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复习模拟

更新时间:2024-01-13 09:5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史学概论复习模拟 一、填空题。

1、历史研究者的历史认识是从现实社会中的实践体验开始的。 2、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3、中国辨别伪书的工作早在汉代已经开始。

4、编年体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将历史内容编排、叙述的一种体裁。 5、史学工作者的基本责任是阐明历史真相。 6、《欧洲文明史》具体体现了历史学家基佐的阶级斗争史观。 7、历史发展的动力来自历史过程内部的矛盾性。

8、当代西方心理史学的兴起是以精神分析学说应用于历史研究为开端的。 9、人类最早的记事方式是结绳、刻木、口耳相传。 10、唯物史观的创立,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

11、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研究者要坚持把唯物史观转化为指导历史研究的理论原则。 12、陈垣在校勘学释例一书中提出了校法四例。 13、近代以来,史书体裁的主流是章节体。

14、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凝聚起来的一种对自己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和信念。 15、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史学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史为鉴方面。 16、校勘的基本依据有 善本、它书、他人意见 。

17、伪事的产生,主要根源在于史学家的社会历史观和其所处的阶级、社会地位的局限性。 18、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线索来编排、叙述历史内容的一种史书体裁。 19、史学论文的结构大体包括引论、论证、和结论三个环节。 20、近代以来的史学家在运用历史指导现实方面,更多的是将它建立在对历史的因果联系和历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上。

21、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 22、目录学是研究文献图书著录的学科。

23、明清时期倡导史学经世致用的史学家有李贽、黄宗羲、王夫之、和顾炎武。 24、中国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有梁启超、夏曾佑、和王国维。

25、历史认识主体的理论包括: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伦理观、和价值观。 26、中国史学形成于先秦时代。

27、宋代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28、历史认识客体有三个层次,原形客体、遗存客体和现实社会。 29、历史认识的真理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两个属性。

30、历史资料主要包括:文字资料、遗存资料、口碑资料、风俗习惯。

31、中国近代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历史的著名史学家有:李大钊、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等。 二、单选题、

1、持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社会历史观的史学家是(B)。 A、 司马谈B、司马迁C、司马炎D、司马昭。 2、观念形态的文化具有(C)。

A、 独立性B、绝对独立性C、相对独立性D、相对性。 3、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持有(C)。

A、 人性决定论B、精神决定论C、地理环境决定论D、阶级斗争决定论。 4、专供解释疑难或翻检资料的书籍是(C)。 A、目录B、索引C、工具书D、类书。

5、研究中国古代学术、指示门径的重要工具书是(D)。

1

A、《十二经索引》B、《汉书·艺文志》C、《书目答问补正》D、《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6、胡应麟把辨别伪书的方法归总为(B)。 A七点B、八点C、九点D、十点。 7、有“史学之父”称号的是(A)。

A、希罗多德B、修昔底德C、孔德D、比德。 8、《汉书》的体裁是(C)。

A、纪传体通史B、纪传体专门史C、纪传体断代史D、纪传体研究史。 9、“历史使人明智”这句名言出自(B)。 A、卢梭B、培根C摩尔D、伏尔泰。

10、汤因比撰写《历史研究》前后历时(C)。 A、20年B、30年C、40年D、50年。 11、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物质利益的需要和欲望B、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C、科学技术D、自然环境。 1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的人民群众的主体是指(C)。 A知识分子B、普遍大众C、劳动人民D、农民群众。 13、我国规模最大的丛书目录是(B)。 A、《四库全书总目提要》B、《中国丛书综录》C、《古今图书集成》D、《崇文总目》。 14、梁启超提出了辨别伪书的(C)。

A、八条公例B、十条公例C、十二条公例D、十四条公例。

15、现在理解的善本,一是指清代学者的精校精注本,二是指(D)。 A、宋明刻本B、唐宋刻本C、元明刻本D、宋元刻本。 16、在西方国家中,计量史学发展最突出的是(B)。 A、英国B、美国C、法国D、意大利。 17、《史记》的体裁是(A)。

