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过的广电概论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3-09-20 12:50:01 阅读量: 医药卫生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广电概论复习提纲

第一节 广播电视技术的发明

一、人类传播史的五次变革

符号—口头---文字---印刷-----电子----网络 二、广播电视的概念: 1、广播电视的原理:

有线

声音、画面等光信号——电子信号——无线——光信号

来源—— 发射 —— 传播——接收 2、广播(Broadcasting )的原意的“广而播之”,故而包括“音频广播”与“电视广播”; 后专指广播(音频广播)

☆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向广大地区或特定范围播送声音、图像节目的大众传播媒介的统称。 三、广播电视技术的发明

1、人们对电磁波的发现和认识是广播技术诞生的基础。

广播电视技术诞生的标志—— 人们从收音器或电视屏幕上听到或看到播放的声音和影像。 2、广播的诞生 A、有线广播的诞生

电动的文字传播——电报(莫尔斯,1837) 声音的有线传播——电话(贝尔,1876) ? 1890年,美国萨拉托加的大联盟旅馆,800人通过电话欣赏了在梅蒂逊广场举行的音乐会及其它地方传送的舞曲和朗诵 ? 1893年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连接了700多条电话线,定时进行新闻广播,形成正式的有线广播w

B无线广播的诞生

1)无线电磁波的发现,从猜想到证实,(麦克斯韦—赫兹) 2)无线电磁波传播的实现,波波夫,马可尼(无线电之父):无线电发报机

3)无线电磁波负载声波的成功,人类第一次广播,费森登:1906年12月25日,费森登,加拿大)首次做声音广播实验成功,这次试验被公认为无线电声音广播诞生的标志。

第一批无线电广播:(萨尔诺夫与“泰坦尼克”海难) 1906年德弗雷斯特发明三极管(真空管),也称音频管,可以不用耳机收听,改良了收音机。无线广播开始走向大众。 3、电视的诞生

人类对硒元素及其光电作用的发现和认识是电视技术诞生的基础。1873年,约瑟夫,梅,光电效应 和 1839年,法国科学家白克勒尔的荧光效应。1884年尼普科电视扫描盘,机械传送电视机荧光屏的雏形。 无线电视 1926年,被誉为“电视之父”的英国科学家约翰·洛吉·贝尔德在伦敦成功地进行了电视传送和接收图像的公开演示。 1928年,约翰·洛吉·贝尔德利用短波将图像从伦敦传到纽约。 有线电视

1927年,约翰·洛吉·贝尔德通过电话线路成功地将电视画面从伦敦传到640公里外的格拉斯哥。 1948年,有线电视真正出现。 广播电视技术的诞生

广 播 --------电磁波的被发现和被认识(1890、1893)1906

电 视-----------硒及其光电作用的被发现和被认识(1927、1948)1928 电子电视的诞生: 1923年左瑞金发明了光电管

彩色电视的诞生 1902年澳大利亚物理学家芬伯克在理论上就提出彩色图像传送的基本原理。 1928年英国试播彩色电视,1929年美国,苏联1931年,法国1932年等。1954美国开始正式播送彩色电视节目,美国是第一个播出彩色电视的国家,日本1960年,法国德国,前苏联,英国1967,中国1973年。

第二节、广播电视事业的产生

1、广播事业的发展

①、开创时期 (20c.20年代)

第一家广播电台:1920年10月27日.康拉德所在的西屋电气公司获得负责颁发电台执照的美国商业部分配商业性海岸电台的呼号——KDKA。KDKA成为历史记载的美国第一家正规广播电台,1920年11月2日这一天也被认为世界广播事业的诞生日。KDKA电台的播音标志着广播事业的正式诞生.继美国之后,法、苏、英、德、意、日、比、加拿大、新西兰、中国等国都相继建立广播电台。

30年代,全世界广播电台猛增、节目内容丰富、广播技术和广播网迅速发展、广播的社会作用开始突显。 ②发展成熟时期(1928-1970)罗斯福“炉边谈话” 1933,四次 —从为商业服务转为为政治服务“二战”与广播电视发展的“黄金时期”—对外电台 2、电视事业的发展

①、开创时期 (20c.30年代)

第一家:1936年11月英国广播公司在亚历山大宫建成的英国第一座正式电视台,商业电视台性质,也成为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并于11月2日第一次播送电视节目,这一天被视为世界电视事业的开端。各国正式开办电视的时间:英国1936年,法国1938年,美国与前苏联1939年,加拿大1952年,日本1953年,意大利1954年,中国1958年等

②、大发展时期(20c.50年)世界各地的电视台剧增、电视机普及,电视技术更新、电视传播性能更好,有线和卫星电视发展,电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

第三节、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产生

1、早期广播

①外国人创办时期: 1923年中国境内最早的广播电台创办,奥斯邦创办并第一次播音,后被关闭。

②中国人自己筹办的广播电台:1927年5月,我国第一座公营广播电台---交通部天津广播无线电台开始播音。

中国的第一批民办广播电台:第一类,教育性广播电台,二类商业性广播电台, 1927年10月在上海新新公司设立,三类宗教性广播电台---上海福音广播电台

③国民政府时期:1928年8月1日,国民党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始播音。 2、新中国的广播事业的诞生

