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学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09-29 09:5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土地利用规划学

不定项选择10×2分=20 名词解释5×4分=20分 简答题5×6=30分 论述题3×10=30分

土地利用规划学总论

土地:土地是固定于地表并包括地表以上一定净空空间和地表以下一定深度,由土地自然物与土地资本物所组成的具有资源、资产、产权三重内涵或属性并且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成果的自然、经济与社会综合体。 土地的功能:养育功能 土地的特性:

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土地数量的有限性 ②土地质量的差异性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③土地位置的空间性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土地分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分类标准将具有共同性或相似性的土地单位作不同程度的抽象概括与归并。

土地利用: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具体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利用土地的特征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两方面的内涵:一是指人类根据土地质量特性开发利用土地,创造财富,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二是指利用土地,改善环境,以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

土地利用系统的特征

(1)多系统复合性 (2)多层次性 (3)多目标导向 (4)多功能协调 (5)多地域差异 (6)多因素约束 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类型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 土地利用类型的特点

1)它是在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影响下,经过人类劳动干预而形成的产物; 2)在空间分布上它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布规律,但不一定连片,可以重复出现;

3)在时问上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的改善,土利用方式及其特点也有明显的动态变化;

4)它是根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差异划分的,是反映土地用途、性质及其分布规律的基本地域单位。 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原则

1)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现状的特征 2)反映土地利用的地域性 3)充分考虑生产应用性 4)具有一定的科学系统性 老八类转换为过渡时期的变化

最低级的地类,变化量较少,主要为沟渠与农田水利用地之间名字的更换;同时过渡时期新增了晒谷场用地,在老八类中晒谷场在农村居民点内。

地类图斑:同一地类构成的闭合的区域,周围没有相同的地类与其相接。

地类界:是两种地类的分界线,有时候可以是陡坎,水沟之类的线状地物,有时候也可以什么都不是。

承载功能 仓储功能 景观功能

1

中国五大淡水湖

鄱阳湖4125平方公里 洞庭湖2789平方公里 太湖2338平方公里 洪泽湖1960平方公里 巢湖769.5平方公里

江西省北部、长江南岸

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以南 江苏省南部,与浙江省相连 在江苏省西部淮河下游 安徽省中部,濒临长江

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和存在问题

(1)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人均相对量少; (2)土地垦殖系数低,地区分布不均衡; (3)林地面积极少,森林覆盖率极低;

(4)农用地质量退化(耕地质量下降、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严重),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5)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逐渐减少

规划:是确定事物未来发展的目标和实现该目标而预先安排行动步骤并不断付诸实践的过程。意即进行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考量和设计未来整套行动方案。规划既是过程也是结果。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 ① 政策性 ②整体性 ③兼容性 ④折中性 ⑤动态性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 (1)国土资源综合评价; (2)确定区域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方向; (3)确定区域工农业生产布局; (4)确定区域人口和城镇用地规模; (5)区域交通运输业规划并确定用地规模; (6)环境整治和环境保护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任务 ①土地供需综合平衡 ②土地利用结构优化③土地利用宏观布局 ④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

①土地公有制原则②因地制宜原则③综合效益原则④逐级控制原则 ⑤动态平衡原则⑥集约利用原则⑦公众参与原则 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4)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 (6)土地利用分区

(2)土地供给量分析 (3)土地需求量预测

(5)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7)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的实质

(1)土地利用规划是调控土地利用的国家措施; (2)土地利用规划是具有法定效力的管理手段; (3)土地利用规划是量大面广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土地利用规划是一门综合性科学。 土地利用规划的作用

(1)土地利用规划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土地利用规划是促进城乡建设发展合理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 (3)土地利用规划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前提条件 (4)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管理的龙头和依法行政的基本依据 土地利用规划的类型

2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各级别人民政府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依法组织对辖区内全部土地的利用以及土地开发、整治、保护所作的综合部署和统筹安排。

(2)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为了解决某个特定的土地利用问题在空间上和时间上所作的安排,如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土地整理规划、土地复垦规划、土地开发规划等。

(3)土地利用规划设计:是为了实施某个具体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或建设项目,合理利用土地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对项目用地内部的详细安排和对配套设施的布置和设计。

