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库

更新时间:2024-03-05 09:3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案例库

目录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第六章 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第八章 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案例1

请分析下面一段话的意思

孔子提出:人应该虚心学习,充实头脑,注重自省自修,使自己不断完善,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仁”人。他在描述自己一生历程和人生实践经验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心所欲,不逾矩。 案例2

刚刚步入大学的小王,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许多方面都不适应,甚至有些恐惧。面对食堂不那么可口的饭菜,吃饭成了一种无奈;面对新的教学方式,不知道怎么去学习;面对性格各异的舍友,时时感到陌生和孤独。小王非常想念

父母,想念家乡,想念往日的同学,时常辗转反侧,夜深难眠。

请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造成小王这种状况的原因,并谈谈大一新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 案例3

下面这段对话说明了什么?

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法国首都巴黎聚会,这些被称为“诺贝尔们”的大科学家以“21世纪的希望和威胁”为主题,就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了首次研讨。与会期间,有人问一位科学家:“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呢?”出人意外,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答道:“是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案例4

张立勇的成长和被关注是一个神话。清华、农民工、托福、英语、神厨??最吸引人的关键词都集中在了他身上。考取大学曾是张立勇的最大梦想,然而家境贫困使他不得不高中辍学,大学梦变得可望而不可及。为改变现状, 19岁的他南下广州打工。在屡次遭遇没有大学文凭、不懂英语、不会电脑带来的尴尬后,张立勇暗下决心自学成才。三年后,他到清华大学第十五食堂当了一名切菜的临时工。到清华的第三个月,他听说学校有个英语角后,就鼓足勇气走进了大学生中间。从此他成了英语角的常客,并在清华师生的帮助下开始系统自学英语。他把为数不多的工资寄回家一部分,剩下的全部用来购买二手书、二手收音机、二手磁带。几年来,他省吃俭用,从没给自己买过一件新衣。为了学英语,他甚至捡别人丢弃的英语书、英文报刊和杂志。他上班的路上塞着耳机听英语新闻,缩短吃午饭的时间,躲在食堂的饭柜后面背诵英语课文,只要一下班,他便掏出书本自学。吵闹的宿舍里无法安心看书,他就背上书包走进教室,在教室里经常到值勤人员“赶”他才走,或者到操场的路灯下夜读。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立勇的英语水平提高很快。1997年,他成为清华大学英语协会一名特殊的会员。1999年他顺利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紧接着通过了六级考试,2001年又在托福考试中取得了630分的好成绩。接着他再也不满足仅仅对英语知识的学习,而参加了成人高考,并考取了北京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国际贸易专业。

在清华大学食堂打工8年中,张立勇总是站在第一线,不管再脏再累的活他都主动抢着干,曾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服务员,技术考核均在二等以上。现在张立勇已成为团中央树立的全国十大杰出学习青年之一。 请问:张立勇的事迹带给我们那些启示? 案例5

人们思想品德的社会意义,要经过相应的道德行为才能表现出来。道德行为是人们思想品德最重要的标志,中国古代教育家历来重视封建主义的道德行为实践。孔丘特别重视“躬行”,主张“听其言而观其行”。墨子也注重力行。他说:“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朱熹强调自小练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节”,实践“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共产主义道德规范,只有通过各种相应的活动,使受教育者取得道德实践经验,才可能转化为他们的道德信念和情感,养成行为

习惯。

有一群羚羊在草原上美美地吃着嫩草,突然,一只非洲猎豹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向其中一只羚羊猛扑过去。羚羊跑得很快,但猎豹跑得更快。在这你追我跑的时候,猎豹超过了一只又一只在旁边观看的羚羊。羚羊累得气喘吁吁,最后,猎豹一口朝羚羊的脖子猛咬过去??,猎豹为什么一直盯着一只羚羊不放,而不去抓旁边观望、靠得更近的羚羊呢?

