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百校大联考高三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更新时间:2024-05-18 11:2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7年百校大联考高三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范围。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家文化中心的形成表明藩国地域文化的多元存在已告终结,但又不单纯是汇集藩国文化而形成的量的增加,而是依据?大一统?理念而实现的质的变化。从国家文化格局来说,形成了以中央朝廷为中心的辐辏结构,一流的学者、文人、艺术家多集中于中央朝廷,他们待遇优渥,有更多的可能性实现人生抱负,令四方后学向往不已,而对那些专好文学、艺术并希望借此改变命运的士人来说,这吸引力尤为显著。司马相如凭《上林赋》而被武帝?以为郎?的故事为王褒辈树立了典范,甚至由此形成了蜀地文学传统。而从文化精神着眼,则形成了以君权和儒家以仁义为内涵的?道统?统摄、兼容地域、学派文化的大文化格局。 国家文化中心的形成,标志着与大一统的政治局面相适应的文化秩序开始形成。与政治秩序一样,高矗文化秩序项端的也是一人专制的皇帝,在事关国家、王朝根本利益的文化问题上拥有最终的决定权——例如汉武帝对郊祭乐的选择,这种文化上的最高决策权也印证和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因此,在一元化的政治、文化秩序中,文化由中心向边缘的传递过程就同时是政治秩序的建构过程,而从文化边缘向文化中心的移动也就意味着政治地位的提升。国家文化中心在建构国家文化秩序上的示范性就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而示范性至少包括文化建构的主题、风格和形式。 与更新、重建的儒学成为新的国家意识形态同步,儒家的文化价值也开始转化为国家倡导的审美文化主题与风格,并从国家文化中心向天下、四方传递。例如,?大汉之文章?确立于武帝时代,以董仲舒的散文为代表,风格从汉初的纵横驰说转变为典雅醇厚的?坐而论道?,而标志着大赋文体真正成型的司马相如不仅以维护?大一统?为自觉的创作动机,而且,按司马迁的评价,其赋作?虽多虚辞滥说,然要其归引之于节俭,此与《诗》之讽谏何异?。其影响所及,民间审美文化精神也归向儒家。 而如乐府之国家文化机构,其重大意义在于将儒家理念落实为国家体制,从而使得职能在?俗乐?的乐府获得了沟通上下的政治功能,所谓?抒下情而通讽谕??宣上德而尽忠孝?。尽管汉武帝?立乐府?的真正用意在于为体现?大一统?的郊祭礼配置乐舞,是一项旨在显示其圣王品质与刘汉帝国统治合法性的宗教活动,与儒者以礼乐转化全国风俗的构想颇为龃龉,但形式上的相似还是令那些以恢复?三代礼制?为职志的儒者激动不已。尽管如郊祭礼这一类?天子礼?,隔断了每个人与神圣之天的联系,但在天子、国家一体性的王朝国家,其宗教意义上的神圣性与意识形态意义上的威慑性具有不容置疑的普遍性,强有力地缔构了国家认同与民族文化认同。其对当时知识阶层心灵的鼓荡激扬,从司马谈因为不得参与汉武帝的封禅大典而抱憾不已可见一斑。

(摘编自程勇《今文经学的制度美学与汉代审美文化的体制建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文化中心的形成宣告了藩国地域多元文化的终结,意味着以中央朝廷为中心的辐辏结构的国家文化格局的构建。

B.从文化精神的角度看,国家文化中心的形成,标志着以君权和儒家“道统”为统摄、兼容地域、学派文化的大文化格局的建立。

C.国家文化秩序示范性建构包含文化建构主题、风格与形式等方面,它是建立在一元化的政治、文化秩序的基础之上的。

D.国家将儒家文化价值作为其倡导的审美文化主题与风格,这种新国家意识形态决定了民间审美文化精神向儒家归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司马相如凭《上林赋》被汉武帝任命为郎而成为王褒等人的榜样,蜀地文学传统的形成,这些都表明中央朝廷具备国家文化格局的吸引力。

B.汉武帝对郊祭乐的选择,表明皇帝在事关国家、王朝根本利益的文化问题上具有最终决定权,他高居文化秩序的顶端。

C.郊祭礼这一类“天子礼”,在天子、国家一体性的王朝国家,促进了人们认同国家和民族文化,加强了个人与神圣之天的关系。

D.本文善于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如列举司马相如、汉武帝等例子,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文化中心形成后,在一元化的政治、文化秩序中,文化从中心向边缘传递和由边缘向中心移动,都与政治密切相关。

