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试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3-09-11 13:4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生物药剂学概述

1、 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

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 剂型因素(出小题,判断之类的) 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 药物的某些物理因素 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

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的性质及用量 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 3、 生物因素(小题、填空):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遗传因素 4、 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吸收(Absorption):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

代谢(Mo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 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转运(transport):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 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 消除(elimina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 5、如何应用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体内转运关系指导处方设计?

不好

溶解度 筛选合适的盐 慢 筛选不同的晶型 溶出速率 改善化合物结构

好 快 微粉化 包含物 固体分散物 不好 无影响

透过性 P-糖蛋白底物 增加脂溶性 好 相互作用 不稳定 改善化合物结构 胃中稳定性 以处方保护药物 稳定

代谢稳定性 不稳定

肠代谢 研究代谢药物 代谢稳定

生物利用度好以自己的理解把图用文字方式描述出来 6、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哪些?

答: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片剂崩解、药物的溶出、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

1、生物膜的结构:三个模型

细胞膜经典模型(lipid bilayer),生物膜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晶格镶嵌模型 细胞膜的组成:①、膜脂:磷脂、胆固醇、糖脂 ②、少量糖类 ③、蛋白质

1

生物膜性质

? 膜的流动性

? 膜结构的不对称性 ? 膜结构的半透性

2、膜转运途径:

细胞通道转运: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透过细胞而被吸收的过程。 细胞旁路通道转运:是指一些小分子物质通过细胞间连接处的微孔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3、药物通过生物膜的几种转运机制及特点 (一)、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被动转运:是指药物的膜转运服从浓度梯度扩散原理,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单纯扩散(passive diffusion)

被动转运 膜孔扩散(memberane pore transport)

①.单纯扩散:又称脂溶扩散,脂溶性药物可溶于脂质而通过生物膜。

(1)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愈大,在脂质层的 溶解愈大,就愈容易扩散。 特点 (2)大多数药物的转运方式属于单纯扩散。 (3)符合一级速率过程

单纯扩散速度公式 : R=PA(c-c0)/h

R为扩散速度;P为扩散常数;A为生物膜面积;(c-c0)为浓度梯度;h为生物膜厚度。 若(c-c0) ≈c,假设(PA/h)=K,上式简化为 R=PAc/h=Kc 单纯扩散速度属于一级速度方程。 ②、膜孔扩散 (1)定义:

膜孔扩散又称滤过,凡分子量小于100,直径小于0.4nm的水溶性或极性药物,可通过细胞膜的亲水膜孔扩散。 (2)特点:

1)膜孔扩散的药物:水、乙醇、尿素等。

2)借助膜两侧的渗透压差、浓度差和电位差而扩散。 ③、 被动转运的特点:

(1)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 (2)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

(3)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 (4)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

(二)载体媒介转运(carrier-mediated transport)

①.定义:借助生物膜上的载体蛋白作用,使药物透过生物膜而被吸收的过程。 载体媒介转运:促进扩散、主动转运 ②.促进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1) 定义:

促进扩散又称易化扩散,是指某些非脂溶性药物也可以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扩散,且不消耗能量。 (2) 特点:

1) 促进扩散的药物:氨基酸、D-葡萄糖、D-木糖、季铵盐类药物。

2) 吸收位置:小肠上皮细胞、脂肪细胞、脑-血脊液屏障血液侧的细胞膜中。单纯扩散与促进扩散的比较 单纯扩散

促进扩散 2

脂溶性药物 不需要载体 顺浓度梯度转运 速度慢 非脂溶性 需要载体 顺浓度梯度转运 速度快 ③.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1).定义:

主动转运是指借助载体或酶促进系统的作用,药物从膜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的转运,又称逆流转运。

(2).主动转运的药物:K+、Na+、I-、单糖、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以及一些有机弱酸、弱碱等弱电解质的离子型

(3)部位:药物的主动转运主要在神经元、肾小管及肝细胞中进行。 (4).主动转运的特点

(1)逆浓度梯度转运 (2)需要消耗机体能量 (3)需要载体参与 (4)速率及转运量与载体量及其活性有关 (5)存在竞争性抑制作用 (6)受代谢抑制剂影响 (7)有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 (三)、膜动转运(membrane mobile transport)

膜动转运:是指通过细胞膜的主动变形将药物摄入细胞内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的转运过程。 分类 胞饮(pinocytosis) :溶解物、液体 膜动转运

吞噬(phagocytosis):大分子、颗粒状物 膜动转运的药物:

(1)入胞:蛋白质、多肽、脂溶性维生素、甘油三酯和重金属等,对一般药物吸收的意义不大。 (2)出胞:胰腺细胞分泌胰岛素

膜转运特点: (1)不需要载体;(2)需要能量;(3)有部位特异性 4、pH-分配假说

pH-分配假说: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 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

弱酸性药物:pKa-pH=lg(Cu/Ci)

弱碱性药物:pKa-pH=lg(Ci/Cu)

式中Cu,Ci分别为未解离型和解离型药物的浓度。

胃肠液中未解离型与解离型药物浓度之比是药物解离常数pKa与消化道pH的函数

? 当酸性药物的pka值大于消化道体液pH值时(通常是酸性药物在胃中),则未解离型药物浓度Cu占有

较大比例。

? 当碱性药物pka值大于体液pH值时(通常是弱碱性药物在小肠中),则解离型药物浓度Ci所占比例较高 5、 胃肠道的结构与功能

①、小肠是吸收药物的主要部位,也是药物主动转运吸收的特殊部位。小肠中各种吸收机制均存在。 ②、一些弱酸性药物能在胃内吸收,尤其当给予溶液剂型时。胃中吸收机制主要是被动扩散。

③、大部分运行至结肠的药物往往是缓释剂型、肠溶制剂或者高部位肠道中溶解不完全的残留部分。直肠近肛门端是直肠给药剂型如栓剂和其它直肠给药剂型的良好吸收部位。大肠中药物的吸收也以被动扩散为主,兼有胞饮作用。

十二指肠 胃肠道的构造 小肠 空肠 回肠 盲肠 大肠 结肠

直肠

3

6、简述生物药剂学中讨论的生理因素对口服药物吸收的影响

答:①、消化系统因素:酸性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胃肠液成分的影响、食物的影响、胃肠道代谢作用的影响。 ②、循环系统因素:胃肠血流速度、肝首过效应、淋巴循环 ③、疾病因素:胃酸缺乏、腹泻、甲状腺功能不足、胃切除 ④药物转运糖蛋白

7、影响药物吸收的物理化学因素 答:①、解离度和脂溶性;

②、溶出速度:溶解度、粒子大小、多晶型、溶剂化物 ③、稳定性

8、剂型因素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答:①、剂型;②、处方(辅料、药物间及药物与辅料间相互作用);③、制备工艺 9、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如何提高各类型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答:1. Ⅰ型药物的溶解度和渗透率均较大,药物的吸收通常很好,改善溶解度对药物吸收影响不大。

2. Ⅱ型药物溶解度较低,溶出是吸收的限速过程,如果药物的体内与体外溶出基本相似,且给药剂量较小时,可通过增加溶解度来改善药物的吸收;若给药剂量很大,存在体液量不足而溶出较慢的问题,仅可通过减少药物的粒径的手段来达到促进吸收的目的。

3. Ⅲ型药物有较低的渗透性,则生物膜是吸收的屏障,药物的跨膜转运是药物吸收的限速过程,可通过改善药物的脂溶性来增加药物的吸收,可能存在主动转运和特殊转运过程。

4. Ⅳ型药物的溶解度和渗透性均较低,药物的水溶性或脂溶性都是影响药物的透膜吸收的主要因素,药物溶解度或油/水分配系数的变化可改变药物的吸收特性,主动转运和P-gp药泵机制可能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10、简述促进药物吸收的方法 答:1、增加药物的溶解度:(1)制成盐类,弱酸性药物制成碱金属盐;弱碱性药物制成强酸盐 (2)制成无定型药物 (3)加入表面活性剂

OCDDS的主要类型:pH敏感型、时控型、酶解型、压力控制型 2、增加药物的表面积

11、设计缓控释系统应考虑的因素? 答:(1)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

(2)药物的稳定性

(3)药物体内吸收特性 (4)昼夜节律

(5)药物的运行状态

12、口服结肠迟释剂的几种类型及设计依据?

答:类型——pH敏感型;时控型;酶解型;压力控制型 设计依据——①、结肠液pH值最高(6.5-7.5或更高)

②、胃排空1-4h,小肠转运3-5h,口服后到达结肠约在5h左右 ③、结肠中含有丰富的菌群

④、结肠为水分吸收主要区域,内容物粘度增加而使肠腔压力较大

第三章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

1、各种注射给药途径的特点?