1940年12月30日,我国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作为中国人民广播事业的创建纪念日

1949年10月1日,北京新华台于下午3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进行了实况广播、这是人民广播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全国性实况广播。

二、中国电视的诞生

1958年5月1日,我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今中央电视台)开始试验播出。同年9月2日正式播出黑白电视节目。

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播出彩色节目。 1986年实现了广播电视的卫星传播,

广播电视的发展及现状

1、广播事业的发展 :

发展成熟时期(1930-1970);70-90年代竞争回落阶段,90-----新发展 调幅广播技术的发展:技术----越来越清晰;收音机----越来越小 调频广播技术的发展;有线广播--。卫星广播。移动广播 数字化广播:广播发展的新阶段

广播为政治所用:对外传播,炉边讲话

广播节目类型的多样化: (新闻节目、评论、教育、服务节目) 广播频率专业化: (新闻电台、经济、音乐、教育、服务性电台、) 2、电视事业的发展:

电视事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3040年代电视的成形阶段,5060年代电视发展阶段-彩色电视 7090年代发展鼎盛并走下

录制技术,制作技术,传送技术,存储技术 高清晰电视(HDTV)-日本

卫星电视 60年代的卫星竞赛,全球的登月直播 有线电视:CATV。数字网络电视,移动电视等等 电视新闻采集体统

ENG:电子新闻采集系统(Electronic News Gathering )是使用便携式的摄像,录像设备来采集电视新闻,适合于现场拍摄

SNG:卫星新闻采集(SatelliteNewsGathering)

制作技术数字化:节目制作、传输、接受这三个重要环节用数字字节信号取代模拟信号在这三个环节的流动。

3、广播电视的整合发展时期---媒介融合 卫星数字音频广播

DMB:数字多媒体广播(Digital Multimedia Broadcasting)--在线视频、移动视频、户外展牌

数字电视: Digital TV)又称为数位电视或数码电视,是指从演播室到发射、传输、接收的所有环节都是使用数字电视信号或对该系统所有的信号传播都是通过由0、1数字串所构成的二进制数字流来传播的电视类型,与模拟电视相对。优劣:其信号损失小,接收效果好。

图文电视:图文电视(Teletext)又称电视文字广播,是一种电视广播的附属业务。图文电视是利用电视播放时不传送画面的间隙,即电视技术上称之为“场消隐期”的部分时间,插空播送简短的文字和图形信息,例如简明新闻、市场信息、交通信息、天气预报、股市行情等等。将这些信息传送到用户家的电视机屏幕上或专用的图文电视接收机上。 或者用于传播专业数据。 移动电视: 移动电视一般主要是指在公共汽车等可移动物体内通过电视终端以接受无线信号的形式收看电视节目的一种技术或应用。但是广义上只要以一切可以以移动方式收看电视节目的技术或应用,这就包括了狭义的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等其他。

互动电视: 互动电视,基于数字电视和宽带网络技术的新一代电视,是电视科技与时尚生活的完美结合,能提供可点播的具有高度个性化和互动性的精彩节目,带来全新的收看体验,让收看者真正成为电视的主人

网络传播: 网络传播,IPTV就是“TV over IP”,即以IP方式承载电视业务。这种定义方式有两层含义:一是提供的是电视类业务;二是基于IP技术,通过宽带网络传送业务。

第二章 广播电视的传送

一、显像技术;

1、制式:指一个国家在播放电视节 目时采用的特定制度和技术标准。

彩色电视的制式:由于世界各国对于彩色电视红、绿、蓝三基色这三种基本光束采用的编码、解码方式不同,有三种不同的彩色电视制式,即NTSC、PAL和SECAM。

NTSC制式:正交平衡调幅制解决了彩色电视和黑白电视广播相互兼容的问题,但是存在相位容易失真、色彩不太稳定的缺点。属于同时制,29.97fps(帧/秒),每帧525行262线,标准分辨率为720×480。成本低,观看效果差。

SECAM制式:行轮换调频制,按顺序传送彩色与存储 ,属于同时顺序制 :在信号传输过程中,亮度信号每行传送,而两个色差信号则逐行依次传送,即用行错开传输时间的办法来避免同时传输时所产生的串色以及由其造成的彩色失真。帧速率为25fps,每帧625行312线,标准分辨率为720×576 SECAM制式特点是不怕干扰,彩色效果好,但兼容性差。

PAL制式:是属于同时制。正交平衡调幅逐行倒相制,它对同时传送的两个色差信号中的一个色差信号采用逐行倒相,另一个色差信号进行正交调制方式 。这样,如果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发生相位失真,则会由于相邻两行信号的相位相反起到互相补尝作用,从而有效地克服了因相位失真而起的色彩变化。因此,PAL制对相位失真不敏感,图像彩色误差较小,与黑白电视的兼容也好。帧速率为25fps,每帧625行312线,标准分辨率为720×576节目清晰,效果好,成本高。

