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县三江乡特色魅力乡镇规划

更新时间:2024-06-18 04:4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汶川县三江乡特色魅力乡镇规划

第一章:规划总述

1规划背景

1.1区位

三江乡位于四川省阿坝州藏族羌族自治州,地处汶川县西南边缘,是岷江上游汶川县境南部支流寿江的发源地。集镇地处三水(西河、中河、黑石江)汇合处得名“三江”。

三江乡境内地域辽阔,总面积485.22平方公里,占汶川全县总面积的百分之12.26,东接水磨,南与崇州连界,西南与大邑县、芦山县交界,西与卧龙自然保护区及宝兴县、小金县相连,北与本县的耿达乡、映秀镇接壤。

在汶川县总体规划中,三江乡是全县城镇体系规划的三级集镇,定位以发展旅游为主,三江乡处在汶川两个主旅游线路的北游线:成都—紫坪铺水库—三江—草坡—西羌第一村—威州;同时也是汶川两大片区之一的南片区(生态旅游区);五个特色旅游区之一的三江生态旅游区。

三江乡行政范围部分处于卧龙自然保护区,同在紫坪铺水库的生态协调区内。

1.2交通

三江乡距离成都约105公里,距离都江堰市约48公里,汶川县城约95公里,成都国际机场约100公里。距理县54公里,距茂县44公里,交通区位较为便利。

三江乡的对外交通主要是往成都方向的县道——漩三公路,由漩口经水磨镇到三江乡,路面为三级沥青路面,与国道213线连接。都汶高速路沿213国道由成都经都江堰市、漩口镇直达汶川县。往卧龙自然保护景区方向为三江乡至潘达尔生态旅游区专用道路,路面为三级沥青路面。

通村委会公路共9条,其中有5个村(麻柳村、草坪村、柒山村、照壁村、街村)已全面完成村道硬底化,有2个村(河坝村、龙竹村)村道硬底化正在施工中,有2个村(席草村、邓家村)村道未铺设水泥砼路面;通村民小组公路为机耕道,现状等级低,路幅窄,可进入性差。

1.3自然条件

三江乡域内地势起伏,地貌以深丘为主,众水系汇合东流出境形成寿江。四周高山环抱,犬牙交错。由于地势垂直高差2970米,气候差异大,雨量丰沛,

气候温和,年均气温约12.6℃,平均年降雨量约1143.5毫米,海拔在1030-1500米之间。

三江乡生态良好,全乡植被覆盖占总面积的百分之90以上,其中,森林占总面积的60%左右。三江乡自然植物分布广,种类繁多,风景秀丽。境内亚热带、温带及寒带的各种动物均有,还有各类珍稀保护动物,如大熊猫、金丝猴、牛羚、白唇鹿等,仅“列名”保护的动物有34种,其中一类保护动物9种,二类保护动物25种,乡域内设立了“卧龙自然保护区三江保护站”。

三江乡除了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和品种繁多的动物外,还富含矿产资源,已探明的地下矿产资源中有铁矿、铅锌矿、金矿、银矿、铜矿、无烟煤等。

1.4历史文化背景

三江乡据民国?灌县志?记载:“水磨沟(今西河)发源于木坪土司属之大雪塘,流七十里合女娲厂小沟,又百里合瓦寺土司属之九沌水,又八十里合五股水,又五十里合经担沟,又三十里合岚碳沟,又三十里合掀盘沟,又四十里合鹰沟,又四十里合磨子沟,又八里至鸳鸯沱,名曰西河;合牛头山发源之东河(今称中河)及盘龙山发源之黑石江,名三江口。汇流而下,约数里合笼竹园沟,至坛子沱出瓦寺界,名寿江,以其经老人村故也,俗称水磨沟”。可见,三江口既是西河、中河和黑石江的汇合处,又是寿江的重要起点,三江(三江口)亦因此而得名。

三江乡处于古蜀国的边缘,古属蜀国地,周末属冉夷地,汉属绵虒县。东汉光武帝时(公元25年至67年)绵虒县改称道,三江属绵虒县。晋改绵虒道为汶山县,东晋废。北周天和三年(公元568年)始置汶川县。从此至清初三江一直属于汶川县管辖。

三江当地先民为羌族,明代乌斯藏族加渴酋长带兵来汶、理、茂平乱,后就地驻兵屯垦,较多藏民迁入。明朝廷封四川瓦寺土司宣慰使司宣慰使,“斯即为瓦寺土司第一世土司也”,“留驻汶川县之涂禹山,控制西沟北路羌夷”。清代康熙中叶(1702年)又有湖广填四川移民到三江,汉族人口逐渐占多数,直到目前三江仍为汉藏杂居地。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清授予十五世瓦寺土司“安抚使斯安抚使”,所轄领地扩展之三江口,三江从此属瓦寺土司轄境。三江为当时灌县汉民族地区与瓦寺土司治理的藏、羌民族地区的交界地。至今在水磨与三江地区的寒坡岭、吊钟岩、大白石、笼竹园、连山坡等地仍然保持着昔日勘界所立的“灌瓦大界”的界碑或者摩岩石刻。

2指导思想和原则

2.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产业支撑,提升乡镇辐射功能、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注重灾后重建与结构调整和重振经济相结合,推进产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在完善的农业、水电基础之上,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科技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大力发展旅游和文化科技事业,建立新型服务业,促进三江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健康、协调、持续地发展。

在统筹城乡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加强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改善乡镇村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乡镇村庄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为前提,弘扬本地历史文化,开发观光旅游,带动本地服务业及其他配套产业的发展。建设具有浓郁藏羌文化特色的魅力乡镇。

“依托生态旅游,构建和谐三江,打造都市后花园”,建立与市场和各项事业相适应的体系,充分发挥三江乡地处卧龙自然保护区的优势,以国家4A级三江生态旅游风景区为依托,形成旅游大市场,积极发展休闲度假,参与市场竞争。

2.2规划原则

(1)立足当前、兼顾长远

在恢复重建三江乡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未来长远发展的需要,适当提高建设标准,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在促进乡镇经济和社会发展上,弘扬本地历史文化,打造具特色魅力乡镇。

(2)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坚持区域动态发展和协调发展的观点,从区域的角度进一步论证三江乡发展的目标、社会经济增长的模式、框架结构、职能性质及各村之间的关系。

(3)传承文化、突出特色

充分分析论证乡镇建设和农家旅游的关系,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开发观光旅游,推动本地服务业及相关行业的全面发展。因地制宜、突出乡镇风貌塑造和建筑风貌特色。

(4)保护历史、注重生态

加强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注重生态环境建设,使该区域文化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3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建设部)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四川省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2008-2015)》 《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农村建设规划》 《四川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汶川县地震恢复重建城镇体系规划(2008-2015)》

《广东省对口援建汶川镇(乡)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指引》(试行) 《阿坝州州域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

《阿坝紫坪铺库区周边生态环保及发展战略规划》 《汶川县城市总体规划》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 《汶川地质灾害综合评估成果》

《汶川县三江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2008-2011)》 《汶川县三江乡农业发展总体规划(2009-2015)》 《阿坝州特色魅力乡镇示范工程建设标准》 《三江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三江乡2009年度总结暨2010年工作要点》

4规划范围

乡域规划范围:485.22平方公里(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村庄:街村、河坝村、照壁村、草坪村、漆山村、麻柳村、席草村、邓家村、龙竹村。

集镇区规划范围:乡域东部,位于西河、中河、黑石江交汇处,寿江起点,包括街村、河坝村、照壁村部分村组,共计156.5公顷。

5规划期限

远期规划年限:2009年-2020年

近期规划年限:2009年-2011年

发展战略

1规划定位

三江乡是汶川县东部以绿色果品生产、生态观光农业、生态旅游服务业为主的山区型乡镇。

2乡镇性质与职能

三江乡乡地处四川汶川东北部山区,农林经济居主要地位,山地小气候优越,在今后发展中主要承担以下职能:

(1)汶川旅游线路北游线的重要节点 (2)山区绿色林农生产基地

(3)宜居并具有地域自然特征和文化特色的旅游小城镇。

3发展策略

3.1生态环境建设

加强山地生态涵养林的建设,尤其是提高山阳坡干旱地的植被覆盖率; 加强季节河流、山地排洪沟的防护绿地建设,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 保护农田、积极进行浅山地区果园建设,选择易管理、耐干旱、耐贫瘠的果树品种,生态建设与农业经济相结合;

加大乡中心区绿化和村庄绿化的力度,建设生态型乡中心区和生态型村庄。 严格控制乡域生态景区的游人量,防止超过景区生态容量造成生态破坏。

3.2可持续发展

积极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形成以绿色观光农业、绿色种植业、旅游服务业为主的新型产业体系;

积极建设雨水利用、中水回用等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太阳能、秸秆气化等新型能源利用体系,发展节水、节电型产业,防止资源浪费。

农居建筑的建设与改造注重节能、节材、低造价的农居形式。

保护耕地、果园,切实考虑农民就业,实现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协调与城乡统筹规划 1区域协调策略

1.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成都为全国甚至世界闻名城市。三江乡距离成都市105公里,随着都汶公路等交通设施的项目的建设,三江凭借便利的交通有望加入成都1小时经济圈。 三江乡位于汶川主旅游线路上,临近卧龙自然保护区,根据规划定位,充分发挥三江乡地处卧龙自然保护区的优势,以国家4A级三江生态旅游风景区为依托,形成旅游大市场。

借着地域的优势和交通的便利,三江集镇区将形成旅游服务支撑中心,带动其他村庄发展,实现三江乡整个乡域的村镇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1.2区域生态协调发展

三江乡作为汶川东南部山区乡镇,生态涵养是其重要职能。三江乡必须与周边乡镇一起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加强对水源的保护、林地的保护和农田的保护;加强对生态破坏较重的地区的恢复力度,努力促进生态向正态方向发展。

