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更新时间:2024-01-31 20:4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府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府谷县人民政府

目 录

府谷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关于《府谷县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 ......................... 1

(2011年2月26日府谷县第十六届人民 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府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 1 第一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走在全国县域经济前列........................ 1

第一章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 .............................................. 1 第二章 全面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和转型 ............................... 8 第一节 指导思想................................................................... 8 第二节 发展目标................................................................. 10 第二篇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打造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 ................ 12

第三章 大力发展农业及农村经济 ............................................ 12 第一节 提高农业发展水平.................................................. 12 第二节 做精做强特色农业.................................................. 14 第三节 大力发展畜牧业 ..................................................... 15 第四节 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 16 第五节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16 第四章 加快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 17 第三篇 加快产业优化升级 打造民营经济转型升级试验区 .......... 18

第五章 优化升级煤电化载能工业 ............................................ 18 第一节 整合、扩张煤炭产能 .............................................. 18 第二节 高点定位发展电力行业 .......................................... 19 第三节 做精煤化工行业 ..................................................... 20 第四节 完善载能工业 ......................................................... 20 第五节 发展高端建材工业.................................................. 21 第六章 培育发展非煤工业 ....................................................... 21 第一节 发展非煤制造业 ..................................................... 22

I

第二节 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 .............................................. 22 第三节 开发利用新能源 ..................................................... 22 第七章 加快发展服务业 ........................................................... 23 第一节 发展现代物流业和工矿园区服务业 ....................... 23 第二节 发展能源金融业 ..................................................... 23 第三节 做大做强服务业 ..................................................... 24 第八章 优化工业产业布局 ....................................................... 24 第一节 板块规划、组团发展工业园区 ............................... 25 第二节 集成发展工业园区.................................................. 25 第三节 发展重点................................................................. 26 第九章 打造全省民营经济转型升级试验区 ..............................27 第四篇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打造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 .................. 29

第十章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 29 第一节 加快构建便捷畅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 29 第二节 加快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30 第三节 推进村镇基础设施建设 .......................................... 31 第四节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31 第五节 完善电网设施 ......................................................... 31 第十一章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 32 第一节 优化区域功能布局.................................................. 32 第二节 优化城镇空间结构.................................................. 33 第三节 建设全省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 ............................... 34 第五篇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打造循环经济示范区 .............. 35

第十二章 加大生态环境投入 ................................................... 35 第一节 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 ............................... 35 第二节 加快造林绿化工程建设 .......................................... 36 第三节 打造山水型生态园林城市 ...................................... 37 第十三章 发展循环经济 ........................................................... 38 第一节 构建完整的循环经济体系 ...................................... 38

II

第二节 打通循环经济的重要链条 ...................................... 39 第三节 打造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 40 第十四章 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 .............................................. 40 第一节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40 第二节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 41 第六篇 着力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 打造和谐幸福府谷 .................. 42

第十五章 全面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 42 第一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42 第二节 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 43 第三节 积极推动科技创新.................................................. 44 第四节 加快文化和体育事业发展 ...................................... 45 第五节 加大劳动就业帮扶力度 .......................................... 46 第六节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47 第七节 扩大住房保障范围.................................................. 48 第十六章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 48 第一节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 49 第二节 完善群众利益维护机制 .......................................... 49 第三节 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 50 第七篇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打造新型活力城市 ............................. 51

第十七章 深化改革开放 ........................................................... 51 第一节 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 51 第二节 进一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 52 第三节 积极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 53 第四节 不断扩大对外开放.................................................. 54 第八篇 完善保障措施 实现发展蓝图 ............................................ 54

第十八章 保障措施 .................................................................... 54 第一节 健全组织领导机制.................................................. 55 第二节 制订实施“五大”优先行动计划 ........................... 55 第三节 完善政策配套措施.................................................. 56

III

第四节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 57 第五节 强化公众民主监督.................................................. 57

IV

府谷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

关于《府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

(2011年2月26日府谷县第十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府谷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查了《府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会议同意并决定批准这个规划纲要。

1

2 府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县推进富民强县进程、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根据中、省、市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和县委关于“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审定的意见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编制本规划纲要,主要阐述“十二五”期间府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战略和发展布局,明确经济社会发展具体目标、任务及政策措施。《纲要》具有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和约束性,是各级政府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编制规划、实施年度计划、制定各项政策措施和规划布局重大项目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走在全国县域经济前列

第一章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经济实力增长最快、结构调整成效最为显著的时期,是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改善、经济整体效益大幅提高的时期,是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的时

1

期,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的时期。2007年跻身“全省十强”,2008年跨入“西部百强”,2009年跃居全省第一,2010年首次跨入“西部十强”和“全国百强”行列,先后被评为全省文化先进县、环保工作先进县、最佳投资环境县、合作医疗工作先进县、扶贫开发工作先进县、林业工作先进县、水保工作先进县、全国金融生态县、全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全国最具发展潜力县和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

——综合实力大幅增强。“十一五”时期,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加快煤电化载能工业基地建设,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十一五”规划目标提前2年完成,全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5.97亿元,是2005年的9.5倍,年均增长21.14%;经济总量居全市第2位,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7.45%上升至15.14%。财政总收入63.59亿元,是2005年12.5倍,年均增长65.7%,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7.6亿元,是2005年的12.4倍,年均增长65.5%,跃居全市第二位。2010年完成全社会投资214.07亿元,是2005年16.24亿元的13.18倍,5年累计完成全社会投资568亿元,年均增长67.49%。

——发展方式加速转变。“十一五”期间,围绕跨越发展和转型,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一是工业产

