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评价与监测》课程复习题

更新时间:2024-01-29 17:5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环境评价概述

环境质量的概念及其变异性、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环境质量评价的步骤、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点 内梅罗指数和上海大气环境质量指数、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 一 、环境与环境质量 (一)环境概念

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二)环境要素

概念: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有服从总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称为环境要素。 分类: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 (三)环境质量 1.概念与定义

(1)环境质量是指环境系统内在结构和外部所表现的状态对人类及生物界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环境系统客观存在的一种本质属性,是能够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加以描述的环境系统所处的状态。

2.环境质量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健康价值”、 “经济价值” “文化价值”、“生态价值” 3.环境质量的变异性 (1)人类行为导致的变异性 (2)自然力导致环境质量的变异性

(i)从空间看:地带性变异——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地质构造;非地带性变异——海拔

(ii)从时间看:节律性变异——慢节律性变异:年代、世纪、万年、亿年;快节律性变异:日变化、月变化、年变化;非节律性变异:自然灾害

二、环境评价的概念、目的与分类

(一)概念:对环境质量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方法给予定性和定量地说明与描述的科学。具体的讲,就是研究人类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评价人类环境质量水平,并对环境要素或区域环境状况的优劣进行定量描述。 目的:保护、控制、利用和改造环境质量,使之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相适应。 (二)分类:

1、按照环境要素分类:1)、单要素评价:自然环境要素——大气环境、噪声、地表水、地下水、生态、固体废弃物;2)、多要素评价和联合评价——水环境质量评价、土壤和植物联合评价;3)、综合评价。

2、按照评价参数性质分类:卫生学、生态学、经济学、美学、生态学、物理学、污染物评价 3、按照评价区域分类:城市、农村、流域、风景旅游区、自然保护区、海洋、交通环境质量评价 4、按照评价时间分类:回顾性、现状、环境影响评价

5、法律层面上分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一地三域十专项” “一地”是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三域就是流域、海域、区域,;“十专项”包括工业、旅游、资源开发、农业、林业、交通、畜牧 、能源、水利、城市建设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三、环境质量评价的功能与作用

(一)环境评价的基本功能:1、判断功能:;2、预测功能; 3、选择功能; 4、导向功能 (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三大基本职责

(1)为设计部门规定设计依据;(2)为环境管理部门提供管理依据;(3)为决策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三)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1.保证建设项目选址和布局的合理性 ;2.指导环境保护设计,强化环境管理 3.为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导向;4.促进相关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 (四)技术基础

1、环境监测技术;2、污染物扩散规律 ;3、环境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4、自然界自净能力 四.环境评价的程序和内容 (一)环境质量评价的程序

1.划定评价的范围:(1)行政界线法(2)自然界线法(3)污染物扩散规律(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法 2.确定评价的内容;3.提出评价精度的要求;4.统一评价方法和途径;5.资料收集和系统监测; 6.数据处理和建立模式;7.成果分析和报告书的编写

(二)环境评价的内容

1.污染源的调查与评价;2.环境质量的调查与评价;3.环境效应分析即环境污染影响的分析 (1)环境污染所引起的生态效应;(2)区域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3)经济损益分析。 五、环境评价的方法 (一)决定论评价法 1.指数评价法

(1)环境质量指数的基本形式

1)单因子评价指数:设只有一种污染物的情况下,其环境质量指数的公式可写为:P=C/S

式中:P—环境质量指数;C—该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浓度;S—该污染物对环境影响程度的某一数值或标准。 2)多因子评价指数:加和法、平均值法、加权平均值法、极限法、考虑平均值和极值两个因素的方法 如,考虑平均值和极值两个因素的方法:(i) 内梅罗指数法: (ii)上海大气质量指数: [p?c1nci2cc]?[max(1,2,??,n)]2?ni?1sis1s2sn2c1nciccp?[?]?[max(1,2,??,n)]ni?1sis1s2sn(2)环境质量指数的作用