1.3区域社会协调发展

三江乡应本着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社会的原则加强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应做到服务覆盖到各村,但大型综合性公共设施应依托集镇区,做到区域公共设施的平衡,既要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又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源。

2人口策略与措施 2.1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乡域总人口预测:至2011年,全乡总人口为4300人;

城镇人口预测:至2011年,集镇人口达到2000人,城镇化水平46%。

2.2人口策略与措施

通过农业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努力促进农民增收,在引导农民有序进入集镇

地区及各个旅游服务区务工的同时,降低农民和非农产业进镇的门槛,促进农业人口城镇化,扩大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带资产进镇,降低城镇化的成本。

3乡、村体系规划

规划将村镇等级按三级划分:一级中心集镇--二级中心村--三级基层村。 一级中心集镇:三江乡集镇(包括街村、河坝村、照壁村三个村位于平坝地区的村小组);

二级中心村:草坪村、席草村;

三级基层村:漆山村、龙竹村、邓家村、麻柳村。

4乡域土地利用规划

全乡规划建设用地80.0公顷,其中居住用地26.03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32.54%;规划公共设施用地24.56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30.7%。其中,集镇规划居住用地16.69公顷,公共设施用地21.36公顷。

集镇区规划 1用地现状 1.1区域位置

三江乡集镇区位于乡域中东部,西河、中河、黑石江交汇处,寿江的起点。漩(口)三(江)公路连接潘达尔景区专线穿过集镇区。三江集镇区是三江乡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1.2概况

三江乡集镇区主要由现状集镇、下甘碑、雷家院子、河坝叶子、杨柳树桥对面和沿中河西面的建筑组成,由于西河、中河、黑石江三江分割集镇,现状各用地交通联系差,用地狭窄,可用地少,现状用地多为居住用地;三江乡集镇区农家乐旅游有一定基础,但是较为分散,未形成规模,且环境、档次有待提高

2布局原则

2.1优化环境原则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及条件,科学布局,合理安排各项用地、保护生态、优化镇区环境。

2.2因地制宜原则

利于生产、方便生活、合理安排居民住宅及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因地制宜,突出山区乡镇个性及特色。

2.3弹性原则

合理组织功能分区、统筹布置各项建设,处理好近期建设与远景发展关系,留有弹性和发展余地。

3集镇区空间结构

整个集镇区用地在空间上根据功能主题分布,一共划分为由乡政府所在地的集镇中心区所统领的4个区域,并由滨江景观带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集镇中心区:三江乡乡政府和街村村委会所在地,主要由行政办公用地、教育科研用地、商业及居住用地等组成。乡客运站位于该区域,该区域还包括惠州会馆,

惠州广场和惠江、惠州公园,是整个三乡集镇区的政治、教育及交通中心。

乡村休闲度假组团:该区域旅游接待主要以农家乐接待为主的旅游形式,生态环境良好,拥有大片的生态旅游用地。

旅游休闲服务组团:照壁村村委会位于该组团,该区域主要由旅游用地组成,规划五星级酒店和土司官寨建设项目。

入口接待服务区:该区域为三江乡的入口区域,规划富有地方特色的水乡藏寨山门,旅游中心,及臧家风情园。河坝村村委会位于该区域。

4集镇区用地规划 4.1居住用地

现状居住用地在集镇相对集中,大多以单位和居民散户各自为阵布置,震后大部分房屋有不同程度的损坏。

规划恢复重建现状集镇的居住用地,新增居住用地布置在新区。规划居住用地16.69公顷,占集镇建设用地的32.60%,人均用地37.85平方米。

4.2旅游发展用地

三江乡集镇农家乐旅游有一定的基础,但较为分散,未形成规模,旅游配套设施缺乏,缺乏大型项目带动和周边产品的开发。

规划原则:有利于旅游开发,创造舒适的旅游环境。

在三江乡集镇集中布置7处旅游发展用地,带动周边的经济发展。规划旅游发展用地16.70公顷,占集镇建设用地的32.62%,人均用地37.95平方米。

4.3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布局

现状集镇公共设施配套不完善,缺少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

规划保留现状集镇沿道路形成的商贸用地,并在主要道路两侧布置商贸用地,同

时在规划区4个组团规划5处旅游用地,用于招商引资,带动中心城镇的发展;保留现状乡政府、小学和三江乡卫生院用地,局部设施可进行适当扩建,规划2处集贸市场和3处文体娱乐用地。 其中:

规划将现状中心小学进行就地重建,用地面积6545㎡; 规划将现有三江乡卫生院进行就地重建,用地面积1971㎡ 规划新建1处集贸市场,用地面积616㎡;

4.4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规划保留现状集镇内的变电站,规划在新区新建一处集邮政、电信、广播为一体的综合型建筑,新建加油站,液化气瓶装储气站,污水处理厂、停车场等,配套完善集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功能。

规划市政公用设施总用地的0.50公顷,占集镇建设用地的0.98%。

其中:

规划水厂1处,用地面积约为800㎡; 规划加油站1座,用地面积为250㎡; 规划污水处理厂1处,用地面积为900㎡ 规划客运站1处,用地面积为700㎡;

规划垃圾收集点12处,每个建筑面积10㎡; 规划公共厕所13处,每个建筑面积60㎡;

规划邮政所1处,可结合临街商业建筑设置,建筑面积200㎡; 规划燃气站1处,用地面积为200㎡。

4.5绿地 公共绿地:利用现状的塔子坪和寿江滩涂用地形成大面积的绿化,将此作为公共绿地;同时在寿江沿岸地带,结合路堤建设开辟滨河生态绿化林带。在集镇设置绿心,建立惠州公园,沿道路设置街头游园,惠州广场设置广场绿地,将滨河自然绿化和山体绿化景观引入集镇中心。沿河岸保留宽10米的绿带,局部地段放大作为街头绿地。

生产防护绿地:规划在变电站及水厂周围设置宽10米的防护绿地。

规划绿地5.65公顷,占集镇建设用地的11.04%。其中公共绿地5.56公顷,占集镇建设用地的10.86%;生产防护绿地0.09公顷,占集镇建设用地的0.18%。

4.6发展备用地

为了配合水乡藏寨景区的后期建设和建设国家西部体育公园需要,在规划范围内严禁违规搭建。从照壁村至黑土坡电站方向公路以下部分保留约28.36公顷土地作为发展预留地,不能乱搭乱建,已以建用地需要经规划整合,未建用未经批准不允许建设。

4.7规划用地汇总表: 规划2020年人口:4400 序号 1 分类代码 R C C1 C2 2 C3 C2 C5 用地名称 面积(ha) 比例(%) 居住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 行政管理用地 商业用地 文化娱乐设施 旅游发展用地 医疗卫生用地 16.69 21.36 1.39 2.16 0.10 16.70 0.21 32.60 41.72 人均 (㎡/人) 37.85 3.16 4.91 0.23 37.95 0.48 C6 4 T S 5 S1 S2 S3 6 U G G1 G2 8 C2/C3/R 集镇建设用地面积 9 10 E 7 教育科研用地 对外交通用地 道路广场用地 道路用地 广场用地 社会停车场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绿地 公共绿地 生产防护绿地 综合用地 发展备用地 水域及其他 0.80 0.10 6.20 4.99 0.36 0.85 0.50 5.65 5.56 0.09 0.7 51.20 28.36 76.94 156.5 0.19 12.11 0.98 11.04 1.37 100.00 1.82 11.34 0.82 1.93 1.14 12.64 0.21 1.59 113.05 规划范围面积 5综合防灾规划

5.1防洪规划

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及《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有关规定,三江乡防洪按20年一遇洪水频率设防,50年一遇校核。河城区段,水工构筑物工程等级为三级,原则采用“防、排、截、治、保”。结合汶川县防洪规划,在西河岸修建改造集镇区段防洪堤。

5.2防震规划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集镇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标准按国家地震参数分区及有关规定执行,对特殊工程、重点建筑物,某些大型建筑物以及生命线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建筑物的设计应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具体而定,或在报有关部门批准后,提高一级设防标准进行设防。

集镇一般建筑抗震按8度抗震设防,对标志性建筑及生命线设施,经主管部门批准后,可提高1度设防。

5.3消防规划

应根据消防安全的要求,将消防站、消防给水、消防通道、消防通讯、消防装备等公共消防设施进行统一布署、同步建设,并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的有关规定。

合理设置消火栓,消火栓服务半径为120米;为保障消防通行能力,消防通道间距不应大于160米,并与疏散通道、避难场所结合建设。

5.4防雷规划

鉴于震区大部分地方处于雷电高发区,加上过渡安置房结构特殊和许多临时安置点人口密集等实际情况,从保护震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出发,应重视和加强震区的雷电灾害防御工作,防范和避免雷击灾害给震区人民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切实做好地震灾区防雷设施配套建设工作,在实施临时安置点建设和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进一步完善过渡安置房和永久建筑物的防雷设施配套建设,同时将震区防雷设施配套建设工作纳入到本省的对口援建规划和实施计划,并落实到具体的援建项目中。

5.5其它防灾规划 (1) 结合交通网络建设疏散救援通道,突出灾时疏散救援道路通行能力保

障,并规划麻柳-水磨对外通道(连山坡公路)。

(2)规划设置4处避难场所,结合规划公园绿地进行紧急疏散避难,面积指标采用人均2平方米,总用地面积为10000㎡。在进行避难场所建设时要求满足场地条件、生活设施配置、生活物资储备和安全防护的技术要求。

(3)加强生命线工程建设,确保灾时的保障能力,建立应急水源,建立备用电源,设置移动通信设备,以上设施须达到抗8级地震烈度的强度。 产业发展规划

1产业发展定位、构成与发展模式 1.1产业发展定位 三江乡产业发展总体定位:

依托三江生态旅游风景区,大力发展以特色生态农业为基础、以生态观光和民俗文化体验为主导的乡村休闲度假服务产业。

1.2产业构成

三江乡的产业由三大板块组成: (1)主导产业----旅游服务业

旅游产业主要由民俗文化风情体验、高原生态观光、乡村休闲度假等构成。

(2)基础产业----特色生态农业

特色生态农业主要由:特色种植业、生态养殖业、生态经果林业、花卉产业等部分构成。

(3)延伸产业----特色旅游商品生产业

旅游商品生产业主要由:传统民族工艺类旅游商品、特色农副产品、生态型旅游商品及特色创意商品加工等构成。 1.3开发模式

(1)基础产业——特色生态农业开发模式

实行两条腿走路:一是按照“三个集中”思路进行土地流转,土地向大户集中,便于集约高效利用和规模化发展;二是根据农户自愿,以村社组建专业合作社,发展生态种植业、养殖业与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2)主导产业——旅游产业开发模式 ①实现核心辐射,全域发展,文化与生态融合,观光、休闲与度假旅游产品互补。 ②大量富余农民参与旅游产业链的众多分工中,开办农家旅游接待服务项目、旅游餐饮与住宿休闲娱乐服务、旅游商品加式、乡村民俗演艺等等。 (3)延伸产业----特色旅游商品生产业开发模式 ①特色旅游商品加工,将成为与旅游服务业并驾齐驱的广大农民深层次参与旅游业的形式,关键在于政府科技投入,一是服务规范培训,二是旅游商品研发与培训投入。

②旅游商品研发与培训投入模式:

特色餐饮系列——政府投入适当的资金,结合当地资源状况及民族饮食特色,委托社会相关机构研发10-20种特色餐饮,并且培训一批农户学会制作,以此成为三江农家旅游的重要吸引亮点。

特色旅游商品系列——政府投入适当的资金,委托社会相关机构尤其是大专院校师生设计一批富有创意的特色旅游商品,培训一批农户学会制作,向本旅游区及成都市区销售,逐步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商品产业。

2三江乡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2.1三江乡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三江乡农业产业以种植业为主,已基本形成了以猕猴桃、玉米和中药材“三足鼎立”的农业产业格局,全乡9村均有不同规模的种植面积。除此之外,山葵、马铃薯、茶叶、野菜等也有一定的生产规模,生态养殖业特色突出,发展态势良好。

2.2三江乡各村农业产业发展定位与方向 坚持尊重自然特征,突出地域特色,优化资源配置,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以“一村一品”的模式,打造各村产业发展的亮点,确定各村农业产业发展定位与方向,详见表5-1。

表5-1 三江乡各村农业产业发展定位与方向 序号 村 名 1 街 村 特 色 三江农圩 发展定位 发展方向 集商贸、娱乐、文化、综合配套服务为一体,农产品贸易、打造成为三江乡主要农贸中心和旅游服务支服务中心 撑中心 猕猴桃标准化种植加工基地 高山精品农庄集成示范点 以有机猕猴桃的标准化种植为载体,构建三江猕猴桃产业的现代生产体系;同时依托旅游服务中心,配套发展农家旅游。 发展高山精细农业(种、养),提升农家乐品质,实现农业多元化发展,成为三江农业的主要集成体 2 河坝村 奇异果岭 3 照壁村 高山农风 4 草坪村 游鱼清溪 虹鳟鱼生态养殖基地 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 无公害茶基地农家休闲度假旅游示范村 山葵种植基地 花卉种植及旅游基地 经济林木及生态养殖示范村 主力发展虹鳟鱼生态养殖业,加快农家乐的提档升级,打造三江特色的养殖与休闲有机结合新模式 以中药材标准化种植为核心,打造“三江药材”品牌;依托万亩珙桐林资源,发展生态科普观光旅游。 构建高山无公害茶产品基地;以高山原始传统农耕文化为主题,规范农家乐,发展漆山村农家乐休闲度假旅游模式。 以现有山葵基地为基础,带动三江向高效农业发展;同时,适当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猕猴桃种植规模。 引进花卉产业,将龙竹村打造成为三江旅游业的花卉供应基地和汶川地区主要的花卉供应点。 依托经济林业,发展林下草药、野菜等特种种植;同时,建立三江乡马铃薯育种基地。另外,建立草食牲畜养殖示范小区,带动全乡发展生态养殖模式 5 席草村 百草园 6 漆山村 田园农耕 7 麻柳村 隐世葵园 8 龙竹村 花山竹径 9 邓家村 林间农场 2.3三江乡种植业发展规划

以尊重自然特征、土地适度开发、资源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为原则,结合区域资源特色、生产条件和生产方式,突出“一村一品”的特色,从空间上对特色农业产业进行合理规划布局,详见表5-2。

表5-2 三江乡种植业产业规划建设项目一览表 序号 品种 1 建设项目 有机猕猴桃种植基地 建设规模 1 000亩 建设地点 主要发展方向 河坝村 打造三江“有机猕猴桃”品牌,提高品质,扩大市场份额。 以猕猴桃果汁、果脯生产为主;延长产业链条,实现产业化经营。 通过技术培训良种引进,普及标准化栽培技术,改善品质,提高产量。 建立水果型、青贮型、加工型甜玉米种植基地,以试点为先锋,进行玉米产业的“品种革命” 2 猕猴桃 猕猴桃加工1万吨/年 河坝村 (企业引进) 良种引进 技术培训 玉米标准化种植基地 200人次 各村 3 1 000亩 4 甜玉米 龙竹村 席草村 邓家村 5 中药材 6 中药标准化1万亩 种植基地 7 山癸 中药加工 2万吨/(引进企年 业) 山葵种植基3000亩 地 无公害高山2000亩 茶种植基地 席草村 邓家村 麻柳村 龙竹村 席草村 8 茶叶 9 茶叶加工 (引进企业) 150吨/年 建立野菜加500吨/工企业 年 10 野菜 11 马铃薯育种500亩 马铃薯 基地 高山花卉 高山花卉种600亩 植基地 12 以标准化种植基地带动三江乡的中药材产业,实现药材的产业化生产 主要进行中草药的初级加工、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的生产 麻柳村、以山葵带动三江高效席草村、农业的发展;促进三江邓家村 特色种植产业的形成 漆山村、以基地示范种植为主,照壁村 申请茶叶“绿包”或“有机”认证。 照壁村 以“公司+基地”模式带动三江茶叶种植与加工,创三江茶叶品牌。 席草村 走“生态绿色”路线,打造三江野菜品牌,作为三江生态旅游的亮点和“养生农业”的重要构成。 邓家村 引进惠州马铃薯生产企业,建立三江乡马铃薯育种基地。 龙竹村 三江旅游造境的花卉供应村、汶川地区主要的花卉供应点。 2.3三江乡养殖业发展规划

按照整体规划、重点培养的原则,以综合利用农业资源、保护良好生态环境为核心,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畜禽、水产品种,形成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养殖产业格局。

依靠科技进步,对地方品种进行改良提高,推广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模式,对养殖废弃物进行综合加工利用,加强产品精深加工,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建立现代化养殖业产业体系,详见表5-3。

表5-3 三江乡养殖业产业规划建设项目一览表 单位:m2 序品种 建设项目 建设地建设规模 主要发展方向 号 点 土鸡养殖专席草村 3000 培育优质种苗,推广标准1 土鸡 业合作社 化养殖技术,打造产业化经营服务体系 2 3 生猪 4 草食 牲畜 土鸡产品营街村 1000 销中心 良种猪苗供龙竹村 10000 应基地 腊肉制品加照壁村 5000 工厂 农技服务中邓家村 500 心 虹鳟鱼养殖草坪村 5000 示范基地 虹鳟鱼产品街村 1000 加工厂 5 6 7 虹鳟鱼 土鸡产品统一包装、展销,实施品牌战略 优良种猪繁育、供应;养殖技术推广 开发、加工系列腊肉制品,创建三江知名品牌,提高生猪产品附加值 良种繁育、疫病防治、人工授精等先进技术推广服务,发展草食牲畜产业 种苗繁育、饲料加工、技术推广,促进产业发展 开发、加工系列虹鳟鱼深加工产品,扩大销售半径,增强市场竞争力 3三江乡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三江生态旅游风景区经过十余年的开发建设,特别是“5.12”后近两年的努力重建,目前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三江乡的九个村庄,既是三江生态旅游风景区构成的主体,同时也是景区产业发展和建设核心力量。九个村寨按照各自的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在旅游产业分工上,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和角色。

3.1三江乡旅游产业发展定位与目标 (1)三江乡旅游产业发展定位: 依托三江生态旅游风景,以乡村休闲度假产业与旅游服务业为主导,打造成为四川省最具魅力的避暑休闲度假与山地运动休闲度假风情小镇。

(2)发展目标 2010-2015年,通过招商引资,实现旅游产品结构优化,从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型,将三江打造成为四川省最具吸引力的避暑休闲度假、山地运动休闲度假区。 规划期内三江乡旅游发展的经济目标详见表5-4。 表5-4 规划期内三江旅游景区经济收入预测表 项 目 旅游接总人数2012年 58.0 3.5 2015年 67.0 4.0 300.0 2.0 40200.0 待人数 其中入游客人均消费(元/230.0 游客平均停留天数

1.7 旅游总收入(万元) 22678.0 3.2三江乡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1)三江生态旅游风景区旅游总体布局

三江乡旅游产业发展有赖于三江生态旅游风景区旅游总体布局,根据景区旅游资源分布及用地条件、基础设施建设条件等综合考虑,确定三江生态旅游景区总体

布局为:一中心、一主线、四大功能区。详见表5-5。 表5-5 三江生态旅游景区总体布局一览表 布局 名 称 主要功能 三江生态旅游景水乡藏寨旅游接一中心 区集中的旅游接待服务中心 待服务区 入口区—山门—一主线 游览观光主线 鸡心包 中河溪谷避暑休避暑休闲与藏族闲度假区 民居体验项目 西河山地运动休运动休闲度假 四大功能闲度假区 区 盘龙山登山康体徒步登山健身、探休闲区 险、自然观光 百鸟谷生态科普高度环保的生态观光区 观光休闲区