我国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按等级层次分 土地利用总体规 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按规划深度分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设计 土地利用施工 按区域性质分 行政区 自然区 经济区 土地利用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

①土地利用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关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政府为了区域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而制定的区域产业、部门、生产力配置、人口等发面的5—10的长期规划。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土地利用规划的依据; (2)土地利用规划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落实;

(3)土地利用规划在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种,可以根据客观需要进行调整; (4)土地利用规划可以根据土地利用规划的长期性和难逆转性特点,作更长远的考虑。 ②土地利用规划与国土规划的关系

国土规划是国家或地区以国土为对象,以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为宗旨,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生产力总体布局、基础设施和建设以及国土整治等进行战略性安排。 国土规划的内容:

(1)对国土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地理分布特点等进行综合评价; (2)摸清资源状况和搞清国土资源开发的矛盾和问题;

(3)经济建设的重大决策、建立协调的地区经济结构,保护和改善资源利用环境; (4)统一安排能源、水源和交通等基础设施; (5)制定国土综合治理与保护的规划。

两者的关系:国土规划提出土地开发利用整治的方向和主要指标, 土地利用规划具体实施;

土地利用规划要与国土规划衔接。

③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村镇规划的关系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的继续;

(2)土地利用规划为城市规划配置合理的用地规模; (3)城市规划必须服从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管理法》; (4)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必须互相协调补充。 ④土地利用规划与江河、湖泊开发治理规划的关系

(1)江河、湖泊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2)在江河、湖泊、水库的管理和保护范围以及蓄洪带洪区内,土地利用应符合江河、湖泊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程序

(1)明确任务(2)组织班子(3)收集资料(4)明确问题(5)总体构思(6)系统分析 (7)系统综合(8)系统优化(9)系统评价(10)系统运行(11)系统更新 土地调查的步骤:

3

①准备工作②确定土地分类的范围 ③确定分类的对象④选取土地分类方法 ⑤确定土地分类依据⑥室内工作 ⑦提交初步成果⑧提交最终成果 区域发展的水平预测:

①经济指标②社会指标③教育、文化指标

区域经济核心发展的要素:①循环积累机制②向前关联③向后关联④侧向关联

雁行理论:指某一产业,在不同国家伴随着产业转移先后兴盛衰退,以及在其中一国中不同产业先后兴盛衰退的过程。雁行理论又被称之为产业结构的候鸟效应。 雁行理论主要包括四个内容:

第一,重视本地区生产力的发展,不断调整经济结构。重视教育和人力资本的投资,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第二,坚持出口导向战略,包括向外地区提供商品,积极促进贸易,投资和金融自由化,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第三,依靠本地区内部积累,适当控制外债规模和外债结构。

第四,政府与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政府调控行为与市场机制紧密结合,相互交融。

集聚经济: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外部经济:又叫外在经济是指由于消费或者其他人和厂商的产出所引起一个人或厂商无法索取的收益。是指当整个产业的产量(因企业数量的增加)扩大时(企业外部的因素),该产业各个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下降,因而有时也称为外部规模经济。

地方化经济:主要指同一行业或一组密切相关的企业,由于集聚在一个特定的地区,通过产业功能联系所获得的外部经济。地方化经济不仅包括工业,也包括商业。因此,地方化经济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工业集群型经济,另一种是购物外在型经济。

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主导产业从量的方面看,应是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占有较大比重或者将来有可能占有较大比重的产业部门;从质的方面看,应是在整个国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够对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产生决定性影响,其较小的发展变化足以带动其它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变化,从而引起经济高涨的产业部门。 主导产业的特点:

第一,主导产业应该是能对较多产业产生带动和推动作用的产业,是前后向关联和旁侧关联度较大的产业; 第二,由于主导产业的存在及其作用会受特定的资源、制度和历史文化的约束,因此不同的国家或同一个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主导产业也是不一样的,它会受所依赖的资源、体制、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演替。 第三,主导产业应具有序列演替性。由于主导产业应能够诱发相继的新一代主导产业,因此,特定阶段的主导产业是在具体条件下选择的结果。一旦条件变化,原有的主导产业群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就会弱化,被新一代的主导产业所替代。

