放弃就业机会而形成的失业.
三、失业的度量
对失业的度量要用失业率的概念.
失业率是失业人数与就业人数和失业人数之和的百分比,它反映在全部经济活动人口中失业人员所占的比重有多大,从而反映失业问题的严重程度.
失业率(﹪)=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100﹪
年失业率=该年度有失业经历的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失业的平均周数/52周
四、失业的影响
1.经济资源浪费和产出减少 2.消费需求减少 3.失业津贴和社会救济支出增加 4.大量社会问题产生 5.失业者的精神损失和物质损失
第三节 历史沿革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就业制度
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就业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对劳动力的计划配置、统包就业、行政调配、城乡分割. 1.国家对城镇劳动力实行统一计划
2.国家对城镇劳动力实行统包就业 3.国家对单位用人实行统一招收 4.国家对劳动力调剂实行统一调配 5.城镇是国家劳动就业工作的重心
二、对传统就业制度的改革
1.把企业和劳动者推向市场
2.从市场的角度重新认识劳动就业工作 3.建立就业服务体系并发挥积极作用
第四节 就业现状与问题
一、中国就业的总体形势
就业结构方面,从1980年到1998年,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比重由68.9﹪下降为49.8﹪,第二产业由18.5﹪增长到23.5﹪,第三产业由12.6﹪上升为26.7﹪.
二、中国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劳动力数量供大于求的矛盾非常突出
2.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而且存在结构性问题,严重影响就业的质量
3.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就业的不充分和同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同时并存 4.就业能力较弱的特殊困难群体就业难度加大 5.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日益明显 6.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尚未完善
第五节 改革方向
一、我国新时期的就业方针
以充分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统筹安排城乡劳动力为出发点,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拓宽就业门路,促进再就业,实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保持就业局势的稳定. 劳动者自主择业,是指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通过各种渠道自谋职业
市场调节就业,指通过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以市场机制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调节手段,实现用人单位和劳动这的双向选择.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政府促进就业,是指政府促进宏观经济与就业的协调发展,通过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制定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和发展就业服务体系;采取必要措施,帮助失业人员、下岗职工和其它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 二、就业体制改革的方向与道路
1.确立主体 2.更新机制 3.建立规则 4.宏观调控 5.载体建设
第二章 促进就业的宏观政策
第一节 影响就业的因素
影响就业的因素主要是来自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和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方式三个方面.
一、人口
人口是供给方面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人口因素从桑方面影响就业,即人口规模、结构和劳动力参与率. 1.人口规模和结构
人口结构:增长型、老龄型和均衡型
人口基数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决定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 人口迁移对就业产生即时影响,使就业压力在不同地区之间发生转移. 2.劳动力参与率
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和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是指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人口中所占的比率. A.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偏高
B.女性劳动力参与率较高,且不受婚姻、生育等的影响
C.青年劳动力参与率偏高 二、教育培训
教育和培训是提高劳动力素质的主要途径. 教育按教学目的可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
按教学层次分:基础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是以职业为导向,培养技术员或技术工人类的操作型人才的教育 职业培训按目的可分为: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和转岗培训
就业前培训:是为了新成长劳动力提高必要的观念、技能准备,使之能够顺利地实现由就学向就业的身份转变; 在职培训是为了提高在职人员的素质而进行的培训 转岗培训是指劳动这为转换职业或工作岗位而进行的培训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三、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是决定劳动力需求的根本因素.经济发展体系在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方面.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影响表现在总量和结构上.
1.就业弹性:是衡量经济总量对就业的影响的指标. 就业弹性=就业增长率(﹪)/经济增长率(﹪)
2.经济周期波动与就业 :经济发展是不断波动的,投资和经济结构调整是波动的主要原因. 失业率成为市场经济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好坏的一个判别标准.
3.经济结构:A.就业结构的一般变动趋势 B.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就业空间
四、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从两个方面影响就业: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增加就业总量; 改变就业结构
五、经济体制
1.经济体制及其类型
经济体制是一系列经济制度的有机集合,通过在这一体制中活动的人的具体行为表现出来,因而是权利结构、运行机制和经济行为人的行为目标三者的有机统一体.
经济体制分为:商品经济体制(与之相适应的是市场经济体制)、 产品经济体制(与之相适应的是行政计划就业体制).
2.经济体制对就业的决定作用
A.在产品经济体制下,包括劳动力在内的所有资源都掌握在政府手中
B.在商品经济体制下,权利结构必须是一种产权结构,运行机制必须是市场机制,所有经济行为人的行为目标都是在其所拥有的资源限度以内追求利益最大化.
第二节 促进就业的宏观政策
促进就业的宏观政策:指通过制定具体宏观经济政策,如财政、金融政策等,刺激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扩大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实现增加就业岗位的目的. 一、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是中央政府制定的用来调整经济增长速度、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的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是其中的主要内容。
1.货币政策:是政府利用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来调节总需求从而调节货币收入水平,以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活动,促进就业。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2.财政政策:是利用政府预算(税率和支出)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促进充分就业和控制通货膨胀。
3.收入政策:一是通过控制工资来制止通货膨胀的政策,二是政府通过税收和社会福利政策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实现社会收入公平的政策。
4.人力政策:是政府通过对劳动力重新训练与教育,把非熟练的工人训练成有一定技术熟练程度的工人,把不适合职位空缺要求的失业者训练成能够满足企业需要的工人,以缓和因劳动力市场技术结构不适应而造成的失业问题。 5.产业政策: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6.制度创新: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劳动这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 二、劳动力市场政策
内涵:在宏观经济社会政策不足以解决就业问题时,通过采取补偿性的劳动力市场措施,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就业和社会稳定。
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是指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通常实施的为积极帮助失业者重新就业或为在职人员提供职业培训以提高其就业适应能力而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第三章 劳动力市场
第一节 概 述
一、劳动力市场概述
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作用下,通过劳动力供求双方自愿进行劳动力使用权的转让和购买活动,实现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机制。
