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管理学资料

更新时间:2024-03-01 09:0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导论

管理: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或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力,通过实施既定措施,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起源于人类共同劳动,凡是有人类生活的地方,就必然有管理。 管理学:专门研究管理活动及其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研究与管理活动有关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等方面的问题。

现代管理学:总结管理发展历史经验和借鉴传统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所提供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现代条件下进行各种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学问。

比较研究法:通过对不同管理理论或管理方法异同点的研究,总结其优劣以借鉴或归纳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管理规律的方法。

定量研究法:运用自然科学知识,把握管理活动与管理现象内在的数量关系,寻求其数量规律的方法。

历史研究法:对前人的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予以总结概括,从中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实现古为今用的方法。

案例研究法:通过对现实中发生的典型管理事例进行整理并展开系统分析,从中把握不同情况下处理问题的不同手段,以达到掌握管理原则,提高管理技能的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方法:把现成的管理理论与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来检验这些理论与方法的正确性与可行性,并在实践中不断概括总结新的理论与方法。 领 会

史前人类社会管理的特点? ①习惯化的管理方式; ②原始民主的管理制度; ③简单的管理机构; ④人格化的管理权力; ⑤单一的公共事务管理。 前资本主义国家管理的特点?

①管理阶层兴起,管理成为政治统治的手段; ②管理内容趋于复杂,管理权力开始分化; ③管理制度产生,但在管理中的作用受到限制; ④管理思想的提出,但经验管理仍占主导地位。 近代社会管理的特点?

①科学管理;②分权管理;③法制管理;④经济管理成为管理的重点。 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

①系统化管理;②民主化管理;③科学化管理;④法制化管理;⑤以人为本;⑥追求效率。 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①是维系人类正常社会生活的条件;——人类一切有组织活动都离不开管理,从原始社会到国家的产生,管理都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②是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手段;——任何管理活动都离不开相应资源的支持,管理能使资源充分发挥作用,去实现管理的目的,管理越科学,就越能发挥资源的作用。

③是社会生产力实现的基础;——管理影响生产力的存在状况,管理规定着生产力的实现程度。

④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保证,能创造出新的生产力。——管理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取决于管理所确定的目标是否正确,对各要素的配置是否合理,对组织活动过程的调控是否及时恰当。管理事例集体力量产生附加效益,创造新的生产力。

管理学与现代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管理学]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统一;定性和定量相统一;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相统一;软科学。 [现代管理学]变革性;开放性;严密性;实用性。 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内容?

1

①关于管理、管理学和现代管理学的基本问题:概念的科学界定;管理产生发展及其作用;管理学和现代管理学的学科特征;学习的方法、途径及意义;管理学的历史发展等。

②关于管理准则、管理规范及管理手段的基本问题:;管理主体在管理活动中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应遵循的道德规范;运用的基本手段和技术等。

③关于管理内容方面的基本问题:对目标、组织、人事、信息、财务的管理问题。 ④关于管理职能的基本问题:决策、计划、指挥、协调、激励、控制等。 ⑤关于管理创新与管理国际化的基本问题:继承,借鉴,吸收,与世界“接轨”。 学习现代管理学的意义?

①有助于把握现代管理规律,提高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②有助于合理组织生产力,充分发挥生产力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作用; ③有助于面向未来,实现管理的国际化与管理创新; 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途径?

①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是基本前提;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认识我国国情是出发点; ③分析和借鉴国外的有关管理理论是重要条件; ④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是保证。 第二章 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古代朴素的

系统管理思想:长城—多层级的管理系统,层层下达和上报;战国时期都江堰—既可独立发挥作用,又可互相结合,发挥整体功能;春秋末期《孙子兵法》了解敌我,分析客观规律,从整体上把握才可制胜。

用人思想:《墨子·尚贤》“察其所能而慎与官”“唯贤不用亲”“不辨贫富、贵贱、远近、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汉高祖刘邦“夫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人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孔子人本主义思想和韩非子的专制管理思想。

经济管理思想:战国时期,商鞅和韩非子的“以农为本,集富于国”的宠观经济管理思想;荀子以孔子“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的富民思想为基础提出的“上下俱富”的经济管理思想。西汉司马迁的善因论,即国家在合理适当的干预下对国民经济衽放任政策。《孙膑兵法》《六韬》《司马法》《老子》《阴符》《齐民要术》《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待。 世界其他民族古代的

行政管理思想:公元前2000多年古巴比伦王国的汉穆拉比法典(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古埃及设立宰相职务,把神权和世俗权力分开;古印度孔雀五朝的大臣查纳卡雅·考底里耶(约公元前332~298年)《政事论》论述了行政管理人员应具备的条件及选人用人的方法。

生产管理思想:埃及于公元前27世纪修建的胡夫金字塔,动有数十万奴隶,历时30年。15世纪和16世纪威尼斯造船厂的管理;古希腊公元前370年学者瑟诺芬对劳动分工的论述—与2200年后泰罗思想接近。

教会管理思想:欧洲中世纪罗马天主教会实行分级分领地分部门的管理体制,其中央机构——罗马教廷几乎就是一个复杂的政府组织。 对管理理论的贡献

小詹姆斯·瓦特和马修·鲁滨逊·博尔顿:发展了管理技术—市场研究与预测技术;生产计划技术;生产过程规范化和产品部件标准化;依据工作流程有顺序地安装机器;成本核算制度;培训与管理;按成果支付工资;工人福利由自己保管等。[英]

亚当·斯密:《国富论》及劳动分工。[英古典政治经济学杰出代表]

罗伯特·欧文:关心人的哲学—改善工厂内的工作条件;限制童工的最低年龄;缩短工人的劳动时间;为工人提供厂内膳食;设立按成本向工人出售生活必需品的商店;通过建造房舍与修筑街道改善工人居住条件,等。“人际关系之父”,人事管理的先驱。[英空想社会主义者]

2

查尔斯·巴贝奇:细致分析了劳动分工能提高生产效率的原因7点,强调劳资协作,提出一种固定工资加利润分享的制度,制度的好处5点;全面论述了具体管理,设计有关原料的表格,探讨使 投资效率更高的大工厂的优越性及这些工厂原料,工艺过程和制造成本;探讨同一领域各个企业的比较研究。[英数学家、发明家,科学管理的先驱《论机器和制造业的节约》]

安德鲁·尤尔:强调三项原则:机械原则、道德原则、商业原则;建立学院传授知识,对法国管理学者夏尔·潘迪有影响,而后都又对管理大师法约尔产生了直接影响。[英医学博士,管理教育的先驱]

丹尼尔·麦卡勒姆和亨利·普尔:丹制定严密的管理制度——①明确分工负责制;②授予权力;③采取措施了解是否履行了职责;④每日报告核查制度反映情况。和严密的组织措施——①职工分等级,并穿上标有等级的制服;②指定职务说明书,按要求开展工作;③绘制组织图表明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和报告控制关系;亨进定步发挥其管理思想—①主张建立一种管理体系,组织、沟通、信息原则。②注意到企业中人的因素,提出改变僵化的领导作风。[丹苏格兰籍赴美移民,其经验被美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采用。亨《美国铁路杂志》编辑]

行为科学: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理论和方法,从人的工作动机、情绪、行为与工作、工作环境之间的关系出发,探索影响劳动生产率因素的科学。分早期(人际关系论)与后期两大阶段。 应 用

分析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

泰罗《科学管理原理》[美国,钢铁公司] ①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②为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③为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必须实现标准化; ④在制定标准定额基础上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⑤设置计划层、实行职能制;

⑥对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实行例外原则; ⑦为实现科学管理应开展一场“心理革命”。 分析一般管理理论的内容?

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法,矿业]

①区分了经营与管理的概念并论述了人员能力的相对重要性;

②概括并详细分析了管理的五项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 ③阐述了管理教育和建立管理理论的必要性; ④提出了管理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十四项原则;

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合理的报酬;适当的集权和分权;秩序;公平;保持人员稳定;首创精神;人员的团结;跳板原则。 分析管理组织理论?管理组织理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期·韦伯《新教徒伦理》《经济史》《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德,“组织理论之父”] ①揭示了组织与权威的关系并划分了权威的类型; ②归纳了官僚制组织的基本特征; ③概括了官僚制组织的结构; 分析行为科学理论? ?行为科学的概念。

早期行为科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梅奥[澳大利亚,教学,霍桑实验]

①企业职工都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

②劳动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态度及其人际关系状况; ③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后期行为科学主要研究四个领域:有关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的理论,与企业管理直接相关的“人性”问题的理论,非正式组织及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的理论,有关领导方式问题的理论。具体见领会第3题。

3

分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企业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现代企业文化研究热潮兴起于美日经济的比较研究。美国研究企业文化热潮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认识与觉醒阶段;具体研究日本阶段;研究改革阶段,即建立美国新的经营哲学阶段。 企业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①日本的兴起在于文化,在于特有文化基础上的新的管理模式; ②企业管理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

③企业文化的要义,主要体现在企业内部成员间共同的信念、价值观、方向意识、思维方式和④日常行为准则(习惯、传统、氛围、纪律等);

⑤作为企业领导,在完成对个业战略、组织、制度、技术管理的同时,应把主要精力用在企业文化的塑造与培育上;为了完成对企业文化的塑造与培育,企业领导者必须具有文化意识,克服短期行为及思考肤浅、期望简单妙方的传统习惯,更深刻地考虑问题,并具有新的围绕人做好工作的能力;

⑥未来企业竞争,将主要是企业文化的竞争,因而也就是企业领导艺术的竞争。 领 会

原始社会管理思想的萌芽?

其主要内容是:按人的自然属性和各成员的特殊兴趣与能力进行分工,即简单的自然劳动分工思想;在采集食狩猎、防御敌害等活动中互相协作,即朴素的劳动协作思想;为了更好地在原始氏族成员间进行收获物的分配而建立起原始氏族组织,即原始的组织思想。有很大的自发性,缺乏连续性。 近代西方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

机器大工业的需要;市场竞争~;提高生产效率~;阶级斗争~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本内容?

①人的各种需要按其重要程度和产生的先后顺序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受人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②一个人首先产生最低层次的需要,当这一需要满足后,才依次产生高层次的需要;

③在同一个人身上,这几种需要可能同时存在,但由于其心理发展程度不同,占主导地位的需要也就不同; ④人的需要带有发展、动态的性质;

⑤管理人员必须根据不同人的不同需要,研究调动积极性问题,开展具体管理活动。 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的基本内容?

影响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因素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包括公司的政策、管理、监督、工资、同事关系、工作条件等;激励因素包括成就、上级赏识、工作责任、个人进步等。前者只能消除职工的不满,维持各项活动顺利进行,后者才能真正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费鲁姆期望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

M=V·E 激励力量=满足个人需要的预期价值·可能获得此价值的概率

要调动职工积极性必须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个人努力与绩效关系;绩效与奖励的关系;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

麦格雷戈“X-Y”理论的基本内容?

X理论指传统理论,以对人的错误看法为基础,把人看作是天生厌恶工作,逃避责任,不诚实和愚蠢的,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必须采取强制、监督、惩罚的方法。——过时的

Y理论指人并不是被动的,人的行为受动机支配,只要创造一定条件,他们会视工作为一种得到满足的因素,主动把工作干好。应从管理中找原因,排除职工积极性发挥的障碍。——才能保证管理的成功 布莱克和穆顿“管理方格法”的基本内容?

管理中的领导者行为概括为对人的关心和对生产的关心两大类,然后根据二者在不同程度上的结合归纳出多种领导方式。

(1,1)少关心,贫乏管理方式; (1,9)关心人,生产重视不够,乡村俱乐部型管理方式; (9,1)强调生产,忽视人,任务型管理方式;(5,5)人和生产一般关心,中间型管理方式; (9,9)高关心人和生产,战斗集体型管理方式。

4

现代管理理论的基本特征?