高清晰电视:日本的muse、英国的HD-MAC 二、录制技术

即拍即播或电影式----磁带式录像技术---电子新闻采集技术—直播与演播厅整体技术 线性编排技术---非线性编排技术 三、传送技术

按照传输方式分:通过无线电微波传送的,叫无线广播或开路广播; 通过电缆或导线传送的,叫有线广播或闭路广播;

其中通过人造地球卫星作为转发站传送的,叫卫星广播; 通过因特网传送的,叫网上广播。--光缆 无线电广播

无线电广播。它是以无线电波传送声音节目的传播方式。 无线电传播的方式

地波传播:无线电广播的中波、中短波主要依靠地波传播 天波传播:无线电广播中的短波主要依靠天波传播

直接传播:电视信号一般采用直接传播。直接传播(又称空间波传播)——无线电波经地面上空的介质层,由发射台直接到接收机的传播方式叫直接传播。电视广播、超短波调频广播一般采用直接传播 调幅广播:是一种利用振幅调变技术-----透过载波幅度的变化来表示信息而其频率却保持不变的广播方式。

调频广播:是一种以载波的瞬时频率变化来表示信息的调制方式 。 AM与FM的区别

1、调频容易被阻挡反射衰减,传播距离短;多为城市,学校使用,对象性强。调幅广播传播范围广,地波可达100公里以上,天波可达1000公里以上,甚至可以环球传播,多为一些大电台采用。AM及FM波段 多为国内电台,SW波段则主要供您收听国内/国际远距离广播。

2、调频抗干扰能力强,杂音小,传递声音保真好,传输容量好可传输立体声广播,因其音质好多进行音乐类节目。因调幅接受简单,传播范围广,多做新闻、谈话类节目。 有线传播特点:

扩大了广播电视的传输受覆盖区域、闭路的传播系统,抗干扰能力强,节目信号稳定,节目音质稳定干净、清晰透彻、层次分明,更适合音乐、音响性节目的欣赏 有线广播节目容量大 -------专业化,窄播

有线加密可实现收视付费 ------受众调查,广告效果可进行双向传输 –个性,互动、可与计算机网络相连接,提供多种服务. 卫星传播

1、 卫星传播:通常指利用同步卫星转发地球站传送的广播电视节目信号,并直接实现家庭接收或集体接收的一种电视广播。 2、卫星电视的特点:

①传送不受距离限制,接受设备较少,技术设备费和运作费用,覆盖范围广,性价比较高 ②信道多,信息质量好,范围广 ③兼容性和扩展性好

④影响受众地区及国家的传播秩序及内容

网络传播:网络传播的特点;开拓节目播出及反馈渠道:节目制作:线索、素材,技术;节目形态多样化:网络调查:新的播放形式:双向互动

第三章 广播电视的特性及功能

一、概念:传播者通过现代电子技术(天线电波或导线、通信卫星),向特定范围播送声音节目或音像节目的大众传播媒介。

声音广播又称音频广播,指通过一定的电声转换设备,用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节目,供人们收听的传播媒介.

电视广播又称视频广播或电视,是通过一定光电,声电转换设备,用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由活动图像和伴音组成的节目,供人们收视的传播媒介., 2、广播的分类:

①按照传播信号分:只传送声音的,叫声音广播或电台广播简称广播(radio);

传送声音和图像的,叫电视广播,简称电视(television)。

②按照传输方式分:通过无线电微波传送的,叫无线广播或开路广播;通过电缆或导线传送的,叫有线广播或闭路广播;其中通过人造地球卫星作为转发站传送的,叫卫星广播;通过因特网传送的,叫网上广播(onlinebroadcasting)。

③按照覆盖范围,可分为地方广播、全国广播和国际广播; ④按照技术标准则分为模拟广播和数字广播。

1、广播电视的特点:

① 技术手段的先进性,传播的迅速及时:即时的及时性;把刚刚发生的新闻事实第一时间报道 进行的连续性;事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随着事件的发展不断报道;同步的现场性:在事件发生发展的同时报道,或者现场直播

②传播的广泛性:广泛的被报道内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广泛的传播覆盖地:广泛的受众:受众门槛较低,多元受众

③诉诸感观,信息直观可信;视听信息生动形象-传真性;具有感染力;内容表面化-易受性; ④接受随意性:伴听式,近距离接受,家庭私人

⑤线性传播,易逝性,选择性差,受众较为被动;思想深度不够;

广播电视的区别:信息符号的不同,时效性的差异,制作成本的差别,参与度、互动性的差异等

三、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

美国政治学家、传播学的先驱哈罗德·拉斯韦尔在《传播的社会结构与功能》一文中从大处着眼归纳了传播的三种社会功能即监视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衍社会遗产

。后来社会学家查尔斯·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一书中,在上述三个功能之外补充了一个功能即提供娱乐。

功能:新闻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服务功能等 ①新闻功能:传递信息是广播电视最基本的功能,而新闻是其主力 ②政治功能:信息:宣传:舆论监督----客厅里的民主

③经济功能 :媒体产业;广告收入;刺激消费;经济信息和经济改革

④教育功能:教育课堂;文化传承创造交流---传统文化,大众商业文化,文化交流 ⑤娱乐功能:娱乐形式、内容、空间,陶冶情操,休养身心 ⑥服务功能:服务性节目,服务性活动 2、正负作用

①连接了世界,改变了时空观,导致真实和虚拟时空的错乱,分散了人们对现实和重要问题的注意力.

