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流域地域文化课程化研究结题报告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1-23 09:5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淮南流域地域文化课程化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一体化的影响下,西风渐进,民族文化受到冲击,甚至有些民族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几乎面临失传或濒临灭绝的危险。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教育。实践证明,只有继承和弘扬好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守住中华民族的根,才能更好地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观的一代新人。为了让青少年更好的了解淮南的历史文化,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学校课程融入传统地域文化,会进一步激发起本地区学生从小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热情。基于这样认识,和以下两个原因,我们提出了对本课题研究和构想。 1、开发淮南地域文化进课堂是适应新课改的迫切要求

地方课程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三级管理的重要内容,其基本定位是:按照国家新课程计划发展精神,根据本地区实际和学生发展需求,充分利用当地历史传统、自然人文等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并促进其个性化发展的特色课程。目的是为了满足全体学生成长及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健康情感的需要。本课题的研究就是在淮南传统地域文化课程开发中,既要突出新课程改革理念,又要体现家乡地域传统文化特色,使二者相得益彰,把地方课程开发出具有浓厚的“乡土味”,“家乡气”,使教师树立起

传统地域文化有课程资源的观念,以便创造性运用家乡地域文化课程资源进行有效教学的新课程观,从而不断使课堂教学充满新意,接地气,让地域文化的精髓营养滋润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淮南地域文化课程化是淮南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迫切要求 中国的地域文化源远流长,而淮南传统地域文化独具特色,我们淮南传统地域文化有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留下了数不清的的人文古迹,如舜耕山、安丰塘、寿春古城、茅仙洞、廉颇墓等,特别是,汉淮南王刘安主编的《淮南子》一书,是汉初我国进步思想文化之集大成者,代表了当时进步思想界的学术理论成果,体现了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值得进一步挖掘、整理,值得今人借鉴和传承。要让我们淮南传统地域文化代代传承下去,就必须让传统地域文化走进课程,走进校园,走进学生心中。因此,加快淮南地域文化课程化研究十分迫切。

二、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淮南地域文化历史人文资源丰富,分布范围广,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欣赏壮美的风景名胜;走近历史人物,感受他们的家国情怀;感受民俗文化,了解家乡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本课题研究和学校的德育工作紧密结合,充分利用身边的优良人文资源,教育学生,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自然、热爱劳动人民,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2、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开发出的地方课程《潘集概览》,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教育性和实践性,因此,在开展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学生组织起来,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名胜古迹,访问本地区的优秀人物,调查民风民俗等,这样的教学就把将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把教育向社会延伸,向生活延伸,向历史延伸,扩大见闻,益心健体,这和素质教育理念相契相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必将对我区素质教育的开展注入新的活力。 3、为地方课程开发积累宝贵经验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由于各种原因,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很滞后,不能满足课程的多元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的全面发展。因此,我区通过这次课题研究试图培养和锻炼一批具有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人才队伍,为下一步地方课程开发积累经验,储备人才。 4、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文化支撑

地域文化也是地方的名片,决定着区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决定着区域的品牌和魅力。淮南地域文化研究就是要开发淮南的传统文化资源,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展现淮南地区的魅力和风采,为本地区的全面进步提供精神动力。淮南号称百里煤城,进入21世纪,淮南的发展进入辉煌时期,淮南改变了单一的煤矿发展模式,实现了煤电化的同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市内外、省内外的人士渴望了解淮南,对淮南地域文化的开发研究,有利于提升淮南的文化软实力。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本课题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宗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新课程设置标准》也强调:课程特别是农村中小学课程要服务地方经济;课程设置要重视思想道德教育;要重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棵。

2、本课题体现《新课程设置标准》的精神

《新课程设置标准》明确: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既要强调传授知识的普遍性,还要强调尊重地域差异和人的个性差异:既要强调在同一课程体系下的因材施教,更要强调根据人的差异选择不同的课程而教。地方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内容选择,体现教育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由于国家课程带有普遍适用性和较长的周期性,所以,难以反映地方的特殊性,也不能及时吸纳新信息和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地方课程弥补了这种缺陷。 四、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淮南及潘集有关文献,如《淮南散记》《淮南情怀》《潘集地方志》《精彩潘集》等,筛选出有用资料。

(2)行动研究法:在课题、课堂教学、案例上,分析、综合、概括,集思广益,加强研究。

(3)问卷调查法:设计试卷调查学生对本地区人文地理的了解情况,设计试卷让学生深入家乡了解本地区的民俗文化。

(4)实际调查访问法:组织课题组成员或学生到历史文化遗存集中的地方实地调查访问。

(5)网络资料搜集法:利用互联网,搜集淮南地域文化的相关资料,作为参考。

(6)对比试验法:试验班级和非试验班级对比,试验学校和非试验学校对比。

五、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本区中小学生对家乡文化了解程度 (二)地方课程《潘集概览》的体例研究 (三)地方课程《潘集概览》的编写