众多学派并存,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最大的学派有六个,即管理过程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权变理论学派。这些学派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管理理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都对管理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管理过程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的基本观点? 1、管理过程学派代表人物美国哈罗德·孔茨和西里尔·奥唐奈。强调对管理过程和职能进行研究。首先把管理人员的工作划分为管理职能,如法约尔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职能,孔茨的计划、组织、用人、领导、控制职能等。其次,对管理职能逐项进行研究,从中概括出管理规律对认识和改进管理工作能发挥说明和启示作用。

2、经验主义学派代表人物美彼得·德鲁克《有效的管理者》,有关企业管理的科学应该从企业管理的实际出发,以大企业的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便在一定的情况下把这些经验加以概括和理论化。

3、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美巴纳德《经理的职能》1938年出版,“现代管理理论之父”。①提出了社会的各种组织都是一个协作系统;②分析了正式组织的三个基本要素,即成员的协作意愿、组织的共同目标、组织内的信息交流;③提出了权威接受理论;④对经理的职能进行了新的概括,经理的主要职责是: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交流系统,得到必要的个人努力,规定组织目标等。

4、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美西蒙和马奇《组织》《管理决策新科学》,西蒙获197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①强调了决策的重要性;②分析决策过程中的组织影响,即发挥组织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③提出了决策的准则;④分析了决策中的“组织”作用;⑤归纳了决策的类型(程序化和非程序化)和过程。

5、系统管理学派代表人物美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系统理论和管理》《组织与管理:系统与权变的方法》,继承贝塔朗菲的思想,①把管理组织视作一个开放系统;②对组织的运行进行系统分析。————有希望成为统一各种理论的基础

6、权变理论学派代表人物英伍德沃德和美菲德勒《工业组织:理论和实践》《领导方式的一种理论》,管理中并不存在什么最好的方法,管理者必须明确每一情境中的各种变数,了解这些变数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把握原因与结果的复杂关系,从而针对不同情况而灵活变通。管理中的可变因素从六个方面考察:①组织的规模;②组织中人员的相互联系和影响程度;③组织成员的技巧、能力、志向、兴趣、及个人性格;④目标的一致性;⑤决策层次的高低;⑥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 第三章 管理的基本原则

人本原则:要求管理者在其管理活动中充分重视人的作用,尊重人的价值,并通过促进人的需要的满足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管理关系:人们在管理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不断变化着的人与人的关系。

Z理论的基本内容:①对雇员长期雇用,以使其职业有保障,促使关心组织的利益与发展;②要求上下沟通;③基层不是机械执行命令,而是抓住问题实质来解决;④上下级关系要融洽;⑤管理的任务不仅要完成组织硬性目标,更要使被管理都在工作中得到满足,心情愉快。

民主的管理方式的具体做法:①让职工通过正常渠道,对社会、本单位的活动目标、计划、管理干部的任免提出合理化建议,参加高层决策;②通过自己的代表或群众组织,直接参加管理工作;③对社会及要单位的活动进行广泛的监督,同时监督管理机构和管理者的工作。

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其各个组成部分所没有的新的性质和功能,并和一定的环境发生交互作用。

要素:组成系统的基本万分,是系统形成的基础。 结构:系统内诸要素的有机联系形式或排列秩序。

功能:系统与外部环境在相互联系和作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交通。

活动:系统的形成、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通过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完成的。

信息:系统中被认识和理解了的内容,表现为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活动、环境等存在方式运动状态的表述和这种表述的传播。

环境:处于系统边界之外并和系统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所有事物。

5

可预测性—使人们自觉遵守法律和纪律,使管理系统自动调节,不必经常进行在量的调解工作。[缺]缺乏灵活性和弹性,不便处理特殊问题和及时处理新问题;强制性处理不好不利于调动下属的积极和主动性。 经济手段:通过调节各方面利益关系去刺激组织和个人行为动力的管理手段。 经济手段的最主要形式:价格、税收、信贷、工资、奖金、罚款、福利等。 经济手段的主要特性:调节性、灵活性、平等性。

经济手段的功能:形成一个强大的向心力;是最富有弹性的管理;促使健康的人际关系生成。

经济手段的优点和缺点:[优]较好地处理各方面的物质利益关系;从根本上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组织工作成效显著;利用经济制约,便于分权管理,发挥各方面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产生单纯追求财物和拜金主义,影响整体社会精神文明;容易导致利益目标分散、混乱,增加互相矛盾的现象;从宏观角度,经济手段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自发性,处理不好会增加管理的问题。

思想教育手段:通过说服教育的方式把管理意志传达给被管理者,以求得被管理者的响应和配合的管理方法。 理想教育:

道德教育:国家、政党、社会团体等社会组织,为维持自身的稳定和发展,有计划、有组织地提倡和推动某种系统的道德规范的活动。

思想教育手段的性质:是实现管理目标的思想保证;提高人的素质的重要途径;内容丰富,担负着对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改造、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精神,健全迟到、法制和纪律意识,造就尊重人、理解人、负责任、有作为的品德。

思想教育手段的主要特性:目的性、科学性、启发性、艺术性、长期性。

思想教育手段的功能:宣示管理系统总体目标;从人的精神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人们的群体观念和团队精神;增强其它管理手段的功能,得到被管理者的积极配合。 应 用

科学合理地运用行政手段需要注意的问题?

行政手段的定义+应做到几点:①突出目标导向。根据不同任务、不同目标,选择行政手段; ②建立一套严密的组织机构。以任务为中心,因任务定机构,因机构定职务,因职务择人员;

③处理好管理宽度与管理层级的关系。运用行政手段要求集中领导,分级管理,管理宽度与层级要适当; ④权责一致。每个层级每个管理者必须明确自己的目标与责任、权利,权与责要保持一致。 此外,必须树立服务意识,自觉提高管理水平和各方面的素质,以群众监督作补充。 使用法律手段时要特别注意的问题?P119

定义+应注意几点:①法律的内容要与整个社会和组织内的道德舆论水平相适应; ②要在整个组织系统中强化法律意识、树立法律的权威性; ③要有有效的法律机构和体系来保证法律的实施;

④要根据客观事物的具体情况,选择正确而适用的法律调整方法。 把握经济手段的适用条件?

①前提条件是它必须是一个有着独立的经济利益的组织实体。否则,不会产生动力,反而冲击管理目标,造成混乱和其它消极影响;②要特别注意各种具体的经济手段的协调配套;③还需要得到法律、政策的支持、需要有相应的经济立法和各种条例、规章制度的配合。只有有了良好的适宜于经济手段的环境,经济手段的运用才是有效和有益的。 注意各种具体的经济手段的协调配套?

经济手段定义+形式+宏观与微观的区分+往往不能孤立地使用某一手段,需要健全各种手段,形成配套,并且相互间要协调。比如,在宏观管理中,价格、税收、信贷都无法单独发挥经济调控的作用,只有配套使用才能达到调控的目的。在微观管理中也是这样,工资必须与奖金、罚款等手段结合。 运用思想教育手段应注意从四个方面着手?P135

坚持说服教育,以理服人;做到关怀体贴下属,以情感人;自觉地探索思想教育工作的艺术;在管理系统中,树立正气,创立良好的思想文化环境。

比较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思想教育手段的异同?

11

四个定义+体现管理意志方面,行政手段在不能够代表管理系统的整体意志,多体现于管理者个人意志;法律手段以最坚定的方式贯彻管理意志,能够体现管理系统整体意志;经济手段运用中,管理意志不直接作用于被管理者,而是隐藏在利益诱导机制背后发挥作用;思想教育手段中,管理意志是通过说服教育方式传达给被管理者,被管理者能否正确理解并接受和执行不能确定。 领 会

行政手段是一个组织的领导人员或领导机构行使组织权威的过程?

每个组织机构及其领导人,都是由法律、条例、组织章程或上级机关授予他一定的权力,这些权力本身就代表组织的权威,行政手段运用中所依据的权威是组织的权威,而组织权威又是在权力结构和权力运行中建立起来的。 行政手段的基本性质就是服务?

服务是管理的根本目的,这是由管理的实质决定的。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公共行政被定位在为社会服务的角色上;一切公共组织中,管理系统都是为其它方面服务的;在私人组织中,管理也是为整个系统的运行提供服务的。抽以,运用行政手段,必须树立起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

无论行政手段采取什么形式,都是自上而下发挥作用的?

行政手段的强制性使其作用的发挥都是自上而下的。较高组织层级的管理机关和管理者运用权力,对下属机关和人员进行直接指挥和监督,而下属机关和人员必须服从和认真执行,不能怀疑、否定和抵抗。 最少使用行政手段这种最有效的管理方法,往往是管理者最明智的选择?

行政手段可能会造成不利结果,应当把最少运用行政手段作为一种成功管理的追求,除国家管理外,其它管理领域,应尽可能少地运用行政手段。如果国家外的管理组织经常性地依赖于行政手段,那么这个组织已处于危机之中。即使国之样的公共管理领域,实现法制和迟到,依法行政,以及引进私人组织中的企业家精神,已成为公共管理的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

法律与制度作为一种管理手段时,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法律是由管理系统中的权力机构所确立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原则和所制定的各种各样的行为规则。当这些组织原则和行为规则付诸实施时,就需要有相应的机构来执行和监督。在这中执行和监督中,既定的原则、规则与其相对应的机构之间的结合方式,以及在这种结合中形成的运行机制,就是制度。制度是法律和法律实施机制的总和。 法律手段是管理系统整体意志的体现?

法律手段能够以最坚定的方式贯彻管理意志。它不会因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作为人的个体的差异而不同,不会留下任意变通的空间。法律手段依据的法律是经过权威机构和一定程序制定的,不会因管理者的喜好发生变化,除个别有歧义条款作出解释外,其它都必须无条件地执行。在法律手段的运用中,不会因人而异,不会出现误导。一切管理手段都能运用管理意志,但只有法律手段能够体现管理系统整体意志。 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规范性信息?

法律不仅具有规范行为的作用,而且也有影响思想的作用,法律的思想影响表现在提供信息和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它明确规定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和禁止做什么,规定对合法行为的保护和对违法行为的制裁。这些信息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就会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影响,从而有助于培养人们的行为方式。 法律手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从纵的方面看,上至国家政权机关,下至每一个群体、组织、企事业单位,直到每一个部门或分支机构都需要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管理。从横的方面看,法律手段原则上适用于社会管理的各个领域,对经济、科学、教育管理等领域都是适用的。

宏观调控手段和微观调控手段?

根据经济手段运用范围不同划分。宏观调控手段指宏观管理中,国家运作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手段管理国民经济。这种管理建立在对经济规律的认识基础上,即得用经济运行和发展的规律去促使某种经济现象的生成和避免某些经济现象的出现。微观调控手段指微观管理中,企业及其他较小的组织采用工资、奖金、罚款等经济手段实施管理。 要求管理者善于正确运用经济手段,把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动机转化成积极的动力?

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是生产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一切管理活动都要以诱发和引导这种动力为宗旨。经济手段所遵从的是利益原则,它把组织成员的物质利益与工作成果联系起来,使组织成员追求利益的动机成为自己本身工作的动力。这样既达到调动积极性目的,又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间建立平等、依赖的关系。

12

运用经济手段进行管理,是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建立起一个物质利益纽带?

一方面运用经济手段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间保持一定的距离,通过利益引导传达,同时应考虑被管理者的接受理解能力;另一方面,运用经济手段又会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稳定地联系在一起,使他们之间的关系不会发生变异或对立。不断调整经济手段的运用,可以更加改善管理关系。 做好思想教育应突出理想教育和道德教育?

通过理想教育,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使人们把力量集中到促进既定目标的实现上来,会产生一种巨大的精神推动力量。道德教育,不仅国家、政党一类组织需要,任何一种组织,不论其规模大小,都有必要进行。任何组织的存在与发展都需要制定一些适应本组织需要的行为规范,宣传这些规范和用这些规范去影响组织成员的思想和行为。所以~~~~~~~~~~~.

思想教育手段是实现管理目标的思想保证?

思想教育手段不仅激发人们的劳动热情,而且对其他管理手段的实施起巨大的支持作用。其它各种管理手段确定后,要靠宣传使人们了解、领会、要靠教育使人们自觉地执行。实践证明,政策、法律、命令、制度与各种经济手段的运用好坏,与思想教育手段是密切联系的。 第六章 目标管理

目标: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

组织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其关系:环境层的目标、组织层的目标、个人层的目标; 目标体系的基本性质:客观性、层次性、多样性、网络性、时限性、可考核性。 组织目标的作用:为组织指明方向、激励、凝聚、是组织考核的依据。 确定目标应考虑的因素:上级的要求、主观条件、客观环境。

确定目标应遵循的原则:把关键性目标与目标的全面性结合;把目标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把目标的科学性与预见性相结合。

确定目标的步骤:全面搜集情况,掌握内外信息;提出目标方案;评价目标方案;选定目标。 目标展开主要表现在三个环节:目标分解、对策展开、明确目标责任。

目标管理制度的形成:20世纪50年代美国管理学家杜拉克《管理的实践》中提出。

目标管理:一种通过使组织的成员亲自参加革命工作目标的制定来实现“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的管理制度。

目标管理包含三个方面内容:注重工作效率;注重管理的综合性;建立目标责任制。

目标管理的特点:是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强调组织成员的“自我控制”;是一种系统整体的管理方法;是一种重视成果的管理方法。

目标管理过程三个步骤:建立一套完整的目标体系;组织目标的实施;进行目标考核。 应 用

正确处理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关系?

组织目标的三个层次首先应表现为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一致,其次表现为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一致。组织目标的实现是个人目标实现的前提,个人目标只能是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得到实现。现代管理实际中,组织与个人目标一致,协作就是成功和有效的。不一致,协作就会低效甚至无效,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都不能顺利实现;一个组织的短期目标是长期目标的基础,任何长期目标的实现必然是由近及远的和依次展开的。只有短期目标,只能获得短期效应,即取得一时成功,但不能持续和长久地获得发展的机遇。长期目标只有分解成一个个短期目标,并努力实现具体化的短期目标,长期目标才有可能最终实现。

实施目标管理要求主管人员特别要注意的问题?

