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
更新时间:2024-02-03 07:2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组织学
1上皮组织Epithelial Tissue
一、结构特点:1、上皮细胞排列较规则、紧密, 细胞间质极少。
2、有极性(polarity),游离面,基底面。 3、有基膜 (basement membrane)。 4、无血管,无神经
二、分 类:被覆上皮 covering epithelium 腺上皮 glandular epithelium 感觉上皮 sensory epithelium 生殖上皮 germinal epithelium 肌上皮 myoepithelium
三、功 能:保护、分泌、吸收、排泄、物质交换等。 四、被覆上皮: 名称 结构特点 功能 分布 心、血管和淋巴管内表面(内皮薄,利于物质渗透和交换; endothelium)、 保持细胞表面光滑,利于血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间皮 液或淋巴流动,或减少器官mesothelium)、 磨擦 肺泡上皮和肾球囊的外层上皮 有吸收和分泌的作用 吸收和分泌 肾小管和甲状腺滤泡 胃、肠、子宫、输卵管内表面 单层扁平上皮 上皮细胞扁平如鱼鳞 单层立方上皮 单层柱状上皮 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 切面观立方形, 核圆居中 切面观柱状, 核卵圆形位于基底部 细胞高矮不等,核的位置也高低不定, 每个细胞的基底部都附着在基膜上, 柱状细胞游离面有纤毛 表层细胞扁平, 中间几层是多边形,基层是低柱状 保护和分泌 气管和支气管内表面 复层扁平上皮 耐摩擦和阻止异物浸入 浅层细胞角化keratinised:表皮; 未角化non- keratinised:口腔、食管和阴道上皮 泌尿道 上皮层数和细胞形状能随着变移上皮 所在器官的收缩或扩张而发生显著变化 五、上皮细胞的特殊结构: 细胞衣 游离面 微绒毛(microvillus) 纤毛 (cilium) 组成结构 绒毛状复合糖 指状突起, 电镜下才可辨认 小肠上皮—纹状缘 striated border 肾脏近曲小管上皮—刷状缘 brush border 游离面伸出能摆动的较长突起, 比微绒毛粗而长,光镜下清晰可见。(呼吸道上皮)。 紧密连接 中间连接 (粘合带) 侧面 桥粒 (粘合斑) 缝隙连接 呈带状,胞膜外层嵴融合,封闭顶端间的间隙,阻挡物质出入。 加强细胞连接 牢固的细胞连接, 易受机械性刺激或摩擦的部位多。 上皮细胞深部,呈斑状,细胞间隙窄,电阻小,利于信号传递 介于上皮和结缔组织间的一层薄膜,随器官不同而厚度不同。 在H-E染色中不明显。 电镜下,分成透明板(lucida lamina)、基板(basal lamina)和网板(reticular lamina)。 功能:物质通透的半透膜。 扩大细胞基底面表面积 基膜 基底面 质膜内褶 半桥粒 六、腺上皮: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组织。 腺:以腺上皮细胞为主要成分组成的器官。
分类 依分泌部的形态分 外分泌腺 有导管, 分泌物经导管排至体表或器官腔内 依腺细胞的性质分 泡状腺 acinar gland 管状腺 tubular gland 管泡状腺tubuloacinar gland 浆液腺 serous gland 粘液腺 mucous gland 混合腺 mixed gland 全质分泌 holocrine 腺细胞分泌物的排出方式分 依顶质分泌 apocrine 局质分泌 merocrine 内分泌腺 无导管,分泌物称激素,直接释放入血液 七、生理性再生:表皮4~8周脱落, 基层幼稚细胞再生。 胃肠3~5天更新,未分化细胞再生。
病理性再生:周围未受损上皮细胞覆盖,增生、修复
2
结缔组织 Connective Tissue
定义:由多种细胞和丰富的细胞间质组成
分类:固有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软骨、骨和血液。 起源:胚胎时期的间充质(胚胎时期填充在内、外胚层之间的中胚层组织,由间充质细胞及液体状的基
质组成,无纤维成分。)
结构特点:A:细胞分散,间质多; B:细胞无极性;
C:组织内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分布。
功 能:连接、支持、防御、营养、修复和储水等。
一、疏松结缔组织(也称蜂窝组织):Loose Connective Tissue
结构特点:
1)结构疏松,呈蜂窝状;
2)细胞种类和基质多,纤维少,种类全 组成 成纤维细胞 Fibroblast 巨噬细胞 Macrophage 浆细胞 Plasma cell 肥大细胞 Mast cell 核圆偏位,车轮状 B细胞 异染性颗粒 (甲苯胺蓝) 结构 功能 合成和分泌蛋白多糖和糖蛋白,形成纤维和基质。 吞噬作用;抗原呈递作用; 分泌生物活性物质 分泌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分布 细胞 常分布于分泌慢反应物质(即白三烯) 、组胺、小血管周肝素、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围 合成和存储脂肪, 参与机体能量代谢 能分化成各种结缔组织细胞 沿毛细血管分布 脂肪细胞 印戒状 Adipocyte fat cell 未分化细胞 Undifferentiate cell 白细胞 Leukocyte 未分化 白纤维 胶原纤维 电镜:胶原原纤维组Collagenous fiber 成,周期性横纹 纤维 Fiber 弹性纤维 Elastic fiber 网状纤维 Reticular fiber 黄纤维 HE染色不易与胶原纤维区别 嗜银纤 韧性大,抗拉力强,支持作用 弹性——恢复原状 毛细血管、腺上皮和肌纤维等周围,与其它组织交界处 无定形凝胶状物质 基质 1)组成:蛋白多糖(分子筛)结构性糖蛋白 Matrix 2)组织液:在基质内循环,保持细胞生存的内环境的稳定。 二、致密结缔组织Dense Connective Tissue
结构特点:间质中有大量的纤维,而基质比较少,具有很强的韧性 分 类:1、不规则的 2、规则的
三、脂肪组织Adipose Tissue
定义:含有大量脂肪细胞的结缔组织
分类:白(黄)色脂肪组织、棕色脂肪组织 四、网状组织Reticular Tissue 组成:网状细胞、网状纤维和基质 分布:骨髓、淋巴组织等处
作用:构成血细胞发育的微环境 五、软骨(Cartilage)和软骨组织 1、软骨:
结构:软骨组织、软骨膜
分类:透明软骨、弹性软骨、纤维软骨 2、软骨组织:
结构:软骨细胞、细胞间质(纤维:随软骨种类而异;基质:凝胶状半固体) 功能:连接、支持、保护 各种软骨分布结构特点: 结构特点 (1)软骨组织 A、软骨细胞 位置——位于软骨陷窝。 结构——由表及里细胞形态不一,逐渐成熟,并可成群存在(同源细胞群)。 功能——形成纤维和基质。 B、间质 (2)间质 纤维——胶原原纤维 基质——呈凝胶状,内含硫酸软骨素,嗜碱性 软骨膜 a.结构:内、外两层 b.功能:保护、营养、修复。 弹性软骨 Elastic cartilage 纤维软骨 Fibrocartilage 与透明软骨相似,间质中以弹性纤维为主 喉软骨、耳廓和会厌等处 耻骨联合和椎间盘等处 分布 透明软骨 Hyaline cartilage 呼吸道 肋软骨 关节软骨 3、软骨的生长
A、软骨内生长(间质性生长);B、软骨膜下生长(附加性生长) 六、骨(Bone,Ossa)与骨组织 特点:因含大量的钙盐,故组织坚硬 功能:支持、负荷及保护内脏器官 组成 A、骨原细胞(Osteoprogenitor):位于骨膜内侧,胞体小,梭形,可分化为成骨细胞 细胞 C、骨细胞(Osteocyte):位于骨陷窝中,又许多细长突起,突起间以缝隙连接相连。 B、成骨细胞(Osteoblast):位于骨组织表面,矮柱状,分泌类骨质(胶原纤维和基质),最终转变为骨细胞。 D、破骨细胞(Osteoclast):位于骨组织表面被吸收部位的凹陷处,胞体大且形状不规则,多核,胞质嗜酸性。具有破骨作用,溶解骨质。 有机成分:1/3,胶原纤维、基质(糖胺聚糖) 骨无机成分:2/3,羟磷灰石(Ca10(PO4)6(OH)2) 质 骨板(Bone Lamella)——骨质中的胶原纤维平行成层排列,借基质粘合在一起,并有钙盐沉积,形成的薄板状的结构称为骨板。骨板是骨质的基本结构形式,同一骨板内的纤维平行排列,相邻骨板的纤维互相垂直,有效的增加了骨的支持力。 长骨的结构与发生
骨密质(Compact Bone):外环骨板、内环骨板、 同心性骨板、间骨板 骨单位(Osteon)——又称哈弗氏系统(Haversian System),是长骨骨干的主要结构单位,位于外环骨板和内环骨板之间,由十数层同心圆排列的骨板和中央管共同构成 骨松质(Spongy Bone):由片状或杆状的骨小梁组成的网状结构。骨髓腔 骨膜致密结缔组织,与骨的生长、修补及营养有关 (Periosteum) 长骨的发生 A、软骨雏形 B软骨周成骨 C、软骨内成骨 骨领 初级骨化中心 次级骨化中心、骨骺、骺板、骺线 长骨的结构 骨组织 (Osseous Tissue) 七、血液 ? 功能:运输
— Gases, nutrients, waste products — Processed molecules — Regulatory molecules
? 调节pH值(pH7.2-7.4)和渗透压(313mOsm) ? 维持体温
? 保护机体,抵抗外源物质入侵 ? 凝血 组成:
(1) 抗凝、静置或离心:血浆(血清+纤维蛋白原)、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 (2) 不抗凝、静置:血清、血块(血细胞+纤维蛋白) 血涂片:Wright或Giemsa染色
(一)红细胞(erythrocyte,red blood cell) 数量:3.5~5.5*10^12/L
组成:血红蛋白(Hemoglobin)、脂质、ATP、碳酸酐酶
血红蛋白:组成
— 4个球蛋白亚基:运输CO2(涉及碳酸酐酶)、NO — 4个亚铁血红素分子:运输O2
Hb含量: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生理性变化
溶 血(细胞膨胀→破裂)
贫 血:标准:红细胞< 3.0×1012 /L 或
Hb含量< 100g/L
原因: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其它原因 治疗:对因或诊断性治疗
疗效评定:网织红细胞计数(rc计数可作为骨髓生成红细胞能力的一种指标) ABO血型鉴定:仅与抗A凝集,为A型血; 仅与抗B凝集,为B型血;
与抗A、抗B均凝集,为AB型;
与抗A、抗B均不凝集,为O型。 (二)白细胞:
