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秦汉考古五十年综述_焦南峰
更新时间:2023-04-29 14:3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 战国秦汉考古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考古与文物 2008年第6期
陕西秦汉考古五十年综述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汉考古研究部
陕西的秦汉考古工作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又肩负巨大的历史重任。据20世纪末统计,全省范围内共发现早期秦、秦代和汉代文物遗存达5300多处①。五十年来,经过几代文物考古工作者坚持不懈地努力,重点围绕着秦都雍城、秦都栎阳、秦都咸阳、秦始皇陵、汉长安城、西汉十一陵等开展了大规模、密集型的调查、勘察和发掘,同时对遍布全省各地的其它秦汉遗存也做了大量考古工作,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陕西秦汉考古的历史
在现代科学意义上的中国考古学诞生之前,我国古代和近代就有许多历史学家、金石学家对陕西的秦汉帝陵、都城等具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对帝陵、都城等的历史沿革、地理位置、形制规模和附近出土的铜器、玉器、瓦当、钱币等进行了记述、著录或考证②。
20世纪初,日本学者伊东忠太、关野贞、足立喜六、水野清一,法国汉学家沙畹、谢阁兰及美国学者毕安祺等先后对西安附近的古代建筑、陵墓进行了初步的调查③;其中1906年1月至1910年2月应聘为“陕西高等学堂教习”的足立喜六进行了较为广泛地实地踏查和简略地勘测。1933年足立喜六根据其踏查、勘测和研究结果,由东洋文库出版了《长安史迹之研究》一书。书中对秦始皇陵、汉长安城、西汉帝陵等秦汉遗迹进行了记述和初步研究。
20世纪30~40年代,我国学者陆续开始对陕西古代遗迹、遗物进行考古调查,其中以“西京筹委会”“陕西考古会”“北平研究院”“西北史地考察团”和“教育部西京艺术文物考察团”开展工作较多,取得了一定的成果④。其中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对宝鸡斗鸡台秦墓的发掘研究⑤和徐旭生、石璋如等的考古调查,应是现代科学意义上陕西秦汉考古研究工作的滥觞。
从1949年新中国诞生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是陕西秦汉考古研究真正的奠基和初步发展时期。在这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汉长安城遗址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勘察工作,确认了汉长安城的规模、形制及大体布局,发掘了“王莽九庙”等建筑遗址,奠定了秦汉都城考古的基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则与省内的多家兄弟单位一起对秦都咸阳、秦都雍城、秦始皇陵、西汉帝陵等开展了勘察、测量和试掘工作,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如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发现和发掘揭开了秦人陵墓研究的序幕;杨家湾汉墓、阳陵刑徒墓地、汉文帝窦后陵从葬坑的发掘则是西汉帝陵大规模发掘和研究的先声。此外为配合国家经济建设,发掘了西安、咸阳等地相当数量的秦汉中小型墓葬。
十年浩劫后,陕西秦汉考古工作与迈入“黄金时代”的中国考古学一起有了长足的发展。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一步勘察了未央宫、长乐宫和桂宫的结构和布局,探明了东市和西市的位置与基本形制,确定了宗庙遗址的地望;勘察了汉长安城中手工业作坊遗址的分布和北宫的地望和范围。在考古勘察的基础上,先后对汉长安城的城门、礼制建筑、武库、长乐宫宫殿、未央宫宫殿、官署和角楼、桂宫遗址以及制陶、冶铸和铸币等手工业作坊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并对照历史文献对勘查发掘的城门、道路及宫室、仓储、苑池及礼制建筑遗址等进行了细致地辨析,究明了其时代、性质及内涵,确定了部分遗址与文献的对应关系。同时对杜陵的从葬坑、门阙、寝园
?
6
9
?
图一 秦雍城遗址位置示意图
遗址等进行了较大规模考古钻探和科学发掘,大致探明了杜陵的布局,掌握了寝殿、便殿的形
制、规模。近年来又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对秦阿房宫开始进行勘察和试掘。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则借改革开放之东风,发现了凤翔秦公陵园、临潼秦东陵,探明了秦都雍城、秦始皇陵内外城,发掘了秦公一号大墓、马家庄秦宗庙、秦汉蕲年宫区、秦咸阳宫殿及秦始皇陵铜车马坑、百戏俑坑、铠甲坑等,大致确认了西汉帝陵的陵位,掌握了阳陵的整体布局,发掘了阳陵南区从葬坑、帝陵东区从葬坑、南阙门、阳陵邑、平陵从葬坑及雍城秦国人墓地、京师仓等等。在以秦汉文化研究为明确学术目标的主动考古发掘工作的同时,以基本建设为契机发现并发掘了神禾原秦陵园、咸阳任家嘴秦墓、长安郊区秦汉墓、西安交大壁画墓、神木大保当画像石墓、凤翔长青仓储遗址等。国家“十一五”计划实施以来,为保护好秦都雍城、秦都咸阳、秦公陵园、秦始皇陵、西汉帝陵、秦汉长城、秦直道这些珍贵无比、享誉中外的人类文化遗产,新的、更系统
的、大规模的考古调查、钻探正在陆续地展开,相信会有更多的考古成果涌现。
二、秦文化考古
(一)秦都城与城邑的发现与研究1.秦都雍城
雍城是春秋战国时代秦国的都城,位于关中平原西部,今陕西凤翔县南。据《史记?秦本纪》记载,自秦德公元年(前677年)初居雍城大郑宫起,到秦献公二年(前383年)止,雍城一直是秦国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
秦在此置都长达294年⑥
,雍城先后有19位国君相继执政。经过秦人举国上下励精图治与苦心经营,秦国封建社会制度在雍城初兴,国力逐渐强盛,实现了“益国十二,扩地千里”的诸侯霸业,使雍城成为秦国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一系列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已基本搞清了该城址的基本布局和形
制结构⑦
。雍城遗址由城址、秦公陵区、国人墓
?
79?