A、纪传体通史B、纪传体专门史C、纪传体断代史D、纪传体研究史。 18、章节体从西方传入中国是在()。

A、17世纪末18世纪初B、18世纪末19世纪初C、19世纪末20世纪初D、20世纪中期。 19、总结秦朝灭亡教训为汉初统治提供借鉴的《新语》的作者是()。 A、贾谊B、陆贾C、晁错D、主父偃。

20、历史就是过去的政治,政治就是当前的历史这句话出自(D)。 A、博林布鲁克B、李维C、沃尔D、傅里曼。

21、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历史发展的(C)。 A、直接动力B、间接动力C、根本动力D、重要动力。 22、社会历史发展的合力论是()。

A、正确的B、不正确的C、既正确又不正确的D、说不清的。

23、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对人民群众的伟大历史作用进行深刻论述的著作是(A)。 A、《神圣家族》B、共产党宣言C、资本论D、费尔巴哈。

24、能够提供所需要的专题研究论文篇目,指示材料来源的工具书是(C)。 A、目、B、录C、索引D、目录。 25、部分伪者的伪书是(C)。

A、孔子家语B、鬼谷子C、列子D、春秋左氏传。 26、最高级也是最难用的校勘方法是(D)。 A、对校法B、本校法C、他校法D、理校法。 27、二十四史被钦定于(D)。

2

A、清顺治年间B、康熙年间C、雍正年间D、乾隆年间。 28、我国开始使用年号是在(C)。

A、汉文帝时期B、汉景帝时期C、汉武帝时期D、汉成帝时期。 29、“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出自(C)。 A、顾炎武B、王夫之C、林则徐D、李大钊。

30、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在普及历史知识方面贡献巨大的是(C)。 A、吴泽、B、翦伯赞C、吴晗D、白寿彝。 31、持有阶级斗争历史观的史学家基佐是(C)。 A、英国人B、德国人C、法国人D、美国人。 32、文化基因论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是(B)。

A、一致的B、相违的C、不相违的D、既相违又不相违的。

33、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代史学说的古史辩派的代表人物是(D)。 A、胡适B、王国维C、陈寅恪D、顾颉刚。 34、对史料进行辨伪、校勘,总体上属于(B)。 A、内考证B、外考证C、正考证D、反考证。

35、汤因比把世界历史划分的单元或文明形态是(C)。 A、八个B、20个C、21个D22个。

36、加拿大口述史学研究的突出成就是(D)。 A、政治史B、经济史C、文化史D、移民史。 37、《资治通鉴》的体裁是(A)。

A、编年体B、纪传体C、纪事本末体D、典志体。 38、我国的干支纪年开始于(B)。

A、汉武帝时期B、王莽时期C、光武帝时期D、西周时期。 39、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出自(C)。 A、诗经B、左传C、易经D、春秋。 40、史德说的提出者是清代史学家(D)。 A、赵翼B、钱大昕C、段玉裁D、章学诚。 41、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奠基人是(B)。 A、严复B、梁启超C、夏曾佑D、王国维 42、中国史学形成于(A)。

A、先秦时代B、商周时代C、原始社会D、战国秦汉时代 43、史学著作《通志》的作者是(A)。 A、郑樵B、杜佑C、马端临D、司马光。 44、希腊史学诞生于(B)。

A、公元前4世纪B、公元前5世纪C、公元前6世纪D、公元前9-8世纪。

45、在中国首次将历史的发展进程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学家是(C)。

A、李大钊B、范文澜C、郭沫若D、吕振羽。 46、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是(C)。 A、《史记》B、《汉书》C、《资治通鉴》D、《通志》。

47、提出“古代、中世纪、现代”三个阶段划分历史的意大利史学家是(A)。 A、比昂多B、布鲁尼C、奎昔亚蒂尼D、马基雅维里。 48、我国以文字史料为研究对象的史料学产生于(A)。 A、先秦B、秦汉时代C、唐代D、清代。

3

49、19世纪西方史坛,流派纷呈,19世纪下半叶兴起(C)。

A、兰克学派B、浪漫主义—自由主义史学C、实证主义史学D、马克思主义史学。 50、狭义的历史认识主体是(C)。

A、人类B、人类社会C、历史研究者D、群体。 51、被后人称为“史学之父”的希腊史学家是(A)。 A、希罗多德B、李维C、修昔底德D、塔西佗。 52、中国史学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问是在(B)。