②丰富信息和知识,妨碍了身心智力的发展

土豆沙发;被动接受的容器人,缺少主动思考,被同化和控制;信息表面化零碎,缺少理性分析能力;信息过载,刺激超限,导致身心受损,信息恐慌和焦虑

③ 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但是也产生文化污染和不平等。 暴力,色情,庸俗,霸权 ④服务生活,但是也产生新的欲望,社会问题-----过度的消费浪费,社会问题 第三节 广播电视传播的观念和功能的新变化

一、广播电视传播观念和传播功能新发展的背景分析 1、广播电视事业变革和发展的主要动力 市场的推动、技术的推动 二、广播电视传播观念的新变化

新闻观念产生于新闻实践活动,并能能动地指导新闻实践活动。广播电视传播的观念,包括喉舌观念、信息观念、时效观念、媒介观念、节目观念、受众观念、服务观念、全面观念、效益观念、美学观念、竞争观念等。

新变化:信息观的强化、时效观的强化、舆论监督纪实意识、受众中心意识的日益重视、节目、栏目、精品意识、包装营销意识 三、广播电视传播功能的新变化

服务功能、娱乐功能、各种功能的交融 广播电视的信息符号元素 1、信号传播符号分类:

语言符号:包括语言与文字,即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或人声语言和文字语言。 非语言符号:包括语言符号以外直接为人们感观接收的各类具象符号。

2、广播电视的信息符号:

声音传播元素中的语音、音乐、音响、画面 非语言符号

——体语 (动作、姿势) 有人统计:表达思想和交流感情,仅有7%借助语言;其余93%都是靠体语。如 神态、姿态

——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凡是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的非语言符号都可视作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如:服饰、色彩、光线、明暗层次、构图空间等 )

——听觉性非语言符号(凡是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的非语言符号都可视作听觉性非语言符号。如:音乐、音响)

第一节 人声语言:语音

一、狭义语言: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语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 二、语音的性能:物理性,生理性,感知性,可塑性,现时性等 物理性:声波的频率、振幅、波长、波速等 生理性(直接性):喉部结构 可塑性:

声波的感知:①心理性:

例如:频率---音调、音高、声调、语调,音域、振幅---音量、响度、音长----节奏、语速、音色----音质、个性、乐音和噪音、立体感

②社会性:表情性、假定性等、现时性(顺序性) 三、广播的语音:

语言分类:播音语言、报道语言、实况语言、语体分类:宣读体、播报体、讲述体、谈话体等 播音语言:指专指播音人员用以传播新闻内容的声音语言。特点:规范性、庄重性、鼓动性、时代感、分寸感、亲切感。

报道语言:是指承担信息采集、编辑报道人员进行现场采访、事件描述和背景资料介绍,或解说使用的语言,具有单向度独白语言特点。(现场与解说) 实况语言:新闻事实及采访活动中发生的语言。口语色彩较浓。(现场与同期声

宣读体:是稿件的口头郑重转述,以文本为准,语速较平缓、字正腔圆、吐词用音语句较规整,声音简铿响亮,节奏气势变化不大,气息较紧较沉,具有庄重感。

播报体:介于宣读和讲话之间,具有口语化转变,表述较为客观,即庄重又语气亲切,节奏明快,语言规整简练。

讲述体:讲话体,具有口语化,但讲求表述的条理,方式方法,言之有物。语言亲切,具有对象感等。

谈话体:自然亲切,灵活,注重交流感,具有个性色彩 四、电视中的人声语言:

包括画内语言和画外语言。也分为:解说、人物同期声、现场报道、导语和串联词、旁白和独白等

还可分:播音语言、报道语言、实况语言等 1、画外语言的分类及作用

画外语言指的是:在画面所反映的现场图景中,实际并不存在的有声语言,是后期编辑制作时加进去的。包括新闻性节目的播音语言、纪录片及其他艺术类节目中的解说,电视剧中的旁白、独白。

(1)播音语言(导语或串联词):

导语:是在新闻播报之前由播音员、主持人说得介绍语。 作用:节目区分和吸引观众注意作用。

串联词:是上下新闻之间承上启下的简短议论、介绍,从而对已经出进行简要回顾、评介和下面播出新闻的主旨中心简要提示。使得节目组成部分联结的有机整体,是节目的结构手段。 作用:揭示节目要点、含义、主题,激发受众期待联想等;承上启下,联系各个局部,争强节

目的系统性和整体感;表达一定理念。

两者相通性,共同起到信息整合、背景资料提供及分析、间接阐述作用。 (2)解说词:

节目后期制作时加工配制的,一般由采编人员写作,播音员、主持人或记者播讲。

作用:交代新闻要素,补充新闻背景资料,加强叙述和表现事件或人物,强化视觉效果,深化主题,发挥语言转场或者文章启程转合思想作用。

要求:广播要求现场感;电视要求与画面配合,不重复经济; (3)旁白、独白:内心活动、梦魇、自言自语,自省,回忆。 2、画内音:电视画面场景中的有声语言。

(1)同期声:是前期采访时,在记录图像型号同时记录下的声音信号。用以表现人物采访和人物语言交流的称为人物同期声;用以表现现场 背景声音称为效果音。

作用:具有现场感,真实性,可信性;提高权威性和客观性。能够反映人物性格, 增强参与感与融合感。具有电视优越性,不可再造,深化主题。

五、广播语音的作用:传达信息,揭示主题、内容过渡,起承转合、传情达意,营造气氛,增强感染力、制造时空意境,产生形象感、张扬人物个性

六、电视语音的作用:补充画面信息不足、拓展画面时空,概括画面,用精炼语言揭示主题、连接零散画面,思维纽带作用、增强画面情感或理性意境,进行艺术化

平行规律:广播电视传播行为同受众收听和理解过程是平行的、同步进行的。 要求:语言表达的程度和信息量要与听众的言语感知能力和接受程度相适应。 七、广播电视语音的要求(第三语种):口语化、规范化、形象化、具有美感,时代感等 第二节 音乐与音响 1、概念:

音乐概念:一种以旋律、节奏等为手段塑造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的一种意识形态,与语言的理性化特征相对应音乐具有情感感染力。

音响:没有纳入语言逻辑表达序列和音乐逻辑表达序列之外的语言和音乐。 共同点:表意延伸,补充。 2、音乐的分类:

(1)音乐节目:专门提供音乐审美信息供受众欣赏的节目。 (2)节目音乐,节目的后期制作时配制的音乐.

(3)实况音乐是指在节目中出现在特定情境中的音乐,它是事实现场存在的音乐,其对象是现场的人,而为传播媒体所采录并传播。如仪式音乐,节目现场某人演奏音乐等。作用: 现场采集到的音乐.;具有强化内容的情绪\\情感力度,烘托气氛,创造真实的作用. 标志音乐:专指电台和电视台的标志音乐、节目的开始曲、结束曲

间隔音乐:节目之中间奏乐,提醒受众注意,及适应调节、过渡的节目或话题的需要,甚至有时保证节目准点传播、保持节目连贯填充时间的空档。

描述音乐:为节目配制,表现和深化主题,描写和渲染环境气氛,刻画人物内心世界。

导向音乐:用于表现人物或事件在时间上的发展和空间上的移动,故事情节的转折或过度,场景的转换与衔接,从而导向受众。

特技音乐:运用现代电声设备制作出来,常在特殊题材的广播电视节目中存在。 3、作用

-----独立节目形态 -----节目标识作用

------保证节目准时连贯,不停断,中断等主客观原因填充空档 -----给节目配乐,增强内容的情感、情绪张力,烘托气氛

-----划分段落,调控节奏,调节气氛,预告,间隔、过渡、提示作用 ----作为编辑手段,凸显、整合节目,创造蒙太奇效果 4、要求:协调和美感

4、音响的分类:实况音响和音响效果

实况音响,是客观物质运动声波真实地再现,具有现实还原的特点。包括自然音响(风雨声、雷鸣声),动物音响(鸣啼声、行走声),机具音响(各种机器、机动车声音),人声(说话声、叹息声、哭声),噪音音响(物体摩擦、碰撞)

作用: 1)再现事实的声音形态2)发挥一定的叙述作用3)提供节目起承转合作用4)创造蒙太奇效果5)突破视像拓展空间。

音响效果 是信息传播者制造出来的或转借来的声音,它与实况音响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客观真实性,它仅具有真实感,不具有客观真实性.常在文艺节目\娱乐节目\广播剧\电视剧中用来增强传播效果. 第三节 画面与镜头

一、画面与镜头的概念区别

画面:屏幕框架内所展示的能传达一定信息的可视形象,由框架、影像、构图三个要素组成,是造型语言的基本视觉单位。

画面是一个静态的概念,意义的表达主要通过空间特性得以实现。

镜头:由若干静态画面组成的一段连续的动态影像流程,一个完整的镜头应该包括图像和伴随图像的同期声两部分,是电视语言的基本表意单元和叙事单元。 镜头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展现的是形声一体化的形象。 二、电视画面的影像要素之一——景别

1、 景别就是指被摄主体在镜头画面中呈现的范围。

电视镜头不同景别的获得,取决于摄象机同被摄对象之间的远近,也取决于摄像机所用光学镜头的焦距。在固定距离处,改变可变焦距摄像机的焦距,可以拍下不同景别的镜头。对景别的处理和运用,可以表现主体对象的大小,多少,主次以及画面空间的深度感。 2、分类: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3、作用