2

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201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71.17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364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23.79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82.9%提高到2010年的98.9%。二是产业布局逐渐合理。规划和建设了清水川、皇甫川、郭家湾、庙沟门四个工业集中区、八个兰炭产业园区和三个循环经济工业小区,规划面积近100平方公里,项目规划总投资约1213亿元。已入园投产和在建项目共有114个,累计完成投资321亿元,已形成生产能力原煤600万吨/年、兰炭800万吨/年、金属镁20.5万吨/年、硅铁14万吨/年,电力装机容量达到262万千瓦。三是循环经济成效显著。政府全面引导,企业积极实践,引进先进工艺,延长产业链条,企业效益明显提升。涌现出京府煤化、恒源、兴茂等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初步形成了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全县大循环的发展格局。四是民营经济活力大幅提升。民营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显。截至2010年,我县民营企业总数达19639户,其中规模以上民营企业达到301户,从业人员5.2万人,实现增加值179.24亿元,占县域经济总量的67.39%,成为县域经济中的支柱力量。民营企业集团化的“府谷模式”被省决策咨询委作为调研成果在全省推广。五是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启动并深入实施“百机关单位帮百村、百工矿企业扶百村”的

3

新农村建设“双百”帮扶工程,被国务院扶贫办誉为独具特色的“府谷现象”,在全国推广。累计落实帮扶资金6.85亿元,实施项目700多个,新建了大批蔬菜大棚,发展了规模养殖业农户百余户。规划建设了四大农业园区、“五个万亩”基地、100个现代农业小区和34个重点新农村,基地支撑、小区带动、龙头企业引领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新格局初步显现,形成了以海红果、红枣、小杂豆、小杂粮等特色农产品为主的产业带。

——城乡一体化建设全面推进。城镇化速度加快,城乡面貌得到极大改善。委托上海同济大学等国内知名规划设计机构完成了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规划设计工作。府谷新区规划控制面积16平方公里,总用地面积8平方公里,可容纳8万人居住。全面建成后的府谷新区将和旧城协调互补发展,形成完善高效的城市综合功能和配套服务体系。完成城乡一体化建设总体规划,被列入我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县。

——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围绕“四纵四横一环城”公路发展规划,先后建成府店、府准、沿黄、府河、孤武、魏哈、府木、大庙等干线公路,提前实现乡乡通油路目标,初步形成以府店一级公路、府准公路、沿黄公路和神朔铁路为主骨架,乡村公路为辐射的交通运输网络,截止2010年底,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1953公里。农村基础设施

4

建设成效显著,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人民幸福程度快速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共同富裕步伐加快。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415元,是2005年的3.3倍,年均增长2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786元,是2005年的4.5倍,年均增长34.8%;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一是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养老保险参保单位由70户增加到151户;医疗保险参保单位由264个增加到350个;新型农保参保人数达到11.18万人。新农合参合率由2006年的86.96%上升到2010年的97.93%。高度关注弱势群体,对城乡60岁以上老年人每月给予100元的生活补贴,对城乡4万人给予最低生活保障。医疗卫生水平全面提高,医疗设施进一步完善,医疗硬件设施改进全面启动,人民医院改扩建工程和第二医院(中医院)迁建工程正在有序进行。二是教育设施明显改善。十二年义务教育全面启动,免收所有高中、职中学生学费、杂费和课本费,对全县寄宿生给予蛋奶补贴。第二幼儿园和体育场改造工程建成投用,幼儿园建设水平走在全市前列。府谷高级中学、职业教育中心和第四小学均已开工建设。三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极大丰富。已建成投入使用的滨河公园是西部最大县级广场。新建了神龙山森林公园、五虎山生态旅游小区,建成了黄河大堤、金三角广场、人民广场,城市人均绿地面积达10平

5

方米。体育设施日益完善,新建3000人看台的灯光篮球场、200米标准田径场。

——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实施工业富县、生态立县战略,把治理污染和改变生态环境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依法取缔了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兰炭企业121户,水泥厂5户,电石厂5户,硅钙企业32户。2010年万元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了20个百分点,完成了“十一五”目标任务。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1.54万亩,荒山造林19.3万亩,全县林草覆盖率达到53%。获得“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称号。

——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深化。民营经济体制创新不断深化,在县委县政府正确引导下,400多位民营企业家共同出资组建了府谷煤业、镁业、煤化工、煤电冶化四大集团,搭建起与国企合资、合作的平台。创新公路建设融资模式,加大交通建设力度,吸引民营资本,组建注册资本15亿元的府谷交通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创新公益事业投入机制,政府注资组建了城投集团、农投集团。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跨越发展和转型的关键时期,工业化进入转型发展阶段,产业发展进入全面提升期,城市化进入战略提升期,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期。这一时期,我县面临的发展环境仍是机遇大于挑战。国内外能源市场格局赋予我县巨大市场机遇,相当长的时期内煤炭仍将是支持我国能源需求的主导能源。我国特定发展阶段赋予我县更大战略

6

机遇,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和重化工业化阶段,能源需求强度加大,能源需求规模不断扩张。中央政府的持续关注赋予我县重大历史机遇,作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继续得到国家对于能源化工基地的政策引导和对陕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持。东部产业转移赋予我县更好发展机遇,我国东部地区生产要素成本逐年提高,产业转移迫切性增强,可以助推我县的产业转型和升级。

同时,世界经济将处于缓慢复苏阶段,保持快速增长的难度加大。国内以资源换发展的模式面临挑战,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加大,社会矛盾问题日趋突出,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更加凸显。应对气候变化和我国能源产业政策给能源产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我县周围区域的资源同构性较强,周边地区竞争将带来更大压力。

从我县自身来看,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六个不适应”。一是经济结构不适应跨越发展和转型的要求。煤炭资源吸附能力过强,非煤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缓慢,经济内生增长后劲需要进一步加强。二是城市化水平不适应跨越发展和转型的要求。人口集中程度不高,城镇布局有待改善。三是创新能力不适应跨越发展和转型的要求。科技创新条件和平台建设还不完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领军型创新人才和团队还不多。四是基础设施水平不适应跨越发展和转型的要求。道路交通发展速度和经济增长不相适

7

应,瓶颈作用明显。五是生态环境不适应跨越发展和转型的要求,煤化工等高载能产业蓬勃发展,生态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六是体制机制不适应现代化要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模式还不成熟,体制机制改革有待推进。“十二五”时期,全县必须紧紧抓住新机遇,着力化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加快建设现代化新府谷的步伐。