答:①. 静脉注射:注射容量一般小于50mL;药物直接进入血循环,注射结束时血药浓度最 高;不存在吸收过程,生物利用度100%;存在“肺首过效应”。

②、肌内注射:注射容量2—5mL;有吸收过程,药物以扩散及滤过两种方式转运,存在“肺首过效应”。 ③、皮下与皮内注射:

4

吸收速度:大腿皮下﹥上臂﹥腹部。皮内注射一般作皮肤诊断与过敏试验。 ④ 其他部位注射:动脉内注射、腹腔内注射、鞘内注射 2、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 答:(一)生理因素:吸收速度:上臂三角肌﹥大腿外侧肌﹥臀大肌 (二)、药物理化性质 (三)、剂型因素

3、影响口腔黏膜吸收的因素? 答:(一)生理因素 (二)、剂型因素

4、药物经皮肤转运的途径?

答: 药物渗透通过皮肤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途径: (1)表皮途径(主要途径)

透过角质层和表皮进入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2)皮肤附属器途径(非主要)

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渗透速度比表皮途径快。(离子型及水溶性大分子药物) 药物扩散通过角质层的途径 (1)通过细胞间隙扩散(主要)

角质层细胞间隙是类脂分子形成的多层脂质双分子层,类脂分子的亲水部分结合水分子形成水性区,而类脂分子的烃链部分形成疏水区。极性分子经角质层细胞间隙的水性区渗透,而非极性分子经由疏水区渗透。 (2)通过细胞膜扩散

致密交联的蛋白网状结构和微丝角蛋白和丝蛋白的规整排列结构均不利于药物扩散 5、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 答:(一)生理因素 (二)剂型因素

(三)透皮吸收促进剂

(四)离子导入技术的应用 6、药物鼻黏膜吸收的途径 答:吸收途径

(1)经细胞的脂质通道(脂溶性药物)——主要途径 (2)细胞间的水性孔道(亲水性或离子型药物) 7、影响鼻腔吸收的因素 答:一)生理因素

(二)剂型因素:药物的脂溶性和解离度、药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粒子大小、吸收促进剂与多肽类药物的吸收 8、影响直肠药物吸收的因素 答:(一)生理因素 (二)剂型因素

①、药物的脂溶性与解离度 ②、药物的溶解度与粒度 ③、基质的影响 (三)吸收促进剂

9、药物经眼吸收的途径

答:经角膜渗透、药物经结膜吸收。 10、影响药物眼部吸收的因素 答、(一)角膜的通透性

(二)角膜前影响因素: 眼用制剂角膜前流失是影响其生物利用度的重要因素。 (三)渗透促进剂的影响:EDTA,牛磺胆酸,癸酸,皂甙

5

(四)给药方法的影响

11、例举可以避免肝首过效应的主要途径

答:①、静脉、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直接进入体循环,因此不存在首过效应;肌肉注射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不经门肝系统,因此亦不存在首过效应。

②、口腔黏膜吸收:口腔粘膜下有大量的毛细血管汇总至颈内动脉,不经肝脏而直接进入心脏,可绕过肝脏的首过效应。一般可制成口腔粘膜贴片。

③、经皮吸收:药物应用到皮肤上后,首先从制剂中释放到皮肤表面,溶解的药物分配进入角质层,扩散通过角质层到达活性表皮的界面,再分配进入水性的活性表皮,继续扩散到达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可避开门肝系统。

④、经鼻给药:鼻粘膜内血管丰富,鼻粘膜渗透性高,有利于全身吸收。药物吸收后直接进入体循环,无首过效应。

⑤、经肺吸收:肺泡表面积大、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极小的转运距离,因此肺部给药吸收迅速,而且吸收后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不受肝首过效应的影响。

⑥、直肠给药:栓剂距肛门2cm处,可使大部分药物避开肝首过作用,给药生物利用度远高于4cm给药。当栓剂距肛门6cm处给药时,大部分药物经直肠上静脉进入门静脉-肝脏系统。

第四章 药物的分布

1、决定药物被组织摄取和积蓄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影响药物被组织摄取和积蓄的主要因素是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速度和药物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而药物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主要和药物的结构、解离度、脂溶性以及蛋白质结合率有关。通常血流丰富的组织蛇舞药物的速度快。

2、表观分布容积的意义

答:①Vd值它代表药物透膜转运和分布到体内各部位的特性。是由药物的理化性质决定的常数。

②Vd=D/C反映药物剂量与血药浓度的关系,利用此公式,若测得血药浓度,乘以其表观分布容积,即可求得药物在体内的总量。对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3、药物血浆蛋白结合和组织蛋白结合对表观分布容积和药物消除有何影响?