第四,主导产业应具有多层次性。由于发展中国家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过程中,既要解决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问题,又要解决产业结构的高度化问题,因此,处在战略地位的主导产业应该是一个主导产业群,并呈现多层次的特点,实现多重化的目标。

4

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支柱产业具有较强的连锁效应,诱导新产业崛起;对为其提供生产资料的各部门、所处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发展变化,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支柱产业与主导产业的不同点在于,它首先侧重的是产值和利润水平,是国家和地方财政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支柱产业特点:

(1)强调大规模产出。支柱产业着重强调产业的净产出占国民经济或地区经济的比重。

(2)强调现在。现在比重大的产业就是支柱产业,即便其比重呈下降趋势,只要比重还较大,仍可称为支柱产业。

(3)强调发展。支柱产业要求市场扩张能力强、需求弹性高,发展快于其他行业。要求生产率持续、迅速增长,生产成本不断下降。 (4)强调扩大就业。

(5)强调带动作用。支柱产业要求产业关联度高、长期预期效果好。 (6)强调节约能源和资源。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国界范围内)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指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驻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是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是一个国民概念。

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它是度量一组代表性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随时间而变动的相对数,是用来反映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念:

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需求,协调用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实质: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部门间的合理配置即土地资源的部门间的时空分配。 核心内容: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是总体规划的核心。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整体性、长期性(一般以10年或更长时间为规划期)、战略性、控制性 2、总规的目标

(1)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得到有效保护和综合整治;

(2)在保障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的前提下,建设用地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3)土地整理全面开展,为利用土地得以适度开发; (4)土地生态环境比较明显的改善。

3、总规的任务

(1)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 (2)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 (3)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

土地的自然供给:实际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各种土地数量,包括已利用土地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可供利用土地。由于土地不能创造,位置不可移动, 土地总量固定不变(数量有限性)。在经济学上称为无弹性供给.

土地的经济供给:土地各种用途相互竞争利用,当某一用途的土地需求增加,其他用途的土地就会转做该用。某一用途的土地供给随该用途收益增加而增加的现象,为经济供给,是有弹性供给。 我国的土地规划体系

5

基本农田的功能:

1、生产功能2、生态功能3、阻隔功能4、食品安全功能5、远景储备用地功能 6、社会保障功能7、示范功能8、旅游功能9、景观功能10、文化教育功能 基本农田保护可以理解为三层含义:

①基本农田的数量保护,即根据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维持区域必需的基本农田数量,通过立法、行政手段保持区域基本农田面积的稳定;

②基本农田的质量保护,即维持基本农田的物质生产力水平,并采用生物、工程等措施将划为基本农田的中低产田改造为高中产田;

③基本农田的环境保护,即采用行政和科学手段,对现有基本农田的环境、基础设施与利用方式等进行监督和管理。

基本农田保护的特性: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层次性、时段性、政策性 基本农田保护要做到“五不准”

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和搞林粮间作以及超标准建设农田林网;

不准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名,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建设用于畜禽养殖的建筑物等严重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

不准违法占用基本农田进行绿色通道和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

不准以退耕还林为名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基本农田纳入退耕范围; 不准非农业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除法律规定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外)。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根本目标: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以实现基本农田的合理有效保护为根本目标。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具体目标:1、合理确定基本农田面积,实行严格的数量保护 2、科学进行基本农田布局,保证农田的质量要求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原则 1、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

2、综合协调的原则

3、双轨并行的原则 4、区划完整性的原则:不宜打破村级行政界线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要求:

①分级:将生产条件好、产量高、长期不得占用的耕地,划为一级基本农田;生产条件较好、产量较高、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划为二级基本农田。划定的基本农田不得随意改变其用途性质。 ②数量要求: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质量要求:经国务院批准占用基本农田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务院的批准文件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补充划入数量和质量相当的基本农田。将所占用基本农田耕作层的土壤用于新开垦耕地、劣质地或者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测算 (一)直接测定法