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有着共性的一面:都有需求方、供给方;在所有权发生转移时,都有需求方向供给方支付费用的问题。
区别: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鳝片,它具有不能脱离劳动者自身而单独存在的特点。 劳动力市场的特征:
1.作为劳动交换当事人的劳动力供给者与劳动力需求者双方,都是理性的,有共同的行为特征和行为准则 2.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双方有互相选择的自由,劳动力能够在各地区、部门、行业和企业之间自由流动
3.劳动力市场的价格(工资率)由市场上劳动供求的对比状况决定,是现有劳动力在各部门、行业、地区和企业之间供求状况的显示信号
二、劳动力市场功能
基本功能:通过劳动力使用权的转让与购买,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
所谓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包括劳动力供求机制、劳动力流动机制、工资决定机制
一、劳动力供求机制
1.劳动力供给
A.劳动力供给曲线:劳动力供给量都取决于工资
B.劳动力供给弹性=工作小时增量/工作小时/工资增量/工资 C.劳动力工作时间选择和劳动力供给
a.劳动者在多工作和少工作间的选择,这取决于工资水平和非劳动收入两个因素 b.家庭在一人工作还是几人工作之间的选择,主要涉及妇女劳动力供给的变化 2.劳动力需求:主体包括企业、政府部门、家庭等。 A.竞争性企业的短期劳动力需求 B.竞争性企业的长期劳动力需求 C.劳动力需求的弹性:
对某类劳动力需求的弹性=该类劳动力雇用量变化的百分比/该类劳动力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 需求弹性受4个因素的影响。
D.劳动力需求的动态变化: a.经济周期波动会对劳动力需求产生影响 b.企业组织形式也对劳动力需求存在影响 c.经济结构变化对劳动力需求变化的影响
二、劳动力流动机制
劳动力流动的方式:跨区域流动、城乡流动、跨产业(行业)流动、跨国流动
流动的条件: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权;劳动力就业通过市场实现,而不是靠行政配置;社会上存在着各种形式的经济福利差异;社会分工的发展带来劳动者劳动能力的专业化和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的专门化 流动的原则:是本着利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的原则来进行的。 流动的作用:保证了经济在对劳动力的需求。
劳动力供给方的竞争促使劳动力自身素质不断提高;劳动力需求方的竞争有利于改善劳动力的地位
第三节 劳动力市场的管理
一、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干预和调节
主要有调节劳动力需求的充分就业政策、调节劳动力供给的人力政策、调节劳资关系的政策、调节劳动力市场价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格的工资政策等。
二、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1.我国劳动力市场历史回顾
A. 建国初期至1957年,多种经济成分的并存
B.1958-1978年,政府对劳动力分配的计划性加强,使原来比较灵活的劳动力管理体制也变得越来越僵化,劳动力市场逐步消失。
C.1979-1992年,劳动力市场重新萌芽 D.1992年以来,为劳动力市场开始发展阶段 2.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A.劳动力市场主体地位正在确立,但尚未具备充分的市场主体资格 B.劳动力市场机制开始运行,但仍然存在明显的分割和扭曲 C.劳动力市场规则和秩序基本建立,但仍存在空白和难点 D.就业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并发挥作用,但局限性较大
三、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
1.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的目标模式
以建立竞争公平、运行有序、调控有力、服务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劳动力市场,作为劳动力市场建设的目标模式。
2.建立和完善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
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战略措施,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必然。 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形成的标志:
A.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市场主体地位真正确立 B.劳动力市场机制灵活,功能完善
C.政府促进就业扶持就业困难群体的政策和服务体系形成,建立起对劳动力市场中弱势群体的托底机制。 要实现以上目标,必须: a.要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改革
b.要强化企业和劳动者在就业市场的主体地位
c.要进一步理顺工资分配关系,充分发挥价值规律在工资分配中的基础性作用 d.要建立覆盖所有从业人员的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
e.要重视积极引导观念的转变、加快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等工作 3.推动劳动力市场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A.建设信息网络,强化信息工作 B.积极主动地开展就业服务 C.规范劳动力市场管理和服务
D.健全就业服务和失业保险的组织体系和工作队伍
第四章 职业介绍
第一节 概 述
职业介绍是指一定的主体,为劳动者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用人提供中介服务的活动。 主体包括两个部分:1.从事职业介绍活动的机构 2.从事职业介绍活动的媒体和个人。
第二节 职业介绍的作用
一、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二、促进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相互选择 三、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第三节 职业介绍的内容
职业介绍的内容主要有:求职登记,岗位空缺登记,职业指导,职业咨询,职业需求信息的收集、整理、发布,介绍就业或推荐培训等。
第四节 职业信息
信息是职业介绍的“生命线”,是劳动力供求双方双向选择和劳动者合理流动的基础,是分析劳动力市场状况,进行科学决策和制定就业政策的依据。 职业介绍信息包括宏观信息和微观信息。
宏观信息包括:劳动力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就业和失业的总体状况,教育和培训的总体情况,劳动力流动大趋势,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产业政策等
微观信息包括:求职信息,用人信息,在求职和用人信息基础上整理出来的用人和求职的群体信息。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职业介绍信息的使用包括:信息传递、信息上报、信息发布、服务用户。
第五节 职业介绍基本原则
一、客观真实 二、公平公正 三、科学合理 四、自愿引导
第六节 职业介绍的标志和程序
一、职业介绍服务标准
1.文明服务 2.公平服务 3.公开服务 4.高效服务 其他:1.突出重点服务 2.开展多样服务 3.提供专门服务
二、职业介绍服务程序
1.接待登记 2.提供信息 3.求职和用人面谈(收集信息、确定需求、介绍就业和推荐用人、推荐相关服务项目、再次面谈) 4.职业指导
三、对就业困难求职者的服务程序(见课本48页)
第五章 职业指导
第一节 概 述
职业指导是指就业服务机构(或培训教学机构),对求职者(或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咨询和服务,帮助求职者选择职业,帮助用人单位招聘员工的活动。 一、职业指导的意义和作用
1.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学配套 2.帮助用人单位获得符合岗位要求的劳动力 3.帮助劳动者实现自我价值 4.促进教育改革 二、职业指导的发展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职业指导是20世纪初在美国产生的(见课本50-51页)
第二节 职业指导的原则与内容
一、职业指导的原则
1.尊重与自愿 2.公正与平等 3.引导与促进 4.合理匹配
二、职业指导的内容
1.调查分析职业变动趋势和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
2.开展对劳动者,包括青年学生的个人素质和特点测试,对其职业能力进行评价。
3.帮助求职者了解职业状况,了解职业分类、职业的性质、特点和对求职者素质的要求,使求职者全面了解职业,认识职业。
4.向求职者传授求职方法和技巧,使求职者掌握求职艺术,增强择业能力。 5.向求职者提出培训建议,并推荐培训机构。
6.对妇女、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人员提供专门的职业咨询服务。 7.对下岗职工开展权方位的职业指导。
8.对从事个体劳动和开办私营企业的劳动者,提供开业和经营方面的职业咨询服务。
第三节 职业指导的程序与方法
一、职业指导的基本程序
职业指导可分为 求职指导 和用人指导 1.求职指导
A.接待登记与面谈 B.心理测试 C.提供培训建议,确定就业目标 D. 制定就业计划 E.约见服务和再指导 2.用人指导
A.了解需求和空岗分析 B.提出调整用人和招聘建议 C.人事咨询
二、职业指导方法
1.对求职者的指导方式
A.个人面谈法 B.集体座谈法 C.授课法 D.报告会法 E.通讯联系法 F.影视观摩法 2.对用人单位的指导方法
定期询问被推荐和招聘人员在试用期的情况,及时协助调整不合适人员,通过与用人单位保持经常性系,一方面做好保持就业者的稳定工作,另一方面,通过不断接触,了解用人单位新的用工需求和空岗情况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第四节 职业指导员
一、职业指导员的条件
1.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热爱职业指导工作
2.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品质,公正廉洁,忠于职守,对求职者一视同仁 3.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急求职者之所急,想求职者之所想
4.掌握一定的职业理论知识,了解劳动力市场政策和职业分类、职业特征,能熟练运用多种职业指导方法 5.有一定的就业服务工作经验,要求经过相关的业务资格培训,具有与职业指导工作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
6.在劳动保障部门工作2年以上,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二、职业指导人员资格证书
职业指导资格证书是职业指导人员从业资格的证明文件,职业指导实行持证上岗制度。