(四)地域传统文化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研究 (五)地方课程试验稿《潘集概览》在试验学校的教法研究 (六)对淮南地域文化的理论研究 (七)地方课程实施和教学模式的研究 六、课题研究开展情况概述

第一阶段(2011年6月—2012年12月)准备阶段

1、课题酝酿及课题组成立

调查、研究、开发的酝酿,进行课题方案的设计,组建课题组队伍,进行相关的课题研究的理论和新课程理论的培训学习,着手课题的申报立项工作,开展课题的初期研究。

课题组

组长:徐沛喜 副组长 陶全怀 朱国伟 金明勇 聂敬虎

成员:丁守忠 宗令平 孙小宝 徐沛文 高文山 薛海东 王占升 马耀辉 平治立 课题组成员基本情况 姓名 徐沛喜 陶全怀 朱国伟 聂敬虎 丁守忠 宗令平 孙小宝 徐沛文 高文山 薛海东 王占升 马耀辉 平治立 性别 年龄 单位及职务 男 男 男 男 男 女 男 男 男 男 男 男 男 48 57 48 45 50 32 45 39 45 42 42 41 41 区教育局局长 区教育局主任科员 区教育局副局长 区教育局纪委书记 区教研室主任 区教育局办副主任 泥河中心学校校长 古沟中学副校长 潘三中学办公室主任 区四小高级教师 刘龙小学校长 区实验中学教导主任 平圩中学 一级教师 分工 组织领导、统筹规划 材料编审等 指导课题研究等 负责课题研究经费 课题具体实施等 材料收集、整理等 农村小学课程开发等 课程开发、材料编辑 课程开发、材料编辑 城市小学课程开发等 民族文化开发研究 课程开发、资料编辑 中学论文编辑 2、课题组编写地方课程分工

(1)课程开发研究任务分工:徐沛喜负责课程结构总体设计、规划、指导; 陈新奎负责“精彩潘集”编写;宗令平负责“风流人物”编写;丁守忠负责“地方美食文化”编写;孙小宝负责“人文景观”编写;徐沛文负责“人文古迹”编写;高文山负责民俗文化“婚丧嫁娶”编写;薛海东负责“民俗节庆”编写;王占升负责回族风俗文化编写。 课题日常协调工作由丁守忠主任和宗令平副主任负责。

第二阶段(2012年11月—2013年5月)课题开题仪式、地方课程《潘集概览》开发研究实施

1、2012年11月选调地方课程开发研究人员

徐沛喜(区教育局)、陈新奎 (区委办)、丁守忠、宗令平(区教育

局)孙小宝(泥河中心校)王占升(伏龙小学)、徐沛文(古沟中学)、高文山(潘三中学)、薛海东(区四小)、马耀辉(区试验中学)、平治立(平圩中学)

3、2013年1月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

为了高效开展课题研究,课题组于2013年1月5日在教育局三楼再次召开了培训会议,课题实验学校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参加。会议由课题组负责人主持。首先,由课题组课程开发成员汇报课程撰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取得的进展以及好的设想和建议。其次,课题组负责人就如何进行地域文化课程研究做课题研究做辅导报告。 4、隆重举行开题仪式

省级课题《淮南传统地域文化资源课程化开发研究》开题仪式于2013年3月11日上午在区职教中心举行,潘集区委宣传部长戴平主持会议。参加开题仪式的有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市教研室和区委区政府及区教育局的领导、专家。区职教中心、区进修学校、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区机关幼儿园负责人,各中学、中心学校、城市小学负责人,区教研室教研员及兼职教研员和课题组全体成员参加了开题仪式。 省教科院的王主任对本课题的立项给予很高评价,他认为本课题走在了全省的前列,是落实国家课程政策的具体行动,是培养文化自信的大胆探索,是弘扬历史文化传统的有效形式,对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健康情感会产生终生影响。

