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更新时间:2024-06-22 14:5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一单元

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

三维目标: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了解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天气,感知不同的天气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3、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使学生能坚持观测天气和长期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

重点: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难点: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过程:

明确目标、课前预习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质疑探究、交流展示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

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归纳整理展示提高

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 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7.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45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8.带读提示语。

9.看明白了吗?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10.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

11.反馈检测课后练习

小结: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杭州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教学反思:今天我上了四年级我们关心天气一课,学生很喜欢,课堂很活跃,以下是关于这节课我的一些思考:一.课题引入自然:用假设“下周学校要组织秋游,这段时间你们最关心什么?”来引入课题,学生自然会想到天气。随即板书我们关心天气。二.课前中国地图、城市天气和天气符号的卡片以及磁铁的准备充分,节省了课堂板书的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认识更多的天气符号。三.让一两个学生上黑板板书自己设计的天气符号,给他们创造的机会。

第二课、天气日历

三维目标:

1.初步学会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

重点: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难点: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学过程

明确目标、课前预习

1.分类介绍每一种天气符号的含义。

2.使用天气符号记录云量、云的种类(次项可以选学)、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温度等天气现象。

3.每个学生在小纸卡上画几个天气符号,制成天气记录卡。并提示学生在今后一个月的时间里,要用自己制作的天气记录卡在“天气日记”上

记录每天观察到的天气现象。

4.可以小组分工,每人画一类天气符号的小纸卡,小组内不画重复的。注意提示学生在卡片的上方写上今天的日期。

质疑探究、交流展示

5.天气日历可以每个小组完成一个天气日历,但全班共同完成一个天气日历的记录可能会比较现实。

6.带领学生到户外观察天气。因为,从这一次开始,学生将持续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并在观察的过程中对天气情况进行判断。此时的学生对天气现象的观察能力还不强,教师应重点对在什么地方测量温度最合适?如何判断天空中的云是多云、阴天等方法和学生们进行交流,并作初步的指导。

归纳整理展示提高

7.回到教室后,教师可将“天气日历”贴在黑板上。提问学生: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云量?各小组举起前面画好的相应的小卡片。请一名同学把小记录卡粘在“天气日历”今天的日期栏内。

8.依次提问学生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降雨量、风向、风级? 9.出示“温度记录表”,指导学生用填充图(描竖条)的方法记录今天的气温。

反馈检测课后练习

10.讨论怎样安排每天的记录任务?明确分配任务的方案,确定每天在什么时间来观察天气。

你知道表示天气有那些符号吗?

教学反思:通过天气符号的认识和学习,让学生具体去制作天气日历

表。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平均温度、东南风、西北风、无风、微风、大风、小风、0级、1级、2级、小雨、中雨、大雨、晴天、多云、阴天等术语及天气符号反映在天气日历表中,并根据日历表统计一季度、一个月、一周的天气情况,以后分析“天气日历表”上搜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让学生了解天气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哪些影响,我们该如何去做,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只是学生能否持之以恒地进行观察并记录,还有待于老师的督促指导。

第三课、温度和气温

三维目标:

1、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2、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3、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重点: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难点: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 教学过程:

明确目标、课前预习

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揭示学习课题。 质疑探究、交流展示

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

二、 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

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

5.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6.教师引导: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

7.学生实验:分别做过滤食盐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并观察滤纸,汇报观察结果。

8.交流实验结果,整理对溶解的新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提醒学生注意:溶解的溶不是熔也不是融。)

教学反思:课堂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活动,试验课的组织教学比较难

把握,需要花更多的心思。一堂实验课下来了,我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自己讲的太多,对学生扶得过多,学生自己探究的内容过少。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对学生的实验常规的训练,这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石。

第二课、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三维目标:

1、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2、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3、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过程:

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 (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

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

二、 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

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

5.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6.教师引导: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

7.学生实验:分别做过滤食盐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并观察滤纸,汇报观察结果。

8.交流实验结果,整理对溶解的新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提醒学生注意:溶解的溶不是熔也不是融。)