9
8
图三 凤翔马家庄一号建筑群遗址平面图
地和郊外建筑遗址组成,总分布范围达51平方公里。雍城城址东西长3300、南北宽3200米,面积约10156平方公里。雍城西垣保存较好,长3200、宽413~15、残高1165~2105米,西垣中段发现城门一处,宽约10米;根据勘探复原南垣全长约3300米;东垣破坏严重;北垣仅发现450米。雍城城外除东、南以纸坊河、雍水等自然河流为天然屏障外,还在西垣外开掘人工城壕作为防御设施的一部分,现探明西垣外城壕长约1000、宽1216~25、深5120米。根据文献和考古资料,雍城城内的建筑布局大致可分为三大宫区,即姚家岗春秋宫殿区、马家庄春秋宫殿、宗
庙区和铁沟、高王寺战国宫殿区
⑧
(图一)。姚家岗春秋宫殿区 位于雍城中部偏西,西距雍城西城墙仅50米。上世纪70年代在此先后
发掘宫殿遗址、铜质建筑构件和凌阴遗址等⑨
。姚家岗宫殿遗址的位置被确定为春秋时期的宫区所在,有学者提出即为秦德公所居的大郑宫⑩
。铜质建筑构件窖藏位于上述宫殿遗址附近,出土时构件排列整齐,共计64件铜质建筑构件可分为:阳角双面、三面蟠虺纹曲尺形,阴角双面蟠虺纹曲尺形,双面蟠虺纹楔形中空形,双面、单面蟠虺纹单齿方筒形,双面、单面蟠虺纹双齿方筒形,单面蟠虺纹双齿片状,小拐头等十个类型(图二),这批构件在大型建筑上与木构材料结
合使用
λ?,它们的出土为了解当时木构交接自早期的扎结到晚期健全的榫卯接合之间,曾存在使
用金属件加固阶段的设想提供了依据
λω。凌阴遗址位于宫殿遗址的西北,为一平面近方形的夯土台基。夯土基的四边夯筑有东西长1615、南北宽1711米的土墙一周。墙内以细泥抹光。夯土基的中部,有一口部东西长10、南北宽1114米的长方形窖穴。窖内四壁呈斜坡状,在坡底夯筑一周宽017~018米的二层台。窖底铺有与二层
?
99?
台等高的砂质片岩一层。窖穴四周为回廊。西回廊正中有一通道,通道上有平行的五道槽门,第一槽门开在二层台上,其余槽门开在西回廊踩踏面上,下口直达通道底部。在西回廊的南部,也有一小缺口,宽117米,是窖穴上部仅有的进出门户。另外,在第二槽门之西的底部,铺设水道一条,与白起河相通,是窖穴的排水设施。该窖穴体积达190立方米,古代称之为“凌阴”。出土的主要遗物有绳纹、三角几何纹板瓦、绳纹与抹光带纹相间板瓦、绳纹排水管道、铜质建筑构
件残段及玉璧、玉圭等
λξ。上述各类遗迹的时代均为春秋时期,且共处一个台地之上,应该同属姚家岗宫殿区,推断这里很可能是春秋时期秦德公、康公、共公、景公居住的地方。
马家庄春秋宫殿、宗庙区 位于雍城中部偏南,由四个建筑群组成,其显著特点是宫殿与宗庙同处在一个区域之内。一号建筑群遗址坐北朝南,平面为长方形,南北残长约76、东西宽8716米,由大门、中庭、朝寝、亭台、东西厢和围墙等部分组成(图三)。整个建筑四周有围
墙环绕,布局规矩整齐。在中庭、东西厢南侧及
祖庙、东厢内,发现各类祭祀坑181个,这些祭祀坑除少数外,大多排列似有一定规律。祭祀坑坑口高低不一,有的还存在着复杂的打破关系。出土的遗物有各类陶瓦、铜质建筑构件及其他陶、铁、金、玉器等,其中部分陶瓦还刻划陶文。根据遗址祭祀坑中出土的陶器、建筑的总体布局及有关史籍的记载,发掘者认为其建筑年代应为春秋中期,废弃时间应在春秋晚期,同时认定“一号建筑群为宗庙性质的建筑是毫无疑问
的”
λψ。韩伟参照文献,分别将朝寝、东西厢、亭台建筑、大门、围墙等定名为祖庙、昭庙、穆庙、亳社、都宫门、都宫等,并进一步考证了其
各组成部分的不同功能等
λζ。关于一号建筑群遗址中的祭祀坑,焦南峰考证认为其中的空坑应为“豕”坑,一牛一羊一空三个一列的祭祀坑,即所谓“太牢”,而一羊一空二个一排的,则是“少牢”,
同时又对其中的部分“人坑”也提出了质疑
λ{。陈全方、尚志儒对一号建筑群遗址出土的陶文进行了排比分析、释读和研究
λ|。尚志儒、赵从苍
对其发表的简报进行了补正
λ}。马家庄二号建筑群遗址在一号建筑群遗址东15米处,由于破坏严重,现仅存门塾、隔墙、围墙及水井、输水管道等几部分,其时代大约与一号建筑群相当,用途尚待进一步考证,但无疑与一号建筑群有着密切的关系
λ~。三号建筑群遗址位于一号建筑遗址西约500米处,南北全长32615、宽86~5915米。平面布局严谨规整,四周有围墙。由南至北可分为5座院落,5个门庭(图四)。遗址内发现遗物有各式槽形板瓦、绳纹及抹光带相间的各式筒瓦等、还有饰粗绳纹的厚瓦片及散水石、烧土块、木炭、兽骨等,其年代上限应相近于一、
二
图四 秦雍城朝寝建筑平面示意图
?
001?
图五 凤翔孙家南头遗址出土瓦当
1.蕲年宫当(BT3∶6)
2.橐泉瓦当(BT3∶87)
3.竹泉宫当(BT5∶5)
4.鹿纹瓦当(BT3∶33)
5.莲花纹瓦当(BT3∶49)
6.太阳纹瓦当(BT2∶17)
号建筑群。据《仪礼?释宫》推测该遗址可能
是寝宫所在 μυ。韩伟对马家庄三号建筑群各部位
名称、各门及有关建筑的形制、功能进行了详细
考证,认为马家庄三号建筑的五个院落即为五重
曲城,五个门庭即所谓皋、库、雉、应、路五
门 μ?,该建筑群的年代为春秋中晚期,可能就是
秦桓公居雍高寝”之所在 μω。四号建筑群遗址位
于二号建筑群遗址以东,相距50余米。遗址高于周围地面,破坏严重,散水石随处可见,残存面积约2万平方米。夯土墙基已残缺不全。发现一些祭祀坑,内有动物肢骨及朱砂等。采集到的遗物有各式槽形板瓦、筒瓦、陶水管、散水石等。其时代与一、二号建筑群相同,而性质尚待研究 μξ。铁沟、高王寺战国宫殿区 位于雍城北部,在铁钩、凤尾村、翟家寺等地曾发现多处战国建筑遗址,出土文物有槽形板瓦、筒瓦和虎雁纹瓦
?101?
图六 凤翔孙家南头遗址出土瓦当
1~5.云纹瓦当(BT2∶127、BT2∶190、BT3∶91、BT2∶178、BT3∶47) 6.双獾纹瓦当(BT2∶326)当 μψ。在高王寺村曾发现战国铜器窖藏,出土铜
器12件,有春秋晚期鼎、战国早期镶嵌燕射壶、
敦、盖豆、盘、匜、提梁壶、甗等,估计这批铜
器为战国中期以前秦国宫室的遗物 μζ。有学者推
断这一带可能是秦躁公时期的“受寝”所在 μ{。
“秦穆公坟”遗址 位于今凤翔城内毡匠
巷,因清代陕西巡抚毕沅的题记而得名,随着雍
城秦公陵园的发现,学者对“秦穆公坟”的性质提出质疑。2008年夏,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通过实地调查、勘探和试掘,认为它是战国时期雍城城内的一处高台建筑,这一考古新发现也为雍城城墙的走向及城址保护范围提供了科学准确的依据。 郊外宫殿建筑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后在雍城南郊的雍水两岸、千河东岸及?201?
