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4-04-07 19:5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指导

综合练习题

一、填空题

1.以赵树理、孙犁、周立波为代表的“山药蛋派”、“__荷花淀派_________”和“茶子花派”等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点。 2.《_______三里湾____》从马有翼、范灵芝和王玉梅在扫盲班的微妙关系开始,以三对新人结婚作为结束。 3.所谓“十七年”文学,是指1949年至 1966 年的文学。

4.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 铁木前传 》、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第一部)、浩然的《艳阳天》,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对准了当时农村的合作化运动。

5.《三里湾》从马有翼、范灵芝和 王玉梅 在扫盲班的微妙关系开始,以三对新人结婚作为结束。

6.《铁木前传》从第6章开始,一个叫 小满儿 的姑娘出现后,便悄悄地取代了铁匠和木匠,甚至取代他们的后代六儿和九儿,成为了故事的主角。

7.记录现代革命历史的小说主要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__梁斌_________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知侠的《铁道游击队》、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孙犁的《风云初记》、欧阳山的《三家巷》等。

8.王蒙笔下的青年革命者形象主要有《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__林震_________、《布礼》中的钟亦成、“季节系列”中的钱文等。

9.90年代以后,重写革命历史的作品主要有邓一光的《我是太阳》、石钟山的《激情燃烧的岁月》、_____都梁______的《亮剑》、徐贵祥的《历史的天空》等。

10.《__红旗谱_________ 》以农民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人与地主冯兰池、冯贵堂父子斗争的故事为线索。 11.在《三家巷》中,陈家是资本家,何家是官僚地主, ___周家________ 家则是工人世家。 12.《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情节和主题模式,让人想起___丁玲________ 在延安写的《在医院中》。

13.1957年“反右”扩大化之后,许多作家都转向了历史题材的创作,其主要收获有郭沫若的《蔡文姬》、田汉的《关汉卿》、老舍的《茶馆》、___曹禺________的《胆剑篇》等。

14.第一批八个“革命样板戏”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交响音乐《__红色娘子军》

15.在中国当代戏剧文学的第一个高潮期中,涌现出了夏衍的《___考验________ 》、安波的《春风吹到诺敏河》、海默的《洞箫横吹》、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孙芋的《妇女代表》等优秀作品。

16.1957年“反右”扩大化之后,许多作家都转向了历史题材的创作,其主要收获有郭沫若的《____蔡文姬_______ 》、田汉的《关汉卿》、老舍的《茶馆》、曹禺的《胆剑篇》等。

17.在60年代初出现的当代戏剧文学创作第二个高潮中,京剧现代戏的主要收获有《红灯记》、《芦荡火种》、《智取威虎山》、《_奇袭白虎团__________ 》等。

18.京剧《智取威虎山》取材于曲波的长篇小说《__林海雪原_________ 》。

19.____郭小川_______的组诗《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为当代政治抒情诗开了一代诗风。

20.朦胧诗论争中出现的“三个崛起”,是指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_徐敬亚__________的《崛起的诗群》。

21.《天安门诗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汉语教研室16人集体化名“__童怀周_________ ”编辑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中的诗歌。

22.1978年12月由芒克、北岛等在北京创办的《 _今天__________ 》,是新诗潮运动的一面旗帜。

23.20世纪60年代,蔡其矫曾立志要有系统地写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与地理风情,并先从自己的故乡福建做起,出版了《 _福建集__________》。

24.___闻捷________的《天山牧歌》、公刘的《在北方》、梁上泉的《云南的云》等,描绘了以新的劳动生活为主体的富于浓郁地方民族色彩的时代风景画。

25.莫言对小说艺术创新的惨淡经营,《___檀香刑________》以人间的酷刑作结,《生死疲劳》则以地狱的酷刑开场。 26。__高晓声_________对农民的日常生活和时代政治的关联有切身体会,代表作有《李顺大造屋》和“陈奂生系列小说”。 27.在改革开放后的30余年间,从莫言的《红高粱》、 ____贾平凹_______ 的《浮躁》、张炜《古船》和陈忠实的《白鹿原》等乡土文学作品,标志着当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第 1 页 共 30 页

28.新时期初期乡土文学的优秀作品主要有何士光的《乡场上》、 ___古华________ 的《芙蓉镇》、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叶蔚林的《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等。

29.在新时期初期的“意识流”小说创作中,王蒙的“老六篇”即《蝴蝶》、《布礼》、《春之声》、《夜的眼》、《海的梦》和《风筝飘带___________》最为典型。

30、2008年在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四部获奖作品中,贾平凹的《秦腔》、周大新的《湖光山色》、___迟子建________的《额尔古纳河右岸》都是以乡村的现状和历史为主题的作品。

31.__阎连科_________ 关于耙耧山脉的乡村神话《年月日》、《日光流年》、《坚硬似水》、《受活》等,机敏地接受了以拉美文学为代表的现代世界文学影响。

32.__陈应松_________ 以描写湖北神农架山区的山民生活见长,他的《马嘶岭血案》、《松鸦为什么鸣叫》、《豹子最后的舞蹈》等,为他赢得了“底层写作”的代表性作家的声誉。

33.陈染的第一部长篇小说《___私人生活________》以女性视角,大胆表现了对自恋和同性恋的赞美。 34.王安忆的《____荒山之恋_______》讲述了一个大提琴手的婚外恋的悲剧故事。

35.王安忆的《 __锦绣谷之恋_________》写一个女人婚外精神恋的白日梦,即女编辑在一次笔会上暗恋一个男作家的故事。 36.___王安忆________ 的《叔叔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右派的故事。

37.“反思文学”的主要作品有_鲁彦周__________的《天云山传奇》、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王蒙的《蝴蝶》、古华的《芙蓉镇》等。

38.最能代表___吴伯箫________散文成就的是散文集《北极星》中的《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歌声》、《窑洞风景》等一组回忆延安生活的作品。

39.1981—1984年间,张承志的《黑骏马》、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邓友梅的《烟壶》、冯骥才的《神鞭》、___阿城________ 的《棋王》等,这些作品共同汇成了“文化寻根”的浪潮。

40.受“寻根文学”影响的作品主要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陈忠实的《白鹿原》、阿来的《尘埃落定》、____韩少功_______ 的《马桥词典》、阎连科的《日光流年》等。

41.新写实小说作为一面旗帜树立起来,始于《 ___钟山__ 》杂志1989年第3期的“新写实小说大联展”。 42.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有刘恒、刘震云、方方、_池莉__________ 、苏童等。 43.刘恒的小说《伏羲伏羲》后改编成电影《__菊豆_________ 》。 44.苏童的小说《_____米______》后被改编为电影《大鸿米店》。

45.余秋雨出版有《文化苦旅》、《_山居笔记_ 》、《霜冷长河》、《千年一叹》、《文明的碎片》等散文集。

46.《山南水北》记录了___韩少功________ 离开城市来到他曾经插过队的湖南汨罗县八溪峒乡,过起农民生活的种种经历与见闻。

47.蓝星诗社的发起人主要有覃子豪、钟鼎文和___余光中________。

48.在____洛夫_______的诗作中,《石室之死亡》不仅是洛夫前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现代中国诗坛上“超现实性”表现最为突出的作品。

49.周涛是以诗歌创作步入文坛的,是“_____新边塞______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80年代中期以后,他转入散文创作,出版有《稀世之鸟》、《秋风旧雨集》、《游牧长城》等散文集。

50.60年代后,____金庸_______小说进入台湾时,因当局的限制,只好以“司马翎”的名义出版。 51.____古龙_______第一部武侠小说是1960年发表的《苍穹神剑》。

52.在当代台湾小说中,_____白先勇______的《台北人》、《纽约客》、钟肇政的《台湾人三部曲》、陈映真的《将军族》、李昂的《杀夫》等被视为经典性作品。

53.《饥饿》出版于1986年,是___张大春________最具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代表性作品。 54.长篇言情小说《_海上花列传》是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开山之作。

55.旧派武侠小说可分为南北两派。时人有“北有赵焕亭,南有 ___不肖生________ ”之称誉。 56.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出版后引起阅读狂潮,并改编成电影《 _火烧红莲寺__________ 》。

57.余光中《____乡愁_______ 》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但它在表层结构上存在着模仿南宋词人蒋捷《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一词的痕迹。

58. ____纪弦_______ 是台湾现代主义诗歌运动的开拓者与旗手,最能代表他台湾时期诗歌成就的是《槟榔树》(五集) 59.1959年,______创世纪_____ 诗社以其前卫的姿态和精神,取代现代诗社和蓝星诗社成为了台湾现代诗的大本营。

第 2 页 共 30 页

60.标志着余光中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学的双向改铸和融合的最高成就的则是他1974年出版的诗集《__白玉苦瓜_________ 》。 四、简答题

1.孙犁和周立波都对自己笔下的人物充满深情厚意,但二人的表达方式又有很大的不同。以《铁木前传》和《山乡巨变》为例简要说明。

答:周立波与孙犁的农村题材小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孙犁的爱像一盏聚光灯,主要集中在某一位年轻活泼的女孩子身上,奉献给读者的是一幅璀璨夺目的少女大特写。如《铁木前传》以散文笔法来反映特定历史背景中的人情悲喜剧,处处洋溢着诗情画意。其中小满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漂亮不安分的个人主义者,她身上虽然存在进步的因素,但在崇拜集体主义的当代主流文化中,是不可能成为作品主角的。 周立波的爱则像漫天的春雨,无声无息地洒向家乡的每位父老乡亲,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幅其乐融融的全家福合影。如《山乡巨变》,其基本构思和人物关系保持了与时代精神的一致性。但作者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既没有渲染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也没有拔高先进农民的形象和丑化落后农民的形象,而是以真切的感情去赞美农民身上的美好品质。其中的农民形象个个栩栩如生,鲜明生动,却又形态各异,既有先进的农村干部,如稳重亲切的乡长李月辉、大公无私的社长刘雨生,也有“中间人物”或“落后人物”,如充满喜剧色彩的“亭面糊”、恋土守旧的陈先晋、坚持单干的“菊咬筋”等,作者对他们态度都是充满爱意,没有厚薄之分。

2.以《一九八六》为例,简要说明余华小说对五四文学批判国民性的启蒙主题的继承。

《一九八六》的主人公是一个中学历史教师,在“文革”期间却受到红卫兵的迫害,以致多年后,当他以疯子的形象重返故乡时,自残便成为他重演“文革”记忆的方式。

小说延续了“批判国民性”的启蒙主题。小说主人公以“疯颠”形式展开的,这种“疯颠”既是疯子的现实存在状况,也是独立与周围群众的标志。当疯子以自残的方式将历史展现在群众面前时,即对历史施加暴力刑罚。疯子其实是一个启蒙者的隐喻,他以自身肉体的毁灭为代价,展示了用暴力颠覆“文革”历史的启蒙仪式,而围观的群众,昭示了一个蒙昧群体的存在。这种“围观”现象,就是“看/被看”的场景:无论启蒙者作出何种牺牲,招来的都只是看客们心满意足的“欣赏”。

3.“崛起的一代”主要指哪些诗人?他们在创作上呈现出哪些共同特点?他们与“朦胧诗”是什么关系?

“崛起的一代”主要指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涌现的青年诗人,特别是以食指、北岛、舒婷、顾城为代表的在“文革”中成长的具有反叛和变革意味的“朦胧诗人”。另外,还包括一批在延续“十七年”时期诗歌主流传统的同时又重新高扬五四启蒙精神的诗人,如雷抒雁、张学梦、叶延滨和杨牧等。

他们的作品都存在共性,创作上即对图解政治概念的厌烦,敢于直面当代人复杂和丰富的思想情感。

4.小说《玫瑰门》中“玫瑰门”有什么隐喻?

“玫瑰门”即生命之门,也是女性之门。门内是女人的本能天性和精神欲求,门外是风云变幻的历史更替和社会动荡。作家借“门”的隐喻,展示了女性在历史中的尴尬处境。小说中表现了两性与同性之间的精神较量和战争,展现了一群有血有肉、有情有欲,却压抑苦闷,心灵变异,痛苦不堪的女性。她们空守着一片精神的荒园,像玫瑰一样经历风吹雨打,几番挣扎,却难道枯萎凋残的命运。

5.什么叫“伤痕文学”?什么叫“反思文学”?什么叫“改革文学”?各说出两位作家及作品。

“伤痕文学”: 1977年底,刘心武发表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在文学界乃至全社会激起了强烈的反响。《班主任》与稍后发表的卢新华的小说《伤痕》、王亚平的小说《神圣的使命》等一批作品暴露了“文革”在人们心中刻下的伤痕,史称“伤痕文学”。“伤痕文学”一扫

此前文坛上粉饰现实的文风,标志着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回归。

“反思文学”:以深入反思“文革”以及历次政治运动悲剧为题材的作品。如鲁彦周的中篇小说《天云山传奇》、高晓声的短篇小说《李大造屋》、古华的长篇小说《芙蓉镇》等一这些作品显示了当代作家在深挖历次政治运动的政治、社会、文化、心理根源方面达到的思想与文学高度,具有深邃的历史感,史称“反思文学”。

“改革文学”:描绘改革风云、塑造改革英雄、记录改革艰难的作品,如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等。

第 3 页 共 30 页

6.简要说明《茶馆》新义而独特的戏剧结构。

《茶馆》巧妙地采用了“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概括力。 其特点在于

(1)不以故事情节为结构线索,而以人物活动为结构要素,主要人物从中年到老年贯穿全剧、次要人物两代相承;每个角色自说其事,在时代大背景下事事相连、龙套闲人根据剧情需要来去自由。

(2)“人像展览式”戏剧结构的好处是主次分明,线索清晰,拓宽了所表现的生活范围,便于在纷纭变换的时代大背景下凸现出鲜明的人物个性和他们的性格命运,成功地表现了重大主题。

五、分析题

1.《茶馆》既没有一以贯之的矛盾冲突,也没有首尾相连的完整故事,它是如何通过三幕相对独立的戏表现“葬送三个时代”的主题的?试结合作品主人公王利发的形象塑造加以说明。

《茶馆》只是一出三幕剧,可是,它所反映的年代却长达半个世纪。上下50年的风云变幻、世态人事,老舍通过短短的一出三幕剧来完成。

王利发是“裕泰大茶馆”老板,是一个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小业主。他既是诚信、恭顺谨慎的“顺民”,也是处世圆滑,精明强干的商人;既有买卖人的自私,也有善良正义的一面。虽然一生苦心经营,结果还是每况愈下,最后被逼走上绝路。他的命运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没落趋势。