①目标管理看起来简单,但要把它有效地付诸实施,则需各级主管人员对它有详尽的了解和认识。

②目标管理和其他各种决策和计划工作一样,如果那些拟订目标的各级主管人员得不到必要的指导方针,不了解决策和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和组织的基本战略和政策,那么他们就无法制订出正确的目标,也就无法发挥目标管理的作用。 ③目标有时可能是难以确定的,特别是对于目标的主次优先难以确定,这就要求主管人员必须认真理解组织的宗旨、使命,认识影响组织发展的各种因素,并依据科学的程序来确定目标。

13

与组织的宗旨和使命相比,目标一般是短期的,几乎在所有实行目标管理的组织中,所确定的目标都是比较短期的目标。主管人员要特别注意防止目标管理变成一种短期行为,必须时时把握从长期目标的角度去制定目标管理的目标这一方针;

④目标管理要取得成效,必须保持其明确性和稳定性,如果目标经常改变,不会使目标失去意义。要求在管理中必须不断地根据新的认识和发现对目标进行修正。使目标既有明确性、稳定性,又有一定的灵活性。 领 会

对于管理人员来说,目标好比路标?

目标指明了组织努力的方向,确定了组织应在哪能些领域取得成就的标准。组织的首要任务是使组织目标明确和具体化,从战略角度确定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领域、内容、对象和时限。 目标由组织的性质决定的?

不同的组织有着不同的宗旨,自然也会有其不同的多个目标。

管理学在探讨组织目标时,总是把组织目标看作是一个复杂多样的目标体系?

组织目标在纵向上表现为具有多个层级,在横向上表现为一个相互联系的目标群。管理学之所以把组织中各个类型、各个层级的目标说成是一个目标体系,是为了说明一个组织的目标是由目标与目标之间的左右关联、上下贯通、彼此呼应、融汇为一的整体。组织目标有大有小,有主有次,所以~~~~~~~~~~~~. 目标不仅规定了一个组织的基本特征,而且还规定了一个组织存在的意义?

一切组织的存在都是从属于一定目标的,组织中的管理活动也是围绕着目标展开的。管理目标既是组织活动的起点,又是活动的终点。各种各样的管理活动都要以管理目标为依据,有序、有效地展开。任何一个组织,一旦失去目标,也就失去了努力的方向,从而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目标的确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组织的各个部门、层次、方面,由于条件、利益不同,看问题的观念、角度不同,所追求的目标就不同,有时会出现相互不协调甚至相互矛盾的情况。在不同的时间跨度之间,也可能出现目标联系脱节或重复等现象。因此目标确定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是难以避免的。所以~~~~.

管理者需要在确定目标活动中使组织成员广泛参与?

组织成员参与目标的制定工作,就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确定目标的背景,也会使目标更加符合实际,并会对目标相关的一些问题考虑更加周到,从而使组织上下同心同德地去实现目标。 目标展开是目标确定的继续?

在目标确定过程中,有了一个明确目标还只是目标确定的第一步,它还需要经过具体化化和细化,才能付诸实施。如果没有这一步,目标确定是不成功的,因为它所获得的只能是一个空洞而抽象的目标,是一个在管理活动中无法实现的目标,因而在管理活动中难以发挥作用。目标展开之所以在目标确定的继续,因为在目标具体化和细化过程中,也表现了在微观层面上对总体目标的重新确定。 目标管理以目标为中心?

对于目标管理来讳疾忌医,实现目标的行为是从属于目标的,目标本身就对行为有着控制能力。强调以目标为中心的管理,把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监督、控制转变为被管理者自己自觉的自我控制。从而增强了组织的凝聚力和协调能力,调动起一切实现目标的积极性。

目标管理具有其他管理制度和方法所没有的优越性?

通过目标管理,使各项工作都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避免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和被动状态,避免形式主义和无效工作;通过目标管理的系统分析,提高计划工作的科学性和整体协调性,充分发挥每个人内丰的潜力和积极性,共同实现整体目标;解决控制的两个难点,即指出控制标准即是目标、控制手段即是自我控制;有助于增强全体组织成员的团结合作和组织的凝聚力。

现已存在的目标管理模式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运用目标管理的组织活动中,没有被列入目标的日常工作和其他工作往往容易受到忽视,结果也会影响到整体工作的效率和效益。目标实施过程中,片面强调个人目标的完成,而忽视各项工作间的有机联系。目标管理要求把系统总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个人,但有些目标可能无法分解和落实。所以目标管理有一下的局限性,需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和完善。

14

第七章 组织管理

组织:由若干因素构成的有序结构系统,包括社会组织和自然组织;一种根据一定的目的、按照一定的程序,对一些事物进行安排和处理的活动或行为,专指人们的活动。

非正式组织:基于思想观点、爱好、兴趣、习惯、志向等的一致而自发形成的伙伴关系。

组织结构:表现组织各部分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聚集状态、联系方式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模式,它是执行管理任务的体制,在整个管理系统中起“框架”作用。 几种基本组织结构类型及内涵、优缺点

直线型组织:一切组织中都存在着一条纵向的直接权力线,从最高领导逐级至基层一线管理者。[优]结构简单,权力集中,责任分明,命令统一,联系简捷。[缺]失误较多,权力滥用,突然变动带来损失,部门间协调较差。 职能型组织:通过对管理职能进行分类,然后根据不同的管理职能来设立一些相应的部门,共同承担管理工作的组织结构形式。[优]适应现代技术复杂和分工较细的特点,发挥职能机构的专业管理作用,减轻上层主管人员的负担。[缺]妨碍组织必要的集中领导和统一指挥,形成多头领导,不利于明确划分直线人中央委员职能部门的职责权限,易造成管理混乱。

直线参谋型组织:以直线权力为基线,在此基础上增设一些部门,接纳专业人才充当直线管理的助手。[优]领导集中,职责清楚,秩序井然,工作效率较高,整个组织稳定性较高。[缺]下级部门积极主动性发挥受限制。部门间沟通少,上层管理协调工作量较大。整个组织系统适应性较差(适用于中小型组织)。

矩阵型组织:“规划—目标”结构,保留职能型形式,成立按项目划分的横向领导系统。把按职能和项目划分的部门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矩阵。[优]加强了各职能部门的横向联系,有较大的机动性和适应性;实行集权与分权较优结合,利于发挥专业人员的潜力,利于培养人才。[缺]纵横双重领导易出现矛盾和扯皮现象。组织关系复杂,对项目负责人要求较高;临时性易导致人心不稳。

组织职能:在组织结构的基础上组织运作所发挥出来的功能。

组织工作: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对组织自身进行结构的设计和调整、业务活动的分类、管理人员职位的设置、管理职权的分配及对组织成员的行为作出规范和协调等方面的工作。

部门制:通过把组织划分为若干个管理单位,确立组织中各项任务的分配与责任的归属,以求分工合理、职责分明,有效达到组织目标的组织方式。

委员会制:由两个人以上的集体组成,行使一定组织的最高决策权的一种组织方式。

部门划分原则:力求维持最少部门;划分应有弹性;必要的职能均应具备;各部门职务的指派应平衡。

委员会制的优点和缺陷:[优] ①集体力量解决问题减少决策失误;②防止集权带来的滥用职权、决策失误的风险,在纠正错误是起到督查和遏制作用;③各方面人员的参加,可以了角各方面的要求和希望有矛盾冲突的存在;④集体讨论充分考虑各方面利益,有利于实现组织整体统一团结,向各方面强调了对集体决定的责任感和忠诚感;⑤推动了参与管理的发展,有利于动员更多人来关心组织,增强积极性和组织凝聚力,充分挖掘和发挥每个人的才干;⑥从特定角度训练、培养、考察人才,避免正式晋升和罢免带来的心理压力和政策难题;⑦特设的委员会,可能专门探讨问题,合理妥贴解决;不便急于决定的事情,可作为一种借口或手段来延缓决策。[缺] ①成本较高;②一些问题可能会由于分歧导致妥协折衷或是争论不休,拖而不决。③委员会的集体负责可能会变成集体中的每一个人都不负责。

组织设计:对构成组织的各个要素、各个部门进行总体的规划,以保证这些要素和部门所构成的组织是一个有机整体,能够协调运作。

组织设计应考虑的主客观因素:组织环境、组织战略、组织规模、组织技术、权力体制。

组织结构与组织环境的关系:①结构复杂程度与环境的不确定性成负相关关系;②环境越平稳,结构的规范化程度就越高;③组织面临的环境越复杂,结构就越趋于分权。相反平稳的环境中组织多采用集权的方式强化控制。 组织设计的基本内容:①组织中各部门和人员之间的正式关系和各自的职责;②组织中最高部门将以何种方式向其下属各部门、单位或人员分派任务,并作出规划;③在一些较复杂、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组织中,要对组织的协调充分重视,甚至设立专门的协调机构;④明确地确立组织中的职权系统结构,也就是组织中的权力、地位和等级之间的正式关系的明确规定。

组织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任务和目标原则、分工和协作原则、命令统一原则、集权与分权结合原则、职、责、权、利相对应原则、执行与监督机构分设原则。

15

组织层次:组织自上而下地实施指挥与监督的权力级差,低一级的权力由高一级主管人员授予。 管理宽度:管理跨度或幅度,一名主管人员能够有效地监督、管理其直接下属的人数。

扁平结构:组织层次少而管理宽度大的结构。[优]缩短上下级距离,密切上下级关系,信息纵向流通快,管理成本低,被管理者有较大的自主性、积极性、满足感,利于选择和培训下层人员。[缺]不能严密监督下级,上下协调较差,加重了同级间相互沟通联络的困难。

直线结构:组织层次多而管理宽度小的结构。[优]管理严密、分工明确、上下级易协调。[缺]层次多带来问题多,管理人员增多,花费增加,沟通交流受阻、不易控制、单位整体性可能破裂、下属易失去主动性和创造性。

影响管理宽度的主要因素:主管人同与其下属双方的素质和能力;所面对问题的种类;授权;使用标准程序的程度;管理信息系统的先进程度;组织文化的凝聚力。

组织变革:对组织结构、组织关系、职权层次、指挥和信息系统所进行的调整和改变。

组织变革的目标:使组织适应环境,以便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求发展;改变组织成同的观念、态度、交往手段和彼此联系的方式等。

组织变革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以组织结构为重点;以任务和技术为重点;以人为重点。

组织变革的原因:频繁的决策失误;组织成员间的沟通不灵;管理业绩长期不理想;缺乏创新。

三种类型的组织变革方案及分析:打破原状,抛弃旧的一套,断然采取全新的办法;采取逐步变革的办法,即由原有框内做一些小的改革;采取系统发展、统筹解决的办法,即由组织的领导或组织变革专家先设想一个最佳变革方案,经有关人员共同研究,分析修改,建立变革的系统模型,确定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以便进一步实施,最终达到组织高效化,有效地完成组织的各种任务。[分析]渐进性变革不能触及组织内根本性问题,而且时间缓慢,零敲碎打,收效不大。第一种革命性变革要彻底推翻现状,会产生很大动荡,因而阻力很大。只有第三种系统发展的计划性变革,才能把领导和成员的聪明才智焕发、组织起来,共同有系统地研究问题和制定改革方案,才能在广大组织成员谅解、支持的基础上,朝着预定的目标顺利推行组织的变革。

组织变革策略的四个方面内容:选择好时机;明确从何处着手;弄清变革的范围和深度;始终把握组织变革的目标。 组织成员抵制变革的原因:不确定感,无法预计变革对自己带来的影响;缺乏理解和信任,因为尚未认识到变革的必要性,对变革目标抱怀疑态度;害怕推动既得利益;对变革的内容、方式等有不同看法。

积极的组织变革应做到三点:实事求是;有计划、有步骤,把变革的愿望和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 应 用

正确处理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关系?

正式组织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程序组成的权责角色结构;非正式组织是~~~.

按组织的形成方式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的研究应当是社会心理学的范畴,管理学对组织的研究着重放在正式组织上。对于非正式组织,管理者无疑需要给予充分的注意,尽可能控制非正式组织对于管理活动的影响,发挥其在管理活动中的辅助作用。 认识现实中的一个具体组织的结构?

组织结构分为直线型、职能型、直线参谋型、矩阵型。 比较组织结构形式与组织职能的实现方式的关系?

组织结构形式+职能实现方式分为部门制和委员会制。对于组织来说,无论采用部门制,还是委员会制,中心问题都是一个权力的问题。权力的正确运用,必须与管理目标的实现相一致,发挥有助于管理目标实现的作用,这种作用也就是组织的职能。所以组织管理不管以部门制还是委员会制形式出现,都是实现组织职能的前提条件,而组织中权力的分配和运作则是实现组织职能的基础,只有这两方面在具体管理活动中统一起来,才能发挥出组织的职能。 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在经济组织、行政组织和一般社会组织中的表现有哪些不同? 基本原则+

信息管理的现代化对管理层次和管理宽度的相关关系产生的影响?

