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藏达赖喇嘛宣称

更新时间:2023-11-11 12:5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对西藏达赖喇嘛宣称“退休”事件

报道的批评性语篇分析

摘要:批评语言学认为,任何语言运用都具有意识形态意义;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不完全是任意的,形式本身往往具有社会意义并反映意识形态和权势。本文以英国广播公司(BBC)对西藏达赖喇嘛宣称“退休”事件的报道为例,主要从分类、及物性、情态和预设四方面进行讨论并揭示BBC的报道中某些语言形式和结构在语篇中可能具有的意识形态意义。

Key Words: The critical linguist views that any language use can reveal ideologies; the relation between linguistic forms and meaning is not completely arbitrary and the forms always manifest social meanings and reflect ideologies and power. This thesis aims to explore and explicit the potential ideologies hidden behind linguistic forms and structure by analyzing a report from BBC about Dalai Lama’s “retirement” event with four methodologies: classification, transitivity, modality and presupposition.

关键字:批评语篇分析 分类 及物性 情态 预设

Key Words: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lassification transitivity modality presupposition

一、引言

在当今社会,以英语为媒介的大众传媒利用新闻报道这一途径进行看似十分客观公正,实则含而不露地表达着各种意思形态的报道。西方各种政治集团和权力机构通过对主流媒体的操控对外传播着英美文化和意识,转移人们的注意力以达到维护权力阶层的利益的目的。因此,对英语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和解读尤为重要,有助于我们了解权力阶层的意识形态并对其作出正确的反应。 二、理论依据和语料选择 2.1理论依据

批评性语篇分析(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是由Fowler等人于1979年在《语言与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 一书中提出的语篇分析方法。它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从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的角度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语篇对意识的反作用,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批评语言学认为,语言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实践,是社会过程的介入力量,并不像以往语言学家宣称的那样是一种客观透明的传播媒介。语言可以直接参与社会事务的社会关系的构成。

大众语篇和其他非文学语篇成为批评语言学家关注的主要对象,其通常包括主流电视媒体和报刊杂志的新闻报道和政治报道、广告、政府公文和法律文书等。此外,批评性语篇分析突出强调语篇的政治性,分析的语料一般是带有政治色彩的社论和政府官员言论或新闻报道等。我国著名学者胡壮麟也指出:“语篇中的每一个结构和过程都可能具有特定的社会意义。讲话者所处的不同阶层和所代表的不同集团便具有不同的意识形态。说话人从他们自身所处的社会和政治立场出发,语篇中表达了他们的态度和观点,或揭示和批判了一些社会现象。批判性语篇分析和社会因素有关,如意识形态、社会阶级和权力、性别、年纪、种族以及阶级歧视和偏见,强调了语篇的产生和社会政治事件的关系。”(胡壮麟,2000,158)。

批评语篇分析以语言学为主体,以系统功能语法等语言学理论为工具,以语言分析为手段,联系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语境,力图揭示语篇的表面语言形式、意识形态和权势三者之间的关系。分类、及物系统、情态系统、转换和预设是进行批评分析的常用方法。本文将主要运用分类系统、及物系统、情态系统和预设对语料进行分析。 2.2 语料选择

BBC是一家在全球极具影响力的宣传媒体,同时它也是由英国政府和几大财团共同出资运作的,因此作为政府和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其所做的报道可以客观反映出英国政府的意识形态。本文选择了BBC对西藏流亡在外的达赖喇嘛的“退休”言论所做的一篇报道:Is development killing Tibet’s way of life? 在报道中,BBC并未提及任何英国政府或官员对此事的回应和态度,但从其选择对中国政府对西藏的政策和西藏人民的生活的报道中可以看出BBC所持的立场和意识形态。 三、语篇分析 3.1 分类系统

语篇的分类系统通常是指对人物和时间的命名和描述,主要通过词汇的选择来实现。批评语言学认为,词语对事物属性的划分和描述并不是绝对客观的,在人们运用它给事物下定义时往往受到当时认知水平和思想情感的影响而有所偏差,这主要是基于人们对事体的认识及经验的不同而导致的。在新闻语篇里,对同一事件的报道所选择的词语常常蕴含着报道者本身对事件的态度,我们可以从中窥见报道者所代表的利益集团的意识形态。

(1). I think these are his tricks to deceive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Jiang Yu said. (2).The protesters wore yellow T-shirts and waved red and blue Tibetan flags, chanting “Free Tibet” and “We want freedom”.