答:当药物主要与血浆蛋白结合时,其表观分布容积小于它们的真实分布容积;而当药物主要与血管外的组织结合时,其表观分布容积大于它们的真实分布容积。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通常体内消除较慢。 4、讨论药物蛋白结合率的临床意义

答: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能降低药物的分布与消除速度,延长作用时间,并有减毒和保护机体的作用。若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很高,药物作用将受到显著影响。由于药理作用主要和血中游离药物浓度有关,因此血中游离药物浓度的变化是影响药效的重要因素。

5、为什么弱碱药物比弱酸性药物易透过血脑屏障?

答:在血浆pH7.4时,弱酸性药物主要以解离性存在,而弱碱性药物主要以非解离型存在。一般来说,弱碱性药物容易向脑脊液转运。如水杨酸和奎宁在血浆pH7.4时,非离子型分别为0.004%-0.01%和9.09%,向脑脊液透过系数分别为0.0026-0.006 min-1和0.078min-1 6、提高药物脑内分布的方法

答:①、颈动脉灌注高渗甘露醇溶液,使血脑屏障暂时打开,增加药物入脑 ②、对药物结构进行改造,引入亲脂性基团,制成前药,增加化合物脂溶性

③、使用聚氰基丙烯酸酯、聚乳酸、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等高分子材料,将药物装载制成纳米粒,可提高药物的脑内分布

④、利用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存在的特异性载体

⑤、通过鼻腔途径给药,可以使药物绕过血脑屏障,直接进入脑组织 7、影响微粒给药系统体内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答:(1)细胞与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内吞作用;吸附作用;融合作用;膜间作用等 (2)微粒本身的理化性质,包括粒径、电荷、表面性质的影响

6

(3)微粒的生物降解 (4)机体的病理生理状况

第五章 药物代谢

1、首过效应 :药物在消化道和肝脏中发生的生物转化作用,使部分药物被代谢,最终进入体循环的原型药物量减少的现象。

2、药物代谢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3、肝提取率:式中CA和CV分别代表进出肝脏的血中药物浓度。ER是指药物通过肝脏从门脉

血清除的分数。

4、药物代谢酶系主要有哪些?简述它们的作用。 答:代谢酶常分为微粒体系酶和非微粒体系酶二大类

(1)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系:微粒体酶系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或其他细胞(如小肠粘膜、肾、肾肾上腺皮质细胞等)的内质网的亲脂性膜上。其中最重要的一族氧化酶,被称为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或称为单加氧酶。该酶系催化的氧化反应类型极为广泛,是药物体内代谢的主要途径。

(2)非微粒体酶系:非微粒体酶在肝内和血浆、胎盘、肾、肠粘膜及其他组织中均有存在,在体内除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外的其他缩合,以及某些氧化、还原及水解(除酰胺键外)反应均为该酶系所催化。通常凡是结构类似于体内正常物质、脂溶性较小、水溶性较大的药物都有这组酶系代谢。 5、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答:①、给药途径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②、给药剂量和剂型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③、药物的光学异构特性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④、酶抑制和诱导作用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⑤、生理因素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6、试从干预药物代谢过程的角度出发,举例说明高效药物制剂设计的原理。

答:根据药酶抑制剂的性质,可设计利用一个药物对药酶产生抑制,从而来减少或延缓另一个药物的代谢,达到提高疗效或延长作用时间的目的。以左旋多巴为例,为了减少脱羧酶的脱羧作用,设计将脱羧酶抑制剂和左旋多巴同时应用,组成复方片剂。如采用的脱羧酶抑制剂甲基多巴肼和盐酸羟苄丝肼。它们可抑制小肠、肝、肾中的脱羧酶的活性,故能抑制左旋多巴的脱羧作用。且不能透过血脑屏障。这两种脱羧酶抑制剂既能抑制外周左旋多巴的代谢,增加进入中枢的左旋多巴的量,又能使摄入脑内的左旋多巴顺利的转换成多巴胺,进而发挥药理作用,大大降低了左旋多巴的给药剂量。

第六章 药物排泄

1、药物肾排泄的三种机制

答: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和肾小管重吸收 2、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答:通透性

①.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极薄,其上分布着很多直径约为6~10nm的小孔,通透性较高。 ②.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之外,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物质均被滤入肾小囊 ③.只有未结合的药物才可以从肾小球滤过 滤过压

①.滤过压与肾血流和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的静压力密切相关。 ②.肾小球滤过是一种加压滤过。