(2)三江乡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根据三江乡九个村寨各自的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结合三江生态旅游风景区总体布局,确定各村寨的旅游产业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详见表5-6。 表5-6 三江乡各村寨旅游产业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 序号 村 名 功能定位 发展方向 集商贸、娱乐、文化、综合配套服务为1 街 村 一体,打造成为三江乡主要农贸和旅游服务支撑中心 旅游服务支撑 依托旅游服务中心和猕猴桃产业,发展2 河坝村 农家旅游接待和旅游商品加工业;打造精品旅游村寨。 提升农家乐品质,发展避暑休闲度假产3 照壁村 业;强化特色旅游商品加工业,打造精品旅游村寨。 依托虹鳟鱼生态养殖业,加快农家乐的农家避暑休闲度假 4 草坪村 提档升级,发展避暑休闲度假产业,打造精品旅游村寨。 以高山原始传统农耕文化为主题,发展5 漆山村 漆山村农家乐休闲度假旅游模式。 依托万亩珙桐林资源,发展生态科普观6 席草村 山地运动休闲度假 光旅游和科考、探险旅游。 7 邓家村 打造野菜规划种植与生态养殖示范村 发展旅游商品加工业,建设幸福美丽村8 麻柳村 寨 登山运动休闲服务 发展高山花卉种植,树立花香农家旅游9 龙竹村 形象 3.3三江乡主要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三江乡各村寨旅游服务设施,主要指食宿接待能力和停车场设施容量,以及农家乐户外活动空间。

(1)景区现有床位数量及分布

根据调查,三江乡域现有接待床位2223个,主要分布在潘达尔酒店、盘龙山庄等度假村、农家乐,床位具体分布详见表5-7。 表5-7 三江乡现有住宿床位及分布一览表

分 布 度假村 三江乡 潘达尔 百鸟山庄 农家乐 合计

床位数 560 166 370 77 1050 2223

2、景区发展对住宿床位需求预测

根据三江生态旅游风景区的发展经济目标,旅游接待住宿床位需求分别为:近期为2968床,中期为4345床;近期需新增床位745床,中期新增床位1377床,需求详见表5-8。

表5-8 三江乡域旅游接待住宿床位需求预测表 开发时期 高档 近期 中期 合 计

(3)住宿设施分布规划 根据景区旅游总体布局,以及三江乡建设用地条件等因素,综合安排景区旅游接待住宿分布。近期以潘达尔酒店、三江乡场镇为主体,中后期新增床位主要分于西河的关林、上坪,以及盘龙山特色生态营地。 三江乡住宿设施分布,以及分期安排详见表5-9。

表5-9 三江乡旅游接待住宿设施分布及实施一览表 序号 1 2 分布位置 床位数 近期 中期 合 计 50 115 备 注 生态木屋 度假村为主 742 中档 1336 普通 890 1304 1551 合计 2968 4345 5171 新增床位 745 1377 2122 1086 1955 1293 2327 鸡心包 50 草坪新115 村等 水乡藏寨旅游300 接待服务中心 3 250 550 包括土司官寨等 4 5 6 7 8 9 10 11

关林老年休闲颐养区 席草林藏乡民居休闲度假区 南海子运动休闲区 鸽子花国际酒店 盘龙山生态营地 盘龙山顶拂尘别院 其他农家乐 合 计 80 300 380 老年度假 100 67 167 藏式民居接待 80 80 高端生态型 250 250 高端主题酒店 木屋、帐篷营地为主 佛教、生态主题住宿 景区及周边农家乐 80 80 100 745 50 50 300 400 1377 2122 (4)停车场设施容量

三江乡及各村庄应根据需求配置停车场,村民聚居区停车应结合宅院布局,公共停车场根据旅游发展的需求合理布局。配套建设游憩、健身、避灾多功能一体的道路广场。

目前,景区游客中心、潘达尔酒店等处停车场基本能够满足接待需求。问题主要在农家乐接待部分,床位数与停车位严重失调,外部公共活动空间严重不足,成为三江乡农家乐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 三江乡农家乐接待的主要客源为自驾游群体,要求床位数与停车位比例基本达到5:1为宜。为此,建议对全乡各村现有农家乐停车位进行规范、扩容,在星级农家乐检查验收中,将停车位和外部公共活动空间列入指标,达到相应比例。

魅力三江提升方案

1塑造魅力三江风情小镇形象 1.1总体要求 三江乡场镇,既是三江生态旅游风景区的旅游服务支撑中心,同时也是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三江生态景区民俗风情文化的核心载体,是景区的门户,代表着整个景区的品牌形象。

因此,三江场镇的建设,应按照4A级旅游景区要求全面完善提升: (1)公共设施配套

教育、体育、文化、医疗卫生、商业服务等缺一补一,配套完善。

(2)道路、广场建设

集镇区道路硬化率达到100﹪;干、支路安装路灯,光源多采用节能灯或太阳能灯,完善夜景、光彩工程建设。

自水乡藏寨至潘达尔酒店沿途,配套建设游憩、健身、避灾多功能一体化的道路广场。对惠州广场、河坝村委会广场进行景观设施完善,作为景区大型节庆活动、歌舞篝火晚会广场和避灾集散广场

(3)景观绿化

对中河、西河、黑石江集镇段进行景观绿色,结合地形及自然条件,进行乔木、灌木配置,特别是游客中心至街村段滨临水体的路侧绿化带,结合地形和岸线进行设计,形成有景观滨水绿带和滨江公园,使水体、绿化和街景相互融合而成为有机的整体。

(4)标识标牌设置

完善三江集镇、村庄、农家接待点等标识标牌设置,在各出入口、交通叉口设置交通引导牌,并在广场、公园、景观节点等处设置相应的旅游标识标牌、指示牌、温馨提示牌、警示牌等,并在设计上作到设施景观化。

1.2三江旅游集镇风貌改造 (1)建筑风格塑造

三江乡建筑风貌特色以藏式建筑风格为主体,运用现代建筑材料与传统材料相结合。外观设计上,充分体现民族建筑文化特色,处理好功能与品位、现代与传统、人文与自然的关系,将三江建设成生态、休闲、宜居的民族风情小镇。

(2)风貌整改

对三江乡集镇区、村庄内既有建筑,进行逐户逐幢调查(特别是临街面),根据乡镇风貌塑造规划和乡镇风貌特色定位、村庄整体风格特色、居民生活习惯、地形与外部环境条件、传统文化等因素,确定建筑风格和色彩,与周围景观协调,以集镇街区为重点,逐幢规划设计建筑风貌,并组织实施,在年内完成。

(3)拆迁整治

拆除影响三江小镇观瞻、交通的违章乱搭乱建和“裙房卡口”;对三江集镇、村庄、农家接待点,全面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有效消除“五乱”现象。

(4)环境综合治理

三江乡环境综合治理按照《阿坝州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标准”》要求,加大对道路、广场、环卫设施、废弃物处置、临街店铺与摊点、建筑工地等综合治理工作,综合治理达到相应规定标准,建立三江乡环境综合治理办公室,配合景区加强长效管理工作。

1.3形象塑造

(1)形象与功能定位

功能定位:旅游服务型集镇

形象定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内最具魅力的民族风情小镇 (2)民族文化展示

民族文化主要内容:藏羌风情、音乐、舞蹈、建筑艺术、文化符号(吉祥图案)及宗教活动等以藏族文化为主导的民族文化。

文化载体:以传统民居建筑、民族服饰、历史遗存(土司官寨)、生活用品(特色美食、酥油桶、哈达、藏刀、藏香等)、宗教文化设施(藏佛塔、转经筒、玛尼堆、风拉旗、壁画、经幡、唐卡等)、景观小品等作为主要文化载体,展现博大精深的藏民族文化。

(3)民俗风情体现

民族歌舞表演:歌舞篝火晚会、情歌会、赛马会等;

景观小品建设:转经筒、藏佛塔、玛尼堆、风拉旗、溜索桥、雕楼等 特色美食:藏餐、酥油茶、牛肉干、老腊肉等;

野外接待设施:生态木屋、帐篷营地、野炊场、汽车营地等。 1.4主要提升项目方案

(1)实施土司官寨建设项目 位置:照壁村委会南侧台地。

建设目标:作为三江生态旅游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和观光节点。

建设要求:建筑布局及风格严格按历史文化要素建设,充分体现历史原貌;内部装饰、陈设完整再现土司生活历史场景。

(2)地标性建筑—巨型太阳能动力转经筒

适宜位置:惠州公园山顶部,是整个集镇区的制高点。

建设目标:作为三江风情小镇的地标性景观建筑,以太阳能为动力,永不停息地转动,为广大游客和三江人民祈福;同时作为镇区的一个景观吸引物。

要求:造型典雅、浮雕精致,营造有一定的藏传佛教文化氛围。 体量:高8米以上,在镇区全方位都能看到。

特色:在转经筒的外壁涂刷夜光材料,当夜幕降临,转经筒屹立在镇区的最高处,发出圣洁祥和的光,将会成为景区一道亮丽的景观。

(3)开发建设水乡藏寨大酒店 位置:景区入口旁河心岛内 建设目标:作为三江生态旅游区重要的旅游服务接待设施,面对高端游客需求,按五星级酒店建设;同时改变国家4A级旅游景区没有高档旅游接待设施的现状,提升三江乡品牌形象。