管理层次和管理宽度的定义+关系:两者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组织规模一定的情况下,较大的管理宽度意味着较少的组织层次。较小的管理宽度则意味着较多的组织层次。影响: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使信息传递迅速、准确、从而增强了管理人员的控制能力,因而,管理宽度也可以大大增加。组织的沟通通过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主管人员也能通过管理信息系统来了解组织的运行状况,主管人员的命令、指示等也可以通过管理信息系统传达下去。

16

把握组织活动、组织工作、组织设计、组织变革等概念间的关系? 四个定义+ 领 会

组织是人们社会活动中分工和协作的方式?

两个人以上的群体共同工作,就有一个分工与协作的问题。因为人的知识和能力的有限性决定了人们必须进行分工,以求提高效率。分工可以使不同的人为着同一目标而工作。分工必须协调一致才能发挥综合效益。所以,分工必须与协作相伴随。然而,既有协作又有分工的形式本身就是组织。 组织是一种管理主体,同时又是管理客体、管理对象?

作为管理主体,表现为专门进行管理工作的组织机构,如管理学中说的指挥部、决策部等。但是管理又是对组织的管理,那么组织又成为管理客体、管理的对象。

组织作为管理主体表现为目标的一致性,作为客体表现为系统性?

作为管理主体组织的建立和活动都是服务于一定目标的。目标各异,组织也各异,目标分化,组织也会分化。组织要靠共同一致的目标联结起来;作为客体任何组织都是由作为要素的人按照一定的结构建立起来的系统。组织系统具有纵向的上下层次关系和同层次间的横向交叉关系。 组织有序性程度的高低是反映在命令是否统一上的?

组织中除最高管理者之外的所在成员在工作中都会收到来自上级的命令,根据命令开始或结束、进行或调整、修正或废止自己的工作。但是一个下属同时接受两个上司的指示,而指示并不总保持一致的话,那么他的工作会造成混乱。所以,统一命令、指挥是组织有序性的保证。 组织形式多样性的根源?

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决定了组织形式的多样性。

组织结构上的不同实际上是根源于权力关系上的区别?

基本的组织结构有直线型、职能型、直线参谋型和矩阵型。直线型表现为直线集权,职能型表现为分权,直线参谋型表现为集权和分权并用,但直线权力依然是基线,矩阵型实行了集权和分权较优结合。 部门制的建立是为了提高组织效率?

把组织划分为不同部门,是为了对管理进行分工,以便将不同的管理人员安排在不同的管理岗位和部门中,通过他们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关系中的管理作业来使整个管理系统有机地运转起来。 组织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在组织中进行权力的分配?

组织的存在与发展是建立在权力关系的基础上,一个组织采取什么样的形式,由权力关系决定,与集权、授权和分权的概念相联系,存在着直线部门或人员、职能部门或人员和参谋部门或人员的管理活动的分工。 合理的组织结构是组织效率的保证,而合理的组织结构来源于组织设计? 组织设计的定义+

组织设计是组织实体的建构过程?

主要集中在对组织结构的设计、调整和安排上,即作为管理活动过程的“组织”。 组织变革是绝对的,而组织的稳定是相对的?

组织模式应力求稳定,频繁而不必要的变动对于实现管理目标是不利的。但任何组织都处于动态的社会变动中,由于环境的变化,影响管理目标的各种因素的变化,组织也会通过变革而发生某些变化,一成不变的组织是不存在的。 组织变革的过程贯穿着管理者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任何一项变革都是通过管理者承担起来的,没有管理者的变革计划和变革方案,就不可能存在变革的行动。 在组织变革中包含着组织发展的内涵?

组织的任何变革都是自觉的,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变革,这种变革必然意味着推动组织的发展;再者,组织变革不是偶然的,一次性完成的,而是长期和不断进行着的,这意味在连续的变革中包含着发展的方向性。所以,变革本身就是发展。 引用 报告 回复

[广告] 明天教室创意产业人才培训基地 wq53145003

17

新手上路 UID 251313 精华 0 积分 14 帖子 11 声望 14 华币 96 枚 存款 0 华币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7-7-25

状态 离线 #2发表于 2007-8-2 20:4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现代管理学>复习资料2 第八章 人事管理

2人事管理:即人事工作,是组织活动中最早发展起来的管理职能之一,指组织获取所需要的人员,并对已有人员进行合理调配、安排的活动。

3人力资源:一个管理系统能够拥有的具有一定的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的人员,是一个管理系统中的人的因素的总和,包括管理者和被管理者。

4人力资源的特征:时效性、时代性、能动性、重复开发性。

5有效协调人际关系的途径:确保命令一致;减少管理环节;促进一切组织间的沟通联络,自觉运用管理信息,及时、准确、有效地进行沟通联络,促使管理系统上下左右处在动态的协调状态;善于运用激励手段。 6运用组织目标优化人力资源:指明管理目标;认真解释目标;积极协调目标。

7优化人力资源对管理者的更高要求:善于不断地鼓舞组织成员的士气;善于体察和引导组织成员的工作目的;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善于综合运用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和思想工作的手段去管好人和用好人。

8人力资源规划:一个管理系统为实施组织发展战略和实现管理目标,根据内外环境及其变化的情况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组织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并在预测基础上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以求使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的过程。

9人力资源规划的目标:确保组织在一定时间里,每一个经过科学设计的岗位都能获得适当的人员,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及其潜力,使组织及其组织成员的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内容:[战略层面]职位分类、定编、定员[执行层面]对人员的招聘和选拔、教育和培训、人员余缺的调剂。意义:能够不断调整人事管理的政策和措施,指导人事管理活动,是人事管理的关键环节。

10职位分类:将所有的工作岗位即职位,按其业务性质分为苦干职位系列,然后按责任大小,工作难易,所需教育程度及技术高低分为若干职位等级,对每一个处于职位系列和职位等级所构成的坐标系上的职位,都作出准确的定义和描述,制成职位说明书,以此作为对聘用人员管理的依据。

11编制:即定编定员,包括机构设置,组织形式的确定,工作人员的数量、结构和职务的分配等内容。 12人员选聘:通过招聘等手段去选择职位需要的组织成员的过程。

13人员选聘的意义:满足了组织发展对人员的需求;确保组织人员具备较高素质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组织的稳定;是组织树立自身形象的过程。

14人员选聘应遵循的原则:效率优先原则;双向选择原则;全面原则;公正公开、竞争择优原则。

15人员选聘的途径:内部选聘(从组织内部挑选适合的人员加以聘用,包括内部提升、内部调动、内部招标方法)、外部选聘(包括组织内的职工介绍推荐、利用职业介绍机构、从大学和院校选聘、通过广告公开选聘)。

16内部选聘、外部选聘及其优缺点:内部[优]费用低、手续简便、人员熟悉、人员适应快、调动积极性;[缺]容易造成自我封闭,近亲繁殖,不易吸收组织外优秀人才,以至于组织缺乏活力,影响成员积极性。外部[优]给组织注入新的活力。[缺]裙带关系、费用高、影响组织内员工士气。

17人员考评:定期对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状况进行考核和评价。

18

18人员考评的意义:组织对人员选聘结果加以检查的基本依据;合理安排、使用和调配人员的基本依据;组织人员进行培训的基本依据;确定人员的晋升与报酬的基本依据。原则:实事求是、全面考评、公正公开、激励原则。 19绩效考评:对已经取得的业绩的考评。要求:考评标准要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考评原则要具一致性和可靠性;考评工作要具民主性和透明度。

20素质考评:对组织成员能力、素质的考评。要求:指标要客观;方法要可行;结果应反馈。

21人员培训的目的(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部分弥补正规教育的不足,增强组织的竞争力和活力)、意义:实现人事和谐,提高组织工作效率的有效方法;培养人才、调动组织成员积极性的重要途径;增强组织中管理人员能力的重要手段;树立组织文化的有力杠杆。需要遵循的原则:学以致用原则;全面培训原则;全员培训和重点提高原则;严格考评和择优奖励原则。

22报酬:组织对自己的成员为组织所付出的劳动给予一种直接的回报。

23福利:组织为其成员提供生活保障、丰富生活内容等而作出的各种安排,如给员工提供带薪休假、女工产假、医疗、安全等各方面的保险;员工丧失劳动力后获得的物质各方面的待遇和帮助以及组织中的各种文化娱乐等。 应 用

比较“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的异同?

两者的定义。现代管理学把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看作是人事管理的中心内容,甚至甚至用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来替代人事管理的概念,+人力资源的概念更加重视人的价值+现代管理极其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的原因? 为一个组织提供一份优化人力资源的方案?

优化人力资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协调人际关系优化人力资源+途径、运用组织目标优化人力资源。具体方案: 比较“人力资源的优化”与“人力资源配置的优化”?

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规划的定义。人力资源优化是人事管理的基本职能,人力资源配置的优化是人事管理的根据。 +人力资源的概念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人力资源规划是人事管理的根据? 在具体的人事管理工作中如何把内部选聘与外部选聘结合起来,扬长避短?

内外部选聘的定义及优缺点。现代组织往往把内部选聘和外部选聘结合起来,也就是是为了进行内部选聘把外部选聘提前,这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前瞻性行为。因为,这种人员选聘方式具有良好的连续性,由于选聘者把从外部选聘人员的工作提前到若干年前进行,把可以培养的人员选聘进来加以培训,使组织在需要的时候能够通过内部调动、提升等方式,把他安置到相应的职位,使外部选聘成为内部选聘的准备,保证管理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 设计人员考评的程序?

人员考评的定义+程序:确定考评内容、确定考评对象、形成考评结果、建立考评档案。 考评的基本原则+考评从绩效和素质两方面进行。+两方面的要求。 设计出一份对组织成员进行分类培训的方案?

人员培训分为岗前教育、新员工培训、在职员工职业教育、组织全员培训四种类型。

如果把报酬与福利看作一个整体,在报酬与福利支出总额不变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调整报酬与福利的比例结构,达到最大的激励效果? 两者定义+异同 领 会

人力资源的概念更加重视人的价值?

传统管理重视物的价值,把物作为生产及管理系统运营的重要资源,现代管理要求把人作为一种资源来看待,其实质是强调人的因素在管理系统运营中的作用,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不仅人的体力和智力,而且与这种体力和智力联系在一起的知识和技能,都是管理系统的资源。

现代人事管理要求把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统一起来?

管理是一种社会活动,管理系统中的人也是社会的人,但是,仅把人理解成社会的人,对于管理活动来说,会遇到理论与实践分离的情况。因为,管理中的人必然是有体力和智力的自然方面要求的。所在,管理者在考虑管理中人的因素时,就充分理解人的二重性,把人看作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体。 人力资源的概念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

19

①就管理系统与环境关系而言,管理系统可以把环境作为人力资源的“矿藏”,不断地从环境中发现管理系统所需要的人,并吸纳到管理系统中来;

②就管理系统内部而言,存在于管理系统之中的人尚未尽其才,依然是有待开发的资源;

③就管理系统的发展而言,在管理系统中已经尽显风流,充分发挥了作用的人,还可以在进一步学习、培训中提高其知识技能,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

现代管理极其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的原因? 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资源合理配置的首要问题; 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组织长盛不衰的保证; ③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两个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 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实现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保证。 人事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 ①一切管理都是由人来完成的;

②人的需求、欲望和态度,既是管理系统中的消极因素,也蕴藏着管理系统存在与发展的巨大生产力,包含着巨大的需要开发、引导和利用的积极力量;

③管理系统的目标需要得到组织成员的认同,系统目标应在最大程度上保持与组织成员个人目标一致。 人力资源的良好质量来自于人际关系的和谐?

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在人事管理中获得的,这就要求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中必须把协调人际关系作为一个首要任务,+有效协调人际关系的途径。 人力资源规划是人事管理的根据?

人事管理必须以人力资源规划为根据,只有做好人力资源规划的前提下,其他人事工作才能合理有效地展开。+人力资源规划的意义。

职位分类和定编定员是对管理系统内部作出的分析?

职位分类和定编定员为人事管理提供的是管理系统内部人力资源的需求状况,这一分析目的是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科学的、客观的依据。

管理系统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要以供求平衡为宗旨?

一般说来,每个组织中人力资源会出现三种情况:供求平衡,供大于求,供小于求。供大于求会导致组织内部人浮于事,内耗增大,效率下降。供小于求则难于保证组织所占有的物质资源充分发挥作用,从而造成物质资源的浪费。只有相对的供求平衡才是理想状态。 人员选聘应依据一定的标准来进行?

人员选聘的标准正是组织需求的一种反映。每一职位都有自身要求,人员选聘就是要选出最适合某一职位要求的人员,根据人力资源所包含的体力、智力、知识和技能四方面进行选聘。所以,在选聘中要依据特定职位制定相应的标准。 人员选聘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组织所处不同的发展阶段会直接影响选聘人员类型、数量等方面的要求;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的状况对选聘难易及成本高低带来影响;报酬多少、环境优劣也是影响选聘的一个重要因素。 人员选聘必须具有前瞻性?