图七 凤翔豆腐村制陶作坊遗址
雍城东郊和南郊发现宫殿和其它遗址的分布。蕲
年宫是秦汉时期雍城著名的宫殿,秦始皇曾行加
冕礼于此。1982年在凤翔孙家南头村发现的一
处秦汉遗址中曾出土大量的云纹、动物纹瓦当,
其中还有“蕲年宫当”文字瓦当,调查者进一
步勘查推考认为“孙家南头堡子壕遗址就是秦
汉蕲年宫的所在地,汉代蕲年宫就建于秦蕲年宫
之上” μ|。1997年在对该遗址的进一步调查和发
掘中,又获得战国时期的来谷宫、橐泉宫、竹泉
宫等瓦当(图五、六),为研究该宫殿区的布
局、规模与沿革提供了重要线索 μ}。棫阳宫是文
献中秦始皇软禁其母之处,1962年曾在南古城
东北、马家庄西北与豆腐村南之间发现“棫”
字残瓦当,同时还发现了“年宫”瓦当;1982
年在上述地点偏南的雍水南岸的东社村西和村东
北角发现成片夯土,并采集到完整的“棫阳”
“年宫”瓦当各1件。两次实地勘查的结果不仅
证实“棫阳宫和年宫殆为秦宫汉葺者”,其具体地
理位置很可能就在雍城南郊的东社、南古城、史家
河这一范围之内。而且还纠正了史书记载和近人
研究关于棫阳宫位于“扶风说”的不确结论 μ~。
1986年在东距雍城20公里的横水镇凹里村发现一
处大型秦汉建筑遗址,根据出土文物判断该遗址当
为秦汉时期从咸阳、长安通往雍城的行宫 νυ。
“市”遗址 位于雍城北部,该遗址为近似
于长方形的封闭空间,四周为一夯墙,墙上有
门,为露天市场,面积达3万平方米左右。
“市”遗址与《周礼1考工记》所记载的面朝后
市的布局基本相同。根据出土文物推断,该遗址
的年代当从战国早期至秦汉之际 ν?。
作坊遗址 作坊是都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
50年来先后于雍城内外发现各种手工业作坊多
处,如青铜作坊在史家河、马家庄和今凤翔县城
北街三地发现;冶铁作坊在史家河、东社、高庄
一带;制陶作坊发现于城内豆腐村、铁丰村、瓦
窑头以及雍城城外的姚家小村、八旗屯等地;陶
?
3
1
?
图八 凤翔豆腐村作坊遗址出土瓦当
1.鹿蟾狗纹(A 大方东扩方H81∶45)
2.子母鹿纹(T1102西扩方∶102①)
3.树叶纹瓦当(T1102西扩方④)
4.卧鹿纹(BT5南扩方H6∶3)
5.鹿蛇纹(T1102∶6)
6.豹鹿鱼纹(BT5⑤)质生活用器作坊则发现于邓家崖东岗子 νω。
1973年3月,在凤翔城关镇北街村出土春
秋晚期至战国早期青铜器38件,主要为工具。
调查者认为“此处很可能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
一处手工业作坊 νξ。
1998年在雍城铁丰宫区发掘出战国制陶作
坊遗址,陶窑的结构保存较为完整,出土了一批
方砖、板瓦和瓦当等 νψ。
2005~2006年在凤翔县城南的雍城遗址内发现的豆腐村制陶作坊(图七),对研究秦都雍城陶质建材的来源,尤其是制作和烧制工艺及流程的探讨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遗址位于雍城内西北角,发掘出土的2000多件遗物中,除方砖、槽形板瓦、筒瓦、贴面墙砖、陶塑外,一批很有特色的动物纹瓦当令人注目,有鹿纹、蟾纹、狗纹、雁纹、鹿纹、鹿蛇纹、虎纹、虎雁纹、豹鹿、鱼纹、单獾纹、双獾纹和凤鸟纹等(图八、图九),另外还有一批云纹瓦当和素面
?401?
图九 凤翔豆腐村作坊遗址出土瓦当
1.虎纹(TG1H1∶307)
2.虎鹿兽纹(T1202∶136)
3.虎雁纹(T1102两扩方∶145)
4.单獾纹(T1202∶139)
5.凤鸟纹(T1102∶1147)
6.夔云纹(TG1H7∶2)
瓦当。动物纹瓦当与以前雍城建筑遗址上发掘采
集的瓦当完全相同,说明雍城大量的建筑材料来
源于该作坊遗址。该遗址内还发现了当时制作瓦
当工艺流程全部的遗迹,出土瓦当数量种类居多
且又有明确的地层关系 νζ。
已往对雍城的考古工作从宏观的角度解决了
其整体布局问题,从2008年开始启动的大遗址
计划,则希望通过进一步考古工作从微观角度上再有新的收获。在取得广泛考古资料的基础上,有关雍城城址的研究也取得重要收获。韩伟、焦南峰曾全面总结了秦都雍城的考古工作成就及未来展望
ν{;尚志儒、赵丛苍结合对雍城城址的调查,提出了关于城市布局的认识 ν|;李自智对雍城的城郭形态提出了新的认识 ν};田亚岐认为雍城之后的泾阳、栎阳均为临时性的秦城,而非正式秦都,秦孝公?501?
图一○ 秦都咸阳布局示意图
时期直接将都城从雍城迁往咸阳,因而雍城的置都年代应为327年
ν~;针对雍城城内及郊外发现的宫殿建筑遗址,多位学者对其性质、用途和相关意义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如韩伟《马家庄秦宗庙建筑制度》《秦公朝寝钻探图考释》,徐扬杰《马家庄秦宗庙的文献学意义》,马振智、焦南峰《蕲年、棫阳、年宫考》等
ου,这些研究成果为逐步揭开雍城神秘的面纱奠定了学术研究的基础。
2.栎阳
栎阳古城遗址位于今西安市阎良区武屯乡关庄和御宝屯一带。据文献记载,从秦献公二年(前383年)至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秦曾以栎阳为国都,历时34年。上世纪60~80年代曾对栎阳城进行了调查和勘察试掘。1964年陕西省文管会在栎阳城勘探出3条街道、6个城门和500多米长的夯土墙体,发现了7处建筑遗迹,初步摸清了栎阳城的地望、规模和埋藏情况
ο?。1980~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再次对栎阳遗址进行了勘探和试掘,又发现了南、西二城墙、3处门址、13条道路、15处建
筑基址,由此基本确认栎阳城为东西长约2500、南北宽约1600米的长方形城址,城内有横贯全城的东西向干道3条,南北向大街3条,东、西城墙各有3门,北墙辟有2门,南墙亦似有2门。基本搞清了城址的建制、规模、范围、城阙位置、道路规划、宫殿和居址、手工作坊及葬区的布局
οω。从现存遗迹观察,栎阳宫殿的建筑并不雄伟、豪华,但其建造技术水平相当高。其建筑大约一直延用到东汉晚期
οξ。
3.秦都咸阳
秦咸阳的考古工作可分为四个时期:1958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成立之后,次年即组成以秦咸阳城为考古中心的渭水考古队,开始对城址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勘察,先后发现灰坑百余处、水井70余口、陶窑1座、夯土墙2处、排水管道11处、建筑遗址12处,并在长陵车站的渭河岸边进行了选择性的试掘
οψ;1973~1979年,咸阳考古工作分勘探和发掘两方面同时进行。其中勘探着重于了解聂家沟至刘家沟之间夯土墙的走向以及这一地区地下建筑的范围,同时发掘了一号宫殿遗址、三号宫殿遗址的壁画长廊,并对邻
?