请你谈谈这则故事对我们看待人生有何启发? 案例6

筱筱的大学生活,成为一段她不太愿意回忆的时光。在大部分同学每天背着饭盒书包去上课的时候,她和另外两个要好的同学则经常缩在被子里睡大觉,天南海北地闲聊,除了个别老师喜欢点名的课之外,很多课都是到了快要考试的时间熬上几个通宵,然后再迅速地将它们忘记。她花大量的时间去跳舞,整日整日地躺在床上捧读武侠小说,或者去校园门口的一排小馆子泡上整晚的时间,喝各种各样的酒??。她不愿意被任何的规则约束,只想拥有轻松的生活。请剖析筱筱的大学生活。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目录

案例1

李向群出生于海南省一个富有家庭。入伍前,他是一个运输队的“小老板”。他父亲对他说:搭帮党的富民政策,使我们家逐步富裕起来,可我们家中还没有一名共产党员,你到部队后一定要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带着父母的嘱托,他来到了部队。工作、训练事事争当先进。一年后,他探亲回到家。母亲第一句话就问他:孩子,入了党吗?他红着脸说:快了。当他从广播、电视中知道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时,一种军人的责任感油然而生;探亲假并未到期,部队也并未催促,就主动告别父母,乘飞机尽快赶回部队。果然不出其所料,部队开到了湖北长江抗洪前线。他豁着生命,七天七夜奋战在大堤上,先后晕死三次,醒来后又出现在战士面前。党组织根据其表现,让其火线入党,他还未来得及交第一次党费,过第一次党组织生活,第四次累倒时则永远没有站起来?? 问:李向群追求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理想?你认为他的追求值得吗? 案例2

根据材料:“冯如和他的飞机之梦”分析理想与成才的关系。

冯如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第一个飞机制造专家和飞行家。他生于农民家庭,12岁开始旅美生活。美国的工业繁荣使他认识到,中国要富强,就必须要有先进工业。他省吃俭用,大量购买机械学书籍刻苦自学,并于几年后开始了发明创造。1904年,俄日帝国主义为争夺中国东北三省爆发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冯如闻后立志为祖国制造飞机,并发誓:“苟无成,毋宁死。” 1906年冯如在美国旧金山,向华侨募集了1000美元资金,与九位华侨青年助手,开始了飞机的研制工作。面对一次次失败和各方面阻力,冯如毅然宣布“飞机不成、誓不回国”。在伟大理想的激励下,经过艰苦设计、研究实践,

冯如终于在1909年9月21日驾驶自制的飞机翱翔在奥克兰的上空。它震惊了西方世界,在中国航空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之后,冯如谢绝美国的高薪延聘,回国创办了飞机制造公司,致力于祖国的航空事业。直至1912年8月15日,于一次飞机试飞中因故遇难,年仅29岁。 案例3

根据材料:“为足球而生存”,分析理想与信念的关系。

生于巴西的贝利,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足球运动员之一。1955年,刚刚15岁就练就了一身硬功夫的他开始效力于著名的桑托斯队,并立下了“为足球而生存”的信条;15岁入选国家队,在1958年巴西队首次获得冠军的世界杯赛上崭露头角;1970年世界杯比赛中大放异彩,为巴西队第三次捧杯立下了汗马功劳。贝利球艺精湛,在足球生涯中参加的正式比赛里共踢进1000多个球,被誉为“世界球王”;而且,他谦虚、真诚、友善的为人,赢得了全世界球迷的爱戴。 1977年贝利退出足坛,但他“为足球而生存”的信念丝毫未减,又投入了培养新人和促进五大洲足球发展的事业,还曾来中国献技。贝利为足球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将永留青史。 案例4

根据材料:“张海迪”,分析信念对成才的巨大作用。

20世纪80年代,一位女性的名字曾像一缕春风吹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身患顽疾,腰部以下没有任何知觉,却身残志坚,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自学了四门外语及医学知识,义务为周围群众看病成千上万次??,先进事迹传遍神州大地,受到全国人民的爱戴和尊敬的她,就是张海迪。