数量:4000~10000个/ul 分类:1)有粒白细胞
共性:核分叶,胞质内有特殊颗粒及少量嗜天青颗粒。 不同:特殊颗粒性质不同。 中性粒细胞 比例 核 特殊颗粒 细小、淡紫红色、分布均匀 颗粒内容物 碱性磷酸酶、 溶菌酶、 吞噬素 酸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过氧化物酶、组胺酶 肝素、 组胺、 白三烯 寿命 功能 1~550~70% 叶 1~3天 吞噬消化分解细菌 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抗过敏、抗寄生虫 抗凝、 参与过敏反应 嗜酸性0.5-3% 2叶 粗大、深红色 粒细胞 嗜碱性0-1% 粒细胞 大小不等、分布不S形 均、蓝色、异染性颗粒 8-12天 12-15天 2)无粒白细胞
共性:核不分叶,胞质内无特殊颗粒,只有嗜天青颗粒。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比例 细胞直径 核 圆形、 一侧常有小凹陷 卵圆形、 肾形、 马蹄形、不规则形 胞质 少、 蔚蓝色 嗜天青颗粒 功能 小6-8μm、 20-30% 中9-12μm、大13-20μm 少量 免疫反应 3-8% 14-20μm 较多、灰蓝色 较多、 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非特异性酯酶、溶菌酶 进入组织成为巨噬细胞 (三)血小板(blood platelet)
数 量:10万~40万/ μl
形态结构:巨核细胞脱落下的胞质小块。双凸扁盘状,无细胞核,呈多角形,聚集成群。边缘部
呈均质浅蓝色,中央有紫蓝色颗粒。
功 能:含有血小板凝血因子,可促进凝血酶形成,有止血、凝血的作用 (四)血细胞的发生
1、来源:血液中的血细胞均来自造血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的特性:高度自我复制能力、多向分化能力、细胞的不均一性。 造血干细胞的大小形态类似小淋巴细胞。
2、造血器官
胚胎期:卵黄囊壁血岛、肝、脾、胸腺、骨髓 出生后:红骨髓
红骨髓的结构:网状组织:构成血细胞发育的微环境。
血 窦:发育成熟的血细胞进入血窦腔,随血流进入血循环 (五)血细胞发生的变化规律
? 胞 体 由大→小 (巨核细胞由小→大)
? 胞 核 由大→小 (红细胞核最后消失,粒细胞核分叶)
染色质细疏→粗密 核仁从无→有
? 核 质 比 由﹥1 → =1 →﹤1 ? 胞 质 由少→多
嗜碱性由强→弱→无(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仍有嗜碱性)
? 特殊产物 (如血红蛋白、特殊颗粒)由无→多 ? 细胞分类能力 从有→无
3肌组织(muscular tissue,muscule tissue)
定义:是由具有收缩功能的肌细胞构成的组织。
肌细胞:细长纤维状,又称肌纤维;细胞膜称肌膜,细胞质称肌浆,细胞内的内质网称基
浆网,肌浆内含有大量主要有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构成的肌丝,所以肌细胞能够收缩。 分类:横纹肌(有明暗相间的横纹):骨骼肌细胞、心肌细胞 平滑肌(无横纹):主要分布于内脏和血管壁 起源:胚胎时期的间充质
一、骨骼肌(skeletal muscle) 分布:大多数通过腱附在骨骼上,
也有少数不附着在骨骼肌的,如眼和口周围的轮匝肌和食管壁的横纹肌 光镜结构:1、细长圆柱形,无分支 2、多核(最多50核) 3、细胞和紧靠肌膜下方
4、胞质充满肌原纤维(平行长轴排列):明带(I带)、暗带(A带) 明暗相间的横纹:明暗带各自对齐、相邻排列在同一平面上
油镜下:H带、Z线、M线、肌节(相邻Z线之间,肌纤维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超微结构
粗位于肌A带 丝 肌球蛋分子头有ATP酶活白分子 并具有与肌动蛋白相结合的能力 肌动 蛋白 I带的主要成分 性, 数千条平行排列的肌丝 肌A带只有细肌丝原H带只有没有横 纤桥的粗肌丝, 细维 I带有细肌丝和肌具有横桥的粗丝 肌丝 结构蛋白(双联螺旋缠绕构成西肌丝), 分子呈球状,有能与肌球蛋白头结合的位点 原肌球 调节蛋白 蛋白 分子呈丝状,由两条肽链缠绕而成 肌原 蛋白 调节蛋白 三个亚单位TnT(与原肌球蛋结合)、TnC(与钙离子结合)、 TnI(具有抑制作用) 横人和哺乳动物的横小管位于I小带和A带的交界处 管 肌肌细胞内的滑可将肌膜的兴奋迅速传导细胞内部, 引起相邻的肌浆网释放钙离子 调节肌浆内的钙离子浓度 终 池:紧靠横小管两侧的肌浆网分别浆面内质网 网 线粒体和能源物质 大,并各自连成较粗的小管 三联体:横小管和两侧的终池 骨骼肌细胞收缩的分子结果:A带长度不变,I带变短,
Z盘向A带两侧靠近,
细肌丝长度未变,但其末端在肌节的中段靠近或重合, H带变短甚至消失,
肌节缩短,整个肌细胞也变短
骨骼肌的结构:肌外膜:报在整块肌肉表面的致密结缔组织 肌束膜:肌束周围的结缔组织
肌内膜:肌束内,肌细胞周围有薄层疏松结缔组织。肌内膜含丰富的毛细血管和神经纤
维,肌内膜与肌细胞间有基膜。
二、心肌cardiac muscle 分布:心脏和肺静脉根部
特点:自动节律性,在无神经的支配下仍可出现自发的节律收缩
光镜结构:1、有横纹的短柱状细胞,多数有分支,端端相连交织成网 2、连接结构称为闰盘
3、椭圆形核,位于细胞中央,偶见双核
4、胞质内有线粒体、糖原颗粒、少量质地和脂褐素颗粒 5、横纹不如骨骼肌明显 超微结构:1、粗肌丝、细肌丝
(与骨骼肌相比有以下特点) 2、肌原纤维不是很规则和明显
3、横小管较粗,位于Z线水平(骨骼肌细胞的横小管位于A带和I带的交界处) 4、肌浆网的纵小管较稀疏(钙离子大部分储存在细胞膜外表面和横小管腔面)终池较小和少,
一般为二联体
5、闰盘处的心肌末端呈阶梯状,在阶梯的横位部分以中间连接和桥粒的方式连接;纵位部分,
细胞侧面以缝隙连接为主。
6、心肌细胞除收缩功能外,还有内分泌功能(分泌心房利钠尿多肽或称心房肽,具有排尿、
利尿和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
再生:无再生能力,心肌坏死后,由周围结缔组织代替,形成永久性瘢痕。
三、平滑肌smooth muscle
分布:广泛分布于血管壁和许多内脏器官,故又称内脏肌。 皮肤的立毛肌、眼的睫毛肌等
特点:属不随意肌,受自主神经支配,不受意识控制 发生:由间充质细胞分化来 光镜结构:1、梭形,无横纹
2、椭圆形或杆状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
3、绝大部分是成束或成层分布,且同一束或一层的肌细胞按同一方向排列,
细胞较细的两端与相邻细胞较粗的中段相毗邻
超微结构:1、肌浆内充满肌丝和中间丝,线粒体、少量RER、小型高尔基复合体及游离核糖体 2、肌膜内陷形成小凹
(无横小管,小凹相当于横小管,与钙离子的储存和释放有关)
3、细胞骨架较发达,由密斑、密体和中间丝构成
密 斑:扁薄斑块状,靠细胞膜内面
密 体:梭形小体,沿细胞长轴分布,但与周围的密体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是细肌丝和中
间丝共同的附着点,大致相当于横纹肌的Z盘
中间丝:斜行或纵行,附于密体或密斑上,构成菱形的强力细胞骨架网,在细胞内起支持
和传导收缩力的作用
4、有粗、细肌丝,但不形成肌节 5、收缩的程度大,产生的收缩力强 再生:成体的平滑肌细胞仍保留分裂能力
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异常增殖与动脉粥样硬化斑的形成有关
4神经组织(Nervous Tissue)
组成:神经细胞(nerve cell)、 神经胶质细胞(neuroglial cell)。 功能: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neuron),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单位;
接受刺激,传导神经冲动。
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起支持、营养、绝缘、修复和保护作用。 一、神经元的结构 (一) 细胞体
1.分布
2.大小和形状
3.功能:是神经细胞的营养代谢中心。
4.结构:1)细胞膜:接受刺激、处理信息、产生及传导神经冲动。 2)细胞核:“泡状核”。
3)核周质 (perikaryon)
a.尼氏体(Nissl body) 光镜 “虎斑” 电镜
功能:合成蛋白质。
b.神经原纤维(Neurofibril)
光镜 电镜
功能:构成神经元的细胞骨架,除具有支持作用外,还参与细胞内的物质运输。 (二)突起
1. 树突(Dendrite)
形态特点:短而粗,1~多根,分支如树。树突棘 功 能:接受刺激,将冲动传向细胞体。 2. 轴突(Axon):
形态特点:轴丘(axon hillock) 轴膜(axolemma) 轴质(axoplasm)。
功 能:将神经冲动从胞体传出;轴突起始段轴膜是神经元发生冲动的起始部位。 二、神经元的分类: 分类依据 假单极神经元 神经元突起的多少 双极神经元 多极神经元 感觉神经元或称传入神经元 (sensory neuron) 神经元的功能 运动神经元或称传出神经元 (motor neuron) 中间神经元或称联络神经元(interneuron) 接受刺激,将信息传至中枢 将冲动传给肌肉、腺体而产生效应 起信息加工和传递的作用 分类 三、突触(Synapse) 1. 定义: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的一种特化细胞连接,是神经元
传递信息的重要结构。包括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
2. 主要形式
3.分类:化学突触(chemical synapse):以神经递质作 为通讯媒介。
电突触(electrical synapse):即为缝隙连接,以电讯号传递信息。 通常所说的突触即为化学突触。
4.结构:1)光镜下:轴突末端呈球状膨大,银染切片中呈棕黑色环扣状,附着在胞体和树突上——
突触扣结(synaptic bouton)。
2)电镜下:(可分为三部分) ①突触前成分 包括: – 突触前膜
– 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
– 少量线粒体、滑面内质网、微管、微丝等。 ②突触间隙
③突触后成分:主要为突触后膜,有特定的受体。
四、神经胶质细胞(称胶质细胞 glial cell)
广泛分布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
? 胶质细胞与神经元数目之比约为10:1~50:1。 ? 胶质细胞也具有突起,但不分树突和轴突。