第二章 全面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和转型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县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围绕建设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全省民营经济转型升级试验区和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示范县三大目标,抓住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实施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战略历史机遇,坚定不移地实施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民企集团化四大战略,全力推进富裕府谷、文明府谷、平安府谷、绿色府谷和幸福府谷五大建设。

我县今后一段时期总体发展的战略定位是: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全省民营经济转型升级试验区和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示范县。

8

要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转变发展方式,突出推进结构转型。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从过于依赖矿产资源开发向工业、农业、服务业协调发展转变;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注重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延伸产业链,推动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创新要素驱动和高附加价值产业带动转变。

——坚持统筹协调,突出区域平衡发展。按照“五个统筹”要求,加强薄弱环节,强化工作措施,逐步形成城乡良性互动、中西部与东南部优势互补、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新格局。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完善工业反哺农业、城镇带动农村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改善民生福祉。以人为本,注重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营造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注重改善民生,调节收入分配,彰显公平正义,使人民共享改革与发展成果,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可持续发展,突出建设生态文明。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低碳城市,缓解资源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提高环境承载力,

9

构筑与生态系统相容、利于永续发展的产业空间格局。

——坚持改革开放,突出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强化政府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作用,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进一步强化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招商引资和优化投资环境为重点,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第二节 发展目标

协调好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和速度。到“十二五”期末,我县经济总量大提升,产业结构大调整,社会事业大发展,生态环境大改善,人民幸福指数大提高,全面实现富裕、和谐新府谷。

——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到2015年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30%(现价)。财政收入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26%,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0亿元,年均增长2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五年累计达到1000亿元左右。非公有经济进一步发展,非公有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保持在60%以上。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跨入全国前五十强。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优势特色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明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高,新型煤电化载能工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体系初具规模,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76:22。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工业集中度达到65%,工业内部非煤产业快速提高。科技创

10

新能力和成果转化率明显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不断增加。

——城镇化程度极大提高。城镇体系完善,区域基础设施完善,人口、产业空间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城乡一体化程度加深,到2015年,我县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城镇功能完善,辐射能力增强,建成一个集商业、居住、综合办公、文化娱乐、物流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城市,成为晋陕蒙区域性新兴城市。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到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0亿元,年均增长19%;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38000元,年均增长12%左右;农民人均纯收达到16000元,年均增长1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全县人口总数24万左右。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全面确立,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实现应保尽保;教育、科技、体育、人才等各项事业都有较大发展,全民文化素质明显提升;社会各方面利益得到妥善协调,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五年累计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8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500平方公里,林草覆盖率达到60%以上;城乡公共设施不断完善,城市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主要河流及重点水库的水质恢复和保持在二类标准

11

以上,空气质量好于或等于二级标准天数达到300天以上。

第二篇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打造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

第三章 大力发展农业及农村经济

创新农业发展思路,围绕国家政策导向,抓住国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战略机遇,积极实施“东治川、南治山、西搬迁”的农业发展战略。按照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划分区域板块,按照区域板块确定主导产业,通过主导产业促进龙头企业,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升级,努力构筑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促进农业及农村经济全面均衡发展。

第一节 提高农业发展水平

按照地域特点、土地类型以及农业发展现状,调整思路,科学规划农业产业布局,积极推进“东治川、南治山、西搬迁”的农业发展战略,全面提高农业发展水平。“东治川”重点推进皇甫川、清水川流域治理,启动皇甫川引黄入川和改道工程,在川道地带新建堤防、清淤疏浚、围河造地,有效增加浇灌地面积,大力发展设施种植、规模养殖和生态旅游产业,实现河道治理堤防化、川道农田水利化、产业发展

12

规模化,通过打坝淤地、平整土地,以占补平衡的方式,臵换出工业用地,实现工农业共同发展。“南治山”重点在南部地区沿黄地带和公路沿线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立体农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优势产业示范区;在梁峁沟壑地带实施引水上山工程和坝系工程,治理水土流失,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单产水平;在宜林地带大规模进行植树造林,大力发展“五小水利”工程,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山修梯田沟打坝、梁峁坡洼都绿化。“西搬迁”重点对西部地区压覆资源、地质环境破坏严重、形成采空塌陷的村庄实施整村搬迁,并积极开发后续产业,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在深沟陡坡地带实施林草工程,对塌陷地带进行综合治理,全面改善矿区人居环境,确保搬迁群众安居乐业,同时为产业发展腾出空间。

加大耕地保护力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发展粮、油、菜等常规产业,确保农产品供应安全。2015年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50万亩,粮食总产量在基本稳定的基础上略有升高,单产年递增1.5%,粮食总产稳定在7万吨以上,其中100%为优质品种。

13

第二节 做精做强特色农业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围绕畜草、林果、农特三大主导产业,做精、做强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海红果产业。坚持“精心管理、改造提升、稳步发展、提质增效”方针,进一步加强果园管理,积极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技术,大力推进连片上规模的规范果园种植,在东部乡镇每年新植生态果园2000亩,优化老果园2000亩。到2015年,全县果园面积5万亩,投产面积达4万亩以上,平均单株产量达100公斤以上,年产量达5万吨以上。进行果品深加工,打造世界稀有保健果品品牌。

——糜子产业。积极稳步发展无公害生产基地,每年新建1万亩优质糜子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到2015年,全县糜子无公害示范基地面积15万亩,平均亩产400公斤以上,申报“府谷糜子”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推动“府谷黄米”特色品牌建设。

——蔬菜产业。通过建设无公害设施蔬菜基地,引进开发、试验示范,推广国内外名特优稀蔬菜新品种以及无公害生产高新技术和标准,应用现代农业新设施和生态农业发展新模式,实现无公害蔬菜的产业化、标准化、市场化、优质化,建立与完善蔬菜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引导扶持发展黄河

