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技能重点

更新时间:2024-06-28 02:5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技能整理

技能问答题要点

一、初步诊断及依据: (一般心理问题): 诊断程序

1、分析求助者问题是否有器质性病变作基础。

2、根据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分析求助者自知力及有无精神病性症状,与精神病性问题相鉴别。

3、分析求助者的内心冲突类型,与神经症性问题相鉴别。 4、分析求助者情绪是否泛化,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

5、确定求助者心理问题持续时间、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影响程度 6、形成初步诊断

诊断依据:举例(三级例一348)

1、该求助者历年体检正常,其心理问题没有器质性病变的基础

2、根据区分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的原则,该求助者主客观统一,心理活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自知力完整,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性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问题。

3、该求助者心理问题与找工作有关,由现实刺激引发,与其处境符合,没有变形的内心冲突,可以排除神经症性问题。

4、该求助者心理问题仅局限在找工作上,没有出现泛化,且仅持续一个多月,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5、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特点是:由现实刺激引发,持续时间一个多月,痛苦程度和社会功能受损程度轻微,符合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要点。

6、据此,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但是,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刺激比较强烈,应该引起注意,避免快速泛化,演变成严重心理问题。

(严重心理问题) 诊断程序:

1、分析求助者问题是否有器质性病变作基础

2、根据区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心理学原则,分析求助者自知力及有无经生病性症状,与精神病性问题相鉴别

3、分析求助者的内心冲突类型,与神经症性问题相鉴别

4、分析求助者情绪是否泛化,若已泛化,需分析泛化的具体表现 5、确定求助者心理问题持续时间、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影响程度 6、形成初步诊断

注意:如果是抑郁症状,需要与心境障碍的抑郁发作相鉴别,如果是焦虑症状,需要与心境障碍的焦虑发作相鉴别

诊断依据:举例?(二级例五367):

1、该求助者历年体检正常,故其心理问题没有器质性病变的基础

2、根据区分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的原则,该求助者主客观世界统一,心理活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自知力相对完整,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问题

3、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与高考压力有关,由现实因素引发,与处境相符,没有 变形的内心冲突,可以排除神经症性问题

4、情绪反应已经泛化,具体表现为。。。

5、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特点是:有现实刺激引发、持续时间四月,有一定程度的痛苦,学习效率有

所下降,社会功能轻度受损,负性情绪已经泛化。 6、据此,初步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诊断程序:

1、根据既往病史或体检结果,判断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否存在器质性病变基础 2、根据区分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的原则,自知力程度,是否存在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判断求助者是否存在精神病性问题

3、根据求助者内心冲突的性质,判断是否存在神经症性问题

4、如果求助者内心冲突是变形的,根据神经症简易评定法,判断求助者是否可以确诊为神经症 5、根据求助者的主导症状以及不同种类神经症的诊断要点,确定神经症的类型,形成初步诊断 6、与具有类似症状的其他类型神经症相鉴别

根据上述程序,对该案例形成初步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二级例一神经衰弱360) 1、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五器质性病变基础 2、该求助者五精神病性问题

3、该求助者存在变形冲突,表现为:因与同学因一小事吵架后,就总觉得人家跟自己过不去,尽量避免与他人接触

4、根据神经症简易评定法,该求助者病程一年以上,3分,精神痛苦无法自行摆脱,2分,学习成绩明显下降,避免与他人接触,有回避行为,但仍能坚持上学,社会功能受损程度2分,总分7分,可以确诊为神经症

5、该求助者的主导症状是与精神易兴奋相联系的精神易疲劳,并伴有烦恼、易激惹等情绪症状和头部不适、睡眠障碍等躯体症状。与神经衰弱的诊断要点相符合,据此逐步诊断为神经衰弱 6、与其他类型神经症相鉴别 ①该求助者虽然心情不好,但是没有出现全天大部分时间的情绪低落或兴趣减少,可以排除抑郁发作和抑郁神经症

②该求助者虽然有焦虑情绪,但是又具体内容,不是无名焦虑,可以排除广泛焦虑 ③该求助者虽然有回避他人的行为,但是其内心感受来源于总想着与同学以前的矛盾,而不是与处境不相符的担心和害怕,可以排除恐怖神经症

④该求助者虽然有想摆脱但摆脱不了的内心冲突,但是这种冲突继发于当前的痛苦状态,痛苦不是由于这种冲突引发的,可以排除强迫性神经症

抑郁性神经症的鉴别诊断(二级例四抑郁性神经症366)

1、与抑郁症相鉴别:该求助者虽然表现出情绪低落,兴趣下降,自我评价低等症状,但在病程上已经持续近三年的时间,且伴有变形的内心冲突,因此可排除抑郁症

2、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该求助者表现出焦虑的症状,但与其抑郁症状相比,焦虑症状不是主要的,而是抑郁的伴发症状,且非无名焦虑,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疑病性神经症的鉴别诊断(二级例六疑病性神经症369)

1、与疑病妄想相鉴别:该求助者认为自己患肝癌,但主要是怀疑和担心,而不是坚信不疑,可排除疑病妄想

2、与广泛性焦虑相鉴别:该求助者虽然出现焦虑情绪,但是焦虑有具体内容,不是无名焦虑,可排除广泛性焦虑

3、与恐怖性神经症相鉴别:该求助者虽对肝癌存在担心和害怕,但这种担心和害怕是指向未来的,不是已经患了肝癌,所以这种担心和害怕是焦虑而不具备恐怖的特点,可以排除恐怖性神经症

问题出现原因分析:三级例一349 1、生理因素:年龄、阶段

2、社会因素:①存在负性生活事件或者经历 ②家庭教育、家庭教养严厉 ③社会支持系统

④文化因素对心理障碍的形成有一定影响(如涉及对性的看法) 3、心理因素:①存在明显的认知错误 ②对现实问题的误解或错误的评价 ③缺乏有效的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 ④被焦虑情绪所困扰,不能自己解决

⑤人际关系方面与同学交往少,缺乏沟通和交流 ⑥持久的负性情绪记忆 ⑦人格特征

选用什么心理测验并说明理由:

1、MMPI测验,用来探寻求助者的病理人格以及做精神病的鉴别诊断 2、SCL-90测验,以了解求助者对自身躯体方面的自我评价以及程度 3、SAS测验,评估求助者在焦虑方面的状态及程度 4、SDS测验,评估求助者在抑郁方面的状态及程度 5、EPQ测验,用来了解求助者的人格特征

应该选择什么方面或类型的心理测验?