职业指导人员技术分:职业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技术四级)、助理职业指导师(国家职业资格技术三级)、职业指导师(国家职业资格技术二级)、高级职业指导师(国家职业资格技术一级)
第六章 就业岗位开发
第一节 劳动就业服务企业
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简称劳服企业)是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城镇就业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殊的集体经济组织。
一、劳服企业的性质
劳服企业是承担安置城镇失业人员的工作,由国家和社会扶持、进行生产经营自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组织,包括国有企业主办的(厂办劳服企业)和区、街道及机关事业单位等主办的劳服企业。
劳服企业是一种为就业服务的企业。它与一般工商企业最大的不同是坚持经济效益和安置效益并重,把争取经济效益当做实现安置就业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
二、历史沿革
劳服企业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 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是劳服企业的初创时期
进入80年代中期,由以安置就业为主,逐步转向扩大安置能力与提高经济效益并重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使劳服企业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得到稳步发展 90年代中期至今是适应市场、进行改革的时期。
三、劳服企业的改革
1.劳服企业综合配套改革
A.建立多元化的经济结构 B.建立新的经营模式 C.建立新的劳动制度 D.建立结构合理的技术工人队伍 2.实行股份合作制
A.劳服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 B.企业设立 C.产权界定原则及程序 D.股权设置 E. 管理体制 F.股权转让 G. 收益分配 3.劳服企业的发展
A.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转变观念,加快形成新机制 B.服从于就业和再就业的总目标,打开思路,大力拓展新领域
第二节 发展中小企业与扩大就业
一、中小企业在就业中的作用
1.概念
中小企业的定义分为:定性定义、定量定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定义
定量定义:以若干熟练指标衡量企业规模的大小,是从业人员数、营业金额和资产金额。
定性定义:以企业的经济特征和控制方式加以定义,从实质上反映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方式上的特点 定性准则有独立所有的程度、经营的自主性和占有市场的份额大小。 工业企业是按销售收入、资产总额和营业收入来划分 2.中小企业在就业总的作用
A.提供就业机会 B.稳定就业市场 C.缓解处于不利地位的就业群体的困难
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1.通过立法,确保中小企业一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2.金融支持
3.技术支持 4.健全管理机构,完善服务体系 5.扶持中小企业开业和经营 6.支持扩大出口 7.支持扩大就业
第三节 社区服务业与就业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一、社区服务业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
1.社区服务业
A.社区服务业的特点:福利性、群众性、服务性、区域性
B.社区服务业的基本内容:a.社会福利服务:老年人服务系列、残疾人服务系列、少儿服务系列
b.便民利民服务:家务劳动系列、居民生活服务系列、文体服务系列。
2.发展社区服务业对促进就业的作用 A.社区服务业蕴藏着大量的就业机会
B.社区服务业是解决目前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重要渠道
二、促进社区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1.鼓励社区服务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将社区服务纳入国家计划,对社区服务业中的部分项目,各地方财政根据情况给予适当补贴,给予税费减免以及优先发给卫生许可证等
2.鼓励下岗职工从事社区服务业的有关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小额信贷政策、工商登记政策、建立社区就业载体、提供就业服务
第四节 非正规部门就业
一、概述
1.非正规部门就业的概念:A. 小 B.不固定 C.不稳定 D.处在合法与非法之间 E.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纳入国家社会保障和劳动关系等规范管理的范围。 2.非正规部门对促进就业的积极作用
A.非正规部门具有相当广泛的涵盖范围,对不同年龄、性别、文化技术水平的就业者都有适应性和选择性,对促进就业起着重要作用
B.在正规部门就业潜力下降的背景下,非正规部门的发展解决了由于正规部门发展滞后而可能出现的一批人被甩出就业队伍的问题
二、促进非正规部门就业的政策措施
1.提供法律支持 2.建立相应机构
3.采取扶持政策:放宽信贷渠道、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开辟培训渠道、使用土地和基础设施 4.增强自助能力
5.创造条件使非正规部门正规化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第七章 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再就业
第一节 下岗职工问题的产生和再就业工程的提出
一、下岗职工产生的原因
下岗职工是指由于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等原因,在原企业没有工作岗位,且没有找到新的工作,但仍然与原企业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
1.下岗职工问题是我国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的一种客观反映 2.下岗职工问题的历史根源在于以往计划经济实行的就业制度 3.下岗职工问题是企业经营机制深层次矛盾的突出反映
4.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资本有机构成逐步提供,职工下岗转岗是必然趋势。
二、再就业工程 基本做法:
1.通过职业指导,为下岗、失业人员介绍职业信息和求职方法 2.通过开展转业训练,提高下岗、事业人员再就业能力 3.通过提供求职面谈和工作试用,促进双向选择
4.通过兴办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开展生产自救。
5.通过政策扶持,鼓励、支持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
第二节 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政策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见课本73页)
基本思路:
1.各级党委、政府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把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当成头等大事,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
2.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国家财政和社会的承受能力; 3.要突出重点,把解决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作为当务之急; 二、基本政策
1.职工下岗申报备案程序和对特殊群体的下岗保护(见课本73页) 2.普遍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 3.再就业服务中心的运作和管理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4.再就业服务中心的资金来源 5促进就业与再就业的宏观政策 6.促进再就业的优惠政策
7.促进再就业的就业服务和再就业培训政策
8.三条保障线(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第三节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成效
一、绝大多数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
二、下岗职工转变观念、自强自立,走出一条再就业之路 三、开辟了新的再就业领域,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四、国有企业减员增效成果初步显现,促进了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和发展 五、维护了社会稳定的大局
六、基本形成了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工作局面 七、劳动力市场建设普遍加快,就业服务进一步加强 八、促进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第八章 妇女就业和特殊群体就业
第一节 妇女就业
一、促进妇女就业的意义
妇女解放的先决条件之一是参加社会劳动,妇女只有参加社会生产劳动,有了经济地位,才能有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和家庭地位,才能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才能对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身价值。妇女就业比例的高低和就业质量状况是反映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二、妇女就业状况
1.妇女就业的历史沿革和现状
A.城镇妇女就业 B.农村妇女就业 2.妇女就业的特点
A.劳动力参与率偏高 B.就业质量相对较低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三、保障妇女就业的法律法规
我国形成了以《宪法》为依据,以《妇女权益保障法》和《劳动法》为保障,以《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等法规、规章为手段的一整套保障妇女劳动权益和促进妇女就业的法规体系,有效地维护了妇女的劳动就业权益。
四、促进妇女就业的政策措施
1.在经济发展中不断创造适合妇女就业的岗位,为妇女就业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2.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为妇女提供积极的就业服务
3.开展职业培训,帮助广大妇女提高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4.保障女职工的合法劳动权益