14

沿岸及有条件的地方发展蔬菜产业,每年种植露地蔬菜1万亩、发展设施蔬菜2000亩。到2015年,蔬菜总面积2万亩,实现自给自足。

——马铃薯产业。以“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发展模式,逐年扩大优质马铃薯产业发展。到2015年,种植面积15万亩,年产量12万吨。

——杂豆产业。优化杂豆品种,培植特色产业,增加经济效益。大力发展黄豆、大明绿豆、小绿豆等。到2015年,种植面积15万亩,年产量2400万公斤。

——中药材示范工程。根据气候土壤特点,在东部乡镇种植金银花、连翘、黄芹、远志等中药材2000亩。

——休闲农业。实现一产三产互动,着力培育生态养生、主题娱乐、未来人居、商务会议四大品牌,拓展旅游目的地功能。

第三节 大力发展畜牧业

大力发展人工种草,“十二五”期间新增人工种草面积30万亩,积极探索饲草加工新途径,引进先进设备,组建饲草加工企业,综合开发利用农业秸秆资源,加大有机绿色农产品的培育和推广。创新畜产品加工业发展方式,提高猪、羊、牛的优良品种繁育、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养殖、产业化经营水平。到“十二五”末,生猪、牛、羊年末存栏分别达

15

到10万头、5万头、50万只,实现全县畜产品自给并略有外销。

大力扶持标准化、规范化养殖业,引进优良畜禽品种,加快品种改良步伐,改变落后传统饲养方式。新发展猪、牛、羊养殖户200户,发展养殖鹿、兔、狐、青蛙、山鸡、蝎、鸽等特种养殖50户,规模养殖户达500户。积极推进畜牧业产业化进程,集中力量建设三大类畜牧商品基地,即规模化生猪养殖场建设、规模化商品鸡场建设和白绒山羊示范基地建设。

第四节 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着力推进优质小杂粮、马铃薯、海红果、设施蔬菜、畜产品等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和就地加工转化,扩大加工经营规模,延长产业链,提高精加工比例,提升科技含量,建立海红果研发中心。

第五节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严格按照“多予、少取、放活”方针,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扩大生产规模,促进农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发展转变,引导农民向工业园区、公路沿线和城镇集中,发展多种形式的服务业,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稳妥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鼓励农民采取出租、入股、臵换等多种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16

大力培育劳动密集型企业,继续实施青年农民培训计划,提高劳动技能,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进一步发展壮大劳务经济,特别是中省大项目用工要优先当地农民,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加大农业投入,整合涉农资金,全面落实粮食直补、农机补贴、良种补贴、燃煤补贴、农产品保险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提高补贴标准,增加农民政策性收入。

第四章 加快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依托优势农产品产业,加快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改进传统农业发展模式,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按照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要求,对农用地进行多层次、多元化组合,促进农业产业要素向农业区域集聚,形成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主导产业鲜明化的格局。

——设施农业示范园区。以生态型无公害蔬菜生产为主攻方向,在黄河沿岸的墙头乡和皇甫川流域建设设施农业园区,发展四季农业。

——立体农业示范园区。以休闲型“红枣+种植(养殖)+其他”模式为主攻方向,充分利用碛塄乡黄河沿岸距离县城较近的地理优势,建设立体农业示范园区,发展观光农业。

——海红果示范园区。以世界稀有果品独特优势的产业化开发为主攻方向,实施“府谷海红果”原产地保护工程,

17

在黄甫、古城、哈镇、麻镇等东部乡镇建设海红果产业园区,打造知名特色品牌。

——小杂粮示范园区。以木瓜乡等乡镇为中心建设糜子产业园区,加大“府谷黄米”小杂粮产业化开发力度。到“十二五”末,以府谷特色农产品品牌为标志,形成3-5个区域性著名商标产品,建成别具特色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第三篇 加快产业优化升级 打造民营经济转型升级试验区

第五章 优化升级煤电化载能工业

以煤为龙头、电力为基础、煤化工和载能工业为重点,重点支持煤电转化、煤转化工、煤电向载能工业品转化等深度转化项目,按照“项目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规模化”发展思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结构,引进先进设备技术,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到2015年,煤电化载能工业实现总产值1500亿元,增加值740亿元。

第一节 整合、扩张煤炭产能

继续加大煤炭资源整合力度,引进先进技术服务和管理模式,鼓励中、省煤炭企业参股整合矿井建设、生产活动,

18

淘汰30万吨/年以下矿井,提高矿井回采率,基本实现煤炭资源开采的规模化、现代化、集约化。加快三道沟煤矿900万吨、冯家塔煤矿600万吨二期工程建设进度,完成郭家湾、青龙寺1100万吨、庙哈孤井田安山120万吨、海则庙井田120万吨矿井建设。以资源整合为契机,完成郭家湾、沙沟岔、京府八尺煤矿扩能技改工程,开工建设西王寨600万吨和段寨800万吨矿井。开展古城矿区规划井田的精查工作,力争矿区建设全面启动。完成麻镇和黄甫西部的中深部找煤工作并完成矿区总体规划。扩建新城川、五里墩集装站,开工建设府谷货运站和油房坪煤炭集装站。到“十二五”末,全县原煤产量突破1亿吨,煤矿机械化开采程度80%以上,回采率达到60%以上,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

第二节 高点定位发展电力行业

以建设“中国火电强县”为目标,加快煤电一体化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电力工业。力争“十二五”期间,建成清水川电厂二期2×100万千瓦机组和庙沟门二期2×100万千瓦机组,开工建设清水川2×30万千瓦矸石电厂、段寨一期2×100万千瓦机组和皇甫4×30万千瓦矸石电厂。到“十二五”末,力争电力装机容量突破800万千瓦。依托火电产业优势,争取成为国家700℃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创新联盟基地。