1、农产品需求量预测法:按照目标年农产品的需求量和供给量来测算基本农田的保护面积

11

2、人口—土地—经济系统模型预测法 (二)间接测定法

1、人口预留法: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现有耕地面积-人口高峰年城镇预测人口×城镇居民人均用地标准-人口高峰年农村预测人口×农村居民人均用地标准

2、系数预测法:国家对各地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面积每年都有控制指标,根据这一指标可以测算出从现在至人口增长高峰年期间的耕地减少量,据此即可计算出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基本农田保护区:指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依照法定程序确定的特定保护区域

在农田保护区内做到“六不准”: (1)不准擅自建房; (4)不准埋坟;

(2)不准毁地取土; (5)不准撂荒;

(3)不准擅自栽植果木和挖鱼池; (6)不准自行买

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是重数量、轻质量,空间落实不够。 二是技术薄弱,规范不严。 三是缺乏激励机制。 四是缺乏监管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进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划定和管理: (1)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强化基本农田“建设”规划

(3)实地落实基本农田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 (4)建立基本农田保护档案及规划数据库 (5)加强基本农田监测管理

农业用地详细规划

耕地规划

①耕作田块长度:田块长度一般为500~800m,具体数值可依具体情况,机耕区可长些,非机耕区可短些,平原区可稍长些,丘陵地区可短些,无灌溉条件的可长些,有灌溉条件的可短些

②耕作田块宽度:满足机械化作业要求的田块宽度在200~300m之间时较为合适;盐碱化与地下水位较高地区,田块宽度应相应减小;在风害严重区,防护林要求,林带沿着田块长边,宽度不应超过树高的25倍 ③耕作田块规模:一般确定在10hm2左右

④耕作田块形状:应尽量接近矩形或者正方形,其次是直角梯形、接近直角的四边形

⑤耕作田块方向:耕作方向,一般以长边方向为准,南北向布置可以显著提高作物对太阳能的利用率;坡度大于1%地方实行横坡种植,风害严重区田块方向与主害方向垂直或接近90度交角对于防止风害最显著 ⑥耕作田块高程

12

干道、支道规划 道路选线 选线一般步骤:

①依据交通量和货运方向,确定线路的起点、终点、中间控制点的具体位置。 A=2N/(d×p) A-昼夜平均交通量,辆/昼夜 N-货运强度,净吨数 d—汽车运输期,昼夜 P-每辆汽车的载重量,吨

②靠村不进村,利民不扰民,沿村庄边缘绕过。

③线路应选在地势平坦开阔、土质坚硬的地方,避免通过易被洪水淹没的地方,丘陵地区要沿分水岭布置 不同地形区域的选线 ①平原微丘地区选线 弯道半径不小于20m

不要片面求直占用大量农田,也不要片面强调不占某块农田 应充分利用渠堤、沟岸,减少占地

通过低洼及排水不良地段时要保证填方量最小,但需要有离地下水位1m以上的距离 ②重丘陵山区选线

山区道路要有足够的稳定性,道路的纵断面、横断面、平面配合要适当,弯道半径不小于20m。 纵坡应小于8%,个别大坡地段以不超过11%为宜,但海拔2000m以上或长期有冰雪的地方,其 纵坡应限制在6%以内,以保证汽车的安全行使 重丘陵山区常见的两种线路:

1、沿河线:有适宜的较宽台地;没有严重地质不良现象,工程量要尽量小;两岸台地交错出现时,河面不太宽,可建桥跨河

2、越岭线:选择一个接近线路总方向的垭口通过;选择一个地质条件比较好、地势合适的山腹打隧道穿过 生产路

1、旱地生产路规划:田块之间布置;与林带结合布置

2、灌溉区生产路规划:生产路设置在农沟外侧与田块直接相连;在农渠与农沟之间 3、梯田的田间道与生产路:采取通梁连峁、沿沟走边的方法布设

农田防护工程规划(生物防护、工程防护)原则

(1) 因地制宜,因害设防(2)全面规划,综合治理(3)工程与生物措施结合(4)与其他规划相协调

13

生物防护:见效慢、投资少

工程防护:耗时短、见效快,但无法从根本上消除不良因素对环境的影响,一次性投资也较大 土壤改良的主要措施

①水利改良措施(适用于盐碱地、沼泽涝渍地) ②客土改良措施(应结合土地平整工程规划进行)

