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导学案

更新时间:2023-10-18 04:2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临开一中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教稿 编号 7

课题:《哈姆莱特》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 制作人:薛振华 审核人:高一语文组 时间:2013年5月

【学习目标】

1、了解莎士比亚的生平及其创作经历。 2、了解剧情梗概

3、了解人物关系,理清节选部分结构。

【学习重难点】 了解剧情、人物及人物之间的关系 【自主学习】 一、作者简介:

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生于英国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他从小就对戏剧产生了强烈的爱好。20岁后他来到伦敦,先在剧院当勤杂工、马夫,后在剧团做演员、导演、编剧,晚年回到故乡,1616年逝世。莎士比亚勤奋好学,他接触了古代文化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并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这些都为他的戏剧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他一生共写了37个剧本,两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创作,他的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著名的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三世》。正剧、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喜剧(传奇剧)《暴风雨》、《辛白林》《冬天的故事》《佩里克勒斯》。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思想领域新兴的资产阶级文艺对封建文化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就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就是这一时代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 二、创作背景

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末年的英国现实中来。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三、剧情梗概

《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

第一幕主要是表现哈姆莱特的父亲、丹麦老王的鬼魂来告诉王子哈姆莱特他的死因:哈姆莱特的叔父谋害了他,然后和哈姆莱特的母亲结婚。

这就是哈姆莱特身上的双重悲哀:父亲的死和母亲的改嫁。就此揭示了悲剧的前因。

第二幕中哈姆莱特开始变得郁郁寡欢并装疯,他与叔父克劳狄斯互相试探,哈姆莱特准备证实鬼魂的话后再实施复仇计划。

第三幕中哈姆莱特把鬼魂所讲的谋杀老王的情节编成戏演给新国王(自己的叔父克劳狄斯)看。果然叔父没看完戏就愤然离开,两人都知道对方已经知道真相,对立的冲突暴露:哈姆莱特要报仇,而克劳狄斯要杀死哈姆莱特。哈姆莱特还没有想到具体的复仇计划,克劳狄斯就安排了一系列计划,想借英王的手杀死哈姆莱特,被哈姆莱特识破,更对他的叔父怀有满腔仇恨。哈姆莱特进内宫见母亲时,路遇叔父克劳狄斯独自跪在神像前忏悔。这对身带佩剑的哈姆莱特是一个复仇的好机会,他却开始犹豫。因为按西方的基督教观念,人在临死之前忏悔,无论他犯了什么罪行,灵魂也会得到宽恕和拯救。想到父亲因为没有进行临终忏悔就被叔父谋害,所以灵魂永远在地狱受煎熬;为了不让叔父的灵魂进天堂,哈姆莱特一时犹豫,放过了克劳狄斯,反而使叔父有机会谋害自己。第三幕中,哈姆莱特在宫内和母亲谈话。证实父亲是被叔父害死后,他不禁激动地谴责母亲,在母亲面前大发雷霆,哈姆莱特的母亲惊恐不已。哈姆莱特情人奥菲莉娅的父亲、躲在帷幕后的大臣波洛涅斯以为哈姆莱特要杀死王后,一时多事,大喊“救命”。被哈姆莱特当作其叔父误杀。由此剧本多了一条线索。哈姆莱特与叔父克劳狄斯之间有杀父之仇;到了第三幕结尾时,哈姆莱特又误杀了波洛涅斯,与其子莱欧提斯之间有了冤仇。

到了第四幕,这两个冤仇进一步发展。哈姆莱特识破叔父要借英王之手加害于自己的阴谋;而莱欧提

斯听说父亲被杀害,因父亲被恋人杀死而发疯的妹妹奥菲莉娅又落到河里淹死,令他非常痛苦。剧本中出现双重的仇恨纠缠在一起。

第五幕中,两个仇恨的年轻人相互比剑,而真正的罪人克劳狄斯却在旁边观战。等到真相大白,身中毒剑的莱欧提斯临死前说出克劳狄斯的奸计,哈姆莱特终于杀死克劳狄斯,报了父仇。但他的母亲已无意中替他喝了毒药而死,哈姆莱特自己也与仇人同归于尽。

整个悲剧在舞台上的一片悲哀中结束。 【合作探究】

一、速读课文初步感知,分析节选课文剧情结构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 ”):

第二部分(从“ ”到“ ”):

第三部分(从“ ”到结束):

二、剧中人物、身份及人物之间的关系 人物 身份

人物之间关系

三、奥斯里克是一名善于逢迎,说话文绉绉的宫廷大臣,他来询问哈姆莱特是否愿意和雷欧提斯比剑时,哈姆莱特狠狠地捉弄他一番。这个情节轻松诙谐,但并不是剧情发展所必需的,怎么看待这类情节的存在?

【课后反思】

临开一中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教稿 编号 8

课题:《哈姆莱特》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 制作人:薛振华 审核人:高一语文组 时间:2013年5月

【学习目标】

1、体会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3、学习品评人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 分析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 【学习难点】 人物形象分析 【合作探究】

1、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

问题:节选部分安排了哪些悬念呢?这样悬念迭生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好处?

2、尖锐的矛盾冲突

问题:戏剧的情节,是由戏剧的冲突推动的,而戏剧冲突更多的来源于人的内心世界,那么选文中“比剑决斗”一共有多少矛盾冲突?

3、个性化的语言

哈姆雷特的语言:直率,不加掩饰;喜欢用比喻,喜欢嘲弄人,很多话有一针见血的效果。 克劳狄斯的语言:亲热,和善,阴毒,足见其是一个言不由衷、笑里藏刀的家伙。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4、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品评人物的方法: 听其言,观其行, 外貌心理和神情。 人物关系要理清,勿忘体察作者情。 (1)自由畅谈:在选文中,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人?

(2)雷欧提斯和克劳狄斯是怎样的两个人物形象?

【延伸拓展】

哈姆莱特最终与对手同归于尽,对于这样的结局,你认为他能否避免?

【课后反思】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6t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