近日,张海迪被评为“环球20位最具影响力的世纪女性”。她说:“作为女性,虽然我是残疾人,可是我很快乐,因为我是靠自尊、自爱,靠自力更生走到今天的,我比一些身体健康的人活得更充实,我很骄傲。”海迪说:“我想飞翔,即便是翅膀断了,心也要高高地飞翔。” 案例5

根据材料“陈章良与中国生物工程产业”,分析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陈章良喜欢别人称他为“老板”,因为他一直致力于开创中国的生物工程产业。他深深懂得技术产业化对中国的重大意义。

中国的生物工程在理论研究上可与国际水平抗衡,早在五六十年代就有一些新技术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由于产业开发的落后,几十年后的今天,仍需大量引进别人的东西。中国的生物工程产业水平不及日本的几十分之一。陈章良深有感触,他把开创中国的生物工程产业作为他这一代生物学者的天职。 1992年,陈章良成功创建了目前中国最大的生物基因工程制药企业之一 --北大未名生物集团公司;随后又创建了中国北大生物城--中国未来最大的集科研、开发、生产为一体的现代生物工程产业基地。陈章良说:“我不喜欢生活在一个一成不变的社会里,从美国回来后,我亲身感受到了祖国的飞速发展,生活在这样一种变化的时刻能感受到新气象的社会里,你会觉出生命的活力和价值,会因此觉得自己对社会的贡献很大。” 案例6

根据材料“‘中国肖邦’李云迪”,分析青年理想的实现便是祖国未来的现实。

2000年,来自深圳艺校的高三学生,年仅17岁的李云迪让乐坛震惊了,他以最年轻的获得者和首次获此殊荣的中国人的身份捧走了第14届肖邦钢琴比赛

的金奖。

中国著名音乐家吴祖强说:“李云迪能获第一名,这对中国钢琴界、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必然使更多的人关心中国钢琴事业的发展。”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杨峻说:“这次得奖是我国参加钢琴比赛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它向全世界证明了我们中国在国际上已经有了相当地位。”

在共25个国家250名选手报名参赛、没有一名中国评委的情况下,李云迪以上佳的竞技状态和领先的位置,无可争议地荣获了第一名。

从经历五千年文明浸染的中华大地上走出的这位青年,面对荣誉没有过多渲染,他知道,自己只是又向理想迈近了一步。9岁时,他曾在作文中写下豪言:“我要成为世界一流的钢琴家。”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案例1

1950年,数学家华罗庚放弃在美国的终身教授职务,奔向祖国。归途中,他写了一封致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信中说:“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就是为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 回国后,华罗庚进行应用数学的研究,到工厂、农村、部队、学校,足迹几乎遍布全国各省区,用数学解决了大量生产、科研中的实际问题,在国际国内享有盛誉,被称为“人民的数学家”。

1979,华罗庚应邀去英国讲学,题目是《为百万人的数学》。海报贴在街头,连饭馆老板都关心这次演讲。伦敦数学学会秘书长在写给他的信中说:“我只能期望我们的数学界能把您的榜样铭记在心,而去做些实际成绩来。”

在这次讲学途中,一位外国朋友问他:“华教授,您一定成了百万富翁了!”他以为应用数学是门赚大钱的买卖。华罗庚笑着回答:“我的确很富有,我在这十多年里获得了巨大的前所未有的精神财富。”

在英国伯明翰大学,一位风度翩翩的女学者问他:“华教授,您不为自己回国感到后悔吗?”华罗庚含笑道:“不,我回到自己的祖国一点也不后悔,我回国,是要用自己的力量,为祖国做些事情,并不是为了图舒服。活着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祖国!”