B.以“俗乐”为职能的“乐府”具备沟通上下的政治功能,其原因是作为国家文化机构的乐府将儒家理念落实为国家体制。

C.汉武帝“立乐府”虽然与儒者以礼乐转化全国风俗的构想相悖,但形式上的相似对恢复“三代礼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D.司马谈为自己未能参加汉武帝的封禅大典而深感遗憾,这表明郊祭礼等一类“天子礼”对当时知识阶层的心灵有很大影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不让我们摘籽,省级保护区又升不上去,还是现实点,不摘籽,你每年就给我两千元!?徐氏家族又有人上山来闹事了。一声叹息。郑乃员把两千元给了索要者。他开导自己:我花这么多钱老在外面跑,也不是每次都成功,就当是浪费了两千元。?人家抽条烟都要50元,我省吃俭用,有碗稀饭就够了。?他平静地坦陈,自己是个争气而不生气的人。

第二年,那人又来了。质问郑乃员道:?这省级保护区什么时候能批到?你树不让我们砍,籽不让我们摘,路也不修好……?郑乃员无语。这条因?撤村并乡?而几乎被政策遗忘的上山路,是一条?天晴一块铜,下雨一包脓?的机耕道。借钱,再修路。路修好了,既留住了13户乡亲,又方便专家科考;既利于游客上山,也防止古树被破坏。

木立在被山洪冲毁的上山通道前,郑乃员的泪水混着雨水滚入了泥浆河。毁了修,修了又被毁……为了这条上山路,他已欠款l9万元。

山上的树,一年年在长大,省级保护区却批不下来。有些下山的村民,想回到自家的山林砍毛竹,砍松树了。?不建保护区倒好,自家的林子随便砍。?风声,进了妻子的耳。?你把工资全做了公益,我也不埋怨,可这条路何时能修成啊??

前几年,长期在外奔走,常以方便面和甜饼充饥的他,又被疾病纠缠。为了不给家人再添麻烦,他一人去住院,甚至开刀做手术也没告诉家人。

4年来,那间8平方米的土坯房书屋,见证了两本共计28万字的报告和规划手稿的诞生,也见证了他为此翻译、打印、制作而花费7万元的艰辛。

这边借着高利贷做科考,那边学校要清理教师编制;家里的妻儿劝他下山,山下又有人

要来摘籽,砍树……2012年,紧贴在土坯房外那丛叶碧绿、花鲜红的悬铃,在寂静的月夜,不止一次,听到泪水滴在稿纸上的声响;油岭晒谷石旁的千年红豆杉,不止一次,品尝到落在它树冠下泪水的苦涩。

质感的绿叶、红艳的球果,在林中鲜亮欲滴地烂漫生长。熊春轶家就在沟谷边,一家三口都在。71岁的她,自豪地打开话匣子:?这几年上油岭村来玩,来看红豆杉的人越来越多了,他们都讲‘活在这里真好’。以前我们没钱搬迁,被人看不起,现在呀,他们都羡慕我们哟!我们虽然穷点,但是吃自己种的菜自己种的粮,还天天吸收红豆杉的空气,身体好哟!?

她40岁的儿子郑焕忠,去年从南方打工回来过年后就不愿再出去了,觉得家里舒服,有发展。?虽然现在贫穷点,但是跟着郑老师有奔头。住在我们下面的老何家,今年光卖花扁豆给游客,就赚了上万块钱喽!? ?郑老师为油岭接电,装电话,为我们修路,没要我们一分钱。??他自己不但跑政策,还帮我们垫了好多钱,真是一个大好人呀!?郑焕忠说。

(摘编自祝芸生、柳易江《那山·那树·那人》)

相关链接:

①乡村教师郑乃员的几个儿女都在外地经商,郑乃员完全有条件到黄沙镇或县城去购房居住。他还是选择留在油岭村。郑乃员说:?村民少了,红豆杉更需要人保护。?

(《郑乃员:一心为了红豆杉》)

②当得知自己获得了?马什国际植物保护奖?时,郑乃员激动不已:?这是对我最大的精神鼓励。红豆杉被誉为植物的‘活化石’。只要一息尚存,我就会不弃不离,直至天荒地老。?