? 胶质细胞无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只对神经元起支持、营养、保护、绝缘等作用。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
1.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参与构成血脑屏障。 ①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白质) ②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灰质)
2.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中枢神经系统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
3.小胶质细胞(microglial cell)——来源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4.室管膜细胞(ependymal cell) ——通过分泌和吸收活动影响脑脊液的成分 (二)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
1.神经膜细胞又称施万细胞(Schwann cell) ——形成周围神经系统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
2.卫星细胞(satellite cell)又称被囊细胞
——位于神经节内,围绕于神经元胞体的周围。 五、神经纤维和神经
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长轴突和包绕在其外的神经胶质细胞(施万细胞或少突胶质细胞)组成。 分类:有髓神经纤维(myelinated nerve fiber) 无髓神经纤维(unmyelinated nerve fiber) (一)有髓神经纤维
1.周围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 a.轴突
b. 髓鞘(myelin sheath)
髓鞘由施万细胞形成,由于该细胞包绕在轴突外面,因此又称为神经膜细胞。
*郎飞氏结、结间体、施-兰切迹
c.神经膜
2.中枢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
1)由少突胶质细胞的胞突缠绕轴突所形成。
2)一个少突胶质细胞有几个突起,可缠绕几个轴突形成几节髓鞘,其胞体位于神经纤维之间。 3)神经纤维的外表面没有基膜包裹,髓鞘内也无施-兰切迹。
(二)无髓神经纤维——无髓神经纤维无髓鞘和朗飞氏结。
(三)比较:有髓神经纤维的神经冲动呈快速的跳跃式传导,传导速度快。
神经末梢器 游离神经末梢 (free nerve ending) 触觉小体 (tactile corpuscle) 感受神经末梢(sensory nerve ending) 表皮,角膜上皮等处,散在于上皮细胞之间 真皮乳头内,在手掌和脚底处较多 痛觉 触觉 压觉 环层小体 分布于真皮,皮下组织和肠系膜等处 (lamellar corpuscle ) 肌梭 (muscle spindle) ——本体感受器 分散的运动神经末梢 (植物神经纤维) 运动终板 (motor end plate) (运动神经纤维) 分布在骨骼肌内的感受器 (1)由几条细小的骨骼肌纤维被结缔组织被膜包绕形成一个梭形结构 (2)感觉神经末梢分布盘绕在每条梭内肌纤维 肌张力 运动神经末梢(motor nerve ending)
器官与系统
中空性器官: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管道、心血管等。 结构特征:管壁分层
实质性器官:肝、肾、脾、胰等 结构特征:被膜,小叶
实质(parenchyma)例如肝的肝细胞 间质(stroma)例如肝内结缔组织
5神经系统 Nerve System
分类:中枢神经系统(大脑、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神经节) 三胚层分化
1、外胚层: 神经外胚层:分化为神经系统
体表外胚层:分化成表皮及其附属结构(鼻窝、耳窝、晶状体)
脊索背部外胚层→神经板→神经沟→神经管——CNS 神经褶→神经嵴——PNS 一、大脑皮质
1.大脑皮质的神经元都是多极神经元; 2.所含神经元按胞体的形态主要有三类。 锥体细胞(pyramidal cell) (1)大、中、小型,锥形胞体
(2)尖端有一主树突伸向皮质表面,胞体水平发出基树突,底部发出一条细长的轴突,伸入髓质。
——投射(传出)神经元 颗粒细胞 (granular cell) 梭形细胞 (fusiform cell)
3.大脑皮层从表层至深层分为六层:
分子层,外颗粒层,外锥体细胞层,内颗粒层,内锥体细胞层,多形细胞层 二、小脑皮质
由外向内分为三层
1.分子层(mulecular layer) 2. Purkinje 细胞层
3.颗粒层(granular 1ayer) 三、脑脊膜、脑血管和脉络丛
血-脑屏障 (Blood-brain barrier)
组成:由连续型毛细血管内皮、基膜和星形胶质突起形成的脚板组成。 功能:防止毒素及其他有害物质进入脑实质内,维持神经系统内环境稳定。 四、脊髓 (spinal cord)
1.脊髓呈圆柱形,周边为白质,中央为呈蝶形的灰质。 2.灰质分前角、后角和侧角。 灰质 前角的 神经元 侧角的 神经元 后角的 ①大型运动神经元(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多极级神经元): 胞体大,胞浆内尼氏体呈斑块状,称“虎斑”。 ②轴突粗而长,其末梢形成运动终板,支配躯干和四肢的骨骼肌运动。 ③含?运动神经元和少量小型神经元(Renshaw cell)。 ①多为中型内脏神经元,是交感神经的起始神经元。 ②其轴突经脊髓前根到达交感神经.形成前纤维。 ①多为接受各种不同感觉的中间神经元。 神经元 ②其轴突进入白质形成各种上行传导束,到达大脑、脑干和小脑。 白质:上下行的传导束,多为有髓神经纤维。 五、周围神经系统
(一) 神经节(nerve ganglion) 神经节细胞体
被囊细胞(卫星细胞) 出入神经节的神经纤维 结缔组织被膜
6循环系统 Circulatory System
分类:
1、心血管系统(心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2、淋巴管系统(毛细淋巴、淋巴管、淋巴导管)
一、心血管系统
1、General structure of blood vessels
除毛细血管外,所有血管的管壁从管腔腔面由内向外依次分为: 内膜(tunical intima)
内 皮:单层扁平上皮。 内皮下层:疏松结缔组织
内弹性膜:由弹性蛋白组成的均质薄膜
中膜(tunical media) :结构随血管种类而有差异。 外膜(tunical adventita):疏松结缔组织,含有供应心脏和血管的营养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丛。外弹性
膜
(一)动脉artery 动脉名称 类型 结构特点 功能 弹性腔作用把心脏间断性射血变为连续不断的血流 1.内皮下层较厚,并含有少量平滑肌。 2.中膜厚,含大量环形排列弹性膜, 弹性动脉 弹性膜之间有弹性纤维相连。 3.内、外弹性膜不明显。 4.外膜较薄 大动脉 中动脉 1.内皮下层较薄,内弹性膜明显。 平滑肌收缩和舒张可2.中膜厚,有10~40层环行平滑肌。 肌性动脉 调节身体各器官血流3.中膜内无成纤维细胞。 量 4.中膜与外膜交界处可有明显的外弹性。 管径0.3~1mm, 肌性动脉 内弹性膜明显, 中膜平滑肌随管径变小逐渐减少。 管径在0.3mm以下, 无内弹性膜, 1、显著地调节器官和组织的血流量——闸门 2、外周阻力血管 小动脉 微动脉(arteriole) 中膜有1~2层平滑肌。 (二)静脉(Vein) 1、比伴行中、小A比较,中、小V壁薄、腔大,三层分界不清,特别是中膜平滑肌少而排列稀疏,其间 C.T.成分多
2、大V壁主要由外膜大量纵行平滑肌束构成,中、内膜不发达 3、部分V有静脉瓣。
(三)毛细血管(capillary)
位于动、静脉之间,管径最细,分布很广,形成毛细血管网。 在代谢功能旺盛的器官中较密,反之,较稀。 1、结构
内皮:单层扁平上皮,外面紧贴有周细胞。 基膜
2、电镜结构(分三类) 名称 连续毛细血管 (continuous capillary) 电镜结构特点 分布 内皮:连续,细胞间有紧密连接、缝隙连接或桥粒。 肌组织、脑、肺、结缔组织等 基膜:完整 有孔毛细血管 内皮:有孔,孔上有隔或无隔。 肾血管球、胃肠粘膜及某些内分泌腺 (fenestrated capillary) 基膜:完整 血窦 (sinusoid) 腔大,壁薄,形状不规则 内皮:细胞间有较大间隙, 肝、脾、红骨髓和一些内分泌腺 窦壁内外常有巨噬细胞。 基膜:不完整或缺如 (四)微循环 (microcirculation)
是指由微动脉到微静脉之间的微细血管的循环,是血液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 1、直捷通路 2、毛细血管 3、动静脉吻合 (五)心脏
厚壁中空性器官,从内向外三层
A、心壁:
1、心内膜 (endocardium)
内皮:单层扁平上皮
内皮下层: 结缔组织,内含少量平滑肌纤维。
心内膜下层:结缔组织,含小血管和淋巴管及特殊心肌纤维(浦氏纤维) 2、心肌膜(myocardium): 厚,心肌纤维,心肌间质
心房肌:成束连成网状,部分心房肌分泌心房利钠尿多肽 心室肌:成层环、纵、螺旋排列
心房、心室肌不连续,被纤维环隔开
3、心外膜 (epicardium):即心包膜的脏层,间皮、间皮下结缔组织(浆膜)内含较多脂肪细胞、
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B、心瓣膜:心内膜向心腔突出皱褶
内皮:被覆心室、心房面中间为致密C.T. 连纤维环的致密C.T.,无血管 C、心脏的传导系统——由特殊的心肌纤维组成
1、起搏细胞——心肌兴奋的起搏点。 2、移行细胞——起传导冲动的作用。
3、束细胞(蒲肯野细胞)——比心肌纤维粗大,有1~2个核,肌浆较多,肌原纤维少,闰盘明
显。分布与心内膜下层。
7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
组 成:淋巴器官
淋巴组织
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等
功 能:①识别和清除侵入机体的微生物、异体细胞或大分子物质(抗原)
②监护机体内部的稳定性,清除表面抗原发生变化的细胞(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细胞等)
一、淋巴组织(lymphoid tissue)