茶馆老板王利发这一典型的成功之处,就是通过戏剧的三幕结构来充分体现的,深刻揭示了他的思想和性格的发展。在第一幕里,青年时代的茶馆老板信奉的就是这一条:“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来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几十年里,他就是按“讨人人喜欢”的人生哲学办事的。他不仅仅在权大势大,压人一头的太监、官差和地痞面前,是一副买卖人的左右逢源、八面玲珑的姿态,就是对那个落魄江湖、身价颇贱的算命先生唐铁嘴,在发自心底的轻蔑讨厌的同时,也宁愿送“一碗茶喝”。剧本中就有这样一针见血的笔墨:作为一个充满发家致富欲望的小商人,苦心经营,多方聚财,本是他生活中的天经地义的法则。可是,王利发在有钱有势的房主人秦仲义面前,居然可以毫无怨言地、心甘情愿地表示同意涨房租,吃了亏,受了气,还要乐呵呵、热呼呼地赔礼奉承,这是多么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性格啊!但是,这是王利发对强者、对有势力和靠近有势力的人们的态度,是他性格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那就是对弱者,对一无所有的穷人的态度:当一场卖女儿的悲剧就在他这家茶馆演出时,他丝毫没有怜悯和同情,还冷冰冰地规劝一位好心的茶客说:“这路事儿太多了,太多了!谁也管不了!”这平淡的没有一点热情的寥寥数语,真实地入木三分地暴露了他身上的剥削阶级的烙印。这里,老舍先生并没有采用浓重强烈的笔触、突兀变化的戏剧性情节来塑造王利发。相反,他透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看来琐碎的活动,一层层地、细致入微地揭示了王利发的思想性格、风貌神态和内心情感,使这一人物形象产生着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王利发在《茶馆》中第二幕再出场时,已是中年了。我们看到:这一人物和这家茶馆的种种变化,在剧本中互为一体地融合在一起。一开幕,老舍先生就采取了以景物烘托人物的戏剧手法,人物尚未登场,周围的情景已展示着十多年来人物思想的发展和命运的变化。茶馆地点未变,只是前半部分卖茶,后半部分却改成了出租的公寓;茶座也今非昔比,一律是小桌和藤椅,桌上还铺着漂亮的桌布。此外,那时装美人的外国香烟的广告画,已经取代了前清时代醉八仙画轴和财神龛,??这一切都显示出茶馆主人力图通过“改良”来振兴茶馆的愿望。即使只是“茶馆”中的一桌一椅,一物一饰,都是精心选择,考虑再三,都有着鲜明的生活特色、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都有助于揭示王利发的命运和思想性格的发展。

王利发在《茶馆》第二幕中登场,恰恰是在茶馆大加改良后即将开张的前夕。岁月过去了一二十年,王利发早不是当年的小伙子了。不过,我们从王利发忙里忙外、专心张罗的神态中,清楚地看到这个茶馆老板,依然保持着,甚至是发展着当年那种旺盛的、不可抑制的、发家致富的心理。但使王利发大为苦恼的是:他梦寐以求的发家意愿,却和军阀混战的黑暗时局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尽管在茶馆里,王利发把“莫谈国事”的字条写得越来越大,“国事”却如无情的潮水一样涌来:军阀开战,军警横行,饥民逃难??这一切把茶馆日益逼入窘境。他对“改良”充满希望,以为这会像救苦救难的菩萨一样给他带来钱财和运气。民国的动人称号更让王利发痴心妄想。然而这些不过是一场令人哭笑不得的好梦。当然,王利发不是乳臭未干的小毛孩子,不是一推就倒的泥人儿,而是从动乱纷争中熬炼出来的一位精悍的茶馆老板,为了保住这份祖传家业,他使出了浑身解数:加紧剥削克扣自己的帮工;千方百计地在房客身上打主意、刮油水;他学时髦,赶潮流,力图在“改良”中找出路。总之,他像一个落水者那样进行挣扎。他仍然胆小怕事,自私保命。但在受了洋人、军阀和兵痞的压迫欺诈之后,表面上,仍然和过去一样满面笑容,低声下气,和这帮家伙周旋,可是内心上却产生了不平、懊恼和愤慨。他仍然是满脑子

第 4 页 共 30 页

的发财思想,对生活在底层的劳苦大众,一贯抱有阶级偏见,从不怜悯和同情。虽然是民国了,在茶馆这方小小的天地里,照旧是人口买卖,特务抓人,王利发从来是熟视无睹,毫无所动。不过他在军阀混战民族危亡的关头,还有中国人的良心,不甘心作亡国奴,发出了“想想主意”“别叫大家作亡国奴”的呼吁。和第一幕一样,王利发的阶级本性、生活哲学、处世态度,还是祖传百年老店的那一套。但是时代不同了,王利发的命运变化了,他的性格中也出现了新的东西。老舍先生正是紧紧抓住王利发的这条思想脉络来写的,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使一、二幕之间,达到了年代长而戏不断,地点不变而吸引人的效果。这看来是一个艺术结构的问题,实际是老舍对人物看得深、抓得准的结果。

《茶馆》的第三幕,王利发已老态龙钟,在茶馆里出头露面的其他人,也都是子继父业的下一辈人了。操心一辈子的王利发,从清末挣扎到民国,从民国又挣扎到了美军和国民党特务横行的年代。这些年里,北京城有许多家茶馆破产了、歇业了。他却奇迹般地坚持下来,成了一个“不倒翁”。在这一幕里,王利发还未登场时,剧作者通过他儿子──小掌柜的埋怨,点出了王利发一个新的“改良”计划──用女招待招徕顾客。可是,世道无情,王利发的“改良”计划尽管如万花筒似地变幻多端,终于一个个在现实生活中被撞得粉碎。茶馆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以致连喝茶都不得不先收款,为的是“茶叶、煤球儿都一会儿一个价钱”。最后,王利发终于挣扎不下去了,旧社会张开了血盆大口全部吞噬了他的祖传家业,王利发只能绝望、沉痛地呼喊:“我呢,作了一辈子顺民,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改良,我老没忘了改良,总不肯落在人家后头。卖茶不行啊,开公寓。公寓没啦,添评书!评书也不叫座儿呀,好,不怕丢人,想添女招待!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活下去。”“我可没做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这段发自肺腑的自白,正是对王利发这个人物悲惨命运的一个生动概括。在旧中国,有这种命运的无疑不是个别人,千千万万的小商人、小资产者都有着这种共同遭遇。小商人的命运尚且如此,广大劳动人民的命运就更是不堪设想了!

2.说明“样板戏”与“京剧现代戏”的辩证关系,并结合《沙家浜》的样板化过程,谈谈你对样板戏艺术价值的看法。

“样板戏”主要来源于“京剧现代戏”。京剧现代戏最初的萌芽,始于1942年的解放区文艺运动时期,而成规模型的创编和排演始于1958年,其兴盛则以1964年的“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为标志。这个时期正是不断强化阶级斗争的时期,此后长期指导“无产阶级文学艺术”创作的“两革”理论也是在这个时期明确确立的。从创作“无产阶级文学艺术”的理想出发,毛泽东十分注意拥有大量收众群体的戏剧创作及演出,表达了对戏曲在内的文艺状况的不满。这种激进主义的思想被江青、康生等奉若尚方宝剑,直接插手文艺创作,推出违反艺术创作规律的“三结合”原则,即“领导出思想,专家出技巧,群众出生活”,抽掉了艺术创作中宝贵的真实性、创作个性和独特体验。京剧现代戏也不可避免地染上这种时代文化色彩,在为戏曲艺术现代化做出努力的同时,也具有强调阶级斗争、注重道德教化和政治说教、正面人物塑造高大完美的特点。其中一些剧目其后被江青看重并根据“无产阶级文学艺术”原则进行了修改后,成为宣传和强化某种政治理念的“符号”,也就是“革命样板戏”。

京剧现代戏在称为“样板戏”之前,已经经过富有艺术创作经验的专家和行家精益求精的艺术打磨,有比较成熟的故事框架和人物设置、唱腔台词。由于戏剧所具有的直接交流的舞台演出机制、观众接受和欣赏艺术的自身规律等复杂因素,在样板化的过程中极大限制了江青们完全无视艺术效果的胡作非为,保留了自己原有的艺术特征,如词才斐然的唱词,富有动作性的念白,在“情节的整一性”方面较之传统京剧的随意性有了很大进步;另外,一些来自生活,经过反复演出获得观众认可的经典情节、唱段,在复杂的情势下得以保留,满足了观众潜在的“娱乐”需求。

以《沙家浜》为例,可以看到样板戏的艺术价值。故事发生在江苏常熟。抗战时期,中共地下联络员、镇党支部书记阿庆嫂以“春来茶馆’’老板娘的身份作掩护,巧妙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带领群众千方百计保护郭建光带队的新四军伤员,最后配合主力部队歼灭敌人,收复了沙家浜抗日根据地。

《沙家浜》最突出的成就,是塑造了阿庆嫂这样一个圆熟机敏、口齿伶俐、智勇双全、处变不惊的女地下工作者形象。即使在样板化过程中,为了突出武装斗争,加强军民关系,生硬地强化郭建光的戏份,为郭建光加了唱段,损坏了剧作的艺术完整性,却并不能从戏剧逻辑上抽掉该戏的筋骨,也无法抹杀阿庆嫂的光彩。这样的人物设计,是因为故事原本就以阿庆嫂为中心展开,但是,以一个茶馆老板娘的身份作为戏中的主要人物,在只能歌颂“工农兵”的时代,明显“异类”,在创作上更具有新鲜感和挑战性,也更有难度。因为她既不能像李玉和般在敌人面前直接表现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也不能像杨子荣那样痛快淋漓地直抒革命豪情,更多时候只能靠巧舌善言、随机应变变、一语双关等手法来完成,在这方面,编剧体现了高度的文学智慧。他们在创作上坚持戏曲创作规律,通过阿庆嫂在智斗中巧妙利用敌人明争暗斗的矛盾和自身优势占据主动,在敌人眼皮底下巧妙送出情报,组织乡亲掩护新四军战士,在敌人以乡亲沙奶奶的生命来要挟时变被动为主动,配合新四军一举歼敌取得胜利这样的险象环生而又引人入胜的情节,通过文采斐然而又合乎身份和剧情的唱腔设计,通过精心提炼、精彩纷呈的台词,凸显了阿庆嫂独特而丰满的人物个性特征,使其在剧中焕发出特殊的魅力。

第 5 页 共 30 页

《沙家浜》的语言艺术同样达到较高水准。如“智斗”一场,阿庆嫂的台词和唱词富含机智,声东击西,左提右挡,以十分符合特定身份的言辞周旋于胡传魁和刁德一之间。三人的语言很生活化又有个性,既给演员创作表演留下很大空问,也使观众获得智性的满足。

但单纯从艺术创作角度来看,样板戏《沙家浜》的缺陷也是明显的,主要表现为政治性的主题强行介入带来戏剧完整性的缺憾。为突出武装斗争的主线,生硬地将郭建光定为一号人物,但由于没有足够的戏剧故事和冲突让他充分表演,因而显得个性苍白,性格单一。而且,部分为突出武装斗争主线的情节也在生活的真实性和艺术的戏剧性方面缺乏合理性。

可见,“样板戏”存在缺陷,但对中国当代生活的想象和审美诸方面仍然与观众是有着契合的,从而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3.你是如何看待莫言作品中独特的儿童视角和“高密东北乡”?这对于他小说的独特性有多大作用?是否也妨碍了他创作的创新?

莫言,可以把他定位为本色的、原生态的农民作家。莫言表现乡村生活,其独特性在于浓烈的乡村本色、农民本色。莫言曾说:“我的祖辈都在农村休养生息,我自己也是农民出身,在农村差不多生活了20年,我的普通话都有地瓜味。这段难忘的农村生活是我一直以来的创作基础,我所写的故事和塑造的人物,甚至使用的语言都不可避免地夹杂着那里的泥土气??我本质上一直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莫言在乡村中整整生活了20年,并且彻头彻尾地当了近十年的农民,对于乡村生活、对于乡村的劳动,有着切近、深入的体验。进一步而言,莫言所表现的,是“自由的农民之子”的浪漫情怀和憧憬。他不是从外部去发现(或者欣赏或者哀叹)乡村生活的问题或诗意,感叹农民生活的自在悠然或者苦不堪言,而是置身于农民中间,和他们一道穿越历史的风风雨雨,顽强地生存并且坚守着自己的人生信念和丰盈血性。《红高粱》里的“我爷爷”、“我奶奶”蔑视礼法,敢于追求自己荡气回肠的爱情;《檀香刑》中的孙丙敢作敢当,非人的酷刑可以承受,但生命的尊严不可摧折;《生死疲劳》中的蓝脸在似乎是不可抗拒的农村集体化浪潮中,在时代氛围异常严峻的20余年间坚持做一个单干户,做自己的土地的主人,意志何其坚韧!关怀和同情,是文化人的悯农情结。身处农民之中才会发现,如果一味地抱怨诉苦,自怜自叹,那日子何以过得下去?何况,即使是在最痛苦、最惨痛的情境之中,生活也并不全然都是血泪,它有自己的韵味,有内在的情致。

莫言的小说,经常会采用一种独特的视角,创造一种新奇的感觉世界的方式。《透明的红萝卜》开始,儿童视角、孩子目光,在莫言的作品当中就形成了一个先后相承、不断采用的叙述方式。不管作品讲的是什么年代,讲的是什么样的故事,儿童的参与、观察和思考,都给这些作品带来了一种奇异的、别致的、对读者有很多的诱惑力和想象力的艺术元素。比之于感性和理性较为协调的成人,孩子处于感性敏锐、理性不足的时期,他们对世界的感性认知,既强化和突出了对象的形象性,也与文学作品的直感性和形象性优先相吻合。如黑孩在河边砸石头时,将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赋予声音以图像的一段描写:“黑孩的眼睛本来是专注地看着石头的,但是他听到了河边传来的一种奇异的声音,很像鱼群在唼喋,声音细微,忽远忽近,他用力地捕捉着,眼睛与耳朵并用,他看到了河上有发亮的气体起伏上升,声音就藏在气体里。只要他看到那神奇的气体,美妙的声音就逃跑不了。他的脸色渐渐红润起来,嘴角上漾起动人的微笑”。《红高梁》故事的主体,写的是“我爷爷”余占鳌、“我奶奶”戴凤莲那一代人的故事,但经常跳出来讲述这个故事的却是一个名叫小豆官的孩子:如果把这个人物拿掉,这个作品的主体恐怕不会受到大的影响,但是恰恰是由于小豆官的在场、评述,使得这个作品非常生动、鲜活,有了一种盎然的童趣。《丰乳肥臀》、《四十一炮》等作品里的一些成人叙述者,也有着一种长不大的儿童的心态,而《生死疲劳》中在六道轮回中的西门闹,由于兼有人类和各种动物的特性,因而他(它)眼中的世界也更加富有情趣。