人员选聘不仅要进行目前所需的各种人员选聘,而且还着眼于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将来应付复杂多变的环境,对组织所需的各类人员做好准备。人员选聘工作也包含着对组织未来发展中所需人员供求情况的详尽可靠的预测分析,尽早人组织外部引进具有潜力的人员,加以储备和培训。这些人员在受聘前受到长期的考察,组织给比较充分准确掌握他们各方面的情况。由于时间和准备充分,他们能够很快进行相应的角色,避免组织出现人员断层的麻烦,保持了组织生存发展的连续性。

报酬与福利是人事管理的重要手段?

报酬是一种直接回报,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能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并给人以精神鼓励,有利于促进其发挥更大的积极性、挖掘更大的潜力。报酬能使员工安于职守、努力工作、增强责任心。另一方面报酬又是员工地位的荣誉的象征。福利是报酬的补充,是一种间接性报酬,能够驾驶组织成员的凝聚力,向心力。 报酬与福利的异同?

20

报酬与福利的定义。报酬是与福利联系在一起的。一般说,报酬高的组织应给成员提供更好的福利。这两者又不总是一致的,不排除一些低报酬的组织会给成员提供更高福利,一些高报酬组织也可能在福利方面较差。 9信息管理

信息:一定的客体传达给人并被人所理解和认识了的内容。

管理信息:进入管理系统,能够对管理活动产生影响的信息,它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管理者之间沟通和协调的介质。

内源信息:在管理系统内部产生和流动的,主要是关于管理系统内部各要素和内部环境方面的信息。 外源信息:在系统外部产生和流动的,关于管理系统环境的信息。 战略计划信息:关系到管理系统高层决策的外源信息。 管理控制信息:影响管理控制过程的内源信息。

作业信息:有关管理系统日常活动的信息,包括管理系统中一些程序性的信息。

管理信息的三种作用:保证决策和计划科学性的前提条件;管理系统控制的依据和手段;管理系统中各工作环节和管理层次互相沟通、联络的纽带和桥梁。

管理信息系统:专门为管理者提供其所需信息的系统,专门进行资料处理、存储和调用。 管理信息系统的三种功能:确定信息需要、搜集和处理信息、促使信息得到使用。

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原理:数据的收集、数据的处理、信息的存储、信息的传输、信息的输出。 管理信息系统的三种类型:手工操作系统、机械处理系统、电子系统。

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性:管理对外部信息的需求;管理系统内部沟通的需要;现代技术为建立专门高效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可能。

合格的管理信息系统必须满足四方面要求:从解决实际存在的管理问题出发;所提供的信息必须是准确和高质量;信息必须及时;信息量要适中,不可过多。

设计管理信息系统应遵循的原则: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坚持系统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具有可靠性;有相对独立性;注意其适应性和灵活性;讲究经济效益。 应 用

举例说明信息与其载体的关系?(信息与其载体之间的区别?)

信息定义,信息是以语言、数据、图像、文字及其他符号为载体的,这些载体并不是信息,信息是这些东西所代表的含义和所要说明的事情。区别一,信息要通过对载体进行解读获得,例如:一张病人的心电图对一般人来说没有什么意义,对于医生才包含着特定的信息。天文学家把接收到的一些来自外太空的有规律信号颖为外星生命的通讯语言,但由于人们未解读这些“语言”,所以它不是以信息形式存在的。区别二,同一信息可以通过不同载体来承担,一条命令通过口头传达是以语言为载体的,通过书面传达是以文字为载体的,通过电讯传达可能是以数据为载体的。 举例说明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失真状况? 比较“信息”与“管理信息”的概念? 两者定义+分析

把握战略计划信息、管理控制信息和作业信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战略计划信息定义,制定战略计划需要大量的关于系统环境的信息,管理者只有把关于环境的信息与关于系统内部的资料结合起来,才能作出关于预期结果的估计。

管理控制信息定义,有助于说明目标是否适合,帮助管理者采取对本组织最为有利的行动,让管理者去发现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途径。管理控制需要三种信息,即责任中心计算的成本、直接计划的成本和全面计划的成本。这三种信息把管理系统各局部的活动联系在一起,因而管理人员能够衡量资源的利用情况,并将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进行比较。 作业信息定义,这类信息有助于保证具体任务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 思考管理信息在每一个管理环节和每一项管理活动中的作用?

①管理信息是保证决策和计划科学性的前提条件;决策和计划是管理的基本职能,科学的决策与计划,必须以全面反映客观过程的信息资料为依据。

21

②管理信息是管理系统控制的依据和手段;控制是管理的一个重要职能,管理就是按照某一目标,对一个系统进行相对封闭的控制,即从各方面获得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然后发出控制指令,驾驶系统沿着既定轨道运行,达到预期目标。

③管理信息是管理系统中各工作环节和管理层次互相沟通、联络的纽带和桥梁。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的层次结构,任何一项工作总有自己的环节、过程。管理学上把管理系统的层次结构和各项工作中的环节、过程称作管理的组织职能。组织职能是基本职能,其它职能都需要通过组织职能来实现。组织要发挥最佳组织功能,离不开信息。组织内各要素之间,组织间的联系都要靠信息来维持。

组织中的哪些部门属于专门的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定义

有的国家设立的联邦调查机构、中央情报机构,我国的专门的信访机构,大型企业 搞一个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方案? 基本原则+实际方案 领 会

信息不同于人的感觉、意识等?

感觉、意识,是人的感觉和意识,而信息是一种完全客观性的表述,是指关于某一客观事物的信息。感觉、意识在内容上具有客观性,但这种客观性仅仅是本源意义上的客观性,一旦作为意识存在时,它实际上是经过人的加工、再造和深入的理解;信息虽然也是由人对客观信号解读而获得的,但这种解读是一种直观的理解,它必须与信号中包含的自然的或约定的含义相一致,差异只在于解读是否完全的问题。信息是作出判断的前提,感觉和意识是判断的结果。 信息是人们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

人的一切活动都具有社会性,人必须在与他人的联系和沟通中才能生存和发展,他们的联系和沟通就是通过信息的桥梁来进行的。

信息在生产力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信息成为增加国民财富、提高社会生产效果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工具,信息成为无形的财富和重要资源,搞好信息管理工作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如果不重视信息,就会带来无形的经济危害。 管理系统是不断生产信息的系统?

与管理活动相伴随的是信息的流动。企业或部门从事生产活动就会有包括人员、原材料、设备、半成品、成品、能源和货币在内的各种形式物质的流动。与些同时,伴随着物质流必有一个信息流。信息流是物质流的表现和描述,是用于控制、掌握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一种重要资源。 管理信息对于现代管理的成败有着决定性影响?

管理工作的成败取决于能否制定出有效的决策,决策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的准确程度,而正确的信息是减少不确定因素的基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采取行动都需要准确及时的信息现代管理者更多的是同“事情的信息”打交道,因而,信息成了管理活动赖以展开的前提。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信息进行不同的分类?

从信息流动方向,分为内源信息和外源信息;从信息的内容,分为经济、政治、科技、军事信息;从信息的功能,分为战略计划信息、管理控制信息、作业信息。

为什么说战略计划信息、管理控制信息和作业信息的分类是根据信息的功能作出的? 战略计划信息是预测功能的体现,管理控制信息是控制功能,作业信息是执行功能。 管理系统在不断的信息输入和输出中获得生命力?

一切管理系统都是借助于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处理实现有效管理的,虽然每一个管理系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自己特定的目的,是与其他管理系统相区别的,但是千差万别的管理系统之间拥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都是管理信息的输入和输出系统,在不断的信息输入和输出中获得生命力。 信息是一切系统的整体性、稳定性和生命力所在?

一个管理系统而言,它的构成要素是多种多样的,然而这些要素间又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联系和作用的方式是十分繁复的,是信息了管理系统各要素间的想到联系和作用,使管理系统以一个整体的形式出现。信息是一种粘合剂,一种纽带,是一切系统的整体性、稳定性和生命力所在。

22

一切管理系统中都包含着管理信息系统?

没有管理信息系统的组织不可能正常运营。大到国家小到零售商店,都有着自己的信息系统。最古老的信息系统可能存在于军队中,军队中每一个作战单位,都必然有自己的侦察、参谋划系统,这个系统也就是信息系统。一个小的零售商店要经营好的话,就需要预测市场变化、了解供货商、知道自己的营业额和赢利率,它有着自己的信息收集、处理系统。

电子计算机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地位?

计算机的广泛运用,使信息处理更加方便,使充分、全面地占有信息资源成为可能。赋予管理活动以科学的性质。计算机把信息收集存贮在一起,统一建立数据库,使管理者从全局出发,利用管理系统内部、外部的过去和现在的数据,预测未来,作出科学决策。网络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计算机使现代管理的科学化水平获得了质的飞跃,计算机的强大处理能力使管理者可以利用更多的信息去建立数学模型,实现预测的可靠性和决策的优化。 现代管理信息系统的形成与发展?

1954年开始,计算机被用于商业数据处理,这是现代管理信息系统的起点;第二阶段1965-1979年,集中式的数据处理扩展到能为管理和作业活动提供辅助信息;第三阶段整个80年代,个人计算机变得普及。第四阶段,90年代,交互网络的出现,使管理工作在形式、内容、性质上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新世纪,管理信息系统将会是由更多的个人计算机、更多的终端用户、及更庞大的互联网络将它们联结在一起的。 现代管理信息系统给管理带来的革命?

改变了组织的结构;改变了传统的官僚控制方式;改变以组织的权力关系;促进信息流动模式的改变。 10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一个组织及其独立预算单位有计划地开展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过程。 财务活动:一个组织在运营过程中以资金的运动为核心所展开的活动。 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资金的获取、资金占用情况、组织运营成本分析。 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合理筹措资金、有效地利用各项资产。

财务管理制度:一种通过规章、规定等方式,把资金的运动方向和运动过程明确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资金运行机制。

财务管理责任制的内容:建立责任单位、确定责任指标、考评业绩,联责计酬。

财务管理的三点最基本的制度性措施: ①在组组织编制预算时,量入为出、收支平衡、保证重点、兼顾一般;②下级对上级定期编制的财务报告必须真实准确反映本单位或本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尽可能对本单位财务活动进行科学的事理、归纳和概括、按规定的时间和要求编制财务报告;③加强资产管理,防止资产的浪费和流失。 主要的财务管理方法:财务预测、财务计划、财务控制、财务分析、财务检查。

预算:组织根据其目标、任务而编制的年度收支计划,对本组织一定时期内财务收支规模、结构、资金来源和去向的预计。

收入预算:自筹资金、财政拨款、预算外收入。 支出预算:经常性支出、专项支出、基本建设支出。

预算管理的具体表现:实现收支统一管理;实行定额定项拨款;实行超支不补,结余留用。 收入管理:组织中的预算单位对其合理、合法的收入进行及时的入账和分项如实填报的做法。 支出管理:对组织活动所造成的全部资金耗费进行了规范的过程。

支出管理应努力做到四点要求:建立健全支出管理制度;保证基本支出需要;对支出薄弱环节实施重点管理;严格专项支出的管理。

资产:一个组织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 流动资产:可能在一年期以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库存材料、暂付款等。

固定资产: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一般设备、专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

现金管理的要求: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确保现金的安全,防止发生不必要的损失。

银行存款的管理要求:按国家规定开立帐户,由组织财务部门统一开高和管理银行存款帐户。

23

库存材料的管理要求:建立、健全库存材料的购买、验收、进出库、保管、领用等管理制度;加强对库存材料的清查工作;加强对库存材料的定额管理。

暂付款的管理要求:在规定的范围内发生暂付款;控制暂付款的资金额度;控制暂付款的占用时间;及时清理、结算。

固定资产管理的基本要求:根据合理、节约、有效的配置原则管理;对固定资产的增减进行账务处理;较大组织需“统一领导,归口管理”;闲置时可进行处置或出租,但其收入必须安排于固定资产的更新和改造。

财务监督:根据国家有关财务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对组织及组织中每一个独立预算单位的财务活动进行审核和检查的行为。

财务监督的主要内容:对预算的编制、执行和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了审核、检查;对各项收入和支出的范围和标准进行了审核、检查;对有关资产管理要求和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对违反财务规章制度和财经纪律的问题进行检查纠正。

财务监督的形式:事前 、事中、事后、内部、外部监督。 财务监督的常用方法:帐务检查、实物检查、实况调查。

财务监督的目的:保证组织的财务活动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促进组织有财务活动按照厉行节约,反对奢侈浪费和原则进行,以励其注意资金使用效益;力求组织财务活动量入为出,突出重点、兼顾一般。 财务报告:组织中独立预算单位一定时期财务状况和预算执行结果的书面文件。

财务分析:以工作计划和年度预算为依据,利用会计报表、统计数据和其他有关资料,对一定时期内本单位财务活动及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并进行总结、做出正确评价的一种方法。

财务报告的构成:包括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支出明细表、基本数字表、预算外资金收支明细表、专项支出情况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

编制财务报告的要求:了解掌握财务报告编制工作中的政策规定;及时进行账务清理,核对有关数字;清查财产物资,确保财务报告的内容完整、数字真实、统一连贯和及时编报。

财务分析的作用:促进预算单位加强预算管理,保证单位收支预算的实现;促进预算单位充分挖掘内部潜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预算单位认识和掌握财务活动规律,提高财务工作水平;促进预算单位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和财经纪律;通过发现问题,促进预算单位不断完善内部财务管理规定。

财务分析的内容:分析预算编制情况;分析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收入、支出情况;分析资产使用情况;分析人员增减情况;分析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情况。

财务分析的形式:[内容]全面分析、专题分析;[过程]事前分析、事中分析、事后分析。 应 用

不同类型的组织在财务管理上的区别?