大量淋巴细胞聚集的组织。
以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为支架,网眼内充满大量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 (一)弥散淋巴组织(diffuse lymphoid tissue)
结构特点:与周围无明显界限,主要由T淋巴细胞构成。 (二)淋巴小结(lymphoid nodule)又称淋巴滤泡
结构特点:①呈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不一,主要由B淋巴细胞构成。
②经常变化,在抗原刺激下,淋巴小结长大,数量增多,且在其中央部位形成生发中心;
当抗原被清除时,淋巴小结变小或消失。
淋巴器官
中枢淋巴器官(Central lymphoid organ) 胸腺:培养T淋巴细胞场所 骨髓:培育B淋巴细胞场所
周围淋巴器官(Peripheral lymphoid organ) 脾、淋巴结、扁桃体: 发生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一、胸腺(thymus)
(一)一般结构:分左右两叶,被膜,小叶间隔,皮质和髓质 (二)皮 质(cortex)
? 组成:上皮性网状细胞以突起连接成网,网眼内充满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 ? 淋巴细胞又称胸腺细胞,是胸腺内分化发育的各期T细胞。 (三)髓 质(medulla)
? 组成:上皮性网状细胞较多,淋巴细胞较少,故染色浅。
? 胸腺小体:只在髓质内存在,由扁平上皮性网状细胞同心排列形成,
中心的细胞常呈变性退化。
(四)血液供应 ——皮髓交界处形成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是淋巴细胞进出血流的主要通道。
(五)血胸屏障(blood-thymus barrier)
结构:①连续性毛细血管 ②内皮基膜
③血管周隙,其中含有巨噬细胞 ④上皮基膜
⑤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突起
功能:使血液内的抗原物质难于与发育中的T细胞接触。 (六)胸腺的功能——培育和选择T细胞 ? 胸腺上皮细胞:胸腺素、胸腺生成素
? 胸腺上皮细胞和胸腺基质细胞为T细胞的分化发育提供了独特的微环境。 ? 胸腺培育出的各种处女型T细胞,经血流输送至周围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 ? 去胸腺动物模型* 二、淋巴结(lymph nodes) (一)一般结构
? 表面覆有薄层被膜,被膜伸入淋巴结内形成小梁,粗细不等。 ? 粗支架:小梁
微细支架:网状组织
? 皮质和髓质
(二)皮质:浅层皮质、副皮质区、皮质淋巴窦 1、浅层皮质
? 主要含有淋巴小结,B细胞受抗原刺激增殖发育形成。 ? 发育好的淋巴小结中央有明显的生发中心。 2、副皮质区(paracortex zone)
①主要由T细胞聚集,又称胸腺依赖区。
②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是淋巴细胞由血液进入淋巴组织的重要通道。 3、皮质淋巴窦(cortical sinus)
淋巴结内淋巴流动的通道:包括被膜下淋巴窦和小梁周窦。
结构:由一层扁平的内皮细胞围成,腔内有呈星状的内皮细胞支撑,
有许多巨噬细胞附着在内皮表面。
(三)髓质
髓索(medullary cord):索状的淋巴组织构成,相互连接成网。
主要含有B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
髓窦(medullary sinus):即髓质淋巴窦,与皮质淋巴窦的结构相同,巨噬细胞较多,有较强的滤过
功能。
(四)淋巴通路
输入淋巴管→被膜下淋巴窦 ↙ ↓ ↙ 小梁周窦
皮质淋巴组织 ↓
髓窦→输出淋巴管 (五)淋巴结的功能
1、过滤淋巴液:巨噬细胞
2、进行免疫应答: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 3、淋巴细胞再循环
——淋巴细胞可经淋巴管进入血流循环于全身,它们又可通过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再回入淋巴
器官或淋巴组织内,如此周而复始,使淋巴细胞从一个淋巴组织或器官到另一个淋巴组织或器官。
三、脾 (spleen)
——是位于血液循环通路上的重要淋巴器官
结构:被膜、小梁;白髓;红髓;脾的血液通路 (一)白髓(white pulp)
1、动脉周围淋巴鞘(periarterial lymphatic sheath): ——是围绕在中央动脉周围的疏散淋巴组织,
主要由T细胞组成,相当于淋巴结的副皮质区。 2、 脾小体(splenic corpuscle ):
——位于动脉周围淋巴鞘的一侧,结构与淋巴小结组成相似,主要由B细胞组成。 (二)红髓(red pulp)
1、脾索(splenic cord): 由含许多血细胞的淋巴组织索构成,位于血窦之间,
含有许多巨噬细胞,可清除血中异物及衰老的红细胞等,是脾进行滤血的主要场所。
2、 脾血窦(splenic sinus):
a、窦壁为长杆状内皮细胞,细胞间的孔隙较宽,基膜不完整,
b、内皮细胞外有网状纤维环绕,使血窦成为多缝隙的栅栏状结构, 有利于血细胞从脾索进入脾窦。
(三)边缘区(marginal zone)
? 白髓和红髓之间的淋巴组织 ? 边缘窦
? 脾内捕获抗原、识别抗原和诱发免疫应答的重要部位 (四)脾的功能
(1)滤血:主要部位是脾索和边缘区 (2)免疫:体液免疫应答:淋巴小结
细胞免疫应答:动脉周围淋巴鞘
(3)造血:胚胎早期的脾有造血功能,含有少量造血干细胞。 (4)储血:主要储于血窦内
(五)脾的血液循环特点和功能意义
特点:一是开放式,二是脾血窦通透性高。血液开放式流进脾组织,经脾索、边缘区等进行过滤,经白髓等部位进行免疫应答等项功能,然后通过血窦壁内皮细胞之间的间隙回流到静脉,离开脾脏。这一特点给脾有效地过滤血液提供了结构基础。
8内分泌系统
1、共同特点
(1)组成:内分泌腺和散在的内分泌细胞
(2)结构:腺细胞排列成团、索和滤泡;血管和淋巴管丰富;无导管 (3)功能:分泌激素,作用于靶细胞。(自分泌、旁分泌) 2、腺细胞的分类
(1)分泌含氮类激素的细胞
分泌激素为氨基酸衍生物、按类、肽类和蛋白质类。
超微结构特点:含有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及膜包被的分泌颗粒
(2)分泌类固醇激素的细胞
如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性激素的细胞。
超微结构:胞质内有丰富的滑面内质网和较多的管状嵴线粒体及较多脂滴, 合成的激素不形成分泌颗粒 一、甲状腺
(一)滤泡:壁:单层立方上皮(滤泡上皮),分泌甲状腺球蛋白 腔:均质嗜酸性物质,储存甲状腺球蛋白
1、滤泡上皮:
L/M:低立方,排列规则,胞核大,位于细胞中央
E/M:游离面有微绒毛,胞质内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较发达,核上区有高尔基复合体,细胞顶部有
小的分泌颗粒、胶质小泡、溶酶体。
功能:合成储存分泌甲状腺激素
2、甲状腺素 (1)合成
(2)功能:调节新陈代谢。亢进:甲亢
促进生长发育,婴幼儿骨骼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低下:呆小症 (二)滤泡旁细胞 (HE染色时,胞质色淡,大)
1、分布:成群或单个存在位于滤泡间或滤泡壁的基膜内侧
2、功能:合成降钙素,促进类骨质的钙盐沉积,抑制胃肠道和肾小管吸收 二、甲状旁腺
主细胞:甲状旁腺激素,促进骨质溶解,升高血钙 嗜酸性细胞: 三、肾上腺
分为被膜、皮质和髓质
(一)皮质就细胞排列方式不同,分为 球状带 束状带 网状带 结构特点 功能 细胞较小,呈挨柱状或锥形,为球状分布,胞质中含少量脂滴,分泌盐皮质激素 胞核染色深 细胞较大,呈多边形 分泌糖皮质激素 排列成以髓质为中心的向外辐射的细胞索,胞质内含大量脂滴 较束状带细胞小,呈多边形 细胞所相互成网,与髓质交界不清 分泌雄激素 E/M:有丰富的滑面内质网,线粒体嵴成管状,胞质内有较多脂滴(肾上腺皮质三个区带
的腺细胞都是分泌类固醇激素的细胞) (二)髓质:嗜铬细胞
(三)肾上腺的血液供应与皮质、髓质的关系 1、血液流向:
皮质毛细血管→髓质毛细血管→中央静脉 2、皮质、髓质功能关系 四、脑垂体
腺垂体:远侧部(前叶)、结节部、中间部(后叶)
神经垂体:神经部(后叶)、漏斗(正中隆起、漏斗柄) (一) 腺垂体(主要由腺细胞构成)
1、 远侧部:嗜色细胞(嗜碱性细胞、嗜酸性细胞)
嫌色细胞
(1)嗜酸性细胞:40%
L/M: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胞质内含嗜酸性颗粒 分类:生长激素细胞:分泌生长激素 催乳素激素:分泌催乳素 (2)嗜碱性细胞:10%
L/M:交嗜酸性细胞略大,胞质内含嗜碱性颗粒 分类:促甲状腺激素细胞:分泌促甲状腺素
促性腺激素细胞:分泌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 促肾上腺质激素细胞:分泌ACTH (3)嫌色细胞:50% 是一种未分化细胞 (二)神经垂体:
由无髓神经纤维(主要来源于视上核和室旁核的轴突)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赫令体: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的大型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分泌颗粒,沿细胞轴突运输
到神经部,沿途形成串珠状膨大。光镜下为嗜酸性团块即为聚集的分泌颗粒(抗 利尿素、催产素)
神经胶质细胞——垂体细胞(内含色素),支持、营养作用 (三)脑垂体的血管分布(垂体门脉系统)
垂体上动脉→初级毛细血管网→垂体门微静脉→次级毛血管网 ↓
垂体下动脉→毛细血管网(神经部)→垂体静脉窦
垂体门静脉系统:连接正中隆起,漏斗状毛细血管和前叶血窦的静脉系统。 由垂体门静脉和其两端的毛细血管网共同构成。 意义:连接下丘脑与脑垂体为一功能整体。
9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
1、组成
(1)消化管:口腔至肛门的连续管道。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和大肠。 (2)消化腺:唾液腺、胰腺、肝脏等。 2、功能:消化、吸收和排泄等。 一、口腔 1、舌乳头 舌乳头 丝状乳头 菌状乳头 轮廓乳头 2、味蕾 分布 舌背 舌边缘及尖部 舌界沟前方 表皮类型 复层扁平上皮(顶部角化,其余未角化) 角化上皮 无味蕾 顶部上皮有少量味蕾 侧壁上皮和环沟有较多味蕾 味蕾 感受味觉的卵圆形小体,分布在菌状乳头和轮廓乳头的上皮内。由支持细胞,味细胞和基细胞。其中味细胞基部与味觉神经末稍形成突触,司味觉。 3、牙