③.肾小球过滤的主要动力是肾小球毛细血管中的静水压。 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7

①.直接测定GFR(困难) ②.由清除率计算肾小球滤过率 3、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答:以菊粉清除率为指标,可以推测其他各种物质通过肾单位的变化。

? 若某一物质只有肾小球滤过,且所有滤过的物质均随尿排泄,则肾清除率等于菊粉清除率。 ? 若某一物质的肾清除率低于菊粉清除率,表示该物质从肾小球过滤后有一部分被肾小管重吸收。 ? 若肾清除率高于菊粉清除率,则表示出肾小球滤过外,还有一部分通过肾小管分泌排泄。 4、影响肾小管重吸收的因素

答:①、药物的脂溶性:脂溶性大的非解离型药物重吸收程度大,自尿中排泄量小。

②、尿pH值和药物的pKa:对于弱酸来说,pH升高将增加解离程度,重吸收减少,肾清除率增加。对于强碱性药物,在任何尿pH范围内均呈解离状态,几乎不被重吸收,其肾清除率也不受尿pH值得影响且常较高。 ③、尿量:当尿量增加时,药物在尿液中的浓度下降,重吸收减少;尿量减少时,药物浓度增大,重吸收量也增多。

5、肾小管主动分泌的特征

① 答:需载体参与

② 需要能量,可受ATP酶抑制剂二硝基酚抑制 ③ 由低浓度向高浓度逆浓度梯度转运 ④ 存在竞争抑制作用 ⑤ 有饱和现象

⑥ 血浆蛋白结合率一般不影响肾小管分泌速度 6、肾清除率的意义 答:推测药物排泄机制

肾清除率等于fu*GFR,只有肾小球滤过,所有滤过物质均由尿排泄。

肾清除率低于fu*GFR,表示该物质从肾小球滤过后一定有肾小管重吸收,可能同时伴有分泌,但一定小于重吸收。

肾清除率高于fu*GFR,表示除由肾小球滤过外,肯定存在肾小管分泌排泄,可能同时存在重吸收,但必定小于分泌。

7、肝肠循环及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答:肠肝循环是指由胆汁排泄到小肠中的药物或其代谢物,在小肠中又被重吸收返回肝门静脉血的现象。 有肠肝循环的药物在体内贮留时间长,某些药物血药浓度形成双吸收峰。

下面五题是生物药剂学老师最后一节可幻灯片上面的 1. 药物的肾排泄机制有哪些?哪些途径可有载体参与?

2. 头孢拉定完全以原型从尿中排泄,研究表明,同时给丙磺舒会使血清头孢拉定浓度上升。头孢拉定与丙

磺舒相互作用的可能机制是什么?

3. 试述鼻粘膜给药的特点。哪些药物适合于鼻粘膜给药?

4. 试举例说明药物经血液循环或淋巴循环系统分布各自的特点。 5. 试述影响药物代谢的主要因素,以及药物代谢与药理效应的关系

第十五章 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

1、 群体药物动力学:(PPK,简称群体药动学),即药物动力学的群体分析法,是将经典药物动力学基本原理

和统计学方法相结合,研究药物体内过程的群体规律的药物动力学分支学科。 2、 群体:是指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3、 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一种在药物的体内过程、机体的解剖学特性、生理生化参数三者之间建立一定数学关系的模型。

在确定计量和效应关系后,可根据药物动力学模型,研究经时过程血药浓度与效应的关系。

8

4、 时辰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及其代谢物在体内过程中的节律性变化以及规律和机制的科学,是介于时辰生物学和药物动力学之间的一种新的分支学科。

第二章

一、单选

1、 下列成分不是细胞膜组成成分的是

A、脂肪 B、蛋白质 C、磷脂 D、糖类 2、下列属于生理因素的是

A、物理化学性质 B、药物的剂型及给药方法 C、制剂处方及工艺 D、生理和病理条件差异 3、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是

A、胃 B、小肠 C、大肠 D、均是 4、各类食物中,()的胃排空速率最快

A、糖 B、蛋白质 C、脂肪 D、均一样 5、根据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式求出,碱性药物的pKa-Ph= A、lg(Ci/Cu) B、lg(Ci*Cu) C、lg(Ci-Cu) D、lg(Ci+Cu) 6、下列()可影响药物的溶出速率

A、粒子大小 B、多晶型 C、溶剂化物 D、均是 7、胞饮作用的特点

A、有部位特异性 B、无需载体 C、不需要消耗机体能量 D、逆浓度梯度转运 E、无部位特异性 8、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与排泄的机制及过程的科学 B、大多数药物通过被动扩散方式透过生物膜

