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留守儿童”成为道德教育的沙漠

更新时间:2023-08-05 22:4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别让“留守儿童”成为道德教育的沙漠

_____埭南中学“留守儿童德育活动总结”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还嗷嗷待哺时,父母就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城里谋生糊口。很多时候,他们只能从电话中或者从偶尔寄来的汇款单中,才能感觉父母的存在。当别的孩子都在享受花样年华的时候,他们被留在乡下,孤独地像荒草一样生长。人们给这群孩子起了一个酸楚的名字: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包括到城里务工而把子女放在老家给亲戚照顾的,包括把孩子长期寄宿在学校的,还包括把子女放在家里让老人照顾自己经常不回家看望的。留守儿童虽然有父母,但是他们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

“爸爸妈妈每年只能回家一次,每次回家时我都会像小麻雀一样依偎在爸爸妈妈的怀抱里,可是他们每次只能在家住几天。在临走的时候我总会躲在角落里悄悄地哭泣……平时父母不在身边,我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情跟奶奶也说不清,就只好躲在被窝里默默地哭泣……”;“爸爸妈妈,你们去遥远的地方打工,怎么还不回来?你们知道吗,我又长高了。每当看到别的小朋友和爸妈在一起时,我是多么想念你们,却连你们在哪里都不知道。不过,我知道爸爸妈妈是为了我在外地打工赚钱……”与其说这是一篇篇日记,不如说是对真情的呼唤、是无奈的诉说、是那些能与父母天天在生活在一起的孩子们从未体验过的对爱的渴望。

2010年5月26日全国妇联、全国心系好儿童系列活动组委会首次发布《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

1

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是隔代监护,13%的孩子是上代监护,7.3%为自我监护。数百万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导致有很多的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在一些人的眼里甚至渐渐变成了“差生”的代名词。随着年龄的增长,交友的不慎,一些孩子可能走入歧途,成为未成年案件中的“主力”。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值得学校、家长和社会关注的问题。留守儿童问题的妥善解决,不仅有利于我国义务教育在农村的落实,有利于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还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更关系到我国广大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一、现状剖析

留守儿童在教育、安全、生活、心理和生理方面会面临更多的困难和考验,在身体发育、智力水平、学习成绩、思想品行和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孩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学习状况普遍较差。父母外出,由于缺乏及时的父母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家庭教育缺失,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习缺乏热情,不求上进,学校教育往往处于事半功倍的尴尬境地。调查显示,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成绩优秀的仅占2~3成,大多数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有的逃学、厌学,上课纪律性差。当然,也有少数留守儿童有着许多同龄孩子较少具有的优秀品质。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他们用稚嫩的肩膀挑起一副重担,一头挑着生活,一头挑着学习,把对父母的思念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有较高的学

2

习自觉性,成绩优异,各方面表现良好,但这种情况在留守儿童中所占比例小。

(二)道德行为偏差。留守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过程中,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往往对事物分不清好坏和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造成一定程度的道德缺失和不良行为。例如:经常说谎,爱说脏话,不服管教,行为自私、任性,打架斗殴,在家里顶撞祖辈,我行我素;更有少数留守儿童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中,模仿成年人抽烟喝酒、拉帮结派,被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拉拢、利用,甚至参与盗窃、抢劫,走上犯罪道路。

(三)心理发展不健全。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的孩子。在4~15岁之间的孩子,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倾诉的渠道,也需要有人能够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家人在这方面应该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但由于父母在外,留在家里的其他亲属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加上平时很少与父母通电话,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这种情绪的长期积累,对于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由于正常的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加上只管“吃”——放纵型、只管“给”——溺爱型、无法“管”——放任型的监护管理方式的不够得当,使得留守儿童形成了典型的个性特征,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逆反情绪,不听任何教导,或者过分淘气,养成任性、放纵的性格。也有不少留守儿童性格内向,情感淡漠,缺乏安

3

全感,心理承受力差,存在抑郁自卑的思想,有焦虑心理、抑郁自闭等症状。

(四)安全意识薄弱。留守儿童自身在生理上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心理上也缺乏防范意识,容易受到侵害。很多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差,容易受不良言行的影响,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一些不法分子往往趁机对留守儿童家庭实施不法侵害。包括怂恿留守儿童去敲诈、行窃,尤其是未成年留守女童容易成为性侵害的主要对象。

二、对策探悉

留守儿童作为现如今农村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不应只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自己去解决的问题,而应该由学校、家庭及社会共同努力,一起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

(一)多管齐下——营造关爱的港湾

青少年及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首先,大量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残缺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就到了非常迫切的地步。再者,农村学校要大力宣传留守儿童的现状,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专业化、家庭化、社会化,广泛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生存问题,应该在教育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学生中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充分发挥留守学生的特长、优势,培养他们的良好的兴趣爱好,给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使他们自觉远离不良诱惑,在文明的社区中受到良好的熏陶。