601?
近的夯墙、宫殿遗址和中小型平民墓葬进行了发掘 οζ;从1980~1990年,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负责,咸阳市博物馆配合,着重勘探一、三号宫殿遗址周围其它建筑遗址的分布情况,并对二号宫殿遗址进行发掘,对古城遗址再次进行了全面勘察,新发现陶窑90座、水井81口和数座瓮棺葬墓。此外还配合基本建设发掘清理了黄家沟秦墓地等 ο{;本世纪之初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对阿房宫遗址大规模勘探和发掘,前殿夯土台基上没有发现秦代建筑遗迹,前期工程只完成了夯土台基及其三面墙的建筑 ο|。
由于在历史上渭河不断改道、北移,对咸阳古城遗址造成很大的破坏,因此目前还不能以充分的资料对咸阳城的范围、形制、平面布局、整体面貌进行复原(图一○)。
宫殿遗址 已探明的夯土遗址大体可确定出20多处单元建筑,它们作为分布于渭北咸阳原上的宫殿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多连绵不断,应该是同一宫殿建筑群体中的不同建筑单体,已发掘的一、二、三号宫殿遗址可能就是当时“咸阳宫”的一部分 ο}。在今西安三桥一带的渭水南岸,现存东西长1270、南北宽426、高约9米的夯土台基范围,即为秦阿房宫遗址 ο~。对秦阿房宫遗址曾做过小规模的调查与试掘,在距其前殿遗址东北、西南约数百米处的地面多座夯土台基上,曾发现筒瓦、板瓦、瓦当、铺地砖、陶水管、石柱础等建筑材料及带有戳印文字的陶片 πυ。给排水系统的大量发现和发掘是秦都咸阳的一大重要收获。目前已经发现的水井就有100余口,排水管道29条。其管道明暗结合,单、双乃至四管视情而设,布局周到,合理适用 π?。
在咸阳原上还发现了其它一些建筑遗址,应为秦都咸阳城郊的离宫别馆。目前通过考古发现在咸阳近郊有遗迹尚存,有文字瓦当、封泥、金文等实物资料佐证的有望夷宫、兰池宫、步寿宫、林光宫、谷口宫、梁山宫等 πω,此外咸阳附近还有上林苑、宜春苑、甘泉苑等皇家园林 πξ。
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对汉长安城周边的考古工作中,曾发现较多战国至秦代的宫殿建筑遗址,为咸阳城与西汉长安城的布局沿革提供了重要的考古新材料,具体内容详见本《综述》的“西汉时期考古发现与研究”。
手工业作坊遗址 在秦都咸阳一带发现有冶铜、铸铁、制陶、建材、骨器等手工业作坊多处,主要分布在渭北区域,除1处作坊遗址位于兰池宫附近之外,其余均在宫殿区的西侧。在聂家沟一带就发现砖瓦、冶铁、铸铜三大行业的大型手工业作坊区,这些所谓的“作坊区”只是根据地面文物遗存所作的判断,对其范围、形制、结构、性质等尚待今后的考古勘探与发掘。1961、1962、1982年在长陵火车站附近的作坊区清理铜器窖藏3处,出土铜器600余件、货币140枚,以及烧熔变形的铜器、铁器1000多斤。其中有秦始皇诏版、秦二世诏版、铜人头像、各国货币及兵器、车马器等 πψ。
汇集了秦都咸阳考古工作成就的《秦都咸阳考古报告》对1959~1989年间咸阳古城阶段性勘察与考古发掘的成果有比较详细的总结 πζ。关于秦都咸阳的总体布局方面的探讨,刘庆柱认为秦都咸阳应存在大城(郭城)城墙,并大致推测其走向及范围 π{,王学理则认为这里只有宫城而无郭城 π|,秦都咸阳的范围应包括渭河南北的广阔地域,是个“有中心而无对称轴线关系的散点布局”的都城。1997年他又出版《咸阳帝都记》一书,对相关问题作了广博和深入的研究 π}。徐卫民的《秦都城研究》也对咸阳做了全面论述,他也主张咸阳无大城 π~。袁仲一对秦都咸阳出土陶文进行过系统研究,并汇集出版了《秦代陶文》一书 θυ。
4.其它早期秦邑的发现与研究
关于汧邑 秦襄公都汧的历史记载最早见于《括地志》引《帝王世纪》所述,对于这一点祝中熹持否定态度 θ?,而多数学者如徐卫民结合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分析认为是完全可能的 θω,张天恩依陇县县城东南古城遗址和边家庄春秋早期秦贵族墓地的发现,以及对其地望环境的分析,认为磨儿原一带即为汧邑所在 θξ。
关于汧渭之会 在尚未确认的早期秦都邑中,尤以“汧渭之会”为讨论焦点,林剑鸣认为在今眉县附近 θψ;高次若、刘明科、李零等推断在今宝鸡陈仓、戴家湾及其附近的卧龙寺西北一带 θζ;刘宝爱认为“汧渭之会”地点当在今汧
?
7
1
?
图一一 秦陵墓区分布示意图
河西岸的宝鸡县汧河乡李家崖一带 θ{;蒋五宝、
徐卫民则认为“汧渭之会”地点当在与上述李
家崖隔河相望的魏家崖一带 θ|;焦南峰、田亚岐
根据文献记载、先周遗迹、春秋中型秦墓葬及历
史地理环境的综合考察,认为在凤翔孙家南头一
带 θ}。
关于平阳 平阳是公元前714年秦宪公继
“汧渭之会”之后所立的新邑。1978年在陈仓区
太公庙村太公庙旧址以北的断崖上发现秦公镈、
秦公编钟一套8件,镈、钟上的铭文显示这是秦
国国君在宗庙祭天告祖时所使用的一套乐器,
从
图一二 雍城秦公陵园墓葬分布区
年代上判断应是平阳秦武公时期的宫廷重器 θ~。
主持发掘者依据文献和考古资料分析认为,春秋
平阳宫应在今宝鸡市陈仓区的杨家沟和阳平镇一
带,而秦武公所居的平阳封宫当距离秦公镈、钟
出土地点不远,即可能在太公庙村一带 ρυ。近年
来,在太公庙以东不远处的宁王村,当地在砖厂
取土时曾发现大量的瓦等春秋建筑材料,初步判
断这里可能就是平阳宫所在。
关于泾阳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
灵公,居泾阳,享国十年”。王国维在《帝王世
纪》中认为泾阳是雍城之后向东扩张时的临时性?