问:请谈谈你对数学家华罗庚爱国情感的理想。 案例2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流动性大大增强,一个国家的公民可能工作和生活在另一个国家,并对另一个国家产生感情,人的国民属性就会淡化,再强调爱国主义不符合时代潮流。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给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机遇与援助,发展中国家不应当再强调爱国主义。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科技、文化、政治的全球化、一体化,强调爱国主义会妨碍全球化的进程,是狭隘民族主义的体现。等等。 请结合材料,分析经济全球化情况下是否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什么?

录着您曾乘地铁没有买票,因此我们不能聘用您。 请用所学理论谈谈对此的看法。 案例2

北京大学的来自美国的外教帕垂特教授编写的研究生英语教材的最后一课是《关于诚实》。文中写道: 为什么要考试?

(1) 测试你对某门课的掌握程度; (2) 测试你的学习技巧和记忆力;

(3) 评估教师的教学质量,了解哪些教得不错,哪些需要加强; (4) 最重要的是,测试你是否诚实? 假说你作弊了:

(1) 你伤害了老师,给师生关系蒙上了阴影; (2) 你的良心就有罪了。

(3) 你改变了你在人们心中的形象。

孩子,你的信誉价值连城,你怎么舍得用用一点点考分就把它出卖了?作弊的代价太高了,实在划不来! 请发表你对此文的感想。 案例3

下面这组数据说明了什么?

如果把人类经历过的5万年分成世代,每个世代62年左右,那么到现在已经有大约800个世代了。在这800个世代中,整整650个世代人类是在山洞里度过的。只是到最近的70个世代,由于文字的出现,世代与世代间才得以沟通无阻;直到6个世代前,人们才开始看到印刷文字;到4个世代前,人们才开始比较准确地计算时间;直到2个世代前,人们才开始使用电动马达。而我们今天日常使用的绝大部分物资,都仅仅在第八百个世代里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也仅在这一世代,农业文明的原始统治地位开始在世界各国纷纷丧失。在当今世界的十几个发达国家中,农业人口还不到经济人口总数的15%。美国的农村养活着全国2亿人和全球1.6亿人,但农业人口比例却低于6%,而且还在继续急剧下降。今天,在那些农业人口下降到15%和更低的国家中,瑞典、英国、比利时、加拿大和荷兰的白领阶层已经超过了蓝领阶层人数。人类在经历了万年务农,一二个世纪勤工之后,进入了后工业社会,这一社会的显著特征是科技的日新月异、信息的迅速膨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惊人地增长。正如前联合国秘书长吴丹所说:“今天发达经济主要的惊人成就在于能够随心所欲在极短期间决定其所需要的资源的种类、规模??不再是资源限制人的决定了,而是人的决定创造资源。这就是根本性的革命变化——也许是人类史上最革命的变化”这种意义深远的逆转已经在第八百世代人中发生,今天的人类似乎无所不能,可以资源再造,可以在信息高速公路上驰骋,可以爆炸威力巨大的中子弹,甚至可以克隆人等等。但同时人们也震惊地发现,在那些发达国家,罹患精神疾病的人每年以千万计的数量增加,各种犯罪以前所未有的惊人速度增长。其中经济最发达的美国平均每三分钟就有一起重大刑事犯罪案件发生。 案例4

当前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形成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在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贪污、行贿、受贿、权钱交易、坑蒙拐骗等等现象,反映出一部分人在追求物质利益时的道德失范,见利忘义、惟利是图。

请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如何认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案例5

2005年年春节期间,一位在外地工作的先生欲返回家乡过年。由于火车票特别难买,他预先分别托了两个人帮助购买回程的卧铺车票,结果两个人都帮他买到了车票。如此一来,多余的一张车票就必须处理掉。他可以到火车站去退票,但这样做将损失高比例的退票费,几百元的车票损失上百元,他心里当然要仔细掂量掂量。他也可以到车站地区将紧俏的火车票私下原价甚至高价转让,但春运期间是严打车票倒卖的,弄不好会被抓住,安分守己的百姓显然不愿冒这个风险。最后,他想到了网络,于是在四通八达的互联网上发了个帖子,很容易就找到了需要者。