组织自身的性质和类型是财务管理的根据。企业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在财务管理上区别非常大,而行政组织和事业组织都发球非营利组织,但在财务管理上也不相同。但是,最为关键的是国家的财务管理制度。在计划经济下,事业组织与行政组织执行相同的财务制度;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事业组织采纳了国家财政拨款与自行筹集资金相结合的资金获取途径,这样,事业组织与行政组织有性质上的不同。不同的组织,它们的财务管理内容是不同的。所有组织都有这样几个方面的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 财务管理制度与财务管理方法的关系?

制度与方法的定义+财务管理责任制的内容+主要财务管理方法 制度是方法的依据,方法是制度的实施。

如何贯彻“”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P239~240

根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组织的预算管理的具体表现: 实现收支统一管理; 实行定额定项拨款; 实行超支不补,结余留用。

在支出管理的实际中,你所知道的支出分类有哪能些种?

24

支出管理的定义+按性质分为经常性支出:维护组织正常运转和完成单位工作任务而发生的支出,是一个组织和单位中预算资金的主要消耗;专项支出:组织或单位为完成专项或者特定工作任务发生的支出,是对专项或特定工作任务所安排的专项资金保障;基本建设性支出:组织或单位为基本建设安排的资金保障,这种支出不总发生,需要编制专门的预算,或者在每年度的预算中留出一定的比例结转到基本建设支出的数额列支上来。具体有: 比较流动资产管理工作与固定资产管理的异同?

流动与固定的定义+流动资产的显著特点是流动性大,其价值是一次性消耗、转移或实现的。固定资产是相对固定的。+管理要求上也有不同

收支管理与资产管理工作在财务管理体系中的关系?

收支管理包括收入管理与支出管理,两者的定义+资产管理的定义+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的定义。收支管理与资产管理都是财务管理的主要形式之一。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促进财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有序化,提高组织中的“财”与“物”的使用效益,有效地实现财务管理。 如何在财务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中实施财务监督?

财务监督的定义+形式(事前、事中、事后、内部、外部)+方法 分析: 领 会

财务管理无非是对“财”的管理?

财与人、物一起构成了管理系统的基本要素和管理活动的基本内容。现代组织的运营,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了的,一切组织活动都必须以一定的资金为支持。一切组织活动都伴随着资金的运动,因而伴随着财务活动。 财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

现代管理活动包括许多的方面,各项管理工作既相互联系,又有着科学的分工,每一种具体的管理工作都有着自身的特点。然而,每一项管理工作都离不开财务管理,或者说最终要落实到财务管理上来。对一个管理系统中的运动加以合理的组织、进行必要的监督和作出科学的调节,可以使组织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强化组织活动的效益意识。 所有组织都存在着财务管理的问题? 建立健全财务制度的意义?

组织开展财务活动的依据,又是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在组织中贯彻落实的可靠保障。 建立财务管理责任制的意义?

使组织财务活动有序化,财务关系合理化,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和组织活动的效益。 设置财务机构的意义?

财务管理制度是以财务机构为依托的。财务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为了保证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全理有效地组织财务活动,保证财务规章制度得到执行,必须设置相应的财务机构。

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是组织财务管理具有较高的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能力的标志? 财务预算是财务管理的主要形式之一?

一个组织的财务预算指这个组织根据其目标、任务而编制的年度收支计划,对本组织一定时期内财务收支规模、结构、资金来源和去向的预计,因而也是财务管理的基本依据。 一个组织的财务预算必须反映组织收入与支出的全貌?

预算包括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两者互为存在的前提,是构成组织预算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个组织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纳入预算来进行统一管理和统筹安排。

把全部收入纳入单位预算的统一管理是财务管理的客观要求?

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要对组织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进行有效的控制,而收入情况是否明了,是财务管理赖以展开的前提,如果预算单位的收入管理只限于预算核拨资金,那么势必会有一部分资金在暗处流动,从而使财务活动出现失控问题,严重时可能出现违法乱纪事件。所以只有把全部收入纳入预算管理中,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该预算单位的实际收支水平,实现财务管理有效控制。

支出管理是通过支出分类去把握各项支出的内容及其开支情况和开支特点?

25

根据支出管理的目标进行分类,。如果支出管理是控制支出方向,就需要根据资金用途进行分类,以便把握哪些资金用在哪些方面;如果支出管理侧重于资金的空间配置,就需要根据资金的性质进行分类。在实际工作中把这些分类方法加以综合使用,以实现支出管理。

非营利组织中的资产配置和划拨具有无偿性和非经营性?

组织中的每一个单位、部门在资产使用过程中造成的逐渐消耗或磨损都无需偿还,无需进行成本核算。 财务监督是财务管理的必要补充?

通过监督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财务管理中的存在的问题,改进和完善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证组织及其各单位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 第十一章 决策

1预测:人们对客观事物未来发展的性质、状态及变化趋势所作的估计和测算。 2定量预测:运用数学模型等方法进行预测。

3定性预测:运用软科学的方法对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作出预测。

4决策:<已形成的“决定”“政策”;作出决定的过程或活动。>人们针对特定问题,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拟定多种行动方案,并从中选出最优方案的活动。

5决策的要素:决策者、决策目标、决策方案、决策环境、决策后果、决策变量、决策评价。

6决策的划分标准:对管理系统和管理过程的影响程度;管理者在管理系统中所处的地位高低;决策的不同形式;决策目标的多寡;参与决策的人数;决策的不同后果。

7战略决策:确定管理系统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管理活动的方向、原则和目标的决策。 8战术决策:确定达到组织目标所采取的程序、途径、手段和措施的决策。 9高层决策:上级管理者所做的有关全局利益和整体目标的决策。 10中层决策:中层管理者所做的介于高层和低层之间的决策。

11低层决策:基层组织管理者所做的有关局部利益和具体目标的决策。 12常规决策:对管理活动中重复出现的例行问题的决策。

13非常规决策:对管理活动中偶然发生或首次出现的问题的决策。 14决策的原则: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需要遵守的准则。

15决策的程序:按客观过程的规律性划分为几个既相互独立,又前后联系的阶段,构成一个在序的工作步骤。 16头脑风暴法:畅谈会法,通过会议形式,邀集有关专家就某一问题敞开思想,畅所欲言,从中收集决策方案或评估方案的方法。

17德尔斐法:专家意见函询调查法,以匿名方式进行函询调查,征询意见和专家回答都以书信方式进行。 18列名小组法:采用函询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征求专家意见的方法。

19方案前提分析法:通过分析评估决策方案赖以成立的前提,达到分析评估决策方案本身的方法。

20提喻法:通过讨论从其他方面或角度提出的与方案有关或类似的其它方案,借助类比达到分析评估方案目的的方法。

21创造工程法:运用创新思维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22风险型决策方法:决策者在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无法作出肯定判断的情况下,通过预测各种情况发生的概率,根据不同概率来进行决策的方法。

23非确定型决策方法:决策者在对决策问题不能确定的情况下,通过对决策问题变化的各种因素分析,估计几种可能发生的自然状态,并计算各种自然状态下的损益值,然后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选择的方法。 24非确定型决策方法的准则:乐观、悲观、等概率、决策系数、遗憾准则。 应 用

运用决策软方法分析决策问题?

决策软方法包括头脑风暴法、德尔斐法、列名小组法、方案前提分析法、提喻法、创造工程法。 定义+分析:

运用决策树法分析风险型决策问题?

26

决策树法是采用树状图对风险弄决策总理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要点是:把每一决策方案各种状态的相互关系用树形图表示出来,并注明对应的概率及其报酬值,从而选择出最优决策方案,有五个要素:决策点、方案枝、自然状态点、概率枝、概率枝末端。优点:明确比较各种方案的优劣;可以对某一方案有关状态一目了然;可以表明每个方案实现目标的概率;可以计算出每一方案预期的收益和损失;可以用于某一问题的多级决策分析。 运用乐观准则、悲观准则、等概率准则、决策系数准则、遗憾准则分析非确定型决策问题?

乐观准则也称大小取大法,特点是对未来自然状态持乐观态度,着眼于最有利的结果,哪种方案收益最大或损失最小就选哪种;

悲观准则也称小中取大,特点是对方案的选择持悲观态度,在咱个较低收效或较高损失中,选取一个收益最高或损失最小的方案;

等概率准则也称同等可能准则,假定各种自然发生的概率相同,当有n种状态时,每种状态的概率为了1/n,方法是:对每一方案在每一状态的损益值相加再乘以等概率值1/n,得到期望值,在各期望值中选最大的为决策方案; 决策系数准则:折衷准则。介于乐观与悲观之间,给出一个决策系数a(0≤a≤1),乐观为a,悲观为1-a,把各方案最大报酬值乘以a,最小报酬值乘以1-a,两者这种就是该方案期望值。比较选择期望值最大的为决策方案; 遗憾准则:大中取小,以感到遗憾最小为最优方案。(后悔值最小) 领 会

预测与决策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预测是为决策服务的;预测贯穿于决策的全过程。

区别:预测侧重于对客观事物的科学分析,决策侧重于对有利时机和目标的科学选择。预测强调客观分析,决策突出领导艺术。预测是决策科学化的前提,决策是预测的服务对象和实现机会。 预测的类型?

[方式]定性、定量预测 [对象]社会、经济、科学发展、技术、军事预测等 [逻辑性质]类比性、归纳性、演绎性预测 [时间长短]即期、短期、中期、长期、超长期预测 决策的特征?

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多种方案的选择;必须着眼于未来。 经验决策向科学决策的转变?

在很长历史时期中,生产规模狭小,社会分工简单,人们只凭经验和个人才智在一定程度上气氛相对简单的社会现象。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社会现象变得复杂,决策的正确与否决定一个组织的前途和命运。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诞生使人们可以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对决策问题进行分析,使科学决策的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经验决策逐步被科学决策所取代。

决策在现代管理中的作用?

是管理的核心内容;关系到管理的绩效;是管理者的主要职责。 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的关系?

战术是为战略服务的,是实现战略的手段和环节。 高层、中层、低层决策的特点及关系?

高层特点:全局性、长远性,属战略决策;低层特点:局部性、短期性,属战术决策;中层特点:相对低层有全局长远性,属战略决策,相对高层有局部短期性,属战术决策。 每一决策原则的内涵?

信息准全原则:为决策搜集的信息必须准确全面地反映决策对象的内在规律与外部联系。 科学可行原则:要求决策在现有主客观条件下必须是切实可行的。

对比优选原则:最终决策方案是依据一定标准在诸多备选方案中,通过分析、比较、评估、择优产生的。 科学民主原则:决策必须遵循科学的程序和规律,采用民主的方法进行。

反馈原则:一旦发现决策与客观情况有不适应之处,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调整。 每一决策步骤的基本要求?

搜集信息:认真分析、比较、整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准确全面反映事物本来面目; 发现问题:有一个社会期望标准,进一步剖析;

27

确定目标:目标必须单义;目标必须有明确标准;目标必须有时效性;目标必须切实可行;目标要有一定的约束性; 设计方案:全面性、排斥性、详尽性;

分析评估:采用现代决策技术和方法,有的可以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模拟和求解;

选择方案:一个选优的标准;方案优选只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决策者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果断的决策才能; 试验实证:密切关注方案的执行情况及时搜集信息,准确作出判断;

实施决策:建立一套必要的规章制度,进行相应的决策追踪,及时修正或改变决策方案。 决策方案失效的三个阶段?