C、主动转运是一些生命必须的物质和有机酸、碱等弱电解质的离子型等,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从低浓度区域向高浓度区域转运的过程

D、被动扩散不需要载体参与

E、细胞膜可以主动变形而将某些物质摄入细胞内,称为胞饮 9、下列哪条不是被动扩散特征

A、不消耗能量 B、有部位特异性 C、由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转运 D、不需借助载体进行转运 E、无饱和现象和竞争抑制现象 10、下列哪条不是主动转运的特征

A、消耗能量 B、可与结构类似的物质发生竞争现象

C、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转运 D、不需载体进行转运 E、有饱和状态 11、下列哪条不是促进扩散的特征

A、不消耗能量 B、有结构特异性要求 C、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转运 D、不需载体进行转运 E、有饱和状态 12、关于胃肠道吸收下列哪些叙述是错误的 A、脂肪性食物能增加难溶药物的吸收

B、一些通过主动转运吸收的物质,饱腹服用吸收量增加 C、一些情况下,弱碱性食物在胃中容易吸收 D、当胃空速率增加时,多数药物吸收增快 E、脂溶性、非离子型药物容易通过细胞膜 13、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剂型因素不包括

A、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B、离子大小 C、多晶型 D、解离常数 E、胃排空速率

9

14、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不包括

A、胃肠液成分和性质 B、胃肠道蠕动 C、循环系统 D、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E、胃排空速率 15、一般认为在口服剂型中药物吸收速率的大致顺序

A、水溶液>混悬液>散剂>胶囊剂>片剂 B、水溶液>混悬液>胶囊剂> 散剂>片剂 C、水溶液>散剂>混悬液 >胶囊剂>片剂 D、混悬液>水溶液>胶囊剂> 散剂>片剂 E、水溶液>混悬液>片剂> 散剂>胶囊剂 16、对于同一药物,吸收最快的是

A、片剂 B、软膏剂 C、溶液剂 D、混悬剂 17、药物的溶出速率可用下列哪项表示

A、Noyes-Whitney方程 B、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 C、Ficks定律 D、Higuchi方程 18、下列属于剂型因素的是

A、药物的剂型及给药方法 B、制剂处方及工艺 C、A、B均是 D、A、B均不是 19、可作为多肽类药物口服吸收部位是

A、十二指肠 B、盲肠 C、结肠 D、直肠 20、血流量可显著影响药物在()的吸收速度

A、胃 B、小肠 C、大肠 D、均不是

21、弱碱性药物奎宁的pKa=8.4,在小肠中(pH=7.0)解离性和未解离型的比为 A、25/1 B、1/25 C、1 D、无法计算

22、多晶型中以()有利于制剂的制备,因为其溶解度、稳定性较适宜

A、稳定性 B、亚稳定性 C、不稳定型 D、A、B、C均不是 23、下列属于生理因素的是

A、种族差异 B、性别差异 C、遗传因素差异 D、均是 24、药物主动转运吸收的特异性部位是

A、小肠 B、盲肠 C、结肠 D、直肠 25、消化道分泌的pH一般能影响药物的()吸收

A、被动扩散 B、主动转运 C、促进扩散 D、胞饮作用 26、在溶出为限速过程吸收中,溶解了的药物立即被吸收,即为()状态

A、漏槽 B、动态平衡 C、均是 D、均不是 27、消化液中的()能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 A、胆盐 B、酶类 C、粘蛋白 D、糖 28、漏槽条件下,药物的溶出方程为

A、dC/dt=kSCs B、dC/dt= kS/Cs C、 dC/dt=k/SCs D、dC/dt=kCs 29、膜孔转运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A、脂溶性大分子 B、水溶性小分子 C、水溶性大分子 D、带正电荷的蛋白质 E、带负电荷的蛋白质 30、在溶媒化合物中,药物的溶解度和溶解速度顺序为

A、水合物<有机溶媒化物<无水物 B、无水物<水合物<有机溶媒化物 C、有机溶媒化物<无水物<水合物 D、水合物<无水物<有机溶媒化物 31、淋巴系统对()的吸收起着重要作用

A、脂溶性大分子 B、水溶性药物 C、大分子药物 D、小分子药物 32、弱酸性药物的溶出速率大小与pH大小的关系是

A、随pH增加而增加 B、随pH减少而增加 C、与pH无关 D、视具体情况而定 33、pH-配假说可用下面哪个方程描述

1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64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