1、选择直接与临床表现有关的心理测验,将问题的严重程度量化 2、选择与临床表现有密切关系的心理测验 3、选择进行病因性探索的心理测验

4、选择为排除其他诊断而使用的心理测验

怎样评估咨询效果: 六个维度评估咨询效果:

求助者自评、社会功能、周围人评、咨询师评、心理测验前后对照、症状改善程度。

1、求助者对咨询效果的自我评估:其对(焦虑、烦躁)等症状改变方面的主观体验是评估咨询效果的一项重要而有效的指标

2、求助者社会功能恢复的情况,求助者适应社会的情况

3、求助者周围人士特别是家人、朋友和同事对求助者的评定:其家人、亲朋好友和同事对求助者改变情况的评估也是一项重要而有效的指标

4、求助者咨询前后心理测验结果的比较:根据咨询前后心理测验结果的对比,可了解求助者在症状及程度方面的改变,这是评估咨询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

5、咨询师的观察与评定:咨询师可根据观察,评估求助者的内心痛苦、社会功能恢复情况以及症状改变情况,这是评估咨询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 6、求助者某些症状的改善程度。

如何把握咨询效果评估的时间? 咨询的任何时间内 1、在开始一次或几次咨询后进行评估 2、在咨询结束前评估

3、在咨询后追踪复查时评估

应该收集的资料:

一般资料:1求助者的人口学资料 2、求助者生活状况 3婚姻家庭 4、工作记录 5、社会交往 6、娱乐活动 7、自我描述 8、求助者个人内在世界的重要特点 9、其它资料 个人成长史资料:婴幼儿时期、童年生活、少年期生活、青年期

目前状态资料:精神状态(感知觉、注意品质、记忆、思维状态,情绪情感表现,意志行为,人格完整性相对稳定性)

身体状态(有无躯体异常感觉,近期体检报告)

社会活动状态(工作动机、考勤、社会交往、家庭生活) (案例提出的搜集资料)三级例三,350

1、是否做过心理测验、施测的项目及测验结果

2、婚姻家庭中的其它重要事件与原因,家庭的现状与过去的比较 3、以往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 4、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5、对未来的希望

6、早年回忆,有无负性情绪记忆

社交恐怖症:1、家族史 2、疾病史 3、既往心理咨询史 4、心理测验情况 5、家庭成员关系 6、娱乐活动情况 7、价值观、信念或理想

在摄入性谈话中要注意什么? 1、态度必须保持中立 2、提问中避免失误 3、不能讲任何题外话

4、不能用指责、批判性语言阻止或转移求助者的谈话内容 5、在摄入性会谈后不应给出绝对性的结论

6、结束语要诚恳、客气,不能用生硬的话,以免产生误解

咨询中如何确定谈话的内容和范围?(选择摄入性谈话的切入点硬注意什么,如何选择摄入性谈话的切入点)

1、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

2、心理咨询师在初诊接待中观察到的疑点

3、心理咨询师可以依据心理测评结果的初步分析发现问题,进行谈话 4、上级心理咨询师为进一步诊断而下达的谈话目标 5、谈话目标中若有一个以上的内容,应分别处理

在摄入性谈话中,要避免什么样的提问失误? 1、避免“为什么”的问题 2、避免多重选择性问题 3、避免多重问题 4、避免修饰性反问 5、避免责备性问题 6、避免解释性问题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求助者的权利有哪些? 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 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终止咨询

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与求助者进行谈话时,对谈话内容的选择应把握什么原则?(应注意哪些内容) 1、适合求助者的接受能力,符合求助者的兴趣 2、积极 3、有效

如何对求助者的心理活动进行定性分析?(三级例六353)

1、通过判断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原则分析。该求助者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符合统一性原则,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协调、一致,个性相对稳定,故求助者的心理活动在正常的范围。

2、从该求助者的“求医行为”来判断,本案例的求助者表现为强烈的求治愿望而主动求医。

3、从求助者对“症状”和“自知”程度来分析,本案例的求助者能认识到自己的心理行为异常,也能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希望通过一定的方法来解决。

对神经症性问题求助者的临床表现进行量化评定:

1、病程:少于三个月,1分,3个月到1年,2分,一年以上,3分 2、精神痛苦程度:

轻度,可自行摆脱,1分,

中度,自己无法摆脱,需借助别人帮助或处境改变才能摆脱,2分, 重度:几乎完全无法摆脱,即使别人安慰开导异地修养也无济于事,3分 3、社会功能:

轻度社会功能受损,能照常工作学习,人际交往只要轻度妨碍,1分,

中度社会功能受损,工作学习或人际交往效率显著下降,不得不减轻工作或改变工作,或只能部分工作,或某些社交场合不得不尽量避免,2分,

重度社会功能受损者,完全不能学习工作,不得不休假或退学,或某些必要的社会交往完全回避,3分

怎样和求助者商定咨询方案?

1、首先向求助者介绍咨询方案的内容及制定的原则

2、按照咨询目标、原理与方法、评估、双方的责权利、时间次数的安排、费用的估计及其他等项内容逐一商定

3、咨询方案是双方商定的,不能由咨询师或求助者单方制定 4、当求助者与咨询师意见不一致时,以求助者的意见为主 5、咨询师应对咨询目标进行整合

6、最终制定的咨询方案以文字形式或口头形式固定下来 7、咨询方案制定后,经双方认可,可以修改

在与求助者商定咨询目标时,如何判定咨询目标是有效的?

1、属于心理学范畴:对于不牵扯心理问题的来访,一般不属于心理咨询范围。 2、积极:目标的有效性,在于目标是积极的,符合人们发展的需要。

3、具体或量化的:目标不具体,就难以操作和判断,目标越具体,就越容易见到效果。具体目标是应该受终极目标指引的具体目标,而不是孤立的具体目标。

4、可行:目标没有可行性,超出了求助者可能的水平,或超出了咨询师所能提供的条件,则目标就很难达到。此外,经济条件等因素也会成为影响可行性的因素。

5、可以评估:目标无法评估,则不称为目标。及时评估,有助于看到进步,鼓舞双方信心,可发现不足,及时地调整目标或措施。

6、双方接受:咨询目标应该由双方共同商定。若双方的目标有差异,则应通过双方的交流来修正。若无法协调,应以求助者的要求为主。若咨询师无法认可,也可终止咨询关系或转介给别的咨询师。 7、多层次统一:咨询目标是多层次的,既有眼前目标,又有长远目标,既有特殊目标,又有一般目标,既有局部目标,又有整体目标。有效的目标应该是多层次目标的协调、统一。

对确定的咨询目标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1、改善认知、行为和情绪属于心理学性质

2、减轻求助者的痛苦,最终达到心理健康是积极的

3、拟定的咨询目标,从求助者的能力和经济条件以及咨询师所能提供的条件都是可行的 4、改变求助者的错误认知、行为和情绪是具体的,可操作的

5、本案例拟定的咨询目标能够量化,可以通过问题的改善程度来体现,因此是可以评估的

6、本案例拟定的咨询目标是双方商定的,符合求助者的愿望,咨询师能够解决,对双方来说是可以接受的,当双方意见不一致时,能够以求助者为主,当咨询师无法认可求助者的目标时,应终止咨询