早期失效阶段、偶然失效阶段、耗损失效阶段。 每一决策方法的具体步骤?P267~271 第十二章 计划

2计划:为实现己定决策目标而对各项具体管理活动及其所需人力、财力、物力作出的设计和谋划。 3计划的性质:目的性、普遍性、适应性、经济性。

4计划工作体制:专门履行计划职能的部门及规范这些部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管理权限划分和工作程序的制度。 5计划内容四要素:目标、措施、步骤、约束条件。

6计划种类的划分标准:制定计划的组织层级、计划规划的时间、计划的约束力、计划的对象。 7高层计划:由高层领导机构制定、并下达到整个组织执行和负责检查的计划。 8中层计划:中层管理机构制定、下达或颁布到有关基层执行并负责检查的计划。 9低层计划:基层执行机构制定、颁布和负责检查的计划。

10长期计划:期限一般在10年以上,是组织在较长时间内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11中期计划:期限一般在5年以上,来自组织的长期计划、并按照长期计划的执行情况和预测到的具体条件变化而进行编制。

12短期计划:期限在一年左右,以年度计划为主要形式在中期计划指导下,具体规划组织本年度的工作任务和措施的计划。

13指令性计划:上级部门下达的具有行政约束力的计划。 14指导性计划: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起导向作用的计划。 15综合计划:具有多个目标和多方面内容的计划。 16局部计划:限于指定范围内的计划。

17项目计划:为完成某一特定任务而制定的计划。

18统筹原则:在制定计划时全面考虑计划对象系统中各个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考虑计划对象与相关系统的关系,按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进行统一筹划。

19重点原则:在统一筹划、全面把握计划各方面的同时,要分清计划内容的评奖和轻重缓急,抓信计划的关键性问题、关键要素及计划执行中关键环节。

20弹性原则:计划能够根据客观环境的发展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

21连续原则:为完成某一决策目标而编制的各项计划,当其有依次递进关系时,彼此之间要前后衔接、相互配套。 22制定计划应注意的问题:加强调查研究、进行科学预测、吸收专家、群众参与与制定计划、计划要勇于创新。 23定额法:运用经济、统计资料和技术手段测定完成一定任务的资源消耗标准,然后根据这一标准来制定计划的方法。

24比较法:对同类计划问题在不同时间、空间所呈现不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以便总结经验教训,掌握客观规律,指导现今计划制定的方法。

25整体综合法: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计划的各个构成部分、各个主要因素进行全面平衡,以求系统整体优化的一种方法。

26滚动计划法:根据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客观环境的变化定期修订计划,使计划不断向前移动的方法。 应 用

运用计划方法编制计划?P292 领 会

28

计划与决策的关系?

决策是计划的灵魂,计划是决策的具体化和落实。决策功能的使命是确定未来活动的目标方向和原则,但决策远远没有达到周密设计的程度。计划起决策和决策实施之间桥梁作用。计划功能是使决策方案具体化。计划是决策的延伸,是决策实施的有力保证。 计划在管理中的作用?

有利于管理者进行协调和控制;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弥补情况变化所造成的损失。 计划工作体制的内容?

计划工作机构隶属于各级管理系统的决策机关,并接受决策机关的领导和制约; 计划工作必须建立严格、科学的论证制度;

计划工作部门制定出来的计划要经过决策机关的批准; 下级计划部门必须接受上级计划部门的指导。 计划目标与决策目标的区别?

决策目标是管理活动的整体目标,规定着管理活动的发展方向,预示着管理活动所取得的最终成果。计划目标是管理活动的分支目标,是计划的制定者依据管理系统内外的客观情况将整体目标层层分解后所形成的。分支目标从属于整体目标,是整体目标实施的前提、措施和步骤。分支实施的效果能导致整体目标的实现。 计划内容每一要素的基本要求?

目标:明确、具体、不能含糊其词,尽量量化,以便管理者度量和控制。 措施:能够明确责任、检查督促、保证计划的实施;

步骤:对实施的程序和时间合理安排,对参与实施的部门、人员进行协调,最大限度发挥组织的结构功能; 约束条件:包括约束组织成员的行为、惩罚性措施、对可能情况出现时的取舍和处置的规范性标准,保障计划切实付诸实施。

高、中、低层计划的关系?

高是总体性的,是构成整个组织的战略构思和长时期的行动纲领,较为抽象和稳定; 中从属于高层计划,并指导低层计划,具有稳定性和现实性;

低以高、中为依据,保证高中的实现。三者中后者一般是前者分解的结果,前者则是后者的纳和综合。 长、中、短期计划的关系?

在时间上的要求是相对的,在不同单位可能不同。它们之间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前者是后者计划制定的原则和框架,扣者是前者的具体化和实施。 综合、局部、项目计划的关系?

综合为局部计划、项目计划的编制提供标准和依据,局部是综合计划的子计划,项止计划成本是局部计划进一步分解和落实;作为单独设计的项目计划又与综合计划相关。 制定计划的程序?

分解整体目标,确立分支目标;确定实现分支目标的机构和人员;预测分析组织实现目标的资源条件和客观环境;拟订具体行动方案;制定工作规范和行为准则。 每一原则的内涵?

统筹原则、重点原则、弹性原则、连续性原则的定义 每一注意事项的基本要求?

加强调查研究:注意资料的全面性和真实性,防止信息资料支离破碎。 进行科学预测:邀请专家、运用科学方法、预测内容广泛;

吸收专家、群众参与制定计划:走群众路线,实行领导、专家、群众三结合的方法,集思广益; 勇于创新:制定者思想创新;制定计划的方式、方法创新。 第十三章 指挥

5指挥:管理人员凭借自身的权力和影响力,对下属进行了调度、指导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展开活动的行为。 6直接指挥:指挥者对自己的直接下属发布命令或指示的活动。

7间接指挥:指挥者通过数量不一的中间管理层次对间接下属下达命令与指示的活动。

29

8命令式指挥:指挥者通过下达命令,对下级活动的目标、方法、时间、范围、准则等做出明确、具体、详尽的规定,下级必须不可违拗地执行。

9指导式指挥:指挥者在行使指挥权力,向下级下达目标任务时具有一定的弹性,使下级享有一定的自主权。 10口头指挥:指挥者以口头形式发布命令或指示,对下属人员进行调度和引导。 11书面指挥:指挥者以文字形式发布命令或指示,以下属人员的活动进行调度和引导。

12会议指挥:指挥者运用会议形式,集中发布命令或指示,对下属人员的活动进行调度和引导。 13指挥实现程序:下属人员对指挥权力的接受程度不同,决定了指挥活动结果存在的差异。

14政治责任:目标承担者在指挥活动中必须认真贯彻国家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自觉服从上级的领导,接受下属的监督。

15法律责任:目标承担者在指挥活动中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令和各项法规、规章,必须遵纪守法,依法办事。 16工作责任:目标承担者在指挥活动中遵守组织的各项规章制度,贯彻各项管理政策,服从指挥,维护良好的工作秩序,确保承担目标的落实。

17一般授权:对下属的一般性工作指示,一是种广泛事务的授权。

18特定授权:刚性授权,指挥者对下属工作、权力、责任均有明确的指定与限制,被授权者必须严格遵守,不得 越的授权,主要用于对重大活动的指挥。

19书面授权:指挥者以正式文件或文字指令对下属工作的职责范围、目标任务、政策制度作出明确规定的授权。 20口头授权:指挥者以评议形式授予下属处理一定事务的权力,一般用于对日常活动或一般活动的指挥。 应 用

分析树立和维护指挥者权威的途径?

对上级领导来说,首先要做到用人不疑;其次不干涉指挥者的具体工作。

对指挥者来说,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个人素质,其中包括政治素质、作风素质、专业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

对下级人员来讲,工作中对正在行使指挥权力的指挥者,应更多肯定其素质和能力,积极贯彻指挥者下达的命令,服从指挥者的调度和派遣,积极支持、密切配合指挥者开展工作。 分析指挥权力合理分配应考虑的因素?P310

权力的重要性;权力的稳定性和涉及的范围;下属人员的数量和素质;指挥系统的历史和现状;指挥系统调控手段的完备程度;环境因素。

分析使各种指挥方式更加有效的途径?

口头:表述标准化、规范化,内容系统全面、突出重点,选择合适的物质手段和适宜的环境; 书面:严格遵守文书管理原则,规范统一、精简实效、科学处理;

会议:会议组织工作—明确会议目标和议题,明确会议必要性和重要性,做好会前准备工作,与会人员必须与会议内容有关,做好会议讨论的组织工作,做好会议总结。 领 会 指挥的特点?

权威性、垂直性、统一性、明确性、强制性。 各种指挥类型和方式的优劣?P297

直接、间接、命令式、指导式、口头、书面、会议指挥 各种因素对指挥实现程度的影响?

指挥目标与手段的合理性;指挥权力的强弱程度;指挥客体的潜在能力;组织环境。 指挥的各项内容在指挥活动中的作用? 下达目标任务: 确定权责关系:

及时发出行为指令:使各部门、单位及人员有了更明确、具体的行为依据;在计划不周的条件下,及时调整人员行为,确保人员行为的有效性。 合理配置并及时调整各种资源:

30

树立和维护指挥者权威的作用?

权威是指挥的基础。为确保指挥的有效性,上级领导者、指挥者、下属人员必须有意识地做出努力,树立并维护指挥者的权威地位。

指挥权力合理分配的必要性?

使指挥者对指挥系统实施有效调控,使指挥者从琐碎的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时间和精力考虑处理指挥活动中的重大问题,也有利于增强下属人员的责任感,调动他们参与指挥活动和落实各项指令的积极性。指挥者的相对性,他们需要相应的指挥权力,需要通过权力分配获得权力。 适情选择指挥方式?

指挥对象数量有多少,复杂程度各异。指挥活动中会遇到大量已经预料到或不曾预料到,经常或偶发性问题,这此问题性质不同,应选用的方法措施不同,指挥者的任务之是就是根据客观需要灵活选择使用指挥方式,充分发挥其作用。 综合运用指挥方式?

任何指挥方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实践中既可合并使用,也可以主辅配合使用,发挥其整体功能。常见的有两种(如通过会议形式由指挥者口头下命令)或三种方式并重使用(会议形式中,以书面为主,局部以口头命令)。 以计划为依据、统一性、秩序、强制与说服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P314 第十四章 协调

5协调:在管理过程中引导组织之间、人员之间建立相互协作和主动配合的良好关系,有效利用各种资源,以实现共同预期目标的活动。

6沟通:信息交流,指将某一信息传递能相关对象,以期作出相应反应的过程。

7上行沟通:反馈沟通,下级管理组织或人员主动向上级组织与领导表明自己的态度,提出自己的建议。 8下行沟通:单向沟通,上级管理组织或人员把各项管理政策及组织目标、工作程序、规则制度逐级向下传递。 9双向沟通:相向沟通,各管理组织与人员,包括纵向层级之间、横向部门之间信息的相互交流。 10正式沟通:严格按照组织规定的程序和渠道进行的信息交流。 11非正式沟通:在正式沟通渠道之外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12书面沟通:以图、文形式进行的沟通。

13口头沟通:人与人之间以言语形式进行的沟通。

14目标协调:组织目标涉及的多方面关系必须保持协调。包括组织与个人、局部与整体、局部之间、组织与外部环境相互协调。

15利益协调:针对组织内部的各种利益,主要是物质利益分配方面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问题而展开的协调。 16思想与行为协调:针对组织成员思想认识和实际行为与组织目标展开的协调。 17政策与规章制度协调的内容:完善政策与规章制度体系和维护组织权威。 18协调的原则:以人为本、客观公正、灵活机动、注重整体。 19链式沟通:直线沟通,信息链条似地逐级传递。

20轮式沟通:某一个居于核心位置的沟通主体分别与其他几个沟通主体进行沟通。

21全通道沟通:组织成员都可能不受任何限制地互相沟通,各成员在沟通中享有平等地位。 22环式沟通:圆周式沟通,没有沟通核心,各沟通主体只能和左右两个沟通对象进行沟通。

23Y式沟通:存在于纵向层级关系之中,中间某一沟通主体和两个以上的上级组织进行沟通,同时又和下级组织保持链式沟通。

24酝酿协商方法: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心平气和地交换意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5建议说明方法:从客观公正原则出发,寻求能够保障各协调对象利益,为协调对象所共同接受的方案。 26思想教育方法:通过启发诱导使协调对象改变原有思想观念,重新树立新的有利于实现协调的思想观念。 27冷处理方法:先使问题冷下来,然后再慢慢做工作,解决矛盾和冲突。 应 用

分析沟通与协调的关系?

两者定义。沟通是协调的前提,是求得思想上的统一;协调是沟通的结果,是谋得行动上的一致。对管理组织来说,有了思想认识上的统一,才可能有行动上的一致,有效协调以有效沟通为前提条件:①沟通可以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培

31

养人们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实现协调创造基本前提;②沟通可以实现对管理目标、政策及方式方法上的共识,为协调创造直接前提;③沟通可以克服阻力,实现协调;④沟通是管理组织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实现内外协调的前提之一。 分析协调的可能性?

现代管理活动的社会性使协调成为可能。具有共同目标的管理主体、共同利益追求的管理主体、共同价值追求的管理主体、有密切人际关系的管理主体,如果他们能够认识到,只有通过与对方的协调才能满足并加快目标的实现、更大利益需要、确认和强化自身价值取向的正确性和现实性、满足各自特定生活、社交、心理需要时,协调就成为可能。 分析协调各环节在协调中的相互关系与作用?(协调的过程?)

①了解、把握组织运行过程中各环节、各要素之间可能出现或已经发生的矛盾与冲突;发现越早,越有利于分析,使协调收到效果,为协调最终实现创造条件。

②对可能出现或已经发生的矛盾与冲突进行具体分析,找出原因;找出正确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③采取措施,消除矛盾与冲突; 分析各种协调方法的运用?

酝酿协商:一般在协调对象过多、范围大、各种思想认识并存条件下,宜采用此法;

建议说明:协调对象少、范围小、问题症结盟暴露充分条件下,以“第三者”身分协调时用此法;

思想教育:人与人之间认识不统一或个人思想认识偏离组织目标需要条件下,借助链式沟通、轮式沟通或Y式沟通;

冷处理或缓冲:问题已经白热化,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防止矛盾冲突进一步激化。 分析管理体制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克服?