莫言在作品中还创造了一个独特的“高密东北乡”的文学世界。乡土文学,往往与特定的地域风情联系在一起。鲁迅以未庄、鲁镇、S城{浙江水乡,以及沈从文的湘西、萧红的呼兰河畔、周立波的洞庭湖区,都是印上深刻的个人标记的。80年代以来,在福克纳和马尔克斯的影响下,中国作家的地域性建构更为自觉。福克纳不断地写他家乡那块邮票般大小的地方,终于创造出一块自己的天地。莫言曾经说道:读了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后,“我立即明白了我应该高举起‘高密东北乡’这面大旗,把那里的土地、河流、树木、庄稼、花鸟虫鱼、痴男浪女、地痞流氓、刁民泼妇、英雄好汉??!统统写进我的小说,创建一个文学的共和国。当然我就是这个共和国开国的皇帝,这里的一切都由我来主宰。创建这样的文学共和国当然是用笔,用语言,用过人的智慧,当然还要靠运气”。

如按照莫言的家乡,在他的众多作品啪,由此转化为高密东北乡。它最先出现:《秋水》和《白狗秋千架》中,经由《红高粱》、《丰乳肥臀》等,莫言建立了自己的高密东北乡的文学世界。如果按其历史顺序排列,《秋水》为其开端,是高密东北乡的创世纪,是写“爷爷奶奶”作为这块土地的拓者的一段奇遇。然后,“爷爷奶奶”的形象在发展扩充和大幅度的改造后,又出现在《红高粱》系列作品和《丰乳肥臀》中。这是高密东北乡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时间从20世纪20年代到抗日

第 6 页 共 30 页

战争时期。《透明的红萝卜》、《生死疲劳》等则是发生在当代现实之中。而且,高密东北乡的历史和现实,是两个对比鲜明的世界。后者是作家真实感受着的人生,沉重、凄凉,前者是作家心灵中的幻象世界,激越、神奇。它在历史时间上是顺延的,在作的创作上却是倒置的,由现实而返照历史的——经由想象力建造起来的红高粱世界的辉煌,映照出当代人的没落和凄凉,也印证了作家提出的“种的退化”的命题。

4.白嘉轩是白鹿村的族长。既仁义忠厚,又冷酷无情,这个人物的复杂性,也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复杂性。试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和你自己的看法,分析白嘉轩的形象。

《白鹿原》是将日常的乡村生活场景与广阔的时代风云水乳交融的典范。作品从白嘉轩六娶六丧所造成的困境开始写起,以相当的篇幅表现了乡村的土地买卖、盖房拆屋、耕作收获、成婚生子、建祠堂办学校、入祠堂祭拜祖先、正风俗惩孽子等乡村故事。在探索长远的民族生存之谜的动机指引下,那些原本是无足称道的民间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人际关系、地气民风,在作品中都获得了相当的位置。同时,作品还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勾勒出从辛亥革命、军阀割据、农民运动、国共相争、抗日战争,直到十年内乱的侧影,气势雄浑厚重。

白嘉轩是一个封建色彩很浓的旧式乡村权威——白鹿村的族长。可以说,他就是封建礼教在乡村中的化身,是中国社会所倚重的、儒家文化所渗透的旧乡村的生活秩序、伦理原则的化身,是存天理、灭人欲和封建等级制度的不遗余力的维护者。在村人眼中,他永远把腰杆挺得直挺挺的,威严有加。黑娃和田小娥,两个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在苦难中结合,是对封建伦理的反叛,是对合理生活的追求,可是,白嘉轩利用族长的权力,把他们打入另册,不许黑娃进入祠堂祭拜祖先,使他们成为村子里的“贱民”。甚至小娥死后,瘟疫流行,村民以为是小娥显灵,要给她修庙上供,祈求她宽恕乡民,白嘉轩力排众议,要将其焚尸扬灰。为此,他去争取朱先生的支持。朱先生不但坚决支持白嘉轩的决策,还告诉他:“把那灰末不要抛撒,当心弄脏了海。把她的灰末装到瓷缸里封严封死,就埋在她的窑里,再给上面造一座塔,她永远不得出世。”从情节上来说,这是对“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挪用,但从揭示“仁义道德”吃人的一面来说,却也是非常发人深省的一笔。

但同时,白嘉轩也像他的祖先一样,笃守农耕为本的传统,修身,齐家,治村,为祈雨忍痛自残。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以德报怨,宽宥仇家,被称为白鹿原上“头一个仁义忠厚之人”。同样是地主,白嘉轩和鹿三的关系,显然不同于郭举人和黑娃;同样是威震一方的乡绅,同样是鄙弃和轻蔑,白嘉轩和鹿子霖对待田小娥的态度却大相径庭。这样的描写,揭示了人物的复杂性,也揭示了儒家文化的复杂性。

5.以《烦恼人生》和《塔铺》为例,说明池莉小说与刘震云的主要区别。

池莉发表于1987年的中篇小说《烦恼人生》给她带来了巨大的成功。小说以相当平实的笔触,记录了一个普通工人印家厚充满烦恼的日常生活:从早晨赶着上公共厕所到挤公共汽车去上班,他无可奈何;因为平庸,他自卑,连老婆也嫌他窝囊,鄙视他“算什么男人!”辛苦、报酬又低的工作使他牢骚满腹??不过,他虽然看不出自己的生活会有好转,却善于靠“忆苦思甜”聊以自我安慰;他知道“自己是个普通的男人”,“不可能主宰生活中的一切”,但他也因此而不去想入非非,而是经常勉励自己“竭尽全力去做”。他的身上,似乎有点阿Q的气息,但池莉显然是欣赏他的善于自我安慰的,就象池莉在关于《烦恼人生》的创作谈中不无动情地写到的那样:“我们普通人身上隐藏着巨大的坚韧的生活力量。用‘我们不可能主宰生活中的一切,但将竭尽全力去做’的信条来面对烦恼,是一种达观而质朴的生活观??我就赞美它”,如此看来,《烦恼人生》在还原了平常百姓的琐细烦恼“原生态”的同时,又刻意点染了他们坚韧应对烦恼、善于自我调节的可贵品质,这样就显示了烦恼人生中的亮色。这一点,正是池莉的作品不同于许多冷色调的新写实小说的根本所在:直面人生,然而并不绝望。她的小说一直深受广大市民读者的喜爱,应与那浓郁生活气息中的温馨格调有关。

如果说池莉的作品在新写实小说中最具有市井生活气息,那么刘震云的作品就是最具有乡土气息和政治意识的。 刘震云的《塔铺》,写的是“我”从部队复员回家,也就是“刚兴高考的第二年”里,去镇上的中学复习功课,准备高考的故事。这是一篇爱情故事,简单,淳朴,而又显得那么凄凉。复习班是学校专门为社会上大龄青年考大学办的,在这里,“我”结识了王全、磨桌和耗子等同学,各人怀揣着不同的目的来考大学,来到一起,比如王全想依靠读书求个功名,磨桌只想脱离农民的身份,而耗子是个干部子弟,对他来说,这是他去追一个心仪的姑娘的好机会。在复习的过程中,“我”逐渐注意到一个用功的女学生,在喧闹的复习环境中埋头苦学,心无旁骛,使“我”心生敬佩。一日出门散步,看到远处河岸一位农家姑娘在收草,竟是这个女学生,很是惊讶,聊天之后才得知,她家境贫寒,老父多病,兄弟姐妹众多,参加高考实属不易,“我”的内心更加激发了怜意。后来,李爱莲的父亲病重,我去探望,这件事加深了彼此的感情,在余后日子里,“我们”相互扶持,克服了许多的困难,一步步坚持到高考前。此时,李爱莲的父亲再次病重,她不得不照顾父亲,不能回镇上,告诉“我”说自己在异地参加高考。待我顺利考完之后,才知道李爱莲根本没有参加高考,而是不得已出嫁了。“我”的第一次爱情就这样地

第 7 页 共 30 页

不期而止了,它令“我”无比忧伤。作品将他们的低劣生存状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小说以十分朴素、沉重的写实风格,讲述了乡村青年寻梦的艰难和梦想幻灭的结局,生动描绘了贫困乡村里青年农民窝囊生存状态和可怜心态“原生态”。

6.《车站》在艺术形式上有哪些新的尝试,在内容上又融入了作家对当时社会问题的什么看法?你是如何评价这部作品的?

剧作有一个简单的情节,八个人为了各自不同的目的和愿望在周末下午来到一个车站等车进城,几次车过不停之后,其中一个“沉默的人”坚定步行进城,其余七人则在焦躁不安、抱怨责骂和偶然对“沉默的人”的猜想中继续原地等待,一年过去了,十年过去了,车还是没有来,人们这才偶然发现这个车站早被废弃了。

《车站》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于1983年。时值改革开放之初,新旧观念的碰撞十分激烈,剧作明显借鉴戏仿荒诞派戏剧,又融入剧作家对当时社会问题和人们的生存状态的敏感意识,以“喜剧”方式表现了模糊的荒诞感和悲剧意味。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该剧的认识并不统一,不久剧作即遭禁演。现在看来,剧作家在作品中所表现的对于积极行动、自我救助的现代人生主体精神的肯定,以及对因循保守、目光短浅、缺乏主见、消极被动的人生态度的善意嘲讽和警示,恰恰是剧作家敏锐把握社会观念变革并积极运用创新的艺术形式将其表现出来的探索先锋进取的特点。

在艺术形式上,《车站》明显地借鉴了贝克特《等待戈多》的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又立足于本土的日常生活经验之上,两相结合,对剧中所欲表现主旨赋予了新的内涵。剧中人各自带着自己的生活背景而来,并满怀着对现实生活中不同目标的憧憬,家长里短的主妇、初次赴约的少女、满怀理想的青年考生、自信技艺超群的师傅、满足于现实既得利益的主任、无所事事却对现实处境愤懑不满的愣头青小伙、痴迷棋艺的大爷,还有不说一句话只有行动的“沉默的人”,戏剧台词几乎全是平直朴素的生活语言,观众非常容易就能将自己同演员扮演的角色进行替代性置换。从这种情形来说,舞台本身就是社会,社会也即舞台,角色即观众,观众即角色。这样的创作思路,从剧作结尾所有角色还原成普通观众“甲乙丙丁??”并对剧中人加以评论的设计可以得到体现。而人们在车站一等就是十年,这种用荒诞的手法来表现的象征性极强的行为,何尝不是一种隐喻,嘲弄了盲目、被动、保守,在无望的等待中白白耗费时间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剧作家以这样新奇独特的现代手法,打破了舞台和生活的界限,调动起观众的生活经验、思考和感受来参与“演出”,与角色一起创造出一个不可思议的艺术世界,从而揭示出生活内在的矛盾性、复杂性、荒诞感。

《车站》最重要的艺术创新,还在于剧作家第一次实验了多声部的戏剧语言表达方法。高行健自己所说:“因为合唱总比一味的独唱来得丰富。”在剧中,不同人物组成不同声部,同时揭示不同的心理情绪和思想活动,或者几条行动线索齐头并进,交织成复杂、丰富的合音,造成内涵饱满的综合效应。这种实验既是剧作家实践自己的现代戏剧观的有益尝试,激发了导演和演员表演的新的创作欲望和艺术手段,也开拓了中国话剧史上新的审美形式。然而,既然是实验,这种多声部的戏剧语言表达方式也被认为在舞台演出存在角色互相干扰的困惑。

二、通过《红高粱》讲述的“我爷爷”余占鳌和“我奶奶”戴凤莲的故事,从爱情和战争两个方面说明“红高粱精神”的含义,并谈谈你是如何理解作者从中发掘出的“神的退化”的命题的。

1.考核知识点:《红高粱》的精神内涵分析,是专题五的内容,属于理解部分。 2.常见错误:注意结合作品,不要遗漏要点。 3.提示答案:

此题是分析题,同学们要调动自身知识储备,要答出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下面给出是参考答案,但不是唯一的答案:

在小说中“我奶奶”“我爷爷”,他们浑身上下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奶奶”年轻美丽,“走起路来双臂挥舞,身腰拨动,好似风中招飐的杨柳”。洋溢着生命活力,甚至有些放纵与风流。她16岁出嫁,渴望幸福美满的婚姻,“渴望躺在一个伟岸的男子怀抱里缓解消除孤寂”,谁知贪财的父亲把她嫁给了一个麻疯病人单扁郎,因为单家富甲一方,生命刚刚结出花蕾,就面临凋零。这时“爷爷”出场了,“奶奶”的美丽“唤醒了他心中伟大的创造新生活的灵感”,他劫走了三日后回娘家的“奶奶”,俩人以原始炽烈的生命热情,在红高粱地里翻云覆雨,共享生命的欢乐与灿烂。一切不复存在,只有赤裸的生命在疯狂,甚至可以说是放纵本能与情欲。这些人物是高密东北乡日月孕育的精华;他们是自然生命的化身,体现了一种强悍的生命本能。他们敢恨敢爱,敢于直面生死荣辱;这是一群朴野人性的代表,在他们对传统伦理观念的反叛中,人类的生命原欲得到了最为酣畅淋漓的宣泄与抒发。小说中,祖父母辈人物和他们充满生机的生活,构成了最有光彩的一部

第 8 页 共 30 页

分,而父母一辈和“我”的同代人则显得麻木萎缩,他们被沉重的生活压弯了脊梁,生活之火几乎熄灭;他们善良勤劳又愚昧胆小,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只能在庸碌的生活中苟且度日。作者在几代人的对比中,鲜明地表现了对生命之力的崇敬、赞美和对种族退化的深深忧虑。

日本人来了,他们的生命又和抗战联系在一起。管家刘罗汉大爷为保护“奶奶”和她家的财产被日本人剥皮杀害,“奶奶”端出纪念刘罗汉大爷的血酒,让已经成为民间武装(或曰土匪)司令的“爷爷”(余司令)喝下,去打日本人。战争是悲壮然而热烈的,“爷爷”带着儿子豆官(“我父亲”),扛着土炮,在日本兵的枪林弹雨中英勇厮杀。“奶奶”最终牺牲在战场上,临终前她仰望天空,为自己这样激情地走过一生而感谢上苍。在小说中“奶奶”“爷爷”完全不似以往的革命战争小说中的英雄形象,为了理想信念,为了国家民族去战斗去献身,而是在生命力的驱动下,去生活、恋爱、繁殖、杀人、越货、抗日、牺牲。他们为解放生命而活,又为生命解放而死,无“是”无“非”(在抗日这一民族大义上不含糊),敢做敢为,他们可以说是生命意识层面上的“英雄”。