或转介。

7、拟定的咨询目标中,改变认知、行为和情绪是具体的目标,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发展,达到人格完善是长远目标,符合多层次统一的要求。 确定咨询目标:

近期目标:1、改变错误认知 2、缓解情绪、、症状

3、改变社会交往状况

远期目标: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对求助者目前状态进行整理:

1、精神状态:注意力、记忆力、自控能力、易激惹、焦虑、、、、、 2、生理状态:躯体感觉异常、、、、睡眠障碍、、 3、社会功能状态:效率降低、、、社会交往、、、

心理咨询师的责任:

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制定咨询目标应把握什么原则? 1、与求助者共同商定咨询目标

2、正确判定求助者的期望与咨询目标的关系。求助者希望(能改变反复洗手的毛病,改善睡眠状况,能正常与人交往),这与通过咨询改变求助者错误认知、行为和情绪的目标是密切相关的 3、向求助者说明不能把他的快乐、满足作为咨询目标

4、向求助者说明,咨询中如果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需要对原有的目标作出调整,重新确立新的目标

认知疗法作用、原理:(二级例三365)

作用:1、指导求助者作自我探索,使之能够认识成长中存在的错误观念及个性方面的不足,体验到从前自我认识的问题,增加自觉性与活力,从而开发潜能,达到自我实现,为排除障碍创造条件。 2、帮助求助者学习建设性的行为,以改变、消除适应不良的行为,如消除或减轻强迫症状或焦虑情绪。

原理:人的情绪和行为变化与他对现实世界事务的认识、态度和看法有关,对同一事务的认识不同,其引发的情绪和行为变化也不同。因此,通过改变对现实世界事务的认识、态度和看法,就可以改变不良的情绪和行为,以此学会正确的面对生活中的其它问题,进一步促进身心的全面健康和发展。 在咨询过程中,应用面质技术的目的是什么? 面质技术是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促进求助者思考的一种技术。

在咨询过程中,应用面质技术的目的在于:

1、促进求助者对自己的感受、信念、行为等的深入了解

2、激励求助者解除防卫、掩饰心理,面对现实,并由此产生建设性的活动 3、促进求助者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言语和行动的统一 4、促进求助者明确自己的资源,并善加利用

5、给求助者树立学习、模仿面质的榜样,将来有能力对他人或自己做面质

在咨询过程中,阻抗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阻抗本质上是求助者对于心理咨询过程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抗。阻抗产生的原因是:

1、阻抗来自于成长的痛苦,旧行为的结束,新行为的开始,都将使求助者产生痛苦,进而产生防御和抵抗,形成阻抗。

2、阻抗来自于功能性的行为失调,阻抗的产生源于失调的行为弥补了某些心理需求的空白,让求助者从中获益。阻抗也来源于求助者企图以失调的行为掩盖更深层次的心里矛盾与冲突。

3、阻抗来自于对抗咨询或咨询师的心理动机,其一,求助者只是想得到咨询师的某种赞同意见的动机,其二,求助者想证实自己与众不同或咨询师对自己也无能为力的动机,其三,求助者并无发自内心的求治动机

在咨询中应如何选择咨询方法?

在咨询中,选择咨询方法的一半原则是: 1、不同的问题应选择不同的方法 2、不同的阶段可选择不同的方法 3、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方法

4、不同的专长和经验会影响方法的选择

怎样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恰当的表达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

合理情绪疗法修通阶段的常用技术

1、认知技术:与不合理信念辩论,“产婆术式辩论术” 2、合理情绪想象技术

3、家庭作业:RET自助表,合理自我分析报告RSA等 4、行为技术

三级心理咨询技能知识点梳理

一、咨询流程:建立咨询关系、制订咨询方案、实施咨询方案

二、良好咨询关系的5种态度(途径):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

三、咨询目标7要素:具体、可行、可评估、积极、可接受、心理学性质、多层次统一。

四、咨询三阶段:诊断、咨询、巩固

五、咨询方案7项内容:目标、责权义、次数时间、方法原理、效果及评价、费用、其它

六、咨询技术2×8种技术:

1、参与性技术:倾听、询问、鼓励、内容反应、情感反应、具体化、参与性概述、非言语行为的理解

2、影响性技术:面质、解释、指导、内容表达、情感表达、自我开放、影响性概述、非言语行为的运用

七、多话的七种类型:宣泄型、倾吐型、癔症型、表现型、表白型、掩饰型、外向型

八、沉默的六种类型:怀疑型、茫然型、情绪型、思考型、内向型、反抗型

九、移情的两种类型:正移情和负移情 移情(好感、想见)和依赖(信任、求助) 处理:宣泄与分析、转诊

十、阻抗

(一)阻抗4种表现类型:

1、讲话程度上的阻抗,包括沉默、少言、赘言。

2、讲话内容上的阻抗,包括理论交谈、情绪发泄、谈论小事、假提问题。 3、讲话方式上的阻抗,包括外归因、健忘、顺从、控制话题、最终暴露。

4、咨询关系上的阻抗,包括不认真履行咨询安排、诱惑咨询师、请客、送礼等。

(二)阻抗的原因:

1、阻抗来自于成长的痛苦

2、阻抗来自于功能性的行为失调

3、阻抗来自于对抗咨询或咨询师的心理动机

(三)如何处理阻抗:

1、通过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解除求助者的戒备心理 2、正确地进行心理诊断和分析

3、以诚恳的态度帮助求助者正确地对待阻抗 4、使用咨询技巧突破阻抗

十一、咨询方法:

(一)放松训练(包括呼吸放松、肌肉放松、想象放松)是行为疗法中使用最广的技术。 (二) 阳性强化法:

1 .程序1)明确目标行为2)监控目标行为3)设计干预方案4)明确强化物5)实施强化 6)追踪评估)

2.注意事项:1)目标单一具体2)强化适时适当3)不可提前或错后4)强化物可由物质变为精神奖励

(三)合理情绪疗法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

1、原理:ABC理论(A事件,B信念,C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C不是由A引起,而是由B所产生) 2、过程:

1)诊断阶段: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诊断,找ABC,商定目标,解说理论。 2)领悟阶段:达到三种领悟:B引起C,要对C负责;改变B才能改变C。

3)修通阶段: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合理情绪想象技术、家庭作业、行为治疗技术(放松训练、系统脱敏)。

4)再教育阶段:巩固疗效、强化新观念。

知识链接:

1、两个技术:苏格拉底辩论术(产婆术)、合理情绪想象技术 2、三个不合理信念: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