A、两汉时期B、魏晋南北朝时期C、唐代D、宋元时期。 53、中国古代的正统历史观是(A)。

A、天命观B、历史循环论C、帝王英雄史观、D、历史进化论。 54、西方史学发源于(C)。

A、古代埃及B、古代巴比伦C、古代希腊D、古代罗马。 55、据考古资料推测,人类历史大约有(C)。

A、200万年B、200多万年C、300万年D、400万年。 56、史学著作《文献通考》的作者是(A)。 A、马端临B、杜佑C、郑樵D、司马光。 57、18世纪理性史学的中心和发源地是(A)。 A、法国B、美国C、意大利D、德意志。

58、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体制完备的目录学著作产生于(B)。 A、秦代B、西汉C、东汉D、唐代。

59、19世纪的西方史坛,流派纷呈,19世纪中后期兴起(A)。

A、兰克学派B、浪漫主义—自由主义史学C、实证主义史学D、马克思主义史学。 60、广义的历史认识主体是(A)。

A、人类B、人类个体C历史研究者D、史学工作者。 61、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人是(A)。 A、李大钊B、范文澜C、郭沫若D、吕振羽。 62、中国典章制度史受到高度重视是在(A)。 A、唐宋时代B、南北朝时期C、元代D、明朝。

63、中国近代在翻译和介绍西方学术思想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历史学家是(A)。 A、严复B、梁启超C、夏曾佑D、王国维

64、古代欧洲第一部时间跨度久远的通史著作是(C)。

A、希罗多德的《历史》B、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C、李维的《罗马史》D、塔西佗的《历史》。 65、历史学是否具有自然科学那样的科学性(A)。

A、有和自然科学同样的科学性B、没有和自然科学同样的C、具有一定的科学性D、在一定程度上有和自然科学同样的科学性。 66、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B)。 A、《左传》B、《史记》C、《汉书》D、《三国志》 67、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拉法格是(A)。

A、法国人B、英国人C、德国人D、俄国人 68、中国古代民族史学的蓬勃发展在(B)。

A、汉代B、魏晋南北朝C、唐代D、宋元时期。 69、我国校勘学有悠久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A)。 A、战国B、秦代C、西汉D、东汉。

4

70、20世纪西方新史学年鉴学派的创始人费弗尔和布洛克是(A)。 A、法国人B、英国人C、德国人D、俄国人 71、下列不正确的说法是(A)。

A、历史是历史著述B、历史和现实有不可分的关系C、历史发生于过去D、历史是已经过去的现象。 72、《通典》的作者是(A)。

A、杜佑B、郑樵C、马端临D、司马光

73、王国维对近代史学发展的贡献主要有(C)。

A、著有《中国古代史》B、用历史进化论分析上古史C、提出“二重证据法”D、倡导史界革命。

74、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正式创立的标志是(D)。 A、《共产党宣言》发表B、《哲学的贫困》发表C、《德国农民战争》发表D、《德意志意识形态》。

75、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是(D)。

A、没有共性和相同的地方B、没有联系C、两者没有根本区别D、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76、《佛罗伦萨史》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史学家谁的著作(A)。 A、马基雅维里B、布鲁尼C、奎昔亚蒂尼D、比昂多。 77、按研究的历史活动领域来划分的分支历史叫(A)。 A、专门史B、通史C、地区史D、断代史。

78、19世纪的西方史坛,流派纷呈,19世纪前期占主导地位的是(B)。

A、兰克学派B、浪漫主义—自由主义史学C、实证主义史学D、马克思主义史学。 79、《史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史学理论著作,作者是(A)。 A、刘知几B、杜佑C、王夫之D、郑樵。 80、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创者是(D)。 A、李达B、李大钊C、陈独秀D、郭沫若。 三、多项选择题。

1、历史发展的动力是(A、C、E)。

A、多方面的B、单方面的C、多层次的D、单层次的E、多样的。 2、刘知几的史学“三长”是指(BCD)。 A、德B、才C、学D、识E、勤。 3、阶级斗争的表现形式主要有(DE)。