(4)将水乡藏寨建成产权式酒店

请水乡藏寨管理公司从居民手中把水乡藏寨的民居租回,统一管理,提升水乡藏寨的服务档次,建成产权式酒店,面对国内富豪家庭及大型公司商务休闲和避暑度假服务。

(5)开发建设国家西部体育公园

适宜位置:照壁村至黑土坡电站公路以下,寿江以东区域。 建设目标:作为三江生态风景旅游区游客、避暑度假人群以及场镇居民共同健身、休闲的场所和乡镇区城镇公园,提升景区及三江乡集镇的形象。

(6)组建“三江风情”歌舞团 规模:总人数在30人左右。

人员构成:三分之一为专职人员,从全乡民间艺人中选拔,由乡政府统一发基本工资,平时外请演出所得作为奖金;三分之二为乡、村干部和文艺骨干,业余时间积极参与演出活动,乡上给予一定补助。

主要活动安排:在傍晚、周末、节庆活动期间,在惠州广场、游客中心广场等处组织举办游客、群从参与性强的大型篝火歌舞晚会,作为长期固定项目。

每周末晚上,组织策划在惠州公园山上与河对面的盘龙前景山上展开藏民族的男女情歌对歌会,充分利用媒体力量,形成三江旅游的一大特色产品品牌。

目的:彰显三江民族风情文化和景区的活力,形成三江乡的一大特色,发挥其巨大的市影响力与号召力,促进旅游品牌的推广。

(7)打造特色精品农家乐

首先是硬件设施的完善与软件环境的提升,严格按照星级农家乐的标准和要求,打造、评定五个三星级以上的农家乐,从软、硬件以及特色三个方面入手,为全乡其他农家乐树立一个标杆。

其次,由农家乐各出资50%,乡政府补贴50%,从省市美食协会及烹饪高校聘请专家,为每个星级农家乐各开发一套特色菜品,作为农家乐的核心吸引力,吸引成都方向的游客重复消费,保障景区的稳定客源。

(8)优势资源的开发

优势与差距:三江生态风景旅游区有着可与九寨相媲美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但在产品包装、项目策划与市场营销等方面,与国际品牌要求有较大差距,有着巨大潜力可挖掘。

开发要点:近期可委托国内高端市场营销机构,实行利益与效益挂钓的方式,将三江的市场开发权交期运作,按双方约定的目标,兑现奖励,实现双赢。从中长期发展角度,应着手培养自己的市场营销与策划队伍。

重点打造产品:近期要将三江激情漂流、峡谷风光与避暑度假产品进行包装、策划,借助各种媒体(卫视、报刊、网络等)力量,进行宣传、造势。

2打造精品旅游村寨—草坪村、照壁村、河坝村 2.1总体要求 (1)产品要求

每个精品旅游村寨要开发一个核心景观、三个旅游吸引物、一个大型公共活动广场、有一个小型特色文化演艺团、开发一种地域特色美食。

(2)村寨风貌

建筑风格:以藏式建筑风格为主题,村寨的建筑造型、风貌、色彩、材质等应体现藏民族文化特色,内外装饰充分体现建筑艺术,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民居整改:符合“三改一建”要求,作为精品旅游村寨,要实现人畜分灶,有专门的厨房操作间;改建冲水式厕所;人畜分道做到畜圈覆盖;建洗浴间。

环境整治:村庄可视范围,全面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有效消除“五乱”现象。 (3)村寨建设

坚持“因山就势、依山傍水、自然布局、错落有致、彰显特色”的村庄建设指导思想,科学合理布局村寨民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形成自然村落

避免“军营式、夹皮沟、火柴盒”式布局,预留足够未来发展空间。 完善村寨的导示系统:引导标识、景物介绍牌、公共信息图型符号等。 (4)源保护与开发:

作为村寨重要的旅游吸引物,要加强对村寨田园风光、草原风景、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等村寨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减少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与资源的冲击,尽量保持传统文化与自然生态的原真性。

2.2精品旅游村寨特色塑造

根据精品旅游村寨的总体要求,结合各村寨的区位条件和资源特色,对草坪村、照壁村、河坝村进行品牌塑造详见表6-1。

表6-1 三江乡精品旅游村寨特色塑造一览表 村名 旅游形象 草坪幽谷 打造峡谷飞瀑 峡谷风光、虹鳟峡谷避暑度假村寨 核心景观 鱼、鸟语林 吸引物 功能 草坪村 照壁村 河坝村 三江客栈 建造土司官寨 三江腊肉、茶庄、生态休闲度假山村 特色农家乐 水乡藏寨 提升明月翠湖 猕猴桃、风情村、景区门户与服务中河心岛酒店 心

2.3精品旅游村寨氛围营造

(1)拓展户外活动空间

三江是一个自然生态风景区,村寨、农家乐要形成开放空间,充分借景、透景、通达,远山近林,让游客感到宽松空间。

(2)开设特色游览体系

每个村寨,要充分利用山形地势与生态景观,开辟骑马游览线路、幽谷(绝壁)栈道、溜索桥等特色游览组织。结合景点,提供特色木屋、帐篷等设施。道路拓宽、增加错车位,保障村寨外联交通的通畅,并建有与接待能力相应的停车位、餐饮设施,购物点等。

(3)开发特色美食与农家乐提档升级

每个村寨和农家乐,结合本地资源和饮食习俗,开发特色美食系列,形成地域特色和旅游吸引点;加快现有农家乐提档升级,强化星级农家乐评定工作。

(4)营造质朴优美的生态环境 村寨周边的公共绿地建设,要充分运用当地花木品种,形成高半山区特有的花卉草木,形成四季花谷,充分展示高山峡谷地区的田园风光和草原风景,营造质朴优美的山村生态环境。

(5)组织具有浓郁民族特色文化活动 每个村寨要有1-2个活动广场,村委要吸纳本地民间艺人,组建民间歌舞团,策划一些具有民族特色、游客乐于参与的文化体验活动项目,如民族歌舞表演,篝火晚会、烧烤、野餐等,让游客能真正融入民族特色中。

3建设幸福美丽家园村寨——麻柳村 (1)做大做强特色支柱产业——高效农业 完成产业结构调整,以现有山葵种植基地为基础,带动三江向高效农业发展;同时,适当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猕猴桃种植规模;稳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2)完成全村“四改两建两配套”工作 “四改”:改厨、改厕、改圈、改水;

“两建”:建太阳能洗浴设施、建生物质炉或在有条件地方建沼气池。 “两配套”:配套建设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生态文体活动广场,配备体育健身器材;配套建设村寨广播电视设施,方便村民收听广播、收看电视。

(3)实施村内道路硬化、美化及村容村貌建设。

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住房达到人畜分离,水、电、排污管道有序,村道、路灯、路标路牌均按标准进行科学分布,打造出整洁、有序、优美的内外人居环境。

立足高半山地区的实际,提高群众生产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致力于人居环境得到改善,让群众生活更加殷实、更加幸福。

专项规划

1区域交通规划

1.1区域道路等级

主干路(漩三公路):14 米(行车路面宽度7米); 通村路:10米(行车路面宽度6米); 通组路:8米(行车路面宽度5米)。 1.2对外交通

三江乡出境道路有两条,一条是漩三公路,即由漩口经水磨镇到三江乡的县道——漩三公路,该县道与国道213线接轨,为三级公路,在三江乡内有6公里,现为沥青砼路面。路面宽度为7~7.5米;另一条是从麻柳村至连山坡的机耕道(麻-连公路),被称为“三江乡的第二条生命线”。

规划重新修复漩三公路,将现有行车路面拓宽至7米,并对公路沿线的地质灾害进行治理;对麻-连公路(长17公里)原有的路面规划铺筑水泥砼路面,并适当进行拓宽;远期将打通三江——崇州公安站县乡公路。

1.3村路

三江乡通村路总长约60公里,其中街村、河坝村、照壁村震后路面损坏状况较为严重。规划席草、邓家、草坪、龙竹、麻柳、漆山村除了对震后损坏路面进行维修外,其余未硬化路面震后继续完成水泥硬化。

震后桥梁除了席草村一吊桥在地震中完全损坏外,其余桥梁基础尚好,后期对损坏桥梁进行桥面维修和基础加固继续使用,规划在通4组的损坏吊桥附近重新选址修建一座新的混凝土桥。

1.4通组路

全乡通组路总长约66km,多为泥结碎石路面。规划对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进行治理;对原有的泥结碎石路面进行改造和修复。

1.5风景旅游公路

三江乡至潘达尔风景区的旅游公路总长13公里,路面宽为7米。震后道路损坏严重,规划尽快恢复该道路的畅通。规划在草坪村至潘达尔景区专用道上修建一座新的混凝土桥。

2集镇区交通规划 2.1集镇路网规划

三江乡集镇路网规划配合漩三公路建设,形成分组团自由式路网布局。新区建设组团依托漩三公路形成新的道路网络,在东西向开辟景观路,加强消防能力和景观透视。并以漩三公路为纽带连接老镇区,根据地形和现状形成自由街坊。贯联各组团,从而形成三江乡集镇主次分明、功能合理、既依顺地势又连贯的路网形式。

在街村规划一条环形道路和修建一座街村大桥,街村大桥桥面宽度为9米。河坝村除了对损毁路面进行后期维修外,规划拓宽至7米;照壁村在原有的路网基础上进行改造,规划对局部路段的路面拓宽至5米。

2.2交通附属设施

现状交通附属设施包括加油站、客运站、公交站。

规划汽车客运站一处,位于街村,规划占地面积约为700平方米。三江乡作为生态旅游区,规划恢复公交站,以方便游客来往各个景点。

规划在沿迎宾路上修建1座加油站,以方便来往的车辆进行加油,规划用地面积250㎡。

2.3交通用地指标(集镇)

(1)对外交通用地0.10公顷,占集镇建设用地0.19%。 (2)道路用地4.99公顷,占集镇建设用地9.75%。 (3)广场用地0.36公顷, 占集镇建设用地0.70%。