③耕作改良措施( 1、深耕2、等高耕作—坡耕地上沿等高线方向进行耕作) ④施肥改良措施(方法 1)概算需肥量2)广辟肥源 3)科学施肥) ⑤用地与养地措施(作物堆土壤改良、合理搭配作物种类、种植制度)

居民点布局及用地规划

居民点:人们定居的场所。配置有各类建筑群、街道网、车站、码头等交通设施、社会公共设施、绿化系统等的综合地类。分为城镇居民点、农村居民点。 城市分类标准:

①小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 Ⅰ型小城市,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城市 Ⅱ型小城市,20万以下的城市

②中等城市,称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 ③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 Ⅰ型大城市,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 Ⅱ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

④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 ⑤超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

集镇包括建制镇和场(乡)镇:指县城以下一定区域内工商业比较发达,具有一定的市政工程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农村小区域。我国政府文件中常将集镇划归小城镇范畴。小城镇—3万人以上尚未设市建制的县城和镇称为小城镇。

乡村分为:中心村、基层村和村落。

城市化:随着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出现农村居民向城镇集聚并改变其原有生产、生活方式的过程。 我国城镇化战略总的指导思想: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 城镇居民点用地问题 1、旧居住区问题

(1)建筑密度高,住房老化,街道狭窄,交通压力大,无或少有公共绿化用地,居住环境恶化;

(2)用地无明显的功能分区,居住区、工作区等互相干扰,无系统的环境保护设施,噪音及空气污染严重; (3)历史建筑及传统住区风貌在旧城改造中拆毁或丧失,地价上涨使旧住区更新改造日益困难。 2、开发区问题

14

(1)开发区远离主城,封闭运行,变成了单一工矿区。

(2)未完全按照规划执行,造成开发区内的“圈地”现象严重,土地浪费现象明显。 城镇居民点用地问题解决方案 1、旧居住区解决方案

(1)优化激活旧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资源,促进旧城居住区条件改善。 (2)强化环境改善模式,对经营性污水、废气和垃圾排放进行环境达标治理。 (3)建立旧城住区环境可持续管理机制。 2、开发区解决方案:

(1)开发区建设要处理好新城区和传统工业的关系,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 (2)开发区的交通体系建设要衔接、配套,互相之间有机联系。 (3)保护开发区的生态环境,处理好建筑、绿化与河道之间的关系。 农村居民点用地问题

(1)住宅建设混乱,居民点布局杂乱,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2)土地利用率低,土地闲置浪费严重 (3)人均用地和户均宅基地规模偏大 (4)城乡一体化建设占用土地现象严重 农村居民点用地问题解决方案参考 ①多层立体型②规模搬迁型 ③小村集并型④缩村填实型 居民点布局原则

1 以经济联系半径为主要依据

经济联系半径:指城镇在组织社会生产与居民生活方面所产生的经济影响的地区范围。包括城镇与城镇之间,城镇与周围居民点(村、庄),城镇各种用地,城镇与各种田间工程设施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 2 居民点布局的整体性 3 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4 创造最佳生态环境 5 合理用地,节约用地 居民点布局基本理论 ①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

概念:大城市对人口的吸引称为磁力吸引,为摆脱这种磁力吸引所采取的措施称反磁力吸引。

主张:每个城市都有与之相应的地域吸引范围,但城市不能孤立存在,不能负荷过大,而应有机联系,共同组成统一整体。 ②门槛理论

原理:居民点发展中有三种限制条件即门槛,包括地理环境条件、基础建设设施、居民点结构改建。

15

门槛一——在用地上进行具体规定。

门槛二——扩大居民点用地所必须的基本建设投资。

门槛三——城市结构随人口增加和生活标准提高而产生的改变。

应用效果:太小城市的居民不可能享受齐全的服务设施,而太大城市居民生活的环境和条件恶化,继续发展所需造价越来越高。 ③环状带形城市理论

理论基础:交通是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

基本主张:使城镇分布在一条带形区域内。可构成封闭环式,以利公共交通的运转。 居民点布局形式选择

(1)卫星式——以大城市为中心,在周围发展重点卫星城和一般城镇 (2)带状式——居民点分布呈带状,多沿交通线(铁路干线、大型河流) (3)块状式——多分布在经济发达平原区。多为多边形。

