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语颜色词的文化内涵

更新时间:2023-05-11 05:2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应用语言学小论文,汉语颜色词的文化内涵

科目:应用语言学

姓名:陈楠楠

学院:国际交流学院 班级:对外汉语系08级01

学号:

应用语言学小论文,汉语颜色词的文化内涵

论汉语颜色词的文化内涵

摘要:日常生活以及文学作品中颜色词的使用非常广泛。颜色词的产生、发展和变化都包含着丰富复杂的文化信息,如地理环境、历史传统、政治经济、风俗民情、宗教信仰、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等等,其中最能体现出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特征。颜色词除了本身具有的色彩意义之外,还具有许多抽象的象征意义和内涵。本文通过各个不同的方面分析汉语中红、黄、白、黑四种颜色的各种象征意义,来说明汉语中这些颜色词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颜色词 象征意义 文化内涵

词语是语言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语言中最能反映文化特征的部分。它们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包含着丰富、复杂的文化信息,如地理环境、历史传统、政治经济、风俗民情、宗教信仰、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等等,其中最能体现出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特征。颜色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颜色打交道。大干世界的颜色种类无穷无尽,有各自的独特物理属性,在语言中也有鲜明生动的体现。对颜色的认知,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范畴之

一。无论是古诗词作品,还是现代文学作品中,都有通过颜色来描写事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它们本身的基本意义,更要留心它们含义深广的象征意义,因为颜色的象征意义甚至构成了人们对经过引伸、转义以后颜色的崇尚和禁忌。本文将来探讨汉语中红、黄、白、黑五种颜色的文化内涵。

红色

同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一样,在中国红色有驱邪的功能,比如在中国古代,许多宫殿和庙宇的墙壁都是红色的;官吏、官邸、服饰多以大红为主,即所谓“朱门”“朱衣”。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五行中的火所对应的颜色就是红色,八卦中的离卦也象征红色。

对中国人来说,红色意味着吉兆、财运、吉祥、喜庆。在婚礼上和春节都喜欢用红色来装饰,如结婚时贴红喜字,用红围帐、红被面、红枕头;过节时贴红门联,挂红匾,送红包,剪红彩;生了孩子要送红蛋。特别是每到本命年时,北方各地汉族人,不论大人小孩都要买红腰带系上,俗称“扎红”,小孩还要穿红背心、红裤衩,认为这样才能趋吉避凶、消灾免祸。这种习俗到今天仍在各地流行,每逢春节,市场上到处有出售“吉祥带”、“吉祥结”的红黄绸带,本命年的人们将之系在腰间、手腕上,这样便可消解灾祸、化凶为吉。

红色在中国还有忠诚的意思,戏剧中的一些红脸人物(如关羽)被看作是忠心耿耿的英雄;还有一些词语,如:“赤子”、“赤胆”、“赤心”、“丹心”、“红心”等。

应用语言学小论文,汉语颜色词的文化内涵

红色还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近代以来,红色一直都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代名词。如国旗——五星红旗、国徽、党旗等 都是用红色装饰。汉语中“红军”、“红旗”、“红色政权”、“又红又专”,都具有褒扬的色彩。

此外,红色还被认为能激起人雄性荷尔蒙的分泌,所以在运动比赛中运动员也喜欢身着红色服装。由于红色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许多警告标记都用红色的文字或图像来表示,例如在红绿灯中红色表示停止。

“满堂红”的意思是指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红运”指好运,“红人”指受器重的人。谚语里还有:“走马看红,冷眼看绿”、“娶了媳妇满堂红,聘了女儿满屋穷”、“今日红花,明日白草”等。

性格色彩中红色代表积极、主动、开放、热情、乐于与人交往的性格。

黄色

中华民族的始祖为“黄帝”,华夏文化的发源地为“黄土高原”,中华民族的摇篮为“黄河”,炎黄子孙的肤色为“黄皮肤” 。黄色自古以来就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解之缘。

中华民族对黄色的崇拜,是与太阳崇拜、土地崇拜联系在一起的。《说文解字》对“黄”的解释是:“黄——地之色也。”所谓“黄道”,是古人想象中的太阳绕地的运行的轨道。可见“黄”字与太阳也有密切的联系。

黄色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居五色之中,是帝王之色。黄色象征着中央政权,有国土之义。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地神的崇拜,渊源于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由五行推衍出五色。最早说明五色的是《周礼·考工记》:“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可以看到,古人称土地为黄色,是中央之色。《通典》注云:“黄者中和美色,黄承天德,最盛淳美,故以尊色为谥也。”黄色是大地的自然之色,亘古不易。这种色彩代表了“天德”之美,也就是“中和”之美,所以成为尊色,象征着无上的皇权和崇高的地位。黄色成为君主的御用颜色,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君权,如“黄袍”是古代帝王的袍服;“黄钺”最初是帝王所持的兵器,后作帝王仪仗;“黄榜”指帝王的文告;“黄麾”是帝王仪仗所用的旌旗等。腹围是一种围腰、围腹的帛巾,其繁简不一,颜色以黄为贵,时称“腰上黄”。在现代汉语里,诸如“黄道吉日”、“黄灿灿”等词语都反映出“黄”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尊贵地位。

另外,黄色也是金子的颜色,所以它也代表财富和辉煌。大户人家经常佩戴各种黄金首饰,使用各种黄金器皿,以此来显示他们家族的富有与显赫的地位。又因为黄金的价值很高,所以人们把最宝贵的时间叫做“黄金周”、“黄金月”、“一刻千金”、“黄金季节”,把年青时代叫做“黄金时代”。