但别高兴得太早。对方虽然非常想要这张卧铺车票,但她对退票的先生为什么愿意将如此紧俏的东西原价转让,而不加它个一百二百地小赚一笔产生了怀疑,这张票会不会是假的?她不信任转让车票的人,无论怎样向她解释都无济于事。如何让她相信车票是真的呢?只有售票处能鉴别真假。于是,他们不辞辛苦地到了车站,找到售票员,请求帮助鉴别真伪。然而,售票处并无这种职责,售票员也拒绝法外施仁:只要你能将票成功地退给售票处,票自然就是真的。但是,退票费一分也不能少。几经交涉,口干舌燥,均无济于事。退票者转过头来再同买票者交涉,搞得他不胜其烦,甚至打算干脆退给售票处了事,宁可受点经济损失。最后,在他赌咒发誓,又留下住址电话、手机号码、身份证复印件之后,总算原价卖出了这张火车票。 (摘自王跃生《从一张车票看信用缺失》,《人民日报》2005年06月06日第九版) 请分析:

(1)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到社会道德环境与社会经济活动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社会诚信状况不佳对社会经济和日常社会生活的影响是什么? (3)怎样才能提高社会信任程度? 案例6

阅读下文,请分析:

一家军工企业生产民用家具,在一批货发出后,发现有一张桌子少漆了一遍。经查找,这张桌子已经被顾客买走了。于是厂方便通过电台连续广播了半个月,寻找那位买主。没想到,这一举措虽然没找到买主,结果却引来了12家商场愿意包销该厂产品。如果这家军工企业对客户负责是“德”,最终引来12家商场愿意包销该厂产品是“得”,那么“德”与“得”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并发挥作用?

(根据王大庆:《35岁以前成功的12条黄金法则》,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改写。) 案例7

“道德”银行

人们印象中,“道德”意味着无私奉献、不求回报,而“银行”则总和金钱联系在一起。浙江一所高校却将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联系在一起,创办了一家“道德银行”,将道德行为折合成“货币”的形式储存起来,并可支取申请相关帮助或享受相应待遇。道德银行一成立,立即引发了诸多争议。

2003年11月5日,位于杭州钱塘江畔的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举行了

简单而隆重的启动仪式,宣布道德银行正式成立并运行。全院所有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都被吸纳为储户,其他学生也可以自愿申请开户。深蓝色封面的“道德银行储蓄卡”样式与常见的银行储蓄卡相似,有户名、账号及存入、支出、结余等栏目,不过“币种”一栏却写着“道德币”三个字。

按照“道德银行”的评估细则,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和其他各类好人好事都可获得相应的“道德币”。比如义务献血一次,登记在“储蓄卡”上就是2万元“道德币”。

除了负责存款的存储部外,银行还设立了支取部。如果出现各种违纪行为,就必须处以2――10万元不等的扣款。此外,当“储户”自身有需求时,也可凭卡向“银行”支取,比如“储户”可根据其做好人好事所积攒下来的“道德币”向“银行”申请相应的帮助或享受相应待遇。

这些优先帮助和待遇包括:享受申请勤工助学岗位;参加学生会组织的各类学习培训优先考虑待遇;可申请获赠各类知识竞赛、学术讲座门票及获赠一季度的学科类报纸、杂志等。学期末,道德银行还将对“存款高额者”进行“十佳道德富翁”排名,并予以表彰和宣传。学生在道德银行中的储蓄等级还将被列为团内评优、学校评定奖学金的参考。

目前,学院已有3350多名大学生成为道德银行的储户,其中179位储户已获得第一笔“道德币”。

问:(1)用好人好事换取道德币,这是否是对道德的亵渎和公开挑战?“道德银行”鼓励人们把所做的好事记下来,这与传统道德中“做好事不留名”冲突吗?