①、暗示、描绘影视空间

②、建立影片与观众、人物之间的情感距离 近景系列的景别制造出暧昧、亲密的感觉

全景系列使画面在整体上显得较为客观和宏观。 ③、建构整体视觉风格和导演风格

1、远景镜头 分为大远景和远景两类 远景=人物+环境

2、全景镜头:表现范围比远景小,只包括所要表现的事物的全体,全貌,而不包括它周围的环境。

3、中景镜头:环境处于次要地位,是摄影机摄取人像膝盖以上部分的一种画面,重点在于表现人物大半身的形体动作。

4、近景镜头:近景有时也摄取景物中的某一部分,有些摄取人物腰部以上的镜头,一般可称为中近景。是刻画人物性格最有力的景别。

5、特写镜头:拍摄人物的面部,人体的一个局部,一件物品或物品的一个细部的镜头,一般是人的两肩以上部分,或突出地把所要突出,强调的物体,景物,占满银幕。可以造成强烈和清晰的视觉形象得到突出和强调的效果表现力是极为丰富的,常用来突出强调某些关键的、重要的细节。常常用来呈现心灵的奥秘。特写还能赋予物体以生命,赋予道具以活力。

总结:景别的划分是相对而言,不是绝对的。电视画面以物为主,它应以主体物为标准去确定景别。各种景别都有自己不同的表现力,其表现力也各有所长。我们在选用景别时,要根据内容的性质与要求,根据镜头组内的相互配合,来确定选取哪一种景别。 景别的剪辑规则

不同景别的画面间要遵循如下剪辑规律:1、相邻景别不接也有例外2、不轻易使用两极镜头3、景别越大 节奏越慢 景别越小 节奏越快

一般说来,以远景系列(包括远景、全景)为主的电影和电视作品,节奏比较缓慢、意境比较

悠远,风格上更趋抒情写意色彩;而以近景系列(包括中景、近景、特写)为主的影视作品则相反,节奏相对紧张激烈,动作性也较强,呈现出的是紧凑的叙事表现力。

三、电视画面的影像要素之二——角度:就是画面拍摄时的视点,是由镜头与被摄对象在实际空间中的位置关系形成的。

1 、从水平方向大致可分为正、侧、背三种方式

①正面: 被摄主体的正面特征得到充分表达, 具有对称感和均衡感,安定庄重 ,与观众形成 “面对面” 式的亲切交流;缺乏变化,显得平板乏味,不利于表现立体感和动感。 ②侧面---正侧:突出展现被摄体侧面形状、姿态的轮廓,适合表现人物的视向即彼此关

系,显示物体的边沿线条动感及速度有利于运动中的平行追拍;不利于表现空间的立体感,缺乏活泼因素。

③侧面---斜侧:能表现正侧两个面,增加了斜线,具有透视感与立体感,主次配置,生动活泼,拍摄点多,变换灵活 ④、平视镜头(平摄)

摄影机(摄像机)镜头与被摄对象处于大致相同的水平。接近人的正常视角,它模拟人的常规视野,透视正常,构图平稳,呈现出鲜明的客观性特征。于叙事而言,平视镜头也许是最中性、最冷静、同时也是最缺乏趣味的镜头。在大量以客观纪实见长的电视作品中,如电视新闻、纪录片等中,平视镜头是运用最为广泛的。

⑤、仰角镜头(仰拍)——摄像机镜头由低向高方向拍摄,镜头低于被摄体水平方向。

画面特点:画面可净化背景,达到突出主体的目的。同时带有赞颂、敬仰、自豪、骄傲、专横跋扈等感情色彩。

运用仰角镜头主要基于两种考虑:一种是务实的,代表了人物的实际空间位置或视点;二种是务虚的,主要利用仰视镜头进行心理暗示,或表达某种象征的含义。

⑥、俯角镜头(俯拍)——摄像机镜头由上向下、由高向低俯视拍摄方式,镜头高于被摄主体。 画面特点 :画面严谨、实在,它能扩展地面 景物,有利于表现地平面景物层次、数字、 地理位置及盛大活动场面。给观众拓展开阔 视野,扩充了画面信息量。

俯角镜头的运用既有写实客观性,如同仰视镜头一样,表明人物的空间角度或视点;也有写意象征性,渗透出压抑、自卑、蔑视等情感色彩,带有拍摄者的一些主观情感,利用俯拍时的压抑感,使画面形象显得萎缩、矮小,常含有对剧中人物贬低的意思。 四、电视画面的影像要素之三——运动 1、镜头内部运动(主体运动),摄像机机位和镜头不动,主要靠画面中物象的运动来表现动感。 2、镜头外部运动 镜头内部物象不动,由摄像机产生运动。可通过摄像机焦距的变化或者摄像机本身位置的变化实现。外部运动主要有:推、拉、摇、移、跟、升降 3。镜头综合运动---内部运动与外部运动合二为一,也称为互动镜头。