19

第三节 做精煤化工行业

以煤炭资源为依托,推动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煤焦化工、煤化工、煤焦油加氢等加工转化项目。充分发挥资源、品牌、区位三大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煤化工产品、高附加值载能产品,改变以初级原料输出为主的传统资源开发现状。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要手段,高点定位,多点支撑,重点实施,着力打造煤电、煤电载能、煤焦化三大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产业集中度和关联度,提高产业增长质量和效益,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十二五”期间,完成60万吨以上兰炭配套产业项目建设;建成240万吨煤干馏、50万吨煤焦油加氢、110万吨捣固焦、“3052”以及煤业集团、兴茂、恒源三条焦炉煤气合成甲醇项目;开工建设大唐60万吨MTP、煤业集团氯碱项目。到“十二五”末,兰炭产能达到1300万吨、冶金焦140万吨(其中型焦30万吨)、合成氨30万吨、尿素52万吨、烧碱30万吨、聚氯乙烯60万吨、甲醇220万吨、丙烯60万吨、石脑油50万吨、燃料油65万吨。

第四节 完善载能工业

充分利用丰富的电力资源,提高电力利用效益。建设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大型电石、电解铝、硅铁等载能产品生产基地。完善“七区八园”配套产业项目建设,开工建设

20

秦龙公司30万吨电石、煤电冶化集团100万吨电石和10万吨硅铁、煤业集团50万吨电石、三江源公司10万吨硅铁以及镁业集团镁节能多联产项目;努力争取100万吨氧化铝、50万吨电解铝项目。到“十二五”末,力争电石产能达到200万吨、硅铁60万吨、硅钙10万吨、金属镁及镁合金40万吨。

第五节 发展高端建材工业

坚持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技术进步与环境保护、上大与关小相结合的原则,继续改造提升现有产业,鼓励发展日产2500吨以上的水泥熟料生产项目、矿渣水泥、散装水泥以及60万吨以上大型熟料粉磨站。建成黄河集团120万吨、三源能源建材有限公司100万吨、长城建材有限公司80万吨水泥技改项目和60万吨以上兰炭配套矿渣水泥项目,开工建设府谷煤业集团清水川110万吨/年电石渣水泥、镁业集团清水川120万吨镁渣水泥等项目。合理利用粉煤灰、镁渣、脱硫石膏和其他工业固体废料,大力发展免烧砖、保温板等新型墙体材料。到“十二五”末,全县水泥生产能力达300万吨/年。

第六章 培育发展非煤工业

努力将煤炭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大力发展非煤工业,培育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增强综合发展能力。

21

第一节 发展非煤制造业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借助省级名牌企业,吸引区域资本注入,做大做强酒、饮料、机械加工等非煤制造业。

第二节 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

以延伸产业链、开发新产品、增加附加值、打造品牌、提升竞争力为目标,围绕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培育壮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吸引国际顶级装备制造业企业投资;培育壮大机械电子产业集群,吸引有实力的企业投资;以配套服务大企业大集团为重点,着力引进一批成长型、科技型、环保型中小企业到园区发展,形成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引领、中小型配套服务的产业群,建设一批铸造、零部件加工以及相关配套产品的加工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到2015年,建成2-3个矿山设备制造与维修服务中心。延伸载能工业产业链,打造以铝材加工产业链为中心的大型企业。

第三节 开发利用新能源

争取把风能、太阳能、水能开发纳入府谷煤电化载能工业基地规划,与传统能源的洁净、高效利用共同形成府谷绿色能源体系;加快发展风能,争取开工建设古城20万千瓦风电厂;积极利用太阳能资源,争取开工建设太阳能光伏发

22

电项目,在农村和小城镇推广户用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

第七章 加快发展服务业

抓住国家重点产业向服务业转移的机遇,大力承接国内服务业,全面提升府谷县现代服务业水平。全力构筑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城市商贸流通体系。启动现代物流园区建设,积极引进物流企业,新建一批大型商业、会展和服务设施,积极推进物流信息平台和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统筹规划各类商业网点布局,鼓励连锁企业向园区和农村延伸,构建便利化服务体系。

第一节 发展现代物流业和工矿园区服务业 加快物流园区建设。依托府谷区位和产业优势,加快物流业务公用网、电子数据交换、空间数据三大基础信息平台和公路、铁路、航空等物流通道建设,构建能化、建材、汽车、装备制造、农贸、日用家电、航空七大专业功能物流组成的“现代工业综合物流体系”。积极引进国内外物流集团,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在“十二五”期间完成野芦沟、崇塔2个物流园区以及5个乡镇配送中心的建设,力争建成陕、晋、蒙三省交界地区重要的区域性物流枢纽。

第二节 发展能源金融业

整合民营资本,规范、引导社会资本,以各大民营企业

23

集团为龙头,联合发起建立金融公司,为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等提供金融保障,并以此为平台,促进企业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布局,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建立地方合作银行,发展能源金融,完善企业投融资机制,推动民营企业上市和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第三节 做大做强服务业

以提升城镇服务功能、完善城乡市场体系为目标,壮大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大力推动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和便利店、专业店等新型业态的发展,加快发展社区商业和农村商业,构建城乡现代化流通网络。

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中介服务业、会展、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中介服务企业。培育一批跨行业、跨区域发展的大型龙头企业。强化县城商贸中心功能,基本形成网点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明确、业态分布均衡、信息化程度较高的现代服务体系。

挖掘旅游资源,优化旅游线路,开发府州古城、七星庙、神农山和黄河漂流等旅游景点,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第八章 优化工业产业布局

围绕建设陕北能源化工基地总目标,大园区布局、大集团引领、大集群推进,高标准建设“七区八园”。

24

第一节 板块规划、组团发展工业园区

积极参与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坚持“园区带动、项目支撑、产业奠基”发展思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非公有经济,培植支柱产业,形成极具活力、稳定增长的经济体系。实现项目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规模化,形成综合开发、相互配套、相互支撑的产业集群。将工业园区根据主导产业分成专业园区,形成大分工、小集群的板块规划。在每一个专业园区围绕主导产业构成一个产业功能完善的企业群落,突出主题开发、专业特色和产业集群,形成产业组团发展新格局。

