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作图结构的补充内容

更新时间:2024-05-06 04:2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技术作图结构的补充内容

一、砌体结构:

(一)确定砌体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时:

1.房屋的总高度是指由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或檐口的高度(局部突出的楼梯间,水箱间不考当有半地下室时从地下室室内地面算起,全地下室和嵌固条件好的半地下室应允许从室外地面算起。例如:半地下室的顶板高出室外地面不多,地下窗井墙为每道内横墙的延伸,形成扩大的基础底盘,且周围士体的约束作用显著。)对带阁楼的坡屋顶应算到山尖墙的1/2高度处。

2.阁楼的高度和层数如何确定,应具体分析。一般的阁楼应当作一层考虑,房屋的高度计算至山尖墙的一半;当阁楼的平面面积较小,或仅供储藏少量物品,无固定楼梯的阁楼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5.2.4条关于突出屋面屋顶间的有关要求时,可不计入层数的高度。

3.横墙较少的多层砌体房屋是指同一层内开间大于4.2m的房间占该层总面积的40%以上。

4.横墙很少的砌体房屋,一般指整幢房屋中均为开间很大的会议室或开间很大的办公等用房。此类建筑结构的抗侧力构件——砌体抗震墙很少,有的墙体间距接近规范第7.1.5条规定的最大横墙间距。

5.砌体房屋有较大错层时,其层数应按两倍计算。对于不超过圈梁或大梁高度的错层,可作为一楼层看待,但这类圈梁和大梁应考虑两侧楼板高差导致的扭转,设置相应的抗扭钢筋。

(二)砌体结构构造柱设置规定中的问题 1.错层的确定同上述。

2.大房间尺寸,参照《抗规》第7.3.7条所述,房间的长度大于7.2m的洞口为大洞口。 3.大洞口尺寸,对于内横墙和内纵墙,一般按不小于2.0m的洞口为大洞口,对于外纵墙洞口不小于2.0m时亦为大洞口,但当内外墙交接处已设置构造柱时,可放松大洞口两侧需加构造柱的要求,避免在一个不大的墙段内设置三根构造柱,施工时难以先砌墙后浇构造柱。

二、剪力墙结构(钢筋砼墙,作为抗震时称为抗震墙) (一)剪力墙结构的基本构件

1.楼板:作为直接承受楼面荷载的水平构件。

2.普通梁:是支承楼板的水平构件,当楼板直接由墙体支承时则不一定要设置梁。 3.钢筋砼墙体:(称为剪力墙或抗震墙)是剪力墙结构的主要构件,它是既承受竖向荷载又是抗侧力(水平力)的构件。

(1)单肢墙:由单片墙形成。

(2)双肢墙、多肢墙:由二片墙肢或多片墙肢组成的墙体。

1

(3)剪力墙的墙肢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小墙肢:墙肢长度≤3bw(bw—为墙厚),按柱的计算方法计算其承载力。 2)短肢墙:墙肢长度5~8倍bw的墙肢为短肢剪力墙。 3)普通剪力墙,上述两种情况以外的墙体。

4.连梁:墙肢之间的连接构件且满足跨高比小于5时称为连梁,一般即为门,窗等洞口上的过梁;当该梁的跨高比不小5时则不能按连梁计算应按框架梁进行计算。

5.抗震墙两端和洞口两侧应设置边缘构件,边缘构件有以下两种:

(1)约束边缘构件:用于抗震等级为一、二级的抗震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上一层的边缘构件。当该墙肢底面截面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轴压比小于下表规定值时,可不采用约束边缘构件,只需采用构造边缘构件。

(2)构造边缘构件:

抗震墙设置边缘构件的最大轴压比 等级或烈度 轴压比

一级(9度) 0.1 一级(8度) 0.2 二级 0.3 有翼墙时

2

抗震墙的约束边缘构件

抗震墙的构造边缘构件范围

6.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的确定:

(1)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层加框支层以上二层的高度及落地抗震墙总高度的1/8二者的较大值,且不大于15m;

(2)其他结构的抗震墙,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墙肢总高的1/8和底部二层二者的较大值,且不大于15m。

(二)抗震墙结构的主要抗震措施 1.抗震墙结构的平面布置:

(1)应尽量均匀、对称,尚纵,横两个主轴方向布置,两方向的抗震墙数量宜基本一致;

3

(2)单片抗震墙的长度不宜过大,一般不宜超过8.0m; (3)抗震墙结构的平面形状宜规则,避免过大的凹凸。 2.抗震墙构的竖向布置 (1)抗震墙宜贯通全高布置

(2)抗震墙的洞口宜各层均在同一位置设置;避免错洞。 3.抗震墙的厚度:

(1)一、二级时不应小于160mm,且不应小于层高1/20,三、四级时不应小于140mm,且不应小于层高的1/25;

(2)底部加强部位的墙厚,一、二级不宜小于200mm,且不宜小于层高的1/16,无端柱或翼墙时不应小于层高的1/12。

4.边梁配筋应满下图的要求:

连梁配筋构造示意

注:非抗震设计时,图中的laE应取la

5.当跨度较大的梁垂直搭在抗震墙上时,墙体于梁支座处宜加设暗柱,如图示:

4

三、框架结构:

(一)框架结构体系的基本构件

1.楼(屋)盖中的板、梁(除框架梁以外的梁) 2.框架梁、柱

(二)框架结构的平面布置:

1. 横向布置承重框架,纵向为连系梁与框架框柱铰接,仅适用于非地震

结构平面布置(横向承重框架)

设防地区,层数较小风力不大时 2. 纵向为承重框架,横向为连系梁:

纵向为承重框架,横向为连系梁的平面布置

5

仅适用于,层数小,风力很小的非地震区的建筑

3.纵横两个方向均为框架的框架结构,适用于任何情况,有抗震设防要求时,必须采用这种结构布置

(三)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1.两个主轴方向的框架结构的抗侧刚度,宜基本相同。

2.柱宜采用方形断面,断面尺寸不宜小于300×300mm圆形直径不宜小于350mm,截面长边与短边之比不宜大于3。

3.柱的剪跨比宜大于2,即柱净高与截面的高度之比宜大于4。 4.柱轴压比应满足《抗规》GB50011-2001表6.3.7的限值。 5.柱的截面纵向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应满足下表的要求: 类别 中柱和边柱 角柱,框支柱 抗震等级 一 1.0 1.2 二 0.8 1.0 三 0.7 0.9 四 0.6 0.8 注:采用HRB-400级热轧钢筋时应允许减少0.1 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应增加0.1 6.梁的截面尺寸:宽度不宜小于200mm; 截面高宽比不宜大于4; 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4;

7.采用梁宽大于柱宽的扁梁时,楼板应现浇,梁中线宜与柱中线重合,扁梁应双向布置,且不宜用于一级框架结构,采梁的尺寸应符合下列要求,并满足有关挠度和裂缝宽度的规定:

bb≤2bc 式中:bc——柱截面宽度,圆形截面时取0.8柱直径 bb≤bc+hb bb,hb——分别为扁梁截面宽度和高度 hb≥16d d——柱纵筋直径

8.框架梁梁端纵向钢筋的比筋率不应大于2.5%,且考虑受压区钢筋的作用下梁端砼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

9.框架梁、柱端部应设箍筋加密区、箍筋加密,如图示。

10.框架结构中的填充墙及隔墙与主体结构应有可靠连接;墙体中的门、窗洞口应加设过梁,及洞边的构造柱。

11.框架梁中浅与柱中线宜重合,当不能重合时,其偏心距大宜大于柱宽的1/4。

6

中柱 四、框架——抗震墙(剪力墙)结构 (一)框架——抗震墙结构的主要构件 1.框架梁柱 2.抗震墙 3.楼盖梁板

7

4.填充墙轻隔墙与主体结构的柱结,及门窗洞口的过梁和洞边的构造柱 (二)结构的平面布置

1.框架——抗震墙结构中,框架和抗震墙均应双向设置

2.抗震墙的布置,应规则均匀对称,抗震墙的间距应不超过《抗规》GB50011-2001第6.1.6条,表6.1.6的规定

表6.1.6 抗震墙之间楼、屋盖的长宽比 楼屋盖类型 现浇叠合板 装砣式楼盖 框支层和板柱—抗震墙的现浇梁板 3.抗震墙的设置,宜符合下列要求:

(1)抗震墙宜贯通全高,且横向与纵向的抗震墙宜相连,形成L形 (2)抗震墙宜设置在墙面不需要开大洞口的位置

(3)房屋较长时,刚度较大的纵向抗震墙不宜设置在房屋的端开门 (4)抗震墙洞口宜上下对齐;洞边距端柱不宜小于30mm

(5)一、二级抗震墙的洞口连梁,跨高比不宜大于5,且梁截面高度不宜小于400mm (三)框架—抗震墙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

1.抗震墙的厚度不应小于160mm,且不应小于层高的1/20,底部加强部位的抗震墙厚度不应小于200mm,且不应小于层高的1/16

2.抗震墙的周边应设置梁(或暗梁)和端柱组成的边框;端柱截面宜与同层框架柱相同,并满足框架柱的抗震设计要求;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的端柱和紧靠抗震墙洞口的端柱宜按柱箍筋加密区的要求沿全高加密箍筋。梁的截面宜与同层的框架梁相同

3.框架——抗震墙结构还应满足框架结构和抗震墙结构的其他有关构造要求 4.抗震墙的中线与柱中线宜重合,两者的偏心距不宜大于柱宽的1/4 五、板柱——抗震墙结构: (一)结构的主要构件: 1.无梁板 2.柱

3.抗震墙:有抗震设防要求时,不允许采用无抗震墙的板柱体系 (二)结构布置的基本要求:

1.抗震墙应双向设置,抗震墙的间距应满足《抗规》GB50011-2001表6.1.6的要求,纵、横向抗震墙宜相连

2.房屋的周边和楼,电梯洞口周边应采用有梁框架

3.房屋的屋盖和地下一层顶板,宜采用梁板结构。无柱帽平板宜在柱上板带中设构造暗梁,暗梁宽度可取柱宽及柱两侧各不大1.5倍板厚

(三)抗震构造要求:

1.柱(包括抗震墙端柱)的抗震构造措施,应符合框架柱的有关规定

8

烈 度 6 4 3 2.5 7 4 3 2.5 8 3 2.5 2 9 2 不宜采用 不宜采用 2.抗震墙应采用带边框的抗震墙,即设置端柱和暗梁

3.设防烈度为8度时,无梁板宜采用有托板或柱帽的板柱节点,托板或柱帽根部的厚度(包括板厚)不宜小于柱纵筋直径的16倍,托板或柱帽的边长不宜小于4倍板厚及柱截面相应边长之和。

4.无梁楼板允许开局部洞口,但应满足承载力要求。当未作专门分析时,在板的不同部位开单个洞的大小应符合下图的要求。

若在同一部位开多个洞时,则在同一截面上各个洞宽之和不应大于该部位单个洞的允许宽度。所有洞边均应设置补强钢筋。

洞1:b≤bc/4且b≤t/2;其中,b为洞口长边尺寸,bc为相应于洞口长边方向的柱宽,

t为板厚 洞2:a≤A2/4且b≤B1/4 洞3:a≤A2/4且b≤B2/4

无梁板开洞要求

六、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 (一)主要构件: 1.楼盖构件:板和梁

2.转换层以上的抗震墙,及落地抗震墙

3. 作为不落地抗震墙的转换构件,一般为框架梁、柱形成框支抗震墙

9

框支抗震墙示意图

4.转换层楼板:即转换层楼盖 (二)结构布置的基本要求:

1.在高层建筑结构的底部,当上部楼层有部分竖向构件(抗震墙、框架柱)不能直接连续贯通落地时,应设置结构转换层,在结构转换层布置转换层结构构件。转换结构的构件可采用梁、桁架、空腹桁架、箱形结构,斜撑等;非抗震设计和6度抗震设计时可采用厚板,7、8抗震设计的地下室的转换构件可采用厚板。

2.底部部分框支剪力墙高层建筑结构在地面以上的框支层的层数,8度时不宜超过3层,7度时不宜超过5层,6度时,其层数可适当增加;底部带转换层的框架一核心筒结构和外筒为密柱框架的筒中筒结构,其转换层位置可适当提高。

3.框支梁中线宜与框支柱中线重合 4.底部带转换层结构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落地剪力墙和筒体底部墙体应加厚

(2)转换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的侧向刚度比γ应满足:1)底部大空间为1层时非抗震设计时γ≥3,抗震设计时γ≤2

2)底部大空间大于1层时

非抗震设计时γ≤2 抗震设计时γ≤1.3

(3)框支层周围楼板不底错层布置

(4)落地抗震墙和筒体的洞口宜布置在墙体中部

(5)框支抗震墙转换梁上一层墙体内不宜设边门洞,不宜在中柱上方设门洞 (6)长矩形平面建筑中落地剪力墙的间距l宜符合以下规定: 非抗震设计:L≤3B且L≤36m

抗震设计:底部为1~2层框支层时;L≤2B,且L≤24m 底部为3层及3层以上框支层时:L≤1.5B,且L≤20m 其中B——楼盖宽度

10

(7)落地抗震墙与相邻框支柱的距离,1~2层框支层时不宜大于12m,3层及3层以上框支层时不宜大于10m

(8)转换层上部的竖向抗侧力构件(墙、柱)宜直接落在转换层的主结构上 (三)抗震措施:

1.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为框支层加框支层次上两层的高度及墙肢总高1/8二者的较大值

2.转换层位置在3层及以上时底部推支柱,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的抗震等级应在一般结构的抗震等级提高一级采用

3.框支梁截面宽度不宜大于框支柱相应方向的截面宽度,不宜小于其上墙体厚度的2倍,且不宜小于400mm;当梁上托柱时,尚应不小于梁宽方向的柱截面宽。梁截面高度:抗震时不应小于计算跨度的1/6,非抗震时不小于1/8;框支梁可采用加腋梁

4.框支梁不宜开洞。若需开洞时,洞口位置宜远离框支柱边,上、下弦杆应加强抗劳配筋,开洞部位应配置加强钢筋,或用型钢加强,被洞口削弱的截面应进行承载力计算

5.框支柱:

(1)柱截面宽度:非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400mm;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450mm; (2)柱截面高度:非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框支梁跨度的1/15;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框支梁跨度1/12。

6.框支梁上部的墙体开有边门洞时,洞边墙体宜设置翼缘墙,端柱或加厚,(见下图)并应按约束边缘构件的要求进行配筋设计

7.转换层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应双向双层配筋

11

12

13

14

1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4v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