8
1
?
图一三 凤翔雍城秦公一号大墓
质的都城。1987年开展的全省文物普查中,曾
在泾阳县城西北的口镇东发现了一处面积约90
万平方米的秦汉宫殿遗址 ρ?,王学理调查认为该
遗址是秦的“谷口宫”。徐卫民曾对此作了考
察,认为这可能就是秦灵公所徙都之泾阳 ρω。
(二)秦公及帝王陵园
秦公及帝王陵园主要有雍城秦公陵园、栎阳
秦公陵园、毕陌陵区、芷阳陵区、神禾园陵区以
及秦始皇帝陵(图一一)。
1.雍城秦公陵园 位于凤翔县南塬,总面
积约21平方公里,是目前所知最大的秦国国君
陵园区,分南指挥陵区和三岔陵区两部分(图
一二)。目前已钻探出的49座大墓,平面形制
可分为“丰”字形、“中”字形、“甲”字形、
“凸”字形、刀把形、“目”字形、圆形等七个
类型。根据陵园内的兆沟设置,可分为14座分
陵园,每座分陵园由数量不等和类型不同
的大墓有机地组成。陵园大多坐西朝东,
仅十四号陵园坐北向南。南指挥陵区每座
陵园及部分“中”字形大墓的周围都设有
中兆沟或内兆沟,将陵园区分为双隍、单
隍及组合三种类型。陵区的西、南、北侧
均发现有宽2~7、深2~6米的外兆沟作为
其界沟和防护屏障。已发掘的秦公一号大
墓(图一三),平面为“中”字形,坐西
向东,全长300米,面积5334平方米,深
24米,是已发掘的先秦墓葬中最大的一
座。墓室由主椁室、副椁室、72具箱殉、
94具匣殉等组成。该墓虽屡经严重盗扰,
但仍出土铜、铁、金、陶、玉、漆器及纺
织品等各类文物3500多件。根据墓中出土
的石磬刻文,基本确定大墓的墓主为春秋
晚期的秦景公。椁室中南北两壁带有柏木
榫头的椁木组成长方形框式主椁,初步认
为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套“黄肠题凑”葬
具 ρξ。2006年底,在秦公一号大墓西南侧
又新发现并发掘了“目”字形坑1座。该
坑长1715、宽311、距地表深1215米。坑
底东西向依次放置五组车,每组车前分别
有挽马两具。车体结构较小,不见车轮。
每组车下各有一个长方形的殉葬坑,坑内
有人骨1具,头向西,屈肢葬式,当为殉
葬的“御手”。初步推断为秦公一号大墓的祭祀
坑 ρψ。与其它先秦诸陵园相比,雍城秦公陵园不
仅规模宏大,而且布局规整,在我国先秦陵寝考
古史上是颇具特色的。
2.栎阳秦公陵园 位于栎阳到咸阳之间的
黄土原上,为献公以后以至战国中期的诸秦公陵
园。《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献公葬嚣圉”
“孝公葬弟圉”,均疑在栎阳附近。据考古勘探
线索,栎阳城东北郊为王陵,可能与文献对应,
东南郊为小型墓区,可能是栎阳的国人墓地 ρζ。
3.咸阳附近的陵墓区
毕陌陵区 该陵墓区系秦迁都咸阳初期所选
择的王公贵族墓地。在位于秦都咸阳城西北10
里许的周陵中学附近有2座封土为覆斗形的墓
冢,宋代以来被认为是周文王和武王之陵墓,清
代毕沅对此立碑标识。但至迟从清代起就有学者
?
9
1
?
图一四 秦始皇帝陵重要遗址分布平面图
提出质疑,目前学界基本上否定了该陵为周陵的
观点。上世纪70年代,在地层中发现过战国时
期云纹瓦当,初步确认出该陵区的时代 ρ{,随后
阎文儒根据文献考证后认为“周陵实为秦陵
也” ρ|;刘庆柱、李毓芳从考古材料的角度推定
该陵为秦惠文王和悼武王之陵 ρ};王学理认为该
陵园是秦惠文王及其王后的“公陵” ρ~;刘卫鹏、
岳起认为是秦悼武王及其夫人之公陵 συ。2007年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重新对其进行勘探,确认其为
战国时期秦陵 σ?。
在上述陵园附近的咸阳周陵镇严家沟村北
部,即西汉成帝延陵的东北有“亚”字形和
“中”字形墓各1座,其围沟、建筑遗址内出土
的文物具战国秦时期特征,也同样被推定为秦公
或与其夫人之陵园。王学理认为属于秦悼武王的
“公陵” σω。
芷阳陵区 秦芷阳陵区即东陵,位于咸阳东
北约40公里处,今临潼区斜口镇韩峪乡骊山西
麓。目前共发现4座陵园。一号陵园,东西长
400、南北宽180米,面积72万平方米。陵园内
有“亚”字形大墓2座,南北排列,每座右前
方各有1个陪葬坑,南北两侧各有建筑基址1
处,并掘有人工壕沟;二号陵园在一号陵园东
北,东西长500、南北宽300米。东、南、北三
面为修葺的天然壕沟。陵园内有“中”字形大
墓1座,在其东西两侧有“甲”字形墓3座;
三号陵园在一号陵园北,毁坏较严重,仅有
“中”字形墓1座,通长100米,墓室为正方形
(20×20米),北侧60米处有建筑物基址;四号
陵园,位于小峪河南岸的冲积扇面上,与一号陵
隔河相望,东西长960、南北宽500米,为4个
陵园中规模较大,文物蕴藏最多者。内有“亚”
字形大墓1座,“甲”字形墓2座 σξ。韩伟、程
学华认为,二号陵园似为悼太子墓;三号陵园为
宣太后陵园;一号陵园的南面的“亚”字形墓
是昭襄王与唐太后合葬墓,即芷陵;北面的
“亚”字形墓是孝文王与华阳夫人合葬墓;四号
陵园为庄襄王与帝太后合葬墓,即阳陵 σψ。赵化?
1
1
?