(《修水教师郑乃员:此生只为红豆杉》)

③在郑乃员的大力推动下,2010年,油岭天然南方红豆杉县级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我的最大梦想,就是将这里建成一个集红豆杉科研、繁育和观光旅游于一体的世外桃源。?郑乃员充满憧憬地说。

(《留守深山30载痴心只付红豆杉》)

④要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由于“撤村并乡”,上山的路未被重视;为了留住乡亲,方便专家科考和游客上山,防止破坏古树,郑乃员借钱修路。

B.郑乃员把工资全做了公益,他的妻子也不埋怨,而且担心上山路修不成:这些都表明郑乃员的妻子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

C.获得“马什国际植物保护奖”,给郑乃员以巨大的精神鼓励,他对未来充满信心,因此憧憬建成一个多功能的世外桃源。

D.郑乃员选择留在油岭村而不愿到镇上或县城居住,是因为他痴心守护红豆杉;他甘愿倾尽一生守护红豆杉,不离不弃。

5.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党和国家的意志和行为,而本文写保护植物的“活化石”红豆杉,因而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重大新闻价值。

B.悬铃花,听到泪水滴落的声响;红豆杉,品尝到泪水的苦涩:这些语句运用比喻生动地写出郑乃员心力交瘁的伤悲。

C.文中多处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如4年、8平方米、28万字、19万元等,具体而确凿,主要是为了突出主人公对现实的无奈。

D.本文写保护千年珍稀树种红豆杉的故事,思想性强;而一个偏远山区的一位普通乡村教师的环保意识,具有很大的社会意义。

E.本文塑造了一位“红豆杉守护神”的典型形象,意蕴丰富,笔端流露出对主人公的满腔情感,叙述欲扬先抑,波澜起伏。

6.这篇报告文学作品是怎样运用侧面手法来刻画郑乃员的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①家 巴金

第二天是旧历这一年的最后一天。早晨,觉慧醒得很迟,他睁开眼睛,阳光已经从窗户射进来,把房间照得十分明亮。觉民站在床前含笑地望着他,说: ............ ?你看,你昨晚上怎么睡的??

觉慧朝自己身上一看,原来一条棉被压着自己的半个身子。他把棉被搬开,才知道昨夜他没有脱衣服就胡乱地倒在床上睡了。伺候他们弟兄的老黄妈正捧着面盆走进房来。

?昨晚上吃了那么多酒,醉得连衣裳也没有脱就睡了,这样的冷天,很容易着凉。我来给你盖了铺盖。?黄妈一个人咕噜地说,不过她满是皱纹的脸上还带着笑容。她常常责备他们,犹如母亲责备儿子。他们知道她的脾气,又知道她真心爱护他们,所以兄弟两个都喜欢她。

觉民微笑着,觉慧也忍不住笑了。 ............. ?黄妈,你真多嘴。吃年饭的时候大家高高兴兴,多吃几杯酒又有什么要紧?啊,我记起来了,昨晚上你站在我旁边老是睁着眼睛凶神恶煞地望着我,弄得我好没趣!逢年过节,你也该把我们放松一点。你比太太还厉害,太太并不怎样管我们。?觉慧带笑地抱怨道,他.........故意跟她开玩笑。 .......

?就是因为太太不大管你们,我才来管你们!?黄妈正在铺床。听见觉慧的最后一句话便回过头来对他说。?我今年五十几岁了。我在公馆里头做了十多年,我亲眼看见你们长大。我服侍你们十多年。你们也看得起我,从来没有骂过我一句半句。我本来老早就想回家去,不过我放心不下。我在公馆里头什么事都看见过。现在真不比从前。我常常想,还是趁早走罢,清水住过了,还来住浑水,太不值得。可是我又舍不得你们。我走了,没有人来照料你们。你们真是两位好少爷,跟过世的太太一样。要是太太还在,看见你们长大了,该多喜欢!还有我们少奶奶,公馆里哪个不喜欢她?你们也要对她好啊!我想太太在天上会好好保佑你们,将来书读好了,做大官,那时节连我这个老婆子也有脸面!?