1)对环境质量进行分级;2)为专家评价法提供比较客观的量化依据;3)可作为评价标准的替代形式,进行信息交流;4)将大量的环境数据归纳为少数有规律的指数表达形式,提高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可比性。 (3)环境质量指数评价的主要步骤

1)收集、整理环境数据和资料;2)确定要评价的环境要素及其评价因子; 3)评价指数的选用和综合; 4)环境质量分级。 2.专家评价法

将专家们作为索取信息的对象,组织环境领域或多个领域的专家,运用专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 最大特点是对于某些难以定量化的因素作出评价;有时还可在缺乏足够的统计数据和原始资料的情况下,作出定性和定量的估计。 比较有代表性的专家评价方法是特尔斐法。特尔斐法是专家会议预测的一种发展。该方法的特点是:依靠专家群体、专家匿名函询,轮回反馈沟通情况,采用统计方法对结果定量处理。所谓专家一般是指在该领域从事10年以上技术工作的科学技术人员或专业干部,专家组的人数一般在10-50人。 (二)经济论评价方法 1.经济损益分析

2.费用——效果分析:评价过程大致分为四步:

1)确定经济要素、社会要素与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或确定人类开发建设活动对环境的重要影响; 2)将以上关系或影响加以定量化;3)对这些量的变化加以估价,尽可能用货币价值表示; 4)进行经济分析。 (三)模糊数学评价法 1.模糊综合评价法

由于环境质量评价中存在着不确定性,包括认识上的局限性、数据的不充分性和不可靠性、环境质量本身的随机性等,因此有时需要用模糊的语言来表述。模糊数学就是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处理实际中存在的大量不确定的模糊的问题。环境质量评价的模糊数学模型主要使用隶属度来刻画环境质量的分界线。

比如,COD的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为100mg/L,如果某水样实测为101mg/L,只是二级排放标准,而99mg/L,满足一级排放标准,实际上101和99相差很小,所以这样分级就不太客观,我们可以说COD为101时,隶属一级排放标准的程度为98%,隶属二级排放标准的程度为2%,这样显然要合理得多。隶属度就是模糊评价的基础。 2.运筹学评价法

是利用数学模型对于多因素的变量进行动态评价。目前常用的方法有:以图论为工具建立的数学-结构模型;以线形理论为基础建立的含有环境因素的投入-产出模型;以控制论为指导建立的系统动力模型等。

如,某厂在废物的综合利用中,以A、B两种工业废物作为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原料。其中甲产品中A、B比例为1:2,乙中为2:1.而甲每份获利4元,乙为3元。现有废物A4000份,B5000份。甲、乙产品要生产多少才能既将废物用尽,又能获得最大利益?这就需要用线性规划来进行决策。模型为:

MaxF(x1,x2)=4*1+3*2

X1+2x2<=400;2X1+X2<=500;X1,X2>=0。X1为甲产品数,X2乙产品数。 我国环境评价的发展概况:

1)由环境单要素评价发展到区域环境综合评价; 2)由污染环境评价发展到自然与社会相结合的环境评价; 3)由城市环境评价发展到多领域的环境评价; 4)由以现状环境评价为主发展到以环境影响评价为主;

5)在评价理论和方法上,已不局限于一般的指数评价,还进行了主客观相结合的生物学、卫生学、社会学、美学等广泛的探索。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点:

1.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为主;2.具有法律强制性;3.纳入基本建设程序;4.分类管理:分三类 5.实行评价资格审核认定制; 6.突出工程实用性

分类管理划分的主要依据: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拟建项目地点及环境特征,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及所属行业特点。

需要编写报告书的项目中,又根据工程特征、项目拟建地的环境特征及功能区划、环境保护目标等要求,分为一级、二级、三级评价。 (四)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趋势

1.对评价方法论的研究; 2.由现状评价向影响评价过渡,特别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3.开展风景旅游区环境影响评价(美学评价为主);4.开展风险评价(事故排放) 七、环境评价的标准

(一)环境标准的概念 :是为了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群健康,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同意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所做的规定。 (二)环境标准的分类