3、人际交往的黄金规则:象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

4、合理情绪疗法的目标:自我关怀、自我指导、宽容、接受不确定性、变通性、参与、敢于尝试、自我接受

5、咨询师的角色:指导者、说服者、分析者、权威的信息提供者、辩论者 5、不完美目标:消除情绪、行为症状。完美目标:学会现实合理的思维方式生活

6、适应范围:年轻、智力文化高、领悟力强。不适应拒绝改变、或过分偏执及领悟困难的求助者

合理信念和不合理信念的区别

1)合理的信念大都是基于一些已知的客观事实,而不合理信念包含更多的主观臆测成分; 2)合理的信念能使人保护自己,努力使自己生活愉快,而不合理信念使人产生情绪困扰; 3)合理信念能使人更快的达到自己的目标,而不合理信念使人难以达到现实的目标而苦恼;

4)合理的信念会使人不介入他人的麻烦,而不合理信念主动介入他人的麻烦;

5)合理的信念能使人阻止或很快消除情绪困扰,而不合理信念长时间无法消除或减轻情绪困扰,造成不适当的反应。

十二、咨询效果的评估:

1、咨询效果可视为咨询师、求助者与咨询方法三方面的函数。 2、评估的时间点——咨询的任何时间内。 3、评估的内容——咨询目标。 4、评估的六个维度:

求助者自评、社会功能、周围人评、咨询师评、心理测验前后对照、主要症状改善程度。

十三、咨询有效性的因素: 一般性有效因素(求助者的动机、对咨询师的信心、希望、咨询师的尊重、关切)。 特殊性有效因素(针对性的咨询所产生的效果) 求助者本身的潜在适应能力与生长、复愈的能力 心理咨询起效果的机制:

1、宣泄疏导求助者的情感而缓解情绪压力;

2、鼓励求助者倾诉内心痛苦并进行有针对性达到指导; 3、探索求助者潜意识并使求助者领悟;

4、协助求助者改进认知结构,学会合理思维; 5、通过学习与训练建立积极有效合理的行为模式; 6、帮助求助者排除心理障碍,促进自然复愈与成长。

十四、咨询关系的匹配与转介:

1、适宜咨询对象:动机正确、人格正常、信任度高、行动自觉、匹配性好、智力正常、年龄适宜、内容合适

2、咨访不适宜的类型:欠缺型、忌讳型、冲突型

3、对咨询关系不匹配的处理:调整咨询关系的匹配程度、无法实现匹配的情况下转介。 5、转介的注意事项:

1)事先征得求助者的意见。

2)向求助者介绍新咨询时的基本情况。

3)对新咨询师详细的介绍情况,提供自己的分析,对求助者的隐私保密。 4)必要时可与新咨询新交流但不干预新咨询师的咨询活动。

十五、咨询关系的结束:1)确定咨询结束时间;2)全面回顾和总结;3)帮助求助者运用所学方法和经验;4)让求助者接受离别

十六、面质 又称质疑、对质、对峙、对抗、正视现实,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的矛盾,促进探索,最终实现统一 常见矛盾: 1、 理想与现实不一致2、 言行不一致3前后言语不一致4求助者、咨询师的意见不一致 面质目的: 1)协助求助者促进对自己的感受、信念、行为及所处境况的深入了解。

2)激励放下有意无意的防卫心理、掩饰心理来面对自己、面对现实,并产生富有建设性的活动。 3)促进求助者实现言语和行动的统一、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一致。

4)使求助者明确自己所具有又被自己掩盖的能力、优势,即自己的资源,并加以利用。 5)给求助者树立学习、模仿面质的榜样,以便将来自己有能力去对他人或者自己作面质。 面质的注意事项:

1、以事实依据为前提2、避免个人发泄3、避免无情攻击4、以良好咨询关系为基础5、可用尝试性面质。

十七、共情

表达共情时应当注意

1)咨询师应走出自己的参照框架而进入求助者的参照框架。 2)咨询师必要时要验证自己是否做到共情。 3)表达共情要因人而异。 4)要善于使用躯体语言。 5)要善于把握角色。

6)应考虑到求助者的特点和文化

二级心理诊断技能知识点梳理

神经症的评定方法

(一)神经症心理冲突的特点:变形冲突(非现实、非道德两个特点)。

1、非现实:心理冲突与现实处境没有什么关系,或者它涉及的是生活中的鸡毛蒜皮,一般人认为简直不值得为它操心,或者不懂精神病学的人感到难以理解,为什么很容易解决的问题病人却解决不了?

2、非道德:不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

(二)简易评定法:

1、病程:小于3个月,评1分;3个月~1年,评2分;一年以上,评3分。 2、精神痛苦的程度:(考虑近三个月情况) 1)轻度,病人自己可以主动摆脱,评1分。

2)中度,病人自己摆脱不了需借助别人的帮助和处境的改变才能摆脱,评2分。

3)重度,病人几乎完全无法摆脱,别人安慰、开导他,或陪他娱乐、易地休养也无济于事,评3分。 3、社会功能(考虑近三个月情况)

1)能照常学习工作及人际交往只有轻微妨碍,评1分。

2)中度社会功能受损,工作学习、人际交往效率显著下降,评2分不得不减轻工作或改变工作,或只能部分工作,或某些社交场合不得不尽量避免,。

3)重度社会功能受损,评3分 完全不能工作学习,不得不休假或退学、某些必要的社会交往完全回避,。

如果总分为6分及以上,可确诊断为神经症;如果总分4-5分,则为可疑神经症;如果得分为3分,则为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神经症与其它疾病的鉴别

1、对每一位可疑的神经症病人必须进行常规的身体和神经系统检查。 2、一次会谈或检查便下诊断不可靠,复诊有助于神经症病人的确诊。 3、诊断神经症不能单纯依靠排除。

4、可以有两个诊断:神经症症状典型而持久,即使病人确有内科疾病,神经症的诊断仍然是可以成立的。

5、内科治疗和心理治疗可同时进行。

神经症与人格障碍的鉴别

1、神经症与人格障碍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 2、西方国家已经通行多轴诊断。 3、神经症病人大部分都有人格障碍。

4、弄清神经症病人的人格,对于治疗和预后推断都有必要。

☆区分不同类型的神经症(重点,请熟知教材案例)

典型的神经症:神经衰弱、焦虑神经症、恐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疑病神经症。不典型的神经症:抑郁神经症。

(一)神经衰弱 见二级教材P5-10 1、精神症状:易兴奋、易疲劳;

2、情绪症状:烦恼、易激惹、心情紧张;三个特点1)病人感到痛苦,寻求帮助;2)感到控制不了或摆脱不了;3)情绪的强烈程度与持续时间之久与生活事件和处境不相称。 3、生理症状:睡眠障碍、头部不适、个别内脏功能轻度或中度障碍。