?如果真正做了大官,恐怕就会把你这个老婆子忘在九霄云外了,哪儿还记得起你??觉慧笑道。

?你们不会的。我又不想你们给我什么好处。只要你们读书成名,我就放心了。?她诚恳地说,一双慈祥的眼睛爱怜地望着他们。

?黄妈,我们不会忘记你。?觉民说着,便走去用手拍她的肩头。她对他笑了笑,便端了面盆往门外走,刚要跨过门槛,还回过头来说:?今天不要再吃酒了。? ?少吃一点也不要紧。?觉慧笑着说,但是她已经走出房间听不见了。 ........ ?她真好,像她这样的好人在‘底下人’中间实在少见。?觉民看见黄妈出去了以后,不觉感动地称赞道。

?这真是你的大发现:原来‘底下人’跟主人一样也有感情,有良心。?觉慧讥讽地说。 觉民知道觉慧在讥笑他,便不作声了。他提起脚往外面走。 ...............

?又到姑妈家去吗??觉慧在后面大声问。

觉民刚跨出门槛,听见觉慧在问,便回过头看他一眼,好像在责备他,但依旧温和地答道:?不,我到花园里走走,你也去吗??觉慧点着头,便跟着觉民走出来。

?我们还是往右边走罢,我晓得爷爷在梅林里头。?他们刚走进月洞门,觉民这样说,就往右边走去。右边是一带曲折的回廊,靠里是粉白的墙壁,上面嵌了一些大理石的画屏,再过去还有几扇窗户,那是外客厅的;外边是一带石栏杆。栏杆外有一座大的假山,还有一个长条的天井,平时种了些花草;又有一个花台,上面几株牡丹的枯枝勇敢地立在寒冷的空气中,每根枝头上都包扎着棉花。

?要这样才好。虽然是枯枝,在寒风里一点儿也不打颤。我们正应该学它。不要像那小草,霜一来就倒下去枯萎了!?觉慧望着花台发出这样的赞语。

?你又在发议论了,?觉民笑着说,?牡丹虽然这样熬过了冬天,发了叶,开了花,然

而结果还是逃不掉爷爷的一把剪刀。?

?这有什么要紧呢?第二年还不是照样地开出新的花朵!?觉慧热烈地回答道。他们又往前面走了。

(节选自巴金《家》,有删改)

【注】①《家》以觉慧、觉民等几个年轻人的爱情和生活追求为情节链条,展示了20世纪20年代一个封建大家族的衰亡过程,表现了青年一代的叛逆和反抗,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②爷爷:高老太爷,是大家族的权威。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的黄妈朴实善良,她像觉民、觉慧的母亲一样爱护他们兄弟;黄妈是伺候觉民、觉慧的人,但爱倚老卖老,有时会和他们兄弟闹不快。

B.“我常常想,还是趁早走罢,清水住过了,还来住浑水,太不值得”简洁流畅,口语化风格符合人物身份,其中“清水”“浑水”含蓄隽永。

C.觉民对黄妈说自己不会忘记她,并用手拍黄妈的肩头,以此安慰内心不舒服的黄妈;后面觉民又对觉慧称赞黄妈,这表明觉民同情底层人。

D.小说中画线部分关于花园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花园的一些风貌,回廊、白墙、画屏等属典型传统风格,也暗示它的主人的奢华和放纵。

8.文中加点部分的内容表现了觉民、觉慧的什么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9.小说结尾部分对枯枝牡丹的描写有多重用意,请结合全文,从主题、手法、人物三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席旦,字晋仲,河南人。七岁能诗,尝登沉黎岭,得句警拔,观者惊异。元丰中,举进士,礼部不奏名。时方求边功,旦诣阙上书言:?战胜易,守胜难,知所以得之,必知所以守之。?神宗嘉纳,令廷试赐第。 徽宗召对,迁右司谏。御史中丞钱通率同列请废元祐皇后而册刘氏为太后,旦面质为不.可。通劾旦阴佐元祐之政,左转吏部员外郎。拜御史中丞兼侍讲。内侍郝随骄横,旦劾罢之,都人诵其直。帝以其章有?媚惑先帝?之语,嫌为指斥,旋改吏部侍郎。为户部侍郎。 .. 以显谟阁直学士知成都府。自赵谂以狂谋诛后,蜀数有妖言,议者遂言蜀土习乱。或导旦治以峻猛旦政和平徙郑州入见言蜀人性善柔自古称兵背叛皆非其土俗愿匆为虑遂言:?蜀

用铁钱,以其艰于转移,故权以楮券,而有司冀赢羡,为之益多,使民不敢信。?帝曰:?朕.为卿损数百万虚券,而别给缗钱与本业,可乎??对曰:?陛下加惠远民,不爱重费以救敝法,此古圣王用心也。?自是钱引稍仍故。

