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 古诗

更新时间:2024-01-11 15:1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常见诗歌类别

古诗歌内容广泛,了解一些常见的诗歌类别,会对我们鉴赏诗歌有很大帮助。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类别,从不同的鉴赏角度和方法入手进行鉴赏。 1.写景抒情类——品味意境,揣摩感情

这类诗歌一般都要营造一个特定的意境,让读者在品味意境的基础上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鉴赏这类诗歌主要是展开想象和联想,使诗歌描绘的画面如在眼前,自己也仿佛置身于画面之中,进而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2.送别友人类——分析情景,理解情感

古时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朋友间往往一别多年,再会无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主题。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例如: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3.边塞诗——揣摩语气,品味内容

唐代有两个重要的诗派: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边塞诗人有王昌龄、高适、岑参等,他们或借诗歌表达对统治者的不满,或表达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或表现自己杀敌报国的决心和豪情壮志。例如: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4.托物寄兴——辨物明志,把握主旨

这类诗歌往往运用比兴或象征的表现手法,借歌咏某一事物表现某种主题。鉴赏

这类诗歌首先要辨析“物”的特征,揣摩议论抒情的句子,进而明确所要表现的主旨。例如: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

5.思乡怀人——领悟意象,理解感情

这类诗歌往往借助于某些具体意象,抒发诗人怀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这类作品在古诗歌中的数量很多。例如: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王勃《蜀中九日》

6.忧国忧民——知人论世,领悟情感

古代不少诗人以天下为己任,写出了许多忧国忧民的作品,尤其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如唐朝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时期,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时期等。理解这类诗歌要联系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进而领悟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例如: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杜甫《登楼》

7.怀古伤今——联系背景,理解典故

读懂怀古诗首先要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典故,更重要的是要关注这些典故中的人、事与作者的际遇的连接点、相似点。有了连接点、相似点,作者与古人,今事与古事才能有机地对接起来,进而令作者生发出很多感慨。这类诗往往通过对古人、古事、古迹的描绘,或借古讽今,或怀古伤己,或发表某种感慨。例如: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绕水

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安石《南乡子》

8.阐发哲理——理解现象,准确阐发

这类诗在宋代特别多,因为宋诗崇尚理趣。诗歌往往由某类自然现象入手,阐发某种有普遍意义的见解。理解这类诗歌,首先,要理解所描写的现象;其次,能用准确的语言阐发诗中蕴涵的哲理。例如: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译文

夕阳西下,酒家里好像也显得宁静闲适,只有几只船儿还未曾靠岸。空气里弥漫着花香,连水好像也变得香了,茅舍也进入了夜色之中。断桥头上卖鱼的人也散了。

注释 ①浦:水边。

②酒旆(pèi):酒店的旗帘,酒家悬于门前以招徕顾客。 ③两三航:两三只船。 ④航:船 ⑤着岸:靠岸

作者:刘攽

雨后池上

一雨池塘水面平, 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

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释 (1)淡磨:轻磨拂拭。古代用铜作镜子,铜磨光以后能清楚地照见人影。 檐楹(yán yíng):屋檐下厅堂前部的梁柱。 (2)垂杨:杨柳。 (3)荷:荷叶。

译文 雨停了,风住了,池边垂柳苍翠欲滴。忽然一阵风起,万千杨柳枝条袅娜飘动。杨柳似有知,风雨中洗尽污浊,欣喜中乘风起舞。舞动时抖落一身水珠,洒向池中荷叶,传来嗒嗒万点声。

赏析 这首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雨后池塘图,从诗中写到的东风、垂杨、荷花等物象来看,背景是春季,因此,再确切些说是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给读者以清美的艺术享受。 首句展示的是雨后池上春景的静态美。第一句写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只淡淡地出一“平”字。如果只读这一句,会觉得它过于平常,但在这句之后紧接以“淡磨明镜照檐楹”,却境界顿出。“淡磨”二字颇可玩味。施者是春雨,受者是池面,经春雨洗涤过的池面,好比经人轻磨拂拭过的明镜,比中有比,比中有拟人,这就使“水如镜”这一浅俗的比喻有新鲜之感。不仅能使读者感受到春雨后池上异常平静、明净的状态,并能进而联想到前此蒙蒙细雨随着微风轻拂池面的轻盈柔姿。“淡磨明镜照檐楹”,创造的正是非春雨后池塘莫属的艺术境界。与此相适应,这两句语势平缓,无一字不清静,连略带动感、略为经意的“淡磨”二字,也一如字面,给读者以一种轻淡的心理感受,显得毫不着力。