1、我国环境标准可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国家环保部标准; 2、按其内容和性质,可分为:

(1)环境质量标准: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维护生态环境和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并考虑技术、经济条件,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做的限制性规定。按环境要素又可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等。 (2)污染物排放标准:为实现环境质量标准,结合技术经济条件和环境特点,对污染源排入环境的污染物浓度和数量所做的限量的规定。

(3)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为监测环境质量和污染排放,规范采样、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等所做的统一规定。

(4)标准样品标准和基础标准:为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对用于量值传递或质量控制的材料、实物样品,而制定的标准物质;对环境标准工作中需要统一的技术术语、符号、代号、图形、指南、导则、量纲单位及信息编码等所做的统一规定。 (三)环境标准体系

1.定义:各种不同的环境标准依其性质功能及其客观的内在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相互制约所构成的一个有机体,即构成了环境标准体系。 2.环境标准体系的构成

3.环境标准体系要素

(1)国家环境标准与地方环境标准的关系执行上,地方环境标准优于国家环境标准。 (2)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之间的关系

有行业性排放标准的执行行业排放标准,没有行业排放标准的执行综合排放标准。 (3)环境标准体系要素

– 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是环境标准体系的主体,也是核心内容。 – 环境基础标准是环境标准体系的基础,是环境标准的“标准”。 – 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标准构成环境标准体系的支持系统。

4.环境标准与环境功能区之间的关系

环境功能区: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的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进行的合理规划。 环境质量一般分等级,并与环境功能区类别相对应,即高功能区要求严格,低功能区要求相对宽松,举例如下: (1)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为三类,标准分三级。

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

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三类区为特定工业区

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二类区执行二类标准、三类区执行三类标准

(2)地表水环境质量功能区按Ⅰ~Ⅴ分为五类,分别执行相应的五级标准。 一类标准适用于与源头水和国家自然保护区

二类标准适用于集中使用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类保护区及鱼是产卵场 三类标准适用于集中使用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的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和游泳区 四类标准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五类标准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第二章 污染源的调查与评价

掌握污染源调查和评价的内容、方法;掌握环评报告中的五图四表;掌握并灵活运用物料衡算法及排放系数法获取污染物排放量的方法;掌握工程分析的目的、原则、内容;掌握污染源潜在污染能力的评价方法 污染源:指对环境产生污染的污染物的来源。

污染物:在开发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凡以不适当的浓度、数量、速率、形态进入环境系统而产生污染或降低环境质量的物质和能量。 获取评价信息的方法

(1)资料收集:污染源调查、环境背景值调查、环境现状调查——》确定环境评价指标 (2)环境质量监测:现场监测,对现状质量指标进行赋值; (3)环境质量预测:数学模型; (4)专家咨询:定性信息的获取;

(5)模拟试验:既不能调查,又不能监测的某些指标; 一、 污染源调查:

(一) 概念:指获得污染源资料的过程,其目的是掌握污染源特性,找出主要的污染源和污染物。

(二)原则:1.明确目的性;2.把握系统性:把污染源、环境、生态和人体健康作为一个系统;3.重视联系性:重视污染源周围的环境特性;4.保持统一性:同一基础、同一标准、同一尺度;5.要有工作程序

(三)内容: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的种类、数量、排放方式、途径及污染源的类型和位置,直接关系到其影响对象、范围和程度。 1、工业污染源调查:企业概况,工艺、能源、水源、原辅材料情况,生产布局, 污染物排放、治理、危害情况,管理、发展规划等。 2、农业污染源调查:农药、化肥、机械使用情况,农业废弃物排放、治理情况等。 3、生活污染源调查:居民人口,用水、排水、燃料、垃圾及处理方法等情况

4、交通污染源调查:运行中发生的噪声,有毒、有害物质的泄漏,燃料燃烧时排出的废气等。 (四)方法: 1、调查工作的程序:

(1)准备阶段:明确调查目的、制定调查计划(调查范围、内容、精度、方法、结果)、做好准备工作(组织准备、资料收集、人才培训、分析测试准备)、做好试点调查(普查试点、详查试点);

(2)调查阶段:社会调查(工艺、三废、危害、治理、背景调查)、实地调查(定点采样、样品分析)、理论计算; (3)总结阶段:数据处理、建立档案、评价、文字报告 2、污染源调查方法

通常把深入到工厂、企业、学校、机关进行访问,召开各种类型座谈会的调查方法称为社会调查法,它是污染源调查的基本方法。 (1)污染源的普查:

1)从有关领导部门查清调查范围内的工矿企事业单位名单;2)设计和发放“三废”调查表;3)筛选重点污染源,以便详查 (2)污染源的详查

1)详查对象:①规模大 ②污染物释放量大 ③影响范围广 ④危害程度大

2)评价精度:①污染源的数量应控制其等标污染负荷占评价区总等标负荷的80%以上;②控制重点污染源污染物的排放 量占评价区总排放量的60%/80%以上。

3)要求:工作人员深入现场;实地调查结合采样分析和必要的理论计算;完成污染源调查的全部内容;有条件应总结出行业排放系数。 (五)污染物的排放量(Q)的确定 1.物料平衡法——原理:物质不灭定律 (1)SO2排放量的计算

煤炭中的硫以三种状态存在:有机硫、硫铁矿和硫酸盐。当煤燃烧时,只有前两种硫可以转化为二氧化硫,硫酸盐不被燃烧,以灰分形式留下来。一般情况下,可燃性硫占全硫量的80%。石油中的硫可全部燃烧转变为二氧化硫。

从硫燃烧的化学反应式:S+O2=SO2,可知32g硫经氧化后可生成64g二氧化硫,即1g硫可产生2g二氧化硫,因此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可用下式计算:

G=B×S%×80%×2×(1-η),式中G—二氧化硫的产生量;B—耗煤量;S%—煤的含硫量;η—脱硫装置的脱硫效率。 如果换算成气体则有: 22.4t?273G?B?S%?80%?2?(1??)??64273最后一个乘数因子表示标准状态体积转换成实际温度下的体积 对油而言,则计算公式为:G=B×S%×2 ×(1-η) (2)燃煤烟尘排放量的计算

燃煤烟尘包括黑烟和飞灰两部分。黑烟是未完全燃烧的炭粒,飞灰是烟气中不可燃烧的矿物微粒,是煤的灰分的一部分,烟尘的排放量与炉型和燃烧状况有关,燃烧越不完全,烟气中的黑烟浓度越大,飞灰的量与煤的灰分和炉型有关。

① 根据煤耗量、煤的灰分含量、除尘器效率等参数计算:G烟尘=B×A×df×(1-η),式中G烟尘——烟尘排放量;B——耗煤量;A——煤的灰分含量(%);df——烟气中烟尘占灰分量的百分数(%),与燃烧方式有关;η——除尘器的总效率(%) 如果黑烟经过处理进行了二次燃烧,G烟尘=B×A×df×(1-η)/(1-cf),cf——可燃炭粒占烟尘的百分数(%)

=1-(1-η1)×(1-η2)

②根据锅炉的烟气量、烟尘排放浓度和除尘器效率计算: G=Q×Co(1-η)

如安装了两级除尘器,则除尘器系统的总效率可按下式计算:η

3

式中:G——烟尘排放量(kg/h);Q——烟气量(m/h);Co——除尘器进口的烟尘浓度η——除尘器效率(%)。 二、工程分析

(一)目的:1.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2.弥补可研对产污环节和排污量估算的不足;3.为环保设计提供优化建议;4.为项目建成后的环境管理和发展规划提供建议指标和科学依据 (二)基本原则:

1.体现政策性; 2.应具针对性;3.为各专题评价提供定量而准确的基础资料;4.从环保角度为项目选址、工程设计提出优化建议。 (三)方法

1、类比法;2、物料衡算法;3、资料复用法 (四)内容 1、工程概况

(1)工程一般特征简介(2)物料及能源消耗定额 (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2.工艺路线与生产方法及产污环节