A、经济的B、政治的C、思想意识的D、和平的E、激烈的。 4、《春秋》“三讳”是指(ACE)。

A、为尊者讳B、为君者讳C、为亲者讳D为友者讳E、为贤者讳。 5、下列属于类书的有(ABC)。 A、《册府元龟》B、《永乐大典》C、《古今图书集成》D、《四库全书》E、《学海类编》。 6、内校法包括(AB)。

A、对校法B、本校法C、他校法D、理校法E、物校法。 7、历史研究课题的选择应当(A CE、)。

A、先个别,后一般B、先一般,后个别C、断代,后通代D、先通代,后断代E、先局部,后全局。

8、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按历史活动领域划分的学科有(ABE)。 A、经济史B、社会史C、通史D、国别史E、科技史。 9、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研究的特点是(①②③④)。

5

①、修史者众②、史学逐渐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问③各民族史学蓬勃发展④、反映士族门阀制影响的谱牒之学和人物传记盛行⑤、反对天命史观和循环。 10、历史认识主体理论包括(B)。

①、世界观②、历史观③、价值观④、人生观⑤、伦理观。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②③④⑤ 11、宋代编写的类书有(A E)。 A、《册府元龟》B、《永乐大典》C、《古今图书集成》D、《四库全书》E、《太平御览》。 12、内容全伪的伪书有(B D)。 A、《列子》B、《孔子家语》C、《竹书纪年》D、《鬼谷子》E、《商君书》。 13、西方比较史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是(A DE)。

A、文明体系比较 B 、东西方比较D、古代与近现代比较 C、有限历史进程比较E 、社会结构比较。

14、以历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分支学科有(C)。

①、史学史②、史学理论③、校勘学④、考据学⑤、考古学。 A 、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C 、①②D、①③④⑤。 15、中国古代历史观的主要特征(A)。

①、天命史观②、历史循环论③、帝王英雄史观④、历史进化史观⑤、历史唯物主义史观。 A、 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16、古代希腊著名史学家有(A)。

①、希罗多德②、修昔底德③、提莫斯④、李维⑤、塔西佗。 A 、①②③B、④⑤C、①②③④D、②③④⑤。 17、中国近代历史观的主要特征(A)。

①、反对天命史观②、反对循环史观③、宣扬历史进化论④、提倡人性,理性史观⑤、反对封建制度及其伦理。

A 、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③④⑤ D、②③④⑤。 18、古罗马著名史学家有(C)。

①、希罗多德②、修昔底德③、李维④、塔西佗⑤、奥古斯丁。 A、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C、③④⑤D 、②③④⑤。 19、历史资料主要包括(B)。

①、文字资料②、实物资料③、口碑史料④、风俗习惯⑤、艺术作品。 A 、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0、当代西方史学包容了众多的史学流派,在研究方法上有(A)。

①、比较史学②、计量史学③、心理史学④、口述史学⑤、历史人口学。 A 、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①②③④⑤D、①③⑤。

四、名词解释 1、 目录

目录是为搜集史料指引线索的工具书。把书名与说明编次在一起就是目录。我国自汉代起就注意目录的编写,书目遗产丰富。 2、 本校法

校勘方法之一。即以本书前后互证,选摘异同处,进行比较判定,以求知其中的谬误处。 在没有祖本或别本之前,最适宜用。 3、类书

史料汇编类的工具书。类书是通过摘录各种书上有关的材料并依照内容分门别类地编排

6

起来以备检索的书籍。 4、纪传体

是以历史人物的活动为线索来编排、叙述史事的一种史书体裁。纪传体的中心是人物传记,具体分为本纪、世家、列传等,中国古代三大史书体裁之一。 5、对校法

校勘方法之一。即以同书之祖本与别本对读。遇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此法最简单、最稳当,纯属机械法。其主旨在校异同,不校是非。 6、计量史学方法

现代西方历史研究新方法之一。计量史学是适用于历史学的许多分支学科的一种研究方法,它往往被称为历史或历史学的计量方法,也就是把数学方法特别是数理统计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的一套方法。 7、札记

治历史学的一种好方式。用笔记形式记录阅读史书或思考历史问题时的心得体会。它是历史论文和论著写作的基础。 8、历史相对主义

西方学术界对历史认识的一种观点。历史相对主义否认历史的客观实在性,把历史归结为一种知识、一种回忆或一种解释的学问。 9、国别史

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按研究的空间范围来划分的历史分支学科。以某一特定国家的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10、史学方法论