(1)分牙冠、牙根、牙颈三部分
(2)由两种组织构成:一是钙化组织:釉质、牙本质和压骨质;二是松软组织——牙髓 二、消化管
消化管的一般结构:
1、粘膜(tunica mucosa)
(1)上皮: 两端——不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具有保护作用 胃肠——单层柱状上皮 ,具有吸收、分泌作用。 (2)固有层
为疏松结缔组织。胃肠固有层内还富含腺体或淋巴组织。 (3)粘膜肌层 薄层平滑肌 2、粘膜下层
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含有粘膜下神经丛。食管与十二指肠的粘膜下层内还有腺体。 3、肌层(tumica muscularis)
骨骼肌:口腔、咽、食管上部和肛门外括约肌
平滑肌:其余各段。(内环外纵,之间有肌间神经丛) 4、外膜(adventitia)
纤维膜——为疏松结缔组织,外无间皮覆盖。 浆 膜——为疏松结缔组织,外有间皮覆盖。
粘膜 上皮 固有层 肌层 粘膜 下层 肌层 上段为骨骼肌, 中段为骨骼肌和平滑肌混合 下段为平滑肌 外膜 食管 不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含有食管腺为粘液腺 纤维膜 胃 单层柱状, 含粘原颗粒,分泌粘液(表面粘液细胞) 胃小凹:上皮内陷而成,胃腺开口于此 结缔组织, 内含血管、神经和腺。 a 胃底腺 b 贲门腺 c 幽门腺 主细胞 :低柱状,嗜碱性,分泌胃蛋白酶原。 壁细胞 :锥体形,嗜酸性,分泌HCL和内因子及组胺 颈粘液细胞:分泌少量粘液 未分化细胞: 内分泌细胞: 内环外纵 内斜、中环,浆膜 外纵
小肠 十二 指肠 空肠回肠 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和绒毛,扩大表面积,利于 小肠吸收 绒毛:上皮和部分固有层向肠腔突出,形成的指状突起 皱襞:由粘膜和部分粘膜下层向肠腔突出而成 单层柱状上皮:柱状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内分泌细胞 结 肠 1、含有大量的肠腺,其开口于相邻绒毛之间的根部。 肠腺——由上皮向管壁内陷而成(柱状细胞、杯状细胞、潘氏细胞、内分泌细胞) 2、含有淋巴组织 3、绒毛中轴的固有层中含有有孔型毛细血管、中央乳糜管和散在的平滑肌。 十二指肠的粘膜下层中含有大量的十二指肠腺 平滑肌, 内环 外纵 大部分为浆膜 大肠 盲肠 阑尾结肠直肠 (1)无绒毛, (2)粘膜中杯状细胞多, (3)肠腺发达,直而长。 (1)结构似结肠,但管壁薄、管腔小、肠腺少。 (2)淋巴组织发达。 (3)粘膜肌层不完整 阑 尾 ☆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比较
环行皱襞 绒毛 杯状细胞 淋巴小结 十二指肠腺 十二指肠 较低 叶状 少 有 空肠 最发达 圆锥形 渐多 孤立淋巴小结 无 回肠 最低 指状 最多 集合淋巴小结 无 4、胃底腺:位于胃底部或胃体部,分颈、体、底三部分。
主细胞:低柱状,嗜碱性,分泌胃蛋白酶原。 壁细胞:锥体形,嗜酸性,分泌HCL 5、胃肠道内分泌细胞
定义:是散在于胃肠道上皮和腺体内的一种含有多肽及胺颗粒的内分泌细胞,起着激素或神经介质的
作用。
发挥作用方式:内分泌、旁分泌和神经递质作用。 三、消化腺
小消化腺:位于消化管管壁内,如食管腺,胃底腺,肠腺。
大消化腺:位于消化管管壁外,具有导管,如大唾液腺、肝、胰。 (一)唾腺液 (Salivary glands)
1、一般结构
(1)腺泡(分泌部)分类:浆液性、粘液性、混合性 浆液性 粘液性 浅 细胞质染色 紫红 核 颗粒 分泌物 圆,靠近细胞中央 嗜酸性颗粒 扁,位于细胞基底部 粘原颗粒,不易着色 稀薄,含唾液淀粉酶 粘稠,含粘蛋白
(2)导管
闰管 → 分泌管 → 排泄管 2、 唾液腺 腮腺 舌下腺 下颌下腺 结构特点 纯浆液性腺泡,闰管长,纹状管短 混合腺,将液性腺泡多,粘液性和混合性腺泡少,闰管短,纹状管发达 混合腺,以粘液性和混合性腺泡为主,浆半月较多,无闰管,纹状管短 (二)胰 (Pancreas) 实质可分为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两部分 1、外分泌部(复管泡状腺) 腺泡:属浆液性腺泡。 导管:闰管长,无分泌管。 功能:分泌胰液。
2、内分泌部(又称胰岛)
A细胞:占20%,分泌高血糖素能促使 糖原分解,而升高血糖。
B细胞:占75%,分泌胰岛素,可促使糖原合成,葡萄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 D细胞:占5%,分泌生长抑素,能抑制A、B细胞的分泌活动。 (三)肝(Liver)——最大的消化腺
1、 肝小叶
组成:肝细胞板:由单层肝细胞组成,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 肝血窦:位于肝板之间,相互沟通成网 中央静脉:位于肝小叶中央 (1)肝细胞
L/M:多边形,双核或单核,异染色质较少,核仁明显。
E/M:粗面、滑面内质网都很丰富,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溶酶体发达。
(2)胆小管 (3)肝血窦
窦壁:由内皮细胞组成。
窦腔:散在有枯否氏细胞和大颗粒淋巴细胞。
窦周隙:指位于肝血窦内皮细胞与肝细胞之间的狭窄间隙,内有网状纤维,贮脂细胞。
2、门管区——几个相邻的肝小叶的夹角处,此处具有小叶间静脉、小叶间动脉、小叶间胆管。这些管道连同所在区域的结缔组织、淋巴管和神经合称为门管区或汇管区。 3、 肝血循环
肝动脉→小叶间动脉→血窦→中央静脉 ↗
门静脉→小叶间静脉 ↓ 小叶下静脉 ↓ 肝静脉
4、 肝胆汁途径
肝细胞→小叶中央→四周→小叶间胆管 →左、右肝管→出肝 5、 肝功能:合成与储存,分泌胆汁、解毒、防御、造血
10呼吸系统
组成:
导气部:鼻、喉、气管、支气管、肺内终末细支气管——防御和保持气道通畅的作用
呼吸部: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管壁上都有肺泡,是血液和吸进的空气进行氧
气和二氧化碳交换的场所
一、鼻
(一)鼻前庭:
1、固有层:致密结缔组织 2、无粘膜下层、软骨
3、前部为有毛区,表面被覆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鼻毛是过滤吸入空气的第一
道屏障;后部为无毛区,表面被覆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二)固有鼻腔:
功能:温暖和湿润吸入空气、保护下呼吸道
分部:根据粘膜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1、呼吸部:
粘膜上皮:1)粉红色,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为主,基膜较厚;
2)柱状细胞:有纤毛、无纤毛细胞 杯状细胞:过敏性鼻炎的患者较多
基细胞:一种干细胞,能分化为纤毛细胞和杯状细胞
固有层:1)疏松结缔组织,
2)有丰富的血管(鼻粘膜血供丰富,静脉丛较发达)、神经和腺体(有 浆液腺、粘液腺和混合腺,导管开口于粘膜表面)
2、嗅部:
嗅上皮:1)活体时呈棕黄色,假复层柱状上皮,无杯状细胞,无纤毛细胞
2)嗅细胞:特化的双极神经元,长梭形,具有再生能力,嗅觉传导通路中的第一级
神经元,机体内唯一暴露在外的神经元
嗅泡、嗅毛(无摆动性,增大接触面积)、嗅丝(嗅神经) 支持细胞:位于嗅细胞之间,高柱状
支持营养嗅细胞,分隔嗅细胞使每个嗅细胞成为一个功能单位,引导
新的嗅细胞的生长,调节嗅细胞的活动,处理嗅细胞残余体
基细胞:分裂和分化能力,上皮损伤时可分化为嗅细胞和支持细胞 固有层:较薄,可见嗅神经、三叉神经的分支、嗅腺(浆液性)
无明显静脉丛
二、喉:既是呼吸器官,又是发声器官
三、气管和支气管
(一)粘膜:1、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2、柱状纤毛细胞:纤毛有规律地向咽侧摆动,将异物推向咽部排出
杯状细胞:与管壁内腺体的分泌物共同构成管腔面的粘液层 基细胞:由分化能力的干细胞 刷细胞:电镜下可见 小颗粒细胞:特殊染色 (二)固有层:1、疏松结缔组织
2、弹性纤维较多,有浆细胞、淋巴细胞和粒细胞,血管、淋巴管、
神经和淋巴组织。
弥散淋巴组织、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免疫防御功能
(三)粘膜下层:1、疏松结缔组织
2、含有血管、神经、较多混合腺、淋巴组织、浆细胞等 (四)外膜:1、气管:由透明软骨组织(C形软骨环)和疏松结缔组织构成 2、支气管:不规则C形软骨环,缺口向食管 四、肺:
实质:肺内支气管的各级分支直至肺泡
间质:肺各级分之间的结缔组织,包括血管、淋巴管、神经等 (一)肺导气部
组成:肺内支气管、小支气管、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 1、叶支气管至小支气管
结构:a、管壁内的软骨环变成不规则软骨片 b、管壁变化:管径变小,管壁变薄 (1)上皮变薄,杯状细胞变少
(2)固有层、粘膜下层、外膜均变薄,三层分界不明显 (3)腺体逐渐减少,弹性纤维较发达
(4)外膜内的不规则软骨片组渐减少,软骨片之间出现呈环形、斜形、螺旋形排
列的平滑肌层
2、细支气管:——产生气道阻力的主要部分
结构变化:(1)上皮逐渐由假复层纤毛柱状纤毛上皮变为单层纤毛柱状上皮
(2)尚可见杯状细胞,但腺体和软骨片减少或消失,环形平滑肌增多,粘膜出
现皱襞
肺小叶:(1)每个细支气管及其分支于肺泡构成
(2)不规则多面形,有结缔组织构成小叶间隔 (3)肺病理变化的结构单位
3、终末细支气管:——产生气道阻力的主要部分 上皮:单层(纤毛)柱状或立方上皮
(上皮内有一种分泌细胞,称克拉拉细胞)
特点:杯状细胞、腺体和软骨片消失,平滑肌呈完整环形,粘膜皱襞明显 (二)肺呼吸部
组成: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 1、呼吸细支气管——导气部向呼吸部过渡的管道
结构特点:(1)管壁上出现散在的肺泡开口,故自身的管壁结构不完整 (2)粘膜上皮有单层纤毛柱状上皮移行为单层柱状或立方上皮 (3)纤毛细胞、克拉拉细胞、基细胞 2、肺泡管——呼吸细支气管的分支 (1)自身管壁少
(2)膨大结构(肌纤维缠绕在肺泡开口处)
3、肺泡囊——1个肺泡管分支成2-3个肺泡囊 无膨大结构
4、肺泡——气道的终末部分,半球样薄壁囊泡 上皮细胞的分类(依据形态和功能不同) (1)Ⅰ型肺泡上皮(又称扁平肺泡细胞)