(4)社会停车场用地0.85公顷, 占集镇建设用地1.66%。 2.4主要技术要求

(1) 道路平曲线半径,Rmin=25米

(2) 道路纵坡: imin=0.65%,imax=6.25%

3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以集镇为核心,周边村庄为放射点,配套服务设施集约、共享化,引导人口城镇化,构建完善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21世纪新农村社区。

在集镇区设置小学(含幼儿园)、卫生院、农贸市场、农技站、信用社、商店、邮政所、客运站等公共服务设施,在现有基础上加强未有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其社会服务体系;基层村以中心村为依托,布置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如村委会、老年活动中心、卫生医疗、文化站、图书阅览和体育场地等。

3.1配置标准

(1)根据《汶川县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农村建设规划》村庄公共设施配置标准表来进行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

(2)乡政府机构各项公共设施配置标准在现状的基础上规划集中重建。 (3)三江乡小学依据《四川汶川地震灾后阿坝自治州恢复重建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纲要》和《汶川县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农村建设规划》,按照九年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标准400名学生寄宿小学(含50人幼儿园)规模规划建设。

(4)乡卫生院根据《汶川县卫生局关于新建三江乡卫生院实施方案》和《汶川县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农村建设规划》规划建设。

(5)农贸市场一处位于集镇中心区街村,另一处位于入口服务区,河坝村处,2个农贸市场将满足服务需求。

(6)客运站按乡镇5级客运站建设,用地面积为700㎡,建筑面积为350㎡。

3.2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各村公共服务设施

规划九个村各安排1处村民活动中心用地,建筑面积为500㎡。 (2)行政管理设施

乡政府规划原址重建,派出所、司法所、农技站、畜防站、政府办公、信用社、仓库等用房。

(3)教育设施

规划将现状小学进行就地重建,包含教学楼、住宿楼、教学辅助用房、教师综合办公楼、教师生活用房、食堂、50人幼儿园等其他用房。

4、医疗卫生设施

规划将现有乡卫生院进行就地重建,建筑面积1596㎡,包含门诊部、医技科室和住院部等。

5、市政公用设施

规划农贸市场2处,1处位于街村,用地面积1138㎡,另1处位于河坝村,用地面积500㎡;

规划自来水厂1座,规模为1200吨/日,用地面积为800㎡

规划加油站1座,规划用地面积为250㎡;

规划污水处理厂1处,规模为800吨/日,用地面积为1500㎡; 规划客运站1处,总用地面积为2000㎡; 规划垃圾转运站1座,用地面积为300㎡; 规划垃圾收集点12处,每个建筑面积10㎡; 规划公共厕所13处,每个建筑面积60㎡;

规划邮政所1处,可结合临街商业建筑设置,建筑面积200㎡。 6、商业服务设施

规划沿漩(口)三(江)公路和规划的道路进行商业设施布置,商业设施宜灵活布置,一般沿街道布置,不做强制性规定。

4给水工程规划 4.1给水现状

草坪村、麻柳村、柒山村、照壁村、邓家村、龙竹村、席草村、河坝村:村民居住点分散,各家各户通过重力流在山溪直接取水,水质、水量较好,局部建有1-2个立方的小型蓄水池,震后过四川省下拨经费,抢修、更换管道,供水基本恢复。

街村利用重力流集中供水,通过管道直接将山泉水送入山顶的蓄水池(容积160立方米),再统一供入村民家。

4.2给水工程规划

(1)各村给水量预测(按旅游高峰期测算) 表7-1各村给水量预测: 生活用水量生活用水人口设施、市政 未预见用村名 标准 量 总计 (人) 绿化用水量 水量 (升/人.天) (方) 街村 1500 200 300 30 45 375 河坝村 2500 200 500 50 75 625 照壁村 1000 200 200 20 30 250 席草 408 200 82 8 12 102 草坪 362 200 73 7 11 91 麻柳村 245 200 49 5 8 62 柒山村 391 200 79 8 12 99 邓家村 205 200 41 4 7 52 龙竹村 280 200 56 6 9 71 总计 1380 138 210 1728 (2)给水设施规划

①街村、河坝村、照壁村(处于集镇)设置集中供水系统。 A. 水源选择及水厂规模

三江乡位于三江汇合处,水资源丰富,水质较好,为山地地形,可以充分利用地形地势采用重力流供水。故在规划区内规划一座水厂,水厂位于山坡上,规模1200吨/日,用地规模800平方米。水厂从六公里外的高山峡谷取水,利用重力流向集镇中心区供水,局部地势较高区域,采用局部加压方式解决。

B. 管道规划

在规划区范围内尽量均布管道,同时为保证供水安全性,管道成环型连接。各配水干管沿现有或规划道路布置。镇区内配水干管形成环网,配水支管为树枝状,形成支环结合的配水管网系统,生产、生活,消防共用给水系统。

C. 消防给水

按最大规划人口容量(即0.6万人)确定,根据防火规范,同一时间火灾次数为1次,每次消防用水量为15L/S,火灾持续2小时计,则集镇消防用水量为108吨,消防用水储存于水厂清水池中。集镇内部采用生活—生产—消防共网系统,根据消防用水量确定道路下集镇配水支管不应小于DN100,在街道上应按规范设置消火栓,其间距不大于120m。

②席草、草坪、麻柳村、柒山村、邓家村、龙竹村及街村、河坝村、照壁村的部分组采用分散供水系统。

村民居住较为分散,多为几户人家聚集在一起,用水量小,村民多为各自从山溪引水到户,不宜采用集中供水方式,规划充分尊重现实状况,各村各户以分散取水为主,增设小型蓄水池(1-2立方米),完善给水管道系统,同时对不满足生活用水要求的水源进行更换,重新选择水源,保证用水安全。

表7-2完善给水设施统计表: 村名 户数(户) 增设蓄水池(口) 完善管道(米) 席草 122 122 1500 草坪 99 99 5000 麻柳村 69 69 1500 柒山村 100 100 1500 邓家村 56 56 1500 龙竹村 70 70 1500 街村 51 51 1500 河坝 88 88 1500 照壁 56 56 1500 总计 711 17000

4.3 取水水源、水厂保护

按《四川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条例》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执行相应的水源保护规定,并严格控制河流沿线的生产企业。

(1)一级水源保护区:以取水点上游1000米、下游100米,沿岸200米范围内;

(2)二级水源保护区:以取水点上游2500米、沿线200米范围内; (3)保护区内不得排入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其沿岸防护范围内不得堆放废渣,不得设立有害化学物品仓库、堆站,沿岸农田不得使用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灌溉及使用持久性或剧毒的农药,不得从事放牧等有可能污染该段水域水质的活动。

(4)在水厂生产区外围不小于10米范围内不得设置生活居住区和修建禽畜饲养场、厕所、不得堆放垃圾、粪便、废渣或敷设污水渠道,应保持良好的卫生状况和绿化。

5污水工程规划 5.1污水工程现状

三江乡目前排水主要是街道阴沟排水;排放采用雨污合流制,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排入河流。由于排水管道以阴沟为主,淤塞破坏严重,对河流产生污染。

5.2污水工程规划

按照现代化生态城镇的要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进一步加大污水排除系统建设和改造,使污水污染河道和地下水源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善。

(1)街村、河坝村、照壁村:设置集中污水收集处理系统。 ①排水体制

根据环境保护和集镇产业发展的要求,规划区内采用雨污分流制。生活污水经宅前化粪池预处理后排入污水管道,近期采用沼气化粪池处理后排入河流,远期在新区建简易污水处理设施,污水经管道收集后统一进入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方可排入寿江。

②污水处理厂的设置和管网建设

规划集镇管网收集的生活污水全部进入污水处理设施,规模为800吨/日;规划在集镇的南面,靠近寿江设置一座生态污水站(用地规模1500平方),生态污水处理系统是充分利用微生物、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特殊构造的人工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三者协同作用,达到对污水净化处理的高效生态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排入寿江。

集镇污水由支管、干管、主干管构成,结合地形和集镇布局、集镇生活污水分为老街、新区两部分,由污水主干管汇集、送至污水厂处理排放。污水管道管径d300~d400。

(2)席草、草坪、麻柳村、柒山村、邓家村、龙竹村及街村、河坝村、照壁村的部分组采用分散排水系统:

村民居住较为分散,多为几户人家聚集在一起,厕所多与猪圈合建,人畜共用,排水量小,雨、污水多排入田间地头或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结合实际情况,建设小型化粪池,对污水做基本处理,同时完善排水管道系统。

表7-3 完善排水设施统计表: 村名 户数(户) 增设化粪池(口) 122 122 500 完善管道(米) 席草 草坪 99 99 500 麻柳村 69 69 500 柒山村 100 100 500 邓家村 56 56 500 龙竹村 70 70 500 街村 51 51 500 河坝 88 88 500 照壁 56 56 500 总计 711 4500

6雨水工程规划

6.1雨水工程、防洪设施现状 区内村庄排水多是雨水边沟,没有完善的雨水管道系统。地震后无实质影响。规划区内地势起伏较大,村民住宅依地势而建,普遍地势较高,无洪水的直接威胁,乡内沿中河、寿江建有部分防洪堤,地震后并未造成较大破坏,仅局部地段垮塌。在规划区南侧仍然有一处堰塞湖,一处民房被淹,急需治理。

6.3雨水工程及防洪设施规划

(1)街村、河坝村、照壁村设置集中雨水收集系统 沿规划区内主干路布置主干管,利用重力流,将雨水分散就近排入周边水体,尽量减少远距离转输。对垮塌地段的防洪堤进行修复。对新规划沿河的地段,受到洪水威胁的地方,远期应配套实施防洪堤,远期逐步提高防洪标准,达到重现期20年一遇设防标准,防洪堤总长度为1200米。

