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火引发的争论《富春山居图》被焚烧过

更新时间:2023-09-10 12:5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把火引发的争论《富春山居图》被焚烧过

这也许是中国画史上最著名的一幅山水画,这更是中国画史上争议最大的一段奇闻逸事: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是否真的被焚烧过?如果有,为什么要焚烧之?收藏者究竟出于何种心态做如此可怕与决绝的事?对此,史家各有各的证据与推理,至今未休。幸好,作品还是存留了下来,尽管分成两截,尽管分别收藏在海峡两岸。而画幅上的烧痕,却一直在令人不解地诉说着难以想象的往事。

顺治七年的一天,江南宜兴吴府中。吴静庵在廊上来回踱步,脸色比天上的愁云还要惨淡。

两天前,他来到吴府看望他最尊敬的伯父吴问卿。伯父重病在床,瘦骨嶙岣的脸上,眼睛还挂着两行浊泪。静庵知道他日薄西山,心里非常难过。他坐在伯父的床沿,握住他苍白、瘦削的左手,喃喃自语道:“若我可以替伯父做点什么该有多好。”

没想到已经多日没有开口讲话的吴问卿竟气若游丝地回答道:“……富、富春……”听到此话,静庵明白了。老人生平甚爱家传之宝字画数幅,尤其是智永《千文》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弥留之际也想重温。于是,他急忙跑进吴问卿的书房,找来了宝匣,将里面的字画展开给伯父观

赏。静庵原以为伯父再次看到他的宝贝,心情大概会舒畅一些,谁知老人的脸色显得更苍白了,他直勾勾地盯着这些字画,仿佛回想起有它们相伴的漫长一生。一阵悲伤的沉默过后,静庵听到伯父含泪说道:“烧。”

伯父这是要火殉这些字画,两天后静庵震惊的心情仍未平复,又多了几分惆怅。孝顺如他,不敢劝伯父回心转意。昨日,他亲自陪着奄奄一息的伯父,将智永《千文》投入火炉中。看着《千文》灰飞烟灭,将伴随伯父往生,他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今天,伯父就要火殉《富春山居图》了。静庵也极爱《富春山居图》,如何舍得要它和《千文》同一下场?殉画的时辰快到了,他焦急踱步,突然竟有了对策………

原来当日,吴静庵悄悄拿了一幅不值钱的字画。伯父吴问卿把《富春山居图》扔进火中后掩面而泣,静庵在千钧一发之际,用这幅字画换出了《富春山居图》。伯父见画卷付之一炬,以为心愿已了,不久就乘鹤西去。

这个离奇的故事非笔者杜撰,历史上有明确的记载。 清恽寿平的《瓯香馆画跋》记载:吴问卿所爱玩者有二卷……先一日焚《千文》真迹,自临以视其烬,诘朝焚《富春图》祭酒面付火,火炽辄还卧内,其从子吴静庵疾趋焚所,起红炉而出之,焚其起首段。据此则问卿实为思翁之罪人,而静庵则为此图之功臣也。

《富春山居图》为何会被吴问卿焚烧?

原来,黄公望的得意力作《富春山居图》流传经过十分曲折,在元一朝,收藏经过难以考证,但到明成化年间(1465-1487),《富春山居图》却再度现身。它落入沈周手中,辗转数人后,被董其昌收藏。董其昌晚年将《富春山居图》押给了宜兴望族吴正志(字之矩)。后来,这幅画被其次子吴问卿继承。

吴问卿对《富春山居图》是爱不惜手,把玩了整整一辈子仍不足够,他要这幅画为自己陪葬,火殉的悲剧也就由此而来。纵然方法极端,但吴问卿爱画之情令人动容。幸好静庵救出了这幅经世名作,也算是降低了吴问卿焚画的千古罪过。

这幅画虽然保留了下来,但却受到了不可逆转的摧残。清吴其贞《书画记》里交代了画卷被烧后的状况:此卷原有六纸,纸长三丈六余。……其从侄子文,俟问卿目稍他顾,将别卷从火中易出,已烧焦前段四尺余矣。今将前烧焦一纸揭下,仍五纸,长三丈……民国年间,藏家吴湖帆评价此事“较诸焚琴煮鹤,尤为惨酷”。

但正是这一事件,给《富春山居图》增添了重神秘色彩。多年来,各种论辩的声音不绝于耳。上世纪70年代,《富春山居图》真伪问题的讨论热潮被再度掀起,专家学者对于焚烧疑案的争论也十分激烈,其中徐复观、饶宗颐和傅申三位

学者的观点颇值得玩味。 火烧痕迹在哪里?

在吴湖帆的《元黄大痴烬余本》中,曾有提到过“此本存火烧痕二处半而故宫真本第一节中间亦存火烧痕二处半”。徐复观直言在影印本上看不出火烧痕迹在何处,并质疑吴湖帆立言诞妄。但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任研究员,长时间接触画卷原本的傅申则找到了火烧的痕迹――破洞,因为修补得相当仔细,因此在影印本上不容易被肉眼发现。“仔细观察无用本原卷的起首一段,可以隐隐约约看出在那带淡墨染出的远山上,有三个经过细心补全的破洞。在远山的左方尖端上,有一个长形洞,在此洞右方的第二高峰处,有一个较大的长形洞;在右方的同一距离处,有一个更大的洞。这些洞,就是当时投火留下的疤痕铁证。 邹之麟的诗是否暗示焚烧事件?

在这场焚画疑案中,除了吴问卿和其侄子静庵外,问卿的朋友邹之麟也是一个重要的人物。邹之麟,字臣虎,明代画家。在《富春山居图》有他的题跋“子久《富春图》,余曾再见于枫隐主人(即吴问卿)处,业为题识卷尾。……”可见他与吴问卿交谊不浅。

吴问卿死后一年,辛卯年(1651),邹之麟仿《富春山居图》。在仿本上,他写下了两首绝句: 山川图画自天然,何必丹青借笔传;

此日真形已残败,却怜纸上化为烟。 世盼分明是图画,一翻过眼一番无。 劫灰已作千年话,何有区区一卷乎。 癸巳六月避暑冬郊,阅此有感,又题。

徐氏认为,投火烧画作为重大事件,在吴问卿死后一年,邹之麟在仿本的题款中,却对此事“只字未提”,只是作诗追忆,疑有蹊跷。且邹之麟的仿本起首处,不仅较无用师卷多四纸,较子明卷也多两纸半,由此推测,当时邹氏于吴问卿死后年所见的《富春山居图》为全本,而非无用师卷。对于耐人寻味的诗句,徐复观认为邹之麟并非暗示烧画之事。“癸巳是顺治十年。此时明裔桂王鲁王,在两广势力日形瓦解,邹之麟上面两绝句乃由此种绝望局势所引起的亡国之哀而发。……‘真形’指的是山川,‘已残败’说的是明室江山已经残败。……只留此一幅纸上山川……所以说‘化为烟’。”而后来却有人别有用心地利用“化为烟”、“劫灰”借题发挥,为假画制造了一个被烧的烟幕,借此来提升无用师卷的价值。 关于邹之麟及其仿本的问题,另一位对学者饶宗颐的结论却跟徐复观截然相反。他先是将几个历史关键点列举出来,我们可见邹之麟的活动如下:

顺治七年庚寅,邹之麟为吴问卿所藏《富春山居图》题跋。同年,问卿病且死,以卷投火。幸子文易以他卷,遂成余烬残卷。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5q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