坐进对淹留,黜知滁州。久之,帝思其治蜀功,复知成都。朝廷开西南夷,黎州守诣幕.府白事,言大理国求入朝献,旦引唐南诏为蜀患,却之。已而威州守焦才叔言,欲诱保、霸二州内附。旦上章劾才叔为奸利敛困诸蕃之状,宰相不悦,代以庞恭孙,而徙旦永兴。恭孙

俄罪去,加旦述古殿直学士,复知成都。时郅永寿、汤延俊纳土,枢密院用以訹旦,旦曰:?吾以为朝廷悔开疆之祸,今犹自若邪??力辞之。卒于长安,年六十二。旦立朝无所附徇,第为中丞时,蔡王似方以疑就第,旦纠其私出府,请推治官吏,议者哂之。

(选自《宋史·席旦传》,有删改)

【注】①楮(chū)券:纸币。②訹(xù):恫吓。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或导旦治/以峻猛旦政/和平徙郑州/入见/言/蜀人性善柔/自古称兵/背叛皆非其土/俗愿勿为虑/

B.或导旦治以峻猛/旦政和平/徙郑州/入见/言/蜀人性善柔/自古称兵/背叛皆非其土/俗愿勿为虑/

C.或导旦治以峻猛/旦政和平/徙郑州/入见/言/蜀人性善柔/自古称兵背叛/皆非其土俗/愿勿为虑/

D.或导旦治/以峻猛旦政/和平徙郑州/入见/言/蜀人性善柔/自古称兵背叛/皆非其土俗/愿勿为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有崇尚右的习俗,很多朝代在官职上,把右作为上位,右比左的地位高。 B.朕:文中是皇帝的自称。朕作为第一人称代词,是帝王专用的自称,其他人不能用。 C.黜:文中指被贬谪。贬谪,封建时代官员因过失或犯罪等原因被降职,并离开京城到地方去。

D.户部是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籍、赋税等职事,长官为户部尚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席旦有才华,有见识。他很小就能作诗,曾写下令人惊异的诗句;他上书阐述战与守的辩证道理,得到皇帝的赞赏,获得功名。

B.席旦为官正直,忠于职守。他弹劾罢免了骄横跋扈的内侍郝随,京城的人称赞席旦正直;他要求惩治私自出宅第的蔡王,而被人嘲笑。

C.席旦不惧权贵,被打击报复。他当面反对钱通等人关于废立的请求,被钱通陷害;他揭发焦才叔的罪行,却触犯了当权者而被调到永兴。

D.席旦为政务实,反对开拓疆土。他从实际情况出发,对蜀地使用的钱币提出看法;郅永寿等人归顺,枢密院因席旦此前反对开拓疆土而罢免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加惠远民,不爱重费以救敝法,此古圣王用心也。(5分)

(2)黎州守诣幕府白事,言大理国求入朝献,旦引唐南诏为蜀患,却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满江红·和王实之韵送郑伯昌

刘克庄

②③④

怪雨盲风,留不住江边行色。烦问讯、冥鸿高士,钓鳌词客。千百年传吾辈语,二

三子系斯文脉。听王郎一曲玉箫声,凄金石。

⑥⑦

唏发处,怡山碧;垂钓处,沧溟白。笑而今拙宦,他年遗直。只愿常留相见面,未宜轻屈平生膝。有狂谈欲吐且休体,惊邻壁。

【注】①王实之、郑伯昌和作者是同乡,都有救国志向,因坚持正直操守而罢职闲居家

乡。这时郑伯昌被征召做京城附近地方官。②怪雨盲风:疾风暴雨。③冥鸿:喻避世隐居之士。④钓鳌词客:比喻高才之士或有远大理想的人。⑤斯文:孔子困于匡时说:“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⑥唏发:晒发使干。常指高洁脱俗的行为。⑦拙宦:谓不善为官,仕途不顺。 14.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开头两句,以哀景衬乐情,借疾风暴雨,反衬郑伯昌被朝廷征召做官的喜悦。 B.“烦问讯”三句,写作者请郑伯昌问候那些避世隐居的高士和才气豪放的奇杰。 C.“千百年”二句,意谓我们这些人的话会流传千百年,儿孙们会继承文化脉络。 D.“唏发处”四句,描绘了一幅隐士逍遥图:晒干头发,愉悦青山,垂钓于白茫茫海边。