成认为,四号陵园的1座“亚”字形大墓、2座“中”字形大墓分别葬昭襄王、王后和唐太后;一号陵园的2座“亚”字形大墓分别葬庄襄王及帝太后;二号陵园的1座“中”字形大墓葬悼太子;三号陵园的1座“中”字形大墓葬宣太后 σζ。在陵园附近还发现一批小型国人秦墓 σ{。
神禾原陵区 2004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南郊神禾原上发现一座陵园遗址,在被夯墙分隔的北区发现1座带4个墓道的“亚”字形大墓(封面),大墓旁有13座条状陪葬坑,其中的车马坑发掘出六驾等级的车马。围绕该墓的墓主和年代,发掘者认为可能是战国时期秦始皇祖母夏太后之陵寝,得到一些专家的认同 σ|。韩伟等则认为是秦二世胡亥之陵。还有学者根据陵园诸多特征推断该墓的年代有可能到西汉初年。
4.秦始皇帝陵
秦始皇帝陵真正意义上的考古工作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初期(图一四)。1962年,在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组织下,开始对秦始皇帝陵全面的考古勘察,测绘出第一张陵园平面布局图,对陵园内外城墙的夯层厚度及城墙的长度进行了测量,测得封土的高程和底边尺寸,发现了多处建筑遗迹,并收集了大量的建筑材料等,由此揭开了秦始皇帝陵考古史上崭新的一页 σ}。1974年,当地村民打井发现了秦兵马俑,随即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正式组建,并开始了大规模的考古工作 σ~。与此同时,也围绕秦始皇帝陵展开详细地考古勘探工作。秦俑一号坑的重要发现为秦俑博物馆的建设提供了必要条件,更为秦始皇帝陵园长远的考古工作搭建了平台,并提供了机制和环境上的保证。40余年来围绕秦始皇帝陵所进行的考古工作硕果累累,兵马俑陪葬坑、铜车马坑、马厩坑、珍禽异兽坑、各种府藏坑、石质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吏俑坑、青铜水禽坑等多座陪葬坑的发现与发掘,城垣建筑、便殿、飤官遗址、鱼池建筑遗址、石料加工场等的发现与试掘,陪葬墓、修陵人墓地及刑徒墓地的发掘,以及发掘出土的大量文物,为秦史、秦文化尤其是秦陵墓制度研究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使秦始皇帝陵及兵马俑愈来愈受到世界的关注,由此形成了秦俑学研究的兴起,并极大地推动了整个秦文化考古工作的深入研究。
陵园的布局与规模 秦始皇帝陵陵区文物遗存分布范围东自今代王镇东戏水河一带,西至临潼城区东侧的五砂厂一带,南接骊山,北达今新丰街道办事处一带,面积达60平方公里,其内间或分布有与秦始皇陵有关的文物遗存,陵区中部是相对规整的秦始皇帝陵园。陵园占地面积为212195万平方米,呈南北长方形,方向坐西面东,布局上突出高大的陵冢,强调了内外城墙和以始皇陵陵冢为中心向东、西伸展,通过内外城垣上的东、西三出阙、司马道等构成的东西向轴线。陵冢位于内城的南半部,占地面积近215万平方米,陵冢封土高耸矗立,地宫深及三泉。围绕着地宫分布着一些大型陪葬坑,西侧有铜车马坑等3座,东、南侧各3座,北侧7座,共16座(图一五)。有些陪葬坑原被封土的边沿覆盖,是地宫周围的外藏椁。陵冢北侧还有大型寝殿建筑遗址1处。内城的北部西区,分布着一组组便殿建筑群基址;内城的北部东区,是后宫人员的陪葬墓区。西侧内外城垣之间,以司马道为界分为南、北两区。南区有大、中型马厩坑各1座,小型府藏坑16座,珍禽异兽坑及跽坐俑坑31座;北区,贴近司马道有后宫人员陪葬墓区1处,其余部分为飤官遗址及园寺吏舍遗址。东侧内外城垣之间,在司马道的南侧有百戏俑坑、石铠甲坑及1座大型府藏坑。司马道北侧的情况不明。外城垣以外东侧有上焦村陪葬墓17座、马厩坑101座、兵马俑陪葬坑1组,北侧发现有储藏肉食类的府藏坑1座、青铜水禽陪葬坑1座以及修建陵园时作为官邸用的大型宫殿建筑遗址、丽邑遗址等,西侧发现有大面积的砖瓦窑址、石料加工场遗址以及3处修陵人员的墓地,南侧发现有长约3500米的防洪大堤等。这些陪葬坑和遗址大都经过考古探查试掘或正式发掘。秦始皇帝陵以内外城墙为界隔,各种设置自然隔在由内到外的3个区域中:内层是中心区,有秦始皇地宫以及供其灵魂起居生活的寝殿和休息闲宴之处的便殿,供其御用的乘舆、御厩、府库,还有后宫人员,全然像生前所居的宫城。中区在内外城之间,有府库、武库、宫廷厩苑,供其娱乐的百戏、珍禽异兽以及飤官等园寺吏舍,其地位次于中心区。外区为外城垣以外,其东侧有象征着守卫京师的宿卫军———兵马俑坑,和象征着京师厩
?
1
1
1
?
图一五 秦始皇帝陵园遗址分布示意图苑的百余座小型马厩坑。北侧有大型的府库、珍禽苑等。西侧为石料加工场、砖瓦窑场及修陵人员墓地等 τυ。新近考古发现与研究证明,秦始皇陵规模和内涵在中国历代帝王陵园中是无与伦比
的 τ?。
封土与地宫 秦始皇帝陵的封土
是一座人工堆积起来的巨大的平顶四方锥形台体,中腰有2处向内收缩,
形成三层阶梯。现存封土底边南北长350、东西宽345、高5215米。围绕
封土高度和文献记载差异,有认为是测点不同形成的差异,也有认为是文献记载有误 τω;也有认为是由于秦末
农民起义影响,覆土工程尚未完工的
结果 τξ。
地宫的深度、结构和内涵一直是
富有吸引力的话题,几十年来,中外不同学科专家采用多种方法做过多种研究推测和科学勘测,收获良多。如
埋藏汞研究,地宫深度研究等 τψ。
2002年12月开始,在科技部的支持
下,中国地质调查局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对秦始皇帝陵区进行了物理探测研究(“863”项目),采用了重
力法、磁法、电法、放射性法、弹性波法、核磁共振法、地温法、测汞法等8大类22项物探手段,获取了一
系列科学数据,并经传统考古方法勘验,从而以物探手段和考古勘探证明了秦陵地宫就存在于现封土堆下。墓圹当初开挖的主体东西长170、南北
宽145米,在墓室的四周这一开挖范
围内为精细夯筑的夯土宫墙,墙的主体范围东西长145、南北宽125米,
夯土墙高出地面30米。这一围绕墓
室的九级台阶式夯土建筑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发现,无疑是秦始皇帝陵园的一个创举,它有可能是历史文献上记述的“中成观游”一类的庞大建筑
物。墓室东西长80、南北宽50米,
空间高度15米。探测再次发现并验
证了历史文献关于地宫中存在高汞的
记载,确认在地宫的东、西部各有一条墓道,地宫南、北两边尚未发现类似东西墓道结构存在 τζ。
地宫的阻排水系统 2000年,在陵墓周围?211?