第二节 集成发展工业园区

依据各工业园区性质,结合周围环境、对外交通、自然条件等因素,以“相对独立、整体完善;交通便捷、有序联系;富于弹性,应变自如”为原则,实现工业园区的“集成发展”。

——物质集成。根据园区产业规划,确定成员间上下游关系,并根据物质供需方的要求,运用过程集成技术,调整物质流动的方向、数量和质量,完成工业生态网的构建。尽可能考虑资源(包括水、油和溶剂等)回收利用或梯级利用,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物质资源的消耗。

——水系统集成。对园区给排水和污水处理系统进行统

25

一规划,加大水系统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对园区进行统一供水,实现工业园区内水资源循环利用、高效利用和达标排放。

——能源集成。在园区内根据不同行业、产品、工艺的用能质量需求,规划和设计能源梯级利用流程,使能源在产业链中得到充分利用。

——技术集成。在园区的规划和建设中,从产品设计开始,按照产品生命周期原则,依据生态设计理念,引进和改进现有企业生产工艺,应用高新技术、园区内废物使用和交换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等,满足生态工业的要求,建立最小化消耗资源、极少产生废物和污染物的高新技术系统。

第三节 发展重点

——七区。各具特色安排清水川、皇甫川、庙沟门、郭家湾四个工业集中区产业,相同产业尽可能集中。清水川区为聚氯乙烯区,以电石法生产聚氯乙烯为核心发展相关产业,开展电解铝产业链项目前期工作;皇甫区为煤化工区,以“3052”化肥项目及煤化工为核心,发展煤制甲醇、二甲醚及MTP等煤化工产业链项目,同时发展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项目;郭家湾区为煤电载能区,以商品煤基地为龙头,以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为核心,大力发展载能工业、兰炭和金属镁产业;庙沟门区为兰炭及煤焦油加氢区,以兰炭生产为

26

核心,发展焦油加氢项目,并综合利用兰炭炉气生产甲醇。按照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依托资源优势,改造提升恒源、黄河、东山三个工业小区现有产业,配套建设相关项目,延长产业链,在区内形成小循环,实现资源综合利用。

——八园。科学筹划产业布局,建设60万吨以上兰炭及配套产业项目,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关联度,延长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和资源循环利用。

第九章 打造全省民营经济转型升级试验区 在总结完善煤电冶化集团、煤化工集团、煤业集团、镁业集团实践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民营企业集团化扩张、多元化融资,推进自主创新,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有效模式,实现民营企业由小型分散向规模集聚、低端传统向现代新型、家族(伙伴)经济向现代企业制度、注重管理向优化服务四个转型,全力打造全省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示验区。

由小型分散向规模集聚转型。以项目和资本为纽带,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方式,扩大四大民企集团规模,完成18家民营煤炭集团组建,整合民间资金组建府谷地方发展银行,加速资本集聚和规模扩张,提高集团化发展的层次、质量和水平。引导民营企业联大联强,与中省企业合作建设大

27

型资源转化项目,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借力壮大自身实力。

由低端传统向现代新型转型。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进民营企业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实行重大科技项目联合攻关,突破制约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的关键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优品牌,增强民营企业的竞争实力。引导民营企业采用国内外最先进技术,推进煤炭资源深度转化,向煤化工下游的合成材料、精细化工、化学制品发展,向煤电下游的铝镁合金、铝镁塑料复合材料、硅材料发展。实现从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从一次能源向二次能源转变,从“原材料型、燃料型”向“现代材料产业”转变,从单一传统产业向集研发、生产、加工成套、服务于一体转变。

由家族(伙伴)经济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型。按照公司法的规范要求,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股份化改造,建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规范企业决策程序,建立起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和决策风险评估机制。规范企业的管理方式,界定出资人与经理人的责任和利益关系,实行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实现企业管理职业化。进行企业融资多元化改造,推进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支持条件成熟的优秀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

由注重管理向优化服务转型。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民间投资新三十六条政策,进一步拓宽民营资本投资领域,降低准入门槛,支持民营企业利用煤炭产业积累的雄厚资

28

本,大力发展非煤产业,投资铁路、公路、航空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入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从事金融和三产服务业,发展文化、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在多元发展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牢固树立包容性增长的理念,提高行政服务水平,努力破解土地征用、环境容量、项目报批、资源配臵、企业融资等制约因素,优化人才和协调服务保障,让民营企业平等享受政府公共资源。

第四篇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打造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

第十章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以保障跨越式发展提供支撑能力为目标,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节 加快构建便捷畅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加快实施大交通战略,构建便捷畅通的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公路方面初步形成“四纵、四横、一环城” 交通网络,四纵即墙头-白云乡、古城-府谷县城(府准)、庙沟门-王家墩白云乡、大昌汗-老高川;四横即郭家湾-墙头(新河)、郭家湾-沙窑则、店塔-府谷县城、神木-碛塄和环县城公路。同时大力推进县乡、乡村公路建设。“十二五”期间建成神

29

府高速、敏盖兔至石马川一级公路,府准一级公路,开工建设新河高速,新增高速公路150公里、一级公路189公里、二级公路267公里。铁路方面按照“两纵、三横”的交通网络规划,建成朔准铁路、准神铁路和古城至庙沟门煤炭铁路专运线,新增铁路里程达到140公里。民航方面积极开展前期工作,争取到“十二五”末建成府谷4C级支线机场。

第二节 加快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建成新区供水供气供热工程、会展中心、神龙山公园、旧城区供热二期工程、环县城公路、火车站大桥、华建大桥等一大批市政项目,开工建设幸福路,完善城区环卫整治、绿化、亮化等工程。完善一期供热工程,加强热源开发,拓展一期区域供热面积,推进二期集中供热工程,五年内实现集中供热应供尽供。规范地下管线工程建设。科学利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填埋场。加大天然气供气工程,做好二期清洁能源供暖工程,实现环保供热最大化。按照县城区建设现状,有序规划区域,组建物业管理公司,把公共管理逐步推向市场,减轻公共事业管理压力。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加快园区配套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园区的承载能力。“十二五”期间,完成四个工业集中区的堤路工程、污水处理厂等公用工程。