结构特点:a、扁平,含核部略厚,其余部分很薄,光镜下不可分辨 b、游离面光滑,基底面附于基膜上
c、核周胞质内含有少量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和内质网 d、周边胞质内细胞器很少,散在少量微丝微管,吞饮小泡 数 量:占肺细胞数的25%,但覆盖约97%的肺泡表面 分化程度:高度分化,无分裂增生和自我修复能力; 细胞损伤后主要靠Ⅱ型肺泡细胞增生修补 (2)Ⅱ型肺泡细胞(又称颗粒肺泡细胞)
结构特点:a、细胞较小,成立方形或圆形,游离面有较多微绒毛 b、核大而圆,胞质染色浅淡
c、较多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多泡体、溶酶体和板层小体 板层小体:圆形,内含同心圆或平行排列的板层状结构 具有嗜锇性,故又称嗜锇性板层小体 分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 * PS的作用——维持气道通畅
a、降低表面张力,防止肺泡过度扩张和回收
b、改善气道粘膜表面粘液特性,使之乳化,黏度和黏附性下降,
防止其凝聚,并增加上皮纤毛摆动的活性及运转能力
c、维持肺泡结构相对稳定,防止肺水肿
d、含有多种抗炎成分,抗呼吸道感染、增强肺防御功能 数 量:肺细胞数的74%,肺泡表面积的3%
分化程度:正常情况下增殖缓慢,Ⅰ型肺泡细胞的损伤可加快其分裂增殖 (3)肺泡细胞之间的连接:紧密连接
(三)肺泡隔
组成:(1)薄层结缔组织和密集的毛细血管网(毛细血管熟连续型)
(2)有些部位的基膜间有弹性纤维、网状纤维、胶原纤维和基质,还
有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和少量肥大细胞
* 气-血屏障:(呼吸膜)——扩散膜
组成结构:肺泡表面液体层、Ⅰ型肺泡细胞及其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
细血管基膜和内皮等
走行方向:液体层?Ⅰ型肺泡细胞?基膜?毛细血管内皮 意 义:进行气体交换,阻止大分子物质通过
肺泡孔——肺泡隔上的小孔,沟通和均衡相邻肺泡内气的通道 (四)肺巨噬细胞——构成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布:广泛
功能:强大的清除病菌、异物、衰老死亡细胞功能,抗肿瘤功能 肺泡巨噬细胞(AM):巨噬细胞进入肺泡
尘细胞:肺巨噬细胞吞入灰尘颗粒后,胞质内充满大小不等尘粒
常位于肺泡隔和各级支气管附近 心衰竭细胞:
来源:骨髓,血液内胆和细胞进入肺间质后转变为肺巨噬细胞 (五)肺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 (1)血管:
肺循环:气体交换的功能血管
两套
支气管支:肺的营养血管 (2)神经 (3)淋巴管
(六)肺的增龄性变化
11泌尿系统
一、 肾
皮质: 皮质迷路
髓放线:髓质向皮质延伸的部分 髓质:6-18个肾锥体
肾柱:皮质向髓质延伸部分
肾小叶:每条髓放线及其周围的皮质迷路 肾实质:泌尿小管
肾间质:肾内的结缔组织 血管、神经、淋巴管 泌尿小管 uriniferous tubule 二 泌尿小管
两类肾单位
浅表肾单位 肾小体位置表浅 袢短 以形成原尿为主 髓旁肾单位 肾小体髓质旁的皮质内 袢长 浓缩尿 三 肾单位
1. 肾小体(肾小球)
血管球 动脉性毛细血管球 内皮细胞有孔无隔 血管系膜( 球内系膜)细胞具吞噬、收缩功能 肾小囊 壁层:单层扁平上皮
脏层:足细胞 高度特化的上皮细胞 二级突起 小足间的裂隙膜 肾球囊:容纳原尿 肾小管的起始部 2. 肾小管(renal tubule)
(1)近端小管(proximal tubule)
结构 LM:单立或锥体形,胞体大,细胞界限不清。HE嗜酸性,刷缘基底纵纹 EM:微绒毛,质膜内褶,侧突
功能:全部Glu、AA、小分子pro以及80%水、Na+ 、尿素重吸收 。分泌H+、NH3、肌酐、马尿酸 (2)细段 (thin segment):单扁上皮,水与离子通透 (3)远端小管(distal tubule):
结构 LM:管腔大而规则 单立 细胞体积小 HE质淡染 界限清楚 无刷缘 基部纵纹明显 EM:微绒毛少 质膜内褶发达
功能:主动按需吸收H2O、Na+、Cl- 排K+ 、H+、NH3 维持体液酸碱平衡。 四 滤过屏障(filtration barriar, filtration membrane)
组成:血管球内皮细胞、基膜(以IV型胶原蛋白大分子构成支架)、足细胞裂隙膜 功能:双重选择通透血浆,分子量7万以下、带正电荷物质通过 集合小管 collecting tubule
弓形集合小管 皮质集合小管 髓质集合小管
LM:单立 单柱,核圆居中,HE胞质淡染,细胞界限清晰
功能:进一步主动重吸收H2O、Na+ 、Cl- ,使原尿进一步浓缩;同远曲小管一样受ADH、醛固酮调控。 3 肾小球旁器
(1) 血管球旁细胞:入球小动脉入球前中膜平滑肌特化成上皮样细胞,分泌肾素,对小动脉内血容量
敏感。
(2) 致密斑:入、出球小动脉之间远端小管朝血管极侧,壁特化成高柱状上皮斑块。化学感受器,对
尿Na+敏感。
(3) 球外系膜细胞 :出、入球小动脉与致密斑之间的三角区内,与球内系膜细胞延续,传导信息作用。 4、肾血循环: 1)循环通路 2)循环特点:
肾血流量大, 90%通过皮质
动脉性的毛细血管球,有利于滤过 二次毛细血管网, 功能不一 髓质直小血管襻, 利于尿液浓缩
12 眼Eye
眼球 眼球壁:(由外向内纤维膜、血管膜和视网膜) 内容物: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附属结构 眼睑、泪腺、泪道等
一、眼球壁 (一)纤维膜
角膜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内无色素颗粒,不角化。 前界层:由胶原原纤维和基质构成。 角膜 角膜基质:致密结缔组织,含成层排列的胶原原纤维和少量成纤维细胞。不含血管。 Cornea 后界层:由胶原原纤维和基质构成。 角膜内皮:单层扁平细胞。 巩膜 致密结缔组织,内含胶原纤维、血管、神经、色素细胞。 (二)血管膜(由疏松结缔组织、血管、色素细胞构成) 名 称 脉络膜choroid 位 置 眼球后半部 成 分 丰富血管、色素细胞 功 能 供应视网膜外1/3的营养 睫状肌收缩使睫状小带松弛,晶状体前移,凸度增大,有利于近视。反之则利于远视。 色素多少决定虹膜的颜色。开大肌、括约肌的收缩调节瞳孔的开闭。 睫状体 在脉络膜前方,睫状肌(平滑肌)、血管层、上皮层(睫Ciliary body 略厚,环形 状突、睫状小带) 虹 膜 iris 在角膜后方,圆盘状。 由虹膜基质和虹膜上皮组成。前者为含大量血管和色素细胞的CT。后者由两层色素细胞构成。前层特化为肌上皮细胞。(瞳孔开大、括约肌) (三)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神经部) 1、由外向内:色素上皮层 —— 视杆视锥层 —— 外界膜 —— 外核层 —— 外网层 —— 内核层 —— 内网层 —— 节细胞层 —— 视神经纤维层 ——内界膜 2、感光细胞(视细胞) (1)视杆细胞(感受弱光)
外节:膜盘组成、膜盘镶嵌有视紫红质感受光线
内节:合成蛋白质的部位。(维生素A缺乏——夜盲症) (2)视锥细胞(感受强光和颜色)视色素缺乏——色盲)
3、黄斑:视网膜的中央凹,此处感光细胞全是视锥细胞,感觉最敏锐。
4、视神经乳头:是视神经和视网膜中央血管穿过视网膜的地方,此处不能感光,也称盲点。
5、光在眼内的传导途径:光透过角膜——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的10,9,8,7,6,5,4,3层到达视杆视锥外段(此处感光)转换为神经冲动——双极细胞——节细胞——视神经——脑 二 、屈光装置(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晶状体:有弹性的双凸通明体;位于瞳孔的后方;由晶状体囊、晶状体上皮、晶状体纤维组成。 三 、眼的附属结构 眼睑(eyelid)
皮肤:蔡斯腺——皮脂腺;莫尔腺——大汗腺 皮下组织
肌层:骨骼肌
睑板:睑板腺——皮脂腺
睑结膜:黏膜上皮为复层柱状
13 耳 Ear
耳阔 外耳 外耳道
鼓膜 鼓室 中耳 咽鼓管
乳突小房和鼓窦 耳蜗
骨迷路 前庭
骨半规管 内耳 膜迷路:膜蜗管,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
(一)椭圆囊斑、球囊斑、壶腹嵴(位觉感受器) 名 称 位 置 结 构 特 征 功 能 椭圆囊斑 椭圆囊的外侧壁 球 囊 斑 球囊前壁 毛细胞:有静纤毛 感受体位的变化 支持细胞:高柱状 表面有位砂膜,为碳酸钙结晶 壶 腹 嵴 半规管壶腹部一侧 毛细胞:有静纤毛 支持细胞:高柱状 表面壶腹帽 (二)蜗管及螺旋器 1、蜗管
感受头部的转动 上壁:前庭膜
蜗管的三个壁
外壁:血管纹
下壁:骨螺旋板、基底膜、螺旋器
2、螺旋器(听觉感受器)
柱细胞
支持细胞
指细胞 内毛细胞
毛细胞
外毛细胞
14、皮肤Skin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之一,面积1.2~2.3㎡,有调节体温、感受外界的多种刺激、防止体液丢失,吸收的功能。
一、表皮的分层和角质形成细胞的分化 分层 基底层 棘层 颗粒层 透明层 角质层 结构特征 附着于基膜上,矮柱状或立方细胞,嗜碱性,含游离的核糖体和成束存在的张力丝 5~10层多边形细胞,嗜碱性,相邻细胞突起之间以桥粒相连,胞质中有游离的核糖体、角蛋白丝和板层颗粒 3~5层较扁的梭形细胞,细胞核与细胞器退化,开始出现透明角质颗粒 由几层更扁平的梭形细胞组成,细胞呈透明均质状,嗜酸性,折光性强 由几层至十几层扁平的角质细胞组成,细胞内充满角蛋白,均质状,轮
廓不清,嗜酸性,细胞间隙中充满磷脂,细胞膜厚 二、非角质形成细胞 1、黑素细胞:有多个突起,分布于表皮基底层细胞之间及毛囊内。胞质内含有很多黑素体,呈圆形或卵圆形,内含酪氨酸酶,参与黑色素的合成。
人种间肤色的差异主要取决于黑素细胞的活性,黑素颗粒的数量和大小,以及黑素颗粒在角质形成细胞内的分布和分解速度,也与血液供应、血中氧合血红蛋白含量、表皮厚度以及其他色素的含量有关。 2、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分散在棘细胞之间,核染色深,胞质色浅清晰,属于单核细胞吞噬系统
3、梅克尔细胞(Merkel cell):常分布于基底层或表皮-真皮连接处,可能是一种触觉细胞,其显著特征是胞质中有许多致密核芯颗粒。 三、真皮
分乳头层和网织层,主要成分是胶原纤维。正常皮肤中,成纤维细胞最多,其次肥大细胞和巨噬细胞,再乳晕和会阴处有载黑素细胞和黑素细胞。 四、毛
毛由毛根和毛干组成,毛根由上皮根鞘和毛囊包裹。立毛肌为一束平滑肌,位于毛根于表皮之间的钝角侧。 五、皮脂腺
为分支泡状腺,由2~5个腺泡和一个短而粗的导管组成,开口于毛囊上1/3.