《红高粱》在现代历史战争题材的创作中开辟出一个鲜活生动的民间世界,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这部小说讲述的其实并非是历史战争,而是作家在民间话语空间里的某种寄托。叙述者在小说开头有一段充满激情的感叹,极力赞美他的故乡,赞美他的那些豪气盖天的先辈,并称先辈的所作所为和他们的英勇悲壮“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在进步的同时,我真切感到种的退化”。这种感叹贯穿在整部小说中,而且愈加变得浓烈感人,其中所体现出来的无疑是一种作家把民间作为理想的生存状态。民间是自由自在无法无天的所在,民间是生机盎然热情奔放的状态,民间是辉煌壮阔温柔淳厚的精神,这些都是人所憧憬的自由自在的魅力之源。叙述者以这样一种民间的理想状态来对比现实生活,却发现这种状态只是过去时态的存在,高密东北乡的英雄剧全都上演在已经逝去的时间中,这不能不令他感到遗憾,不能不令他屡屡发出文明进步隐含种性退化的感慨。这里显然引入了一种与政治意识形态及知识分子传统都全然无关的历史评判尺度:站在民间的立场上来看历史发展与社会现实境况,便暴露出某种生气流散与自由状态受到限制的趋向。而在《红高粱》中,这种遗憾与感慨反过来又强化了对曾经存在过的民间自在状态的理想化与赞美,从而使其呈现出了更为灿烂夺目的迷人色彩。

二、以《烦恼人生》和《塔铺》为例,说明池莉小说与刘震云的主要区别。

1.考核知识点:池莉和刘震云小说的区别,是专题八的知识点,属于理解部分。 2.常见错误:容易脱离作品来空洞论述 3.提示答案:

池莉发表于1987年的中篇小说《烦恼人生》给她带来了巨大的成功。小说以相当平实的笔触,记录了一个普通工人印家厚充满烦恼的日常生活:从早晨赶着上公共厕所到挤公共汽车去上班,他无可奈何;因为平庸,他自卑,连老婆也嫌他窝囊,鄙视他“算什么男人!”辛苦、报酬又低的工作使他牢骚满腹??不过,他虽然看不出自己的生活会有好转,却善于靠“忆苦思甜”聊以自我安慰;他知道“自己是个普通的男人”,“不可能主宰生活中的一切”,但他也因此而不去想入非非,而是经常勉励自己“竭尽全力去做”。他的身上,似乎有点阿Q的气息,但池莉显然是欣赏他的善于自我安慰的,就象池莉在关于《烦恼人生》的创作谈中不无动情地写到的那样:“我们普通人身上隐藏着巨大的坚韧的生活力量。用‘我们不可能主宰生活中的一切,但将竭尽全力去做’的信条来面对烦恼,是一种达观而质朴的生活观??我就赞美它”,如此看来,《烦恼人生》在还原了平常百姓的琐细烦恼“原生态”的同时,又刻意点染了他们坚韧应对烦恼、善于自我调节的可贵品质,这样就显示了烦恼人生中的亮色。这一点,正是池莉的作品不同于许多冷色调的新写实小说的根本所在:直面人生,然而并不绝望。她的小说一直深受广大市民读者的喜爱,应与那浓郁生活气息中的温馨格调有关。

如果说池莉的作品在新写实小说中最具有市井生活气息,那么刘震云的作品就是最具有乡土气息和政治意识的。 刘震云的《塔铺》,写的是“我”从部队复员回家,也就是“刚兴高考的第二年”里,去镇上的中学复习功课,准备高考的故事。这是一篇爱情故事,简单,淳朴,而又显得那么凄凉。复习班是学校专门为社会上大龄青年考大学办的,在这里,“我”结识了王全、磨桌和耗子等同学,各人怀揣着不同的目的来考大学,来到一起,比如王全想依靠读书求个功名,磨桌只想脱离农民的身份,而耗子是个干部子弟,对他来说,这是他去追一个心仪的姑娘的好机会。在复习的过程中,“我”逐渐注意到一个用功的女学生,在喧闹的复习环境中埋头苦学,心无旁骛,使“我”心生敬佩。一日出门散步,看到远处河岸一位农家姑娘在收草,竟是这个女学生,很是惊讶,聊天之后才得知,她家境贫寒,老父多病,兄弟姐妹众多,参加高考实属不易,“我”的内心更加激发了怜意。后来,李爱莲的父亲病重,我去探望,这件事加深了彼此的感情,在余后日子里,“我们”相互扶持,克服了许多的困难,一步步坚持到高考前。此时,李爱莲的父亲再次病重,她不得不照顾父亲,不能回镇上,告诉“我”说自己在异地参加高考。待我顺利考完之后,才知道李爱莲根本没有参加高考,而是不得已出嫁了。“我”的第一次爱情就这样地

第 9 页 共 30 页

不期而止了,它令“我”无比忧伤。作品将他们的低劣生存状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小说以十分朴素、沉重的写实风格,讲述了乡村青年寻梦的艰难和梦想幻灭的结局,生动描绘了贫困乡村里青年农民窝囊生存状态和可怜心态“原生态”。 简答题

一、“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各自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各说出两位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1.考核知识点:“山药蛋派”、“荷花淀派”、“茶子花派”的定义,是专题一的知识点,属于识记部分。 2.常见错误:容易遗漏要点,回答不准确。 3.提示答案:

20世纪50年代以后,特别是在50年代末,一些在太行根据地成长起来的山西作家,陆续回到山西,有意识地学习赵树理小说的风格和特点,相继发表具有共同风格的农村题材小说,如马烽的《饲养员赵大叔》、《韩梅梅》、《三年早知道》,西戎的《宋老大进城》、《赖大嫂》,束为的《老长工》、《好人田木瓜》,孙谦的《伤疤的故事》,胡正的《两个巧媳妇》、《三月古庙会》等。形成了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学流派。由于他们的作品都充满了乡音土调,称“山药蛋派”;

50年代初,京、津、冀地区的一批文学青年,发表了一批以诗化、散文化的美学风范为特色的农村题材小说,如刘绍棠的《青枝绿叶》、《运河的桨声》、《瓜棚记》,从维熙的《鸡鸭委员》、《七月雨》等形成了“荷花淀派”,又称“荷花淀派”。这些作品多取材于冀中平原地区的乡村生活,以诗的意境和散文的笔法为主要特征,或描写冀中人民的斗争史和情感史。 在周立波的影响下,先后出现了周健明的《柳林前传》、谢璞的《二月兰》、孙健忠的《留在记忆里的故事》、等有着浓郁湖南地方特色的作品,形成了一个以湖南作家为主的“茶子花派”。该派既强调对时代风云和社会变革的记录,更强调对自然风光、历史传统的反映。

二、《鹿鼎记》和金庸以前的武侠小说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1.考核知识点:《鹿鼎记》的特点,是专题十的知识点,属于识记部分。 2.常见错误:容易遗漏要点,回答不准确 3.提示答案:

《鹿鼎记》不同于以前武侠小说中的“武侠”主旨,没有武功高强、义薄云天的武林侠客,没有出神入化、高深莫测的奇妙武功,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武打场面,武侠意味非常淡薄。

《鹿鼎记》塑造了一个非侠客型的奇人韦小宝,圆滑无赖、追求享乐、阿谀奉承的性格,却能神使鬼差的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鹿鼎记》语言幽默诙谐,富有喜剧情节。

二、小娥是《白鹿原》中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代言,甚至死后仍遭到迫害。但在她一生中,却先后爱过三个男人,你如何看待她对黑娃、鹿子霖和白孝文的爱?

1.考核知识点:田小娥的性格特征,是专题五的知识点,属于识记部分。 2.常见错误:容易脱离作品空洞的论述 3.提示答案:

在《白鹿原》作品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里,田小娥以其独特的性别特征、悲剧性的人生遭遇而成为旧中国妇女命运的典型代表。田小娥不甘于屈辱的境地,追求欲望的满足和理想的实现,而形成与传统文化的对立。

田小娥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是一个秀才。她是一个模样姣好的女人。然而命运待她不公,她嫁给七十岁的郭举人做小妾,成为一个锦衣玉食的性奴隶,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小娥不想这样过完一生,她有着自己的欲望需求,于是,她用自己的美色勾引了黑娃,成为黑娃的情人。当这个事件暴露后,她背着淫妇的罪名被休回家,不安地等待着未来的命运安排。终于,黑娃执著地将她救出苦海。但是,他们地行为不被白鹿原上的人认可。但是小娥并没有放弃,他们两人坚贞地厮守在一个破窑洞里,这成了小娥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

小娥主动的和黑娃一起轰轰烈烈的参加农运,农运失败了为了挽救黑娃,她却被鹿子霖占有,她再次成为他人发泄性欲的对象——糊里糊涂地成为鹿子霖的情妇。鹿子霖为了打击自己的死对头白嘉轩而诱使小娥去勾引白孝文(白嘉轩儿子),小娥又成为了宗法家族斗争的工具。鹿子霖凭借小娥取得了与白家“战斗”的暂时性胜利。小娥利用自己袅娜的风姿诱引白孝文,使他一步步走上堕落的深渊。白孝文原本是个遵守家规具有相当威信的族长继承人。虽然他的肉体被小娥拖着走,但

第 10 页 共 30 页

是,无形的家规族约迫使着他未能放纵性欲。不过,鹿子霖还是达到自己的目的。白孝文因此事而走上了绝路,其父白嘉轩也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但白孝文和小娥两人之间也有着难以言述的爱情。小娥是个性格倔强的女子,在她意识到鹿子霖的阴谋及其毒辣的内心后愤然地在他脸上撒尿,坚决同操纵她的男人决裂。但小娥对死亡的到来豪不知情。她一直尊敬的尽管从来未承认她为儿媳的公公鹿三在深夜来到她的小屋,用传家宝(梭镖)刺进她的心房。白鹿原上她不被族长所容、不能得到自己公公的认同、不能得到丈夫的保护成为村庄中各种势力角逐的对象。虽然她在不断的反抗自己的生存环境和传统的思想,但使她始终却没有走出封建宗法设下的圈子,致死也没有获得做人的权力。

小娥死后变成了“彩色蛾”在草丛中飞舞,以她仅有的人性之光反衬着白鹿原上的种种的黑暗,揭露和批判封建宗法的无情。她反抗要求有自己合理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方式,所以她要为自己的不公平待遇讨回个公道,变成厉鬼来为自己主动申冤。她以不同的方式把自己被害的真相告诉黑娃、仙草并附身到鹿三身上大骂白嘉轩,在白鹿原上引发了一场大瘟疫。但是小娥最终还是被砖塔镇住,那塔用了十只青碌碡团起来成一堆压在上面取名“永世不得翻身”的意思??这使得小娥对美好生活的一切反抗与迫求终于为封建势力扼杀。即使死了她的只愿和黑娃自觉生活的行为还是不为传统意识所容,最终还是被迫退回到自我生命被抑制的无奈之中并且被永远镇压在塔下。

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小娥在白鹿原上作为背负“恶”的女性形象的悲剧和自己追求自己的生活无望的前程。她没有自己的生存能力,生存方式,她的无能为力促使她不停的为自己寻找“生存的依靠”从黑娃到鹿子霖到白孝文,她甚至抛弃了自己的灵魂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尽管她能够主动反抗自己的生存环境和传统思想,她弱小单薄的力量还是不能够与整个“白鹿原”的力量对抗。尽管她身上具有大胆叛逆的精神、具有主动反抗的意识,却也注定了她是个无法实现自己生存方式,无法实现自己独立地位的女人。在传统的封建宗法家族的压制下,无论是白嘉轩的家族生存实践方式还是朱先生的儒佛道的精神内涵都是对人生价值的否定,都是对人性的摧残。当面对小娥被镇压在六棱塔下的时候,我们更多还是对小娥强盛的生命欲望的本能的感动、对她能主动的反抗自己的生存环境的赞赏、对她悲惨的一生的同情与理解,还有对女性在不适宜的社会生存环境下总难以避免的畸形的生存状态的深沉的感喟。

考题回顾

试卷代号: 1289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试题

2010年7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答题纸上。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山乡巨变》描写的先进农村干部是( )等。 A.陈先晋 B.李月辉 C.盛佑亭 D.龚子元

2.20世纪90年代以后,重写革命历史的作品主要有邓一光的( )等。 A.《我是太阳》 B.《激情燃烧的岁月》 C.《历史的天空》 D.《亮剑》 3.高行健与刘会远合作实验话剧是( )。 A.《绝对信号》 B.《车站》

C.《现代折子戏》 D.《野人》

4.20世纪50年代中期大胆突破“禁区”的诗歌主要有流沙河的( )等。

A.《望星空》 B.《养花人的梦》 C.《草木篇》 D.《迟开的玫瑰》

5.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寻根文学中,韩少功的是( )。

A.《爸爸爸》 B.《老井》

第 11 页 共 30 页

C.《小鲍庄》 D.《厚土》

6.铁凝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1988年发表的( )。

A.《哦,香雪》 B.《玫瑰门》

C.《笨花》 D.《没有纽扣的红衬衫》

7.余华开始先锋小说创作的标志是:[987年发表的( )。 .