(2)席草、草坪、麻柳村、柒山村、邓家村、龙竹村及街村、河坝村、照壁村的部分组采用分散雨水收集系统:充分尊重实际情况,雨水采用自然排放。村民用地避开山洪口和易淹没区,避免洪水的威胁。

7电力工程规划 7.1主要规划依据

(1)《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 (2)《城市电力规划规范》;

(3)《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 7.2规划原则

(1)电网布局远近结合、统筹考虑,贯彻“分层分区”的规划原则。 (2)科学合理地进行负荷预测,为供电电源布局及网架结构规划提供依据。 (3)合理规划布置变电站用地,适度超前预留相关设施用地。 7.3现状概况

三江乡内现有35KV变电站一座,占地面积约1000m2,建筑面积约1500m2,装机容量为5000KVA,该站以国家电网为主要电源,是集镇和农村居民点的生产生活电源;集镇内高压输电线路、10KV中压配电线路及低压输电线路均采用架空敷设。地震前全乡各村都通过变压器,使用农网供电;相关的水电站分别属于三江乡以外的相关企业,农网给全乡供电并对外输电。地震导致约60%的低压电网毁坏,约10%的村民用变压器损坏,约20%的电线杆倾斜或倒塌。震后通过当地村民抢修,全村约90%的电力设施已基本恢复正常,但仍有部分村庄未能恢复正常供电,相关电力设施也还需进一步修复完善。

7.4规划标准及电力负荷预测

按用电标准水平法预测年用电量。参照中小集镇用电标准,用电水平取2000~2500万千瓦时/km2·年;取年利用小时数为2500~3000小时,则集镇综合用电负荷为:

表7-4三江乡电力负荷预测表: 规划期乡域用0.4 地 2000 800 2500 0.32 远期 0.6 2500 1500 2800 0.54 预测三江乡总用电负荷近期为0.32万KW,远期为0.54万KW。

7.5电源规划

按照汶川县电网规划和紫坪铺库区周边基础设施规划,三江乡现状35KV变电站在远期可扩容为110KV,其进出线路将形成10KV环状接线并与全省骨干线和乡域电站联网,输电量充足,可作为集镇和乡域生产、生活电源。

7.6电网规划 高压输电:近期利用现有35KV变电站,远期利用规划110KV变电站给全乡供电,全乡采用10KV中压配电,受道路宽度、经济条件等因素制约,除集镇中心区主要干道采用电力电缆埋地敷设,其余道路及村庄10KV电力线均采用杆架敷设。

低压配电:低压为220/380V。在居住区和公共建筑一般采用杆式变压器,负荷较大的单位自设变压器,公用变压器服务半径不大于200米,尽量以低压线路不穿越主要街道的原则设置变压器。在小区内部,低压线路埋地敷设。

8电信工程规划 8.1规划依据

(1)《四川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2)《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8.2规划目标及原则

(1)合理预测规划期限内的市话用户数量及通信业务发展水平,规划通信局所,完善通信管网改造及建设。

(2)合理规划(预留)邮政局所,完善规划区邮政系统,方便群众用邮。 (3)合理规划(预留)有线电视基础设施,完善规划区广电系统建设。 8.3现状概况及存在问题

集镇内没有邮政电信设施,镇区内有过境光缆,目前全乡仅有河坝、街村、照壁、草坪等村已接通固定电话和有线电视,这些村内固定电话普及率约50%,有线电视普及率为100%,其余村固定电话和有线电视均未接通,利用移动通信对外联系,全乡移动通信普及率约为70%,乡内所有电信线路均采用架空敷设方式。

8.4电信局所规划 (1)用户预测

取市话普及率为40门/百人、农话普及率3%,则近期市装机容量为600门;远期取市话普及率为50门/百人、农话普及率5%,则达远期市话装机容量为2000门。

(2)电信局所规划 根据地块分布和服务半径,规划在集镇中心区——街村内增设一座邮政通讯综合服务服务中心(含邮政、电信、有线电视等),占地约200m2,内设交换机一台,容量2000门。

8.5邮政局所规划

规划在位于集镇入口区——河坝村设邮政通讯综合服务服务中心,在公共设

施建设中逐步予以落实。

8.6移动通信规划

规划到规划期末移动通信普及率50-60%。移动通信的发展中,基站的建设至关重要,在实际工作中,基站的安装位置是普遍遇到的难题,在新区规划及建设中,必须妥善预留基站位置,基站密度一般1个/平方公里,高度应根据主管部门技术要求确定。

8.7广播电视网规划 (1)用户预测

有线电视需求量预测:采用普及率法进行预测。未来规划区发展要求有线电视实现全面普及,即有线电视入户率将达到100%。以规划容量人口为基准,按每户3.7人计算,规划区有线电视用户约为1250户。

(2)规划

规划在位于集镇中心区——街村的邮政通讯综合服务服务中心内,增设广播电视分中心一座,在公共设施建设中逐步予以落实。各村按一个基本单位,并划分为若干个片区,在各片区设电视电缆分配系统,各片区通过光缆干线直连。

8.8线路敷设 受道路宽度、经济条件等因素制约,三江乡通信线路除在集镇中心区主干道采用埋地敷设外,其余道路及村庄均采用电缆明杆架设,广播电视线路可尽量与通信线路同杆架设。集镇主干道主干通信采用电缆穿PVC波纹管埋地敷设,配线电缆采用直埋敷设,其余地区采用电缆明杆架设。电信线路与电力线路各设在道路的人行道两侧,并在居住小区内实施户线工程。

9燃气工程规划 9.1规划依据

(1)《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2006);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 9.2现状概况及存在问题

三江乡域内现状没有燃气供应设施,部分服务业和农户使用瓶装液化石油气,所需气源均来自水磨乡或都江堰市。各用户单独购买且路途较为遥远,瓶装液化石油气在运输过程中存在不安全因素。

9.3用气量预测

为保护当地森林资源,提高林业产业效益,规划期末三江乡瓶装燃气气化率为90%,加上服务业等用户,则用户总数约1000户。

9.4场站系统

在本规划区范围内,规划建设液化石油气瓶装供应Ⅲ级站一座,气瓶总容积V≤1m3,供应范围约1000户。规划燃气供应站位于河坝村迎宾大道边,单独占地,占地面积约200m2。该瓶装液化气供应站的设置须综合考虑《城镇燃气设计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规范相关要求,并与周围建构筑物之间满足防火安全间距。

10管线综合规划

规划区内工程管线敷设应结合道路网规划,全部采用地下铺设。工程管线应与道路中心线平行,管线由道路红线向道路中线方向的排列次序宜为:

1、在道路中线以东、南侧为:电信、燃气、雨水管线;

2、在道路中线以西、北侧为:电力、给水、污水管线;

11环境卫生规划 11.1环境现状

三江乡现状自然环境较好,基本无造成较大的环境污染,但缺乏必要的环境保护设施建设。

寿江是集镇内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污染物的主要纳污水体,集镇南部的水面有一定的污染;三江乡的固体废弃物主要为生活垃圾,各村庄通过各自焚烧来处理,集镇通过垃圾收集点统一收集,缺乏垃圾统一处理设施。

11.2水体环境保护

(1)按《四川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条例》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执行相应的水源保护规定,并严格控制沿河企业的生产行为。

(2)一级保护区:以取水点上游1000米、下游100米、沿河两侧200米陆域范围,一级保护区内的水质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GB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

(3)二级保护区:以取水点上游2500米、沿河两侧200米陆域范围;二级保护区内的水质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GB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

(4)保护区内不得排入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其沿岸防护范围内不得堆放废渣,不得设立有害化学物品仓库、堆站,沿岸农田不得使用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灌溉及施用持久性或剧毒的农药,不得从事放牧等有可能污染该段水域水质的活动。

(5)在水厂生产区外围不小于10米范围内不得设置生活居住区和修建禽畜饲养场、厕所,不得堆放垃圾、粪便、废渣或敷设污水渠道,应保持良好的卫生状况和绿化。

(6)所有生产污废水必须经过预处理后,再和集镇生活污水统一排入污水管道,送到污水厂处理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后,方可排放。

(7)集镇地表水环境质量按国家现行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执行,并符合标准10.2.4-10.2.6 条规定。河流、水渠、水体应达到国家地表水标准。

(8)大力营造乡域水体涵养生态林,减轻水土流失,做好低山深丘区的退耕还林工作,形成乡域生态绿色屏障。

11.3居住环境规划

(1)对新建家庭作坊式加工项目和生产项目应相对集中布置,与相邻用地设置隔离绿化带,其卫生防护距离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村镇规划卫生标准》(GB18055)规定;对产生污染环境的现有生产项目及同居民生活区混杂建设的生产项目必须整治和迁移,并应符合《村镇规划卫生标准》(GB18055)第8章的有关规定。

(2)集镇噪声环境质量按国家现行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执行。

(3)集镇环境区域噪声按功能划分达到国家标准:集镇镇交通道路两侧噪声平均控制在60分贝,生产区内噪声平均控制在55分贝,镇区中心区及居民生活区噪声平均控制在45分贝。

11.4环卫设施规划

(1)根据《汶川县地震恢复重建城镇体系规划(2008-2015)》,垃圾填埋场将与水磨合设。垃圾堆肥使用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村镇垃圾农用控制标准》(GB8172)的有关规定;居民粪便处理按现行国家标准《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GB7979)的有关规定执行。

(2)生活垃圾收集点:生活垃圾收集容器化,建议采用活动垃圾桶,生活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原则不超过150米。

(3)小型垃圾转运站:按照0.7—1平方公里设置一座,用地面积不小于100平方米,与周围建筑间隔不小于5米的标准,考虑规划区的面积大小及人口数量,规划集镇设生活垃圾转运站1座,集中转运至垃圾填埋场(位于水磨镇)进行集中处理。