三四句由静而动,进一步写雨后池上的动态美。东风忽起,舞动池边的垂杨,吹落垂杨柔枝细叶上缀满的雨滴,洒落在池中舒展的荷叶上,发出一阵清脆细密的声响。这里,诗人笔下荡漾的东风、婆娑起舞的垂杨、荷心的万点声,无一不具有一种流动的韵致和盎然的生意,与前二句相比,别是一番情趣。与此相随,语势节奏也由平缓而转向急促,字字飞动起来。“忽起”二字,首先造成突兀之势,展示出景物瞬息间由静而动的变化,给人以强烈的动感;随后再用“更作”二字作呼应回旋,造成一种急促的旋律,从而把上述有形的与无形的、动态的和声响的景物联贯起来,组成一幅形声兼备的艺术画卷。

雨后池上景物之美,诗人既写其静态,又写其动态,不仅显得丰富多姿,而且构成对比,

收到以静显动,以动衬静,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首句平直叙起,次句从容承之,而以第三句为主,尽宛转变化工夫,再以第四句发之,本是约句的一般造法(见《唐音癸签》卷三引杨仲弘语)。诗人用这一方法巧妙安排,使语言结构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成因势置景、笔随景迁之妙。 东 坡① 苏 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①此诗为苏轼贬官贵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地貌)。

(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铿然”却表现了作者行走时的愉悦,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解析 诗一开头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僻冈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澡雪一新、珠水晶莹的万物上,这是何等澄明的境界。【苏轼《东坡》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苏轼《东坡》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市人为财利所驱,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惟幽人才有雅事。后两句一个“莫嫌”,一个“自爱”,那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都在这一反一正的对比中凸现了出来。

作品赏析

东坡是一个地名,在当时黄州州治黄冈(今属湖北)城东。它并不是什么风景胜地,但对作者来说,却是灌注了辛勤劳动、结下深厚感情的一个生活天地。宋神宗元丰初年,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弃置闲散,生活很困窘。老朋友马正卿看不过眼,给他从郡里申请下来一片撂荒的旧营地,苏轼加以整治,躬耕其中,这就是东坡。诗人在此不只经营禾稼果木,还筑起居室——雪堂,亲自写了“东坡雪堂”四个大字,并自称东坡居士了。所以,他对这里是倾注着爱的。

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僻冈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澡雪一新、珠水晶莹的万物上,这是何等澄明的境#from 诗人的用字直可追步大谢。

诗人偏偏拈出夜景来写,不是无谓的。这个境界非“市人”所能享有。“日中为市”,市人为财利驱迫,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唯有“野人”,脱离市集、置身名利圈外而躬耕的诗人,才有余裕独享这胜境。唯幽人才有雅事,所以“市人行尽野人行”。这读来极其自

然平淡的一句诗,使我们不禁从“市人”身上嗅到一股奔走闹市嚣尘的喧闹气息,又从“野人”身上感受到一股幽人守志僻处而自足于怀的味道,而那自得、自矜之意,尽在不言中。诗人在另一首诗里说:“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那虽是咏定惠院海棠的,实际是借海棠自咏身世,正好帮助我们理解这句诗所包含的意境。

那么,在这个诗人独有的天地里,难道就没有一点缺憾吗?有的。那大石丛错、凸凹不平的坡头路,就够磨难人的了。然而有什么了不起呢?将拐杖着实地点在上面,铿然一声,便支撑起矫健的步伐,更加精神抖擞地前进了。没有艰险,哪里来征服的欢欣!没有“荦确坡头路”,哪有“铿然曳杖声”!一个“莫嫌”,一个“自爱”,那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都在这一反一正的强烈感情对比中凸现出来了。这“荦确坡头路”不就是作者脚下坎坷的仕途么?作者对待仕途挫折,从来就是抱着这种开朗乐观、意气昂扬的态度,绝不气馁颓丧。。这种精神是能够给人以鼓舞和力量的。小诗所以感人,正由于诗人将这种可贵的精神与客观风物交融为一,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句句均是言景,又无句不是言情,寓情于景,托意深远,耐人咀嚼。同一时期,作者有《定风波》词写在风雨中的神态:“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与此诗可谓异曲同工,拿来对照一读,颇为有趣。