A.《十八岁出门远行》 B.《西北风呼啸的中午》 C.《四月三日事》 D.《一九八六年》

8.最能代表贾平凹散文成就的是地域风情散文,尤其是与小说同名的( )。

A.《秦腔》 B.《月迹》 C.《商州》 D.《丑石》 9.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创者是( )。

A.郎红浣 B.金庸 C.梁羽生 D.古龙 10.陈若曦的小说是( )。

A.《失去的金铃子》 B.《尹县长》 C.《我爱黑眼珠》 D.《纽约客》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答题纸上。每题有1—4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1.“白洋淀派”的主要作家有( )等。

A.从维熙 B.刘绍棠 C.房树民 D.韩映山

12.王蒙在1979年到1982年期间反思革命的小说主要有( )等。

A.《布机》 B.《古船》 C.《蝴蝶》D.《杂色》 13.《茶馆》中三个主要人物是( )。

A.松二爷 B.王利发 C.常四爷 D.秦仲义

14.海子深受一些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家的影响,他们是( )等。

A.雅斯贝斯 B.尼采 C.荷尔德林 D.海德格尔 15.“性文学”的代表主要有( )等。

A.刘震云的《一地鸡毛》 B.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C.王安忆的《小城之恋》 D.铁凝的《麦秸垛》

16.从1989年发表开始,刘震云发表了“官场”系列小说,主要有( )等。

A.《头人》 B.《官场》 C.《塔铺》 D.《官人》

17.最能代表吴伯箫散文成就的一组回忆延安生活的作品是( )等。

A.《菜园小记》 B.《社稷坛抒情》 C.《窑洞风景》D.《记一辆纺车》

18.晚清四大谴责小说除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外,还有( )

A.金松岑的《孽海花》 B.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C.徐枕亚的《玉梨魂》 D.刘鹗的《老残游记》 19.古龙有两部著名的“系列”小说,它们是( )。

A.《武林外史》 B.《楚留香传奇》 C.《绝代双骄》 D.《陆小凤传奇》 20.七等生的主要作品有( )等。

第 12 页 共 30 页

A.《城之迷》 B.《我爱黑眼珠》 C.《放生鼠》 D.《乡村的教师》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要求: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

21.《三里湾》从马有翼、 和王玉梅在扫盲班的微妙关系开始,以三对新人结婚作为结束。

22.《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是 最为人称道的两部作品,表现了中国农村两巨大变革。前者表现的是东北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后者表现的是湖南山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23.记录现代革命历史的小说主要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梁斌的《红旗谱》、杨沫的《青 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孙犁的《风云初记》、 的《三家巷》等。

24.王蒙90年代的系列长篇小说《 》、《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和《狂欢的季节》集中体现了作家晚年的怀旧情结和对革命的深入思考。

25.在中国当代戏剧文学的第一个高潮期中,涌现出了 的《考验》、安波的《春风吹到诺敏河》、海默的《洞箫横吹》、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孙芋的《妇女代表》等优秀作品。

26.1957年“反右”扩大化之后,许多作家都转向了历史题材的创作,其主要收获有郭沫若的《蔡文姬》、田汉的《关汉卿》、老舍的《茶馆》、 的《胆剑篇》等。

27. 的《天山牧歌》、公刘的《在北方》、梁上泉的《云南的云》等,描绘了以新的劳动生活为主体的富于浓郁地方民族色彩的时代风景画。

28.20世纪60年代,蔡其矫曾立志要有系统地写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与地理风情,并先从自己的故乡福建做起,出版了《 》。

29.莫言对小说艺术创新的惨淡经营,《 》以人间的酷刑作结,《生死疲劳》则以地狱的酷刑开场。 30. 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私人生活》以女性视角,大胆表现了对自恋和同性恋的赞美。

31.王安忆的长篇小说《 》描述了南昌、陈卓然、海鸥等几个干部家出身的年轻人的故事,是一部成长小说。 32. 在《受戒》和《大淖记事》等就以反戏剧化、非情节化和淡化人物典型性格的叙事技巧,丰富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方法。

33.池莉的小说《生活秀》后改编为电影《 》。

34. 的《假如我是一个作家》被散文界称作是新时期散文个性解放的宣言。 35.新时期初期老作家人生反思的优秀作品主要有巴金的《怀念萧珊》、孙犁的《亡人逸事》、 的《干校六记》、陈白尘的《云梦断忆》、黄秋云的《雾失楼台》等。

36. 的杂文随笔集《思维的乐趣》、《我的精神家园》后合编为《沉默的大多数》。 37.长篇言情小说《 》是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开山之作。

38.《饥饿》出版于1986年,是 最具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代表性作品。

39.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乡土小说的作品主要有 的《台湾人三部曲》、陈映真的《将军族》、王祯和的《嫁妆一牛车》等。

40.在 的诗作中,《石室之死亡》不仅是洛夫前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现代中国诗坛上“超现实性”表现最为突出的作品。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要求:内容切题,文字通顺,语气流畅,逻辑清晰。

41.在余华的小说创作中存在着哪三种叙事策略?每种策略各说出一篇小说。

42.1966年,梁羽生曾化名“佟硕之”写了一篇《金庸梁羽生合论》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是如何谈他们两人的不同的?

五、分析题(30分)

要求: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该题按小论文要求,答案不得少于1000字。在答题时应做到论述清晰明确,举例具体恰当,文字优美流畅,逻辑清楚明了,不能完全照抄教材中的观点内容。必须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43.发表于1957年《收获》杂志的三幕话剧《茶馆》,集中体现了老舍的艺术才华和风格,显示了他在戏剧结构上的大胆创新和成功探索,是老舍对戏剧艺术的巨大贡献。《茶馆》通过对在“茶馆”这一具有社会性的开放场景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命运的描写,反映了旧中国从戊戌政变后清政府的腐朽黑暗、袁世凯死后的军阀混战到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统治三个时期的

第 13 页 共 30 页

社会风云变幻,诅咒了给人民带来灾难的黑暗年代,为吃人的旧社会敲响了丧钟,具有深刻的思想主题。《茶馆》既没有一以贯之的矛盾冲突,也没有首尾相连的完整故事,它是如何表现“葬送三个时代”的主题的?试结合王利发、常四爷和秦仲义这三个贯穿始终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加以说明。

44.小娥是《白鹿原》中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代表,甚至死后仍遭到迫害。但在她一生中,却先后爱过黑娃、鹿子霖和白孝文三个男人,你如何看待她的爱?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说明: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答题纸上。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B 2.A 3.A 4.C 5.A 6.B 7.A 8.A 9.C 10.B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说明: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答题纸上。每题有1—4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1.ABCD 12.ACD 13.BCD 14.ABD 15.BCD 16.ABD 17.ACD 18.ABD 19.BD 20.ABC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说明:答案中凡出现错别字,均不给分。

21.范灵芝 22.周立波 23.欧阳山 24.恋爱的季节 25.夏衍 26.曹禺 27.闻捷 28.福建集 29.檀香刑 30.陈染 31.启蒙时代 32.汪曾祺 33.生活秀 34.叶至诚 35.杨绛 36.王小波 37.海上花列传 38.张大春 39.钟肇政 40.洛夫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说明:内容切题,文字通顺,语气流畅。逻辑清晰。

41.在余华的小说创作中存在着哪三种叙事策略?每种策略各说出一篇小说。

A.一是打破“虚伪的现实”的理性秩序。怀疑现实秩序,意味着对现实理性秩序的怀疑。

而余华用来戳穿“虚伪现实”面具的武器,便是他的第一种叙事策略,即以“暴力叙事”打破现实提供的理性秩序。如《十八岁出门远行》、《西北风呼啸的中午》、《现实一种》等。

B.二是对超验事物的叙事还原。在余华的作品中,可以读到了许多与现实相似的叙事情节。但这些“真实”细节发生的故事背景,始终都是作家精神想象的产物。如《古典爱情》、《一九八六年》等。

C.三是对精神事件的叙事重构。余华小说的叙事场景大多具有明显的虚拟性质,它处处渗透着形而上的精神意念,那些逼真的细节叙述就在这种超现实的叙事场景中清楚地表明了自身的精神属性。如《往事与刑罚》、《世事如烟》、《难逃劫数》等。 42.1966年,梁羽生曾化名“佟硕之”写了一篇《金庸梁羽生合论》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是如何谈他们两人的不同的?

A.在风格上,梁羽生受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诗词、小说、历史等等)的影响较深,名士气味 甚浓;而金庸接受西方文艺(包括电影)的影响较重,是现代的“洋才子”。

B.在人物上,梁羽生写名士风流比较有一手,但写邪派怎么样写都不够精彩;而金庸写恶人、坏人比写好人成功,写邪派比写正派成功,《书剑恩仇录》写四大恶人,一个比一个精彩,但写好人君子,段誉啊,不够精彩。

C.在艺术上,梁羽生擅长写文采风流、豪迈脱俗、纵性任情、笑傲公卿的名士型侠客,他们形象鲜明,个性突出,情操高洁,深受读者喜爱。

D.文字通顺,语气流畅,逻辑清晰。

试卷代号:1289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O11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半开卷)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试题 2011年1月

第 14 页 共 30 页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答题纸上。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创业史》中“中间人物”的代表是( )。 A.“糊涂涂” B.梁三老汉 C.“亭面糊” D.陈先晋

2. 《蝴蝶》描写的共产党高级干部形象是( ) A.林震 B.张思远 C.曹千里 D.钟亦诚

3. 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寻根文学中,韩少功的小说是( ) A. 《爸爸爸》 B.《老井》 C. 《小鲍庄》 D.《厚土》

4.林白以多米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是( )。 A.《子弹穿过苹果》 B.《一个人的战争》 C.《同心爱者不能分手》 D.《守望空心岁月》 5.《玫瑰门》的主人公是( )。 A.竹西 B.司猗纹 C.苏眉 D.庄老太爷

6.余华仿武侠小说的作品是( )。 A.《一九八六年》 B.《难逃劫数》 C.《四月三日事件》 D.《鲜血梅花》

9.最能代表贾平凹散文成就的是地域风情散文,尤其是与小说同名的( )。 A.《秦腔》 B.《月迹》 C.《商州》 D.《丑石》

8.奠定金庸武侠小说大宗师地位的小说是( )。 A.《倚天屠龙记》 B.《天龙八部》 C.《书剑恩仇录》 D.《射雕英雄传》 9.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创者是( )。 A.郎红院 B.金庸 C.梁羽生 D.古龙

10.潦倒的钱夫人去台北参加窦夫人的盛宴华筵。宴终席散,昔日的风云人物只能站在窦夫人的院子中可怜兮兮地等着窦夫人的小轿车折返回来送自己。这个内容出自小说( )。 A.《游园惊梦》 B.《永远的尹雪艳》 C.《思旧赋》 D.《金大班的最后一夜》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答题纸上。每题有1--4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l.孙犁以描绘青年妇女的优美形象而著称,其中,主要有( )等。 A.小满儿 B.双眉 C.范灵芝 D.妞儿

12.“十七年文学”中那些讲述革命历史的“红色经典”主要有( )等 A.《三里湾》 B.《林海雪原》 C.《红旗谱》 D.《红岩》

13.《茶馆》中三个主要人物是( )

第 15 页 共 30 页

A.《蔡文姬》 B.《茶馆》 C.《关汉卿》 D.《胆剑篇》 3.20世纪60年代初在京剧现代戏勃兴中出现的优秀剧目主要有(ABD)等。 A.《红灯记》 B.《智取威虎山》 C.《沙家浜》 D.《奇袭白虎团》

4.老舍在1949年从美国归来到文革初含冤辞世的17年间,共创作了23部戏曲作品,主要有(ACD)。 A.《龙须沟》 B.《四世同堂》 C.《茶馆》 D.《西望长安》 5.《茶馆》中三个主要人物是(BCD)。

A.松二爷 B.王利发 C.常四爷 D.秦仲义 6.《茶馆》所描写的“三个时代”是(ABD)。

A.从戊戌政变失败后清政府的腐朽黑暗 B.袁世凯死后的军阀混战 C.抗战爆发后日本人的奴役 D.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统治 7.第一批八个“革命样板戏”中的现代芭蕾舞剧是(AD)。 A.《白毛女》 B.《智取威虎山》 C.《沙家浜》 D.《红色娘子军》 8.第一批八个“革命样板戏”中的京剧包括《红灯记》、《沙家浜》和(ACD)。 A.《智取威虎山》 B.《龙江颂》 C.《奇袭白虎团》 D.《海港》 9.《沙家浜》“智斗”一场的主要人物是(ABD)。

A.阿庆嫂 B.胡传魁 C.沙奶奶 D.刁德一 10.《绝对信号》描写的主要人物是(ABC)。

A.黑子 B.蜜蜂 C.小号 D.狗熊 三、填空题

1.在中国当代戏剧文学的第一个高潮期中,涌现出了夏衍的《考验》、安波的《春风吹到诺敏河》、海默的《洞箫横吹》、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孙芋的《妇女代表》等优秀作品。

2.1957年“反右”扩大化之后,许多作家都转向了历史题材的创作,其主要收获有郭沫若的《蔡文姬》、田汉的《关汉卿》、老舍的《茶馆》、曹禺的《胆剑篇》等。

3.第一批八个“革命样板戏”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交响音乐《沙家浜》。

4.京剧《智取威虎山》取材于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 5.80年代初期的实验戏剧(或称“试验性话剧”)主要有谢民的《我为什么死了》、马中骏等的《屋外有热流》、高行健、刘会远的《绝对信号》、高行健的《车站》、马中骏等的《路》、刘树纲的《十五桩离婚案的调查》和《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等。

6.1985年以后的优秀剧作主要有何冀平的《天下第一楼》、锦云的《狗儿爷涅槃》、朱晓平等的《桑树坪纪事》,以及魏明伦的川戏《巴山秀才》、《潘金莲》等。

7.90年代以后的优秀剧作主要有孟京辉的《思凡》、《恋爱的犀牛》,牟森的《彼岸》,林兆华等的《哈姆雷特》、《三姊妹·等待戈多》、黄纪苏和孟京辉等的《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以外死亡》,以及李龙云的《正红旗下》、过士行的《鸟人》等。 8.何冀平除了话剧创作外,还创作有影视作品《新龙门客栈》、《西楚霸王》、《黄飞鸿》、《创业玩家》、《香港故事》、《新白娘子传奇》等。 9.《天下第一楼》描写的是民国初年京城老字号烤鸭店“福聚德”的一段兴衰史。 10.廖一梅编剧、孟京辉执导的话剧《恋爱的犀牛》,是实验戏剧与商业戏剧结合得比较成功的作品。 专题四

一、单项选择题

1.50年代中期大胆突破“禁区”的诗歌主要有流沙河的(C)等。 A.《望星空》 B.《养花人的梦》 C.《草木篇》 D.《迟开的玫瑰》 2.艾青把自己复出后出版的第一部新诗集命名为(B)。 A.《重放的鲜花》 B.《归来的歌》 C.《归来》 D.《归来的时刻》 3.1978年12月由芒克、北岛等在北京创办的“民间刊物”是(A)。 A.《今天》 B.《星星》 C.《诗刊》 D.《萌芽》 4.1980年,《福建文学》开辟了“新诗创作问题”专栏,主要讨论对象是(B)。 A.北岛 B.舒婷 C.顾城 D.海子

5.从延安走出来的浪漫诗派的杰出代表和在当代诗坛上探索现代意象诗的先行者是《福建集》的作者(C)。 A.郭小川 B.贺敬之 C.蔡其矫 D.流沙河

6.将形象性与政治性相结合,直抒胸臆,从内心和世界和精神状态多方面去思考一个战士、一个革命者的生活态度、人生道路,展现出“战士诗人”独特风采的诗人是(A)。

A.郭小川 B.贺敬之 C.蔡其矫 D.流沙河 7.“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者,也是最有争议的一位诗人,写出了《回答》、《履历》、《结局或开始》、《雨夜》、《宣告》、《古寺》、《一切》等著名的“朦胧诗”的诗人是(A)。

A.北岛 B.舒婷 C.顾城 D.海子

8.1980年5月7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在新的崛起面前》一文的作者是(A)。 A.谢冕 B.孙绍振 C.顾工 D.徐敬亚 9.一直梦想创造“一种民族和人类的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创作了《亚洲铜》、《五月的麦地》、《土地》、《太阳》等作品的诗人是(D)。

A.北岛 B.舒婷 C.顾城 D.海子 10.海子一生中最重要的长诗是(B)。 A.《简历》 B.《土地》 C.《麦地》 D.《太阳》

第 21 页 共 30 页

二、多项选择题

1.开国之初,最先出现的歌唱新中国、歌唱共产党和革命领袖的颂歌,主要有(ABD)等。 A.郭沫若的《新华颂》 B.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C.流沙河的《草木篇》 D.胡风的《时间开始了》