(3) Protests were also reported in the Nepalese capital, Kathmandu, on Thursday with nine people arrested.

第一句子是新闻报道者在听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女士的声明后根据她的原话翻译过来的。姜瑜的原话是:“我们认为这是达赖喇嘛欺骗国际社会的把戏”(引自http://www.zaobao.com/special/china/cnpol/pages4/cnpol110311c.shtml)。报道者在译成本国语时并没有遵照原话译为“We”, 而把“我们”翻译成“I”,这一词语的选择无形中把姜瑜作为外交部发言人的评论弱化为其个人的观点,极大的削弱了说话人言论的力度和可信度,同时也模糊了中国政府对待达赖喇嘛“退休”言论的立场。第二句中“Free Tibet” and “We want freedom”也是由报道者根据西藏分裂分子的标语翻译过来的,其原文为“解放西藏”、“我们要独立”。作者在选择词语翻译时,把“独立”翻译成freedom而没有选择independence. 我们知道,十四世达赖喇嘛和他的流亡“政府”一直在从事把西藏从祖国分裂出去的行径,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是对这一分裂行径表示谴责,达赖喇嘛实际上是一名分裂主义者,他和他的同党的所作所为是西藏的独立,即independence,指的是一个合法的政府或政权不受别的政府或政权的控制而独立地存在。报道者选用了一个在西方社会普遍为人熟悉和接受的代表着言论和行动自由的词语----freedom,企图通过词语的选择向西方读者传递一个信息,这些抗议者在中国政府的管理下没有言论和行动的自由,因此他们进行抗议并争取西藏的独立,他们不是分裂分子和他们所进行的抗议是合理而合法的。第三句话中报道者选择protests、people来指称达赖喇嘛的追随者,而不用secessionists分裂主义者,表明了报道者不愿意承认流亡政府的所作所为和他们身为分裂主义分子的事实。 3.2 及物系统

及物系统不同于传统语法中的及物动词,在系统功能语法里它是表达概念功能的一组语义单位,表明各种过程的参加者和情景成分之间的关系,其作用在于“把经验世界分成易操作的一组过程”。这组过程分为物质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心理过言语过程和存在过

程。选择那一种过程对事件进行描述取决于语篇的类型和主要内容以及说话者的交际意图。在本文中主要讨论物质过程。

物质过程表示做某件事的过程。主要有两个成分:施动者(agent)和动作目标(goal),它们的关系主要通过动词来表现。要了解物质过程,我们可以看一个经典的例子。Tony Trew对1975年6月2日的英国《卫报》和《泰晤士报》两篇报道的标题进行了分析。(1)Police shot 11 dead in Salisbury riot (卫报),(2)Rioting blacks shot dead by police.(泰晤士报)。很明显,两个新闻标题的结构不同。(1)句使用了主动态,突出了事件的施动者, 即警察,弱化了事件的goal, 即人的被射死,把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警察身上;而(2)句突出了受事者,即黑人,弱化了造成死伤的执行者,因此得以转移读者的注意力,也弱化了警察的过失。可见,语言表达与真实现实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对等。选择何种过程来表达真实事件对读者注意力和意识的影响是有作用的,新闻报道者可以通过巧妙地安排各要素之间的位置和关系来达到其交际的目的

在整篇报道中,报道者主要采用了物质过程这种及物性系统,占整个语篇的30%。报道者在回顾 “退休”宣言事件之前中国政府对西藏动乱所采取的措施和西藏人民的反应时使用了物质过程及物性系统。

请看文中的句子: Agent Tibet China Many Tibetans Process: material witnessed responded to have about Goal a wave of the Dalai Lama, who it said were seeking to separate Tibet from China. the unrest with a massive military crackdown. complained the growing domination of China’s majority Han population in Tibet and accuse the government of trying to dilute their culture 在文中,报道者报道了西藏人民目睹和见证了达赖喇嘛制造的骚乱,暗示了在中国政府管理下西藏很不太平;中国政府对此以武力进行镇压,暗示了一个暴力的政府形象;许多西藏人民对在西藏的汉族人民数量的不断增长颇有微词并指责政府试图消灭他们的文化,暗示了西藏人民处于一种文化压迫之下。报道者运用物质过程和陈述句的表达形式增强了信息的可信度和真实性,对过程的描述没有任何的不确定性,强调了过程的真实发生和由此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带来了西藏人民的不满的后果,企图在西方读者脑海里形成一个暴力和专制的中国政府形象。 3.3 情态系统