是关于史学研究方法的理论探讨。是从整体出发,对比各种史学方法的优缺点,弄清各种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为史学研究提供方法论上的指导。 11、训诂学

训诂即是对古书文句的训释。训诂学即是关于训释古文字的方法、原则的一门学问。其目的在于注解、训释古籍的文句。 12、考据学

以历史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

考据,又称考证,是在广泛搜集史料的基础上对史料真伪的鉴别。我们谈到考据学,通常是把它狭义地理解为一种专门考证历史事实的学问。 13、史学史

以历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研究史学自身发生发展历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14、心理史学方法

现代西方历史研究新方法之一。当代西方心理史学的兴起是以心理学中的一个分支——精神分析学说应用于历史研究为开端的。它是在历史学家的理论和方法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通过弗洛伊德等人将精神分析理论运用于历史研究的初步努力而兴起的。 15、章节体

它是一种以章节为顺序来编排内容、叙述史事的史书体裁,全书以卷、章、节等层次编排,全书之首冠以绪言或导论,书末附以跋、表、附录、参考文献目录、注释等内容,具有叙事首尾一贯,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的特点。 16、史学三长说

刘知几将史家必须具备的素养概括为史才、史学,史识三个方面。三长是对史学家提出的基本要求。 17、历史客观主义

7

西方学术界对历史认识的一种观点。历史客观主义承认在历史研究者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着客观的历史,这个客观历史可以被认识。 18、专门史

按研究的历史活动领域来划分的历史分支学科,有经济史、社会史、政治史、军事史、外交史、等等专门史。 19、考古学

以历史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的分支学科。考古学是以实物史料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 五、简答题

1、史学著述语言的基本要求

切实,就是真实,准确和恰当,具体包括叙述史实要真实而确切,对引用的史料和他人论点的阐述要符合原意。

简洁,即史书文字的简明精炼。作史者应用最简明精炼的文字来表述出最丰富的历史内容。

生动。要做到生动而有趣味。

总之,坚持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2、历史课的教育和启迪作用 (1)增强民族自信力。

(2)激发爱国主义的热忱。 (3)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3、社会历史观的形成和主要内容

历史研究者的社会历史观,首先来源于他的现实社会生活实践体验,进而把那种体验升华成为观察古今社会历史进程中各种现象,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或因果规律性的理论观念。也就是说,社会历史观中的核心内容,就是对各种社会历史现象发生发展或前后更迭的前因后果及其规律性的认识。 4、史学工作者的基本素养

才、学、识、德,基本上包括了史家素养的几个方面。

作为一位新时代的史学工作者,必须在以下三个方面不断地完善自己: (一)不断地充实和完善研究历史的理论,方法和知识结构 (二)积极投身社会实践,锤炼和增强对历史的洞察力 (三)树立正确的治史态度,陶铸崇高的献身精神

首先是端正治史的目的。其二是要具有坚持真理的勇气,实事求是,不唯上、不唯书。 其三,富有耐心,持之以恒,不畏艰辛,忍辱负重。 5、正确理解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

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的划分,首先和根本的是经济的划分,阶级关系首先和根本的是经济关系。

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表现方面和形式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有经济、政治、思想等,也有和平和激烈的形式。最后的是暴力革命。

阶级斗争对历史的推动作用,随具体的历史条件、规模大小和深刻程度而不同。 片面地绝对地强调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唯一动力,是错误的。忽视、淡化乃至否定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对历史发展的直接的动力作用,也是错误的。 6、西方比较史学的发展阶段和局限性

西方比较史学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是规模庞大的文明体系的比较,第二是有限历史进程的比较,第三是社会结构的比较。

8

结构比较法中的结构功能主义的缺陷和研究者本人所受到的主体观念的限制,限制了他们比较史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7、陈垣校法四例