(2)你怎么看“道德银行”这种异化现象吗?

(3)你认为传统的道德评价体系完善吗?对道德和善行作出物质上的反馈是否应该?

(4)将道德银行扩展到全社会范围,是否具有可行性?是否有利于互助型社会的建立和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案例8

资料:雷锋日记选

1960年10月21日 今天吃过早饭,连首长给了我们一个任务,上山砍草搭菜窖。??劳动到了12点,大家拿着自己从连里带来的盒饭,到达了集合地点,去吃中午饭。当时,我发现王延堂同志坐在一旁看着大家吃,我走到他面前,他没有带饭来,于是我拿了自己的饭给他吃,我虽饿一点,让他吃饱,这是我最大的快乐。

1961年9月11日 我是主人,是广大劳苦大众当中的一员,我能帮助人民克服一点困难,是最幸福的。

1961年10月20日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1959年11月2日 我学习了毛主席的著作以后,懂得了不少道理,心里感到特别亮堂,工作越干越有劲,只觉得有股劲永远也使不完。-------我要永远的记住: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能永远不干,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融合一起的时候才能有力量。力量从团结来,智慧从劳动来,行动从思想来,荣誉从集体来。 问题: 读完《雷锋日记》你的感想是什么? 你认为雷锋精神的精髓是什么? 你认为雷锋精神过时了吗,为什么?

案例9

案例讨论:中华民族道德的沦丧 为什么丛飞资助了一批白眼狼? 受助者李某:被人知道会没面子

受丛飞资助的李某大学毕业已经工作了,毕业后与丛飞没有任何联系,只是有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不小心”说出了受丛飞资助上大学的事实。几天后,他从网上看到记者写的文章中提到了自己的名字,很不高兴,感到没面子,要求丛飞想办法删去文章中他的名字。

丛飞的朋友林燕打通了李某的电话“我很平静地问他为什么要删去名字,他说他现在是大学老师,这事让学生知道了会很没面子。我说贫困受助是你一生中的重大机遇,再说贫困又不是罪恶,学生知道了还能怎么想?他说我就是不想让学生知道我过去的状况。我问,受助是耻辱吗?他说,我没说是耻辱,但我希望永远不再提起这段往事。”听到这里,林燕气不打一处来,“当天晚上,我一整夜没有睡着,第二天见到丛飞,他告诉我,他也失眠了一夜。”林燕说:“现在,喜欢上网的李某一定从网上看到了关于丛飞的报道,但至今连一声问候都没有!”说这话的时候,林燕一脸怆然。 受助者小A:他帮我肯定另有所图

受助者小A,大学毕业前夕,她还与丛飞保持联系,丛飞一直通过电话对她进行辅导,并在她即将大学毕业时为她找工作,但后来,只是丛飞为她找的学校音乐教师的岗位她不满意,才失去联系。记者得到小A的电话后与小A有一次通话,下面是对话的主要内容:

“我只是想问一下你是否记得自己接受过丛飞的资助?”

“我是接受过他的资助,当然记得,当时丛飞同意帮助我也是出于一种自愿,他有他的想法,我从来没有强迫过他。” “他资助你时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呢?”

“至于有什么样的想法,我也说不太清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任何人做事情都是有所图的,至于他图什么,我不说你也应该能猜到。” “我猜不到,你猜到了吗?”

“我没时间去猜别人的想法。但你作为一名记者今天来给我打电话,核实丛飞是否资助我读了大学,不是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他的想法吗?”

“他胃出血了,医生说如果不及时治疗,会有生命危险。可他现在陷入了没钱治病的困境,你想没想过应该向他伸出援手?”