(二)焦虑性神经症

1、特点:1焦虑的情绪体验。2焦虑的身体表现。(运动性不安和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

2、主要类型:1)急性焦虑发作(惊恐障碍、惊恐发作)主要临床相: A. 发作无明显诱因,无相关的特定情境、发作不可预测; B. 在发作间歇期,除害怕再发作外无明显症状;

C. 表现强烈的恐惧、焦虑,及明显的植物性神经系统症状,可有人格解体、现实解体、濒死恐惧或失控感等痛苦体验,突然开始,迅速达到高峰,发作时意识清晰,事后能回忆。 鉴别诊断:躯体疾病引发类似焦虑发作的症状:如心律失常、脑缺血等,可从病史及躯体检查排除; 若仅发生于某些特定的场所,要与恐惧神经症相鉴别; 若同时存在心境低落及悲伤要与抑郁症相鉴别,在等级制诊断系统中,抑郁症等级较高,要做出焦虑症的诊断必须排除抑郁症。

2)广泛性焦虑:一种以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及紧张不安为主的焦虑症。 主要临床相:A. 有显著的自主神经症状、肌肉紧张,及运动性不安。 B.因难以忍受的担心和紧张而又无法解脱,感到痛苦。 诊断要点:

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以持续的原发性焦虑症状为主,并符合不列两项:经常或持续的无明确对象和固定内容的恐惧或提心吊胆;伴自主神经症状或运动性不安。 鉴别诊断:

A、如果心境低落或悲伤占有优势,要与抑郁症相鉴别;

B. 如果存在突然的非诱发性的焦虑发作,要与焦虑发作相鉴别; C. 如果存在恐惧并回避特定的场景,要与恐惧神经症相鉴别。

(三)恐惧神经症

1.特点:1)害怕与处境不相称;

2)病人感到痛苦,往往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3)对所怕处境回避,直接造成社会功能受损害。 2.主要种类:

1)场所恐惧症;2)社交恐惧症;3)特殊恐惧症

3.鉴别诊断:

A、如果害怕得病,要与疑病症相鉴别:疾病恐惧症病人只害怕得一种病,无求医要求;疑病症病人对健康过分担心,四处求医。

B、如果出现强迫观念要与强迫性神经症相鉴别。 C、如果出现抑郁症状,要与抑郁神经症相鉴别。

(四)强迫性神经症

1、特点:以强迫与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为临床特征的一组心理障碍又称强迫症、强迫性障碍。 2、主要临床相:

1)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 2)体验到观念或冲动来源于自我;

3)有症状自知力,感到异常,希望消除但无法摆脱,因而焦虑和痛苦。 3、主要种类

1)原发性强迫:强迫观念、强迫表象、强迫恐惧、强迫意向; 2)继发性强迫动作。

(五)疑病性神经症

1、主要特征:对健康过虑;对身体过分注意;感觉过敏和疑病观念。

2、主要临床相:1)对自身健康状况过多关切,有各种主观症状; 2)各种检查均不肯定有器质性疾病,未发现主观症状的躯体原因; 3)医生的解释不能消除其疑虑; 4)多合并焦虑和抑郁

(六)抑郁神经症

1、轻度抑郁症 临床相:心情低落的程度必须达到使心理功能下降或社会功能受损,而且持续两周以上,才能诊断为抑郁症。

抑郁的六个主要表现:1)兴趣的减退甚至丧失;2)对前途悲观失望;3)无助感;4)感到精神疲惫;5)自我评价下降;6)感到生活或生命本身没有意义,常有自杀念头,甚至有自杀行为。

2、抑郁性神经症的特点

1)心情低落伴随尖锐而持久心理冲突,并带来沮丧和无能为力感。

2)在情绪低落的背景上有持续存在的心理冲突,表现出明显的神经症性症状。 3)这些症状,不是由器质性病变、酒精和药物等物质滥用造成。

4)病前大多有人格缺陷,缺乏自信和自尊,过分依赖和自我强求,容易心情不良,是所谓的抑郁人格者。

5)慢性病程,至少持续两年,多年不愈。

3、区分轻度抑郁症与抑郁神经症的意义

1)对于轻度抑郁症,要告诉病人,所患的病与其他疾病没两样,需要药物治疗。鼓励放松,不要自责折磨自己。

2)对于抑郁神经症,逐渐委婉地说明,神经症是某种生活的产物,是一定行为模式结果,与以前的生活态度直接相关,鼓励发挥主动自助作用。

三、识别其他常见精神障碍(见二级教材P19-36,知道诊断要点能准确识别。)

四、常见人格障碍的特点

(一)ICD-10指出人格障碍三要素: 1、早年开始,于童年或少年起病;

2、人格的一些方面过于突出或显著增强,导致牢固和持久的适应不良; 3、对病人带来痛苦或贻害周围。 (二)识别常见人格障碍的特征

1、反社会人格障碍:高度的攻击性,缺乏羞惭感,社会适应不良;

2、偏执性人格障碍:固执、敏感多疑、不能接受批评,外归因。(男性多见); 3、分裂样人格障碍:思维古怪、反常、逃避社会

4、强迫型人格障碍:高标准、严要求、按部就班、苛求细节; 5、表演型人格障碍:人格不成熟、情绪不稳定、暗示性特别强; 6、冲动型人格障碍:情绪不稳定、缺乏冲动控制 7、依赖型人格障碍:缺乏自信、过分依赖。

第二节 识别病因

一、生物学因素:躯体疾病、性别、年龄

二、社会性因素:生活事件,人际关系、生存环境、社会文化 三、心理因素/认知因素: 1、错误认知或错误观念;

2、对现实问题有无误解或错误评价;

3、新、旧观念冲突或对人、事的持久偏见; 4、记忆中持久的负性情绪记忆;

5、有无违反逻辑性思维和不良的归因倾向; 6、经验系统中存在的不利因素(老眼光); 7、深层主观因素——价值观的偏离; 8、心理发育停滞问题。

◆案例分析中理论问答题(P后面是指习题集中页码,3P后面是指三级心理咨询师的教材中的页码)

1.摄入性谈话中要注意些什么(P264;3P13) ①态度必须保持中立; ②提问中避免失误;

③在摄入性谈话中,除提问和引导性语言外,不能讲任何题外话; ④不能用指责、批判性语言阻止或转移该求助者的谈话内容; ⑤在摄入性谈话后不应给出绝对性结论;

⑥结束语要诚恳、客气,不能用生硬的话做结束语,以免求助者误解。

2.摄入性谈话中提问问题时要注意些什么?P342;3P11—3P12 主要是避免提问失误,主要体现在:

①避免“为什么??”的问题,因为这类问题有强烈的暗示性。

②避免多重选择性问题,因为这类问题是封闭性的,会影响咨询师获得信息 ③避免多重(连珠炮)问题,因为这类问题往往使求助者产生防卫心理; ④避免修饰性反问,因为这类问题不需要也无法回答;

⑤避免责备性问题,因为这类问题往往使求助者产生防卫心理; ⑥避免解释性问题,因为这类问题可能减少求助者的自我探索。

3.摄入性谈话中对谈话内容的选择应把握什么原则?P267;3P12 ①适合求助者的接受能力,符合求助者的兴趣; ②对求助者的病因有直接或间接的针对性; ③对求助者的个性发展或矫正起关键作用; ④对深入探索求助者的深层病因有意义; ⑤对求助者症状的鉴别诊断有意义; ⑥对改变求助者的态度有积极作用,对帮助求助者改善认知和正确理解问题有帮助。在选择谈话内容时有一大禁忌:即不可把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作为谈话和讨论的内容;

⑦谈话法有效实施的关键在于:咨询师是否能正确把握求助者的精神状态和行为特点。

4.摄入性谈话中,怎样选择切入点?P339,P345;3P4-5 ①根据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深入了解相关资料。 ②根据在咨询中观察到的疑点深入了解相关资料。

③根据心理测验结果初步分析中发现的问题深入了解相关资料。 ④根据上级咨询师下达的咨询目标深入了解相关资料。

5.选择心理测验的原则?3P14。

①选择测评量表应有指向性。如有明显的焦虑情绪就应选用与情绪有关的量表。 ②为了确定非情景性症状的性质,选择人格问卷,探索人格因素。 ③为了寻找早期原因,选用病因性探索量表(如SCL-90) ④为排除疾病而使用量表。

6.一般临床资料整理提纲?3P15-17。

①人口学资料。 ②生活状态。③婚姻家庭。④工作记录。⑤社会交往。⑥娱乐活动。⑦自我描述。⑧内在世界的重要特点。⑨除上述内容之外,求助者谈及或调查了解到的其他资料另外列出,以供诊断时参考。

7.临床收集资料的途经?3P23。

①主诉。②家属报告。 ③摄入性会谈。 ④临床观察。 ⑤心理测验。⑥其他。

8.判断来访者问题是否心理咨询范畴?3P25-29。 ①三原则: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一性原则/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个性相对稳定性原则。 ②典型症状:如有幻觉,抑郁、躁狂、焦虑、恐惧、疑病等。

③自知力:“自知”是求助者能否认识到自已的心理异常,以及对这些异常作怎样的解释。心理正常的人(包括神经症)都有自知力,而心理不正常的人(精神病性患者)则没有自知力。

④求医行为:心理正常的人(包括神经症)都会表现为强烈的求治愿望,而心理不正常的人(精神病性患者)则很少主动求医。

9.应用面质技术的目的是什么?P342;3P87

面质是咨询师指导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促进求助者思考的一种技术。(咨询中常见的矛盾有:言行不一致,理想与现实不一致,前后言语不一致,咨访意见不一致。) ①促进求助者对自己的感受、信念、行为等深入地了解。

②激励求助者解除防卫、掩饰心理,面对现实,并由此产生富有建设性的活动。 ③促进求助者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言语与行动的统一。 ④促进求助者明确自己的资源、并善加利用。

⑤ 给求助者树立学习、模仿面质的榜样,将来有能力对他人或自己面质。

10.阻抗产生的原因?P345;3P101 ①来自于求助者成长中的痛苦。旧行为的结束和新行为的开始都会使求助者产生痛苦,进行产生防御与抵抗。

②自于求助者功能性的行为失调。因为原有失调的行为弥补了求助者某些心理需求的空白,使求助者能从中受益,也来自于求助者企图以失调行为掩盖更深层次的心理需要。

③ 来自于求助者对抗咨询或咨询师的心理动机。其一,求助者只想得到咨询师某种赞同意见的动机;其二,求助者想证实自己与众不同或咨询师对自己无能为力的动机;其三,求助者不具有发自内心的求助动机。

11.倾听时容易出现的错误?3P76-77。 ①急于下结论。

②轻视求助者的问题。 ③干扰转移求助者的话题。 ④做道德或正确性的评判。

⑤不适当地运用咨询技巧。(询问过多;概述过多;不适当的情感反应)

12.咨询师如何进行转介?P348;3P146

①首先征求求助者的意见,向其说明转介的原因和理由。 ②向求助者介绍新咨询师的有关情况。 ③向新咨询师介绍求助者的情况。 ④一般不干预新咨询师的活动。

⑤不在求助者面前对新咨询师的方法、为人等进行评论,更不能指责。

13.咨询对象应具备的特征或条件?P348;

①具有一定的智力基础。②咨询内容合适。③人格基本健全。④动机合理。⑤有交流能力。⑥对咨询有一定的信用度。

14.咨询双方责任、权利与义务?P350;3P74-75。 ①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⑴、向咨询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⑵、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⑶、 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⑴、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⑵、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⑶有权利了解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 ⑷、有权利了解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⑸、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⑴、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⑵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⑶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②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⑴、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⑵、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⑶、 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⑴、有权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⑵、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⑶、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⑴、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⑵、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⑶、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⑷、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15.制定咨询目标应把握的原则?P356;3P67-68。

①具体(改变求助者的错误评价、行为和情绪是具体的可操作的)。

②可行(求助者能力和经济条件以及咨询师所提供的条件看,确定咨询的目标都是可行的)。 ③积极(消除或减轻求助者的育苦,最终达到心理健康是符合发展需要的)。

④双方可以接受(咨询目标是双方商定的,符合求助者愿望,咨询师能够解决,双方都能接受,意见不一致以求助者为主,咨询师无法解决时转介)。

⑤属于心理学性质(改善认知行为和情绪是属于心理学性质的)。 ⑥可以评估(咨询目标能够量化,可以通过问题的改善程度来体现)。

⑦多层次统一(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认知、行为和情绪是改变最终是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发展)。

16.RET心理咨询方法及原理是什么?(阳性强化法原理,三级3P121-126 ABC理论是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 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信念。C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 事件A并不是引起C直接原因,个体对A的所产生的某些观念B

才是导致C的行为和结果的诱因。

17.咨询效果评估维度? 3P133. ①求助者自我评估。

②求助者对社会生活适应状况改变的客观现实。 ③他人评估。

④ 咨询前后心理测量结果的比较。 ⑤咨询师的评定。

18.影响心理咨询有效性的因素分析(三级P136) ①良好咨访关系的建立。 ②强烈的求助动机。

③有一套双方都相信的理论与方法。 ④ 咨询师本身的人格特征。

⑤促进求助者的认知改变、情绪调节、行为改善。

◆案例分析问答题

(P后面是指习题集中的页码,3P后面是指三级心理咨询师的教材中的页码)