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

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

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教学反思:这一活动,看似学生只是简单的描述高锰酸钾与水混合的

现象,但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可以知道在学生头脑中物质在溶解时的微观世界。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描述高锰酸钾与水混合的现象延伸到食盐与水的混合现象中,食盐的溶解过程的微观世界是怎样的。因为食盐在水中是无色的,我们不可能借助颜色来了解食盐溶解的微观世界。只有在理解了高锰酸钾溶解微观世界的基础上,来想象食盐微观世界的溶解过程。再在食盐溶解的基础上推广到所有物质在溶解时是微观世界里是怎样溶解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产生新知的衍生点。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现象,看似简单的观察活动,但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可以知道学生对微观世界的了解。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打开学生的思维想象想象能力,通过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力度。

第三课、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三维目标:

1、初步感知和认识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液体和固体,液体和液体,液体和气体);

2、能借助实验进一步观察多种物质之间的溶解现象,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

3、在观察、交流中,将看到的新的“溶解”现象与已知的作比较,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探究更多溶解现象的欲望。

重点: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其他更多的容易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难点:观察和感知水中溶解有空气 教学过程:

1、引入

教师准备一杯水和一袋咖啡。学生观察咖啡放入水中搅拌之后的现,咖啡在水里怎么啦?你观察到的什么现象说明咖啡在水利溶解了?

我们已经知道食盐、砂糖、肥皂、咖啡等固体物质在水中能被溶解。那么其他的液体、气体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2.观察液体之间的溶解与不溶解

1)在水里滴几滴酒精,观察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在酒精里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酒精中溶解?

2)在水里滴几滴食用油,观察油是否在水中溶解?在食用油中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油中溶解?

问:酒精和水相互溶解吗?食用油和水相互溶解吗?

运用同样的方法,观察更多的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解现象。问:哪些液体能相互溶解,哪些不能容易相互溶解?

3.观察溶解在液体中的气体

(1)观察溶解在雪碧(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打开雪碧(汽水)瓶盖,观察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

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2)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这杯水里有空气吗?你是怎样想的?(生活经验的提取)

用试管装1/3的清水,在酒精灯上稍微加热。观察试管壁上是否有小气

泡出现。

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4、课后继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也能互相溶解。 教师做实验,学生仔细的观察,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说说你观察到的现象。

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教学反思:最后,学生的一个问题带给我的思考,学生问:“醋是黄色的,与水混合之后也是黄色的,如何判断醋就是溶解在了水中了呢?”我的回答是醋如果不能溶解在水中,那它会漂浮或者会沉淀,但是我们看不到漂浮和沉淀,所以,我们认为醋溶解在水中。从刚才的问话中我思考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是不是只要看液体是否有沉或浮就可以了呢?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第四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三维目标:

1、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2、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 3、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教学过程:

一、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学生观察:打开桌上的纸包,说说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2.教师提问:给20克的食盐和20克的小苏打同时放在同样多的水中做溶解实验,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3.引导实验设计:怎样进行这个对比实验比较公平? 4.组织学生实验: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5.汇报交流:

2.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 2.教师解释:我们在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知道是些什么气体吗?

3.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4.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5.提问: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6.整理本节课的认识记录到科学笔记本上。(参考P10) 拓展: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开桌上的纸包,说说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教学反思:《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教材溶解的第三课,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溶解的概念和过程的基础之上,研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

解能力,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放在让学生感知体验不同物质它的溶解能力是不同上。所以在让学生明确了“在同样多的水中物质的溶解量越多就是溶解能力强。”后,就把重心放在了小苏打和食盐的溶解能力比较上。老师动手学生观察,培养学生的探索自己的猜测的好习惯,也培养研究科学的严谨态度。

第五课、溶解的快与慢

三维目标:

1、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2、引导学生经历 “ 问题 —假设 —验证 — 证实 ” 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重点:方糖溶解实验的研究

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 教学过程:

一、哪一个溶解的快。

1.复习:一个物体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征?