30

第三节 推进村镇基础设施建设

全力推行省重点镇、“百强镇”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完善镇区服务功能,提升综合服务等级,充分发挥其区域性带动作用;规划并建设县域建制镇工业集中区污水、垃圾站(厂),积极实施区域减排工程;快速推进碛塄、五里墩、温家峁物流园区建设,增强县域交通吞吐能力,搞活城乡经济、实现共同繁荣;加快配套物流园区建设,在碛塄、五里墩、温家峁规划建设重型机动车辆维修服务城,有效疏散县城区交通运输的超量集聚。

第四节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加快水资源开发步伐,合理配臵水资源。新建一个水库,建设引黄入川工程,提高水资源配臵能力;加大机井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加大河堤、防洪、水库加固建设,加强水源地等水资源的保护;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加快供水管线及网点建设,保证工业用水,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实行节水灌溉、退耕还林,保障农村和农业供水;加强煤炭塌陷区的水土保持,做好工业区防洪,综合考虑,统一安排,分期实施,建立综合防洪体系;全面启动节水示范工程,努力构建节水型社会。

第五节 完善电网设施

以满足煤电化载能工业基地发展需要为目标,主网建

31

设、本地配网协调并重,建设结构合理、安全可靠、节约环保、灵活高效、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区域电网,同时依据府谷电力资源优势,协同相关部门开展网前用电试点,打造低电压区,提高供电能力、供电质量和电网资源配臵能力,着力提高煤电基地的电力外送能力。“十二五”期间,建设1000千伏变电站一处,750千伏变电站一处,配合国家电网公司完善500 千伏输变电线路,开展1000千伏电网及变电站建设工作。建设110千伏变电站5处,进一步优化110千伏、35千伏、10千伏电网配臵。到“十二五”末,形成高低压搭配合理、电压等级齐全的输变电网络,全面提高输供电保障能力。

第十一章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以“富裕府谷、文明府谷、平安府谷、绿色府谷、幸福府谷”为主题,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全力打造全省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

第一节 优化区域功能布局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以城市化发展为契机,坚持“城区、园区、基地、项目”四点联动,尽快完善城乡一体化空间布局规划,明确功能分区和功能定位,确定重点发展区域,引导人口、资源、土地等要素聚集。

32

协调好中西部与东南部发展。努力形成中西部工业与东南部农业优势互补、互为支撑的发展局面。发挥中西部的带动作用,强化区域分工协作,实现共同发展。加大东南部地区开发力度,高标准规划南部山区和东部川道地区治理开发规划,通过发展现代农业、观光农业和旅游业,使其成为全县对外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新亮点。提高东南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对全县经济发展的贡献能力。

强化与周边区域的联动。通过通道共建、产业共树,加强与神木、内蒙古鄂尔多斯和和山西省朔州三大区域的互动,拓展商流、物流、信息流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功能,推进与周边城市产业融合发展。

第二节 优化城镇空间结构

构筑“县城—中心小城镇(工业集中区)—中心村—自然村”四级居住区空间布局,形成城市引导、镇区带动的台阶式发展格局,建立完善的城乡空间等级结构。高起点建设中心城区,提高其主导功能。完善中心镇,提高其支撑能力和渗透功能。促进县城、中心镇、镇、乡、农村社区和园区联动,实现以城带乡、以镇带村。率先在全省建立起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以中心县城辐射带动镇、村均衡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格局。

按照“一体、三线、四区、重点村组梯次推进”的思路,

33

构建一、二、三产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推动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生产要素向规模集中,促进城乡资源共享和生产要素优化配臵。“一体”以城区为依托,做大做强城市经济;“三线”以府店公路、府准公路和黄河沿岸为轴线,规划建设新民、孤山、麻镇、古城四个中心小城镇以及墙头农副产品基地和碛塄物流中心;“四区”以清水川、皇甫川、庙沟门、郭家湾四个工业集中区为载体,规划建设清水、黄甫、庙沟门、大昌汗四个中心小城镇;加大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镇服务功能,提高产业层次和城镇综合承载力,增强对农村人口转移的吸纳能力;辐射带动周边村镇,发展蔬菜种植、禽畜养殖、副食品加工和运输、机修、住宿、餐饮等园区配套服务业。

第三节 建设全省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

以建设全省城乡统筹配套改革试点县为契机,缩小城乡之间、中西部与东南部之间差距,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为目标,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为方向,坚持点上突破、梯次辐射、圈层推进,全面提升产业支撑能力,增强城镇辐射带动功能,促进先进生产力向农村扩展、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一体发展、共同繁荣的统筹城乡发展长效机制,形成城乡融合、

34

工农协调、成果共享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以乡村规划为基础,按照自愿、集中、节地的原则,先易后难、分步实施、逐步推进,开展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试点。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改造投入力度,大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水、电、路及文化娱乐、通讯等公共配套设施。继续实施“双百”工程,加大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积极引导企业帮建新农村,逐步缩小收入差距,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实现共同富裕,全力打造全省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

第五篇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打造循环经济示范区

第十二章 加大生态环境投入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开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污染防治力度,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滨河生态宜居名城,努力实现绿色府谷建设目标。

第一节 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

以保护和建设工业园区、矿区、公路整体环境为重点,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防治技术,加大黄土丘陵沟壑区尤其是煤炭采空区、塌陷区的水土保持,全面推

35

进防治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绿化环境等工作,使土地沙化和风沙危害程度显著降低,逐步实现水源治理生态化、道路治理景观化、河道治理生物化、小流域治理综合化、复垦治理效益化和生活小区园林化。

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以矿区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抓紧编制并实施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规划和大中型矿区生态环境恢复规划,积极推动采空区、塌陷区生态恢复。以山地绿化、园林工程、生态防护林带建设为主体,加大天然林和“三北”防护林保护力度,加强各类自然保护区围护,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抓好通道绿化、环县城绿化,统筹城乡绿化建设,实施区域国土绿化工程。