1.求助者主要症状是什么?P338,P343,P349,P352

答题要点:参见上册P2(正常心理);P261(异常心理);资料整理 3P17。 ①知、情、意及行为(工作、学习、社交); ②个性特征;

③躯体症状: ⑴躯体症状:眠睡眠障碍,心闷等。 ⑵心理症状:知(感觉缺失)、情(情绪低落)、意(意志力下降)及行为(回避)和人格特征(个性稳定性)。

2.对求助者目前状态进行资料整理?P350;资料整理 3P17。 ①对求助者目前身心和社会功能状态进行整理P352,P355,P358 ⑴、生理状态:身体有无异常感觉。

⑵、心理状态:知、情、意志行为和人格特征。 ⑶、社会功能状态:工作,人际交往是否受影响。 ②对求助者个人成长资料进行整。P355

生活经历(幼儿、童年、少年、青年时期重大事件及现在对它的评价)。 ⑴、婴幼儿期:是否顺产等。

⑵童年期:有无重大特殊事件;是否患过重大疾病;家庭是否和谐;父母教养方式;学校教育情况,有无退缩攻击行为。

⑶、少年期:教育中有无挫折发生,性萌动时体验和对待;有无仇恨的人和事;其他同上。 ⑷青年期:爱情生活是否受挫;学习、工作是否受过挫折; ⑸成长中的重大转化及现在对它的评价。

③对求助者目前认知方面症状进行整理。P358 ⑴、感觉障碍:是否有内感性不适等。

⑵、知觉障碍:是否有评论性幻听,功能性幻听等。

⑶、思维(包括想象)障碍:是否有强制性思维,关系妄想,物理影响妄想等。 ⑷、自知力:是否有自知力。

④对求助者目前情感、意志行为进行整理。P358 ⑴、情感障碍:是否迟钝、易激惹、淡漠等。

⑵意志行为障碍:是否意志减退、强迫动作、强迫意向。

3.还应该收集求助者哪些方面资料?P338,P342,P358,P352;3P138

除案例里面已经讲述过的与本咨询密切相关的以外的资料。

如:⑴ 家族史。⑵个人疾病史。⑶既往心理咨询史。⑷心理测验。⑸与家庭成员关系。⑹社会支持系统婚恋情况。⑺早年负性情绪记忆。⑻内心世界的重要特点。⑼行为模式。⑽对未来的希望。⑾性欲发展。⑿性生活。⒀社会交往情况。⒁娱乐活动

4.应该选用何种量表进行检查?P350,P358

应该选用何种量表进行检查并说明理由。P348,P345,P339

(1)用MMPI:用来测定其病理人格和程度,也可以作为鉴别精神病的依据(UPI:了解大学生人格特征)

(2)用SAS:用来测定其焦虑状态及程度; (3)用SDS:用来测定其抑郁状态及程度; (4)用EPQ:用来了解其人格特征;

(5)用SCL-90:用来了解其在躯体和精神疾病的综合症状及严重程度评估。 (6)BPRS:了解精神病性症状尤其是精神分裂症患者。

(7)BRMS:了解躁狂状态的严重程度(情感性精神病和分裂情感性精神病躁狂发作)。 (8)CBCL:了解儿童的社会能力和行为问题。 (9)WAIS-RC:了解成人智力。 (10)WISC-RC:了解儿童智力。 (11)HMHD:他评抑郁量表。 (12)HMHA:他评焦虑量表。

(13)DSQ:应答方式量表。了解应对方式类型和应对行为特点。

(14)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了解社会支持的特点与心理健康水平、精神疾病和身体疾病的关系。

选用心理测验原则?3P14

⑴向求助者说明选用量表的意义并征得求助者同意。 ⑵根据求助者心心理问题的性质选用心理测验。

⑶测验结果与临床观察、会谈结论相左,不可轻信一方。 ⑷不乱用心理测验。

A、目的不明确,依据不充分随意用。

B、不与临床对照,单纯依据心理测验结果片面给出诊断和制定矫治措施。

C、不查明心理测验自身的可靠性(信度、效度)以及常模的时限在、临床上使用。 D、在诊断目的以外使用心理测验。 E、不按程序和规则使用。

F、超出心理测验自身功能,主观地对数据和结果进行解释。 G、使用盗版软件进行心理测验。

H、将直接翻译未经修订的工具用于临床。 ⑸不得用地毯式方式实施心理测验。 A、不了解功能,一齐使用。 B、为了经济利益不讲道德地用。

5.心理测验结果如何解析: ⑴认知(智力):

①WAIC—RC(韦氏成人智力)。了解16岁以上的被试者。

智力等级:极超常≥130,超常120~129,高于平常110~119,平常90~109,低于平常80~89,边界70~79,智力缺陷≤69;

智力缺陷:轻度50~69,中度35~49,重度20~34,极重度0~19。 ②WISC—RC(韦氏儿童智力)。解释与成人智力量表一样。

③CRT(Revan’ Test)。 适合5至75岁以内人群。解释与韦氏有区别。

智力等级:极优≥130,优秀120~129,中上(聪明)110~119,中等(一般)90~109,中下(迟

钝)80~89,边缘70~79。

弱智:轻度55~69,中度40~54,重度25~39,极重≤38。

⑵情绪:

①SAS。评定焦虑症状的轻重程度(4级评分)。适合焦虑症状态成年人。粗分乘以1.25取整数部分便得标准分。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其在50~59为轻度焦虑,60~69分中度焦虑,69分以上为重度焦虑。

②SDS。评定抑郁症状的轻重程度(4级评分)。特别适合抑郁症病人。粗分乘以1.25取整数部分便得标准分。SD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3分,其中53~62

分为轻度抑郁,63~72为中度抑郁,72分以上为重度抑郁。

⑶心理与行为综合症状问题评估:

SCl-90。主要了解身体疾病和精神的综合症状及严重程度。10个因子。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意因子分超过2分,可考虑筛选阳性。

⑷人格:

① MMPI。 1Hs(疑病), 2D (抑郁), 3Hy (癔病), 4Pd (精神病态),5Mf(男子气、女子气 ),6Pa(妄想狂),7Pt(精神衰弱),8Sc(精神分裂), 9Ma(轻狂躁),10 Si(社会内向)。T分在70分以上(美国)或T分在60分以上(中国)便视为可能有病理性异常表现或某种心理偏离现象。 ② EPQ。了解个性品质。P(精神质,并非暗指精神病,高分者不关心人,不近人情)、E(内外向:低分者内向,)、N(神经质:高分者焦虑。)和说谎(L)。 T分在43.3~56.7分之间为中间型,T分在 38.5~43.3分或56.7~61.5分之间为倾向型,T分在38.5分以下或61.5分以上为典型型. ③ 16-PF。了解心理障碍的个性原因,心理疾病诊断,和人才选拨。在16种人格因素中,1~3分为低分,8~10分为高分。

