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

更新时间:2023-09-01 14:2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台港澳文学中的重要作家白先勇的生平及其创作

白先勇小说创作研究

内容摘要:作为台湾众多的小说作家之一,白先勇之所以能够独树一帜,原因就在于他的小说显示出了只属于自己的特色:独特的漂泊感、异于常人的同性恋倾向、浓郁的沉沦意识。

关键词:白先勇;漂泊;同性恋倾向;沉沦意识

作为台湾著名的小说家,学术界历来就对白先勇的研究就十分重视,相关的理论研究著作、论文更是数量巨大,下面,我就从自己读白先勇的一些著作时的感受出发,结合白先勇独特的人生经历来谈以下自己对白先勇创作的一些浅显的看法。

白先勇生于广西桂林,其父就是大名鼎鼎的,有着“小诸葛”之称的国民党的高级将领白崇禧。生于1937年的白先勇,童年是在动荡漂泊中度过的,抗日战争期间,他与家人先后到过重庆、上海和南京,后于1948年迁居香港,1952年又移居台湾。早年漂泊辗转的生活给白先勇的创作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他在小说中描写了一大批的漂泊者。在白先勇的小说中,“漂泊”是“边缘人”的存在方式,从内地人到“台北人”,从“台北人”再到“纽约客”,他书写了几代漂泊的中国人。漂泊,意味着离开故土或家园,迁徙至陌生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面对新的陌生的环境,迁徙者心灵感受到的第一个冲击就是个人与外部环境的格格不入,个人似乎只能够游离于这个新的群体之外,根本无法真正地融入进去。因此,作为个体,要想融入这个新的群体就必须通过不断调整自己来适应周围的世界,在这种漂泊与调

台港澳文学中的重要作家白先勇的生平及其创作

整中,伴随着的则是精神世界的失落、伤残与寂寞。因此,白先勇用自己的切身体验来描写那些漂泊异乡的时就显得十分形象生动,因为,他们本身就是有共通之处的。同时,作为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的儿子,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他看到的是那些昔日曾经踩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达官显贵们,被驱逐出了大陆的政治舞台后,只能屈居海岛,仿佛一下就从天堂被打回了地狱。于是,白先勇在其作品中就描写了许多被赶下宝座的显贵们和他们的子孙的式微衰败。由于受父亲对于纨绔子弟所持的厌恶态度的影响,因此他笔下的那些“官二代”们几乎全部丧失了任何追求未来的能力甚至渴望,剩下的只有对过去绝望的缅怀,他对那些悲剧人物的悲剧命运,悲剧性格的刻画,真可谓是字字血泪。经历了从繁华到萧索,生活的冷酷无情带给他强大的心理落差,不由得便会展现出一中悲剧的氛围,所以他的作品往往带有强烈的悲剧倾向。在他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中,他就引用了刘禹锡的《乌衣巷》的中的一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首诗讲的西晋东迁的事情,昔日繁华早已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再,剩下的只有无尽的悲哀与无奈。这与国民党从南京撤退至台北的经历何其的相似。历史上的平行比较,让白先勇想到了这首诗,于是,这首诗作为《台北人》的主题,展现的就是由巅峰跌至谷底的那种深深的失落感。

关于自己的性倾向,白先勇曾在香港公开表示自己为同性恋者,但在台湾公开场合他极少提及自己的同性恋倾向。白先勇曾说,他相信他的父亲知道他的同性恋倾向,但并没有真正和他谈论过此事。在

台港澳文学中的重要作家白先勇的生平及其创作

晚年,白先勇对自己是同性恋这一事实进行了公开,他大胆地承认:自己天生就有同性恋的倾向。同时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发诸自然的感情都是可爱的,自觉地去扼杀这些感情倒是侮辱人生”,“同性恋,同性之间所产生的爱情也许也是人性的一部分,同性恋不是突变,而是一种超文化、超种族、超宗教、超阶级、超任何人为界限、自古至今都一直存在的现象。”面对传统道德的审问和社会的诘难,白先勇都能泰然处之,他不仅不认为同性恋是伤风败俗的事情,反而为自己的同性恋身份而感到自豪。作为一个作家,正是由于白先勇这种特殊的同性恋倾向,所以他才会通过作品对同性恋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于是才有了《月梦》、《青春》、《寂寞十七岁》、《孤恋花》、《漫天里亮晶晶的星星》、《孽子》等这类同性恋题材的作品的问世。但是仔细研读这些作品我们就不难发现,白先勇的这一系列作品并不是在书写个人情怀,他的创作其实早已超越了个人倾向而由同性恋拓展到了整个人生。他试图通过这些作品传达出他的观念:同性恋也是人,患有艾滋病的同性恋患者也是人,在努力为同性恋患者们谋求正常的身份和公众们的谅解的同时也深刻表明了作者对艾滋病危害人类的深切担忧和焦虑。白先勇对同性恋者持有怜悯之心,鼓励他们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同时也在积极努力地引导读者从人性方面去接纳同性恋者这一特殊的群体。

白先勇的小说创作,并没有太多的宏大叙事的视角,所描写的无非是一些凡人琐事的平凡瞬间,但读来却依然让人的心灵感受到无比的震颤,究其原因,恐怕和他小说中弥漫着的沉沦意识有关。在白先勇的

台港澳文学中的重要作家白先勇的生平及其创作

小说中,无论是情感的呈现、心理活动的刻画还是人物的行为举止的展现,无不充斥着浓郁的沉沦气氛。以《台北人》为例,书中的人物,无论是左右逢源的尹雪艳,还是官场失意的国民党政府要人和不能再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退伍军人朴公、赖鸣升,还是失去靠山、落魄凄凉的钱夫人,他们都在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沉沦着,今朝有酒今朝醉也好,随波逐流,得过且过也好,他们终将被历史的洪流淹没,留给这个世界的顶多也就只有亲人的几声啼哭。白先勇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态度对这些沉沦着的人冷眼旁观,给读者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震颤。如果要探究白先勇这种创作倾向产生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其早年的经历可谓至关总要,童年时期的辗转迁移、国民党高级将领显赫的身家背景与国民党败退台湾后的没落的前后对比、岛内一直在宣扬的“反攻大陆”的口号与岛内颓败、腐朽的实际情况的对比、移居美国后对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的厌恶之感,共同导致了白先勇的这种创作倾向与态度。在表现自己对时局时势深沉思考的同时也为台湾文学画廊提供了一系列丰满鲜活的人物形象,向后人展示了那个特定的时代台湾的真实面貌。

早年辗转漂泊的经历、特殊的家庭背景、特殊的兴趣爱好与一颗敏感的心,共同导致了白先勇小说创作中的这些特征,可以说,白先勇的小说是一部心灵史,一部反映了那个年代的台湾与他自身的心灵史,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年代,一代人。

参考文献:

林颖颖:白先勇同性恋小说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台港澳文学中的重要作家白先勇的生平及其创作

宋宝梅:漂泊者痛楚心灵的描写.延边大学出版社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5w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