省教科院的张守祥院长从建设文化软实力和立德树人的高度,肯定了课题的重大意义,认为本课题内涵丰富,准备充分,有前瞻性和

鲜明的时代特点,并就如何把地域文化转化成教材提出了宝贵意见。

开题仪式会议现场

省教科院张院长作指导

5、2013年5月课程《潘集概览》初稿修改

经过几个月的奋战,课题组成员亲自实地考察,走街串巷,访问民众,积累了宝贵素材,几易其稿,完成了《潘集概览》的初稿,但考虑到本课程主要面对的是中小学生,力求做到知识的科学性,语言的通俗性,文字的准确性,经课题组研究,课题组组织课程开发编写人员,在淮南如意宾馆封闭一天,对课程编写内容逐字,逐句,逐段,逐节,逐章进行修改校正。在修改期间,课题组成员都本着谦虚负责、一丝不苟的态度,针对一些知识的不确定性或语言表述的不严密性,明确提出修改建议,编写人员都很愉快接受大家的正确建议,及时做了修改。

6、2013年8月举行《潘集概览》评审会

课题组在完成《潘集概览》初稿后,课题组组长徐沛喜也非常满意,但他认为,淮南地域文化博大精深,而课题组成员的历史文化功底都不够深厚,有必要邀请一些专家学者对《潘集概览》进行斧正,务必使教材做到精益求精,准确无误。经过课题组的努力,8月27日在潘集职教中心邀请了淮南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潘集概览》评审会。 会议由潘集区副区长余子兰主持,邀请的专家学者有:原市文联主席李思法 ,市文联书记杨天超,原市作协主席李恒瑞,市教育局副局长王教祝,淮南师院宣传部长方川,淮南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姚尚书 ,市文广局徐启超,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王国明等。

与会专家在潘集职教中心,济济一堂,对《潘集概览》初稿给予了较高评价,同时对存在的不足之处也提出了中肯的修改建议,如李思法主席提出“潘集历史沿革”需要介绍深入些,“节日文化中的春节”要多突出淮南的习俗。方川部长建议“人文景观”可以扩充些,不要局限于历史古迹,“民俗文化”还可以增加些劳动人民的生产仪式、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民间歌谣等。其他与会专家学者也都谈了对这本地方教材的真实感受,他们从教材的体例编写、内容选材、思想意义、语言风格等方面提出独到见解,与会的课题组成员认真听记,还就一些民俗文化、地理人文知识、历史人物等话题,和专家学者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这次评审会,对教材的进一步补充完善起到了很大作用。

《潘集概览》评审会现场

第三阶段:2013年9月—2014年6月 《潘集概览》课程试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潘集概览》初稿的问世无疑标志着潘集区地方课程开发迈出了一大步,但是,地方课程的教学能不能达到课程目标,能不能得到广大师生认可,能不能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自豪感、幸福感,需要课堂教学的检验。为了慎重起见,课题组反复酝酿,在全区选取了8所试验学校,开展教学试验,以便发现问题,积累经验,为课程编写的进一步完善和推广提供借鉴。 1、 选取试验学校

为了使课题研究更客观,更符合实际,兼顾中小学、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的现状,课题组选取了全区有代表的八所试验学校,由试验学校对地方课程进行课堂教学,积累经验,发现不足,经会议研究,选取如下学校。 试验学校名称 古沟民族中学 潘集中学 泥河中学 泥河中心学校 潘集中心学校 古沟刘龙小学 区一小 区四小 学校类别 初中 初中 初中 农村小学 农村小学 农村小学 城市小学 城市小学 课题组长 陶茂林 沈文昌 徐志东 孙小宝 聂敬社 王占升 周杰 黄春林 试验内容 潘集概览 潘集概览 潘集概览 潘集概览 潘集概览 潘集概览 潘集概览 潘集概览 2、试验学校研究概况

(1)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方案

八所试验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组,结合学校的实际特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考虑到《潘集概览》地域文化性质

很强,很多教师也缺乏对淮南地域文化的了解和研究,慎重选择试验班级和试验教师。担任课程试验的老师多从语文、历史学科中选聘。试验班级也兼顾到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况。

(2)加强对试验教师的培训

地方课程的开发研究在本区尚属首次,没有经验可循,也缺乏丰富的教学资料。为了确保课程试验的质量和效果,各试验学校都非常重视对试验教师的培训。如潘集中学开展了对全校试验教师和民俗文化爱好的老师培训,学校安排高春晓老师专门就淮南地区的婚丧嫁娶、节庆文化等详细具体的讲解,很多老师感到,以前白过了半辈子,听过后受益匪浅,并表示一定把中国优秀的民俗文化传授给孩子们。潘集区四小、潘集中心学校开展了对全区课题试验教师的培训,特别是区四小薛海东老师的讲座,对本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如何上好试验教材,使试验学校的老师提高了认识,掌握了科学的教学方法,促进了试验学校的工作开展。