(4)自由式——满天星式。主要在我国南方农村最常见、最突出。若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加以改造和集中,可节约1/3—1/2土地。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1)分析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即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主要根据其距离远近、经济联系等,确定该体系的层次。

(2)城镇体系基础条件分析:历史背景、演变规律、、区域基础、经济基础,各产业部门的现状及其特点、发展条件和方向。 (3)城镇体系布局分析:

第一,确定城镇居民点分级:四级(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基层村)、三级(一般镇、中心村、基层村),二级(镇、中心村)。

第二,拟定城镇体系布局方案:结合自然资源分布情况、城镇道路网分布现状、土地利用规划,以及乡镇工业、农业、副业规划等,进行城镇的布点规划,并在地形图上确定各村镇的具体方位。 居民点用地选择

1、便于生产 2、便于运输

3、宜于建筑(1)地势、地形(2)土质(3)水文地质条件(4)地下水 4、环境卫生与安全条件 具体:

(1)避免选在地层断裂带、滑坡、山间风口、以及易受山洪河水泛滥威胁的地方。 (2)不应选在沼泽、大型水库的下方、有地下矿藏的地段,墓地及地方病高发区。 (3)在地质灾害多发区不宜布置居民点 居民点用地规模的预测

16

1、农村居民点规模及占地面积概算

(1)居民点规模:居民点的规模和占地多少,取决于人口数量的变化。 (2)居民点占地面积的概算方法:①根据建筑物面积定额推算 ②根据耕地面积概算 ③根据每户宅基地面积概算

2、城镇居民点规模及占地面积概算:(1)历史推断法(2)统计法(3)规划指标法 为防止污染和干扰居住区,工业企业用地一般要求: (1)避开地区常年盛行风向; (2)安排在居住用地的下风向; (3)用足够的绿地等来进行必要的隔离。 工业用地规划的原则 (1)因地制宜

(2)合理布局,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专业化生产与综合发展相结合 (3)用地有交通配套,与能源地和市场相结合,工业内部各行业之间配套 (4)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交通运输用地规划

交通运输方式和结构:公路水路铁路航空管道

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是各种运输和邮电通讯的总称。即人、物和信息的载运和输送。 交通运输的意义

1)交通运输影响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 2)交通运输影响国民经济其它部门 3)交通运输与土地关系密切 交通运输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①交通条件对农业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的提高具有巨大影响。

②土地是交通运输设施的载体,土地及其构成要素影响交通运输的结构和布局。 我国交通运输业的现状

1、民用航空事业有很大的发展(目前我国民航货运业居世界第十位,客运周转量占第七位。) 2、管道运输(管道运输从无到有,到1998年底全国有输油、气管道2.47万km。) 3、邮政、电信(邮政和电信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4、铁路运输(随着电气化和列车速度的提高,大大增强了运输能力和货物周转时间)。 5、公路建设

6、水运(环境污染等影响了水运资源。) 交通运输方式和结构 1、铁路

17

特点:1)运载量大; 2)速度快;3)连续性强;4)运价低。 缺点:1)造价高;2)占地面积大;3)短途运输成本高。 适用于长途、大宗货物的运输 2、水路

特点:1)运输量大,可运特长件;2)耗能少成本低; 3)建设投资少;4)不占农用地。 缺点:1)连续性差;2)速度慢;3)转运条件差。 适用于速达性要求不高的运输 3、公路

特点:1)适应性强;2)可减少转运环节;3)速度快。

缺点:1)运载量小;2)耗能大;3)污染性强;4)成本高;5)占地多。 适用于短途、小宗货物的运输 4、航空

特点:1)速度快;2)航程长;3)能达到地面运输达不到的地区;4)不占耕地。 缺点:1)运载量小;2)投资大;3)气候影响大。 适用于长距离、急需、贵重及时间性强的货物运输 5、管道