2.提问: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每份大约10克,同时放入同样多的水中(25ml),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的更快一些。

3.学生观察实验。(教师指导对比方法) 4.整理观察信息,交流想法。

5.提出新的条件:温度对溶解有没有影响呢?(60摄氏度左右,强调安全。)

6.学生观察实验。(教师进一步指导实验操作) 7.整理观察信息进行交流。 二、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

1.出示方糖:一块方糖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2.学生猜想形成假设:用搅拌的方法可以使肥皂溶解得快;热水比冷水更容易使肥皂溶解;将肥皂切成小块更容易溶解;加更多的水使肥皂溶解得快??

3.制定实验设计。(小组设计实验,用图示或文字等方法记录设计方案。)

(1)小组讨论:怎样利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每组设计一两个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

(2)各组实验设计交流汇报补充完善。教师板书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重点指导对比实验中变量的控制。)

(3)请一组演示其中一个对比实验,其余学生观察评议确保每组都能正确操作。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回应假设,总结评价。(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

5.整理课堂共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6.下面让我们来吃一块方塘,猜猜看,一块方糖在嘴里溶解需要多少时间?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每份大约10克,同时放入同样多的水中(25ml),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的更快一些。

教学反思:一个溶解快慢的对比实验做完后,我给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刚才做的对比实验是在哪些相同的条件下进行的?”这是一个既

能让学生回答得出来但又不能一下子就答完全的问题,促使学生动脑子想,经过大脑的构思才能回答正确。学生回答后,我及时地进行了纠正和归纳,把语言整理到最简为止,得出结论:烧杯大小相同,水的多少相同,水的温度相同,食盐颗粒大小分量相同。使学生学会如何总结实验结论,这样,后面的两个实验老师不用教,学生就会模仿着说出来。使学生不但会操作而且会思维,能表达。这样的学生才是我们一直想培养的,动手和思维相结合,能有扩散思维。

第六课、100毫升能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三维目标:

1、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不能无限量地溶解下去

2、学生能设计“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并能根据计划开展研究,学会运用数据作出解释。

3、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溶解实验中能用观察到的事实与他人进行交流,并在制定计划和实验操作中感受科学探究的严谨。

重点:经历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的活动过程。 难点:经历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的活动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问题3’

1.老师桌上有盐、烧杯、水、勺子、筷子,猜猜看,能用这些材料做什么实验?

声音。

2、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3、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难点: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

二、探究内容: (一)倾听周围的声音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要开始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务必要保持教室内的安静,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研究有效进行。

1、打开教室门,仔细听听,你周围有哪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

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反馈交流: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你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经常思考哪些问题呢?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 2、分组实验1:出示一组(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

3、分组实验2:选择其中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吗?

4、小组交流讨论: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能进行描述和分类吗(尝试着用高、低、强、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

5、分组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p26途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并 记录下表:

击打钉子----我听到的声音 实验器材

轻轻击打 声音的描述 重一点击打 声音的描述 大铁钉 中铁钉 小铁钉 交流:

1、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

2、仔细听听,你周围有哪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

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

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 教学反思:科学是一门开放的过程,它的外延是全部的、立体的、全方位的。而教材作为科学教学的载体是有限的、单一的。所以我们要让学生综合性地学习科学。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设计了拓展迁移的情境:我让学生说说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目的是让他们明白,我们的确是生活在一个充满着声音的世界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表达能力、观察能力以及收集信息的能力。

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三维目标: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3、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

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实验器材:鼓 钢尺 皮筋 用力按压、弯曲、拉伸等 轻轻击打、拨动 我们小组发现了什么?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

三、观察发声物体

1、分组实验: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分组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

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

交流反馈: 3、小组交流:

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

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

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按压、弯曲、拉伸)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交流反馈:

(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教学反思:要加强实验的组织,提高实验中组织化程度。让学生学会倾听,实验时可以分工做实验,可以因地制宜选择材料,让学生有一个更感性的认识。

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学生回答不正确,我就告诉学生声音是振动产生的。学生不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究。例如,敲钟的声音,打击鼓面的声音,敲打桌面等,从而是学生自然地知道是振动产生声音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bd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