第二节 加快造林绿化工程建设

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以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为重点,以林权制度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统一规划,分工实施,全民推进,建设生态名县,形成道路河流林带化、城镇乡村园林化、环城林带风景化、矿区景点生态化的造林绿化新局面,实现全县生态建设跨越式发展。

加快建设以“三纵三横”为主框架的防护林。三纵即黄河沿岸、府谷县城至古城公路两侧、庙沟门至王家墩公路两侧。三横即神木至府谷高速公路府谷段两侧、府谷至

36

店塔一级公路府谷段两侧、拟建的新街至河曲高速公路府谷段两侧。

重点实施生态县和绿色生态文明乡、镇、村建设工程,推进农村生活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提高生态环境建设标准,加快建设进度。“十二五”期间,力争每年政府投入的绿化资金不少于1亿元,每年绿化面积不少于16万亩,努力使府谷的生态状况得到根本性改善。

第三节 打造山水型生态园林城市

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和污染防控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水、气、固、噪、绿”五大环节的环境综合整治,即以禁烧烟煤、集中供热、天然气化工程为主体的空气环境质量综合整治;以提高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重点的水环境治理;以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为重点的固体废弃物集中治理;以实行交通车辆管制、餐饮、生活、娱乐管理为主体的噪声功能区达标治理;以道路、河堤、周边山地绿化为主体的城市生态环境改善治理。大力实施生态示范县创建工程,加快创建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

按照府谷县城总体规划“山、水、城、林”相结合的生态骨架构思,城区外围的山体、水体、山林、农田构成生态涵养屏障,以沿河、沿山、沿路带状绿地为脉络,以公园绿地、街旁绿地为主体,使城区与自然环境相融通,

37

形成显山露水,绿意盎然、网络完整的绿色生态系统,大力改善县城区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园林城市。

第十三章 发展循环经济

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实现经济发展的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道路,努力建设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

第一节 构建完整的循环经济体系

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的统筹规划,推进矿产资源深加工技术的研发,提高回采率和综合回收率。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充分利用窑炉尾气和焦渣、矸石、煤泥等低热值废弃物配套建设金属镁(镁合金)或资源综合利用发电的项目,以及硅铁、电石、白灰等相关产业;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努力提高资源产出效益;推动不同行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注重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体系。

38

第二节 打通循环经济的重要链条

充分发挥我县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以煤炭为主要原料,铝矾土、高岭土及石灰石为辅料,借助周边丰富的镁矿产资源,规划和发展大型煤炭开采和洗选产业;建设煤化工、煤基甲醇和化肥等项目;集中建设符合国家能源政策的大型兰炭厂及其下游产品煤焦油的深加工;形成煤炭开采、煤炭深加工、载能工业及废渣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延长煤炭资源深度转化产业链。建设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大型电石、电解铝、硅铁等载能产品生产基地。利用丰富煤炭资源生产甲醇,通过MTP技术转化为烯烃,最后聚合成为聚丙烯。利用兰炭生产过程产生的副产品焦油,利用加氢技术生产燃料油、石脑油及沥青,利用兰炭产生的焦炉气加工金属镁。

——打造“煤-电-铝”产业链。利用丰富优质的铝土及电能资源,实现氧化铝、电解铝、铝材、铝件与整个铝产业深加工综合配套。推进粉煤灰、煤矸石、焦炉煤气、冶金和化工废渣及尾矿等工业废物利用,废渣废气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

——建设畜-粪-肥-果(菜)四位一体的立体农业产业链。积极推广生态养殖,综合开发利用农业秸秆资源,建设生态养殖基地,以生态养殖基地为基础,向林果、蔬

39

菜提供有机肥料,加大有机绿色农产品的培育和推广。

第三节 打造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

大力发展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实现经济性循环。通过规模经济,实现水电路基础设施等资源共享;通过范围经济,实现各个生产环节的功能互补,通过协同效应降低循环经济的成本,提高循环经济的收益。

按照“做大做强循环经济规模”的总体要求,根据“控制产能、淘汰落后工艺、合理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促进联合重组”的原则,高标准建设“七区八园”,引进国内外先进工艺和技术,构建煤电、煤化工、煤电载能产业链,发展高度关联的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集中回收利用废水、废气和废渣,形成闭合循环生产模式,实现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将府谷县打造成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

第十四章 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 第一节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把节能减排和绿色增长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推进生态府谷建设。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调整工业生产结构,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走出一条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

40

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加大兰炭清洁生产技术研发力度,力争率先取得重大突破。开展能源化工产业“三废”处理等环保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高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突出抓好电力、煤炭、载能、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加强节能减排责任管理,建立和完善目标考核制度,严格兑现奖罚,实行节能减排“一票否决制”。

第二节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鼓励使用绿色产品;抵制浪费资源行为;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逐步变成每个公民的行动;加大新能源建设和利用力度,积极在农村地区推广太阳能、风能综合利用和沼气建设工程;政府机构发挥带头作用,引导全社会转变消费模式,优化消费结构,转变消费观念,改善消费环境,逐步形成节约型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低碳社会,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41

第六篇 着力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

打造和谐幸福府谷

第十五章 全面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以重大民生工程为依托,以完善二次分配和转移支付为重点,全面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更加注重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幅改善公共服务,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快和谐社会建设进程,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建设文明府谷、幸福府谷,力争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第一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完善国民教育体系,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全面实施“人人技能工程”,彻底改善办学条件,重点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工程、高中教育示范建设工程、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工程和学前三年幼儿教育工程,培养、引进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升教学水平,争创省级教育强县。

巩固提高“双高普九”成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行十五年义务教育,普及高中教育,大力推进学前三年教育,统筹成人教育。进一步落实教育投入机制,完善教育资助体系,继续实施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高中教育阶段“三免两补”及寄宿生“蛋奶”工程,推行学前三年

4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9h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