(4)公共厕所:原则上按间距200米设置,建议公厕设计为水冲式。 (5)果皮箱:原则上每隔25—50米设置一个,交通干道每隔60—80米设置一个,一般道路100—120米设置一个。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1环境保护规划 1.1大气环境保护 (1)建立三江乡大气环境监测站,定期对三江景区进行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做好大气质量预警预报工作。保证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一级标准,空气污染指数﹤50,空气质量状况达到优良。

(2)调整能源结构,鼓励三江乡居民及旅游服务业主使用电、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限制直接使用原煤、木材、节杆等作为燃料。

(3)景区内建筑工程施工地应尽量减少裸露地的产生,建筑施工要求遮挡灰尘,以减少灰尘、粉尘的产生。

(4)景区内道路绿化尽量选择能吸收有毒气体的树种,停车场尽量建设生态型停车场,在地面铺设植草砖,周边种植大型乔木,或搭建生态型避荫棚。

(5)景区内部其他废气污染控制

景区内部餐饮服务点必须使用油烟处理器,不能直接排入空气。

景区内的树叶等植物残骸腐熟后作为绿化用肥,树叶、垃圾等不能燃烧。 对垃圾要及时收集、转运,平时加盖,避免有害气体外溢。

控制汽车进入数量,限制柴油车辆进入,提倡步行或使用电动观光车。 (6)严禁景区及周边居民焚烧秸秆和生活垃圾等。 1.2水环境保护

(1)按《四川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条例》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执行相应的水源保护规定,并严格控制沿河企业的生产行为。

(2)一级保护区:以取水点上游1000米、下游100米、沿河两侧200米陆域范围,一级保护区内的水质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GB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

(3)二级保护区:以取水点上游2500米、沿河两侧200米陆域范围;二级保护区内的水质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GB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

(4)保护区内不得排入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其沿岸防护范围内不得堆放废渣,不得设立有害化学物品仓库、堆站,沿岸农田不得使用工业废水或生活污

水灌溉及施用持久性或剧毒的农药,不得从事放牧等有可能污染该段水域水质的活动。

(5)在水厂生产区外围不小于10米范围内不得设置生活居住区和修建禽畜饲养场、厕所,不得堆放垃圾、粪便、废渣或敷设污水渠道,应保持良好的卫生状况和绿化。

(6)所有生产污废水必须经过预处理后,再和集镇生活污水统一排入污水管道,送到污水厂处理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后,方可排放。

(7)集镇地表水环境质量按国家现行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执行,并符合标准10.2.4-10.2.6 条规定。河流、水渠、水体应达到国家地表水标准。

(8)大力营造乡域水体涵养生态林,减轻水土流失,做好低山深丘区的退耕还林工作,形成乡域生态绿色屏障。

1.3固体废物处理

(1)在交通道路、景点处安放垃圾收集设施,如带盖的垃圾桶等,及时清理垃圾,并建立完善的垃圾、废弃物处理系统,同时注意设施的外观美化及适当的视觉屏蔽,以保证景区的清洁干净,给游客营造一个好的环境。

(2)餐饮服务在配备消毒设施的同时,禁止使用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一次性餐具及一次性塑料制品等。

(3)推行生活垃圾定点定时分类袋装收集,分类处理;生活垃圾收集容器化,建议采用活动式垃圾桶,集镇区生活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一般不超过100m。

(4)每个村民聚居区、农家乐等合理设置垃圾收集设施,每个村应设置2-3个中小型垃圾池,定期清运。

(5)三江乡集镇区成立环境卫生管理所,配备人员,清扫运送处理垃圾,统一管理景区环境卫生工作;各村民聚居点、各经营企业应有专人负责卫生工作,保持清洁卫生,实行环境卫生责任制。废弃物的处理,设专人负责清理。

(6)设立垃圾堆放场,垃圾堆放场远离游客活动功能区,地处水系下游,不会导致核心区景观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垃圾堆放场应对垃圾适当分检,采取掩埋复垦的方式进行堆放封闭,使能分解的固体废物自然分解。

1.4噪声控制

(1)景区内的主要接待设施和游览区域周边的噪声控制应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0类标准。

(2)合理规划布局

合理规划使用土地和划分功能区是减少噪声的好方法。在开发和改造三江旅游景区及三江乡、村建设过程中,要对景区进行合理规划建设。公路建设和商业区设置应尽量避开重点风景区和游客接待点,以减少交通噪声和商业叫卖对景区带来的影响。

(3)加强道路管制,控制交通噪声。

严格控制旅游区内的噪声污染,应尽量采取措施控制对景区的影响,如:在景区、集镇区附近设禁鸣标志,加强对停车场等重点噪音源的控制;禁止重型机动车辆通行等。

(4)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居民和游客噪音防治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让旅游者及当地居民增强环保意识,抵制大排档、露天经营和重点景区鸣笛等不良现象,增强舆论压力,构建安静氛围。

2资源保护规划

2.1植被和植物景观保护

(1)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使其保持不受人为干扰的自然演替,保护生物多样性特点,禁止人为清除天然生物物种。

(2)尽可能补偿森林植被残缺部分,恢复原生植被的完整性。

(3)开发建设应尽量降低对绿地和树木的损失,并在工程竣工后及时进行生态再造和补偿。建筑与设施要注重生态化、本土化;道路及交通设施建设要自然化,严禁破坏景区内的森林植被景观;绿化要“见缝插针”,注意植物的色相、季相、花期的协调,同时加强背景山林的养护。

(4)禁止乱伐、滥伐和采取植物标本,严禁一切损害名木古树的行为。 (5)对有特殊景观价值植物群落采取特殊保护措施。

(6)对珍稀植物进行排查,掌握物种资源与分布区域,建立档案,加强巡查看护。在名木古树及重要自然景观处设置保护警示牌、解说牌,说明保护对象、保护级别、保护范围及保护的相关要求等。名贵珍稀的名木古树应编号挂牌,加强管理,并开展观赏,科考活动,发挥其环保教育价值。

(7)适当引进景观效果好、适应当地生长的花卉、树木,替换景区内景观效果欠佳的绿化品种,优化品种结构,提升景观价值。

(8)在特定地块建设时,要充分体现原生态性,树木修饰不要过于人为化。 (9)做好森林防火的防治,宣传、教育和相关知识的工作。

(10)加强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遵照“因害设防”的原则,严格执行《森林病虫害防治条列》。

(11)三江乡镇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5%以上,乡镇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0.5平方米以上。

2.2动植物保护

(1)认真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坚决依法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保护野生动物栖息环境和野生动物的食源植物,应建立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旅游活动不得接近野生动物栖息地,以免干扰野生动物生存,造成野生动物迁徙。

(2)严禁捕捉、贩卖野生动物。禁止餐饮业经营以野生动物为原料的食品、菜肴,坚决打击各种捕杀野生动物的违法犯罪活动。

(3)在不违反生态平衡原则下,鼓励引进、放生、救助野生动物的行为,增强区内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但引入野生动物必须经过相关部门批准,严格检疫,不得因物种的引入而影响本区域环境和野生动物的生存。

(4)设立三江野生动物救护站,开展野生动物看护活动。同时,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对景区员工和居民进行培训,普及野生动物保护知识,形成环保意识。

2.3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保护

(1)实物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

三江乡内现有的碉楼,风格独特,是景区的特色旅游吸引物。保护现存的碉楼,这是景区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最直接最有力的见证。

(2)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

三江乡非物质藏族民俗文化是景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开发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民族服饰文化保护

三江乡居民及景区服务人员身着艳丽的藏族服饰,构成了景区一道亮丽的风

景线,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因此,应当加强对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力度,并使其在旅游开发中焕发活力。

加强教育引导,使居民及服务人员充分认识到民族服饰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其民族自尊心及自豪感。

(4)制定相应措施,鼓励村民穿着民族服装。

鼓励三江乡村民穿着民族服装;对三江景区工作人员,统一设计制作具有浓郁藏族特色的工作服,旅游接待、管理人员必须统一着装。

(5)民族音乐歌舞的保护和发扬

聘请专业人员编排藏族传统歌舞、谱写藏族传统乐曲,提高三江旅游景区民族歌舞表演的档次。

深入挖掘传统藏族音乐舞蹈,按照现代游客的审美需求,创作出具有藏族特色的民族歌舞,丰富景区鼓舞表演的内容。

结合传统歌舞,编排游客参与性强的大型歌舞,如锅庄等。

培训专业演职员。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养三江乡自己的专业演职员,提高演艺水平,增强民族歌舞的艺术魅力。 打造景区原生态藏族歌舞表演班子。遴选民间能歌善舞,多才多艺歌舞藏族艺人。同时,强化创作班子,加强与省内外藏族民俗、歌舞专家的联系与协作,强化藏族歌舞创作班子。

规划实施 1实施原则

(1)立足资源、环境与和谐社会建设

三江乡是山区乡镇,其发展要有利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建立效率与公平统一的和谐社会。产业发展是基础,产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带动小城镇发展。

(2)立足操作的可实施性

在城镇和村庄发展中,重视农民参与,使农户获得收益。多渠道、多方位筹措资金,一是紧紧抓好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遇,科学包装建设项目,争取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二是制定相应的规划建设保护政策,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资金,合理的配置生产资源,通过项目吸引资金,推动发展,确保近期规划的全面实施。

(3)建立区域联动机制

三江乡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与周边乡镇优势互补,避免恶性竞争。同时必须与周边乡镇建立区域联动机制,共同发展。

2近期规划建设

2.1乡域近期建设重点

加快乡域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公交站及停车场等。

加快本乡域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结合旅游发展,尽快完成乡域旅游规划的编制工作及报批工作。

2.2集镇区近期重点建设项目 入口服务区项目:水乡藏寨

旅游休闲服务组团项目:五星级酒店 集镇中心区项目:整个中心区完善

乡村休闲度假组团项目:农家乐建设,修缮王保故里。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7n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