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pblxq培养创新型教师群体的研究方案

更新时间:2024-01-30 21:4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七夕,古今诗人惯咏星月与悲情。吾生虽晚,世态炎凉却已看透矣。情也成空,且作“挥手袖底风”罢。是夜,窗外风雨如晦,吾独坐陋室,听一曲《尘缘》,合成诗韵一首,觉放诸古今,亦独有风韵也。乃书于纸上。毕而卧。凄然入梦。乙酉年七月初七。

-----啸之记。

培养创新型教师群体的研究方案

新昌礼泉小学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向教育提出的人才要求已不再是知识接受或重复与模仿,而是创造与革新。知识经济对创新的要求与工业经济有不同的特点。它要求由“一次性创新”转变为“连续性创新”;由“单个创新”转变为“系列创新”;由“个别专家创新”转变为“全员(集体)创新”。在知识经济的大潮中,谁占有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制高点,谁就获得了生存与发展的主动权。

21世纪是激烈竞争的世纪。世界各国之间竞争,说到底就是国民创造力的竞争,是创造性人才的创造速度和创造效率的竞争。一个国家缺乏创新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未来的新世纪,没有创造能力,就只能跟在别人背后爬行,最终成为人类文明的旁观者。

教育具有超前性,今天的中小学生,将生活21世纪的社会中,因而教育必须考虑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为学生未来生活做准备。人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主要是后天培养和教育的结果,而不是与生俱来的。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育,虽然经过一系列的改革,

因加强“两基”、培养能力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但仍存在着诸多弊端,离培养创造型人才目标的实现相去甚远。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教材体系偏重知识结构,忽视能力结构,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尽人意。二是教法陈旧,管理过死。“注入式”、“满堂灌”、“抱着走”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三是以分数及升学率作为衡量学生成绩和办学质量的惟一标准,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校多规格、多层次人才的培养。因此,要真正克服上述弊端,必须开展创新方面的研究与实验,努力提高教师的创造性、领导者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从而培养出面向未来的创造型人才。

二、课题内涵界定 1、创新的涵义。

从表面意义上讲,创新既包括事物的发展过程,又包括事物发展的结果。所谓“新”,意指“一切新事物”,包括新思想、新理论、新学说、新技术、新方法等等。

我们认为,“新颖”是创新的本质特征。从新颖性上看,可以把创新分为社会化创新和个体化创新两类。社会化创新是指构建相对于社会和他人的新事物、新观念的能力;而个体化创新是指创新造的新事物、新观念对于自己而言是新颖的,对个人有特定的人生价值,但相对于社会和他人而言可能并不新颖。对于学校教育而言,主要是指发展学生的个体创新能力。

2、创新型教师是实现创新教学的前提。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首要条件是要有创新型教师。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有创新型的教师,一个思想保守的教师无论如何是培养不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也需要有创新型教师,一个对创新一窍不通的教师是无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学生。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以身立教是永恒的教育理念。在开展创新教育中,必须把培养教师的创新素质放在首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为教师创新素质的形成创设民主宽松环境和氛围。美国学者史密斯(R.Smith)对创新型教

师进行了界定,所谓创新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创新型教师有三个特点:一是善于吸收。“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创新型教师的教学艺术之花常开不败就是因为有理论甘泉的滋润。二是善于转化。最新的教育科学成果往往是理论形态或技术形态的,它与教学之间有一段距离,创新型教师能够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把理论或技术学科化、具体化,变成可操作的方法与策略。三是善于创新。创新型教师善于在吸收和借鉴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推出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三、研究现状

国内方面:早在20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并实施过“创造教育”。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许多专家学者都提出过创造力培养的问题,若干地区也开展过不同层次的“创造教育”实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就,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但我国“创造教育”迄今尚处于起步阶段。

国际方面:在西方,创造教育的研究已有近百年历史,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的美国教育家杜威。自1950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德将创造力的概念引入科学研究领域以来,创造力问题在全世界,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引起强烈反响,迅速引起了各行各业专家学者的重视并开展了深入研究。创造力研究对教育科学及其应用领域也产生了深刻影响。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改革把创造性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出现了一系列创造教育和教学的模式和策略。前苏联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反映论为指导提出了创造性教学体系,甚至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写入了宪法。日本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已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引入创造教育,进行普及性实践,并将其列为21世纪新教育的目标。