用工艺流程图的方式说明生产过程,同时在工艺流程中表明污染物的产生位置和污染物的类型,必要时列出主要化学反应和副反应式。 3.污染源源强分析与核算

(1)污染物分布及污染物源强核算

(2)新建项目污染物源强 :算清两本账:一是工程自身的污染物设计排放量(Q1);另一本是按治理规划和评价规定措施实施后能够实现的污染物削减量(Q2)。两本账之差才是评价需要的污染物最终排放量(Q)。Q=Q1-Q2

(3)改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污染物源强(三本账) :一是改扩建与技改前的原有污染物的实际排放量(Q1);二是改扩建与技改后的污染物的设计排放量(Q2);三是治理后和评价规定措施后实现的污染削减量(Q3);Q=Q1+Q2-Q3可作为评价后所需的最终排放量:

(4)通过物料平衡计算污染源强;(5)水量平衡;(6)无组织排放源的统计(7)风险排污的源强统计及分析 4、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①目标总量:某一个时期环境能够接纳的污染物总量。容量总量:不改变环境原有功能的情况下,环境能够接纳某污染物的最大量。 ②污染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水环境污染物——COD、氨氮;大气环境污染物——工业粉尘、烟尘、SO2、NOx;固体废物。 ③总量控制的基本要求:(A)达标排放;(B)治理工艺技术经济可行;(C)满足环保部门其它要求。 最佳实用技术:体现技术先进性和经济合理性的污染物治理技术。 5、清洁生产水平分析

6、环保措施方案分析:(1)分析建设项目可研阶段环保措施方案,并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意见

(2)分析污染物处理工艺有关技术经济参数的合理性 ;(3)分析环保设计投资构成及其在总投资中占有的比例 7、总图布置方案分析:(1)分析厂区与周围的保护目标之间所定的卫生防护距离和安全防护距离的安全性 (2)根据气象、水文等自然条件分析工厂和车间布置和合理性;(3)分析村镇居民拆迁的必要性 8.补充措施与建议

(1)关于合理的产品结构与生产规模的建议 (2)优化总图布置的建议 (3)节约用地的建议 (4)可燃气体平衡和回收利用措施建议 (5)用水平衡及节水措施建议 (6)废渣综合利用建议 (7)污染物排放方式改进建议 (8)环保设备选型和实用参数建议 (9)其他建议 9.工程分析小结

①建设项目在拟选取厂址的合理生产规模与产品结构;②最佳总图布置方案;③筛选确定的主要污染源与污染因子;

④主要污染因子的削减与治理措施;⑤可能产生的事故特征与防范措施建议;⑥必须确保的环保措施项目和投资;⑦其他重要建议。 三、污染源评价

(一)污染源评价的概念和目的

1.概念:对污染源潜在污染能力(污染源可能对环境产生的最大污染效应)的鉴别和比较;

2.目的:找出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为环境质量评价,特别是影响评价提供基础数据,提供环境质量水平的成因;为环境综合防治指出目标,提供数据。 (二)评价类型

1.以潜在污染能力为指标的污染源评价体系:类别评价、综合评价 2.以经济技术指标为评价依据的污染源评价体系(三)评价方法

第三章 水环境质量评价

掌握水环境评价方法、掌握水质预测模型及其应用。

水体污染物:造成水体的水质、生物、底质质量恶化的各种物质或能量都称为水体污染物。 水体环境评价:污染程度——指数法;污染历时——概率评价法;污染范围——延伸监测范围 (一)环境污染监测评价法 1.评价内容及程序 调查范围

水环境调查范围应包括受建设项目影响显著的地面水区域。

①应尽量按照将来污染物排放后可能的达标范围,并考虑评价等级的高低(评价等级高时范围取偏大值,反之取偏小值)后决定

②当下游附近有敏感区(如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等)时,调查范围应考虑延长到敏感区上游边界,以满足预测敏感区所受影响的需要。 调查时间