16男性生殖系统(Male Reproductive System)
一、组成:睾丸、生殖管道、附属腺、外生殖器 二、功能:
睾丸:产生精子,分泌雄激素
生殖管道( 附睾、输精管、射精管 ):促进精子成熟;贮存、营养、运输精子。 附属腺( 前列腺、精囊腺、尿道球腺 ):分泌精浆 三、睾丸( testis)
(1)组成:浆膜(鞘膜脏层)、白膜、血管膜、纵隔(约250小叶,含1-4条弯曲细长的生精小管,
直精小管,睾丸网)、睾丸间质
(2)生精小管
组成:生精上皮(基底室和近腔室)、基膜、肌样细胞 精原细胞发育到精子:64天,成熟(形态)
细胞类型 精原细胞 (spermatogonium) 形态 紧贴基膜,胞体小,圆形,干细胞 核着色深 核型46XY,DNA复制后(4n)进行第1次减数分裂、分裂时间长 核型23 X 或 23Y (2n) ,不进行DNA复制 即进入第2次减数分裂、存在时间短 功能 初级精母细胞 胞体最大,核大而圆 (primary spermatocyte) 次级精母细胞 较初级略小,核圆形,染(secondary spermatocyte) 色深,少见 精子细胞 (spermatid) 近腔面,最小,核着色深 核型23 X 或 23Y(1n) (3)精子形成
核高度浓缩变小,构成精子的头部——顶体形成——鞭毛形成——多余的胞质残余体抛掉 (4)几种细胞
1、精子(spermatozoon) 形态:蝌蚪
核:携带父亲的遗传物质
顶体:透明质酶溶解卵细胞外透明带和放射冠 。 鞭毛:定向运动
2、支持细胞又称(Sertoli cell 塞托利细胞) 形态:不规则长锥形,多突起
L/M:轮廓不清,胞核卵圆形或三角形,核明显,淡染,核仁清楚。
E/M:细胞内有丰富的微丝、微管,基部紧贴基膜,顶部伸达管腔,有许多侧突;相邻支持细胞的基部
侧面有紧密连接。
功能:形成血睾屏障 结构基础为相邻支持细胞的突起间紧密连结; 分泌雄激素结合蛋白;
支持生精细胞保持正常的排列规律; 对生精细胞有支持、保护、营养作用; 吞噬精子形成过程中的残余胞质;
3、睾丸间质细胞又称(Leydig cell 莱迪希细胞) L/M:三、五成群,胞质嗜酸性
E/M:具有类固醇激素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
功能:分泌雄激素(睾酮) 四、生殖管道 (一)附睾
头:输出小管,上皮高低不平,高柱纤毛细胞,立方细胞
体尾:附睾管,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精子进一步成熟,并获得运动和受精能力 (二)输精管
腔小壁厚的肌性管道,粘膜呈纵行皱襞,假复柱状上皮。 五、附属腺
前列腺:分泌物为无色稀薄液体,精液的组成部分
17女性生殖系统(Female Reproductive System)
一 卵巢
(一)卵泡的发育和成熟 原始卵泡 (primordial follicle) 初级卵泡 (primary follicle) 次级卵泡→成熟卵泡 初级卵母细胞:位于中央,核大,核仁明显 卵泡细胞:位于周围,扁平 初级卵母细胞:体积增大 卵泡细胞:单层立方、单层柱状、复层 透明带出现 卵泡腔、颗粒层、卵丘、放射冠、卵泡膜 (二)排卵(ovulation) 次级卵母细胞连同透明带、放射冠随同卵泡液一并排出。 受神经-体液因素调控。 (三)黄体的形成和退化
1、排卵后, 卵泡壁塌陷, 在激素的作用下, 颗粒细胞和膜细胞体积增大, 逐渐形成一个体积很大又富含血管的内分泌细胞团, 新鲜时呈黄色, 称黄体。
2、颗粒层细胞长大→粒黄体细胞:大、着色淡,位于中央,分泌孕激素
卵泡膜内层细胞增大→膜黄体细胞:小、着色深,位于周边,分泌雌激素 3、黄体的命运决定于排出的卵是否受精
月经黄体(corpus luteum of menstruation):如果卵未受精,14天后黄体开始退化。
妊娠黄体(corpus luteum of pregnancy):如果卵受精,黄体便继续发育,6个月后才开始退化。 二、子宫(uterus)
(一)子宫壁的一般结构 1. 子宫内膜
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分泌细胞为主细胞 固有层:子宫腺,螺旋动脉
功能层:浅层 厚 随月经周期发生周期性变化和脱落 基底层:深层 薄 没有周期性变化 不脱落, 修复内膜 2.子宫肌层:厚 平滑肌 3.子宫外膜:浆膜
(二)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月经周期 menstrual cycle 月经期 增生期 分泌期 卵巢 排卵前 卵泡期 排卵后 黄体期 月经黄体退化 妊娠黄体继续发育 雌激素 孕激素 雌激素 孕激素 1-5天 阴道出血为第1天,功能层脱落,出血 6-14天 基底层增殖,功能层重建 15-28天 功能层增厚,子宫腺分泌 孕分泌期称蜕膜。 卵巢激素 增生期 雌激素维持在一定水平 分泌期 月经期 子宫内膜 (三)卵巢与子宫内膜周期变化的关系
(四)子宫颈
1 内膜不脱落,分泌物粘稠度有周期性变化。 2 两型上皮交界处,鳞癌的好发部位 三、阴 道
1. 粘膜无腺体,上皮为未角化复扁。
2. 阴道涂片上皮细胞形态可辅助检查卵巢功能状态
18 几个屏障
屏障 概述 组成 连续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之间有紧密连接)、内皮外基膜、周细胞、星行胶质细胞突起的脚板 连续毛细血管 内皮基膜 血管周间隙 胸腺上皮细胞的基膜 最外面包裹一层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 肺泡表面液体层 作用 限制血液中某些成分进入脑内,以维持神经系统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血-脑屏障血液和脑组织之间(blood-brain 的屏障结构 barrier,BBB) 血-胸屏障 血液与胸腺皮质之间的屏障结构 是血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很难与胸腺细胞接触,避免因其直接的免疫应答,是保证胸腺细胞发育的微环境结构之一 气-血屏障(呼肺泡腔内的O2与肺吸膜) 泡隔毛细血管内血液携带的CO2之间进行交换所通过的结构 Ⅰ型肺泡细胞与基膜 薄层结缔组织 毛细血管基膜内皮 血管球毛细血管的有孔内皮、基膜、足细胞裂孔膜 当血液流经血管球毛细血管时,血浆内部分物质在较高压力下经滤过膜进入肾小囊腔,形成原尿。滤液中不含大分子蛋白质外,其他成分与血浆相似 阻止某些物质进出生精上皮,并阻止雄激素结合蛋白及其所结合的雄激素外逸,形成利于精子发生的微环境;还可阻止精子抗原物质逸出,避免引起自身免疫反应。 胎儿经过胎盘屏障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 滤过屏障(滤过膜) 血-生精小管屏 障(血睾屏障) 血管内皮及其基膜、结缔组织、生精上皮基膜、支持细胞紧密连接(起主要作用) 胎盘屏障 合体滋养层、细胞滋养层及基膜、绒毛结缔组织、绒毛毛细血管内皮及其基膜 19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细胞 小胶质细胞(microglial cell) 分布 神经组织 介绍 来源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 分布于肺间质,有吞噬、免疫功能,吸入尘埃颗粒为尘细胞 分散在棘细胞之间,核染色深,胞质色浅清晰 吞噬作用;抗原呈递作用;分泌生物活性物质 位于骨组织表面被吸收部位的凹陷处,胞体大且形状不规则,多核,胞质嗜酸性。具有破骨作用,溶解骨质 位于血窦腔内,体积大,形态不规则,有许多板状或丝状伪足,穿过内皮细胞深入窦周隙。能吞噬细菌,衰老的红细胞和血小板;杀伤肿瘤细胞,处理和传导抗原,调节免疫应答。 肺泡巨噬细胞(pulmonary 肺 macrophage ) 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皮肤表皮、食道上皮 cell) 巨噬细胞(Macrophage) 破骨细胞(Osteoclast) 结缔组织、免疫系统 骨组织 交错突细胞 肝巨噬细胞 淋巴结和脾的副皮质区 肝 胚胎学
20 人体发育总论
1、人体胚胎学是研究从受精卵开始,经过细胞增殖、分化及形态发生,逐渐演变成为具有特定形态胎儿的全过程的科学。
3、受精是精子和卵子结合成为合子的过程。胚胎发育始于受精。 4、受精条件
精子:精子获能
时间:24小时内 ,受精能力最强
数量:1亿/ml,不低于2千万 质量:畸形率 ≤20-25% 卵子:排卵后24h内
精子、卵子适时到位:输卵管壶腹部 5、受精生物学意义
(1) 恢复2倍体,形成了不同于父母的新基因型 (2) 决定性别 (3) 卵子激活和发育决定
6、植入 (着床)implantation 定义:胚泡埋人子宫内膜功能层的过程 时间:受精后第 7-12天
过程:黏附、滋养层外延生长、侵入和内膜上皮修复四个过程。
开始时,内细胞群策的滋养层先黏附在子宫内膜上;与内膜接触的滋养层先得到营养物质,因此细胞迅速增殖,并向周围扩展,并分泌蛋白酶消化子宫内膜,致使局部形成缺口,陪跑就借此侵入到子宫内膜中。胚泡侵入内膜后,内膜缺口先有粘液栓封上,然后细胞缺口周围上皮细胞增生并延伸过来,