图一六 秦陵K9801陪葬坑(石铠甲坑)
勘探发现一组大型的地下阻排水系统,现已勘探
的长度为1303米,其中阻水渠长778、最深处
3914米;排水渠长525米。阻水渠下层由厚17
米的青膏泥夯层组成,上层为21米厚的夯土层,
它的走向为:始于陵墓封土东侧东西轴线的偏北
处,向南至封土东南角折西,至封土西南部折
北,在封土西侧正中含铜车马陪葬坑下折向西
去。排水渠由8段明井、7处暗渠构成,最深处
23米,从封土西侧向西穿过内城西门,沿内城
西墙折向北去。阻排水系统的作用是为阻挡地宫
以外的潜水进入,从而达到永久性地保证地宫安
全,它是秦代大地勘测技术、地质学应用技术、
坎儿井技术综合应用的结晶 τ{。
城垣遗迹 秦始皇帝陵园内外两重城垣均呈
南北向长方形,互相套合。经勘探,内城长
1355、宽580米,墙基宽814米,占地面积
78159万平方米;内城的中部有一道东西长330、
基础宽约8米的隔墙将内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内
城北半部的中间又有一条南北向、基础宽约8米
的夹墙,将内城北半部分为东西两部分,从而在
内城东北部形成一小城。目前在内城垣上发现6
处门址。1999年,经GPS定位测量,确定外城
西、东墙长21881378、21851914、南、北墙长
9761186、9711112、墙基宽712米。东、西、南
三侧城墙中央各发现一门,并发现柱础等建筑遗
物和红烧土块,表明当时门上建筑被火焚烧 τ|。
考古发掘还发现,内城四面墙基和墙体宽度亦略
有差异,紧依墙体的内外还建有廊房,廊房建筑
宽1137~114、散水宽0193~0198米。对内城隔
墙的发掘显示其结构与其他几面内城墙垣的结构
相同 τ},纠正了以前认为内城夹墙为“复道式”
的认识 τ~。外城垣东墙夯土基础宽713~7116
米,三侧城墙均未发现廊房及散水建筑遗迹和建
筑材料 βκυ。
陵园的门、阙 陵园内外城垣上分别设门,
内城垣目前共发现6座城门,北垣上有2门,其
余三面各1门。内城中部东西向隔墙上有一门。
内外城东、西门规模相似,内城东门南北长77、
东西宽23米,有三条门道,中间的略高于两侧
的门道,曾发现有门础石。外城西门门址的夯土
台基平面布局与外城东门略同,呈南北向的长方
形,南北长7812、东西宽2218米。陵园内外城
南门的结构大同小异,外城南门长68、宽1514
米。外城北垣的中部尚未发现门址。东西内外城
之间分别发现一组南北对称的、独立的三出阙,
位于陵墓东西轴线的南北两侧,东内外城之间的
北阙长4519、宽416~1416米;西内外城之间
的南阙长44、宽5~1515米。两组三出阙是迄
今为止国内发现最早的三出阙,或有助于辨别先
秦时代观与阙的概念 βκ?。
寝殿与便殿遗址 寝殿位于封土北侧,南北
长62、东西宽57米,面积约3534平方米,外
环以回廊,中间有高台奠基。这组建筑由主殿、
侧殿、回廊、门道几部分组成,建材质料和结构
比较考究,发现有散水、大量的砖瓦、墙壁碎
块、红烧土及灰烬等 βκω。寝殿以北150米至内城
北墙近处,密集分布着多组建筑基址。各建筑单
元以承重墙隔开,室内地面经过夯筑,或铺以石
板。堆积物中多有瓦当、陶屋脊等,还发现一种
特大型夔纹瓦当。1995年又在该组建筑群之南
发现与其相连的一组建筑 βκξ。
丽山飤官遗址 陵园西侧的内外城之间有一
处大型建筑基址,南北长约200、东西宽约169
米,面积达33900平方米。遗址发现6座大型单
?
3
1
1
?
图一七 秦陵K9801陪葬坑出土的石头盔图一八 秦陵K9901陪葬坑出土陶俑现状元建筑。遗址内除遗留有大量的建筑材料外,还有各类器物。陶器上的刻划文字见有“丽山飤官”、“丽邑五升”等。此外,曾在遗址附近采集到一件错金银的“乐府”铜编钟。该处建筑或即“丽山飤官”的所在地,也就是掌管秦始皇帝陵园祭祀供膳之处 βκψ。有学者对其作了复原研究。此外,丽山飤官遗址之北另有2处大型建筑遗址,有学者认为当属陵园管理官员、侍奉陵寝的宫人及守护、勤杂人员的园寺吏舍建筑群。
鱼池建筑遗址 位于始皇陵北侧的渔村堡、吴东、吴西一带,南距外城垣1300米。遗址东西长2000、南北宽约500米,总面积达百万平方米。在鱼池遗址东北角发现连绵不断的夯土墙基、房屋建筑、下水管道、水井、灰坑等遗迹,还发现大量的瓦当、板瓦、筒瓦、方砖等建筑材料和铜、铁工具等。陶器上发现了大量的陶文,内容有官署名及人名,如左右司空、北司、宫水等少府的属官,有中央官署制陶工场产品特征,人名之前冠有县邑名称,说明因始皇陵工程之需从各地征召了大批陶工。从遗址中出土的文物内
涵判断,其时代为战国晚期至秦统一阶段 βκζ。
防洪堤遗址 又叫五岭遗址,位于始皇陵南侧、骊山山脚的大水沟前,从骊山北麓陈家窑村西南大水沟西侧的山脚开始,中经李家村、杜家村、王硷村等村南,至王硷村与三任村之间止,呈西南、东北向,全长约3500米。现残存长约1000、宽约40、残高2~8米,系用含大量砂石
的土夯筑而成,又在堤外挖出一道人工沟渠,宽
约25、深8米 βκ{。当年修建的目的是阻挡从骊山
流出的洪水冲毁陵园,不知从何年开始,洪水冲垮大堤,在下陈村南与王硷村西形成两个缺口,
如今这一带的地面上遗留有大量的洪水迹象 βκ|。
石料加工场遗址 位于始皇陵园西外城以外北侧郑庄村南,东西长1500余米,南北宽约500米,总面积达75万平方米。遗址分为石料堆放区、加工区以及房屋建筑区三大部分。从灰坑中出土的肢体不全的两具人骨及刑具看,石料加工场使用了一定人数的刑徒 βκ}。
铜车马坑 位于封土西侧中部。平面呈巾字形,面积3025平方米。其平面布局大致可分作四个区域,对其第二区作了重点探测,探明该区域呈南北长方形,由排成一列的五个小坑组成的,小坑各埋有两辆木质或青铜质的车马。1980年试掘了其中最北边的和中间的一个小坑,北边小坑出土两辆彩绘铜车马,中间小坑则出土两乘装饰高贵的木车马。铜车马出土时均被压碎,但原位置没有太大移动,车马构件齐全。两辆车皆按原车尺寸的二分之一用青铜铸造组合而成,通体彩绘,装饰豪华,金银饰件重量达15公斤,造型精美绝伦。铜车马提供了迄今最完整的早期车制资料,在秦代车制、秦代铸造和加工工艺、?411?