2.1960年前后,长篇叙事诗的创作出现了一个热潮,主要有(ABC)等。

A.李季的《杨高传》B.臧克家的《李大钊》C.田间的《赶车传》D.郭小川的《望星空》 3.在1955年“胡风反革命集团”案件中受到牵连的“七月派”诗人,主要有(AD)等。 A.绿原、牛汉 B.公刘、白桦 C.辛笛、穆旦 D.曾卓、罗洛 4.“崛起的一代”主要指70年代末以后涌现的青年诗人,特别是在“文革”中成长的具有反叛和变革意味的“朦胧诗人”(ABCD)等。

A.食指 B.北岛 C.舒婷 D.顾城

5.20世纪90年代整个诗坛呈现出一种较为沉寂的状态,但仍在坚守诗歌创作领地的仍然有(BCD)等。 A.顾城 B.于坚 C.西川 D.臧棣 6.受惠特曼的《草叶集》深刻影响的中国诗人主要有(ABC)等。 A.郭沫若 B.艾青 C.蔡其矫 D.北岛 7.郭小川的叙事长诗主要有(ACD)。 A.《白雪的赞歌》B.《甘蔗林——青纱帐》C.《一个和八个》D.《将军三部曲》 8.《在新的崛起面前》、《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和《崛起的诗群》这三篇文章被称为“三个崛起”,它们的作者是(ABD)。 A.谢冕 B.孙绍振 C.章明 D.徐敬亚

9.北岛是“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者,也是最有争议的一位诗人,他的著名的“朦胧诗”主要有(ABC)等。 A.《回答》 B.《履历》 C.《古寺》 D.《波动》 10.海子深受一些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家的影响,他们是(ABD)等。

A.雅斯贝斯 B.尼采 C.荷尔德林 D.海德格尔 三、填空题

1.当代文学史上最先出现的颂歌主要有郭沫若的《新华颂》、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艾青的《我想念我的祖国》、胡风的《时间开始了》、臧克家的《有的人》等。 2.蔡其矫的《生活的歌》、李季的《玉门诗抄》、邵燕祥的《到远方去》、梁上泉的《高原牧笛》、雁翼的《在云彩上面》、傅仇的《伐木声声》等,都是50年代工农业建设的写照。 3.郭小川的组诗《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为当代政治抒情诗开了一代诗风。 4.闻捷的《天山牧歌》、公刘的《在北方》、梁上泉的《云南的云》等,描绘了以新的劳动生活为主体的富于浓郁地方民族色彩的时代风景画。 5.《天安门诗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汉语教研室16人集体化名“童第周”编辑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中的诗歌。 6.1978年12月由芒克、北岛等在北京创办的《今天》,是新诗潮运动的一面旗帜。 7.朦胧诗论争中出现的“三个崛起”,是指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

8.20世纪60年代,蔡其矫曾立志要有系统地写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与地理风情,并先从自己的故乡福建做起,出版了《福建集》。

9.北岛是“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者,也是最有争议的一位诗人,他的《回答》、《履历》、《结局或开始》、《雨夜》、《宣告》、《古寺》、《一切》等著名的“朦胧诗”,因其现代主义色彩的新诗歌形式受到青年读者的欢迎,但同时也受到批评。 10.在海子的《春天,十个海子》里,以生命的激情体味死亡:“这是一个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不能自拔,热爱空虚寒冷的乡村”。 专题五

一、单项选择题

1.80年代中期兴起的寻根文学中,韩少功的代表作是(A)。 A.《爸爸爸》 B.《老井》 C.《小鲍庄》 D.《厚土》 2.《李顺大造屋》和“陈奂生系列小说”的作者是(C)。

A.赵树理 B.周克芹 C.高晓声 D.张一弓

3.延续了孙犁优美清新的荷花淀风情的作家是沉浸于“运河文学”的创作的(D)。 A.浩然 B.汪曾祺 C.李凖 D.刘绍棠

4.80年代末期,以琐细的乡村场景,低微的生活姿态,开掘出中国乡村普遍的人生困境和令人窒息的生命图景,从而开始了乡土文学一次重要转轨的作者主要有《伏羲伏羲》和《狗日的粮食》的作者(C)等。 A.李锐 B.刘醒龙 C.刘恒 D.刘震云 5.受以拉美文学为代表的现代世界文学影响的乡村神话《年月日》、《日光流年》、《坚硬似水》、《受活》的作者是(A)。 A.阎连科 B.刘醒龙 C.周大新 D.关仁山

6.2008年在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四部获奖作品中,只有一部作品不是以乡村的现状和历史为主题的,这部作品是(C)。 A.贾平凹的《秦腔》B.周大新的《湖光山色》C.麦家的《暗算》D.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 7.迟子建的小说具有一种童话的气息,她的第一部小说集就名为(D)。 A.《雾月牛栏》 B.《岸上的美奴》 C.《亲亲土豆》 D.《北极村童话》 8.路遥小说《人生》的主人公是从县城的高中毕业后无奈地回到村庄的(B)。 A.刘巧珍 B.高加林 C.孙少安 D.孙少平

9.贾平凹以自己的故乡丹凤县小镇棣花街为原型,表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给农村带来的震荡和变化的作品是(C)。 A.《浮躁》 B.《废都》 C.《秦腔》 D.《商州》

第 22 页 共 30 页

10.莫言的成名作是(A)。 A.《透明的红萝卜》 B.《红高粱》 C.《白狗秋千架》 D.《檀香刑》 二、多项选择题

1.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小说”主要指《陈奂生上城》和(ABCD)等。 A.《“漏斗户”主》 B.《陈奂生转业》C.《陈奂生包产》 D.《陈奂生出国》

2.表现乡村改革新气象和新困惑的乡土小说,主要有何士光、浩然、柯云路的( )等。 A.《乡场上》 B.《苍生》 C.《芙蓉镇》 D.《新星》 3.汪曾祺追忆少年时代的高邮水乡故事的小说主要有( )等。 A.《受戒》 B.《蒲柳人家》 C.《大淖记事》 D.《故里三陈》 4.刘震云以乡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主要有(ACD)等。 A.《塔铺》 B.《狗日的粮食》 C.《头人》 D.《故乡天下黄花》 5.刘醒龙的小说主要有(ABD)等。 A.《凤凰琴》 B.《分享艰难》 C.《小鲍庄》 D.《圣天门口》

6.阎连科以现代主义色彩书写平中见奇、实中有虚的耙耧山脉的乡村神话主要有(ABD)等。 A.《年月日》 B.《日光流年》 C.《刺猬歌》 D.《坚硬似水》 7.贾平凹的乡土小说主要有(CD)等。 A.《浮躁》 B.《废都》 C.《秦腔》 D.《高兴》 8.《白鹿原》中的地主形象主要有(ACD)。

A.白嘉轩 B.鹿三 C.鹿子霖 D.郭举人 9.《檀香刑》的叙述者分别是(ACD)等。

A.赵甲 B.钱乙 C.孙丙 D.眉娘 10.莫言的长篇小说主要有《酒国》、《四十一炮》和(BCD)等。 A.《透明的红萝卜》 B.《丰乳肥臀》 C.《檀香刑》 D.《生死疲劳》 三、填空题

1.在改革开放后的30余年间,从莫言的《红高粱》、贾平凹的《浮躁》、张炜《古船》和陈忠实的《白鹿原》等乡土文学作品,标志着当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2.新时期初期乡土文学的优秀作品主要有何士光的《乡场上》、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叶蔚林的《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等。

3.2008年在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四部获奖作品中,贾平凹的《秦腔》、周大新的《湖光山色》、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都是以乡村的现状和历史为主题的作品。 4.阎连科关于耙耧山脉的乡村神话《年月日》、《日光流年》、《坚硬似水》、《受活》等,机敏地接受了以拉美文学为代表的现代世界文学影响。

5.陈应松以描写湖北神农架山区的山民生活见长,他的《马嘶岭血案》、《松鸦为什么鸣叫》、《豹子最后的舞蹈》等,为他赢得了“底层写作”的代表性作家的声誉。

6.迟子建出生在东北边陲的漠河北极村,她的小说具有一种童话的气息,第一部小说集就名为《北极村童话》。 7.莫言以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一举成名,而真正奠定他在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的则是《红高粱》。 8.莫言对小说艺术创新的惨淡经营,《檀香刑》以人间的酷刑作结,《生死疲劳》则以地狱的酷刑开场。 9.白嘉轩是一个封建色彩很浓的旧式乡村权威——白鹿村的族长。 10.《红高粱》里的“我爷爷”、“我奶奶”蔑视礼法,敢于追求自己荡气回肠的爱情。 专题六

一、单项选择题

1.因具有朦胧的女性视野而受到批判的《百合花》的作者是(B)。 A.杨沫 B.茹志鹃 C.宗璞 D.韦君宜

2.张洁的关于女性身体和心灵的史诗是写于20世纪末的长卷小说(C)。 A.《方舟》 B.《爱,是不能忘记的》 C.《无字》 D.《祖母绿》 3.女性文学中也有诗歌作品,比较优秀的有(A)等。

A.舒婷的《致橡树》B.铁凝的《哦,香雪》C.张洁的《祖母绿》D.残雪的《山上的小屋》 4.王安忆创作风格转变的标志之作,也是寻根文学的佼佼之作是(D)。 A.《小城之恋》 B.《长恨歌》 C.《荒山之恋》 D.《小鲍庄》 5.王安忆以南昌、陈卓然等几个干部家庭出身的年轻人为主要人物的成长小说是(D)。 A.《叔叔的故事》 B.《长恨歌》 C.《乌托邦诗篇》 D.《启蒙时代》 6.铁凝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1988年发表的(B)。 A.《哦,香雪》 B.《玫瑰门》 C.《笨花》 D.《没有纽扣的红衬衫》 7.《玫瑰门》的主人公是(B)。

A.竹西 B.司猗纹 C.苏眉 D.庄老太爷 8.林白以多米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是(A )。 A.《一个人的战争》 B.《子弹穿过苹果》 C.《守望空心岁月》 D.《同心爱者不能分手》

9.一同被当作是女性文学代表作的两部小说是《一个人的战争》和(A)。 A.《私人生活》 B.《与往事干杯》 C.《无处告别》 D.《嘴唇里的阳光》 10.陈染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以女性视角,大胆表现了对自恋、同性恋的赞美态度的(C)。 A.《无处告别》 B.《与往事干杯》 C.《私人生活》 D.《嘴唇里的阳光》

第 23 页 共 30 页

二、多项选择题

1.五四时期第一次以群体形象出现在文坛女作家主要有陈衡哲、石评梅、冯沅君、谢冰莹和(ABCD)等。 A.冰心 B.凌叔华 C.庐隐 D.张爱玲 2.50年代优秀的女作家主要有(ABC)等。

A.宗璞 B.茹志鹃 C.杨沫 D.王安忆

3.张洁探讨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处境以及尴尬的心理体验和人生感悟的作品主要有《爱,是不能忘记的》和(BCD)等。 A.《致橡树》 B.《方舟》 C.《祖母绿》 D.《无字》 4.王安忆的“三恋”是指(ACD)。 A.《荒山之恋》 B.《世纪之恋》 C.《小城之恋》 D.《锦绣谷之恋》

5.90年代以后以女性的敏感去发掘和表现自身的情感或生存体验,凸显出强烈的“个人化写作”的色彩的女作家主要有徐小斌,以及卫慧、棉棉、周洁茹、魏微和(ABCD)等。 A.林白 B.陈染 C.海男 D.徐坤

6.80年代初期,王安忆以雯雯为主人公的系列小说主要有(ABC)等。 A.《雨,沙沙沙》 B.《本次列车终点站》 C.《69届初中生》 D.《小鲍庄》 7.铁凝创作的第三个时期大致从1991年至2006年,其代表作有(ABD)等。 A.《大浴女》 B.《孕妇和牛》 C.《玫瑰门》 D.《笨花》 8.在铁凝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玫瑰门》中,三位重要的女性是(ABC)等。 A.苏眉 B.司猗纹 C.竹西 D.大旗 9.林白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青苔》、《说吧,房间》、《万物花开》,中短篇小说集《玫瑰过道》、《同心爱者不能分手》、《致命的飞翔》和(C)等。 A.《一个人的战争》 B.《与往事干杯》 C.《子弹穿过苹果》 D.《守望空心岁月》 10.陈染的主要作品有《嘴唇里的阳光》、《无处告别》、《独语人》、《在禁中守望》、《潜性逸事》、《站在无人的风口》和(ACD)等。 A.《私人生活》 B.《一个人的战争》 C.《纸片儿》 D.《与往事干杯》 三、填空题

1.五六十年代,女作家的主要作品有茹志鹃的《百合花》、杨沫的《青春之歌》、宗璞的《红豆》等。 2.舒婷的成名作是1979年的《致橡树》。 3.铁凝的成名作是1982年的《哦,香雪》。 4.王安忆的“三恋”是《荒山之恋》、《小城之恋》和《锦绣谷之恋》。

5.陈染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私人生活》以女性视角,大胆表现了对自恋和同性恋的赞美。 6.王安忆的《荒山之恋之恋》讲述了一个大提琴手的婚外恋的悲剧故事。

7.王安忆的《锦绣谷之恋之恋》写一个女人婚外精神恋的白日梦,即女编辑在一次笔会上暗恋一个男作家的故事。 8.王安忆的《启蒙时代》描述了南昌、陈卓然、海鸥等几个干部家庭出身的年轻人的故事,是一部成长小说。 9.铁凝的第一部长篇小说1988年出版的《玫瑰门》。 10.《与往事干杯》是陈染的成名作,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一个17岁的少女“我”(肖濛)的成长经历及与老巴父子两代人的恋情故事。 专题七

一、单项选择题

1.从1979到1980年间开始的“意识流”小说尝试创作中,《我是谁》的作者是(B)。 A.王蒙 B.宗璞 C.张洁 D.茹志娟

2.1984年,马原发表了一篇标志着先锋小说形式实验开端的小说(C)。 A.《冈底斯的诱惑》 B.《虚构》C.《拉萨河的女神》 D.《西海无帆船》 3.《奔丧》、《瀚海》和《极地之侧》等先锋小说的作者是深受马原影响的(B)。 A.格非 B.洪峰 C.苏童 D.余华 4.曾引起广泛关注先锋小说还有格非的(D)等。 A.《妻妾成群》 B.《罂粟之家》 C.《访问梦境》 D.《褐色鸟群》 5.最能体现“马原体”特征的作品是(C)。 A.《拉萨河的女神》 B.《上下都很平坦》 C.《冈底斯的诱惑》 D.《西海无帆船》 6.残雪先锋创作的起点是(B)。 A.《突围表演》 B.《山上的小屋》 C.《思想汇报》 D.《黄泥街》 7.余华开始先锋小说创作的标志是1987年发表的(A)。 A.《十八岁出门远行》B.《西北风呼啸的中午》 C.《四月三日事件》 D.《一九八六年》 8.余华仿武侠小说的作品是(D)。 A.《一九八六年》 B.《难逃劫数》 C.《四月三日事件》 D.《鲜血梅花》 9.福贵这个人物形象出自小说(D)。 A.《在细雨中呼喊》 B.《兄弟》 C.《许三观卖血记》 D.《活着》 10.大致从90年代中期开始,余华陆续写下了一系列文学笔记。其中主要有(A)等。 A.《内心之死》 B.《虚伪的作品》C.《死亡叙述》D.《许三观卖血记》 二、多项选择题