(1)推镜头 景框范围由大到小,视觉效果由远至近,造成影像空间的缩小和主体的放大。 两种情况:

A、摄影机沿光轴方向向前移动;

B、采取变焦距镜头,从短焦距调至长焦距。

推镜头的特点:具有大景别转换 成小景别的各种特点。 远——全——中——近——特 推镜头造成画框向前的运动趋向

主 体 : 不清晰——清晰 物 体 面 积: 小——大 景 别 : 大——小 推镜头的功用和表现力:

◆将主体从所处的环境、关系中强调出来,背景退出,突现重点;将观众视阈从整体引向特定的局部和细节,获得连贯观察的真实性; ◆突出主体人物,突出重点形象。◆突现细节 ◆突出一个重要的戏剧元素 ◆在一个镜头中介绍整体与局部、环境与主体人物的关系。◆推进速度的快慢可以影响和调整画面节奏 ◆可以加强或减弱运动物体的动感。

(2)、拉镜头

摄影机逐渐远离被摄主体或变动镜头焦距(从长焦调至广角)使画框由近而远与主体脱离的一种拍摄方法。用这种方法拍摄的镜头叫拉镜头。 拉镜头的功用和表现力:

◆表现主体和主体所处环境的关系。

◆使画面结构形成多结构变化,镜头表现富有层次。 ◆拉镜头内部节奏由紧到松,能发挥感情上的余韵。

◆拉镜头的画面空间不断扩展,有一种退出感、远离感和结束感。 ◆用特写拉成全景的方式进行转场过渡。

(3)摇镜头 机位不动,镜头沿水平横向和垂直纵向进行摇动拍摄。左右横摇犹如转头环视,上下竖摇犹如抬头低头。

摇镜头对观众观看景物具有某种强制性。 摇镜头的功用和表现力:

▲对空间范围进行逐步展露,获得连续不断的视阈感,用于介绍环境,交代地点;

▲远距摇摄适宜展示空间规模和场面态势,近距摇摄利于显示有一定长度数量的对象; ▲在统一的空间里建立起幅与落幅之间的视觉关系(并列、因果、对比、隐喻) ▲模拟人物定位不动时的主观视线以及主观感受;

▲不同速度的摇摄能产生不同的节奏意义,营造不同的情绪、情感色彩并具有压缩或延展时空的作用

(4)移镜头-- 机位移动,镜头沿水平面进行个方向的拍摄。往往依托某种运输工具或人体来实现移动拍摄

画面不再是一种呆板的框框,而变成一种流动而活跃的表现元素,各景物表现出连续运动的状态。在一个镜头中形成一种多构图的造型效果。摄像机运动唤起了人们行走时的视觉体验。 移动镜头的作用和表现力:

1)使静态的景物获得运动感;当移动影像存在前后景的空间层次时,会产生前景后移而后景前移的视错觉;

2)具有展示时空的无限可能性,能够实施全方位一次性拍摄;

3)模拟人在运行移动中的主观视域,形成连续不断的多视点关照;融合推拉、摇摄等,形成复合运动镜头。

(5)跟镜头 镜头跟随运动对象进行拍摄,镜头运动的方向、速度与被摄体保持一致,是其他运动镜头的一种跟随式运用。 跟镜头的特点:

第一、画面始终跟随一个运动的主体;第二、被摄对象在画框中的位置相对稳定;第三、跟镜头不同于摄像机位置向前推进的推镜头,也不同于摄像机位置向前运动的前移动镜头。 功能作用:

▲连贯地展现被摄体的运动过程,不间断地显示人物行为、动作以及神情的完整状态; ▲实现参与观察,获得身临其境的亲历感。

(6)升降镜头摄像机借助升降装置等一边升降一边拍摄的方式叫升降拍摄。用这种方法拍摄到的画面叫升降镜头。

机位做上下运动所拍摄的镜头,有垂直升降、弧形升降、斜向升降及不规则升降等。 升降镜头的功能和表现力:

1)表现有一定高度的景物,给人以上下运行观察的非常态视觉感受 ;

2)连贯展示高低摄角的变化过程,造成对比丰富的视觉效果,融俯仰视角的对立象征色彩于一体;

3)模拟处于上下运动中的人物主观视线; (7)空镜头又称“景物镜头”。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场面描写而不出现人物(主要指与剧情有关的人物)的镜头。

常用以介绍环境背景、交代时间空间、抒发人物情绪、推进故事情节、表达作者态度,具有说明、暗示、象征、隐喻等功能,在影片中能够产生借物喻情、见景生情、情景交融、渲染意境、烘托气氛、引起联想等艺术效果,在银幕的时空转换和调节影片节奏方面也有独特作用。 空镜头有写景与写物之分,前者通称风景镜头,往往用全景或远景表现;后者又称“细节描写”,一般采用近景或特写。空镜头的运用,已不只是单纯描写景物,而成为影片创作者将抒情手法与叙事手法相结合,加强影片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手段。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交待故事的环境背景 ② 作为时空转换的手段 ③ 为作品增加诗情画意,表达深远的意境 ④ 表现哲理 五、影像造型元素之四———光