④ BPRS。评定精神病性量表。(1~7分7级评分)。标准分≥35分有意义。

⑤ BRMS。评定躁狂状态的严重程度。适合情感性精神病和分裂情感性精神病躁狂发作者。(0~4的5级评分法)。0~5分为无明显躁狂症状;6~10为肯定躁狂症状;22分以上为严重躁狂症状。 ⑥ HAMD。适合他评抑郁症状的成年人。(04分的5级评分法)。对于24项版本:总分超过35分可能为严重抑郁,总分超过20分为轻度或中度抑郁,总分小于8分没有抑郁。对于17项版本:则分别24分,17分和7分。

⑦ HAMA。适合他评神经症及其他病人的焦虑症状的严重程度。(0~4级的5级评分法)。总分超过29分可能为严重焦虑,总分超过21分肯定有明显焦虑,超过14分肯定有焦虑,超过7分可能焦虑,如果小于7分便没有焦虑症状,一般MAMA总分高于14分有临床意义。

⑸社会(应激及相关问题评估):

①LES。生活事件量表。适合16岁以上的正常人、神经症、身心疾病、各种躯体疾病及自知力恢复的重性精神病者。(0~4分)5级评分。LES总分越高反映个体承受的精神压力越大。95%的正常人一年内的LES总分不超过20分,99%不超过32分。负性事件分值越高对身心健康的影响越大。 ②社会支持。了解被试者的社会支持特点及其与心里健康水平、精神疾病和各种躯体疾病的关系。 ③ 应付方式问卷。适合年龄在14岁以上初中和初中以上文化的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和除痴呆和重性精神病之外的各类心理障碍者。

6.诊断程序、诊断依据 P338,P341,P344,P347,P350,P356,P358 诊断程序什么?(先严重后轻的原则)(P341)

器质性精神病\\精神病\\神经症(二级)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见上册P299,上册P288,员级P38-45)

严重心理问题(3P44-45)\\一般心理问题(3P38) 诊断依据: ①心理正常与异常:病与非病的原则。

②排除精神病:自知力;主动求症;无重性精神病症状,如幻觉、妄想等。 ③排除躯体疾病所致心理障碍;

④症状特征:典症症状;有无泛化;内心痛苦程度。 ⑤严重程度:功能损害. ⑥病程。

7.鉴别诊断? P338,P344,P347,P350,P358 原则:

①鉴别有无异常

②鉴别有无重性精神病;

③鉴别躯体疾病所致心理障碍;

④鉴别:一般、严重、神经症心理问题(上册P299) ⑤(是神经症)与其它神经症鉴别。 一般心理问题:

A、刺激的性质——由于现实生活、工作压力、处事失误等因素而产生内心冲突、并因此体验到不良情绪(如厌烦、后悔、懊丧、自责等);

B、反应的持续时间——不良情绪不间断地持续满一个月,或不良情绪间断地持续两个月仍不能自行化解。

C、反应的强度——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但频率有所下降;

D、反应是否泛化——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即便是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其他事件,也不引起此类不良情绪

即是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严重心理问题:

A、引起“严重心理问题”的原因,是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不同原因引起的心理障碍,求助者分别体验着不同的痛苦情绪(如悔恨、冤屈、失落、恼怒、悲哀等)

B、从产生的痛苦情绪开始,痛苦情绪间断或不间断地持续时间在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

C、遭受的刺激强度越大、反映越强烈。多数情况下会短暂地失去理智控制,在后来的持续时间里,痛苦可逐渐减弱,但单纯依靠自然发展或叫专业性的干预,难以摆脱,对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D、痛苦情绪不但能被最初的刺激引起,而且与最初的刺激相类似、相关联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此类痛苦,即反应对象被泛化。 即严重心理问题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严重心理问题”有时伴有某一方面的人格缺陷。鉴别的要点有:严重性心理问题的心理冲突是现实性的(有现实意义的)或道德性的,而持续时间,限在一年之内;至于社会功能破坏程度,也可以作为参考因子予以考虑。

8.心理问题产生原因? P339,P341,P345,P348,P353,P356

①生物学原因:年龄、性别、青春期、更年期、老年、疾病、体态、外观、家族病史;

②社会性原因:家庭教养方式、负性生活事件、人际事件,社会支持系统、道德观念因素对心理障碍形成的影响。

③心理原因:错误认知,幼时负性情绪记忆,行为模式,个性、对现实的误解

9.如何对求助者的临床表现进行量化评定?

(P351,P356,有例题参考,具体内容参见书上册P289)

心理冲突的解释和分析一般用以下方法来进行评定:

(1)病程:不到三个月为短程,评1分;三个月到一年为中程,评2分;一年以上为长程,评三分。 (2)精神痛苦程度:轻度者病人自己可以主动设法摆脱,评1分;中度者病人自己摆脱不了,靠别人的帮助或处境的改变才能摆脱,评2分;重度病人几乎完全无法摆脱,评3分。

(3)社会功能:能照常工作学习或者工作学习以及人际交往只有轻微妨碍者,评1分;中度社会功能受损害者,工作学习或人际交往效率显著下降,不得不减轻工作或改变工作或只能部分工作,或某些社交场合不得不尽量避免,评2分;重度社会功能受损害者完全不能工作学习,不得不休病假或推卸,或某些必要的社会交往完全回避,评三分。

如果总分为3,可以认为不够确诊为神经症。如果总分不小于6分,神经症的确诊是可以成立的,4—5分为可疑病例,需要进一步观察确诊。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对精神痛苦和社会功能的评定,至少要考虑近三个月的情况才行,评定涉及的时间太短是不可靠的。

10.确定咨询目标(P351,P353,有例题回答)

11.①近期(表面看得到,明显):社交、认知、情绪、行为躯体。 12.②远期(深层次问题):人格

11.咨询目标有效性评价

P351,P353(参见书员级P68)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回答。

知识点:(1)具体;(2)可行;(3)积极;(4)双方可以接受;(5)属于心理学性质;(以评估;(7)多层次统一

12.咨询效果评估时间及方法:P354,员级P133; 评估的时间:

(1)在开始1次或几次咨询以后进行评估; (2)(2)在咨询结束前评估;

(3)(3)在咨询后追踪复查时评估 评估的方法:

(1)求助者对咨询效果的自我评估;

(2)求助者社会生活适应状况改变的客观现实;

(3)求助者周围人士特别是家人、朋友和同事对求助者改善状况的评定; (4)评定者咨询前后心理测量结果的比较。 (5)咨询师的评定

6)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3r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