黄色还有醒目的作用,比如红绿灯,就用黄色来提醒行人和车辆注意。

黄色还指代淫秽、色情、暴力等不良内容。

在京剧脸谱代表凶猛、残暴的角色,如典韦。

性格色彩中黄色代表推进、目标、可控的性格。

白色

“白色”是汉语中贬义较强的颜色词。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白色”是一个禁忌词,体现了中国人在物质和精神上的摈弃和厌恶。因为古代常在秋季征伐不义、处死犯人。所以白色是枯竭而无血色、无生命的表现。按五行学说,西方为白色,西方主白虎,主凶,因此,白色象征“死亡、凶恶”。白色总是与丧事、邪恶、

应用语言学小论文,汉语颜色词的文化内涵

低贱的文化语义相联系,如:人死之后家属要穿白孝服,设白色灵堂。《礼记·郊特牲》云:“素服。以送终也。”素服,是冠、衣、裳皆白色。白色作为不吉利的凶色,所以,父母在,“冠衣不纯素”。现代汉语中有“红白喜事”一语,“白”即指丧事。在汉代至唐代.“庶人以白”为服,因而“白衣”指贱民,“白丁”指没有功名的人,“白屋”指茅草盖成的穷人的屋子。

“白色”还与经济有密切联系。“白色”象征正当、合法。如“白色收入”,它是我国城镇居民主要的经济来源。由于这部分收入一般是公开的、合法的,比较透明,故称之。“白市”是公开的合法买卖的市场,与“黑市”相对。“白道”比喻正当的渠道,也指大学生毕业后走的做学问的道路。

“白色”在中国也具有落后、顽固的意思。例如在20世纪60年代,“白”为偏离正确方向有走“白专道路”之说,指不突出政治,单纯追求业务技术。“白色”也有失败等含义。如,在战争失败的一方总是打着白旗表示投降。在现代汉语中,“白”还与许多词构成含有反动或落后语义的合成词。如“白区”、“白匪”、“白军”、“白色恐怖”、“白专”等等。

“白色”同时也有正义、光明的象征。屈原《九章·怀沙》:“变白以黑兮,倒上为下。”屈原在诗中用黑白不分来比喻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的是非不明,善恶莫辨。在这方面与英民族相比,汉民族对“白色”的崇尚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白色由于和白云、白雪、白玉同色,自古人们常用白色象征高洁、明亮、素雅、光明等。中国成语有清白无辜、洁白如玉、白璧无瑕等。

“白色”在中国传统戏剧脸谱艺术中,一般性格粗暴、为人阴险奸诈的人所用的脸谱的颜色。如:秦代的赵高、三国时代的曹操、明代的严嵩等人物。由以上分析可见,在汉语中带“白”字的词语多为贬义。

性格色彩中白色代表安宁、善意、独立、能听取别人意见的性格。

黑色

古代黑色为天玄,原来在中国文化里只有沉重的神秘之感,是一种庄重而严肃的色调,它的象征意义由于 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显得较为复杂。一方面黑色在中国古代象征尊贵、刚毅、严正、铁面无私、憨直、神秘等褒义。在戏剧脸谱中,往往用黑色脸谱象征人物的刚直不阿、严正无私或憨直的性格,如民间传说中的"黑脸"包公,传统京剧中的 张飞、李逵等人的黑色脸谱。

另外,它又由于其本身的黑暗无光给人以阴险、毒辣和恐怖的感觉。它象征邪恶和反动,如指阴险狠毒的人是“黑心肠”,不可告人的丑恶内情是“黑幕”,反动集团的成员是“黑帮”、“黑手”,把统治者为进行政治迫害而开出的持不同政见者的名单叫“黑名单”,它又表示犯罪、违法,代表“秘密”、“隐蔽”和不确定,干盗匪行径叫“走黑道”,称杀人越货、干不法勾当的客栈叫“黑店”,把违禁货物叫“黑货”,违禁货物交易的场所称为“黑市”,利用非法手段得来的钱叫“黑钱”,把有组织犯罪并以实施某些犯罪为目的而形成的结伙、帮派、集团或组织称为“黑社会”等。

在古代中国文化中,黑色是北方的象征,代表“水”,五色之一,没有贬褒的含义;

在中国彝族人中,原来贵族宣称自己和普通人不同,骨头是黑色的,因此黑色代表高贵,黑彝是贵族,白彝是奴隶;

在中文口语中,黑色常意指被忽略、被排除在视线焦点之外,例如形容一个人不得上司认可为“黑掉了”。

应用语言学小论文,汉语颜色词的文化内涵

在文化意义层面,黑色比喻冷酷、阴暗、黑暗和不光明;黑色在绘画、文学作品和电影中常用来渲染死亡、恐怖的气氛;

黑色是哀悼的颜色,人们常穿黑色衣服参加葬礼。

在中国民间,有时黑色的食物被认为对身体较好,例如黑猪肉或乌骨鸡比较营养、上等。

参考文献:

1、夏征龙主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

2、唐振华.符号学与“颜色词”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J].深圳大学学报,2007,(6).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4、阮显忠.颜色词及其修辞作用[A].语言学论文集[C].南华理工大学.1997.

5、邵志洪.汉英颜色词使用的比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4,

(1):87-9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cb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