权责划分方面问题:纵向、横向权力与责任分配不合理。——克服:正确把握管理体制中集权与分权的限度,防止脱离实际的高度集中与过度分散,明确各管理层次及各部门的职责范围,并依此授权,建立和完善权力责任体系; 机构设置方面问题:层级设置太多和部门划分太细。——克服:精简机构、简政放权,[纵向]压缩管理层次,减少中间环节。[横向]裁减专业管理部门,紧缩管理幅度;

人员配备方面问题:分工不明确和责任心不强。——克服:明确职务、权力和责任。建立严格的监督、考核、奖罚、升降等制度;

组织沟通渠道情况:畅通和堵塞。——克服:保持沟通渠道畅通,重视沟通作用,关注沟通网络的运行。 领 会 协调的特点?

平等性、互利性、主体广泛性、结果不确定性、对象复杂性。 各沟通类型在协调中的作用?

下行沟通:使管理组织成员了解认识组织总目标和具体措施,以主人翁精神做出贡献,为管理协调打下基础。 上行沟通:使管理人员全面获得各方面真实意见,管理工作更有针对性,为上下级协调创造了条件。 双向沟通:加强相互了解,减少或解决矛盾和冲突。

正式沟通:传达政策、法规、指令、报告情况、请求和答复问题。 非正式沟通:增加接触、互通信息、相互交流。

书面沟通:直接用于指导管理活动,也可存档备查,发挥凭证作用。 口头沟通:快速实现沟通交流,灵活性高。 协调的必要性?

是管理专业化的最基本要求;是群体活动的基本要求; 思想协调与行为协调的关系?

思想协调为行为协调打下了基础,但并不完全等同于行为协调。因为有些问题不是觉悟问题,不是品德问题,纯粹出于对问题的认识不同。这种情况下仅靠思想工作无能为力,领导者必须采取命令或非命令手段,使其行为保持一致,达到协调。思想协调归结为行为的协调。 协调各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以人为本:强调求同存异,相互理解,摆事实、讲道理、民主协调。

②客观公正:协调措施充分考虑对象的建议与利益要求,维护对象的根本与长远利益,利于对象的持续发展。

32

③灵活机动:协调的时机、方式根据需要灵活变通。

④注重整体:树立整体观念,确保组织、整体利益,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克服沟通障碍的途径?

对沟通主体:表意明确、编码适当、改进工作作风、对沟通对象充分了解和信任。

对沟通对象:树立信息观念,协调观念,加强自制力培养,练就“忘却”本领,实现专业化、知识化,根据职位与具体工作需要,重塑性格和气质。 协调的几项要求在协调中的作用? 全员参与:使协调工作能够及时开展;

直接接触:使组织之间相互了解,增加信任,为实施协调和实现协调创造条件; 科学预测:采取针对性措施清除矛盾与冲突隐患; 总体考虑:避免顾此失彼,引发矛盾和冲突;

贯彻始终:及时发现管理活动不合理之处,使管理活动重新实现协调; 防微杜渐:把不协调因素重新实现协调,把损失降到最底限度;

抓住关键:找出问题的决定性因素,采取措施予以消除,带动其他问题的解决; 围绕目标:从目标出发开展活动,避免偏离目标造成的资源浪费。 第十五章 激励

2激励: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追求欲实现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3需求: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它是客观需求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4激励因素:能够影响个人行为的某种东西,它对一个人是否愿意做什么事情有重大影响。 5利益:那些能够满足人们生存与发展,获得自由与幸福的资源与条件。

6正强化:对那些已出现过的积极的、令人愉快的行为给予一定的肯定或奖励,使之巩固和保持。 7负强化:对那些已出现过的消极的、令人不快的行为给予一定的否定与惩罚,以使它们削弱直至消失。 8工作丰富化:职务内容的扩大化,工作意义的丰富化。 应 用

联系生活实际中某些典型现象,说明需求、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

并非等到一种需求满足后才产生新需求,往往是需求、动机、行为与满足交织在一起。需求的内容是多样的,不同需求 相到混杂,甚至发生矛盾与冲突。需求固然会引起动机和行为,但行为反过来也可能引起不同的需求。一个需求得到满足,还会有更多的潜在需求希望得到满足。而一个动机,在任何时候都是复杂与矛盾的。人的动机是以需求为依据的,行为是由某种动机引起的。

如何根据激励原则采取不同的激励方法?

激励方法:目标激励、奖励激励、竞赛与评比激励、关怀与支持激励、榜样激励等。

奖励激励的原则:以奖为主,奖惩结合;奖惩要讲究时机和场合;奖惩手段必须是可以感知的;奖惩要讲究充分性和公正性。

试用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来说明“高薪养廉”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公平理论:认为职工的工作态度与生产积极性,不仅取决于他(们)所获报酬的绝对量,而且还取决于他(们)所获报酬的相对量。绝对量,为实际获得量。相对量,自己获得的报酬与他人的比较,及自己现在获得报酬与过去的比较。人们觉得公平,是因为人们感到他们得到大量的收益,与他们的投入是相称;反之,人们觉得不公平,是因为他们的收益与投入不对称。

对在管理中正确处理工作绩效与报酬之间的合理性很有启发。 领 会

激励的简单模式?

需求——动机——行为——满足。 动机产生的基本条件及其复杂性?

条件:由于个体缺乏某种东西而引起的需求、欲望和驱动力;个体身外客观存在的刺激。

33

复杂性:动机是不可见的;动机不仅经常变化,而且互相矛盾;人们选取某些动机,摒弃其他动机,在追求这些动机的驱动力上,也有很大差别。 利益是基本的激励因素?

考察所有的激励因素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基本原理:人们愿意做那些能够从中得到报偿的事情。这种我们常说的“好处”规范地讲就是“利益”,利益是能满足人们生存与发展,获得自由与幸福的资源与条件。利益是基本的激励因素 利益与需求的关系?

现实生活中,人们想要获得的满足需求的利益与实际存在的利益之间有巨大差别。各种激励方法的运用,无非是使被管理者从中获得(或失去)利益,物质与精神上的需求得到(得不到)满足。 小克劳德·乔治提出的激励原则?

①为你自己和员工制定出切合实际的目标,这些目标既有挑战性,又可以通过努力而能实现; ②员工能在管理者决策前有适当的参与,认真地表示自己的意见与观点;

③努力了解员工的工作表现,取得什么样的进展及出现的问题,并能进行坦诚交流与反馈;

④经常向员工交流情况,向他们解释要做什么和为什么做,以增进彼此了解,加强他们对管理者的依赖; ⑤员工告诉你什么都需要听,努力理解他们在谈论什么,对他们的想法、建议给予好评,使其感动自己的重要性; ⑥真诚地关怀员工成长与发展,并在适当时候,向他们提出建议;

⑦表扬要坦率、真诚,公开表扬是用来鼓舞人的热情,提高他们重要性的强有力的方法之一; ⑧经常坦率地找那些惹你生气的人交换意见,不要发火,把那些可能酿成重大危机的事件及时解决; ⑨思想开放,要愿意听取新意见,即使那些与你的想法大相径庭的看法; ⑩只有在必要时才给予申斥,只能在私下进行,其目的是纠正与教育;

尽可能使人们对工作感兴趣,愿意干,有助于他们实现个人目标,也能过到管理者的目的; 不要怕放权,要充分放手让员工在工作中大胆的干;

不要用威胁手段强迫员工去完成工作,要消除不必要的威胁与惩罚;

宽宏大量,不要与你的员工争名利,一旦自己错了,要勇敢地承认自己错了而你的员工是正确的;

当员工需要支持时,要支持他们,为他们提供一些灵活性和个人选择的机会,包括积极寻找提拔他们的机会; 鼓励与帮助你的员工制定好自己的目标,保证让你的员工知道,如何工作才能实现其个人目标; 激励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有效开发人力资源;有效统一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有效协调利益分配中的矛盾; 激励过程的基本环节?

把握人的需要、认识行为的动机、对行为的引导。 需要的纵向层次和横向差别?

纵向层次指处于成长过程中的人,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需要的变化顺序,同时又指人在特定时期从若干种需要中选择“优势需要”的先后顺序。

横向差别:反映了不同需要在不同人身上,甚至是在同一个人身上的不同表现。 动机的不确定性?

由于个人感到某种需求,内心产生的一种紧张或不平衡,进而产生的一咱企图减缓所产生的紧张的行为。这种企图就是动机。但很多情况下,人们并不完全知道自己的动,而只能清楚动机的一部分。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美]

将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并且这五种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即由低级向高级依次提高。 弗鲁姆期望价值理论?[美]

期望:个人对自己一定水平的努力将导致特定结果的可能性所做的估计,也就是他的行动的结果或绩效对他有多大的价值。弗鲁姆认为激励力量直接决定着人完成某项活动的动机,它不仅依赖于满足个人需要的预期价值和可能获得该价值的概率,而且还可能由实现另外某件事的愿望所决定。[1964年] 波特—劳勒的激励模式?[美]

34

①一个人的需要满足程度与他被上司和同事评判的工作绩效密切相关;②职工的满意感与绩效的相关性高于满意感与努力程度的相关性;③对高层次的需要,如自我实现的需要,与工作绩效的联系最为密切;④提倡最大限度地强化工作满意度与工作间的关系;⑤如自我实现这类需要满足程度高,标志着企业生产效率也高;⑥有必要进一步考虑在企业中让哪些人的具体需要得到满足 ,而不是笼统地提高职工的满意程度。[1968年] 归因理论?[美]

凯利:认为人的行为归结为三个方面的因素,知觉者本人的特点、知觉对象的特点及知觉者与知觉对象进行交往时所处的情境。

韦纳:成功和失败的归因模型。人们的行为获得成功或遭到失败主要可以归因为四个方面的因素,即努力程度、能力大小、任务难度、运气和机遇。对于行为的成败以何种原因作解释,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该人此后的行为动机与行为方向。

资源与需要的满足之间的关系?

需要的满足要求管理者掌握一定数量不同种类的资源。因为物质奖励离不开金钱、实物等资源,精神奖励也同样离不开职位、荣誉等资源。管理者所掌握的资源的规模和结构从根本上决定了达到激励目的的可能性。 实现工作丰富化的可行途径?

①在决定某些事情如工作方法等给工人以更多的自由;②鼓励下属人员参与管理和鼓励工人之间相互交往;③让工人对他们的任务有个人责任感;④采取步骤以确保职工能够看到他们的任务对企业的产成品和福利方面是怎样做出贡献的;⑤最好在基层主管人员得到这种反馈后,把职工的工作完成情况反馈给他们;⑥在分析和变动工作环境的物质方面时,如办公室或厂房的质量等,要让职工参加。 参与管理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

重要性:能够集思广益,整合个人目标,将其统一到组织的预期目标中。对于整合组织、提高士气都有积极作用。 存在的问题:如何使工作丰富化,使工作更有挑战性和富有意义。 第十六章 控制

3控制:管理人员对当前的实际工作是否符合计划进行测定,并促使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

4控制职能四点表现:控制是对组织成员行为的规范活动;控制是指向未来的,管理者对既成事实往往是无能为力的;控制可以使工作失误或及时得到补救;控制是主管人员选择何种领导方式的依据。 5常规控制:包含在管理制度中的一些既定的控制程序。

6非常规控制:主管人员运用指令来改变人和组织的行为,使之符合计划和预设方案的要求,以利管理过程朝着目标进展。

7控制的内容:人员、财务、作业、信息、组织绩效。

8前馈控制:在计划实施前,为了保证将来的实际成果能达到计划的要求,尽量减少偏差的控制。 9现场控制:发生在计划执行过程中的控制,直接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并纠正其偏差。 10反馈控制:针对结果的控制。

11控制过程的三个步骤:确立标准、对照标准检查实际绩效、采取措施纠正偏差。 12控制系统:组织中的主管人员行使控制职权,发挥控制职能的系统。 13传统控制方法的基本形式:视察、报告、统计资料。

14预算控制: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现代数字化管理时代,预算超出了财务管理的领域,并发展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控制方法。

15程序控制:规范化了的组织行为过程,对操作或事务处理流程的一种描述、计划和规定。

16计划评审技术:利用网络图对工作进行细致安排,并对工作实际执行情况与计划进行对照而实现控制的技术。 应 用

管理的计划职能与控制职能之间的关系?(计划是控制的前提,而控制是计划实施的保证?)

两者联系在一起,因为,控制是依据计划所提供的标准来衡量组织运行所取得的成果的。在这种衡量中如果发现偏差,就要采取纠正措施,以便计划目标的顺利实现。计划是使组织获得完整的方案,控制则是使组织活动按照计划进行。氢,控制是计划的继续。同时,计划又需要控制为其提供保障,只有借助于控制,才能够纠正计划执行中出现的偏差。此外,控制的效果也取决于计划,计划越明确、全面和完整,控制的效果也就越好。

3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5i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