陈垣在前人校勘成就的基础上,结合自己长期校勘实践的经验,在所著《校勘学释例》中提出了校法四例。

一为对校法。二为本校法。 三为他校法。四为理校法。 8、如何确定历史研究课题

(一)由现实问题的刺激而产生的研究课题。 (二)由史料中的问题而产生的研究课题。

(三)在不同的历史认识的争论中引出的研究课题。

对选定的论文课题,还要进行可行性分析,即考察主、客体方面的条件。 9、简述历史与历史著述的区别

历史本身是活生生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而历史著述则是对这一过程的描述和反映。前者是客观的,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向前运动发展着,而后者则是主观认识的产物,反映着人们对历史过程的看法。所以,历史与历史著述有着本质的不同.两者之间存在着“被加工原形”与“加工产物”的关系。

10、简述中国近代史学观的主要特征 1)、反对天命、循环史观,反对封建制度及其纲常伦理,提倡人性,理性史观,宣扬历史进化论。 2).反对把历史撰述归结为给统治上层立传续谱,主张写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文化的历史、社会的历史。 3).在史书编纂体裁上,便于综述和论证的章节体,代替了古代史书盛行的编年,纪传等体裁,成为史书撰述的主要体裁。 11、简述历史和哲学的关系

历史学从客观存在的史实出发,描述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揭示人类社会运动的规律,是一门实证性很强的学科,哲学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具有高度的理论性、抽象性和概括性,思辨色彩极浓。

哲学与历史学的关系,并非并列平行的关系,而是一般和个别,指导性理论和实证性基础的关系。哲学为历史学提供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不受任何哲学影响的历史学是不存在的。历史学的发展也会促进哲学内容的更新,历史学为哲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经验和史实的依据。

史学与哲学还有学科上的交叉融合,表现为哲学史和历史哲学两个方面。 12、历史认识的客体包含哪几个层次 历史学家面临的历史认识的客体,实际存在着三个层次:首先是作为历史原型客体的延伸体的现实社会,接着是作为历史遗存客体的实物和文字史料,最后才是隐藏在历史的现实延伸体和遗存体后面的历史原型客体。 13、为什么说把历史学视为艺术是谬谈

把历史学视为艺术否定了历史是人类社会经历过的客观存在的过程,否定了历史学的科学性。

14、怎样理解历史认识的主体

历史认识的主体,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历史认识主体就是现实的人类。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里都广泛而普遍地存在着的历史认识主体,可以称为广义的历史认识主体。 在人类群体中,在广义的历史认识主体的基础上,产生了—批专门关心和记忆群体历史

9

的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历史研究者或史学工作者,可以称为狭义的历史认识主体。 15、简要说明历史是人类社会经历过的客观存在的过程。

所谓人类历史过程的客观必然性,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可避免的和确定不移的趋势。

为什么历史进程会具有客观必然性呢? 这是由人类历史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单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尽管是有目的、有意图的,但是,每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都必然会受到其他人的不同的目的、意图的制约。

其次,人的活动的历史前提也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无限制的发挥。 16、历史学有哪些分支学科。

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按研究的空间范围来划分,有世界史、国别史和地区。以历史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有目录学、版本学,辨伪学、校勘学等。以历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其中,主要是史学史和史学理论。 六、论述题

1、历史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

历史学是以人类社会的历程为研究对象,自然科学是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两者之间又存在根本的区别。

首先,由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统一于世界的物质性,自然科学与史学也因而具有统一性。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那么,适用于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同时适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哲学是自然科学和历史学统一的契合点。

第二,自然科学的发生发展史是历史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这不仅表现在科技发展史的研究方面,更重要的是从自然科学的发展对社会历史进程的影响和后者对前者的促进作用去加以研究的。

第三,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关系。特别是在今天,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2、比较史学著述的体裁和体例

史学著述的体裁,笼统地说就是史学著述的编撰形式,具体地说,是史学著述编排内容、叙述史事的形式。我国的史著的体裁也丰富多样。最主要和常用的是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和章节体四种。

近几十年来,综合性体裁的探索有了新的发展,其中最有成就的是历史学家罗尔纲、白寿彝的研究。

“体例”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体例包括体裁,除了体裁外,还涉及史书编纂中的一些组织形式和编纂惯例。狭义的体例不同于体裁,主要是指史书的组织形式和编纂惯例,它包括史书序言的设置、标题的设计、引文、注释、附录的编纂方式,记时、记地的惯例等内容。

3、试论中国古代历史观的主要特征

古代中国史学受封建王朝的控制影响较深,封建正统史学思想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天命史观始终是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天命史观是中国古代的正统史观。