A.根据当地水文资料初步确定河流的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同时确定最能代表这三个时期的季节或月份。 B.评价等级不同,对调查时期的要求也就不同

(1)水体环境背景值调查 2)水体污染源的调查与评价 点污染源调查

以收集现有资料为主,只有在十分必要时补充现场调查或者测试。 调查内容:

①点源的排放特点 ②污染源排放数据 ③用排水状况

④污(废)水处理状况 (3)水环境的监测

① 监测断面: 对照断面、控制断面、消减断面 ② 监测时期: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

③ 频率:一期(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连续监测三天,每天采样2~4次 ④采样点处理: 垂线的确定

依据河宽:小河:1条垂线,河流主线上;大河、中河:小于50m,各距岸1/3,明显水流——2条;大于50m,河流主流及左右岸不小于0.5m——3条;特大河:垂线数适合增加,而且主流两侧垂线不必相等,设有排污口的一侧多一些

采样点的处理:依据何深:小于1m,1点——水面下0.3m,且距河底不小于0.3m;1-5m,1点,水面下0.5m;大于5m,2点,水面下0.5m,距河床0.5m。对于3级评价的小河,无论深浅,只设一个采样点,且水面下0.5m,且距河底不小于0.3m

(4) 评价 Ⅰ参数确定的依据

A水体污染源评价/工程分析确定的主要污染物 B水体功能要求的参数

C现状调查评价中容量小、已经超标的因子 Ⅱ类型

感观性因子:浑浊度、色度、SS、味等 氧平衡因子: DO、COD、 BOD、TOC等 营养盐因子:N、P、氨氮、硝态氮、亚硝态氮 有毒有害因子:酚、氰化物、重金属等 生物因子:细菌总数、粪大肠菌群总数等 ②标准

污染物排放标准

环境质量标准: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生活饮用水环境质量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渔业用水质量标准 ③方法

数学模型(指数法) ④评价成果分析

水环境质量成因分析:主要污染物及污染源 水体污染的生态效应:人体健康、生态平衡 水质规划:水体功能的划分、水质标准的制 定、排污企业排污标准的制定及 废水治理计划 水污染防治计划 (二)指数评价法 内梅罗指数

① 评价参数:温度、颜色、透明度、pH、大肠杆菌数、总溶解固体、悬浮固体、总氮、碱度、氯、铁和锰、硫酸盐、溶解氧。

② 评价标准:按功能和用途将水质进行分类 不接触用水:包括工业冷却水、公共娱乐及航运等。 人间接接触用水:包括养鱼、工业食品制造、 农业用等 人直接接触用水;包括饮用、游泳、制造饮料等。 优缺点:优点:世界上首次按用途对水进行评价划分并 建立了一套专用的评价标准; 评价模式中既考虑了平均状况,又考 虑了个别极端状况(max值) 缺点:没有质量分级;

忽略了有毒有害物质。 综合污染指数(K)

① 评价参数:酚、氰化物、砷、汞、铬。 ② 评价标准:地面水中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 有机污染综合评价值(A)

① 评价参数:COD、BOD、DO、NH3—N。 ② 评价标准:BOD0=4mg/L;COD0=6mg/L;

NH3—N0=1mg/L;DO0=4mg/L ◆ 地表水体污染指数(I) ① 评价参数:

酚 氰化物 砷 汞 铬 COD DO。 背景值

0.001 0.001 0.005 0.0002 0.001 4 4 ② 评价标准:地面水中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地面水质量标准) (三)水质概率评价法 1.引入概率评价法的原因 (1)弥补采样时间的不连续性 (2)弥补统计方法的不足 2.公式