四、研究的依据

1、政策、法规依据: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

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政策、法律、法规为研究的政策法规依据。

2、理论依据: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展学说、毛泽东关于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思想、邓小平“三个面向”精神、江泽民关于创新问题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以及哲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创造学、生理学和系统等为研究的理论依据。

3、实践依据:在总结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创新的经验,从本县基础教育的实际出发,提出课题研究的总体思路和框架。

五、研究的预期目标

初步完善适应创新型要求的教师,培训制度和激励机制。 培养一支创新型中小学教师队伍。广大中小学教师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树立起创新教育思想,并能自学运用创新教育思想指导教学实践和班有管理工作;通过加强理论修养和实践锻炼,提高广大教师自我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掌握创新教学模式和相应的评价管理模式。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创新型教师的基本素质。

创新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发展关键是师资。新世纪的教师要具有何种素质,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新世纪高素质的教师,为基础教育的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和知识支持。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2、教师创新问题和创新师资培训的研究。

(1)建立横向联系、纵向衔接的教师培训体系。通过强化先进教育思想、理论的学习,树立整体素质教育观念;开展专项技能培训,提高教师创造能力;实行导师制,以老带新,加快青年教师的培养。

(2)建立和健全教师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教师开展创造性劳动的宽松环境。鼓励教师通过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活动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培养一支适应创新教育的教师队伍。

要培养有创新人格的学生,必须有创新的教师。实践证明,创新

能力强的教师能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七、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课题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边研究、边实践,采用行动研究、观察研究等方法。

1、准备阶段(2002.9—2002.12)

(1)成立培养创新型教师群体研究课题小组,成员由学校综合教研组成员组成。

(2)制定实施细则,加强组织实施。本小组要制定实施细则和实施意见,保证方案的顺利实施。

(3)进行队伍培训,学习创新理论,理解和掌握所制定的方案的和操作方法,明确工作程序,为全面开展创新研究作保证。

(4)学校要组织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创新及相关的理论实践经验,从而转变观念,达成共识,齐心协力,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创新氛围。

2、研究阶段(2002.12——2004.2)

(1)课题组全面启动创新研究,到2003年,课题组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对比测试,总结经验,查划差距,加强指导,为下步工作打下基础。

(2)课题领导人员要强化教研及信息资料的上传下达工作,做好理论咨询与操作指导方面的服务工作。

(3)要了解和掌握培养创新的具体实施情况,及时发现典型进行总结,做到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推动整体工作的前进。

3、总结提高阶段(2004.2—2004.12)

研究人员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认真总结,将成熟经验以物化形式确定下来,写出结题论文,请专家对此进行评估验收,以便在全县扩大实验范围。

八、研究的预期成果形式

本课题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均较强,力求形成丰富的具有较强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的研究成果,包括课题研究方案、报告、论文等。

九、研究的保证措施

1、建立机构,加强领导。成立研究组,指导修订研究方案和计划,教育理论辅导、教师师资培训,进行阶段与终端的评阶,成果的总结与推广等。

2、时间保证。教师:每周四有教研学习活动日,每月可开展课题研究讨论。

3、加强对研究教师的培训。为提高课题研究人员的教育理论素养,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研讨活动。

课题负责人:章晓东

课题组成员:求喜萍 梁初东 章晓东 杨天生 吕莉莉 石志江

九、研究的保证措施

1、建立机构,加强领导。成立研究组,指导修订研究方案和计划,教育理论辅导、教师师资培训,进行阶段与终端的评阶,成果的总结与推广等。

2、时间保证。教师:每周四有教研学习活动日,每月可开展课题研究讨论。

3、加强对研究教师的培训。为提高课题研究人员的教育理论素养,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研讨活动。

课题负责人:章晓东

课题组成员:求喜萍 梁初东 章晓东 杨天生 吕莉莉 石志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6m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