1.从1979到1980年间开始尝试“意识流”小说创作的作家主要有茹志娟(ACD)等。 A.王蒙 B.宗璞 C.张洁 D.余华 2.王蒙“意识流”小说中最为典型的“老六篇”是指《夜的眼》、《海的梦》和《风筝飘带》(ABC)等。

第 24 页 共 30 页

A.《蝴蝶》 B.《春之声》 C.《布礼》 D.《我是谁》 3.马原先锋小说形式实验的作品主要有(BCD)等。 A.《现实一种》 B.《拉萨河的女神》 C.《冈底斯的诱惑》 D.《西海无帆船》 4.余华的先锋小说主要有(ABC)等。 A.《现实一种》 B.《难逃劫数》 C.《世事如烟》 D.《褐色鸟群》

5.注重历史内容与人性探幽的创作倾向,反映先锋作家在创作实践中从形式向故事回归的代表主要有苏童的(ABCD)等。 A.《红粉》 B.《半边营》 C.《妻妾成群》 D.《十字铺》 6.90年代以后,先锋作家纷纷涉足长篇小说创作,其发端的作品有(BCD)。

A.叶兆言的《半边营》B.苏童的《米》C.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D.格非的《敌人》 7.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讲述的三个故事是(ACD)。

A.探寻“野人” B.王子光事件 C.观看“天葬” D.顿珠婚姻

8.残雪小说在描画人类突围困境和实现自我认识的艰辛历程上,完成的一个近似“人性三部曲”的作品系列包括(BCD)等。 A.《山上的小屋》 B.《突围表演》 C.《黄泥街》 D.《思想汇报》 9.余华先锋小说的名篇主要有(AB)等。 A.《河边的错误》 B.《世事如烟》 C.《虚伪的作品》 D.《鲜血梅花》10.余华“世俗化叙事”时期的长篇小说主要有(ACD)等。 A.《在细雨中呼喊》 B.《内心之死》 C.《许三观卖血记》 D.《活着》 三、填空题

1.在新时期初期的“意识流”小说创作中,王蒙的“老六篇”即《蝴蝶》、《布礼》、《春之声》、《夜的眼》、《海的梦》和《风筝飘带》最为典型。 2.宗璞的《我是谁》、戴厚英的《人啊,人》、张贤亮的《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都是有关存在主题的书写。 3.汪曾祺在《受戒》和《大淖记事》等就以反戏剧化、非情节化和淡化人物典型性格的叙事技巧,丰富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方法。

4.史铁生的《命若琴弦》、《原罪》和《宿命》等,流露出一种深重的人文精神与宗教情怀。 5.从《黄泥街》到《突围表演》,再到《思想汇报》,残雪小说在描画人类突围困境和实现自我认识的艰辛历程上,完成了一个近似“人性三部曲”的作品系列。

6.90年代后,余华创作了《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小说主题也历经了一个从先锋到世俗的巨大嬗变。 7.韩少功的《爸爸爸》、《归去来》不仅在学习现代主义文学,尤其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手法方面借鉴良多,而且更为作品注入了意蕴丰厚的生命哲学等主题内涵。 8.以苏童的《妻妾成群》、《红粉》和叶兆言的《半边营》、《十字铺》为代表,这种注重历史内容与人性探幽的创作倾向,也反映了先锋作家在创作实践中从形式向故事的回归。

9.以1987年《十八岁出门远行》发表为标志,余华正式开始了先锋小说的创作阶段。 10.在《兄弟》这部余华自称是“望不到尽头的小说”中,叙述“统治”了他的写作。 专题八

一、单项选择题

1.1977年底,刘心武在文学界乃至全社会激起了强烈的反响的短篇小说是(A)。 A.《班主任》 B.《伤痕》 C.《天云山传奇》 D.《蝴蝶》 2.蒋子龙的“改革文学”代表作是(B)。 A.《新星》 B.《乔厂长上任记》 C.《沉重的翅膀》 D.《花园街五号》 3.在“文化寻根”的浪潮中,阿城的名篇是(C)。 A.《烟壶》 B.《美食家》 C.《棋王》 D.《黑骏马》 4.受“寻根文学”影响的作品有《文化苦旅》、《白鹿原》、《尘埃落定》、《马桥词典》、《日光流年》等,其中,《文化苦旅》的作者是(C)。

A.韩少功 B.阿来 C.余秋雨 D.阎连科 5.《狗日的粮食》的作者是(C)。

A.方方 B.苏童 C.刘恒 D.池莉

6.新写实小说作为一面旗帜树立起来,始于某杂志1989年第3期的“新写实小说大联展”,这家杂志是(A)。 A.《钟山》 B.《收获》 C.《十月》 D.《当代》 7.改编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苏童小说是(B)。 A.《红粉》 B.《妻妾成群》 C.《米》 D.《罂粟之家》

8.改编为同名电影的小说《红粉》和改编为电影《大鸿米店》的小说《米》的作者是(B)。 A.刘震云 B.苏童 C.王安忆 D.余华

9.以相当平实的笔触,记录了一个普通工人印家厚的中篇小说《烦恼人生》的作者是(C)。 A.方方 B.刘恒 C.池莉 D.刘震云 10.刘震云“生活流”小说的代表作是(D)。 A.《太阳出世》 B.《烦恼人生》 C.《不谈爱情》 D.《一地鸡毛》 二、多项选择题 1.“伤痕文学”的主要作品有(ABD)等。

A.刘心武的《班主任》 B.卢新华的《伤痕》

C.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 D.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 2.“反思文学”的主要作品有(ACD)等。

第 25 页 共 30 页

A.《李顺大造屋》 B.《新星》 C.《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D.《芙蓉镇》 3.“改革文学”的主要作品有(ABC)等。 A.《乔厂长上任记》 B.《沉重的翅膀》 C.《花园街五号》 D.《蝴蝶》 4.“寻根文学”的主要作品有《商州初录》、《最后一个渔佬儿》、《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棋王》、《钟鼓楼》和(ABCD)等。 A.《黑骏马》 B.《烟壶》 C.《美食家》 D.《神鞭》 5.“性文学”的代表主要有(BCD)等。

A.刘震云的《一地鸡毛》B.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C.王安忆的《小城之恋》D.铁凝的《麦秸垛》 6.池莉的“生活流”小说主要有(ABD)等。 A.《烦恼人生》 B.《太阳出世》 C.《一地鸡毛》 D.《不谈爱情》 7.方方小说的主要作品有(ABD)等。 A.《风景》 B.《祖父在父亲心中》 C.《手机》 D.《乌泥湖年谱》 8.池莉小说的主要作品有(ACD)等。 A.《太阳出世》B.《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C.《不谈爱情》D.《热也好冷也好活着就好》 9.从1989年发表开始,刘震云发表了“官场”系列小说,主要有(ABD)等。 A.《头人》 B.《官场》 C.《塔铺》 D.《官人》

10.刘震云是近年频频“触电”的著名作家,他的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的小说主要有(BC)等。 A.《红高粱》 B.《手机》 C.《我叫刘跃进》 D.《红粉》 三、填空题 1.“反思文学”的主要作品有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王蒙的《蝴蝶》、古华的《芙蓉镇》等。 2.“改革文学”的主要作品有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柯云路的《新星》、贾平凹的《腊月?正月》等。

3.1981—1984年间,张承志的《黑骏马》、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邓友梅的《烟壶》、冯骥才的《神鞭》、阿城的《棋王》等,这些作品共同汇成了“文化寻根”的浪潮。 4.受“寻根文学”影响的作品主要有陈忠实的《白鹿原》、阿来的《尘埃落定》、韩少功的《马桥词典》、阎连科的《日光流年》等。

5.新写实小说作为一面旗帜树立起来,始于《钟山》杂志1989年第3期的“新写实小说大联展”。 6.刘恒的小说《伏羲伏羲》后改编成电影《菊豆》。 7.苏童的小说《米》后被改编为电影《大鸿米店》。 8.池莉的小说《生活秀》后改编为电影《生活秀》。

9.池莉的小说《来来往往》后被改编为电视剧《来来往往》。

10.刘震云的小说《手机》和《我叫刘跃进》都被改编成了同名电影。 专题九

一、单项选择题

1.标志着杨朔散文艺术成熟的作品是1956年发表的(C)。 A.《泰山极顶》 B.《雪浪花》 C.《香山红叶》 D.《荔枝蜜》 2.散文《长江三日》的作者是(B)。

A.杨朔 B.刘白羽 C.秦牧 D.吴伯箫 3.最能代表吴伯箫散文成就的是散文集(C)。 A.《歌声》 B.《菜园小记》 C.《北极星》 D.《窑洞风景》 4.《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小米的回忆》等广受读者喜爱的往事漫忆类散文的作者是(D)。 A.杨朔 B.吴伯箫 C.秦牧 D.曹靖华 5.《谁是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神情》等“通讯化”的作者是(A)。 A.魏巍 B.刘白羽 C.秦牧 D.曹靖华 6.《怀念萧珊》、《干校六记》、《云梦断忆》、《雾失楼台》等作家个人的回忆、反思、自剖,以及人生经验的总结是对“转折”时代的历史激变的最先“回应”。其中,《雾失楼台》的作者是(D)。 A.巴金 B.陈白尘 C.杨绛 D.黄秋耘

7.被誉为中国的乔依斯和卡夫卡,也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中国大陆作家是(D)。 A.韩少功 B.贾平凹 C.余秋雨 D.王小波

8.早年以诗名世,中年以梵语文学和印度文化研究驰誉海内外,晚年又以学术文化随笔赢得广大读者的景仰,既精通梵语、巴利语、英语、法语、德语等多种外国语言文字,又涉及学术研究诸多领域,学贯东西,兼知古今,以博通专精著称,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佛学、美学、比较文学、翻译等方面均有建树的老生代散文家是(C)。 A.张中行 B.余秋雨 C.金克木 D.贾平凹

9.最能代表贾平凹散文成就的是地域风情散文,尤其是与小说同名的(A)。 A.《秦腔》 B.《月迹》 C.《商州》 D.《丑石》 10.散文集《游牧长城》的作者是以诗歌创作步入文坛的(A)。 A.周涛 B.余秋雨 C.于坚 D.贾平凹 二、多项选择题

1.杨朔散文的主要作品有(BCD)等。 A.《红玛瑙》 B.《荔枝蜜》 C.《雪浪花》 D.《茶花赋》 2.最能代表吴伯箫散文成就的一组回忆延安生活的作品是(ACD)等。 A.《菜园小记》 B.《社稷坛抒情》 C.《窑洞风景》 D.《记一辆纺车》

第 26 页 共 30 页

3.张洁的散文题材丰富,视域广阔,主要有(ABC)等。 A.《我最爱的是这张餐桌》 B.《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C.《我是你灵魂上的朋友》 D.《爱是不能忘记的》 4.金克木的散文随笔集主要有(BCD)等。 A.《徐祖正教授》 B.《天竺旧事》 C.《文化的解说》 D.《华梵灵妙》 5.余秋雨的散文集主要有(ACD)等。 A.《文化苦旅》 B.《风雨天一阁》 C.《山居笔记》 D.《文明的碎片》 6.十七年时期在散文创作上取得重要成就的作家主要有吴伯箫、曹靖华、魏巍和(ACD)等。 A.杨朔 B.韩少功 C.秦牧 D.刘白羽

7.在改革开放之初的散文创作中,老作家的人生反思作品主要有陈白尘的《云梦断忆》、黄秋云的《雾失楼台》和(ABD)等。

A.巴金的《怀念萧珊》B.孙犁的《亡人逸事》C.杨朔的《香山红叶》D.杨绛的《干校六记》

8.在新时期的文坛上,聚集着一批德高望重的老作家,其中,艺术家兼作家主要有吴冠中和(BCD)等。 A.巴金 B.黄苗子 C.郁风 D.黄永玉

9.杨绛的创作涉及戏剧、小说、散文,以及文艺批评和翻译。80年代初,70高龄的她又以一系列高质量的作品,如(ACD)等。

A.散文《干校六记》B.诗集《游牧长城》C.散文集《我们仨》D.长篇小说《洗澡》 10.新时期的中青年女性散文作家主要有宗璞、张抗抗、王安忆和(BCD)等。 A.郁风 B.铁凝 C.张洁 D.斯妤 三、填空题

1.杨朔的《香山红叶》、秦牧的《社稷坛抒情》的相继发表,是当代散文第一次飞跃的标志。 2.最能代表吴伯箫散文成就的是散文集《北极星》中的《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歌声》、《窑洞风景》等一组回忆延安生活的作品。

3.魏巍抗美援朝期间三次赴朝,创作了《谁是最可爱的人》等具有“通讯化”特点的散文。 4.新时期初期老作家人生反思的优秀作品主要有巴金的《怀念萧珊》、孙犁的《亡人逸事》、杨绛的《干校六记》、陈白尘的《云梦断忆》、黄秋云的《雾失楼台》等。

5.巴金散文创作最高水平的代表是1978年底开始创作的五卷本《随想录》。 6.杨绛的作品主要有散文《干校六记》、散文集《我们仨》和长篇小说《洗澡》等。 7.最能代表贾平凹散文成就的是《无味巷》、《黄土高原》、《入川小记》等地域风情散文,尤其是与小说同名的《秦腔》。 8.周涛是以诗歌创作步入文坛的,是“新边塞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80年代中期转入散文创作后,出版有《稀世之鸟》、《秋风旧雨集》、《游牧长城》等散文集。

9.王小波被誉为中国的乔依斯和卡夫卡,也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中国大陆作家。 10.王小波的杂文随笔集《思维的乐趣》、《我的精神家园》后合编为《沉默的大多数》。 专题十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开山之作是1894年正式出版的长篇言情小说(C)。 A.《官场现形记》B.《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C.《海上花列传》 D.《孽海花》 2.被誉为鼻祖的武侠小说是由唐人杜光庭创作的传奇(D)。 A.《红线传》 B.《昆仑奴》 C.《聂隐娘》 D.《虬髯客传》 3.以《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为代表,武侠小说第一个创作高潮期出现在(D)。 A.宋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4.金庸武侠小说的处女作是(A)。 A.《书剑恩仇录》 B.《碧血剑》 C.《射雕英雄传》 D.《雪山飞狐》 5.奠定金庸武侠小说大宗师地位的小说是(D)。 A.《倚天屠龙记》 B.《天龙八部》 C.《书剑恩仇录》 D.《射雕英雄传》 6.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创者是(C)。