“向他伸援手?怎么伸呢?给他治病?可我现在每月不过三四千元钱,还没这个能力。再说,他也从来没向我提过这个要求。”

“你无力帮助他,可也应该去看看他,让他知道你还没有忘记他呀。” “我太忙了,没有时间。”

一受助学生家长:何时病好出来挣钱

丛飞住院后,许多受助学生的家长打来电话“要钱”,有些没有及时收到学费的家长们对丛飞产生了怀疑,认为他反悔自己先前的承诺了。但在知道丛飞生病住院后,许多家长都非常理解,劝丛飞安心养病,他们再想办法解决孩子的学费,有的甚至希望来深圳看望丛飞,但都被丛飞拒绝。

丛飞住院后,手机放在林燕处,林燕接到这类电话最多,感慨也最多。

有一天,林燕刚打开丛飞的手机,一个催款电话打了进来:“你不是说好要将我的孩子供到大学毕业吗?他现在正在读初中,你就不肯出钱了?你这不是坑人吗?”

林燕急忙解释:“丛飞病了,已经几个月不能演出了,现在暂时没钱给孩子们交学费,等他身体好了一定想办法寄钱过去。”对方听罢,半信半疑地盘问起来:“他得的是什么病啊?”林燕告诉对方是胃的问题,可能比较严重,对方听了,问:“那你问问他什么时候治好病出来挣钱啊?” 受助者阿珍:能否帮我买个MD

丛飞过去曾和林燕说起一个叫阿珍的女孩。

1998年,丛飞到山东演出时,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孩阿珍在演出结束时找到丛飞想拜师。面对这个陌生的女孩,丛飞拒绝说,他不收女学生。阿珍临走时要去了他的电话,说以后有问题时向他请教。但此后很长时间,这个女孩一直没有和他联系过。

两年后的一天,丛飞忽然接到了阿珍的求助电话:“丛老师,听说您是个有爱心的慈善家,资助很多贫困学生读书。现在我也遇到了经济上的困难,搞不好也有失学的危险,您能不能资助我一些生活费?”丛飞二话没说,很快就给她寄去了2000元钱。此后,每学期开学前后,丛飞总是接到阿珍要求帮助的电话, 丛飞也总是有求必应。

大学三年级时,阿珍的要求开始升级了,不但要生活费,还要课外补习费以及高档物品。有一次,她这样给丛飞打电话说:“我们班的同学都用上了MD听音乐,对我们的学习有帮助,可我的父母买不起,您能否也给我买一个?”丛飞到天虹商场花2800元买了一台MD,给阿珍邮去。不久,丛飞收到一条短信:“MD已收到。”

大学毕业后,阿珍也当上歌手挣钱了,再也没有与丛飞联系过。不久前,林燕将丛飞住院的情况电话告诉阿珍,阿珍听罢,回答非常流畅:“请转达我的问候,让他安心养病。”从此,丛飞再也没有阿珍的音讯。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目录

案例1

2002年国庆节十天长假过后,天安门广场留下了十几万口香糖的痕迹,平均每块方砖粘有十几块口香糖,对此,环卫部门先后设计了三套清洗方案,皆因怕损坏方砖而放弃,最后仍然采用人工铲除的方法,上百环卫工人用了整整一个星期才将口香糖痕迹清除。吃口香糖本来是为了口腔文明,可是,天安门广场却因此没有了“文明”。你对此如何看待? 案例2

“9.11”事件中,美国世贸大厦被撞时,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妇女正在第86层上。在当时的情况下,像它这样一个靠轮椅行走的人,要从这么高的楼层中逃脱出来,成功率几乎为零。可她竟奇迹般地逃出来了。一位并不相识的逃生者,硬是将她和轮椅从86层一直扛到5层才被人群冲散。

在危难时刻,虽然楼梯里挤满了人,但却紧张而有序。当楼上开始有担架抬下来时,大家就主动让出一条通道,让伤员先走。接着,在大楼里工作的盲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5o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