5.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为妇女就业创造平等竞争的良好环境
第二节 残疾人就业
一、残疾人就业的意义
做好残疾人工作,发展残疾人事业,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标志。
保障残疾人的劳动就业权益,是改善残疾人自身状况和提高其社会地位的基础,残疾人只有参加社会性的生产劳动,才能锻炼和发展自己的生活能力、劳动能力,以及社会参与能力,从而提高其体能和智能,使其机体缺陷得到改善和康复。参与社会劳动也无疑是他们与社会及其他健全人沟通的的重要方式,不仅能使其获得经济收入,而且可以使他们感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有助于增强生活的信心。
二、残疾人就业的现状(见课本84页) 三、残疾人就业的方式
1.集中就业 2.分散地按比例就业 3.自谋职业和个体就业
四、促进残疾人就业措施
1.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提高残疾人就业水平
2.加强对适合残疾人就业岗位的研究和开发,开辟适合残疾人就业的新渠道 3.建立完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服务 4.加强残疾人的职业技术培训
第三节 少数民族就业
一、少数民族就业的原则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1.用人单位招工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收、录用少数民族人员和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的科技人员的失业子女; 2.给予重点扶持,对其举办开发就业的生产项目,努力争取生产资金,减免税收,增加贷款及物质、技术等方面的扶持和帮助。
3.在有条件的少数民族地区,建立就业绪论中心和完善就业训练设施,开展职业介绍,适当增加资金投入,为促进就业训练规模的扩大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 二、促进少数民族就业的措施 1.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
2.加强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3.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为少数民族劳动者就业提供服务,增强自谋职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封闭状态,积极发展劳务输出,引导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劳动者多渠道、多形式的就业
第九章 涉外就业
涉外就业:台湾、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就业;外国人在中国就业;中国公民到海外就业;
第一节 台湾、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就业及外国人在中国就业
一、台湾、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就业管理(详见课88页)
国家颁布了《台湾、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就业管理规定》,台湾、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就业需持《台港澳人员就业证》和《暂住证》。详见 课本88页。
二、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详见课89页)
颁布了《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来中国就业的外国人必须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就业许可证书》。
第二节 境外就业与劳务输出
境外就业与国际劳务输出,是指劳动者从一国向另一国或国境外的某一地区转移,在外国或外地劳动,同事获得劳动收入。
一、我国劳务输出的现状
1.新中国的劳务输出始于50年代初期
2.在六七十年代是伴随着对外提供经济技术援助进行的,并随着对外援助的发展而发展。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3.改革开放以来,主要是以承包工程和其它劳务合作形式的劳务输出。
二、我国劳务输出的主要途径和运作方式
1.通过承包海外工程输出劳务 2.通过与雇主签约输出劳务
3.通过在国外兴办合资经营企业向海外派遣劳务人员 4.劳务人员通过多种方式到国外自谋职业
三、促进劳务输出的政策措施
1.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劳务输出事业发展的管理、服务体系 2.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素质,提高竞争能力
3.加强劳务输出立法,保证劳务输出事业长期稳定发展
第十章 农村就业
农村就业是指具有农村户口劳动者的就业,包括农村劳动者在常住户口所在地和异地就业。
第一节 农村劳动力
一、农村劳动力数量
1998年底,中国农村从业人员有4.97亿,占城乡从业人员的70%。稳定转移的约为 5 00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10%,其中进入城市就业的约4 000万人。
二、农村劳动力质量(见课本93页)
劳动力的质量包括性别结构、年龄结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情况
三、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产业结构(见课本93页)
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产业结构是指其在各产业就业的量的关系及其比例。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是判断农村工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四、农村就业的方针政策
1.发展多种经营,开辟多种渠道,增加就业机会 2.发展小城镇促进农村就业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3.以就业为依托的开放式扶贫 4.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就业
5.加强成人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第二节 就地安置和开发就业
就地安置是相对于异地就业而言的,其目的是使农村劳动力在不远离家乡的条件下,就地就近实现就业。 一、概念
就地安置是指政府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在剩余劳动力多的地区或邻近地区开放适宜的就业岗位,安置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
主要途径:包括农业广度和深度开放,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农村的基础设施、交通、建筑业及个体私营企业等,促进农村劳动力在不离开家乡的前提下实现充分就业和增加收入。 主要措施:
1.通过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特别是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向非农产业部门转移就业。
2.建立农村职业培训基地,培训与就业相结合,通过实施农户培训计划,促进就业。 3.通过小额信贷扶持低收入农户,通过创办小型企业实现就业和带动就业。
4.配合当地小城镇建设、乡镇企业发展以及农村结构调整,组织和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地安置。
二、就地安置(详见课本97页)
农村劳动力就地安置的主要渠道包括农林牧渔业、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的就业。
三、中国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点项目
城乡就业统筹、返乡创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推进西部开发就业 县级试点的内容包括8个方面:
1.不同地区农村劳动力在传统农业、新型农业和非农产业中的开放就业; 2.不同所有制形式下组织农村劳动力自主就业;
3.组织农村劳动力在农村不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合理流动以及对外劳务输出; 4.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
5.运用劳动力市场机制,对城乡劳动力就业实现计划与市场条件相结合的统筹管理; 6.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7.以建设小城镇为依托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8.其他与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有关的内容。 省级试点的基本内容(见课本99页)
第三节 流动就业
一、概念和基本状况
流动就业是指农村劳动力到户口所在地以外就业。
按流动就业的范围,可分:乡外县内、县外省内及省外就业
农民外出务工的主要原因:是外出务工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流动就业制度
1.凭证管理制度 2.劳务协作 3.流动就业服务 4.重点监控制度
第四节 乡镇劳动服务机构
一、性质和职能
乡镇劳动服务机构是劳动保障部门在乡镇一级的工作机构,也是劳动保障部门面向农民的前台和窗口。 职能:从事劳动保障性质管理和服务
二、加强和发展乡镇劳动管理服务工作的意义
1.建立乡镇劳动服务机构是深入贯彻落实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需要。
2.建立乡镇劳动服务机构是统筹城乡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促进城乡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协调发展的需要。 3.建立乡镇劳动服务机构是促进农村就业、农民增收,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下篇 培 训
第十一章 职业培训导论
第一节 职业培训的概念
一、职业培训的概念与特点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1.职业培训的概念
职业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
职业培训是一种按照不同职业岗位的要求对接受培训的人员进行职业知识与实际技能培养和训练的职业教育活动。
职业培训的目的:增强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其就业能力、适应职业转换的能力以及工作能力,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
2.职业培训的特点:
A.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B.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C.培训与生产相结合
二、从业人员类型与职业培训的任务
1.从业人员类型的划分
科学型(学术型、理论型)、工程型(设计款、决策型)、技术型(工艺型、执行型)、技能型(技艺型、操作型) 2.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是职业培训工作的重要内容
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际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
三、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1.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内涵
A. 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属系统科学管理的组成部分 B. 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是国家人才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 C. 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是终身教育学习的具体体现 D.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是劳动保障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E. 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是国家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 F. 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2. 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单元元素
法规政策(如技能大奖获得者的奖励政策)、基地与设施、师资与教材、研究开发(如岗位技能研究开发)、考核与证书、监督与评估、信息与指导,还有师资队伍素质和管理素质形成机制。
第二节 我国职业培训工作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我国职业培训工作的发展历程
1.国民经济恢复事情以失业工人转业训练为主的阶段 2.大规模经济建设事情,以培养后备技术工人为主的阶段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职业培训大发展阶段 二、我国职业培训体系的现状 1.职业分类与职业技能标准
职业分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非类大典》于1999年5月20日颁布。包括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职业)
职业技能标准:到目前为止,已正式颁布并实施3200多个工人技术等级标准 2.职业培训的种类和办学机构
种类:就业前培训、转业培训、学徒培训、在职培训和再就业培训。有初级、中级、高级职业培训。
培训机构:由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管理的就业训练中心、技工学校;行业部门以及企业举办的职业培训机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举办的承担职业培训任务的其他培训机构 3.职业技能鉴定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职业资格证书是国家多劳动者专业(工种)学识、技术、能力的认可,是劳动者求职、任职、独立开业的资格证明,是用人单位录用人员的主要依据。 4.职业技能竞赛和技能人才表彰制度
竞赛分:国家、省(包括自治区、直辖市)和地市三级竞赛。
职业技能竞赛和技能人才表彰制度的建立,提高了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提高了广大职工参加职业培训的积极性和社会各界对职业培训的重视程度,具有深远意义和重大影响。 三、职业培训改革的基本经验
1.建立与劳动力市场联网的职业培训信息库
2.根据劳动力市场和用人单位需求设置培训专业和课程 3.针对参加培训人员特点开展培训 4.政府出资购买培训成果 5.建立培训合作伙伴关系 6.建立职业培训综合基地和集团
第三节 我国职业培训改革目标与方向
一、职业培训改革的出发点
突出素质教育是职业培训改革的中心任务和基本出发点
培训对象和就业群体:关于新生劳动力、关于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关于企业在职职工、关于城乡创业者、关于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务工人员。 二、职业培训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任务 1.职业培训改革的方向
市场化、社会化是职业培训改革的发展方向。
所谓职业培训市场化,是职业培训工作要以市场为导向,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 所谓职业培训社会化,是要着眼于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的培训力量,共同开展职业培训 2.职业培训改革的主要任务
A.普遍建立和实行新生劳动力的就业前培训制度,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网络,使城镇绝大多数新生劳动力能够受到劳动预备制培训。
B.进一步完善转业培训和在职培训制度。 C.逐步实行职业资格证书与学业证书并重。 三、职业培训改革的政策措施 1.全面实施劳动预备制度 2.积极开展再就业培训
3.对技工学校和就业训练中心等培训机构进行必要的调整和重组 4.积极探索和推动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职工培训制度 5.完善国家职业资格等级标准
6.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文凭并重制度
7.强化就业政策与就业服务对培训的引导、支持作用 8.大力发展远程职业培训
第十二章 职业培训机构的发展及其政策
第一节 职业培训机构
一、职业培训机构的构成
职业机构的设立,必须符合下列基本条件:
有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 有与培训任务相适应的教师和管理人员; 有与进行培训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 有相应的的经费;
二、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是1953年在劳动部门举办的失业工人转业训练班的基础上逐步成型与发展起来的。 1.技工学校的发展历程(详见课本 119页)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2.技工学校的性质和目标任务
在思想政治、技术操作、文化技术知识、身体等技工方面培养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 3.技工学校的管理
A.劳动部门综合管理技工学校阶段(建国初期至1963年)
B.劳动系统的技工学校由劳动部管理,其余划归教育部管理阶段(1964-1978年) C.恢复劳动部门综合管理技工学校的职能阶段(从1978年起)
D.国务院各行业、各部门所属技工学校下放地方管理阶段(从1998年起)
三、就业培训中心
就业训练中心分: a.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办学服务,其主要设施是教学设备
b.职业技能培训同生产经营紧密结婚,既有教学条件、又有经营场地 c.教学以外单设经济实体,各自独立核算
1.就业训练中心的的创立与发展 1978年7月,国务院虚会上提出成立。 1980年明确职能职责
1981年底,已发展到7600多个 2.就业训练中心的特点和任务
特点:培训与生产经营直接相结合,在训练中生产产品,培训期限以短期为主,以单向技能为主,以快速就业上岗为主;培训内容以操作技能为主,辅以相关的理论知识学习;培训经费主要依靠生产经营创收和学费;培训只发结业证书,没有毕业证书。
任务:承担“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对所有劳动者进行技能培训。 3.就业训练中心的管理
A.加强信息建设 B.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C.加强教材建设 D.加强教学条件建设
第二节 职业培训机构的调整和改革
一、职业培训机构面临的新形势 1.职业培训机构面临的困难
从内部体系看,A.专业设置和布局结构不合理
B.技术设备和教学手段相对陈旧落后,培训质量还不能很好地失业实际的需求 C.办学机制不够灵活,对迅速变化的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反映不够灵敏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从外围环境看,A.初中生源自然减少,高等教育扩招,再加上严峻的就业形势,对职业教育培训影响较大。
B.教育发展“立交桥”和人才成长通道尚待畅通,社会观念有待转变。
2.职业培训机构改革发展的有利条件
A.有党中央重视 B. 有政策支持 C.有培训需求 D.有改革基础
二、职业培训机构调整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政策措施
指导思想:按照职业培训社会化、市场化的方向和调整布局、提供层次、突出特色、服务就业的方针,加快技工学校等职业培训机构的调整改革工作。
政策措施:1.调整布局,合理配置培训资源 2.提高培训层次,大力发展高级职业培训
3.扩大职业培训覆盖范围,突出职业技能培训特色
4.采取积极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动职业培训更好地为就业服务
三、发展职业培训综合基地和集团(详见课本 129页)
职业培训综合基地,是以综合性、多功能的服务为就业者提供技能开发和就业服务的服务实体,是在现有重大技工学校和就业训练中心基础上建立的信息的就业服务实体。
职业培训集团化,是在一定区域内将各类就业服务实体以联合运作形式,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并以就业服务为龙头的新的就业服务体系实体。
第三节 社会力量办学
社会力量办学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详见课本130-131页)
第十三章 就业前培训
第一节 概述
一、就业前培训的任务和对象
基本任务:根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组织青年求职者和失业人员,参加以就业和再就业为目的的培训。
主要对象:城乡初次求职的劳动者即新成长劳动力;失业人员和需要重新转换职业的企业富余职工、下岗人员; 向非农产业转移及在城镇就业的农村劳动者;其他在就业和上岗前需要学习和提高职业技能的劳动者。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二、就业前培训的意义和作用
1.发展就业前培训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和落实“科技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2.发展就业前培训是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