A.郎红浣 B.金庸 C.梁羽生 D.古龙 7.梁羽生的第一部武侠小说是(A)。 A.《龙虎斗京华》 B.《七剑下天山》 C.《萍踪侠影录》 D.《白发魔女传》 8.曾化名“佟硕之”写作《金庸梁羽生合论》一文的武侠小说家是(C)。 A.郎红浣 B.金庸 C.梁羽生 D.古龙 9.古龙第一部武侠小说是1960年发表的(D)。 A.《浣花洗剑录》 B.《绝代双骄》 C.《大旗英雄传》 D.《苍穹神剑》 10.《鹿鼎记》和金庸以前的武侠小说有很大的差别,作者费尽心机塑造了一个非侠客型的奇人( )。 A.杨过 B.韦小宝 C.小龙女 D.令狐冲 二、多项选择题

1.晚清四大谴责小说除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外,还有(ABD)。 A.《孽海花》 B.《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C.《玉梨魂》 D.《老残游记》 2.旧派武侠小说家们创作了许多武侠名篇,如(ABC)等。

A.王度庐的《卧虎藏龙》 B.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 C.赵焕亭的《惊人奇侠传》 D.平江不肖生的《火烧红莲寺》 3.“新派武侠小说”的武侠三大家为(ABD)。

第 27 页 共 30 页

A.梁羽生 B.金庸 C.卧龙生 D.古龙 4.古龙有两部著名的“系列”小说,它们是(BD )。 A.《武林外史》 B.《楚留香传奇》 C.《绝代双骄》 D.《陆小凤传奇》 5.民国初年,通俗小说的“五大作家”是李涵秋、严独鹤和(BCD)等。 A.徐枕亚 B.张恨水 C.包天笑 D.周瘦鹃 6.古龙的武侠小说主要有《楚留香》、《血海飘香》、《大沙漠》、《画眉鸟》、《陆小凤》和(ABD)等。 A.《多情剑客无情剑》 B.《绝代双娇》 C.《七剑下天山》 D.《萧十一郎》

7.从1955年到1972年的17年间,金庸创作了15部作品,其中包括12部长篇和3部中短篇(ABD)等。 A.《白马啸西风》 B.《鸳鸯刀》 C.《连城诀》 D.《越女剑》 8.《笑傲江湖》的主要人物有(ABC)等。

A.令狐冲 B.岳不群 C.任盈盈 D.小龙女 9.金庸的“射雕三部曲”是指《倚天屠龙记》和(CD)等。 A.《笑傲江湖》 B.《书剑恩仇录》 C.《神雕侠侣》 D.《射雕英雄传》 10.《神雕侠侣》中有很多年轻美貌的女子都对杨过心生爱慕之情,如公孙绿萼、郭氏姐妹和( )等。 A.岳灵珊 B.陆无双 C.程英 D.完颜萍 三、填空题

1.长篇言情小说《海上花列传》是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开山之作。

2.徐枕亚的《玉梨魂》是民初最畅销的小说,与苏曼殊的《数鸿零雁记》同为“鸳鸯蝴蝶派”发韧之作。 3.旧派武侠小说可分为南北两派。时人有“北有赵焕亭,南有不肖生”之称誉。 4.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出版后引起阅读狂潮,并改编成电影《火烧红莲寺》。 5.60年代后,金庸小说进入台湾时,因当局的限制,只好以“司马翎”的名义出版。 6.金庸武侠小说的处女作《书剑恩仇录》一举成名,震惊文坛,也标志着金庸的出世。

7.金庸把其中的14部小说(除《越女剑》之外)名称的首字连接起来,就成为一副人们耳熟能详的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8.梁羽生曾化名“佟硕之”写了一篇《金庸梁羽生合论》的文章。 9.古龙第一部武侠小说是1960年发表的《苍穹神剑》。 10.《鹿鼎记》从1969年10月开始在《明报》连载,一直到1972年9月结束,是金庸小说中篇幅最长的作品,也是金庸的压轴之作。 专题十一

一、单项选择题

1.林海音的女性小说是(C)。 A.《鲁冰花》 B.《心园》 C.《城南旧事》 D.《心锁》 2.《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的作者是(B)。

A.聂华苓 B.於梨华 C.白先勇 D.陈若曦 3.《慈禧全传》、《清宫外史》等小说具有恢宏的史诗风范和深厚的历史意识,其作者是(D)。 A.陈映真 B.古龙 C.陈若曦 D.高阳 4.“当代台湾文学”“里程碑式的作品”《台湾人三部曲》的作者是(B)。 A.白先勇 B.钟肇政 C.陈映真 D.李昂 5.展现了“台湾各阶层同胞的‘乡愁’以及‘无根的一代’、‘流浪的中国人’的飘泊之苦和失根之痛”的《台北人》的作者是(A)。

A.白先勇 B.钟肇政 C.陈映真 D.陈若曦 6.素有“文坛顽童”之称的是《如果林秀雄》、《将军碑》的作者(C)。 A.七等生 B.王文兴 C.张大春 D.朱天文

7.在当代台湾短篇小说的创作上取得了极为突出的成就,被美籍华人文学史家夏志清称为“当代中国短篇小说家中少见的奇才”的作家是(A)。

A.白先勇 B.钟肇政 C.张大春 D.七等生

8.潦倒的钱夫人去台北参加窦夫人的盛宴华筵。宴终席散,昔日的风云人物只能站在窦夫人的院子中可怜兮兮地等着窦夫人的小轿车折返回来送自己。这个内容出自小说(A)。 A.《游园惊梦》 B.《永远的尹雪艳》 C.《思旧赋》 D.《金大班的最后一夜》

9.台湾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最具代表性的现代主义小说家之一,被杨牧称为“台湾三十年来最具哲学深见的小说家之一”的作家是(D)。

A.白先勇 B.钟肇政 C.张大春 D.七等生

10.台湾20世纪八九十年代横空出世的怪才,被司马中原称为“野鬼托生的文学怪胎”的作家是(C)。 A.白先勇 B.钟肇政 C.张大春 D.七等生 二、多项选择题

1.台湾50年代的乡土小说主要有(ABCD)等。

A.林海音的《城南旧事》B.钟肇政的《鲁冰花》C.钟理和的《笠山农场》D.廖清秀的《恩仇血泪记》 2.高阳的历史小说主要有(AC)等。 A.《慈禧全传》 B.《绝代双骄》 C.《清宫外史》 D.《城南旧事》 3.80年代以后的台湾新女性主义小说主要有(ACD)等。

A.李昂的《杀夫》B.钟肇政的《鲁冰花》C.廖辉英的《盲点》D.朱秀娟的《女强人》 4.七等生的主要作品有(ABC )等。

第 28 页 共 30 页

A.《城之迷》 B.《我爱黑眼珠》 C.《放生鼠》 D.《乡村教师》 5.白先勇《台北人》中的主要作品有(ABD)等。 A.《永远的尹雪艳》B.《游园惊梦》 C.《台湾人三部曲》D.《金大班的最后一夜》 6.张大春的主要作品有(BCD)等。 A.《尹县长》 B.《饥饿》 C.《如果林秀雄》 D.《将军碑》 7.台湾的新女性主义小说主要有(ABD)等。

A.朱秀娟的《女强人》B.李昂的《杀夫》C.王文兴的《家变》D.廖辉英的《盲点》 8.台湾的乡土小说作品主要有(ABC)等。

A.钟理和的《笠山农场》B.钟肇政的《鲁冰花》C.廖清秀的《恩仇血泪记》D.於梨华的《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9.20世纪50年代推动当代台湾乡土小说浪潮的作品主要有(ABD)等。

A.钟理和的《笠山农场》B.钟肇政的《鲁冰花》C.林海音的《城南旧事》D.廖清秀的《恩仇血泪记》 10.白先勇的主要作品有(ACD)等。 A.《台北人》 B.《家变》 C.《纽约客》 D.《孽子》 三、填空题

1.六七十年代,台湾现代主义小说主要有聂华苓的《失去的金铃子》、於梨华的《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白先勇的《纽约客》、陈若曦的《尹县长》、王文兴的《家变》等。

2.六七十年代,台湾乡土小说的作品主要有的《台湾人三部曲》、《将军族》、《嫁妆一牛车》等。其中,《嫁妆一牛车》的作者是王祯和。

3.高阳的《慈禧全传》、《清宫外史》等小说跨越了雅文学与俗文学的鸿沟,具有恢宏的史诗风范和深厚的历史意识。 4.在当代台湾小说中,《台北人》、《纽约客》、《台湾人三部曲》、《将军族》、《杀夫》等被视为经典性作品。其中,《杀夫》的作者是李昂。

5.出版于1977年的长篇小说《城之迷》是七等生的代表性作品。 6.《饥饿》出版于1986年,是张大春最具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代表性作品。 7.钟肇政的《台湾人三部曲》是一部“当代台湾文学”“里程碑式的作品”。 8.在素有“文坛顽童”之称的张大春的《如果林秀雄》、《将军碑》中,历史与现实的界限是模糊的。 9.《台北人》是最能代表白先勇创作成就的短篇小说集,“根本就是一部民国史”。

10.在《游园惊梦》中,原来“讲排场,耍派头”的钱夫人独自漂流到台湾后,寂寞地居住在台南偏僻处。 专题十二

一、单项选择题

1.当代台湾诗歌发展的第一个时期即“政治化时期”是(A)。

A.50年代初期 B.50年代中期 C.50年代后期 D.80年代以后 2.现代诗社成立于1956年1月,领袖人物是(B)。

A.余光中 B.纪弦 C.郑愁予 D.洛夫

3.1954年3月成立的蓝星社的主要发起人是覃子豪、钟鼎文和(A)。 A.余光中 B.纪弦 C.郑愁予 D.洛夫 4.1954年10月成立的创世纪诗社的主要发起人是张默和(D)。 A.余光中 B.纪弦 C.郑愁予 D.洛夫

5.标志着余光中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学的双向改铸和融合的最高成就的是他1974年出版的诗集(C)。 A.《蓝色羽毛》 B.《舟子的悲歌》 C.《白玉苦瓜》 D.《天国的夜市》 6.“浪涛腾跃成千古/太阳升火,/月亮沉珠/哪一波是捉月人?哪一浪是溺水的大夫?/赤壁下,人吊髯苏犹似髯苏在吊古”出自余光中的(B)。 A.《乡愁》 B.《大江东去》 C.《水仙操——吊屈原》 D.《白玉苦瓜》 7.纪弦是台湾现代主义诗歌运动的开拓者与旗手,最能代表他台湾时期诗歌成就的是(B)。 A.《天狼星》 B.《狼之独步》 C.《槟榔树》 D.《大江东去》 8.充分表现了个体存在的自觉意识的《萤的启示》、《个性》、《光明的追求者》、《诗法》、《吃烟者》等诗的作者是(B)。 A.余光中 B.纪弦 C.郑愁予 D.洛夫

9.早期受存在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影响颇深,主题繁复幽微,意象稠密浓烈,语言奇诡晦暗。后期诗风蜕变,开始注重对中西文化、文学视野的融合的诗人是(D)。

A.余光中 B.纪弦 C.郑愁予 D.洛夫

10.洛夫前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现代中国诗坛上“超现实性”表现最为突出的作品是(C)。 A.《舟子的悲歌》 B.《天狼星》 C.《石室之死亡》 D.《槟榔树》 二、多项选择题

1.5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诗坛上的现代主义文学社团主要有(ABC)等。 A.现代诗社 B.创世纪诗社 C.蓝星诗社 D.后现代诗社 2.蓝星诗社的发起人主要有(BCD)等。

A.郑愁予 B.覃子豪 C.钟鼎文 D.余光中 3.创世纪诗社的发起人主要有(BD)等。

A.余光中 B.洛夫 C.叶维廉 D.张默 4.余光中60年代的主要诗集有(BCD)等。 A.《槟榔树》 B.《钟乳石》 C.《万圣节》 D.《天狼星》

5.在表层结构上存在着模仿古代诗词的痕迹,或对古代诗词的结构进行化用,或以现代精神与传统事典中的主体展开对话的余光中诗作主要有(ACD)等。

第 29 页 共 30 页

A.《乡愁》 B.《石室之死亡》 C.《大江东去》 D.《水仙操——吊屈原》

6.不是对传统的历史事典和文学事典进行简单的复写和改写,而是作为现实主体以现代精神与传统事典中的主体展开对话的余光中诗作主要有(BD)等。 A.《白玉苦瓜》B.《诗人——和陈子昂抬抬杠》C.《大江东去》D.《水仙操——吊屈原》 7.余光中的主要作品有(ACD)等。 A.《白玉苦瓜》 B.《槟榔树》 C.《大江东去》 D.《乡愁》 8.余光中的有代表性的诗集主要有(AC)等。 A.《莲的联想》 B.《槟榔树》 C.《白玉苦瓜》 D.《石室之死亡》 9.驰名当代台湾诗坛的除余光中以外,还有(ACD)等。 A.纪弦 B.白先勇 C.洛夫 D.席慕容 10.纪弦的主要作品有(ABC)等。 A.《狼之独步》 B.《卖豆腐的女人》 C.《六十自寿》 D.《石室之死亡》 三、填空题

1.现代诗社成立于1956年1月,领袖人物是纪弦。 2.蓝星诗社的发起人主要有覃子豪、钟鼎文和余光中。

3.1959年,创世纪诗社以其前卫的姿态和精神,取代现代诗社和蓝星诗社成为了台湾现代诗的大本营。

4.标志着余光中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学的双向改铸和融合的最高成就的则是他1974年出版的诗集《白玉苦瓜》。

5.纪弦是台湾现代主义诗歌运动的开拓者与旗手,最能代表他台湾时期诗歌成就的是《槟榔树》(五集)。 6.在洛夫的诗作中,《石室之死亡》不仅是洛夫前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现代中国诗坛上“超现实性”表现最为突出的作品。

7.余光中的《乡愁》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但它在表层结构上存在着模仿南宋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一词的痕迹。 8.《大江东去》不仅在局部上化用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的意象,而且整首诗的结构都从该词中衍化而出。 9.诗句“恒以数声凄厉已极之长嗥/摇撼彼空无一物之天地”出自纪弦的《狼之独步》。

10.5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诗坛上的现代主义文学社团主要有现代诗社、蓝星诗社、创世纪诗社等。

汉语言文学专业重本的4097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全部使用4289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的复习指导!谢谢。麻烦了!

第 30 页 共 30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b8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