(3) 试验学校教师之间开展教学观摩活动

为提高试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区课题组的统一安排下,试验学校之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观摩课教学活动。如在区四小、潘集中心学校、泥河中心学校、刘龙小学等举行了四次大型的现场观摩教学活动,试验学校授课教师精心准备,制作了精美课件,展示了一节节精品课,让全区试验学校的老师无不受到教育,不少老师表示,感谢参加了课题试验,学到了很多地域文化知识,由原来的“淮南盲”变成了“淮南通”,观摩课后试验教师和授课教师就课堂上的

问题以及教材问题进行了广泛切磋,大大提高了试验学校教师对淮南地域文化的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

(4)试验学校结合地方课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潘集概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试验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潘集中心学校、区一小组织学生参观“潘集地区革命历史纪念馆”,开展了入队宣誓活动;区四小组织学生参观“大通万人坑”,不少学生看到被日本残杀的矿工白骨累累,不由得失声痛哭;古沟中学组织学生参观“新四军抗日纪念林”,重温那一段民族危机的历史,增强了民族忧患意识;泥河中学组织学生来到八公山下,遥想“八公山下草木皆兵”的历史沧桑,懂得了淮南历史文化原来这样厚重;泥河中心学校还组织了学生参观“潘集后湖生态园”,感受到如诗如画的家乡美景和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一个个社会实践活动,将学生心灵的触角伸向淮南这片沃土,使他们了解了淮南,懂得了自己。

(5)试验学校丰富拓展了地方课程的内涵

一石激起千层浪,《潘集概览》进校园激起了试验学校老师和学生对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古沟是潘集推据的发源地,古沟中学以《潘集概览》进校园为契机,开展了推据教学活动,该校领导以抢救潘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担当,在学校开展了推据教学实践活动,成立了推据研究基地,由该校学生表演的推据《淮水歌》搬上了省市银屏,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他们还结合家乡传统习俗,创

办了校园风筝节,很多学生竞相表演,制作了各式风筝,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很大提高。

(6)试验学校开展了地域文化的教学研究活动

各试验学校为了提高老师的自身水平,组织老师到淮南著名人文景观参观学习,到淮南有名的民间艺人家拜师访问,然后要求他们撰写关于淮南地域文化的一些研究论文,试验老师积极性很高,他们查找资料,走访农户,实地考察,终于写出了一篇篇很有研究价值的论文,并形成了论文集,丰富了课题研究的成果。 (7)试验学校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古沟中学利用学生创办的手抄报,宣传家乡民俗文化;泥河中学开展了学生演讲比赛;潘集中学开展了知识竞答比赛活动;潘集中心学校开展了民俗文化问卷调查;区四小开展了“讲家乡故事”活动;区一小开展了“爱家乡征文比赛”活动;泥河中心学校开展了“知民俗,做礼仪少年”活动;刘龙小学开展了”畅谈读后感”活动。 第四阶段:2014年6月—9月 课题结题申报阶段 1、2014年6月召开课题结题准备会议 丁守忠:统筹课题结题各项工作。

徐沛文:负责中小学课程开发研究材料的整理、汇编。 高文山、马耀辉:负责课题结题报告、PPT制作。

薛海东、孙小宝:负责各小学试验学校课程开发研究材料的收集、修改、编辑。

平治立、王占升:负责中学试验学校课题开发研究材料的收集、修改、

编辑。

2、2014年8月6日召开课题结题推进会 (1)课题各成员汇报结题准备工作的情况 (2)试验学校汇报试验学校取得的成果 (3)课题组明确课题结题的任务标准 (4)确定任务完成时间,明确结题的成员分工 (5)抽查试验学校的资料建设 (6)试验学校汇报课题试验过程

(7)课题组对试验学校存在的问题给出指导意见 七、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1、开发出地方课程通俗读本《潘集概览》。

经过课题组的共同努力,地方课程《潘集概览》开发完成。《潘集概览》是一本通俗地方课程,体例科学,思想性较强,语言通俗易懂,适宜不同年龄段的阅读,它通过身边的先进人物事迹介绍,家乡的历史演变,优美的自然风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淮南是人杰地灵的地方,家乡人民是勤劳智慧的,从而增强他们对家乡人民的感情,对英雄人物的向往,对自然环境的热爱。这一课题的研究实施,彻底改变了过去德育教育空洞说教的不良倾向,开发通俗读本《潘集概览》。本读本侧重潘集人文景观和民俗文化,有利于学生了解历史,浸润心灵,陶冶情操。

2、培养了学生爱家乡爱淮南的美好情感。

课题试验之前,大多数学生对淮南了解很肤浅,对家乡概念也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3y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