考察语篇的情态系统主要有两个目的:(a)弄清楚说话者对话语命题真实性所承担的责任的程度和对未来行为作出的承诺或承担的义务;(b)了解说话者对听话者和情景成分的态度,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社会距离和权力关系等。在英语里,除了情态动词、情态形容词和情态副词之外,人称代词、实义动词、时态和直接/间接引语等都可以表达情态意义(转引自辛斌,1997)。以think为例,这一词语本身就含有猜测,估计等不确定的意思,所认为的内容是说话者心理过程的一部分,说话者对其真实性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

在整篇报道中出现的情态动词并不多,但是都被用来弱化了中国政府对达赖喇嘛分裂行径的强烈谴责态度。

(1) “I think these are his tricks to deceive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Jiang Yu said.

(2) They will all be illegal and will not be recognized. China’s state news agency Xinhua quoted

him as saying.

中国政府一直坚持反对一切分裂行为,拒绝承认14世达赖喇嘛和其西藏流亡政府的合法性。态度是明确的,立场也是坚定的。体现在外交部发言人言语里就是拒绝用模糊的、似

是而非的表达。同样的,以上两句引语也是作者根据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声明翻译为英语的。但是报道者所选用的情态动词都弱化了发言人的态度和立场,表明中国政府并不对此后果承担责任,也使一个不够负责任的政府形象跃然纸上。Think 和will 都不能恰当地表达发言人的意思,其真实表达应为:(1) We hold that……; (2) They are illegal and not recognized.以体现出中国政府坚决的态度和不可置疑的立场。 3.4 预设

预设是一种较为宏观的分析语篇的方法,注重从语篇内容进行分析。在新闻报道中,存在信息可以明确地表达,然而报道者还可以通过对存在信息描述的微观层面进行操作,从而使得这些表达可以带上言外之意或潜台词,并不露声色地将其转化为目的信息传播给受众,是新闻报道中影响读者的一种重要手段。例如, In the history of Iraq, a dark and painful era is over” 就蕴含着There was once a dark and painful era in the history of Iraq。请看文中的句子:

(1) Chinese officials have recently announced travel restrictions to Tibet ahead of the third anniversary of riots there.

(2) China responded to the unrest with a massive military crackdown. (3) Is development killing Tibet’s way of life?

预设信息分别为:

China forbids people to go to Tibet and China is worried about that Tibetans’ hard life will be exposed by foreigners. And that’s why people are not allowed to go there. Chinese government took military force to treat Tibetans’ complaint to government. It’s cruel and violent.

Tibetans’ life is getting worse and being threatened by Chinese government’s policy.

这些信息并没有出现对中国政府正面的指责,但是这些信息共同勾画了一个专制和暴力的政府和西藏人民正处于危险之中,达赖喇嘛们所进行的抗议是正当合理的,无形中为分裂分子博得了西方读者的同情和支持,也让报道者所代表的利益集团的意识得到了充分的渗透。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BBC的报道者通过多种手段对事件及其背景进行信息重塑,隐含了许多潜在信息。进一步验证了批评语言学的观点,语言不是单纯的反映客观事物,语言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实践,是社会过程的介入力量。因此,新闻也并不是完全客观的,新闻报道往往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成为统治阶级和利益集团的工具。批评性语篇分析方法可以帮助读者更好的剖析新闻背后的新闻,从而以更加客观和敏锐的意识看待新闻报道,以避免被误导。

参考文献

[1] Fairclough, 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M]. London: Longman, 1995,a. [2] Fairclough, N. Media Discourse [M]. New York: Edward Arnold, 1995b.

[3] Fowler, R., Hodge, B., Kress, G. and Trew, T. Language and Control [M]. London: Routledge, 1979.

[4] 丁建新,廖益新. 批评话语分析评述[J], 当代语言学,2001年第四期 [5] 胡壮麟. 功能主义纵横谈[J], 外国语,1991年第三期

[6] 辛斌,英语语篇的批评性分析刍议[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7年第四期 [7] 辛斌,批评语言学与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J], 外语教学,2000年第四期 [8] 廖益清,批评视野中的语言研究[J], 山东外语教学,1999年第二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6s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