(四)生物评价法

1.特点:①连续性,②灵敏度高,③累积性,④综合性强。 2.方法:生物群指标法、优势种法、生化指标、生物指标

环境质量预测模型

1.均匀混合断面:指某污染物在断面上任意一点的浓度与断面平均浓度之差小于平均浓度5%,认为该污染物在该断面分布均匀,这一断面称为均匀混合断面。

2.零维模型(完全混合模型):①应用条件:不考虑污水进入河流的混合距离(L~0); 重金属等持久性物质在下游的浓度预测及允许纳污量的估算; 有机质降解可忽略情况下污染物浓度的预测; 均匀混合断面C0的计算。 3.一维模型: ① 应用条件

A适用于宽、浅河流 B在短时间内混匀

C垂直方向上(水深、河宽)忽略不计

0

P?m?100%n?1n——总样本数量;m——某一范围内样本个数

③ 适用范围:

4.二维模型:用于鉴定超标水域,适用于大河、宽河

第四章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一、大气环境现状评价

影响污染物地面浓度分布的因素主要包括:污染源的特性和决定大气运动状况的气象条件和地形条件。 大气污染调查对象:

A.对于一级、二级评价项目,应包括项目所有污染源(对于改、扩建工程应包括新、老污染源)、及评价范围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未建项目等污染源。 B.对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拟建项目污染源。 大气污染调查的基本内容: 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 ⅰ污染源排放概况调查内容

1)按分厂或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绘制污染流程图。

2)对改扩建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应给出:现有工程排放量、新扩建工程排放量,以及预计现有工程经改造后污染物的削减量,并按上述三个量计算最终排放量。

3)对毒性较大的物质还应估计其非正常排放量。 4)将污染源按点源或面源统计

5)对于颗粒污染物还要调查其密度及粒径分布

6)堆放场所产生的扬尘按面源处理

二级评价项目调查内容同一级,但可适当从简;三级项目可只调查污染源排放概况,并对估算模式中的污染源参数进行核实。 ⅱ点源调查内容:

A.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和海拔高度(m);B.排气筒几何高度(m)和出口内径(m);C.排气筒出口烟气温度(K) D.烟气出口速度(m/s);E.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 F.毒性较大物质的非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

ⅲ面源调查:无组织排放源和数量多、源强、源高都不大的点源,以及场区内某些属于线源性质的排放源可归入面源。调查内容包括:面源位置坐标,以及面源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m);面源的初始排放高度(m);各主要污染物的正常排放量[g/(s·m)],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 监测评价:

① 评价因子的选择:凡是主要大气污染物,大气例行监测浓度较高以及对生态及人群健康已经有所影响的污染物,均应选作污染监测的评价因子。

评价因子:包括四类:尘:降尘、飘尘、悬浮颗粒物;有害气体:SO2、NOx、HF、CO、O3;有害元素:F、Pb、Cr、As;有害有机物:苯并[a]芘、CnHm

②评价标准的选择:评价时可以分别采用一级、二级或三级质量标准。对于标准中没有规定的污染物,可参照国外相应的标准。有时,也可选择本地区的本底值、对照值、背景值作为评价对比的依据。 二、大气质量预测模型

常用的环境空气质量预测模型及其使用条件

高斯扩散模式:适合模拟平坦地区定场情况下连续排放的污染源的浓度分布。 高斯模型的四点假设:

(1) 污染物在空间 YOZ平面中按高斯分布(正态分布),在 X方向只考虑迁移,不考虑扩散; (2) 在整个空间中风速是均匀、稳定的,风速大于lm/s;

(3)源强是连续均匀的;(4)在扩散过程中污染物质量是守衡的。 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一)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步骤

1.确定预测因子;2.确定预测范围和计算点;3.确定污染源计算清单 ;4.气象条件计算清单 5.地形数据计算清单;6.设定预测情景 ;

2

7.选择预测模式 ;8.确定相关的计算参数 ;9.进行环境质量预测和评价 (二)评价等级的划分

选择推荐模式中的估算模式对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进行分级:估算模式SCREEN3是一个单源高斯烟羽模式,可计算点源、火炬源、面源和体源的最大地面浓度,以及下洗和岸边熏烟等特殊条件下的最大地面浓度。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因子主要为项目排放的常规污染物及特征污染物。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44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