特点: 1)连续性强;2)货物损失小;3)管理简单,使用方便;4)不占地5)没有污染。 缺点:1)一次性投资大;2)运输对象限制大。 货运量:指各种运输工具实际运送的货物重量; 客运量:指实际运送的旅客人数;

货运周转量:指实际运送的各批货物重量分别乘其运送里程的综合运输量; 客运周转量:指实际运动的旅客人数乘其始发站到终点站间的里程。

公路:是一种线型工程构筑物,由路面、路基、桥梁、涵洞和遂道以及防护工程(护栏),排水设施(边沟等)组成。 公路的分级

1)高速公路:交通量 25000辆 2)一级公路:交通量 5000-25000辆 3)二级公路:交通量 2000-5000辆 4)三级公路:交通量 2000辆 5)四级公路:交通量 200辆 公路的选线及其方案择优 1)、线路规划

根据路线基本走向和技术标准,结合地形、地质条件,考虑安全、环境、土地利用和施工条件以及经济效益等因素,通过全面比较,选择路线方案的全过程

18

2)、选线原则

一是要适应远景交通流向和运输量的需要;二是因地制宜;三是连通性好,路线短,节约用地;四是要与其他交通线路布局协调统一;五是经济合理。 3)、不同类型地区选线特点 平原、微丘陵地区选线特点:

1、平原地区,力求取直短捷;微丘地区沿地形布设 2、避免穿越居民点,与其他线路相交,倾角不小于45° 3、合理处理路桥关系 山岭、重丘陵地区选线特点: 1、公路应有足够的稳定性

2、充分利用地形展线,减少工程量,降低造价 3、密切配合农田水利建设的需要

4、公路线形一般有:沿溪线、山坡线、山脊线和越岭线 4)、选线方案择优 方案评价的三项指标:

1、道路的工程造价包括公路及其工程物(桥涵、堤)的兴建费用W 2、年度运营费用:货运费S1:S1=N×L×a道路及其工程物的折旧费S2 S2=W/n养路管理费S3

3、占地面积损失:是指不同方案道路占地面积及其经济损失。 5)、公路占地面积概算

在公路选线之后,可进行公路占地面积概算,主要依据公路的技术等级。

公路用地是指公路两侧边沟(或者截水沟)及边沟(或者截水沟)外侧不少于1m范围内的用地。 公路用地宽度=路面宽度+两侧路肩宽度+两侧边沟宽度+其他用地宽度 路面宽度+两侧路肩宽度=路基宽度 边沟宽度=边沟底宽+2×边坡×沟深 公路占地面积=公路宽度×线路长度

根据技术等级确定路基宽度,再结合路沟和绿化带占地宽度,加总即为公路占地宽度。 机场用地选择

(1)机场用地要求平坦,为保证排水,场地中央至四周适宜的坡度为0.5%-2%,最大允许坡度为2%-3%; (2)保证开辟出宽度3-4公里的临降地区的可能性,使净空区内不存在障碍物,水文地质条件要好,并注意风向、风频、风速和雾时能见度;

(3)场地高度要和周围地区相同或略高,不宜位于盆地或低地。 机场用地布局要求

19

(1)由于飞机要求逆风起飞或降落,跑道应顺着当地主导风向,并位于城镇两侧,以避免在城镇上空起飞和降落。

(2)机场与城镇之间应保持一定距离,减少干扰,保证净空,又便利旅客来往和货物装运。民用机场与城镇距离以10—20公里较为适宜,最好不超过40公里。

(3)机场附近不宜布置生活区和精密仪器工业区,也不宜邻近污染源和排烟量大的工业区。

(4)机场通往城镇的道路要求便捷通畅,不要与铁路线平交,也不宜与繁忙的公路混杂,并注意沿线的绿化与市容。

水利工程用地规划

水利工程用地,可分为水利骨干工程用地和田间工程用地。前者为非农业用地,属于基本建设范畴,后者是农地规划的内容。 水利工程用地的类型和等级 防洪工程灌溉工程水电工程输水工程

水资源:通常指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淡水数量,它是一个动态的不可代替的资源。 水资源的类型和特点 1、地表水

1)河川径流水源丰富,水情随时而变 2)地表径流受季节影响大 2、地下水

1)受气候、季节影响小;