E.结尾二句欲说还休,一曲激昂慷慨的壮歌,戛然而止,余响缭绕,让人回味不尽。 15.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庄子·逍遥游》中,以“ ▲ ”一句结上,以“ ▲ ”一句启下。由论“知”很自然地过渡到论“年”,衔接自然,天衣无缝。 (2)白居易《琵琶行》中穿插的景物描写很好地起到了渲染感情的作用。如“ ▲ ”一句借秋江冷月抒写琵琶女的孤单与寂寞,画龙点睛。

(3)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 ▲ , ▲ ”。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对乌木的所有权,专家莫衷一是,而民间发现乌木以后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有的将....乌木无偿上交给国家,有的和土地承包人共有,协商解决所占份额。

B.提起英国汽车,大家可以如数家珍般地说出劳斯莱斯、宾利等品牌,但多数人不知道的是,这些如雷贯耳的汽车品牌的所有权已经不再属于英国。 .... C.据记载,大同铜器始于春秋时代,有用于战争的铜剑、铜戈,也有烹饪肉食的铜鼎和修饰照容的铜镜,大同铜匠在2700多年前就拥有炉火纯青的铜手艺。 .... D.随着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航展正承担起新的国家使命,从珠海航展出发,配置全球资源,更高水平的蓝天盛会也将粉墨登场。 .... E.推动东中西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少一些锦上添花,多一些雪中送炭,让义务教....育巩固率和贫困地区学生进入重点高校的比例进一步提升。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针对当前网络消费市场环境存在的问题,超过四成受访者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加大监管执法力度,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B.知名学术期刊《自然》把中国发射量子卫星评为年度国际重大科学事件,实际上从研发到发射均获得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

C.电视法制栏目在选题、拍摄、推广上都要精心策划,在追求自身利益和发展的同时,也需积极地行使自身的权力和社会责任。

D.原本我们预计大一学生进行网购的比例应该不会很高,学校周围的实体店对网购行为会有较大的消减作用,事实却并非如此。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迄今为止,帕金森病的发病病因仍不清楚, ① 该病现在还无法预防。 ② 研究表明,帕金森病的发生可能与环境毒素有关。要注意避免接触一些环境中的危险因素,如杀虫剂、农药、重金属锰。帕金森病本身不会致命,一般不影响患者的寿命。 ③ 治疗水平的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病人通过药物或手术是可以维持比较好的生活质量的。但是, ④ 没有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很容易导致身体机能下降, ⑤ 残疾,最后 ⑥ 出现如肺炎、泌尿系统感染等可能会威胁生命的并发症。 A B C D

① 而且 因而 因此 所以 ② 尽管 ; 但 可是 ③ / 因为 随着 只有 ④ 只要 假如 如果 / ⑤ 可能 进而 甚至 从而 ⑥ 还会 就会 / 导致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4分)

生命,是我珍爱的;道义,也是我珍爱的。二者不能同时得到,便舍弃生命而要道义。舍生取义,与孔子所言的杀身成仁一脉相承。孔子对此讲得比较简单, ① 。孟子明确提出:?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荀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种思想,把生死问题提到了人生价值即人生观的高度来认识。在孟子看来,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与道德价值都应重视,但 ② 。 21.请将下面图表的内容按要求用文字进行表述(不得出现数字),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6分)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进行了以“小学生课业负担及其影响因素”为主题的调研,他们发 现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的小学生上课感受(1) ▲ (不超过35个字);而农村小学生 与城市小学生相比,农村小学生感受(2) ▲ (不超过45个字)。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 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节目旨 在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 《朗读者》邀请各个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嘉宾来到现场,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并倾情演绎 来自朗读者文学顾问团精心挑选的经典美文,最终节目将会呈现出生命之美、文学之美和情感之美。

假如你是《朗读者》的朗读嘉宾,你会朗读哪一段文字?请结合个人成长,或情感体验,或背景故事,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017年百校大联考高三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D(“这种新国家意识形态决定了民间审美文化精神向儒家归附”,这一表述不严密。原文说“其影响所及,民间审美文化精神也归向儒家”,是针对“大汉之文章”之影响而言的,而不可简单抽象泛化)