3.发展就业前培训是提高企业后备技术工人素质,减少企业在职培训负担,促进企业深化改革的重要保证。
三、就业前培训的特点
1.就业前培训的一般特点
A.具有较强的目的性 B.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C.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D.培训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E.突出职业技能训练
2.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前培训的新特点
A.体现市场需求 B.侧重培养适应市场的竞争就业能力
C.突出个性化培训 D.实行社会化培训体制 E.政府职能转变
第二节 劳动预备制度
一、劳动预备制度的概念
劳动预备制度的基本内涵是:组织城镇新生劳动力和其他求职人员,在就业前接受1-3年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使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后,在国家政策的制度和帮助下,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就业。 劳动预备制度以实施就业准入为核心,以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为依托,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缓解就业压力为目的,其宗旨是把加强对新生劳动力的培训工作同对劳动力资源进行有效调节结合起来,建立一种以职业培训为主导,以相应的组织管理为聚餐的培训就业新机制。 二、建立和实施劳动预备制度的背景
进入90年代,我国又进入新一轮就业高峰,特别是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体制转轨事情,劳动者素质难以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结构性失业问题更加突出,为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劳动者素质,1996年8月,劳动部提高了建立劳动预备制度。
三、实施劳动预备制度的意义
1. 实施劳动预备制度,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 2. 实施劳动预备制度,有利于调节劳动力供求,减缓就业压力 3. 实施劳动预备制度,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促进生产力发展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四、实施劳动预备制度的主要内容
1.实行就业准入控制,全面落实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要求
2.积极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明确培训对象;认定培训结构;合理设置培训专业;组织培训招生;合理确定培训期限和内容;采取灵活的培训形式;
3.采取积极的配套措施:多渠道筹措培训经费;积极开展就业服务;充分利用和依靠现有教育、职业培训资源,广泛引导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展培训工作;
五、劳动预备制培训的教学内容
总体目标包括:基本素质知识、职业知识、专业知识与技能、社会实践
1.基本素质知识:文化知识、道德知识、法律知识、公共关系与社会知识和生活知识与技能等内容。 2.职业知识:职业基础知识、职业指导、劳动安全与保护知识和社会保险知识等内容。 3.专业知识与技能: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企业实行等内容。
4.社会实践:组织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以外劳动、参观学习、勤工俭学等活动以及开展问题活动。
第三节 特殊群体职业培训
一、妇女职业培训
1.妇女职业培训概述
《妇女权益保障法》规定:“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文化教育权利”,‘“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组织妇女接受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 2.妇女职业培训的意义
A. 加强妇女职业培训,有利于提高妇女整体素质 B. 加强妇女职业培训,有利于促进妇女就业
C. 加强妇女职业培训,有利于提高妇女社会经济地位 3.妇女职业培训的特点 A.专业内容适合女性就业
B.方式方法适合女性就业与生理特点 C.侧重于妇女的观念更新 4.妇女职业培训政策
A.平等与反歧视 B.促进与扶持 C.其他方面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二、残疾人培训
1.残疾人培训的意义
A.加强残疾人职业培训,有利于提高残疾人职业技能与整体素质,是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的重要内容。
B.加强残疾人职业培训,是更好地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的有效措施,对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是残疾人实现就业和稳定就业的重要手段。
C.加强残疾人职业培训,有利于提高残疾人社会经济地位,把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 2.残疾人培训的特点
A.结合就业的针对性 B.结合本人的适应性 C.与康复相结合 D.采用特殊的培训方法 3.残疾人培训政策
A.支持残疾人残疾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 B.鼓励残疾人参与培训,平等竞争
C.积极参与残疾人职业技能比松,促进残疾人职业培训工作 D.加强残疾人职业培训工作的宣传
第十四章 职工培训
第一节 企业职工培训
一、企业职工培训制度建立与发展
发展分三个阶段:
1.建国后17年企业职工培训概况(详见课本146页) 2.80年代企业职工培训制度的恢复和发展(详见课本146页) 3.90年代以来企业职工培训的新发展(详见课本147页)
二、企业职工培训的主要类型和方式
1.主要类型
A.根据培训的对象,职工培训可分为: 对管理人员进行的提高管理能力的培训;
对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的科技知识更新和科技开发、产品开发能力提高的培训; 对生产操作人员进行的世纪操作技能水平的培训一节班组长培训等。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B.根据培训的内容,职工培训可分为:技术等级培训、岗位培训、岗位练兵、转岗转业培训(特点:适应性、灵活性、短期性)。 2.培训方式
A.根据承担培训任务的机构,可分: 由企业自己举办的职工培训机构承担;
企业与企业外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共同承担,由职业培训机构承担文化理论,由企业承担实际技能训练;
由企业委托企业外职业培训机构承担,由企业提供培训经费、部分培训社保和技能训练教师,由职业培训机构承担培训任务。
B.根据残疾培训的形式,可分为:脱产和不脱产培训
三、企业职工培训面临的新形势及改革方向
1.企业职工素质不适应企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2.现代企业对职工素质和职工培训工作的要求
A.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培训体系 B.企业产品的竞争实质是企业员工素质的竞争 C.企业产品结构调整要求加强转岗下岗人员培训 3.我国企业职工培训的改革与发展 A.我国企业职工培训改革的目标
a.培养一支熟悉国内外经营管理理论,有较强管理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且有战略眼光和领导魄力的现代化管理人才队伍;
b. 培养一支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科技造诣,精通本专业技术,熟练掌握相关技术及外语、计算机两个现代工具的科研开发人才队伍;
c.培养一支技艺精湛、有较强敬业精神的技能人才队伍 B.企业职工培训改革的基本内容
a.改革培训管理体制 b.变被动培训为主动培训、超前培训 c.培训层次的合理化和人才结构的梯队化 d.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新型技术工人队伍 e.培训形势的多样化、高效化 f.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开发 g.转变投资观念,增加培训投入
第二节 学 徒 培 训
学徒培训又称艺徒培训,是指在生产现场采取师傅待徒弟的方式把青年培养成为具有一定熟练程度的技术工人的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培训方法。
一、学徒培训的历史沿革(详见课本 152页) 二、学徒培训的模式(详见课本 152-153页) 三、学徒培训的改革
学徒培训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 1.培训的工种多,覆盖面广
2. 培训的工种多,因人施教,与生产紧密结合 3.提供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弊端:1.受师傅技术水平和道德做饭的限制,影响了徒弟的发展
2.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保护学徒的权利,许多企业以生产急需用人为理由,把学徒单纯地当做廉价劳动力使用,培训时间无法保证
3.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学徒培训的质量无法保证
改革:启动名师带徒、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工作,由具有精湛技艺,又有较深的专业理论知识的技师、高级技师和具备一技之长、绝招绝活的技术能手、技能大奖获得者,在生产岗位上以师徒关系的形式将其高超技艺和优良道德作风传授给具有中级工以上技术等级(水平)的工人,提高他们的技术等级(水平),为本企业培养出新一代高技能人才。
第十五章 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
第一节 再就业培训
一、在就业培训概述
再就业培训是指对有过一次工作经历的职工失业或下岗后,对其进行的从事职业所必须的职业指导、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的培训。
再就业培训的主要对象是: 非自愿中断就业的失业职工;
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下岗职工
企业内减员增效离开工作岗位但未解除劳动关系的富余职工 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 需要转换岗位的其他失业人员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再就业培训的一条基本原则: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提高培训后失业和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