2)比较分散,分布广,开发利用的工程量小,容易施工; 3)受地面污染少,水质良好;

4)开发利用地下水占地少,管理方便,灌溉及时;

5)在地下水位高的地区开发地下水,有利降低地下水位,一般地下水不含泥沙,不致淤积渠道。 3、城市污水与工业废水

污水灌溉:用经过一定处理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或其混合污水灌溉农田。

符合农田灌溉用水水质标准的规定,控制灌水定额,禁止用未经处理的污水灌溉农田。 地表水开发利用方式 1)河川径流

无坝渠道引水有坝渠道引水机械提水 2)地面径流 修建平塘、山塘、水库

水资源平衡指:综合考虑地区内水资源的供给能力和需求状况,分析本地区水资源的余缺情况,合理协调水资源的供求关系,以寻求水土资源的平衡。 水土资源平衡的重要作用

20

1)是进行水资源的区域再分配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重要依据; 2)是确定水量调节措施和兴修水利工程措施的重要依据; 3)是确定土地利用方式的重要依据。 水利规划的原则

1、大、中、小型水利工程相结合 2、全面规划,综合治理

3、抓住水利上的主要矛盾,明确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制定水利规划 4、远近结合,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因地制宜,讲求实效 水库用地的要求:

1、库址地形。选择优越的地形,谷口狭小,谷地宽阔,谷底平坦,即“肚大口小”,堤坝短,装水多,工程效益显著。

2、库址水源,有足够的承雨面积 3、坝址地质条件,坝基稳固不漏水 4、灌灌条件,库址要选在靠近灌区的高地上 5、河段落差 6、水库淹没损失小 主干灌排渠道的配置 (一)灌排系统的类型和结构 1、平原地区

完整的灌排系统由灌水,排水系统组成。

灌水:水源---进水闸—干渠----分水闸----斗渠---农渠---毛渠---输水沟(田块) 排水:容泄区----泄水闸---干沟—支沟----斗沟----农沟—毛沟---田(不一定每次都有) 2、山区

“长藤结瓜”式的灌排系统。“藤”是环山渠道,“瓜”是河、渠、塘、库。 “分散蓄水,统一灌溉” (二)渠道配置的要求

1、在既定的水位条件下,尽可能获得最大的自流灌排水面积。灌溉干渠应配置在灌区的分水岭或最高地带。实际选线时,常常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沿等高线配置。灌区在干渠以下,支渠垂直于等高线。

(2)、垂直于等高线配置。适用于呈脊状隆起的岗丘地。支渠自干渠两侧分开。 2、渠道配置应保证工程费用少,渠道输水损失少。

3、渠道选线应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把开挖渠道和新建农田结合起来。

4、上级渠道的配置,应为下级渠道的合理规划和土地规划其他项目的合理规划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农田水利规划方案的经济评述

21

(1)、工程量指标。土石方工程量、各项建筑材料需要量。 (2)、投资指标。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农业基本建设总投资。 (3)、占地指标。

(4)、受益指标。单位土地面积各种作物增产量、单位土地面积净收入增加量、受益土地面积。 实现土地集约经营的途径 (1)农业土地的集约利用

①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全年光能利用率 ②增加单产,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

③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土壤潜在生产力

④多层次利用光能空间,进行立体开发,提高单位面积的光能利用率 (2)非农用土地的集约利用就是力争获取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最大经济效益。

①应适当控制大城市,适度发展中小城市,城镇适当集中,建立合理的城市规模结构,充分发挥城市规模效益,节省城市建设用地;

②在城市内部,要合理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其次,城市土地利用要向地上、地下空间发展,实行立体作用,在保持城市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建筑密度和高度。 ③强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与管理。

④移花接木⑤腾笼换鸟⑥招商选资⑦提高土地出让金⑧提高工业用地的控制指标。

为什么会存在土地市场失灵?

(1)市场决策由微观经济主体做出,多考虑局部、当前利益,容易忽视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长远利益; (2)市场不能解决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外部不解决性问题; (3)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

(4)对于不按市场机制运作的部门,市场配置无能为力; (5)土地在中国农村还带有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功能。

2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6i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