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阁-借阅并勘误)绝句与律诗的固定格式要求

更新时间:2024-06-14 05:0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七星阁-借阅并勘误)绝句与律诗的固定格式要求

-20120220

格律诗是我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无论从文采、笔调、与技法还是从内涵、意境与格调,或出神入化,或华美绚丽,或大气磅礴,或行云流水;或言情,或抒怀,或铭志。经过历史演变与发展,逐步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文学体裁。并且由此诞生了不少伟大诗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传世佳作。

人们根据习惯,将从古至今我国的诗歌划分为古体诗(诗经、乐府中的诗歌)、近体诗(唐以后逐步形成的绝句与律诗)和现代诗歌(自由体、朦胧诗等)。唐以后至宋朝,又在近体诗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了带有词牌性质的各类辞赋。

近体诗区别于古体诗的最典型特征就是对字数、行数、对仗、平仄、押韵等有十分严格的规范要求。

无论五言或七言绝句,也无论五言或七言律诗,在创作格式上讲究固定的几种平仄排列;讲究“对”和“粘”的规则;讲究“起、承、转、合\的布局结构;讲究出句和对句之间的上下对仗;讲究绝句与律诗中的韵脚与押韵。这其中最难的就是对押韵的要求。

绝句:四句一组称为绝句;律诗:八句一组称为律诗。 平仄: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个声调。需要说明的是,古汉语中的入声字在现代汉语的普通话里已经不存在,但却常见于南北方部分方言中,比如山西、江浙、min南、潮州、广东话、湖南话等等。依照现代新华字典或新华词典的相关解释:一声为“平”

声,其余三声(二声<上声>、三声<入声>、四声<去声>)均为“仄”声。但是在创作近体诗的过程中出于需要,对声的要求有了演变,即:将平声和上声统归于平声,但有阴平与阳平之分。

“对”和“粘”:无论绝句或律诗,其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平仄是相反的(当然诗的第一句一般基本上是以仄声起头的),这称为“对”;但按照严格的平仄格式要求,诗的第三句和第二句的开头平仄必须是相同的,这称为“粘”;

对仗:就是每一联的出句和对句之间除了要遵循平仄格式外,其对应的词性也必须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量词对量词,虚词对虚词。

诗韵有两种解释——

其一,按照现代汉语拼音拼字,韵母相同的字就可以押韵,只要朗朗上口,而且用不着区别平仄(现代自由体诗应用得最为突出); 其二,遵循格律诗的用韵,有专门的韵书规范。该韵书的形成有深刻的历史渊源,起自南北朝之后;成于唐朝(唐韵);修订于宋朝(广韵);完善于金初(平水韵)。在这一漫长的应用、完善与整理过程中,逐步将原有的206个韵减并为106个韵。其又分为上平声、下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五部分。

而韵书中所列的106个韵的应用,恰恰是我们今人对近体诗词创作上的一个突出的难点。

一些现代的专家、诗人坚持认为现在的人们在创作格律诗时不仅要求平仄、对仗、行数、字数要严格合乎规范,而且必须一丝不苟地按照韵书的要求使韵。否则就不能称为格律诗。

他们的理由是,自唐朝以来就是这样实行过来的,而且也被历代朝廷列为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下面就分四部分把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律、七律的基本创作格式分别做一介绍。

一、绝句与律诗的固定应用格式——之五言绝句

作为近体诗的绝句与律诗体裁,在创作过程中必须要遵循押韵的基本要素。而押韵是有要求的,即偶句必须要押韵。而押韵的字必在其句的末尾,且必须是平声字。如绝句,无论五言或七言绝句,其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末尾之字既要求平声又要求押韵。

仄仄平平仄 白日依山尽, 平平仄仄平 黄河入海流。 平平平仄仄 欲穷千里目,

仄仄仄平平 更上一层楼。(唐 王之涣《登鹳雀楼》) 按照“对”和“粘”的规则可以将上面基本格式中的每一句都可以挪做首句,并因此转换成三种新的格式出来——

其一、

范例: 平平仄仄平 鹫翎金仆姑, 仄仄仄平平 燕尾绣蝥弧。 仄仄平平仄 独立扬新令,

平平仄仄平 千营共一呼。(唐 卢纶《塞下曲》之一) 其二、

范例: 平平平仄仄 移舟泊烟渚, 仄仄仄平平 日暮客愁新。 仄仄平平仄 野旷天低树,

平平仄仄平 江清月近人。(唐 孟浩然《宿建德江》) 其三、 范例:

仄仄仄平平 月黑雁飞高, 平平仄仄平 单于夜遁逃。 平平平仄仄 欲将轻骑逐,

仄仄仄平平 大雪满弓刀。(唐 卢纶《塞下曲》之三) 但也有未按上述格式创作,却出自名家之手且千古传诵的佳篇名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 李白 《静夜思》 千山鸟飞尽,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 柳宗元 《江雪》