2.C(“加强了个人与神圣之天的关系”错,原文说“隔断了每个人与神圣之天的联系”) 3.C(“但形式上的相似对恢复‘三代礼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一说法于文无据,原文说“但形式上的相似还是令那些以恢复‘三代礼制’为职志的儒者激动不已”) 4.C(“因此憧憬建成一个多功能的世外桃源”因果关系牵强) 5.A、D(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4分)(B不是“比喻”,而是“拟人”;C“主要是为了突出主人公对现实的无奈”不恰当,应是“主要是增强了报道的真实感和提高了报道的可信度”;E“叙述欲扬先抑,波澜起伏”与原文内容不符)

6.①写熊春轶的自豪陈辞,衬托郑乃员保护红豆杉的义举深得人心,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2分)②写郑焕忠留在家乡,觉得保护区大有可为,有前景,以及他对郑乃员的夸奖,衬托郑乃员投身红豆杉保护区建设的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突出他是一个“大好人”;(2分)③通过上述侧面的衬托描写,使得报道的主人公形象更加丰满,性格更加鲜明。(1分) 7.B(A“爱倚老卖老,有时会和他们兄弟闹不快”不恰当,从文中可看出黄妈责备他们是出于爱护,而他们兄弟 也一直喜欢黄妈。C“以此安慰内心不舒服的黄妈”不恰当,觉民的动作应是表示亲近,而黄妈内心没有不舒服。D“暗示它的主人奢华和放纵”于文无据) 8.(1)觉民。温和谦让、沉着冷静:对胡乱睡的觉慧含笑;对责备自己黄妈微笑;觉慧讥讽觉民时,觉民不作声;觉慧责备觉民时,觉民依旧温和。(3分)

(2)觉慧。俏皮开朗、幼稚冲动:对责备自己的黄妈忍不住笑;笑着抱怨黄妈,跟黄妈开玩笑;对黄妈的忠告假装不在乎;讥笑、责备觉民。(2分)

9.①从主题上,以枯枝牡丹被高老太爷修剪象征封建势力对青年的扼杀,而牡丹来年照样开出新的花朵预示理想和希望,为小说增添了亮色,提升了小说的主题。②从手法上,运用了象征手法,以枯枝牡丹在寒风中的坚挺象征青年一代对封建势力的反抗。③从人物上,以觉民和觉慧对枯枝牡丹的不同态度,丰富了人物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每点2分)

10.C(原文标点:或导旦治以峻猛,旦政和平,徙郑州。入见,言:“蜀人性善柔,自古称兵背叛,皆非其土俗,愿勿为虑。”)

11.B(“是帝王专用的自称”错,应是“在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专用自称”)

12.D(“枢密院因席旦此前反对开拓疆土而罢免他”错,枢密院威胁席旦,席旦自己辞职) 13.(1)陛下赐予远方的百姓恩惠,不吝惜用巨资来补救不合适的法度,这是古代圣王的用心。(得分点:惠、爱、敝法,各l分,句意2分)

(2)黎州守官到席旦的官署报告事情,说大理国请求入朝进贡,席旦举唐朝南诏成为蜀地的祸患为例,拒绝 了这件事。(得分点:诣、白、却,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席旦,字晋仲,河南人。七岁就能作诗,曾经登上沉黎岭,写下出类拔萃的诗句,看到的人非常吃惊。元丰年间,参加进士考试,礼部没有把他的名字上呈皇帝。当时正要开拓边疆,席旦到朝廷上书说:?取得胜利比较容易,巩固胜利却很困难,知道怎么得到它,就一定知道怎么守住它。?神宗高兴地接受了他的意见,命令廷试时赐席旦进士及第。 徽宗召席旦入朝对答,升任右司谏。御史中丞钱通率领同僚请求废除元祜皇后而册封刘氏为皇太后,席旦当面质疑认为不能这样做。钱通弹劾席旦暗中维护元祜时期的政策,被降职转任吏部员外郎。授任御史中丞兼侍讲。宦官郝随骄横跋扈,席旦弹劾罢免了他,京城人

赞扬他正直。皇帝因为席旦的奏章中有?谄媚迷惑先帝?之话,怀疑席旦有所指责,席旦随即改任吏部侍郎。担任户部侍郎。

凭着显谟阁直学士的身份担任成都知府。自从赵谂因为有狂妄的阴谋而被杀后,蜀地多次出现怪诞的邪说,议事的人于是说蜀地有叛乱的风气。有人劝席旦用严厉凶狠的办法治理,席旦治理政策平和,调任郑州。入朝拜见皇帝,说:?蜀地人性情善良温和,自古以来起兵背叛的,都不是蜀人本地的风气,希望不要担忧。?于是又说:?蜀地使用铁钱,因为铁钱难以搬移,所以暂时用纸币,而有些官员希望盈余,发行纸币越来越多,使老百姓不敢相信。?皇帝说:?我为您减少几百万虚币,而另外给缗钱用于本业,可以吗??席旦回答说:?陛下赐予远方的百姓恩惠,不吝惜用巨资来补救不合适的法度,这是古代圣王的用心。?从此发行钞票逐渐恢复原样。