古代中国的天命史观往往与历史循环论互为表里,相互补充。战国时代,阴阳五行家邹衍提出“五德终始”的理论,把中国历史上王朝的更替看作土、木、金、火、水五德的循环。 在古代中国,天命史观往往也是帝王英雄史观。它宣扬“君权神授”,把君王看作天意的执行者,是“天子”,是“奉天承运”来治理凡间万民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正统的历史观,便是这种以天命为本、以历史循环为形式、以帝王英雄为中心的史观。

10

司马迁、刘知几、王夫之、章学诚等杰出史学家都对天命史观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批判。司马迁提出“亦欲究天人之际”,向其提出挑战。

4、为什么说历史学是研究社会历史现象和过程并揭示其内在规律的科学

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历史,即人类社会以往的各种历史现象及其发展过程; 历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历史现象及其发展过程的探寻和描绘,揭示其中的历史规律; 历史学的特点是把社会历史视为客观自然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是唯物史观与在其基础上的方法论体系。 5、马克思主义史学是怎样产生的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全面确立和巩固下来。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渐上升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主要的社会矛盾,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无产阶级迫切需要用科学的历史观来认识现实社会,指导自己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也为科学地认识历史创造了条件。 为了谋求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马克思、恩格斯一面从意识形态领域批判资产阶级,一面从现实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中探索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物质条件,并进而对以往的历史进行总体的审视,终于发现了唯物史观。

马克思、恩格斯在指导现实革命运动的同时,运用唯物史观作了大量的历史研究,在革命实践和历史研究的实践中进——步检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并对历史研究的原则和方法作了一系列精的论述,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史学。 6、史料搜集和校勘方法的主要内容 史料搜集的方法

第一,充分运用文史工具书搜集史料。

文史方面的工具书有如下几类:首先是用于解答疑难的字典、词典类。 再者就是为搜集史料指引线索的目录、索引类。 最后是类书等史料汇编类。

第二,分类搜集法。根据研究的课题,分类搜集史料,是历史研究中常用的搜集史料的方法。

第三,追踪搜寻法。

第四,通过调查、采访收集口碑资料。 如何做校勘工作呢?

首先是依据善本,辅之以其他佐证。清人钱大昕总结校勘的基本依据有三:“善本”,“它书”与“他人意见”。

其次,注意校勘的方法。

陈垣在前人校勘成就的基础上,结合自己长期校勘实践的经验,在所著《校勘学释例》中提出了校法四例。一为对校法。二为本校法。三为他校法。四为理校法。 7、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怎样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其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这一物质前提和基础,人类历史就无法存在和延续。 其二,人民群众不但通过物质生产劳动创造历史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基础,也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其三,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是精神财富的生产得以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精神财富升华的源泉。同时,人民群众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唯物史观在肯定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过程中的最终决定作用的前提下,考察个人在历

11

史上的作用。这两个方面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

怎样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个人(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个人作用寓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决定性力量是人民群众。

首先,杰出人物只能延缓或加速历史进程,不能改变历史的根本方向,人民群众最终决定着历史前进的根本方向。

其次,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来看,某个英雄人物的出现及其历史作用的发挥,是一种偶然性的因素,但这种偶然性终归是受必然性制约的。 其三,历史上的杰出人物的思想、主张的实现程度实际上不可能超越他们所处的时代广大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文明水平所能接受和响应的限度。 8、历史学的主要社会功能 1).指导人们社会实践的功能

历史学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对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指导的作用。

自史学产生以来,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探索历史的因果关系,希望从这种总结、探索中避免重蹈前人的覆辙,达到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自觉控制,可以说是古今中外大多数历史学家的追求目标,也是人们对历史学所寄予的期望。 2).陶冶人们的品格情操和启迪人们的智慧的功能

培根有一句名言:历史使人明智。这句话的实际含义就是说,通过历史的学习、教育,可以产生一种陶冶人的情操、升华人的精神,启迪人的智慧的作用,这也就是历史学的另一个重要功能。

3).历史课的教育和启迪作用也是多方面的。 (1)增强民族自信力。

(2)激发爱国主义的热忱。 (3)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1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ae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