二、再就业培训的意义和作用
1.搞好再就业培训,有利于促进下岗职工尽快实现再就业
2.搞好再就业培训,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实现劳动力自愿的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 3. 搞好再就业培训,有利于促进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和经济发展
三、在就业培训的组织措施
1.再就业培训的期限:短期培训、中期培训、长期培训
2.再就业培训的实施: A. 搞好摸底调查 B.开展职业指导 C.组织职业技能培训 D.进行创业能力培训 E.开展再就业伙伴培训 F.政府购买培训成果 G.建立再就业培训基地 H.提供就业服务
四、再就业培训政策和措施(详见课本162页)
第二节 创 业培 训
一、创业培训的概念
创业培训是一种对具有创业条件和意向的人员,进行创业能力提高的培训。 通过创业培训后的就业有:创业和自谋职业两种形式。
创业和自谋职业的共同点:都是在对市场进行可行性研究后确定职业或工种,由就业者自定项目,自出自己,自己确定营销,自负盈亏。
区别:创业者必须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并招用一定数量的失业或下岗职工就业; 自谋职业者只要自己就业就可以,无须再雇用人员 创业和自谋职业的两种形式:个体工商户 、私营企业
二、创业培训的目的和意义
1.创业培训的目的
创造就业岗位;鼓励、扶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健康发展;培养、提高“创业者”的心理、管理、经营素质,增强其驾驭市场的应变能力。 2.创业培训的意义
创业培训是促进失业和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一条有效途径。 创业培训是促进社区服务业和小企业就业的一项新举措。
三、创业培训的实施
1.选定培训对象:凡有创业愿望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个体经营者、中小企业(包括劳服企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业)管理者及社会其他人员。 2.聘请培训教师
可从职业培训机构现有教师中选聘,可从高等院校和工商、法律、税务、会计等部门中聘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专家兼任。 3.组织实施培训
第一阶段为理论学习阶段,主要进行创业意识、创业基础知识和有关经济法规教育。
第二阶段为咨询辅导阶段,对学员制定的《创业计划书》进行分类指导和咨询,帮助学员确定有发展前景、符合市场需求的创业项目,修改和完善其《创业计划书》。
第三阶段为后续辅导阶段,主要针对学员在实际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咨询和服务,包括为学员办理档案存放、开业登记、缴纳社会保险、调整营销策略、申请贷款提供帮助等。 创业培训教学形式主要有:
专业教师授课、行家专题讲座、组织教学答疑、企业家现身说法、实地参观考察、实例分析
四、搞好创业培训的政策措施
1.建立工作机构 2.做好计划 3.宣传动员 4.筹集资金 5.制定优惠政策
第十六章 职业分类和职业技能标准
第一节 职业分类的概念和历史沿革
一、职业分类概念
职业是指从业人员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而从事的社会性工作类别。 职业的特征:目的性、社会性、稳定性、规范性、群体性
职业分类是以工作性质的同一性为基本原则,对社会职业进行的系统划分与归类。
职业分类体系则通过职业代码、职业名称、职业定义、职业所包括的主要工作内容等,描述出每一个职业类别的内涵与外延。 职业分类的目的:
a.为劳动力社会化管理提供依据
b.为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就业提供依据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c.为国民经济信息统计和认可普查提供依据
二、国家标准职业分类
《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于1958年制定出版,1968年修订第二版,1988年修订第三版。 其主要目的:
1.为了给不同国家的职业自立、数据提供一个系列化的基础和国家化的工具,以便进行职业信息的国际交流 2.使国家职业数据能为有关国家移民和劳动力供求信息等方面事务的研究和决策工作带来方便 3.为各国制定、修订职业分类提供样板
《国家标准职业分类》分类为10个大类、28个中类、116个小类和390个细类
第二节 职业分类大典
一、职业分类大典
1999年5月,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国家统计局批准,中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简称《大典》)正式颁布并出版发行。
二、职业分类大典的基本结构
1.基本结构
职业分类结构包括四个层次,即大类、中类、小类和细类。
《大典》将我国社会职业划分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小类,1838个职业。 8个大类分别是:
第一大类 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 第二大类 专业技术人员 第三大类 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第四大类 商业、服务业人员
第五大类 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 第六大类 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 第七大类 军人
第八大类 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 2.分类原则(详见课本169页)
大类划分的原则、中类划分的原则、小类划分的原则、细类(职业)划分的原则 三、基本内容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大典表述 每一大类的内容包括大类编码、大类名称、大类概述、所含中类的编码和名称;
每一中类的内容包括中类编码、中类名称、中类概述、所含小类的编码和名称; 每一小类的内容包括小类编码、小类名称、小类概述、所含细类的编码和名称; 每一细类的内容包括职业编码、职业名称、职业描述及归入本职业的工种名称等。
大典的采用“A-B-C-D”模式。 A 为大类编码,以一位数码表示; B 为中类编码,以两位数码表示; C 为小类编码,以两位数码表示;
D 为细类编码,以两位数码表示;并按数字顺序排列。
第三节 国家职业标准与工人技术等级标准
一、国家职业标准的概念
国家职业标准是指职业分类基础上,对某一职业所需的能力水平所作的规定,是从业资格的主要依据。 制定国家职业标准的原则:整体性原则、等级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
二、国家职业标准的结构和内容
国家职业标准包括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工作要求和比重表四个部分。
国家职业资格等级分:初级技能(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技能(国家职业资格四级) 高级技能(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三、工人技术等级标准
工人技术等级标准是衡量工人技术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的尺度,是对工人进行培训、鉴定的基本依据。 1.工人技术等级标准的历史沿革(详见课本172页) 2.全国第三次修订工人技术等级标准基本情况
修订的标准进行改革:合并工种、减少等级、调整工人技术等级标准与工人工资等级关系 3.工人技术等级标准的内容、用途和作用
工人技术等级标准是按不同工种、不同等级制定的,包括“知识要求”,“技能要求”,“工作实例”三部分 工人技术等级标准的用途和作用: A.衡量工人的技术能力 B.作为确定工人工资水平的重要参考依据 C.为培训工作提供服务 D.合理利用劳动力资源的依据
四、职业技能鉴定规范
制定《规范》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职业技能标准体系,为职业技能鉴定提供科学、规范的依据,促进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工作的开展。
制定《规范》主要是以《工人技术等级标准》为依据,不能够随意拔高或降低标准的要求。 《规范》的内容包括:工种定义、适用范围以及需要说明的技术情况和鉴定的特殊要求。 内容由五个部分组成:项目、鉴定范围、鉴定内容、鉴定比重、备注。
每个《鉴定规范》附2-3套试题,试题类型分为:是非题、选择题、计算题、问答题。
第四节 岗 位 规 范
一、岗位与岗位位置
岗位是按照社会劳动分工、协作和组织的要求建立起来的,具有确定职责、任务和内容的工作位置,是社会劳动组合的基础单位。
岗位的设置和划分以下向四种方法: 1.按职能划分序列 2.按程序分类 3.按类分岗
4.按岗位工作技术负杂程度划分岗位工作等级
二、岗位规范内容及原则
岗位规范是企业根据劳动岗位的特点对上岗人员的条件提出的综合要求。 岗位规范的内容:上岗职责、上岗条件、生产技术规程
制定岗位规范的原则主要有四个方面要求:客观性、实用性、科学性、层次性
第十七章 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保障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发和利用劳动力资源的一项基础工作,是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的有效措施。
第一节 职业技能鉴定
一、职业技能鉴定的概念
职业技能鉴定是一项给予职业技能水平的考核获得,属于标准参照型考试。
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认识资格条件,通过政府劳动行政部门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与认证的活动。主要包括初、中、高技术等级考核和技师、高级技师资格考评。
二、职业技能鉴定的历史沿革
其建立与发展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工人技术等级考核制度的初创 第二阶段 工人考核制度的恢复 第三阶段 工人考核制度的发展
第四阶段 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确立 我国职业技能鉴定制度五个新的特点: 1.制度的依据发展到国家的法律规定;
2.考核鉴定的目的由单纯的强化企业内部劳动工资管理,发展到客观评价劳动者技能水平,为适应劳动力市场发展、劳动者择业和单位用人提供社会服务;
3.考核的标准由工资等级直接对应的八级技术等级标准,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标准体系 4.考核的对象范围由企业学徒、工人扩展为全社会劳动者
5.考核管理体系,由企业内部组织管理发展到政府指导下的社会化管理制度
三、职业技能鉴定的组织实施
1.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制度:包括政策法规体系、组织实施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和监督检查体系。 2.职业技能鉴定的实施与管理