二、绝句与律诗的固定应用格式——之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的平仄格式是在五言绝句的基础上形成的。前面谈到了五言绝句创作的四种格式,而只要在这四种格式的句子前面加上两个字,而这两个字的平仄要与该五言绝句的头两个字的平仄相反即成。

格式之一: 范例: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格式之二: 范例: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辛渐》)

格式之三: 范例: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宋 苏轼《饮湖上??》)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宋 苏轼《赠刘景文》)

格式之四: 范例:

平平仄仄仄平平 兰陵美酒郁金香, 仄仄平平仄仄平 玉碗盛来琥珀光。 仄仄平平平仄仄 但使主人能醉客,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不知何处是他乡。(李白 《客中行》)

三、五言律诗的基本创作格式

五言律诗,顾名思义,就是诗的体裁是由每句五言、每首八句组成。也要遵循平仄对仗,也要依照“对”和“粘”的规则。也要偶句押韵,且其最后之字必须是平声字。

格式之一: 范例:

仄仄平平仄 旅馆无良伴, 平平仄仄平 凝情自悄然。 平平平仄仄 寒灯思旧事, 仄仄仄平平 断雁警愁眠。 仄仄平平仄 远梦归侵晓, 平平仄仄平 家书到隔年。 平平平仄仄 沧江好烟月,

仄仄仄平平 门系钓鱼船。 (唐杜牧 《旅宿》)

格式之二: 范例:

平平仄仄平 前年戍月支, 仄仄仄平平 城下没全师。 仄仄平平仄 蕃汉断消息,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格式之三: 范例: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死生常别离。 无人收废帐, 归马识残旗。 欲祭疑君在, 天涯哭此时。(唐 江城如画里, 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 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 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 临风怀谢公。 张籍《没蕃故人》)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唐李白 格式之四: 范例:

仄仄仄平平 静夜四无邻, 平平仄仄平 荒居旧业贫。 平平平仄仄 雨中黄叶树, 仄仄仄平平 灯下白头人。 仄仄平平仄 以我独沉久, 平平仄仄平 愧君相见频。 平平平仄仄 平生自有分,

仄仄仄平平 况是蔡家亲。 (唐司空曙 《喜外弟卢纶见宿》)

四、七言律诗的基本格式

七言律诗简称七律,较之五言律诗而言,其自古以来在世上传诵较多,也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所熟悉和喜爱。

七言律诗也和五言律诗一样在创作上有四种规定格式,它与五言诗的格式是相对应的。只是每句诗的前面多了两个字。具体格式如下:

格式之一: 范例:

平平仄仄平平仄 西山白雪三城戍, 仄仄平平仄仄平 南浦清江万里桥。 仄仄平平平仄仄 海内风尘诸弟隔, 平平仄仄仄平平 天涯涕泪一身遥。

平平仄仄平平仄 惟将迟暮供多病, 仄仄平平仄仄平 未有涓埃答圣朝。 仄仄平平平仄仄 跨马出郊时极目,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不堪人事日萧条。 (唐 杜甫 《野望》)

格式之二: 范例: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格式之三: 范例: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常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 万古云霄一羽毛。

杜甫 (唐《蜀相》) 仄仄平平平仄仄 伯仲之间见伊吕, 平平仄仄仄平平 指挥若定失萧曹。 平平仄仄平平仄 运移汉祚终难复,

仄仄平平仄仄平 志决身歼军务劳。 (唐 杜甫《咏怀古迹》之五)

格式之四: 范例:

平平仄仄仄平平 汀洲无浪复无烟, 仄仄平平仄仄平 楚客相思益渺然。 仄仄平平平仄仄 汉口夕阳斜渡鸟, 平平仄仄仄平平 洞庭秋水远连天。 平平仄仄平平仄 孤城背岭寒吹角, 仄仄平平仄仄平 独树临江夜泊船。 仄仄平平平仄仄 贾谊上书忧汉室,

平平仄仄仄平平 长沙谪去古今怜。 (唐 刘长卿 《自夏口至鹦鹉洲望岳阳寄元中丞》)

以上仅列举了唐朝的几位诗人所作之七言律诗作为上述四种格式的范例。

还有在律诗创作上并未拘泥于律诗格式或者语言用字要求的格律诗。但该律诗所抒发的意境独树一帜,大气磅礴,冠绝古今,脍炙

人口。其中有两首十分著名。一位是唐崔颢的七律《黄鹤楼》,一位是唐李白的七律《登金陵凤凰台》。

据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在唐天宝年间,李白来到武昌(今武汉武昌)黄鹤楼,登高远眺,触景生情,本欲赋诗抒怀,但是当他看到此处已有崔颢的题诗《黄鹤楼》,不尽大为赞叹并为之拍手叫绝,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为此放弃了题诗的念头。

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疑似此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南朝宋东阳无疑《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

到它的重复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 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清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法,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集》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

后来李白又一次来到了金陵,登临凤凰台,随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这首诗。此诗堪与崔颢的《黄鹤楼》相媲美。

现将此二诗抄录,与网友共享之——

《黄鹤楼》唐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唐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cu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