图一九 K0006陪葬坑出土文吏俑、御手俑
秦代铜铸造型艺术和秦帝王车辆制度方面有极高
的认识价值。
据初步钻探,秦始皇帝陵封土四周分布着十
多座大型陪葬坑 βκ~,车马坑是其之一。
K9801陪葬坑(石铠甲坑) 位于封土东
南部内外城之间的下陈村北,1997~1998年调
查钻探发现并试掘。该坑东西长130、南北宽
100米,面积13000多平方米,为土木结构的坑
道式建筑,与兵马俑坑的构筑方法大体相同。过
洞底部共清理出石质铠甲80多领(图一六)、
石质头盔甲(图一七)38顶。石铠甲和石头盔
均用质地均匀、颜色青灰的石灰岩片和铜条编连
而成,四领一排有规律的摆放。石质铠甲按原大
比例制作,细腻逼真,然而质脆笨重,不副实
用,当属明器。该坑内涵的全面了解还有待时
日 βλυ。
K9901陪葬坑(百戏俑坑) 位于石质铠
甲坑以南35米处,平面略呈“凸”字形,长
40、宽16~1213米,面积近700平方米。陪葬
坑东、西两端分别有一条斜坡门道,坑内分布有
东西向过洞三条,试掘中出土11件陶俑及1件
蟠螭纹大铜鼎。铜鼎通高60厘米,重达212公
斤,是迄今所见秦国最大的铜鼎。11件陶俑均
祼露上身,着裙,与兵马俑风格截然不同,皆动
态造型,可能是供宫廷取乐用的倡优、角斗士之
类(图一八) βλ?。
K0006陪葬坑(文官俑坑) 位于陵墓封
土西南角约50米处。该坑平面略呈“中”字
形,由斜坡门道、前室、后室三部分组成,面积
144平方米。前室出土彩绘文吏陶俑(图一九,
1)8尊、御手俑(图一九,2)4尊、铜钺4把
及木车朽迹;后室发现活葬马约20匹,经鉴定,
?
5
1
1
?
图二○ 秦兵马俑一号坑
已清理的9匹马均系成年马,其中有8匹为雄7
马。发掘者认为陪葬坑象征了现实生活中的官署
机构———由文职人员执掌的秦帝国三公九卿中主
管监狱与司法的廷尉 βλω。
马厩坑 有2处。一在陵西内外城之间,只
有2座,但规模较大。其中一座是两斜坡并行的
“双门道马厩坑”,面积580平方米;另一座为
“曲尺形马厩坑”,面积1700平方米。后者每三
匹马置于一木栏内,作卧姿,密集排列,约有真
马数百匹。试掘中还出土大型圉俑11件。另一
在陵园外墙东侧。分布在南北长1900、宽100
多米的范围内,估计原有马厩坑数百座,只剩其
中93个坑比较清楚,包括马坑74座,跽座俑坑
4座,俑马同坑6座,不明者9座,目前已清理
了51座。这些坑基本呈东西两行并列,马坑为
东西向长方形竖穴土坑,一般长214~315、宽
112~218米。每坑葬一匹马,马一般是杀死后
放入木箱的。俑坑的跽坐俑亦置于木箱中,高
62~73厘米,是为饲养马匹的“圉人”。马厩坑
中出土的器物中有的刻有文字,如“大厩”、
“中厩”、“左厩”等,是研究秦代厩苑制度的珍
贵资料 βλξ。
珍禽异兽坑 位于始皇陵西侧内外城之间,
共31座,分三行整齐有序埋葬在南北长80、东
西宽25米的范围内。坑呈方形或长方形,一般
长116~2、宽016~112、深118~316米。其中
中间一行17座,见有鹿、麂、飞禽等动物骨骼。
坑中还有饲养动物的陶罐、陶盆。估计这些动物
是皇家苑囿中豢养的珍禽异兽。位于动物坑两边
的是两行14座陪葬坑,每坑埋跽坐俑各1件,
即饲养这些珍禽异兽的囿人。秦汉帝王苑囿之养
屡见于文献,秦陵出现珍禽异兽陪葬应是其重要
见证。
府藏坑 位于陵园外城垣之北750米处。这
是一座土木结构的整体性地下建筑,平面呈南北
向的“甲”字形,北端有斜坡道。主室南北长
2315、东西宽10、深6米,面积300平方米。主
室中间为甬道,两边以土隔梁为界,各有对称的
8个小间。该坑曾被大火焚烧过,从残存的动物
骨骼看,有类似鹤的大鸟,还有鸡、猪、羊、
狗、獾、鳖、鱼等十余种动物。该动物坑中还发
现有陶俑残片,当属饲养动物的“圉人”。该坑
似专藏肉食类的藏府 βλψ。
兵马俑陪葬坑 位于秦始皇帝陵园之东
1225米处的西杨村,1974年村民打井发现,随
后进行了初步发掘。1979年建成秦始皇兵马俑
博物馆,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世
界文化遗产”。兵马俑坑一共有三个,按发现顺
序编为一、二、三号坑,另有一个是尚未建成的空
坑。一号兵马俑坑最大(图二○),平面呈长方
形,位置靠南;二号坑次之,为曲尺形,位
于一号坑之北;三号坑较小,呈“凹”字形,?
6
1
1
?
正在阅读:
陕西秦汉考古五十年综述_焦南峰04-29
2010年经济师考试中级经济基础精讲班讲义(1-30)10-02
一句话的启示作文500字07-09
2016第二季度疑难病例讨论(重症肺炎)04-14
工程项目前期策划管理制度04-04
k5概率101-07
中国石化贵金属管理规范06-07
地学基础和土地管理学关系 - 图文10-08
沧州市小麦种植农场名录156家03-27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分析报告
- 2017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招商部差旅接待管理制度(4-25)
- 学生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档模板供参考)
- 叉车门架有限元分析及系统设计
- 2014帮助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情况记录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
- 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 给水管道冲洗和消毒记录
- 计算机软件专业自我评价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
- 2018-2022年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发展趋势(目录)
- 生产车间巡查制度
- 2018版中国光热发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
-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课件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说数课件粤教版
- 上市新药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 陕西
- 秦汉
- 考古
- 综述
- 焦南峰
- 五十
- 2015年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真题与答案整理版
- 外研版七上《Module 1 Nice to meet you》(Unit 1)word教学设计
- 大唐RNC调测指导手册
- SMT物料基础知识培训
- 2018年河南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817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周口市淮阳县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考试试卷
- 新人教版英语八下Unit1Willpeoplehaverobots测试题
- 24小时持久不晕染 美宝莲睛采造型持久魅影眼线膏评测
- 电子秤的分析与研究毕业论文
-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化学试题(海南卷,含答案)
- 员工满意度问卷分析报告
- 供应商资格性条件及证明材料.doc
- 小学语文教师论文 《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写话教学》
- 新苏教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二学期全套教学设计
- 十天记住常见词根词缀
- 七年级(下)道法教案 第二课第1课时
- 加盟店模式运行流程及管理办法 (2)
- 江苏专用2019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过关检测四水体运动含解析20190423237
- (完整版)汽车构造复习大全
- 浙江省商品房买卖合同示范文本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