《山行》作者为宋朝诗人、文学家姚范。其古诗全文如下: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注释】

①绿:形容词作动词,使??绿。

②蘼芜(mí wú): 一种香草,可以做香料。古人认为服食蘼芜可以多生子,又名蕲茝,江蓠,据辞书解释,苗似芎藭,叶似当归,香气似白芷。

③鹧鸪:产于我国南部,形似雌雉,体大如鸠。其鸣为“钩辀格磔”,俗以为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其声以抒写逐客流人之情。 【赏析】

“窈窕”一方面形容春风,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地写出了春风给人的美好感受;另一方面形容蘼芜草在春风中轻轻摇摆的姿态,使之如在目前。“绿”字本为形容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写出了蘼芜草在春风的吹拂下变绿的过程,烘托了诗人旅途中愉快的心情。 前两句以“飞泉”暗指“山高陡峭”,以“春风窈窕”衬托“行”的轻松愉快;后两句中“山田”点明“山行”即将结束,一路听鸟鸣说明“山行”的美好感受。诗人借景抒情,前两句写自然山景,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后两句写农家之乐,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向往。

然平淡的一句诗,使我们不禁从“市人”身上嗅到一股奔走闹市嚣尘的喧闹气息,又从“野人”身上感受到一股幽人守志僻处而自足于怀的味道,而那自得、自矜之意,尽在不言中。诗人在另一首诗里说:“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那虽是咏定惠院海棠的,实际是借海棠自咏身世,正好帮助我们理解这句诗所包含的意境。

那么,在这个诗人独有的天地里,难道就没有一点缺憾吗?有的。那大石丛错、凸凹不平的坡头路,就够磨难人的了。然而有什么了不起呢?将拐杖着实地点在上面,铿然一声,便支撑起矫健的步伐,更加精神抖擞地前进了。没有艰险,哪里来征服的欢欣!没有“荦确坡头路”,哪有“铿然曳杖声”!一个“莫嫌”,一个“自爱”,那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都在这一反一正的强烈感情对比中凸现出来了。这“荦确坡头路”不就是作者脚下坎坷的仕途么?作者对待仕途挫折,从来就是抱着这种开朗乐观、意气昂扬的态度,绝不气馁颓丧。。这种精神是能够给人以鼓舞和力量的。小诗所以感人,正由于诗人将这种可贵的精神与客观风物交融为一,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句句均是言景,又无句不是言情,寓情于景,托意深远,耐人咀嚼。同一时期,作者有《定风波》词写在风雨中的神态:“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与此诗可谓异曲同工,拿来对照一读,颇为有趣。

《山行》作者为宋朝诗人、文学家姚范。其古诗全文如下: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注释】

①绿:形容词作动词,使??绿。

②蘼芜(mí wú): 一种香草,可以做香料。古人认为服食蘼芜可以多生子,又名蕲茝,江蓠,据辞书解释,苗似芎藭,叶似当归,香气似白芷。

③鹧鸪:产于我国南部,形似雌雉,体大如鸠。其鸣为“钩辀格磔”,俗以为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其声以抒写逐客流人之情。 【赏析】

“窈窕”一方面形容春风,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地写出了春风给人的美好感受;另一方面形容蘼芜草在春风中轻轻摇摆的姿态,使之如在目前。“绿”字本为形容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写出了蘼芜草在春风的吹拂下变绿的过程,烘托了诗人旅途中愉快的心情。 前两句以“飞泉”暗指“山高陡峭”,以“春风窈窕”衬托“行”的轻松愉快;后两句中“山田”点明“山行”即将结束,一路听鸟鸣说明“山行”的美好感受。诗人借景抒情,前两句写自然山景,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后两句写农家之乐,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向往。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8k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