犯了拖延入朝对答之罪,被贬为滁州知州。过了一段时间,皇上想到他治理蜀地的功劳,又让他任成都知府。朝廷开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黎州守官到席旦的官署报告事情,说大理国请求入朝进贡,席旦举唐朝南诏成为蜀地的祸患的例子,拒绝了这件事。不久威州守官焦才叔说,想诱使保、霸二州依附。席旦上奏章弹劾焦才叔为了私利压榨困扰各个少数民族的情况,宰相不高兴,让庞恭孙代替席旦的职务,而调席旦到永兴。庞恭孙不久因犯罪离职,晋升席旦为述古殿直学士,又担任成都知府。当时郅永寿、汤延俊归附,枢密院用这件事威 胁席旦,席旦说:?我以为朝廷后悔开发疆土造成了祸患,现在仍然还是那样吗??极力要求辞职。在长安去世,享年六十二岁。席旦在朝廷上不依附顺从别人,被任命为中丞的时候,蔡王赵似正因为被怀疑而限制在府第,席旦弹劾赵似私自出府第,请求官吏审问定罪,议论的人讥笑席旦。

14.A(3分)、C(2分)(A项中的“以哀景衬乐情,借疾风暴雨,反衬郑伯吕被朝廷征召做官的喜悦”错。应是“以哀景衬哀情,借疾风暴雨,烘托出友人之间依依惜别的情感”。C项中的“儿孙们会继承文化脉络”错。“二三子系斯文脉”的意思是说诸位会像孔子困于匡时说“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那样,虽一时困窘,但会永远不朽。“二三子”,犹言诸君;几个人)

15.①表达了对救国人士报国无门,常凶言获罪的黑暗政治现实的愤慨之情;②表达了安于隐居、直道而行,笑对不善为官,仕途不顺的现实的达观态度;③表达了对朋友保持友谊、不要轻易向黑暗势力屈服、保持清高、 不同流合污的愿望。(每点2分) 16.(1)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2)绕船月明江水寒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7.B、D(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4分)(B如雷贯耳: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很大。使用对象错误。D粉墨登场:化装上台演戏,今多借指登上政治舞台。含讥讽意。感情色彩不当,也不合句意。A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C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等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E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帮助) 18.A(B成分残缺。应在“实际上”前加“该量子卫星”。C搭配不当。“行使”与“责任”不搭配。D语序不当。把“原本”移到“我们”之后)

19.C(①处所在的句子与上文是因果关系,而不是递进关系,不宜填“而且”;②处所在的句子与上文构成转折关系,不宜填“尽管”;③处,下文有词语“逐渐”“越来越多”,填“随着”与下文衔接最顺畅,填“因为”是因果关系,似乎也可,但与下文衔接不如“随着”好,填“只有”是条件关系,显然不合适;④处所在的句子与下文构成假设关系,不宜填“只要”;⑤处填“从而”,表示结果,显然不合适,填“甚至”强调更进一层的突出事例,与上文最衔接;⑥处,填“导致”有些多余,填“还会”与上文不衔接) 20.①孟子则做了进一步的发挥

②两者比较,道德价值更为重要

(意思对即可,每处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1)很累、非常轻松的是极少数,较累、较轻松的是少数,大多数是一般(3分)

(2)很累、较累的要高于城市小学生,而感受一般、较轻松和非常轻松的却低于城市小学生(3分)

22.参照2016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写作提示】作文试题采用新材料任务题型。在选材上既贴近学生生活,又紧扣时代脉搏,在理解上没有太大难度,在立意上有多种选择。所给材料是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文化综艺节目,该节日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和好评。当下,弘扬传统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时代主流,大众迫切需要这方面的精神食粮。 考生选择哪一段文字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考生作为朗读者结合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所传达的真情实感,让读者产生精神上的共鸣。

考生应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选择适当的文字,融入个人独特经历、见解等,以适合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54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