使缺口完全封闭,植入完成。 部位:子宫底、体多见 7、三胚层的形成
(1) 上、下胚层的形成(第二周) (2) 中胚层的形成(第三周)
原条: 胚盘背面一端上胚层增生、聚集成一条嵴状隆起。 原结: 原条头端的膨大
中胚层: 原条细胞在上下二胚层间迁移、扩散
三胚层胚盘——胚体原基,是胚胎各种组织、器官发育的基础。 8、胎膜与胎盘(胚胎的附属结构)
胚外中胚层:滋养层增生向胚泡腔内长出许多星形细胞, 充填于胚泡腔内, 称为胚外中胚层。随后胚外体腔形成, 把胚外中胚层分割为 (1)贴附于滋养层内表面——绒毛膜 (2)贴附于羊膜腔顶外表面——羊膜
(3)贴附于卵黄囊内胚层外表面——卵黄囊
(4) 将胚盘连同卵黄囊、羊膜囊连接于绒毛膜——体蒂 9、蜕 膜:包蜕膜、基蜕膜、壁蜕膜
10、胎膜
(1) 羊膜(amnion) (2) 绒毛膜(chorion)
绒毛:是胚体和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结构。
初级绒毛干(由细胞滋养层和合体滋养层构成)→次级绒毛干(胚外中胚层伸入绒毛中轴)→ 三级绒毛干(发生了丰富的毛细血管)
丛密绒毛膜:朝向基蜕膜部分,生长茂密,与基蜕膜共同构成胎盘 11、卵黄囊:为胎儿提供造血干细胞及原始生殖细胞
12、尿囊:后肠内胚层向体蒂伸出的一盲管尿囊血管——脐动静脉 13、胎盘(placenta)
胎盘结构:胎儿丛密绒毛膜+母体基蜕膜 胎儿面:绒毛膜板——绒毛干——游离绒毛 母体面:胎盘隔——胎盘小叶
21心血管系统发生
一 原始心血管系统的建立 (一)毛细血管发生
1. 胚外:血岛—卵黄囊胚外中胚层间充质聚集成团即血岛(blood island),周边细胞分化成内皮,中央的分化成造血干细胞。 (三)原始血管系统组成 1. 胚内循环
心管→动脉囊→弓动脉→背主动脉→左右总主V→心管尾端 2.绒毛膜循环:
背主A →脐A→绒毛膜血管网→脐V →心管尾端 3.卵黄囊循环
背主A →卵黄A →卵黄囊血管网→卵黄V→心管尾端 (一) 心脏外形变化 心管分区
心球 心圆锥 动脉干 心室 心房 静脉窦
心管曲折:球室袢U形弯曲
心管S形弯曲,7周末人胚心脏外形初具成体心脏雏形 (二)心脏内部分隔 单管心 四腔心 1. 房室管的分隔
心内膜垫发生:间充质增生在房室交界的背侧、
腹侧各生一心内膜垫,二垫相对生长融合将房室管分隔为左右房室管 2 心房分隔
1)第一隔发生:心房中线,镰状隔,凹缺面向心内膜垫生长,质地薄似瓣膜
第一孔:生长中的第一隔与心内膜垫之间暂留出一孔,存在两周,以后愈合消失 第二孔:第一孔尚未消失前,第一隔头侧组织吸收残留的孔,出生后封闭
2) 第二隔发生:第一隔右侧,半月形不完整隔,质地厚实
卵圆孔:左侧为第一隔
3 心球分隔
1)球隔发生:心球内膜增生形成一对螺旋走行的球嵴,其相对生长相迁, 融合成一隔—球隔 2)心球分隔
左心室前庭部 心圆锥
右心室动脉圆锥
主动脉干(升主动脉) 动脉干
肺动脉干 4 心室分隔
室间隔肌部: 即肌隔,从心室底壁中央矢状肌性隆起,向心内膜垫及球嵴生长 室间孔:生长着的肌隔与心内膜垫间暂时存在的孔,存在二周左右
室间隔膜部:封闭室间孔的隔,膜性,由 心内膜垫 球嵴增生相迁融合而成 四 胎血循环
特点:与成体不同处
1.下腔V→右房→卵圆孔→第二孔→左房 2. 肺动脉干→动脉导管→降主A
生后改变 1. 卵圆孔封闭 卵圆窝,1岁左右二隔融合 2.动脉导管闭锁 3.脐A→脐侧韧带 4.脐V→肝圆韧带
22消化呼吸系统的发生
(一)原肠的分化和演变
前肠(foregut):从口咽膜至卵黄囊开口, 将分化为原始咽、食管、胃、部分十二指肠、肝、胆囊、胰、
肺芽。
中肠(midgut): 与卵黄囊广泛交通, 总胆管开口以下-横结肠右2/3。
后肠 (hindgut): 泄殖腔膜封闭, 横结肠左1/3至肛管上段(齿状线以上)。 内胚层发生消化呼吸道粘膜上皮及腺上皮,肌组织、结缔组织、血管来自于中胚层 (二)原始咽和咽囊的分化
原始咽:前肠头端的膨大,向左右各突出5对咽囊。 1 原始咽侧壁五对咽囊的分化 2 原始咽底壁分化
1)舌:1对侧舌隆起 舌前2/3即舌体粘膜上皮、腺上皮 1个奇结节
1个联合突 舌后1/3即舌根—会厌粘膜上皮 2) 甲状腺:
甲状舌管:奇结节与联合突之间的内胚层增殖沿颈正中线向尾侧生长的盲管,甲状腺原基 末端 甲状腺侧叶 上段 退化消失 3) 尾部咽底壁:喉气管沟 (四) 肠的发生
中肠迅速生长,卵黄囊退化 卵黄管 卵黄蒂 中肠袢的发生 头支
尾支:盲肠突
(五) 泄殖腔的分隔
泄殖腔:后肠尾端膨大,以泄殖腔膜与羊膜腔分隔
尿直肠隔发生:尿囊与后肠间的间充质向泄殖腔膜增殖而成。 分隔 背部 原始直肠 肛膜 腹侧 尿殖窦 尿殖膜
肛膜破裂,组织吸收,消化道末端与羊膜腔相通 (六) 肝、胆囊和胰腺的发生 1.肝、胆发生
肝憩室:前肠末端腹侧壁内胚层增生的囊状突起—肝胆原基 头支:快速生长成肝细胞板、肝内胆道 尾支:膨大形成胆囊、胆管 2.胰发生
腹胰芽:肝憩室根部内胚层向腹侧增生芽状突起,从右后方旋转与背胰融合,形成胰头部 背胰芽:前肠末端内胚层向背侧增生芽状突起,将形成胰体胰尾部 胰岛:来自胰内胚层二个芽上皮细胞索 二、 呼吸系统发生
喉气管沟:原始咽底壁尾部正中内胚层增生向间充质深陷成沟 喉气管憩室:喉气管沟形成的盲囊,喉、气管、肺的原基 食管气管隔:分隔气管与原始食管的间充质隔
肺芽:憩室的末端膨大,支气管树和肺泡上皮、腺上皮
23 泌尿生殖系统的发生
一、后 肾—输尿管芽、生后肾组织
输尿管芽 :中肾管通入泄殖腔开口之前, 管壁发生的囊状芽, 在间介中胚层内向背、头侧生长 头端: 膨大并反复分支成各级集合管,终止于弓形集合小管盲端 尾端:保持细长,将成输尿管
生后肾组织:尾部生肾索、输尿管芽分支周围的组织
生后肾组织在输尿管芽诱导下增殖成团块小囊,S形曲折,肾小管一端膨大,凹陷成双层肾球囊,背主动脉分支入球囊成血管球,另一端与盲端的弓形集合小管相通 输尿管芽:输尿管、肾盂、肾盏、集合管 生后肾组织:肾单位、被膜间质 二、 膀胱和尿道的发生
尿殖窦 为泄殖腔分隔后的腹侧部分,通过尿囊连于脐, 末端尿殖膜封闭,8w破裂后通入羊膜腔。 三、生殖系统的发生
生殖腺、生殖导管及外生殖器发生均经历一段性未分化期
向睾丸分化 向卵巢分化
生殖 支持细胞,曲细精管 退化,由体腔上皮再生
未分化 细胞索 直细精管,睾丸网上皮 皮质索断裂 卵泡细胞 生殖腺原始生殖细胞 精原细胞 卵原细胞 初级卵母C
四、生殖导管的发生及演变 未分化期 一对中肾管 向男性分化 睾丸输出小管 附睾管,输精管 射精管,精囊 退 化 向女性分化 退 化 一对苗勒氏管(中肾旁管) 输卵管 子宫及阴道穹隆部 先天畸形病 现象或缺陷 21 先天畸形
产生原因 1、卵圆孔瓣出现许多穿孔 2、原发隔上形成的原发孔过度吸收,卵圆孔瓣短小,不能完全盖住卵圆孔 3、继发隔发育不全,形成异常大的卵圆孔 4、原发隔过度吸收,继发隔又形成大的卵圆孔 5、心内膜垫发育不全或原发隔不能与心内膜垫融合 膜性:心内膜垫未能与球嵴与室间隔肌部融合所致 肌性:肌性隔形成时心肌膜组织过度吸收可出现在心肌隔的各个部位,呈单发性或多发性 动脉干分隔不均 心 血 管 系 统 房间隔缺损 卵圆孔未闭 室间隔缺损 膜性(常见) 肌性 法洛四联症 肺动脉狭窄 室间隔缺损 主动脉骑跨 右心室肥大 动脉导管未闭 回肠憩室 肺动脉高压 右心室肥大 在距回盲部40~50cm处的回肠壁上残留一长3~5cm的盲囊 多见于女性,由于出生后动脉导管壁的肌肉组织未能收缩所致。 消 化 管 卵黄管近侧端退化不全 呼 吸 系 统 气管食管瘘 大多为上半段食管的尾端是盲端,下半段食管与气管相通 肺透明膜病 呼吸窘迫综合征 透明膜病 食管气管隔的发育缺陷 Ⅱ性肺泡细胞发育不良,肺泡表面缺乏活性物质,肺表面张力升高,肺泡发生萎缩,导致呼-征。萎缩肺泡表面的液体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可形成一层透明膜,称为透明病。 泌 尿 系 统 多囊肾 肾皮质内形成大小不集合小管未能与远端小管接通,使滤液积聚于肾小管内不能排出 等的囊泡,囊泡扩大,周围组织萎缩,导致肾功能障碍 生 殖 系 统 早产男性婴儿隐睾发生率在30%左右,足月婴儿为3%~4% 见于男性或异位睾丸者, 真两性畸形 假两性畸形 双子宫或双角子宫 有卵巢,46,XX,外生殖器似男性 原因不明,胚胎睾丸产生雄激素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 隐睾 先天性腹股沟疝 两性畸形 子宫畸形 女性假两性畸形
腹腔膜与鞘突之间的通道没有闭合,腹压增大时,部分肠襻可突入鞘膜腔。 因性分化异常而导致程度不同的性别畸形 左右中肾旁管下段未合并或合并不全 因雄激素分泌过多
正在阅读: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02-03
美术教师工作总结范本八篇04-03
最全初中英语音标学习资料汇总03-08
大学电路复习选择题12-06
关于小学生二年级动物的作文06-13
20100510股指期货基础知识测试试题06-03
母子情深作文450字07-12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反思05-14
施工现场的标准化管理10-26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胚胎学
- 组织学
- 重点