教师应当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引导。爱是人们身上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需求,爱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师爱则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特殊的爱。一般认为,师爱是指教师在教育工作过程中所表

4

出来的一种对学生的关心、热爱、尊重以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等行为,也有人称之为教育爱。比起人类最本能的母爱,师爱则体现为一种社会的、政治的高级情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去爱护学生。”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好孩子。爱是春天吹拂花草的丝丝和风,爱是冬天映射白雪缕缕阳光,爱是浇灌生命之树的股股清泉,有爱就会有希望。只有心中有大爱,学生才能对教师的教育以理解,有师生相互的信任才能有教学过程的和谐。“亲其师,信其道”,沐浴阳光照耀的温暖,体验雨露滋润的爱,携手并肩是天使夙愿的表达,快乐成长是生命永恒的期待。

学校还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来抓,建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首先,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地区,试办寄宿制学校,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其次,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新生一进校,学校就进行摸底登记,对留守儿童的姓名、年龄、道德品质、性格特征、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进行登记。针对孩子的不同情况,选取关爱和教育方式。再次,家长学校制度正常化、规范化。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向家长宣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向家长传授教育方式方法,建议家长处理好家庭年度经济目标和家庭未来目标(即子女的培养目标)的关系,家校密切配合,共同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在全社会形成“人人都来关心留守子女”的浓厚氛围,真正为留守子女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二)结对帮扶——让我们共度风雨

5

大多数的留守孩子都存在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学校应在学生中,特别是留守儿童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和自尊,并逐步自立、自强、自律、自护。首先,针对少年儿童特有的争强心理,组织开展“我留守,我当家”教育活动,引导孩子学会持家,以帮助年迈的爷爷、奶奶打理内外、操持家务,不仅可以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更培养了孩子的自立能力,提高了孩子的自立意识;针对现在学生的安全意识薄弱,开展“自护、自律、自强,我是我的家长”等活动,提高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的自我防范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给每位留守儿童的家长寄去《致留守儿童家长的一封信》,信里着重强调联系和沟通的问题,要求他们平时多给孩子打打电话,多多了解孩子在学校、家中的情况,关心他们心灵上的感受,使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心。发挥组织的作用,开展“手拉手,一对一”帮扶活动、“让我们共度风雨”情感交流等活动,为留守儿童选配教师或镇、村干部与他们结对,开展“1+1”结对帮扶活动,在生活上给予帮助,在学习上进行辅导;并选配优秀的学生和学生干部与留守儿童开展“几+1”结对活动,让他们在生活、学习上互帮互助,成为知心朋友。邀请留守儿童到家里做客,为留守儿童过生日,让留守儿童也能享受“家”的温暖与幸福,忘却远离父母的孤单。

(三)心理疏导——心病还需心来医

据统计,留守儿童中有10.89%患缄默性自闭症,他们封闭自己的心灵、不与他人交往,大抵都因为自卑、疑虑心理、焦躁、攻击性行为的作祟,以至他们隔绝其他孩子,其他孩子更不愿与他们交往,并形成恶性循环,逐渐走上一条情感的“不归路”。乡镇、学校可以结合心理健康课,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心理

6

矫正工作。针对部分“留守儿童”孤独、自卑、自弃等不良心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心理缺陷、心理障碍和行为偏差,通过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咨询、召开主题班会等途径,规范“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可以设立“悄悄话信箱”等让学生倾诉烦恼打开“心结”,对其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其健康和谐发展。

(四)父母沟通——春风化雨花含笑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行往往是孩子学习模仿的对象,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家长一定要转变为教育人观念。不少农民对自家孩子的期望值过低,对孩子的学习不是很关注,抱有“孩子大了打工也能挣钱过日子”的思想;这些错误的教育人观念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极大,必须切实加以转变。

其次,家长要加强与子女的交流和沟通。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哪个班级念书,不知道班主任是谁,更不用说了解孩子的学习和思想状况了。家长们应该充分利用两季大忙、春节返乡等机会和打电话、写信的方式,多向老师和监护人了解孩子在学校、家里的学习、生活情况,多与孩子交流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

第三,家长也可适当改变外出务工方式。夫妻两人尽量不要同时外出务工,一方可择近在本地务工,最好能隔不长时间回家一趟,增进与孩子的亲情交流,关心其成长。一定能照亮每个留守孩子心灵的角角落落,让一朵朵花儿能如约而期、娇艳盛开。

总之,留守儿童是当今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新难题,是“三农”问题的衍生物,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时代提出的

7

要求,所以关爱“留守孩子”,促进“留守孩子”健康成长,帮助“留守孩子”健康地度过这段特殊的人生历程,是全社会的责任。县镇政府、社会各界组织、学校、家庭都应该携起手来,共同编制一张呵护之网、和谐之网,把留守儿童们网在其中,让他们尽情享受应有的亲情,享有与其他儿童应有的一切,健康快乐的成长!

别让“留守儿童”成为家庭教育的沙漠,让留守儿童们“留守”快乐,“留守”希望!

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9u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