六、影像造型元素之五———色彩 色彩是光波的一种物质存在形式,不同的光波波长成就了不同的颜色。

三原色:红、绿、蓝-各种比例的三原色光相混合或滤减,生成自然界中的一切色彩。 暖色:使人产生温暖、炎热感觉的色彩,如红色、橙色等使人联想到火焰、阳光等。 红色使人联想到火焰、阳光等。暖色给人以澎湃、扩张、前进、兴奋、热烈的感觉。 冷色:也称为“寒色”,某的感觉种使人感觉寒冷的颜色,如青色、蓝色等使人联想到冰川、雪山等。冷色给人以收缩、退避、宁静、抑制、萧瑟的感觉。 七、影像造型元素之六———构图

在一个平面内有机安排拍摄对象、调配形式要素的过程就是摄影摄像构图。通过构图,摄影家澄清了他要表达的信息,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向他发现的那种最重要最有趣的要素。构图是一种艺术创作,贯穿着艺术家对生活和生命的体验。 1、构图的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是相对固定的,表现为主体、陪体和环境三大部分。

主体:画面形式中最主要部分,是创作者表达创作意图的主要对象,自然也是画面内容的核心。无论是人还是物,都必将居于构图结构的中心。

陪体: 那些与主体构成一定关系的对象。由于陪体的存在,画面内部建立起了某种关系,而通过位置设定、面积大小以及对话、动作、表情、眼神交流等,陪体能有有力地烘托出主体的内容,强化主体的魅力。

环境:主体和陪体活动的空间,常分为前景(靠近镜头的景物)和后景(主体后面、背景)两部分。

2、构图的主要类型

⑴均衡构图和不均衡构图

均衡构图接近人的日常观察习惯,显自然、平和、写实,散发出朴素的生活气息,是一种常规构图类型。

不均衡构图则是违反人的日常视觉经验,在画面内各部分的配置上比例失调,突出不完整和失衡感。

⑵封闭式构图和开放式构图 八、文字语言

1概念:是指出现在屏幕上的各类文字。

2、分类包括两种:一种是后期制作时叠加上的文字,称为屏幕文字;另一种是画面文字,出现在画幅内的文字;拍摄时构思捕捉,和画面同期呈现。如会标、条幅等。 3作用:文字语言在时空上的拓展使抽象语言的不足得以补充。

屏幕文字的作用:A\\提炼主题,强化记忆。B\\插入信息,丰富内容。C\\美化版面,引申含义。 画面文字指作用:A\\使播音语言更为简明B\\画龙点睛、突出中心 九、其它

◆图表符号:各种表格、照片、图片、漫画等(静态)。

◆特技符号:画面大小、画面组合、电子模型图、动画结构图。

作用:形象生动、证实确实

十、画面特征:连续性,现场性,主观性,多义性等 十一、画面局限性:

历史上发生的事件难以再现、画面无法预测和展望未来、难以直接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对不具备形象性的问题难以表达、画面具有多义性、无法全部回答新闻基本要素 第四节 声画关系

一、声画关系派别:主声派,主画派,双主体派

基本共识:不能将声画关系看成简单的二元对立关系,声画之间应该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互相制约、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互相加强。 二、声画关系的具体形式

(1)声画合一:电视画面和声音同时指向一个具体形象的结合形式。音和画面反映的事实内容完全一致,即声音与画面同步发生、发展,视听高度统一,或者画面中出现的人或物就是声音本体、或者声音在具体说明画面中的事物和情景。 ◆画内声画合一——如同期声

◆画外声画合一——如解说词与画面统一

(2)声画对位 又称声画对列,指声音和画面按照各自不同的规律,独自表现不同事物的信息,却又有机地围绕和表现同一个内容。

声画对位传播,是利用声音和画面不同步所产生的信息差距充分调动人们视听两个感知通道,引起声画信息叠加,加大感知深度,从而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传播效果。 声画对位的适用情况:

◆画面信息一目了然,而观众可能还有更深层次的疑问或需要,解说词则进行解释、分析和说明;

◆事过境迁,记者无法拍到实况,利用解说词叙述新闻事实; ◆新闻评论中,画面表现新闻场景,记者在旁发表评论。 ☆声画分立:完全矛盾的声画对立。 三、声画关系组合原则

◆指代对象保持一致◆声画主体灵活组合◆信息传播相互补充 第五节 镜头组接

1、蒙太奇:镜头组接 变脸 2、长镜头:不经剪辑 侯孝贤 广播节目的形式

纯语言广播-----多用于口播新闻、广播讲话、谈话节目、知识性节目等。 语言+音乐-----多用于某些仪式新闻节目,教育节目、娱乐综艺节目 语言+音响------多为直播或者录音播报 语言+音乐+音响 电视节目形式

字幕新闻: 屏幕文字

口播新闻: 播音员图像+播音语言 图片新闻: 成组图片+播音语言

图像新闻: 现场活动图像+播音语言(同期声、图片) 图像+语言+后期音乐\\音响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97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