A.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包括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和职业技能鉴定所(站) 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是组织、指导、协调和实施职业技能鉴定的事业性机构。
主要职责:参与制定本行业特有工种的职业技能标准;组织本行业特有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和考评员资格培训;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及有关问题的研究和咨询服务。 B.职业技能鉴定所(站)
职业技能鉴定所(站)是独立承担职业技能鉴定任务的鉴定执行机构,是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体会在的组织基础。
3.职业技能鉴定的主要对象及证书的核发
主要人员: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培训机构毕(结)业生,凡是技术等级考核的工种,初步实行职业技能鉴定;
企业、事业单位学徒期满的学徒工,必须进行职业技能鉴定;
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以及社会各类人员,根据需要,自愿申请职业技术鉴定。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对技术等级考核合格的劳动者,发给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4.职业技能鉴定的技术支持 A.职业技能鉴定国家题库 B.鉴定所(站)资格标准 C.鉴定程序和考务报表制度 D.考评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E.职业技能鉴定统计制度
第二节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一、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基本概念
职业资格 是指对劳动者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包括从业资格和职业资格。 职业资格证书是国家对劳动者从事某项职业学识、技术、能力的认可,是求职、任职、独立开业和单位录用的主要依据。
二、推行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意义
1.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和再就业
2.构筑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为劳动者成长开辟广阔道路
3.客观公正地评价劳动者职业技能,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4.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
三、就业准入制度
所谓就业准入,是指根据《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的劳动者,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
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面临的新形势及其主要任务
主要任务目标:以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劳动者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为出发点,以“社会效益第一”和“质量第一”为基本原则,尽快完善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体系,使职业技能鉴定的职业和鉴定对象的覆盖面明显扩大,鉴定质量明显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在社会上明显增强,逐步实行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文凭并重,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国家就业制度相衔接。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第十八章 职业技能竞赛和技能财产评选表彰
职业技能竞赛是指依据国家职业标准,结合生产实际开展的有组织的群众性技能竞赛活动。 特点:突出操作技能,突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节 职业技能竞赛和技能人才评选表彰的目的和意义
职业技能竞赛和技能人才评选表彰是激励广大技术工人努力钻研技术业务,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的重要措施,对树立优秀技术工人,也是现代化建设重要人才的科学人才观,提高技术工人的地位,形成全社会尊重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具有重要的作用。 意义:1.有利于提高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
2.有利于调动广大工人钻研技术业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工人队伍的稳定。 3.有利于推动职业培训的广泛开展,促进工人队伍素质的提高 4.有利于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第二节 职业技能竞赛和技能人才评选表彰的基本情况
一、我国职业技能竞赛
1.竞赛类别:国家级、省级、地市级
2.参赛选手资格: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热爱本职工作的在职职工或职业学校学生; 应符合竞赛组委会规定的参赛年龄、职业技能等条件的要求; 参加国家级技能竞赛的选手一般应是省级竞赛的优胜者; 3.中国青年奥林匹克技能竞赛(详见课本191页)
4.竞赛的基本经验:A.把学、练、赛融为一体,比赛促培 B.把技能鉴定、业绩考核相结合 C.与生产相结合,为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 D.坚持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鼓励先进
二、国际青年奥林匹克技能竞赛(详见课本192页)
国际青年奥林匹克技能竞赛是国际职业培训举办的国际职业技能竞赛活动。
三、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评选表彰制度
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评选表彰制度,是我国对全国优秀技术技能人才实行的一项表彰奖励制度。 这一制度包括: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两个奖项。
第三节 职业技术竞赛和技能人才评选表彰的组织方式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一、组织方式和工作程序
1.技能竞赛(详见课本195页) 2.技能人才评选表彰(详见课本195页)
二、鼓励政策(详见课本196页)
第十九章 师资、教材和教学研究
第一节 师资队伍建设
一、职业培训教师的素质要求
1.首先培训教师必须了解和掌握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的特点和规律,善于从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的大局出发,从培养对象出发,把握培训的方向和目标;
2.职业培训教师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的业务知识,而且同时要具备一定的生产操作技能;
3.职业培训教师在教授和训练学员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学员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对学员的就业和创业进行有效的指导。
二、职业培训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及政策措施
1.目标任务
要建立一支素质较高、数量适当、结构合理,以专职为主、专兼相结合的教师队伍。 2.政策与措施
A.建立并实施在职教师定期培训制度;
B.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 C.加强后备教师培养;
D.落实相应政策,逐步提高教师待遇; 三、教师管理
1.依法加强对职业培训教师的管理(详见课本199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颁布,不仅为保障教师的合法利益提高了法律保证,也标准着对教师的管理工作开始走上依法行政的轨道。
2.职业培训教师上岗资格认定工作(详见课本200页) 3.技工学校教师职务聘任工作(详见课本200页) A.职务评审由技工学校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负责;
[键入文字]
正在阅读: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总复习资料大全02-26
公务员常见成语300例辨析06-12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专家门诊时11-17
女人最爱听的10句悄悄话07-28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演讲稿【共3篇】02-25
知识竞赛策划方案06-09
园长十问02-27
怎么写文献综述 写文献综述的要点02-22
英语-辩论稿-完整版04-26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辅导资料
- 劳动就业
- 概论
- 自考
- 00165
- 十九
- 2016年会计继续教育《企业会计准则第40号——合营安排》
- 砼
- 史上最全细胞生物学题库(含答案)
- 学籍管理系统项目计划书
- 河南省郑州市2015届九年级语文适应性测试(二模)试题
- 人环奖初赛试题及参考答案
- (物理试卷合集)安徽省蚌埠市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物
- 2010-2011学年河南省郑州市枫杨外国语学校七年级(上)第二次月
- 多旋翼飞行器展放I级引绳施工工法 - 图文
- 武汉理工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第12次会议授予各类研究生
- 弘扬五四精神演讲稿
- 2017年佛山市会计继续教育答案(小企业类)3
- 13、辅机2008题库第十三章
- 2009年上海高考文科数学
-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
- 2016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学案4
-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第5章数列热点探究课3数列中的高考热点问
- 超市完整培训资料
- 安全总体施工方案
- 装修大本营东亚吉祥教您房屋装修四大防潮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